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07-12 03:07:23 关键词: 农业 标准化建设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成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活动,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标准化直接关系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实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标准落后和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农业标准化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完善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体系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成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活动,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标准化直接关系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实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

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以加工食品标准为例,据统计,我国加工食品标准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的有12%,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标准的有40%,采用国际制酪业联合会标准的有5%,所占比例都很少。

2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如,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有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等指标,没有涉及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指标;进口茶叶受检农药品种在欧盟、德国、英国、日本分别为62种、56种、13种、64种,而我国只规定“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残留量,共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CAC)对176种农药在375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项农药最高残留标准。

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

(二)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而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

2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我国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这些机构仅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而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密切相关的农兽药残留、激素残留、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再生有毒物质及转基因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自有检测手段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实施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3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1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级、物流设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市场价格看,国内小麦、玉米、大米的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20%~70%,而猪肉价格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水果价格低40%~70%。总之,土地密集型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近期应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十分敏感,对进口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污染的技术限制日趋严格。面对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的严峻形势,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指导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以控制有机磷、有机氯、抗生素、激素、生长素、二恶英、亚硝酸盐等农药、兽药残留指标和重金属、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标为主,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速测技术规程。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参照国际标准和产品销往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4建立贸易技术标准。欧盟在统一内部市场和保护自身利益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广泛而严格的产品标准,充分利用非关税的技术壁垒把对自身产业有威胁的外来商品尽可能地挡在欧盟市场外。目前,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必须贴有“CE”标志,即通过一个国家的合格评定或认证才能取得“通行证”。我国也要主动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的“正当目标”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的“适当保护水平”,积极开展设立技术壁垒的研究,通过制订标准、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措施,构筑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有效技术壁垒。

5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要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表。农业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标准和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两个子体系。其中:农产品标准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业的类农副产品;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包括农业投入品、设施建设、机械器具、环境资源四大门类。从标准的属性看,农业标准体系组成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二)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

1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档案农业”,在加工领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诚信体系。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按质竞拍、优质优价,以此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新模式。

2加强标准宣传。有关部门应搜集世界及我国有关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法规、检测方法及限量要求,发挥WTO/TBT咨询站、标准服务研究等单位的作用,健全农业标准收集、查询、传递、反馈渠道,为社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高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加大标准宣传力度,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使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了解标准、掌握标准,自觉地按照农业标准、农业规范组织和管理生产。

3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国家和地方每年都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基地,建立部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对地理标志产品要加强保护,组织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继续搞好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定工作,培育一大批名牌产品,并按照市场规律实行优质优价。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建成一大批高水平的蔬菜、畜禽、水果、水产等产品的标准化出口生产基地。

4加强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如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联姻”,与各种丰收计划、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既可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可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落实农业标准化项目时优先考虑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标准化,在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时注重应用标准化手段,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5发挥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不仅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中介服务、实现行业自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也大有作为。如,制订行业标准、提供资质认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标准培训、交流质量管理经验等。应选择出口量大、国外技术壁垒多的行业,尽快组织出口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6完善对农产品标准实施的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测水平是实施农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卫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推行农业标准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保障措施。要尽快改变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的状况,采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办法,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更快捷、更准确。

7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标准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建立农业标准数据库,为编制农业标准计划提供依据。同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思想,及时与企业沟通交流,为农民和产业化企业及时提供适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方面的信息,并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痰情况的信息。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实践证明,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新阶段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对工业产品来说,还是对农业产品来说,没有规矩,就难有市场,这个规矩就是标准。早在1985年,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尚未走出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告别了短缺时代,进入了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新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充分证明了我国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

第一,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迫切需要。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以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开始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发生作用,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无数事实证明,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是由产品的标准决定的。所以,农产品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标准的竞争。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要想卖得好,标准是个宝。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的竞争更是如此。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可以说国际市场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但是,关税壁垒失去作用之后,贸易技术壁垒又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惯用手段。目前,发达国家的标准帝国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他们以保护本国食品安全为由,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层层加码、步步设卡,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进入。

第二,加快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迫切需要。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十分紧迫的战略选择。而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就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从产前动植物良种、肥料、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择,到产中的栽培、饲养、管理等,再到产后的分级、贮存、加工、包装等环节都实施标准化。目前,我国创出的农业名牌无一不是农业标准化的结果,像西湖龙井茶、草原兴发的乳制品、烟台龙大的系列放心食品、潍坊的德利斯肉制品,等等,都是农业标准化的典范。

第三,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有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装进自己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同时,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达标的农产品将被拒绝进入市场。然而,我国现在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见利忘义,毒大米、瘦肉精、吊白块等事件频频发生,对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第四,加快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就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能顺利地实现农产品到货币的惊险的跳跃,并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山东寿光的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种植蔬菜,大大提高了蔬菜质量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莱阳的农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按统一标准种植蔬菜,也取得了较高的收入。

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粮食首次实现了自给以后,面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标准化才真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国内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在农业标准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念意识滞后。目前,总体上讲,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并没有被普遍认识。表现在基层领导方面,为数不少的基层领导同志认为,中国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市场广阔,只要把产量搞上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农业标准化。而在广大农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民们往往把标准化工作看作是工业企业的事,而与农业无关。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许多农民根本不知农业标准为何物。

二是我国的农业标准本身尚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大部分农业标准是在加入WTO之前制定的,因而这些标准偏重于国内标准,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二是农业标准多集中在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环节,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而我国农产品已经处于买方市场态势,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等不够标准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农业标准知识没有得到普及。过去,我国长期农产品短缺的国情,使人们长期地把目光集中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忽视。这种强大的惯性和思维定势,阻碍了农业标准知识的普及。目前,我国许多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仍然被束之高阁,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

四是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瓶颈,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的一大障碍。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还停留在眼看、手摸的感官评价阶段,检测结果难以达到快速、准确。

五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是上联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下联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现在,我国农技推广部门队伍不稳定,由于得不到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偏低,农技推广部门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在一些地方,农技推广队伍甚至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每次精简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总有被解散的恐慌感,缺乏安全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六是土地规模小、经营分散。据统计,我国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并且零碎分成6至9块。这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相比,农业标准推广和实施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此外,农户的分散经营,也不利于农业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近几年,我国东北的大豆出口、国内销售大幅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农户分散经营,混种混收,标准难以统一,不适应深加工的需要。

三、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而且需要有关标准化专门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普通农业劳动者的积极参与。为此,至少要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农业标准化的专门机构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农业标准化的专门机构是农业标准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是龙头,负有主要责任。一方面,要科学地制定农业标准。还要增强农业标准化的完整性、适时性,对已经过时的农业标准,要及时清理和淘汰,实现农业标准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农业标准化专门机构还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要像监督工业产品那样,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抽查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情况。

其次,要增加投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技推广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大投入,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没有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不可能的。

其三,切实改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农产品质量检测既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最终阶段,又是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结果的鉴别,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尽快改变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的状况,采用技术引进和自我技术创新的办法,用现代化的农产品检测手段武装检测队伍,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更快捷、更准确。

其四,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现在,在基层搞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经常感到农民标准化知识缺乏,接受能力差,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的一大瓶颈。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书报刊物等多种媒体,通过会议、科技讲座、现场会、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特别要讲清楚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益处,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实用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其五,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着力扶持龙头企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难题,而且也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还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组织优势。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要稳妥地促进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使有限的耕地适度向种养大户集中,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工业。

其六,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标准化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离不开政府的正确领导。但是,农业标准化不能建立在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方式也应该转变,领导就是服务,基层政府在领导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中,一定要把提高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重点和立足点,这也是三个代表的要求。只有这样,农业标准化工作才能真正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才能使农业标准化成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是可以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二是可以把农业标准化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起来进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农业支持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三是把农业标准化与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结合起来进行,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四是把农业标准化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把农业标准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一些涉及人民健康、国家食品安全的强制性农业标准,要依法强制执行。对生产和销售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还要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把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拒于市场门外。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家简介:

周元军,临沂大学教授、教学名师,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首席培训师,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现代养猪与猪病防治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出版《农产品经纪人》《现代畜禽生产技术》《轻轻松松学养猪》等著作20余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和参与部级、省级和市级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人们最关心的已不再是填饱肚子问题,而是“吃什么好,吃什么安全”的问题。“苏丹红事件”“毒韭菜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和“多宝鱼事件”等诸多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人们真正吃上放心的粮食、蔬菜和畜禽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定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们健康的要求,即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害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广义的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既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质量要求,也涉及到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色香味等非安全性的一般质量指标,还涉及到标签及安全教育等问题。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外观商品质量,包括商品的合格质量、外观质量和洁净质量;二是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能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以及可补充供给的一些植物蛋白、脂肪及热量,并有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及帮助消化吸收等功能;三是安全卫生质量,包括农产品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适量的正确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某些抗生素等农业化学投入品,是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产量,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就会严重污染食物,造成残留,不仅直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食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或含有国家禁止的化学制剂的物质如“瘦肉精”等不安全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早在1998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农产品数量矛盾已经基本缓解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品质,解决供求关系中生产与需求之间、品种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唯一的途径只能依靠农业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食物日益增长需求的根本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内在质量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我国农业发展只是简单地靠优化品种、增加数量,而不是提高质量,这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内在品质安全性的要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基础,组织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只有通^这样的生产才能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其购买农产品的欲望。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也是关系国家信誉的大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交往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食物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发展成为国际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所以,保证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冲破各种“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我国的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入世”后,如何使这些产品在出口中适应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占据应有的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只片面追求产量,却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增加收入”,而忽视了“质量净化,人体健康”。许多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争取果菜或畜禽早上市早出栏,卖个好价钱,普遍运用早熟技术,并大量使用催生剂、化学制剂和激素类物质,致使农产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采收、包装、运输、管理等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合格产品,才能适应WTO的要求,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来组织生产,更不利于采用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发育滞后,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无从体现,小规模生产方式与低水平产业化经营大大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三废”的乱排乱放,再加上生产者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无规划地倾倒城镇生活垃圾等,使得农业产地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导致农产品可食部分的积累甚至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农药污染不仅污染环境和残留在农产品及土壤中,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而且农药的二次降解有的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或者是长久地保留在环境中不分解,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另外,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污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的比例失调;农药化肥包装袋、农膜等固体废物,会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死亡,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导致耕地退化和作物减产。

(四)农产品检测制度不完善,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缺少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化和相关检测方法,农产品的形状和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得不合格的农产品频频进入市场,危及消费者利益。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需要,更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各贸易国家的标准不一样,这些农产品在其他贸易国家成为了不合格产品,严重阻碍了贸易出口量,使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遭受巨大损失,对国家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推广标准化生产,注重生产过程监管,监控关口前移,加强产品质量检验,严格控制“从土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严格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指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具体实施应用的过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保证。因此,要把标准化生产与安全农产品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仅在农产品的生产上实行标准化,而且还要在采收、加工、贮运、保鲜、批发、销售等环节都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当前,为了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的是,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生长激素、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监管机构建设

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和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农业“三品”建设,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三)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监测体系,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和农畜渔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检测重点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工、配送和交易,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检测机构应根据现有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并加以必要整合,在依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同时,完善县、市、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鉴于农产品检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独立中介机构运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市、县、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各政府部门依法抽检,应进一步明确分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和待上市农产品的依法抽检工作,并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业产地环境的检测,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为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四)培植龙头企业,推进r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现阶段极度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不利于监控生产过程,也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将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观念传播给农民,感染农民,从而带动农民。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力争把生产基地建得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如果不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再好的标准、规范和技术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落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推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初见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要有针对性,应着重从三方面做好做实: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和创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农兴则民兴,民兴则国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能真正体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的质量监控,这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缙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种养技术和方法组织进行生产,使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完全达到绿色、无公害要求,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销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1 缙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

缙云县共有农业龙头企56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8家,县级25家。到2015年8月底,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33家,已有部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星级合作社70家。目前,缙云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针对缙云麻鸭、缙云高山茭白等缙云县特色农产品标准空白的状况,吸取传统生产经验和先进技术,制订缙云县农业地方标准16项,形成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引领农产业优质扩量,先后共有2家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2家企业获得市级名牌产品、23个产品各类通过农产品认证。近年来,缙云县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7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00hm2,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46%,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上升到90.2%,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解读茶叶、油桃、竹笋等种子种苗标准、方法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12项,全县共23个基地通过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200hm2。发挥各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标准”、产加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等模式,强化辐射带动。19个标准化项目共带动周边4300户农户也按其标准生产,辐射面积达0.28万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的宣传推行力度不够,政府,企业,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标准文本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普通群众难于理解,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缺乏,各部门也难于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推行难于形成合力,效果差。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依然不强,无标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无标生产现象依然较为严重的存在。企业制定的标准标龄过长,标准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地进行修订,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总体上还存在经营主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2.2 标准体系不健全

没有制订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远发展规划,现有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覆盖面不全,认证工作有待加强,生产主体个别认证成本高,没有发挥集体认证的优势和效益。如缙云县传统特色农产品土面,原料、包装和加工条件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即使本县人也无法辨别正宗土面。

2.3 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在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实施标准和宣传等标准化工作中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特别是在制定县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工作中,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县级地方农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少调研和试验,照搬照套现成的其它农业标准,没有转化为适应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于现实的实施。

2.4 服务标准化工作滞后

随着服务贸易的逐渐兴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各成员国发出了“呼唤服务标准”的号召,服务标准化就引起了各国标准化工作者的关注,消费者对服务标准化的认识也随之增强。但是服务标准化工作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来说,已经显得十分的落后,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加大培育企业规模

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心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的氛围,提高企业对标准化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来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标准化生产意识。一般来说,规模越大标准化生产意识越强,因此,财政资金要扶大扶优扶强,以项目推进、名牌创建等为抓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要加快农业加工园区建设,提供壮大和集聚农产品加工的平台,每年安排一定的额度,择优和有重点支持标准化的实施项目,对于在产品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于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2 加强规划,重视认证,逐步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要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重视加工食品商标的注册和产品质量的认证,尤其要重视“仙都笋峰”茶叶证明商标的申报注册。加快申报缙云黄花菜、茭白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重视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订,尤其要重视米仁、红薯片、土面、黄花菜等独具缙云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标准制订工作。

3.3 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的标准化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规范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把备案质量关,提高标准水平,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研究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标准化管理工作网络,实行标准化联络员制度,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促进企业走质量振兴之路。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全社会推动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

3.4 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要强化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尽快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政府监管职能,增加政府监管手段。要加强蔬菜放心基地、市场放心摊位和超市放心柜台建设,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加强日常检测监管,使百姓吃上放心菜。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情况的监管,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规范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协会促进标准化水平的工作。建立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为企业产品质量提供科学、公正的社会中介评价。扩大服务范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

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考:随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摘要 结合随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情况,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地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指出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以期为随州市农业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推动作用;瓶颈;对策;湖北随州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必经途径。标准化的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模式,集现代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与形成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我国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有着最直接关系[1]。笔者就随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情况,对其推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行探讨。

1 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地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

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利于实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集约化。随州市在农业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1.1 基本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围绕随州市优势产业,制订了优质干鲜果、食用菌、特色蔬菜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等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等级标准;结合技术更新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与管理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与防疫技术规范,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1.2 初步建立农业标准检测体系

建立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与主要病虫害及疫病检测系统,形成了市、区(县)、镇(乡)三级检测网络,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控[2],定期预测报告,指导农业防疫用药,预防重大疫病泛滥。

1.3 大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重点建设名优特产品、无公害蔬菜、畜禽优良品种培育示范区。目前,随州市已建有“万吨食用菌”“肉鸡养殖”等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随州银杏”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吉阳大蒜”等多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建设期间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9项,龙头企业产品标准68个。实践证明,通过示范区建设,随州市食用菌种植由2003年示范前的16个乡镇扩展到目前的44个乡镇办事处,18.6万户40余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总产量达4.6万t,实现产值17.56亿元;肉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前产值17.7亿元,示范后产值23.37亿元;香菇栽培标准化示范前产值1.8亿元,示范后产值3.6亿元。实践证明,大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成为随州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1-3]。

2 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瓶颈

在我国,农业生产还是处于单体运作,机械化程度不高,在面对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在短时间内,推行地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是龙头农业企业。但目前随州市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不多[3],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单体生产经营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型经营者即广大农户数量范围广泛、综合素质偏低、经营品种繁多、生产方式落后、市场选择单一,这种规模化小、集约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是随州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农业标准的贯标技术推广网络辐射面不广

建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区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随州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匮乏,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及咨询服务与农业标准化脱节,农业经营随意性大,农业标准贯彻实施力度轻的现象较普遍,未能实现农业标准体系整体贯彻实施。

2.3 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不到位,缺少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和措施

分散型经营的单体经营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具体生产经营中,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对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标准的实施持谨慎态度。要打开这种局面,就需要利用一定政策引导性的启动经费,去制定先进、可行的农业地方标准,进行相关贯标技术培训,“多数量”“广范围”地办好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而扶植、培育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以实际成效加强宣传示范,再配合以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4-7]。

3 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随州市目前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要提高地方农产品质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3.1 加大农业标准宣传和推广力度

农业标准化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是给予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扩大农业标准化的影响力,有效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引导。组建高效的领导与技术指导队伍,开展好技术推广应用,及时解决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农业标准化实施计划,从而推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更上新台阶。

3.2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努力提高标准质量

组织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农业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根据随州市农业标准化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并应用符合国际贸易需要的标准。根据具体自然条件与种植要求制定标准,充分论证和审查,切实提高标准质量,增强随州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3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与农业标准检测体系

首先,应尽快建立标准信息资料库,根据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包装标准及相关其他标准,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综合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质监、农业、卫生、商务等系统的检测力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3.4 充分发挥高标准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

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农业项目,定期组织现场讲解观摩会,让更多群众更深刻地体会到标准化的作用,真正起到“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准化工作进步,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这比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行标准化见效快、效果好。

3.5 多渠道投入经费,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

增加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吸纳多方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监测多元化农业标准化投入机制,形成国家、地方、部门的企业多渠道投入格局。并由政府主导积极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在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对实施农业标准种养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促进农业标准化高效发展。

3.6 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农业品牌数量体现地区标准化建设水平。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出一批农业名牌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定位,并通过加强宣传力度,推广名优产品的影响力,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的道路,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