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时间:2022-07-16 09:50:57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摘要: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才能创造出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浅议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

浅议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在进行劳动生产中所摸索创造出的宝贵财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这样的一种传统文化指的是什么呢?其又具备着一种怎样的独特方面?这也给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契机?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1 贵和尚中的思想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信奉的一类高层次思想,也就是社会中(或自然界)的物种形象各异的存在着,看似矛盾,却可以达到有机的和谐,繁琐的聚集;各种互异的物种汇集一起却可以维持平衡、一同生存,一同发展;达到“异而相似”、“同则不继”。怎样实现和谐统一?传统文化指出,需要维持中庸保守观念,也就是所有的事情得维持中道,不偏不倚,合情合理。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和就“中和”的两个重要观念中的一个。在面对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中,全世界的目光都开始投放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在人的交际关系中也得到很好的表达,信奉“中庸”观念,中庸观念又具体体现在“树大招风”、“人为盛名所累。这样的观念的客观体现,胆小怕事,就不同意见不敢发表。

1.2 伦理道德观念 我国将伦理道德教育当做文化思想的本质,国内传统文化始终将伦理的传授意义放在首位,宣扬“仁、义、礼、智、信”。像这样的伦理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平衡人与人的关联,实现社会结构的融洽和稳固。就管理体系而言,展现在“修身齐家以治国”、“恪守诚信”相对传统道德观念中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遵守理念以及就此产生了因个人行为观念的明显约束要给以避免。

1.3 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之间,首先应该是以人为中心。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将人民放在首位,把道德品质教育当做关键,就平衡社会发展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与增强个人素质等层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也形成了不重视环境、忽视个人能力的不良趋势。

2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的比较和起源 当今公司企业进步到相

应的阶段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极其特殊的一种文化,是以实质性的监管行为为基础形成的。如今的公司企业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存活在当今社会,与现在的社会体系极其匹配。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企业作为一种现代组织的起源和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承担了社会的部分职能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专题和学科,企业文化这个课题发源于西方企业,西方大企业相互标榜他们的企业都具有持久而不断更新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中国,其传承千年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了如今企业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三种流派组建而成,客观上可以分成儒、道、释。其中儒是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种流派,“道隐无名”是道具所信奉的观念,这样的理念也始终是以一种潜在意识,即便是佛教也是这样的形态。我们现在提出来“以人为本”或者是人性化管理,都可以在儒家的思想中找到依据,找到他们的活水源头。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作用

2.2.1 信奉团队思想,对企业文化中忠诚的打造很有意义 团队思想与个人思想就是团队与个体之间的关联。在个人主义生活里,个体与个体的联系薄弱,把“我”放在关键位置,人们以为个体的义务就是个人完整世界就完整,就是因为某种需求让人们汇集在一块,可倘若这个结构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或者损坏到了其自身的价值体现与获取,他们大多数或脱离这个结构,或者减少就组织的义务感而维持自身的相对自由。因而,就组织的忠诚性不够,可就团队的概念中,是把“我们”放在首位的,团队里的组员希望身处的团队可以帮助其发展,而且用对团队的忠诚来进行反馈,这些人就团队、组织的有着很高的忠诚性,所以企业的团结力非常高涨。

2.2.2 崇尚和谐,有利于为企业注入和谐的文化基因 国内传统文化尤其信奉天人和谐的理念。中西文化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人和自然的相关联系情况上,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提倡人和自然的共同相处,可西方文化则着重于人必须统治自然、更改自然,才可以获取自身的存在与前进。在就天人关系的本质理念中,中国传统文化将为人处事的理想状态定位为“天人和谐统一”,其重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儒家治国与监管理念的关键是“和为贵”。这样的统一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融洽,信奉监管模式的平衡、一致,在人与社会的管理中追求“天下一家”,就人与人之间追求“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的关联中追求“天人一体”,因此就监管各种时期与结构中实现和谐统一融会贯通。长久以来,国内的经商理念就是“和气生财”、“人以和为贵”。

2.3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消极影响

2.3.1 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压抑了个人创新精神,不利于组织创新文化的塑造 集体主义的利益倾向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之一。集体主义文化着重于组织价值,个人主义文化着重个人价值。像是,英国是一个极度关注个人主义的国家,他们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促使人们追求一种人人不同、个个相异、互不干涉的状态。所以,对团体忠诚度较低;而在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里极其关键的地方就是强调职员的主导角色,树立特色化的品牌价值与企业文化,可我国传统文化极其着重团队的力量,标榜集体对个人的约束作用,不重视集体里所有个体身为最向上的工作主导所可以产生重要价值。在这样的观念长时间熏陶下,让人们丧失了自主思考能力,领导人就自身的革新计划无法落实,转而隐藏自己的实力,而这样的现象就企业自身向前规划是非常致命的。

2.3.2 “和合”演变为“中庸”,讲究一团和气的企业文化会阻碍企业业绩的增长“和谐、统一”一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宣扬和谐里获取统一的理念,这和西方的着重互异化的思想有区别,统一能够为企业形成浓郁的文化风气,这是它正面的一个角度。“中庸”观念就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追求良性发展、着重发展目标的统一、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等。通过“中庸”理念的正面推助力打造像是“齐心协力为发展”、“科学发展观”、“合理生产”等等企业运行理念、价值观以及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等来打造企业特色文化,这已经是在实际操作里被证明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方法。可是反而观之,它又给明哲保身、折衷思想的处世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限制了员工的创新与发展。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张扬,提倡并鼓励员工的创新,尊重员工个性。

2.3.3 权力差距大,压抑了员工参与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因为受“忠孝观念”和“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的教化,中国是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相对明显、平等体系薄弱的国家。就企业内在而言,“领导人”具有最高决策权,可以决定职员奖惩,职代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民主意识不浓厚,不重视或者不肯定职员的劳动成果,让职员的民主监管、民主意见、民主选举等应享有的权力得不到落实,约束了职员的自主性与发散性,让企业没有发展的动力与协作力。

3 总结

如今拉动家族制监管观念转向现代企业监管革新的核心在于打造以传统文化为关键的企业本位为基础的监管理念。家族企业需要就文化监管措施实施革新,得打造当今“互利互易”思想,重建企业运营思想,宣扬人本监管,注重阶段性前进,增强企业生产效率。制定特殊性的企业文化并持续的灌输给职员,得将这样的监管手段以外在监管落实到深层次监管中来,重视打造企业运行监管的内涵与内在层次,提高企业的社会职责观,打造企业运行的关键思想与基础发展观,积极塑造具有实质性的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小议传统文化对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企业文化天人合一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和为贵”的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本土的企业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正统,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儒家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磨合,儒、道、释“三教归一”,互相补充,彼此渗透,构建了中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民为邦本,民本德政。在德治、法治、礼治中,德治始终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二是和谐统一,礼义教化。三是中庸适度,贵和持中。四是义先于利,以德制欲。五是自强不息,求是务实。六是共济均平,取财有道。

中国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意义

(一)和谐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精神风貌和发展远景,以及这些观念形态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上的体现的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建设和谐企业,走和谐发展之路,构建“和”文化。“和”文化包括企业成员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富于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等。

(二)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性。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员工。只有创建企业和谐文化,才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其次,顾客和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就要构建与顾客、市场的和谐关系。最后,企业对外要实现与其他组织、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和”文化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和谐关系。一是在企业内部,要构建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包含个体身心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和谐;二是在企业外部,要构建企业与顾客、其他组织,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小我”、“大我”的和谐统一,追求社会“大同”、“天人合一”。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历经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潮,发展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提出,中国文化传承的思辨传统,以及深邃的文化理念和人本哲理,对于企业倡导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价值启示。企业文化的和谐构建必须以人为本,把企业一切活动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并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天生万物,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治国当以富民为本,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全面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实行的关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现代市场价值融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之中,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此,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值得企业反思。

(二)和谐共赢,天人合一

“和”者,和衷共济也;“谐”者,相合调顺也。经商之道,和气生财,关键是“和为贵”。“以和为贵”,合作双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双赢”。“双赢”模式就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企业应成为全体员工目标相同、利益一致、荣辱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命运共同体,并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儒家特别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大“和”思想。《庄子•达生》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地、人,三才统一,一脉相承,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组织、社会、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不断增进自身的主体意识的修养和能力,努力去达成自己所预期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理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大地那样,用宽厚的德行、博大的胸襟把万物负载与包容起来。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家文化。而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成员的楷模,他们的思想道德、经营理念构成企业发展的灵魂。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家应把个人、家、国、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社会价值。企业家应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四)重才尚贤,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就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修己安人”,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修己”,并通过言传身教,达到管理“安人”的目的。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作为企业领导人,尤其应“正人必先正己”,应当在才学、能力、品德、责任等各个方面率先垂范。

(五)以义统利,诚信为本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说,“先义后利”。儒家倡导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企业应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诚”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信义不欺,一诺千金”。“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规范。

(六)外圆内方,中庸之道

“外圆内方”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圆”,代表着曲线和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企业成员相互尊重,和若春风,彼此信任,企业内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方”,是人格的独立,情操的慎守,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追求和实现。儒家伦理也强调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劳资合作,和谐共融。

(七)刚柔并济,以德服人

中华文化提倡“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为人豁达,处世随和,怀柔天下。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治世之道。中国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严密的法规制度,孟子也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然,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德服人,注重人本教化。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现代企业管理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应重思想引导、文化激励。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德性应当是相辅相成、并重互补的关系。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刚柔并济”是大智慧,也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才能创造出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能否持续生存与发展,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构建有强大凝聚力的和谐、共进、融洽的内外部关系,建立能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易于与环境相融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可通过“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融汇转化,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 企业文化 建构

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深受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刻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粹理念所支撑起的商业伦理及价值观曾造就了辉煌的企业文明史。但纵观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构,却陷入了认识及实践误区,造成企业道德空心化的恶劣现状。20世纪末,国外公司治理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指单个主体单一行动不能取得最优绩效,企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治理,走向利益均衡。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质在于营造“和谐”治理理念,建构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具有文化共通性,为面向未来的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和价值指导,具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及表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及伦理概念。《广韵》认为“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乐记》记述:“乐者,天地之和也”,以音乐和谐来表征天地和谐;《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饮食之和关系到君主的身心健康,进而关乎国家繁荣昌盛。由此看出,和谐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内主指主体各部分及要素之间相互协调、适度,形成一种稳固的总体秩序,对外主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互生互融,相互尊重,服务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和谐”的特征表现为“中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和谐”原则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才能企及最高的价值。但“和谐”内涵又并不完全等于“同”,《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反对完全同质,没有任何差异的“和”,“和而不同”成为“和谐”的总体原则。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谐”表现为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多层面的统一。首先是个人自身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个人自身的境界追求,儒道思想都重视个人身心的协调,儒家主张以平和、坚韧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个体道德修为为基点,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恬淡境界,但亦主张将个人的追求统一到“道”中,将个人与道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其认为的真正和谐社会。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伦理等级秩序,认为个体按照在社会及宗族、家庭秩序中的位置,克己复礼,服从各种道德规范才能较好的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道家则追求淡泊名利,回归赤子之心,达到所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真人”境界,从而实现“举世誊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己矣”的境界;再次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儒家强调“信”、“睦”,即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有信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和睦亦是政通人和的根本要求,应“以善和人”,按照伦理法则追求整个社会风气的和谐;而道家则认为个人及君王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治国目的,只要百姓“自化”、“自政”、“自朴”,社会就可达到治国安民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和谐指向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启示

和谐企业文化指“以和谐思想为核心,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习俗风尚、行为规范、制度机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 [1]。和谐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亦是建设和谐企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企业文化和谐指向是实现企业和谐的思想保障,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理念能对内营造尊重、融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维护员工权益,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价值感,促成企业与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高度统一;对外则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竞争者及消费者建立互信的良性沟通,赢得企业声誉,形成具有较深行业内涵及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形象,从而获取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认同度,赢得企业绩效和生存能力;其次,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和谐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确立起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消费者、竞争者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遵从社会的有关政策,肩负起对员工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和行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文明风尚的生长点;和谐理念亦能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出重要力量。此外,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亦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必需品的重要方式,是工业化发展的生产载体和动力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所产生的消耗和污染已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能切实指导企业建立起为环境负责的理念和机制,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内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维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三、传统和谐理念的融通转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

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对企业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启示意义,其与现代企业文化和谐的追求一脉相承,激活其蕴含的历史经验及道德智慧能有有效地为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可以说,作为宝贵的传统精神资源,将其融通转化为现代文化及精神资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当下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体系,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转化和过渡

尽管传统文化义利观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尚义、小人尚利”,但其并不是极端的否则利益的重要性,而是讲究“取之有道”,亦即《礼记》中所认为的“聚人曰财,理财曰义,义者利之和也”。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要求以“利和”的原则来批驳见利忘义的思想及其行为,反对为谋取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社会责任及道德的极端本位思想,启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互惠互利”、“合理有度”的义利观。对外应建立其和谐的竞争关系,按照规范有序、互惠互利的原则使企业争而不乱,争而不伤,使整个企业经济与文化环境充满活力,健康有序发展;对内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就要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关键是利益的分配与调整。[2]应树立起“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契约”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只以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为目的。

(二)“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转化和延伸

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认为只有爱人才能达到恒爱的境界,由此延伸到个人修为上是遵循注重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认为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遵循“和”的原则就能达成和谐、稳定的整体秩序,而这一思想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构的重要方面,主指群体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企业应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使内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和谐运转,从而消除或缓和企业各组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心协作为实现企业的良好绩效而共同努力;而在团队协作中,不仅要加强协调,沟通,亦应完善领导艺术,“修己以安人”,通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及人格魅力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和感召作用,以信任换取信任,以尊重和交流营造和谐的企业生态,从而影响团队其他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能力和企业绩效。

(三)“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转化和承续

在传统文化中,“进德”为修业之本,是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的根基和基本原则,《礼记?王制》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锦精粗不中度,不粥于市”,即认为商品货物如果是劣等的,不会拿到集市上去交易,这种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时期商业经济伦理的重要经营原则,而这种诚信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相通性,企业如果对消费者进行各种欺诈活动,则很快失去“信用“这一立业之本,严重损害其社会及市场形象,从而使企业走向覆亡;同时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亦推崇“尚礼”,并将这一观念延伸至商业交易行为,认为只有在统一的规范调节和制约下才能推进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这一观念亦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所不可或缺,从“尚礼”承续为“守序”意味着企业应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意识和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朱荣棋,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物流管理;谭家斌,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梁贵良,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诊断。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一、简和易的原则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简”和“易”是根本法则之一,简单才能被记住和理解,容易才能被有效执行。反观一些企业文化过于强调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使命、价值观、理念等过于复杂,更有甚者价值观有多重,理念又进行细分,这样在员工中不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而且由于表述过于复杂反而会引起员工思想上的混乱,实在是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目标、使命、价值观、理念等进一步熔炼,提出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要反映本企业的特色,又要能经受长期的考验。因为一个企业若要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既要适应变化,也要坚守价值。适应变化就是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坚守价值就是无论如何变化核心价值观不变。要做到长期不变,就必须通过“简”和“易”的原则凝练出保证企业发展的最为根本、有效的核心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本是同仁堂的第二代传人乐凤鸣留下的训条,由于各代均严格遵循,已经成为了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和精神信条;IBM迅速发展的要诀在于“尊重员工、尊重客户、用理想去执行一切任务的信念”;通用电气始终推崇“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这些核心价值虽表述各异,但是有共同的特点:遵循“简”和“易”的原则,容易理解,便于执行。

二、创造价值有益社会的原则

《周易》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有记载以来对“事业”的最早的注解,意思是说只有将所做的一切上升到为了天下、为了人民的角度,所作所为才能称得上事业,这和《礼记•大同篇》中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目标异曲同工。企业是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形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盈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使命。然而,企业若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必须将自身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即必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就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两重责任:第一,创造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第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实际上,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兵装集团“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目标,中国移动集团“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的愿景,中粮集团的“奉献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使客户、股东、员工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国家电网的“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又不囿于企业自身而胸怀天下的表现。客观地讲,企业只有对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有较高的定位,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并最终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的时候,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纵深的空间,否则打造“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远是一句空话。

三、知行合一的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当一种企业文化理念被员工真心地接受,员工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执行。首先要做到“知”。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一是员工需要从意识层面认可,二是必须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奖优罚劣。按照企业文化要求的去做,在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获得奖励,不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会被惩罚,前者是一种牵引,后者是一种督促。这样会形成三股力,一股是牵引力,一股是推力,一股是员工自身向往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员工心理,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其次是要做到“行”。企业文化确定之后,执行就成为首要的问题。对领导干部要强调“以身作则”,这样会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强调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在员工中的表率作用。另外,企业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要强力执行,要敢于斗硬,这样既能惩戒一批违规者,也能震慑一批摇摆者,更能给大多数守规者以极大的鼓励。有内力引导员工可以“知”,有外力推动企业文化可以“行”,二者结合之后,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真正的落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阶段,必须遵循“简”和“易”的原则以及创造价值有益社会的原则,要志存高远;在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要形成合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企业的发展必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具备企业特色,才能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具备民族特色,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

作者:王通洲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构建

摘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忽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自由的风气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