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6 10:25:10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摘要:在谈乡(镇)域经济之前,有必要谈一下县域经济,以更好的理解乡(镇)域经济涵义。县域经济,是在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服从国家管理的前提下,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以市场为导向,从本地优势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自身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活动的经济范畴,由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构成。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

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县乡财政困难研究

摘要:长吉图地区的开发开放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但是该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受到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乡财政困难等因素的阻碍。本文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完善政府间很想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长吉图;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县域经济

县乡财政属于基层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在我国有着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突出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和县乡财政困难。2009年8月30日,长吉图地区成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之后。长吉图地区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如何行之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长吉图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定义

李一花在《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一书中这样定义:县乡财政困难是指在现行体制与制度框架内,即现行事权与与财权划分背景下县乡财政出现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求的状况。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衡量指标

(一)财政自给率

地方财政自给率是衡量县乡财政困难的核心指标。财政自给率是指县乡自有财力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计算公式:财政自给率=自有财政收入/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收入-上级净补助收入/财政总支出。

财政自给率以1为分界线,大于1说明县乡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不足,小于1则表示县乡政府财政比较充裕(见表1)。

(二)人均财力

人均财力包括两个口径:一是财政总收入与辖区内所有居民数量的比值;二是财政总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比值。

人均财力Ⅰ反映县乡辖区内获得公共资源的相对量,这一比值越高,说明获得的公共资源的相对量越高;人均财力Ⅱ反映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这一比值越低,说明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越低(见表2)。

(三)一般预算收入率

一般预算收入率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这一指标是衡量县乡财政收入状况和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说明该级财政收入能力比较健康、稳定;如果比值低,则说明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多,占比重高,也从侧面说明县乡财政的困难——大面积依赖预算外收入(见表3)。

三、长吉图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制度性的因素

1.长吉图地区县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不匹配,并且法律界定不够明确。

我国在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时,没有对地方和中央的事权、财权、财力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前,长吉图地区的县乡财政主要由县级统收统支,各级政府基本上不存在债务。分税制改革的实施使得长吉图地区财权向上集中,但是与此同时事权向下沉淀。

2.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结构。

转移支付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区域财力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分税制改革之后转移支付金额绝对数量一直有限,并且转移支付的金额层层递减,真正转移到县乡级政府的资金很少。但是与此同时,提供多种地方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一直是由县乡财政承担。而且,在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中,占很大比重的是专项转移支付,一般也都会要求县乡对等地增加配套资金,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很少。

(二)经济因素

长吉图县乡财力不足的最直接经济原因是:没有稳定可观的税源。这与长吉图地区县乡的地域分布是分不开的,长吉图地区的县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是很多地区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县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2011年长吉图地区各县级行政单位的财政收入结构来看,只有营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一般达到20%左右,最高的九台市达到了28.84%,其他各个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都较低,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还不到5%。其次,财产税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外财产税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的稳定可观来源,而2012在长吉图地区财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最低的农安县只有5.25%,最高的和龙市也只有24.02%。

(三)政治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除了制度性、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也不能忽视政治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县乡财政困难的影响。

四、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

(一)实现财权、事权和财力的统一

缓解县乡财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长吉图地区应该逐步统一事权与财权,并且要合理划分财政收支范围,积极调动基层干部当家理财,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公共财政理论认为,中央政府应该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而且应该根据省、市、县、乡镇的分级框架,对其进行层次化管理。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可以消除政府间财力的不平衡,又能够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缓解长吉图地区的基层财政困难,缩小各县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上。从国际方面来看,以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并最终弱化税收返还的转移支付制度,才是规划的转移支付制度。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要与国际接轨。

(三)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长吉图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创造一个规范、开放、公平、公开、公正的外部环境,促进县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创新。其次进一步开放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放低门槛,在公益性事业领域和经营性基础设施方面准许民间资本进入,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努力在财政贴息、税收、信用担保等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再次由于长吉图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努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长吉图地区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最后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谈科学发展观在乡域经济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

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联系工作实际,我深深体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以及“统筹兼顾”的必需性。我们围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和裴城镇的实际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实现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看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广阔前景,更坚定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振兴乡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纯收入

裴城镇是偏远农业乡镇,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切合镇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纯收入,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效益。

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人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3年间先后争取到农业开发项目3个,“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6.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0%以上,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引导、动员、支持”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和中小型农业机械,农用户拥有率占80%以上,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优质高产作物推广种植,与省、市农科部门签订优质小麦、玉米、大豆订单种植面积4.2万亩,大面积亩单产年突破1000公斤,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围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这一主线,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以烟叶生产为“主题”,做高效农田“文章”。通过有组织领导(专项办公室),有服务体系(专业协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有典型推动且形成规模(抓大村、育大户、办农场、建基地),有切实可行举措(规划、建炕、育苗、栽培、管理实行“五统一”和科技培训、分散讲解、现场传教“三结合”),有激励机制(乡、村干部压任务,种烟大村、大户有奖励,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三个千亩优质春烟生产基地和500亩以上烟叶规模村,烟叶预留面积8000亩以上,同时发展棉花、瓜菜,积极推进烟叶与棉花,烟叶与瓜菜,烟叶与红薯等间作套种。2007年仅烟叶生产人均纯收入400元以上,不少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万元以上。

立足镇域实际,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生猪、肉蛋鸡养殖,并利用丰富的秸杆资源,鼓励有实力的农户发展肉牛养殖。镇政府成立养殖专业协会,认真落实繁育母猪养殖补贴、母猪保险和养猪大户奖励政策,并提供良好服务。目前全镇培育养殖小区6个,养猪专业村5个,万头猪场2座,千头猪场10座,全年出售商品猪8万头,全镇农民创纯收入6千万元以上。

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创新推行营林机制,实现林木私有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并组织林业专业队,切实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易栽、难管”等问题。两年间,新植幼树20余万棵,完善林网面积1.2万亩,林木成保率在96%以上,一举荣获“漯河市生态林业示范乡镇”称号。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小城镇为“龙头”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十七大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对于一个基础条件较差,乡域经济不发达,农民纯收入有待提高的乡镇来说是件难事。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基础做起,以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科学运作,逐步推进才能实现宏伟目标。自2005年起,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实现“郾城西部商贸重镇”的目标任务。一是高标准规划,以省级公路许泌路为“轴线”、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纵横”向四周延伸,并形成“三横两纵”小城镇“框架”,先后拆建改造临街门店340余间。二是设置工业园区、商贸集中区、建村批发经营区和文化教育区,通过填充项目充实小城镇建设“内容”,并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入住就业人口。三是以小城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积累的各类专业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实施“村村通”工程、“沼气”工程、村容村貌治理绿化工程,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三、围绕科学发展观引资上项,膨胀乡域经济总量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促农”拓宽工业项目前景,使乡域经济总量得到膨胀,就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进和注入“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几年来,我们坚持和实施的“以农招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的方案,通过几年的运作,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而且“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同时激发了广大干群招商办厂的热情。一是综合利用村级“闲置四荒地”和村民土地入股投资的形式,引进农村适用性项目,先后催生出了漯河市金地新型建筑材料厂、漯河市大刚建筑材料厂2家新型建筑材料厂在裴城镇落地生根,且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二是改造利用乡镇破产企业,合并后站所,并以土地依法流转为辅助组建工业园地,仅在2007年,新上项目4个。三是以厂招商,以商招商,对原有项目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项目。如双喜面粉有限公司二期投资720万元作为购置新型设备、完善基础设施投入,为裴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乡镇建设

一是以“关注民生”为主线,促使社会公平,让弱势群体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加强中心温暖小区(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比率,使五保老人在温暖小区享受到“居有其室、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的幸福生活。抓好灾后倒房重建工作,为困难户补贴建房153间,同时在规范程序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全镇有1553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二是文化、教育、医疗、计生、社会稳定在全面发展中体现了协调、兼顾、统筹。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宽松环境:全镇困难学生“两免一补”资金到位及时,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镇卫生院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网点的管理,群众参合率达到96%;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开展多类型的集中服务活动,提高全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构筑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连续三年实现了“三无”信访乡镇目标。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形式多样,多层次地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村支部、党员“争先创优”活动、“率先致富帮贫致富”活动,并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政治观念,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提高乡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注重把那些有觉悟,有干劲,有能力的各类致富能人吸收到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通过建立机制,引导鼓励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中显身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自觉用党章党纪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树立镇村干部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

以上只是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点认识,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乡域经济发展中探索和尝试的回顾总结。我们在坚定科学发展观信念的同时,找准了“科学发展乡域经济”的路子,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广大干群同心同德的不懈奋斗,裴城镇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裴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定会更加辉煌!

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乡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毛坝镇位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在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毛坝镇应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发展规划,提高调控能力;做好宣传推介,主动融入市场;重视互利共赢,加强周边合作;立足发展需求,培养适用人才,以克服自身不足,加快乡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域经济发展;宣汉县毛坝镇;欠发达地区

一、宣汉县毛坝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宣汉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的四川省达州市。该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本文的研究对象毛坝镇正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的北部、后河中游,北通万源,是宣汉县的北大门,面积128平方公里,距宣汉县城53公里。

毛坝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70%以上,有丰富的野生腊梅、野生鲇鱼和天然气等资源。目前,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在毛坝镇已获得生产井7口、大湾采气区已探明地质储量1267.84亿立方。毛坝镇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其中,“宣汉县毛坝烈士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石刻”于1977年被列入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姚氏宗祠”于2002年12月被四川省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以巴人大鼓为代表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上,毛坝镇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二)经济发展现状与主要经验

经济结构与就业。毛坝镇辖10个建制村,现有6000余户,人口约2.7万。从经济结构看,2012年毛坝镇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5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60%,第二产业占7%,第三产业占33%。据调查,目前毛坝镇的农业主要是传统农业,服务业主要是商品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工业主要是木材加工厂、沙石厂、砖厂等初级加工厂。从收入与就业来看,2012年毛坝镇的财政总收入为5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76元,其中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务工。据毛坝镇提供的数据显示,本地就业人口约两千多人,外出务工约有九千多人。

堰口新村建设经验。2012年毛坝镇借助中石化征地拆迁的时机,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在堰口村建设新农村聚居点,堰口新村19.5亩,共妥善安置了拆迁户60户,大力发展枇杷、核桃等种植业,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农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及收入来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这成为毛坝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坐标,为毛坝镇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毛坝镇乡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从毛坝镇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及笔者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毛坝镇的产业结构是初级的,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工业化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也有限,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使得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被大大削弱,直接影响到毛坝镇乡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财政收入有限,发展资金短缺。2012年毛坝镇的财政总收入为562万元, 而同年,毛坝镇仅实施堰口村新农村聚居点一项建设就投资近2000万元,毛坝镇的发展资金缺口很大,很难仅靠自有资金改变发展现状,改善发展环境。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发展资金短缺,毛坝镇乡域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3. 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从毛坝镇的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本地就业,还是外出务工,大多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劳动力素质偏低。而外出务工或求学的人员中,较为优秀者多数不再回到毛坝镇,毛坝镇人才流失严重。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使毛坝镇的工农业以及第三产业失去了创新发展的活力。

总之,近年来毛坝镇的乡域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支撑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皆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乡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1. 地理区位偏远。毛坝镇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的北部,距宣汉县城50多公里。而宣汉县又位于川东北,距离成都近500公里,距离重庆也约有300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名副其实的“偏远山区”,这使得毛坝镇的资源很难与市场有效结合,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从这个角度看,地理区位偏远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的主要客观原因。

2.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仅指学历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毛坝镇的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就是因为劳动者没有受到良好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此,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这不仅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状况,还影响到了劳动者的产业参与程度和对新技术、新观念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影响到了乡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偏弱。从镇政府的职能上来看,可谓是“任务重、权力小”,镇政府很大程度上只能按部就班地忙于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调控能力偏弱,无力调控经济以推动当地发展,因此也就有了“扩权强镇”一说。毛坝镇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水平低的发展现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之前各届镇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偏弱有关。镇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弱,它就很难克服自身所面临的困境,无法探索出一条能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路子,经济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三、加快毛坝镇乡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要加快毛坝镇的乡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因毛坝镇地理区位偏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和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偏弱等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一)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发展环境

毛坝镇乡域经济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地理区位,而克服这一客观难题的主要思路应该是改善发展环境,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然后“筑巢引凤”,引进资金和技术来发展乡域经济。在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争取政策支持是毛坝镇快速改变发展基础的一条捷径,也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不得不考虑的方式。为此,毛坝镇应该密切关注省市县的发展方针,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还有“扩权强镇”等的配套政策,结合本地发展,找到争取政策支持的切合点,努力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二)完善发展规划,提高调控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镇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乡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毛坝镇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也是破解当前毛坝镇发展困局的一大切入点。仅从镇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增强对乡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能力来提高调控能力,即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相应的市场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以达到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调控并引导经济发展。据调查,毛坝镇已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腊梅产业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比较符合毛坝镇实际的发展规划,若能从以下两个方面稍加完善,将更有利益于毛坝镇乡域经济的发展。一是更细致的考察市场,完善对腊梅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评估;二是全面评估毛坝镇的资源,结合市场,突出特色,制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之,发展规划的完善要体现规避风险,多点支撑,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毛坝镇,强调镇政府对乡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是必要的。

(三)做好宣传推介,主动融入市场

毛坝镇远离大城市,但不意味着远离了大市场, 210国道(汉渝公路)和襄渝铁路一、二线贯穿毛坝镇全境,距达陕高速公路普光入口也只有十几公里,这样的交通条件为毛坝镇主动融入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为此,毛坝镇应该利用各类平台,做好宣传推介工作,主动融入市场。通过深入了解自身的资源条件,分析市场的需求,做好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人了解毛坝镇,吸引他们来毛坝镇投资,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互动,资源与市场有效结合。这也是毛坝镇弥补自身资金,技术不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

(四)重视互利共赢,加强周边合作

目前的毛坝镇尚不具备足够的魅力,让游客和投资者莫名而来。因此,毛坝镇必须重视互利共赢,在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乡域经济总体布局时,应多与周边合作,这个“周边”不一定是地理位置上的相邻点,只要有助于毛坝镇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周边”都可以合作。比如在打造旅游线路时,主动与相邻乡镇,甚至与临近省市县有一定相关度的景点增强联系和合作,以提高旅游景点和线路的整体吸引力,实现合作共赢。当然,这种合作不一定都是官方的,只要有合作共赢的意识,也可以通过引导企业或当地居民在生产方面多协作,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五)立足发展需求,培养适用人才

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而毛坝镇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更需要立足发展需求,培养适用人才。破解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重视并设法提高当地青年人的学历教育的层次,通过增加或者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等提升劳动技能,还可以在申请引进公务人员和事业人员时,注意反应专业的实用性,引进适用人才。总之,必须要立足毛坝镇的发展需求,培养或引进适用人才,这样才更有利于毛坝镇乡域经济的发展。

感谢毛坝镇人民政府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尤其特别感谢毛坝镇政府的邓孟华、向朝燕和杨海林三位同志。

(作者单位: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乡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挥特色优势 促进乡(镇)域经济发展

一、乡(镇)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谈乡(镇)域经济之前,有必要谈一下县域经济,以更好的理解乡(镇)域经济涵义。县域经济,是在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服从国家管理的前提下,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以市场为导向,从本地优势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自身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活动的经济范畴,由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构成。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指示,并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是农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在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等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乡(镇)域经济是“村”和“县”的桥梁,在推进城乡统筹中一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黄甲“麻羊”―― 乡(镇)域经济的典范

(一)成就

黄甲镇是成都麻羊基地,素有“麻羊之乡”的美誉。1996年以前,全镇养羊户仅有700余户,年出栏麻羊不到10000只。目前,已有3000余户养殖户被带动,常年存栏麻羊10万余只,年出栏15万多只。麻羊养殖及加工就为农户创纯收入4000多万元,养羊户年平均纯收入增加5330元,人平均增加1600元以上。麻羊养殖专业协会实行财政监管的财务会计制度,2007年度每股分红20元,2008年度每股分红15元。

(二)经验

1、比较优势,特色产业是核心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解决市场上产品严重趋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黄甲镇利用本身良好的种养殖条件和区位优势赢得了麻羊产业的迅速发展及累累硕果。黄甲镇地处牧马山腹地,幅员面积3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67亩,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87万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

2、有机养殖,技术是关键

推广养殖新技术是黄甲麻羊养殖成功的关键。传统的黄甲麻羊养殖,主要是本地自繁自养,导致品种不断退化。如今,通过技术引进及改良,在品种提纯、“舍式高床圈养”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建立了成都麻羊核心群和保种扩散群,建立成都麻羊基因库,对成都麻羊品种进行种提纯复壮,保护地方优良品种。而且大力推广了“稻――草――稻”轮作等牧草种植、秸秆氨化、秸秆微储技术,有效解决了饲料的来源。

三、基于麻羊模式的乡(镇)域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

黄甲麻羊对于乡(镇)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深入了解黄甲麻羊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发展地方特色的乡(镇)域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抓住重点,发展特色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工作生活条件的长期落后,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不可避免的被“冷落”或被“遗弃”,从而更加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到现在依然存在且严重。

(二)产业协会,不可或缺

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农村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重大创新,对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正逐步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重要力量,今后,它的发展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带动点和增长点。

(三)信息的通畅至关重要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推进乡镇信息化体制的建立健全,用信息化推进市场化,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不断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全面扩大,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

走在黄甲的大街上,一尊尊羊的雕塑屡见不鲜,处处弥漫着麻羊文化的气息,羊文化已经深入黄甲、深入人心。我们慨叹其成果的同时,也从中受益良多。

(石亚娟,1984年生,河北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杨婷,1986年生,重庆潼南人,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硕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评价。张平,1963年生,重庆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