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资源利用

时间:2022-11-18 10:40:36 关键词: 博物馆

摘要:我国关于博物馆学习或称场馆学习的评价体系研究多是偏向项目整体、资源建设和学习效果,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评价要立足于博物馆和学校的管理以及活动组织本身。博物馆资源利用评价体系可以从资源利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管理运行和活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质性评价。

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资源利用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根据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535家,藏品数量达到4223.98万件(套),到2020年我国博物馆数量达到5788家[1]。数量庞大的博物馆馆藏资源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2020年10月12日,教育部、文物局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其对推动博物馆资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利用有着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资源的教育价值探寻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进行收集、保藏、研究、陈列,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3]。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保护和展出具有文化和科学重要性的藏品的任何永久性(固定性)机构”,自此教育成为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之一。

1.博物馆资源更能直观地传播历史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4]。博物馆中的藏品就是物质文化的表达,同时博物馆也是蕴涵着“物态文化”的最大场地,它“实物化”了文本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将实物直接展示在学习者面前。因此,博物馆在传播历史文化上就更便利、更直观。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类智慧结晶的文字教材而进行的,它可以凭借语言及其他符号无限制、无休止地传递下去[5]。而博物馆则以特有的“文化结晶”的方式将物质和语言及其他符号用结合的形式传播着历史文化,从而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博物馆资源可以更好地打破学科壁垒

学校教育大多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而博物馆资源的呈现方式具有整体性、综合化的特征,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各种类型博物馆的庞大资源以及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本质,彻底打破了学科壁垒,还原了知识的整体性,为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3.博物馆资源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现实感

突出现实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复现情境,让学习者从复现的真实情境中直接用行动和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博物馆中能通过感官感知的实物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而书面文字只是对现实的描述,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疏离感。博物馆中的实物先“借”讲解员之口说历史故事、讲人物精神、悟经验教训等,再运用多媒体设施设备展示虚拟化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通过展现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大大增强了学习者的现实感。

4.博物馆资源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

博物馆的收藏品凝聚着民族记忆,传承着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实证,它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承袭者”,是地域文化的精髓。学习者可以通过感知关于家乡的物体和“物化”的事件,进而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在一触一碰、一听一悟中都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在缩小的实物中感受地方蕴涵的独特文化,能够增强学习者对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坚定个人理想信念。

5.博物馆资源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基于调查、观察和实验而进行猜想、假设与检验的实践活动,还是利用已有知识发明新的技术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6],都与学校的课堂学习有较大区别。与课堂教学相比,博物馆学习更强调真实问题、探究过程和多元结果的产出,并且由于环境和资源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对复杂知识的解释和运用优势更加突出[7]。这种能够提升学生具身认知的非正式的博物馆学习方式,更能反映出博物馆的教育重点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8]。

二、博物馆资源的低利用率追因

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并且博物馆类型也在不断扩大,生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渐渐成为热门,国家关于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率的政策也很多,但是博物馆资源利用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博物馆进行调查发现,在未定级的博物馆中,安徽省古文化博物馆年参观量仅有0.63万人次,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参观人次最高,达8.5万人次;三级博物馆中,太湖县博物馆有6.43万人次的年参观量,最高为桐城市博物馆有19.7万人次;二级博物馆仅有安庆博物馆,年参观量有9.42万人次[9]。这充分说明博物馆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博物馆缺乏广泛宣传

调查发现,博物馆多媒体宣传形式化,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与企业的广告宣传和旅游景点的多媒体推广有着天壤之别。同时,政府宣传也做得不够,使得民众对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缺乏深入了解。

2.博物馆缺乏为中小学服务的动力

大部分博物馆属于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工作量与经济效益和社会评价不直接挂钩,只追求规定工作任务的完成,对待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以及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比较松懈。同时,博物馆与中小学的合作并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导致博物馆缺乏主动为中小学服务的意识。

3.中小学缺乏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计划和行动

大部分中小学混淆了研学旅行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目的和价值,将博物馆资源利用当作研学的“附属品”。中小学主动利用博物馆资源也仅是由旅行社负责的春游和研学活动,其最终结果也是走马观花式地完成了研学的教育活动任务。即使研学中有博物馆参观活动,但是有计划、不间断地开展的学校也很少。学校常以学生安全问题和教师课程资源整合经验不足当借口来减少博物馆资源利用活动,更是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活动的规划和设计。

4.家长缺乏对博物馆资源利用价值的认识

社会对博物馆资源利用价值的认同是参观博物馆和利用资源的重要前提。校外培训机构和游乐园的门庭若市与博物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比,足见民众对博物馆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即使有少数家长带孩子到博物馆也多是以玩为目的,一些家长参与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时的“甩手”和不闻不问的状态就足以看出这些家长缺乏对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充分的、足够的认识。

三、高质量馆校合作的现实保障

发挥博物馆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率,需要社会、博物馆、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1.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的认同

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的认同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方式急需由以前的固定学习年限、专门的学习机构走向具有丰富实物资源、情景化空间和操作活动的学校学习以外的重要拓展性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迫切需要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而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的博物馆教育理应有一个重要的位置[10]。政府不仅要建博物馆,更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因此,必须对博物馆的教育价值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博物馆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要善于向大众宣传“代言”。完善馆内设施设备,加强对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基础性条件,同时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是辅助性条件。从外部来说,开博物馆特色活动,打造博物馆网络平台,制作特色简介名片,建立馆—馆、馆—政、馆—企、馆—校等特色合作项目,全方面地展开自身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同。

2.构建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中小学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根本举措。构建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博物馆与学校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制订资源共享计划。第二,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联动协调与监督机构。由多方主体联合成立的机构能够代表主体在同一空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对建立双方的信任与合作持续稳定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由政府、学校和博物馆三方机构为主要组成人员,共同介入馆校合作的评估、项目计划制订以及协调活动开展和监督工作。第三,建立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联动的评价机制。通过教育部门考评学校,政府部门考评博物馆的直接方式对馆校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不仅利于相关部门工作有序开展,而且对激发博物馆与学校的“业绩”意识及馆校合作的动力,促进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的运行有着积极作用。

3.完善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评价体系

我国关于博物馆学习或称场馆学习的评价体系研究多是偏向项目整体、资源建设和学习效果[11],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评价要立足于博物馆和学校的管理以及活动组织本身。博物馆资源利用评价体系可以从资源利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管理运行和活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质性评价。另外,各地文旅局需要根据《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2016)》中对一、二、三级博物馆参观人次的要求,参照制订未定级博物馆的要求,以完善各级博物馆资源利用在年参观人次和青少年占比人次方面的评价标准,从基本数据上完成对博物馆的量化评价,将这些评价作为博物馆业绩和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要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处理,对评价合格的学校和博物馆予以表扬,不合格的博物馆和学校予以告诫,并监督调整。

4.将博物馆资源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

中小学要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课程的显性和隐形姿态的结合。以学校组织开展学期性的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显性姿态,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到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12]中以学科知识辅助性资源和作业的呈现状态为博物馆资源利用的隐形姿态。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中小学更应该将博物馆资源利用作为学校开展校外教育的重要方面。

5.引导家长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亲子活动

中小学组织学生集体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只是一个方面,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利用节假日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到博物馆进行学习。因为下一代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特别是家校合作能够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学校内外教育环境[13]。博物馆可以定期推出项目式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学校也可以与博物馆合作联动来引导家长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家长的参与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相关研究性活动,并且最终通过调查报告或分享会等形式展示成果。

作者:周 瑜 曹长德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