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12-14 14:39:37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进程,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程改革与教学完善,同时结合就业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篇1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理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分别简称《专业标准》和《能力标准》)均提出了师德为先的理念,阐述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职业理念、专业态度和教育情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的儿童观、教师观和学习观,这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为例,探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专业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专业基础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感,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厚植教育情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明确方向。学前教育原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基本内容、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入门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本课程作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性、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必将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幼儿教师的启蒙,其价值观将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该课程承担着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育人的重任,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老师的精神之基,为学生成为“准幼儿教师”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缺乏思政教育的整体设计

当前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往往以点带面、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立足于人才培养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与其他课程缺乏沟通协作。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各自为政,未能对课程中的相似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对思政教学方法也缺乏共同教研,致使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存在偏差,或者存在同质性、教学重复等现象。另一方面,对学前教育原理这门课程来说,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总目标中,缺少思政教育目标的培养标准,仅有的情感层面目标主要关注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相对浅显,且总目标与章节分目标缺乏一致性,章节之间缺乏递进性,不利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形成。

(二)教师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者,是引领学生思想观念发展和形成的精神导师。长期以来,受到重智轻德、重技轻德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透彻,较为狭隘,存在一定偏差。多数教师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在于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专业课教学中较为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政教育内驱力不足。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仅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将思政内容随机、生硬地潜入课程教学,这样的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更难以与思政课程有机联系。因此,在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程呈现“两张皮”现象,两者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三)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当前,由于专业课教师之间对思政教学缺乏共同研讨,且缺少专门学习和培训等原因,其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够敏感,理解不到位,对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够适切,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为主,且评价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相应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对思政教学进行有效评价。以上问题使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较为随意、零散、停留于表面,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协同育人思政体系,不能切实发挥其育人作用,难以实现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路径

(一)依据国家标准,定位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运行实施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厚植其教育情怀,促进其职业精神不断提升。

(二)围绕“五维向度”,深挖思政资源

围绕“思政引领,提升育人高度;情怀滋养,保持教育温度;优化课程,拓宽思政广度;注重实践,增加思政厚度;协同育人,加大课改力度”的课程思政“五维向度”,深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选取扎根幼教、无私奉献的典型幼儿教师案例,给学生以精神滋养和思想启迪,提升育人高度和教育温度;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每一章节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加思政广度;通过理实一体、育训结合,推进校内实训、幼儿园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建设,增加思政厚度;深化园校合作,构建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思政建设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深入挖掘每一模块中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引领。专业理念和师德模块,包括绪论、学前教育原理概述、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等,侧重于挖掘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开放性视野等思政元素;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学前教育基本要素和学前教育课程相关内容,侧重于挖掘教师职业理念(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道德规范、职业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专业能力和实践模块,包括幼儿园活动和保教实践,侧重于挖掘创新、探索、团队合作意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

(三)强化思政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象化、具体化,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切实提高思政改革成效。基于此,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前导学———课中实施———课后拓展”的思路组织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现场观摩与实践练习等方法,实现全课程育人。让学生充分融入课程学习之中,使其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合作、共享、责任意识以及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实现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与育人性的良好统一。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内容,结合思政教育目标,精研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以增强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如在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部分,让学生观看陶行知、陈鹤琴等伟大教育家的纪录片,学习大师的教育思想,感受其教育救国的精神境界,并通过写观后感、交流分享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在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部分,带领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敬业奉献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活动部分,让学生分组研讨、模拟实践,培养求真务实、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提升专业情感。

(四)探索“多元模式”,拓宽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立足于一定的政治高度和国际视野,探索多元化的思政建设模式与路径,拓宽教学平台,构建“自上而下、上下贯通、多方衔接”的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格局。一是通过各类技能大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学前教育技能赛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常规赛事为依托,在对选手的培养和塑造中,通过集中备赛训练,定期谈心交流、成果汇报等,注重增强其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勇敢、坚持、谦虚、奉献等思想品质。二是将第二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战场。组织学生参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如:说课比赛、童话剧表演、社团活动等,以及到基地幼儿园做助教、儿童福利院做爱心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配合课堂主渠道深挖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专业的情感,锤炼优秀品质和职业素养,落实“全方位育人”。三是借助学习通、网络、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拓宽思政教育平台。利用QQ、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思政教育素材及时分享给学生,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微传播的形式统筹课堂、实践、网络三个育人维度,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五)打造师资团队,提升育人能力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课程思政推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表现出的应对力和创造力。因此,高校应多措并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筑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责任主体,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胜任力。一是加强思政学习和专题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明道、信道,增强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有序组织思政教学培训活动,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平台,以更新理念、增强意识、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二是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建设《学前教育原理》校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建老中青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发挥课程团队中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开展“传帮带”教师梯队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借助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探索思政教学的多元路径。三是推进课程思政常规教研。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以教研室为单位构建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定期围绕思政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进行教研,通过集体备课、专题沙龙、听评课等常规活动,让课程思政的种子根植于教师的理念与行动之中。四是开展思政教学类比赛。以思政教学能力比赛、思政教学案例评选等各种教学比赛为抓手,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与推广等,搭建教师学习成长、交流共享平台,形成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氛围,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作者:张燕子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篇2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和意识的转变,当前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加紧迫,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进程,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程改革与教学完善,同时结合就业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幼儿教师。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考究

在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多采取讲授法开展教学,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教学进程急,教学节奏不稳定,导致部分学生在吸收与理解知识时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虽然尝试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新型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具体应用的掌握并不全面,没有在根本上发挥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作用。而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长期应用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积累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欲望,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坚持创新理念,突出人本思想,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开展教学,循循善诱,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2.忽视传统美术资源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的是幼儿,美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术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十分重要。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艺术课程,传统美术资源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教师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采用的具体案例也较少,导致一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过于侧重技巧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美术资源中有很多与乡土文化有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将其与美术教学融合,更有利于凸显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生活性。所以,提升对传统美术资源的重视程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

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受固有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侧重技能至上。部分教师只讲技巧,不讲生活、不讲专业、不讲实践,导致一些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热情。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对于毕业后从事理论指导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兼顾理论、技能、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美术课程的实用性。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从上述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对美术学科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1]。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地推行素质教育,美术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促使他们求新求变,敢于突破自己,进而有效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讲授制为主,部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对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美术课程改革虽然要利用转变教学方法做依托,但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何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还需要充分地联系体育、音乐等其他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前,教师要明确美术学科的性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每名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并对学生有全面且细致的认知,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其实践能力,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充分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看见学生的优势,这样才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便利。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如,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都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重要方法。简笔画这部分知识点包括简笔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练习,题材涉及人物、动物、神话传说、风景、瓜果等。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上,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观察、构思、创意表达以及工艺制作等方面,不单纯地强调技能培养,而将多方面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开展实践;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可以利用简笔画装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也可以组织开展幼儿活动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够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到真正的就业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不一样的美术课堂,感受到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对美术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绘画和手工制作为主,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关注对学生绘画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美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够重视。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提升对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高效地整合传统美术资源和现代美术资源,紧密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美术资源面,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打开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传统美术资源,开设创意美术课程,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美术学习不局限在技能上。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绘画和创作手工时播放一些歌曲,这样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4]。此外,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从而全面地掌握独特的文化内容、地域信息等。这些文化元素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充实美术课程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和感受。教师也可以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等获取更多的美术资源,为美术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素材。

3.强化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联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分析美术学科教学的变化,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并在强化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美术教学改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坚持实用性原则,更好地服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5]。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在全面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教育环境的调研工作,优化和改革教学方向,强化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构建相关平台,让学生获得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和目的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6]。

4.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判,以教师打分为主。课程教学改革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情况、学习态度、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等,之后以等级的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7]。在具体的评价上,教师可以采取讲课和上交作品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所以,在教学评价上,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相评价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更好地提升美术训练的效果。

结语

改革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时刻牢记职业教育的理念,树立改革信心,从多个方面探索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作者:聂吉丽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而学前教育专业,其职业性特征相对突出,旨在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做好职前准备。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承担着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重任。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首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培养技术型人才,注重实用化,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自身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一味效仿普通高校,照搬普通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呈现出高、大、全的特点,很明显,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市场调研,缺乏地方特点,缺乏学校特色。其次,不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忽视对专业理念和师德的培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尤其注重专业理念与师德,将其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与核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1]。

首先,实际培养中,不少高职院校把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反而不重视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的培养,导致现实生活中常有幼师不尊重幼儿,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等师德失范的现象发生。一位幼儿园一线资历较深的老教师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年轻幼师好像不是特别‘爱’孩子,也不是特别喜欢幼师这份工作,好像仅仅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她说:“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和伟大的责任,但这样的育人情怀,在90后、00后的年轻教师中却并不多见。”[1]

再次,终身学习未被纳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但是鲜有高职院校将终身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位幼儿园园长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弹唱跳’都没有问题,但只是完成最基本的工作,仅停留在会弹、会唱、会跳,而不是去弹好、唱好、跳好。比如为孩子去改编或创编一首歌曲,这种是很少的,闲暇的时间,他们基本都是在看手机。”在校没有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致使未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最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普遍重学前人才的技能培养,轻其专业性的培养。如重视学前学生唱歌、跳舞、钢琴、美术等艺术技能的培养,轻视他们教育教学、沟通表达、分析幼儿心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未来的幼师这种“专业型人才”当“技术工人”来培养,远远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轨。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必修课设置充足,选修课占比较低,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在实际教学中放弃选修课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设置较多,公共课设置不足。专业课程中专业技能课设置过多,专业基础课设置不足。通过课程表就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大量的美术、音乐、视听与视唱、练耳、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除了核心课程,其他如职业素养、学前教育发展史、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基本很难看到。技能课程的大量设置使学生从心理上将专业技能课视为主课,专业基础课视为副课,完全本末倒置,毕竟未来的幼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而不是艺术人才。这种功利性的课程体系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他们对教育教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极大可能导致未来的幼师上得了舞台但站不好讲台。此外,实践类课程设置也较少,不少高职院校以实践场地、实践时间不足为由,在现实教学中,大量压缩学生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及时指导实践,也无法根据实际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地理解。而且,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也流于形式。由于毕业实习有两种方式可选,一种是学校统一安排,一种是自主实习。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实习,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不严,常常出现学生找个单位帮忙出具实习证明上交给学校,然后学生并未参加任何实习活动的情况出现。学生拿到了实习学分,却未增强相应的实践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2]。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不例外,具体不足表现在:第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遍呈现艺术专业教师有余,教育理论教师不足的特点。第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有些教师专业理念薄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存在误区,把学生当成中小学教师或艺术工作者来培养,过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储备或艺术特长的培养;有些教师为转岗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不透;有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即使迫于压力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化教学,也仅仅局限于将书本知识搬到屏幕,其本质并没有实时性的变化,使得教学成效差,学生能力培养出现断点。第三,双师型师资紧缺。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通过“招硕引博”方式大力引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高,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幼师的培养教师,缺乏一线教学经验,缺乏幼儿园工作经历,其课堂教学未免显得单薄,面对实际案例,也会时时出现“本领恐慌”。此外,学前教育很多理论是来源于西方,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内涵研究并不充分。在我国,除了老一辈的教育学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为数不多的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早期发展规律有所研究并有较显著成果外,现在这方面的创新、原创理论我国是不够的,内生动力是不足的。而时代在变化,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在发生变化,加之中国的育儿环境、育儿方式和文化传统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所以,往往出现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发现教师所教的理论根本无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一)明确育人目标,塑造完美人格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被赋予新的含义,教师要将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到首位,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3],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学前教育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即帮助学生对学前专业产生热爱之情,能够激发其内心的责任感,为他们未来成为幼师后能够友善地理解幼儿的不妥行为,耐心地与幼儿展开有效沟通,妥善地处理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依托各种活动之力,如开展提高幼教敬业精神的征文活动,组织幼教职业素养的辩论赛、座谈会,邀请特级教师为学生做职业规划等,帮助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其职业理想信念,升华职业道德。也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如以轮转的方式在幼儿园、实验室和教室进行多场景学习,通过不断和幼儿互动,浸润式地建立起对幼儿的认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对幼儿园办学的认识。这种在懂儿童的基础上践行的师德,更具有内涵,更有基础,也更能够长久坚持。此外,在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比如定期自学一定内容进行分享,定期预设主题举行圆桌论坛、网络论坛,定期举行学前相关知识竞赛等。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未来的幼师只有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人。

(二)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效果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优化课程调整,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一是优化课程结构。高职院校要顾揽全局,不仅要优化专业课程调整,而且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4]。如在幼儿园、实训室和教室进行多场景轮流学习,让能力和知识以螺旋式的方式积累并不断碰撞;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在实体环境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二是重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之间可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圆桌论坛、网络研讨等教学交流会,集思广益对以往以及现有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删除偏、难、繁等内容,增加基、新、实等内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促使专业教育与学生发展有效衔接[5]。三是改革评价方式。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多地选取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方式,如将更多的学生推送到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请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评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大赛,请专业评委和观摩观众为学生评分等,以改革评价方式促课程改革。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依托信息技术之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6]。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其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为当代教育点亮了指路明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引入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线上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学载体的转换,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分组教学、项目教学法等,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育辐射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加强师资建设可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促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深造、观摩名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促进其原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第二,促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鼓励教师深入相关幼教机构学习交流,丰富实战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幼教机构也可将优质的教师融入高职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做教学指导,提升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第三,促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并切实落实到位,如积分制管理;另一方面,畅通幼教职称晋升渠道。全面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潜力得到有效激发。总之,高职院校,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摇篮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优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立足于长远,结合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调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更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实现学前教育的全局辐射。

参考文献:

[1]傅文婧.幼儿教师里非专业教师占多数,幼师人才紧缺到底缺在哪儿?[EB/OL].(2021-01-25).https://www.sohu.com/na/446578956_120823584.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2(6):261-262..

[3]蒋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20(9):161-162.

[4]赵琪,周晶,董玲艳,王慧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研究[C]//多学科融合教育促进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发展学术论文集,2019:431-436.

[5]李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95(2):283,286.

[6]熊芬.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究[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20,000(1):138.

[7]舒玲.基于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18.

作者:桓燕 单位:荆门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