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5 15:59:29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

在《晋察冀边区小学校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表》(1938年)中,规定唱歌教学中应多选用救亡歌曲,以便激发儿童的爱国情绪,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在《小学暂行规程》(时间不详,大致为1940年初)中,强调艺术课程内容要偏重于抗日宣传品制作与欣赏。小学低年级唱游科目应激发集体劳动、抗日民族的情绪。小学中高级音乐课应采用抗战歌曲,注意集体演奏。在《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1946年)中,规定学校教育应当配合战争需要,在音乐教育方面应当组织秧歌队、歌咏队、演唱队等,并与各地的文艺团体取得联系,配合进行工作。在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领域,同样秧歌贯彻服务于政治需要和战争需要的教育原则。在革命根据地,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高等院校是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最大的办学特色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相结合,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参加生产劳动、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逐步积累了适应于战争环境和革命根据地条件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和经验,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并输送大批音乐人才。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等都是由该系师生创作演出的。

二、音乐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常规课程

在苏区、边区和解放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充分体现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之中。从文献资料上反映,音乐课程较为受到重视的时间节点为1940年之后。

同时,受到办学场所频繁搬迁、办学器乐缺乏、音乐教材简陋、音乐师资缺失等现实历史条件制约,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要内容。在小学教育方面:在《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1931年)中,指出初小课程暂定列宁读本、常识、体操、唱歌、图画、劳动实习、笔算、珠算、作文、习字等十项。在《边区小学暂行办法》(1941年)中,初级小学歌咏课程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五,高级小学歌咏课程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五。在《晋冀鲁豫边区小学暂行规程》(1942年)中,唱游课程在小学低年级、中年级中共占每周教学时间的150分钟,唱歌课程在高年级独立出来,占每周教学时间的50分钟。在《鄂豫边区小学教育实施办法》(1943年),游唱课程在低年级每周占4小时,每周中年级占5小时,音乐课程在高年级每周占3小时。在中学教育方面:在《晋察冀边区中学暂行办法》(1940年)中,规定在歌咏课程中以救亡歌曲、指挥、识谱为主。在《山西省第二游击区中学规程》(1941年)中,音乐在每周占1个课时。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2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育法。在奥尔夫看来,真正的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他从理论原则、教材、教学方法及成功的教学实践等,都具备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在廖乃雄教授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到我国后,就受到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热爱。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原本性音乐得以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将原始性的音乐通过语言,动作(声势)展示出来,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1]奥尔夫最根本的思想做到了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予幼儿表现的权利。让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奥尔夫音乐教育通常以节奏作为连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等联系起来。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 [2],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界限的,人类可以通过音乐自由地表达或流露感情。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并且采用“声势”、“回声”、打击乐等方式来展现音乐。在奥尔夫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是边唱、边拍、边奏、边舞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

二、我国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育这门课的开设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由于中职生有别于普通高校生,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音乐教育必须要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的形式,求得新的发现。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形势而言,奥尔夫音乐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发展得相对缓慢甚至是没有进驻到这些城市中去。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国人对奥尔夫音乐音乐教育体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总觉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该适用于婴幼儿和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完全忽略了对成人的教育。因此相当多的人以为它根本就不能适应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当然,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觉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适用于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因此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单独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甚至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没有涉及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

2.恰当的课程教材缺乏是面临的一大问题

就乐理和钢琴教材而言,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都是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其中的内容跨度较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死板,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学生,因此在面对招生对象和毕业后的就业趋势都与高校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在中学时的成绩相对较差,在进入中职学校后又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因此他们相对高校学生而言要更早一步进入社会,并且在理论知识不充足的情况下,只能靠技能来取胜。因此技能在中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学来看,并不乐观,适用的教材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3.师资水平较低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极高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文化底蕴。例如在节奏练习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如何打节奏,用哪些方式打节奏,节奏的快慢如何掌握,难易程度如何把握。例如在一堂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变换频率,增加相应的难度。这都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教师或者音乐教师对奥尔夫的认识普遍偏低,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师更是即为少数,因此师资力量又是中职学前音乐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职学前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正确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要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必须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地研究。奥尔夫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保持音乐的原本性,即让学生在最原始的情景下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一堂打击乐的活动中,如果单纯的就让学生听音乐,跟着音乐一起演奏,那这堂课自然是无趣的。如果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领悟歌曲的调性、了解歌词的内容并且对歌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表现,再加入打击乐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2.适当的教材是根本

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中职教师采用地更多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其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各校教师在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可以在参照奥尔夫编写的《学校音乐教材》、廖乃雄教授编写的《中华学校音乐教材》(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和 《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李妲娜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目,针对教学中职艺校生的特点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的教材。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入中职学前音乐教育中。[3]

3.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师资力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力量,很多的中职学校花费大量的资金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将教师派送出去培训,都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更是尤为重视,很多大中城市针对中职教师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培训课程。因此,有计划让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体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列入中职学前音乐教师培养计划中。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3

二、开设 “ 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而从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性、 基础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础的” “初级的” “ 元素性的” “自然的” “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涵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对音乐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结构感、平衡感、独立个性、空间感、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三、奥尔夫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跃起来”、 “ 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 “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唱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的歌声都应当得到他的尊重。”这是匈牙利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匈牙利的早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 “ 音乐教育法”。至今,匈牙利的音乐启蒙教育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特别适合在启蒙阶段的幼儿。该体系主要提出了如何让幼儿主动的加入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觉的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教学理念。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从朗诵入手,感受节奏。刚开始可以从儿童的儿歌四分之二拍的节奏为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可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奏和即兴演奏。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反应训练,体操训练,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首要原则,使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建议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没有正规学习音乐的经历,但是他们喜欢艺术,渴望表达,但对音乐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们羞于表达。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与需求,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研究学前儿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起点,重视他们的心理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给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音乐环境,使他们能以自然开放的心态进入音乐体验学习

2、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前儿童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过程、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淡化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要求。作为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综合才艺,以及能把各种音乐技能整合、传递、融汇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奥尔夫“综合性”的观念引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领域,将课程结构完美重组,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学前儿童3― 6 岁这一年龄段,是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创造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该由创造力的学前音乐教师来进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幼儿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幼儿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4、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突破了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所在的教育体系所尊重与弘扬。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更多要向幼儿传递优秀的音乐艺术与多元音乐文化形态,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大量补充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幼儿的启发,增加时效性。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4

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教育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儿童(3~6岁),幼儿教师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学前期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这一阶段音乐是幼儿教师走进儿童心灵的一把钥匙。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从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要求。

根据社会幼儿教育人才市场的办学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主动与社会接轨,同时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服务,强化专业特点,拓展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多方面需求。

二、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乐理课程中难点知识讲解不重视,会导致之后的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儿童歌曲伴奏等课程学习基础没有保障,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加困难,继而又导致兴趣减退,学习效果差。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程要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遵循“适中、够用”的原则,不盲目追求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音乐课程改革要加强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音乐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选入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等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三、更新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和优化,删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几乎没有经过艺术训练,艺术素养较低,因此,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乐理基本知识,加强教学实践应用。音乐乐理课的教学本身理论化和抽象化非常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乐理课程的学习应伴随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理解音乐理论中抽象的知识才会相对简单。所以实践与练习十分重要,它不但是强化乐理基本知识的必要途径,更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2) 钢琴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够用。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该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主要围绕两大内容展开:一是加强手指技巧练习。二是强化钢琴练习曲的练习。可让学生强化练习车尔尼等作曲家的经典钢琴练习曲,以提高他们的手指技巧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择钢琴乐曲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以篇幅小、难度浅、旋律美为原则。

2.要重视音乐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最终是要通过演唱和弹奏呈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要及时将教师所讲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这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才会逐步提升。为此,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5

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塑造艺术素养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进而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也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在接触音乐知识的最初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被引进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

奥尔夫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综合性

通过音乐可直接传达人类的情绪与情感,但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音乐是语言、舞蹈及动作等密切结合的艺术形式,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应将歌唱、舞蹈与形体动作、游戏等结合起来,用语言、歌唱等配合形体更好地传达音乐中的情感。

2.参与性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演奏与聆听活动,它主要是通过音乐表现来传达演奏者或表演者想传达的情感或情绪给听众,让观众通过音乐情感的表达后与演奏者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共鸣。因此,音乐必须每个人都参与、体验与感受,才能更好地完成情感的传递与理解。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要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以教学主体的身份亲自去创作、感悟与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理解音乐中传达的理念,从音乐教学中有所感悟与体验,将音乐回归到人本教育中,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

3.元素性

音乐教学包含许多元素,如艺术形式、音乐技能、教学方法及材料采集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性元素,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音乐素材多采用最朴实、原始的材料,如传统大小调式、上口容易的五声调式旋律以及反复的固定节奏等基本的音乐表现元素,通过最为简单易于理解的表现方法来单纯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以获取更纯粹的表达效果。

4.即兴创造性

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体验与感悟中学会即兴创作,通过歌唱、语言及舞蹈等最直接、最自然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通过即兴创作表现出来。

二、学前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1.融入游戏化教学,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好玩、好动与好奇等特点,要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中,就得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充满兴趣与爱好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初期,奥尔夫不赞成一味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简单的声音大、小、高、低等来体验音乐,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与引导,用简单的乐器制造不同的音效,学生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自己辨认两种音效的高低、大小的不同,用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让学生以做游戏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结合各种艺术表现,提高音乐素养

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特点,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可通过配乐朗诵、歌唱、舞蹈及奏乐等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将音乐教学贯彻于整个不同表现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与体验音乐,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拓展并借鉴表演、戏剧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音乐教学整合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所以说通过配乐进行故事演讲、朗诵、做游戏及演唱等,将音乐情感贯穿于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中,将各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都联系起来,综合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3.加强即兴创造,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6

一、概况

学前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开展,但切入点大不相同,有寻找共性的研究,亦有突出个性的研究,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组研究立足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本地人文特色,将这三方面相结合地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纵观国内各个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我认为“寻共性—突个性—显特色”三步走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连云港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更为合理、科学。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从近代“学堂乐歌”时期开始,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进入初步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继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日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60至70年代末期的学前音乐教育由于受“”的影响,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音乐表演实践来接受音乐教育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智力教育、创造教育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来开发智力。90年代以后注重素质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追求全面和谐发展。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近年来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众多教师致力于音乐类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在声乐、钢琴、舞蹈及基础理论等科目中找到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遗憾的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大胆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多数教师沿着音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年复一年地重复不够科学、不够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学前音乐教育依托于高师音乐教育,但又不同于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教师资。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方法、考试内容及要求都有所不同。“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幼儿园教师则要求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吹、打弹、拉、唱、跳样样精通。当然,做一名的幼儿园教师,音乐方面的‘多能’还不够,美术、体育、英语等技能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把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师产业的商品,那么,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岗位,很快被社会所接受,音乐教育是检验学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教学方法的总趋势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1]。我们利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这个良好的平台,结合本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二、入学专业测试政策探究

连云港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入学音乐专业考试制定标准及相关考试政策研究。该项内容根据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各个省区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省份有统一标准或大体的纲要,有些省份则没有,全让招考院校自行制定,有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没有专业考试,入校门槛参差不齐。连云港地区目前有幼儿园294家,专任教师9977人,全体教职员工13140人,适龄入园幼儿17.4万,目前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我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可以划作两个时段:第一时段(1980—1993)原海州师范校区,源生为初中毕业,入学时有艺术面试,加之当时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高,能全面发展,为连云港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幼教人才。第二时段(2000—今)三校合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招生三年制大专班(高考文、理科均可报考),无专业面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有专业面试。由于近十多年来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我们在实际音乐类课程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并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如在教学发现有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接受性差,在视唱练耳课学习一段时间后仍无明确的音高、节奏概念。在声乐学习中唱歌技术掌握的不稳定,唱歌易跑调。钢琴学习中进度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为目前的社会用人单位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从业者必须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

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不要参加综合性的音乐专业考试?如有必要,以哪种形式进行测试,应如何制定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招生数量少,音乐的专业测试可以在中考后招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进行。我们主要探讨通过高考三年制大专生的专业测试,经过课题组的研讨,认为有一个思路是可行的: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可以在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之前,或者在高考之前两三个月,由所在地市(县)教委统一组织音乐能力测试,内容包括:简单节奏模击,浅易旋律模唱,个人特长展示(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依据以上测试内容给考生一个客观合理的成绩,这个成绩计入考生的个人档案,以便考生在填报学前教育专业时有一个音乐测试成绩,不打算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参加该项测试,有了这项测试成绩,将一些不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划分出来,以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这种测试不同于省里统一组织的艺考,实际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加灵活。课题组经过论证研讨认为这种测试方法首先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组织形式,测试内容与范围,时间由更高一级的,如省一级的教育考试院制定,由市(县)教育机构组织当地音乐教师成立一个测试小组,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形式,对在当年高考中有意向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进行音乐基础与能力的测试,由此测试产生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就是录取考生的一个依据。有了这个测试条件,就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有了一个保障前提。

三、学前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的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的研究,主要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依据规律与特点制定教学方针。因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与特殊的阶段,需要从业者在掌握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要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去研究对音乐课程的耐受性和接受方式。通过调研与总结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格揭示了幼儿声乐课与钢琴(器乐)课的关系,这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掌握与控制的。

表一:声乐课

表二:钢琴(器乐)课

四、音乐类课程设置科学性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前期研读了《音乐儿童教育指南》(华乐等编著)、《学前教育》(冯永刚著)、《学前音乐教育》(王懿颖著)等专著资料,分析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声乐》(周世斌编)、《乐理·视唱·练耳》(蔡岳建编)《钢琴》(沈秋鸿编)等教材。目前各大院校学期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类课程主要有:《声乐》、《钢琴》、《琴法与伴奏》、《乐理·视唱·练耳》、《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因生源基础、办学层次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院校中各有取舍,课程设置参差不齐,学生在校期间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技能掌握得不够到位与全面,导致毕业生演唱、演奏技能、组织教学能力不达标。部分音乐知识与实际受教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等。根据调研幼儿园教育实际状况:多数教育以牺牲孩子的情感性、社会性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有教学内容超纲的现象存在。这些超纲课程也不乏音乐类课程的教育,如不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不注重音乐基础训练,一味追求快、多、大、难的功利效应,违背了音乐情感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位出发,这样的教育幼儿体现不了寓教于乐,体现不了通过音乐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对连云港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状况的走访调研,和对连云港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音乐基础分析得出: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有两门主要技能课《声乐》与《钢琴》,这两门课程同时为主干课程,需要对立开设。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把音乐教育的《乐理》与《视唱练耳》通过节选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实践类课程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把音乐教育开设的《和声》、《即兴伴奏》与《歌曲弹唱》课通过把内容重新安排整合成为《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课题组认为《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这四门课程为音乐技能必修课程,另外根据师资状况也可以开设《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从业者演唱、演奏技能不达标;组织音乐教学能力不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的问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三年制大专生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综合性与针对性,虽然建立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但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与提炼体现了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的特色。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科学化是一个体系的研究,它依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方式、学科结构入手,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以促进学龄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使个性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7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8

多元文化出现于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多元文化思想在社会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认同,同时对教育界的影响很大,影响到教育界教学理念的树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使是学前音乐教育,也需要在教育方针制定方面体现出多元文化的教育思想,建立起多元文化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不断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学前音乐教育体现多元文化是时展的选择。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手段传统的问题,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深化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在创新发展的年代,我们不得不反思音乐教育现状。要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就需要在研究现实情况的背景下制定有效的教育指导方针,学前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现在是多元社会,是开放社会,各种文化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文化兼容现象明显。音乐教育要培养优秀人才,或者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就需要在汲取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不能封闭,而要树立开放思想,能够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教育文化思想的精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寻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并能够与世界文化相交融,协调发展,有效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学前音乐教育体现多元文化符合幼儿的音乐心理发展需要。

对幼儿而言,他们的音乐素养较低,同时对不同音乐的喜好还没有表现出来。据调查发现,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孩子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使孩子能够接触、欣赏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则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音乐偏好,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都会得到显著发展。在多元文化中,对孩子的大脑进行全方位刺激,对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对于孩子音乐气质的养成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是符合孩子音乐心理发展需求的,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的举措分析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要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融入多元文化。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虽然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提出学前音乐教育要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但在具体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与多元文化融合不紧密,音乐教学实践体现不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多元文化特点,使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体验中,不断感知生活中的美,感知不同音乐文化的个性美,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启蒙学生的审美情趣。学前音乐教师要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探究教学内容与各种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展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前音乐教学能够体现多元文化特点。

2.兼容并包,使中西文化在学前音乐教育中都能得到体现。

学前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要能够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表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学习,感受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要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突出民族音乐,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发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能够适当传扬西方的音乐文化,把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把世界各地区的优秀音乐带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能感知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认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灿烂音乐文化。通过多种音乐文化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欣赏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审美品质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引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体验,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3.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前音乐教学中要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幼儿园音乐教师要具备适应、执行、完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自己的课堂中,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提高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思路,能够认识到现代社会音乐教育体现多元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服务。第二,学校要努力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接触多元文化音乐的机会,不断开阔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视野,为教师提供平台,使其能够有效获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积极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为音乐多元文化传播提供支持。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为幼儿园音乐教师提供培训的方式,指导教师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还可以不断加强完善有关多元音乐文化的音响资料和文献资料检索工作,为教师进行学习提供物质基础,等等。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定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9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0

1.音乐教育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如果抛开学前教育,单单考虑音乐教育的内容,那么音乐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其课程有基础乐理、和声、歌曲作法、作曲理论、配器理论基础、各种器乐演奏技能课、各种声乐学习技能课、合唱指挥课及各种表演技能课、中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等。

音乐教育在应用上是与音乐学专业有着很大区别的,音乐教育是一项师范类的专业,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和通识性的特征,而音乐学专业的特点则是为社会培养高、精、尖的音乐人才,而这些人才培养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正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反,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并且重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该专业并不是为了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它强调的是人的技能全面性与均衡协调的发展。只要对音乐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且乐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就可以接受音乐教育的培养。

2.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开展

目前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开展音乐刺激,可以激发儿童的各项行为意识,它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地位。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开设的课程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舞蹈、绘画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对他们进行美育的熏陶,进而使孩子能够从小就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和释放出音乐教育的魔力,使儿童在科学、知识、技能、情感、审美、艺术等众多方面都健康协调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以及大学教育中的公共音乐课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都是音乐,但由于教育的群体特征不同,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3.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教学中的影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结果表明,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改善孩子的健康状况和促进孩子们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3.1音乐教育让学前儿童的身体“动”起来

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几个老师带领一帮学前儿童在校园里放着音乐跳着舞。学前儿童的音乐课程中,大多离不开身体的运动,身体的舞动带动了儿童全身肌肉、骨骼和韧带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孩子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并使得孩子的心肺等器官得到了很好的耐受力锻炼。除此之外,经常参加音乐教育的孩子,体态和身形都得到了更好的矫正,还开发了孩子们的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等。

3.2音乐教育让儿童的大脑活动更加频繁,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大脑皮层是一个多种中枢聚集的地方,细胞的分化使得原先整体的大脑皮层逐渐分化成具有特定工程的神经中枢,控制身体的各个活动。而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的大脑皮层更加活跃。这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应用,使儿童的大脑皮层从小就接受了丰富的活动和全面的训练,使得大脑皮层市场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得大脑皮层中每一个重要的中枢都发展的更加完善。并且,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和成长最快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的音乐教育越多,就会使大脑活动的机会越多,因而其大脑的发育就会得到本证。

3.3促进儿童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一对多,即一个或几个老师带领一帮儿童进行集体的音乐教育,所以,可以说学前音乐教育是一种集体形式的教育活动。在这种集体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不仅仅学到的是自己与音乐的接触,还会在于音乐的接触中与更多的人获得联系。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意志的初始阶段,即使是小孩子也天生有一种劲头,那就是不允许自己拖后腿的思想。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学习音乐并调控自己的行为。

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表达活动,尽量使自己跟上老师的伴奏,并与他人做好动作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说明,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孩子意志力的形成和发展。

4.融合音乐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就目前情况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实现了音乐教育在其中的发展和应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的落后和学前教育意识的不足。为了加强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有限政府的诉求、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责任政府的诉求、拓展学前音乐教育对高师办学自主性的诉求。

目前在许多大城市,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3岁是孩子普遍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在大城市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支柱性学科,虽然没有什么深度,但是,这却是经过系统的策划的。没有学前班会随意的进行音乐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开设了学前教育,并在学前教育中专门开展了音乐教育。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够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学前音乐教育。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1

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状

(一)严峻的发展形势

我国传统音乐存在上千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由于其自身不可隔断的传承性,导致我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在社会变迁中求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求传承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来西方流行音乐的闯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流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关于传统音乐的培训学习课程和资料。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传统音乐目前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处境,必须要想办法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作用

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这个课程,能够使得更多儿童提高对传统音乐进行系统性的接触和学习,并逐步在社会上扩散开来。此外学前阶段是人们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在此期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培养,有利于他们接受民族音乐语言的熏陶伴随着音乐成长;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标准题材,西方音乐的闯入也让人们对于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冷淡期。为了能让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我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从幼儿时期开始便努力培养其民族审美观、民族精神等,让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民族传统音乐对于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音乐教育要想发挥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就必须要考虑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认真推选出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民族音乐来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民族传统音乐能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对应的融入学前音乐教育

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音乐发展类别中属于音乐的集大成者,对于学前音乐的教学具有指点性的作用。因而在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要做好对民族传统的特点分析工作,确保两者能在大部分地方相融合,同时保证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成效。针对此现状,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着充分独到的分析见解很重要,这是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保证。

(二)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

关于学前音乐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是既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所保留,还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身心所需,做到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入音乐,为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三)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总结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不定期的总结有利于掌握住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进度,从而及时对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改进。这不仅是提高学前音乐教学水平的措施,更是延续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办法,让民族传统音乐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四)优化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

1.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鉴赏课,这是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民族音乐学习,不仅能培养出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其民族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做好基础工作。

2.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演唱课程。在进行完最基础的鉴赏课之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部分演唱。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是将部分歌曲进行改变,在教幼儿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3.学校尽可能提供民族民间乐器。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可以引导幼儿对笛子、葫芦丝等民族民间乐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期,这类实操教学很容易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各种乐器音色、音调、旋律等方面的不同会促进幼儿对发音原理的理解,让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消沉,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滞后性,但是社会各界仍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不减,音乐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而我国要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将民族传统音乐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以学前教育为载体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做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篇12

“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

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

专业人士提出幼儿教师综合音乐能力普遍存在的“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幼儿园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音乐欣赏课,欣赏曲目是由电子琴演奏的一首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电子琴的演奏没有速度、强弱、音色的变化,单调、单薄、机械且空洞,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凭空启发孩子们想象许多音乐表达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黑黑的森林、笨重的大熊、大熊的凶恶、少数猎人划船、众多猎人划船、猎人的机智等。显然,这个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又如某幼儿园在每天早上晨练音乐中选用了京剧音乐片段,期望小朋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慢慢熟悉和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足的是所选京剧音乐仅有旦角的过场锣鼓,锣鼓乐中还伴以旦角“?馈?? ??钡钠鸢迳??煺娴男∨笥逊植磺迥信?巧??谂?淌Φ拇?煜拢?炖值刈咦乓殉啥ㄊ频募?伺?曰?幕ǖ┰渤〔剑??显剖趾土料啵??晕妒?恪?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阴柔的、女性的,小男孩可能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和气质,对男孩的性别成长不利。如果多选一段武生的锣鼓音乐,教以武生的动作才适宜且完美。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

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

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

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