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策略

时间:2022-12-16 10:03:01 关键词: 大学 公共英语 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也要迎合时展趋势,对公共英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和应用习惯,实现其综合素质、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策略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篇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英语综合素质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所欠缺,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在新课改下,高校需要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及重要性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倡下,学生在学校毕业后会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并且在岗位中完成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公共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中,可以灵活的应用英语与人交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是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以此为教学改革方向,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如下: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想要在毕业后获得理想的工作,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英语作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能力,通过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奠定基础;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我国与西方各国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培养大量的英语人才对促进我国更好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提升以及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能够为我国培养以及储备现代英语人才,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当前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几点弊端

2.1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学生也以这一目标作为学习方向,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大量的背诵英语词汇、做练习题,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但是对其应用能力的提升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陈旧,依然以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课堂教学不仅枯燥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2主体地位缺失

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实行,公共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但是受到教学模式、教学任务和班级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沿用固化的模式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依然照本宣科的传授英语知识,学生缺乏主体地位,以被动的方式记忆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带来制约。

2.3教学层次一致

当前,公共英语教学没有引入因材施教原则,在设置班级和具体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这种教学手段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透”,不利于所有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2.4缺少应用平台

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但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缺少应用英语知识的空间和平台。同时,学校也没有积极举办和组织各种富有意义的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之外鲜有锻炼和提升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机会。

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相关策略分析

3.1更新英语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指导和方向,其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密切关系,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本主义、交际理论和建构主义已经在英语教学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应用,教师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应用和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教学进行创新,以“学习论”代替以往的“教学论”,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应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师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以往的“技能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英语知识的建构。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英语知识的探究空间,引入任务驱动等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获取和巩固,进而对其应用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和培养。

3.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想要提升以及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需要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转变以往的学生和教师角色,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首先,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启发式、交互式教学,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加工者,摆脱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如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完成英语知识构建;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考和交流,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能力的均衡发展。

3.3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所有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基础,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长期不懈的锻炼与学习,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高校要针对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不同级别,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级别的机会,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高校还要开设综合英语、语言文化以及语言技能等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自由选择,通过选修课的方式锻炼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4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发挥其教育价值和作用,以此为依托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首先,高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公共英语教学课件开发,注重课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上传到网络中以供学生自由下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帮助其更好地把握英语学习重点和进度;其次,教师在开展英语课件中,需要注重强调课件主题,如明确语法词汇、英语文化、口语练习等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英语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对话交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

3.5拓展英语第二课堂

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如果单纯依靠公共英语课堂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能力,因此,高校要积极拓展英语第二课堂,将其打造为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首先,学校要鼓励团委和学生英语社团自发组织各种英语校园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英语交流和应用的机会,实现其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且以评委的方式给予学生的精彩表演以点评,以肯定和赞扬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说英语”和“用英语”的信心,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共英语学习中;最后,学校要定期在校园中举办“英语文化节”,在节日期间鼓励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将英语知识灵活的应用到生活细节中,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也要迎合时展趋势,对公共英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在教学中培养以及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和应用习惯,实现其综合素质、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作者:徐承生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篇2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作为专门从事远程高等教育的学校,开放大学在在线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基于开放教育和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多模态的相关理论,2018年初—2020年底,国家开放大学选择了21所分部或分校,进行公共英语多模态教学改革的试点。教改试点分三批进行,内蒙古开放大学有幸参加了第三批试点。

一、多模态教学理论概述

多模态教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6年新伦敦小组发表的《多元读写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中。他们认为将网络、图形、声音、动画、静态的与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形式和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由此激发出来,因此该理论是适用于语言教学的。

多模态教学理论只是一种理念,并不是具体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英语类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随着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模态教学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普通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而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英语类课程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相对于以面授课为主的普通高校,以线上教学为主的开放大学,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应用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本轮试点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混合式教学模式、全在线教学模式和移动教学模式。内蒙古开放大学选择了更适合本校情况的全在线教学模式。

二、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全在线教学模式

本轮试点选择的课程是《商务英语1》。该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为了适应公共英语课程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需要而编写的职场英语系列教材中的一门。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立体化、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全媒体数字教材、网络学习课程等资源,对于搭建英语学习与实际工作、生活之间的桥梁,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2],可以说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多模态化。

(二)学习资源的多模态化

试点中采用的全在线教学模式,依托内蒙古开放大学已经开展的“国开学习网MOODLE平台”“腾讯直播课堂”以及“讯飞(FiF)口语训练系统”等平台进行,目的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真实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八个单元的辅导课还有开班仪式共九次课全部通过“腾讯课堂”进行直播,内容包括课程导学,讲解部分单元测试题,总结课文中重要的短语和句子等,并对本周学生自学情况及上周作业完成情况点评,对优秀学员表扬,以示鼓励。直播安排在每周六晚上进行,直播前会在微信群布置本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登录“MOODLE平台”观看国开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复习巩固相关语法知识,没有时间看直播的学生也可以看回放。学生还需要通过“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或开放云书院完成单元listeningandspeaking模块听力和会话任务、单词学习及录音。每周直播课后,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国开“MOODLE平台”该单元形成性考核测试,布置该单元写作任务,并要求学生通过“MOODLE平台”课程讨论区提交。这样,主要依托国开“MOODLE平台”和“腾讯课堂”,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本轮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除了依托“MOODLE平台”外,还引入了“FiF口语训练系统”。该系统PC端和手机端都可以登录,便于学生操作。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包括了丰富的口语资源,从最基本的语音训练,到高难度的雅思口语,从理论性较强的语法训练,到以实用为主的交际策略,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同时,这一系统也特别适合成人学生使用。成人学生口语基础差,又爱面子,测试成绩的分数太低,会觉得很丢面子,也不愿意被人看到。这一系统允许学生反复练习多次,直到自己满意,再上传完成挑战,系统取最高分作为最后的成绩。该训练系统基于科大讯飞国际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而研发,所有题型均实现了即时机评反馈,且反馈形式多样化。不仅提供单句的总成绩和分维度成绩,还能够对句子进行单词标色,不同的颜色代表学生发音的不同完成程度,一目了然。学生可以依据反馈结果,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口语练习。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特别是口语训练的规律:熟能生巧。

(三)考核方式的多模态化

在第三批试点中,内蒙古开放大学采用的考核方式是100%形成性考核,改变了过去终结性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满分100分,来自平时四个模块任务的完成情况,分别是:“MOODLE平台”形考成绩30%,参加集中授课32%,基于“FiF口语训练平台”的推送打卡任务18%,以及教学成果最终展示20%。这四个模块实际上是本轮教改试点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把四个模块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判学生课程考核情况的标准,体现了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英语类课程,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同时,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体现了多模态教改试点中,考核方式的多模态化。

三、教学效果调查

(一)调查问卷及质性访谈结果分析

针对内蒙古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2020春秋两季参与本轮教改试点的90名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调查结果显示:

“您学习英语课程最重要的原因是”(灵活的学习方式:56.67%;个人兴趣:26.66%;岗位需要:10.00%;不得不学的必修课:6.67%;出国留学或移民:0%)

“您学英语最喜欢的方式”(手机:64.44%;网络台式电脑:14.44%;面授:12.23%;纸介课本:8.89%)

“您在读书期间,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听说能力:71.11%;阅读能力:13.33%;写作能力:7.78%;翻译能力:7.78%)

通过对调查问卷定性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多半数学生喜欢通过灵活的方式学习英语,近五分之四的学生喜欢通过在线的方式学习英语,包括手机和网络台式电脑,二者占比总共78.88%,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教改的学习模式是认可的。大多数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听说能力,这也和本轮教改的目标和侧重点不谋而合。

质性访谈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想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和满意度,为下一步的研究收集信息。访谈的结果和调查问卷的数据是一致的,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是有兴趣的,但基础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当被问到期末考试在促进学习方面的效果如何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不确定”,可见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多数学生是赞成的。这也是本轮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前测后测成绩定量分析

为了对比分析项目实施效果,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的前测和后测,只作为科学研究材料存档,不作为评价考核学生的标准。前测在正式开始试点教学之前进行,包括口试和笔试,以便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后测在试点教学结束后进行,也包括口试和笔试,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进行阶段性总结。

前测笔试平均分56.00,后测笔试平均分69.33,提高了13.33分,可见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学生的成绩还是有显著提高的,虽然词汇和语法不是本轮教改的重点,但英语中听、说、读、写、译几项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路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测试前要求学生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后测口试要求学生讲一个英文小故事,都要以视频的形式上交。从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进步不小。从前测时的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到后测时的自信满满,流利顺畅,说明教师和学生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大多数学生的发音不是那么标准,语法错误也不少,但前后对比,真的是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本轮教学模式改革的质量和效果是可以保证的。

综上所述,内蒙古开放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全在线教学模式同传统的在线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自主学习,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团队合作,提高了教师个人学科理论素养。因此,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有重要意义,可谓师生双赢。当然,既然是试点,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中途退出的学生,如何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在线讨论区互动如何设计才能更吸引学生?”等等。希望通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形成一个更为科学高效的公共英语全在线教学模式。

作者:范菲 红英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篇3

在课题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肖艳君[2]明确大学英语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王惠瑜[3]证实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正确性;晏飒绮[4]强调文化自信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前提。这些文献都通过理论和教学案例研究说明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分别提出应重视中英文化差异,重视文化模块链接,从教师、学生和教材处理三大路径出发实施文化自信的策略,共同证实了文化自信对大学公共英语的积极指导作用,说明中国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但是所提出的策略系统性不足,未能够涉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方法,尤其文化自信与大学公共英语融合思想、内容和评价方面的具体策略欠缺。本研究分析现阶段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文化自信的教学改进策略,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共同面临全球化背景,二者相融合是中国文化自信发展的具体路径、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正确选择。

(一)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文化自信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

文化自信是立足全球化视角确立的,这就需要提及文化自信的理论溯源。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都有过关于文化自信的间接论述。关于这一点,学者耿超和徐目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概括,在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较大,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还指出科学能够定位文化的时代性,说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离不开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这对于自身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将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政治、科学、教育等一齐进行,为巩固革命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列宁还提出“无产阶级文化”,指出其历史传承性,为中国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毛泽东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文化自信,但是其文化思想建立在马列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无可取代的地位,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著作,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明确应该学习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点,以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借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二)文化强国战略下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具体实践

现阶段应正视的现实问题是,中国学术与世界存在不同程度的“隔膜”,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面临困境。这正是高校立足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融合文化自信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助力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有效化解中国学术与实践之间的“隔膜”,满足文化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对创新理论的渴求。深层次而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包含中西方文化体系下不同国家的文化。文化自信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除了关系到文化理解和文明互鉴,还包含文化安全,是从更宽眼界提升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水平的具体、有效实践。该举措能够运用高校学术研究优势,关注“如何言说”“言说什么”的问题,完善能将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说透的学术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评价平台与机制,作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合理话语权构建目标的制度支撑[5]20。

(三)思维差异视角下提升高等教学服务实践的必要途径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等教学实践涉及更多学科和理论,职能指向更加多元化,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教学就是验证此转变的直接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和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在此过程中,教学主体思维的转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高等教学的不足之处,帮助其更好地向应用型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方向靠拢。事实上,文化自信本身包含中西思维差异,高等教学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出发点置于根本思维层面,关于这一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发力。英语教学相关主体主要受“中式英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尤其是汉语思维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导致地域文化差异成为文化自信教学的一大障碍。大学公共英语基于文化自信进行教学改革,除了囊括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方法等,更加强调外语教学实践内容的增加,以及据此深化的二语教学法。更重要的是,该背景下的教学以转变“思维”为起点,重点强调中西思想和人文差异所在,在教学中阐述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体现,有可能的话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身体运动中将肢体语言与英语思维相融合[6],潜移默化地强化英语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提升高等教学服务实践能力。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困境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未及时领会文化内涵、内容的指导性,教学主体技术素养不足,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未能及时完善。

(一)文化嵌入不足,影响传播功能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提升到一定水平,获得国际认可,但是文化软实力未能与之匹配,导致世界多个国家和民众对中国五千年文化保持刻板印象,甚至存在误解,进而影响其对中国优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等的接纳度。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文化入侵现象的影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以西方英语文化的融入为主导,中国文化嵌入不足,未能切实发挥文化传播功能,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换言之,文化自信理念宣传不到位,导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的不全面,无法发挥文化导向作用,过分注重西方文化输入,轻视中国文化输出,导致中西文化交互性传播不充分。这种情况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氛围不足,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准确表述能力欠缺。多数情况下,学生能够对英文信息进行较为有效的中文评注,却无法对中国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英文译注。加之公共英语文化教学停留在对经典内容解读的层面,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进一步导致文化自信教学理念无法根据英语教学环境变化进行融合,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知[7]。

(二)技术嵌入不足,影响课程资源整合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一种资源整合实践,技术元素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一些高校未能认识到大学公共英语与文化融合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没有投入专门的资金用于公共英语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相应的人员配备不足,课程教学硬软件资源缺乏,培训效果不佳,不仅内容不够全面、格局不够大,而且文化自信、智慧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相契合的培训较为缺乏。文化、英语和技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高校英语教师、文化教育教师难以有效参与改革。教师对于技术运用和文化指导的动力不足,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缺乏相应的指引思想[8]。课程软硬件资源整合力不足造成教学知识和文化整合力不足,加之技术水平无法匹配,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学生对教学技术的认知,不断降低其探索和运用智慧教学技术的能力,影响其全面发展。

(三)内容嵌入不足,影响模式发力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文化自信内容渗透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缺乏上。教材内容方面,大学公共英语教材更新较慢,且一直以西方文化内容为主,听力材料、翻译以及阅读内容的选取倾向于西方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不符合。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大学公共英语未设置独立的中华文化教育课程和相关内容模块,教师未能准确把握优秀文化内容教学范围,导致大学生无法系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造成其对中华文化精髓双语翻译能力欠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的缺失导致文化自信教学无法顺利开展,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用英语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使得英语教学陷入缺乏创新的境地。内容的片面容易造成教学模式单一,体现在教师个人文化意识与母语文化表达能力均相对欠缺,课内外教学实践中母语文化与英语表达无关的情况司空见惯[9],即使高校有智慧教学技术,教师也未能进行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模式的有效发力。

(四)考核嵌入不足,影响融合教学质量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归宿点在于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评价考核体系作为保障。然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不甚全面,与教学评价理念、模式和内容等不完全匹配,对教学改革进展的指导力被削弱。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设立独立的评价政策模块,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将其视为重点,未能及时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纲领中规定具体可参考的评价制度,使得课堂教学评价缺乏统一规范。此情况不仅使得教师教学缺乏督促力,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效不甚清楚,缺乏被激励作用力,进而影响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影响文化自信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其结果导致教学评价依旧以传统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结果较为片面,对于教学改革的促推力不足。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策略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基于文化自信进行改革,应从明确隐性文化理念的重要性入手,提升显性课程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并且升级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一)强化隐性文化作用,发挥教学主环境指引作用

高校是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阵地。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相关主体应在正确解读文化自信概念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赋予文化自信以特殊意义,将大学公共英语作为践行文化自信理念的突破口。基于此,高校应运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知识,重新构建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准确的英文进行表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高校应积极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宣传本校在文化自信与公共英语融合教学环境构建中做出的努力,结合本校学生的优势,寻找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之处,树立榜样,对照本校学生在中华文化学习方面的优秀案例,将不同案例归类于不同的文化品质中。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是对校园文化导向和激励功能的具体运用和积极体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在高校文化教学主环境中感知母语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加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将不同文化的精髓融于心智[10]。

(二)提升显性课程水平,发挥智慧教学技术辅助作用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基于文化自信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是直接途径,也是文化自信表现和传播的显性形式,需要高校、教师发挥各自职能,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高校应积极了解文化自信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发展共同需要的智慧教学技术,引进适用于一般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软硬件资源,将其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特点相结合,由技术部门进行改造,使其与英语教学更加适切。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强化教师技术和文化素养培训。文化自信首先是教师的自觉,教师应坚定文化信念,加强对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多元文化内容的学习,围绕学校培训内容,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文化和教学改革热点、新闻等,养成用辩证眼光分析文化指导语言教学的思维。教师秉持新思维的基础上,应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念与文化自信理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技术素养,提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智慧性和技术性。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技术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尤其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文化堡垒作用,加强教学、研究之间的联系,以文化元素为联结点,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相一致[11]。文化自信能够高效渗透到课程教学,突出课程教学的显性特征,智慧教学技术能够促使这种特征更加凸显,同时也能够利用该特征的优势,助力大学公共英语文化自信教学特色的凸显,共同提升显性课程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围绕CBI教学法,发挥多元教学模式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占据核心位置,应以更新内容为切入点,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将英语语言与教材等内容相结合,将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在主题中初步体现文化元素。教师作为具体操作者,应全盘考虑学生对文化和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初步的资源搜索和定位范围,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搜索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一个主题内容应基本包括单词、短语、篇章,便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某一话题的同时提升其英语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这种将英语语言训练融入包含文化在内的主题内容,彰显以内容为驱动的教学法优势,能够让学生在同一主题内容下同时学习多种文化,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格局的同时,提升其民族自豪感[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科学公正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重要内涵平等引进公共英语教学中,在讲解英文词汇时,将其文化寓意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对相应或者相似的中华文化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英语语篇或者短语时,帮助学生理解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构词、语义等的不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义和结构差异,逐渐习惯以跨文化交际目的、文化自信为高立意点,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创新CBI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丰富的文化教学情境,使得内容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进行展现[13],或者将一些受条件和预算限制的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带领学生“云欣赏”,帮助学生体会其应该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在内容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

(四)完善评价政策,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入转型期,继续承担国家、社会、个人,甚至是国际提出“提高质量”的使命。评价政策属于教学大纲的一部分,应及时更新,以建立科学的测试和双轨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质量服务为目的。在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同时期,评价政策发生变化,措辞由“测试”到“评估”,演变为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的“评价与测试”,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范式迁移。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和教学负责部门应及时把握政策变化,在话语体系和支撑理论方面进行细化,根据本校各方面情况将评价政策上升到教学管理层面,对评价主体、性质、方式、内容等做出具体规定,尤其要将评价政策支撑的理论转变为适合本校公共英语教学运用的语言等,便于后续融合。在较为完善的宏观评价政策指导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的形成性反馈和促学功能,在教学中验证“促进学生学习文化和英语的过程形成性测试”与“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效果,形成正确处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系的能力,在不断克服英语与不同文化融合评价困难的过程中,完成从“传统终结性评价定结果”向“促进文化和学科融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的转变。这一方面是对评价政策工具性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评价实践反推政策完善的举措。其最终目的是重塑评价环境,构建涵盖教学内容全面的评价文化,促进教学评价发挥正向效应[14],成为大学公共英语基于文化自信进行教学的后盾。

四、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是融合国内外英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正确选择,当务之急需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采取完善显性和隐性课程,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都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大学公共英语肩负着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使命,需要完善文化教学环境构建、具体教学法创新和相应的评价机制,为文化自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机制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价值[J].陕西教育(高教),2017(11):58-59.

[2]肖艳君.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8):3.

[3]王惠瑜.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5):62-65.

[4]晏飒绮.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批阅大学英语竞赛翻译试题谈起[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45-148.

[5]耿超,徐目坤.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7]王岚,王洋.英语教学与英语思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8]江娟.“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拓展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6):80-82.

[9]史娜威,王悦.网络环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S1):72-74.

[10]王明月.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51-153.

[11]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101-104.

[12]吴妮.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12.

[13]郑颖.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7):148-150.

[14]陈秋仙,甄苗苗.评价政策在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史上的工具性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11-21.

作者:李晓丽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派斯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