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的现状调查思考

时间:2023-04-03 16:38:44 关键词: 川剧演员 发声保健 现状调查

摘要:川剧演员发声保健是川剧艺术传承保护事业的基础,关系着演员对艺术的呈现效果、演员的职业生命及身心健康。本文从川剧演员的发声保健情况、相关文献研究情况及单位团体关注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发声保健实践性的思考与建议。

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的现状调查思考

川剧演员讲究四功唱、做、念、打,其中唱、念与发声有关。本文讨论的川剧演员发声保健,包括川剧发声保健文献研究、演员个人发声保健及单位团体对演员发声保健的关注度等方面,希望为川剧演员在发声保健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现状调查

(一)川剧演员发声保健文献研究在对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相关研究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文献研究并不多,关注度也较少。刘长青在《浅谈川剧演员正确发音和嗓音保护》一文中,介绍造成川剧演员发声问题的成因、如何训练发声及嗓音保护等内容;何绍成在《改进唱法精进唱功———谈川剧演唱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中提出川剧演员应从声音审美、咬字归韵、气息等方面精进唱法;王放恒的《浅析川剧演员的声乐训练———以女旦声腔为例》、黄韵的《川剧演唱的学习与借鉴》《川剧女声唱腔基础发声探析》、黄韵与姜璐欣的《提高川剧演唱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黄韵的《川剧唱腔中润腔技巧“颤音”的教学初探》等文章介绍在川剧旦角教学中使用民族唱法的教学探索;杨淑筠在《发声之我见———在川剧声训教学中的体会》中介绍了川剧女声教学中运用咽音唱法;张清华在《川剧唱腔运用混合声的探讨》中介绍如何在川剧教学中运用混声的方法;华北英在《川剧唱腔发声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介绍自身如何将美声唱法运用于川剧演唱;李秀明的硕士学位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川剧传统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研究》、孙子繁的《浅析川剧唱腔和美声唱法的异同》两篇文章为川剧发声与美声唱法做对比研究方面做出探索性研究。相关著作有左清飞著《清言戏语》中的《西洋发声与戏曲唱法相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在演唱实践中的体会与探索》及《周淑婉:我对川剧女演员嗓音训练的探索———从解决左清飞声音难点谈起》两篇文章,介绍在教学和学习双向实践中美声教学与戏曲演唱是如何有效融合;《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研究》一书对沈铁梅发声的科学及发声能力的形成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从现有资料文献研究情况来看,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的较少,做系列性研究的仅有一人,女声旦角演唱教学研究较多,男声发声研究薄弱,对演唱方法的研究还无法形成体系。

(二)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现状调查对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的现状调查,我们以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演员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以中青年(20岁至50岁)演员为主,以问卷调查及个别采访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演员喉部健康情况、寻求声乐发声协助及唱法感受情况、演出量的对比情况、工作量与用嗓感受情况、日常自我声音训练情况、传统剧目的学习量及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演唱感受对比情况等。之所以设立这些调查项目,是考虑对演员发声保健情况的调查,不能只是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情况,还需要将发声器官卫生情况、发声能力扩展的学习情况、演唱心理、演出量、日常的维护保健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量。调查发现,总体显示川剧演员发声保健情况问题较多。

1.对演员进行是否存在喉部健康情况的调查中,76%存在医学诊断喉部问题,在这76%的样本中,以声带小结居多,声带红肿次之,其他还有声带增厚、声带闭合不严、咽炎、喉炎、劈裂肌炎症等喉部卫生问题;男性角色演员的喉部问题率高于女性角色演员;中年演员的喉部问题率高于青年演员。

2.在寻求声乐发声协助及唱法感受情况中,无喉部问题的演员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均无再找声乐老师,其均有5至8年的声乐发声学习经历,这部分演员为年轻演员;在有喉部问题的演员中,80%的演员在自行寻找声乐教师授课,其中中年演员几乎均在自行寻找声乐发声教师授课。声乐发声学习方法多以民族唱法为主。在演唱感受上,普遍认为,学习民族发声对演唱川剧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川剧发声靠前,民族发声靠后,需要长时间练习磨合,达到无阻碍感比较难。

3.在演出量情况的对比中,中年演员的演出强度高于青年演员,在单位的主要演员演出强度大于普通演员。

4.在工作量与用嗓感受情况调查中,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47%的演员认为用嗓多且疲劳,第二种是23%的演员认为情况在用嗓多且疲劳与用嗓强度可以接受之间,第三种是30%演员认为用嗓强度可以接受,第一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中以中年演员为主,第三种情况以青年演员为主。

5.日常自行声音训练(练声)情况中,绝大多数演员训练频率是以一周二到三次,少数达到4次以上。

6.在传统剧目的学习量情况中,重要演员的传承量在8个以上,普通演员及年轻演员人均2至4个,中年演员的传统剧目传承量高于青年演员。

7.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演唱感受对比情况中,存在以下两种感受分类:一是没有区别,川剧是按曲牌演唱;二是在演唱传统剧目时,注重传统韵尾、腔调纯正,发声位置和咬字更传统,无伴奏的演唱模式容易暴露演员声音缺点,考验演员音准、节奏、气息、控制等能力,演唱要求严苛、较难演唱。

(三)单位团体对演员发声保健的关注度现状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省级、市级等川剧表演单位现无发声指导教学的部门或人员配置,基本无组织发声培训的工作安排,演员自主寻求外单位声乐相关教师进行发声训练。

二、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现状调查的思考

(一)从声乐角度看川剧发声保健问题从川剧演员喉部发声问题现状和寻求发声协助情况的两个数据呈现的情况来看是不乐观。但并不是要判定川剧发声是否科学。发声方法的科学与否是一个看似简单定性实则复杂的问题,盲目认为某一种方法最科学,其实是片面。无论过去还是当下,西方歌唱界同样有关于发声器官出现问题的情况:在莉莉雷曼的《怎样歌唱》中就提到在她4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一直被黏膜炎(咽炎)、喉痛困扰,她出身于歌唱世家,家族里均无视咽喉问题,照常歌唱;已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歌唱事业早期被喉部问题困扰;欧洲当红男高音考夫曼也有声带问题并经过治疗。即使是使用美声唱法,歌者同样会面临发声问题。面对嗓音问题,莉莉雷曼未停止对极致嗓音的追求,喉部问题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禁声方法,非严重情况下,运用大音阶练习等练声手段,坚持练习;帕瓦罗蒂是在演唱出现问题时及时寻求老师协助;施恒提到“考夫曼在声音出现问题后,开始一反常态地大量唱弱音,感觉他在有意保护声音、避免演唱机能的过度消耗”,①可见对歌唱发声的严格要求、寻求有利的协助、演出时的自我平衡都是演唱从业者均要面对的问题。歌唱发声是一种需要刻意训练多年才能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运动,只要是运动必定有消耗,歌唱发声技能训练过程对人体的消耗是再所难免的。与歌唱发声有关的艺术都需要歌者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自身平衡。单靠演员自己往往容易陷入错误发力的漩涡,能完全融会贯通更须多年的努力,要用人的一生的维度来看待歌唱发声这项技能的建立、发展、成熟及保持。发声科学原理在人体乐器发声规律上是一致的,科学的概念是相对的,艺术风格的审美不等同于科学,发声的科学是每个个体为了体现作品风格而调整的科学。

(二)川剧演员面临的发声问题的复杂性对川剧名家及从业者进行采访,均表示在参与工作后遇到发声问题,自行寻找声乐老师学习为解决发声问题:如左清飞老师在准备《杜鹃山》演出时,遇到的发声问题是换声点及气息浅的问题,之前以唱传统戏为主,声音纤细、气息浅并不影响表现,但是表演塑造英雄人物,声音形象要力度,需解决声音力度、气息支持及换声点过度三个问题;周淑婉老师在科学发声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川剧语言特点和审美习惯,保持了左清飞老师的声音特色并提高了这三个方面的发声能力;梅花奖获得者刘芸老师告诉笔者,在她20岁左右演唱也感觉声音不统一,真假声打架,唱到换声区就难受,嗓音发颤,寻求多位声乐教师协助,声音的解决用了将尽5年的时间,在与戏曲演唱结合时用了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保持着坚持的心态,横向去学习聆听川剧的韵味,纵向的在咽音发声方法、美声发声、民族发声进行比较选择,后来在发声解决的基础上,根据人物需要与音色运用,最终实现演唱能力为剧中人物服务;梅花奖获得者晓艇老师在学习咽音唱法之前,感到演唱与说白结合有问题,唱久容易疲劳,声音容易嘶哑,在学习咽音唱法时,每天练习甩舌头到干呕,运用字头在前、字母在后的方式演唱,如今80多岁高龄,声音依旧高亢;川剧帮腔李秋华老师在采访中也提到,在她20多岁时,听说川剧演员在四五十岁容易“倒仓”,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自己专门向歌舞团老师学习一年,但正真适应发声演唱,尤其是听觉适应发声方式的改变,还是用了四五年的时间,而声音解决最好的时段是到了33岁左右,她每天都坚持锻炼气息,日常生活中都保持着练习习惯,每一次演唱都不管是正式还是排练都认真对待。从以上事例再与上文的川剧演员喉部发声问题现状和寻求发声协助情况数据相结合,可以看出:川剧演员每个个体遇见发声问题情况具体皆有不同;发声能力的形成、民族唱法与戏曲结合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很长时间完成的;川剧演员遇到发声的问题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剧目要求的变化,都会要求演员做出调整,需要外部协助和演员付出极大的努力;自行寻找声乐老师上课,已是行业内常态。此外,相较于现在声乐演唱晚礼服的装扮,川剧的舞台化妆造型及做、打的动作表演对演员发声也造成不小的压力,影响其发声状态。如调研中就有演员反应舞台表演形体动作太多后会直接导致演唱表演后出现嗓音健康问题。川剧旦角教师黄韵也告诉笔者,在训练旦角学员时,需要让学员梳着发饰进行表演学习,这是由于川剧演员的舞台化妆需要绑千斤带,耳朵是套在千斤带里面的,内耳听觉是声音发蒙的,会影响演唱,且绑带初期会引起头晕、头痛,甚至是呕吐,为了让学生适应这样生理高压下的演唱,需要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川剧发声保健相关研究与实践的设想川剧发声保健相关研究与实践目的就是协助演员解决不同情况下面临的发声问题,现参与的人员较少,专业从事人员的数量缺口较大。需要专业人员同时具备对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一是对川剧所用语言的语言音乐学研究,二是需要熟悉掌握川剧传统音乐,三是需要对人体歌唱发声科学有研究和实践。声乐教学认为科学的发声第一步就是语言,声乐教学注重语言部分的训练,音乐学院中的声乐教学主要是针对普通话或意大利语的训练。语言学界的特化理论指出“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是一种特化了的声音系统,声音的特化,需要特化了的语言发音器官”。②语言决定艺术风格,四川方言为语言的川剧形成与其语言音调相匹配的艺术风格,以四川方言为语言的川剧的语言韵律是十三道半韵,而普通话为主的北方戏曲使用的是十三辙。川剧演员寻求的协助多为民族或美声唱法的从业老师,以普通话为歌唱教学语言,对四川方言为歌唱语言的川剧演员来说,唱法与传统戏曲的表现的结合,必然产生更多的难度。川剧音乐曲牌数量极其丰富,演唱特点是依字行腔,即音乐旋律是根据四川方言语言韵律在音乐内做微调,形成一定音乐框架下的无穷变化的音乐旋律特点,这里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极其密切。旋律的掌握是川剧传承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再有,人体乐器在音乐横向、纵向进行的演唱技术能力的发展难度,在川剧演唱中更为明显。与普通话发音语感对比,四川方言咬字发声语感以下行为主,真声(胸声)成分更多,形成川剧明亮的艺术风格,但从人体演唱发声规律来看应该是声音方向向上,气息方向向下,是要求演唱时咬字感觉做反向运动,川剧学员需要将语感和演唱感觉进行改变,从不自然到自然的演唱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和经历,需要细化更多分步骤来进行能力的塑造。

(四)需要单位建立综合性、体系化的保障机制承担川剧的保护传承工作任务的是四川省各川剧院团,以单位为保护团体,更有利于发挥团队力量,能更好的执行制定以人为本的发声保健工作流程,打破当下演员独自面对喉部发声问题的困局。川剧的发声保健工作是需要单位将川剧发声教师、嗓音医务工作者、演员三方紧密联系起来,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休息制度。与高校相关川剧发声教师建立联系,川剧教师在学校进行学员的发声机能建立及川剧演唱教学的内容,其教学经验能为演出院团的演员保驾护航,可参与决策发声工作量及患病恢复期发声工作的安排等问题;与嗓音医生建立联系,定期为川剧演员做喉部保健检查,了解其发声情况;演员做好自我监督,包括表演前后的疲惫感、演唱心情、发声能力的提高降低、喉部感觉、睡眠情况等方面,自行记录检查后,可与发声教师和医生做好及时联系,解决好当下的不平衡现象,降低患病率。单位在工作制度方面可加强发声练习工作,在川剧发声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个演员自身发声问题,进行发声练习的工作安排,避免演出任务下达后拼命练习、无演出任务时基本不练的现象;单位还可将嗓音卫生保健宣传教育纳入日常工作,监督演员遵循嗓音保护制度,检查排演场地卫生情况,为演员的发声保健提供有力的协助。

(五)培养好川剧演唱唱功还是在于演出实践传统剧目的传唱量与演员克服川剧演唱难度及演唱成熟度是成正比的,川剧艺术的造诣在于积累,需要时间的沉淀,那么演出就尤为重要。更多的演出平台、演出机会才能使演员在演唱传统川剧方面的表演能力上得到提升的,演员有机会演出传统剧目,才能让川剧艺术得到活态传承。成都川剧旅游演艺市场很活跃,仅宽窄巷子内就有20多个涉及川剧旅游演艺的私营商家,他们看见了川剧文化的经济价值,以川剧为噱头吸引游客,但表演内容均是将川剧杂耍化、符号化,这样的演出方式易操作、形式简单、演出用时短、全天循环表演,其收益高于公益性剧场演出,促成了商家的高收益,满足游客猎奇心态但损失了川剧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再看省市专业院团的传统折子戏演出,每周只有固定单一地点演出,这不足以满足促进川剧活态传承的任务需求,也不能满足演员需要平台、机会进行演唱表演传统剧目以达到演唱表演技术成熟的需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当下,这种不平衡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改善,规范川剧旅游演艺市场,将川剧传统剧目演出与旅游演艺需求有效嫁接,对中年演员、年轻演员的培养与衔接做到有效的资源配置。

三、对川剧演员发声保健的建议充足睡眠

川剧名家们尤其注重在演出前保持充足的睡眠。声带是极其娇贵的器官,睡眠不好,身体的疲惫感在声带薄片的肌肉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在此次调查中,因熬夜导致喉部问题的情况也有出现。原东城区川剧团团长陈昌民老师提到,他在换声期间,被要求早睡且卧床要讲究姿势,不允许仰睡、趴睡,要求向右侧睡,右腿直、左腿弯。他一直谨记并饯行这条睡眠要求,他认为他没有出现过嗓音健康问题与这样的睡眠要求有关。加强身体锻炼。与歌唱相关的艺术是需要身体有足够的精力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是演唱的物质基础,但声乐的技术发展确实多年积累的结果,在中青年才能有所成就,更需加强身体运动,每天进行练声训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且情绪积极到位的训练。运用局部按摩及咀嚼运动的方法,在演出前后消除肌肉紧张。局部按摩,是上台前按摩脖颈部的双侧茎突舌骨肌,促进口腔生津,起到润泽喉部的作用;按摩背部肩部肌肉,消除演出前肌肉紧张;演出后先不言语,通过咀嚼吞咽运动,解除喉部肌肉紧张、促进喉部肌肉自然协调后再进行说话交流活动。川剧演员发声保健工作任重道远,从演出单位到个人、从发声保健研究到实践、从传统剧目传承到演员能力提升,需要更紧密的建立联系,助力演员发声能力的发展。

作者:刘婷婷 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