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2-11 16:24:06

恐龙教案

恐龙教案篇1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学生分析出恐龙的造型特点。结合图片、视频、立体造型创设情景,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表达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二、学情分析

《恐龙世界》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喜爱玩恐龙玩具,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看有关恐龙的动画片。因此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霸王龙、三角龙、翼龙、雷龙等外形特征。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2、教学难点

: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地组织画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视频)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一起来认识恐龙。

出示课题:恐龙世界

2、讲授新知:

(1)同学们你们,你们觉得恐龙这个物种是人们虚构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真实存在的。(图片展视恐龙化石)

(2)你们对恐龙这个神秘的物种有什么了解?

总结:看来大家的小脑袋都装着非常多的课外知识,恐龙它是一个神秘的物种,生活在几亿年前,经过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距今已有6500万年前灭绝。

(3)恐龙的种类有几百上千种,你都做到哪些名字的恐龙?

(4)老师课件上的恐龙叫什么名字,大家一起说

(5)你总得恐龙分为哪几类么?————植食恐龙、肉食恐龙

(6)小组讨论植食恐龙、肉食恐龙的区别。

小组汇报:……。

总结:我们常把恐龙分为两大类: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肉食恐龙特点:头巨大,牙齿锋利;前置短小,后肢粗壮;尾巴短而粗。植食恐龙。特点:头小,脖子长;四肢行走;尾巴长。

(7)恐龙的外形特征:

雷龙:头小

霸王龙:牙齿尖

三角龙:头上有3个角

剑龙:背上有骨板

(8)探究恐龙画法

画外型——画细节——画背景——涂颜色

(9)PTP说一说图片在作品都用了哪些表现方式?

(10)欣赏作品

五、艺术实践

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来创造一个神秘的恐龙世界吧!

要点:1.以绘画方法,画出恐龙,要求形象生动。

2.剪下来贴到老师的展视台上

六、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1).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谁能上台将自己画的恐龙心得介绍给大家?

(3).看看黑板上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谁画的色彩最鲜艳?

谁的构图最完美?

恐龙教案篇2

1.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学习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水彩笔、油画棒或者是蜡笔、美术书、美术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导入,欣赏录像片段:

师语言描述:“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生活着一群庞然大物,他们曾统治地球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神秘的全部灭绝,成为科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他们是谁呢?”

生:恐龙

师:出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向学生明确恐龙曾经存在的真实性。

在学生兴趣被吸引的同时播放一段视频短片(课件)激发学生的热情,直观的展示恐龙生活的世界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引入课题。

三、授新课:

1、欣赏恐龙展览,集体分析恐龙特征。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观并思考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些恐龙?

师:那好,那就请大家从中找几个个你最喜欢的恐龙图片,对比一下它们的体貌特征

生: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参观确实收获不小,是否真的和我们说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的讲解,继续欣赏,让我们一起游览真实的恐龙世界。

(3)教师播放课件

具体讲解:

A.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B.具体分析恐龙不同外形特征。C.恐龙生活环境。

A.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

师:恐龙从大的分为食肉类恐龙和食草类恐龙,现在大家看到的上面这些都是食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肉类)食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前肢短小,后肢强大,可以站立起来行走或奔跑,它们都有锋利的牙齿,以食肉为主。

下面这些都是食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草类)食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它们一般都是四肢着地,头颅很小,没有锋利的牙齿,以食植物为生。

B.具体分析几只恐龙不同外形特征。(出示课件)

师:我们接着来看着两只龙,

师:1、你认识这两只恐龙吗?他们的嘴像什么?(象鸭子,象鹦鹉)

师:即使同一类型的恐龙它们的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以下这几种:

2、盔龙和副栉龙的头冠像什么?(盔龙象头盔,象鸡冠,副栉龙梳子,象刀子)

3、霸王龙和镰刀龙的各自厉害的武器是什么?(霸王龙的牙齿很厉害,镰刀龙的爪子很厉害!)

4、三角龙和戟龙的头有什么不同?(三蛟龙有三个角,戟龙的头上有很多角)

5、剑龙和豪勇龙背上有什么不同?(剑龙身上有很多象箭头一样的饰物

6、马门溪龙和甲龙各自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马门溪龙有长长的脖子,甲龙的身上有很多角,尾巴上还有个锤子,是为了防范。)

C.

恐龙生活环境。

师: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与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想知道恐龙的家有多漂亮吗?请跟我来。

2.小练习,用简洁线条快速画出恐龙。

师:通过老师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恐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那现在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勾勒出恐龙的外形。

生:

(开始创作)

好了,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的哪种恐龙?有哪些特征?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不仅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画的非常不错!

小结:线描画有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去发挥想象去进行添加,彩色画可以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更真实的表现恐龙生活的环境。

四、学生作业:

有一点我们很清楚,没有人看到过真正的恐龙,它们现在的样子全是科学家们根据骨骼化石还原的,也许它们并不是我们从图片、影视中看到的这副样子,比如它们的皮肤的颜色、花纹,甚至是外形都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大胆的发挥想象,把你想象的恐龙画出来。

1、作画步骤讲解示范。

2、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3、布置任务:自由表现一幅恐龙及生活环境的想象画。

创作要求:构图饱满,想象丰富,用色大胆.

4、学生动手创作,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评价

恐龙教案篇3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恐龙教案篇4

回来后,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似乎还遨游在恐龙世界里。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讨论了许多有关恐龙的问题:恐龙到底有多少种,各有哪些特点?除了霸王龙还有哪些肉食恐龙?食草恐龙有什么特点?最大的、最小的、最强的、最弱的分别是什么恐龙?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那时候的气候,生存环境怎样?现在地球上还有没有恐龙?谁最早发现了恐龙化石?接着就这些问题又展开了争论,提出了种种猜测。

看到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因势利导:“恐龙对于大家来说,神秘而又陌生,它的英文名字叫做dinosaur,拉丁文的意思是‘恐怖的大蜥蜴’,而只有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才称它为‘恐龙’,从而使它披上了一层龙的神秘面纱。如果你们想真正了解恐龙,就让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书室,登入互联网,用我们的双手和大脑来揭开恐龙之谜。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主观需要,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开展各项活动。

二、 课题的实施:

1、自愿组合,制定方案。

主题确立了,我们又设计了开放性的问卷,创设问题情景,由每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自己最想研究的主题,以及研究主题的一些方式方法。

(1)姓名:___________。

(2)爱好:___________。

(3)特长:___________。

(4)你想要研究什么主题?

(5)你打算如何研究这个主题?

(6)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这一主题?

经过调查,最终生成了这个主题下的五个子课题:

(1)恐龙的种类及其特点;

(2)恐龙灭绝之谜;

(3)恐龙探寻足迹;

(4)恐龙之最;

(5)恐龙化石大观。

子课题生成了,同学们都赞成合作研究,那就要组成研究小组了。很快,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各组同学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可以和自己有同一研究目标的小伙伴交流合作了。得选个组长做“领头羊”呀!于是,表现积极,有责任感,能力强的同学被推选为组长,带领组员们充分交流,讨论初步制定活动方案:小队名称子课题名称小队成员研究方法分工情况指导教师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了民主的气息,他们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萌发和体现。这时,老师又启发:如何使你们活动过程的资料完整无缺地保存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决定建立材料袋,形成活动系列素材。并且,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封面设计大赛,霎时,同学们的身影变得忙碌起来,组员们出谋划策,分工协作,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表示不同含义。他们有的用巧手画,有的用电脑设计,干得不亦乐乎。一周后,一份份新颖别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封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思维和理念,无不闪烁着孩子们的童心。我们组织组员们有秩序地欣赏和评价,评出了“创新奖”,“努力奖”,“设计奖”等好几种奖项,还给它们拍了照,留作原始资料。

看着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我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发展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品尝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2、搜集文字资料和图片,进行资料汇总。

活动开始了,各研究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他们有的进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有的在家长指导下上因特网浏览下载,有的去各类书店。我们观察到有个别学生似乎无动于衷,调查发现这几位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家庭困难多,家里没有电脑,这方面的书籍家长也没有购买过,他们没有资料来源,无从下手,于是,我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信息设施,创设研究环境,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适时向学生开放,以使学生顺利开展调查活动。在放手让学生去调查收集的同时,教师也不忘进行适当地引导,如由周老师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确到哪类书中去查找,学会利用目录查找,学会速读,摘录,写读书笔记;电教老师则进行网上点拨,使学生学会到网上查阅资料,并学会下载资料。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小组活动,每个小队都或多或少地搜集了与本队主题相关的资料,但经交流发现,这些资料大多是网上下载的,书上复印的,图书馆抄来的。

资料是堆积得越来越多了,可是学生的热情却下降了,他们似乎已疲于乏味的资料收集,也不知如何对资料进行取舍,汇总。因此,我们考虑是否自己动手做一些恐龙的资料,就捏恐龙吧!这下学生来劲了,拿来了自己心爱的彩泥,小组合作,你捏头,我捏身体,他捏尾巴,然后组合、加工、美化,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各式各样的恐龙模型就象变戏法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凶猛好斗的霸王龙,展翅飞翔的翼龙,有引吭高歌的梁龙,有憨厚可爱的三角龙……一个个小艺术家们还为自己的杰作配上了解说词,可自豪了。在解说时,学生不知不觉中将收集资料进行了重组、内化,并创造性地表达。课后,我们还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再配上文字介绍,这样,一份份自制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就出来了,这比到网上、书上去寻找现成的资料更能让学生受益。

3、上网与恐龙专家互动交流。

这是学生们万分期待的活动。在周老师上网查找恐龙资料时,结识了一些中华恐龙网的恐龙研究专家和恐龙爱好者,他们表示非常乐意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问题,还特意在他们的论坛上开辟了一个专栏——“龙崽崽提问区”,等待孩子们登陆论坛与他们交流。当周老师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学生们时,学生们个个欢呼雀跃,充分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于是,在上网交流之前,每个小队都充分准备了要向专家们提出的问题,想象着与专家们热烈交流的情景,有的小队还准备了记录本和照相机,要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来到网络室,连上互联网,登陆中华恐龙网,同学们立刻被这里丰富的恐龙资料所吸引。当同学们来到论坛,看到一个个奇怪而又新颖的名字如:一碗佳肴、滋补龙火锅、bird等时,都睁大了他们的双眼,不禁发出声声感叹。不过小恐龙迷们都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掌握了注册、发表等交流技巧之后,都开始了与恐龙专家们的交流。有的小队没有打字较熟练的同学,又急于跟专家们交流,他们就请老师帮助输入,不过他们都表示回头要苦练打字。学生们的问题各种各样,如“剑龙背上的骨板为什么能调节气温?”“恐龙和人有什么关系?”“翼龙到底是龙还是鸟?”“恐龙还能复活吗?”……专家们的回答形式多样,或给出文字资料,或贴出图片,他们用最通俗的语言耐心地向小恐龙迷们讲解着,问题很快一个个迎刃而解。小恐龙迷们的好学和恐龙专家们的热心使论坛上热闹非凡,使网络室其乐融融。当这节网上交流课结束时,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不愿意,都表示回去后还要再到论坛提问,恐龙专家们也表示随时欢迎小恐龙迷们的到来。课后,有的同学怀着对恐龙专家们的崇拜,提出要感谢他们,并想邀请他们来常州,来觅小,来三(5)班做客,再进行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全班同学立刻响应,于是每个小队又合作设计了美观的感谢信和邀请书,并发到了论坛上,这一举动让专家们大为感动。其中W W 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邢立达先生表示有机会一定来常州看一看这群可爱的小恐龙迷。

4、交流成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同学们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果,并决定把它们带进了课堂,和大家一起分享。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后确定了活动方案:

(1)布置展区,分成五大块,把桌子围成圈,桌上摆满自己小队精心制作的《成果集》;

(2)给自己的展区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3)一个展区推荐一名队员当解说员,以使其他展区的同学清楚了解展区的情况。方案一确定,队员们的身影又变得忙碌了,他们都指望着为本队出彩,能成为本队研究专题活动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一员,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给他们提提意见,解决难题。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展览会场终于布置完毕。

展区一:神秘的恐龙世界;

展区二:恐龙奇观;

展区三:恐龙之最;

展区四:恐龙灭绝之谜;

展区五:恐龙化石之谜;

展区六:恐龙探寻之谜。如“恐龙之最”展区:恐龙之最名称特点食量最大的恐龙腕龙身长20多米,体重达50吨尾巴最厉害的恐龙甲龙长达10.7米,张着一条巨大的棒槌尾巴。叫声最大的恐龙拟桔龙食草性恐龙,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发出来的,而是通过头上的冠发出。跑得最快的恐龙鸸鹋龙身长大约3.5米,奔跑速度极快,大约为每小时65公里。

一份份汇总资料形式多样,有编成小册子的,有设计恐龙小报的,有设计成表格的,还有现场解说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能力。

5、争当中华恐龙馆小导游。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获得了更系统、更直观的恐龙知识。每一位同学说起恐龙知识来,都是振振有辞,口若悬河,那神态就像一位位老练的解说员。于是,一场争当小导游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聆听了校“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恐龙研究所成员的解说示范之后,同学们跃跃欲试。节假日,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再次光临中华恐龙馆,选取了自己最满意,最感兴趣的景点,了解了这个景点的有关知识之后,各小队以队长带头,出谋划策,拟写导游词。待两周的酝酿成熟后,在课堂上开展了小导游竞选活动。

恐龙教案篇5

兴趣既是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出发点,尊重幼儿的兴趣才能开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更要注重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兴趣增长点的观察和发掘,将幼儿的兴趣不断转化为活动,以促进活动进一步发展。

幼儿的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的主要表现形式:①会讨论甚至是争论;②会专注甚至是长时间的关注;③会摆弄甚至是反复的琢磨;④会模仿甚至是创造。

案例:大班活动“恐龙”

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开学初,一名孩子带来的几只恐龙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玩具和书籍。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恐龙的各种话题。

孩子兴趣的增长点。增长点1:翼龙是不是恐龙?这天。几名孩子在共同翻阅《恐龙大家族》图册时。对于翼龙的“身份”归属争执了起来。这是整合幼儿关于恐龙经验的好时机,我们便生成了新活动“他们都是恐龙吗?”。增长点2:梁龙到底有多大?随着对恐龙理解的深入,孩子们对梁龙发出了质疑:“梁龙是最长的恐龙呀?为什么这个模型做得这么短呢?”“梁龙到底有多长呢?”针对孩子们的疑惑,我们生成了“梁龙有多大”活动。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探究恐龙秘密的兴趣随着对恐龙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增加,形成一个个兴趣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以更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幼儿探究的不断深入。

二、分析“经验”及“经验的已有层次”

幼儿真正的学习是从经验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实质是要找准在活动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让活动的设计和幼儿的投入有效。对幼儿经验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从“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②幼儿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在对活动中的难点可能表现出的经验状态。

③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兴奋点的出现容易左右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进行预估,既可以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也可以利用兴奋点促进活动的深入。

案例:小班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目标:知道软硬不同的物体碰撞时,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会发出声音。针对目标进行幼儿经验的分析:

已有的经验:1、在“小手和小脚”主题活动中,幼儿认识到小手很能干,也对用小手进行的操作活动很感兴趣。2、在“给小熊喂食”的活动中,幼儿对软硬不同的东西有了初步的感知。

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1、知道放进硬的物体瓶子会响。2、只知道放进豆子会响。3、对放人什么东西进去会响没有经验。

可能出现的兴奋点:1、对“装”东西的过程感兴趣。2、对发出声响的现象感兴趣。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设计出了力求使每一种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活动方案。比如,针对无经验的幼儿:你能让瓶子唱歌吗?针对只知道放入一种材料会响的幼儿:试试还有什么材料能让瓶子唱歌?针对能准确选准发声材料的幼儿:为什么瓶宝宝会唱歌呢?(放其他材料可以吗?)

三、提供“机会”及“更自主的机会”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教师要克服自我表现的冲动,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以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满足,确保幼儿深入而富有实效地学习。

恐龙教案篇6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犯的毛病是,生怕学生看不懂、学不会,因而从文章的段落分析到句子、词语的理解,无不想方设法向学生讲解清楚;或设计了许多细小的问题,要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理解课文。但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这种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既使课文失去了美感,又使学生失去了自读自悟的机会,长此以往,必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无法取代学生自主阅读的地位的。

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 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知道“我必须读”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前奏。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预习”、“阅读提示”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也可根据需要让他们收集有关的资料。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可以是来自课文的,更可以是课外的。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并要求说出资料来自何处。同学们踊跃发言。从恐龙的种类到各种恐龙的生活习性,从恐龙灭亡的猜想到恐龙化石,以及关于恐龙的影视作品等,他们收集到的资料里都涉及到了。这时,我才提出:课文介绍了关于恐龙的哪些知识?恐龙真的飞向蓝天了吗?这是历史的事实,还只是一种猜想?由于课前对恐龙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都能有目的地阅读课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2.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我想读”

教师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再经过教师的感情处理,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在教学《卡罗纳》一文时,我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为学生范读。读着读着,不由得哽咽起来,课室里响起了唏嘘声。范读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为什么哭?同学们有的说:太感人了!有的说:老师读得太好了!我说:其实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有感情地读。一句话,激起学生“我想读”的欲望。

3. 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培养学生“我爱读”

在教学现代诗人高洪波的儿童诗《我想》时,我只让学生认真研读了“导语”后,就让学生带着“诗中的孩子想干些啥”“你也想干些什么”这两个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时间,学生有的放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低声细气地读,还有的边读边记,教室里充满了“诗”的声音。

4. 鼓励质疑,使学生体验“我会读”

教师要有“不怕学生有疑,就怕学生不问”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多提问。可从两大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是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二是与作者见解不同的地方。要求学生尽量自己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或同学之间合作探究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才适当点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地看问题,敢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对于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这个问题,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多数同学也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福勒不该放弃射门。我很高兴他们有不同的看法,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荣誉重要”,还是“体育精神重要”的碰撞中,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恐龙教案篇7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和基因研究的进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有了一些趋向性的结论,在大量的争论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是,先有蛋后有鸡。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基因学专家约翰・布鲁克菲尔德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大卫・帕皮诺教授,以及英国家禽养殖协会主席查尔斯・博罗什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先有蛋后有鸡”这一结论。

按照遗传学观点,动物个体一旦出生,其体内的基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现代生物分子学说也认为,先有蛋中遗传物质的基因突变,才可能出现鸡这个物种。布鲁克菲尔德认为,对于任何一位基因学者来说,这个答案都是一样的。证据有两点。一是从进化角度来看,鸡这个物种显然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必然有第一只鸡的存在。二是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看,蛋里存在的基因一定和未来成体里的基因相同。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正是蛋里这“第一只鸡”的基因,使得成体成为一只鸡,那么,鸡这个物种的第一个成员,必然是孵化出这只鸡的那个蛋。

帕皮诺教授与布鲁克菲尔德的观点几乎完全一样。他认为,第一只鸡产生于一个蛋,这恰恰证明在有鸡之前已经有很多鸡蛋了。如果人们认为第一枚鸡蛋是由某种非鸡的物种基因突变而生的,那是错误的。如果一只袋鼠生下的蛋孵出了鸵鸟,那么这枚蛋就是鸵鸟蛋,而不是袋鼠蛋(此说法为比喻,袋鼠是胎生)。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蛋孵出来的是鸡,那么它一定是一枚鸡蛋。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

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先有蛋后有鸡的结论进行了批评,布鲁克菲尔德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归类和解释。一方面,一些人根本不相信曾发生过进化,他们认为鸡并非进化而来,所以没有考虑到蛋。另一方面,有些批评则来自语义上的分歧。比如,人们总是谈论“鸡蛋”,而从不谈论“公鸡蛋”,因为公鸡从来不生蛋。换言之,一说起“鸡蛋”,就是指“鸡”所生的蛋,而不是像他所指的将会孵出鸡来的“那个蛋”。在布鲁克菲尔德看来,目前的反驳都不能真正驳倒“先有蛋”这个结论。

从恐龙化石得出的结论

最近,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阿尔伯特省皇家特雷尔博物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美国蒙大拿州20世纪90年现的一个恐龙巢穴和其中的恐龙蛋进行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这种恐龙是食肉性恐龙,距今约7700万年。它们的巢穴是在一条河流的沙滩上。从外观上看,当河水上升时,恐龙母亲似乎是逃离了,留下了它们正在孵化但小恐龙尚未出壳的蛋。巢穴化石是一个小沙堆,有半米宽,重达50千克,巢中至少有5个破碎的恐龙蛋。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弗朗科思・塞里思认为,这个巢穴的特征有点像是与鸟儿共享。而最早对巢穴和其中的恐龙蛋研究的卡尔加里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达拉・泽勒尼茨基认为,研究结果能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古老问题提供答案。

从字面解释,答案是清楚的。恐龙建成了像鸟似的巢,并且在从恐龙进化到鸟(包括鸡)之前很长的时期内孵化着像鸟一样的蛋。在鸡出现之前是蛋先出现,而在食肉性恐龙孵出这些蛋之后,鸡(鸟)进化得更好。所以,如果还要让这个古老的谜语重新迷惑不解,就应当重新提问:恐龙还是蛋谁最先出现?当然,北美的这个恐龙巢穴还提供了一些很有力的证据证明像鸟所生的蛋是先于鸟(鸡)出现。

这个化石巢穴是20世纪90年现的,当初收藏于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加拿大化石有限公司。在此泽勒尼茨基首先鉴定了恐龙蛋残余物,并误以为这是属于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的一种,是食草动物。但后来泽勒尼茨基发现,这个巢中的恐龙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兽脚类食肉恐龙,而恐龙蛋则像手盗龙类的蛋。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实际上是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演化而来的鸟类。

泽勒尼茨基认为,在进化成鸟类之前,恐龙就能建造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类似鸟蛋的蛋。以此情况来看,蛋出现的时间肯定比鸟(鸡)早。食肉恐龙产下这些蛋后,才一步步进化成了鸡(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如此,则可能对过去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划上一个句号,蛋是先于鸟(鸡)之前就存在了。不过,现在的问题则变成了:先有恐龙,还是先有蛋?

恐龙教案篇8

杨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说一说:通过欣赏有关恐龙影片的片段这一情境导入,让学生来说一说影片中的主角是谁?并讲讲对此影片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揭示课题。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恐龙的图片,在丰富学生视觉的同时,让学生谈一谈关于恐龙的知识以及恐龙的生存历史和灭亡原因。

三、欣赏范作,学一学:通过展示单只恐龙,让学生分析恐龙形体的组成部分和绘画方法,主动探究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比较分析:如何表现恐龙的巨大?

四、独立创作,画一画: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巨大的恐龙,也可以画想象中的恐龙。

五、展示作品,评一评:让学生将画好的恐龙送回到恐龙家园中,展示。学生和教师对所画的恐龙加以讲评。

在课堂上,杨老师以他朴实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美术课,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学习和感受。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杨老师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其中,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杨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和收集相关的材料,通过提问与讨论激发学生探索课题的兴趣。2、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杨方云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三年级学生对恐龙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学生是否喜欢恐龙的状况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课堂结构合理,课堂教学循序渐进,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当然,在赏评《巨大的恐龙》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恐龙教案篇9

声音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创意主题公园,“世界恐龙谷”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可供参观、旅游、教育、娱乐的现实项目,的确是思想解放的典型案例。

――楚雄州旅游局局长 李玉林

把所有政策研究透,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不打球,使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企业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建设项目就一定能够成功。

――楚雄州州长 杨红卫

评论

侏罗纪时代的地球是什么样?恐龙生活的环境如何?过去只能从科教书及美术作品中了解和想像。集遗址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考科普为一体的恐龙文化主题公园“世界恐龙谷”却让1.5亿年前的东西变“活”了。令文物工作者欣慰的还有,昔日不毛之地的恐龙山已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原恐龙山大片的红砂土,已被漫山遍野的草皮取代,上千棵新栽的树木郁郁葱葱,人们不必再担心雨季来临时水土大量流失,威胁地下可能存在的恐龙化石。一条溪流从42公里外被引来,沿途灌溉着庄稼,并在干枯的峡谷里造就了貌似恐龙生活的水域环境。世界恐龙谷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依法办事,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做细工作,旅游开发风险是可以化解的。

恐龙教案篇10

声音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创意主题公园,“世界恐龙谷”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可供参观、旅游、教育、娱乐的现实项目,的确是思想解放的典型案例。

――楚雄州旅游局局长 李玉林

把所有政策研究透,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不打擦边球,使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企业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建设项目就一定能够成功。

――楚雄州州长 杨红卫

评论

侏罗纪时代的地球是什么样?恐龙生活的环境如何?过去只能从科教书及美术作品中了解和想像。集遗址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考科普为一体的恐龙文化主题公园“世界恐龙谷”却让1.5亿年前的东西变“活”了。令文物工作者欣慰的还有,昔日不毛之地的恐龙山已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原恐龙山大片裸露的红砂土,已被漫山遍野的草皮取代,上千棵新栽的树木郁郁葱葱,人们不必再担心雨季来临时水土大量流失,威胁地下可能存在的恐龙化石。一条溪流从42公里外被引来,沿途灌溉着庄稼,并在干枯的峡谷里造就了貌似恐龙生活的水域环境。世界恐龙谷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依法办事,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做细工作,旅游开发风险是可以化解的。

从沉睡的恐龙山到喧腾的“世界恐龙谷”,给我们上了商业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一课,其实有时候对风景区适当引进商业资金,只要保护得好就可以达到双赢。

恐龙教案篇11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主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科学课课堂质量?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合作学习、自我探究”落到实处?集宁区老虎山小学实行的“五步法”教学模式对此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五步法”教学模式的内容:

第一步: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目标明确,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进化》中的第一课《消失了的恐龙》。我出示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道恐龙( )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知识)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能力)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愿意在课后继续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本课所讲到的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物,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提前出示学习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上。

第二步:独立自学提出问题。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前提。低年级的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敢提问题,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去鼓励学生、去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教会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思起于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有深层次的和浅层次的质疑。包括知识内容的质疑、方法上的质疑、批判性的质疑。对于《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收集恐龙的照片、模型和相关知识。学生在提前自学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问题。如:

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什么时候灭绝的?灭绝的原因

2.恐龙分为几大类?

3.恐龙有变异吗?

4.恐龙早已经消失,我们现在的恐龙照片和模型是怎么来的?

5.最凶的恐龙是什么?最弱的恐龙是什么?

6.恐龙一共多少种?

7. 恐龙有多重?

8.肿头龙的头为什么是肿的?

9.最小的恐龙是什么?最大的恐龙是什么?

10.恐龙是怎样演变的?

11.恐龙的祖先是谁?

12.梁龙的护身武器是什么?身体是否很笨重?

13剑龙身上的剑为什么是菱形的?

……

在本环节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初读了解大致内容、细读抓住重点、精读加深理解,在阅读中诱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阅读中得到解决,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学生通过阅读或查阅没解决的问题,记下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包括对学、群学、小组探究等形式。在传统的学生座位排列方式下,首先让同座的两名同学互相探讨。仍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前后四名同学进行探讨。经过探讨后得到的解答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如在《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知道了:恐龙可以分为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三大类;恐龙和其他生物一样,同样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通过小组探讨,学生们对梁龙和剑龙的某些特性有了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恐龙的某些特性根据种类不同而各不相同,有些知识通过查资料或网络查询就可以得到答案。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一部分比较简单的问题得到解决,留下了更有价值的问题,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小组谈论也可以通过适当改变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进行。低年级的同学可以4名同学一组,相对而坐。指定或推选一名同学做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每个同学的问题进行探究。小组探究学习也培养了组长的协调统筹能力,随着小组成员能力的提高,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尝试做小组长。

到高年级后,随着学生的能力提高,小组成员可以增加为六人。小组的讨论气氛会更为热烈,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大多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得到解决。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指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行为、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效果等给予及时引导、评价和激励,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第四步:展示交流质疑提升。

在本环节,学生主要是将学习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汇报给教师。每组依次展示问题,教师组织各小组间共同探讨。也许前一个小组未解决的问题正是其他小组通过组内探讨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中,对于恐龙消失的原因问题上,每组同学都提出个各自的假设。通过各小组的补充,学生给出了行星撞击、气候变化、食物短缺、火山爆发等十多种原因。对剩下未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再次进行引导点拨,必要时可做适当讲解补充。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数问题得到解决,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让学生们在谈论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在整个互动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学会参与、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互动。

第五步:总结归纳达标练习。

在本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归纳形成知识点。教师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将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当堂训练考核,看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学习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教学反思,总结不足,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恐龙教案篇12

三个关键点是指:符合人性的活动形式、激发竞争的活动设置、充满亮点的传播策划。四个步骤详细的阐述如下:

步骤1:确定活动的目标和受众群体

第一,策划一场活动,首先确定自己的目标:转化、品牌曝光,还是品牌露出?选出你最想要一个的,比如我这个恐龙策划,就是为了微信增粉,吸引用户转化成为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粉丝。

其次,找到目标人群。一定要找到你的用户群体,了解你用户的特征,才能找到合适的活动形式。比如,我们的恐龙计划,就是利用了妈妈们的抢礼品心里,用新奇酷的儿童玩具,一只魔性十足的小恐龙,来激发妈妈们的竞争意识,为了给孩子得到礼品,疯狂的拉票。

步骤2:寻找合适的资源合作伙伴

这一点,也是恐龙策划的不足之处,本人深感惭愧,同时接受同行们的拍砖。这个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BD,一种是内部的资源。来看看咱们的恐龙,外部的BD,几乎为O,也就是说我们单打独斗,没和任何同行小伙伴进行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对这次活动,仅仅定义为试水的原因。

从内部的资源来讲,我们除了技术和美工之外,能申请的只有那只魔性十足的恐龙了。嗷嗷……幸运的是,这只恐龙我们在种子用户群里经过深度预热,有着相当高的口碑和人气,这也是我们唯一的筹码。

步骤3:活动产品策划

在产品策划阶段呢,由于我们是母婴品牌,秉持着有爱的原则,我们从把活动形式从驯服恐龙改成了养恐龙,给妈妈们一种宠物养成的爱心感。

同时呢,不但自己可以养,也可以邀请好友来助力,参与的人越多,恐龙的能量值越高,长得越大。所以呢,只要看上了这款恐龙的妈妈,为了得到它,肯定会想尽办法拉人滴(哈哈,策划的小心思暴露无遗。。。。。。)

细节决定成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这里,有几个不足点,请小伙伴们睁大眼睛,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哦(哎,事后诸葛亮,一部血泪史啊):

1)活动慎重排行榜,这会让后来者鸭梨山大,直接放弃参与活动,你可以是参与者距离目标还需要多少努力等,千万别用排行榜!

2)参与者每天邀请好友数是不是有限制,个人建议不要,虽然可以促进每天的激活,如果换做你,每天都发到朋友圈里求赞,是不是很掉份儿?想必对活动举办方恨得牙痒吧,下次这种活动打死也不参加,哼!

3)活动页面请简洁明了,在5S之内,让参与者明白活动如何参与。说来,这也是恐龙的败笔之处啊,当初要是不那么文艺,遮遮掩掩。把《恐龙养成记》改成《养只恐龙带回家》,恐怕转化要提高一倍啊!(~~~~(>_

4)转化出去的文案,要么产品指向,激励人参加。要么酷拽神秘标题党。比如:第一种的案例有:亲,帮我再看3000元!第二种的案例有:神在创造某某的时候,只用了一杯水……

当然,我这里的小恐龙采用第一种,拼命包装这只龙,比如魔性、免费送、美亚断货啊等等!总之,转发出去的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爆点,才能吸引好友点开对不对?一切为用户考虑,用户才会支持你的活动。

步骤4:活动传播策划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尤其是在信息量刷屏的朋友圈,不考虑传播的活动,不是好策划,呵呵!

第一要抓住传播时期,比如周五下午是投放最佳时段,妈妈们相对有时间参与,同时活动周期呢,小型的三天,大型的一周为最佳;

第二呢,最好做到人人都有好处,这个好处呢,可以是实物礼品,最好是精神方面的包装,比如“人人都是慈善家”,非常高大上。这也符合人的心理:晒礼品、秀成绩、晒个人情怀;

第三呢,在活动本身就有传播力的特性达成之后,寻找最大可能多的渠道,增加曝光。没有曝光,哪来转化呢?地球人都知道。

第四,在活动传播裂变中,寻找新的亮点,经过二次加工,重新传播,比如哪个名人参与了你的活动等等,你就可以抓住机会,大肆宣传啦!

再说说咱们的小恐龙,曝光渠道严重不足,除了在种子用户群投放之外,没有下一步动作(哎,果真是试水之作!)

所以呢,这里借助大咖的总结,一场成功的策划活动必须这样滴:清晰的活动目的+精准的目标用户+人性化的活动形式+完美的细节+投放资源的支持=一场perfect的活动!小伙伴们大家学到精髓了么!

接下来,本人再次厚着脸皮,附上恐龙活动的运营数据(咳咳咳,惭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