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的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26 02:55:03

经济师的论文

经济师的论文篇1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经济师的论文篇2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郑成功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1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为:在1960年代的时代氛围感染下,学者们大致围绕“抗清复明”、“驱荷复台”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自己的选题,对有关人物、事件进行论述和细致的考证补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1980年代后,一些学者感到郑成功研究急需拓宽研究视野,逐渐侧重于经济角度,尤其注重对台湾的经济、文化开发、以及对东南亚等地的贸易、交往方面的研究,将郑成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有一些学者从纯军事角度出发,主要专注于郑成功戎马生涯中的战略战术探讨,或具体作战过程之剖析,以及对有关人物、时间、地点进行考证补缺。 虽然以往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亦有明显之不足,主要是研究视角大多局限于本民族史的范围,而没有把郑氏集团放在世界背景中加以探讨。无需回避,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同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在相当程度上受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制约。近年来,一些新锐学者借鉴西方史学方法,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将包括郑氏集团在内的明、清东南沿海商人群体的崛起,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研究的视野似有新拓展迹象。2本文从战争与文化的关系着手,通过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对郑氏海上商业──军事集团进行考察,试图说明郑氏海上军事力量与中国传统水师的性质区别,以及这一海上军事力量同西方意义上的制海权的关系;并试图指出这一军事现像背后的更为深层的社会意义。为此,本文还将进一步探讨郑氏海上商业──军事集团同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问题,并对传统的“江南丝织业说”的论证方法提出质疑。 一、 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西方文明基本上围绕地中海沿岸发生,海上商业贸易是西方文明的主要传统,它可远溯到迈锡尼时代,那时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就往来于亚、欧、非三大洲的沿海地区。3历史上,地中海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当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商业贸易时,海上航线便成为自己生命线,当这些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控制海上航线便成了双方胜败存亡的关键。这种情形对军事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海军的诞生和海权意识的早熟,从而成为古代地中海文明在军事领域的象征。千百年来,地中海孕育了海军的原始细胞——海盗和武装商船,孕育了波斯腓尼基舰队、希腊雅典舰队、迦太基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西班牙舰队,培育出现代西方海军马汉(Alfred·Thayer·Mahan)的制海权理论。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地中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跨越历史时空、在本质上属于商业殖民扩张的西方文明,海军既是这一文明的产儿,同时也是这一文明拓张的利剑。 军事学有海权和陆权之分。海权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对陆权的优势,虽然在19世纪末被马汉概括为系统的制海权(Sea Power)理论,但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和波斯人就已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当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国家尚未形成威胁时,希腊人崇尚斯巴达武士和由他们组成的步兵方阵,奉行“陆权主义”传统。莱德岛海战(The Sea battle of Lade )和马拉松会战后,雅典人在波斯腓尼基舰队的机动面前,感到防不胜防。他们毅然抛弃传统,创建了雅典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强大海军。公元前480年,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The Sea battle of Salamis)中击败波斯舰队。当时情形:爱琴海北半部沿岸地区呈已成为波斯军的后方,希腊海军可以在呈大圆弧型的海岸线上任意一点登陆,切断包括赫勒庞斯特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在内的后方交通。波斯陆军虽已占领雅典,但因海军失败不得不全面撤退。已经集结在萨拉米斯岛上,正打算前往西西里岛另建国家的雅典人回到雅典城,重建他们的城邦国家。 萨拉米斯海战不仅如德国海军史学者H·帕姆塞尔(Helmut·Pemsel)所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于海上作战而影响了历史进程”4的海战,也是历史上最早显示海权胜于陆权的经典战例。这次海战的另一个历史启示是 :在国家的强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从陆权走向海权的现象。希腊人可谓世界史中第一个范例,后来的罗马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近现代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都可看成“希腊剧”的翻版。 考察内陆农耕型社会,生存和发展依赖土地耕作,极强的土地意识(表现在对陆地生存空间的维护和扩张)派生出军事上的陆权主义传统,以及规模庞大的陆军和步兵兵种。中国和近代的俄罗斯、普鲁士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尤其是中国,为有效应付长期的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威胁,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作为意识形态,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原则本质上构成对指令性社会秩序的威胁,因而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受到严格限制,商业经济只是农业经济中的一种必要的补充部分,至于商业精神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无立椎之地。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却不像地中海文明所表现的那样,国家完全和部分地依赖大海而生存,因此以商业经济和海上贸易为基础的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社会萌发出来。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生存状态不仅排斥海军军种和海权意识的诞生,同样也排斥游牧文明的派生物──骑兵兵种。在农耕文明圈内大规模发展游牧文明的兵种,历史证明后果是灾难性的。汉武帝曾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大规模反击匈奴侵略的战争中获得成功,但“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5历史学家剪伯赞指出:“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在完成了辉煌事业的同时,也耗尽了文、景以来库府的余财,”6这无疑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以后两千多年里,再没看到汉武帝时代具有战略规模的骑兵部队。7在我们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要维持一支规模上能与北方草原民族相抗衡的骑兵,意味着大量农业生产性人口变为单纯消费性人口,大量的耕地荒芜。历史的经验是:要维持一支能与北方草原相匹敌的陆军虽然也是一个负担,但可通过“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募兵制”(招募剩余农业劳动力)、军队屯田和完善的动员体制等措施,减轻国家负担,使维持一支战略规模的陆军,远比维持一支战略规模的骑兵要容易的多。8 民国时期军事学家蒋百里曾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作过一个精辟的论断:“我于世界民族兴衰,发见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9海军的战斗条件与海上贸易的生存条件相一致,骑兵的战斗条件与草原游牧的生存条件相一致,这二者的战斗条件与农耕文明的生存条件不仅相离,甚至相反。所以,在古代由骑兵兵种和近代由海军军种主宰战争舞台的时代里,游牧民族和航海贸易民族总是处于优势主动的状态,而农耕民族似乎注定了劣势被动的局面,在军事战略上只能取防御性姿态。 萨拉米斯海战还将西方历史上后来不断重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凸现了出来:海军舰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10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波斯帝国的衰退和希腊人的崛起都是从萨拉米斯海战开始的,埃克诺姆斯角海战成了罗马强大和迦太基衰亡的起点,11勒潘托海战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衰落的先声12而西班牙无敌舰的沉没,“好像是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13从而开创了“日不落帝国”时代。 中国古代水师从生存状态和文化类型上看,根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地中海型”的海军,姑且称之为“东方亚细亚型”的海军14,同西方海军的根本差异在于:它以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为生存之基础,15与农耕生活方式不构成相互依赖之关系,其性质是文化传播和政治炫耀,是传统礼制观念和中央极权在海上的军事兑现。西方海军与其国家生存构成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国家商业行为在军事领域的延续。 比较古代中国水师和西方海军,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西方历史上的强大舰队大都在对抗中被歼灭,直接的后果是国家或民族的衰败。但是中国古代的强大舰队,不是在同对手的决战中消失的,而是被农耕社会自身对海军天然的“排斥性”给毁灭的,并且无关社稷盛衰。例如西汉、隋、唐三代征高丽、元代征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施琅收降台湾郑氏集团等,都属中国古代水师的黄金期,但同西方相比 较,大都昙花一现,一旦海上有事则偶尔为之,动用农业社会的资源,勃然兴起,一旦事平,即消声匿迹。这一现像也说明:农耕民族和农耕社会缺乏发展海军持续而根本的动力,因为持续的航海贸易是发展海军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 二 在初步考察了西方地中海文明的兴起同海军、海权的关系后,将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师与之比较,便会发现:郑芝龙、郑成功家族的海上武装力量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郑氏水师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海上商业贸易,16郑氏水师的性质是一支维护海上贸易的军事力量,从海盗船、武装商船发展成规模巨大的海军,这和古代希腊乃至近代英国所发生的情形性质十分相似,它的生存状态、经济运作和社会功能同传统意义上的水师有质的区别。可以说,郑氏水师是中国古代唯一的西方意义上的海军,16 从军事学角度看,郑氏海上力量能先后与大陆的明廷、清廷相抗衡,并且一度使大陆军事力量对之无可奈何。清王朝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吴三桂、耿精忠等消灭,但同仅控制东南一隅水域的郑氏集团相持了23年,最后清廷被迫大规模营造水师,启用原郑氏集团的降将施琅,经过海上会战,占领澎湖列岛,控制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才迫使郑氏集团投降。17这一现象的军事学意义是:一、海权比陆权重要的战争规律并非西方地中海文明之特产,在中国本土亦能自发地诞生。二、郑氏水师是中国古代海权意识代表。18三、用现代军事学眼光看,郑成功的部队属于数量庞大的海军陆战队,公元1657年,郑成功北伐路线和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的路线如出一辙,补给于舟山群岛,扼长江口而据天下之险,溯江而上军锋直逼南京,以动摇江南半壁。这表明:海权意识制约下的战略战术具有一致性。 17世纪以来,西方的海外贸易、殖民、海军强盛以及制海权理论的出现,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寻求廉价劳动力、原料、商品倾销市场的政治经济行为,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依赖海上武力。英国近代的海军为其资本主义打开了通道,资本主义能在欧洲最先发展起来而言,是以欧洲拥有强大海军、和在制海权方面对世界其他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为前提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历史景像:一方面:西方的近代海军、海权意识、制海权理论和贸易、殖民、寻求海外市场、原料一样,构成了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18另一方面:欧洲近代海军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开路先锋,也可以看成是海军为商业开道的古代地中海传统的现代版本。西方文明特征的海军和海权意识居然在中国本土自发地产生,这足以激起我们进一步思考。显然,郑氏水师的意义已超出纯粹的军事学范围,我们应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范围加以讨论。郑氏集团是从传统农耕社会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类型,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海上商业活动,而非土地耕耘。既然商业经济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必然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群体心理、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于根本上同传统农业社会格格不入。19由于依赖大海而生存,在军事领域也就合乎逻辑地派生出旨在维护这个社会根本利益的军种——海军。所以,郑氏集团所代表的、后来半途夭折的社会,其性质同古代希腊和迦太基、以及代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崛起的荷兰、英国有着惊人的相似。 美国学者麦尼尔(William H McNeil)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崛起的关键是市场原则突破指令性社会结构并凌驾上,军事领域是最关键的突破口。20军事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样我们不得不将郑氏集团同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联系起来。在展开新一轮讨论前,先对过去的讨论思路作一简单评述: 以往史学界在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时,往往局限于经济范围,如许涤新、吴承明在问题展开前就先认定:“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像,”21用经济分析代替社会分析的思维方式完全主宰了当时的史学界,已成为人们共识的观点──明末清初的江南苏、杭地区丝织业中的生产关系代表着古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既是这一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主要结果。笔者认为:资本主义与其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更准确,客观地讲,过去的讨论属于资 本主义经济萌芽的讨论,不能代替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关于后者,应在社会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例如,马克斯·韦伯就从精神领域探讨资本主义的发生,认为清教禁欲主义是其进行中的关键因素;泰格(Michael E·Tigar)和利维(Madeleine R·Levy)从法律体系进行考察;黄仁宇先生则从“数目字管理”上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管理特征。这些多角度考察之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学。 基于以上立场,笔者认为:研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确认,还包含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判定,这就必须超越在经济范围内确立标准的传统作法,到包括社会其他重要方面确立新的标准。在军事领域,进行这种尝试显然是合理的。 恩格斯说过:“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低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22从西方近代史看,只有当工商资本培育出自己的军事力量时,才能对传统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发起有效的冲击,才能促成封建社会全面彻底地向资本主义转型,无论是农业社会的法国还是商业社会的英国都是如此。因此,工商资本能否“孵”出自己的军事机器,似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似应成为衡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江南丝织业处于传统社会严密控制下,建立在暴力机器之上的封建专制政治的重要职能,是决不允许商业经济发展到足以动摇传统经济基础、进而造成其上层建筑崩溃的规模。中国历史表明:在严密控制商业势力、防止商业资本培育出军事机器方面,历代王朝因奉行“重农轻商”原则,无意中做得非常成功(刘濞是个特例,后面将讨论之)。和军事构成互动关系的商业和没有这种关系的商业,其规模和性质上的差距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若无外部世界的介入,江南丝织业的工商资本能否孕育出能与传统社会暴力机器相抗衡的军事力量?就象克仑威尔的模范军、法国大革命的民军?历史已无法提供答案,但郑氏海上商业资本已孕育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后者有效地保护着前者。二着构成了相关互动的关系(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这种关系是古代和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郑氏集团不仅在经济结构上、而且在军事上以及二着关系的特征上,远比江南丝织业更接近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模式,它的资本主义发育程度远比后者成熟得多。 三 借鉴西方学者威廉H·麦尼尔关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于“军事──商业复合体”的观点,就会发现以往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时,郑成功海上商业──军事集团的历史意义远远被低估了,就会更加意识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意义。 麦尼尔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市场原则凌驾于君权和指令性社会结构之上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并最终将封建社会逐出历史舞台的必要条件。中国落后的关键并不在于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是市场原则始终无法突破君权和指令性社会结构。23他指出:欧洲封建社会的裂变发生于11世纪左右的“军事——商业复合体”的萌发。欧洲长期政治分裂,迫使从事长距离贸易少数商人和小贩组织有效的武装护送。这样欧洲社会除了骑士武装外,出现了第二支武装。这就是公元11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军事——商业复合体”的萌芽,其社会管理性质是现代社会管理性质的最初源头,其运作特征是政治、经济、军事互为动力源,互相支撑、扩张着形成一种“社会回路”。欧洲资本主义历史在本质上是“军事——商业复合体”不断膨胀的历史。24麦尼尔的另一结论是:“军事——商业复合体”在海上的生存发展能力比内陆强得多。威尼斯、米兰等资本主义发源地在地理上都背靠海洋,近代资本主义的先锋型国家荷兰、英国也属于海洋国家25这是因为海上贸易比陆上费用低、利润大、成本计算明确,所以财富和军事在海上结合要比陆地容易得多。 不难发现,郑氏集团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海上“军事——商业复合体”。它最初由海盗性质的武装商船发展而来,最后 割据台湾,在其实际控制区域建立地方政权,具有“准政府”的性质。在其后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三者之间相互支撑、扩张、形成反馈回路同欧洲所发生的情况性质是一样的。 郑氏“军事——商业复合体”崛起的背景同欧洲有些类似,即长距离贸易和政治分裂。它主要同远距离的东南亚、日本进行贸易,用巨额商业利润来支撑政治、军事的运作,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政治──军事集团依赖传农业税收的现像。国内政治方面,李自成起义、北方女真族的崛起使明廷被迫放弃强硬措施,实行招安政策,使郑氏势力乘机得到发展。然而大陆一旦政治统一,郑氏集团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 透过政治、军事对抗的表面现像,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郑氏集团是向传统指令性社会结构发起强有力冲击的一股社会力量,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市场原则的代表。郑氏集团覆没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内部自发的市场原则,在企图突破指令性社会结构的尝试中遭到了惨败。当然,根据北方少数民族一旦进入中原农耕区域便被同化的历史现像,来自海上的郑氏集团如果接过大陆王朝的遗产后,是继续奉行市场原则?还是被迫修复指令性社会结构?却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吴楚七国叛乱。对这一事件,我们似应给予重新研判。西汉初期,商业势力十分强大,史书载:“……而富商贾或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26这条史料反映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中央王朝一方面财政处于困境,另一方面对大量的社会财富、和掌握这部分财富的商业势力是失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的部分失控。但更不妙的是:商业势力已经控制了地方封国诸侯,或同刘濞这样的地方政治势力合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央政府也将仰其鼻息。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商业势力一旦控制整个社会,中央王朝政治运作和整个农业社会正常运作就会崩溃(今天看来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虽有暂时的麻烦,但前景未必如此糟糕)。 晁错主张削藩的理由是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命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27平心而论,刘濞叛乱的动机至少一半是朝廷促成的。冶铁、煮盐、铸钱未必将来一定作乱,但按正常逻辑推论,谁控制了社会经济命脉和社会财富,谁就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央王朝出于政治上的万全之计,以及维护农业社会正常运作(这点常常使中央王朝打击商业势力的行为在道义上站住脚),只有选择削藩,并且晚动手不如早动手容易。刘濞或许起初并无叛逆之心,只想聚财,但朝廷却按政治运作的逻辑来理解和推理他的经济行为所引起的政治后果,并根据推理结果采取削蕃措施。准确地说,朝廷先把刘濞当叛逆对待,终使后者扮演起朝廷预先想像中的角色。 现在问题已经清除了,根源来自经济领域。在这一政治、军事斗争背后,是一场无法调和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即地方自由贸易与中央王朝垄断贸易的对抗,从根本上看,这是一场市场原则同指令性原则在商业领域的冲突。据史书云:“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28剔除其中的贬义倾向,说明刘濞“叛乱集团”代表着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人们的利益。借鉴麦尼尔的观点,刘濞的“叛军”和“铸铁煮盐”的工商业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规模较大的“军事──商业复合体。现在我们提出同样的难题,如果刘濞叛乱成功,完成了由地方诸侯向中央集权制皇帝的角色转换后,难道不会像汉武帝哪样,对商业势力采取一连串抑制措施吗? 这一设问并非毫无意义,种种迹象表明,遏制商业势力,是中央极权统治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例如国家对盐铁业的垄断经营,在财政上保证了对匈奴大规模作战的军事行动。“汉连出兵三岁,费仰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29“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视以俭节。弘羊难,以为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30可见国家对盐铁的垄断经营是西汉对匈奴长期作战的财政基础。 &nbs p; 也许历史已经证明:指令性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是中原农耕文明对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挑战的必然回应,31国家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和对商业势力强有利的遏制,正是这种必然回应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宋代则是一个很好的反证。宋代商业发达却无法有效应付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这同汉代商业受摧而军事强盛形成鲜明对比。过去常把宋代积弱的原因归咎为防止唐代藩镇割据重演,朝廷对军人采取种种肘制,导致社会性“重文轻武”现像,这种解释非常肤浅。笔者看法是:宋代社会已大规模商业化,但市场原则尚来不及将社会进行重新整合,而同时中央王朝的指令性社会管理已严重失调,故不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进行长期战争。明代似接受了宋代教训,明显地向指令性传统回归)。讨论至此,我们发现对外战争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具有不同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中国,对外战争直接或间接地强化着指令性社会结构,压抑着中国古代市场原则的崛起;在西方,对外战争迫使君权和指令性原则向市场原则屈服。 与刘濞相比,郑氏集团更接近西方“军事──商业复合体”模式,也符合海上比陆地更容易发展的西方情形。参考西方市场原则首先在军备生产领域突破的事实,郑氏海商集团失败的原因在于:在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没有条件使自己成为封建王朝必不少的依赖性因素,形成类似于欧洲君主国必须依赖列日等军火制造业城市那种关系(这是欧洲君主们致命的弱点,也是市场原则坐大的主要原因)。郑氏海上“军事——商业复合体”的覆灭说明,以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为基础、以不断得到强化的指令性原则为社会管理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具有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它同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军事——商业复合体”社会在本质上是水火不相容的。 四 最后讨论一下中国在没有西方文明介入的情况下,能否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 国内学者对此大都持否定态度。我注意到顾准先生的态度尤其鲜明,他断言中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出资本主义。32他认为:“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商业本位的政治实体,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出这样的政治实体。……在中国,谁要是听到商团要打天下成大事,那就是天大的笑话了。”33他在考察了意大利诸商业城邦衰落后认为:“仅仅经济上的优势,而没有强大的军力和适当规模的民族国家来保障这种经济上的优势,那种商业城邦是发展不出资本主义的。”34他在考察了西班牙经历航海、商业、殖民事业而最终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后总结到:“商业城市,唯有在合适的政治权力和强大的武装保护下才能长出资本主义来。”35 笔者深为顾准敏锐而宽阔的学术视野所折服,他也是那个时代国内为数不多的、用自己头脑来思考问题、能多方位考察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学人之一,39而且是国内罕见的能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与军事力量之间关系的学者。遗憾的是,顾准完全忽视了郑成功海上商业──军事集团的存在,而这个集团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罕见、用强大军事力量对商业进行保护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正是顾准所说的“商业本位的政治实体”和“商团要打天下成大事”的社会群体。因此他的结论未免下得太匆忙。 也许我们长期习惯于用“武装走私”、“海盗集团”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类似郑氏性质的海上集团,至于王直、徐海、吴平等不成气候者,更属一群不值考究的“海贼”。历史学者潜意识里的正统道德意识,常常使人忽略了这些“异质群体”在传统社会变迁过程中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正是那些在公元11世纪的庄园间,手持刀枪、走村串户的小商贩们培育起来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历史,17世纪中叶以后,当欧洲文明同中华文明因频繁接触而形成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后,中国似乎只等着跨出最为关键的一步:代表商业社会的军事力量打败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军事力量。遗憾的是,郑成功海上集团没有做到,而在180年后的鸦片战争中,却让英国海军在瓦解传统农业社会时,充当了一次“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中国从此开始了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缓慢过程。中国近代史表明:无论从时间还是逻辑顺序看,军事崩溃是促成传统社会解体时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36因此,笔者认为郑氏海上商业──军事集团的出现至少能够说明: 在没有外部力量介入下,37中国在特殊的地理区域内(东南沿海一带),也能自发地产生出一定规模和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 1国内关于郑成功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先后召开四次,相继出版了《郑成功研究论文集》、《郑成功研究论文选》、《台湾郑成功研究论文选》、《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散见于各报刊和学术刊物。 2陈东有:《试论郑氏集团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倪乐雄:《近代东方民族海权意识一次难得的实践》。(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3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31页。 4德)H.帕姆塞尔,屠苏等译,《世界海战简史》第14页,海洋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 5《汉书·食货志》)。 6剪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652页。) 7唐代的骑兵似有汉武时的影子,但毕竟在规模上不能同日而语。《旧唐书·李靖》记载,李靖擒获颉利可汉一战仅动用“精骑一万”,携带“二十日量”,而西汉元狩四年的那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的作战,《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指挥的骑兵有五万。另外,卫青也有五万骑兵,尚不算跟进的几十万步兵和后勤保障中的14万匹马。 8这是计量历史学很好的研究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史学界会在证明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建树,目前这一结论只能建立在历史的直观经验上。 9蒋百里,《国防论》,《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书店出版,第3页 10公元前494年的雷特岛海战前,希腊舰队指挥官菲奥卡安·狄奥尼修斯曾在作战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当前的事态,正是处在我们是要作自由人,还是要作奴隶,”(见《希罗多德历史》第40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一版)。无独有偶,公元1905年,对马海峡之战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发出的战斗指令是:“皇国兴亡在此一战,各员奋励努力。”(见(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第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虽然相隔如此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对海上决战的认识如此一致,反映了海军决定海洋国家命运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像。 11汉尼拔从西班牙经高卢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波河平原,此举历来被军事家们叹为观止,利德尔·哈特把它作为“间接战略”的典范之一。(见《战略论》第三章《罗马时代的战争》,第38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但从海权角度看,汉尼拔合理的进军路线应从海上直接在意大利登陆。由于埃克诺姆斯海战后,迦太基丧失东地中海制海权,才被迫舍近求远,并在战略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参见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第15页至第22页,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12富勒(J·F·C·Fuller)认为:“从精神上来看,它(勒班多海战)却是一次具有决定性的会战,自从1453年以来,整个东欧和中欧都是一直笼罩在恐怖的黑幕下,现在已经被卷开了,它使整个基督世界认清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土耳其不再是无敌于天下的。……,勒班多一战打破了土耳其权力的基础。”(见《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卷,第590页,军事科学院,1981年1月第1版。) 13富勒著、钮先钟译,《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二卷,第37页 14翁贝托·梅洛蒂在《马克思与 第三世界》中认为:古代中国是马克思意义上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见该书第117页,商务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作者从生存状态与海军关系出发,将中国水师称为“亚细亚型海军”。 15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对大规模治水工程与古代中央集权政体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把治水作为考察、分析中国古代文明聚焦点,笔者深表赞同。 16杨彦杰先生认为海上商业利润的收入是郑氏集团维持军队的重要经济来源。他估算出郑成功在较长时期内,仅海外贸易一项,每年获利平均250万两白银。军队总数以鼎盛期15万至18万之间算,每年开支约在三百至三百六十万辆之间,按平均算,商业利润占其军费总额75%。(见《一六五O至一六六二年郑成功海外贸易的贸易额和利润额估算》《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另外,郑克晟先生认为郑成功的军费来自三个方面:一、以厦门为主的外国贸易船只进口税,二、台湾对外国船只的进口税,三,郑氏自行经营的海外贸易收入(见《郑成功的海上贸易与军费来源》,光明日报,1963年6月5日) 杨彦杰的研究很有价值,他的成果为我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6特别要指出的是:嘉靖年间的王直、徐海、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风等亦商亦盗的武装船队也同样具有西方海军萌芽的色彩,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西方海军最初大都从亦商亦盗的武装商船脱胎而来。由于“成者王侯败者贼”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王、徐等辈被看作没有“修炼”成精的海贼,而他们同郑氏集团实际区别在于没有形成规模。 17清军没掌握制海权前,郑氏集团屡以借口,拒绝招抚,最初清廷将泉州府划给郑成功驻军,后者嫌小。清廷增以漳、泉、潮、惠四府,郑成功又提出:“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和则高丽、朝鲜有例在焉”(见杨英《先王实录》)。以后清廷允许郑经“不剃发”和“照朝鲜例”,但郑经又在海澄问题上纠缠,导致谈判破裂。施琅在澎湖击溃郑氏水师,夺取台湾海峡制海权后,郑克和主战派人物刘国轩立即决定投降。这一现像也说明:郑氏集团的覆没非常类似西方海洋国家与海军共命运的特点。 18汉、唐、元、都曾建大规模水师用于跨海作战,似乎亦有海权意识。但同根植于海上贸易的西方国家相比较,区别在于:我们仅在军事层面上来理解海权的重要(也只能在这一层面来理解),西方人不仅从军事、更在于从生存权利的层面来理解海权的重要性,完整的海权意识当包括后者,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有海军而没有海权意识(但郑氏水师除外)。 18陈方正先生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同生物演化一样、是整体的,不可能只是某个器官或某一生理系统的事。(见(竞逐富强)学林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页。) 19郑成功处理战败的荷兰人时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商业理性“。农业和游牧社会出现的屠城和大规模杀戮,从根本上讲源于强烈的生存空间意识,它使人们的冲突带上“有你无我”的性质。商业社会的基础是协作,当双方构成互相依赖的贸易关系后,虽有冲突,但彻底毁灭对方并非明智之举,而意味着自己断了的一条生路。这或许是“商业理性”的特点。郑成功的宽大与其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宽大为怀、仁慈有加”的传统道德行为,不如说是按“商业理性”行事,荷兰人毕竟是他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2015世纪的列日是生产当时最先进火炮的城市,几次军事占领都使生产中止,军队一旦撤出就重新恢复生产,这意味着:当工匠和资本家无需按西班牙和其他政府的法定价格(指令性价格)出售产品,欧洲的统治者们才能得到维持统治所必需的产品。即使是最有势力的君王也必须按价付钱,否则一无所得。当时类似列日的地方欧洲还有几十处(见《竞逐富强》第113页)。这一现像表明:资本主义的核心原则──市场原则首先的军备生产领域获得突破。 21《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5页。附带一点,这本近60万字的著作虽然对明清时期内陆农、工、商的情形作了细致的梳理,但对闽、浙沿海的海商现象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讨论。 22恩格斯《反杜林论·暴力论(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7页。 23麦尼尔著倪大昕杨润殷译《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章《中国称雄的时代》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8页 24同上,第70页,第125页,第146页。 25同上、第105页。 26《汉书·食货志》 27《史记·吴王濞列传》 28《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29汉书·食货志》。 30汉书·食货志》。这里要特别指出:汉武帝时,战争升级与打击商业势力成正比关系,与商业衰弱成反比关系。 31阿诺德·汤因比把文明发展看成是一个“挑战和应战”的过程,这一模式在分析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时极有价值。金观涛、刘昶等中国学者学者已意识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威胁对于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长期延续的某种必然关系。梅洛蒂、魏特、凯恩斯等外国学者则强调大型治水工程与中央极权的社会管理方式之间的必然关系。麦尼尔认为:“在亚洲,指令性动员使保持保持人类相互作用的原始模式得到了强化”。笔者在充分吸取上述观点的合理部分后,提出这一看法。 32顾准指出:“认为任何国家都会必然产生出资本主义是荒唐的。特别在中国,这个自大的天朝,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敲不醒,1884年的中法战争还敲不醒,一直要到1894年的中日战争猛敲一下,才打个欠身,到庚子、辛丑才醒过来的中国,说会自发地产生出资本主义,真是梦呓!”(见《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326页) 33《顾准文集》第315页 34《顾准文集》第319页。 35《顾准文集》第320页。 36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无论在时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上,都是从军事方面展开的,茅海建在堪称传世之作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以极其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揭示了19世纪中国在军事上崩溃的必然性,以及传统文明解体的不可避免性,为我们准确理解那场战争和由此展开的中国近代史、并为后人汲取真正的历史教训,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令人信服的背景分析。 37所谓“外部力量介入”,我的理解是指类似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这种能立即产生重大后果的“介入”方式和程度。但严格地说,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葡萄牙人与明王朝接触起,就已经处于外部力量作用下了,只不过“介入”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经济师的论文篇3

首先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师要将所学到的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经济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将一知半解的知识系统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然后将新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每一位经济师在考取经济师证的时候,都要考试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人员明确该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原则等。经济师职业价值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勤思考、多学多问。经济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经济师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师还需对本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世界及同行业最新的管理理念接轨,结合自身企业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有的放矢。

1.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领导要对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师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师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反复核实其准确性,这些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对经济师的激励。要打破经济师职称化的格局,使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经济师能力的高低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就会造成经济师不求上进,消极怠工,甚至是工作能力较强的经济师离开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经济师的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提高经济师的经济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师的政治待遇,邀请经济师参与企业重要会议的讨论,让经济师承担重要的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其对自身工作有一种全新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把好舵。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为经济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中要有良好的纪律、工作秩序、合作流程,这样公司全体人员就会遵照制度办事,按照流程工作,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经济师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会主动学习、交流,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要对经济师定期考核,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最后要提供优质的培训。经济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企业也要提供培训。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培训。加大培训的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经济师的培训,也可以是各个分公司、相关部门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师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发挥经济师的职业作用,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出现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其他人无关的不良现象,而应上下齐心,提高管理一线工作建议、意见的专业性、市场针对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希望。

经济师的论文篇4

2. 目的论指导下的经济论文标题英译 

3. 试述现代企业经营者撰写经济论文的基本方法   

4. 经济论文的写作方法  

5. 经济新闻与经济论文  

6.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  

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语言运用  

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几个部分的基本写法(一)  

9. 经济论文及调查报告写作指要  

1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论点及其提炼  

1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谋篇思路  

12. 经济论文的答辩  

1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标题  

14.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提纲的编拟  

1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要求  

16. 重视并强化经济论文的应用价值  

1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选题  

18. 经济论文写作概谈  

1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方法  

20.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主题及其表现方法  

2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漫谈  

22. 经济论文的特点与写作  

2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概念及特征  

24. 浅谈经济论文写作  

2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思与谋篇  

26. 与统计人员谈经济论文的选题原则  

2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论题选择  

2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谈谈重视经济论文的局面规范问题  

29. 经济论文选题三原则  

30. 经济论文写作杂谈  

31. 谈经济论文的选题  

3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结构安排  

33. 谈谈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在经济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34.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材料的选定  

3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贵在创新  

36.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思  

3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引文  

38. 经济师怎样写论文(二)——经济论文的六大特点  

39. 关于经济论文的写作  

4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资料的研究  

4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段  

4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分析方法  

4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成条件  

44. 收集材料是经济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再与统计人员谈经济论文的写作  

4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琐谈  

46. 经济师怎样写论文(三)——经济论文论题的选择  

4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写作经济论文要善于抓问题  

48. 怎样评述经济论文  

49. 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5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推敲修改  

51.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文面  

52. 初写经济论文六忌  

5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几个部分的基本写法注意!(二)  

54. 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5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三题  

56. 经济论文选题要兼顾客观与承受能力  

57. 经济论文选题的创新方法  

5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选题中的创造性  

59. 漫谈卫生经济论文的写作  

6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提纲的编写  

61. 把握好经济论文写作的尺度  

6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确立经济论文观点的几点要求  

63. 怎样写经济论文  

64. 经济论文语言的结构特点  

65. 谈提高经济论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66. 近20年来我国对东盟经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6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如何选题  

68. 经济论文的编辑加工问题探讨  

6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格局  

70. 经济论文语言优质化浅议  

71. 经济论文写作两忌  

72.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举行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  

73. 首届全国企业统计、经济论文评奖活动即将举行  

74. 在“《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1991年)》发奖大会上的讲话”  

75. 谈谈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76. 谈谈如何写好经济论文  

77. 网络信息资源经济管理论文的特征分析与预测  

78. 删繁就简与不吝笔墨——谈卫生经济论文主题的展开  

79. 苏联经济体制僵化的理论原因——析《沃兹涅辛斯基经济论文选》  

80. 举办首届全国企业统计、经济论文评奖活动 

81. 全国农垦系统中青年经济论文评选揭晓 

82. 经济论文中的数据论证 

83. 我省有八篇渔业经济论文获奖 

84. 上海市建筑学会组织撰写和征集建筑经济论文 

85. 经济论文标题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 

86. 隐性矛盾显性化:经济论文析理技法初探 

87. 博采众长与独辟蹊径——谈卫生经济论文的选题 

88. 关于经济论文写作的现状及思考 

8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谈经济论文的选题 

9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写作重在选好主题(下) 

91. 关于经济论文的选材 

92. 经济类论文摘要英语翻译问题实证探析 

9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种类 

94. 经济论文写作八要点 

9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结构的要求 

96. 经济论文选题方法谈 

97. 浅谈卫生经济论文的写作 

经济师的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15-02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促进地方院校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教育决策,积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学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

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统计学数据为依据,利用数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建立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偏重于研究微观计量。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实践的问题,既不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与地方院校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结合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道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除了金融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的,并且文科生的比重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类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有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就头痛,数学类的课程基本都听不懂的,碰到数学课程考试必定挂科。而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类学科,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于理论推导,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应用。教材中一般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及证明,只在每章的最后一节中给出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翻开教材,看到的是满篇的理论推导,下意识地将计量经济学归类为数学课程,产生心理暗示――“这门课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另外,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瑞希曾说,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存在先修课程的缺位,那么必然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方法介绍,轻应用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模型设定、数据搜集、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无论是模型的设定、指标的选取,还是参数估计或者是模型的检验及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背景。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公式的数理推导,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根据软件输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等讨论都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不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理解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场合,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生搬硬套教材上的模型,而不管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建立该模型,在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诊断,以及最后的经济意义解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任课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且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数学教师,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大多重理论推导,缺乏经典的案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

(三)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目前,我校对计量经济学成绩的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其中上机实验占一半,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占一半。上机实验是根据教材给定的数据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而且教材给定的数据一般比较理想,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等。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不学,通过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都能通过考试,少数能学甚至能够高分通过考试。这既打击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舞弊现象。而计量经济学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临时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而模型的设定、数据搜集以及模型应用等在闭卷考试中基本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进案例教学,弱化理论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即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计量经济学中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确实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但是这些公式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模型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而不是在公式的推导上。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的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搜集和编写符合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切合学生专业的案例,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双师”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刚踏出校门又进了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却没有机会将计量模型用于社会实践,缺乏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计量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换,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培养出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另外,学校应该多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方案和人才引进措施,推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引入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完善现有的考试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既然闭卷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为了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防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合理安排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方法、写作规范、文献查询等与课程论文撰写相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论文完成后加强对论文的严格验收,对抄袭的论文一经发现,一律判定为零分。同时也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它需要经济理论、统计软件和数学知识三者的结合,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提高计量经济的教学效果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庞浩.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经济师的论文篇6

申报高级经济师者自己在所报论文中指定某篇为答辩论文。答辩专家组据此文出答辩题并考核学术水平。该项赋分最高,按三个方面:

①选题准确,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影响较大。赋分范围30一40分。

②选题正确,成果在国内外居中等水平,影响一般。赋分范围10一30分。

③选题较差,研究价值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经济论文的选题标准正确是确定答辩者对于经济科学某一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由于这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撰写经济论文的起点,而任何一项经济科学的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所以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赋分值范围最高。

这是因为:其一,选题决定着经济论文的价值。只有选题精(准)确,即有对研究意义的课题,论文才有重要意义。其二,选题关系到经济论文的成败。虽然选择价值高,但内容与难度与自己的条件、能力不相适合的课题,那么也难以成功。唯有选题的内容、大小以及难易程度都较适合本人的业务与水平特点,论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选题为自己学术研究确立了目标。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业务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升到经济科学研究高度,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合理的逻辑过程体现自己知与识的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选题代表着本人的学术态度。作为高级经济师的论文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个人实践和深入调查来研究,结合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来选择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使论文选题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怎样才算有较高水平和研究价值呢?选题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立足本人经济工作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经济学科历史与研究、发展现一22一状、动态。这样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前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这样的论文体现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与先进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复性,甚至是抄袭他人之作。为此,要做到:一是尽量选择与本人经济工作相关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间题力求贴近现实经济,或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问题,并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应以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事实上的理论高度,对这些呕待解决的课题提出独到见解,不怕标新立异,具有理论勇气,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二是选择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参加答辩的同志一般都从事经济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论文应是代表自己在经济_〔作研究中的发现,新创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经济问题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级经济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之一。可以说每一位用心者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都会有思考和发现。不敢称发现和创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观的。你既然申报高级经济师,就应以高亢的理论勇气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三是对空白的填补。由于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机制的重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造成理论与学术暂时的空白与缺项。高级经济师敢于直面这些空白的填补,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工作的推动和提高,而且由于间题的新颖也容易引起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四是对于通说的纠正。即对于通行的看法和传统的作法以及某些经济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纠正。通过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某些通说错误观点、偏颇结论的纠正,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无疑显示了学术的高水平,且能正确地指导经济_E作。五是对于前说的补充。这是以新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结论予以补充、丰富和完善。综上五点所述,经济学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些假说,经过实践与研究的验证,使其成立。各种选题唯在创新理论勇气中,才可产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论文,这不仅仅是对于高级经济师本人水平的提高和开拓,而且对于经济科学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研究乃至突破会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高级经济师答辩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答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从三方面考核计分。

①抓住间题实质,分析透彻,建议新颖合理。赋分范围20一30分。

②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正确,建议合理。赋分范围10一20分。

③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分析一般,建议可用性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对于高级经济师来说,作为经济工作的软专家,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就从事领导工作者来说,这种能力应体现在:领导观念科学化;组织行为科学化;领导方法与领导程序的科学化。由以上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质通过答辩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其领导的群体组织和领导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否抓住问题实质是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通过答辩抓住问题的实质,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础知识。这包括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叉学科方面还应当了解有关行为科学、公关学、领导学等知识。二是反映本人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首先应掌握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熟悉经济管理方面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其次,要能掌握并应用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市场营销、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有的还应有较丰富的涉外经济知识。

经济师的论文篇7

作为教育部1990年正式确定的本科基础课及核心课,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课程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启发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2]。

 

基于课程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真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缺乏英语语境下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及案例[3]。其次,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其所涉及的众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内容晦涩复杂[4,5],同时理论还在不断更新,加之英文术语和语境的适应障碍,给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与经济实践的学生而言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学习的困难。第三,全英课缺少合适的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不够。如何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学透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以来,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英课列为核心课程,采取立项形式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提升全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英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全英课程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文水平。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之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教师的储备,一方面引进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过硬且英语水平优秀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从已有宏观经济学教师团队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和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课程培训以及境外研修:学院每年给予教师至少6000元/ 年的国内进修资助,并且每年选派并资助6名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课程研修及学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增加专业结合英文的实践机会。2014年度笔者即获得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同时,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全英授课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试讲和竞赛形式进行全英课立项,以项目为推进力,引导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竞聘全英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全英课程进行全面追踪,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互动活动之一,尤其对于英语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掌握效果[6,7],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英语水平、知识程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原则,保持组内能力交叉,组间能力一致。作为教师,不同于以往“守门员”的角色,不再决定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何种知识,而主要是起“助产士”的作用,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许学生在准备期自主发掘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讨论课中,教师尽量避免成为评判者的角色,尽量成为讨论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全英课共分为5次讨论课,每组人数为5人,实行轮值组长和成员职责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体验,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组内成员间的分工、讨论设计均有各轮次组长分配。鼓励各组之间在他组论述基础上引入新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话题。小组讨论评价以学生个体和小组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学生个体得分分为组间得分、组内得分和教师得分,评价包括发言内容、发言响应程度、提问以及资料搜集等;小组得分主要是以成员合作、组间竞争为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价设计,尽量使得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合理化。

 

通过小组讨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经济学知识的途径,完善了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将学生的思考层次从现象观察引导至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并且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8,9]。同时,宏观经济学又是对社会经济时间的提炼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到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因而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而又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更利于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领会和掌握经济学的本质,牢固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宏观经济学全英课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英课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任课教师大多直接选用一些国际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订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该教材配套的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是国外的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符,不利于学生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讨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在将国外成熟、先进的经济学实践案例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内有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含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实行奖励,学院每学期期末阶段开展案例开发立项并提供案例开发启动费,并对获奖或入库案例进行奖励,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观经济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本土经济学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专业水平,改变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分析内容,给予相关参考资料,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文献,最后形成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案例表述与讨论,也可以按照所选择的案例设定情境,让学生设计情节,并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具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三、完善学习反馈体系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等。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课程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

 

(一)课堂反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换只关注授课内容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授课内容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响应可以让教师及时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出现偏差,实时进行教学调控。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采用英语形式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中很容易实现互动口语表达环节的增设。在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自由讨论,而后基于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申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层进式发问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程度。

 

(二)课后反馈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评估出教学效果,但在课后,教师很难再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些高校为了获得课程在学生层面的评价和反馈,在期末设计了学生的教学评测环节,但反馈源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时效性的问题,该年级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师调整课程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英课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英文完成课后感,并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内容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评测。学生课后感其实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时巩固知识,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时性调控。为了从更多的反馈源获得信息,学院拓展反馈渠道,从制度上和架构上保障和鼓励学生进行反馈,除了规定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进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组织定期班委会,听取班委会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同时要求全体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认真剖析教学过程,由被动获取反馈信息进入主动反思性实践,追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目的,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反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所讲授课程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职业文化,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任课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有效检查和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可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得到尊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经济师的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Xiujuan, CAO Yunxin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7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with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respectively: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supply necessary funding and regulations supports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ers should shift to "give priority to learning", reform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s, adopt bilingual teaching for the important expertise and hold current issues debates and seminar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跟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一样,也必须在完成毕业论文后才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国际经济学知识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认识经济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造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的下降,还对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带来障碍。鉴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前瞻性较强,有助于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撰写,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一些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希望引起教师同行对国际经济学以及其他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视,改革现有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有所收获,提高理论水平,并进而提高应用能力。

1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师“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授课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对其产生了“路径依赖”,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其次,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学生也不担心教师发问,因而在课前也不必查阅有关资料,学习压力较小。最后,由于校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班级的人数通常在设定在50人左右,有时候还安排合办上课,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案例教学法使用不多,且案例不够典型。目前市面上国内的国际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案例很少,这样就导致国际经济学案例使用不足的问题。国外国际经济学的教材有案例,但案例是国外的情况,与中国的联系不大,有些教师通常通过网络或者文献找中国的案例,往往难以找到系统和典型的案例。

(3)双语教学法要么不采用,要么采用了但是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因为缺乏上双语课程的教师没有对国际经济学进行双语教学,一些学校开设了双语课程,但由于教材的选择、学生外语水平、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等问题,学生的接受度不高,教学效果并不好。

(4)缺乏对最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的讨论和辩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各高校在课时的设置上通常不安排实践学时,教师在授课时遵照大纲的要求,不会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必须在一个开放的框架下思考问题,国外的经济事件如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财政悬崖问题,欧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都或多或少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影响,而这次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以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对时事的讲解。

2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角不仅仅是教师,学校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笔者结合自身近五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如下的建议:

2.1 对学校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学校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发展,教师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例,传统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把在上世纪80年代以Krugman为代表一批学者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而遗漏了在21世纪初Melitz基于企业的异质性提出的新新贸易理论。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接触到最新的东西能够将最新的理论传播给学生,但是有一些教师因为毕业较早,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需要学校为这些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如请校外专家来讲学,或者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实行访问学者制度,让教师有机会去校外接受再教育,为不影响工作,可以选择市内的高校让教师进行访学。

(2)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如同我国的改革是有代价的一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成本的,如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者校外甚至国外专家来做讲座,即使对方是义务来做讲座的,我们需要支付对方必要的车马费,这些讲座对学校来说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读书等,而有关费用由任课教师本人来承担的话是不合理的,因此学校要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恰当的制度支持。首先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实践学时,这样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如举办时事辩论赛的话就有了依据。其次,教务处要为实践课的时间安排提供适度的灵活性。以实施辩论赛为例,任课教师可以把整个年级的人按班级进行分组,连续进行为期三个小时的两场辩论赛,这样的话时间跟正常上课的时间就不同了。教务处在为教师排课和计算课时的时候就不能过于死板。最后,有关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衡量。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改进了学习效果就视为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如准时的上下课规定就不要考虑了。

2.2 对教师的建议

(1)指导思想从“以本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的思想转变决定了教师的行动,教师要意识到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课程来说,即使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为学生讲完整本书,总是有讲不到的知识点,因此好的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积极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2)改革案例教学法,大量使用具有代表性、时效性强、趣味性强的案例。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去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其难度比西方经济学的难度要高。学生由于对西方经济学以及数学知识掌握得不透彻,因而看到模型和图形就觉得学不会,慢慢就失去了兴趣。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所以笔者建议以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如讲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时候使用有关“比较优势陷阱”的材料,同时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对中国融入全球化到底起到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有没有副作用等。讲到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列举中国一些富豪、明星向国外移民的案例,同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及影响。如讲到反倾销时,可以使用旧但是经典的中国苹果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如何选择“替代国”,反倾销税率的计算乃至企业对反倾销的反应情况是如何影响到美国制定的反倾销税率的。

(3)举办有关国际经济事件的讨论课、时事辩论会。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讨论课,如欧洲小国塞浦路斯政府对银行超过10万欧元存款的征税问题,已经过世的撒切尔夫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如何,博鳌亚洲论坛为什么这么“热”,TPP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等。另外,可以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定期举办一些时事辩论赛,如调控经济最优的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上海建自由贸易区是否会威胁到香港的经济地位等。

(4)对于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术语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中文的国际经济学已经比较难懂了,如果再采用英文版,就会使得一大批英语不好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办法就是对于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术语,如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倾销(dumping)、自由贸易区(FT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看相关文献的时候能看得懂即可,其余部分使用中文教学即可。

(5)举办国际经济学专题讲座,邀请一些企业家或者知名学者来做报告。目前普遍在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还聘请校外企业家担任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教师要和企业家保持一定的联系,及时听取企业家的声音,看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家的需求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讲座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良好平台,教师要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让企业家跟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家的需求,制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另外,教师还要积极联系校外的知名学者,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为学生做讲座,传播最新的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014)

参考文献

经济师的论文篇9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目前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普遍觉得难度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大一、大二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专业知识,对经济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中会感到经济学过于抽象;(2)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当利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问题时,就比较难理解;(3)缺少对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社会关注较少。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无论在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中国传统教育,永远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大学大班教学中也是主要形式,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比较被动,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材的理论性太强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刚上大学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上数学知识有限,对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现在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缩减,内容都讲理论很难讲透,删减部分内容理论体系就不完整。数学又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普遍运用微积分, 图形, 图表等来推导、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使得数学基础薄弱的、特别是文科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学方式单一

鉴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的严谨性,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把理论和模型讲透,所以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理解理论和模型,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把这个理论和模型应用与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实用性不大,不愿意学。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交互式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最早由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他强调教学的实质是沟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教学中的对等的双方,是平等、合作、协商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直接与客体发生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交互式教学法的优点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选择适合的理论教材

目前国内编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内容不够深入浅出;教材内容以公式和图表为主。而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多有经济学大家编写,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编写方式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只是教材案例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理解起来缺乏生活实际。所以在教材选取上,只要学生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把原版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在重视理论讲述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入情景式案例教学。我们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好奇,思考甚至讨论,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再对理论进行强调。《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情景式案例导入式教学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引入案例。例如在讲“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

四、结论

普通高等院校无论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有明显不足,而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变化教学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拓展他们思考问题角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经济师的论文篇10

1时效性在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一方面,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必然要求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现实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研究内容上,现代经济学理论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逐渐崛起,它们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起不断改变和深化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授课中,有必要介绍这些前沿的理论,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现有双语教学模式在提高“时效性”中的问题

目前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对课堂的过分依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介绍不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重点介绍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布兰查德(Blanchard)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等。这些主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被经济学家和公众广泛接受的理论,这当然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但也意味着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前沿性的理论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Economics)只是讲述了新古典的微观理论。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损害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信心。另一方面,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

3提高双语教学“时效性”的方法

我国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求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上经济学通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培养具有开放精神、能够融人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教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资源的双语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电脑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网络资源也日渐丰富,关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也更加专业化,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大体上,有助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在线专业性财经杂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国际上著名的财经杂志,这些杂志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第二类是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性网站,既提供当前的理论动态和研究进展,也有过去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类网站可以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经济思想史网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学经济系的网站等,其特点是在站点内可以搜寻到大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和论文;还可以是经济学家个人的网页,主要提供经济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一些政府机构网站,比如欧洲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FederalReserveBoard)、亚洲开发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orldBank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供查阅。第四类是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包括综合性的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通常他们或者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和习题,或者是某一个领域的网站,比如博弈论学习网站、微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网站等。这些资源远比教材上的资料丰富,也更加贴近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根本的优点在于网络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习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大大开阔了视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在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教师一般要结合一些经济现象或者案例来阐述理论的涵义与国内经济学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这些案例和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这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讲解理论,而不是纯粹的从抽象理论到理论,这也是因为经济学的传统是“用事实或数据来说话”。对于刚开始接触双语教材的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阅读可能比较困难,但教师在讲授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就应该给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预习计划,使得授课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为例,在第七章讲授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内容时,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有关失业和通过膨胀的数据和资料,比如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失业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内外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有关英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文献和资料索引的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通过google的分类搜索、其所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以及进入一些经济专业网站或机构网站查寻资料。在亚洲开发银行、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搜寻到大量有关报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杂志网站上,学生可以查到部分关于货币和就业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但是,案例和数据本身并不能自动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课前预习的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为主,而且要求发言尽量用英文,并在发言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数据的分析,要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以讲授为主,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清楚。比如,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做一个回归模拟,表明二者之问的相关关系,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级经济学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较静态或静态分析,动态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网模型和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模型,在课堂上,教师用一些软件可以简单地模拟出这些模型的动态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好于纯粹的讲授。

(2)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关的案例的解释和对经济数据的模拟演示,还应该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熟悉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了解理论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师生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用,通过相关经济思想史网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个经济理论的发展的脉络,通过网上的工作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

经济师的论文篇11

1时效性在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一方面,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必然要求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现实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研究内容上,现代经济学理论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逐渐崛起,它们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起不断改变和深化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授课中,有必要介绍这些前沿的理论,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现有双语教学模式在提高“时效性”中的问题

目前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对课堂的过分依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介绍不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重点介绍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布兰查德(Blanchard)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等。这些主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被经济学家和公众广泛接受的理论,这当然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但也意味着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前沿性的理论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Economics)只是讲述了新古典的微观理论。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损害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信心。另一方面,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

3提高双语教学“时效性”的方法

我国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求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上经济学通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培养具有开放精神、能够融人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教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资源的双语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电脑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网络资源也日渐丰富,关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也更加专业化,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大体上,有助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在线专业性财经杂志,比如Economists(http://www.economists.com)和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国际上著名的财经杂志,这些杂志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第二类是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性网站,既提供当前的理论动态和研究进展,也有过去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类网站可以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www.ideas.repec.org)和经济思想史网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学经济系的网站等,其特点是在站点内可以搜寻到大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和论文;还可以是经济学家个人的网页,主要提供经济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一些政府机构网站,比如欧洲中央银行(www.cepa.newschoo1.edu)、联邦储备局(FederalReserveBoard)、亚洲开发银行(www.adb.org)、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orldBank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供查阅。第四类是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包括综合性的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通常他们或者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和习题,或者是某一个领域的网站,比如博弈论学习网站、微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网站等。这些资源远比教材上的资料丰富,也更加贴近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根本的优点在于网络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习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大大开阔了视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在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教师一般要结合一些经济现象或者案例来阐述理论的涵义与国内经济学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这些案例和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这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讲解理论,而不是纯粹的从抽象理论到理论,这也是因为经济学的传统是“用事实或数据来说话”。对于刚开始接触双语教材的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阅读可能比较困难,但教师在讲授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就应该给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预习计划,使得授课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为例,在第七章讲授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内容时,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有关失业和通过膨胀的数据和资料,比如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失业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内外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有关英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文献和资料索引的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通过google的分类搜索、其所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以及进入一些经济专业网站或机构网站查寻资料。在亚洲开发银行、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搜寻到大量有关报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杂志网站上,学生可以查到部分关于货币和就业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但是,案例和数据本身并不能自动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课前预习的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为主,而且要求发言尽量用英文,并在发言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数据的分析,要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以讲授为主,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清楚。比如,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做一个回归模拟,表明二者之问的相关关系,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级经济学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较静态或静态分析,动态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网模型和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模型,在课堂上,教师用一些软件可以简单地模拟出这些模型的动态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好于纯粹的讲授。

(2)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关的案例的解释和对经济数据的模拟演示,还应该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熟悉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了解理论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师生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用,通过相关经济思想史网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个经济理论的发展的脉络,通过网上的工作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

经济师的论文篇12

 

“西方主流经济学最大的缺陷就是追求经济学非人本的‘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与真理性就在于其人本性”[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实践都要求建立人本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观念,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要求

“人本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按照这一要求必须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实践以大学生为根本目的的人本观。其基本要求如下:

其一、以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人为目的,实质就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目的。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为根本目的。为此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政治经济学知识的传授,而应既传授系统的经济学科学知识, 更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塑造其完整健全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其劳动素质。免费论文参考网。

其二,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基本任务。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却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乏味。实际上,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真实进程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其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基本标志。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所有的劳动归根到底都是生命成本,即劳动力的付出,“如果将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将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

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就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2]。因此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是节约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与大学生的生命成本,提高其生命活动的质量。

其三、以融洽师生情感为基本要求。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不只是经济学知识等信息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应坚持“人本”观,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而不搞“一言堂”和“唯我独尊”。

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前提

在大学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其素质自然是“人本”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其一、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价值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价值性)使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诸如收人分配等利益关切问题,“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3]。这就要求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索质,而且必须同时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另外政治经济学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灵魂。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要依法从教,更要以德从教。

其二、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和教育实践知识,尤其是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力戒浮躁情绪,认真系统地深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通晓和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同时还要具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的知识。事实证明如果不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无法真正讲好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历史地位。免费论文参考网。

其三、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政治经济学是直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很快。免费论文参考网。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淘汰陈旧的理论观点、思维习惯和研究范式,紧跟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把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及时吸引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其四、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更新教学技巧,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与效果。

三、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基本要求

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人本观”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其作如下概括:

其一、认真备课。一要灵活、适时调整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与原来备课时的设想及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就应灵活处理,随时调整教案,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要根据经济实践适时变更教学内容。应根据实践的发展删除重叠和过时的内容,增加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三要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精心设计教案。完整的精心设计的教案对每一章节都要形成系统的授课思路,要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可选用的参考资料,课后需要重点学习和研究的有关问题。还要认真搜集相关案例素材。

其三、精心授课,努力增进课堂教学氛围。精心授课,努力增进课堂教学氛围的基本要求是做到课堂教学的“三讲”:讲清楚,即向学生准确、清楚地传授政治经济学知识;讲生动,即将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尽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经济学知识;讲深刻,即适当介绍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实践动态,尤其要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教学、科研中的一些思想,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理论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化,尤其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去解释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晓我国现行的方针路线和经济政策;深人实际,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阅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谈吐优雅,进述生动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的字迹优美、工整洁净、布局合理,充分发挥板书和徒手画的作用。

其三,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求有效、新颖适用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揭示教学目标,可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储存教师输出的教学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可视、可听的教学材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进教学效果。而适当组织讨论课则可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原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贺汉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性分析[].太原:生产力研究,2007.6

[2]马克思.资本论(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