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4 11:07:24

赵州桥教案

赵州桥教案篇1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生: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师:几位同学说得不一样。那位同学说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是这段的主要内容。这两位同学说写赵州桥的美观,也是这段的主要内容,其实他写栏板上的雕刻,栏板上的雕刻又怎么样呢棗生:美观。

师:对了。咱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段是写它的美观(板书:美观)。写赵州桥美观的这一部分,大家看看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师:(板书:图案)你们看有几种图案?

生:写了三种图案。

师:哪三种,一种一种地说。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师:这里面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戏珠?

生:飞龙是什么样的?

生:“抵着”怎么讲?

师:这都是描写龙的动作的,我这儿有几幅图,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幻灯呈现桥面图,老师边指边引导)这是棗

生:栏板。

师:栏板上雕刻着棗

生:精美的图案。

师:(幻灯呈现彩色图棗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第一幅图,谁能想起这是书上的哪句话?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个句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大家再看第二幅图(幻灯呈现飞龙图)。龙周围是云彩,这两条龙似乎飞起来了,这叫什么龙?棗

生:飞龙。

师:这两条龙前爪怎么着?

生:相互抵着。

师:什么叫“相互抵着”,懂了吗?

生:懂了。

师:它们的头向什么地方望?

生:一条向后望,另一条也向后边望。

师:这就叫各自棗

生:回首遥望。

师:大家再看第三幅图(幻灯呈现双龙戏珠图)。两条龙中间是什么呀?

生:珠子。

师:这就叫什么?

生:双龙戏珠。

师:两条龙在玩这颗珠子。这三幅图都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课文写得多好!你们再读读这段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课文,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遍)

师:好,请大家看黑板(指着板书小结)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生:隋朝。

师:设计人是谁呀?

生:石匠李春。

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质疑后,指名通读全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赵州桥》。赵州桥这篇课文,跟咱们以前学过的别的课文有点不同的地方。咱们学过的好多课文都是写事的,写一件事。咱们想一想,赵州桥这课是写事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写物的,写一座建筑。将来咱们到工作岗位也好,今天咱们学习也好,常可能遇到写一个建筑,写一件东西。比如我们秦皇岛,有一个闻名的山海关,假如你到山海关去了,别人没去过,向别人介绍一下,那你就写棗山海关。那篇文写出来的话,就跟我们这篇文的形式差不多。(提高声音,强调地说)所以这节课,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把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写好的。在写雄伟而美观的赵州桥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节课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作者先从哪方面写的。谁来说说?

生:先写的是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

师:这位同学很动脑筋,课文先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下面就讲了为什么世界闻名呢?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所以第二段就写的是什么?

生:设计特点。

师:第二部分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除了写它的设计特点以外,还写了什么?再看,你说。

生:还写了赵州桥坚固不坚固,美观不美观。

师:你用的是疑问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说,再说一遍。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所以第二三部分写的是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它的美观。最后,第四部分,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怎么写的赵州桥呢?(指板书)先写赵州桥建设在:

生:■河上。

师:它是隋朝的棗

生:石匠李春设计的。

师:接着就写这个桥设计上的棗

生:特点。

师:和它的棗

生:美观。

师:最后,指出这座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下边,咱们再细致地研究,看作者怎么写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找找是哪一段?

生:第二段。

师: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

生:五句。

师:噢,没看清楚。再看。

生:六句。

师:几句呀?

生:六句。

师:第一句怎么写的?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写它的概貌,就是说赵州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棗

生:非常雄伟。(板书:雄伟)

师:第二句,你说。

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第二句就写这个桥的长、宽。

(板书:长、宽)

(老师让一个学生朗读第三句,接着又让另一个学生读第四句)

师:谁说三、四句写的什么?

生:这两句写的是桥的特点。

师:对,很动脑筋。第一句写赵州桥的雄伟,第二句写赵州桥的长和宽,第三句就开始写什么呀?(指上节板书)

生:特点。

师:第四句也写它的特点。看看第五句。

(一个学生朗读第五句)

师:你们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大桥洞上面的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这么复杂的话他说得很清楚。换句话说,这第五句写的是四个小桥洞的棗

生:作用。

师:最后一句,第六句。你读。

(一个学生读第六句)

师:这又写的是什么呀?

生:水流过……

师:别着急,再想。你说。

生:写的是桥的设计。

师:还不全面,你说。

生:写的是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一个创举,下面又接着写这样设计的好处。所以,第六句是小结。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的好处是棗把这个长句子再读一遍。

生: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在上节板书的边上又加写了:创举;既……又……)现在,我们来看,写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这部分,作者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一句话,给人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写有多长多宽,具体地写是什么样的;最后,做了一个小结:这是个创举,既减轻了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个顺序,作者这个想法,你们记清了吗?

生:记清了。

师:按着这个顺序背一背。

(老师先借助板书引导着背诵,然后自由背诵,最后,又借助幻灯上的图集体背诵。学生基本上能背下来。)

师:很好,同学们背得差不多了,下课后再念念,把这段课文背熟。下面,我们看看写赵州桥非常美观的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师:这样的图案有几幅?

生:三幅。

师:好,现在谁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先看第一幅图。(再次复映图片)

生: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第二幅图。

生: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师:第三幅图。

生:双龙戏珠。

师: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你读。

生: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又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师:(总结)这段的第一句,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告诉我们这段要写美观(指前节板书:美观)。下面三种图案分着写的,你们说,最后一句是写什么?

生:写的是栏板上的图案精美。

师:是指一个图案吗?

生:描写栏板上刻的全部图案的精美。

赵州桥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歌曲《小放牛》

教学目标:

1.能准确的按照节奏念出《小放牛》童谣,准备把握其中的切分节奏。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地方。

3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2/4拍。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按照我念的节奏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走到你的面前就请你站起来响亮的回答我哦!(练习切分音节奏)。

然后你再按照我的节奏方式,帮我问一问你左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接龙

XXXXXXXXX

我叫査老师,同学你好?我叫XXX,老师你好?(点出课件)

“査”这一拍上打响指,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就在打响指这拍空下,如果学生的节奏由偏差的话,提醒他们我是在打响指以后说了哪个字。

一、导入新课:

1、童谣教学(节奏教学)

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首河北地区的童谣,请你们听一听童谣里都说到了什么?(师有表情动作地边念边打双响筒)

X X / X X X / X X X / X - X X /X X X / X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什么人 修 ? 玉 石 栏杆 什么人 留?

(这个字要延长)

X X X / X X X /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什么人 打响指骑 驴 桥 上 走? 什么人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这个字要延长)

生:赵州桥……

师:对,赵州桥,你们见过吗?(点击赵州桥图片)査老师带你们看一下这就是童谣里说到的赵州桥。

赵州桥在河北省,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这座桥啊曾经经历了十次水灾,八次战乱还有多次的地震,但是他还是巍然屹立在祥河智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这座坚固的大桥到底是谁修建的呢?谁在上面骑驴、推车呢?接着听査老师说童谣的第二段。你听到答案了吗?

X X/ X X X / X X / X - X X / X X X /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鲁 班 修 ? 玉 石 栏杆 圣人 留?

X X X / X X X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张果老 打响指骑驴 桥 上 走? 柴王爷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师:你听到答案了吗?(生回答)我们来看看大家听的对不对。(生边说师点出课件内容)。

师: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学一学这个童谣吗?(点击童谣内容课件)

边念老师边打双响筒,特别提醒在切分节奏的地方,我是敲了一下以后说的桥和驴这两个字。可以反复多练习几遍。(点击课件中提醒切分节奏的部分)

师:说的真好,就像两个人在对话。嗯,你要回答出我的问题来,我才告诉你赵州桥怎么走啊!

那下面査老师就来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我的问题,好吗?

师生共同表演一遍童谣内容

师:有哪位同学想来扮演我刚想才的角色问一问,考一考大家的?记住要有表情和动作。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说得的真棒!你们听有两个小朋友忍不住唱起来了。(听范唱1)

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拍手、拍腿)

师:对了!这样一个童谣还能用歌曲唱出来呢,这就是河北民歌叫做《小放牛》(出示歌词课件)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唱,并且跟着老师做动作,看看我们的动作变化了没有。(听范唱2)(拍手、拍退、切分地方拍手后画圈)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唱一唱。

师:注意在“桥”和“驴”前面都出现了八分休止符(课件点出切分节奏)多唱几遍

师:这里这两小节的地方也要注意唱准(课件点出第二种切分节奏)。可以结合二拍子拍手练习

师:注意每段的最后一句要唱两遍,因为这里出现了反复记号(课件上点出反复记号)

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师:其实啊我们歌词里面提到的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那是怎么样一个传说呢,我们来听一听。(课件点击赵州桥传说)

师:在这个传说里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拎着个大袋子在桥上走,还有柴王爷也推着车要来瞧一瞧赵州桥呢。那我们能给这两个人物设计动作吗!骑驴的动作,还有推车的动作

表演:请一个同学扮演张果老,一个同学扮演柴王爷。我还要请一个同学来扮演提问的人,其余同学就是要回答他的人。(教师先表演一下,给予学生相关的示范动作)

根据时间可以请一组或者两组进行表演,加以适当的指导。

小结:今天査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开心快乐,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童谣,唱了一首河北的民歌。其实不管是说童谣也好,唱歌曲也好,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来赞扬了我们的赵州桥工艺设计的新颖精湛,赞扬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去河北看看这一座著名的石拱桥,记得一定要唱起这首《小放牛》!

最后让我们在快乐的《小放牛》的歌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小放牛》反思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他。于是两个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歌流行的对歌来。歌曲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的开始部分是以戏曲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总笑,不好控制课堂纪律,但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尤其是歌词的幽默吸引了他们,当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大胆的去创编歌词.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将自己平时所见到的事物编进歌词里来。在展示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评价手段较单一,没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发,在时间上稍显仓促。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导入可能有点多了,也发现自己的言语显得很空洞,词语不丰富。不能运用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只有亲身练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掌握。例如在处理歌曲难点的地方,我只是让学生随着我的节奏一起练习,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自我实践,这是我疏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以老师个人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教师教学随笔

赵州桥教案篇3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受力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2.了解常见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3.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桥梁搭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3.欣赏各种桥梁,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研究桥梁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盒子2块、纸若干张、小刀、硬币若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谜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种建筑)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桥梁。

3.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桥梁?在电影或电视里见过的也可以说一说。

4.学生回答。

5.教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桥,很好,说明我们平时留心看了。我们就应该这样,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二、新授:

(一)认识桥的分类

1.出示一组平板桥的图片,观察发现平板桥的特征。

①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一组桥梁图片。请仔细观察,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平板桥。(板书:平板桥)

2.出示图片,发现拱桥的特征,重点介绍赵州桥。

①提问:这些桥在形状上又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拱桥。(板书:拱桥)

④教师讲述:说到拱桥,我们不得不提起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⑤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录像。

5出示图片,发现吊桥的特征。

①谁能发现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吊桥。(板书:吊桥)

6.小结:桥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只有三种基本的形状:平板桥、拱桥、吊桥。

(二)探究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1.学生大胆猜测平板桥、拱桥、吊桥的承受力的大小。

①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平板桥、拱桥、吊桥,你们认为哪座桥的承受力最大?板书:承受力

②学生猜测。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的理由是什么?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不管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 ①为了比较出平板桥、拱桥、吊桥承受力的大小,我们首先来建桥梁。(板书:建)

②同学们,我们以前有没有建过桥梁呀?今天,我们就像真正的桥梁工程师那样来建桥梁。工程师要建桥梁,首先必须弄清楚桥梁的基本结构。你认为不管是平板桥、拱桥、吊桥,基本上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讨论。

④教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 (板书:桥面、桥墩)

3.讨论:

①为了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②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交流实验方案。

①刚才,我们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桥梁建设方案。

②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学生回答。

③教师追问:桥面怎么相同?(桥面的材料、厚度、宽度、长度等都必须相同)

教师讲述:老师给每组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A4纸,一共有4张,为什么要有4张呢?一张做平板桥,上面系有细线的做-----吊桥,剩下的两张一张做拱桥的拱形结构,一张做拱桥的桥面。

④桥墩怎么相同?我们是用两个盒子做桥墩的。

⑤引导讨论:桥墩的高度、宽度以及桥墩之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为了便于同学们实验,我们统一规定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同学们实验前用尺量一量)

⑥怎样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学生回答。

⑦这节课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准备了30枚一元的硬币,我们往桥梁上放硬币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大小。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小纸杯,把纸杯放在桥梁中间,放硬币时应注意什么?能不能往纸杯里扔硬币?能不能几枚硬币一起放?如果放了6枚,桥梁塌了,桥梁的承受力应该算几枚?

6.学生回答。

7.分组实验,注意分工明确,先预测,再做实验,完成老师发给你的表格,学生分组实验.

8.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9.教师小结.

赵州桥教案篇4

赵州桥、柏林寺、雪花梨,

千年的人文荟萃造就了今日的赵州,

犹如这梨花灿于枝头的春季,

香远益清。

在赵县南庄梨园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棵每年最先开花的树,在周围的枝丫间还是含苞未放的时候,它的花就已经热热闹闹地缀满了,仿佛在号召别的梨树,也仿佛在向人们传递花期到来的信息。而人们也是一直关注着这棵树,看到它的花开就会互相转告“今年的花要开了”。

占地25万亩的赵县梨园每年春天对于人们的意义早已超过了春华秋实,那一番飞雪蔽日,含烟带雨的景象远近闻名,人们把这里的4月当成一个节日已经有7年了。花开的时候,枝头是纷飞的蜂蝶,树下是陶醉的游人,花海中的赵县在这春天特有的节日里显得别致而生动。

梨花,有着一种朴素的美。同是开在春季的花,梨花不像桃花那样妖媚,也不像樱花那样娇贵,它让人觉得是平民百姓的花,这不仅是因为花落了会结出爽口美味的梨果,还因为梨花本身实用,当它们还灿于枝头的时候就有许多在“疏花”的过程中被摘下用来提取香料和化妆品中的重要元素。

清水芙蓉、玉壶冰心是文人墨客们历来看重的品质,梨花的朴素和洁白使他们的这种追求有了依附,他们也因此而关注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不用说了,还有李白的“梨花千树雪”,吴承恩的《梨花诗》赞曰:“千花万花不甚爱,只有梨花白恼人,肠断当年携酒地,一株香雪媚青春”……

听当地人讲,虽然现在梨园引进了许多新的品种,但是传统的雪花梨和鸭梨还是赵县梨果种植的主打产品,种植的时候有意将这两种梨树混合,为的是这样授粉可以保持品种的优良。赵县的梨是出了名的,从史志上看,汉代开始种植,到了南北朝就已经成为“宫廷贡品”,晚清时期,东北一带不少村庄的梨树都成片成林了。赵县的梨果个大、型美、色泽金黄,到9月中旬成熟的时候,整个梨园芳香四溢,数里可闻。这时不仅是梨树的主人,附近的旅游人士也会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欢声笑语回荡在梨园,又是一番节日的景象。

赵州・访古

赵县,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现有国家、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更是多姿多彩,主要有赵州战鼓、扇鼓、背灯挎鼓、二月二龙牌会、舞狮、龙灯等。位于赵州桥公园东侧的赵州民俗一条街,并不幽深,却内容丰富,是赵州民俗文化和世界桥梁文化的浓缩。其中,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赵州民俗风情。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独特的地方风物小吃,还可选购赏心悦目的古玩字画、工艺纪念品等。

龙牌会

“龙牌会”是个传统文化庙会,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个部落首领共工氏,人面蛇身,能耐很大,带领部落打猎为生,后来有个叫颛顼的人与共工氏争地盘,二人大战起来,共工氏被打败。共工氏的儿子勾龙,带领部落来到范庄一带另辟天地,那时范庄村遍地洪水,无法耕种。他带领部落族人治水造田,栽培谷物,部落在那儿生存下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谁知颛顼又生侵吞之心,又一次赶来,将勾龙部落围困起来。颛顼要勾龙让出首领地位。勾龙为了避免战争,拯救部落,化作一道白光,变为一只白蝶飘然而去。每年农历正月刚过,范庄一带常有白蝶翩翩飞来,人们便认为是勾龙显灵。为表示对勾龙的崇敬,每年农历二月二范庄村民搭吊棚,设龙牌,祭奠勾龙,“龙牌会”就这样延传至今。

薛家烧饼

“薛记烧饼”是赵县独有的风味小吃,系赵县石塔村薛家8代祖传,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如今,赵县薛家的后人正在努力申报中华老字号。相传在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自柏乡攻入赵州境内,与清军在巷内激战时,有一太平军受重伤倒在了薛家大门口。薛家将其秘密救治在家。这一兵勇原是洪秀全的面点御厨,有打烧饼的绝活,便传于薛家,使这种太平天国国宴面点绝活变成了我们今天所品尝的薛家烧饼。

赵州・访古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时节裹挟着千枝万杈竞相绽放的梨花馨香再到素有天下第一桥之称的赵州桥畔访古寻今其乐自融融其意也惬惬

赵州桥

赵州桥,原称安济桥,坐落在赵县城南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所以又称赵州桥,又因大桥以石砌造而成,故当地俗称大石桥。

史载,安济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师李春监造。屈指算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该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因其结构坚固,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故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又将其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唐代中书令(宰相)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应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成为“坦拱”,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马运行。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又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4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小的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华北四大胜迹闻名乡里,乡间的男女老少大半都晓得“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而安济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有四个并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载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上。

沐浴着正午和煦的阳光,抚今追昔间,不期然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飘然而至。长长的桥拱上, 年轻的翻译指着一处斑驳的印痕作着蹩脚的解释。 不知在一片嗯嗯啊啊的大呼小叫声中,这些同样年轻的“老外”们究竟明了了几分有关安济桥那个美丽的传说。

“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虽然赵州桥是隋代杰出工匠李春和众多石匠共同建造,但在民间传说中,此桥的建成却归到了巧匠鲁班的名下。

说是昔日,河水浊浪翻滚,汹涌而下,两岸百姓只得靠木船摆渡。一天夜里,月光皎洁,木匠祖师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这里。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坐落在河中。鲁班借势挥锤动工,至拂晓时分,一座奇特壮丽的“赵州桥”身披晨曦,婷婷玉立于河水之上。这一喜讯,立即轰动了百姓,也风传到仙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来试桥。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小车在后,运载着五岳名山。行于桥中心,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一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桥身经过这样的重压,也就更加稳固。于是,桥面上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而桥底也留下了鲁班的手印。

美丽的传说寄寓着乡民最淳朴的向往与希冀,也表达着对能工巧匠深深的敬畏。

赵州・听禅

除了欺霜赛雪的“赵州雪梨”和拱桥之祖“赵州桥”,赵县的佛教文化,一样天下知名。

这里有全国最高大、最完美的石制佛教经幢――赵州陀罗尼经幢,柏林禅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观音道场,西林寺塔、真际禅师塔,无不说明浮屠在此间曾经的荣华。

如今,柏林禅寺已重新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盛地,是赵县、石家庄、河北省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每年法事不断,来自世界各地进行佛事交流活动的僧人络绎不绝。

柏林寺

建于东汉末年的柏林禅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了。

按照史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佛教是经由中亚首先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经敦煌地区,随着汉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军事的行动逐步东传的。经卷的翻译、教义的理解,以及由贵族而至平民的流布,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史料中就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的记载,佛、道混同并行祭祀之礼,教义推行的缓慢和艰难,可见一斑。但是,我们也可以此推断,建于这一时期的这座寺庙,很可能是北方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浮屠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布道的开始,于今已无迹可寻了。由汉至今,千余年的岁月,源自“天竺”的这一宗教文化,于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唐代的柏林禅寺名为观音院,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很可能是当时中国佛教传播的一个中心。据介绍,赵州佛教宗派“成实宗”曾经盛极一时,唐僧玄奘入竺前,曾至这里深入研习;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经,也曾在距此一步之遥的开元寺,写下驰名中外的《入唐求法巡礼记》;如今,日本的僧人仍尊柏林禅寺为“祖庭”。

柏林禅寺的昌隆,得益于从谂禅师的驻锡,他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传播,使得“赵州和尚”天下闻名。

从谂禅师一生的志向,在于“探玄究理,传禅弘法”。他大约在唐武宗会昌六年后,周历天下时途经赵州,“应四众恳请驻锡观音院”。

从谂属禅宗六祖慧能所传之法系,为南岳下三世法嗣。据载,因其禀赋异,授受正,造诣深,诱导溥,故其居观音院弘法传禅垂四十载,十方之来瞻礼问道者门无虚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时谓“赵州门风”。

唐昭宗乾宁年间,皇帝颁下诏书,加从谂真际大法师号,赐紫袈裟;元代,观音院更名柏林

禅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文宗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年)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一个人的影响,竟至于此。

由此,我们约略揣摩,今天柏林禅寺门前的那副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中所说的,不仅仅是寺中保存至今的“真际禅师塔”,更在说,此地作为区域宗教文化的中心,已达千年之久,所传播的要义,已达万里之遥。

“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曾记载三千在家信徒出资参与一次塑造佛像活动的盛况。元初,曾有三任皇帝颁旨诏令地方军政保护这一佛教圣地,免征其赋税。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管理赵州佛教事务的衙门僧正司便设在柏林寺。有时候柏林寺的住持同时又兼任僧正司的僧正―― 一种八品的朝廷命官。

历史上的柏林禅寺,殿阁丛叠,碑碣林立、古柏参天,史称“古佛道场”、“畿内名刹”。后因外强入侵、战乱天灾,加之“”,一度仅存殿基、古塔和部分碑碣、古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8年河北省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由省佛教协会管理,在高僧净慧禅师主持下得海内外各方支持,捐资施金,历时十年,使柏林禅寺修葺一新,重新成为燕赵大地的佛教文化圣地。

西林寺塔

赵州桥教案篇5

在以往看过的故事里,张果老是以“倒骑驴”而著称的。但在库伦象教寺的戏曲彩绘画《赵州桥》上,张果老却是大摇大摆,并没有“倒”骑。关于这一点,与民间故事是吻合的。故事中说,在张果老和柴荣上桥之前,曾与鲁班打赌,张果老和柴荣如果输了,张果老以后就“倒骑驴”,柴荣则把车留下。结果,他们过了桥之后,桥完好无损,张果老愿赌服输,以后就只能倒骑驴。倒是柴荣小气,偷偷地把车推走了。还有,如果画面中黑衣汉子若果然是马王爷,额上没有第三只眼也是同一道理。

从这幅画完成的时间看,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画面上人物服装,与现在舞台演出差异已经不大。其中,赵匡胤红生扮相,穿黑箭衣;柴荣头戴白毡帽,穿蓝衫,着绿裤,一副下层人物打扮,依然是未当皇帝时的扮相;张果老为老生扮相,身穿蓝褶子,头戴儒巾;黑衣汉子箭衣箭袖,足蹬薄底靴,为武生打扮。

画面正中为一拱桥,鲁班挽发髻,三绺短髯,身着蓝褶子,腰系白绦,站在桥下,举双手做托桥状。脚下河水汹涌,画法与戏曲人物服饰上“海水江崖”同出一辙。桥上四人:张果老、赵匡胤、马王爷、柴荣。张果老笑容可掬,骑在驴背上;赵匡胤上身穿黑马褂,内衬红褶子,手持盘龙棍,左侧腾起一条金龙,右肩方向有一股仙气,仙气中有“四大名山”;马王爷气 宇轩昂,黑箭衣,薄底靴,武生打扮,身背绳索,为柴王爷拉车;柴王爷蓝衫绿裤,头戴毡帽。画面上方有山,有松树。

画面左侧有一条斜线,呈倾斜状贯通画面,明显有两块木板拼装的痕迹。另有两条破损,均呈上下条状,为木纹走向。其余部分保存大体完好,色彩艳丽,线条清晰。整个画面布局精巧,疏密得当,线条流畅,人物表情丰富,表现了较高的绘画技巧。

按传说及传统绘画,张果老怀里应有一渔鼓。(民间以张果老为“道情”的祖师)戏曲彩绘里没有。

桥面及栏杆明显是木桥而非石桥。桥面为木板形状,栏杆也像一般房屋的窗棂,而不是石刻浮雕图案。看来绘画者对戏文及故事很熟悉,但没有看见过真正的赵州桥。

画面上拱桥正中有“照州桥”字样,“照”显然是“赵”的误写。

桥上的色泽只在右上角有几条纵向剥落,呈褐色,说明色彩剥落年代已久。有一道横向剥落,自右边伸向画面中新三分之一处,白色,且较清晰,应是最近损毁。

赵州桥教案篇6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干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实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实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如)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匀称 桥墩 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 和谐 匀称 古朴 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 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 “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规范。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七年级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如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

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

根据:

⑴ “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 “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标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6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内容化为具体的场景画面和声音,将枯燥的知识记忆变为趣味横生的探索求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伴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完善,情境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并不很难,方法也有多种,其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能有利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准备好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按照课件来进行授课了。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情境,能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南宋末年,元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一些爱国将领(包括文天祥)誓死保卫国家的历史画面,在播放到文天祥被捕过零丁洋的画面时,我适时地插入诗朗诵,慷慨、悲壮、激昂的诗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文天祥热爱国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全是课件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功劳,如果单凭教师口说介绍,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抓住机会,我简单地解说了一下,学生也很快就理解了诗句意思,并且背诵了下来。

二、 化远为近,突破时空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选材兼顾到古今中外的名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需要学生了解某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的一些情况,如果单凭教师用嘴说,往往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涉及到的写作背景用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就能突破时空限制,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制台见洋人》节选自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在讲述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鸦片战争的画面,播放了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历史事实。然后利用课件简介课文背景材料:《制台见洋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晚清。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瓜分,腐败的满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期望通过割地赔款求得一时安稳,对国内的老百姓,变本加厉地征收重税,对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进行残酷镇压,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欢心。课文中的文制台就是这样一个满清统治阶级的典型代表。这样做就把学生带入到了晚清社会那个特定的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制台对下属的苛刻、傲慢无礼、蛮横,对洋人的敬畏、卑躬屈膝,这是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要让学生体会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形象具体,声色兼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恰当地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针对这一课的难点:“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一问题,我巧妙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卢沟桥、北京十七孔桥、北京的玉带桥、漳州中山新桥、城市立交桥等桥的图片,然后出示了赵州桥的图片,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赵州桥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弥补了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不足。后来我根据课件中赵州桥的结构剖面图向学生讲解:赵州桥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是有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型,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即使有一道拱圈坏了,其它拱圈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没有桥墩的赵州桥仍然很坚固。因为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直观的画面图片,不需要教师反复解说,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明白了“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句话的含义,难点迎刃而解。

四、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在有限45分钟时间内,怎样做到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呢?答案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能够使课堂成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的高效平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就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学生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了其中的几幅作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视野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开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从而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使师生合作得紧密和谐,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赵州桥教案篇8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美的熏陶的同时,综合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自然美教学

大自然是美丽的,是神奇的。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森林,浩瀚的大海,雄伟的山脉,潺潺的小溪,五颜六色,芳香扑鼻的花丛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受到了太多的限制,这些自然的景物只能停留在影视当中,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进而,仅是将天空的描述停留在了蔚蓝上,却忘了日出、日落的美等等。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感受到自然所带给我们的自然美。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使学生跟着作者的描述走进西沙群岛,如,“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魅力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美教学

亲情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体会人物美、感受亲情美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现在的孩子亲情意识较为淡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421家庭的增多,大部分孩子认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美、感受人物美。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要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并能体会文本中的人物美,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懂你”,虽然是一首老歌,很多学生也不喜欢这类歌曲,但是,真挚的歌词却能让学生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接着,我开始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感受母亲的形象美。

三、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建筑美教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忽略对学生进行建筑美的教学,所以,在遇到相关内容后,一般都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巧就可以,导致学生在审美方面总是存在部分缺陷。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对建筑的欣赏能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赵州桥的知识外,我还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建筑美,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赵州桥的设计被称为在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请在课文中找到能体现“创举”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段话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描写了什么内容?等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本文进行鉴赏。

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同时,也感受语文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为了让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让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州桥教案篇9

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老师的共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遵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引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因为,人们认识一样事物总是先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获得一种初步的感知,而后深入其理,研究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某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如一盘散沙。这样就很难在更深的层次上去体味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蕴,更达不到“教师、学生、作者”三位一体的境界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它成为阅读教学重要的一个部分,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紧抓课题,初知课文大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课题的特点进行研读,充分挖掘课题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

1、质疑课题,答案连缀

用课题质疑展开教学,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从文中搜寻答案,再将答案连缀,就能够快速的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如教《草船借箭》时,一入课,便让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结果借到了没有?”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迅速感知文本,将上述这些问题答案连缀。此时学生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清晰地感知文本内容。

2、补充课题,添加定语

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表明了要着重说明或描写的对象,但说明对象的特征,描写对象的特点单纯从题目上却看不出来。如果采用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事物特点,在说明或描写对象前添加定语的方法,就能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例如《赵州桥》一课,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初读课文后,我随即让学生补充课题,用上“_________的赵州桥”的句式,说说对赵州桥的初步印象。“雄伟的”、“美观的”、“牢固的”、“设计巧妙的”、“历史悠久的”……各种各样的答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赵州桥有了整体的印象,并为精读课文,深入学习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 梳理关系,了解内容梗概。

有的课文篇幅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如果不理清人物关系,往往使学生对课文的人物、事件,云里雾里、张冠李戴。这样不但破坏了课堂气氛,还会冲淡课文的美感,如果能在感知全文时梳理人物关系,学生对文章的梗概也就心中有数。

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发现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根据这一特点,在初读课文时,我让他们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主人公是谁?他和其他天神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交流反馈,黑板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板书:

阿波罗

劝告拿取 惩罚

火神普罗米修斯宙斯

不听 生气

解救

赫拉克勒斯

根据这一板书内容提示,再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本文故事梗概便水到渠成——“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从阿波罗那拿取火种,宙斯知道了非常生气,让火神给他最严厉的惩罚。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劝他交出火种,但是普罗米修斯不听,所以不得不惩罚。当赫拉克勒斯路过悬崖的时候,看见普罗米修斯正锁在悬崖上,他忿忿不平,于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再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在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并邀请他一起坐车,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对弟弟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在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之后,让学生说说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最后再连起来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

以上案例通过理清人物关系的方法,再追本溯源,谈谈发生在这些人物上的事件,就使文章内部繁杂的人物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楚,无需老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一看板书的人物关系就一清二楚。这种梳理人物关系,了解故事梗概的方法,对于理清课文篇幅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的课文,的确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三、 巧用图表,理清文章脉胳。

整体感知,不仅只局限于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感、观点等等。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

1、在阅读教学中,图表以其直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不能一下子看透文章的写作脉络、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直观性强的表格,借此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例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我就设计了如下表格:

时间点 风俗习惯

学生一边浏览课文,一边找出课文中的每一个时间点以及其对应的风俗习惯,填写表格。这个过程,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学习不但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了北京的春节的特点,而且还掌握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表格的作用,可见一斑。

2、除了常用的表格整体感知文本外,还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成各种图表,巧妙引领学生梳理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大意。例如有我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结合文本特点,采用了“心电图”巧妙的梳理整篇课文的脉络,同时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感情变化。

师:同学们,母亲愿意让我一个人去看病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拿起笔在书上做上记号。

生:我从“咬着牙”可以看出妈妈其实很不情愿让儿子去,她是狠下心来才让儿子去的。

生:“我的心立刻软了”也能看出妈妈不愿意让儿子去,因为她觉得儿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赵州桥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27-01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

1.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由嫌幸蛔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并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才会兴趣浓,积极性高。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课的开始,我先挂出的遗像,用黑布做边框,同时播放哀乐,简要介绍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十分认真。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即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需要,我将听录音、讲故事、演小剧等方法引入课堂。

赵州桥教案篇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每篇课文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上需要重点分析讲解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题的关键点,或者是学习的重点以及需要突破的难点,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简要讲、哪些详细地讲解。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明确了这篇课文的讲授点主要有: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的特点形成准确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图片资料的慢镜头、定格的切换播放,学生感受到了桥的雄伟,也从中感受到了桥的坚固以及石栏上图案的精美。许多学生看得很投入,他们由衷地为我国有这样伟大的蛄憾感到骄傲与自豪,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趁机问道:“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呢?你们知道这座桥是谁设计与建造的吗?看到这么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学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积极展开思考与讨论,达到了迅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题思想的目的。

二、预设评价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恰当的点评,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自我反思,实现有效的激励。教师要做好学前评价预设,牢牢把握学生阅读的航向,促进高效学习。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时,结合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评价点:学生能否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蜻蜓的知识了解多少,是否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关爱。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谁能说说课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有的说:“这篇课文写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的故事,所以叫‘放飞蜻蜓’。”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已经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的学生说:“面对学生做错事时,陶行知没有打骂孩子,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有的学生说:“从陶行知‘抚摸着孩子的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教师对学生们的精彩回答给予大力的表扬,也发现了学生们已经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设,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激励效果更好,促使学生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三、预设争议点

赵州桥教案篇12

现象1:逢课必“情境引入”,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 某教师在讲抛物线方程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赵州桥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老师马上打出赵州桥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赵州桥的图片+知识新授,其次是赵州桥的图片+例题,再次是赵州桥的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赵州桥的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思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虚构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宁可不要.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不能是虚拟的,我们需要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现象2:“我拼、我拼、我拼拼拼”

案例 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目的是为了进行合作学习.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

现象3:刻意“孤立”文本

案例 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课本.

反思 上面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却成了一些老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教师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以上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削弱了.

现象4: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泛泛而问.由于问题的结果已经很明确,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想出来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