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制度合集12篇

时间:2022-02-08 09:30:32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1

一、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二、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教师年终考核中扣分。

四、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龄上提高。使教师由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六、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七、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10%以上。

八、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九、明确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2. 骨干教师职责

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协助学校,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 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学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2

一、学校领导管理制度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主要职责(二)基本要求(三)基本修养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3(一)备课基本要求(二)上课基本要求(三)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四、学生管理制度4(一)校规(二)学生道德规范(三)学生守则(四)课堂守则(五)学生考勤和请假制度(六)考核制度(七)考场规则(八)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五、安全应急预案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3

2、开设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3、对教职工开展群众性安全知识竞赛、评比、娱乐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救灾和安全事故防治能力。

4、普及安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强化大众化的安全“三不伤害”的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4

第二章培训宗旨

第二条党校学员的培训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对广大党校学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系统教育,帮助党校学员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党校学员全面发展,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党校机构

第三条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精神以及党校学员的培训实际,学院党校的名称定为“中共**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业余党校”。

第四条业余党校是院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是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党员锻炼的大容炉。

第五条党委办公室是院党委领导下开展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于党校学员的培训工作负有指导、协调和组织的责任。

第六条业余党校的组织机构设校长、副校长各一名,分别由学院党委书记和专职党委副书记兼任;党校办公室兼职人员设1-2名,具体负责培训实施工作。

第七条各党支部组织委员是各支部党校培训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必须发扬奉献精神,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协助党校办公室精心组织党校学员每一期的培训工作。

第四章学员条件

第八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业余党校培训,需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半年以后,经班级团支部、系党小组、辅导员(班主任)推荐,条件较为成熟的且在近期考试中没有补考课程者可作为党校学员参加党校培训。

第九条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一般为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年以上,并被列入近期发展对象的同志。教职工党校学员培训工作与学生党校培训工作共同组织实施。

第十条业余党校的学员范围原则上限于各党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鉴于院属各组织和社团等机构的学生干部,其主要工作由学院统一安排和考核,因此,在这部分学生中可由学院按照适当比例确定人员,并经过其所在党支部考核通过,酌情推荐上报。

第五章教学工作

第十一条业余党校的主要教材是《中国共产程》,辅导教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写的《入党培训教材》。

第十二条根据学院业余党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党校教师以兼职为主,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聘请的党校教师,以学院党委委员、理论中心组、思政教师为主,视情况聘请市委党校教师来我院授课。党校教师必须热爱党校教学工作和熟悉教学规律,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同时具有较好的演讲口才。

第六章结业工作

第十三条每位学员在结业后要认真填写《中共**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业余党校学员鉴定表》,字迹要端正,内容要真实,各党支部工作人员要负责填写《中共**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业余党校学员鉴定表》意见,并存入该学员入党积极分子档案。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领导力,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体制转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训机制僵化、培训效果难以验证等原因,使得动力来源不足和动力机制扭曲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的伴生物。它们产生的消极后果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更助长了培训投机,最终使得政府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校长管理的行政化是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体制原因。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领导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我国仍然沿用行政化的校长管理体制,校长的任命权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校长之间的业务竞争很大程度上被以迎合和取悦上级为目的的竞争所取代,校长们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被集中于揣摩和满足上级的意图上,他们有动力在做表面文章和隐瞒不利信息等方面狠下功夫。这表明校长自身领导力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制度约束,表现在校长培训上,一方面校长们积极参加培训,因为一定时数的培训是任职的法定条件;另一方面,校长们没有动力为提高受训效果付出更多劳动,因为这和自己任职和升职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培训机制僵化弱化了校长培训市场的竞争和校长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由省级政府进行资格认定,普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有条件的综合大学是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主体。这种体制内安排的重要缺陷是人为地造成了校长培训的地域分割,严重弱化了校长培训行业的竞争。这直接对培训机构为适应培训需求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培训内容层次低、培训方法陈旧等后果。例如,现在的校长培训多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技术,并没有在校长领导力建设这个更高水平上把握培训,不能把管理上的操作上升到领导智慧的高度,其结果是不能对校长提高领导学校的能力给予真正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再如,有一些校长培训虽然也讲领导力建设,但是其方法多是案例分析和走马观花式(或带旅游性质)的参观学习,缺少科学的领导体验式教学设计,给学员留下的印象不深,针对性不强,不能在领导实践中引起共鸣并上升为娴熟的领导技巧。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培训机制及其派生缺陷由于不能给学员提供更多选择,不能给学员带来高层次、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制约了校长参与培训的热情,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校长培训效果难以验证是培训投机产生的技术根源。目前所采用的校长培训评价方法主要是客观评价,即对参加的培训时数、考核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认定。但是,这种培训究竟对校长领导工作带来多大的提高,短期内难以显现,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这为校长培训投机提供了土壤。具体表现为:培训机构可以忽视培训质量,以各种不正当方式取悦学员,最终达到争取学员、获取收益的目的;学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限选择权,对培训机构提出非分要求,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地完成规定时数的培训。这种培训投机的后果是校长培训由实质性培训向形式化培训转化,政府培训投资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四,校长对学校的控制权派生出其他形式的培训投机。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表明中小学校长在任期间享有对学校的全面控制权,增加控制权消费是与这种制度共生的产物。这在校长培训上的表现是,校长有动力挤占其他经费增加校长培训消费,其中更多的是变相的旅游消费。这在我国校长培训产业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有的培训机构以各种独具特色的国内外旅游安排吸引校长,一些校长也充分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增加这方面的个人消费,有的甚至利用这些机会联络自己与上司之间的感情。这种投机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扭曲的特殊表现,它的蔓延之势正在瓦解校长培训市场的纯净和秩序,其危害是深远的。

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效率的动力机制的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市场秩序是提高效率的外在动力。因此,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是我国校长培训产业健康发展、校长培训效率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和可靠动力来源。

第一,扩大校长管理体制的竞争性基础。赋予传统的行政化校长管理体制更多的竞争性基础,促进校长信息的流通和开放,符合我国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制度改革的方向。所谓竞争性基础,就是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在设定标准的基础上,扩大竞争范围,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的权数,吸收包括教师、社区公众等群体在内的利益相关人的声音,对校长或拟任校长实施道德评价、业绩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择优任用。所谓校长信息的流通与开放,就是建立校长与校内外、上下级之间的全面沟通渠道,随时总结和发现领导实践中的经验与缺陷,并把校长的领导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种竞争、开放机制建立起来的效果是,把校长的注意力由迎合上级引向领导学校的工作上来,把工作的重点由应付上级转变为正视和解决学校的战略问题。实践中,校长会主动发现自身的领导素质缺陷,会主动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参加各类培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参加各类培训的效果有实质性期望,从而实现校长培训的动力由外部强制向内在驱动转化。

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市场。保护校长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就是要放松培训机构的管制政策,建立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只要达到国家设立校长培训机构条件的单位或机构都可以依法进入校长培训行业,提供校长培训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把校长培训工作委托给范围更广的组织或机构,它们可以是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教育协会,也可以是其他有条件的机构或团体。这种培训服务提供商众多的市场格局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在公平有序的市场基础上的竞争会提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训质量;在市场无序状态下的竞争将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投机的蔓延,最终损失效率与公平。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培训机构信誉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压缩非法交易的空间和严厉问责培训事故。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由于给校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公平竞争背景下,校长选择质量优良、满足需要、价格公道的培训服务,培训机构之间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推动着校长培训产业不断升级和优化。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6

定位好各级党校的职能、分工和竞争规则,特别是要明确规定好各级党校在各级党委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有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以保障各级党委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各项相关政策能够得到顺利制定和实施。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调训政策规定

明确各级党委党校教育培训由谁调训,各个部门的党校教育培训由谁调训,怎样建立健全党校教育培训的信息网络和调训渠道,规定不服从调训的单位或个人应受到怎样的处理。

(三)必须在制定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学习政策规定

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应满足的各项学习规定,如各种学习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学员能够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顺利完成好相应的学习任务,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使用政策规定

将各级、各类干部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情况与对其的使用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以保障学习较主动、积极,成绩、绩效较好的学员在提拔、任用时能够得到优先考虑,以激发起学员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的动力。

二、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资源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使用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对象,对哪一级别哪一类的干部在基层党校进行教育培训要有明确的规定,既要在党校教育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有要避免各种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现象的发生;明确所有干部在一定时间内(如五年)都要接受一定时间段(如三个月)的相应的教育培训,超过的有权利拒绝接受相关的调训,以尽可能避免出现“忙者不训,训者不忙”的现象发生。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调配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的调配对象,尽可能地避免一些教育培训对象交叉接受教育培训,重复接受教育培训等现象的发生,避免“教育培训专业户”的产生。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管理规定

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档案和网络,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现代化;明确基层党校要加强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管理,尽可能地实行学分制管理、计算机管理,保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连续性。

三、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经费来源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所需的办学经费、教研经费、进修经费等各种所需经费的来源要求、拨付规定,以使基层党校能够得到足够的办公经费、教育培训经费,以保障教育培训职能的顺利履行;明确各类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的拨付方式,保证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的足额、按时缴交;明确专项经费的拨付原则,保证基层党校能够得到相应的专项经费。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经费的开支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所需的办公经费、教研经费、进修经费等各种经费开支的原则规定,从而使教育培训经费能够确实用在提高教育培训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上;明确基层党校教育培训对象缴交的学费、资料费等费用的开支规定,从而使这些费用能够真正用在为党校教育培训对象服务方面。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经费管理规定

明确这些经费既要按照财务的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又要考虑到教育培训经费的一些特殊来源渠道、开支要求进行特殊管理,同时还要对做好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经费的公开和审计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规定。

四、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师资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来源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师资来源要求、师资来源渠道,确定相应的师资要求和标准,调进和调出师资的要求和规定,保证基层党校新调进师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观念更新快,教育水平高;明确基层党校必须建立健全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尽量扩大社会化师资队伍的比例,条件具备的可以聘任国(境)外教师作为兼职教员。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管理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对相应教师进行管理的原则要求和规定,明确基层党校的师资在履行职责、职称评聘、进入流动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和规定,保证师资管理既有序又有活力;明确将竞争机制引入基层党校,条件成熟的都要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竞争择优上课制度,使师资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进修规定

明确将一定的财力、物力、时间用于师资的进修、培训,使教育者能够优先得到相应的、更好地教育,以保障广大教师能够不断适应党校教育培训的新要求、新形势。

五、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纪律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纪律要求规定

明确各个单位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保证每一个干部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内)都能够接受到一定时间段(如三个月)的教育培训,享受到应有的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明确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必须遵守的纪律方面的义务和要求,能够享受的权利,尽可能地保证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能够不受工学矛盾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纪律管理规定

明确各单位在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应不干涉、干扰和影响干部的学习生活;明确基层党校在接受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后,有权利对这些干部进行相应的管理,如可规定每个教育培训对象必须接受的教育培训的课时数,必须完成一定的学分,必须遵守相应的请销假制度;明确基层党校有权利有义务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干部进行相应的考核,主要是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学习调研能力、学习成绩效果和党性锻炼等,并将这些考核情况作为组织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备查,作为对该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部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部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部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部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部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性人物,他的管理素质和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才能实现教育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而校长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培训观念,强化校长专业培训

培训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如长期以来,校长培训都是以知识更新为主,却忽视了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还需要能力的提升和行为修正,临床诊断。这就要求培训者要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参加培训校长的根本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设置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培训实效。

1.知识更新方面的培训

这方面的培训侧重于改善受培训人的知识结构。课根据参加培训的校长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关的前沿性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汇集到一起,传授给参加培训的校长。这个过程,不但使参加培训的校长迅速地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2.能力提高方面的培训

只有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校长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能力提高方面的培训,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缩短具备优秀管理能力的差距。

3.行为修正方面的培训

每个校长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通过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意识到修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

4.临床诊断方面的培训

主要是针对校长在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促使在以后的教学和管理中实现突破。

二、完善培训规章制度

当前的校长培训管理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呈现极大的人为性、随意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使校长培训工作具有规范性。如可以像管理学生班集体一样,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并选出具体的负责人,明确职责。

2.加强培训评估

培训结束后,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培训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及时发现校长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培训过程中,要让校长全程参与管理,这样不但可以发挥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在培训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三、不断创新培训模式

传统的培训模式有听讲座和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不少,但是学到的东西却很有限,造成一些学校的校长不愿再参加培训,学校管理上不去,发展也停滞不前。这就要求培训人员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用多种培训方法进行培训。

1.举办教育论坛

可以选取参加培训校长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举办论坛,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大家进行谈论和交流,最后请专家学者进行评价。

2.举办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可以让参加培训的校长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探讨教育管理,有助于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

3.对具体案例进行研讨

校长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培训中可以以某一案例为场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着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4.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网络平台方便、快捷,有利于人们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和看法。培训机构要建立专业为校长服务的平台,组织网络交流和研讨,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对于先进的管理观念及时给予肯定和点评。

四、不断完善校长评价体系

只有校长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总结,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提高总体培训质量。目前,我国的校长评价制度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规划,评价制度不健全,人们经常是带着浓郁的主观色彩进行评价,主要从考勤、结业考试作为考核的依据,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不同个性的校长没有区分度,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得不到有效保证,也不能准确反映被评校长的真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校长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科学的校长培训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明确具体考核要求;运用多样化考评方式,考核多方面的内容,调动被培训校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培训考核成绩作为校长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这些,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性作用,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提供有效保证。

五、结语

总之,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校长跟上时展的速度,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参加校长培训是提高校长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校长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校长的管理水平和个人素质,有利于整个学校和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采用多种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9

中图分类号:G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01-03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队伍是高校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证,是高校科学发展、实现办学目标的关键。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党校的重要职能。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如何增强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取得教育培训的实效,这是高校党校必须加以重视并逐步地加以解决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党校的重要职能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的职能作了明确的界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这个定位主要是针对地方各级党校而言的,但对高校党校也同样适用。高校党校同地方各级党校相比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同地方各级党校共同的属性,即“党校姓党”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属性,即“校中校”的属性。这个两重性,决定了党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党的事业,服务于和服从于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根本任务[1]。

高校党校成立之初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校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级领导干部的组织和带领师生员工把握局势、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党校作为学校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转变工作职能,加大干部培训工作的力度,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势在必然。

二、高校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现状

从目前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各高校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策,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和载体,拓宽培训方式,加强党校建设,注重培训实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目前高校的干部培训工作和党校建设,与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相比,与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认识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和质量,从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存在着不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实际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思想认识上,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不仅存在于受训对象,也存在于高校领导层面。一些干部对参加培训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急功近利想法和学习无用论在干部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有的认为,培训并不重要,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参加培训;有的认为,管理无科学,凭经验办事就可以了。如此等等,造成了一些干部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层面仍然存在着干部学习是“软”任务、干部提拔才是“硬”任务的观念,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没有像干部选拔那样抓得硬、抓得实。2.培训手段、方式不够丰富,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调研、论坛等方式较少;课堂教学又以讲授为主,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授课较少;培训的内容以政治理论偏多,而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的内容偏少;培训大多是结合干部换届进行集中培训,规范化、制度化不强。效果不尽如人意。3.工学矛盾没有有效解决。高校党校培训多数情况既不离校,又难脱岗,因为出差、开会等情况,很难保证出勤率。这里面当然也有参训干部主观上不重视的原因,但客观上也确实存在着工学矛盾。4.培训管理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的学校缺乏干部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或者有也难以落实,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人为因素较重,干部培训工作的随意性较大[2]。同时,学习培训情况和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等工作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干部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党校干部培训时效性的因素。

三、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思考和对策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是做好高校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通过教育培训,使参训的干部能够有所收获和教益,从而在政治理论、道德情操、业务能力等各方面有明显提高和增强,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根本目的。

(一)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从高校领导到干部培训部门及受训对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培训新思维和新理念。高校党委要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干部的高度,从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人才队伍的高度,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高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基础性建设的地位,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高度重视并抓紧抓好。把干部教育培训同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监督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学、竞争参训、集中培训和岗位自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对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党校来说,要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就是通过对干部不断进行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补充,加快干部的成长,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培训工作的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都应围绕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这一根本宗旨。而包括理论水平、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水平等在内的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培训质量和效益。否则,不仅违背了干部培训的初衷,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参训干部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也是政绩”的理念、接受培训不仅是应尽义务也是所享权利的理念,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加强培训需求研究,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是党校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按需培训,是高校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干部的培训需求有共性,但更多的体现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态势。从目前形势看,参训干部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有对党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有对教育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需求,等等。但因每个人的岗位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基础不同,并且随着高校内部竞争的日趋激烈,干部岗位职能的内涵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干部对培训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需求趋势。而高校党校目前的干部培训,在需求的共性方面体现较多,在个性差异方面,分类别、多层次培训不够。这也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在保证政治理论培训首位的同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切实加强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领导方法与艺术、文化素养、业务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和素质状况,在培训内容和深度上各有侧重,努力使培训的内容与学员的层次相一致,与学员的需求相吻合。具体来说,机关、学院(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以政治理论和现代知识为主,侧重于路线、宗旨教育和管理创新、思维创新培训;党政副职领导干部要以政治理论、知识更新培训和分管工作的业务知识为主,侧重于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的教育和专门业务知识的深度培训;年轻干部、后备干部要以基本理论为主,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知识的培训,在“强化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上狠下功夫。还可以按党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不同岗位分类别按需培训。

高校党校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时机,及时了解和把握、并善于研究和分析干部的培训需求,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在每次培训之前,要进行培训需求的摸底和调研工作,把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内容、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和对教学的建议收集上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科学设置专题,在培训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和指导,根据信息反馈,即使掌握培训动态,不断调整和改进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法;二是做好对干部的经常性的培训需求调研,了解不同岗位、不同类别干部的培训需求,以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明确培训思路,确定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干部培训班。

(三) 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培训的效果

高校党校干部培训在丰富培训内容、把握培训重点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这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学以致用,采取灵活的办班方式、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增强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办班方式上,要坚持长班与短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绝大多数高校党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并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高校党校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人员编制紧张等因素的制约,不少的高校党校实践教学做得并不好。高校要采取措施,特别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党校干部培训的教学计划,体现在培训活动中,使参训干部在社会考察、调研、岗位锻炼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和素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管理方法上,既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维护党校培训工作的严肃性,又要结合校内办班、学员不能脱岗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四) 加强党校建设,为干部培训提供体制保证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高校要对党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党校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把握党校办学方向,讨论党校重大工作事项,及时解决党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政治上和方向上保证党校发挥“阵地”和“熔炉”作用;按照党校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机构设置,配备精干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为党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到年度计划,从教学安排到日常管理,从学员准则到教师职责,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制定规范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党校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领导与专家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专职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政治上坚定、热爱党校事业、教学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并通过集体备课会、理论研究、教学业务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党校培训制度和管理体制,校院(系)两级党校要明确职责范围,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工作要重心下移,主要由院(上接第3页)(系)党校承担,学校党校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党校培训管理工作者要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立足自身,转变观念,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努力提高培训管理的科学性,走出一条适合高校特点、满足培训需求、体制完善、富有成效、与其他层次的培训有机衔接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之路。

(五) 建立干部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加学习培训是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但学习培训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显现出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要在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这是符合教育培训规律的,也是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一些干部对这种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希望在参加培训之后,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地对待培训、不重视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除了对参训干部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强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干部培训考核制度,结合培训专题内容的学习,从开班到结业,从出勤到听课、讨论,从撰写学习体会、调研报告到大会发言、学习小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质的规定和量的要求[3],依据这些方面的表现,对参训干部作出综合的考核评价;二是把干部培训纳入干部的年度和任期考核内容,作为评价每一个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尺度;三是把干部培训作为选拔干部任用的重要条件,使之与政绩考察、提拔使用结合起来,明确“不参加培训不使用、不提拔”,个别确因工作需要任用提拔的,必需在任职后的一年内补训,达到培训要求。这些制度和机制有利于激发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淑平.发挥高校党校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5.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10

[中图分类号] D2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82-02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我国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事业的不断开拓,新的理论不断出现。十以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员干部工作的需求,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在培训内容、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创新,但同时暴露了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管理体制松散、培训内容不系统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高度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始终把党员干部培训当作一个培养各级班子建设、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性、基础性事务来抓,坚持鼓励党员干部进修自学、半脱产进修等。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体制,其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其培训方式也缺乏一定领域的融会贯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一)培训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

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目的是培训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很多高校干部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党员干部的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他高校干部的培训计划。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没有主动、积极给党员干部培训的意识,即使是对于上级要求开展的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有的高校还将许多日常工作列入党员干部的培训中。此外,培训的时间安排随意性很大,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培训的老师大多是随机选择的。

(二)培训结构不合理,横向与纵向都缺乏系统性

高校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承担着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未来择业观、人生观良性发展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都采用集中短期培训的方式,主要集中某一部分党员干部进行训练和学习。高校党员干部培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多为一般性的培训,忽视分层分级别、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多为课堂授课式的大众化理论培训,忽视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培训;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培训与使用相脱节。从长远来讲,这样的培训不利于党员干部形成系统性的素质教育观,只能在短期内在业务素质上“锦上添花”,并不能在长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上“雪中送炭”;同时,部分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只能覆盖到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不利于科级及科级以下的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与整体组织建设的提高,造成系统上“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内外资源利用率低,培训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当今社会员工培训已经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一个专门的加强员工生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必修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展开多样、具体的培训,例如素质拓展、文明礼仪、性格养成等培训。而当前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培训质量不高。这种“大锅饭”式的培训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致使效果不够理想,大多局限于传统式的大班讲课、主题教育活动、材料发放等,缺少一些适应新时期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新媒体的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灌输、出国访学、跨界交流等新型培训,这些都需要高校合理配置和利用内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培训效率,保持我们高校党员培训的先进性。

二、“学分制”培训体系在新时期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应用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给学员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按需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今高校的先进管理制度产物之一。

“学分制”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将此理论应用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可以作为员工晋升的硬性指标;有利于激发员工提升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

新时期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管理要按照灵活多样、以人为本的思路,把理论培训和日常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素质培养和有目的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新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使高校党员培训“课时化”;要在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中施行创新企业的“学分制”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重视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前提。在当今高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具体管理方法和理论交流还不甚深入,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广泛交流,把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把先进的管理制度引入新的领域试行,这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制度,如果领导不重视,就不可能启动或持续推动,尤其是在方案论证、过程指导、教学设施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

(二)健全制度

健全制度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关键。要按学分制的要求在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员活动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格制定相关规定和规范,使在职党员和学生党员在严格的党员学分制体系中接受管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这有利于规范我们高校党员干部的行为,有利于激发高校党员干部的智慧。学分制培训管理制度不仅要规范化、科学化,还要程序化和现代化。比如,要设计出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实施、培训考核、学分计算、培训奖励等实施细则,以方便学员培训的实务操作工作。

(三)内外资源保障

高校党员干部培训需要内外资源的根本保障,包括培训场地、培训仪器、培训教师、培训材料等。在学校内设置党团活动室、素质拓展培训室、学分办公室等部门,保障学分制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培训也是必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四)贯彻实施

学分制的运用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保证。一种制度的推行,既需内力又需外力。推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内力是高校党员干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渴望;外力则是政策力。以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例,学校设置党团组织部、办公室、监督部、考评部等相关部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每一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需要修够12学分作为自身转正的及格线。在此期间,负责培训工作的人员需要在党团办公室申请培训方案和内容,培训由组织部负责审核和组织,在实际培训中由监督部监督,最后由考评部负责学分录入工作。考评后把党员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评优的必要条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把党员培训情况及其获得相应学分作为转正或晋升的必要条件。在实际过程中,要严格运用学分制进行培训成绩考核。要建立完善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进行登记,并将考核结果与每名党员干部的奖惩挂钩。每年评选党员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对未完成培训学分的党员干部,采取一定的惩罚。

试点高校应成立考核或研判小组,考核每名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业绩”。学校每年成立专题小组,专门负责每名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按职位类别和工作形式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制订每个干部的培训方案,按培训的年终学分计算、考核每名党员干部的学习与掌握情况,纳入每年党员干部个人的工作考评内容。

党的十以来,指出,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就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一面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正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群,陈永进,程君,等.简论“学分制”管理理念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6-47.

[2] 王艳芳.对高校党员干部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世纪桥,2008(3):105-106.

[3] 刘苏敏.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形式和途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1):96-99.

[4] 卞松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初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构建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45-947.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11

1、 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党委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县里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为组长、副县长、教育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指导;县教育局设立了以分管人事工作的事局长为主任、人事股长为副主任的专门负责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管理办公室”,配备有专职人员3人,同时还成立了以人事股长为组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县教研室主任、普教办主任、督导室主任组成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各乡镇教管会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2、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规划、保障措施和规章制度

规划:县教育局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全县初中、高中校长(包括民校校长)参加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对全县小学校长(包括民校校长)进行集中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面向全体校长,以新任校长为重点。在“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对全县180名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一遍,加强小学校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到20__年,全县80%以上的高中校长、90%以上的初中校长,全体小学校长至少接受两轮培训,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培养一批“治校专家”。

保障措施:一是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教育法》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向依法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制度,形成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良性运行机制。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也是义务,全体中小学校长都要按要求参加接受培训,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实行培训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培训合格者,颁发使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全体中小学校长都要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在此基础上接受每5年不少于200学时的提高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使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合格证书》,。

三是建立符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特点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评估考核。

四是明确奖惩,落实待遇。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校长参加培训与考核、评聘职称、晋级挂钩,对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无故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校长,在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在每年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所在学校不准评为优秀等级。

五是引入竞争

机制,,!对校长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表现和成绩,通过所在教管会通报给各乡镇政府,作为“续聘”的重要依据,对经过培训仍不称职的校长调整出学校领导岗位。

通过以上五项措施,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规章制度:为确保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原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暂行规定》,培训基地教师进修学校也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学研讨面授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考勤制度》、《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狠抓落实。

二、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

我县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多年来,县教育局大力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水平。

1、 校舍及设备建设。自1995年以来,县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采取“县财政拨一块、教育局投一块、培训机构筹一块、学员拿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两个实验室、两个干训专用教室,20多间办公室和可容纳200多人住宿的学员公寓,置备了100多套桌凳及锅炉等设备,另外在原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增加存书量,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新建了音像资料室,配备了录像机、放像机等,并录制了100多盘教育教学实况录像带;1999年底,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40多台微机,建起了微机室,为小学校长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干训的专职教师1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2人,占75%,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有14人,占87.5%。多年来,老师们艰苦探索,辛勤耕耘,为我县的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校长培训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校长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组织专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应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充实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入中小学实际,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熟悉并掌握校长培训的特点规律以及课程体系,较好地胜任校长培训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适当聘请一部分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的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当兼职教师,另外邀请省教育厅科研所、省教育学院、山师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基地开设专题讲座,为校长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教育。

三、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关数据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篇12

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归属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同时各二级学院、系部又有自己的培训机构,管理机构分散,时常出现同校的二级学院、系部竞争的局面。现将我院1998年一2001年的培训情况列表如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一2001年,我校举办培训班参加人数较多,学员主要来自各油田企业。四年中,共举办培训班79期,培训人数2600余人次。项目来源中油集团公司的有32个,中油股份公司的有23个,西安石油大学与油田企业签署的有24个。承办单位中成教院独立承办15个,其他二级学院、系部承办64个。其中既有专业培训,也有非专业培训;既有岗位培训,也有高层次培训;垮训类型包括石油工程及新技术、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等。这些成绩是我校充分发挥石油、石化、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科优势以及西安处于交通发达、高校众多和新技术密集的地区优势而取得的。尽管如此,目前我校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机构分散化

西安石油大学的初衷是由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统管我校的培训工作,目前的事实是各二级学院、系部独立承办79个培训项目中64个,占项目总数的81%,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只占19%。这种现状,既违背了学校设置统一培训机构的初衷,又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造成资源浪费与内耗,不利于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提高。

(二)培训管理不正规

培训机构分散化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与不正规,给培训的登记工作、统计工作造成极大困难,时常出现重复登记统计和遗漏登记统计现象。另外,由于专业相关性,一些培训需要各二级学院、系部联合教学,若一个二级学院、系部独自承担培训任务,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势必导致培训质量的下降,使学校声誉受损。

(三)培训对象行业化

从项目来源可以看出,79个项目有32个来自集团公司,23个来自股份公司,24个来自各油田企业,培训的对象也主要是油田企业的职工,带有明显的计划性与行业性。这与培训对象全员化的现代培训理念相差甚远。随着我校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由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指定的培训项目将急剧减少,直至没有,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培训对象,全校的培训工作将更难发展。

(四)培训课程指令化

正是由于培训对象行业化,所以我校培训课程带有强烈的计划性和指令性。这种指令性,不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规律研究,更不利于激发我校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训课程应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

(五)培训手段传统化

培训手段传统化,是培训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主要的培训手段无非是“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完全可以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相关课件,通过网络、多媒体开展远程培训。

(六)培训注重经济效益

就目前情况看,我校培训工作过多地注重经济效益,有点急功近利。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培训教育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更会给我们带来社会效益,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科技效益和人才效益。因此,我们应注重培训效益的多元化。

二、我校培训应对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发展,并结合石油系统的体制改革,以及我校的重新定位。笔者认为,对于培训而言,我校应积极采取应变措施,这样才能够使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和捉高。

(一)培训机构扁平化

我校现行的培训机构采用分散化管理模式,其主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校培训工作的发展。为了在短期内使我校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应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管理层次的减少来保证管理效率的提高。根据我校的现状,采取扁平化管理有利于冲破旧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管理制度化

对于我校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的登记制度、培训档案的保管制度、培训学员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学员的奖惩等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只要企业与学校齐心协力,培训工作一定会在继续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培训对象区域化

我校的培训生源以油田单位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为主,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又对西安石油大学当前形势下的培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给培训市场带来极大的商机。所以,西安石油大学的培训工作不应满足于当前的生源地,应积极开辟新的生源。应采取油田、地方两手抓,油田、地方并重,而且要优先考虑培育地方培训市场。以西部教育开发工程为契机,下大力气培育和开发西北地区培训市场,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四)培训课程市场化

西安石油大学最初的培训计划性强,主要是完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计划内的培训任务,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指令性。面对现在的新形势,培训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对培训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培训课程,确保培训课程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培训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等成为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中一项崭新的业务。

(五)培训手段现代化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突进,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培训应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刀耕火种式的教学手段,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积极主动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网络条件的,应采取网络教育。与之相关的是,硬件的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师多媒体的培训等问题。

(六)培训形式多样化

依据培训内容、学员的分布等特点,可采取学员集中入校学习,送教上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培训形式。对允许脱产学习、培训内容需面对面交流的培训,宜采取集中入校学习,例如外语的培训;对学员容易集中且无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取送教上门,如偏远地区学员的培训,对学员容易集中且有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取网络教学,如大中城市学员的培训;对学员分

散、配备VCD碟机、无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如油气田班站操作人员的培训。

(七)培训交流全球化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距离正变的越来越小,为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更何况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为有效的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必须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合作办学的形式,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运作境外培训,在适当时机,使培训走出国门,这样可以增强我校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我校培训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八)培训效益多元化

对于现代培训,我们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教育产业化,使得有些院校陷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短期行为。我们不要忘记,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有些情况,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获取社会效益。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所以,培训工作还要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我校培训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志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志的报告为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培训应走创新的路子。对于我校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培训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更新观念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努力做到各类教育之间比较协调发展”。这为我校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首先要树立培训教育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终身教育的观念;其次学院应改变原有的培训观念,将培训教育作为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最后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产学研为纽带,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机构改革

我校应改变目前各自为战,各自出击的培训局面。应从全局考虑,尽可能规划二级学院、系、部的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培训机构,集中优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为我校培训工作上层次、成规模在机构上提供保证。

(三)管理创新

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登记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统计制度、学员管理制度。为此,首先开发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和考务管理等功能。其次,实现组织机构的高效性。高效的培训教育管理机制应是既有自己的独立编制,又有庞大的兼职人员。这种管理机制既能够保证管理人员的精简又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捉高。第三,加强横向协作的高效性。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开设各类课程班,协助学员完成学位课程培训。

(四)办学层次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社会对职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培训的办学层次要具有体系化和系统化,学校不仅要培训专科生,还要培训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办学层次的系统性包括教学层次的递进性和所开设专业与课程种类的可供选择性。办学层次系统性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利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过渡与转化,从而使继续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办学形式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