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24 09:39:45

卫星通信论文

卫星通信论文篇1

1.1.1空间段空间段包括通信卫星以及地面用于卫星控制和监测的设施,即卫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踪、遥测和指令站,能源装置等。

1.1.2地面段地面段包括所有的地球站,这些地球站通常通过一个地面网络连接到终端用户设备,或直接连接终端用户设备。地球站的主要功能是将发射的信号传送到卫星,再从卫星接收信号。地球站根据服务类型,大致可分为用户站、关口站和服务站3类。

1.2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中各个已调载波的发射或接收通路经过卫星转发器转发,可以组成多条单跳或双跳的双工或单工卫星通信线路,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任务就是分别利用这些线路来实现的。单跳单工的卫星通信系统进行通信时,地面用户发出的基带信号经过地面通信网络传送到地球站。在地球站,通信设备对基带信号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已调射频载波后发送到卫星。卫星作为中继站,接收此系统中所有地球站用上行频率发来的已调射频载波,然后进行放大和变频,用下行频率发送到接收地球站。接收地球站对接收到的已调射频载波进行处理,解调出基带信号,再通过地面网络传送给用户。为了避免上下行信号互相干扰,上下行频率一般使用不同的频谱,尽量保持足够大的间隔,以增加收发信号的隔离度。

2卫星通信所使用的频率

卫星通信所用的频率大多是C频段和Ku频段,但是由于业务量急剧增加,这两个频段乃至1—10GHz的频段都显得过于拥挤,所以必须开发更高的频段。现已开发出Ka(26—40GHz)频段,其带宽是3—4GHz,远大于上述两个频段。

3卫星通信的基本参数

3.1有效全向辐射功率:也称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其定义为发射机发出的功率与天线增益的乘积。

3.2噪声系数和等效噪声温度:噪声系数,定义为接收机的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的比值,它用来表示接收机噪声性能的好坏。根据噪声理论,电子元器件内部的电子热运动和电子不规则的运动都将产生噪声,而且温度越高,噪声越大。所以接收机的噪声可用等效噪声温度来衡量。等效噪声温度是假设接收机输入端接一等效电阻,该电阻在一定温度下与该系统实际产生的噪声温度相同的热噪声。

3.3载噪比:卫星通信线路中的载波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是决定卫星通信线路性能的最基本的参数之一。

3.4地球站的品质因数,定义为接收机天线增益与接收端系统噪声温度之比。

3.5卫星转发器饱和通量密度:表示卫星转发器的灵敏度,其基本含义是,为使卫星转发器单载波饱和工作,在其接收天线的单位面积上应输入的功率。

3.6门限载噪比:为保证用户接收到的话音、图像和数据的质量达到一定要求,接收机所必须得到的最低载噪比,也是门限载噪比的含义。

4卫星通信与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商用网络、信息库和数字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所有信息内容都在网上实现,特别是数字音视频技术使得可以在互联网上看电视听广播[3]。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三维无缝覆盖能力、远程通信、广播特性、按需分配带宽,以及支持移动性的能力,成为互联网摆脱自身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向全球用户提供宽带综合互联网业务的最佳选择[4]。基于卫星的互联网是卫星直播、数字音视频、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开放、宽频、实时广播的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以下服务。

4.1宽带互联网接入,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地面网络和卫星线路回传。

4.2多媒体服务,比如网页内容投递、内容镜像、缓存、数字电视、商务电视、流式音视频、软件分发(更新)、远程教学、信息商亭等。

4.3交互式应用,如视频点播、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结合能够带来很多益处,同时也应注意到,卫星系统和现有互联网地面基础设施之间的结合存在着互操作性问题,再设计和实现基于卫星的互联网时还存在许多技术挑战。

5卫星通信与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为导航台的星基无线定位系统,其基本作用是向各类用户和运动平台实时提供准确、连续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目前该技术已基本取代无线电导航、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成为普遍采用的导航定位技术。拥有此技术及能力,国家就会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世界各大国不惜花巨资发展这一技术。1958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核潜艇在深海航行和执行任务中的精确定位问题,开始研究军用导航卫星,命名为“子午仪计划”,从1960年起就取消了无线电导航,第二代导航系统即———GPS(GlobalPositioningSyitem)便应运而生。俄罗斯的GLONA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是继GPS之后又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盟与欧空局也开发了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Galileo)系统,习惯上称其为3G(GPSGLONASSGalileo)系统。我国的导航定位技术始于GPS,从2000年10月开始,我国发射了多颗导航卫星,命名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已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预计2020年前后覆盖全球。

6卫星与激光通信

卫星与激光通信是利用激光光束作为信息载体在卫星间或卫星与地面间进行通信。经过多年探索,卫星激光通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成为开发太空、利用广阔的宇宙空间资源提供大容量、高数据率、低功耗通信的最佳方案,对于国防及商业应用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其原理是信息电信号通过调制加载在光波上,通信双方通过初定位和调整以及光束的捕获、瞄准和跟踪建立起光通信链路,然后在真空和大气中传播信息。其组成有激光光源子系统、光发射/接收子系统、APT子系统和其他一些辅助系统,其工作过程如下:

6.1发射过程。使用不同的激光器,产生信号光和信标光。经准直系统对激光进行光束准直后,具备了合适的发射角,2束光由合束器合成1束光,然后经分光片、精对准机构和天线发射出去。

6.2接收过程。接收到的光经过天线和分光片后,信标光一部分到达粗对准探测器,由粗对准控制器控制和驱动电路控制粗对准机构,完成粗对准和捕获;信标光另一部分经精对准机构、分光片、分束片到达精跟中踪探测器,由精对准控制器控制精对准机构,完成双方的精确对准和跟踪。信号光由信号光探测器检测。

7卫星与量子通信

卫星搭载量子通信技术,能够使人们借助外太空的卫星平台,建立星地高效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实现量子保密通信、星地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实验。我国拟在近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在卫星平台应用量子技术的能力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7.1星地量子通信通过自动跟踪瞄准系统在高速相对运动的地面站和卫星终端之间建立高效稳定的量子信道,地面站随机发送H/V和+/-四种偏振状态的单光子信号;接收端接收量子信号,并随机选择H/V或+/-基矢对单光子信号进行测量;测量到足够的量子比特后,接收端将通过经典信道通知发射端其每次测量所用的基矢,抛弃所用基矢不一致的测量结果;接收端再将基矢选择一致的测量结果取一部分在经典信道公布出来供发射端校验。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在星地之间建立安全的量子密钥。

7.2星地纠缠分发将纠缠光源放在卫星上,通过搭载在卫星平台上的望远镜系统和自动跟瞄系统同时与两个地面站之间建立量子信道。将纠缠光子对的两个光子分别发送给两个地面站,两站在满足类空间隔条件下分别对纠缠光子对进行独立测量,观测量子纠缠现象。

卫星通信论文篇2

2卫星通信机动站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Maplesim是一个多领域物理建模和仿真工具,它提供了一个三维可视化的环境建模以及动画显示仿真结果,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通过简单且直观的方式搭建各种复杂系统的模型,还可以可视化分析仿真结果。在Maplesim中能将建立好的模型转换到C代码中,可以在其他应用程序和工具中使用此C代码。在3D可视化建模环境下可以快捷、方便且直观地创建所需要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之后将模型转生成C代码,在VC++环境下编译C代码生成动力学模型的DLL文件,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应用程序的调用仿真。本研究基于.NET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编写上位机仿真用户界面,进而对生成的DLL文件进行调用。半物理仿真系统开始执行,给定一个初始时间t0(初始值),每次经过t时间后,对动力学模型DLL文件进行调用,从卫星通信机动站的动力学模型DLL中输出第一个状态信号,将这个状态参数传递给卫星通信机动站控制器实物,控制器中对输入的状态参数完成控制算法后将再次发出控制信号并传递给C#软件环境,再经过t时间,再次调用DLL中的动力学模型。此时卫星通信机动站动力学模型的DLL输出第二个状态信号。如此循环反复执行此过程,如图3所示,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半物理仿真系统。

3半物理仿真系统设计

卫星通信机动站半物理仿真系统主要由人机交互操作界面、STM32控制器、信号转换器、数据采集系统以及PC机中的卫星通信机动站动力学模型5部分组成。以STM32控制器为核心的卫星通信机动站半物理仿真系统本身是一个闭环系统,在仿真通讯过程中,由卫星通信机动站控制器实物发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模拟量经过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USB虚拟串口通讯传递给PC机,PC机则调用WindowsAPI(Windows系统中可用的核心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数字信号进行接收。PC机将接收到的信号再调用C#软件环境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最后输出一个状态信号。PC机再将输出的状态信号通过WindowsAPI接口发送出去,状态信号经过USB虚拟串口传递给信号转换器。信号转换器将状态信号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后传给卫星通信机动站控制器,在控制器中完成控制算法后,重新输出新的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再经信号转换器PC机动力学模型的DLL,最终返回状态信号,如此循环地执行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半物理仿真系统[4-5],如图4所示为半物理仿真系统框图。

4硬件系统的构建

卫星通信机动站的智能化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运动控制系统,其具有多自由度、多传感器、多驱动器、多运动形态的特点,对卫星通信机动站在现实运动过程中的多个传感器的输出模拟量数据进行采集,同时采用SPI串口通讯、蓝牙无线通讯的方式将数据传递给PC机上位机软件用户界面,以数据和虚拟动画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卫星通信机动站的实时运行状态。采用ADAS3022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传感器数据,经ADAS3022的数字接口SPI与MCU选用的STM32芯片内部自带的SPI通讯,并且可实现内部自带的ADC(模/数转换器)进行信号转换,再通过HC-05嵌入式蓝牙模块与PC机进行通讯,如图5所示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硬件系统设计了一个完整的5V单电源、8通道、多路复用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集成用于工业级信号的可编程增益仪表放大器(PGIA)[6]。如图6所示为数据采集系统电路原理图。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以ADAS3022芯片为核心设计的,ADAS3022芯片上具有完整的DAS,它可以以最高1MSPS转换速率进行转换,能够接受的最大输入信号范围最高可达±24.576V的差分模拟输入信号。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相比,在标准的数据采集方案中都会涉及到信号缓冲、电平转换、放大、噪声抑制以及其它模拟信号调理等,但是在ADAS3022中则无需这些辅助调理电路。这样一种高性能的核心芯片的应用,简化了具有高精密16位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难点,降低了成本。此外,在外观上,它具有更小的外形尺寸(6mm×6mm),40引脚的LFCSP封装;在性能方面,它可以提供最佳的时序和噪声性能,工作温度跨度-40℃到+85℃的工业温度范围[7-8]。此电路系统采用ADAS3022、ADP1613、ADR434和AD8031精密器件的组合,可同时提供高精度和低噪声性能。

卫星通信论文篇3

二、二次变速方法

由于忽略了各模块内部的处理时延,上节描述的传统方法的时延,在一次变速的限制下已减至最小。观察图2发现,Dt的长度正好是分组编码附加的全部监督码元的长度。也就是说,除了首个码组的信息码元是无延时地输出外,其它码组的信息码元都是被延时后再输出的。随着分组编码不断在码组后插入监督码元,越靠后的码组的延时就越大。要想减少该延时,就必须把首个码组进入编码模块的时刻尽量提前。观察图3同样发现,虽然最后1个码组的解码结果的最早输出时刻是固定的,但其它码组的结果若能尽早输出,就可以减小时间差Dr的长度。当然全部码组的输出仍然要互相连接不能分离,供信息解帧模块使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二次变速的方法,在信息速率和信道速率之间增加中间速率,用于成解帧和编解码的部分处理。通过将码组尽早输入或输出分组编解码模块,进一步减小调制解调时延,新方法的成解帧时序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中,信息速率为3kbps的连续数据流经缓存后,被提速至中间速率3.625kbps进行信息成帧,并送入分组编码模块。同样不考虑编码延迟,即监督码元可在高速时钟下得到。当分组编码模块使用信道速率输出时,Dt的长度正好是最后1个码组的监督码元的长度。其它码组在中间速率的作用下,与传统方法相比,因为提前进入了编码模块,已经被提前输出了。在每帧包含多个码组的情况下,新方法在发端减少时延的效果将更加明显。图5中,通过在分组解码模块的输出端使用中间速率,与传统方法比较,虽然最后1个码组的开始输出时刻不变,但其它码组的开始输出时刻被提前。继续使用该中间速率进行信息解帧后,缓存降速至信息速率的开始输出时刻也就被提前了。简单计算可知,此时的Dr约为104.8比特(信道速率)。显然,中间速率越小,Dr的值将越小。若码组的信息码元数不变,每帧包含的码组越多,Dr的值也将越小。

卫星通信论文篇4

1.1查找表法

查找表法是通过建立查找表来离散地描述功放的反向特性,传统的基于查找表法的预失真实现过程如下:1)测试功放的输入/输出信号,获取功放的即时非线性特性;2)找出功放的理想增益,即功放在线性区工作时的最大增益;3)将功放的输入特性/输出特性反转,由此生成查找表,为每一个输入信号提供一个相应的预失真信号。建立查找表之后,须考虑查找表的量化误差问题。由于查找表的表项是有限的,查找表输入端信号量化时,必然会引起误差,此时,采用不同的索引技术会对预失真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查找表法的核心,查找表地址索引技术阐释了如何有效地从查找表中找到有用的补偿数据。查找表预失真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表示输入信号的幅度,Q模块为量化器。查找表的地址索引方法包括均匀量化法和非均匀量化法。均匀量化是以输入信号的幅度为指针,均匀分配其整个变化域以生成查找表。功率法是最常见的均匀量化手段,其把输入信号功率作为指针,在变化域内均匀量化。但对小信号而言,功率法表项分布稀疏,量化间隔较大,引起的误差和失真也很大,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小信号较多的功放预失真系统。传统的查找表法仅根据输入信号幅度,找出表中最接近该幅度值的一项,该项对应的输出值即为相应预失真信号的输出值,不过此方法存在量化误差。采用插值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量化误差,线性插值法是最简单常用的插值方法。均匀索引的实现过程比较简单,但存在2个重要问题: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和各区间信号的非线性程度。常见的非均匀索引有功率索引、最优法索引及μ率法索引等。这些方法虽考虑了信号各区间非线性程度的不同,但却忽视了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由此可知,查找表建立简单,实现容易,但是也存在缺点:1)存在量化效应;2)精度要求越高,对查找表的尺寸要求越高,即表项越多,意味着速度性能会下降;3)不能补偿功放的记忆效应;4)自适应能力较差。为了尽可能减小这些问题对预失真器性能的影响,文献[2-3]对无记忆预失真器进行了改进,分别构造二维查找表和分段预均衡器。但当功放记忆效应较强时,二维查找表的线性化效果不太理想。另外,可根据信号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改进查找表法,文献[4]提出了一种改进查找表法,该算法根据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分布特性,对出现概率较小的大幅值信号增加迭代次数,提高了查找表法的收敛速度。

1.2多项式法

由于查找表法结构简单、易实现,早期多采用该方法对功放进行预失真处理,但其预失真性能的优劣取决于表项的多少,性能改善越好,所需表项越多,相应地,所需的存储空间也就越大,查找表项的数据和更新表项所需时间、计算量也就越大,因此,对情况复杂的系统,该方法不可取。非线性函数法是常用的预失真方法,其将输出信号的采样值与输入信号一一对应起来,用非线性函数把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拟合,得到功放的工作函数曲线,由于预失真器的特性与功放特性相反,由功放的非线性函数可得预失真器的非线性工作函数。非线性函数预失真方法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功放的建模及模型参数的辨识是功放预失真技术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功放的建模,常用的无记忆模型包括Saleh模型、Rapp模型和幂级数模型;有记忆模型包括Volterra级数模型、Winner模型、Hammerstein模型和MP(MemoryPolynomial,记忆多项式)模型。分数阶记忆多项式抑制了高阶交调分量,但对强记忆效应的功放预失真性能没有改善;广义记忆多项式明显提升了对强记忆效应的抑制能力,但计算量大,复杂度高。文献[8]在广义记忆多项式的基础上,去掉其滞后部分,降低模型系数数量,去掉偶数阶次,引入分数阶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广义分数阶记忆多项式模型。仿真表明这种改进模型在系数数量、计算复杂度和线性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折中。除上述模型外,增强型Hammerstein模型、EMP(EnvelopeMemoryPolynomial,包络记忆多项式)模型及DDR(DynamicDeviationReduction,动态偏差)模型都是Volterra级数模型的简化形式,这些简化模型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计算复杂度。模型建立和模型辨识是记忆多项式预失真的2个重要内容,模型是否合适直接决定预失真方法性能的优劣,如果没有合适的模型,再好的算法也不会取得精确的预失真结果。模型确定之后,选择的模型辨识算法是否得当决定着预失真技术的计算复杂度、收敛速度和性能。系统学习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失真系统的复杂度,须根据具体情况折中选择学习结构。根据学习器训练方式的不同,可将学习结构分为直接学习结构和间接学习结构,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直接学习结构简单,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实时性好,且参数不受系统引入噪声的影响[7]。自适应算法得到的权值是否是全局最优值会受到初值的影响,可能不唯一[8]。不同于直接学习结构的逆,间接学习结构采用的是后逆,学习器在训练时,对信号参数的敏感度降低,对实时闭环系统和自适应算法要求不再苛刻,较易于工程实现[9]。预失真训练器的训练过程即预失真模型参数的提取过程,核心是自适应算法不断更新得到的权值最终达到收敛目标值。自适应算法的复杂度和参数提取准确度决定了预失真器的性能及系统实现难易程度。目前参数提取算法大致可分为3类:LS(Least-Squares,最小二乘)算法、LMS(LeastMeanSquare,最小均方)算法和RLS(RecursiveLeastSquares,递归最小二乘)算法。在LMS和RLS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较多的改进算法,比如变步长LMS算法和QR-RLS算法[10-12]。相比查找表预失真,多项式预失真准确度更高、自适应性能更好,但是其计算复杂度却比查找表法高得多,线性化性能优劣也严重受功放模型描述功放特性精确程度的影响。

1.3神经网络法

随着生物仿真学的发展,神经网络算法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引起研究者的探索热情。由于该方法能对功放的非线性特性函数进行拟合,可将其引入预失真器的设计中[13]。神经网络是根据生物学神经元网络的原理建立的,它的自适应系统由许多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组成,所有神经元通过回馈或前向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文献[14]首先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功放进行预失真处理。目前最为常用的神经网络是Minsky和Papert所提出的前向神经元网络。神经网络法被广泛应用在函数逼近和模式分类中,文献[15]证明了由任意多个隐层神经元组成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可逼近任意连续函数。因此,可利用神经网络来拟合预失真器的工作曲线,且可用改进的反向算法自适应地更新工作函数的系数。文献[16]提出一种单入/单出的神经网络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式能较好地改善三阶、五阶互调分量,与一般的多项式拟合技术相比,其收敛性能和硬件实现都有一定优势。文献[17]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神经网络的幅相分离的方法,核心是对卫星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行分离。由于现有的神经网络预失真方法的延时效应较大,文中对网络的系数矩阵进行实时调整,有效减小了计算复杂度,较好地消除了功放非线性和记忆效应,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文献[18-20]也对神经网络法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查找表法和记忆多项式法相比,神经网络有效地提升了功放的预失真精度。目前,在几种参数辨识方法中,神经网络法预失真性能最好,最具有研究价值。

1.4联合查找表和多项式法

在窄带通信系统中,不须考虑功放的记忆效应,但在进行宽带通信时,不可忽略功放的记忆效应,但此时基于查找表法的预失真不能补偿功放的记忆效应,基于记忆多项式的预失真方法可以补偿功放记忆效应。当功放的非线性程度较高时,记忆多项式的预失真性能会有所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联合使用查找表法和记忆多项式法来补偿功放的非线性和记忆效应。QualidHammi在文献[21]中提出TNTB(TwinNonlinearTwo-Box,双非线性两箱)模型。这种模型由1个MP单元和1个查找表单元构成,按照2个单元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前向TNTB、后向TNTB和并联TNTB模型。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有记忆效应功放引起的信号非线性失真分解为无记忆的非线性部分和记忆部分,根据查找表法和记忆多项式法各自的特点,采用查找表法补偿失真的无记忆非线性部分,采用记忆多项式法来解决失真的记忆效应。文献[22-28]对结合查找表法和记忆多项式法的应用方法做了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的预失真性能优于查找表法和多项式法,且并联TNTB模型预失真性能最好。文献[29]在上述联合算法的基础上,推导出最优分段方法,并将这种基于最优分段数的联合预失真算法同上述联合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证明最优分段方法能取得更优的效果。为降低TNTB模型的复杂度,MayadaYounes提出一种更精确,同时又能降低复杂度的PLUME(Parallel-LUT-MP-EMP)模型[30],它由LUT(Look-upTable,查找表法)、MP和EMP并联组成,实验证明PLUME模型精度高于TNTB模型,在保证和GMP同样精度的条件下,能减少45%的系数数量。

2信号处理技术结合预失真技术

为了在有限的频段内实现更多的数据传输,宽带、高峰值平均功率比信号〔如MCM(MultipleCar-rierModulation,多载波信号)〕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FDMA(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频分复用)信号就是多载波传输信号的一种。多载波调制的原理是把高速传输的数据流转换为N路速率较低的子数据流进行传输,符号周期为原来的N倍,远大于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此时,将1个频率选择性信道划分成N个窄带平坦衰落信道(均衡要求降低),使其具备很强的抗多径和抗干扰能力,适用于高速无线数据传输。但FDMA技术的缺陷在于它的峰均功率比高,因此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给通信传输带来的各种问题会更加突出。在数字预失真效果改善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线性化功放的线性度效率,可根据信号特性采取相应的信号处理技术与预失真项组合方案。针对高峰均比信号,文献[30-32]还提出了以下几种组合方案:DPD与CFR(CrestFactorReduc-tion,削峰技术)的结合,DPD、CFR与Doherty技术的结合,以及DPD、CFR与ET(EnvelopeTrack-ing,包络跟踪)技术的结合等。对CFR的研究已有20多年,随着最近十年现代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CFR的研究成为热点。相关文献著作中也给出了许多CFR实现方案,可归结如下:限幅滤波法、峰值加窗法及部分序列传输法等。相关的实验仿真已证明,对进入预失真器前的高峰均比信号进行削峰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预失真性能。

卫星通信论文篇5

2.哈里斯公司“猎鹰”III

哈里斯公司宣布,该公司的AN/PRC-117G“猎鹰”III多波段单兵电台于2013年12月2日与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卫星成功连通。接下来,该公司又在北极圈进行测试,将“猎鹰”III电台装在一架货运飞机上从阿拉斯加飞往北极,然后返回。北极圈地区当前使用的是甚高频系统。根据该公司提供的数字,有多达30000台的AN/PRC-117G电台可以升级使用移动用户目标系统波形软件。

3.Alico公司相控阵终端

尽管相控阵天线在雷达应用中很常见,但是在通信领域相对少见。然而,Alico系统公司已经在其宽带分布式孔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终端中植入相控阵天线技术,并于2013年6月公布了技术详情。这种X波段系统显示,4个小型矩形平板式天线安装在M1“艾布拉姆斯”坦克和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车体顶部四周以及MaxxPro防地雷反伏击车的出入口四周。对宽带移动卫星通信相阵天线而言,这种设计考虑非常周全,因为它并没有在车辆的可视部位增加设备,这样就可避免炮塔或者车辆上的货物阻挡信号,也可防止在非常传统系统的突出部分遮挡信号。这就意味着它能在0°~90°的全半球覆盖,从而实现0°~360°连续的全方位覆盖。借助电子束自动转向功能,该系统实现了自动操作,其电子束可以在100Hz频率上指向并跟踪卫星。也就是说,该系统每秒要计算该卫星的相对位置100次。分布式相阵天线还解决了“钥匙孔”(keynole)以及“常平架自锁”(gimballock)问题。前者是稳定电子机械天线系统的难题。由于俯仰角不到90°,这样在顶点处就会有一片空域无法被天线光束覆盖。后者的问题在于其天线系统俯仰角>90°、<180°,所以当常平架达到其仰角极限时,方位转台必须旋转180°才能继续跟踪,因而不能平滑跟踪经过其顶点的卫星。宽波束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高增益天线都是窄波束,必须要有所取舍。在相控阵天线覆盖重复区域,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轻松解决。由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移动中的语音、数据以及流视频问题,这种全双向系统可以用于很多卫星通信系统,比如美国的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WGS)和XTAR系统、西班牙卫星系统(SpainSat)以及英国的天网卫星系统(Skynet)。该系统采用115V交流电或28V直流电,功耗700W,重68kg。

4.埃尔比特公司

2013年9月,以色列艾尔比特公司(Elbit)在伦敦国际防务展上展示了基于MSR-2000系列的下一代天线Elsat2000E。该天线采用新型被动波导平面面板技术,能够全面覆盖Ku波段。该公司称Elsat2000E技术性能有了巨大提升,大大超越了采用印刷电路多成分平板技术的Elsat2000。Elsat2000E新型天线直径50cm,重15kg,性能和效率是Elsat2000的两倍。埃尔比特公司称其具有30Mb/s的下行速率和5Mb/s的上行速率。该公司强调该系统有个关键特性,即它有先进的三重跟踪机制,具备100°仰角能力,因而可以提升移动中的跟踪和重新锁定性能。该公司声称该系统的G/T比为7dB/K,而这是信号噪声比方式,是天线能够接收的信号。该比值越大,从背景噪音中提取微弱信号的效果就越好。和Elsat2100相似,2000E也集成了该公司的InterSky4M军用战术卫星通信系统平台,能够在视线内、视线外以及超越地平线模式下,提供“无缝”宽带连接。该系统在机械扫描中结合平板相阵技术,最大限度提升了覆盖角度。它能够达成360°全覆盖,俯仰角度从0°~100°,这是其他系统做不到的。通常情况下,天线系统会采用碟状天线,这是因为其增益很好,但是由于高度原因极易被探测到。

5.Ibetor公司X波段终端

2014年2月28日,西班牙Ibetor公司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14卫星展上推出了新型的X波段Ib-Stom100X终端,其特点就是低矮不易探测。由于该终端高度只有20cm,该天线系统实现空气动力的高效能和自由调整(discretion),同时还能在极端地形情况下高效可靠连通。Ib-Stom100X专为舰船、飞机和地面车辆设计,加入了Ibetor公司设计的天线控制单元(ACU),包括惯性单元(IMU)、同千赫兹双GPS接收器、三轴陀螺仪、加速计和磁力计。通过这种组合,该系统号称指向精度提高0.3!,能在移动车辆上获取卫星信号并能“瞬时”再次找回。能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由于该系统使用的软件程序始终让机械扫描天线指向卫星位置,即使信号受到遮挡仍旧如此。其关键参数为瞬间频率500MHz、G/T比7.5dB/K以及波束中心上行速率高达8Mb/s。依据不同配置,其重量从75~85kg不等。根据Ibetor公司的信息,该系统已在西班牙军队服役。

6.Indra公司

西班牙的Indra公司提供了备选方案,它的Sotm解决方案运行在X和Ku波段上,使用低矮天线,并集成惯性导航。通过IP电台和骨干能力,该系统的卫星通信可为旅、营一级的巡逻部队提供服务。该系统经过专门设计,可用于任何车辆,甚至可用于小型船只。另外,其可选方案还包括Ku波段扩展频率(13.75~14.5GHz)、加密、运行时间20min的不间断电源,还可载有发电机,能够提供10h电力供应。

7.吉拉特卫星网络公司

就在Ibetor公司推出低矮天线终端之后,以色列吉拉特卫星网络公司(Gilat)也紧随其后,于2014年3月11日推出了“低矮光线卫星隐形光线(RaySatStealthRay)300X-M”。该系统经过专门设计,可与任何X波段卫星配套使用,可用于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WGS)以及崎岖道路行驶的车辆。它集成了多种动作传感器,可以进行准确跟踪、在最短时间获取信号以及能够“瞬间”再次找回信号。该系统经过设计,可以轻易装到未经改装的车辆上。它包含一个外置天线,长55.6cm、宽49cm、高25cm、重15kg。另外,它还有内置天线控制单元(ACU),重4.5kg。但是,由于它可以和集成MLT-1000调制解调器一起使用,故不必安装天线控制单元。吉拉特公司新产品的G/T比为2dB/K,传输和接收增益分别是23和25dBi,其接收频率为7.25~7.75GHz,传输频率为7.9!8.4GHz。SR300系列还包括用于Ku波段和Ka波段的低矮天线。

8.DRS技术公司X46-V认证

2013年5月,随着DRS技术公司的X46-V终端获得认证,允许用于美国国防部高性能卫星网络,该公司已能提供X-波段,为更多的偏远、分散的军事单位提供接入全球信息网络(GIG)。该认证由美国国防部联合卫星通信工程中心和美国陆军战略司令部颁发,从而允许X46-V用户接入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WGS),其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速率高达6Mb/s。除了美国部队,澳大利亚、加大那、丹麦、卢森堡、荷兰以及新西兰军队都可以使用该系统卫星。另外,由于可以运行K-y以及Ka波段,该系统能为其它商业和军事卫星提供更大灵活性和冗余能力。该公司还于2013年8月27日宣布,其L-3Linkabit可以提供系列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刚刚升级了Alsat永久移动地球站许可证,可以在美国境内以及其它商业航空器上使用其Ku波段终端。该证书允许的终端包括L-3DatronFSS-4180-LP(0.33×0.46m)、FSS-4180-LC小型孔径天线(圆周长0.46m),还包括LinkabitMPM-1000网络中心IP卫星通信调制解调器。美国陆军的“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移动网络”中都采用了L-3终端。

9.全球移动网络主动布局系统

Elexis公司宣布,在成功将全球移动网络主动布局系统(Gnomad)集成到“斯特赖克”装甲车辆之后,公司又将这一经受战斗考验的系统扩展到另一美军的重要平台,并在美国乔治亚州本宁堡的美国陆军第7远征作战试验部队完成安装。全球移动网络主动布局系统易于安装,并且不需要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该系统包括卫星天线、RF组件以及几代模块底盘,使其可以安装在美国军用产品目录内以及商业用等车辆上,比如“悍马”等。该低矮型天线尺寸为45×35×7in(合114.3×88.9×17.78cm),重量不到25kg,可用于商业和军事卫星。由于采用开放式架构,该系统可以和许多视线内电台以及卫星调制解调器共用,并通过解调器实现全双向语音、数据和视频通信。通过和超高频或甚高频电台配合,比如和“单信道地面及机载无线电系统”(Sincgars)以及嵌入式GPS共用,该系统能够在运行图像中直接嵌入跟踪蓝军数据。该系统传送频率为14.0~14.5GHz、接收频率为17.7GHz或11.7~12.75GHz,速率分别高达512kb/s和2Mb/s。在30°仰角、23℃情况下,G/T值最低为8dB/k。

10.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

罗克韦尔•柯林斯瑞典通信技术公司的终端和萨博公司的四轴稳定平台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移动卫星通信终端,既可适用崎岖路面也可用于海上。它可以安装到轻型越野车辆和小型船只上,也可以安装在指挥所车辆和中型滨海船只上。这些应用由于速度快、颠簸剧烈、移动幅度大,建立和保持卫星连接非常困难。但是,该系统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在高海况下时速高达50节以及崎岖地形下速度超过40km/h,它都能在1s内自动恢复丢失的连接,同时宽带通信速率可达10Mb/s。该系统全重约140kg,在20°仰角、11.0GHz情况下,G/T值为19dB/K。

卫星通信论文篇6

2对策探索

目前,卫星通信技术是我国大范围区域内应急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VSAT技术系统、BGAN技术系统。短波通信技术在地震应急救援现场的局域通信中也有很大的作用。这类应急通信系统应当具有高信噪比、大容量、高稳定性、全天候、盲区小、抗干扰、多通道、低功耗、小型便携、高机动性等基本特性[2]。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应进一步完善通过多种技术系统集成的震后应急通信系统,以解决地震后初期不同情况下地震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通信。

2.13G技术的应用据科学统计,不同震级的地震因为释放能量的大小不同,对震区内的通信环境的影响也有不同的差别。比如,Ms5.0~6.0级地震发生后,震区大部分地面网络或3G网络受损普遍轻微,Ms6.0~7.0级地震对地面网络或3G基站的破坏一般发生在高烈度区,而Ms7.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后,地面通信设施基本不可用[3]。应急通信车应根据地震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在地面通信设施受损较小的情况下可依托地面网络或者3G作为信道开展视频会议、语音通讯、数据传输业务,极端条件下使用VAST卫星网络,这样可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通讯效率。3G网络与VAST卫星网络相比传输速度较快,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国内支持国际电联确定3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中国联通WCDMA、中国移动TD-SCDMA、中国电信CDMA2000。WC-DMA以其技术成熟、终端类型多、速率高、网络覆盖好等特点在3种3G网络中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可以采用WCDMA技术作为主用3G通信技术,实现应急通信车与指挥中心的3G通信,CD-MA2000或TD-SCDMA可作为备用的3G通信方式。

2.2短波电台的应用短波通信属于独立自主通信,不依赖其他有线和无线通信手段都必须具备的网络、传输线路、中继体和建筑等基础运行条件,抗毁能力最强,是实现中、远程无线联络的基本手段[4]。从点对点直通距离看,短波是所有无线通信方式中距离最远的一种无线通信手段。另外,短波通信设备简单,可以根据使用要求进行固定设置,也可以个人背负或车载安装进行移动通信,组网灵活,实时性好,特别是在救灾初期常常是主要依赖的通讯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建设一套短波通信网络,由车载电台、便携式电台组成。车载电台用于组成指挥所通讯枢纽或作移动通讯使用,选择使用鞭形天线或双极天线,这样可以保证应急通信车在一般行进速度时正常通信,便携式电台具有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点,一般采用鞭形天线,利用地波进行近距离通信,主要用于应急通信车无法抵达的陡峭山地灾害现场,由应急人员背负便携式电台进入地震现场,保障通讯联络,实现无盲区通讯。为了解决短波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的融合问题,同时提高整个短波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必要时可以配备多网系融合设备,通过该设备可以将短波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卫星通信及超短波通信等通信手段进行融合,通过其他制式的承载网络,实现对短波系统的延伸和扩展,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通讯效率[5]。

卫星通信论文篇7

2SOQPSK-TG的极化分集接收

经过高斯信道传输后的卫星接收信号可表示为,本文设计的极化分集接收系统首先通过ADC将接收的两路圆极化信号(左旋极化、右旋极化)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经过自动增益控制环路(Au-tomaticgaincontrol,AGC)、差模环(Differentialmodeloop,DML)、最大比合并(Maximumratiocombining,MRC)、共模环、定时同步环路,得到解调信号,整体框图如图2所示。

2.1自动增益控制环路卫星通信信道衰落使得接收信号的包络会产生起伏,幅度变化可以相差几十分贝,本文给出的MRC算法、载波恢复算法和时钟恢复算法都要求输入端的两路信号幅度保持恒定不变,可见AGC在系统中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AGC调节接收信号的增益,使接收机输出电压恒定或基本不变,提高系统性能。其数学模型如下A(n+1)=A(n)+βR-A(n)x(n[])(8)式中:A(n)为AGC的调节增益,R为增益门限,β为增益步长。经过当前时刻增益A(n)所得的信号A(n)x(n)与门限R作比较,若小于门限则会增大下一个时刻的增益A(n+1),同理若大于门限则减小下一时刻的增益,使输出信号基本维持在门限附近。增益步长β越小,幅度收敛越慢,捕获时间越长,误差越小,即波形失真越小;反之β越大,收敛越快,捕获时间越短,误差越大。

2.2差模环到达接收机的两路信号由于相位或本振频率不一致会引入一定的相位偏移和频率偏移,而MRC算法要求两路信号同频、同相后才能加权合并,取得增益,因此必须完成两路信号的同频同相处理。两路信号经过下变频、低通滤波后通过鉴相器将所得的误差信号分为两路,通过环路滤波器后以相反的极性调整数字控制振荡器(Numericalcontrolledoscillator,NCO),使两路信号以相反的方向被推到同一个公共频率上,实现两路信号的同频同相锁定。SOQPSK-TG信号的差模环算法模型推导如下,设经过AGC后的两路信号分别。

2.3最大比合并常用的极化分集接收合并方式有3种:等增益合并、选择合并和最大比合并。本文采用分集增益最佳的最大比合并算法[25],其原理是通过AGC所获得的加权系数对两路信号进行加权合并,使信噪比较大的一路获得较大的权值,信噪比较小的一路获得较小的权值。设so为合并输出信号电压,αi为各支路加权系数,si为各支路输入信号电压,N为支路个数。假设各支路噪声不相干,因此合并输出噪声功率n2o应为各支路输入噪声功率n2i之和,可得合并输出信噪比γo为当且仅当各支路信号电压与加权噪声功率之比相等时,输出达到最大值,此时分集增益为N。

2.4共模环卫星相对地面的高速运动会使信号载波产生多普勒频率分量,这就要求接收机有较强的频移捕获能力、较快的同步速度以及较高的同步精度。本文采用同相正交环算法对载波进行恢复。

3仿真验证

仿真条件:信号中频f0=32MHz,下变频后载波fR=fL=4MHz,每周期采样点数Nc=32,采样率fs=128MHz,码元个数Num=800,每个码元采样点数Ns=64,接收信号为正弦起伏包络,起伏范围为20dB,两路输入信号频差Δf=2.56kHz,相差Δφ=π/4,多普勒频移fd=6.4kHz,噪声为高斯噪声,信噪比SNR=15dB,各环路仿真结果见图3~10。上述仿真结果表明,自动增益控制环路能够较好地恒定输入电平,如图3,4所示;差模环、共模环能够准确跟踪两路输入信号频差、相差及多普勒频移,如图5~8所示;最大比合并模块能够使得信噪比较差的一路得到补偿,如图9所示;最后的解调结果如图10所示,在最大起伏为20dB条件下,通过分集接收实现了正确解调。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所提算法性能,图11给出了分集接收SOQPSK-TG卫星通信系统与传统BPSK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对比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极化分集SOQPSK-TG传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BPSK系统,在最大起伏为20dB条件下,可获得5~10dB平均信噪比增益。

卫星通信论文篇8

2综合仿真及系统指标建议

假设功率放大器在不同非线性工作点的群时延特性、幅频特性和相位噪声特性是一致的,选择带宽36MHz卫星转发器,依据上述仿真参数对信道群时延特性、幅频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和非线性失真进行综合仿真。将卫星转发器的放大器的输入功率相对饱和点回退10dB,保证功率放大器工作在近似线性状态。对卫星信道的群时延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及幅频特性进行综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1×10-6时传输性能损失约11dB。将转发器的放大器的输入功率相对饱和点回退0dB(即饱和)、2dB、5dB和10dB时,综合仿真卫星通信系统的群时延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幅频特性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如表7所示。

参考综合仿真结果,对系统指标分配提出如下建议:当转发器的功率放大器工作于饱和点时,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2.3d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2dB的情况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6d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5dB的情况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3d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10dB的情况下,即在功率放大器工作于线性状态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应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1dB。

卫星通信论文篇9

2控制终端设计

控制终端是数据采集人员的操作设备,其功能是输入采集的数据并且将数据发送。控制终端采用了ARM9架构的S3C2440作为核心处理器,利用自主开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开发。其设计的模块结构图见图3。S3C2440核心板上有SDRAM与NANFLASH,分别用于应用程序的执行和程序的存储;北斗控制终端接口包含了北斗天线的串行控制口和电源;智能液晶显示接口通过串口2将核心板的显示控制数据传递给智能液晶模块;阵列式扫描接口读取操作人员的输入键值用于数据控制。控制终端的软件结构图见图4。扫描键盘处理模块驱动阵列式键盘,读取用户的输入键值,并提交系统处理;智能终端GUI模块负责用户的图形界面处理,主要功能包括控件界面绘制,事件响应以及消息传递;GPIO电路驱动模块用于控制卫星信号复用模块的北斗信号切换,以及北斗系统电源的管理;伪汉字空间的转换模块负责将采集到的数字信号映射到GB2312的汉字空间,以适应北斗卫星通道的数据传输;稀疏数组压缩模块解决了北斗数据包短,而采集数据量较大的问题,通过自定义的无损压缩算法,将采集的数据高效率压缩以适应北斗数据通道的特点;北斗数据编码解码模块负责将处理好的数据以北斗规定的格式编码和解码;系统参数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存储在智能终端中的系统参数,以配置不同的应用方案。

3伪汉字编码方案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对用户的级别做了严格限制,民用的北斗运营商普遍采用了内容过滤程序,即当发现传输内容为GB2312国标码时,允许数据通过,当发现传输内容为非GB2312国际码时不允许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的数据格式不符合GB2312编码标准,因此在系统设计上遇到了数据无法传递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伪汉字编解码方案。其基本思路是:编码时将原始的数据流进行分解,分配到多个汉字空间,解码时从汉字空间提取出数据流,并且将拆分的数据进行合并。GB2312是北斗采用的汉字通信系统,用于民用终端的数据发送。GB2312中每个汉字由2个字节组成,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176~247,而第二个字节的范围为160~254。因此第一个字节的有效编码空间为0~71,而第二个字节的编码空间为0~94。为了简化算法,将两个字节的编码空间都设置在0~63即2的6次方范围内。实际上将数据看成一个Bit流,将8Bit为单位分解为6Bit为单位,其示例图见图5。图中上方的8Bit的3个字节被看成24Bit的数据,在图中部分解到4个字节,每个字节为6位,高2位补零。实际上上方的数据与中部的数据从Bit流看来都是24Bit。得到4个字节的6Bit数据后,在每个字节上加上176得到图5中下部的数据,即伪汉字编码。该编码的范围位于GB2312的范围内,可用于北斗信号的数据传送。解码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反,不再叙述。在编码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实际问题:图5中演示的情况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输入的数据的字节数量是3的倍数,输出的字节数量为4的倍数。现实的数据流不一定满足上述要求,例如如果输入的数据是4个字节,输出需要的字节数是6个字节;如果输入的是5个字节输出的需要6个字节。这样会给编解码带来巨大的困难。为了简化编解码,可以将数据进行特殊的处理,办法是在传递的数据中增加一个数据的长度指示,并且将数据进行整数倍拼凑。其过程见图6。在数据的头部附加了一个长度指示器,其作用是当收到的数据后部附加的有PAD时可以将原始的数据提取出。PAD是附加在有效数据后面的无效数据,PAD的数量根据原始数据长度变化,其数量为0~2个。数据扩展的原则是将数据的整体长度扩展为3的倍数。这样得到的伪汉字编码的数据长度就是4的倍数,如此扩展的目的是有利于编码和解码。

4北斗数据通讯阵列与系统整体架构

由于北斗系统是军民两用系统,并且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通信带宽日益紧张,为了保障系统中的高级用户权限,对用户的收发信息的频度做了限制,平均一分钟才能发送一条信息。而对于接收信息的频度却没有限制,所以信息的接收相对较快。由于北斗的信息通道采用了无验证的协议,发送方无法得知接收方是否成功接收数据。为了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本数据采集系统对北斗通信协议进行了改进。具体方法为:发送方发送消息后,从系统中获取一个随机变量用于产生延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长度内没有收到对方发来的验证数据就继续发送,直到成功收到接收方的验证数据报。采用上述协议后,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但却给北斗的通信系统带来的严重负担。特别是随着采集系统数量的增加,控制中心的通信负担日益加大,采集终端数据发送的成功率也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正常工作。为了提高系统的数据吞吐率,利用北斗系统收发速率不平衡的特点设计了北斗卫星阵列,采用了单点接收设备以及多点发送的通信模式。当接受北斗设备收到采集系统来自海上的信息后,根据负载平衡的算法,从发送阵列中选择一个空闲设备完成数据发送。如果没有空闲设备就根据负载最少原则获取北斗发送设备并将数据压入发送消息队列。采用北斗阵列和负载平衡算法后,数据的吞吐率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加快,也提高了采集设备的用户体验。系统的整体结构见图7。多个北斗设备通过统一的网关接入北斗应用服务器,相关的控制软件运行在其上,负载解析和实现北斗设备的控制协议,系统的负载平衡以及将采集的数据回写到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决策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负责解析数据,分析相关的资源信息,以及GIS的控制信息。Web服务器对通过VPN网关的远程用户提供了数据访问服务,由于数据,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了硬件加密的认证模式,数据的传输也经过了加密通道的处理。

5实际应用

该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研发已经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分析海洋渔业资源,在本终端上设计了渔业捕获实时报告系统。具体方法是针对渔业捕捞的的各种船型,每种船型选择常见的50种鱼类,将鱼类的名称和图片写入终端。船员在捕捞结束后利用本终端将各种鱼类的产量通过北斗发送给控制中心。其中的数据不仅有渔获产量,而且还有捕捞的时间和地点,控制中心将数据记录入数据库后,结合相关的港口渔获数据,以及海洋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分析海洋鱼类的巡游规律,并且指导渔业生产。渔业管理部门也可以了解海洋整体上的生产情况,以便合理地进行生产管理。目前已经在南海生产渔船上安装了近300套设备,大部分设备工作正常。图8给出了第二代渔获采集终端实物,图9给出了GIS软件上的安装了设备的渔船的作业分布图。该系统还用于渔场预测,结合卫星遥感信号得到的温度、洋流和叶绿素等相关因素,根据终端传回的数据,分析渔场并将得到的预报信息通过控制中心发送到终端上,从而指导渔业生产,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图10给出了渔场预报的样图。该设备还用于增值放流工作的检测:为了保证渔业资源的稳定,需要人工放流鱼种。为了跟踪放流鱼种的生长和巡游情况,放流前在部分鱼种上留有标志,并且在放流前将标志与鱼种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当鱼被装有终端的渔船捕获后,船员将鱼的参数和标志编号输入终端,通过北斗发回控制中心,相关的放流数据就可以进入软件分析,从而得到放流的效果评估。目前本终端还具有了天气预报信息的发送以及他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报告的功能,可以在渔业安全和保护国家渔业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

卫星通信论文篇10

2、2004—2012年的8年间,卫星通信消费市场比重增加最多,年均增长5.9个百分点;2012年卫星宽带通信增长最快,为25个百分点。虽然市场主要在美国,但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3、2004—2012年的8年间,卫星直播增长最快,广播和电视年均增长分别为10.3和6.5个百分点。

4、卫星转发器租赁(转发协议)增长最慢,2004—2012年的8年间年均仅0.8个百分点,比重减少也最多,为4.5百分点,这也许是很多国家将卫星托管或合并给国际或洲际公司组织的原因所在。

5、全球卫星运营业发展很快,但区域差别仍较大,卫星转发器服务也不平衡。例如,美国每30万人有一个转发器,在欧洲是万人一个,而在亚洲,是600万人一个。近几年,后发国家发展较快,排名有所提前,但前四位的排名变化不大,营业收入仍占64%,可用转发器占60%,商业C波段和KU波段转发器容量占61%。前四名分别是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欧盟SES全球卫星通信公司、法国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

二、全球卫星电视用户市场分析

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电视用户至少有11.72亿,家庭普及率53%,数字化率43%、付费用户率66%;卫星电视覆盖97个国家和地区;卫星直播用户(含政府付费)至少有2.88亿,用户率25%左右,少于有线电视。全球卫星电视直播市场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亚太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整个美洲是全球最成熟的市场,高清率最高,全球近60%的HDTV频道服务于美洲。欧洲是传统市场,高清率低于美国,卫星宽带有待发展。亚太地区是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亚太地区日本技术上暂时领先,中国发展速度惊人,按照卫星转发器收入计算,中国卫通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排名第13位。全球卫星电视直播市场最大的是亚太地区,用户至少8500万,其中中国用户5430万、印度880万、韩国660万,日本天空用户超500万。但是,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占全球人口的19%多,家庭众多,卫星直播家庭普及率还很低。第二是欧洲地区,用户至少有8256万,卫视用户率34%。德国1807万、英国1205万、法国约500万。第三是中东和非洲,大部分属于免费,用户有6177万,卫星电视渗透率为67%。在海湾国家,用户大多是通过双天线或双高频头接收卫星信号。第四是美洲,付费用户占大部,用户至少有5845万,其中美国3403.4万,南美加美国外的北美有2100万。近年来,全球卫星电视直播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亚太地区迅速崛起,成为耀眼的新秀。尤其是2006年以来,亚太卫视用户快速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2010年,全球新增近2500个卫星付费电视频道,其中超过四成来自亚太市场。由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卫星电视运营商多采用低价战略,迅速占领市场、扩展用户,以求后期获得利润。如印度卫星电视收费标准为每月5美元或更低,这促使数量迅速攀升,直追美国。中国“村通”工程定位于公益平台,免费接收。这些措施,成就了亚太卫星电视市场迅速发展。但是,亚洲卫星电视运营商还不能用更多的资本促进市场成熟,暂时还难与欧美匹敌。

三、卫星通信广播发展的趋势

1、拥有固定通信卫星国家(地区)在减少。

2005年有固定通信卫星公司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现不到30个。近些年,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卫星公司先后托管或合并于国际或洲际卫星公司组织,如美国泛美卫星和回声卫星公司(故据2012年固定通信卫星排行榜合并列出);欧洲国家多参与欧洲SES全球卫星公司,有荷兰的新天空卫星公司、挪威的电信卫星广播公司、瑞典的天狼星公司、土耳其欧亚卫星公司等。拥有自己卫星公司的国家和地区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发射和运营固定卫星成本,与收入相比,投入和产出比不高。

2、地面和空间运营结合的模式有扩展的趋势。

卫星通信运营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卫星空间段为主的运营商,如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欧盟SES全球通信卫星公司等。第二类是空间和地域段结合的运营商,如美国DirecTV公司等。由于地面运营比空间运营经济效益高很多,第三类是以地面运营为主的公司,如康卡斯特(Comcast)有线通讯公司。以上三类公司的业务收入各相差一个等级。2012年收入,空间运营最大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为26.99亿美元,空间和地面结合运营的DirecTV公司是前者的11倍,达297亿美元。有线电视运营为主的康卡斯特公司,世界2000强排56位,营业收入626亿美元,是第二类的2.11倍。所以,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主要采取租用卫星,重点发展地面业务。

3、天地网络不断融合。

即卫星通信与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四业融合。目前,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数字媒体、信息服务行业已经占主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地面网络天然具有互动性和社交功能,而卫星通信则以单向广播见长。但是,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这为它们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毕竟,卫星通信、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属于信息服务业,相互融合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全网络、全终端、全内容是共同的发展战略。

卫星通信论文篇11

1.2卫星移动终端SMT(SatelliteMobileTerminal)SMT是基于“北斗”的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的用户终端,用户使用SMT接入试验网得到所需的通信服务。为区别试验网内不同的用户,使用用户识别模块UIM(UserIdentityModule)予以识别。每个移动终端都有各自的卫星设备识别号SMEI(SatelliteMobileEquipmentIdentity)。每个移动用户都有自己的卫星移动用户识别号SMSI(SatelliteMobileSubscriberIdentity),分别存储在UIM上和SHLR(SatelliteHomeLocationRegister)上。

1.3综合信关站SGS(SynthesizeGatewayStation)

综合信关站由收发系统、业务控制系统、卫星资源监测与管理、移动交换中心等网络部件组成。

1.3.1收发系统GTS(GatewayTransceiverSystem)它受控于GSC,包含射频子系统和信道处理子系统。射频子系统完成卫星射频信号和中频或基带信号之间的转换功能,信道处理子系统完成信道调制/解调、帧处理、交织/解交织、编码/译码和信道映射等功能。它完成G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SMT和GTS之间通过卫星传输及相关控制功能。

1.3.2业务控制系统GSC(GatewayServiceControl)GSC是地面信关站的控制部分,它处于GTS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之间。一个GSC可以连接和控制几个GTS,在试验系统中只有一个GTS。它的主要功能是无线信道的管理、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移动台切换管理,话务量统计等。

1.3.3卫星资源监测与管理SRMM(SatelliteResourceMonitor&Management)卫星资源监控与管理完成对卫星资源的监控与协调管理工作,包括了:卫星频谱与信号监测、卫星工作状况监测与系统管理、运行状况与工作模式管理、信关站与地面运控网进行信息交互与处理、天线与射频状态监视。

1.3.4移动交换中心GMSC(GatewayMobileServiceSwitching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由软交换SS(SoftSwitch)、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服务器、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MaintenanceCenter)、卫星接入网关SAG(SatelliteAccessGateway)、地面接入网关TAG(TerrestrialAccessGateway)等实体组成。①软交换SS(SoftSwitcher)完成移动呼叫接续、控制、无线资源和移动性管理等功能,是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网的核心,同时也是与地面固网和实验网的接口设备。②AAA服务器认证:用户在使用网络系统中的资源时对用户身份的确认。授权:网络系统授权用户以特定的方式使用其资源。计费:网络系统收集、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以便向用户收取资源使用费用,或者用于审计等目的。AAA服务器含卫星归属位置寄存器SHLR(SatelliteHomeLocationRegister)与地面移动网的HLR类似,SHLR是用来存储本地用户位置信息的数据库,每个卫星移动用户必须在某一个SHLR登记,不同之处是试验网将卫星移动设备标识寄存器集成到SHLR之中。登记的主要内容有:用户号码、移动设备号码、位置信息、业务信息等。试验系统暂不考虑卫星访问位置寄存器SVLR(SatelliteVisitorLocationRegister),但设计时应该留有扩充的空间。③地面接入网关TAG地面接入网关实现与地面PSTN,PLMN和短消息中心的接口,信令转换,业务合成、分解、存储和传输的实体。地面接入网关实现试验系统与地面其它网络的多种业务转换和互通。④卫星接入网关SAG卫星接入网关是业务控制分系统GSC和移动交换中心GMSC的接口实体。⑤操作管理中心OMCOMC是网络拥有者对全网进行监测和操作的功能实体。

1.4系统接口定义

1.4.1UIM-SMT接口卫星移动终端SMT到用户识别模块UIM接口,SMT在注册、实现双向鉴权、加密、信息存储时要与UIM交互信息和数据。

1.4.2S-Um接口S-Um接口又称SMT-GS卫星空中接口,是卫星移动试验网的主要接口之一。对卫星移动通信而言,大部分信令都是和SMT相关,S-Um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了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S-Um接口与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采用的体制密切关联,相互决定。

1.4.3Am接口Am接口是信关站内部GTS和GSC之间的内部接口。

1.4.4A接口A接口是卫星地面信关站和GMSC之间的接口,该接口携带关于信关站的管理、呼叫处理和移动性管理等信息。采用SIP和RTP协议分别传输信令和业务数据,通过TCP/IP承载传输。

1.4.5R接口R接口为GMSC与AAA之间的接口,GMSC通过该接口向AAA服务器和SHLR查询被叫卫星移动用户的选路信息,以便确定呼叫路由,呼叫时对用户进行鉴权,并在呼叫结束时向AAA发送计费信息。试验系统的SHLR与信关站放在一起。

1.4.6P接口为综合信关站的地面接入网关与地面网络的接口,传递业务及控制信息。

1.5系统通信体制为了适应卫星资源,试验系统采用CDMA通信体制。前向信道(卫星到终端)和反向信道(终端到卫星)各占用不大于8MHz频谱带宽。见图3。前向和反向信道采用扩频方式,将2.4kbps的数据经成帧、编码、交织、加密处理后,由扩频序列将频谱展宽。前向信道由以下信道组成:PICH(PilotChannel):前向导频信道,为参考信道,终端由它获取相干解调及同步信息;SCH(SynchronizationChannel):同步信道,发送定时参数,系统参数;PCH(PagingChannel):寻呼信道,用于寻呼用户,发送短消息和系统消息;BCH(BroadcastChannel):广播信道,为终端提供广播业务;DSCH(ForwardDedicatedSignalChannel):前向专用信令信道,传送专用信令,在通信过程中传输交换信令;TCH(TrafficChannel):业务信道,承载语音和短消息业务,试验系统使用1~30条。反向信道由以下信道组成:RACH(RandomAccessChannel):反向随机接入信道,用于终端发起呼叫、被叫和注册时传输信令;RTCH(ReversedTrafficChannel):反向业务信道,承载语音和短消息业务;RDSCH:(ReversedDedicatedSignalChannel):反向专用信令信道,用于通信过程中交换信令。前向信道采用正交的Walsh码区分用户和控制信道,码片速率4.9152Mcps,调制方式为QPSK,信道编码为1/3卷积编码。反向信道采用随机码区分用户,码片速率4.9152Mcps,调制方式为HPSK,信道编码为1/3卷积编码。

2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的工作原理见图4。用户终端对语音、数据、短消息进行信息处理、基带处理、射频处理形成频率为L的射频信号后,由天馈单元发向卫星。卫星接收到用户所发的信号后,进行放大、变频、滤波等处理,经C波段天线发向信关站。在综合信关站中,由专用C波段天线接收卫星发来的入站信号,经低噪放、下变频处理成中频信号(70MHz),经中频分路后送往两个16路解调器,解调后数据接入本地局域网,通过信令处理与软交换完成与对方用户的连接,建立通信信道。信息经信关按协议处理后送往交换机,交换机将数据送往两个16路调制器,调制器完成对数据的信息处理、基带处理、扩频调制后,形成中频为70MHz的已调合路信号(2个中频,各含16路),送往中频合路器,合路后经上变频处理成S波段信号,经高功率放大(HPA)后,由S波段天线发向卫星。卫星收到信关站所发的信号后,进行放大、变频,处理成频率为L1/L2的射频信号发向用户。用户端接收到卫星所发来的微弱信号后,经低噪放(LNA)、变频处理成频率为70MHz的中频信号,经解调、信道处理、信息还原后得到对方所发的语音、数据、短消息等信息格式。终端接入流程举例,见图5。

卫星通信论文篇12

2信号处理

通过监控软件完成,为了不占用更多的主线程资源,监控软件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线程CThreadBeacon信标机线程类和CThreadModem调制解调器线程类,通过这两个线程的通信处理载波的关闭与开启。当确定天线进入遮挡区后,CThreadBeacon信标机线程根据当前的信标强度和调制解调器载波发射的状态,发送打开或关闭载波的消息给CThreadModem线程。CThreadModem线程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读取调制解调器当前的参数,明确设备的工作状态,二是负责接收由CThrea-dBeacon线程发送过来的消息,根据消息的具体内容,向调制解调器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车载站在载波发射的行进中,如遇到高大的货车或小面积的建筑遮挡瞬间遮挡时,这时关闭载波是不必要的,故在信标机线程中,设定当遮挡超过10s后发送关闭消息给调制解调器线程,进而关闭载波发射。同样在离开遮挡区超过5s后发送开启消息给调制解调器线程,进而开启载波发射。具体流程见图1“载波自动关闭流程图”。

3实现过程

软件以visualc++6.0作为开发编译环境,在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界面中,运用多线程串口通信编程和SNMP网络编程方法,利用线程间通信机制,完成载波自动关闭功能。软件启动时,建立CThreadBeacon线程并启动运行,运用串口通信编程,在InitInstance函数中,初始化串口参数,线程中使用定时器,频率为300ms,按照通信协议格式,以查询方式读取信标强度,经过适当处理后,以浮点数显示在监控界面上,范围是0~10,根据浮点数的大小,来判定天线是否进入遮挡区,如当信标强度小于3时,确定天线进入遮挡区,再以PostThreadMessage的方式发送消息给CThrea-dModem线程。建立CThreadModem线程,运用SNMP网络编程,在In-itInstance函数中,初始化调制解调器SNMP相关参数,创建两消息响应函数OnGetParam_Modem用来获取设备当前状态,和OnSetParam_Modem用来接收由CThreadBeacon线程发送过来的消息,根据消息的附加参数和当前调制解调器的状态,确定发送关闭或开启载波的指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