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5 15:33:42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

答案一:逼出来的壮举—建设“生命渠”、“幸福渠”。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林县人一生中只在出生、结婚以及进棺材的时候才会洗脸,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10年,终于建成竣工。

答案二:拼出来的奇迹—用奉献和牺牲铸就。历时10年,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党员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2

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际上,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当今社会,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一、红旗渠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骨气和胆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有梦想,才有力量。正如所讲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不是党和政府的一个口号,不是一个经济发展指标,而是由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组成的,这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因为生命延续不止,梦想传承便生生不息,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奋斗,也随之延续不断。在国家当前的发展阶段,13亿国人的梦想就是"全面小康、国家富强",当我们都在为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奋斗时,也就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了一份力。"中国梦"必须造福于人民,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花,离不开奋斗的汗水浇灌。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有13亿国人的共同努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崛起,离不开13亿群众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奋斗。

二、红旗渠精神是形成新时代精神的基础。

红旗渠精神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影响着新的时代精神的思维品质和精神风貌。时代精神总是立足于现实实践的,总是在一定民族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够摆脱困境,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之上,我们才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是根源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的,具有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但这种时代精神深层次上是由民族精神所决定和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而红旗渠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既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红旗渠精神的优秀传统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红旗渠精神,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之魂,必须使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理想和信念、精神与道德规范。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利益,无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秩序必然失范,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联系当前实际,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实干兴邦

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贯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红旗渠精神体现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能否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

讲,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力量,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时刻,探讨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今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是要心怀梦想,坚守信念;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是要依靠人民,万众一心;四是要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五是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50多年来,红旗渠不仅仅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当今社会释放更大的能量。当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原则,深入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每一次感受红旗渠精神,都可以荡涤思想、震撼心灵、启迪思想、增强党性,红旗渠精神将指引我们实现每个人的梦想,将指引我们共同实现中国梦。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二)

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既要认真落实统一部署,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要结合各自实际,灵活安排好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工程之一,"红旗渠精神"实质就是为民务实清廉,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典型。参观红旗渠,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参观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内涵实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吗?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党性原则,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考。对此,郭庚茂书记明确指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变,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在不同时期会变,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变,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没有变;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会变,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没有变;人们的价值理念会变,但我们党倡导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会变,但我们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没有变。从这"六变六不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能变,作为党性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都会历久弥新。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从内心深处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根基。

二、对照"红旗渠精神",认真查找和整改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的同时,切实对照"红旗渠精神",聚集""问题,搞好"四个对照".

一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红旗渠的建造是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开局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的求真务实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把世世代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三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红旗渠的建设正是林县人民依靠艰苦奋斗,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四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修建红旗渠,总投资近7000万元。这样的投资不仅在当时是笔大投资,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不小的投资。如此大的投资,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参与的大小领导干部又是如此之多,竟没有发生过一起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负责同志盗用修渠物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像战斗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的每位党员干部一样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决定以整风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目的是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于8月上旬在林州市开展了"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有幸作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聆听了在《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故事的李蕾作的红旗渠精神讲座,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笔者感受很深,感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笔者所从事的机构编制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不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

红旗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上小学时,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多年来,不止一次地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领略红旗渠的风采。初夏时节,参加局党校第三十六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河南进行教学考察,有幸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精神。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3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习总书记的讲话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改变工作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鸡冠区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关于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

   在林州学习了“红旗渠”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感悟了谷文昌沙漠变绿洲的精神,体会了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发扬红色精神,向楷模学习,以本职工作为轴,讲党性讲原则,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的家乡有北大荒精神、兴凯湖文化、造福百姓的兴凯湖饮水工程、虎头要塞、有各种优良的农产品(大米、黄豆、玉米、豆角、煎饼等),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发展不起来,是什么原因?红旗渠的农产品没有我们丰富,而我们的产品没有品牌文化的市场?是我们没有把精神文化做强做大吗?我们的文化怎样能吸引来金凤凰?众人拾柴火焰高,宏伟的工程离不开众志成城和核心领导,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核心领导,在打造鸡冠区幸福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以县委书记扬贵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率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历经十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解决林州人民世代未解决的缺水历史。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求我们广大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心中有责。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勤勉工作。面对纷繁的工作必须锐益进取,横下一条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成效;要忠实履职。坚定四个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用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我们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的带头人,不但自己要时时刻刻用红旗渠精神鞭策自己,同时,要带好班子和队伍,按照区委全会精神要求,扎实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迎艰克难。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条件下,做到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积极想办法,群策群力,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完成好全年财政各项工作,向区委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用实际行动践行好红旗渠精神,为开创新时代鸡冠区发展新局面贡献财政党员干部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非常荣幸参加“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培训班,历时三天的“听、观、感”,使我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通过听申军昌老师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及全面解读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使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历久弥新。通过徒步“人工天河”红旗渠,感受到“红旗渠”的宏伟壮丽,不仅为建设者们的超凡智慧、顽强毅力、无私奉献所惊叹和敬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与群众同修、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

   作为党员,不仅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作为法官我将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时刻用党章确立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检视自己,警示自己,矫正自己。

   为期三天的“红旗渠”参观学习已经结束,但当地人民的那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刻苦铭心。历经十年,当地人民在没有现代化施工工具,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的情况,以最原始的手段,修建了这条1500公里长的水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感动,现如今,“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它将“红旗渠”精神永远的携刻在了太行山之上。我省号称拥有“大森林、大平原、大湿地、大石油、大煤炭”。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经济滑坡、人口外流。可以说大自然赋予龙江人的自然资源远远丰富于林州,我作为一名干部,要切实进行深刻反思。古语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龙江人,应该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把我们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运用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凝望着《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画,注视着画中展现的上百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堵龙口的壮观场面,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煤城儿女勇敢拓荒创业,迫切需要精神支撑,变内力为动力。 让我们接过红旗渠的大旗,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激流勇进、破浪前行。要以红旗渠精神为镜子,认真对照检查,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开创新时代鸡冠区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关于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    七月的红旗渠,绿树茵茵,***学院**名老师,怀着对党的崇高敬仰,不远千里来到河南省林州这片土地,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接受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培训。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4

   10月16日至10月20日,我参加了由中共鸡冠区委组织的专程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短短几天时间,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教学形式,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红旗渠风景区内,我们一边观看红旗渠的历史资料一边了解红旗渠的艰苦故事,让我们瞬间回忆起当年那个红色年代。红旗渠精神展现了林州人民不怕困难、战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精神风貌,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青年洞是红旗渠在太行山山腰悬崖峭壁上的一段干渠,由于这里地势最为险要,工程修建最艰难,是红旗渠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干渠。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政府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示范农业,促进种植业向绿色、有机、可持续方向大步迈进。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出路,结合自身的特色找出路,做文章,走出了一条适合本乡经济发展的道路。

关于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十月十七号至十九号跟随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参观了红旗渠,很受感动。19世纪,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的愚公移山的大无畏精神,克服重重艰难,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以超乎想象的意志与毅力,建成了1525.6公里长的大型水利工程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传承的体现,彰显了中华名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员爱岗敬业,勇于担当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学习红旗渠精神,要深刻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谛。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议思想来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担当作为、勤政廉政、为民服务。

   学习“红旗渠精神”,要勇于无私奉献,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是为了人民服务的,任何贪图享乐,拈轻怕重、贪污腐化的人都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清廉朴素,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要勤奋敬业、务实干事、坚持原则、严守纪律与规矩、公平公正、为民办事、排忧解难。

   我作为医务工作者,通过这次的“红旗渠精神”的学习,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己身负的重任,在看好每一个患者的同时,更要急患着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真正完全的为患者做好服务,同时要协助院长把院里的工作做实,当好院长的得力助手。

关于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7月13日,在***学院**书记带领下,***学院老师们赴红旗渠精神实践基地——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参观学习。

   同志们首先参观了位于石板岩阵西北部的桃花洞村。过去,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桃花洞村是一个一穷二白、村容村貌脏乱差的落后村庄。近年来,在村支部书记和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攻坚克难,解决了用水用电和生产问题,走上了一条勤劳致富的道路,一跃成为石板岩镇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从“空壳村”到“富裕村”,从“一般村”到“先进村”。桃花洞村多次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安阳市委组织部、林州市委组织部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现如今,石板岩镇桃花洞村“天路堡垒”被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基层党建示范教学点。通过一上午的实践教学,老师们实地感受了桃花洞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党员干部们为之做出的不朽贡献。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5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顽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修建的“民心渠”、“幸福渠”,使林县人民彻底解决了“水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奇迹。最近,区委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红旗渠”实地考察学习。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通过老师讲述“红旗渠”的建设史,参观谷文昌旧居和石板镇扁担纪念馆,再次对我的心里产生了强大的震悍,林县人民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生产困难,劈山开渠把山西漳河水引到林县。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会激励后人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直至取得全面的胜利。“红旗渠”再次证明,有党的顽强领导,有像时任县委书记杨贵那样的好干部亲自带头,解决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难事。同时也说明,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广大林县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愚人移山”的精神,先后的有八十一人在修渠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最小的年仅16岁,林县人民“穷则思变”“知难而上”的品格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红旗渠”就是一面镜子,就是一面旗帜,这将永远激励人们发奋图强,克服苦难创造美好生活。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党支部为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按计划落实到位,让每位党员在这次集中学习活动中真正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革命初心,支部于2019年xx月xx日到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通过两天的学习,感悟很深,具体如下: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理想是行动的灯塔,信念是前进的动力。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山头、挖隧道、架渡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支撑这一伟大壮举的还是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今天,我们伟大祖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本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但实现这一目标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深刻体悟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深刻领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的精神内涵,扎扎实实的把本职工作做好,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恪守为民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林州群众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与期盼,30万人苦战十年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展现了践行群众路线所能带来的强大力量。

   三、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把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始终。仔细聆听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从寻找稳定水源到下决心修渠引水,从深入调查论证选定引水点到反复组织测量,从动工之初的全线“开花”到随后调整为分段推进,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思想脉络,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思想路线。修渠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物质极为匮乏、经济极其困难,技术落后、设备短缺,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锐意创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干实干建造了所需的大部分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将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此次培训是各位民革党员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充电站。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大家整装出发、发挥民革党员作用、继续为民革增光添彩的新起点。今后,民革党员们将带着红旗渠精神、带着满满的收获,更好地发出民革声音,把民革建设成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努力开创**民革事业新局面。

   非常感谢市委会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在为期四天的培训时间里,党员同志重温红旗渠精神,使我们受益匪浅。回顾几天来的学习生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民革党派干部的艰辛和差距,特别是做一名合格党员需要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当然,还要有对政策高度的把握与理解。通过对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多感知。通过这些重要的精神思想解读,使我们在参政议政工作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努力工作。

   这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我最大的收获一是红旗精神传承,二是李主任阐述的社情民意的写法,讲的非常好,对社情民意撰写的要求,步骤,题目,论据等知识讲的非常细,深入,我从一个概念模糊不知道从何入手的门外汉,到李主任深入浅出的讲析和对社情民意的精彩点评,使我明白了要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要从小切口入手,要做调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逐步知道怎样入手。确实学到知识点,受益匪浅。感谢市委会组织这次学习,希望有机会再接受培训。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8月4日,办公室党支部分享了《三十四岁就开始“熬日子”,真的有意思吗》给全体工作人员学习。该文主要讲述了修建红旗渠骇人听闻的起因、艰苦卓绝的过程,联系当下公职队伍个别人员“熬日子”、得过且过、抱怨工作的不良心态及行为,引发了在新时代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等方面的思考。

   历史上的*县极度缺水--*县人一生中只在出生、结婚以及进棺材的时候才会洗脸,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宁可苦干、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历时10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他们终于可以大口大口地喝上水。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我的思想被*县人的坚持和坚毅彻底感染了。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6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他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结合本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年艰辛最终修筑成功,团队精神是基础。要想把事情干好,没有清晰的思路、团结的集体不行。红旗渠是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群有梦想、有信仰的人共同建设完成的。这个团队很好,这是成功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保险理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公司客服部的员工是核心团队,公估公司和代理公司的代查勘人员也是团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团队各方面人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才能把分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做好。

二、红旗渠的建设体现着创新精神。红旗渠引的是山西漳河之水,把山西的水引到河南的想法,首先就是思路的创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也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创新的举措。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创新。目前我们公司处在发展初期,理赔服务基本上依靠代查勘,很多其他大公司的管理办法在这个阶段无法照搬使用,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7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来安阳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阳和我们要游览的红旗渠景区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之处,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在历史上,曾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

提起红旗渠呀!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红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苦干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过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盘绕太行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得打灌溉,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因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赏,他还亲切接见了当时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以后,周恩来总理总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大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好的,景区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请记住我们的旅游车颜色为浅黄色,车号豫A15959,等我办完购票手续,我们一起进入景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原名坟头岭,因为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苑,大家请看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为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所题写。

走过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大浮雕,这组浮雕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为主题,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毛主席诗词中的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继续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的总干渠分水闸,大家请看正面楼顶上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著名学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

经过分水闸,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匾额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厅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中央的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边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在当年10月因为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发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进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了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此工程亲笔写了洞名。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旗渠,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红旗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好了,朋友们,因时间关系,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我们在景区门前集合,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2】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红旗渠景区观光旅游。我是小导游魏桢圃,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领略这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大家看,我们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想起林县人就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的。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让我陶醉其中。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 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站在步云桥低头向下一望,不禁叫人胆战心惊。而登上步云桥的人,都会发出惊呼:好险啊!

红旗渠,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各位游客,红旗渠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我的导游有使您不满意之处,请您原谅,请您指正。希望这次红旗渠之行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3】 红旗渠景区简介:

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北部,豫、晋、冀三省交汇处。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水利风景区。

红旗渠景区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展现现代水利建筑工程并具有山岳型自然风景的特色旅游区;是一处自然美景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红色旅游胜地。红旗渠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期间。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红旗渠旅游黄金线路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

分水苑景区,红旗渠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延伸林州腹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在此举行。苑区主轴景观带上分布着水利科普园、精神之柱、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的翠柏、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闸和红旗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等,与红旗渠纪念馆一起构成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呈现出现代与古朴兼而得之的风貌。

红旗渠纪念馆通过515米长的展线,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青年洞景区,是以红旗渠的代表性工程青年洞为主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不经意间,已与英雄擦肩而过,号角嘹亮、踏遍青山、推独轮车等英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蓦然抬头,青年洞就在眼前,这里昭示青春,也展示巍峨,更有江泽民、李先念、郭沫若等领导人题词摩崖石刻点缀期间。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现场表演,怀旧,惊险,与英雄再次握手,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浮躁的心情也会变得寂静,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谛。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12-02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在悬崖峭壁间开凿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至今仍在林县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其精神也随着历史的沉淀而不断得到挖掘与弘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于社会急剧转型过程的中国目前正亟须思想的繁荣有序以及人心的稳定,党和国家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无疑是及时与必要的,必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面临如何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践行的问题,即所谓的大众化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践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关系,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精神内涵

红旗渠建成于20个世纪60年代,是林县人民在最为困难的情况下,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所得到的伟大成果。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县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与之相关的是,红旗渠精神也由于时代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丰富与发展了的红旗渠精神则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在艰苦年代或者说改革开放前,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激励人们的不畏艰苦与自力更生。不可否认的是,红旗渠本身是在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历经千辛万苦、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得以建成的,所谓“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逝把山河重安排”,没有顽强的奋斗意识与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时期红旗渠精神的另一主要作用体现在对自力更生的倡导与弘扬上。当然,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自身的艰苦奋斗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没有临近的河北人民的帮助与支持的话,红旗渠也不可能建成。所以,这里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所侧重的主要还是不畏艰苦与顽强奋斗,而非强调对外部有用因素的拒绝。它只是表明: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咬牙赶上。红旗渠精神发生于艰苦年代,同样也为当时中国人民渡过这样的艰苦年挥了重要的精神作用。

在改革开放时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激励上。艰苦创业,所突出的是在艰苦条件下对人民事业、群众亟须解决问题的关心与负责,红旗渠精神无疑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亟须发展,而发展则又缺乏诸多条件,其中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生产方面实行的计划安排,在分配领域实行的则是为后人所诟病的大锅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人员的流动程度低,而且更养成吃、穿、住、行均向上“要”的心理,不仅不利于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更容易滋长得过且过的坏毛病。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实干的精神,也是一种集体协作的精神。创业需要吃苦、坚持,同样也需要团结与协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不仅得到省外广大人民与政府官员的热心支持,而且本身就是林县人团结协作的生动写照。修红旗渠既不是单个人、单个家庭、单个村落所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长官一声令下的结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红旗渠的修建不是“愚公移山”。红旗渠的修建是成千上万的林县人团结与协作的成果,是相互都基本叫不上名字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结果。改革开放同样更加需要团结,需要各个不同利益部门的团结与协作。红旗渠的团结精神,激励着改革开放中的人们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同样也激励人们要团结、要协作,不要为了自己私利而忘掉公众的大利,要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激励上。开拓创新一般指的是人们根据确定的目标与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一切知识与信息产生出某种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颖的、具有开拓性的富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红旗渠修建是一种开拓创新的产物,是林县人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创新性地加以综合利用的结果。中国当前发展要照顾环境、人口变化、资源瓶颈等问题,走创新产业、创新创业的路子,而这就需要从我们红旗渠精神中吸纳精神动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将鼓励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踏上开拓创新的伟大征程,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内涵的变迁来看,红旗渠精神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不断为林县人民乃至中国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红旗渠精神是生长着的有机体,其丰富内涵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挖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红旗渠精神,而核心价值观需要生根发芽、扎根于现实土壤,需要扎根于民族文化、地方典型文化等精神资源的肥沃土壤。总而言之,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挥其应有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红旗渠精神也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须以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依托,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认可与践行。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众化这一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质朴化、具体化、亲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真正发挥观念整合、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的实践价值。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功能,价值引领、整合与导向功能,人脑入心,牢牢掌握主动权,积极深层次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引导群众将理论认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去,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修正、深化认识,推动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一般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教育宣传、社会示范、基地普及与制度保障是主要的举措[3],而其中大多数举措都与红旗渠精神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教育宣传、社会示范,特别是其中的基地普及,都可发现其与红旗渠精神间的密切关系。

其次,弘扬红旗渠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以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为生长的基地,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而生动的体现,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而使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与践行,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红旗渠精神的弘扬在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首先,红旗渠作为一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可作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与践行基地。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艰苦奋斗”与“富强”“团结协作”与“民主”“无私奉献”与“爱国”都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具而言之,艰苦奋斗,就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强盛而甘于吃苦、奋斗不息,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是为了更为宏大的目标,对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因素的弘扬,所对应的恰是核心价值观中的首要性的价值观念;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特色民主的精神所在,协作式民主是相对于投票式民主而言的,投票式民主强调程序与形式上的合理性,但民主不应等同于投票,当前一些由选票所导致的社会或政治问题层出不穷。这告诉人们: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民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下的民主,中国提出和谐、协作,这样的精神恰是民主――以民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具有承继性的渊源关系。无私奉献是有目的的奉献,而非不计后果的付出,它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这个指向当然不是行为者个人,否则就不是“无私”了,这目标指向是个人所在的集体或者说国家;无私奉献所强调的是奉献,强调当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做出相应付出甚或是牺牲时,它与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并没有本质性的矛盾。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本身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与践行的一种切实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那么其具体作用又是怎样的呢?第一,红旗渠景区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具象,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基地,这是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主要意义与作用。红旗渠长达1 500公里,路途中不仅景色宜人、引人入胜,更是蕴含了不少的教育因子,对红旗渠游玩本身就可作为一次精神的洗涤与洗礼,作为对红旗渠精神深入人心的一次教育过程,因而,利用好红旗渠这一精神教育基地,可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我国的普及与践行。第二,红旗渠精神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感人事迹,可作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社会示范教育。第三,随着红旗渠精神的深入人心,红旗渠精神的宣传也相应进入新时代,红旗渠精神还可以采取标语宣传、主题演讲、与当事人现场交流等方式进行宣扬,在宣扬过程中,一方面弘扬了红旗渠精神,另一方面则让更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从情、意、理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总而言之,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稳步推进,而其中的具体途径则可随着我们实际工作的展开,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总而言之,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而生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须以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依托,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与践行。红旗渠精神本身作为一种红色资源教育示范基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内在的契合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贯通性。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人们更加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就是说,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下.论“红旗渠精神”的再发掘和再弘扬[J].红旗渠文稿,2008(5).

[2]王全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9

最近,我们听了市委书记靳绥东同志“弘扬红旗渠精神,保持党员先进性”主题报告会,参观了林县红旗渠分水岭展览馆,参观了红旗渠和工程最险“老虎嘴”和“青年洞”。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红旗渠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对于进一步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40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林县人民,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当时每天六两粮食、啃树皮吃野菜的恶劣生活条件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绝壁上修筑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靠天吃饭,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对于他们的伟大创举,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国外人士的瞩目。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1995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后,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他说:“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起来,真不容易。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希望你们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再创林州辉煌,谱写好林州发展四部曲” 。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红旗渠不仅是林县的,安阳的,同时也是全国的红旗渠。去年,为了更好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宣传安阳的名牌战略,让红旗渠精神走向全国,我们安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进行了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给于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网上好评如潮,有关红旗渠展的网页多达数千个。干部群众普遍认为,红旗渠精神展办的好,给全国人民送上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的今天,全国来参观红旗渠的人每天都是人流如潮,确实起到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外宣传安阳名牌效应,使我们的红旗渠精神、使我们安阳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我们身为红旗渠故乡的人,更应该积极学习和宣传红旗渠精神,把学习红旗渠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红旗渠精神在我们广大党员身上得到继承、发扬光大,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我们安阳市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林县人民当年怀着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到建设家乡的美好事业当中去。建成了红旗渠,靠的是理想、信念。我们今天就是要通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又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认真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年林县环境十分恶劣,缺水少地,十年九汗,缺水如油,人们难以生存。县委就是看到了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历经艰难,从方案论证到水渠施工,带领林县人民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被群众称之为“党给我们引来了救命水、幸福水”。他们由衷的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我们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要了解群众,关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实到千家万户,成为带领群众至富的知心人。现在有的干部作风浮躁,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官架实足,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在那里互相攀比,比谁的官职大,比谁坐的车子好,比谁住的房子好,比谁的门路广等,这种现象无疑严重的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很难成为党的合格的好干部。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精神,在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越是在好的条件下,就越是需要谦虚谨慎,越是要发扬艰苦奋斗。我们今天所说的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抑制人民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而是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念,保持奋进向上,积极工作不怕困难去争取胜利的一种进取精神动力,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挥霍之风。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求真务实。当前在我们党内,广大的党员干部是好的,是能够按照党的要求去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干工作重事业,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踏踏实实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奔小康。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搞不正之风,为升迁,不惜牺牲人民的财力物力,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等。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他们必将失去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当代,我们要学习象任羊成那样,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为群众无私奉献。正如当年任羊成光荣入党进所言“那里都是共产党的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奢侈浪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民心,以致划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红旗渠精神就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发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把我市建成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扎扎实实,科学决策,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就要不怕困难,团结奋斗,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工作不断前进。领导垂范,党员带头,作出表率。带领群众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奔小康。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坚持“四路共进,五路同驱”及按照“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的发展思路和“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廉为民,苦干争先”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良形互动,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一种为党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以高度的责任心,旺盛的战斗力,执著的事业心,全面推进我市的各项建设。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结合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工作中保持党的先进性。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线电视台的事业建设虽然已初具规模,在很多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具一些先进性。但是我们有线台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能忽视的。政策的变化,行业垄断被打破,方方面面都在向电视方面竞争,尤其是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和多媒体的业务被其它行业的竞争就在眼前,对于我们有线电视的发展前景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不保持头脑清醒,只是满足于现状,不开拓创新、勇敢面对,开发新的业务和扩大、长期占领有线电视用户,那么将来有线台的生存就是一个问题,我们一切的一切、前途和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首先从每一个职工来说,要关心并思考有线台的发展前景,多出谋划策。积极支持我台的各项改革创新,创造一种我为有线共命运,我为有线发展共生死的氛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为发展有线事业而兢业奉献。

其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比工作,比干劲,比贡献,不比享受,不比待遇,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群众在每时每刻地看着我们,谁好谁坏,群众最清楚,群众自有公论。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我的思想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我要以这次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认真学好文件,领会精神,深刻认识这次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教育,使自己的思想真正受到一次洗礼。对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对我们党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兢兢业业。认真学习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向雷锋哪样,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阳有线台播控部常继国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0

最近,我们听了市委书记靳绥东同志“弘扬红旗渠精神,保持党员先进性”主题报告会,参观了林县红旗渠分水岭展览馆,参观了红旗渠和工程最险“老虎嘴”和“青年洞”。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红旗渠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对于进一步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40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林县人民,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当时每天六两粮食、啃树皮吃野菜的恶劣生活条件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绝壁上修筑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靠天吃饭,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对于他们的伟大创举,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国外人士的瞩目。七十年代,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93年,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1995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同志,在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后,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他说:“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起来,真不容易。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希望你们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再创林州辉煌,谱写好林州发展四部曲” 。

正如同志所讲的那样,红旗渠不仅是林县的,安阳的,同时也是全国的红旗渠。去年,为了更好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宣传安阳的名牌战略,让红旗渠精神走向全国,我们安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进行了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给于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网上好评如潮,有关红旗渠展的网页多达数千个。干部群众普遍认为,红旗渠精神展办的好,给全国人民送上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的今天,全国来参观红旗渠的人每天都是人流如潮,确实起到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外宣传安阳名牌效应,使我们的红旗渠精神、使我们安阳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我们身为红旗渠故乡的人,更应该积极学习和宣传红旗渠精神,把学习红旗渠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红旗渠精神在我们广大党员身上得到继承、发扬光大,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我们安阳市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林县人民当年怀着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到建设家乡的美好事业当中去。建成了红旗渠,靠的是理想、信念。我们今天就是要通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又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认真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年林县环境十分恶劣,缺水少地,十年九汗,缺水如油,人们难以生存。县委就是看到了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历经艰难,从方案论证到水渠施工,带领林县人民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被群众称之为“党给我们引来了救命水、幸福水”。他们由衷的感谢党,感谢。我们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要了解群众,关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实到千家万户,成为带领群众至富的知心人。现在有的干部作风浮躁,作风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官架实足,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在那里互相攀比,比谁的官职大,比谁坐的车子好,比谁住的房子好,比谁的门路广等,这种现象无疑严重的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很难成为党的合格的好干部。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精神,在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越是在好的条件下,就越是需要谦虚谨慎,越是要发扬艰苦奋斗。我们今天所说的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抑制人民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而是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念,保持奋进向上,积极工作不怕困难去争取胜利的一种进取精神动力,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挥霍之风。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求真务实。当前在我们党内,广大的党员干部是好的,是能够按照党的要求去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干工作重事业,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踏踏实实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奔小康。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搞不正之风,为升迁,不惜牺牲人民的财力物力,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等。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他们必将失去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当代,我们要学习象任羊成那样,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为群众无私奉献。正如当年任羊成光荣入党进所言“那里都是共产党的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奢侈浪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民心,以致划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红旗渠精神就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发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把我市建成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扎扎实实,科学决策,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就要不怕困难,团结奋斗,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工作不断前进。领导垂范,党员带头,作出表率。带领群众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奔小康。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坚持“四路共进,五路同驱”及按照“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的发展思路和“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廉为民,苦干争先”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良形互动,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一种为党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以高度的责任心,旺盛的战斗力,执著的事业心,全面推进我市的各项建设。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结合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工作中保持党的先进性。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线电视台的事业建设虽然已初具规模,在很多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具一些先进性。但是我们有线台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能忽视的。政策的变化,行业垄断被打破,方方面面都在向电视方面竞争,尤其是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和多媒体的业务被其它行业的竞争就在眼前,对于我们有线电视的发展前景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不保持头脑清醒,只是满足于现状,不开拓创新、勇敢面对,开发新的业务和扩大、长期占领有线电视用户,那么将来有线台的生存就是一个问题,我们一切的一切、前途和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首先从每一个职工来说,要关心并思考有线台的发展前景,多出谋划策。积极支持我台的各项改革创新,创造一种我为有线共命运,我为有线发展共生死的氛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为发展有线事业而兢业奉献。

其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比工作,比干劲,比贡献,不比享受,不比待遇,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群众在每时每刻地看着我们,谁好谁坏,群众最清楚,群众自有公论。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1

当时,李先念讲到红旗渠精神,将其总结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随着时光的推移,1991年,曾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杨贵经过反复琢磨,又将其扩展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辖内的林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称林县)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于此,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局面,林州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浩大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历时十年。这一伟大杰作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奇迹”。

2013年10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奔赴林州探访新时期林州人民心存的红旗渠精神。汽车行驶在南林高速上,刚进入林州地界,就遭遇了一场秋雨,雨点滴滴答答敲打着车窗,这个千百年来饱尝缺水之苦的城市仿佛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

车子驶入河南省林州市,放眼望去,连绵不见边际的梯状田地、金黄的稻谷……远处巍峨的苍山披着翠绿的外衣,偶尔还可以看到路边的蜿蜒小溪,我被沿途的美景吸引,忘记了这曾经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

随着车子驶入市区,林州人民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富足,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傲然挺立在群山之中。深深扎根于林州人内心的红旗渠精神,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富足。据了解,如今林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20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首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第二天,我们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这里同时还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似乎在诉说着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红旗渠蜿蜒盘踞在太行山上,中国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长长的绿色风景线。

我们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那些饱受干旱折磨的人望穿秋水地盼,撕心裂肺地等;崖畔上夹着雪花的北风,百丈悬崖上晃荡着的身影,轰然爆响的土炮,一个个血肉之躯、一双双不屈不挠的手臂向着亘古以来形成的太行红岩撞击、撞击、再撞击,奏出了一支生命向自然求生存之源的壮丽颂歌,终于,传来一声声喜悦中夹杂着酸楚的呐喊:“来水了,来水了……”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修建红旗渠广大干群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我们。“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

说起红旗渠的修建,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出生于1928年5月,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调到安阳地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由于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受组织委派,杨贵带领一个工作组赴林县帮助开展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他的命运从此与林县人民的命运都将发生巨大的转折,他将与那里的人民一起,造就一个神话般的伟大工程。

这是杨贵与林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时的林县居然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穷山少水,饥民遍地。他走在山道上,迎面扑来的灰尘让他睁不开眼,天空到处是沙雾蒙蒙的,干旱像一个恶魔,它那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里的人们,土地早已干裂,眼睁睁地看着禾苗一棵棵枯死,杨贵的心一片悲凉。

经过调查,杨贵得知林县总共有90多万亩可耕地,水浇地仅有1万多亩。人们的吃水更是个大问题,往往方圆几十里才有一口井,还常常干涸。

这一年的年底,回到地委的杨贵把林县的缺水情况向地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而此时,深受林县之行震撼的他,生发出了一股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有机会倾尽全力去帮助那里的乡亲们摆脱旱魔的控制。

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到来了,1954年5月,河南省委任命杨贵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一展身手了。

他赶赴林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县掀起了一个全民挖泉和打井的高潮,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共打了5000多眼旱井。但旱井存水要靠天等雨,遇到天旱时节还是蓄不上水。头脑发热的杨贵如同被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冷静下来的他这才认识到光靠打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于是他广泛征求意见,在与县委班子成员商议后,他们决定在林县淅河开凿一条水渠,先把这条河的下游村庄的缺水问题解决。淅河渠从1957年元月开工,到1958年5月正式建成,有感于村民如英雄一般开山凿洞的壮举,杨贵将这条渠命名为“英雄渠”。就在该渠修建的前后,全县在另外几条河流修建的水库也相继建成。至此,林县全县形成了南、北、中三个水利灌溉网系。

杨贵想当然地认为,林县缺水的问题就此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转眼迎来了1959年的春天。这年的5月初,林县忽然尘土飞扬,漫天黄沙。麦收后,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不但秋种无法进行,就连人畜饮水也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杨贵心急如焚,和县委班子商量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必须要到林县境外寻找充足的水源地。杨贵亲自率领一个调查组远赴山西省,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找到了有着丰富水资源的位于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杨贵高兴不已,口中不住地说:“就引漳河水,就引漳河水!”1959年10月4日,林县县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上马“引漳入林”工程的决定,这是杨贵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在特定的岁月里决定的一项足以让其名垂青史的水利工程。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引漳入林”誓师大会了动员令。11日,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中的漳河之畔,一场战天斗地的战役就此打响了。杨贵把这个工程命名为“红旗渠”,他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力挽狂澜、高举思想伟大旗帜前进的坚强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象,规模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仅就整个“引漳入林”工程的难点即从渠首到分水岭的70.6公里的总干渠来说,这一段几乎都是高山悬崖峭壁,要修的渠道要“挂”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数万修渠的干部和群众挤在了太行山的峡谷里,抬头望去,到处是挥镐抬土的人,山上不断传来炸石崩山的巨响,千百年来寂静无语的漳河之畔变成了浓烟滚滚的战场。中国农民的苦干实干精神以及共产党员那大无畏的勇气和无穷的智慧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诠释。

1960年10月1 日,第一期工程全部竣工。至此,可钦可佩的林县人斩断了45道山崖,搬掉了13座山坡,填平了58道沟壑,拦住了奔腾不息的漳河之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了长19公里、宽8米的盘山渠。同年10月17日,杨贵下达了红旗渠第二期工程全线开工的命令。1961年9月30日,红旗渠第二期工程胜利完工。1964年12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的70.6公里工程全线贯通。

1965年4月5日,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满怀激动和喜悦之情地高声宣布:“开闸放水!” 瞬时,漳河水波涛汹涌地从总干渠奔流而下,沿岸数万群众欢呼雀跃,很多人不禁热泪盈眶。杨贵的心中此刻更是五味杂陈,他想起了那些为修建红旗渠而付出汗水、血泪乃至生命的林县的好儿女,这滔滔不绝的红旗渠水永永远远都在吟唱、诉说着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杨贵开渠引水、造福万民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被誉为“当代李冰”的他,那一年只有37岁。

1966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由于这篇社论的高度肯定,红旗渠及其主持修建者杨贵一时间名扬全国。此后,这一伟大工程也孕育出了更为可贵的“红旗渠精神”,而杨贵则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最好代言人。

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风景区。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此处也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徐徐爬行,太行“雄、险、奇、秀”之美景尽收眼底,红旗渠这些艰苦创业的实景让我不禁感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在短短的不到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红旗渠是靠人民群众一锤一钎打造出来的。红旗渠精神的形成,靠的是群众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进取性、认同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蕴含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蕴含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

红旗渠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拓荒创业、不懈奋斗,谱写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书写了更为壮丽的时代传奇。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火热的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过去,红旗渠精神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现在和将来,它依然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典范。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集中体现了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2

治水功巨,受到的亲切接见

1928年10月10日,杨贵出生在河南卫辉市罗圈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14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杨贵被调到安阳地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夏,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杨贵受地委领导的重托,带着一个工作组前往林县,协助林县县委开展春耕春种工作。年轻的杨贵万万没有想到,当他的双脚踏上老区那片贫瘠的土地时,其命运便和林县人民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区的林县,当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那里地少山多,资源奇缺,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群众吃水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据史料记载,从明代以来,因为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人吃人的惨景就有5次。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依然相当困难,乡亲们还住着年久失修的茅草房,一家几代人盖一床被子、穿一条裤子的现象屡见不鲜;那时的林县没有一条公路,崎岖的羊肠小道只够独轮车行走;全县没有一项水利工程,90万亩耕地只有靠天吃饭。最让人揪心的是农民的饮水十分困难,方圆几十里地才有一口水井。遇到天旱时水井时常干涸,无粮无水的人们只好拖儿带女,乞讨为生。由于缺水少粮,生活贫困,这里的乡亲们都患上了一种“大脖子病”(医学上称为甲状腺肿大),因无钱医治,只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看着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林县人民,杨贵的心被深深地触痛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率领林县人民改变贫穷的山区面貌,让饱受苦难的乡亲们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1954年5月,河南省委任命年仅26岁的杨贵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走马上任之后,杨贵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而缺水是林县贫困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为了早日摆脱缺水的困扰,杨贵迅速发动全县人民,打响了修渠治水、兴修水利的第一枪。他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班子研究磋商,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打井挖泉蓄水计划。一时间,太行山区人声鼎沸,炮声隆隆,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井蓄水工程建设。经过3年多苦战,将全县境内所有能利用的水源通过蓄、引、挖、节等手法充分利用了起来。截止1957年初,全县共打井、修水窖、挖山泉7000多(口)眼。自古以来困扰林县人民的缺水干旱问题得到解决,旱情暂时得以缓解。令林县人民苦恼不已的大脖子病,也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基本得到了遏制。

1957年夏,林县再一次遭受旱灾威胁,杨贵带领全县群众挖的7000多眼旱井和水窖,因蓄不上水而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度困难。严重的旱情,让杨贵坐卧不安,同时也使他意识到仅靠挖井蓄水还不能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困难,他开始广泛发动群众,献计献策,随后又召集县委一班人详细调查研究,最后决定在林县淅河上开凿一条水渠作为试点,先把这条河下游村民的缺水困难解决一下。就在淅河渠引水工程开工的同时,下游乡村建设支渠的配套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58年5月,淅河渠正式建成,世世代代为吃水发愁的沿渠群众,看着淅河水缓缓流过家门口,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雀跃,也极大地鼓舞了林县人民修渠治水的热情和斗志。紧接着,杨贵带领县委一班人,发动群众,先后在林县境内的几条河流上修建了天桥渠、淇河渠、英雄渠,又相继建成了要街、弓上、南谷洞几个颇具规模的大中型水库,改变了全县的水利条件,有了水的滋润,从前只有靠天吃饭的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杨贵带领林县群众建成中小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条,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比5年前增加了近20倍,干旱缺水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1957年11月上旬,杨贵接到河南省委的通知,要他和省委副书记史向生一起去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山区工作座谈会。11月10日,在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上,杨贵作为河南山区县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详细汇报了几年来林县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修渠筑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具体事例,内容详实,事例感人。会议原本规定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为1小时,而主持会议的邓子恢副总理一再示意杨贵讲下去,结果他在会上足足讲了3个小时,会后还发了简报。3天后,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位同志找到杨贵说,看了会议简报,希望杨贵具体谈谈林县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和地方病的情况。杨贵没有想到,一个山区小县的具体工作会得到的高度重视。

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使杨贵受到巨大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山区为林县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信念。回到林县后,他立即召开县委重要会议,并作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掀开了林县人民“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新篇章。

1958年11月1日,是杨贵生命中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杨贵在新乡参加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刚吃过晚饭,地委书记耿起昌急急忙忙地找到他,兴奋地说:“杨贵同志,的专列到了,要接见你,要你当面汇报林县治水防病的先进事迹。”听说要接见,杨贵万分激动。随后,他和耿书记一同来到的专列上。杨贵个子高,当他低着头走进车厢时,抬头一看,只见穿着灰色中山装,正笑容可掬地站在他面前。

长得高大魁梧,但与杨贵站在一起,个子还是显得稍矮了些,他握住杨贵的手,抬头慈祥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用他那特有的夹杂着湖南味的普通话,风趣地说:“哦,河南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手的嘛。”杨贵谦虚地说:“主席,我做得还很不够,仅仅搞了几条小渠,修了几个小水库。林县缺水严重,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吃不上水呀。”

皱了下眉头,接着向杨贵询问了林县目前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关切地询问山区人民地方病的防治情况,杨贵一一作了回答。当问到林县大炼钢铁的情况时,杨贵顿时紧张了起来,当时党中央号召全国大炼钢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大炼钢铁的洪流中,而杨贵为了解决林县60万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作为主抓全面工作的县委书记,他冒着犯错误的危险拍板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群众修水利,另一部分群众炼钢铁。此刻,他应如何向汇报呢?

他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向如实汇报:“地委让我们炼钢铁上15万人,我只上了5万人,其余的都在兴修水利。”看到并没有责怪的意思,杨贵继续向汇报:“经过这几年兴修水利,林县严重缺水的状况基本得到了改善,修了水库和引水渠的流域,庄稼得以灌溉,长势非常喜人,可惜就是收不回来。”不解地问:“庄稼收不回来,那是怎么回事啊?”杨贵对主席说:“一些年轻体壮的劳力都上山砍树大炼钢铁去了,有的村子甚至家家户户全部出动,庄稼自然就无法收回来了。”听了杨贵的话,深思了一会儿,对杨贵和河南省委的领导说:“林县人民好不容易修了渠,有了水,庄稼有收成了,却没有人收割,粮食糟踏在地里,这可不得了,你们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把炼钢的群众撤回来,一部分收庄稼,一部分修水渠,水利可是农业的命脉呀。”

听了的话,杨贵的心里说不出有多激动,长期以来凝结在他心中的愁云顿时烟消云散。由于杨贵的直言,林县参加大炼钢铁的5万多民工又回到了兴修水利的工地。

英雄落难,牵动了的心

1959年,多灾多难的林县又迎来一个干旱无雨的夏季。从5月初到6月底,老天爷滴水未降,整个太行山区庄稼干枯,刚刚抽穗扬花的小麦被旱死殆尽,田野龟裂出一道道缝隙。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的几座水库干涸,水渠断流,连境内的几条小河也被晒出了河底,整个林县的人畜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此巨大的旱灾使杨贵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的缺水困难,必须走出太行山,到林县境外去找水。县委决定由杨贵带领一班人到山西省平顺县的漳河调查。他们来到漳河岸边,看到水流湍急的漳河水,杨贵的眼前为之一亮,经向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了解,得知漳河水源充足,常年流量每秒25立方米左右,即使在枯水期每秒流量也在10立方米左右,杨贵激动不已,当即拍板:“就引漳河水。”

1959年10月4日,林县县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上马“引漳入林”工程的决定。他们把这一项工程计划向安阳地委和河南省委作了请示,上级很快作出了同意修建的批复。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批复上注明,修渠引水可以,但国家拿不出钱和粮食支援。

那时候,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就是在这种吃不饱肚子、一分钱外援都没有的情况下,杨贵毅然决定立即上马“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11日,在前期勘测工作结束后,红旗渠工程宣布正式动工。就在动员令的第二天一大早,37000多民工迅速从全县各个村子汇聚到太行山中,开赴建渠工地,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特殊战斗打响了。

根据土专家的勘测,杨贵将渠首到分水岭的70.6公里定为总干渠,这是整个“引漳入林”工程的难关,也是最难挖掘的地段,因为这70多公里几乎全是悬崖峭壁,位于太行山的山腰上。巍巍太行,山势险峻,岩石坚韧,许多地质都是花岗岩结构,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3万多群众在太行山的峡谷里摆开长蛇阵,使用钢钎、铁锹、独轮车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不可思议的水利工程。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中国农民苦干实干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建设者们随时都面临着塌方、摔下悬崖的危险,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层出不穷,劳动模范任羊成在一次除险中被落下来的岩石砸掉了三颗门牙,吐掉碎牙,他又在空中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不仅男同志是这样,姑娘们也个个奋勇争先。施工工地上活跃着一支支铁姑娘突击队,她们抡锤打钎,样样都干,比男同志毫不逊色,正是凭借这种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住山洞、吃野菜,冒着生命危险开山凿石。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1960年10月1日,第一期工程全部竣工。英雄的林县儿女用顽强不屈的创业精神和勤劳的双手斩断了45道山崖,搬掉了13座山头,填平了58道沟壑,凿透总长600余米的隧洞7个,建筑渡槽、路桥、防洪桥等大小建筑物56座,共完成土石方445.65万立方米,砌石42.8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19公里长、8米宽的盘山渠。

10月17日,杨贵下达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全线开工的命令。工程移师林县境内,修渠的民工们劲头更大、热情更高。当时,全国大面积持续自然灾害,加之“共产风”、“浮夸风”刚刚刮过不久,一些地方连续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等严重事故,党中央于11月底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百日休整”,保证全国不死人,保证农畜不饿死。敬爱的总理,也牵挂着红旗渠工地上的数万名民工,在庐山会议上,他对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说:“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件好事,你们省委应该多支持一下嘛!”正是在的亲切关怀下,河南省委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为林县拨出了200万元的修渠专款。

1966年4月,红旗渠三干渠工程告竣。4月5日,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站在红旗渠畔,用喜悦自豪的声音高声宣布“开闸放水”。霎时间,波涛汹涌的漳河水从总干渠奔腾而下,山谷里一片欢腾。年轻人随着飞奔的渠水奔跑着、狂喊着,姑娘们敲起了腰鼓,舞起了彩带,老人们用绳子系住茶缸从渠里舀起一缸缸清凉甘甜的渠水……,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分不清哪是浪花,哪是泪水,甘甜的渠水滋润着人们苦涩的心田,喧天的锣鼓震憾着巍巍太行,震憾着古老干涸的林县大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渴望引漳河水灌溉家园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一年,年轻的杨贵书记才37岁。

1966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这篇社论对红旗渠的高度肯定,使林县红旗渠和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民很快名扬神州大地。

然而,就在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修完红旗渠的配套工程时,一场史无前例席卷全国的开始了,带领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首当其冲受到迫害,他作梦也想不到自己一夜之间会沦为对象。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里,地委那些曾经反对修红旗渠的人,公开纠集造反派四处造谣,什么“红旗渠是刘少奇唯生产论的活标本”,杨贵是“只抓生产不突出政治”,是“修黑渠的典型”,是“地地道道的走资派”,“杨贵不顾群众死活开山修渠,比秦始皇、隋炀帝还残忍”。他们将杨贵五花大绑进行批判,凡是支持杨贵、与杨贵一起建造红旗渠的劳模干部及村民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殃及和摧残。

杨贵被批斗达200多场。在批斗会上,造反派将一块60多公斤重的巨石用粗铁丝吊着,挂在杨贵的脖子上,他们还用一瓶瓶开水从杨贵的头顶往下浇,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虽是严冬季节,杨贵穿着大衣,带着棉帽,但浸透的开水在他的头顶、脖子、身上烫出一个个大水泡,杨贵的双臂被严重扭伤,受到许多非人的。在林县批斗一段时间后,造反派又把杨贵拉到安阳批斗,并把他关在地委的一个小屋里。林县人民看到自己的好书记遭到这么多不公平的待遇,一个个义愤填膺。杨贵在台上挨斗,群众在台下悄悄地流泪,在杨贵深陷囹圄的日子里,林县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将他的家人转移到安全地方,杨贵的老母亲和两个小儿子被转移到山西省平顺县,躲在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的家里,他的夫人韩小信被藏在林县城关东边的蒋里村,大儿子被藏在林县南关粮库,女儿被辉县一个可靠的老百姓收留。

尽管对杨书记的家人做了妥善安排,但林县人民最牵挂的还是他们的好书记的生命安全,他们经过秘密磋商,决定从造反派的手中抢出他们的杨贵书记。1967年5月10日中午,看管杨贵的几个人正在睡午觉时,被几个陌生的蒙面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制服了。他们砸开杨贵囚室的门,架起杨贵,连拉带拽地推进停在院内的一辆吉普车上。傍晚时分,车子停在了山西省平顺县的一户农家小院旁,杨贵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那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1968年初,敬爱的得知杨贵被打倒的消息后,当即打电话给河南省委。此时,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也恢复主持省委的工作,在他的亲自安排下,杨贵又回到林县担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重新主持县委工作。

上任伊始,杨贵迅速动员上万名村民,拉开了修建红旗渠支渠的序幕。尽管主干渠已经修好,许多村民解决了吃水困难的问题,但如果支渠修不出来,那么仅仅是干渠流域的村民能够受益,只有把支渠修建完毕,整个林县才能形成系统的灌溉网,红旗渠才算大功告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杨贵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抓紧时间把支渠的配套工程修建起来,一旦形势有变,自己再次成为对象,支渠恐怕又得下马,那样的话,何年何月才能让红旗渠全线完工啊!

这年7月,杨贵又率领3万多村民,打响了修建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的攻坚战。虽然村民们换了一茬又一茬,铁锤换了一把又一把,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热情不减。又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杨贵带领英雄的林县儿女又挖平了1004座山头,跨越了850条沟壑,修建渡槽90多座,凿通大山隧洞70多个,共修建了41条支渠,完成了3000华里建设的任务,终于使红旗渠工程彻底告竣。

红旗渠从1959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69年全线工程告竣。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杨贵带领10万大军,修建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10年苦战,英雄的林县儿女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0座,完成工程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千年想、万年盼的漳河水终被引入林县,红旗渠干、支、斗渠星罗棋布,蛛网全县,渠、库、塘相连,引、蓄、排、挖结合,使全县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几百亩扩大到64万亩,解决了50余万人和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林县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谢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旗渠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考虑饮水灌溉的问题,而且要考虑防洪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它泥沙淤积的问题,然而,林县人民在没有专家的指导下,凭着劳动人民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迄今良性运行了40多年,现在还在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毫无疑问,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宠辱不惊,高风亮节励后人

河南林县红旗渠建成后,每天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近万人来林县参观。与此同时,电影《红旗渠》也开始在全国放映。1970年底,在接见外宾时非常自豪地介绍说:“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他还不断鼓励中央领导及来华访问的国际友人去参观红旗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林县人民的伟大壮举。

1974年4月6日,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央决定让代表团带10部中国影片去联合国放映,第一部电影就是新闻纪录片《红旗渠》。

《红旗渠》于联合国的首次放映,在160多个成员国中引起了巨大轰动。这是20世纪70年代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中国人又筑起了一条水长城!世界各国的政要们在发出惊叹之时,各国主要媒体纷纷以《中国建成了一条水长城》为标题报道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宏伟工程。各种肤色的人们为悬挂在巍巍太行山峭壁上的“人工天河”惊叹不已,为红旗渠巧夺天工的石匠艺术和浩大工程而折服,被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岭披绿装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所震撼!红旗渠开始在世人面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林县人民张开友谊的臂膀,迎接着来自祖国各地和五大洲的国际友人们。

然而,此时,杨贵却被安阳地委调到洛阳,任地委常委,这样做的目的实际是把杨贵和红旗渠彻底分开。同时,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还向洛阳地委转去造反派诬陷杨贵的黑材料,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继续批判杨贵。

杨贵调离林县,对林县人民来说损失重大,刚刚建成的红旗渠将再次面临霜季。对杨贵来说,他的心情更加酸楚。1972年10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来林县参观考察。长期深入林县山区体验生活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华山给康克清写了一封长信,全面反映了杨贵受迫害的情况。康克清看过信后,顿感问题严重,于是在华山的信前加了一段批语,并派专人紧急送交。

1972年10月18日,中央召集河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常驻河南部队的三军首长,在北京京西宾馆参加批林整风汇报会,解决河南问题。在的提议下,正在洛阳农村搞调查研究的杨贵也火速赶到北京。在一个能容下40余人的小型会议厅里,大家自由交谈着,等待着首长的到来。这时,李先念副总理走进来,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巡视着会场问:“杨贵同志来了吗?”杨贵忙从后面走过来。李先念上下打量着杨贵,紧握着杨贵的手说:“华山同志的信,我们都看了。总理看了两遍。他们把你整得好苦啊!”长期忍辱负重的杨贵,听到中央首长关怀的声音,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激。

11月2日晚,在京西宾馆接见河南省参加批林整风汇报会的同志,并就红旗渠与杨贵、河南省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做出重要指示。

汇报会后,中央下发了圈阅“同意”的中共中央42号文件,彻底清算了集团及其人在河南犯下的严重罪行,了他们强加给林县和红旗渠的莫须有罪名。根据的提议,中央决定由杨贵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安阳地委书记及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杨贵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0月,杨贵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首批成员到北京参加读书班的学习,这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县委书记又迎来了他政治生命的春天。

杨贵在北京学习期间,再次提议任命杨贵为公安部副部长。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命运多桀的杨贵不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初,经当时中组部部长批示,杨贵才又重新出来工作。6月10日,中央决定调杨贵到五机部工作。在此期间,他还一直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9年7月,杨贵奉调兵器工业部工作。1982年12月,中央调杨贵到农业部工作。随之,他被任命为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1985年,杨贵调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主任。为了把全国贫困地区的状况了解清楚,以便国务院正确制定扶贫政策,已近57岁高龄的杨贵离开北京,到全国各地开展调查工作,几年来,他走遍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之地,累计达20多万公里,向国务院呈交了几十万字的调查报告。

1990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在信阳大别山区召开扶贫会议。杨贵回到了河南,当他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时,心中便再次萌发了对林县那片热土强烈的思念。会议结束后的5月9日,杨贵坐车悄悄回到了林县。当他看到当初一穷二白的林县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繁华热闹的街景时,涌上老人心头的是无限的欣慰。故地重游,追忆往事,此刻,杨贵最想见到的是和他一块浴血奋战在红旗渠工地上的英雄和功臣们。

杨贵首先来到河涧乡东三羊村,这里是已经退休回家的原红旗渠第三任工程指挥长马有金的家。故友重逢,惊喜与激动席卷了两位老人的身心,他们紧紧地拥抱着,禁不住失声痛哭,那是一种在苦难岁月里结下的比金子还要珍贵的真挚友谊啊!随后,马有金又陪同杨贵去看望红旗渠8位特等劳模中的4位幸存者,久别重逢的战友,又是一番拥抱感慨,叙不尽的别离情,忆不完的当年事。

杨贵本打算一个人悄悄地来,再悄悄地走,他的到来还是让县里知道了。当天晚上,林县县委紧急安排了一场《红旗渠之歌》文艺晚会,来欢迎这位尊贵的客人。演出结束后,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都含着激动的泪水起立鼓掌,一声又一声地呼唤:“杨书记,杨书记,我们想念您,您终于回家看我们来了。”整个剧场的掌声、欢呼声、哭泣声汇聚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林县的上空。杨贵两眼含着泪花,不断地向爱戴他的林县人民合手致意。

1991年1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红旗渠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特派水利厅副厅长李富中赶到北京,邀请杨贵去林县参加为李先念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匾仪式和河南省红旗渠杯竞赛表彰大会。

杨贵接到这个邀请,眼圈湿润了。早在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副总理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红旗渠,奉调北京工作的杨贵陪同前往。李先念和卡翁达兴致勃勃地登上百丈高的悬崖陡壁参观青年洞,看着脚下缓缓流淌的红旗渠水,李先念感慨地说:“百闻不如一见,看过红旗渠的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今天来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宏伟,不要说红旗渠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兴建的,就是在丰收年,靠林县自己的力量建成这条渠也是不可想象的。”卡翁达饶有兴致地说:“我感谢和给我安排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来这里参观学习,回国后,我要号召赞比亚人民向英雄的林县人民学习。”

随后,有不少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红旗渠。在李先念副总理的建议下,林县还专门成立了外事接待机构,一向信息闭塞的林县街头开始经常出现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从没走出过大山的林县人直勾勾地盯着人家,像是开了眼界,其实外国人才是真正开了眼界,因为世界上只有一条人工天河,而修建这项伟大工程的就是英雄的林县人民。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先念还牵挂着林县,还惦记着林县的红旗渠,这怎么不让杨贵深受感动,他非常郑重地接受了邀请,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又一次回到了林县这片热情的土地。

1991年4月27日,大会如期在林县体育馆举行,近5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杨贵以特别嘉宾的身份被安排到主席台的第一排就座。当主持人介绍杨贵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杨书记、杨书记”的呼喊声。

杨贵,这位久别的游子,又重新回到林县母亲的怀抱,以后每隔一年半载,他总要带上夫人韩小信回林县看看,而且每次回林县都如同当年下乡一样,走过一村又一村,看了一户又一户,人们仿佛又看到了20多年前那位艰苦朴素、体贴民情、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杨书记……。

199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视察红旗渠,面对如此宏伟的水利工程,总书记不禁连声称赞,他说:“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当年那些修渠的人们。”在听取河南省委、林州市(原林县)委的汇报后,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随后,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到红旗渠视察。1998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电视连续剧《难忘的岁月―――红旗渠的故事》。这是继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之后,又一部讴歌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经典剧作,林县人民在那极其艰难的岁月里“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英雄气概,再次震憾了人们的心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