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年度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2 21:29:37

竞价年度总结

竞价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出口价格 出口竞争力 制成品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的出口总值在全世界位居第32位,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百分比不到1%;之后这两项指标一直稳步上升,到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出口额蝉联世界首位。可见,总体上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出口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把对出口的关注重心从出口规模向着出口质量、出口效益方面转移,也即人们开始关注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尤其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主要从出口额的角度出发,就出口产品、出口产业和国内不同地区的出口,运用RCA(显示比较优势指数)、ICC(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国际竞争力指数)、SSI(出口结构相似指数)、TC(贸易竞争指数)、RTA(技术优势指数)和MI(Michaely指数)等分析工具研究比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毛日、陈敬(2004)使用RCA、RTA和MI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杨汝岱、朱诗娥(2008)从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发现我国出口贸易中,不同类型商品的竞争力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较大的差异,从整体而言,竞争力在不断提升;郑展鹏(2010)研究了我国四类出口商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发现我国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平均的国际竞争力,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一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中,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关研究中除了上述学者从出口额出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还有一种视角和方法是从商品价格出发加以分析研究。J.R.Parkinson(1966)以英国1953-1963年的24种制成品为对象,研究了其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商品之间这种联系有很大的差异;G.F.Ray(1966)研究了英国出口商品在东欧国家市场的竞争力,发现价格波动对竞争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从价格角度说明了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本文将基于国外研究者对价格波动与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中国自2000年以来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基于价格角度的出口商品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针对单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时,出口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之间呈反比关系,即价格越低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价格优势。这一理论主张一直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到现代时期的发展过程之中,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一直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是如此。

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尤其是随着技术差距论带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出现,这一传统的理论主张逐渐引起不同的讨论。即考察出口商品竞争力时,在突破单个产业的视角,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整体竞争力出发加以动态研究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与其国际竞争力呈正比关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针对制成品而言)将依次经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也即将依次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处于创新阶段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型并且垄断着世界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而产品价格也是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最高点,也即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来源于产品的技术密集而不是价格低廉,即是质量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该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后续阶段,贸易总额会继续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是来自价格下降带来的销量上升。以此从一种出口商品推广到多种出口商品,可以推导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在出口总额的增长过程中,如果出口商品的整体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整体上品质良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反之则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整体上不是依靠品质良好而是依靠价格低廉,因而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下面以数学公式加以说明。

以公式Yit=Pit×Qit表示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的某种商品出口额,其中i表示商品种类,t表示年度。由Y=P×Q,在该公式两边进行全微分,得到dY=P×dQ+Q×dP,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可得。

可见,出口总额的增长决定于两个因素: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出口价格的增长。在具体操作中, 各项数据通过以下方式得出。为了比较各年度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变动情况,需要求得每年出口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由于价格是一个比率指标,因此使用每年出口商品价格的几何平均数来计算每年出口商品的整体价格,

即,以计算。

由于不能直接求出,而可以直接求出,因此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比较。,设在出口额的增长中,出口价格的增长与出口数量的增长所作的贡献一样,即=,则=2X,可得,如果>,则在出口总额的增长中,出口价格的增长大于出口数量的增长。通过如下方法计算。年度出口总额为,。

下文将在上述基础上开展相关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一)数据使用和计算

本文选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卷。本文需要使用各类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分析,因此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这一数据来进行计算(使用数据经过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处理)。

在所分析商品中,有两类商品加以剔除,一类是如“鸡蛋”等不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初级产品;另外一类是如“玻璃制品”等在统计资料中仅有出口金额而无出口数量的商品。

剔除上述两类商品后,得到2000-2008年可进行计算比较分析的出口制成品共60种,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各年度的Yt(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增长率)、Pt(出口平均价格)和(出口平均价格增长率),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Y表示出口总额,IRY(increase rate of Y)表示(出口总额增长率),HIRY( half of the IRY) 表示,P表示Pt(出口平均价格),IRP表示 (出口平均价格增长率)。

(二)结果说明

2000-2008年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而制成品的出口平均价格依次经历了缓慢下降、平稳上升和快速上升三个状态,在2000-2002年,制成品的出口平均价格缓慢下降,2002-2006年平均价格平稳上升,2006年以来平均价格快速上升。200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总额为4652469万美元,到2008年这一指标上升到42127539万美元,平均增速为805.45%,即=805.45%;200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平均价格为0.973261万美元/单位,到2008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958742万美元/单位,平均增速为512.25%,即=512.25%。如果仅仅比较2000年与2008年的这两个增长速度,可得>,也就是说,在我国2000-2008年的出口总额增长中,出口价格增长所作的贡献大于出口数量增长所占的贡献,出口商品整体上品质良好,也即我国制成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是来源于产品品质良好而不是价格低廉,即是质量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从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这种比较过于简略而不能说明问题,因此本文将进行更为详细的比较。

在2001-2005年间,制成品出口额增长率呈现提高趋势,2006-2008年呈现降低趋势;出口平均价格增长率在2001-2006年间呈现微弱的提高趋势,在2007年大幅提高,在2008年的提高幅度低于2007年,但高于2007年之前的提高趋势。对比IRY、HIRP与IRP,在2007年之前,IRP一直低于IRY。在2001-2006年,除2003年外其余年度IRP低于HIRP,2003年IRP略高于HIRY,说明在2001-2006年期间,除2003年外,其余年度中,在中国制成品出口总额增长的两个因素中,即在出口价格增长率和出口数量增长率中,出口数量增长率起到了主要作用,可见这段时间内中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价格低廉,是以数量取胜而不是品质取胜,从而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07-2008年,IRP不仅高于HIRY,而且还高于IRY,说明这段期间,在中国制成品出口总额增长的两个因素中,出口平均价格增长率起到了主要作用,可见这段时间内中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品质优良,是以品质取胜而不是数量取胜,从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2000-2008年间,中国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和出口价格水平都得到了增长,出口价格水平增长幅度总体呈现提高趋势,在出口总额的增长中作用日益重要。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1-2006年期间,出口价格增长率小于1/2出口额增长率,在出口额的增长中价格低廉带来的出口数量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制成品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后续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2007-2008年期间,出口价格增长率大于1/2出口额增长率,在出口额的增长中产品的技术密集带来的价格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制成品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先发阶段。可见,我国制成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不断从后续阶段向着先发阶段提升,说明我国制成品的技术密集度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J.R.Parkinson.The Progress Of United Kingdom Exports,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3, Issue 1, February 1966

2.G.F.Ray. Export Competitiveness: British Experience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May 1966(36)

3.毛日,陈敬.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及结构转型分析[J].东部经济评论,2004(2)

4.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2)

5.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竞价年度总结篇2

一、前言

关于竞争力,有很多成熟的理论模型。关于国际竞争力,先前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作了研究与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即IMS指数)等。但是,这些指数分析很多都是建立在使用传统海关统计的出口额数据基础上的,这些传统数据的固有缺陷使得其竞争力衡量结果有所偏颇。

当今,有关贸易,很多理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世界各国生产者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各国参与世界生产的新常态。因此,国际竞争力应当与全球价值链相联系。学者koopman等曾经分别用RCA指数、考虑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指数计算了印度金属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计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按照RCA指数分析,所选取的26个样本中排名第4位的印度金属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考虑全球价值链收入的基础上,印度金属产品位列第15名,具有较弱的竞争优势。这种差异直观地揭示出基于全球价值链基础考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应当采用新的衡量指标――全球价值链竞争力指标。

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结合了竞争力与价值链的含义,由学者Timmer于2013年最先提出衡量指标――全球价值链显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RCA in GVC)。本文拟采用RCA in GVC指数分析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状况。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产业,但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较慢,准确评价其竞争力便于找出我国服务业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服务业更多、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推导过程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生产分割的效应。全球价值链收入可以反映世界各国各部门对世界最终产品的生产所做的贡献。按照学者Timmer的解释,全球价值链收入为各国各部门在各种最终产品的完成上所获取的增加值收入。假定有Q个生产部门,使用S种生产要素,世界共有N个国家,而且每个国家每个部门仅生产一种产品,则世界市场共有NQ种产品。令y为产出向量,f为最终需求向量,按照投入产出表的等量关系,有yi(q)= ∑jfij(q)+ ∑j∑tmij(q,t)。此处,yi(q)为i国q部门的总产出值,fij(q)为总产出在j国作为最终需求的部分,mij(q,t)为总产出在j国t部门作为中间需求的部分。最终产品的增加值为参与生产的所有国家所有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因此,定义Pi(q)为i国q部门的单位产出增加值,向量P为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增加值向量为V,则:V = P^(1-A) -1f。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V反映f需求向量所引致的增加值收入,即某国某部门的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按照国家及部门加总后可得世界全球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

2、RCA in GVC指数的含义

RCA本意为显性比较优势,衡量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或产业在国家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表达式为:RCAqi = Xqi/XiXqw/Xw

此处,X表示出口,i表示出口国,w表示世界,q表示行业。

将上述公式中的出口额替换为GVC_income,则在第h年,RCA in GVC指数表示为:

RCA in GVCihq =GVC\_incomeihq /GVC\_incomeih ∑i GVC\_incomeihq /∑i GVC\_incomeih

其中,GVC_incomeihq表示i国h年q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ih表示i国h年全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收入,相应地,分母表示h年q产品及全部产品的世界所有国家的全球价值链收入总和。

3、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数据,依据上述计算过程得出我国服务业的RCA in GVC指数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经过计算,1995-2011年间,我国服务业12个细分行业的具体RCA in GVC 指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按照上文中提到的RCA指数与行业优势表现之间的关系,对照表1,可得我国服务业12个行业各年的具体显性优势表现状况。

据上表显示结果,12个行业中,我国竞争力最强的是运输存储行业。此行业历年表现均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2000年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除此以外的11个行业均为没有显性比较优势,而且基本上都处于极强的比较劣势状态。这说明这些行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很弱。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依然十分薄弱。

相对来看,我国服务业中运输存储行业表现最好,但也仅仅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优势表现并不突出,仍旧不能与其他国家的运输存储行业相提并论,而且根据表2结果显示,运输存储业显性优势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RCA in GVC 指数已经由2000年的1.36下降至2011年的1.01,这也意味着运输存储业显性优势处于消失的边缘状态,其竞争力越来越弱。餐饮住宿行业虽然整体表现为较强的比较劣势,但表现比较平稳。邮政通信与金融中介这两个行业都从极强的比较劣势等级转变为较强的比较劣势。这说明这两个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竞争力逐步增强。批发零售修理业表现为缓慢增长,已经接近较强比较劣势的临界值。其余行业虽然总体上都表现为极强的比较劣势,但也都有所发展。房地产、租赁与商业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四个行业竞争力处于直线上升状态,且发展速度较快,这与时代背景及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相适应,表明我国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医疗卫生与健康福利、其他团体和个人服务、家政服务则无明显发展。

总之,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但是都有逐步提高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明确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服务业本身的优点都决定了应当把服务业放到首要发展地位。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占到我国所有产品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比重远低于世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占到世界所有产品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比重。这说明我国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国家应当结合一些财政、税收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倾向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二,改善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格局,逐步步入附加值高、价值链收入大的服务环节。当前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主要以制造业为依托,而制造业服务外包中包含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应当大力培养高知识、高技能的服务型人才,利用时差、市场等优势逐步承接医疗、软件等服务业的服务环节外包,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收入的途径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作者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Marcel P.Timmer,Bart Los.Fragmentation,Incomes and Jobs: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Policy.2013,28(76)

竞价年度总结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而且有相当多的农产品能以较高的品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1978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1397亿元,人均粮食占有量318.74公斤,农产品出口额61亿美元;而到2005年,分别为39450亿元、371公斤和275亿美元。我国农业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竞争力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的探讨。傅龙波(2000)和陈卫平(2003)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界定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认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就是农业的比较生产率。唐仁健(2001)则认为农业竞争力根本上是农产品的内在竞争力。苏航(2005)强调农业竞争力是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能力,它不同于农产品竞争力,包括农业市场适应能力、盈利能力、可扩张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二是对农业竞争力的定量测算。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国内资源成本指数(DRC)”、生产价格指数和生产集中度指数等。陈卫平和赵彦云(2005)提出了一个包括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现代化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和特色竞争力7大要素和38项指标在内的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3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发现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水平呈现发展不均衡和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游士兵、肖加元(2005)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设计了5大类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我国各省份2001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测算,得出了与陈卫平相近的结论。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农业竞争力的理解越发深入,分析视角更加开阔,并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和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但是,现有文献中对农业竞争力的计量仅限于横向比较,缺少纵向分析。鉴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指数,从而反映我国农业的发展轨迹以及内在机制。

二、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

我国学者金碚(1997)比较早地从结果指标和原因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从结果分析,工业品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原因分析,一切有助于某国或某个地区工业品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工业品竞争力的研究对象。裴长洪(2001)在《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一书中,设置了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竞争力的结果)和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竞争力的原因)来评价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主要是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隐性指标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直接原因指标又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钻石”模型。曹云峰(2004)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有核心要素(包括企业管理、科技进步)、基础要素(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和环境要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三个方面。

可见,无论是陈卫平、游士兵的评价方法,还是金碚、裴长洪等人的评价思路,都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的:一是竞争力的表现,如较大的规模、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等;--是竞争力产生的原因,如要素资源、制度变迁等等。不同的只是选择的具体指标和运用的数学方法。但是,这些评价视角还是属于静态的,强调的是产业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事实上,产业竞争力是动态的,它会随着一国资源禀赋、法律制度和科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有竞争力的产业,可能会因落后的科技水平和僵化制度而变得不再有竞争力;而现在没有竞争力的产业,极可能会因某一重大技术创新和新的规则而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现有的创造财富能力,还要反映其未来发展趋势,揭示其潜在竞争力。

结合农业产业经济技术特性,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考量其竞争力:农业竞争力结果指标、农业竞争力原因指标、农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指标。

1.农业竞争力结果指标

农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规模总量和经济效益上,它们是农业竞争力最为直接的体现。具体由以下四个指标构成:

(1)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例如:200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

(2)农业增长率。农业增长率指标有两个: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是指农业增长速度,相对指标反映农业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例如:2005年我国农业增长率为9%,与国民经济增长率(11%)相比为0.82。

(3)农产品出口比例。农产品出口比例是指全国农产品出口占全国所有产品出口的比例。例如:2005年我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占总出口额比例为0.0295。

(4)农产品国际市场相对占有率。即农业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之差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它反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例如,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为0.07。

2.农业竞争力原因指标

农业竞争力原因指标,主要是指产生或支撑农业竞争力结果使之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各方面的条件或保障。它由以下五个指标构成:

(1)技术创新力。包括指标有农业科研强度、专利申请数等。其中,农业科研强度等于农业科技三项费数额与农业产值之比。

(2)制度竞争力。乔榛等人(2006)通过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理论与经验两方面分析发现,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制度竞争力是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农产品商品率、农村合作社数目等。其中,农产品商品率等于农村住户平均每人主要农产品出售量与人均农产品产量之比。

(3)生产要素条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不仅是天然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创造而来。因此,生产要素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初级生产要素,二是高级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评价指标有:农业从业人员、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例如:2005年,我国农业从人员29975.5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

68397.8万千瓦。

(4)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外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等于农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与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之比。

(5)生产率。生产率指标有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单要素生产率,即以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人数除以生产额。全要素生产率(TFP或MFP)反映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改革来增加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3.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长期良性发展和竞争力得以保持、提升的决定性基础。农业生产对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极强,而资源有限性制约了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使用,因此,农业生产要保持其竞争力必须具备可持续生产的能力。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从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考察,采用农业的各项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指标。如农业的能源消耗和能耗强度等等。农业能耗强度等于农业能源消耗与全国所有产业能耗之比。例如:2005年,我国农业能源消耗总量为7971.53万吨标准煤,消耗强度为3.6%。

三、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时间序列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与代表性,本文对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选取了八个指标来判断。即农业总产值(X1)、农业从业人员(X2)、平均每一农林牧从业人员粮食生产量(X3)、棉花单位面积产量(X4)、村民委员会(X5)、农业机械总动力(X6)、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占总出口额比例(X7)、能源消费总量(X8)。其中,农业总产值、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占总出口额比例反映的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结果指标;平均每一农林牧从业人员粮食生产量、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从业人员、村民委员会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的是农业产业竞争力原因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反映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农业及农业产出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由于对正处在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故而上述所列出的八个指标在实际中都会程度不等地受到来自于政府的制度及政策变量的激励效应,如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力支持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对农业科技推广和使用的扶持、农机使用的财政补贴、村民委员会职能的转变,以及国家对“三农”方面的能源消耗政策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农业提供了一种“保护”。但因“制度及政策变量”很难用数据来量化,在分析时不再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列出。文中样本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整理,运用的统计学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二)计算步骤

(1)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Factor过程对上述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运算结果见表l。

从表1可知,农业总产值与平均每一农林牧从业人员粮食生产量、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能源消费总量这几个指标存在较强显著的关系。可见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信息上具有重叠性。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且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的前m个主成分。从表2可知,应提取前2个主成分,他们的特征值分别为5.861和1.118,都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为87.236%。这样,就用2个新的变量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

从农业总产值、平均每一农林牧从业人员粮食生产量、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能源消费总量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五个指标的信息;农业从业人员、村民委员会、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占总出口额比例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三个指标的信息。从而,选取这两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2)用表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具体两个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F1=0.405X1+0.127X2+O.364X3+0.362X4-0.291X5+O.403X6-0.406X7+O.38UX8

F2=0.110X1+0.863X2+O.290X3-0.031X4+0.336X5-0.087X6-0.094X7-0.169X8

(3)以Fl所对应的特征根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根之和的比例乘上F1所应对的系数,然后加上F2所对应的特征根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根之和的比例乘上F2所应对的系数之和,即为主成分的系数。具体综合模型如下:

F=0.323X1+0.245X2+0.352X3+0.299X4-0.190X5+0.325X6-0.356X7+0.292X8

综合模型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是每个指标的权重。

(4)对原始经济指标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是指消除因数据量纲及大小悬殊不同而导致的影响。由于各指标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其标准化的方法也不同。对于正指标即越大越好型指标、逆指标即越小越好型指标分别采用隶属函数(1)、(2)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显示出了我国1980-2005年农业竞争力指数情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尤其是最近几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在表的基础上,本文计算出我国农业竞争力指数增长率。

根据数据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当时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本文大致把我国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0年,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竞争力加速增强。197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经济体制改革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施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从1979年起,主要农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和提高,使农民不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而且获得更大的利益(乔榛,2006)。从农业竞争力指数增长率看,1982年之前,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很快,但是原有的农业生产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短的承包期和长期以来政策频繁变动造成的农民对政策要变的预期。当时,许多农户担心政策会变,往往进行掠夺性经营,表现出一些短视行为。1982年中央确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农户吃了定心丸,这样家庭承包责任制应有的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得到了极大的释放。1983年和1984年,我国农业竞争力一下子翻了一倍到三倍。再加上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促使农村经济呈现出超常规的增长。

1985年我国农业竞争力减弱,一方面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由早期的“喷发性”阶段进入了“整固性”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开也开始逐步提高。所以在1985年,以开放农产品价格和政府管制为标志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开始推

进,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通过扩大市场调节力度搞活农村经济。1985年的改革结果表现为1986年农业竞争力再次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竞争力指数比1985年增加了3倍多。1986年后,我国农业竞争力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下逐步提高。

第二阶段是1991-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竞争力徘徊不前。经过第一阶段尤其是80年代初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恢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特别是,农业剩余的出现,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步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重加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农业不断向工业转移剩余,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为“挖农补工”。另外,受报酬率递减规律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农业制度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农业自身改革乏力;而加入WTO又使我国农业置于多边贸易体制下,面临着国内国际双重竞争。由于以上原因,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滞缓,某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第三阶段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竞争力达到新高度。本世纪初,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凸现: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整体表现为农业竞争力不强。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不协调,制约了整个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尤其是,贸易自由化引起人们对食物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农业保护呼声渐高。在此大背景下,时隔18年,中共中央2004年至2007年又连续下发了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围绕着“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意见”,并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来自于国家政策层面的政策激励效用将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层面,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将会更为强大。这也是笔者将2004年作为农业竞争力第三阶段起点的最大理由所在。

从2004年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754.45亿元,2005年为2337.63亿元,2006年为2450.31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会更高。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较快。诸多聚焦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支持,至少有助于一种“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和“关爱农民”社会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一定时间段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也会有助于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这一点也可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变化体现出来,据相关数据,2006年我国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新记录的同时,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继续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与政府重视程度及制度供给高度相关。当国家重视农业时,农业竞争力就变强或者是提升加快,如改革开放初期和最近四年;当国家重视其他方面建设时,农业竞争力就变弱或者是提升减慢,如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竞争力提高较快的两个时期,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具体的思路和措施。因此,未来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限于篇幅,本文没能将我国农业竞争力与其他国家农业竞争力进行定量比较,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研究结论,我国农业竞争力在国际上差强人意,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竞价年度总结篇4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陕西省作为第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结构进行评价是产业结构科学调整的依据,也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以下简称SS分析)对陕西省下辖11个区域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所在和产业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理论模型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结果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例如因子分析、生产率指标分析等;一类是以竞争环境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如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等机构提出的竞争力因素模型等。本文通过SS分析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是建立在农林牧渔总产值基础上的,因而是基于生产结果的竞争力评价研究。SS方法最早由Daniel.B.Kramer最早提出,后经过Dunn和Hoover的完善,在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在动态性变化中,通过定义区域所在整体为基本参考点,寻找各区域发展与参考点之间的增长差距,并将这一差距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偏离分量,使人们比较清楚地了解该区域某行业经济的增长或减少多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自身的结构优势、劣势及其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以此来说明研究区域中经济的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我们对以下变量进行定义,以说明我们的数据处理过程。基期用下标0表示,报告期用下标t表示;用j表示地区,i表示产业构成成分;APV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并定义。

APVj=■APVij;APVi=■APVij;APV=■APVij

那么使用SS分析的陕西省产业第一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如下:

总位移(Actual Shift)为:SA=APVjt-(■)APVj0

差异位移(Differential Shift)为:SD=■[PAVijt-(■)APVij0]

均衡位移(Proportionality Shift)为:SP=■(■-■)APVij0]

且存在:SA=SD+SP

相对位通过求对应位移在基期产值的百分比得到,相对总位移为、相对差异位移、相对均衡位移分别为:

RSA=SA、APVj、RSD=SD/APVj、RSP=SP/APVj

二、数据描述和实证研究

本文对陕西省11各区域(10市一区)的第一产业结构进行研究,选取“十一五”以来第一产业产值数据,并对数据按指数方法进行了价格调整。2011年陕西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按当期价格计算已达2058.6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产业及其服务业比重为66%:2%:27%:1%:4%,相比于2006年相应的产业比重64%:4%:26%:0%:6%有了大幅度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农林牧渔产值增长了32.77%,以年均4.84%的速度不断上涨。其内部组成也有着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农业增长了33.30%,年均涨幅4.91%;农业增长了33.30%,年均涨幅4.91%;农业增长了33.30%,年均涨幅4.91%;林业增长了52.77%,年均涨幅7.32%;牧业增长了25.72%,年均涨幅3.89%;渔业增长了70.41%,年均涨幅9.2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了33.80%,年均涨幅4.97%。

对陕西省11各区域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首先对各区域的产业增长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表1所示增长率为分别通过农林牧渔产值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实际增长率。表1反映出榆林市和杨凌示范区在此期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50%以上,增长迅猛。榆林市表现为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24%,这是由于榆林属于陕北资源城城市,在此期间榆林市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整体产业环境的形式;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此期间表现优异,林业超常规的发展是由于其特殊的纬度地带造就了国家主要的猕猴桃等水果产业带,此外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超速发展是由于示范区推进的“一村一品”工程及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安康市在此期间的产值出现了负增长,是由于占总产值比重最大的农业产业出现了大面积减产。

通过表1的增长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定量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能反映出各区域结构的强弱程度,因而进一步地对比陕西省2011年与2006年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第一产业进行SS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进一步的对表2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陕西省第一产业的SS评价分为四种类型,如表3所示。

Ⅰ类,西安市的位移均为负,表明2006-2011年西安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未能寻找到当地第一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且发展滞后,有待于调整结构和优化第一产业产业发展环境。

Ⅱ类,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商洛市位移均为正,表明这些区域的优势产业与陕西省发展较快的产业相吻合,产业业结构合理,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这一区域能够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增长中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

Ⅲ类,宝鸡市、咸阳市、杨凌示范区的总位移为正,差异位移为正,均衡位移为负。表明这些地区整体而言发展水平快于陕西省,其原因是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产业,在全省增长较快的产业在这些区域增长缓慢。未来这些地区产业发展还应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在机会成熟的条件下对全省发展较快的产业进行适用性转化,促进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Ⅳ类,安康市的总位移为负,差异位移为负,均衡位移为正。表明整体而言发展水平滞后于陕西省,其原因是这些安康市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产业,全省增长较快的产业在安康市增长也较快。未来安康市第一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三、评价及讨论

陕西省仅有西安市和安康市的在评价期间的第一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下滑,其他区域产业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整体而言陕西省第一产业发展结构合理,产业发展迅速,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水平。在此期间产业杨凌示范区相对位移增长最快,其并没有选择在全省增长较快的产业进行发展,而是选择了更能够发挥了区域竞争优势的第一产业类型,产业竞争优势突出;安康市产业竞争力下降是由于其最产业结构中份额最大的种植业优势下降,导致安康市的产业竞争力下降最快。未来陕西省还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产业组织优化实现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庆忠.泰安市农业竞争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竞价年度总结篇5

【论文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标准的高低影响到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的高低,对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达到公众所担心的程度,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本章分析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将会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11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11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 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 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 = Xij / 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 / Xit)/(Xwj / 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 (24) 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谢卓然宗刚: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03(4) Michael E.Porter: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 Harva rd Business Review, 2007(5)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 =(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11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11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11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11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竞价年度总结篇6

【论文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标准的高低影响到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的高低,对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达到公众所担心的程度,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本章分析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将会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11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11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 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 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 = Xij / 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 / Xit)/(Xwj / 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rd Business Review, 2007(5)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 =(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11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11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11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11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竞价年度总结篇7

[论文摘要]通过国际价格比较、非价格竞争力、竞争力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总体来说竞争力不强,与其他水果主要生产国、出口国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按照WTO农产品协议及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国签订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规定,中国人世后不仅将大幅度降低水果进口关税,而且还将取消很多非关税进口限制,国外大量优质水果势必进入国内,同时作为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我国水果应更多地走出国门,这必将给中国水果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果农更好更快地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为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1世界水果的生产与贸易状况

1.1生产现状

近几年世界水果生产稳步发展,1997~2002年世界水果(不包括瓜类)产量保持在4.3亿~4.7亿吨之间。以2002年产量计,年产量l000万吨以上主要水果生产国有:中国(6952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4.759/6,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印度(4857万吨),占世界的1O.3O;接下来是巴西(3452万吨)、美国(3055万吨)、意大利(1770万吨)、墨西哥(1488万吨)、菲律宾(1134万吨)、伊朗(1117万吨)、土耳其(1100万吨)。目前世界主要水果种类有柑橘、苹果、葡萄、香蕉、梨及热带水果,共占世界水果产量的80%

1.2贸易状况

据多年的资料统计,参与国际贸易的水果数量约占世界水果产量的1O%。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是香蕉,年贸易量131O万吨,占产量的23.4%,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25;其次是柑橘,821万吨,分别占8.3%和19.5%;苹果451万吨,分别占7.9和1O.79/5;葡萄221万吨,分别占3.9和5.2;梨148万吨,分别占9.7和3.5oA;热带水果188万吨,分别占3.1和4.29/6。

从出口量看,水果主要出口国有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南非等。美国主要出口柑橘、苹果、葡萄、梨等,是世界第二大柑橘和苹果出口国、第三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梨出口国;法国主要出口苹果,是世界第一大苹果出口国;西班牙柑橘出口居世界第1位,出口量达279万吨,同时还是世界第二大梨出口国;意大利主要出口葡萄、苹果、柑橘、梨等,是世界第二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苹果出口国、第五大梨出口国,葡萄出口量达54万吨;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柑橘出口国、第四大葡萄出口国。

按进口量计,世界主要的水果市场是欧洲、北美和亚洲,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德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果进口国,每年进口各种水果达320万~340万吨之多。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情况均与德国类似,是世界最主要的水果进口市场,每年进口量都分别在100万吨以上,进口种类包括所有主要水果。美国对香蕉的需求量极大,1998年进口391万吨,占世界香蕉贸易量近三成,是世界头号香蕉进口国,葡萄进口量也排世界第1位,同时还是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进口市场,芒果、菠萝、木瓜等进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另一主要水果进口市场,主要进口苹果、葡萄、柑橘、梨等水果,香港和新加坡还是主要的国际水果贸易中转市场。

我国水果产量自1995年以来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水果产品以国内鲜销为主,出口比重较小,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一直较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63.3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1.15%,而世界平均水果产量的1O参与国际贸易。近几年我国水果出口发展较快,2000年水果出口量135万吨,到2004年水果出口量已达313万吨,增长幅度为131.85。在我国水果产品出口中,苹果、浓缩苹果汁和柑橘最具代表性,浓缩苹果汁和苹果的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均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已占据世界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而柑橘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则大致在2%~3[3]。我国水果出口主要到达地是亚洲国家和俄罗斯,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东南亚和南美洲。

2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即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市场营销绩效,即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包括所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三是竞争力指数(RCA),即农产品的出口能力。

2.I国际价格比较

水果是我国最具出口潜力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我国水果经营模式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农民一般都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且销售也以自销鲜销为主,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并且在采后要经过很多手续进行技术处理,因此许多国产水果成本比“洋果”低得多。据统计,我国水果综合成本低,平均每公顷产量在15000kg左右,销售价格在1.2元/kg就有一定利润。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水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以2003年6月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芒果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等市场苹果、梨、菠萝等水果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市场,高出约5倍左右。以2005年3月蜜桔、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我国价格低于国际价格。

2.2非价格竞争力

我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品种结构目前,我国水果产量的绝大多数是以鲜果消费为主,各种水果的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适合不同需要的不同特色产品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新鲜水果消费量很大,且在不断增长,但加工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却大大高于新鲜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中国适合加工的水果品种不多,即使有一些适合加工的品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质量问题严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从品种结构上看中国水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水果质量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者对鲜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优质高档水果虽然价格高,但仍然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国际竞争力也强。目前,中国水果优质果率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O,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总产量的5,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的优质果率却高达7O,可供出口的高档果占总产量的5O左右。这就使得中国鲜果较难进入国际市场,更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3)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近年来,通过引进和调整水果品种结构,在国内产生了一些优质水果品种,如山东红富士、四川脐橙等品种,内在质量和外观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但由于鲜果收获期比较集中,且采摘后商品化处理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消费新鲜水果的要求。目前,中国采摘后进行分级、打蜡、包装、贮运的水果只占总产量的1,贮运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O%,加工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1O,因而鲜果集中上市时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适应市场需求,能通过保鲜和包装技术来保证水果新鲜上市,并能在水果采摘后30d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新鲜水果。由于不同质量等级果品价格差别较大,而且不同质量等级的同一果品在不同时间上市其价格差异也较大,因此,中国新鲜水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

(4)水果营销状况从宏观方面看,政府对水果生产经营中的宏观指导、咨询、投资和调控较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水果经营的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相对比较落后;市场供求及其变化的信息很少,即使有但由于信息渠道不健全很难传递到农户。从微观方面看,中国农业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在水果生产中大量存在,大多数农户是在本地区内封闭经营,不仅不了解国际市场供求及其变化,也不了解国内市场及其变化;大多数农户都是以生产为中心,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寻找销路,还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水果生产的思想,更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和信息沟通组织。这些不仅使果农的市场营销绩效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当水果集中上市时果贱伤农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从而导致水果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2.3竞争力指数

竞争力指数即“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简称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比率。当某种产品的RCA大于2.5,表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在1.5~2.5之间,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在1.0~1.5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竞争力;当RCA小于1.0大于0.5,表明竞争力较弱;如果RCA<O.5,则说明该种商品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仅有梨一项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他均为比较劣势,其中柑橘和香蕉又相对好一些,除苹果总体上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各主要水果国际竞争力都在下降。我国水果总体上竞争力先降后升,但仍不具备优势。实际上,我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1995年后由于我国水果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水果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果产业的水果质量、采后处理等方面的劣势造成的。

3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各种水果的绝对价格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通过与水果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RCA比较后发现,我国水果竞争优势在削弱,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果价格竞争力较强,RCA偏低,非价格竞争力较弱。因此,中国水果今后的发展思路应在充分发挥价格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竞价年度总结篇8

不知是意外巧合,还是有意借力,就在央视报道播出不久,“互联网反垄断联盟”主席王丰昌对媒体宣布,联盟将在2008年12月20日之前集结100家网站对百度提讼。

王丰昌表示:“诉讼主要针对百度的竞价排名,如果百度放弃竞价排名,我们可以撤诉。否则,我们将坚持到底。”并称“2009年将是百度竞价排名的诉讼年”。

100家网站,100讼,是炒作的噱头,还是确有其事?王丰昌发起的互联网反垄断联盟为什么对百度的竞价排名如此耿耿于怀?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百度竞价排名是否违法?就上述焦点问题,《新财经》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什么是法易网

“在央视曝光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做诉讼准备工作了。”王丰昌否认了外界所说借央视报道的猜测。王丰昌的另一个身份是法易网首席执行官,在2008年11月初,法易网发起成立了互联网反垄断联盟,并召开了互联网反垄断主题研讨会,开始为集体诉讼做准备。

法易网为什么要挑头和百度过不去?

这得从2008年年初说起。2008年1月18日,王丰昌像往常一样查看网站流量,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访问量大幅下滑,细一查看,来自百度的访问量几乎为零,而在平时,70%的访问量都来自于百度。他赶忙上百度搜索,却发现搜索不到法易网――法易网被百度屏蔽了。

法易网开始与百度交涉,打电话、发邮件。“我们给李彦宏本人也发过无数封邮件,都没有结果。”王丰昌说。

法易网一直被百度屏蔽,直到2008年8月。有一天,王丰昌接到了百度业务员的电话,让法易网做竞价排名。王丰昌这才想起来,自从法易网被百度屏蔽后,他就再没有接到过百度的推销电话,而之前,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一两个,多的时候五六个。

因为“之前有网站向我们反映过,百度销售口头承诺非常多,实际根本做不到,但苦于没有证据,就是打官司,也赢不了。”这一次,学法律出身的王丰昌留了个心眼,他对电话内容做了录音。

双方就竞价排名进行沟通。王丰昌问:“做了竞价排名,百度就会正常收录我们的网站吗?”对方说:“只要交钱,100%收入。”王丰昌又问:“这个可以写进合同吗?”对方说:“不好意思,这个不能写进合同,但我保证肯定会收录。”

2008年8月,法易网花3000元做了竞价排名。这之后,只要在百度搜索竞价的关键词“免费法律咨询”,就可以看到法易网的相关页面。但是,正常搜索“法易网”,仍搜不到网站。“直到现在,百度也没有收录我们的网站。”王丰昌无奈地表示。他分析没有收录的原因在于,他后来把录音拿到北京交通台的节目中播放了,引起了百度的不快。

法易网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网站,特别是中小网站,都遇到过类似情况:百度先找一个由头把网站屏蔽,然后让对方做竞价排名,做了,就又会收录。这在业内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王丰昌本人以及联盟律师也经常接到这方面的法律咨询,但“由于受害者群体太弱,99%的网站站主以及个人不会站出来与百度的这种勒索式商业行为作斗争。这就导致恶性循环,百度的‘勒索营销’更加明目张胆,不作任何掩饰。”于是,法易网决定做点儿事。

百度竞价排名伤害了谁

王丰昌说,此次集体的目的,就是要求百度放弃竞价排名。听起来,这近乎是一个无理要求。竞价排名是百度的立身之本,正是依靠这一法宝,百度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凭什么要放弃竞价排名这种商业模式?让百度引以为豪的竞价排名到底侵犯了谁的利益?

互联网反垄断联盟秘书长,铸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姚克枫细说了百度竞价排名的积弊。

第一,欺骗普通网民。当网民输入关键词后,搜出来的信息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许多时候,搜索结果第一页都是做竞价的网站,甚至还有一些虚假广告,容易使网民上当受骗。从央视报道揭露出的问题看非常严重,百度竟能使非法行医者变成“在世华佗”,类似“医疗”、“黑诊所”等虚假信息就更多了。这不仅欺骗了网民,还有可能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性命。

第二,商标侵权。百度竞价的部分关键词是某些企业的名称或著名商标,如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就构成了对这些企业和知名商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

第三,引发恶意点击。网站做了竞价排名后,网民每通过百度搜索点击一次网页链接,该网站就要向百度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极易引发恶意点击。竞争对手或其他利益方、甚至百度本身,为了快速消耗广告投放者的广告费,故意点击付费广告的情况很难避免。

第四,某些竞价产品涉嫌违法。比如“手机监控”、“监听设备”等。在国内,贩卖这类产品是违法的。

“在一定程度上,百度就是一个‘诈骗共犯’,与黑心商家一起掠夺消费者。百度竞价排名不是立身之本,而是在自掘坟墓。”王丰昌愤愤地补充说。

法易网副总裁王昱丰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初李彦宏提出竞价排名时,曾遭到了董事会的极力反对,但李彦宏以辞职威胁,竭力说服其他股东。“这种商业模式是一种作恶的模式,它把人性导向了恶的一面,应该废除。”王昱丰说。

竞价排名是不是广告

王丰昌认为竞价排名的实质是广告,百度的一些做法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

姚克枫说:“我们认为竞价广告是合法的,也应该予以尊重。百度最大的问题是把竞价排名与自然搜索结果混在一起,没有明确标注,只在右下角标注‘推广’二字,颜色还特别淡,一般网民根本分不清推广与‘普通快照’的区别。”记者查阅了《广告法》,其中第13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问题是,百度并不认可竞价排名是广告的说法。百度认为,竞价排名是付费搜索,是一种技术支持,而不属于广告。百度的说法甚至获得了法院的支持。2008年6月,在上海大众交通、大众搬场公司诉百度一案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百度提供的竞价排名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广告业务不同。因此,百度不承担虚假和侵权广告的责任。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多数互联网以及法律界专家认为,搜索引擎的“推广方式”或“赞助商链接”在本质上依然属于广告。但他们同时指出:由于其崭新性,搜索行业的竞价排名未能被明确划归到广告范围,尚处在广告法的监管盲区,这使得搜索引擎服务商得以明目张胆地大打“球”。

专家们表示,类似搜索引擎这类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该如何适用法律,目前尚无定论,这也凸显出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

法易网副总裁王昱丰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已经出台了针对搜索引擎的专项法规,规定不得人工干预搜索结果。对竞价广告也有明确规定,比如美国就规定搜索页面右侧可以做广告,左侧要做,必须有明确标识,而且对广告数量也有限制。谷歌遵循的是美国的规定,要比百度规范。

“我们反对的是竞价排名,并不反对竞价广告。竞价排名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商业行为,也是严重违反《广告法》的商业行为。”王丰昌说。

《反垄断法》是重要法律依据

诉百度,自然跳不过垄断话题。“竞价排名是百度垄断地位的集中体现,不但违法,而且是严重违法,甚至是犯罪。”王丰昌说。

姚克枫说:百度占据了中文搜索70%的市场,在这一领域拥有者绝对的支配地位。对于众多中小网站来讲,其绝大多数流量都来自于百度搜索引擎这个“入口”,百度几乎占据着互联网准入的地位。摆在众多网站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网站流量的访问入口已经被百度这些大搜索巨头所垄断,网站的生杀大权事实上已经掌握在别人手中。网站一旦被搜索引擎“屏蔽”,基本等于被互联网屏蔽。因此,对于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方式,中小网站虽然不满,但为了生存,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反垄断法》出台后,百度的垄断行为立即成为各方投诉议论的焦点。2008年10月31日,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李长青向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处递交了一份《反垄断调查申请书》,申请对百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反垄断调查。李长青认为,百度对其他网站的封杀,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造成两个严重的社会后果:其一,百度的封杀行为在实际上消灭了许多网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根本上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其二,出于商业目的人工干预搜索结果行为,损害了社会大众的利益,损害了受众对公众信息的知情权和使用权。这种网络霸权主义,不仅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且应该受到行政和法律的制裁。

姚克枫说,《反垄断法》是诉讼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但他表示,《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实施细则至今没有出台,这增加了诉讼难度。

诉讼是一个长期过程

按照2008年12月初王丰昌对媒体的表态,2008年12月20日之前要集结100家网站对百度提讼,这难免让人觉得有炒作之嫌。面对记者的质疑,姚克枫笑了笑说:“这不可避免。即便外界这么说,我们也要这么做,而且我们也不否认,就算炒作,也是一种良性的炒作。”

说到诉讼的进展程度,王丰昌解释说:“这里面存在误区,并不是100家同时。诉讼是一个长期过程,可能两年,可能三年,也可能是五年。”

“原来的设想是立一批。但实话实说,准备工作确实不容易,现在是能立多少就立多少。我手里的4个案子,争取都立上。”姚克枫对记者坦言

王丰昌和姚克枫都表示,这次诉讼的难度相当大,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站有顾虑。因为担忧被百度永远屏蔽,不少中小网站考虑之后,决定放弃。

第二,法院判决的公正性。许多网站对公正判决缺失信心,认为百度是最擅长公关的,法院判决结果很容易受到百度公关的影响。

第三,取证难。哪些证据法院认可,很难把握,而且不同法官在认识方面也有差异。

第四,适用法律模糊。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的不正当竞争或者垄断行为规定不是很明确,需要把多个法条综合起来进行陈述。

姚克枫表示,总体而言取证还是比较顺利的,该搜集的搜集,该公证的公证,“还有些关键证据,包括一些录音等,现在不方便说,在诉讼以后会拿出来。”

王丰昌还向记者透露,联盟建立后,美国有十几家律师事务所和联盟取得了联系,希望在美国本土的诉讼。目前暂定了一家,不需要太久,美国本土的诉讼也会开始。

采访最后,王丰昌表示:“年底前会立几个比较典型的案子,明年力度会比较大,明年应该是百度竞价排名的诉讼年。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诉讼,让这种违法的、有违商业道德的商业模式赶快消失。”

竞价年度总结篇9

如何营造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环境, 是一个城市管理中需要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人才资源综合实力的体现,建立一套准确、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资源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对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和提升,是本课题组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因素是其对人才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使用及转化能力。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的规律显示,人才发展中的经济地位、科技平台、社会环境、人文传统等因素对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影响很大,有时成了决定性的因素。表面上看,人才在不同的国度、区域或社会组织之间流动,在实质上其实是在不同的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和不同的经济、科技、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流动。哪个地方适合人才充分发挥其才智、有利于人才的长足发展,人才就向那个地方集聚。因此,在设置城市人才的外在竞争力指标时,将突出考虑这类指标的重要性(用较高的权重来体现)。

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现有“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中,少有人才竞争力的专项指标;即使名曰“人才竞争力”,也是以城市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数据为指标,未能反映“人才”的竞争力特征。

在不多的“城市人才竞争力”研究中,其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大多也为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数据,也未能反映“人才”的竞争力特征。

2.2可量化原则

“城市人才竞争力”的科学评价,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一系列与“城市人才竞争力”相关的指标进行处理,这就要求这些指标是可量化的。对少量非常必要的定性指标(如城市尊重人才的氛围等),也需要通过调研问卷并运用“行为锚定”、“层次分析”等方法转化成为定量指标。

2.3可比性原则

“城市人才竞争力”的评价目的之一,是要通过一系列指标的分析对比,比较诸多城市在总体人才竞争力、各项人才竞争力要素等方面的优劣。这就要求参与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在统计范围、统计口径、统计年份、量纲等方面要具有可比性、一致性,才能通过评价得到有比较意义的结果。

3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专门用于我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指标体系中,我们将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分为体现人才竞争力的内在要素和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外在要素以及表征人才竞争力现状的产出水平要素。

3.1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了城市人才的内在竞争力指标、城市人才的外在竞争力指标和城市人才的产出水平指标。

A1城市人才内在竞争力是指标体系中的“内在竞争力要素”,反映了城市人才创新创业、作用发挥的核心竞争力。内在竞争力要素包括人才数量指标、人才质量指标、人才结构指标等方面。

A2城市人才外在竞争力指标是指影响城市人才内在竞争力作用发挥的“外在竞争力要素”是外部因素,反映了城市人才创新创业的外部影响(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平台、生活条件、人居环境等)因素,对核心竞争力起到正向(激扬、促进)或反向(压抑、制约)作用。外在竞争力要素包括人才投入指标、人才平台指标、人才条件指标、人才环境指标等方面。

A3城市人才产出水平指标是表征人才竞争力现状的是人才产出水平,反映了城市人才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促进作用。人才产出水平包括人才效能指标、人才效益指标、人才发展指标等方面。

3.2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2.1城市人才数量指标B1

城市人才数量指标是衡量城市不同层次人才资源在数量方面的状况、显示数量差距的主要指标,反映不同类型、层次人才资源的绝对数量,体现了人才的规模效应。

B11城市人才资源总量:B111党政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B112经营管理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B113专业技术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B114技能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B115农村实用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B116社会工作人才(万人)及全域占比(%)

B12城市学历人才总量:B121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B122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

B13城市职称人才总量:B131法人单位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B132法人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

B14城市技能人才总量:B141法人单位具有高级工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B142法人单位具有技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总量(万人)及全域占比(%)

B15 R&D人员总数:B151R&D人员总数(人)及全域占比(%)、B152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人)及全域占比(%)

B16 著名企业家人才总数:B161中国企业500强CEO及其团队

3.2.2城市人才质量指标B2

城市人才质量指标是衡量城市不同层次人才资源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显示相对数量差距的主要指标,体现了人才的素质效应。

B21城市从业人员人才占比:B211六大类人才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B22城市人才资本占比:B221城市人才资本占总人力资本的比例(%)、B222城市高级人才资本占人才资本的比例(%)、B223城市高端人才资本占人才资本的比例(%)

B23城市R&D人员占比:B231城市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B232城市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R&D人员的比例(%)

B24城市专技人才占比:B241从业人员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占比、B242高级职称人才在初级及以上专技职称人才中的占比

B25城市技能人才占比:B251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才占比、B252高级技师在高级工及以上技术职称人才中的占比

3.2.3 城市人才结构指标B3

城市人才结构指标是衡量城市不同层次人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显示人才配置合理性的主要指标,反映不同类型、层次人才资源的分布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B31城市人才产业结构:B311三次产业学历人才结构离散度(%)、B312三次产业职称人才结构离散度(%)、B313三次产业技能人才结构离散度(%)

B32城市人才行业结构:B321支柱行业学历人才结构离散度(%)、B322支柱行业职称人才结构离散度(%)、B323支柱行业技能人才结构离散度(%)

B33城市人才年龄结构:B331从业人员中学历人才的年龄结构(%)

B34城市人才城乡结构:B341城市、镇、乡村中学历人才的分布(%)

3.2.4 城市人才投入指标B4

城市人才投入指标是衡量城市在人才保障、人才潜能方面的优劣、显示人才发展后劲的主要指标。人才投入指标的评价标准,既要考虑投入的均量,也要考虑投入的总量。

B41 城市人才教育投入:B411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全域占比(%)、B412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B42 城市人才研发投入:B421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全域占比(%)、B422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B43 城市人才医疗卫生投入:B431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全域占比(%)、B432医疗卫生支出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2.5 城市人才平台指标B5

城市人才平台指标是衡量城市在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 “用武之地”以及长足发展的通道方面的优劣,显示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影响人才发展后劲的主要指标。

B51 城市人才经济平台:B511 GDP总量全域占比(%)、B512 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数)、B513 人均GDP

B52 城市人才科技平台:B5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上工业产值占比(%)、B522 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经费全域占比(%) 、B523有R&D活动企业所占比重(%)、B524 R&D项目数全域占比(%)、B525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费用全域占比(%)、B526技术市场成交额全域占比(%);

B53 城市人才教育平台:B531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全域占比” (%) 、B532外国留学生数全域占比(%)、B533中专中职职高在校学生数全域占比(%)、B534城市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

B54 城市人才信息化平台:B541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全域占比(%)、B542人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B543移动电话用户数全域占比(%)、B544人均移动电话用户数(座/户)

B55 城市人才市场化平台:B551党政人才公开招聘的比例(%)、B55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招聘的比例(%)、B553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的比例(%) 、B554人才―企业―政府网站交流平台、B555非跨国(境)的人才国(境)际流动率

B56 城市人才服务平台:B561风投、创投等融资服务平台、B562户籍、社保等入职服务平台、B563安居、家政等生活服务平台、B564沙龙、联谊会等文化服务平台、B565国外(境外)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占比(%)

3.2.6 城市人才生活指标B6

城市人才生活指标是衡量城市在为人才提供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劣,显示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影响人才稳定度的主要指标。

B61收入水平:B611职工平均工资、B6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B62支出水平: B621人均消费支出、B6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

B63储蓄水平: B631居民年末人均储蓄余额

3.2.7 城市人才环境指标B7

城市人才环境指标是衡量城市在为人才提供工作环境、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劣,显示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是影响人才稳定度的主要指标。

B71外商投资环境:B711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占比、B712外资(含港澳台)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

B72人才国际化环境:B721常住外籍人口 、B722外籍从业人数、B723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数、B724各类外国专家数、B725跨国公司数、B726国际组织数 B73人才生活环境:B731人均绿地面积、B732建成区绿化率、B7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B73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B7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B736万人拥有公共汽车 、B737人均城市道路面积、B738人均医院床位数、B739人均医生数

B74人才政策环境: B74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B742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扶助政策、B743人才知识技术管理入股的分配政策、B744金融风险规避政策、B745人才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3.2.8城市人才效能指标B8

城市人才效能是衡量不同城市在人才产出方面的优劣、显示人才发展现实成效的主要指标。

B81 人才经济贡献:B811总人才贡献率(%)、B812高级人才贡献率在总人才贡献率中的占比、B813高端人才贡献率在总人才贡献率中的占比

B82人才科技创新:B821专利申请量在全域总量中的占比(%) 、B822人均专利申请量(件/万从业人员)、B823专利授权量在全域总量中的占比(%) 、B824人均专利授权量(件/万从业人员) 、B825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在全域总量中的占比(%)、B826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篇/万从业人员) 、B82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B83人才社会效应:B831部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人次、B832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人次

3.2.9城市人才效益指标B9

城市人才效益指标是反映不同城市人才资源的使用状况和作用发挥的程度、 直接衡量不同城市使用人才的效果、间接衡量该城市人才政策、环境对人才不同影响的指标。

B91基于绝对模型的人才使用效益B911人才资本整体使用效益、B912高级人力资本使用效益、B913高端人才资本使用效益

B92基于相对模型的人才使用效益: B921人才资本整体使用效益、B922高级人力资本使用效益、B923高端人才资本使用效益

3.2.10城市人才发展指标B10

城市人才发展指标是衡量不同城市在人才内在竞争力要素变化、外在竞争力要素变化、人才产出水平变化态势、显示人才发展过程趋势的主要指标。

B101 内在竞争力要素变化率:B1011人才资本总量年均增长率、B101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年均增长率、B1013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年均增长率、B1014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的年均增长率

B102外在竞争力要素变化率:B1021 GDP增长率、B1022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增长率、B1023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

B103 人才产出水平变化率:B1031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B1032人才贡献率增长率(%)、B1033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B1034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B10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

以上构建的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0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确定权重,由此就形成了可对城市人才竞争力实施科学评价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人才资源经济学[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竞价年度总结篇10

一、经济效率目标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反垄断法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资源配置效率。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是社会总福利,即生产者福利加上消费者福利的总和。[1]经济福利是西方经济学界衡量一个产业好坏的标准,它包括经济领域中所有组织的总福利(或称总剩余)。总福利是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就是他愿意为某一件商品支付的价钱与这件商品实际应该支付的价钱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剩余就是社会上所有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单个生产者剩余则是一个生产者卖出某件产品所获得的利润,生产者总剩余就是全体生产者的利润总量。

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提高,生产者剩余就会相应提高,消费者剩余则相应减小。经济学家已经证明,价格升高之后,生产者所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并不能完全弥补消费者因此所承受的损失。所以,当商品价格接近垄断价格时,社会的总剩余(总福利)是最低的;而当商品价格接近边际成本时,社会总剩余是最高的。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先提出这种主张,他们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根据,认为提高社会总福利是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的惟一目标,在芝加哥学派看来,一个厂商的行为可能使得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生产者福利增加的幅度要高于消费者福利减少的幅度,使社会总福利上升。这样,尽管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但该行为不属于竞争政策所应当反对的,该行为是合法的。[2]

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种社会总福利(总剩余)的假设只能建立在静态条件下,如果放到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则并不会完全这样。如果竞争机关利用权利将价格固定在接近边际成本时,虽然这一时点社会总福利达到最高,但是由于投资于该行业变得无利可图,投资者就会大大地降低未来的投资,这种条件下可预期的未来的社会总福利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而且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将会下降。基于这些理由,有些学者认为,反垄断法不是作为一项增进国民总财富的工具来设计的,增加资源配置的效率从来都不是反垄断法的常规,也不是反垄断执法的先决条件,经济效率只不过是反垄断的副产品。[3]

二、保护消费者目标

认为反垄新法的首要目标在于保护消费者的主张也不在少数。如后芝加哥学派认为反垄断竞争政策应该以阻止垄断厂商将消费者福利转移为垄断福利为首要目标,而不是提高整个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厂商依靠自己的垄断实力抬高产品价格,就能实现财富转移,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财富可能反而增加了,但是它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强者更加富有,弱者更加贫穷最终危及社会的稳定。[4]

从各国的立法看,消费者福利应该是各国在制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的时侯都考虑到了的。在欧盟,欧共体条约的第81(3)条规定任何联合行为,或者合同如果能够促进生产的效率,促进科技的进步或者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允许消费者分享这一成果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或者合同都是合法的。欧盟的合并条例中也以法律原则的形式认定“消费者利益”是一个有效的合并辩护。但是“垂直限制指引”(theGuidel ines on Vertical Restraints)中则强调:对竞争的保护是欧盟竞争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会加强消费者的福利并创造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美国新的合并指南也指出执法者将会考虑一项合并是否能阻止合并者在相关市场上侵害消费者的潜能,比如在该市场上阻止价格的上升。[5]

澳大利亚贸易行为法第2条直接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竞争和公平交易及保护消费者,提高澳大利亚的福利。意大利竞争局认为,国会制定意大利竞争法的主要目的是:(1)培育和保护市场条件,即允许企业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进入市场的机会。(2)通过自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实现低价格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日本《禁止垄断法》也规定其目的在于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排除因为联合、协议等方法形成的生产、销售、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不正当限制,促进公平、自由的竞争,刺激企业家的创造性,繁荣经济,提高就业水平及国民实际收入水平,以确保一般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国民经济民主、健康的发展。

反垄断法最终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也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和福利作为目标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以此就认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竞争政策的终极目标,[6]那就误解了竞争政策的公共性。竞争政策所要考虑的当然是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并不就等于消费者利益。尽管我们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属于消费者,但是社会上的人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们还要工作,还要生产、销售和服务,所以他们也同时是生产者和服务者。竞争政策如果立足于经济整体,立足于社会的公共利益,就不能偏袒消费者一方。从历史上来看,实际上垄断的局面往往反而会使价格下降,消费者收益。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Company)在19世纪末期是一个十足的垄断组织,但是由于它的规模效应和创新机制,使石油的价格从1869年的每加仑30美分,下降到1897年的每加仑不到6美分。美国烟草公司在1911年被认定为“垄断”,但是该公司使香烟的价格从1895年的每千只2.77美元,下降到1911年的每千只2.2美元。[7]

三、保护小生产者目标

这主要是反垄断法实施初期一些立法者的主张。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农场主和小企业主对大托拉斯的控诉。1914年的《克莱顿法》和1936年的《鲁滨逊一帕特曼法》都有保护小工商业者的意图。在批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时,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些法律的共同目标是“使那些以小规模方式经营的人能和那

些大商人一样自由地获得成功”。《鲁滨逊一帕特曼法》保护小商人可以和大的批发商获得一样的折扣,这更显然是在有效率的竞争对手面前保护小工商业者。[8]直到1950年美国制定《塞勒一凯弗维尔法》(Celler-kefauver)时,[9]提案者参议员凯弗维尔发言说“……难道我们能让国家落入少数公司之手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小工商业者,那些在地方上经营、具有独立自主地位的企业吗?”[10]

保护小企业主是不是竞争政策的目标呢?当代社会保护竞争,并不代表保护每一个竞争者。大的连锁店利用规模效应,以及在同供货商谈判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得以用更低的价格来销售商品。而小的杂货店则无力承受以同样低的价格销售商品。最终,小的杂货店难免要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最终导致破产。这对于小竞争者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全体消费者来说,又是公平的。

四、保护竞争机制的终极目标

对于竞争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两种观念,即静态竞争观和动态竞争观,[11]静态竞争观将竞争看做是现实市场上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进行的争夺交易(对象)的活动。动态竞争观立足于市场演化,认为竞争不仅是现实市场上多人之间的争胜活动,而且存在着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将垄断看作是竞争取胜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竞争活动的诱因,并且受到潜在竞争的压力。我们所说的竞争机制主要指的是动态竞争。

健全的竞争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具有刺激与创新的功能。

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竞争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经济决策,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互协调为一体的。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反映着产品的稀缺程度,从而表明一定产品的需求程度,处于竞争之中的经济主体出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做出灵活、及时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产量、规模和结构。其结果保证了产品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不断适应着需求量和需求结构而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又会引至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这样,最终使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去。没有市场价格的信号显示作用,就无法获知产品的稀缺程度和结构适应要求而如果没有竞争的推动力和强制压力,也就无法促使经济主体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生产规模和结构适应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的这种合力作用,单个经济主体的生产与消费决策计划也就无法相互协调为一个总体,市场经济也就无法有效运行。[12]

竞价年度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48-04

2008年,受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汽车行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各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也表现出来。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2008年我国汽车类上市公司中17家整车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对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企业竞争力进行排序。

一、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把企业竞争力评价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组织和机构。(IMI)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四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最新公布的《2009全球竞争力报告》共计329项评价指标。企业效率在国家竞争力作用上占有很大的权重,WEF和IMD有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企业联合会从1996年开始研究开发全国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课题组(1999)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科技进步、职工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效益七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占72%,定性指标占28%。在评估中取每一项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得分平均值,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企业竞争力的总分。这套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肖智、冉松况(2001)等人认为,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六大基本要素:(1)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包括物耗利税率、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投资率、产品质量价格比。(2)人力资本要素。包括职工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费占销售额比重、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占比重、职工人数中大学生占的比重。(3)科技开发要素。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4)经济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包括应用经济信息的总量指标、经济信息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5)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替代率和开发率、技术进步项目收益率、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额、新技术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率。(6)企业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长期负债率。

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测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可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间接计量。测评指标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分析性指标一般能够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时指标选取过程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来构架它的基本框架,另一条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群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上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从而可以做到理论依据可靠,选择程序合理,逻辑线路清晰,操作方式可行,逐步优化细化。

除此之外,李友俊(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指标体系的构造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可行性和层次性的原则,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相匹配。贾玉花(2003)等学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其关键之处在于是否可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根据企业竞争力的特征,可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显在指标体系和潜在指标体系。其中显在的指标主要是企业的外部状态,如产品市场相对占有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而潜在的指标是指企业内部素质,如设备技术水平、技术人员比列、销售净利率等。胡大立等学者认为对应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其表现层即为显在竞争力;而作为影响与决定层的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力等则为潜在竞争力,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评估企业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他根据多因素评价法,设计了12大要素70个指标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可以看出,各指标体系考虑的角度不尽相同、框架设计不同、内容也各有繁简。有的内容简单、操作性强,但对企业竞争力的覆盖面不够宽;有的指标全面,但可操作性差,不利于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如何兼顾其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是个难点。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环境、资源和能力三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是我国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假定这些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一致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将省略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着重分析企业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两大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企业的资源指企业控制的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其中有形资源是指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含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如:土地、厂房、设备、资金、有价证券等,选取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净额两个指标表示;无形资源是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的资源,如:品牌、商誉、技术、专利等,选取企业无形资产为指标;组织资源是企业协调、配置各种资源的技能,它蕴涵于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控制系统中,很难对其进行计量,又因为选取的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因此,文章假定企业的组织资源是一样的。选用的总资产(X1,亿元)、固定资产净额(X2,亿元)和无形资产(X3,亿元)计量企业资源状况,三个指标均可以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直接获取。

对于企业的能力资源,为了便于计量,利用财务指标把企业的能力资源重新分解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为指标;营运能力选取劳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营业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发展能力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技术投入比率和市场占有率为指标。选用的指标需通过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进行相应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X4)=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X5)=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劳动效率(X6,万元)=营业收A/员工数量

流动资产周转率(X7)=营业收h/平均流动资产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X8):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营业净利率(X9)=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报酬率(X10)=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收益率(X11)=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营业收入增长率(X12)=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X13):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X14)=年末股东权益总额/年初股东权益*100%

技术投入比率(X15)=研发支出合计/营业收入*100%

市场占有率(X16)=公司营业收A/样本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00%

二、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成分因素的确定

利用SPSS.v1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在累计方差贡献率“Cumulative%”大于80%的情况下,共提取四个公因子,它们已经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X1、X16、X3、X6、X2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一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最为突出,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竞争力就越强,命名为“规模经济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X9、X10、X4、X5、X11上有较大载荷,可归为第二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企业经营效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表明企业利用拥有的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能获取的社会资源越多、获利水平越高就表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X8、X7、X14、X13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三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扩张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当企业的投资结构与规模越合理时,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张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命名为“投资效率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X15、X12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四类主成分,其反映的是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越多,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

(二)各样本企业竞争力评价主成分的得分分析

利用spss软件,可以得到17个样本企业的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三、结论

主成分得分大于零,说明该企业在该方面的能力较强;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说明该企业在该方面的能力较弱。综合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第一主成分“企业规模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上海汽车在该项得分最高,为8.0743;江铃汽车得分最低,为-2.2571。说明上海汽车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大,从它的总资产等指标中可以看出,并且由于规模经济的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生产效率,其劳动效率X6是最高的(表1数据)。在17家企业中,第一主成分得分大于零的企业一共只有4家,其他均为负数,这也反映了我国汽车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的现状。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兼并重组行为来扩大自身的规模,达到规模经济。

(2)在第二主成分“盈利能力因子”得分中,一汽轿车的得分最高,为3.1159;金杯汽车的得分最低,为-5.0141。说明一汽轿车在获取社会资源并获利的能力最高,由于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较强,使得它能容易的获得短期借款和长期的贷款,在股票市场上也能更容易获得资金。在17家企业中8家企业的该项得分为正,9家企业得分为负,说明在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不强,这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无关系。另外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3)在第三主成分“投资效率因子”得分中,福田汽车的得分最高,为4.3596;宇通汽车的得分最低,为-2.8729。说明福田汽车在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上比其他企业更合理,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也带来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张能力的提高。在该项得分上9家企业的得分为正,8家得分为负,说明半数企业的投资在规模和结构上应该优化,也反映了我国汽车行业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结合第一主成分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汽车企业一方面存在整体规模小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大部分汽车企业面临规模与结构的双重调整,应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规模水平。

(4)在第四主成分“创新能力因子”得分中,宇通客车的得分最高,为1.8767;亚星客车的得分最低,为-1.9983。说明宇通客车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比例最高,这可以从表1中的X15数据得到印证。在17家企业中只有8家企业的该项得分为正,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采用与外企合作的形式,而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是以引进为主,往往忽略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是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都很少,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和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比如: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政策、鼓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等。

(5)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上海汽车,其次是福田汽车,得分最低的是亚星客车。上海汽车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都很高,虽然在第三和第四主成分上的得分较低,但是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上海汽车的综合得分依然很高;而福田汽车则是在各项得分中都比较均衡,综合得分较高。整体来说,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水平明显偏低,得分为正的企业仅有6家,仅占样本企业35%,大量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企业存在,使得我国汽车行业存在并购重组的可能性。

总之,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平,各企业内部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找到制约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并相应的做出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流滨,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区域竞争力比较与提升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2]姜波,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何乃斌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孟云,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5]张洁婷,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6]宋静雅,因子分析法在我国汽车产业整车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8,(05)

[7]张凯,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09,(05)

[8]王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6,(07)

[9]刘伊凡,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2009,(01)

[10]康灿华,冯伟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11]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9全球竞争力报告[EB/OL],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p?Article]D=223560

[12]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06)

[13]肖智,冉松况,21世纪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研究,2002,(05)

[14]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

[15]李友俊等,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01)

[16]贾玉花,纪成君,王红亮,企业竞争力及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1)

竞价年度总结篇12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RCA测算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RCA大于2.5,则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指标在1.25~2.5之间,则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标在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中等;若RCA指标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很弱。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姜、鲜大蒜、干制和罐装蘑菇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鲜干菜豆、鲜干蚕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鲜干洋葱和鲜萝卜与胡萝卜的国际竞争力中等,而其余的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尤其以新鲜的莴苣、番茄、长豆角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极弱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标还反映出既有新鲜又有加工制品的品种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工制品强化了该品种的竞争力。在国际蔬菜市场上,各蔬菜出口大国也是各有优劣。

(二)TSC测算

TSC值处于-1和1之间;TSC值趋近于-1,表示该产品竞争力很弱;TSC=-1表明该产业为完全进口产业化;而接近于0时,表示该品种的进出口趋于平衡,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异化而各具竞争优势;TSC越接近于1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我们分别计算了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2003-2004年间与中国的TSC系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可以看出,我国鲜大蒜、腌黄瓜、鲜洋蓟、萝卜与胡萝卜、姜、鲜菠菜、干与罐装蘑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鲜干菜豆和蚕豆的竞争力较强,鲜冷番茄和鲜干洋葱一般,鲜鹰嘴豆等其余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对于意大利等蔬菜出口大国,各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的优势品种较少,有胡萝卜、菠菜、甘蓝,而茄子、蘑菇、扁豆、鹰嘴豆的竞争力极弱。西班牙在所讨论的25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我国拥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数目要多。美国很多品种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极强竞争力的品种数目不如西班牙和中国的多。墨西哥的姜、蘑菇、小扁豆、马铃薯、长豆角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小,不到1%。剔除这些品种之后,黄瓜、洋蓟、茄子、鹰嘴豆、甘蓝、辣椒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EAV测算

确定一个时期内,该国哪一种产品或哪一类产品具有更强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以0为界,EAV<0,则出口竞争力弱,且EAV越小,竞争力越弱,EAV>0则出口竞争力较强,且EAV越大,竞争力越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2001年才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0~1995年期间,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是较弱的,但随后几年出口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5~1999年出口竞争力提升得很快,到2001年,EAV转成正值,表现出一定国际竞争力。

(四)CA测算

根据FAO数据库统计,我国蔬菜出口种类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干制蔬菜;罐装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醋泡蔬菜;其他加工蔬菜;冷冻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均质保鲜蔬菜等十大类。因为干制蔬菜、罐装蔬菜和蔬菜汁数据不全,故本文只分别计算了我国其他七类蔬菜1999-2003年间的CA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同样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新鲜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2,3.6]区间内,与1990年相比,除1991年和1996年有所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且1999年后,下降速度剧增,2000年仅为1.28,比1990年减少60.74%,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指数有所回升,2003年为2.10;脱水蔬菜:徘徊在[4.4,6.4]区间内,1990年达到最大值6.34,此后呈下滑趋势,1997年后波动较小,保持着约22%~25%的下降率;醋泡蔬菜:徘徊在[0.3,0.6]区间内,且呈现“增——减——有增有减”的三阶段;其他加工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8,4.1]区间内,1990年达最大值4.09,此后总体呈大幅下跌趋势,尤其在1997年以后,降低速度加快;冷冻蔬菜:取值落在[2.6,4.3]区间内,1990年为4.25,是11年中的最大值,此后除1991年下降速度稍慢外,其余年份以约30%~38%的速度下降;短期保鲜蔬菜:CA指数在[7.2,12.1]区间内递减,其下降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现为三阶段;均质保鲜蔬菜:徘徊于区间[-0.00097,1.3],除1992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总体呈大幅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其降速已超过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