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1 02:03:52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1

机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师资的综合性、实践性必修课程。它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就浙江七所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台州学院)相关实习文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师范院校实习运行机制,促进职前和职后的顺利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源。

一、就七所高校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分析异同

1. 实习准备阶段

七所高校的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在开展教育实习前一学期已确定实习生名单,采取由学校(院)统一安排和部分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20%的实习学生可采用自主实习方式进行。此外,实习生已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其中中文专业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其他专业二级乙等以上等)。

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完成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三部分内容。在正式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宁大在短学期就“三笔字”“简笔画”“说课”“模拟上课”等进行技能考核;湖师院组织开展 “演讲”“说课”和“课件制作”等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活动等。

除此,七所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在实习前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明确实习期间要求。师范院校会优先选派“双师”教师担任实习生带队老师,人员(带队老师人数:实习生人数)配比为:宁波大学1∶8,浙江师范大学1∶20~1∶40,杭州师范大学1∶10,温州大学1∶8~1∶12,湖州师范学院1∶15~1∶20,绍兴文理学院1∶12~1∶17,台州学院1∶11。

2. 实习开展阶段

(1)学生方面。在实习相关文件之中,七所师范院校均包含关于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思想、学习、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细则,《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还强调要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实习期间,以一周见习,七周实习的先后顺序安排实习。实习生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工作,不同的学校对师范生要求略有差异。实习任务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实习任务信息

(2)带队老师方面。上述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基地及师范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对实习生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其中,宁波大学要求带队老师检查、辅导记录不少于6次;湖师院要求带队老师以教育实习日志的方式记录;绍兴文理学院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 实结阶段

按照各高校要求,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上交个人实结报告,内容涉及教案、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实习日志等方面;带队教师在实习1周内完成对实习工作的总结评议,组织学生进行实结,其中,浙师大、湖师院召开实习经验汇报交流会,并借此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此外,浙师大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为期3到4周的研习活动。

二、高校师范生实习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其一,旨在探讨当前师范生实习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其二,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三,为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提供有效策略。

2. 调查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①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②实习中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包括师范生与带队老师,师范生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③实习生对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④实习生对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体评价。

(2)调查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

(3)调查对象。问卷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学生用)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各系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该对象已于大二学年完成两周见习,大三学年完成四周特色实习,大四学年即将完成八周综合实习。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问卷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教师用)以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100%。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为了较客观地了解师范院校在实习前的安排与指导,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问题,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表3。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已了解实习制度和内容,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实习信息。

表2: 师范生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3 :指导老师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度

(2)实习中师范生满意度。通过客观了解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情况和满意程度,分析探讨师范生的实习需求,便于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

表4 :师范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

表4反映实习生自我评价的高低与带队老师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的好坏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较满意。

表5:实习生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评价(多选)

(3)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13%的同学反映实习小组会就实习机制方面向带队老师或师范院校提出建议,有58%的同学偏向于参加由校方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21%的同学更希望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有10%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的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实习生对实习后所开展评价工作的满意度如表6所示。

表6 :对所在师范院校于实习后总结工作的评价

(4)实习期间师生(带队老师与实习生)、师师间沟通情况调查。通过对沟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反映师范院校带队老师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7。

表7: 师生、师师间沟通情况(多选)

(5)指导老师对实习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3%的指导老师反映合作的师范院校有就此次实习需要改进方面征询意见或建议,有12%的指导老师认为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有35%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很满意,54%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较满意。

三、完善和促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运行机制的策略

1. 师范院校方面

(1)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安排、要求及内容的教育指导工作。教育指导工作要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其中,院校方要认真贯彻实纲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组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及时召开实习汇报会及经验交流会,并广泛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做到实习前后顺利衔接,实习学生上下级顺利结对;班主任和带队老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多种形式上传下达,确保每位实习生明确实习规章制度。此外,各院校可通过创建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共享实纲计划、实习通讯稿、优秀实习生展示等内容,联合优秀的教师和学长学姐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

(2)调节师生人员配比比例。从七所高校的实习机制中发现,带队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一般在1比10以上,一名带队老师指导的实习生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带队老师时间分配不均,给予每位实习生的指导时间过少等不良情况出现。通过访谈后发现,该现象主要由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吸收更多“双师型”教师参与实习工作。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保障实习顺利运行。在广泛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并没有实习经费的补贴,交通费用自理,仅少数师范院校有相应政策。如台州学院在实习期间接送,宁波大学在特色实习期间接送等。教育实习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首先,争取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争取从财政拨款中获得实习专项经费,增加教育实习经费在教学经费中的比例。其次,应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一方面是实行“国家拨一点,地方给一点,学校出一点,院系自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学生个人担负一点”的多方集资办法;另一方面,争取得到实习基地的援助,实习基地少收费或不收费。

(4)建立师生、师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间沟通良好的实习机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师范生对自我的满意度与带队老师及指导教师工作负责程度正相关。因此,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在实习生对实习整体评价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数据表明,仅有12%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与带队老师保持联系,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不常与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联系。对于实习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其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5)建立客观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实习机制运行当中,运行统筹方对进程的监督和监管十分重要。据对实习机制的异同分析发现,七所院校基本将实习职责落实到个人,但由于监督审查程序和系统不健全,造成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工作总结敷衍了事等情况。因此,要健全师范院校的审查监督系统,实行“一步一小结”的管理方法,与实习基地学校合作,就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各方需求开展每周研讨、中期会议、定期考察、课例观察,落实责任机制。

(6)师范院校应及时掌握师范生实习情况,收集实习反馈信息。在对实习机制的分析中发现,七所师范院校都比较关注师范生的实习生活,要求带队老师全程听课,安排学院领导巡视等。但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的互动并不频繁,对实习情况的了解,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因此,师范院校可以在实习中及实习结束后,收集实习生和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今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实习学校对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反馈调查,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形式收集有关实习反馈信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习机制。

2. 实习基地方面

(1)由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安排。根据对实习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实习学校并没有对实习生有具体要求与安排规定,仅通过与带队老师的交流获取。因此,在遵循师范院校实习制度基础上,各实习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及特点制定实习安排及要求,为各方面制定总的实习工作方案,确保实习步调一致。

(2)在实习前期,指导老师明确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及职责。在调查中发现,指导老师对师范院校的实习要求并不明确,例如课时量,实习时间跨度等内容,多是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中了解。据此,实习基地学校应定时召开实习会议,举行实习小组讨论会议等,切实普及实习工作任务,要求指导老师明确自身职责。例如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安排实习生教学观摩,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和讲课,改进教学效果。此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指导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实施班主任工作,传授班级工作经验,帮助实习生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协助实习生开展家访以及教育调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全战,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

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蒋菠,许瀚月.变革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

执教技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2

德育导师制是我校全员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德育导师是学生心灵的安慰者,思想的引导者,心理的疏导者,学习的辅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德育导师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导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发扬光大;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实施上,我们一般要求每名导师,带5至10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其完成;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并关注到所带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其成长的指导者。另外还要求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等。但是,在选择德育导师的方法上,学校统一的操作方法是,由每一个任课教师到班主任那里认领几个学生,这种单向选择,特别是有教师选择学生的不足之处是,不少学生面对的德育导师,并非是他们特别喜欢的老师,不愿意与指定的导师真心交流,到时就很难起到导的作用。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选择导师是落实德育导师制的最基础的工作,这项工作为做好,那么后面的所有工作的实效就要打折扣。我一般采用学生选导师的方式,向学生们开出可以做德育导师的所有任课教师名单,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只有一项特殊规定,各科的课代表必须跟定那门课的任课教师,这一点不难理解,课代表一般应该是与哪门功课的老师关系最好的。这样做,也避免了极个别任课教师没有学生认他为德育导师的尴尬。当然,虽然我们的教师在师德上相差不大,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学生自然愿意亲近,认他为德育导师的就多;有的老师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学生心中有敬畏感,认他为德育导师的相对就少一些。但是,幽默风趣者善于言谈,感染力强,与比较多的学生交流也会轻松自如且效果颇佳,因此,德育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不均并不影响德育导师的引导效果。自由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使学生能与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结对子,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倾心交流,提高工作实效。可见,学生的选择权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践行课堂责任制,协助任课老师渗透德育内容

我校全员德育中提出课堂负责制的做法,指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所有任课老师都要守好课堂教学“阵地”。上课时间,任课老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和训练,并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又要能够及时、主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不得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推委给班主任。如果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协助处理。不过,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除了让任课老师自主的践行课堂责任制所规定的上述内容外,还要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任课老师的学科特点,协助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内容。当然不是说班主任把手伸到任课老师的课堂上,而是在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某些内容需要任课老师帮助,而任课老师又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条件时,向任课老师提供所需教育内容,让他在课堂上实施,我想这也是践行课堂责任制的另一种做法吧。

三、实行首遇负责制,欢迎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首遇负责制一般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人人要管事,人人敢管事,人人善管事”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凡遇见学生权益受侵害,或学生违纪需要教育时,要在第一时间负起保护和教育的职责,并上报学校做到谁发现,谁负责;谁发现,谁教育;谁发现,谁处理。具体到班级管理中,我认为,班主任还可以去除这些偶然的因素,摒弃以往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一人独管的方式,欢迎任课老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找机会发挥任课教师的特长,让任课教师自己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精通文艺的,在文艺汇演时请他们协助排练;擅长体育的,在运动会前请他们协助组织;善作学生思想工作的,请他们和学生结对,多做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会经常与其他老师讨论班级情况,议论学生表现,从中获取信息,找到教育学生的契机或者是班级管理的症结。应该说,任课老师的反映有时确实比班主任所看到的客观,对于我们班级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制,邀请任课老师参与德育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对学生综合表现的客观评价。它一改以往每学期由班主任一个人撰写品德评语来评定学生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诚信。评定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各方面的日常表现,受奖惩的情况,以及同学、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综合素质评定一般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参评、班级评定小组认定相结合的方式。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参与综合素质评定,可以作为比较重要的依据。综合素质评定虽然有学生互评一栏,但是事实上,不少初中生还是缺乏主见的,他们的相互评价,更多的来源于教师平时的评价,尤其是班主任的评价所留下的印象,因而也只是看似发挥了自主精神,其实并非特别的公正客观。而相对于学生而言,任课老师更加有主见,也更加客观。班主任老师可以依据任课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的评定每一位学生。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3

在班主任工作中,“导师制”能够将新教师的理论与机敏和老教师的经验与沉稳结合起来,凝聚大家的力量,发挥新老教师各自的优势。“导师制”让新老教师相互学习,让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新的学习内容,找到解决“痼疾”的方法,改善以往的不足,在班主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年轻的班主任初涉岗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不知如何应对:如何让孩子们安定下来,让家长信任而不是怀疑,让班级迅速组建起来等等问题,都让他们心慌意乱。工作中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遇到时都成了疑难杂症。缺乏经验成为了最大的阻碍。而此时,富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们身在其中,游刃有余。他们能够将一个班级迅速的凝聚起来,制定相关的规则,让它能够运转。关键是能够选出一批负责任、能够帮助老师的班委。这样敏锐的眼光,新班主任们望尘莫及。在与学生的相处和班级的管理中有尺度,严中有爱。而新的班主任往往难以像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一样,不能够把握严与慈的平衡。新班主任们此时会不断询问,会向自己的导师的帮助。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让自己的班级能够迅速走上正轨,怎样平和理性地与学生和家长正确交流,怎样观察学生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这些需要大量经验才能够准确找到解决方法的事情,因为有了导师们的经验都迎刃而解。年轻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清晰的头脑去反思、去改进。新教师成长之路顺畅,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二、通过导师制,促进青年班主任尽快成长

“导师制”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帮带,它是新老教师的相互学习。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虽缺乏经验,但丰富的理论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方法去尝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让新老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老教师凭借经验,方式简单但却有效,干练沉稳是老班主任的工作作风。而“导师制”却能将这二者融合,让新班主任的在询问和老班主任在观察的过程中,都能看到对方的优势,相互学习和改进,共同成长。资历较深的老班主任拥有较多的经验,但对于孩子们所成长的环境比较陌生。在解决学生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时因缺乏足够的了解,虽有方法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的新班主任可以根据与自己相似的成长过程迅速找到问题,帮助老班主任解决那些因“代沟”而产生的误差,帮助老教师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并理解和发现不同时代的学生心理发展与习惯上的异同,促进老班主任在教育技能上的再度提高。通过“导师制”,一方面,它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学生情况等,促进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现今教师的培养模式多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而忽视了“导师”的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激情和创新思维,亦可以促进“导师”的实践思考,达到“双赢”,形成一种和谐、共促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通过“导师制”,可以克服班主任职业倦怠

新教师在岗初期,充满了激情与希望,满腔的热情与抱负。但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太多容易将他们的自信打垮,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此时老班主任的扶持与鼓励显得尤为重要。而老班主任们因为长时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遇到的问题相似,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不断的重复,让他们无心去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待这个职业失去了兴趣与激情,产生倦怠。此时,新班主任的到来,犹如学校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的热情与灵动,让老班主任们回忆起自己的“新”时光,乐为人师帮助新人解决工作中的麻烦,并在新教师的疑惑中发现新问题。保持新鲜感的秘诀在于不断有新生事物的产生,资深教师们重燃工作激情。

“导师制”让教师们在工作中交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对于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考。教育生涯漫漫长路数十载,在这期间需要我们学习多少知识,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是单一的重复,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份,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教师们应该与学生一路相伴,共同见证,共同成长。在此期间,新班主任变老,再有更年轻的血液加入,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教育者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何来倦怠?

四、通过“导师制”,可以提升实践理论,增加知识积累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4

关键词:专业指导老师;调查

引言

当前高校一般都采用“辅导员+班主任”的新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乃至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都比较深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职责上的交叉重叠、分工不清,职权不明,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工作上的混乱,另一方面,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专业特长与所带学生的专业有时并不相符,学生有专业知识、职业规划方面的需求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往往难以胜任。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所在院系探索建立了“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学生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缘由及措施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专业指导老师或者称为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几所著名大学,而我国最早则用于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后来大学中出现了本科生导师制,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导师”来指导专业学习。但是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是照搬硕博研究生的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一方面导师数量少,本科生数量巨大,导致师生比过高,且导师本身工作很忙,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使得与本科生的这种导师关系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成几个导师来带,造成了班级同学的割裂,班级凝聚力下降,成为班级建设的障碍。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所在学院探索建立了“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制度,该方案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指导老师制度,既有别于旧有的班主任工作又有别于常规的本科生导师制。笔者学院都是医学专业学生,因此学院与附属医院合作,在新生入校时就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医生或科研人员担任学生班级的专业指导老师,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并且实行一贯制,即专业指导老师的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以便增进学生与专业指导老师沟通和交流。

二、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实施的效果评估

“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方案实施半年后,我们调查了这一全新制度的实施效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对专业指导老师的了解程度、与老师交流的频度、交流的主要内容、、交流的方式、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求助的反应情况等几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了学生对“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看法。

调查对象为配备有专业指导老师的14个班级,包括6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班级,4个本科专业班级、4个专科专业班级 ,共386人。面向以上班级所有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86份,回收357,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348份,有效率97%。将问卷所得数据整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

(二)调查内容

1、与专业指导老师的交流次数、沟通方式

56%学生与专业指导老师有过四次或四次以上的交流,28%的学生与专业指导老师有一到两次交流,6%的学生与专业指导老师没有交流。在所有与专业指导老师有过交流的学生中,49%的学生通过当面交流的方式,36%的学生则是通过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8%的学生采用短信或者邮件的方式。在通过当面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的学生中,88%的学生是在班会或讲座上与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交流,12%的学生则是单独与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专业指导老师有过沟通与交流,尽管次数不多,但是考虑到制度实施也仅有半年时间,因此相对来说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在与专业指导老师的交流中,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班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可以看出专业指导老师大多选择以集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

2、与专业指导老师交流时老师的态度

90%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老师在给予学生指导时的态度非常认真或者比较认真,另有10%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老师不够认真或者敷衍了事。在少数未与专业指导老师有过交流的学生中,75%学生是由于没有找到机会交流,7%学生是由于暂时不需要帮助,11%学生选择与其他老师交流。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指导老师的反馈持肯定态度,即使没有与专业指导老师有过交流的学生也大都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不是由于老师的态度原因。

3、专业指导老师的作用

学生希望专业指导老师在哪些方面为自己提供帮助?在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77%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专业知识方面提供帮助,62%的学生认为应该在科研方面得到指导,53%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21%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学科竞赛方面得到帮助。

目前学生有没有从专业指导老师那里得到帮助?27%的学生表示在专业知识方面获得过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27%的学生表示在科研方面获得过指导,有14%学生表示在在职业规划方面得到过帮助,2%学生在竞赛方面得到过帮助,29%学生认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帮助。

对于设置专业指导老师的看法,78%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老师的设置对自己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仅有8%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基本没有帮助。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指导老师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希望在专业学习、学生科研、职业规划和学科竞赛方面得到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这与我们当初设置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初衷是相吻合的。目前部分学生也的确在这几个方面已经得到了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绝大多数学生也对设置专业指导老师的做法持欢迎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而且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专业指导老师以班会、座谈会、讲座的形式,或者通过面谈、qq、Email等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生期望得到的信息和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措施是欢迎的,对于专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然我们也从中发现,有少部分同学与专业指导老师还没有建立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今后要更加注重操作方法,完善“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方案,尽可能做到是所有同学都能有所收获,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好路。

结语:

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辅导员+班主任”的新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与当前的学生需求并不完全适应。辅导员、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而对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面,如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进程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定位、专业技能的拓展、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的指导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在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上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任课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来去匆匆,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导航、职业生涯的规划、科研的指导则成了盲区。“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方案的出现,使得专业指导老师弥补了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状况、职业发展、科研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教育缺乏。实践也证明,“专业指导老师一贯制”的育人方案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帮助,是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发展要求的。

参考文献: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针对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方面,主要由生活老师进行管理,而生活老师对小学生的管理方法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生活老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对小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确保小学生在学校能够快乐的生活,进而为小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工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怎样做小学生活老师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确保对小学生生活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活老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44-01

小学生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老师没有科学的管理计划及有效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因此,生活老师需要对自身工作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际特点实施管理工作,以进一步确保对学生的良好管理,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更好的学习。

一、生活老师需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在小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老师要想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生活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尤其是针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的管理,如果老师自身素质较低,将会影响到对小学生生活管理的质量,老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管理中积极的发现小学生生活中存在着的困难,并且与小学生的班主任及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确保及时的解决小学生的困难,确保小学生在学校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另外,生活老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好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生活管理的质量。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活老师还需要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到校园,脱离父母,对于校园环境、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存在着很大的陌生感,甚至是存在着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针对于此种情况,生活老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并且进行正面的引导,及时的解决学生存在着的心理误区,确保学生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生活老师需要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引导的方式,像,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存在着思想问题的利害关系,并且建议学生怎样解决思想问题。而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讲述的道理,生活老师应该以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如何做,并且告知学生这样做的好处,而学生通过生活老师的引导,能够促进自身健康的成长。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很多小学生对于生活老师存在着很强的畏惧感,导致生活老师无法充分的开展生活管理工作,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因此,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老师应该平易近人,在与学生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并且应该注意倾听学生的心里话,使学生能够向老师打开心扉[3]。其次,生活老师还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尊心,而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充分的尊重学生,那么不仅会影响到生活管理的质量,还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生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尊重。再次,注意管理学生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的时候,很多老师采用的方式比较强硬,进而造成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老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应该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做到以德服人。

四、建立规范的生活管理制度

在对小学生进行生活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规范的生活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做好一名生活老师,需要根据制定的相关生活管理制度实行,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活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老师应该对现有的生活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寻找其不全面的地方,并且对其进行补充,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而在实际的生活管理中,通过有效的实施生活管理制度实现良好的生活管理质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学习秩序。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6

二,实习要求

1.在实习指导老师和原技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通过钻研教材,跟班学习,初步熟悉工艺制作的全过程并能独立完成制作流程.

2.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参与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协助组织集体活动,当好见习管理人员.

3.实习老师必须自觉遵守实习工作条例和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

4.实习生和带队老师一般不准请假离岗,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方可离开实习岗位,实习教师请假一天由实习队领导批准,一天以上的上报学校批准,带队老师请假一律经学校领导批准.

5.对实习企业有意见或建议,一定要通过带队老师有组织的提出,并协调解决.

6.服从领导,虚心好学,友爱队友,尊敬师长.

7.为人师表,讲究礼貌,仪表端庄,举止大方.

8.刻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工作流程,工作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全面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9.不准下河,下塘洗澡,干各种违规违纪事件.

三,实习时间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07年9月15日——2008年元月20日

2.实习单位:祁东县一痕广告公司,祁东县金鑫广告公司,神画玻璃工艺公司,方圆装饰工程公司,鹏程平面设计制作公司.

四.具体工作安排

实习单位实习阶段

a),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宣读实习计划,宣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目的要求.

b),请实习单位领导介绍公司的概况和对实习生的要求及工作安排.

c),听原技师示范课或跟班听课,请管理人员介绍工作情况,制定管理人员见习计划.

d),请实习单位的有关老师介绍有关制作经验和管理经验.

e),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分析教材,设计方案与试验.

(二),实践实习阶段

a). 实习生在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撰写详细方案,于制作前两天请指导老师审批签字,否则不准动手制作.

b).实习两周后召开一次实习经验交流会,每实习小组确立一人上一堂汇报课,按实习人数选取2名优秀者参加工艺制作比武.

c).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普遍进行试验,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应逐一指导,组织学生认真进行评审.

d). 同年级的实习生必须相互观摩,观摩后由课题组长召开评审会,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

e).每个实习生完成四个以上设计方案,上交四个标准设计方案.

(三),管理人员实习工作

a). 实习生制定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要指导老师审批,在原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管理人员见习工作,要坚持向原管理人员请求汇报.

b). 按照实习单位要求,抓好员工日常管理,关心员工,热爱员工,学会做员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c). 实习结束前召开一次实习管理人员工作交流会.

(四),总结鉴定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7

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体系。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订立能够让一个学校在日常运作中有章可循,这对于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转起着奠基的作用。制度建设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按照针对的人群不同可以大致区分为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毕竟师生是学校内部开展运作的主要人物;按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主业以及后勤管理等杂业。因而针对到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例如,在学校内部针对老师工作方面,为了更好地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学校应当针对老师制定并且完备相关的教师工作奖惩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制度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更为民主合理。具体而言,教职工制度应当包括教师上课考勤制度,教师听课制度,相关的教学质量考察以及监督制度以这些具体的制度来规范老师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以此来保障日常教学的有序开展。

2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管理

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学校有效运作的基石。但是若是一个学校只有冷冰冰的制度建设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管理,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是有缺陷的。人文管理顾名思义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探索管理的方法,了解学校师生内心的想法,为师生创造一个更为温情的校园,使得师生能够在工作或是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于教与学工作的进行起到了内在化的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例如,在上述提及的教职工奖惩制度中,当老师违反了相关的制度规定时,学校应当按照校规的规定该进行处罚时就应当进行相应程度的处罚。但是若是一项规定经常有老师违反,那么学校领导应该就这种情况多加关注,思考规定是否有待值得调整的地方,而并非针对这种普遍的现象只是加以处罚而不考察原因。同时老师在接受处罚后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学校领导在执行制度时也应当听取教职工的意见,适当的宽容对待那些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才违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老师,从这些方面来加强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管理。

3恰当处理好制度建设以及人文管理的矛盾之处

学校在开展制度建设同时加强人文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这样一些情况,那就是一些事物合情不合法,而另一些事物却是合法不合情,在针对这样的事物时学校领导需要仔细的做好考究工作。同时学校在处理这样的事物时,需要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开展以及有利于学校自身的长处发展这四个基本原则,来恰当的处理好相关的矛盾问题。例如,在评价老师的工作开展时,学校领导不能完全从学生给老师打的评价表来判断,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依据,同时展开实际调查来充分了解一个老师的教学状况。有些学生在打分时会由于老师的严格而给老师打了较低的分数,而实际上老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才对学生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老师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就需要对教师工作展开全面的调查。

总而言之,在学校的管理中,制度建设与人文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良好的制度管理的学校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教学工作。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学校环境才能更好的从内部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学校领导既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同时又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美好校园,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让老师们能够带着教育热情来开展工作。

作者:程显露 单位:本溪市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33-05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借鉴传统书院模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064)。

作者简介:陈力祥(1974-),湖南邵东人,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是从英国而来的“舶来品”。最初我国大陆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到逐渐冷落,原因在于本科生导师制的遴选与培训、激励与考评、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机制,这导致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虽有导师之名,却不行导师之实。为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必须落实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创新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健全本科生导师的激励考评机制。惟其如此,才能构筑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本科生导师的遴选与培训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实际效果,关键要有德才兼备的导师。目前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踟蹰不前,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套良好的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机制和办法,没有形成一支综合素养良好的导师队伍。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首要的是落实导师的遴选与培训机制。

对于本科生导师的遴选,高校应制定一些基本的选拔条件,包括对导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工作经历等提出基本要求,让符合条件的老师通过提交个人申请,递交相关材料,并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资格审核。而对于具备导师基本资格的老师,高校应进一步从“德”、“才”两方面制定一些可量化的遴选本科生导师的具体办法和标准。因为“作为本科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品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注重为人师表,并有能力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1],此乃遴选导师之标准。我们可以采取传统的百分制的评分办法,将“德”、“才”各占50分的比重来设计导师遴选评分办法与标准。

首先,从“德”的方面来说,遴选导师必须先观其德,只有有德之师,才有可能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如若导师道德败坏,则他指导学生不用心,甚至有可能使其指导的学生偏离道德轨道,培养出无德之人。“德”主要考察老师是否热爱教育事业;能否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否廉洁奉公,对学生一视同仁等。

对老师“德”方面的考评可通过领导(10分)、同行(15分)、学生(15分)三方面人员评分的方式来进行。评分全部通过网络进行,领导、同行和学生评分满分为40分。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获得校级、省级、部级优秀教师或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可加分。比如,老师每获得一次校级荣誉称号的加3分,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加5分,获得部级荣誉称号的加10分,加分以10分为上限。

其次,从“才”的方面来说,导师的遴选还须选导师之才,唯有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非常优秀的老师,才能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优秀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指导学生快速成长成才。老师的“才”主要通过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评分来衡量,其中教学科研各占25分。教学方面主要看老师的年平均课时数、教学评价分数、教学获奖情况等;科研方面主要看老师发表的文章、主持的课题、出版的专著或获得的发明专利。具体评分办法及标准如表1、表2。

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对申请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老师从“德”和“才”两方面进行评分,将两方面的分数相加,按照分数高低遴选出符合条件的导师。

导师遴选出来后,我们还必须对导师进行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的导师方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培训不仅仅是在导师制具体操作层面的学习,而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交流与提高,让导师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督促教师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2]培训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除专家报告外,还可邀请优秀导师分享经验、制定议题让老师们围绕导师制互相探讨交流、导师实务培训等。通过培训,让老师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性及意义,学会如何巧妙地和学生沟通,掌握指导学生的技巧。

总之,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只有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的遴选与培训机制,才能实现本科生导师“在其位,谋其事”。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的遴选与培训机制,有利于导师遴选的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提升导师的行业水准,有利于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目标。

二、创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往往采取单一的“认领制”:要么是学生单向度地选择导师,要么是导师单向度地选择学生,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选”相去甚远。因此,建构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机制,须创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通过互选机制,让学生能选择到心仪的导师,导师也能招到满意的学生,如此方能有益地推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教育互动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平等地进行交互作用,平等地交流情感和观念,分享对方的知识、思考和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3]。鉴于师生均通过互选而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人选”,因之,导师能较好地实现指导任务,学生也能较好地实现学习任务,学生和老师才能够实现双向互赢。

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选,必须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互选的联动机制。“联动”即要求学生、班主任以及辅导员之间联合“作战”。因为班主任、辅导员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发展方向、设计学习方法和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指导”[4],在导师与学生的互选层面,班主任、辅导员扮演着“媒人”的角色。班主任主要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特长等作一基本统计;辅导员则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思想道德、心理问题等以详细报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班主任与辅导员将学生的详情告知每一位导师,让导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深入了解。此外,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将老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学位、年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研究特长等以报表的方式发给每一个学生。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中间媒介作用,学生与导师之间实现相互了解,达成互选的基本意向,然后通过师生见面会,使学生与导师之间真正实现互选。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加深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相互了解,“这符合现代教育中的‘双主体’理论,即把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把教育过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5],将有效地促进导师制长效机制的运行。

三、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考评激励机制

通过落实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创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推进和长效运行,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本科生导师的考评缴励机制,二是针对学生的考核管理机制。二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从建立对导师的考评激励机制而言,目的是对本科生导师进行有效管理,督促导师“在其位执其导”。如果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则必将导致导师“指导与不指导一个样,指导多与指导少一个样”的局面,很可能挫伤导师的积极性。目前“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6]。没有考评激励机制,导师制将会陷入自由散漫的状态。只有重视对导师的考评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导师的指导热情,让导师尽职尽责,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作为导师,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7]。对导师的考评也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可对导师起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有效激发导师的责任心、良知心,使导师树立“以指导学生为荣,以冷淡疏远学生为耻”的工作理念,促使导师制向良性方向发展。对导师的考核包括考评周期、考评内容、考评方式等。考评周期至少应该每月考评一次;考评内容应包括每学期初导师递交的指导学生计划,每学期末提交的指导学生总结,定期和学生见面的记录等;考评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召开班会了解导师指导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个别谈心了解情况等。通过考评机制,评选出优秀的导师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导师更好地投入到指导学生的工作中。“对导师工作进行考评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检测、监督、指导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8]。通过考评,可以实现导师制由外在强制到内在道德自律的无形约束。

除了建立对导师的考核机制外,还须建立对学生的考核管理机制。就本科生考评而言,主要考核本科生与导师联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考核本科生是否具有认真积极的态度;考核学生与导师见面之时学生是否有备而来等等。对本科生的考评措施,能有效敦促学生积极联系导师,并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接受指导。当然,对学生的考评结果还要有效体现在各种评优、评奖以及就业推荐方面,这需要班主任、导师以及辅导员多方面协同合作:“对于学生的各种评先评优表格和就业推荐表,应专辟一栏,由导师填写导师意见。而导师的评鉴,应对学生的各种评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9]辅导员提供学生业绩、导师提供指导学生的综合素养,班主任提供学生的基本情况,“三驾马车”同时出动,全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评。

导师制考评机制的实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主体”、“双向度”的。“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能够使学生和导师都有一个目标导向,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关键。”[10]同时,“规范化的考核管理制度,使导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导师制,是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的保证。”[11]可见,本科生导师制考评机制的实施,有利于顺利推进导师制,并使导师制在“双主体”的考评中取得长效。

考评机制是从“负面”的角度出发,即从责任义务角度敦促导师与学生共同维护导师制,激励机制则是从“正面”予以维护和促进导师制的良性运行,对导师制的长效机制是建设性的,因为“管理制度对社会或组织的整合功能的最终实现主要不是来自于制度的强有力的惩罚和约束,而是来自于制度对社会或组织的激励和引导”[12]。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可以体现在对导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助以及纳入各类评优评先等两方面。要建立起导师工作量计算与课时补助制度,对担任导师的老师每年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同时,要定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学校或各二级学院可以利用教师节表彰、年度评优评先等时机设计一些评选项目,从导师的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工作表现以及突出成绩等方面进行评比,对优秀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其先进事迹进行公开报道。而对于学生的激励机制方面,则也可以视其在参与导师制实施中的学业成绩、思想表现,结合各类评优评先以及就业推荐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考评和激励相结合,以考评为主,以激励为辅,必将大力催生导师制长效机制的建构。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部分高校表现出“雷声大、雨点小”之症状,缺乏必要的导师制考评激励机制是其原因之一。无考评激励机制的导师制如无源之水,必将干涸。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在人的道德素养尚未达到较高层次之时,导师制长效机制的实践也应当基于“利益”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评”是对导师的监督与考评,“奖”是激励,即“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14]。如此,导师制才能在更高层面取得进展。

综上,要想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思想、学习、专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建立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机制。构建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机制,需要落实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创新本科生与导师的互选机制,健全本科生导师的考评激励机制。三大机制联合发力,才能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丁龙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4):67―68.

[2] 陈达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研究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

[3] 李昌祖.论高教园区的文化互动机制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7):19―21.

[4] 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70.

[5] 吕绍明.互动与引导:双主体理论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两种表现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06(4):129―132.

[6]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保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4):105.

[7] 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78―79.

[8] 曹十芙.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42.

[9] 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2):3.

[10] 王伟,辛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4):525.

[11] 唐书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量年度考核分析与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2):80-81.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2-02

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以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指导本科生成才的一种新机制。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滑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前的教育观念已跟不上时展。本科生导师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它以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功能。导师与辅导员共同承担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大改革。我校也进行了深入尝试和探索,促进了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整体办学的提高。

二、导师制的发展

1.导师制在国外的发展。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学校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老师做他的导师。剑桥大学“学院制”的核心就是“导师制”。每个导师带2~3名学生,既言传身教又循循善诱,使学生德智均衡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世界上一流的创新人才。1909年洛厄尔(Abbott Lowell)任哈佛大学校长,在美国建立了“集中与分配课程、寄宿制、导师制和荣誉学位”制度。这使哈佛的导师制有了新的特点。他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青年教师和老教授都可以做学生的导师,每个导师带的学生也不过4~6人。后来,这种方式很快传播到其他院校。在亚洲日本本科生导师制有了新的举措。日本的筑波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得相当成熟的大学之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其课程设计设置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以学科群、专业群实行大学本科阶段教育,一二年级一个学习平台,三四年级另外一个平台。学生三四年级选定一个专业和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导师制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我国早期一直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代表。宋明时期的书院制度实质上采用的也是导师制。近代,我国导师制最先施行的是金陵女子大学(1916年),其次是大夏大学(1929年),其成效比较显著。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学校现况探索相应的导师制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发展潜质,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合理定位,确定专业方向;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修合适的课程;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为学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面临的问题

1.师生比失调,公平自愿难保证。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办学规模极度膨胀,生师比日益增大。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为1:17,如此低的师生比不可能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严峻挑战。目前在很多学校一个导师被制度性安排的学生数往往超过10人,甚至20人。现实状况是导师没有选择余地,老师“被导师了”;反过来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被导师约束,学生“被导了”,这使得双方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2.配套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机制。现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需一系列制度保障。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保障等等方面服务不到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大、报酬少,不能充分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由于不情愿,老师对本科生导师工作敷衍过关,难免流于形式,从而严重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

3.本科生导师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原则坚持不够。在学校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当本科生导师,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要被导。有的老师更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愿意指导本科生。因此学校不能勉强那些唯利是图的老师做本科生导师。学生大多数适合通才教育。导师制度更适合师生双向选择。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因材施教才会有的放矢。

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生导师制

1.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一定要符合国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办出特色。应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计划、课程安排、学习方法、科研训练、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

2.重视导师自身人格魅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导师的自身人格魅力首先是人格感召力。导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导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第三导师还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不仅要研究学问、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要做引领文化的先锋。唯有如此才能对学生产生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吸引力,才能言传身教。

3.应规范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承认导师付出的劳动,给导师工作定量化,使之在人事考核中成为有效工作,给予和教学同等的报酬,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优先考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技作品,可以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得奖作品要予以奖励。学生的评优评奖在素质测评时都要给予加分。

4.各高校要根据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各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目前我校一二年级实行班主任(辅导员)制,三四年级实行专业导师制。鉴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我们根本无法满足几个学生配一个导师。所以,我认为优秀生导师制是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做法。优秀生导师制可以避开我国师生比太低的矛盾,同时满足师生自愿双向选择的愿望,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学校既允许老师不做导师,也要允许学生不选导师,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各高校要避免攀比和从众心理,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单中元.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2]潘海军,等.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10

2、加强育人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固然重要,但在教书的同时不可忽略育人的细节,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对孩子品德行为的教导,不论是哪一科的任课老师,不要只顾自己讲课,传授知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的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教师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及时指正,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许多现象的出现在上学前就己经存在了,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诊责任呢:大学老师责备高中老师没把学生教好,高中老师责备初中老师,没把学生带好,初中老师埋怨小学老师没有给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老师说在幼儿园就己经养成坏毛病了,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家庭就没有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话说回来,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教育好孩子,那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做什么?诚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的有些毛病的确是家长熏染的,但当孩子走进学校,来到课堂,当他的“学校妈妈”一一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发现了那些不足之处时,给他及时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的受益。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Seco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Operation

CHEN Qianqia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o,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equilibrium interest demands as a starting poin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college seco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 mechanism is runn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training; secretarial practice

1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可行性研究――双方利益诉求互补

1.1 第二课堂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去运作

大学生社团、协会、各级学生会及事务所等需要大量学生参与完成本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另外一个方面,校内各处室、校外的企业需要一部分临时性工作人员突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锻炼人际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文件归档能力等秘书实务方面的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理论或者老师的指导,工作质量欠佳。

1.2 秘书实务课程实训需要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一个企业能够接纳秘书的数量有限,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主要在课堂完成。学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迫切需要在第二课堂中提升文秘工作技能。总之,第二课堂能够为秘书实务课程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秘书实务实训课程学生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能够为第二课堂提供人力资源。

2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实践

2.1 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的置换机制

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秘书实务课程教学进度具有确定性。这就会导致学习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的置换机制。这一制度要在上课之前提前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第二课堂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前:带项目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理论知识。课程中讲到相对应理论知识时候,请第二课堂实践此项目的学生以老师身份给学生讲解。讲课学生获得加分以及免修此部分内容的奖励。(2)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学。学生能够用第二课堂项目具体工作来说明分析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课堂教学增加新的案例。老师给予加分的奖励。(3)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后:带项目老师与课程指导教师以及第二课堂学生互相沟通,针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给予免修相对应课程内容的奖励。

2.2 建立课外实训档案管理机制,及时跟踪学生第二课堂实训情况

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拓展档案,并派专人管理。学生第二课堂中的所有实践项目要记录到档案中,并出具工作部门的公章。课程教师建立与学生的定期沟通机制以及档案查阅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第二课堂工作情况。第二课堂教师与秘书实务实训教师联合提出学生第二课堂档案填写内容,填写要求,以此档案作为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及第二课堂成绩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沟通机制,促进教师、第二课堂负责人、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1)秘书实务课程教师与大学生第二课堂负责人之间定时不定时沟通。秘书工作的大部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一说,很少有绝对化的理论。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导致教师与第二课堂指导老师指导方式以及指导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会产生迷惑。为了减少这方面的问题,建立教师与第二课堂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机制,打开教室大门,采取开门办学方式对秘书实务课程进行开放式的讲授。课程教师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互相沟通,也是课程教师了解企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沟通中,课程教师以及第二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会更加全面。(2)第二课堂工作学生与全班同学定时不定时沟通。很多时候老师把握不住学生的工作动态,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当下状态,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第二课堂学生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大家在座谈会气氛中完成课程知识的交流。(3)课程指导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教学申请,任课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获得教学管理部门认同和支持,为实训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教学管理部门会定期和不定期监督课程教学实训完成情况,保障课程实训教学顺利完成。

2.4 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1)教学管理方面:提倡开门办学,鼓励教改,权力下放。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给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2)教学考核方面:第一,对学生的考核。实行多方位全面性考核,用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分数。根据学生第二课堂实训档案记录、课堂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评价等进行考核。每个教学实训模块都由课程实训教师或者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给定分数,统计各实训模块分数,汇总期末成绩。第二,对教师的考核。将指导第二课堂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包括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档案跟踪工作、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交流工作等。(3)激励机制方面:第一,对学生的激励。建立部分内容免修制度。课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第二课堂技能掌握情况给予学生免修部分内容的奖励。第二,对老师的激励。将指导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成果纳入绩效核算范畴。同时,鼓励教师开门教改,更新教学理念。

3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效果

3.1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加强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较多,有时候很难权衡好上课与组织活动时间分配问题。建立课程置换机制,学生可以有更多自我支配时间。

3.2 学生的秘书工作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有了专业老师与专业知识的指导,能够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专业老师请教,第二课堂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够将第二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教学工作中,增加了课堂新的知识,丰富了课堂内容,使老师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遇到嘉宾座位安排的问题,有时候嘉宾发言完毕到别的地方就坐,而嘉宾牌还在原来发言的位置,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这是老师上课中没有讲到的问题,学生提出来,老师可以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给学生讲解。

3.3 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

采取这种互动机制,符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本课题属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学院课题――《秘书实务》课外实训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RW2013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芊.高职非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设计探析.职业教育研究,2012.8.

[2] 缪君芳,周珊红.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从文秘专业就业反馈探索秘书实务课程教改.才智,2012.6.

[3] 谢春红.谈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州大学学报,2012.5.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篇12

一般学校选聘见习班主任的对象多为进校时间不长的年轻老师,但并不是所有的年轻老师都适合担任见习班主任,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需要配备见习班主任的。我校把见习班主任的选聘以面向全校公开报名申请的形式进行双向选择,愿意担任见习班主任的年轻老师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需要配备见习班主任的班级也向学校主动提出申请,学校政教部门根据申请情况和各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备。配备时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指导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兼任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或学校行政干部,由于平时工作较忙,有时对班主任工作很难兼顾,需要一位见习班主任来协助他的工作;2、指导老师可能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因产假或要外出进修学习较长时间需要一位老师来顶替他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必需选择一位老师作为见习班主任提前介入他的班级工作,以免将来交接时工作上出现断层或师生都难适应的状况;3、根据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现任班主任的年龄结构确定后一阶段需要培养的新任班主任人数来确定见习班主任的配备人数;4、学校有一批中老年班主任,他们有多年班主任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班级工作经验,是学校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他们的班级工作经验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一些年轻老师去学习和继承,从而使学校的优良传统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促进班主任队伍的可待续发展;5、根据学校现有的非班主任年轻老师的人数及他们的任教学科和任教年级状况,积极听取年轻老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和意向,包括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将来是否适合担任班主任工作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见习班主任的对象。综合以上情况学校在每学年初最终确定见习班主任的对象(大概占全校班级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开学初的全校教工大会上宣读名单,并由校长亲自给每位见习班主任颁发聘书。另外还要专门召开见习班主任与指导老师的见面会,明确见习班主任及指导老师的职责,加强见习班主任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在开学初的第一次班会课上,将由年级组长向相关班级学生介绍本班见习班主任情况及学校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更有助于见习班主任的工作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见习班主任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见习班主任与指导老师的关系能否理顺,关键在于两者的工作职责要非常明确。我校给见习班主任制订的工作职责如下:

1、协助指导老师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2、指导老师请假外出时做好补位工作

3、深入班级、寝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4、协助指导老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

5、每学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课或心理辅导活动课

6、与指导老师一起开好家长会及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7、协助指导老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电子学籍档案工作

8、认真向指导老师学习班主任工作常规和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使自己尽快成长。

从以上职责内容看见习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辅助、补位、学习和践行。我们要求见习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请示、多汇报,不能自作主张,同时也要求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指导老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放手、要指导,但不能放任,班级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还是由指导老师来定夺。如见习班主任遇到学生中的重大违纪行为必须向指导老师汇报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再作处理,而不能自作主张;见习班主任在执行班规对学生进行奖惩时,要与指导老师的处事原则保持一致,不然学生会失去了判断的标准。

见习班主任多为年轻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较接近,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班级的舆论氛围,会掌握一些平时指导老师不能掌握的现象,听到一些指导老师平时不能听到的言论,包括对指导老师批评的言论,这时见习班主任要站在维护指导老师权威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释,而不是迎合学生偏激的观点,造成对指导老师威信的重大损害,对班级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指导老师在工作中也要积极支持见习班主任,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一些不利于见习班主任的话,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话,双方应在私下互相沟通。见习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在学生面前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双方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保持口径一致,管理理念一致,管理风格和处理学生问题基本程序和尺度也应基本一致,在处事方式上可以有一些差别。至于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双方应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当见习班主任工作中有失误或差错时,指导老师应及时指出并给予切实指导。这时,对见习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要注重保护,要充分发挥见习班主任的特长和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会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了一种教育合力,无论对见习班主任的成长还是对班级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三、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学习与践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见习班主任的培养,防止工作中的虎头蛇尾现象,充分发挥见习班主任制度的实效性,我校对见习班主任的过程管理十分注重。首先,建立见习班主任工作手册,人手一份。手册内容有:见习班主任的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见习班级的班情分析;见习工作记录;与指导老师谈话记录;与学生及家长的谈话记录;处理班级重大或突发事件的记录;听取指导老师的班会课记录;自己设计的班会课教案;工作中的反思;学期工作总结等。要求见习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认真记录,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其次,建立定期学习交流制度,要求见习班主任每学期要看一本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每学期上一次公开主题班会课;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德育工作研讨会、培训会,并鼓励积极发言;积极听取指导老师或其他班主任的班会课或班主任工作讲话;旁听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的谈话;列席参加全校班主任工作会议;积极参加观摩学校举办的班主任主题班会活动课和心理辅导活动课比赛活动等。让见习班主任在学习与观摩中不断积累经验。第三,创设更多的平台让见习班主任去实践和展示。如每周一次的班主任讲话;班级重大活动的组织;家长会的发言;班级文化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大型活动的准备;学生评语的书写,学生成长记录的整理;学生家访等,让见习班主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工作的信心,从而是不断走向成熟。第四,完善对见习班主任的考核,对见习班主任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学生、家长、指导老师及年级组对见习班主任的评价;见习班主任工作手册完成情况;工作总结和反思情况;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情况等。通过考核让见习班主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从而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策略,也让学校管理部门分析该见习班主任是否培养成熟,是否适合下一届担任正式班主任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四、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关心和引导

见习班主任大多为学校的年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阅历不够,同时在教学上压力也很大,在工作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所以,对见习班主任精神上的关心和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求学校政教处领导及各年级组正副组长,每人结对2―3名见习班主任,每学期至少要主动找结对对象正式谈话2次,主要了解见习班主任的工作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制订个人专业和班主任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指导老师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正确把握工作方法和艺术,及时化解心理困惑;我们还会定期召开见习班主任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及时交流心中的一些想法;当见习班主任开设主题班会课时学校领导也会到场听课并指导;定期举办见习班主任参加的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组织见习班主任爬山远足活动;组织与兄弟学校或单位的联谊活动,每逢见习班主任生日,学校领导定会通过短信或贺卡的形式表示祝贺;当见习班主任举办婚礼时学校会组织力量帮助操办,并到场祝贺;当见习班主任家中出现什么变故时学校会以组织的名义慰问或帮助解决一些纠纷。从而让我们的年轻老师感受学校的温暖,更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成熟的班主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