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个人毕业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1 23:05:18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1

一、引言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目前关于压力的定义有很多种,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重对压力的过程进行研究(转自周红萍等,2008)。而就业压力就是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也就是说就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带来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采用张丽锦等人编制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

A:《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2007)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B:《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成 媛等,2009), 问卷由2 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 —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 —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2、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因子NMean±Std. Deviation

就业情绪体验16232.7±8.72

主观心理体验16222.83±7.38

生理反应1627.98±2.79

行为表现1628.0±2.45

就业压力总分16271.53±17.62

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项目类别Mean±Std. Deviation

性别男71.42±1.66

女71.85±2.43

生源地城市17.61±1.53

农村18.17±3.43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表2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事后比较

就业压力总分1942.542971.273.22.0431>2

48023.86159302.03

49966.40161

备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3、162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 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转贴于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 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 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表3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题号内容分值

13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113

8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供过于求109

17用人单位愿意用有工作经验的人108

5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104

7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98

18想找个待遇好或有前途的工作95

2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94

1学习成绩欠佳,怕吃闭门89

21同专业毕业生太多88

15家人和亲戚不能为就业提供帮助81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四、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2007)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戴可等, 2009;邱桂平等,2009),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量太小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2008)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 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

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

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

1、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的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3、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媛,张丽锦,邱桂平,马翠萍,赵郝锐.民族高校在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9(2),133-135.

[2]戴可,李丹丹.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63-65.

[3]刘芳芳,白丽英,谢叶鑫,叶晓云,吴传赛,陈辉.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857-859.

[4]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6-8.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2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职业成熟度(carrer Maturity)是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一个评估性指标,由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Super在1953年首次提出,用于反映个体完成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相应地也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成功与职业满意。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个体就越难以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探讨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对大学毕业生更好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情商水平[1]、对父母的依恋[2]、人格[3]、职业价值观与情绪智力[4]、职业决策与自我效能感[5]、职业情感[6]、性别角色[7]、心理控制源[8]、自我同一性[9]、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适应状况[10]等因素与职业成熟度都有显著相关。北京大学的张智勇教授等人更是修订了韩国版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根据中国的本土特色,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量表[11],该量表共有六个不同的因素——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以及职业参照,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

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它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其顺利就业[12]。

以往研究探讨了择业焦虑的性别[13]、学历[14]以及入学有无工作经验[16]等特点,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主要探讨了大学生适应性[15]、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效能[16]、大学生自我同一性[17]、大学生人格特质[18]以及职业成熟度[12]等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本研究把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作为自变量,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为被试,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职业成熟度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两方面的比较,以期为民办高校的更好发展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1.研究被试与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两类高校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348名,其中,有效被试300名,有效率为86.2%。年龄范围为20-24岁,平均年龄是22.5岁。具体被试分布状况如下(见表一)。

1.2研究工具

1.2.1职业成熟度量表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的韩国版的职业成熟度量表,共34个项目,分为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六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成熟度越高。

1.2.2择业焦虑水平问卷

1965年,美国杜克大学Zung等人编制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本研究所采取的择业焦虑自评量表就是在SAS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均已证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本量表共有26个问题,采用1-4级计分,要求被试根据择业过程中最近一周的实际感受作答。计算分数时,把每个题目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粗分,再将粗分*1.25,对所得分数进行四舍五入,把得到的整数作为标准分。在本研究中,得分在50分以上为焦虑明显,50分以下为焦虑不明显。

1.3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2.不同群体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2.1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为3.11±0.25;其中,95.4%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及其各成分的平均得分都处在中等程度范围。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职业目标(F(1,297)=19.273)、职业自信(F(1,298)=14.157)、职业价值(F(1,300)=12.157)、职业自主(F(1,298)=18.157)以及职业成熟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上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要稍高于公办公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但差异不显著。(见表二)

2.2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得分在29~98分之间,均值为51.088,总体焦虑水平的标准差为43.126±7.036;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40.3%。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择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4.157,p

2.3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474,p

3.讨论

3.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3.1.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整体水平不高,职业成熟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平均水平。其中,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平均得分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仔细分析,导致这两类学校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以及其中五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1)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比例较高,不少人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对学生的未来的考虑的比较多,安排比较多,这导致民办高校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考虑的比较少,在校期间勤奋程度相对也比较低点,再加上他们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同学入学时起点就低很多,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以及亲友依赖等四个方面的成熟度相对公办高校的学生要稍差点。但是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表现欲强烈,新奇感强,敢于操作,他们不虚荣,能放下身价,参加实践锻炼较多,人际关系较广,所以在职业自信以及职业参照方面的状况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甚至稍好一些。(2)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高职或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求职中缺乏独当一面的实际经验,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系统的理论学习方面可能也比较薄弱些,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方面更可能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对亲友的依赖也相对更大一些。

综合以上分析,加大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势在必行。

3.1.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水平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择业焦虑处于中等水平。一定程度的焦虑水平具有动机作用,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影响个体行为的发挥。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总体焦虑水平偏高,均值为51.088,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40.3%。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指导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增强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另外,对这两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公办高校择业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原因可能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且都经历了专业实习,临近毕业的他们择业焦虑水平就显得相对较小些。因此,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是很必要的。

3.2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成熟度总分与择业焦虑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职业成熟度越高,择业焦虑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张玉柱[19]、谢文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大学生未来的择业时,如果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准备状态,则在处理职业问题时就会表现的更加从容,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较低,从而也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参考文献

[1]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9)

[2]程利娜,井军弟.高中生父母依恋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

[3]刘姗汝,赵燕等.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J]黑河学刊,2011(2)

[4]梁晓燕,安宏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

[5]廖美玲,朱溢毅.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0(3)

[6]李丽萍,丁禾.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

[7]宋家龙,尚龙洋.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8]赵倩.心理控制源对大专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9]赵倩.大专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0(3)

[10]海小娣、马俊.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状况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

[11]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大学报,2006(9)

[12]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9—102

[13]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14]邢颖.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2)

[15]任文芳,李嫱.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9(10)

[16]林洁.福州市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硕士论文,2010(5)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4

本表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项5级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手册统计可计算分量表得分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计算自我和谐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本次测量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8、0.74、0.53。本研究不仅可以计算分量表得分也计算总分。

2.学校满意度量表

本量表参考了学校满意度同类量表,综合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包括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校课余资源、师生关系和学历提升机会5个分量表,采用对题目描述内容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3级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本次测量中,学校满意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5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面。

二、结果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1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平均分接近2.00(为1.90),属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的平均分在1.80以上,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师生关系,学校教学,学校管理,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

2.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历提升机会的满意度对学校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专业的差异而变化显著;学校课余资源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专业差异不显著。见表2。

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即营销专业该项得分显著高于模具专业;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在学校总体满意度得分情况看,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3。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4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平均分是45.67,略高于大学生常模的45.44,说明灵活性较好;自我刻板性的平均分是18.84,略高于常模的18.12,说明自我容易偏执刻板;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平均分是45.00,略低于常模的46.13,说明自我与经验更和谐。另外也可看总分,和谐总分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从全体测试者的得分情况来看,低分组人数占总人数的13.6%,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5%。得分越高和谐水平越低,可见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4.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不管是分量表得分还是自我和谐总分的专业差异都不显著,见表5。

表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N = 164)

变量 F P

自我灵活性 1.27 0.28

自我刻板性 0.44 0.65

自我与经验不和谐 0.87 0.42

自我和谐总分 0.07 0.93

注:p值均大于0.05,表明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

5.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表6列出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矩阵。结果表明:学生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和谐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自我和谐总分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各分量表之间相关情况有:自我灵活性与学校教学满意度,学校课余资源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同学校教学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自我刻板性与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

三、讨论建议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特点

从总体满意度得分来看,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具体得分情况可以从各个维度来看(见表1)。

从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最高。根据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其中同学和老师是其两大交往对象,本测试量表侧重从学校角度出发去研究,只考量了师生关系结果很理想,反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学生较满意的是学校教学,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高考失利后,希望学到真本领,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的认真;第二是学校对高中起点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改革。

排在第三的是学校管理,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觉性,学校管理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约束;另外学校管理的日趋人文化也促进了学生满意度的提高。当然我们看到这是在整体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前提下,学校教学和学校管理满意度呈现相对靠前,而实际上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还有距离。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提到课程较简单和学校管理模式应该跟初中生有所区别。这些都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应该探讨跟改进的,比如可否建立初、高中起点学生学校管理模式等。

排在最后的两项是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讲,提高学历当然是他们的初衷,且社会在呼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能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并不放松对学历的要求。近年来,职业技术学校院校虽与高等院校进行了合作,畅通了学历提升通道,但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合作院校不能让学生满意和学费负担比较重。为此,学校应加强合作院校的管理和沟通,向学生作出详尽介绍,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学生满意度最低的是课余资源,具体指是对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图书馆、羽毛球馆等资源的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希望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肯定。在一项对类似群体所做的调查中显示,72%的学生表示希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学校课余资源,帮助高中毕业生获得自信和得到肯定,这会大大促进学生学校满意度的提升。

2.技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原因分析

进一步观察三个专业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得分情况是否有差异(见表2,3),发现整体排在最前的师生关系以及排在最后的学校课余资源不存在专业差异,即这两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其他三项都存在专业差异。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得分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营销专业女生比例较大,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学校管理上的满意度要高于男生。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可能主要跟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有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各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各专业学生需求的满足有所不同所造成的。由此可见,要提高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除了对这一个群体进行针对性研究外,还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学历提升机会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且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达到既强调群体共性又强调专业个性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分析

参见表4,对比大学生常模,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得分略高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灵活性”与敌对和恐惧显著负相关,可能预示了自我灵活水平越低,自我概念越刻板和僵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一般大学生,说明灵活性较好,特别是对自我的理解;另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略低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大学生,说明自我认识与自我期望及环境较和谐。最后一个“自我刻板性”略高于大学生常模,“自我刻板性”与偏激显著正相关,强调思维的固着性,这个分数上偏高说明更容易产生偏激。在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和谐总分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大部分呈现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从三个维度上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与经验和谐水平和自我灵活性都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能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自我和谐也成为可能。但这不代表着完全没有问题,由于高中毕业生经历高考失败后,在自我认识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更偏向于被动的妥协,内心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所以在自我刻板性得分上就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这种内心的矛盾如果得不到疏解,将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力加强技校高中生的学业认同感、专业前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技校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

4.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分析

表5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专业的不同不显现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学生个体身心的成熟程度以及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程度的影响。

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相关关系分析

进一步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和学校满意度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表6结果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与自我和谐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而且两个问卷的分量表之间也存在一些显著相关,这很好地反映了学校满意度的主客观原因。对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来讲,学校的客观实际是制约学校满意度的客观原因,自我和谐水平就是制约它的主观原因。

四、结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受到专业的影响,总体接近于中等水平;但是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影响,总体比较适中。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学校满意度受到学校客观实际的影响,但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和谐的主观体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知与评价与其对学校的认同、接纳感具有重要正相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着力改善学生的主观学校生活质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学校满意度。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5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6

当前,就业越来越成为政府与的焦点,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力度,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近几年,河北省在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办学水平上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理想差距,因此需要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采取有效对策来促进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情况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

我国于2000年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降低办学与招生标准,扩大招生规模已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征。于是,河北省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相应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也持续增加,在2002年至2012年这10年期间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从2.63万人增加到18.52万人,超越了60%的平均增长速度。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

综合办校、重文科类专业、轻工科类专业是近些年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办校特征,这是由于河北省办学环境出现偏差、急功近利的产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缺乏与社会市场相接轨。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一味追求门类齐全,追求那些投入小、效益高的专业开办,这种与市场脱轨的专业结构设置影响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河北省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忽视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对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因而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具体需求。高职毕业生没有掌握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所以河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并没有达到相应指标。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一)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是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一种,在就业工作的开展中各大高职院校充当主要角色,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构建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就业组织结构,确定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来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其中,毕业生就业组织结构是各个环节中的核心,具有责、权、利特点,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毕业生拓宽就业市场,搭建各种就业选择平台便于满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各大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就业经验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机构,引导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为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中,还划分出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中,高职毕业生是主体,高职院校只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身来实现就业。首先,在高职学生在读期间,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自主设定职业目标,树立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毕业之时,高职学生自主寻找就业资源,发挥自身的就业优势以实现就业目标,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三、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构建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

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与高职毕业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中高职院校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此,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招生就业网,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构建集生源、学校、就业源于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人才交流中心、各大中小企业的相互连接,便于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加详细的就业信息,便于高职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帮助高职毕业生尽早就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就业信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分析的各种讲坛等,进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理性认识。

(二)立足“三结合”就业模式,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

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模式,即就业市场不再是以政府诱导型为主,而转变为以市场主导型的方向,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都在遵循市场的基础上提供就业与进行择业。为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就需要立足“三结合”的就业模式,为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与客观评价的平台,从而加强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我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客观、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以确保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提高就业保障。

(三)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及时整合反馈信息

高职院校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满足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建立一支专业性、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当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载体。一方面向高职毕业生传递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理想。而后,由就业指导队伍及时与毕业生、企业进行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岗位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之后,整合双方的反馈信息,为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积累经验。(作者单位: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石家庄经济学院)

课题: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对策研究;编号:JRS-2013-1040。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7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8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9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二、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 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第四步:阻碍

第五步:提升计划

第六步:寻求帮助

第七步: 分析自己的角色

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三、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

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四、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在工作经历了一个阶段后要有工作总结,按照回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去展开。通过工作总结提高认识,量化成绩,分析缺点和不足,找出以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尽可能为单位的运转以及发展从新人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10

1找工作,你准备好了吗?――IT类毕业生求职过程

1.1BBS是大学生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在获得就业信息的三个主要渠道中,BBS占据首位。网络是80后生活的重要空间,千奇百怪的各种论坛聚集着志同道合的人们和不知疲倦的“水车”,高校BBS则是在校大学生与人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信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当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也占据了首位,未名(北大)、水木清华(清华)、日月光华(复旦)等知名高校的BBS上,与“JOB”有关的版面总是最为热闹的。另外,智联招聘、中华英才、51job等专业求职网站以及热门用人单位的网站也是毕业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传统的就业渠道仍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招聘会,尤其是校园招聘会,因为沟通互动比较直接,对应届毕业生也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甚至直接去用人单位实习、兼职。这些求职途径不仅提高了毕业生们的就业技能,也使用人单位选拔培养新员工的时间得以提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才市场正在走向有序,就业信息也走向公开,但人脉关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来自亲属、师长、同学的推荐往往可以减少毕业生们求职的步骤和程序(比如绕过网申和笔试),因此成功比例往往较高。

1.2面试技巧不足导致“求职滑铁卢”

在问到“找工作的过程中,你曾经被拒绝的原因(三项)”时,大多数同学将原因归结于“面试技巧不足”,其后依次是“专业测试未过”、“缺少工作经历”、“外语水平”等。毕业生们找工作往往要历经“投简历――笔试――面试”三大关,被调查者把自己求职被拒归因于“面试技巧不足”,说明对于北大热门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通过“简历筛选”、“笔试”这两道“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在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的“双向选择”中脱颖而出才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手云集、淘汰率颇高的面试环节更多是对求职者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验。基于这一点,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相关培训、尤其是开展一些“模拟面试”活动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态、掌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3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同样需要“软能力”

毕业生们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专业水平”,其后依次为“沟通合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与“工作实习经历”等。然而,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和参考其他的调查结果,我们却发现,除了对专业技能看重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敬业精神”、“快速学习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软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招聘时,用人单位往往采取的是“劣汰”而不是“优胜”的取向(也就是说,如果求职者有了指定的缺陷和不足就不予以考虑),这是他们关注求职者学历、专业水平、学术背景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用人已逐渐突破前几年的盲区,更讲究适用,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如前所述,这一点最多地体现在求职过程中的“面试”环节。传统的理工科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重科研能力,而对于敬业精神、沟通合作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培养等缺乏重视。因此,当这些“硬能力”是“没有不行,有了不多”时,“软能力”或许就成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图3 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三个因素

1.4多种求职尝试应对就业压力

求职尝试的三个最主要的途径中,最多的是“向已经工作的人求助”,其次为“争取实习和兼职”、“参加相关讲座”。可以发现,这些求职尝试与上述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努力获取就业信息看作是一种求职尝试。当然这些求职尝试除了获得招聘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与其他人交流了解自己,挖掘自身优势;通过实习、与校友交流、咨询等等,了解用人单位、了解政策和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深入校园,但行为的落实却往往带有投机性与盲目性。一方面,大学生们通常是在择业前夕才开始求职尝试,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自发地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得到比较系统和专门的指导。

图4 求职尝试的三个主要途径

1.5 “稳健型求职”成为主流

根据调查,90.0%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半年内ii能拿到offer,超过6个月的很少。与此相对应的是,60.2%毕业生拥有1-3个接收单位,其次为4-6个,占34.9%,多于6个的不超过5%。

图5 找工作花的时间与收到的offer数

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即求职投入指标;最终获得的接收单位的数量,即求职的产出指标,考察求职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形象地将毕业生划分为四类求职模式。见下表:

“稳健型”毕业生占54.6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1个到3个接收单位。此类毕业生一般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具有健康的求职心态,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有合理的预期,所以可以很快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较短时间顺利取得求职的成功。

“强势型”毕业生占35.74%,比例仅次于“稳健型”。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4个及以上接收单位――同样投入,却收获更加丰厚的产出。这类毕业生可能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但过多的offer有时意味着求职定位不明确、职业预期过高、求职心态浮躁等问题的存在。毕竟,过于追求接收单位的数量、相互攀比,不是我们提倡的健康的求职心态,求职最重要的还是定位好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并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单位。

“问题型”毕业生占5.2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较少的接收单位(1个到3个),他们有可能是就业市场上的“困难户”,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的调查发现,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希望找一份非技术领域工作的人在“问题型”里占了大多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如毕业论文、实验室项目、要等)暂时中断过求职过程,从而错过了招聘高峰期,导致求职时间过长。因此,如何在求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苦力型”毕业生比例最小,约占4.4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接收单位数量较多(4个及以上)。这类毕业生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求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结果。因此,这类毕业生往往有比较丰富的求职面试经验,求职能力不是问题,但可能存在求职定位上不明确、或职业预期过高等问题。漫长的求职期也容易引起焦虑、浮躁、攀比等种种不良的求职心态。另一方面,求职市场的高峰期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对应届毕业生而言,7个月以上的求职周期往往意味着在这段“黄金时间”之后才找到工作。因此,相对于“强势型”而言,“苦力型”的毕业生还需要面临的风险是:最终找到的工作所带来的“收益”能否与求职过程中流失的大量“机会成本”相匹配。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如果总是抱着“下一个一定会更好”的心理在求职市场上闯荡,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最后一个并不是最好的”。

2薪情如何?对未来预期如何?――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在精英教育理念进一步受到现实的威胁、就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的今天,毕业生们不得不在“难就业”与“低工资”双重挤压下困难前行。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是否报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求职结果,他们又是否满意?

2.1瞅准目标,笑到最后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20.7%的毕业生求职目标非常明确,53.0%的毕业生求职目标基本明确,不明确的只有2.0%,其余24.3%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调查数据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较为吻合: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毕业后往往留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因此其职业目标较为确定。

图6 求职目标是否明确

及早明确目标对毕业生求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瞄准目标才能对海量的职业信息有所取舍和进行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合理的定位有助于毕业生发掘自身的优势。这一点从求职目标与对未来发展空间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体现出来: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的同学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最高,满意的占59.6%,非常满意的占21.2%;求职目标基本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72%,非常满意的占2.3%;求职目标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的满意的占59.0%,非常满意的占6.6%,而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60%,没有非常满意的。可以看出,求职目标的明确程度会影响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程度,目标越明确总体满意程度越高。

图7 求职目标明确程度与发展空间满意程度的关系

2.2并未“贬值”的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500元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新闻媒体炒作,大学生“薪酬跳水”、“毕业就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及民工水平”等信息不断见诸媒体,甚至有人预言,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已悄然来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近来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走势强劲。以今年为例,起薪月收入6000元-8000元的占14.6%,8000元-10000元的占25.1%,另外,拿到10000元以上高薪的学生比例也有32.0%。他们能拿到这样的高薪,大致与两方面有关系,一方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对IT方面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的态势无疑帮助学生拿到较高的报酬。

图8 起薪水平(税前)

将此调查数据与受访者的学历和性别联系起来,我们从中得出一个颇为微妙的结论:在研究生这个学历水平上,硕士和博士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薪,硕士与博士之间的界线模糊,但就业市场上的“男女有别”却仍然明显。在我们的调查中,男生与女生在以下两个工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月收入3500元-6000元工资水平上,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39名选择,占19.0%;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13人,占31.0%;而在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中,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70名选择,占34.1%,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9人,占21.4%。在这里可以反映出不同性别毕业生之间择业观的差异。高薪往往意味着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因此男生中万元以上起薪的比例相对较大;而3500元-6000元起薪水平往往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挂钩,这些单位工作强度适中、环境稳定,易受多数女生的青睐。

但还有7.3%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这与他们的行业有关,一般并未从事本专业技术行业。

2.3 “求职天秤”最重要的一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

同学们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发展前景占据首位,其次为薪酬待遇,其他因素比重相对较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就业价值观取向。无论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这些体现自我价值。80后的一代,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更早的成功,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缺乏。

另外,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考虑因素。这与毕业生求职的客观现象并不符合,事实是有90%的受访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就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与本次调查受访者的身份有关。作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上述地区之一就业,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因而在选择单位时,“工作地点”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点缀”。

图9 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

2.4 “薪情”≠“心情”

整体来看,同学们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感到满意的占73.2%,非常满意的占5.6%,感到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不到1%。如前所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IT行业和电子通信领域,其次为金融业,这些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和支柱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发展前景好。这些使得毕业生们在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就业结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图10 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

另一方面,综合本问题与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薪酬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无论月收入高低,同学们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都很高,很少有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其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感到非常满意的有11.4%,感到满意的有74.7%;其次为3500元-6000元的,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2.6%;而起薪水平在6000元-10000元之间的毕业生对于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差异很小,起薪水平在3500元以下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55.5%,一般的占44.4%。由此可见,月收入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简单的梯度关系,即月收入越高就越满意。月收入只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物质和心理的因素具有影响力。比如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于企业文化的满意度,对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其中还与满足自身的定位与预期的程度有关。

图11 起薪水平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3你是否获得足够的行业信息?――瞄准目标,踏上求职之路

3.1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不局限于技术领域

在被调查者所就职的行业中,高科技领域――主要是IT、电子通信以及相关领域――占61.8%,其次为金融业,占17.7%。另外在政府机关、教育行业、咨询行业等就职的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非本专业对口的一些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乐于吸纳;对于不准备做纯技术的毕业生来说,象麦肯锡、埃森哲等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会计师事务所,专利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事业单位,因为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完善的培训和奖励机制,不失为毕业生们转行的一个好的去处。

图12 就职单位所属的行业

3.2不同行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不同

同样,选择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有所差别。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水平、学习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最为看重,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而对于在金融业从事业务来说,因为与客户打交道是工作的重要部分,最看重的是合作沟通能力,其次为专业水平与实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党政机关对各项能力要求都比较平均,偏重性不强,其中以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为主导,对个人品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在教育行业中首要的是学习科研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与实习经历,这符合学校从事科研与教育学生两项核心工作的要求。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对于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来说,专业技术重要性是比较突出的,另外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同时也有个性的影响因素,即不同行业的择才标准是不同的,对于准备进入某行业发展的大学生来说着力培养与行业适应的素养实现“人职匹配”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图13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认为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的关系

3.3不同行业-毕业生看重的因素不同

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毕业生们择业时考虑最多的都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但细分来看,就职于高科技行业iii的毕业生对专业对口、工作地点比较看重;就职金融业的对兴趣和工作性质比较看重;选择党政机关的对工作地点非常看重,同时对工作性质也比较看重;教育行业的同学对薪酬待遇的要求较低,而认为专业对口、工作地点、工作兴趣、工作性质和单位规模文化这几个方面都能较好、较平均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行业的选择能够体现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现代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只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专家,却很难成为多个行业中的专家,“选对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14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择业看重的因素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结论:

(1) 在本次调查中,网络求职(通过BBS和有关人才网站)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求职渠道,而传统的招聘会则退居次席。

(2) 专业水平成为IT类研究生关注求职中自身条件的“焦点”。除此以外,各种“软能力”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3)“面试技巧不足”成为毕业生求职进程中的最大阻碍,而“向已经工作的求助”是毕业生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求职尝试。因此,培养毕业生的求职能力、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4) IT类研究生的就业信心并未下降,就业结果仍维持一定的高水准。在当前社会,虽然大学生逐渐失去往日知识精英的光环而承受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研究生学历”三大优势仍使本次调查中的绝大多数受访者成为就业市场上最受青睐的那一群人。

(5) 毕业生们的求职心态比较平稳。大部分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顺利就业,并对未来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好的预期。这一方面得益于人才市场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成熟有关。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11

据笔者调查,目前福建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实行的是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模式。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严重脱离,内容层次不清且逻辑混乱,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本身并不合适,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二是论文撰写具有较强理论倾向性,这一范式的学术意味较浓,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研究高深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直接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实际上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难以到达预期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有关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汇总表、总账、明细账

4、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12月的利润表。

三、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从2006年设立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对首届招收的学生实施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四年来,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符合毕业设计纲要的要求,毕业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回避问题,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举办毕业设计专题介绍,详细介绍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2、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信息化实训结合相结合。该课程可以为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前期准备,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也应有意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及要点。3、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系统全面介绍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报表编制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用毕业设计加实习代替毕业论文加实习不但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目标相适应,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它不仅是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开展毕业设计对我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薛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12

一、天津市高职院校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就业率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5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49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4%。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截止至2006年9月,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00万人,其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是教育部认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自1999年至今,天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达到27所,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10万人。2005年全市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本科生达到3.4万人,高职毕业生更高达3.5万人。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天津职业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级护理专业为部级精品专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为部级实践基地,还建立了由6所基地校组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天津市高职毕业生毕业率显著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1%,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2004至2006年分别为86.77%、88.03%和86.59%,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学生。

2.专业技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根据2004年对全国33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制造类的平均就业率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则分别保持100%、99%和97.7%的高就业率,“重技能,轻学历”成为高职就业的基本理念。

“双证书”教育是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天津市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左右,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几乎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3.就业渠道和方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就业去向和渠道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由于择业意识、社会舆论、用工制度、待遇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到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一直是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毕业生的去向逐渐拓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从2004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如天津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仅为10.7%,而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的却高达86.1%。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达50%,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只有15%。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仅三资企业就达38个,而国有企业仅有20个。高职教育合理的市场定位,客观反映了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回报,缓解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流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的渠道也逐渐拓宽,除传统的人才市场外,通过日趋完善的订单培养、校园招聘、专业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高职就业的压力。

4.高职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2005年天津职场高职毕业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和懂操作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很大。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和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59878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1865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未来几年内天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大大高于一般工种,这为培养高职技工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自2003年迎来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接近50%。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至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其中,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达到338万。从2003年至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三年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为80%,增幅最为显著。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在就业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天津市高职教育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而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

表1 天津市教育及相关数据

时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亿元) 2051.76 2578.03 3110.97 3697.62 4337.73

毕业生总数(万人) 2.62 4.1 5.17 6.92 8.20

高职毕业人数(万人) 0.95 1.96 2.48 3.34 4.33

高职就业率 84.67% 85.05% 86.77% 88.03% 86.59%

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天津北方教育网

2.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与回归分析

高职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PER(高职就业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三者之间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达到99%以上,达到高度正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小于0.01,拒绝其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的假设,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的相关系数R处于75%左右,属于基本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以上,因此无法确认其对应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即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一是高职就业率自形成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其他三个指标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二是高职就业率在近年的确没有明显的提高,表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2 Correlation Matyix

GDP GST PGST PER

GDP 1.0000 0.9980 0.9966 0.7670

GST 0.998 1.0000 0.9966 0.7830

PGST 0.9966 0.9966 1.0000 0.7377

PER 0.7670 0.7830 0.7377 1.0000

表3 P-Values of the Correlations

GDP GST PGST PER

GDP 0 0.0001 0.0002 0.1302

GST 0.0001 0 0.0002 0.1173

PGST 0.0002 0.0002 0 0.1547

PER 0.1302 0.1173 0.1547 0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形成了对应的人才需求,最小平方法拟合PGST与GDP的直线回归模型,及相关的图形如图1所示。

PGST=-1.9017+0.0014 GDP

图1 高职毕业生总数与天津国内生产总值拟合直线模型

转贴于 拟合模型的Mean Square(均方差)为0.0149, R-Square(可决系数)为0.9933,Adj R-Square(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11, 即PGST的变动有99.11%可由GDP解释,说明GDP对PGST的影响非常重要。模型显著性检验Prob=0.002,即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在模型的参数检验中,GDP(自变量)参数的检验值T=21.0780,Prob=0.0002, Intercept(截距)参数的检验值T=-8.6064,Prob=0.0033,即拒绝模型参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及相应参数均是显著的。

3.性别与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广为流传,为了验证这个规律,现随机抽取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典型单位,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职业院校中的龙头院校,是全国最早进行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其整体的毕业生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1461人,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1578人,2005年毕业生总数为2532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3548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最近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7.4%,98.04%,98.93%,97.98%,96%。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如表4所示:

表4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23 1509 2732

未就业 28 18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根据上述列联表数据,对性别与就业与否进行独立性检验,假定性别与就业相互独立,计算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的期望值数据eij,如表5所示。

表5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期望值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30.29 1501.71 2732

未就业 20.71 25.29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卡方统计量Χ2=ΣΣ[(fij-eij)2/eij]=4.745,当显著性水平α=0.01,自由度为1时,临界值Χ2a=6.635, Χ2

参考文献:

[1] 张 磊,李四化,郑 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j].上海:复旦学报,2004:

[2] 王桂松,陈敏,陈立萍.线性统计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