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14:58: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四年级美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的任务:
1、 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 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第一周:参观和旅游
第二周:游乐场 中外民居
第三周:粉印版画 生活用品
第四周:老房子
第五周:点、线、面
第六周:会变的花 会变的树
第七周:水墨游戏
第八周:剪纸(一、二)
第九周:十二生肖
第十周:纸卷造型
第十一周:近大远小
第十二周: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
第十三周:新老街道
第十四周:小设施 我设计的小设施
第十五周:我制作的小设施(一、二)
第十六周:摸物背形
第十七周:实物的联想(一、二、三)
学科
美术
学期
下学期
辅导人
主 题
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整体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最后,阐述了自己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主题教材分析
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多边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
主题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领会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主题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主题教学训练点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主题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关注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挥。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二、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特征和技术方法。
三、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共享式”教学。
四、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教师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
主题教学课时分配
一是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心智 。
二是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 。
三是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 。
主题教学准备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低中三个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差生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把活泼的学生平均分配,男女合理搭配,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能力、个性是多样的,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每组中选举一名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分配和答疑解难工作。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
主题教学问题研讨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主题研
究课教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结合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究恐龙世界奥秘的兴趣,探究恐龙灭绝之谜,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恐龙的造型特征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的组织画面。
教学材料: 纸张、彩笔
课题 《恐龙世界》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影视片段《恐龙的传说》。
2、引入课题
二、观察了解
1、观看恐龙图片。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认知提问,了解恐龙的种类、体貌特征及部分生活习性。
①你能把所知道的恐龙告诉大家吗?
②恐龙生活的年代很久远,它们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与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那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教师小结:恐龙的种类很多,可分成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分为食肉类或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三、方法指导
教师对个别有特色的恐龙外部形态略作画法演示并讲解。
1、画陆地恐龙时要把握其一般的形体特征:体大,尾粗长,从头至尾的脊椎呈流线型,后腿粗壮,大多有粗皮,少毛或无毛,有的有甲、剑等生长物。
2、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四、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课本P29页学习活动一,根据相关影视、图书资料所获得的对恐龙的了解,画一幅恐龙及其生活环境的想象画。 可以在恐龙身体部分特点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装饰。
五、欣赏评述
六、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作品在构图、着色、想象等方面的表现。
学生说说片中的主角,谈谈这些动物是什么(恐龙)。
1、欣赏恐龙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恐龙及结构特点。
2、听讲体会,了解恐龙的种类等。
1、学生掌握陆地恐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2、学生掌握会飞的鸟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自评互评,谈自己的看法,找自己的差距。
新课程改革有关规定,美术教材内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以上四类课的教学各有特点,其教学行为应分别进行设计。下面,我就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中的四、五、六年级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1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与表现可以看成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则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
1·1四年级造型·表现
四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40课,每册共20课,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34课。在四年级的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内容居多,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设置通过绘画方面、制作方面、电脑美术方面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物象造型,使学生明白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线条,点及色彩的对比,点的组合等等。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美术的节奏》为例,节奏本为音乐术语,但节奏同样是构成美术作品形成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无论大于小,粗与细,疏与密,曲与直,通过对比来感受景物或者一件美术作品中物象造型的节奏,而这些对比,恰恰是构成一件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点,线,面,色彩,线条的对比。美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反复呼应和对比,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来显示作品内容的节奏。本课内容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在纸上想象绘画,也可制作四方连续图案来表现有节奏感的图案作品。
1·2五年级造型·表现
五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32课,每册16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22课。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总结起来内容有对色彩、纹样、图案、形体对比的简单领会,进一步学习国画、泥塑、静物写生还有生肖图,还有对微观世界肌理效果的表现。
1·3六年级造型·表现
六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24课,每册共12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2课,其课程的内容出现了透视、速写、国画、明暗关系、浮雕、插画和泥塑。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在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中,明确的向学生揭示了透视的规律,使学生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在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简单的线描方法表现景物的透视变化。
特点:四年级美术课程造型·表现领域里,课程内容都是通过对图片的分析结合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运用描绘,泥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能够表现物象造型特点的活动。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相对于四年级来说程度更进一步,课程内容更加专业化,充分反映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六年级造型·领域的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加深入,对物象造型的表现较四、五年级更为专业化,涵盖了透视、明暗关系、国画、油画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设计·应用
此领域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2·1四年级设计·应用
四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7课。四年级美术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比例略低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物象造型为基础,通过设计进行表现。本领域内容主要为手工制作,结合生活运用废弃或废旧的材料进行拼贴结合等制作。
2·2五年级设计·应用
五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0课。其课程内容具体为:纹样与图案的设计,陶泥(十二生肖、陶瓶、陶罐等)雕塑及风筝的制作,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台灯等会发光的玩具,还有制作会跳的玩具。
五年级上册中第九课《陶泥的世界》一课中,通过欣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陶泥塑造立体的生活用品,指导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塑造物体,培养设计意识并表现物象造型。
2·3六年级设计·应用
六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大致内容为:服装、剪影的图案设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乐器的工艺制作,形体切挖一课中涵盖的透视元素,电脑美术中电脑画图程序画图板工具的运用。
特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主要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和裁剪、拼贴等多种形式,个人或小组完成作品。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3欣赏·评述
此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3·1四年级欣赏·评述
四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主要内容为,线条和色彩的对比;画面主体与背景的互换;图案效果的表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圆雕的欣赏。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漫画与动漫欣赏》为例,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绘画提点是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人某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漫画及动漫特点,读懂漫画含义,并根据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创作漫画。
3·2五年级欣赏·评述
五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主要内容是对古代陶瓷艺术及古代青铜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中国古代陶瓷、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陶瓷和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欣赏青铜艺术的三种方法:造型-不同造型的青铜器有不同的用途;纹样-不同的纹样反映当时人们不同的人事活动;文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重要资料。学生学习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从器皿外形,纹饰,釉色进行专业鉴别。
3·3 六年级欣赏·评述
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了解油画和国画表现方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上册第十二课《中国画与油画》,通过欣赏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各自所形成的特点,包括工具材料,表现方式,绘画内容及装裱形式等,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独自欣赏作品。
下册第十二课《我国古代建筑》中,我国古代建筑有其地域性特征,在建筑外观造型,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也各有不同。
特点: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四、五、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课程特点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对美术作品及所收集材料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的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4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4·1四年级综合·探索
四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很少,上下册共有两课内容。主要内容为纪念册的制作和制作不同颜色的人造光的照射作品。
4·2五年级综合·探索
五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3课。主要内容是对美术学习记录袋(档案袋、学习资料收集袋等)、元宵节彩灯、旅游线路图、旅游宣传海报或宣传画及舞台布景的欣赏学习和制作学习。
五年级下册中第十五课《舞台布景》是综合·探索领域里比较典型的一课。舞台是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根据演出内容舞台的设计也各有风格。以我国戏剧舞台布景为例,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因此戏剧舞台也体现着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
4·3六年级综合·探索
六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4课,主要内容是对文物和古建筑的研究,学习校园规划知识制作建筑模型,制作毕业纪念币和纪念册。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第十课《爱护古建筑》都是综合·探索领域里的典型课程。通过对图片,文字的欣赏分析,了解文物的用途和作用,讨论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古代建筑、文物的意义以及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的方法,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及看法尤为重要。本篇将从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审美化对话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阐述。这里所说的“美”是指审美活动。
一、挖掘素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1)以教材为平台,让学生体验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背景,以插图的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例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儿童游乐园的场景,这是刚从幼儿园踏进小学校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一课,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在游戏的愉悦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2)以生活为辅料,让学生感受美。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捡来了树叶,学生每四人一小组,让小组长把小组成员的树叶收集起来进行比较和分类,然后用学过的方式记录下来,即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比较和分类”的知识。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最后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是用数学符号记录在纸上来得方便,还是呈现一堆树叶美观呢?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表达美。学习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对于一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去表达。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诀求商(一)》开始呈现的主题图,由学生来观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同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让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一幅画里的数学信息。
二、实现对话,体现数学美的魅力
(1)生生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和自己的“交际”圈。同龄人的话语在很多时候能激发儿童的思考,让儿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有时,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同伴的语言方式更容易被彼此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儿童自身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小组活动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做到了课堂学习的形式美。
(2)生本对话。学生的学习是以教材为载体的,生本对话在数学课堂上体现为学生对一幅图、一个例题、一句话的理解与解读。由于低年级数学教材多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积极观察,充分地理解主题图,发现并解决问题,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参与学习的过程,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读物,以增加其数学素养,还特别强调,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考虑到学生会产生学习惰性,在每节课伊始,会适当地提一些上节课的知识点和与新课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在选材上做到内容美。
(3)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实现以上两个对话的前提,而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一种特殊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竖几次大拇指;多说几次“你真棒”。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做到数学教学的语言美。
三、展_实践,体味数学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