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5 01:20:01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1知识点1:伊朗高原冬夏温差小的原因

①地处高原,地势高,夏季不十分酷热。②冬季高大山脉(高原)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入侵,使其冬季不十分寒冷。

说明:伊朗高原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且有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

知识点2:死海问题

拯救死海最好的方法是使约旦河动起来,但目前十分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①约旦河是死海的主要水源;②约旦河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③约旦河沿岸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是约旦河的河水,人口、工业农业主要集中于约旦河沿岸);④以色列占据约旦河上游建坝拦水造成上游来水减少,且以色列与约旦河沿岸国家矛盾重重,不易缓解。

特别提醒

约旦计划从距离死海较远的红海调水进入死海,不从地中海调水的原因为:①红海和死海均位于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地势低,修建输水线路投资少,工程量小,而死海与地中海之间除地中海沿岸为平原外,其它地区地势高,工程量大;②红海盐度与死海盐度相差不大,从红海调水有利于保护死海的生态环境;③红海至死海沿线均在约旦境内,而地中海沿岸被以色列占据,约旦与以色列矛盾重重,不易调解。

知识点3:索马里半岛

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说明索马里半岛的地理环境特征:

①位于红海和地中海之间,红海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运输航道(是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往西欧、北美的最近海上通道),亚丁湾是红海出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②气候以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索马里半岛西海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夏季的索马里寒流有关),降水少。③地形以高原为主。④西亚和北非盛产石油,是世界主要出口石油的地区。

索马里半岛东侧索马里寒暖流成因:

夏季,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吹拂下,表层海水向东流,周围海水不足以补偿流出区海水的减少,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夏季寒流,索马里寒流。冬季东北风推动海水自北向南运动,由于印度洋北部为热带海区,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度高,地温使海水变暖,形成冬季暖流。

冷海水上泛带来了底层丰富的磷酸盐等,7月渔业资源丰富。

7月有浓雾的原因:7月蒸发旺盛,水汽含量多;7月海域出现夏季寒流。

特别提醒

12月份我国军舰出南海到索马里护航,从大气环流和气象条件两方面分析该季节对我国此次航行的有利影响:12月份,太平洋盛行西北风,船只顺风航行;12月份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船只顺风顺水航行;此时空气对流较弱,大气稳定,睛天多,利于航行。

气温高、干燥地区广、气候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2撒哈拉以南非洲

1、非洲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南北跨度相当,地形起伏,海岸平直,

2、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比刚果盆地。总体降水仍较多),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

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4、撒哈拉大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

①终年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候;

②北非与西亚相连,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性质干燥;

③大陆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

④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及海湾,海洋影响范围小;

⑤非洲地势为和缓的高原,缺少高大山脉。

5、维多利亚湖西侧降水远高于周边其他地区,其原因是什么?(6分)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偏东风经过维多利亚湖面,空气湿度增加;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多对流雨等。

6、近年来,肯尼亚的鲜花产业发展很快,鲜花出口量约占欧盟市场的三分之一。

试分析肯尼亚的鲜花种植业有何优势条件?(3分)

自然条件:热带草原气候,常年温暖,年较差小,花卉可生产时间长;雨季雨量丰沛。(4分)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租金低,有利于产业化经营;通过航空运输,可方便联系欧美、日本等花卉市场;(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7、非洲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水稻种植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低;

传统生产观念和主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8、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形成原因。

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分);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2分)。

9、沙特阿拉伯气候干热特征的形成原因。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2分);位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东西相邻的海域狭窄,受海洋影响很小(2分)。

10、沙特阿拉伯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很差,但在首都利雅得附近却有大片的枣椰林分布。

试推测其成因。(6分)

利雅得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但热量条件好,光照强,昼夜温差大(3分);地处绿洲地区,地下水(泉水)丰富,有充足的灌溉水源,适宜于枣椰林的生长(3分)。

11、海水淡化能源耗费大,成本较高。

沙特阿拉伯是全球海水淡化产量最大的国家。简析沙特阿拉伯重视海水淡化的原因。(6分)

沙特降水量少,大部分为无流区,水资源严重不足(2分);但该国油气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并大量出口油气创汇,经济实力强(2分);同时该国人口少,人均国民收入高,有雄厚财力通过海水淡化来缓解生活用水不足(2分)。

12、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1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使下游农田的肥力下降;2尼罗河三角洲受到海浪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丁鱼数量减少;4库区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5库区蚊蝇滋生,疾病传播,水质变差。

13、发展科特迪瓦的工业,有人建议应大力发展木材出口加工业,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赞成。理由:热带雨林资源丰富;海运条件便利,便于出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工业发展。不赞成。理由:会使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当地气候异常变化。(6分)

14、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让,是西非著名的良港,也是邻近国家货物的转运港。

咖啡、可可和木材等产品从这里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

阿比让的成为著名港口的原因。

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利于筑港;位于海湾,风浪小,海域面积广;属于热带气候,无结冰期;依托阿比让,综合实力强;大量农产品从这里出口,经济腹地广(6分)

15、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旧都和最大港口。

现为西非第一大城市。也是尼日利亚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尼日利亚80%的商贸活动集中在拉各斯。

材料三: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

利用图和材料信息,分析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最大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

(3)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形较平坦开阔;是全国最大港口,水陆交通便利;石油资源丰富;农业商品率高,工业相对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物流量大;是尼日利亚旧都,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能为物流业提供金融、信息等服务;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廉价。

16、分析马达加斯达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①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1分)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1分)③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17、补充盐度:

1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度递减。

2影响因素:沿海地区首要影响因素是河川径流。其次是寒暖流(寒流盐度低,暖流盐度高)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4%;理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蒸发旺盛,降水少;周围多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河流的注入;海区较封闭,与外海的交换少。

最低波罗的海1%理由:位于较高纬度,蒸发弱;位于欧洲西部,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降水量大;周围多淡水河流注入,稀释强;海区较封闭,与外海的交换少

4密度流:由盐度低处流向盐度高处。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狭,常年表层海水向东流。底层海水向西流。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夏季只顺水;冬季顺西风,顺水。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3西欧

1、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欧洲西部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及盛行西风的影响,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

2、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

①大部分地区位于35°N-50°N之间,属温带气候;②大部分地区处于西风带,全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含有水汽量多;③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④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深入内陆;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及边缘海,海水深入内陆,海洋影响范围广。

3、西欧温带海洋性的差异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本区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加,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4、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表面有腊质,根系深,适应耐旱特征此处为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5、西欧冰川地形广布,请举例说明:

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或挪威西侧峡湾);

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阿尔卑斯山脉两侧的湖泊;③西欧平原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地形。

6、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7、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为:

①地处中纬大陆西岸,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及盛行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日较差小,光照弱,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②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人口比重大,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③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大;④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8、英国呈现“东耕西牧”的自然原因。

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相对较少,光照丰富; 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便于耕作。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利于牧草生长;西部以山地为主,不利耕作但可发展牧业。(4分)

9、西欧水运为什么发达?

①西欧地处平原,且为温带海洋气候,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水流平稳,河流终年不冻,利于通航;②许多大河之间有运河相通,且河流直通海洋,便于江海连运;③西欧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港口终年不冻,海运发达;④西欧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货物运输量大。

10、冰岛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并存的原因

冰岛纬度高,中部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常年被冰雪覆盖;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活动频繁,火山众多。

11、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就发明了木鞋并流行至今,长期以来荷兰人喜欢木鞋反映了荷兰什么样的地理环境特征?(6分)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温带海洋性气候潮湿,土壤含水量高;是主要的旅游商品并出口创汇,反映旅游业发达;森林资源丰富(6分)

12、鹿特丹被称为“欧洲的门户”的原因

位于莱茵河河口和亚欧大陆桥的终点,河海、水陆联运便利(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欧洲经济发达,腹地广阔;以大城市鹿特丹市为依托。(任答3点得6分)

13、法国波尔多酒庄:分析种植在靠近河岸砾石层上葡萄质量高的原因。

(3)靠近河岸,土壤水分充足,利于葡萄生长;(2分)砾石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2分)砾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2分)砾石增强地面反射,使葡萄获得更多的光照(或热量)等。(2分)

14、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

a.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⑥科技水平高

b.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综合整治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4俄罗斯

1、俄罗斯东西气候差异及成因:

俄罗斯西部(东欧平原)因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降水稍多,为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侯,东部沿海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为温带季风气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距海洋(太平洋、大西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形成冬冷夏温,年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侯。

2、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冬季气温在北半球最低的原因:

①地势高,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②北极寒冷气流受山地阻挡而集聚;

③深居内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降温幅度大。

3、俄罗斯的沼泽形成也是套用这几个因素:

(1)水源:有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不利于水流的排出。

(3)蒸发量:纬度位置高,蒸发量小。

(4)下渗量:冻土广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渗

4、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5、顿河因其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所以在世界上享有“静静的顿河”美誉,分析原因(8分)。

顿河流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势起伏小,(2分)河流流速缓慢(2分);顿河流经地区降水较少,且全年降水较为均匀,(2分)水量较少且稳定(没有特别大的汛期)(2分)所以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

6、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的一个半岛。

半岛的海岸线形成几个海湾和良好的天然港口。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基地是俄罗斯唯一的暖水海军基地,是俄罗斯从黑海进入地中海,进而进入印度洋、大西洋的重要窗口。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分析克里米亚半岛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①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的重要窗口;②克里米亚半岛拥有优良海湾和天然良港,是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③俄罗斯纬度较高,海运不发达,而克里米亚半岛沿岸多终年不冻港,利于发展海运。

7、乌克兰成为“欧洲粮仓”的原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高产稳产;(2分)地处东欧平原,耕地面积广,利于种植业发展;(2分)世界著名黑土区,土壤肥沃;(2分)众多河流流经,水源丰富;(2分)欧洲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2分)地广人稀,适合大规律机械化作业,重工业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2分)

8、简述北冰洋航线的重要经济意义。

①大大缩短北太平洋沿岸和北大西洋沿岸之间的航程,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③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9、俄罗斯顿河流域农业地域类型为高品谷物农业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相对较低,无霜期较长,热量条件较为优越,且受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冬夏温差不大,降水稍多的温带大陆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②地处东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有便利的河流水用于灌溉。

10、乌拉尔山脉和缓起伏的原因为: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形成时间早,长期受风化侵蚀作用的影响。

11、俄罗斯和日本兴建工业区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各为:俄罗斯兴建工业区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矿产资源条件;

日本兴建工业区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海洋运输条件。

12、伏尔加河和叶尼塞河河流汛期特点为:伏尔加河和叶尼塞河一年均有两次汛期,春汛来自积雪融水补给,为主要汛期,夏汛来自降水中雨水补给。

13、俄罗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措施为:

①合理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以蓄积量定采伐量;②制定法律法规限制砍伐量,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现象;③适当进口木材,研究木材替代品;④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公民保护森林资源的环保意识水平。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5北美

1、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北美大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原因:

北美大部分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温带气候类型。北美西部为一系列紧逼海岸的平行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到达。中部为平原地区,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湾,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可迅速到达南方,所经地区急剧降温,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自由北上,所经地区普遍暖热,形了冬夏温差较大,降水较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北美东北部沿海地区气候与北半球同纬度其它大陆东岸有何差异?

北美大陆东北部濒临大西洋,由于大陆和大洋之间的海陆热力质差异,不足以产生明显的随季节转向的季风,因此东部地区没有形成如亚欧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别提醒

(1)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比美国南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纬度低的原因为:中国西靠世界上最大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冬季风强烈,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气温更低,而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东临大西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且冬季风不强烈,亚热带(0℃等温线)向更高纬度推移。

(2)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平原,有“风城”之称的原因为: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平原,易受来自北方寒冷空气和南方暖空气的影响。

4、美国中东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4分)

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逐渐减少(2分)。形成原因:中部是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海拔较低,对于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较弱,降水深入内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2分)。

5、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降水北多南少的成因。

(2分)

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由北向南,西风的影响逐渐减弱。(2分)

6、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③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④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⑤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⑥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7、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农业现代化水平高②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③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④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

8、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东南部沿海主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

(1)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

(2)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的成因: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9、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为52%,其国土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01%,但却拥有全球近4%的物种。

说明哥斯达黎加物种丰富的原因。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哲学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必须防止把传授知识当作哲学教育的唯一内容。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把哲学仅仅当作知识来看待、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缺乏追问、总结和反思,这恰恰偏离了哲学的本性。这类做法,从这门被称为是“智慧之学”的课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哲学的智慧,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对知识的有效生成与灵活运用,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智慧,就应当注重生成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确认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具有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没有能力的培养,没有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课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生活与哲学》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哲学教学也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活,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工具,充分发挥哲学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四个单元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德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在要求。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高中哲学教学所应追求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中哲学教学应当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使哲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结合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两点:

1.在生活和实践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要求,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坚持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实现哲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学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生活,生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三是回归实际生活,运用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脱离了生活和实践,就没有哲学的智慧,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任何哲学的智慧都会失去意义。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

当然,所有对中国哲学史的有效的“重写”都蕴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传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所蕴含的哲学观的批判性反思。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前提,“重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传统的哲学观中,哪些哲学观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哲学观:一是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二是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三是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下面,我们逐一批判这三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

哲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吗?

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把哲学史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史,进而简单地把唯物主义与进步、唯心主义与反动等同起来,构成了一种简单化的、但又极有影响力的哲学观。不少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深受这一哲学观的影响。比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1957)中就这样写道:“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样,是唯物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①在这样的表述方式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未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正价值与负价值简单地对立起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中,马克思指责那种撇开社会历史、奢谈抽象物质概念的唯物主义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它与同样撇开社会历史、奢谈心灵作用的“抽象的唯灵论”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②在《神圣家族》(1844)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抽象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他在批评霍布斯把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时,气愤地写道:“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被动性时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④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并没有把唯物主义的一切形式都作为正价值而与唯心主义对立起来。事实上,在唯物主义的所有形式中,他肯定的只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对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共性———抽象性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同时也对唯心主义的能动性作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列宁也在《哲学笔记》(1895-1911)中写道:“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⑤这段重要的论述实际上消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那种被夸张的、简单化的、绝对的对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但把哲学研究简单化了,而且也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见解抽象地对立起来了。而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丰富性则表明,这种黑白两分的、贴标签式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就老子学说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来说,任继愈先生在其哲学史著作中先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见解。但仅仅满足于给历史上的哲学家贴标签,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如果把这样简单的思路引入到中国哲学史领域中,中国哲学史研究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吗?

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一种广有影响的哲学观,至今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肖前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张:“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毋庸讳言,这一传统的哲学观也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们所认同。肖萐父等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也肯定:“这种哲学认识,来自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实践中对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②毫无疑问,这种哲学观也制约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史的看法。然而,这种哲学观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缺陷:

其一,“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并不能涵盖哲学与之打交道的全部知识。比如,数学知识就既不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属于思维知识的范围内;同样地,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既不从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从属于思维知识。何况,“知识”这一表达方式也是不严格的。比如,宗教是与信仰相关的,我们当然不能说信仰也是一种知识。记得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的第二版序言中曾经说过:“我必须扬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③十分明确地把信仰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不严格的。

其二,就“概括”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是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方法。比如,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金属A是导电的,金属B也是导电的,金属C也是导电的……。于是,我们就“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然而,用归纳法获得的真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倡导的“反归纳主义”就指出了这种以“概括”为特征的归纳方法的局限性。在他看来,即使人们发现10万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合法地“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因为说“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意味着说话者必须担保今后还没有出生的全部天鹅也必须是白的。事实上,在经验生活中,谁都无法担保这种普遍必然性。前面提到的命题“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同样缺乏普遍必然性,因为除非你能担保将来可能发现出来的金属也都是能够导电的,否则你就无权作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这样的全称肯定判断,而至多只能这样说:“迄今为止发现的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问题还在于,像“概括”这样的表达方式限制了哲学所能采纳的逻辑方法,仿佛哲学只承认归纳方法,而完全不考虑演绎方法。事实上,演绎方法在哲学研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归纳方法只能导出偶然真理,亦即缺乏普遍必然性的真理,那么,演绎方法才蕴含着对必然真理,亦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的认同。举例说来,假如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大前提:“一切人都会死的”;又接受了这样的小前提:“XXX是人”;那就一定会引申出一个必然性的结论:“XXX会死的。”不管“XXX”是什么人,其结论都具有普遍必然性。可见,只承认“概括”功能的哲学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其三,就“总结”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只是对以往已经发生的事实和观念的回顾。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黑格尔的哲学观:“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④按照这样的哲学观,哲学只能面对和“总结”过去,无法面对和预期将来。

换言之,哲学只能做黄昏到来时才起飞的猫头鹰,却不能成为早晨啼鸣、面向白天的雄鸡。然而,我们知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强调的正是哲学的预期功能:“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①显然,只肯定哲学的“总结”功能,必定会忽略它的“预期”功能。要言之,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显然是成问题的。把这样的哲学观引入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全部哲学命题就只能在偶然真理的框架中挣扎。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

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一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什么是世界观呢?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所谓世界观(亦称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统统在内的根本观点。”②只要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观也有着本质性的缺陷:

首先,这里使用的“世界”概念就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把作为认识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分离开来并对立起来了。其实,海德格尔早就告诉我们,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乃是“在世之存在”(inderWeltsein),四个德文词都是用连字符号联系起来的,意在表明,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离的。世界就是由人的生存活动构成的。换言之,人的生存活动的展开就是世界。另一方面,把世界理解为“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这三个层面的总和,也是成问题的。因为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只是时间在先的观点,也就是说,最先存在的是自然界,接着是社会历史,最后才是人的思想。而被忽略的正是逻辑在先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逻辑上具有先在性的恰恰是人的思想和社会历史,而自然界只是在这样的逻辑先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比如,在老子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重大贡献是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历史中的辩证法。这样的见解就蕴含着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误解。其实,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政治哲学,其逻辑起点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他谈到自然界的某些辩证的现象,目的也只是为了以更形象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治道,即政治哲学的观点。所以,必须重新反思“世界”这一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的概念。

其次,这里使用的“世界观”概念也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按照康德的看法,“世界”乃是一个超验的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当人们运用知性范畴,试图去认识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整体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所以人们是无法把握的:“644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是这样的。”③既然整体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人们的“世界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的可靠性又在什么地方呢?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观”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出现的,虽然其含义不无变化,“不过,‘世界观’一词仍然保持自身为表示人在存在者中间的地位的名称,这个情况给出了一个证明,说明一旦人已经把他的生命当作主体带到了关系中心的优先地位上,世界如何决定性地成了图像”④。在海氏看来,“世界观”这个术语正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形成的一个标志,人们不但不应该以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谈论它,而且应该对它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海氏还指出:“世界观虽然需要并且利用哲学的博学,但它不需要任何一种哲学,因为它作为世界观已经接受了某种特有的对存在者的解说和构形。”⑤这就使无批判地使用“世界观”的概念成为哲学上的不合法的行为。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

当然,所有对中国哲学史的有效的“重写”都蕴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传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所蕴含的哲学观的批判性反思。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前提,“重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传统的哲学观中,哪些哲学观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哲学观:一是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二是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三是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下面,我们逐一批判这三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

哲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吗?

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把哲学史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史,进而简单地把唯物主义与进步、唯心主义与反动等同起来,构成了一种简单化的、但又极有影响力的哲学观。不少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深受这一哲学观的影响。比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1957)中就这样写道:“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样,是唯物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①在这样的表述方式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未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正价值与负价值简单地对立起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中,马克思指责那种撇开社会历史、奢谈抽象物质概念的唯物主义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它与同样撇开社会历史、奢谈心灵作用的“抽象的唯灵论”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②在《神圣家族》(1844)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抽象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他在批评霍布斯把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时,气愤地写道:“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被动性时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④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并没有把唯物主义的一切形式都作为正价值而与唯心主义对立起来。事实上,在唯物主义的所有形式中,他肯定的只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对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共性———抽象性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同时也对唯心主义的能动性作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列宁也在《哲学笔记》(1895-1911)中写道:“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⑤这段重要的论述实际上消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那种被夸张的、简单化的、绝对的对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但把哲学研究简单化了,而且也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见解抽象地对立起来了。而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丰富性则表明,这种黑白两分的、贴标签式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就老子学说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来说,任继愈先生在其哲学史著作中先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见解。但仅仅满足于给历史上的哲学家贴标签,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如果把这样简单的思路引入到中国哲学史领域中,中国哲学史研究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吗?

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一种广有影响的哲学观,至今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肖前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张:“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毋庸讳言,这一传统的哲学观也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们所认同。肖?父等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也肯定:“这种哲学认识,来自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实践中对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②毫无疑问,这种哲学观也制约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史的看法。然而,这种哲学观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缺陷:

其一,“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并不能涵盖哲学与之打交道的全部知识。比如,数学知识就既不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属于思维知识的范围内;同样地,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既不从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从属于思维知识。何况,“知识”这一表达方式也是不严格的。比如,宗教是与信仰相关的,我们当然不能说信仰也是一种知识。记得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的第二版序言中曾经说过:“我必须扬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③十分明确地把信仰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不严格的。

其二,就“概括”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是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方法。比如,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金属a是导电的,金属b也是导电的,金属c也是导电的……。于是,我们就“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然而,用归纳法获得的真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倡导的“反归纳主义”就指出了这种以“概括”为特征的归纳方法的局限性。在他看来,即使人们发现10万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合法地“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因为说“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意味着说话者必须担保今后还没有出生的全部天鹅也必须是白的。事实上,在经验生活中,谁都无法担保这种普遍必然性。前面提到的命题“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同样缺乏普遍必然性,因为除非你能担保将来可能发现出来的金属也都是能够导电的,否则你就无权作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这样的全称肯定判断,而至多只能这样说:“迄今为止发现的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问题还在于,像“概括”这样的表达方式限制了哲学所能采纳的逻辑方法,仿佛哲学只承认归纳方法,而完全不考虑演绎方法。事实上,演绎方法在哲学研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归纳方法只能导出偶然真理,亦即缺乏普遍必然性的真理,那么,演绎方法才蕴含着对必然真理,亦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的认同。举例说来,假如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大前提:“一切人都会死的”;又接受了这样的小前提:“xxx是人”;那就一定会引申出一个必然性的结论:“xxx会死的。”不管“xxx”是什么人,其结论都具有普遍必然性。可见,只承认“概括”功能的哲学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其三,就“总结”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只是对以往已经发生的事实和观念的回顾。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黑格尔的哲学观:“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④按照这样的哲学观,哲学只能面对和“总结”过去,无法面对和预期将来。

换言之,哲学只能做黄昏到来时才起飞的猫头鹰,却不能成为早晨啼鸣、面向白天的雄鸡。然而,我们知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强调的正是哲学的预期功能:“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①显然,只肯定哲学的“总结”功能,必定会忽略它的“预期”功能。要言之,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显然是成问题的。把这样的哲学观引入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全部哲学命题就只能在偶然真理的框架中挣扎。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

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一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什么是世界观呢?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所谓世界观(亦称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统统在内的根本观点。”②只要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观也有着本质性的缺陷:

首先,这里使用的“世界”概念就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把作为认识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分离开来并对立起来了。其实,海德格尔早就告诉我们,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乃是“在世之存在”(in der welt sein),四个德文词都是用连字符号联系起来的,意在表明,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离的。世界就是由人的生存活动构成的。换言之,人的生存活动的展开就是世界。另一方面,把世界理解为“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这三个层面的总和,也是成问题的。因为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只是时间在先的观点,也就是说,最先存在的是自然界,接着是社会历史,最后才是人的思想。而被忽略的正是逻辑在先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逻辑上具有先在性的恰恰是人的思想和社会历史,而自然界只是在这样的逻辑先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比如,在老子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重大贡献是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历史中的辩证法。这样的见解就蕴含着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误解。其实,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政治哲学,其逻辑起点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他谈到自然界的某些辩证的现象,目的也只是为了以更形象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治道,即政治哲学的观点。所以,必须重新反思“世界”这一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的概念。

其次,这里使用的“世界观”概念也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按照康德的看法,“世界”乃是一个超验的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当人们运用知性范畴,试图去认识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整体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所以人们是无法把握的:“6 44 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是这样的。”③既然整体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人们的“世界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的可靠性又在什么地方呢?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观”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出现的,虽然其含义不无变化,“不过,‘世界观’一词仍然保持自身为表示人在存在者中间的地位的名称,这个情况给出了一个证明,说明一旦人已经把他的生命当作主体带到了关系中心的优先地位上,世界如何决定性地成了图像”④。在海氏看来,“世界观”这个术语正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形成的一个标志,人们不但不应该以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谈论它,而且应该对它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海氏还指出:“世界观虽然需要并且利用哲学的博学,但它不需要任何一种哲学,因为它作为世界观已经接受了某种特有的对存在者的解说和构形。”⑤这就使无批判地使用“世界观”的概念成为哲学上的不合法的行为。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作为“两课”课程教学之一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改革的时代背景而在高等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这些决定了这门课程本身特点的复杂性与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因此,基于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而进行教学研究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不同学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新型综合性的人才,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SKIP理论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熊江鹏老师首创并提出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当作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构建其知识体系的载体,其根本目的是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变为“吸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SKIP理论将教学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story(故事),主要通过与相关内容有关的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第二个方面knowledge(知识),主要是在对故事讲解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关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第三个方面idea(思想),即通过前两个方面得出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总结出有关课程学习的一些理念。第四个方面problem(问题),是SKIP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检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它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的实践形式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SKIP教学法中,教师能够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具体生动可观的案例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通过SKIP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实践常识,而这对于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上好一门课程,不仅要了解他所授课对象的特点,更要首先能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从笔者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活动的实践来看,笔者拟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中透视着很强的理论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不断变化的国际舞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决定了其实践性的课程特质。但是这门课程又并非仅仅着眼于国际舞台的某些特定的政治经济现象或事件,而是希望透过这些现象了解到当今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门课程又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很多大学生因为看不到其实践背后的理论性特质,而将这门课程与时事政策或国际形势报告相混淆,认为不用认真听课,多看些新闻,多读些报纸也能学好这门课程,没有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常识去分析和理解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2. 内容新颖且更新速度较快

顾名思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内容涉及二战后至今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主题,以及相应的外交、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有的发生在20世纪中期,有的发生在20世纪末期,还有的就发生几年前甚至几个小时前。而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照搬教材,罗列观点,而要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体现出该课程中的新问题和新信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新问题信息进行相关分析。

3. 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世界经济、政治与外交等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地理、文化、教育、宗教、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门课程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综合性课程。它从一些经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指导实践,使得这门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现实性。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多学科理论和多现实维度出发,既熟悉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外交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所不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内容变化性相对较大,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不如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逻辑体系上的严密性,这就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加之其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性质,使得授课对象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具体授课实践中,更需要授课教师“有教有类”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性强、教学面宽、课时量少的课程特点,也为了能够充分实现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达到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当前新的文化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笔者在基于SKIP理论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流程:

1. 设立专题,依据专题展开故事教学

设立专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的主要逻辑线索,以便很好地开展和实践SKIP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和复杂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门课时都会有“一个头两个大”的感觉,因此也很难对课堂产生兴趣。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便成为授课教师的首要任务。这里,对照SKIP理论中的“S”步骤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笔者将教材化为“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的政治发展”“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当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中国的外交与政策”五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下设立两个相关专题。例如“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板块下可以设立“当代世界经济秩序与运行”和“全球化”两个相关专题;再如“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板块下可以设立“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思潮”两个相关专题。这样一来,就可以相对集中地以一个到两个与专题有关的故事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也因此可以完全集中到相关专题上。

2. 设置问题,以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问题的设置以课本的知识为依托,以能够引导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趋势持续关注为目的,其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程相关内容有了一定兴趣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主动性。这个过程对照的是SKIP教学方法中的“P”步骤,主要是考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结合相关专题的讲解,必要时要让学生也提出问题,进行相互探讨。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设置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分析、讲解和总结,力争使得对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性、新颖性、可行性和具体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3. 划分小组,分组对课堂问题进行总结

与分组总结对应的SKIP理论是“I”,其目的不言而喻是要让学生通过问题形成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理解、讨论和总结中,划分的小组中人数不宜过多,以8到10人为宜,并确定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做总结。最后每个组的总结心得要由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由全班同学对该总结进行评价,再由任课老师对相关总结和评价进行把关,对有一定创新性观点的可以进行扩展,写成相关论文向媒体或者报纸杂志推荐,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和高效的展示。

4. 课后研究和思考

这一块是很多公共课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有重视的地方。许多大学老师认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并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是接受能力上都远远强于中学生,因此没有必要强制性地在课后布置学习任务。这就使得很多任课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说,课后的研究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SKIP理论中“K”方面的一个具体实践。课堂专题设置和相关讨论得出的知识能不能被学生主动地吸收和消化,课后的相关检验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针对课堂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真正获取并稳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说,基于SKIP理论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它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也实现了在师生共同探讨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6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第主要形式之一在国际上一直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在企业开拓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国际间经济活动的开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知识产权问题已不仅是个人、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贸和国际关系调整的重大问题。各贸易主体国家的个人、企业、行业乃至国家各个层面都开始密切关注知识产权的发展与运营,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是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1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呈现互相依赖、相互协作的趋势。WWW.133229.coM因此知识产权成为了国际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渗透到贸易的方方面面,知识产权已成为了当今国际贸易重要的特征之一。知识产权问题得到世界的极大关注,并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化背景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体现以下三方面:

(1)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又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在国际贸易中首先掌握了这一高级生产要素,谁就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另外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具有风险低、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特点。它已成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重要工具,成为各国在贸易、人身健康、文化遗产、环境保护视频安全、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并且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各国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试图在本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期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减少因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问题,而受到的知识产权强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外交压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方面从知识产权信息中获得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成功的进入国际市场。

(2)知识产权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从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而言,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向知识化方向发展。货物贸易领域重心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服务业转移,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变化。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其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以更快速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已占25%以上。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产权主要载体的服务业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服务贸易总额1970年仅710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3830亿美元,2004年22099亿美元,2005年24694亿美元,2006年27657亿美元,2007年32573亿美元。30多年增长了数十倍。

(3)知识产权贸易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形式

知识产权不但渗透到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并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贸易形式。2001年美国仅录音唱片与磁带(不包括版权贸易)出口额就达89.1亿美元,同期,音像制品进口额107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3.73%.进口额是出口额的近14倍。在实际gdp中,核心版权产业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分别是8.36%和3.34%。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产值总计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从l977—2001年这24年间美国gdp中版权产业这部分的增速是7.0%,它超过了其余经济部门和整体经济gdp同期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后两项分别只有3.0%和3.2%.美国从2003—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32.62%、32.29%、31.8o%。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联分析

2.1建立分析模型

2.1.1选取变量。知识产权同国际贸易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两者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建立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目的是为了定量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增长的作用评估中,拟采用纵向的时间序列进行宏观分析,以检验知识产权对世界贸易增长是否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因为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在wto的专利统计报告中称专利申请量可以较全面地描述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而世界贸易中货物贸易依然作为主体存在,所以以世界货物贸易总量代表世界贸易的发展。考虑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与当时的技术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土壤之中,我们用当年世界专利申请量代表整体技术水平,当年世界gdp代表总体经济状况建立模型,因此在本文模型分析中以专利的申请量、世界gdp为自变量,以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为变量作为代表知识产建立函数。

通过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近似推导出更广义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间的相关关系:被解释变量:y为世界贸易的发展(以世界服务贸易总量表示)解释变量:x。代表当年世界专利申请量x:代表世界的gdp

2.2.2数据和公式的选取。根据上面选取的变量,选择1990-2005年世界各项相关数据,样本容量为26,根据数据散点图的特点构建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定量化函数关系模型。样本数据见下表:

从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到呈指数关系,于是选择指数形式将其转化成:将其化为对数线性模式,因此构建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关联的函数模型如下:

2.2进行参数估计

运用spss软件ols该模型参数得到结果如下:样本区间(1990-2005)观察期为l2年

通过运算得出拟合函数关系如下:

2.3模型检验

根据spss软件汁算的结果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如下:

2.3.1一般统计检验。

(1)由于r2=0.995,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是很好。

(2)给出显著性水平a=0.05,n=16,k=2,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d.05(2,13)=3.80本模型的f=1245.889,显然f>fa,所以方程是显著的。

(3)查t分布表,在a=0.05程度下,ta/2(13.一k)=t0.025(14)=2.145,由spss软件计算出的参数t=2.867,显然,所以改变量是显著的。

故一般统计检验通过。

2.3.2自相关性检验。由经验之,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是容易引起自相关,尤其是容易引起一阶自相关现象,这时需进行检验,选择d.w.检验。因为n=16,k=2,查d.w.检验上下届表,得du=1.37dl=1.10本函数的d.w.=1.901由于du<d.w.<4—du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2.4模型的经济分析

根据构建的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关联模型运用1990—2005的实际数据分析知识产权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世界专利申请量越大,国际贸易额就应当越大,通过对的求导和分析可知参数a表示贸易额的弹性(变量的变化率之比)。也就是说,从估计值上可以看出当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提高1%(专利授权量增加1%时),在世界gdp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贸易量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0.226%基本符合现实经济状况。

3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面对着发达国家的政府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作为保护和拓展其科技、经济领域中既有优势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随着外国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关税和数量限制的传统的贸易壁垒大幅度降低,他们转而利用其占优势的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壁垒阻挡我国产品的出口。政府和企业应该强强联手,积极应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要对行业协会进行宏观管理,利用管理优势加强其行业培训,学会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行业利益,加强企业的标准化认证工作,建立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国内国外法规、标准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行业协会应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汇总、研究行业的知识产权情况,探索维护行业利益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本国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2)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制度、贸易流向,相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立法的角度来说,通过研究trips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填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空白,以减少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违规操作。不仅要涉及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制定,还要涉及技术标准的实施以及技术标准的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

(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立自主知识产权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7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第主要形式之一在国际上一直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在企业开拓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国际间经济活动的开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知识产权问题已不仅是个人、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贸和国际关系调整的重大问题。各贸易主体国家的个人、企业、行业乃至国家各个层面都开始密切关注知识产权的发展与运营,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是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1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呈现互相依赖、相互协作的趋势。因此知识产权成为了国际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渗透到贸易的方方面面,知识产权已成为了当今国际贸易重要的特征之一。知识产权问题得到世界的极大关注,并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化背景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体现以下三方面:

(1)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又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在国际贸易中首先掌握了这一高级生产要素,谁就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另外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具有风险低、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特点。它已成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重要工具,成为各国在贸易、人身健康、文化遗产、环境保护视频安全、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并且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各国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试图在本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期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减少因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问题,而受到的知识产权强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外交压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方面从知识产权信息中获得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成功的进入国际市场。

(2)知识产权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从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而言,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向知识化方向发展。货物贸易领域重心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服务业转移,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变化。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其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以更快速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已占25%以上。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产权主要载体的服务业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服务贸易总额1970年仅710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3830亿美元,2004年22099亿美元,2005年24694亿美元,2006年27657亿美元,2007年32573亿美元。30多年增长了数十倍。

(3)知识产权贸易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形式

知识产权不但渗透到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并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贸易形式。2001年美国仅录音唱片与磁带(不包括版权贸易)出口额就达89.1亿美元,同期,音像制品进口额107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3.73%.进口额是出口额的近14倍。在实际gdp中,核心版权产业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分别是8.36%和3.34%。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产值总计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从l977—2001年这24年间美国gdp中版权产业这部分的增速是7.0%,它超过了其余经济部门和整体经济gdp同期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后两项分别只有3.0%和3.2%.美国从2003—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32.62%、32.29%、31.8o%。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联分析

2.1建立分析模型

2.1.1选取变量。知识产权同国际贸易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两者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建立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目的是为了定量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增长的作用评估中,拟采用纵向的时间序列进行宏观分析,以检验知识产权对世界贸易增长是否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因为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在wto的专利统计报告中称专利申请量可以较全面地描述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而世界贸易中货物贸易依然作为主体存在,所以以世界货物贸易总量代表世界贸易的发展。考虑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与当时的技术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土壤之中,我们用当年世界专利申请量代表整体技术水平,当年世界gdp代表总体经济状况建立模型,因此在本文模型分析中以专利的申请量、世界gdp为自变量,以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为变量作为代表知识产建立函数。

通过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近似推导出更广义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间的相关关系:被解释变量:y为世界贸易的发展(以世界服务贸易总量表示)解释变量:x。代表当年世界专利申请量x:代表世界的gdp

2.2.2数据和公式的选取。根据上面选取的变量,选择1990-2005年世界各项相关数据,样本容量为26,根据数据散点图的特点构建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定量化函数关系模型。样本数据见下表:

从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到呈指数关系,于是选择指数形式将其转化成:将其化为对数线性模式,因此构建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关联的函数模型如下:

2.2进行参数估计

运用spss软件ols该模型参数得到结果如下:样本区间(1990-2005)观察期为l2年

通过运算得出拟合函数关系如下:

2.3模型检验

根据spss软件汁算的结果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如下:

2.3.1一般统计检验。

(1)由于r2=0.995,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是很好。

(2)给出显著性水平a=0.05,n=16,k=2,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d.05(2,13)=3.80本模型的f=1245.889,显然f>fa,所以方程是显著的。

(3)查t分布表,在a=0.05程度下,ta/2(13.一k)=t0.025(14)=2.145,由spss软件计算出的参数t=2.867,显然,所以改变量是显著的。

故一般统计检验通过。

2.3.2自相关性检验。由经验之,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是容易引起自相关,尤其是容易引起一阶自相关现象,这时需进行检验,选择d.w.检验。因为n=16,k=2,查d.w.检验上下届表,得du=1.37 dl=1.10本函数的d.w.=1.901由于du<d.w.<4—du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2.4模型的经济分析

根据构建的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关联模型运用1990—2005的实际数据分析知识产权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世界专利申请量越大,国际贸易额就应当越大,通过对的求导和分析可知参数a表示贸易额的弹性(变量的变化率之比)。也就是说,从估计值上可以看出当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提高1%(专利授权量增加1%时),在世界gdp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贸易量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0.226%基本符合现实经济状况。

3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面对着发达国家的政府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作为保护和拓展其科技、经济领域中既有优势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随着外国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关税和数量限制的传统的贸易壁垒大幅度降低,他们转而利用其占优势的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壁垒阻挡我国产品的出口。政府和企业应该强强联手,积极应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要对行业协会进行宏观管理,利用管理优势加强其行业培训,学会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行业利益,加强企业的标准化认证工作,建立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国内国外法规、标准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行业协会应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汇总、研究行业的知识产权情况,探索维护行业利益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本国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2)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制度、贸易流向,相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立法的角度来说,通过研究trips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填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空白,以减少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违规操作。不仅要涉及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制定,还要涉及技术标准的实施以及技术标准的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

(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立自主知识产权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8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

伟大艺术的创造者并非神灵,而是容易出错的凡人,并常常显得神经质和人格破损。――阿多诺

二、从考点分布及变化看,体现了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的特点

据上表分析,试题以教材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试题整体设计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查,强调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融会贯通。这种综合立意背后的教育目标则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视野与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关注基础、重视传统、突出时序和历史地图等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从试题考查的能力目标看,体现了突出素养、能力立意的特点

在历史学科能力的测试已经成为高考命题共识的情况下,2014年北京市文综历史试题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能力考查的角度上仍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如对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我们关注历史的时空特点,这在第12题和19题中通过历史地图的辨识和1977年前后历史时序的认识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我们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这在第15题使用单一或不充分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错误的提示中也得到了体现。再如历史学科能力强调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综合概括比较分析能力,选择题16、18、20、21、23等题就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对概念的灵活理解,这里的不同角度与材料的使用及问题的设计有关,而在选择题第13题、22题,非选择题37题第(1)(2)(3)题中,我们即可以看到中外对比的综合概括(37题第2-3问比较典型),也可以看到中外对比的分析比较(选择题第13、22,37题第一问比较典型),即使是难度调整之后的跨学科文综试题中的历史问题,也考查了常规的处理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立意在本年度历史考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选择题第17题既体现学生了对风俗画的观察能力,通过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理解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彰显了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格。

1突出了对历史时空思维的考查

时序思维要求从时间结构考虑空间结构,是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意识。时序思维是解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的前提,也是阐述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很多历史试题都要求考生能以时空意识为基础,建立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学,考查学生观察历史地图、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地图,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例2】(2014年北京,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一世纪东西方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哲学成就(东汉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重点考查学生比较历史史实、理解历史文化成就的能力。解题需要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大秦”是指古代罗马帝国,据此分析选项。A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发明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故予排除。选项C蔡伦改进造纸术虽然属于东汉时期,但日心说却是15、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来的,故而排除C。选项D中《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理想国》是古代希腊柏拉图的著作,也应排除。《九章算术》属于东汉时期的数学专著,罗马法是古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故正确答案选B。

2突出了对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一般性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抓住历史事物的特征,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即透过历史表象去探讨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理解能力包括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证据价值,认识历史叙述中的立场、观点和所依据的史实,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认识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等等。在试题中,考生进行历史理解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史实,二是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如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等。由于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选择的不同,不同的考生对相同的历史现象的理解在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上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3】(2014年北京,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们从孩提时开始就在梦想不朽。――米兰・昆德拉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黑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的名著魏源的《海国图志》,重点考查学生准确、合理、完整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需要准确、合理、完整地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海国图志》中出现的外国词汇进行合理判断。选项A错在“主要内容”,选项C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魏源并未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选项D错在《海国图志》虽然在近代中国起了“开眼看世界”的作用,但并没有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早期维新派和西学的传入,故排除ACD。“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

3突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逻辑是历史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能力,因为新研究需要推理的过程,没有逻辑的推理,将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结论间无法关联,造成研究的中断,逻辑是导向研究目标的策略性保证,是学科能力的重要支柱。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是在历史理解能力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历史陈述和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从命题角度看,这类试题虽然题干陈述简单,仅要求考生就选项中的史实(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与否做出判断,但是因为史实和结论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内容,这样被选项的命题空间十分广阔,古今中外皆可入题,命题自由度大,形式灵活。既可以考察中国史的内容,也可以考察世界史的问题,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问题都在选项中呈现,这样命题既可以打破年代、空间,又不受具体内容的限制,如此高的自由度在高考命题中是很难得的。此外,这类试题将史实与结论都摆在了考生面前,没有具体的知识记忆负担,史实和结论都摆在你跟前,只需要弄清楚史实与结论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就可以了,考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不仅仅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主要需要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4】(2014年北京,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元、明时期的科技、文学、政治和经济成就,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史实及历史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本题在2012、2013年高考逻辑推理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问法采用双否定的方式,题干直接提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经常违反的“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现象,要求学生就此分析选项,找出“没有这类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4突出了对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

中学阶段历史课程能够培养的最高能力是历史解释能力。历史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质上都是对历史作出解释。历史解释需要运用史实作为证据,需要在时间概念中解释历史问题,需要解释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环境解释历史观点,等等。历史解释本身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需要遵从“论从史出”、“言必有据”的学科原则,以史料为根本,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并依据一定的立场和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正确的历史表述。

【例5】(2014年北京,37节选)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地图、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即对史料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阐释的能力。解答第⑵的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答案】

(2)示例1:(14分)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只有爱才能拯救世界,我为什么要因为爱而羞愧?――朱莉・马洛

象棋比生活好。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全身而退这种事情,如果你懂我的意思。――威尔斯・陶尔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9

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R&D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这三方专利总数的97%。当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39%左右,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4%,对外技术依存度大于50%,获得的美日欧三方专利数占其总量的比例不足1%。可见,目前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1993年我国GDP增长速度高达14%,1994年开始放缓,1994、1995、1996年增长速度分别是13.1%,10.9%和10%。1997年到200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低于10%,但到了2003年,我国GDP又以迅猛速度增长,2003、2004、2005、2006年我国的GDP增长分别高达10%、10.1%、10.4%、10.7%。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以2003年为例,我国大约消耗了全世界27%的资源,仅换来了全世界GOP的4%的经济增长。2D06年虽有好转,但也不容乐观,这一年我国消耗了全球17%的资源,换来的也仅仅是全世界GDP的6%的经济增长。

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并强调“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温总理讲话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遏制住经济盲目增长的势头。然而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却进一步攀升到11.1%!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顺利,以高能耗为主的工业扩张模式仍在延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大障碍

一是人口问题。我国人口超过了13亿。总理曾经说过,“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2005年世界各国PCT专利申请量排序,按总量排序前14名的依次是美国45452件、日本24800件、德国15981件、法国5710件、英国5100件、荷兰4493件、韩国4492件、瑞士3236件、瑞典2839件、中国2501件、意大利2357件、加拿大2317件、澳大利亚1962件、芬兰1884件,中国排在了第10位。但是,把这14个国家按每百万人的PCT专利申请量来排序,则就成了瑞士436件、芬兰360件、瑞典316件、荷兰276件、日本194件、德国194件、美国1 55件、澳大利亚98件、法国95件、韩国94件、英国85件、加拿大73件、意大利41件、中国仅2件,我国立刻就排在7最后。而且连倒数第二名的意大利每百万人口PCT专利申请量都是我国的20.5倍,更不用说第一名的瑞士是我国的218倍了。显然,按照人均的概念排序,肯定还会有很多其他国家排在我国前面。正因为人口问题,尽管2005年中国GDP达到223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仅为1703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相当于刚果、乌克兰、摩洛哥,全球排第110位。

二是资源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铁、铜、铝、铅、锌、金等多为贫矿。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而且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几十年前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国家“地大物博”的说法恐怕用“地大物薄”来形容才更为贴切。

三是环境问题。我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仅是靠过度消耗资源换来的,而且还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是少数几个以燃煤为主的国家之一,污染严重。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照这样算下去,如果2004年的环境破坏得到彻底治理,那么这一年GDP的实际增长仅仅为0.63%。当然,我们没有花费10800亿元加上2874亿元来治理,但5118亿元的经济损失必须从当年GDP中减去,那么2004年的真实GDP增长则是6.74%,而绝不是10.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7年1月3日说过,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空前突出。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体现。20多年的成果与20多年的污染,过度消耗了资源与环境。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发展之路

上述三个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不好会得失相抵消,甚至导致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发展方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不可“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粮”。

可持续发展可以包含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型,即尽量节省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和经济政策。但是,哺育人类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节约资源充其量不过可以延长资源耗竭的时间。二是循环经济型道路,把生活废弃物当作资源重新使用,循环往复,力争永续利用。有一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然而,任何资源做到永续利用都是不可能的,每循环一次都有一定的损耗,而且重新利用还要耗费能源甚至其他的资源。三是创新型道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型道路是以人的智慧和知识为根本性资源,即智力资源主导的发展模式。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愈用愈丰富。将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说,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如何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通过创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更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保护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制度保证。

四、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它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就是鼓励创新。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实行“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即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保护相互衔接,共同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也是最根本的保护途径;但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历史很短、民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司法保护还不能全面应对众多知识产权纠纷,我国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保护措施。行政执法具有快速及时、积极主动、投诉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很适合当事人不愿意激化矛盾、尽快解决问题的心理,也符合中国人民“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行政执法保护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的方式。

通过“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显著。仅以2006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为例,这一年,在专利权保护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1,227件,其他专利纠纷案件43件,结案973件;查处假冒他人专利案件33件,查处冒充专利案件933件;出动了20,475人次,检查商业场所7,780个,检查商品2,968,249件,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12件,接受其他部门移交案件35件,与其他部门协作执法469次。在商标权保护上,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了一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面广的大要案件,全年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50,534件,其中涉外商标案件9,562件;共收缴和消除违法商标标识3,036万件(套),罚款3 98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商标犯罪案件252件、涉嫌犯罪人263名。在著作权保护上,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受理案件10,559件,结案10,344件,其中处罚8,524起,调解1,585起,移送司法机关235起:共收缴各类盗版品7,300多万件,其中查缴的盗版图书1,800多万册,盗版期刊100多万册,盗版音像制品4,800多万盘,盗版电子出版物201多万盘,盗版软件379多万张,其他各类盗版品24多万件。

另外,在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海关共查获各类进出口侵权案件2,473起,涉及侵权货物数量近2亿件,案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公安机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公安机关以深入开展“反盗版白日行动”为着力点,全力开展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共检查出版物销售市场和经营单位10.5万家次,收缴盗版影响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各类非法出版物2,831.6多万件,破获各类侵权盗版案件2,300多起;全年收缴非法光盘生产线14条。在知识产权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4,219件和14,056件,其中受理和审结专利案件3.196件和3,227件,商标案件2,521件和2,378件,著作权案件5,719件和5,751件,技术合同案件681件和668件,不正当竞争案件1,256件和1,188件,其他知识产权案件846件和844件;共受理和审结民事二审案件2,686件和2,652件;新收再审案件42件。在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审结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2,277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3,508人,其中有罪判决3,507人。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三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四是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五是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六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得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第一,理顺国家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高效的体制保证。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分管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管商标,国家新闻出版署分管版权,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都有植物新品种的管理职能,海关总署、文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都负责相应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协调乏力,管理资源分散,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也为外商在我国实施各个击破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亟需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譬如成立知识产权部或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统一管理包括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专有权、地理标记专有权等在内的所有知识产权事务,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方便而不是设置障碍。

第二,加强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正斤级行政单位的2家,正厅级事业单位的3家,副厅级行政单位的7家,副厅级事业单位的15家,正处级行政单位的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的1家,独立建制的15家,由科技厅分管的16家。条件好一点的有执法车,有工作经费:条件差的连起码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保护知识产权职能的发挥。因此,应率先整合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国家层面上的管理整合打下基础。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0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关于开展20xx年世界癌症日主题活动的通知》(中抗癌协总字[20xx]05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计划在2月4日世界癌症日开展科普活动,具体活动计划如下:

1. 在***年*月**日**抗癌俱乐部病友新年联欢会上对世界癌症日活动进行预告;

2. 从中国抗癌协会网站上下载世界癌症日宣传海报,张贴在省**医院、**附院、**医院、**医院等医院门诊大厅展示,并同时张贴2月4日主题讲座的通知;

3. 2月4日,在第四军医大学科学会堂举办主题为:癌症治疗期的心理行为干预的科普讲座,主讲人为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副主任委员**教授;

4. 通过当地媒体及协会网站对活动进行报道,向大众普及科学防癌的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的理念。

2017年世界癌症日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时间

20xx年2月4日上午9:30。

二、活动地点

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三、活动单位

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市各相关医疗单位。

四、活动安排

1、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世界癌症日宣传活动。

2、采取悬挂条幅、展出宣传板、发放宣传资料、科普讲座、义诊咨询、科普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活动期间要制作抗癌知识宣传主题板报。

五、活动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20xx年世界癌症日宣传活动,切实做好活动的组织部署。

2、各单位要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开展以抗癌宣传为主的健康宣传活动。

3、各单位在2xx年2月15日前,上报20xx年世界癌症日宣传活动总结、影像资料及2012年世界癌症日活动总结表。上报的活动图片必须为单独的JPEG格式文件,请勿将图片复制在活动总结的word文档上。

2017年世界癌症日活动方案三

主题与目的:

鉴于目前我国癌症发生率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每年癌症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死亡140万,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的事实,结合我卫生院近年来在癌症防治、癌症康复方面的情况,今年台盘乡卫生院 世界癌症日的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共同参与 ,成就奇迹 。

活动展开:

向社会公布我国近年来在癌症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治疗成果,向群众宣传介绍,另外将癌症的早、中、晚期的症状和个时期的防治方法认真细致地向群众宣传讲解,让社会进一步提了解癌症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肿瘤交流平台,并发放有关癌症病的一些印刷资料,让群众在癌症这个病种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增强国民自我健康保护能力。

活动安排:

1、**乡卫生院世界癌症日知识宣传讲座。

时间:2月11日上午8:30.

地点:**卫生院防保办公室。

2、**乡卫生院世界癌症日宣传活动,讲解有关癌症病知识。

时间:2月11日上午11:00

地点:**街道上

3、发放宣传印刷资料。提高读者的防癌抗癌意识,增强自我健康的保护能力。

时间:2月11日下午12:303:30

地点:**街道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1

一本教材都会编排有目录,这是整体教材的总纲,是教材内容架构的直观体现。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目录的学习。1.结合教材目录,宏观角度审视历史发展规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时,本册共分五章,前四章均明确了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章节内容看,第1章的内容包括: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和欧洲早期的殖民行为;第2章内容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欧的殖民扩张,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第3、4章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与扩张。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比较清晰理清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民族解放史,国际关系史。而资本主义发展史贯穿本册始终,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轴。所以,世界近代史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是世界秩序形成的过程。2.结合教材内容,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历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时,其中第6章讲解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个标题就是非常精炼地述说了我国在1956-1966年这一时期的发展现状———探索中的、曲折的、向前进的。再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分析:(1)探索:打破苏联经验的权威,制定了正确的方针,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有效开展整风运动,总结发展经验,适时调整经济政策。(2)曲折:在发展中出现失策与失误,反右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二次会议方针脱离实际,,化致使左倾思想泛滥。(3)前进:尽管探索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向前发展的:10年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认知:党和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贴合国家发展实情,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则会严重迟滞社会发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高潮。3.跨章节读目录,将历史专题了然于胸。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具备打破教材编排顺序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跨章节认知以加强历史专题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时,可将依据教材目录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如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3)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5章);(5)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下册第6章)。经过对教材目录的梳理,使本专题的知识架构体系清晰明了。有利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历史专题学习的效率,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质量。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2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