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5 11:37:29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篇1

问题法即发现法的一般过程如下:

(1)划分问题的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以教材中某一知识或问题为中心,自提出问题开始至实现了对这一知识的发现、验证、巩固和运用的整个教学过程。

(2)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活动。发现过程可分为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五个步骤。

例如,分式方程这一节的教学步骤:①划分问题发现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会解分式方程,而且能找出产生增根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与概括的能力。②发现过程中的教学步骤。(i)准备。出示一个方程:

— 。 问这是什么方程?怎样求解?这是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一节课中解决的问题.请自读教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a、什么叫分式方程?b、怎样化分式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c、在解分式方程中产生了哪些整式方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又应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探索要求:a、钻研课文;b、看懂例题,做好习题;c、提出你认为必须重点讨论的问题。(ii)初探。学生用20分钟看了5页教材,做了三道习题,并围绕“去分母”与“产生增根”等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不断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点拔思路,使学生自己动脑解释问题,纠正错误,排除障碍。(iii)交流。a、由三个学生板演三道习题,也由其他学生修正补充;b、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1、什么叫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字母”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一种对?为什么要检验?为什么会产生增根?是不是每一个分式方程都会产生增根?如果有增根的话必是什么数?通过讨论,学生对“分式方程”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发展。(iv)总结。由学生概括成以下问题:a、分式方程和增根的概念;b、解分式方程或方程的步骤;c、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v)运用。让学生解题:k为何值时

问题教学法篇2

哲学方法论告诉我们,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前者固然非常重要,但后者是关键,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较大的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国际法课程来说,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内容之前应当帮助学生摆脱对国际法的偏见与成见,激发对国际法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国际法并非像他们想象得那么抽象、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反,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和重要的影响,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影响将愈加紧密。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法学会(ASIL)的作法。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熟悉国际法,美国国际法学会在其诞生一百周年之时曾专门出版过一个名为InternationalLaw:100WaysItShapeOurlives的宣传册。在这一宣传册中,国际法学会详细列举了国际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100个方面的影响,以此来表明国际法与普通人的距离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旅行、休闲,还是健康、公共卫生,或是贸易、环境等方面,国际法的影响已经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问题教学法篇3

优化问题教学法基本的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围绕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学习活动的载体。简要提出课题的方向,教师也可在此阶段先帮助学生复习和回忆科学概念、原理与过程。在“问题教学法”中,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认为要提出好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即通过努力,“够得着”,即学生能最终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

(2)要有梯度,可层层推进

  问题要有系统性,对于主问题,应作适当的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形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问题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发现问题或激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把其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问,按照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进行排列,写在黑板或幻灯片上,明确发现的目标。这样通过几个连贯的问题,使过渡显得自然,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又突破了难点,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也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问题要有开放性、拓展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跳出教材甚至学科,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问题时,还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矛盾点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认知的冲突点等。在具体设计问题时,应该将两方面有机结合。

二、组织小组合作

      同伴教学(生生互教)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它对互教双方都有好处。在同伴教学中,学习者可以获得印象深刻的个人体验,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增加对他人的理解的接受程度。

      当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会非常兴奋,如果他们未达到目的地,他们会共同找原因,或求助其他组学生、老师。同时,由于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同学们探索出了不少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种以问题解决方式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还发现,有的同学自己刚从别的同学那里学来,转身又成了另外同学的“老师”了,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互动氛围、互相交流

      要求学生在明确问题后,应创设让学生探索研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习者创设互动氛围,创设学习者互动交流的空间,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根据问题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行动。

在这阶段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和讲述的时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并耐心来倾听。不要轻意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成果,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不足之处,尽量由本小组或其他小组成员来评价,教师更多应充当聆听者的角色,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

四、教师总结

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或小组合作生成的知识,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与补充。在此阶段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到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五、知识、技能的运用

课堂内教师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练习或变式的练习,当学生实际表现应用概念或规则是一旦习得内容的回忆涉及到在新问题中应用的情况时,就会发生学习迁移。课堂外布置一些适量、分层练习和变式练习,促进知识的类化和迁移。

问题教学法篇4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断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农村高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对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了导学问题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师由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依然摆脱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步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转变。例如每年高考化学试卷中都会出现信息给予题,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因此怎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与策略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和习题――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引导解惑――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看不懂课文的知识内容;(2)看不懂解题思路;(3)不懂实验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资料来解决。最后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上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完成导学案和习题

导学案是教师课前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的学案,也是学生课前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导学的本义就是引导学习,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导学案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内容要体现基础性,让学困生也能基本完成;(2)对课文中缺失的知识要补充完善。进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化学知识的缺失或错漏在所难免。

3.教师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是目前国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提高注意力,激起求知欲望。教师要常常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我认为情景引入要遵守如下原则:(1)内容要符合本课程的主旨。(2)实物展示引入更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五颜六色的物质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引入新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了。

4.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两部分,两者本质都是实验,但侧重点不同。实验是验证某种物质的性质、制取、提纯或者检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而科学探究是对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刨根问底,具有探索研究特点,更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5.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虽满腹问题,上课时却沉默寡言。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探究或者测试后,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和重要性打分,所得分数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把提出问题纳入到课堂的作业体系中,与课堂评价挂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师生引导解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得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7.课堂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不一定达到理解和应用。一般可以选用课本中的习题或者同步训练中的练习作为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自己选编习题。

8.教师小结和课外作业布置

教师小结有传统性小结和引导式小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传统性小结是教师根据本节知识重点内容用简单语言表达,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概括,一般适用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式小结是教师根据知识要点设置成作业形式(例如填空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外作业课布置可预习新课和完成学案。

三、导学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本教法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生问式课堂,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取知识,在相互讨论中进步,产生学习兴趣。一年多来我灵活运用此教学法,学生觉得化学不再难学了。在2013年高中会考中,学生过关率达95%以上。学生在段考、期考中同比往届的成绩有所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问题教学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82-02

一、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弥补法学理论教学不足的需要

受法学教育以培养研究型法律人才的理念之影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如法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均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亦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实践教学在法学教学环节中所占比例不仅很小,而且教学内容是零散的,学习方式是自愿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无标准的[1]。尽管理论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但过于强调知识灌输的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案件能力给予培养,由此导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我国每年前往国际法院应聘学生面试时大都达不到国际法院法官的要求,因其普遍缺少法律方法的训练,缺乏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通过司法实践,仅通过理论教学难以形成。可见,纯法学理论教学存在缺陷,为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必要加强法学实践教学。

(二)培养法科学生法律技能的需要

法律技能是法律职业所要求的、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程序完成法律职业工作的能力的总称[1]。我国台湾王泽鉴先生在其《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一书中认为: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美国法学教授摩根强调: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带来危害[2]。由于法科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法律职业不仅要求其掌握大量的法学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运用法律的技能,如依循法律进行逻辑思维能力、与当事人交流能力、同对方谈判能力、解决争议能力、调研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在理论课堂上是难以实现的,其有赖学生在法律实践中的逐渐领会,以致精熟。如果离开法律实践所提供的具体化、情景化语境,学生就很难熟练掌握各种法律技能。

(三)培养法律人职业道德的需要

强化法律人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不仅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培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法学教育顺应并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使命。“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3]。由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很难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角色境界,从而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一个法律工作者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为此,加强法学实践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与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当事人的人际关系中,可使其亲身体验法律职业各种角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在试图解决法律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道德问题过程中,领悟道德规则在法律实践中的微妙之处,使学生在真实案件中体会自己所肩负的正义及把握职业道德标准,确立自己作为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并始终保持着对以正义为内核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职业的崇尚[4]。

二、法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一般先由教师布置案例,学生自己就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案件争议焦点并探求解决争议的方案。尽管案例教学仍属于课堂教学,但其实现了由“教师事先给定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的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为确保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做好必要交代或铺垫,以便对学生“启而有发”乃至“一启即发”。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予以珍爱,就高等教育而言,唯有在互相启发中迸发出思想火花的案例教学才是事半功倍,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庭审观摩

庭审观摩是教师事先同审判部门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其有“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模式,“走出去”是组织学生旁听人民法院开庭;“请进来”是将庭审活动引入校内。庭审观摩的预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庭审的基本常识,为确保庭审观摩达到预期目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人到”,而且要做到“手到”(制作庭审笔录)、“心到”(思考原被告双方的观点和依据),还要做到“口到”(讨论案件的处理意见)。庭审观摩结束后,老师要进行总结点评,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能力。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指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件资料并在老师指导下扮演案件检察官、法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参照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进行“假戏真做”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参与性。但鉴于模拟审判准备工作耗时较多,一般宜在课余时间进行。此外,模拟审判不应完全局限于固定的“剧本”,否则学生就会像演戏般地“念台词”,从而偏离教学目的。成功的模拟审判需要教师既能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设定案情框架,同时又给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可即兴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假戏真做”的过程中锻炼应变能力。

(四)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之中,通过对纠纷事实的了解以获得对社会认识的一种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社区针对具体法律问题作专题调查,特别是通过选择一些特殊的社群,如对监狱服刑人员、劳教所劳教人员以及吸毒所的吸毒人员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对其做具体分析和研究,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借助第一手材料验证所学理论,进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勇于探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专业实习

由于大多数学校将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为此,专业实习亦称毕业实习,这里专业实习指法律院系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以及司法实务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一定司法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鉴于专业实习期限较长,而且主要是在司法实务部门进行,通过参与实际司法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司法实际,对所学理论知识予以验证,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此外,专业实习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社会知识与积累法学实践经验。

(六)诊所教育

法律诊所教育是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而创设的一种教育模式,有课堂模拟练习与真实案件两种方式。课堂模拟练习相似于模拟审判,真实案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开设的“法律诊所”直接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并为他们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5]。

三、法学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教学设计

法学实践教学设计指从法学实践教学规律出发,对实践教学事先作出精密部署和安排。科学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法学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无设计而可能导致法学实践教学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之不足,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实践资源,进而提高法学实践教学质量。法学实践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法学实践教学特点进行,如在低年级,可以安排辩论、参与调查、观摩等活动;在中年级可以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活动;在高年级可以安排实习、做毕业论文、到社区担任法律义工等[6]。

(二)教师准备

法学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事前准备工作息息相关。如模拟法庭教学的组织,首先就要求指导老师联系司法机关调取有关案件的卷宗,其中,指导老师对案例挑选尤为重要,因为实践教学选取的案例如果具有典型性,通过案例分析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倘若选取的案例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则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其准备工作对法学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有决定作用。

(三)学生准备

学生的准备工作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在模拟审判中,学生要成功扮演某一角色,必须查阅大量卷宗材料,了解案件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发现、筛选、认定事实及证据情况,找出有关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见等,否则,在模拟庭审过程中,就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为确保法学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不仅教师要做细致的事前准备工作,学生亦不例外。

(四)教学组织

法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细小环节,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教师在案例分析中给学生过多提示,会影响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挥。又如教师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证明和证伪方法,不应当只停留在答案的给付,更应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由此可见,教学组织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要做好精心准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使法学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五)教学评价

法学实践教学评价是法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评价标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根据内容不同可将其分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质量及实践教学实效的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可将法学实践教学分为对教师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不断调整法学实践教学内容,增强法学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而使法律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法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美]托马斯.D.摩根.为21世纪培养法律学生[J].李凌燕,译.法学译丛,1988(3).

[3]杨兆龙.中国法律教育之弱点及其补救之方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64.

问题教学法篇6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目前尚无标准的定义。但是最早的提法出现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的《现代的课》一文中:“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的模式有两种: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解决;另一个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认为问题教学法应该采取更多的模式进行,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行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且如何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呢?这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教学法的常见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升华。但是,教无定法,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方式多样化

问题的提出方式可以有多种:从提出的方法上看,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一些疑问。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最好的提出方式是根据板书要求,在黑板上条理性地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来源: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可以是课下,也可以是这节课前的15~20分钟),然后征求学生找出对本节教材疑惑不解的地方,整理出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需要讲解的,或学生没注意到的问题,补充在黑板上。这种提出问题的方法比较全面,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研究教材;又能够兼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能避免盲目性。

问题教学法篇7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问题教学法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现将自己对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作以下论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增长知识和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核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问题设置的目的,要设置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一般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中历史问题教学开展的思路一般是:课前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课后探究问题,深化学习内容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要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要符合课标要求。二要突出分层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要由易到难,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原则。问题的设计不是越难越好,越多越好,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有效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四要遵循问题设计巧妙、有趣、有效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巧妙将必须掌握的内容设为重点问题,让学生去探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1.可以直奔主题、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多数历史事件都是从事件的起因(或背景)、时间、参与者(或领导者)、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可以用问题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时,有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感觉找的答案不全或不对,就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对答案,喜欢讨论,无意中发现自己找的答案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心中感到无比快乐,从此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开始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问题,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其学习的主有浴⒆跃跣缘靡蕴岣摺

问题教学法篇8

(1)预习提问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的预测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形成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作为教师备课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2)卡片提问法。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用卡片提问法,让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3)情境提问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2.提出问题的两大关键点

(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人们能看到的仅仅是部分现象,既看不到它的形成历史,又看不到它引发的未来,更难以看到的是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因此,可以说问题就是依据已知,寻求未知,寻求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

(2)怎样才能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认识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系统。问题的分类,根据认识的状况可以化分为两类:探究性问题和评论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在寻找未知和未见的;评论性问题是对已知的真伪的审查。探究性问题又可以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显然的问题和非显然的问题。所谓常规性问题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而非常规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所谓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可以推断出的问题,而非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极难甚至无法推断出的问题。国际上关于问题分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教师以问题为依据,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我校的集体备课独具特色,“问题备课法”是集体备课的一大亮点。通过集体备课,一方面形成共同的教学思路,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体教师在集体智慧的启迪下,结合自身的优势,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集体备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使备课簿不仅成为教师教学计划、实施、反省的记载,而且成为对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预测与设计。以往对教师备课的评价,是把教师备课薄收上来,盖章验收,检查更多的是教师是否按照备课要求把教学步骤周密的程序化,以字数与笔迹整洁作为教师是否工作认真的标准。现在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对教师备课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教师合作水平,评价师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教师解决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展现出教师观念转变的过程,记录了教师自己成长足迹。

三、课堂以问题为依据安排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重点,整合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以问题为基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当然,基于问题教学,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概括地说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为解决问题而组织知识,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即所获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在设计和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要使各问题之间所包含的学习议题(如专业概念、原理等)多次的相互邻接和交叉重叠。

2.以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安排教学程序

(1)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并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或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2)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体验和探究,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3)体现学生合作性学习。“兵教兵”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有效的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还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3.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集中或分散检测问题解决的效度,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整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后续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问题教学法篇9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篇10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问题教学法篇11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克服“满堂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少老师备课、上课时,在“问”字上下了不少功夫,结果虽有些收效,但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听了一些课,发现有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满堂灌”改变成了“满堂问”.“填鸭式”成了“放鸭式”;有的课堂上,学生被教者突然发问弄得哑口无言、手足无措地站着,学生急得满脸通红,还不知从何下“口”,教者急得额头汗涔涔,得不到学生的满意答案,相对默然良久,僵持尬尬,结果教者心里埋怨学生低能,嘴上自找“下台”的路子;有的课堂上,教者的问题刚一出口,学生便能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有的课堂上.教者提出的问题缺乏连续性。……总之,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事倍功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究其原因,缺乏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问”的学问不够。

问题教学法是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其特点是把教师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增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其步骤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其次,学生积极的独立活动。第三,教师把学生引导到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上。

其实问题教学法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上了一堂体现问题教学法特色的问题讨论课。《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孔子将弟子们召集在一起.在一种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就志向、理想问题各抒己见。孔子劝告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些受拘束就不说。)孔子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为下面提问垫底。接着又启发道:“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经孔子这一“解除”,一“启发”,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已造成,所以“子路卒尔而对日”,毫无顾忌地谈了自己的理想。古之为师者在“问”字上很讲究启发性,讲究情境和氛围的创设,在问题教学法方面为我们找到了成功的路子;今之为师者应在借鉴古人和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讨研究“问”的艺术。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教学法的情境是提高问题教学法效果的首要一环。那么怎样为之创设良好的情境呢?

一、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师

生关系平等,是实施问题教学法.提高“问”的效果的重要前提。试想,教者在课堂上板着面孔.时时讲究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得师生之间关系变为主从关系.那么学生听课的心理定是紧张的,被教者喊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怕回答错了挨批评,只好吱吱晤唔,敷衍了事。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思路受阻,了然于心却不能诉之以口,急得面红耳赤,局促不安。这样教者不得不自圆其说,越俎代庖,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鉴此,教者应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平等相处,不以年长或才高自居,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和颜悦包地走进课堂组织教学。每当要××同学回答问题时,不妨说声“请”字。在这样的关系中,老师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双边活动也就和谐一致,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二、排除干扰学生回答问题的诸种因素

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想回答的,但他们中一部分人又怕答错,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或因自尊心较强,没有十足把握,就不想站起来回答,不愿在众人面前现“丑”。基于这种心理,教者应鼓励学生,排除其忧虑.让他们勇敢地回答。譬如在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加上这样一类的说明:“这个问题较难,哪位同学试试看,答错了也没关系。”一旦哪位同学答对了,加以充分肯定和表扬。答对了部分的,哪怕答对一点点,也要肯定表扬。若答错了,暂不作否定,不使他尴尬难堪,影响气氛,暂不公布正确答案,教者可和蔼地请他坐下,然后再作说明:“刚才××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哪位同学还有更高明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这样,绝大多数同学对教者提出的问题能毫无颐忌地作分析回答。最后教者以婉转的口气,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问题教学法篇12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需要历史教师必须从“传道”者向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上来,问题式教学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去解决历史问题,让师生共同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使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那么,如何组织问题式历史教学呢?

问题式历史教学侧重于学生参与,这可以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这三大基本教学环节入手,尽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一、师生备课环节

问题式教学要求让学生间接参与到教师集体备课中,但这绝又不是让学生坐下来与教师共同备课。教师要考虑学生能力,遵循引导、自主原则,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不懂的知识、问题以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交。可能有许多同学提许多问题,甚至教材之外的较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可带着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参加本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组织本组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归类,去除假问题,最终确定几大重要问题并商量出解决方案。在形成共识后,整理、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案中,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的糅合到新课教学的一系列知识链中去。由于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所以上课之前心里也有了底,感觉准备得非常充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课堂教学环节

以“学生参与”为特征的问题式历史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结构要素:“创设环境氛围――讨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环节”。

1.创设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才有主动参与的可能。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只要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也不要完全予以否定。有些难题可以让学生在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教师要适时予以启发,搭一个“阶梯”,从而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问题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问题探究。

2.提出、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而且“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要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历史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简单地老师问学生答。我在课堂上采用“抛球法”来启发学生――由那些在预习时提问题的同学在全体同学面前提出来,我再把“球”抛给其他同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全班同学经过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后都能尽量地去解决问题,尤其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与同学合作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问题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由此又会产生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3.教学反思环节

以前的历史教学模式在新课结束后,完全由教师单独进行教学反思,更多地也只是注重对“教”的反思,而忽略了学生的立场和感受。所以,问题式教学主张师生共同对课堂进行交流、反思,并综合全体师生的观点和意见,总结好的经验,弥补存在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问题式教学法注意“三忌”

1.一忌制造“假问题”

教师要避免自认为了解学生,而单纯地凭借主观臆测自己设定问题。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发现问题。

2.二忌两个“极端”

教师为节约时间而直接给出答案或完全不加点拨任由学生耽误课堂时间的这两个极端做法均不可取。而应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即使耽误点儿时间也无妨。

3.三忌“家长式作风”

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其思考的结果,都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超越。教师必须能够透视他们身上的亮点,真正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之,问题式历史教学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让学生成为历史教学活动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