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合集12篇

时间:2022-02-28 23:39:19

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篇1

目前向公众展示的设计方案共有6个The Balancing Barn(MVRDV设计) 、The Shirggle House(NORD设计)、The Dune House(Jarmund/Vigsnaes Architects设计),A Roomfor Lon cion。The Secular Retreat(PeterZumtho暇计)。已完成的项目可接受预定。

The Balanclng Barn,最多可以容纳8位游客。它矗立在一个宁静的自然保护区边缘,距历史名镇Walberswick和Aldeburgh几英里。优雅的银砖包裹着整栋建筑,将近一半的建筑悬挑于坡地上,透过全景窗户拥有完美的视野,巨大的树林。清澈的池塘、葱郁的草地。MVRDV始终让人无比兴奋,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房子一端的坡地秋千。

The Shingle House,处于英国最不寻常和充满诗意的景观地,靠近Romney湿地的一片碎石滩。充满不寻常的植物以及大量的鸟类,令整个海滩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广袤的海滩仅有几处小渔屋(它们多数被艺术家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已故电影制作人Derek Jarman),两座灯塔,沿海的一个微型蒸汽火车以及远处的一个戏剧性造型的核电站。这种场景多数是充斥在电影中的。而聪明的NORD(苏格兰年轻实践建筑事务所)则设了一个简单,巨大的黑宅,采用混凝土和木条块完美调和的柏油外立面。

The Dune House。位于风景如画的Suffelk村庄,此项目交由挪威著名的建筑实践团队Jarmund/Vigsnaes Architects,他们在奥斯陆就创造过一系列温暖舒适的住宅,此次带来的则是一样舒适温暖的英国海滨房。

居住建筑篇2

2008年4月6日《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人继4月1日参观“就掌灯”居住区之后再一次来到西安,关于西安城市发展、关于“就掌灯”召开了一次小型茶座,席间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就掌灯”的开发者林勇、《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等人围绕“就掌灯”项目开发设计,对于城市住区进行了虽轻松但内涵深刻的探讨。

重重叠叠千层绿,青青翠翠千亩林

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生态环境、人群气质。

“就掌灯”位于西安市区东部,原西安市动物园内北部,西邻东二环路,北以规划路与西安工业学院相隔,且有春明路通往长乐东路,东为秦襄王陵保护区,总占地面积为7.66ha(114.9亩),其中一期居住区占地面积6.35 ha(约95亩)。

居住建筑的选址,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周边必须有公园,因为对城市建筑来说,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第二,必须有历史,没有历史的地方,最终出现的住宅只能算是蜗居,没有自身的任何传承可言。第三,周边必须有酒店,特别是别墅,更加需要有酒店。外国人认为别墅的三要素应该是地段、地段、地段。中国后来又发展出了一个观点是:地段、地段、庙。有庙的意思,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历史。

“就掌灯”所处位置交通便捷,市政基础设施齐全。周围分布有西安工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大专院校;西安市第三中学、交大附中、西安市八十三中、华山小学、黄河小学等中小学,教育配套齐全,文化氛围浓厚。又有金花饭店、建国饭店等四星级以上酒店;西京医院、职工第二医院等著名医院;轻工批发市场、仁和市场,义乌市场、康复路批发市场等市场星罗棋布,生活服务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除与即将改造成城市公园的西安市动物园一墙之隔外,附近尚有西安市最大的兴庆宫遗址兴庆宫公园,居住环境十分良好。

在规划方面,由于地势狭长,所以在中国古代平面布局惯用的手法是街廊和围合。目前,更多的人倾向于围合,他们认为只有围合,才能出现院子的感觉,但是“就掌灯”认为,街廊要比围合更让人感觉舒服。围合住宅的理念是从四合院发展出来的,可是四合院的居住者之间的关系是亲属关系,一家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人们坐在院子里感觉会很自然,因为不会成为别人的景观,周围都是自家人。现代的围合住宅由于居住者关系的改变而不适合现代住区设计,中心区的景观让人无法进入,因为会成为周围所有人的风景,被所有人关注,没有任何的私密性,因此围合布局的高层住宅小区的中心景观园林只是单纯的好看,却很少被人们使用。街廊式的布局,被关注的机会很少,人们是不经意地成为景观的。回家的感觉,应该是住户主宰建筑,而不是建筑强加于住户,因此“就掌灯”没有保安,让住户感觉没有束缚。最终达到一个效果,让人感觉,首先建筑不压抑,第二安静,第三人少。在这样的坡地上设计,反对将建筑平面做成曲线的,重点是路与景观的搭配,在“哑铃”状的街廊布局中形成局部的围合,达到曲线的效果。从基地的历史发源来说,我们的设计不能从公园中凸显出来,而是要与公园相融合,甚至隐为背景。把过去地段中所有的树都保护下来,而且新树的引进中,特别不能选择过于规整的树种,去破坏这种原生态的环境。

因此,“就掌灯”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的原则,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地势形态。总体布局为“哑铃”式,中间狭窄部分采用街坊式布置,东、西部较宽敞处采用组团式布置。

依园而筑,随物自然

在任何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与其周边环境相协调,这种协调并不意味着在自然景观中凸显出来。有些楼盘运用的是前人的居住概念来做设计,却忽视了那些生活场景是属于古人的,并不属于现代人。

古代园林让人想要吟诗作画,但是那仅仅属于旅游的那个特定的氛围,而不属于日常的生活,因为现代人没有那种胸怀和必要天天吟诗作画,自身环境和追求也不是这样的,那是属于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如果造成古代的园林,实际上是将人的精神与环境完全的割裂,并不会感觉舒适,而是感觉格格不入。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景观为古典园林式的设计,在业主购买的时候,看着非常不错,感觉意境很好,但是生活不仅仅是看的,而是走进去的,因此当住进去以后,就会发现没有那个意境,因为那个意境不属于这个时代。外国的风格更是如此,如威尼斯风情、简约风格等等,并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使用的。这样的建筑也就根本不可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沉淀下来,相反会面临被唾弃。

“就掌灯”建筑依据不同建筑形式采用不同处理手法,公寓建筑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艺术手法营造自然、简约、自由、舒适、实用的自我风格,别墅建筑采用手工建筑与自然材料既张扬个性又和谐统一。运用小区几何线条、材料质地、色彩构成充分体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外装修墙面采用咖啡色饰面砖、墨绿色水洗石、防腐木,大面积本色玻璃门窗及玻璃栏杆和谐明快,真诚坦然,内外交融,使业主能将大自然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并以建筑为载体将自然与时代有机融合。

生于斯,长于斯,属于斯

一座可以历久弥新的,在时光中积累厚重价值的建筑群,它必须与区域土地的人文地脉、生态环境、人群心灵的归宿和谐共生。

在西安新一轮的设计思想指导之下,“就掌灯”运用一种新的理念,赋予居住建筑新的含义。狭长地带最窄75m,最长处760m,南北高差8m,东西高差18m。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块,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为设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南高北低,这对设计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但效果却出乎意料。创造最佳的环境应该是从文化中来,文化从基地的实际情况中来。并没有过度的追求容积率,而追求的

是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果失去文化,这个城市将毫无特色可言。这些观点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对于“就掌灯”很多人理解不了,但是有人理解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理念,而西安恰恰缺乏人站出来,被人关注并探讨。

西安城墙内部的改造,目的是要恢复唐长安到明清时期不同时代要保留的建筑,张学良等人的公馆、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等等,现代高层建筑也要保留一栋,作为时代的纪念。最终使西安成为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有故事可寻的城市。

对于建筑师来说,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中有其个人的心理感受。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如果再把以前的东西反复地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过去的建筑生存于过去的那个时代,存在于一个特有的大环境中,与人们的穿着、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在继续延续过去的那个时代的建筑特征的话,一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很假,因为现在的我们不设身处地是不可能有那个感受的。我们这一代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封建社会的尾巴还存在,我们就进入了工业文明,继而被“”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应该是什么?如何将这个感受体现出来,应该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该留下的东西。诚然,过去的意识和传统文化还存在,又被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不断地压抑,这个时候碰撞出来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感受,应该说“就掌灯”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理念。这块地段没有文化,周边是秦朝的墓,如果照搬秦朝的东西将毫无意义,可是这块地旁边有一个长乐公园,是原生态的,所以,景观走了原生态的路线,因为没有必要去破坏它。其次,东郊在西安人的观念中是重工业基地,这一片地过去是军工厂,在这片地生活的人,就是从这个时代传承下来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撞击结合,到了人们开始动手有钱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进入了信息时代,也就是说,实际上短短三四十年中,将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全部覆盖了,其中还穿插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古代的建筑中添砖加瓦,是没有意义的。建筑是一个符号,传达的是人们的生活,在工业文明下,怎么做我们的生活,为了传达这个想法,于是出现了“就掌灯”。

檐下是水的远景,窗前是绿的延伸

建筑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的统筹,房子是给人使用的,为人服务的,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其中还应该包括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享受,这种享受,与建筑空间设计密切相关。

“就掌灯”除了从规划方面使住户感觉没有压抑感、感觉舒适之外,建筑设计方面,也遵循了这个理念。严格控制建筑师的表达欲望,所有的设计都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出发,否则不好使用。住宅是给人们家的感觉,除了安静舒服之外,还应该包括放松心情,从项目的地域特色考虑,环境设计崇尚自然。同时“就掌灯”的开发设计,是要为后代人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因此在设计中工业文明、后现代、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加入不仅仅是一些符号的堆积,而是与居住区的所有功能相结合。这种功能结合,既有艺术的享受,也有实质性的使用。例如反对雕塑,因为雕塑可看不可用。在“就掌灯”内的所有艺术品,全部是与功能相关的,例如大堂接待台是车床,是可以使用的。楼梯间内的灯泡上面是门牌号码,“锅铲”上面是楼牌号码,既醒目,又不破坏建筑风格。游泳池设计为脸盆状,龙头的造型是成比例放大的,并且用作进水口,水是循环的,游泳池的设计要比喷泉更加实用。

“就掌灯”希望可以找到并做出能够表达投资者意愿的设计,在国内,很多时候甲方意愿要高于乙方,因为很多设计师、规划师是专业学科出身,注重的是表达,特别是设计中的技术表达;作为开发商,则更多的立足于表达人文关怀。区内有全密码的信箱,住户凭借密码可以看信,下面设有衣物悬挂处,使住户可以腾出手来看信。“就掌灯”实现了不需要一把钥匙,就可以回家。由于小区内多是坡地,在入口处使用枕木铺地,防止雨、雪天老人滑倒,同时也是工业文明的体现。类似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在“就掌灯”就处处可见。

目前很多建筑设计是为了吸引人购买,而不是为了使用需求。人们购买的时候是在看,而不是在用,因此会出现很多误区,最终使用的时候并不理想,甚至很糟糕。“就掌灯”的设计理念立足于使用,舒适的使用,而不是单纯的好看。如何将建筑设计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是建筑师的责任,但是现在的建筑很多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仅仅是美观,但是实用性很差。设计师在所有的功能之外,想办法将自己的设计想法加入进去,“就掌灯”则是在所有的功能之外,没有任何的添加。比如阳台,为了功能需求,设计成为带斜角的阳台,这样使阳台具有中心,斜15度则是保证了住户在使用的时候的私密性。客厅的设计中,没有门的出现,使得客厅内部人不受干扰。去掉所有的花哨,寻找最本质的舒适性,则是“就掌灯”的设计理念。

庭台静卧隐归者,紫藤蔓下清平乐

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首先应该体会的第一要素就是“静”,“静”是除了噪音以外的眼睛的“静”,只有眼睛“静”下来,心灵才会“静”下来。其次是体现舒服。第三是建筑中要有诙谐,避免将住的建筑设计成宫殿,因为家的概念中不需要庄严,应该是轻松,这种轻松就包括心情安静和诙谐。因此在建筑中,要尽量去掉建筑师的想法意愿,不应该有一些不具任何意义的表达的同时,也不能设计成宫殿,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时代了,我们的居住生活应该落在安静、娱乐上面。根据基地的位置,既然是原来的西安动物园,设计中首先就不能删改其原生态的环境,建筑的色彩必须是静下来的,所以用的是咖啡砖,而且是黑勾缝,同时在拼接的做法中,尽量忽略建筑的层数和其他技术细节,不能引发人们对技术的关注,而建筑应该隐于环境,当一切的技术表达都没有的话,建筑就不会影响人的心情,以居住者的意愿为基点。

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仅仅存在乡村别墅,乡村别墅是要在郊外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需要这样的生活。国外的远郊别墅有的是纯度假,但是中国目前达不到这个水平,只是满足一种虚荣的心理,还有就是国外大富豪的别墅。中国目前的远郊别墅的使用状态时,周末去打扫房间,是一种累赘。很多人由于这个原因卖掉了自己的别墅,虽然是卖到了比购买时更多的钱,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对这个模式的否定。因此城市别墅应该是中国高端住宅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符合中国当代人需求的,符合中国未来发展的。

众所周知,别墅是人类的最高居住形态,它是平面、空间、环境三者的最佳结合,除此之外,别墅建筑还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居住语言,它应该是某种人文精神、某种特定居住文化的体现。

“就掌灯”在城市的别墅的设计中,思考的是如何将独栋别墅的特质与郊区别墅的特点,能够同时在城市别墅的设计中得到体现。因此设计独栋别墅的设计中,住户各自独立的同时,解决了过去花园是别人的景观的缺陷问题,在花园的设计方面,每家都要有早餐花园,并且入户即能看到内庭院。别墅的入口设计中,在到达主要功能区之前,应该有一个过渡区域,这个区域可以作为别墅对于非重要人员的接待,以及自家人更衣、储物使用,更重要是屏蔽了临时性来访和灰尘对住户的影响。

居住建筑篇3

1 引言

建国初期我国的建筑以苏联式建筑发展居首,改革开放以后便更多的发展欧美现代式样的建筑风格,大量新型居住建筑设计丰富了我国的住宅建筑文化,使得设计一直处于巨变之中。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形成古典同现代、生态同科技结合发展的特色建筑类型。本文从中式居住建筑自地基和周边环境到上部建筑设计原则入手,分析了总平面布置设计和建筑设计内容,探讨了中式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情况。

2 对地基和周边环境的设计要求

中式居住建筑对地基和周边的环境讲究颇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非常重要,参见古式的住宅建筑,其不仅讲究建筑周边的交通环境,更多的考虑了风水、气象及日照等。地基的设计一般要求地势平坦,形状上要求规则,由于对风水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住宅建筑设计者要进行选址历史的考察,保证建设地区基础清洁明了。地理位置上通常选择交通较为便捷区域,要求周边环境充分照顾住宅楼的日照采光,使用日照的间隙造成视觉的通廊效果是常用的设计手段,以此来缩短建筑相对的距离。建筑整体选择南北的朝向,充分利用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做到对占地面积的节约。中式居住建筑之中充分发挥水的灵性,能够让居住者感受的是清新自然,同自然的无比亲近。

3 中式居住规划设计原则

进行中式居住建筑方案的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坚持人本主义设计原则,人性化的创造生态型的居住环境。现代中式居住建筑多采用我国传统形式的院落式组合依据的建筑布局,道路系统中人与车分道行动,保证便捷的同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通常要采用同景观设计和住宅建筑相结合室外活动场地的规划布置,重视垂直的绿化及空间立面的绿化生态设计理念,每户住宅都做到推窗即可见景,增加所设计住宅的景观价值和综合效益。环境空间之中都需要有水体的衬托,一方面是改善环境的质量,调节独立环境的小气候,另一方面融入传统的水灵动观念,汇集古典风韵。景观的布局之中要充分运用当地的园林建筑设计手法,以本土的风格装点住宅,营造出传统的园林建筑独特意境。济南中建集团完成的瀛园中式居住设计,就属于典型的中式规划居住设计类型,其依水而建,周围环绕柳树,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4 总平面布置设计

4.1 建筑布局的中式设计

南北分排的布局设计是中式布局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物环绕围合形成既相对开放又有封闭态势的空间系统,这就是传统住宅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较为突出的特色。设计建筑布局时既考虑相对的单体建筑独立性,充分考虑私人场所的独立空间要求和安全印象,同时要同周围建筑具有围合性,提升入住者归属感。

4.2 道路布局的设计

由于城市空间的紧张,建筑占地的限制,我国当前的居住建筑都难以实现完全人车分道运行系统的要求,而中式住宅建筑对这方面要求又较为严格,需要巧妙地进行道路规划布局设计。南北布局的居住建筑群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设置东部入口小区广场,建立以广场作为基点,沿着中心区建筑完成环形的道路路线。南北部入口设置小区管理处,利用管理部门建筑截断道路,以停车场加以配合,但是当遇到紧急的情况的时候还可以移走停车场形成广阔的环形路线。居住区车辆进入小区之后沿道路直接进入居住住宅车库,设置多道尽端式的道路系统,减少车辆堵塞概率,进而控制居住区噪声干扰。

4.3 居住景观的设计

中式居住小区建设的灵魂就在于其生态环境,设计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改善了居住者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居住建筑的品味,还可以为开发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大量当前的中式居住建筑设计者同业主都开始追求现代的生态建筑设计目标,对于景观的设计不再拘泥于几何化模式方法,重视绿色情境中的自然生态。水灵动的充分发掘是现代中式居住景观常常追求的主题,其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古典水文化内涵和灵动的生态活力。居住环境的设计决不能简单设定为单一内容,通常要富含几组景观互相穿插,在园林建筑风格之中相互协调统一,结合传统住宅和现代生态建筑各自的优势。

5 中式建筑设计

5.1 中式建筑的常见户型特点

中式居住建筑的户型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结合实地的建筑要求和建筑特色发展方向,综合选择。首先要做到各户都能够明卫、明厨、明厅且明卧的布局要求,实现居住环境日照采光的完美优势,保证居住者的生活情调。其次,朝向上要使得每个居住者户型都有两至三间房间在空间上是朝南向的,还要保证至少有两间居住的空间朝向所看到的景观质量。再次,基于我是窗地比足够要求的保证,适当设置大玻璃低窗台的窗户,内部设置防护栏杆,阳台到起居厅间用落地的玻璃门形式,以保证日照采光的良好性能和精致的景观视野。另外,每户都需要设置玄关形式的过渡空间,结合对储藏空间设计,继而避免开门即见厅的效果,营造出完美空间上的层次效果。汾阳市杏花村居住小区每个户型的外观以裙楼衬托主居住楼,典雅高贵,充分表征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融入现代建筑材料加以实现。

5.2 生态化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思想在居住建筑以生态融入性能良好地表达了出来,成功的中式居住建筑对生态化设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引入生态环境的设计手法,要设置每层窗外的飘板,一方面遮阳防噪声,另一方面将空调机组放置于室外并形成立体的绿化布置效果。除了融入环境还要运用环境,居住房屋顶部除了用大型屋面板进行装饰之外还加入太阳能收集系统装置,创造干净、环保而清洁的自然能源。

5.3 立面造型的风格特色

建筑的立面造型风格尤其可以展示中式建筑的东方建筑艺术及文化底蕴,加上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更能整合进富有代表性有机的元素,形成精细且有序的完整统一整体。色调上要注重蓝、白和灰的有机组合,线条上要中式点、线和面得搭配,运用南北方民居传统的使用技巧。竖向上分段处理,以简化的剪影形象辅以错落有致轮廓线完成上段对体现建筑的形和魂的作用;中段处以出彩的主墙面辅以低明度窗框衬托墙面,实现过渡联系段的意义;下段由于近人需要,其尺度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层次感分明而且细节上亮点细腻突出。

6 结语

目前已逐步形成现代结合古代、生态结合科技的特色建筑设计,对于中式居住建筑来说,其必须从建筑平面布置开始讲究,文章通过从中式居住建筑自地基和周边环境到上部建筑设计原则入手,分析了总平面布置设计和建筑设计内容,探讨了中式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情况,为同行提供设计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篇4

2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概念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是指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居住建筑,在保证为使用者提供稳定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前提下,降低使用能耗,使其符合国家节能标准。主要通过应用高新节能技术及产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途径来完成。

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3.1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或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无补偿)的影响,根据影响结果不同,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与外部经济是同一个概念,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经济利益,但没有获得对方的任何回报;负外部性与外部不经济是同一个概念,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其他经济主体造成了经济损失,却没有向对方支付任何补偿。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市场会失灵,这时的均衡结果是无效率的,社会总福利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优状态。

3.2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3.2.1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具有外部经济性

在生态节能改造前,既有居住建筑舒适性差,资源能源耗费高,对环境造成较大负担,因此,具有外部不经济性。MSC为保有居住建筑的社会边际成本,MPC为保有居住建筑的私人边际成本,MB为保有居住建筑的边际收益。由于既有居住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MSC位于MPC的上方。从社会来看,当MB=MSC时,均衡的产量和价格为Q2、Pc。从个人来看,当MB=MPC时,均衡的产量和价格为Q1、Pa。显然个人决策的产量大于社会决策的产量,AB表示既有居住建筑给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在节能改造后,既有居住建筑成为生态节能建筑,除了给个人带来舒适性改善、能源费用节约等效用外,由于资源能源耗费有效降低,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都有贡献,因而具有外部经济性。MSB为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社会边际收益,MPB为私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由于节能改造的正外部性,MPB在MSB的下方。从社会来看,当MC=MSB时,均衡的产量和价格为Q2、Pc。从个人来看,当MC=MPB时,均衡的产量和价格为Q1、Pa。显然个人决策的产量小于社会决策的产量,AB表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收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减少外部不经济性,增加外部经济性的一项社会活动,对全社会来说十分有益,这也正是政府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根本原因。

3.2.2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市场失灵”

按照经济学观点,当一个市场存在外部性时,市场机制会失去其应有的调节价格和配置资源的作用,亦即市场失灵。由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具有正外部性,对整个社会带来了收益,但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造成实际节能改造低于社会需求,整个社会福利无法达到最大化。

4减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的对策建议

4.1减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的理论依据

经济学理论认为,解决经济外部性主要途径有政府干预和产权界定,代表人物分别是庇古和科斯。庇古法则的根本原则是通过收益和成本调整,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科斯认为,在产权清晰和保护严格的条件下,外部性并不会引起市场失灵,市场均衡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科斯定理是可以解决的,但前提是必须满足定理的前提假设,科斯定理的前提是产权明确和交易成本足够小。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假设是难以被满足的。本文按照庇古的政府干预理论,对消除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外部性作定性探讨。根据庇古法则,政府可考虑采取措施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补贴,增加私人节能改造收益,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同,提高私人进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4.2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建议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难点主要是投资大,改造技术不够完善,住户积极性差。由于外部经济性的存在,节能改造不可能自发地开展,难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予以调节和推动。

1)健全法律体系。

建筑节能改造的推广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这样推广才有依据和强制力。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操作性不强,缺少强制性措施,落实困难。要加快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建设,强化法律责任,提高法律法规的强制力,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既有居住建筑生态节能改造。

2)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推动节能改造的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坚持法律强制推动和经济利益引导双管齐下,推广节能建筑。加快制定节能建筑补贴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建筑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给予多种优惠。对非节能建筑产品的生产者实行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提高其生产成本。同时,对进行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开发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给予资金和多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节能改造的投入,整合现有的各类补贴资金建立节能改造专项资金,明确筹资渠道。要强化业主在筹集节能改造资金中的地位和责任,调动企业和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出一部分,业主拿一部分,企业垫付一部分,形成多元化的节能改造投融资渠道,使业主只花很少的钱或者不花钱就能够达到节能效果。

4)设立评价和监管体系。

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评估、认证、标识等制度,要求各类建筑公布能耗数据,根据能耗标准对节能建筑进行认定,并发放节能建筑标志。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体系,定期对社会建筑节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让建设者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宣传推广体系。

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开展建筑节能改造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提高全民的建筑节能意识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既有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

居住建筑篇5

【关键词】: 无障碍设计;新型老年建筑;措施;发展趋势

【 abstract 】 :

China's large population base, as the control of the popula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in our country, so in more and more old people liv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elderly people live in the buil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in the elderly this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was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design of the more comm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building design suitable for the old people's life and living is discussed, and published some of his own opinion and the suggestion,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the old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 key words 】 : the barrier-free design; New old architecture;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老年人居住建筑工程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必须努力设计出既能符合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又能满足建筑物的安全、适用、卫生等基本功能要求的新型建筑,然而新型老年人建筑在设计、建造中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筑设计的合理化及实用性。因此本文从设计角度对新型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论述。

二、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的原则

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原则:1、依照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以及心里需求特点进行设计建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保证老年人居住室内外的环境安全,坚持周边空间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原则;3、方便家人及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护理,坚持社会交往互动相适应的原则。

三、新型老年居住设计的要求

1、由老年人的年龄可以分为自理、介助以及介护的要求,我们需要根据的不同的年龄段进行设计。由于自理、介助以及介护的不同老龄阶段的老人在心理、行为、生活方面的不同,造成对居住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以及外部周边空间环境的设计也会随之有所区别,新型的老年建筑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的群体以及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新型老年居住建筑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具有特殊性,所以使得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必须符合这种特殊性需求的要求,因此无障碍设计是老年居住建筑的核心问题。对于无障碍设计应该从室内与室外的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室内部分主要有:起居室、客厅以及卫生间等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室外部分主要由:出入口、道路、公共休息设施、绿化以及照明等主要的组成部分。

3、新型老年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要进行特殊功能设计,随着社会中的家庭结构正向小型化结构的发展,造成老年人与其子女在一起居住的情况也在越来越少。这些情况都要求老年居住建筑必须具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此外对于丰富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需求也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在公共服务需要方面需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研究老年建筑设计最初的单一设计到目前的新型老年居住建筑已经有了许多相应配套的生活服务机构,例如建设老年俱乐部、医疗站以及老年康复中心等方便老人的机构。

四、新型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功能设计中的问题

根据老年居住建筑中的要求,需要对适应不同老龄阶段老人的老年建筑在不同功能上的进行区分设计,使其完全的符合老年人居住的特点。然而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种按照功能划分的细节设计,在旧的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往往仅考虑到“老人”这个条件,因此在新型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必须对使用者的对象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认真考虑存在的每个细节问题。在设计时应该分别对待自理、介助以及介护这三种衰老程度不同的老年人进行建筑结构功能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不同对象的功能需求。例如在一个比较大的建筑空间内要对一种、两种还是三种情况的老人进行充分考虑,并根据具体建筑的不同需求,从建筑功能的总体到细节,全方位的进行设计,这种做法是解决功能设计问题的十分必要的措施。

2、老年建筑无障碍设计问题

老年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是根据在设计时对建筑或者环境的改良来帮助老年人由于丧失或减弱的生理以及心理机能的措施,该设计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在老年居住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室内和室外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室内设计无障碍

室内设计问题容易出现的地方主要在卧室、客厅及卫生间,这三个房间之间的无障碍设计主要问题是对于通道与家具的空间布置的设计。在对老年人活动最为集中重要空间进行设计时,空间布置上应该考虑发射式的连通布置,用简捷的通道方式来联通各个房间。在对各个联通环节的门口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进入与倒出的空间需要。室内的地面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应该采用橡皮砖等防打滑的地面材质进行设计。

(2)室外设计无障碍

①出入口及路面,老年住宅的出入口以及交通区域等公共空间与老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在无障碍设计中常常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在对老年人活动的必经之处的路面设计时,空间角度设计要尽量缓,路面的铺设不仅要舒适,而且还要充分考虑防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绿化以及划分空间来设计公共区域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比较理想的交通空间。

②社区服务空间,在老年居住建筑的社区要设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设施有老年人活动室以及医护救助站等。在旧的老年建筑设计中对于公共社区的设计仅仅是依照普通的标准来进行的,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比较少。因此在新型老年建筑中应该设计公共休息室以及无障碍座椅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期满足不同阶段老年人的需求,还应该设计拥有一些应急的智能设施的医疗救助站来完善老年人的服务。

3、公共服务设计中的问题

现有的绝大多数老建筑公寓社区,对于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主要是根据普通人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的,在新型老年建筑设计中应该不仅仅有配套设施,而且还要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使其能供老人使用方便。例如老年公寓就设在普通民居住宅楼里,就会对需要年纪较大或使用轮椅的老人造成使用极其不方便的现象。因此在公共服务设计中我们必须充分的考虑老人们的方便的问题。

五、新型老年建筑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探讨我们应该发现新型老年建筑不仅仅再是原来的单一模式,而是可以满足老年人居住的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建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不断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进行完善,以下的几种措施希望能够对优化老年居住的新型建筑的设计:

1、智能化建筑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型的老年居住建筑中设计、配备一些完善的智能措施不进可以使老年人更加方便,而且能使家人和服务人员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例如在室内及室外安装人性化的智能电子控制系统等设计措施可以将起到关键的辅帮助;设计缓坡道的滚动传送能够对老年人生活进行改善,是老人的活动非常的便利。

2、需求化建筑设计

不仅要在老年人的家以及社区的周边设置便民的社会及公共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给老年人完善的、所需的基本服务,而且还要定期开展老年人精神娱乐活动,使老年人能切身体验便利的生活。只有深刻的老年人所需才能改进和完善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六、总结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建造还有许多地方要我们去不断的完善,本文仅从设计角度对新型老年居住建筑进行了一些的探讨和研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新型老年人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达,贾云燕.《论老年住宅建筑设计》.陕西建筑,2008.1.

[2]李鸿烈.《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2.

居住建筑篇6

1.1管理体制存在真空区。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针对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一些管理部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节能管理的问题上各自为战,形成了一种“热闹非凡”的局面,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之下,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具备普遍性,导致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互相推诿,责任主体难以落实到主要责任人的身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为那些不法厂商留下了可乘之机,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的腐败。一些劣质的施工材料乘机流入市场,躲过监管,对那些合格产品的生产销售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干扰了节能建筑市场的正常运作。1.2节能科技创新性不足。在我国推出居住建筑的节能理念之后,相关的技术支持、产品的种类,以及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却并未随着理念的提升而作出相应的改革与进步,当前一些节能设计的具体内容,仍旧存在着模仿、抄袭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节能设计突破。在实际的研究中发现,关于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一方面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小型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对于居住建筑的节能点,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宣传和重视,导致主管部门的资源优势,施工的单位的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单位的推广服务,未能进行集中的优化,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影响了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3节能设计上存在漏洞。相比较西方那些发达国家,我国在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上,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通过举例内容即可进行说明。我国大部分采暖地区,所使用的都是围护结构的热耗功能,同那些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较,外墙的传热系数接近四倍,而门窗的空气渗透约为五倍。在发达国家,其实际的年采暖能耗,约相当于7.5kg/m2的标准煤,而我国的则需要约13.5kg/m2的标准煤,超过了发达国家一倍还要多。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可知,在我国的房屋建筑中,能源主要从保温隔热性较差的外墙、窗户和屋顶损失掉了。1.4政府缺乏必要的支持。在当前,我国的建筑节能仍旧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这就造成了一些居住建筑的设计起点较低,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相关的创新力度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在节能建筑上的开发力度,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当前居住建筑的节能在30%以上的时候,其支付的过程中,节能上的费用会导致整个房屋的造价提升在5%左右;而其节能效果达到50%的时候,整个房屋的造价则会提升在9%左右。在居住建筑造价提升的同时,政府却并未对这些内容给予相应的经济扶持,就会降低业主购买节能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在现行节能标准下,对于居住建筑中存在的节能问题展开详细的说明,这里利用表格的形式,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2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改进

2.1居住建筑墙体的节能。建筑的主体,主要是建筑的墙体,墙体的节能设计,和建筑的整体能耗息息相关。所以,在墙体的节能设计上,应该进行外保温和内保温的设计。首先,在墙体的内表面,应该加装相应的保温材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和操作,就能够使保温材料不会受到外界雨水的侵蚀,提升保温效果;墙体的外保温内容,主要是在外面进行保温材料的加装,同时覆盖上相应的防水材料,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太阳辐射对墙体所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也便于对建筑物的梁、柱、墙角等部位进行简易化的处理,可以降低热桥问题的发生频率,确保居住环境能够冬暖夏凉,减少墙体的应力损害。2.2居住建筑隔热的节能。在房屋建筑的隔热设计上,其主要的应用点为屋顶。根据实际的数据内容显示,太阳的辐射会直接作用于居住建筑的屋顶,而屋顶的隔热问题,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建筑十分重要。一种廉价的节能方法,就是采用空气层来进行隔热操作,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对传热率进行降低,来达到隔热的目的,比较适合那些气候过于炎热的地区;同时,还有一种常用的架空型保温屋面,高效保温材料屋面,以及浮石砂保温屋面等,都可以对建筑的隔热节能,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2.3采暖制冷节能技术。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应的行业在设计、安装、运行质量、节能系统调节、设备材料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采用高新技术。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包敷送暖管道,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近年来低温地板辐射技术己被证明节能效果比较好,它主要采用的是交联聚乙烯管来作为通水管,并且利用特殊化的方式,在使用上进行了双向循环盘于地面层内,在冬季的时候,能够向管内供低温热水;而到夏季的时候,则可以输入冷水用以降低地表温度;该技术与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相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节能、易计量、维护方便等优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平衡阀,以及一些专用的智能仪表,来对管网的流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够提升供暖的质量,同时也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理念的不断强化,在未来的建筑内容中,节能将会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发展任务,所以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要从当下做起,把握住节能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建筑的营造模式,提升建筑的居住质量,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作者:黄元明 单位:广西富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百色分公司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篇7

1.1新型节能建筑结构

在我国北方冬季采暖的地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提出居住性建筑的外墙达到节能50%要求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先后研制开发过许多新的节能建筑结构。这些新型节能建筑结构有一些已收入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康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指南》[1]一书中。下面介绍这些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中已经成功推广应用的几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姚谦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历时近10年,研究开发出以密肋复合墙板作为主要承力构件、新型的结构体系:密肋壁板轻框结构体系[2];该结构体系由轻型框架与密肋式复合墙板复合组成。密肋式复合墙板与普通框架中的填充墙不同。密肋式复合墙板由间距较密的钢筋混凝土框格和粉煤灰加气砌块(或其他(普通)硅酸盐砌块)预制而成,因预制过程中混凝土包裹砌块和框格的收缩,砌块的强度发挥与变形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首先这使得砌块可参与到结构抗侧力体系。其次,通过预埋钢筋与周边轻型框架整浇形成一体,密肋式复合墙板不仅显著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力刚度,也明显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使得原框架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进而改善到以弯曲变形为主,有效减小结构的整体变形,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另外,由于复合抗侧力结构体系形成了多道的抗震设防线,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也相应得到有效的改善。该结构体系所用的粉煤灰加气砌块(或其他硅酸盐砌块)的保温隔热性能非常好,并在密布的钢筋混凝土框格处也作了保温隔热处理,整体结构不存在冷(热)桥问题,同时保温隔热性能也达到国家节能要求。这种结构体系在中高层以下的居住建筑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在陕西等地建成一大批住宅和学生宿舍等。但这种结构的预制复合墙板在装配过程中,水平装配缝采用销键连接,这同样存在装配式大板结构水平缝透风漏雨的弊端。CL结构体系[3]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体系,其研制开发的基础是各种夹心板材。该体系采用复合墙板作为外承重墙,多孔墙板作为内承重墙,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轻质墙板作为隔墙,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多孔板作为楼板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承重墙板块交接处设置暗柱,门窗周边设置加强肋,楼板和承重墙板交接处设置暗梁,整个结构可采用全部现浇或通过暗柱、暗梁节点浇筑将预制墙板连接拼装成整体结构,形成带边框复合轻型剪力墙或短肢墙结构体系见(图2)。

复合墙板作为该结构体系的核心,是一种新型、具有良好保温和隔音效果的承重或短肢剪力墙。该墙板由斜向钢筋拉接的两层钢丝网架,在中间夹聚苯乙烯板,内外两侧墙浇筑混凝土而成见(图3)。CL结构体系的暗梁和暗柱均与墙板等厚,使整个结构没有外露的梁、柱,而不影响使用和美观,从而对建筑环境有很大改善。另外,这种结构可做成大开间,便于用户根据需要任意划分。CL结构体系将带框夹心板直接用做承重墙板,省去了外墙后做保温层的第二道工序。目前,还没有见到将保温层放在结构层内部,使保温层和结构层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情况,CL结构体系就是将保温层放在结构层内部,使保温层和结构层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即达到了保温隔音的目的,施工又不复杂,还不影响室内外装修和挂空调。从受力角度讲,CL结构体系的核心———复合墙板是带框夹心板,夹心板在边框约束下主要承受水平荷载,边框除约束夹心板外,还承受外荷载产生的弯矩。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工作。目前已在河北、山东等地建造了一大批住宅等居住建筑。WZ体系[4]是青岛理工大学王士风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节能住宅建筑体系。该体系的核心组件是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夹心板,暨指由适当厚度的外面两层平面钢筋网架浇筑后中间连接的弦杆构成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并在组合网架的混凝土板之间填充保温芯板,即构成WZ板见(图4)。用WZ板构建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夹心剪力墙的建筑体系,简称WZ体系。

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建筑体系[5]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保温工程与结构工程施工同步来完成,施工效率较高,墙体保温性能也很好。通过墙模保温系数测定和热工计算,该体系可达节能65%的目标。施工后新型复合剪力墙模板不必拆除,与内部钢筋混凝土一同形成复合剪力墙体系,可以实现结构施工过程中同时完成外墙保温的施工,在满足强度、刚度和承受新浇筑混凝土侧压力的前提下,可节省模板投入,缩短施工工期,减小墙体厚度,并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很有前景的一种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建筑体系。在国外,加气混凝土应用较广。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采用的加气混凝土建筑体系,内外墙均为加气混凝土;南斯拉夫采用的加气混凝土板材IMS建筑体系已广泛用于办公楼、学校、住宅和工业建筑,既降低了劳动量又节约了材料。该种加气混凝土建筑体系的应用也体现出很多优点: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进度快;自重轻,运输方便,可降低工程基础造价;结构构件截面减小了,可增大实际使用面积;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好,可节约能源。但其仍具有轻骨料混凝土建筑的一些弊端,如初始刚度低、变形较大等。美国最近研究出一种“纳式塔”结构型式,使用带有半园槽的砌块砌筑形成带有隐形纵横圆孔的墙体,内部设置钢筋,而后浇筑流态混凝土,形成的砌体结构带有隐形密框,这既节省安装模板,又使混凝土被包砌在内部,同时砌块还是采用保温效果非常好的材料制成,整体结构没有热桥问题,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结构型式。但目前流态混凝土的生产造价还较高,尚需研发一种造价合理的流态混凝土。建筑模网由大连于1998年国内独家引进,为2000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部级新产品;最初由法国结构、材料专家杜朗夫妇发明的,用其名字命名,暨DIPY建筑模网,并取得国际发明专利[6]见(图5),广泛应用于欧、美地区,是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实用可靠新的外墙外保温建筑体系。该建筑模网由钢板网、加劲肋、折钩拉筋和保温层(耐火等级须达到B1级及以上)共同构成三维开敞式空间网架,内部浇筑密实混凝土构成建筑模网墙体见(图5、图6),是一种开放性、免拆除模板构件,当应用于外墙时,与保温材料共同复合成一次浇筑成型的外墙外保温承重建筑体系[7]。

其主要技术(图5)建筑模网示意特点:①模网实现了外保温与承重墙一体化的施工技术,混凝土内可掺入适量的建筑垃圾或工业废料,既节约了耕地,又保护了环境,还可降低工程造价。②(图6)建筑模网的相关部件实现了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施工工艺简便快捷。③模网混凝土具有特有的环箍效应、限裂效应、渗滤效应和消除传统支模引起的容器效应,混凝土不经振捣实现自密实,可避免其收缩产生裂缝。④抗震性能优异:作为三维空间体系,模网内部浇筑混凝土后不用拆除,并可起到钢筋骨架作用,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延性,整体性强,是当前一种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体系。⑤保温的模网混凝土墙体的总热阻可达1.29m2k/W(传热系数为0.77W/m2k),不仅节能可达到50%的标准,节能第二阶段的建筑物热损耗也比国家标准要求35%的还降低19%,并且模网的保温层牢固、可靠、耐久。保温层位于墙体外侧,可避免产生热桥、淌水、发霉、霜冻等现象,具有承重、防水、保温和装饰等多种功能。模网的建筑物隔声可达到45dB,能满足“民用建筑容许噪声标准”规定的要求。国内由王立久教授为首的课题组首先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实践证明[8],应用建筑模网技术,无论是建筑节能、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还是保护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远远优于普通混凝土技术。建筑模网已在国外的应用多年,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10多万平方米;由于优点诸多,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和房地产商等的关注。随着对建筑模网各项技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建筑模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德国的MaguICF建筑节能体系、英国的威肯L型墙板建筑体系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1.2节能措施与节能改造

节能措施主要是指给新建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目前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做法有20项已收入了建设部的《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应用技术目录》。这些均属外墙外保温技术。有的是挂或粘外保温层,有的是抹外保温层,有的是喷涂外保温层。这些节能措施既可用于新建建筑的外墙,也可用于既有建筑的外墙节能改造。给新建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措施容易实现,因为新建建筑尚未投入使用,给外墙加保温隔热层属于设计、施工的一部分,是新建居住建筑满足节能要求所必须的做法。而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却很难实现,因为既有建筑已经投入使用,给外墙加保温隔热层涉及谁出钱的问题,同时,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或多或少的会影响房主的使用,另外,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还会改变房屋原有的建筑效果。这些个人和社会的问题都会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带来困难。即使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后会节省大量的电能,给房主节省了大量的电费,但是在节能改造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房主也不愿意出,或根本就不能出。何况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还会影响居住者阳台的使用,空调等的移动也会该他们带来麻烦和不便。因此,给既有建筑外墙加保温隔热层的节能改造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工程实施起来将非常难。然而既有居住建筑量更大、面更广,不实施节能改造仍将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和《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13-198-2014还是无法真正实施。

1.3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落实和《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现状

早在1988年,我国北方冬季采暖地区的新建居住就已开始采取节能措施。有的使用了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有的在外墙加了保温隔热层。到2004年,已从1988年的一步节能(新建住宅能耗水平比1980年设计标准:每平方米一个采暖季耗标准煤25.2公斤,降低了30%)经1998年的二步节能(比1980年标准的能耗水平降低了50%)发展到三步节能(比1980年标准的能耗水平降低了65%)。2013年1月起,北京市又开始实行新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12)[9],是国内首个使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指标达到节能75%水平的地方标准,实施后将使北京市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水平达到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但房屋是否真正能满足国家的保温节能要求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里不能排除那些为了应付国家政策的做法,有些开发商为了省钱采取应付手段而没有真正采取节能措施的情况我想肯定会有的。而在像福建等南方省份直至2004年底才开始对新建居住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所有的新建居住建筑均应满足节能设计标准要求。但据了解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就拿福建省来说,尚有部分新建居住建筑并没有全部采取节能措施。原因是在福建等南方省份人们很难走出房屋不需要保温的误区,殊不知福建省虽说不采暖,但使用空调的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如果住宅、办公楼等房屋的保温隔热性能不好,室内冷气会大量的散发到室外去,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已有不保温的居住建筑中使用空调就相当于在开着门窗的房屋中使用空调一样,将是对能源的巨大浪费。变频空调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房屋中使用将节省更多的电能。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情况更不容乐观。北京市正在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天津市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二步节能要求(即50%节能目标)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南方不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正在起步。

2居住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应向研制、开发和引进新型节能建筑结构方向发展。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目前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使用新型节能建筑结构,这种结构的保温隔热层就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保温隔热层就是房屋设计、施工中必作的内容,只要使用了这种节能型建筑结构,就可保证房屋的节能性能满足要求。另一种是在房屋的外墙加保温隔热层,这种保温隔热层一般是当房屋结构部分施工完毕后才加上去的,或粘或挂或抹或喷,这就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与结构层连接的可靠性很难保证,尤其在强风或地震作用下很难保证不脱落,据新闻媒体报道有一些保温隔热层脱落的现象发生,还砸坏了人。二是保温隔热层本身的强度一般都较低,底部耐撞击能力很难满足要求,同时给外墙挂空调等带来困难,另外,这种在结构层外后加保温隔热层的做法,很难避免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少做或不做的可能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是居住建筑节能的一个发展方向。已有的居住建筑房屋量大、面广,只有采取简便可行的改造措施,对已有的居住建筑房屋实施节能改造,才能使居住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福建等南方省份在夏季空调的使用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甚至造成一些大城市夏季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的现象,这主要是已有的居住建筑房屋外墙不保温(无节能措施),使大量的冷气向室外散发,空调不断制冷耗电造成的。这一点可从笔者的一位好友亲身体验来说明,他原来在天津工作时夏季也要用空调,但一般他都采取让空调定时关机的使用方法,通常每次开空调时间为一小时,空调自动关机后,半小时内室内仍然保持凉爽;来到福建后,开始他仍然采取在天津时的空调使用方法,可是空调自动关机后,不到十分钟室内就热得令人受不了,所以,只好让空调一直开着制冷,才能保持室内凉爽。其实在夏季最炎热时期,天津的温度和福建的温度几乎相同甚至有时天津温度更高。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外墙的保温性能好坏。因此,对量大、面广的已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要建立法制性的建筑节能检验制度。建筑节能评估与能效标识是推动建筑节能的有效保证,没有严格的法制性的建筑节能检验和评估制度,很多开发商就会弄虚作假、蒙混过关,造成许多居住建筑节能效果达不到国家的节能要求,因此,建立健全节能与绿色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推行建筑节能性能测评与标识等制度势在必行。

居住建筑篇8

相比于中国老龄化速度,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就相对缓慢,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就将会有更宽裕的时间、经验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就会越发严重,因此,每个国家在处理老龄化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各有千秋。

发达国家的养老政策和老年建筑设计

1.瑞典

作为北欧福利最完善的国家,老人的居住问题就有着很好的保障,瑞典的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1)普通住宅,这种住宅没有什么特定性,属于常规住宅,即服务于老年人,一般人也可以居住。

(2)老年专用公寓。这是一种专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起居的相关服务及设施的公寓,主要是以单元为形式,资金来源于社会福利与政府资助。

(3)公立养老院。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公立的,主要依靠政府提供,为一些患有长期慢性病的老人和术后康复治疗的老人服务,采取统一治疗,在相同环境下,更加便利的处理突发问题的带有医疗诊治设备的住宅。

(4)家庭旅馆。 这是高档的旅馆型老年公寓,同样也是为单元的形式,这种住宅结合了以上所有住宅的优点,方便舒适,有自己的套间,公共的食堂,专有的医院和保安系统,在保证老人可以拥有私人空间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馨生活。这种家庭旅馆型高档老年公寓,也将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老年人。

2.日本

日本的老年居住模式分为主要的两大类: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设施养老是一种专门服务于一些行动不便或者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老人,它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类:政府建设的福利机构、老年养生院、公共保健院等。大多的日本人会选择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里,但是日本的养老体制也会为这些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因而经常会出现社会上的的援助探访,这些都让日本的老年人生活更加的便利。

对我国的老年人群个个方面的调查当中,相关专家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国内的老年建筑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议。在我国,老年社区建筑有以下一个特征:第一,我国现在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人们新思想的萌生,这种养老建筑场所的建设已经不再仅为独居孤寡老人所用,更多子女因为自身原因和工作问题,不能照顾老人,便将这些场所当作他们的家。这些养老场所,以后也将成为最为主要的养老之地。第二,关怀老年人精神层面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子女等青年人忽视。老年人需要在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需要不断地鼓励和中肯话语的抚慰。因此部分老年居住建筑应和养老院相互依托。老年住宅的选地可综合从每个方面考虑,同样也可由老年人来选取,但老年住宅的选址需要充分考虑附近的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方便,环境是否宁静等。

我国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的合理构造

1.室内空间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看,在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设计上,空间尺度应当适宜,交通流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适度的公私空间保障老人的隐私同时又不影响公众空间,最为主要的还是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空间尺度方面需要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规律习惯。合理的交通流线既能够减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劳累程度,又可以促使适宜的公私空间过渡和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些建筑设计对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

2.住宅细节处理

老年住宅细节处理主要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第一,无障碍设计,区别于常规住房设计,便利老人的出行。第二,安全性设计。在确保公共空间设计便捷通畅的前提下,还要提高老年住宅的安全性能。

3.公共空间设计

这里的住宅公共空间是指楼梯走道、公共走廊、户外门厅等。基于“一切为了老人,一切方便于老人”的思想,在公共空间设计上仍需遵循“便捷无障碍、舒心且舒适”的设计原则。

居住建筑篇9

中图分类号:TU113.6+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building service facilities is perfect or not, also become the new centur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one of the significant issues people urgently need to be watched close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idential area public buildings the configuration and its external spac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residential area public buildings design method.

Key words: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当前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 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 如商业服务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 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 绿化、 景现、 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 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 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 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 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迫切需要人们予以密切关注。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要求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 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 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 。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满足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空间是建筑艺术最重要的内涵。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 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 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我们应从他们的需求上合理布置场地。

二、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方法

1、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是小区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站、 公共厕所、车库等。

(1)车库是个老大难问题, 现在一般有下列两种布置方式 :分散布置 、集中布置。 对于多层住宅, 可以将其底层作为自行车库进行分散布置 ,每户一间 ,也可以集中布置, 集中车库宜布置在组团的出入口 ,这样存车取车均不须走回头路了。 而对于高层住宅, 车库一般设于底下或半地下层。 有些小区采取室外集中停车的方式, 经过设计的车棚不,仅没有破坏环境, 其高技的外观还可以成为小区独特的风景线。

(2)公共厕所不宜单独设置, 宜和其它类型的公建联合设置, 如商业服务设施, 小区活动中心 。它应布置在容易找到又相对隐蔽的地方, 所以将其布置在沿街又不正面对街, 街上设置明显标志。

(3)垃圾站人人讨厌却又离不开它。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垃圾袋装化 ,在每个住宅楼前设有盖垃圾桶, 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收取,运至垃圾站。

2、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 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 如百货中心 、大型综合超市而言, 小区商业规模小、 布局分散, 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 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 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 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 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 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 首先, 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 药店、 音像店、 花店、 面包屋、 美容美发、 书店、 家居饰品、餐饮等等, 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 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 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 。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 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 因此, 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 。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 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 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 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 俱乐部、 会所、 邻里中心等 。其功能 、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4、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 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 、幼儿园和小学。 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 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

(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

(3) 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 。

(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 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 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 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 、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总之,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 满足服务半径要求。 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 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 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 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 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 楼幢间的低层库、 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 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 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 在实际设计中, 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 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 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 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 使小区富有特征, 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成为居民的场所。 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 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 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 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 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 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篇10

(一)增大建筑的适应力

可变建筑对建筑的使用需求,环境变化等能力的适应性显著增强,同时给使用者带来安定、美好和满足的感受,从而打造集舒适性、安全性、多样性、耐久性于一体的建筑。

(二)节约资源,减少建筑污染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现状的不同,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当传统的建筑不能满足人们的对使用要求的变化时,就导致了对建筑的改造或是拆除,这样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能够避免传统建筑“短命”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环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增光添彩

味佳肴不能少了作料,漂亮衣服不能缺少色彩,美丽城市同样也离不开地标性建筑的点缀。就像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许多城市甚至以其地标建筑而成名。地标性建筑,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印象深刻抓住人们眼球,这就需要建筑体形和造型上特异可变。塑造可变造型就可以打造引人注目的建筑,利用这种可变新型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增添更多的乐趣和色彩。

二、可变的居住建筑空间的界定

(一)可变性住宅的定义

住宅空间的可变性的定义为:在住宅空间的建设过程中,预留空间改变的可能性,住宅空间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空间改造,改变空间内部功能布局,使空间的功能可以达到置换、更新、合并、拆分等等效果,如隔墙的移动,拆除,和增加等都可以改造原有的空间布局功能。此外,对空间本身还可以进行扩充,改变原本住宅空间的面积与体积。因此把空间的变化归结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空间功能布局的改变,另一个是建筑空间的扩充或减少的改变。

(二)可变性住宅的特征

1.支撑体形成较大空间。支撑体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支撑体住宅的主要做法:将住宅建设分为支撑体和可分体两个部分分开设计和建造。首先由建筑师和有关部门设计建造支撑体;然后由建筑师设计可分体,用户去选择和决定,同时建筑师协助设计室内布置;最后是把住户所选定的可分体安装于其支撑体中,由此构成一个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适用的完整住宅。

2.集中设置竖向管井。开放住宅,由公共部分和私有部分组成,而竖向管井和建筑骨架是住户们所共有的,其性能好坏关系到整栋建筑的安全与耐用问题。集中管井的设置可以提高其水平设备管线的自由度,极大程度的利于了居住空间分割的灵活性。灵活划分室内空间:可变住宅中,室内空间的隔墙、家具等易于拆装,这满足了使用者对对室内变化的要求,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经济水平,布置室内的填充体也可以根据人们经济能力任意选择,不同室内的填充产品也能够反映不一样的风格和情趣,构成了多样化的家庭生活。

3.建筑填充体的耐久性为了满足居住性能,填充体产业作研发促进和提高不同产品的性能。但填充体的使用寿命较短,可以通过更换、维修、重组来实现其耐久性,并将建造—居住—使用—管理—维护统一起来,大大的提高了住宅居住环境质量。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便是通过对填充体进行更新、维修、重组等变化,使住宅空间得以重新规划布局,从而来适应人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活变化的需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空间更新时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填充产品最好具有易拆卸、轻质量、便移动等特点。

三、可变的居住建筑空间设计的构想

可变性住宅设计要求多专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研究总结可变性住宅的设计规律和方法,有助于建筑结构师认清并开创适应性与可变性住宅结构的设计。

(一)干湿分区要合理划分

干湿分区且湿区相对固定是住宅平面设计强调的功能分区的设计手法———洁污分区。洁区也可称为干区,污区亦为湿区,结构而言,湿区的处理的困难之处在于卫生间结构板面降低,由于板面降低其楼板的连续性被打断,结构上就必须在降低楼板区域的周边加设梁来过度。因此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在住宅空间中湿区部分是不能随意挪动的。所以湿区和干区的分界处也是结构的分界处,为了有利于处理结构问题和降低结构成本就要遵循干湿分区且湿区相对固定的设计原则。

(二)一户一板的设计手法

户内无结构柱或墙的设计手法在理论研究上是需要的,但是还是比较极端,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结构,不是结构难于构成大而灵活的建筑空间,而是在提供了大而灵活的建筑空间后的结构经济指标,是否还能控制在市场可以接受的经济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研究。

(三)局部可变的设计手法

局部划分可变区域是提倡的设计手法,无论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工程师都应重视户型平面设计,固定那些不需要移动的区域,只在需要移动的区域采用大跨度板,来实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并且也满足了建筑功能的适应性。但是这样的设计比较难度大,其设计的结果却很容易被住户们接受;从经济角度来说,这种设计有利于结构降低造价,其建成的住宅更易于被市场接受。

居住建筑篇11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住宅节能设计要重视住宅的体型设计,较好地控制其体型系数,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住宅体型系数尽可能等于或接近标准要求的限制。本文重点针对建筑体型、建筑方位朝向、围护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城市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一、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节能设计的原则是在整个建设活动中,通过综合衡量住宅小区各个方面,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形体等方面的节能设计,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耗费,将环境气候等综合因素转化为高品质的空间、高舒适度的环境和完美的建筑形式。建筑热工性能之一,是通过建筑体形系数(S)= 建筑的外表面积(F0)/建筑体积(V0)计算出来的。建筑体形系数小,则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通过外界面的热工损耗,反之体形系数大则便于组织自然通风[1]。合理把握建筑的体形系数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居住区的规划中,一般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进行规划,采用合理的布局、间距和适当的建筑体形以及路网的合理布局、绿化的分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建筑的日照和通风,影响建筑的能耗。在居住建筑的建筑单体节能设计实践中,对夏热冬冷、寒冷和严寒地区,通常采用增加房屋进深、控制其体形系数的办法来减少建筑外表面与室外空气的接触,减少散热、降低建筑物采暖能耗。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平面布置必须保证一套住房内不同方位的房间有通畅的气流,尽量避免单朝向,实现南北通透,形成有利于夏季凉爽的穿堂风,确保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使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这种采用生态设计手段创造环境微气候的思想是节能设计的重要手段。在建筑构造设计和施工中,通过采用外保温技术进行保温隔热的外墙节能设计;通过阻断热桥的方式达到保温节能的效果;通过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或者不同的屋面形式进行屋顶的节能设计;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建筑遮阳设施的设计降低太阳辐射过热和眩光,从而改善室内环境气候,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最终达到节能目的。

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1、建筑物的单体设计

建筑物的单体设计上,如何实现在满足建筑物的美观、实用的基础上控制其体形系数达到节能的目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应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能耗。外立面的造型、色彩、窗墙比等,要在满足美观、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减少传热耗能,在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又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房屋单体设计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进行优化组合。

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

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接触室外大气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建筑物体形宜规则,减少凹凸,可适当增加房屋的进深,减少其外表面积,通过这些措施可减少体形系数。体积小、体形复杂的建筑,以及平房和低层建筑物,体形系数较大,对节能不利;而体积大、体形简单的建筑物,以及多层和高层建筑,体形系数较小,对节能较为有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进深大的建筑比进深小的好,外表整齐的建筑比凹凸变化多的好,长的比短的好,高的比矮的好,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要结合功能综合考虑。一般来讲,体形系数不大于0.30,体形系数越小节能效果好。

2建筑物的通风与朝向

做好单体建筑的通风设计,要尽可能考虑穿堂风。同时建筑物窗户面积在满足日照等卫生要求的前提下要适当,但又不宜过大,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窗户通风面积的大小是决定室内风速的关键,既可降低建筑物的成本又起到节能的作用,减少建筑物的二次耗能。实验表明,增大房屋建筑通风换气次数对降低夏季空调能耗效果明显。建筑是一个生态的、会呼吸的有机体,要保证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同时存在,由于正、负压的作用而形成空气流动,如对建筑的进深、房间的门窗位置等的考虑。同时,选择合理的开窗方式,如相同面积的推拉窗与平开窗比较,平开窗的最大开窗面积是推拉窗的两倍。朝向的选择上,如夏季减少太阳的直射、冬季满足适量的日光照射入室内。这样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使建筑和环境都达到可持续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健康绿色的低能耗建筑能够真正走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

3建筑物窗墙面积比

窗墙面积比是指窗户洞口总面积与同朝向建筑立面面积的比值。对于门窗,首先应符合功能要求,如充足的光线可避免白天灯光的使用,减少电能的损耗,同时也要满足通风的要求;要使用保温、隔声,气密性等级、水密性能好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空保温玻璃,可以积极使用推广一些先进的材料,如现在示范性项目中用的Low-E玻璃等,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屋面的节能构造

在建筑物受太阳辐射的各个外表面中,屋面是建筑物上部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重点部位,受辐射热也是最多的,其保温与隔热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节能目的,屋面上可设置架空层增加空气的流动,蓄水屋面及设置屋顶绿化形成生态型屋面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环境的美观性,还可以改善建筑物屋面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屋面保温材料的选用上不宜用密度大、导热系数高的材料,这样会导致屋面的重量和厚度过大,不利于结构设计;同时也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材料,防止保温层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

2、合理利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量大,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优良条件。目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①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此系统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我国的城市与农得到了广泛的运用。②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能居室采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需要外在能源启动运行,并需要借助电扇或泵等装置来转换和传递太阳能,以此获得生活热水或提供居室供暖。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阳能转化为电能,提供室内设备用电或接入市政电网送电。与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相比,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生态节能建筑使用较多,但建设成本较高。

综观上述,要想节能设计真正做到节而所能,关键要明确节能设计目的,端正心态,多学习节能方面的系统知识,不要过分依赖节能设计计算软件,要懂得辩证。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建筑能耗构成中最大的部分着手制定出切实有效并可行的节能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篇12

1.传统庭院空间的局限性

传统居住类庭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与手法仍值得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承和借鉴。但传统庭院毕竟是经历了几千年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形态下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产物,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君权礼制为中心,导致其轻视物质利益,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阻碍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建筑科学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也有很多类似“无为而治”、“不与天争”的消极成分,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观念保守以及缺乏创新。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这种负面影响。

2.个人行为心理和功能需求

传统居住类庭院空间具有较强的功能适应性。传统庭院的各功能空间是由其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构成要素通过围合限定而成的,并通过动态变化中人的行为流线来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考虑人的行为层面,根据需要灵活划分与连接不同的功能空间,从而又引导人的行为。其次,传统庭院空间具有较强流动性。传统庭院通过改变其空间的开敞程度及各要素的组合排列等方式对空间流线进行引导与划分,这样既能有效分隔人流,又能增强空间亲和力,减弱人由于长时间行走而产生的疲劳厌烦心理。在当代建筑中,可借鉴这种手法来引导划分空间流线,增强空间吸引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