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8 13:07:22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篇1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地图教学论文篇2

二、从动态看

1.昼夜长短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北半球白昼长,但昼长<夜长;到春分日,昼长=夜长;过了春分日,白昼继续增长,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短,但昼长>夜长;到秋分日,昼长=夜长;过了秋分日,白昼继续缩短,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夏至日则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南半球恰好相反。)2.极昼极夜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春分日消失;过了春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昼,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夏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秋分日消失;过了秋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夜,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冬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由例子可以看出图表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一)、化难为易,加强理解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门槛高,理论性强。其中很多知识学生在初学时都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轻松攻破这些难点,在讲述时采用图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内容就可采取图示法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弄清楚地球的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而不至于让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

(二)、通俗精练,利于记忆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多,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复杂,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表教学法,会将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态记忆。本来课本中许多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采用图表教学法,就可以很轻易地讲透这些知识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突出重点。例如,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就可以采用图示法和表解法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讲授。又如,“我国的人口迁移”这一节在课本用了较多的文字阐述,其实要是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图,内容就简单多了。

(三)、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插图众多,学生普遍有地图册及常用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但这些插图和地图内容毕竟是静态的,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如果采用板图、板画教学,边讲边绘,化“静”为“动”,不仅阐述清楚了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

地图教学论文篇3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地图教学论文篇4

历史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因此,能否熟练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已日益成为展现广大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地图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地图,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讲清重点、难点

在教学《甲午战争》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通过两者对照,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

二、利用地图,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地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美的享受。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三、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是课标的规定。通过比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

例如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引导其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养成一种习惯,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地图教学论文篇5

二、传授读图方法,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深刻。首先,熟悉地图,识“图”辨“表”,增强记忆。例如,要想识记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就要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一个翘首期盼的骆驼,湖南江西省似两个少数民族兄妹的头像,青海省好似一个奔跑的兔子等。(2)从省区的面积大小来辨认。如面积较大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和等,面积较小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及台湾、海南省等。(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进行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对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其次,用口决古诗配合地图,增强记忆。如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引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配合地形图和景观图让学生们对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再次,用板画示意突出形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到横断山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再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有什么植物?为什么不同?最后经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势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摄氏度的地理原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又加深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丰富了视野。

地图教学论文篇6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地图教学论文篇7

2地理图像的概述

地理图像的产生源自于“图像”一词的提出,而“图像”一词主要源自于西方艺术的翻译。前人对地理图像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例如杨莉在《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与对策》中提到地理图像是指能够表达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和原理的所有图片和影像。地理图像主要包括景观图、地图、实物图、统计图、关联图等。地理图像是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有多种存在形式和具体应用。一些地理图像被用来描述地理因素的空间组成,有的则是表示地理要素的运动形态,有些则是表达各地理因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地理图像有照片、动画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地理信息的传递。地理图像对地理进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理图像能够比较直观的向学生展示课本描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便于学生的理解;其次地理图像传递的信息量庞大,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信息只需通过一张图片即可简单明了的展现出来;地理图像传递的信息全面综合,在同一张地理图像中能够展示出气候、地形、地理变化规律等。因此,合理利用地理图像辅助地理教学,必将良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3地理图像的合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地理图像合理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前提是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的改变,传统思想总是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即地理图像的应用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不然,借助地理图像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地理的教学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地理图像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传递更多有用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图像直观明了的掌握地理知识,摒弃原先的死记硬背,从根本上理解并学会运用独立知识解决复杂多变的地理难题。教师应该学会更多的应用地理图教学像取代原先填鸭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地理图像的获取方式比较单一,除了课本附带的一些地理图像外基本没有任何扩展,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是课堂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学习的发展。教学工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地理图像以及变化规律,相比本上静止的图像,多媒体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规律,学生能够从直观上接受地理知识的洗礼,胜过于一切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地理教学能够在节省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英语的语感一样,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必须培养自己的图感,良好的图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从一张陌生图像中观察到重要的地理因素并作出合理充分的分析判断。图感的培养绝非旦夕之事,必须通过长期观察和不断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在面对地理图像时要尝试亲自去分析判断,找到地理事物变幻的因素,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掌握地理图像的诀窍。地理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能局限于每一个时间因素,比如气候会随着一年不同季节发生变化。学生必须学会判断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分析原因,切不可喧宾夺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知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让学生对地理图像通过找不同的方式发现不同地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结果产生的具体原因,教师在旁协助学生进行求知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以上几个要点,地理图像的应用还应该做到读图、解图、用图的完美衔接,三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才能领悟地理图像的真谛。借助图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图像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图像有了基本认识,高中阶段只要稍加努力即可掌握地理图像的运用技巧。解析地理图像时,要针对性提取有用的信息,不可过多或过少,过多的信息会影响判断结果,信息不足则缺乏判断依据。获取图像信息后需要对各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概括地理事件的成因以及发生规律,并有理有据充分的解释。

地图教学论文篇8

1.真实、直观

视、图、声资料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时候,学生们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相对运动方向,很难想象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而有了视频资料,我们就能轻松、直观地去感受这几千万年内板块的缓慢运动过程,能直观地观察到山脉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如,讲解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难快速定位老师所说省份,而传统教学只是靠老师的描述,这样只能让学生去凭空想象。若有相关图片,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直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等图片,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对于声的应用,要结合实情去探索。例如,学习西班牙音乐的时候,弗拉明戈乐曲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过,我们只能从文字上知道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乐曲,它是吉卜赛文化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的结合,只是单纯靠想象是想象不出弗拉明戈的意境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借助音频文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弗拉明戈大型演唱会,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切身感受弗拉明戈的曲风,将弗拉明戈曲风和吉卜赛曲风联系起来。这样,就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合理运用视、图、声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感受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事物。

2.趣味性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种学习材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视、图、声资料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一个接受瓶颈期。在课堂上,他们会慢慢接受新事物,而且会渐渐产生抗拒心理,慢慢就会觉得书本上的单纯文字过于乏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法转变他们的态度,将其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而视、图、声资料就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加深记忆

相对于传统教学,视、图、声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让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课堂开始时,会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当老师提问“上节课讲过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1)学生死记硬背地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有的还特别容易张冠李戴。

(2)学生根据上节课观看的三大类岩石图片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flas,毫不费力地回忆出三大类岩石的特点。两种方式高下立判,显然有声的多媒体资料更能加深记忆,同时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上面死记硬背。

二、视图声教学应用的前景

1.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行,它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现在的地理课堂绝不再是靠老师简单描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愿意上地理课,并实现地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视、图、声等资料,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现代科技作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无纸化科技潮流来袭,纸质的书本地位受到威胁,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样就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给予视图声教学发展机会。比如,制作一个PPT课件,中间超级链接一些视频、图片、网站之类资源,在取代板书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图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7-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流利地用英语在今后就业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地工作和交流。然而,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效果欠佳,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和其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新事物理解时,将新事物与已有的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即图式联系起来,因此,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图式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事物。图式理论有三个层面:语言、内容和形式。语言层面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层面是指学习者对文章的主题内容、题材或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层面指学习者对文章的语篇修辞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语言、内容、形式图式在解码新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以协助学习者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输入的知识,更快更好地在学习者脑中储存入新图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材料,学生按照要求做听力练习,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和听力材料。在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指导和信息,没有机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听力课堂,因而很容易对听力失去兴趣,这大大降低听力教学效果。听力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信息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对新输入的听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重组,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听力内容,提高听力水平。所以,学习者的图式在理解听力材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言图式方面

如果听力材料生词较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前预先给学生讲解与音频或视频相关的重点词汇、语言点和背景知识,重点词汇需要重点讲解或是以练习、预习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词带来的听力理解难度,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听力线索,帮助他们有效地构建语言图式,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二)在内容图式方面

为了更快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其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听力课堂中。学生们带着这些激活的内容图式去听材料,可以不断验证他们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们的听力理解障碍,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在形式图式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在听前根据练习中的问题和选项来预测听力材料的话题、体裁、故事结果和作者态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听力材料的谋篇布局,对学生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听前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另外,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来了解听力材料,并使其进行图式重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脑中构建成图式。

三、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根据图式理,学习者理解文本的能力和有效性与其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着手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以提高其听力水平。因为基于图式的预测能力能够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障碍,所以,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预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预测、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扩充,新知识可以不断地被构建成新图式,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是正确理解听力内容的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活已储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地图教学论文篇10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图式理论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阅读理解的过程来看,文字信息的输入是最先的环节,接着是学生从其大脑中将所存贮的信息中寻找的图式的过程,只有学生在已有知识中找到能与输入信息相匹配的图式,才能完全理解材料的内涵与外延,否则理解上就是片面的,甚至于是完全不理解的。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对于阅读课教学,笔者一直倡导学生通过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来完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其实这就是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本文笔者对该问题和大家一起谈谈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总结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

一、激趣导入,激活图式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和阅读的,学生在其大脑中对某类具体的实物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图式,导入的过程就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其寻找并准确找到图式的过程,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阅读课教学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化文本教学模式阶段,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利用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等等背景知识,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这些与主题相关的静态、动态资源的导入,有效地消除学生对阅读课题的陌生感,引起其无意注意,有利于其从头脑中调出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图式一旦被有效地激话,学生能自然地想到组成该图式的某些成份,并逐步地向外发散,形成对全文阅读的兴趣。

二、输入信息,感知整体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调动了学生阅读兴趣后,接下来应该是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有大致的了解,整体性的把握是正确理解信息的前提,而这一过程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应该输入一定的信息丰富学生的原有图式,这个过程可以是动态的、直观的,兼视、听等多种感官为一体的信息输入,也可以是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具体问题,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但又略高于学生原有认知,让学生带着一丝疑惑感知阅读材料,基于原有图式进行一定程度的猜想,这一个过程看似模糊地领略文章大意,进一步生成要细看、深究的学习欲望。

三、略读全文,建构框架

相对于前面两个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有效学习内因调动的环节而言,学生快速略读课文就是自主探究的开始,通过对文章快速地阅读,学生对前面猜想内容的正确度进行自我监控,调整不正确的猜想,形成新的预测和文章的主要线索,整篇文章的文本框架在大脑中得到有效地构建。

四、内容跳读,加深理解

在文本框架建立以后,是不是文章中的每句话都要认真去阅读,到底哪些问题应该认真阅读呢?从阅读理解的一般考题来看,在文本后面通常都设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即是精读的关键点位,对于平时的阅读课教学,教师应首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预先进行认真的分析,事前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牵引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中的重要语段,实现重要信息的有效提取,进一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构建出与文章相匹配的形式图式。

五、分析讨论,丰富图式

具体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与主题相关的大部分形式图式被激活后,学生的认识就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之类的文章内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每个同学的图式激发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为此,需要对图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这是对学生图式进行重组的过程,通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一步地逻辑推理,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课文的内涵与外延,形式图式也得到进一步丰富,所有疑团得以解开。

六、拓展延伸,运用图式

从教育的功能性来看,各个课型的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或是刻意的,对于阅读课教学亦是如此,应充分挖掘阅读课的功能作用,在具体的阅读活动后,学生的图式得到了丰富,此时,学生的大脑里有了较为整体性的认识,应该趁热打铁进行有效地拓展,其形式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文章复述、改写或评价等等后续教学活动,让新形成的图式有运用空间。

地图教学论文篇11

图式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而且此理论不为大多数教师所知。虽说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并非是新兴的教学方式,但是此理论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并不成熟。而且图式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学到知识,并且其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结构性、抽象性以及灵活性,所以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特性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图式理论教学呢?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图式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其分为内容图式(主要包括听力主题、思想主旨)以及形式图式(主要是指听力材料中的结构以及语境等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这两种图式理论的分类就能够判断出听力材料中的主题、语境和其中的大意。但是现代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1)教师在播放听力原文之前没有为学生讲解材料中的生僻词语,以至于学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2)教师总是直接核对听力的答案,并没有重新播放听力原文,导致学生的错误率较高;(3)教师忽略了听力材料文化背景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缺乏认识。所以如若想要优化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二、大学英语听力中图式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听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一个课题,因为英语听力需要学生在听英语原文中进行比对、联想,最后再加工、处理,找到最为正确的答案。而且由于英语的文化与汉语的文化不尽相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词义及发声上,所以利用图式理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优化大学英语听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听力成绩。以下是实施图式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1.扩充西方文化知识,为图式理论教学储备能量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某些题型中学生如若依据东方文化来选择答案,有80%的可能是错误的,所以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尤为重要,其影响力也尤其重大,所以教师需要扩充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为图式理论教学储备能量。例如:某大学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经常在讲解听力技巧时为学生讲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饮食,让学生全面认识西方的烹饪技术、文化、技艺以及民风民俗等,或者是在学校举办一个专业的西方文化知识讲座,并且让学生在讲座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丰富自己的精神海洋,从而有效地学学英语听力,激发图式理论教学的活力并发挥作用。

2.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优化大学英语听力

由于英语并非是我们的母语,而是作为第二语言存在,所以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强,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图式理论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优化大学英语听力。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学生的听力成绩,某校英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发音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听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教师让学生把发音相似的词汇总结在一起,通过辨认其中的区别来认识其词性及用法,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其中的写法及音标,从而让学生在图式理论教学中加强听力,让学生大量地记忆大学英语词汇。

3.采取适当的措施激活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如同电脑中的一个特殊软件,需要教师激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为图式理论教学可以简单、直接地把知识反映在图示中,并明确其中的主题。所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图式理论,把图式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例如,某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在播放听力原文时,要求学生通读一遍听力材料,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并假设题干,如问路、所在地点、对话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常见问题,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图式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大学英语听力成绩。

4.建立语感图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大学英语听力并非一日之功,但是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学学英语来说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听听力的过程中,不可能听出听力原文中所有的词汇,包括很多生僻词汇,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语感来弥补这个空缺。因此,教师需要逐渐建立语感图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排除干扰,强化学生的听力。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听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图式理论教学具有结构性、抽象性以及灵活性,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依据图式理论教学的特性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图式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式,把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排除外界的干扰,强化学生的听力。

参考文献:

地图教学论文篇12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在于地域性,地域性又主要表现在丰富的地理图像之中。利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没有图像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图像也就无法进行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从现在的地理考试看,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地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一点,看图学习,轻松过关,心中有图,图不离手的习惯是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图化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和现象;另一方面要文字化图形和图表,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从图形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能清晰而牢固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图、动脑思考、用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习地理的意识,把握学习地理的思维和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已由传统教学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学方向转变;由原来的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主的方向转变;由原来学生的被动无奈的学习向现在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会学习、乐学习、善于学习转变;更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目前,一些地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插图的重要性,但在处理教材图文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只重教材文字不重教材插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把图文有机的结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仍然是我们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得却是寥寥无几。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主要内容:地理课堂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比较通俗地理解为:把教材文字较理想地融合到教材插图中去,把教材插图作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步骤:第一阶段,凡讲各章节课文,先让学生找出各章节的插图,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文字分析教材插图,使学生注意教材插图中的隐含信息,以字解图;再通过分析教材插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简明、直观地诠释教材文字,以图析字。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合作分析教材插图提取有用信息,简明、直观地诠释教材文字,以图析字,培养学生析图、用图的能力。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课前找出教材图片、图表,学生根据教材文字合作寻求图片信息,整合教材图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重要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背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

三、研究对象

在地理教学图史整合研究中,课堂教学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四、实施步骤

计划安排——一年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时间安排——2009.8-2010.9

步骤安排——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

1 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教学、教改资料,保证课题实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保证课题的实用性和推广性;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广泛收集资料、召开学生的动员会,保证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顺利开展下去;制订可行的计划和实施的步骤,最后确定开课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的修改和调整方案,以做到方向的正确性,保证课题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2 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在前期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标、方法等,开展实验探索;按照实验计划和步骤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课题操作;进行阶段性学生成绩检测,写出阶段报告和专题性论文。

3 总结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先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收集资料,如学生的成长袋、学生的习作、教师的教案、工作笔记等。然后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

五、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报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