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2-07-26 20:45:46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I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从三个部分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崛起,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学好这一课,对于世界近代历史的掌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本课还是体现学科综合的重要一课,特别是和地理的综合,因此,学生学好这一课,能为以后的学科综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开辟的经过;(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史料、图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采用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3)通过观看视频,问题讨论让学生感知历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4)通过哥伦布远航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感悟航海家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课型、课时:新课、1课时

学情分析:新课标里要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能力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高中,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其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零碎,还没有形成系统,分析历史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方法:(1)阅读材料的方法;(2)观察的方法;(3)探究问题的方法;(4)评价历史的方法;(5)记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我对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视频《大国崛起》;(2)制作多媒体课件;(3)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及历史材料;(4)按班级小组划分学生各自的学习任务,便于课堂上有效进行。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渲染与导入】[3分钟]

教师:【播放《大国崛起》,并配合图片展示。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份沉静与好奇来回望历史,走进第5课“新航路开辟”。与此同时,提出问题:面对茫茫大海,面对生死未卜的艰难远行,是什么驱使航海家冒险?】

设计目的:(1)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去性,通过美妙的音乐、流动的画面,再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缩短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2)视频镜头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一种学习历史的氛围,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

(二)【新课讲授】

我将对本课的新课讲授分为三大部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影响。

教师板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部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9分钟]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个环节来展开学习和探究。

让我们先来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材料1:《马可・波罗行纪》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材料2:马可・波罗(1254--1342)17岁时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回国后发表《马可・波罗行纪》

1.设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22―P23页的内容概括新航路开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概括一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经济方面;那请同学们依次给找到的原因标注一下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呢?【预设答案: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激发“寻金”热(动机);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直接原因)政治因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巩固并加强统治;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使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思想根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提倡进取冒险精神。】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归纳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或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下面我们按小组来讨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要远洋航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以及为何西班牙、葡萄牙首先成为海上探险先锋?看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出色?

探讨环节完毕之后,哪组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呢?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2

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

难点: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教学手段:运用flas、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教师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如下:

材料1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事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2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它们(香料)能使在没有冷藏设备下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和其他食物更为可口。

引自A.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

材料3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时应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也是根本原因。而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是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在分析经济根源时,可与上一节内容联系起来,即: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利用课件讲解。讲解时可根据情况由学生讲述的有关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的轶事。

3、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商业革命”的两方面的含义。讲解“价格革命”时,应指出从美洲搜刮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后,造成钱多货物少的局面,结果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商业和商品制造的人必然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发财;传统的封建贵族地主,因为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的地租收入,物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因此他们的力量受到削弱。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都不会因为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市场而有明显的增加,因此,面对物价上涨的局面,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和“西班牙的殖民侵略”问题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并由学生将两国殖民活动的情况设计成表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自扩张的主要方向与所控制的航线的关系,并指出葡萄牙由于国小、经济落后。它所侵略的对象是文化发达的国家,所以决定了其扩张的特点不是全境占领,而是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等方式掠夺财富。西班牙则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

2、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出示阅读材料:

材料1“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2小西班牙岛(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一块殖民地)是基督促(指欧洲殖民者)最先登上并消灭士著人的地方。他们也最先使这个岛遭受破坏和没有人烟。他们开始先劫夺印第安人的妻子和小孩,以便靠这些人的劳动来过活,并把不幸者用血汗获得的东西吃光。他们不满足于印第安人给他们的东西……一个基督徒一天里消耗的就足够维持三家和十口人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殖民者)打赌和争论能不能一刀把人切成两半,或者用战斧能不能一下把头砍下或把腹脏剖开。他们从母亲怀里夺下婴儿,把脑袋往石头上撞。或者把他们抛入河里……

材料3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主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4(有关殖民者殖民活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料分析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资本积累”(详细内容参见“难点的突破”)

小结:

利用图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关系并不成熟的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的航海运动?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层层设疑,适时启发、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3

东汉建立后,儒学在皇权的支持下落实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太学、辟雍很快在洛阳修建起来“建五五年,乃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太学和辟雍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版《后汉书》中查询到辟雍出现69次,太学出现109次。我们知道,周的文化精神虽是汉政府效仿的对象,但是建立在家国合一,宗法血缘之上的礼乐制度已经消失在春秋战国的战火硝烟之中。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汉代文化建设虽重视礼乐文化传统,但内容和形态上都与周有本质的不同,这就决定汉代的大学“太学”与周代的大学“辟雍”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实际的运作中两者地点分离,两者各自具彼此不能替代的功能。

1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建筑。“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这则史料明确地表明了在东汉。太学和辟雍是作为两个机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建筑。太学先建成,辟雍后建,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汉书·明帝纪》注释中引用《续汉志》的资料讲到在举行养老礼时的程序:三老、五更“皆齐于太学讲堂。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坐于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门屏”。太学和辟雍拥有各自的建筑,太学的标志建筑是讲堂,辟雍是礼殿,两者有一定距离,但是距离不会太远。考古的遗址发掘也证明了两者是互不统属的建筑:王仲殊《汉代考古概说》中绘制的东汉都城平面图上,两者在都城外东南方向,相临而建,辟雍在太学南。考古报告指出:“太学的遗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周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明堂和辟雍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在平城门和开阳门外约1000米处,辟雍在东,明堂在西,相距约150米”。

2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功能。三国魏国名臣王朗谈到汉代历史说:“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高襟所以祈休祥”;晋朝纪瞻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辟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东汉时,辟雍主要的功能是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汉官仪》记载“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人。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后汉书》中记载的明帝、和帝、顺帝在辟雍中的活动是举行飨射札、养老礼。《白虎通·辟雍》:“大学者,辟雍,乡射之宫”。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十九云:“案乡大夫之射,不得在辟雍,而班氏以辟雍为乡射之宫者,乡与飨通,即诗大雅灵台孔疏引韩诗说所为春射秋飨也,依其说,则辟雍为天子大射之宫”。辟雍中的典礼仪式一方面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同时作为皇帝施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建制的一部分,它通过象征性的仪式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上面引用《续汉志》的资料中三老、五更到辟雍后:“天子迎于门屏,交拜,导自阼阶,三老自宾阶升,东面。三公设几杖。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俎,执酱而馈,执爵而醑。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在整个程序中,皇帝处于尊位,从象征尊位的阼阶进礼殿;象征社会生活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能从宾阶进入礼殿。之后的讲经更是耐人寻味:“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皇帝正坐讲经,意味着皇帝即是君又是师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力,经学大师只能如弟子一样听讲问难,丝毫没有一点为君师的特权。

光武帝时戎马未歇,就着手修建太学。顺帝时修缮太学“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几乎每位皇要亲临太学,视察工作,并且给予太学师生各有等差的赏赐,以示优容。太学在东汉的功能主要有

一、为政府培养行政人才。“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董仲舒建议在太学设立后得到了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博士弟子进入行政系统。东汉时随着太学人数的增多,政府从太学选拔人才的路径越来越广:东汉初太学的考试设甲乙两科;质帝时,规定不再分科,岁试只取高第“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桓帝时,废除了取官的名额限制,以通经多少作为录用迁升的标准,并更定课试办法,两年一试。

二、太学是全国的学术中心。这里汇聚了著名的经师讲学论道,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专门列出“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条:“经义之专门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无有不游太学者。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议郎蔡邕、张训等正订六经文字,刻成熹平石经,立在太学的讲堂外,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二、东汉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辟雍与太学

如上所述,辟雍、太学在两汉是各自具有独立地位的机构。然而,在东汉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两者却被混而为一,主要表现是用辟雍指代太学。

王充《论衡·骨相》篇中有“韩太傅为诸生时,借相公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辟雍还没有营建,王充所指只能是西汉的太学。蔡邕在《明堂论》中明确地指出两者是异名同实:“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日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日太庙。取其尊崇,则日太室。取其向明,则日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日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则日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史晨碑》:“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笔者以为此“璧雍”并不是指洛阳的辟雍是指洛阳的太学。学校师生祭祀先师的礼仪称为释奠礼:“周制,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礼记·学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学礼的祭品只有野菜、钱币而已,东汉时祭品升格为太牢。《乙瑛碑》载太常祠曹掾冯牟和史部玄答复司徒司空的询问:“故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口口各一,大司农给米祠”。光武帝“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章帝“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孔子虽是万世师表的圣人,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是“素王”。祭祀的仪式不是如养老礼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而是“乃命有司行事”,《乙瑛碑》记载主持祭祀孔子的是大常丞监祠,既体现尊师重教的圣意,又不失至高无上皇权的威严。另外。在《乙瑛碑》中“故事辟雍礼未行,辞先圣师”明确的说明了辟雍礼与祭祀先圣的释奠不是一回事。查阅《后汉书》、《汉官仪》等典籍,辟雍内举行的典礼主要是养老礼和飨射礼,并不见祭祀孔子的礼仪,这应该不是文献记载的疏漏。所以,史晨所见的天子临雍,应该是在太学内命有司祭祀孔子。

从蔡邕著名学者观念以及记录着当时语汇的碑刻和王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符合逻辑的推测:辟雍即为太学的思想应该存在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汉代辟雍、太学的兴建都是为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东汉政治、社会儒学化的过程中,太学、辟雍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发挥教化的作用。太学内研习学问紧密配合为维护皇权的礼制建设的需要。“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所由兴也”东汉建立之初的太学。在五经教授之外,另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太初元年,梁太后诏日: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汉官仪》曰:“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三雍宫修成之后就由明帝主持的一系列礼仪被用于实践,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包含了尊君、尊老、尚贤、尊经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由太学和辟雍共同完成的仪式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空前的“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所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太学本身的教育。二是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辟雍为太学是儒学思想中的概念,东汉时期随着儒学在东汉政治社会中霸语权力地位的确立,成为不证自明的常识。儒家思想中关于辟雍的认识在《白虎通·辟雍》有集中的体现:“辟者,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也。雍之为言雍也,雍天下之残贼,故为之辟雍也”,辟雍不仅是教育的总纲,也是大学的称谓。《白虎通》是具有封建法典性质著作。我们知道当某种观念一旦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这种权力又是绝对庞大,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主流话语,即是这种观念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完全能够自证自明,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合法性。

三、魏晋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辟雍、太学

魏晋以后,战乱频繁、典籍散乱,加上经学衰废、世族门阀制度兴起,辟雍和太学建制逐渐没有严格的区分,这一方面是东汉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强化了这一观念。《三国志·魏书》载齐王三次在辟雍行释奠之礼。西晋时两者分开,释奠大学,飨礼在辟雍。《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五引晋尚书大事太常王彪:“魏帝使有司释奠于辟雍,此是魏之大事,非晋书旧典。泰始元康,释奠大学,不在辟雍,泰始五年,二行飨礼,皆在辟雍,不在大学。是则释奠于大学,行飨于辟雍,有晋已行之准也。”两者在政治生活中结合非常紧密。1931年河南偃师县西晋太学遗址出土的《西晋辟雍碑》记载了晋武帝和太子先后五次I晦辟雍举行大射礼和乡饮酒礼,还记载皇帝考察学生、奖赏太学师生等事迹,碑阴为立碑的四百多名太学博士和学生的名字。从这通碑中,我们已经很难分辨两者的不同了。

南北朝以后,学校教育繁荣发展,辟雍建制缺失。唐朝归崇敬因辟雍礼阙,上疏请求重建旧制:“古天子学日辟雍……晋武帝临辟雍,行乡饮酒礼,别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唯有国子学。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今声明之盛,辟雍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百官们“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为由,拒绝实施。直到宋徽宗崇宁元年辟雍重新营建,此时,辟雍已经完全是学校的建制,是接纳州学上舍生升舍的贡士之学,相对与京城内的太学称为外舍:“凡州学上舍生升舍,以其秋即贡入辟雍”。《选举志三》在后人的思想观念中,汉代辟雍即为太学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元代马端林的《文献通考》中,辟雍被列在“学校”子目。他对有关辟雍的疑问已不能找到答案:“辟雍,王莽时方立之,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不过令其授学。而择其通艺者擢用之,未尝筑宫以居之也。…岂即辟雍?或另一所邪?”。之后,一些著名学者如王船山、戴震、黄以周、余嘉锡就此问题专门撰文对辟雍、太学的关系进行考辩。指出两者的区别。但在强大的习惯观念面前,他们的声音终是旷古之音,没有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

四、结论

正是东汉以来人们在观念上将辟雍、太学混而为一,以辟雍指代太学,才会有晋灼将辟雍拥有的射礼功能作为判断太学是否存在的标准。如果晋灼指的“太学”就是“太学”的话,这一论断只能是个伪命题,因为前提是错误。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晋灼所说的西京无太学的“太学”,有指称“辟雍”之意,在晋时人们的观念中两者没有区别,这样晋灼之论也可以说是“西京无辟雍”。受此思想观念的影响,辟雍最显著特征即对空间面积的要求影响了后人对太学的判断。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篇中指出:“教之为事,羲、轩以来,蓋已有之。观《易·大传》之所称述,则知圣人即身示法,因事立教,而未尝于敷政出治之外,别有所谓教法也。……治教无二,官师合一,岂有空言以存其私说哉?”三代时期,政教不分、政教合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混沌合一的社会要素不断发展增殖,其内部各方面逐渐显示出各自的内部法则和外部联系并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原来附着于政治中的教育,在经过了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士阶层的强大之后,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立的特征,与政治逐渐分离“其后治学既分,不能合一,天也。官司守一时之掌故,经师传授受之章句,亦事之出于不得不然者也。”太学与辟雍的分离,正是教育显示其自身属性的表现。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教育与政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论文关键词:太学与辟雍的关系思想观念大学教育

论文摘要:有关西汉太学设立的时间,自古及今争讼纷纭。本文认为,东汉以降太学、辟雍关系在思想观念上纠缠是造成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东汉现实政治生活中,两者虽在目的、功能上有部分重叠,但地点上分离,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两者却被混而为一,以辟雍指称太学。此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太学与辟雍的分离,是教育日益显示其独立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赵北城高崇文,秦汉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陈寿,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7]高文汉碑集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8]杜佑撰,王保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4

当西方国家从海上入侵亚非拉国家时,这些受侵略的国家自然感觉到海洋、海军的重要,当然海洋重要的认识不是来自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需求,而是海防的需要。这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已敏感地意识到,如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他就提出筹建海军的设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建造了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军。近代中国海洋海权意识的被动萌生更多的是停留在军事上、海防上,而没有也不可能在开拓世界市场上。现代中国的海洋海权意识在增强。因为这不仅仅是国防的问题,它更涉及经济问题。如今的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冠绝全球;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从本质上看是市场体制带来的,而这些都离不开海洋通道。

基于上述分析,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单纯探究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显然学生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并且感觉不到本课的历史价值。相反,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近现代中国的海洋意识和行为,化陌生为熟悉,化遥远为现实,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如何引入呢?不能喧宾夺主,可在导入新课时由现实追溯历史渊源;可在课堂结束时延伸为课后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在本课结束时,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这让人感觉到,现实阅读让教学设计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让历史就在身边,不是遥远的过去;而遥远的过去也会自然走入现实,从而使历史成为鲜活的事物,现实是历史规律的新面貌。

海洋与世界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

这里的世界市场,笔者从空间的视角进行了广义的理解,它不只是世界各洲各国对外贸易的场所,它还包括世界各洲各地区联结的通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洲各地相对隔绝;之后,世界各洲各地开始日益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新航路开辟为界来探讨海洋是否是世界市场的问题。

1.海洋未必是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前,海洋是天堑,把世界各洲各国隔绝开来,也就谈不上世界市场。这里有两个典型的问题值得讨论:(1)在古希腊罗马就已经出现,到新航路开辟前仍然繁荣的地中海区域的海上贸易。它的确呈现了海上贸易的景象,但它没有把世界各洲各国联结起来,也就没有构成世界市场。(2)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把东方的商品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西欧国家和地区,是间接的,不构成世界市场。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5

一、鼓励学生,调动兴趣

“亲其师,重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教学前,不妨旁征博引,联系古往今来的历史大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上的课堂充满期待。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相关的故事很多,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好望角”和“太平洋”名称的由来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悬念,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

第二,做好预习,设计问题

教师要预习在学生之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帮他们导出一个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前后的知识联系,整理出前沿和后续,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也可尝试留着由学生自己来思考和联系。每课都有重点和难点,重点要能突出,难点则要考虑怎样才能分析透彻。所谓的难点,主要指学生对此内容不熟悉,缺少认识,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件或学案补充一些材料,通过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加深认识。对于一些历史名词或专业术语也需要解释清楚。《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是前承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后接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本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难点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去理解?这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创设历史背景置身其中,假设他们分别是发现者一方和土著人一方,思考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加深体会,再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巩固认识。本课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名词,如“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这些都可以在预习的学案中给学生适当的解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每节课的基本结构类似,无非都由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原因),内容(包括过程)以及结果(或意义影响)等几部分组成,这是一个模式,但每节课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独有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就必须给它突出表现出来。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发生的背景相对别课来得丰富一些,包括了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直接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等等。我们在学案上把本课的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设计,层层引导,帮学生理出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问题细一些,了解就多一些。等学生熟悉了这样的模式,有时也可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三、方法指导,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就是展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指导学生读透课本内容,按惯有的模式归纳内容,尝试自己提取重点与难点,并尝试解决。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疑问,并针对知识与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可以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畅所欲言。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时也可以自编自导,再现历史场景,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又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如前面所说,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认识与理解。每个知识内容都要关注它的时代大背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由此还可概括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分组讨论、辩论,或者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建议想怎样上,只要不跑了主题,达到学习的初衷,偶尔也不妨一试,在师生互动中摸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归纳总结,得出认识

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他们对本课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再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和他们的理解梳理知识,让他们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构建和补充,对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或解释,本课内容就基本可以掌握了,此后就是课后通过题目练习、知识运用来巩固知识点。

五、肯定赞赏,准备下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6

新课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起到指引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蕴藏的潜能得到大力的开发。这个过程与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息息相关。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

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惑然不解;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符合其思维规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二、巧抓提问契机

学生对每节历史课的学习,不一定自始至终都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案例一:如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作者做了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做如下设问: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番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萝蜜、可可、牛奶加糖。可见,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创造时机,使之进入“愤“”悱”状态。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神态有选择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以下一些神态可以作为教师提问的参考对象: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三、步步深入,设置梯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岳麓版选修教材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一课时,如果直接问梭伦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有可能根据教材中“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来归纳,这与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在讲授完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对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升华:梭伦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的实质是什么?改革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谁?主要维护了谁的利益?梭伦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这样得出梭伦改革的性质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四、设计开放,培养创新

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激趣、质疑、求异、比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思维中、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和独立创新的求索过程中。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对一些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时,教师首先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发展是曙光还是灾难?”这样设计的特点是对学生刚刚建立的认识,即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形成很大的冲击,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审视这一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再提示:“曙光是指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灾难是指新航路开辟的消极意义,请思考新航路开辟有没有消极意义。”课堂讨论后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双重性,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五、评价学生有策略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妥善的评价,这是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师生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客观、恰当、合适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要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尊严,不能将其“一棍子闷死”;要善于发现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哪怕再小,也是激励学生的契机,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便简单的“坐下”有时也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当然,批评不是不要,但千万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普通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我们更要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追求提问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

参考文献:

[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却大多不怎么有兴趣,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通过故事资料培养兴趣

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授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针对学生以前就学过的知识,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如在讲“天京变乱”一目时,为剖析天京变乱的内因,也为学生正确理解“农民由于受到阶级局限”这一特点的制约和影响,补充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严格执行封建等级制度,继承封建帝王的妃嫔制度,如何大兴土木,进取心减退,杨秀清如何居功骄傲,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原因,也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为只有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解放这一道理埋下伏笔。诸如这些史实,颇受学生欢迎。其实,这也是很久以前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现在运用到教学中,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

二、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兴趣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对现实会产生影响,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

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②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③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那些影响?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笔者进行了总结:①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东方遍地是黄金”的诱惑,西方各国急需向海外扩张以获取原料和市场,而从亚洲到欧洲的陆上交通却被奥斯曼帝国所隔断,因此,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②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③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欧洲居民移民来到美国,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残酷的奴隶贸易使黑人从非洲来到美洲,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野蛮屠杀导致了印地安文明的衰落,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全球联系加强了。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新航路开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许多亚非拉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这些亚非拉国家的长期落后;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通过教学,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并把它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运用多媒体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8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市共组织拍摄和播放有关活动的新闻和新闻专题片150多条(集);录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和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彭京宜教授到我市所作的专题讲座,并录制成vcd下发到各有关单位;共引进了《重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讲座》《领导干部大讲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球关注下的中国“两会”》等30集、总时长500多分钟的科学发展观电视专题片和电视讲座,并购置空光盘利用vcd复制系统复制了1500套教材下发到相关单位组织播放收看,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电视教材。

二、利用电教播放站点组织广大党员播放收看电视教材

97个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利用本单位的“两机一室”(电视机、vcd机、电教室)积极组织党员收看电视片。有些单位更新了陈旧的电视机和vcd机,保证了播放的效果。活动期间,及时把有关的电视教材发到各有关单位,要求组织播放收看,做好播放记录。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利用电教手段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党员收看电视教材。许多单位和党员都反映,看电视教材比听报告、念文件、看资料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组织播放收看电视片380场次,收看人数达2万多人次。

三、在三亚广播电视台开辟活动专栏

在三亚广播电视台开辟活动专栏节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亚又好又快发展],及时拍摄和播出我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动态、评论、经验做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扩大活动的影响。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该栏目做到天天有报道、日日有声音,已播出专栏节目60多期,信息150条。该专栏还根据活动开展的阶段情况开辟了[‘一把手’讲重点、谈体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小专栏,及时报道了我市开展实践活动的特色。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9

我们的汉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肩负文化传承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在头脑里烙上文化的印记,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肤”是本课的生字,“月”部。如果单单从“肤”的字形:“月”加上“夫”字来识记该字,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既没有引导学生理解“月”部的意义,也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以“月”为部首的其他字的规律。这种教学无疑是低效的。我在学生简单汇报“肤”如何识记的基础上,相机补充:汉字的“月”旁绝大多数表示肉的意思,因为古时肉的象形字很像现在的月字,作为部首偏旁,也写作月。结果月字部和肉字部只好混在一起了。请同学们打开字典,看一下月字旁的字,是不是大都与肉体(包括人和动物)有关。学生跃跃欲试,发现了许多这类的字。我还顺势告诉学生,对于大多数形声字,我们都可以根据它的意义记忆它的偏旁,根据它的声旁推断它的读音或记忆字形。

这样教学,既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揭示了汉字的造字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于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发展了学生识字的能力,为言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耕:言语文字品味“丰满”气息

语言文字潜藏着丰富的情味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阅读教学要以丰富的语言文字为凭借,引领学生思考、感悟,传递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不断地熏染、怡养学生的情操。

不妨看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丝微光透了进来”的“透”能否替换成“射”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换。“透”说明裂开的这条缝是很窄小的,外面的光射进来是很困难的。

生:不可以换。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是让黑暗混沌的宇宙裂开了一条缝,可以看出开天辟地是很艰难的。从下文的“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撑”也可以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学会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了。

生:“透”写出了开天辟地的艰难。作者把这种艰难写出来,能更好地让我们体会到开天辟地的决心与毅力。

师: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不错!

生:即便是一丝微光,也认为是希望之光、生命之光。正是这一丝微光,却愿意为之奉献一切。

师:你很棒!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内容。同学们这么一品味,“透”的意思在课文中就丰满起来了。

“透”与“射”这是两个貌合神离的词语,在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教学中,凭借着自身敏锐的语感,发掘了这个极有训练价值的教学资源,经过我“‘透’能否替换成‘射’呢”这一巧妙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经验被唤醒了,他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情悟之,把文字背后的信息、形象、气韵都彰显了出来,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就会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我觉得,如此甄别,既能让学生感悟到开天辟地的艰难,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如此触摸,学生此时感受到的文字已不再是僵化、冰冷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个体情愫的有情之物、有意之物,很好地实现了“文心”与“人心”的交融。

三、深耕:语言特色感受“魅力”气息

《开天辟地》全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仗用法,增加了文章的色彩与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开天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板块:

活动:感受优美语言

1.找出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式,小组内男女生对读,找出句子中隐藏的“玄机”,感受其魅力。

2.小组汇报展示。学生们从文本中找到很多结构相同的句式,通过互相对读,发现这些句式一般前半句和后半句字数差不多,而且意思相对应,读来琅琅上口。

如一小组成员这样汇报:我找到这一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这儿“左手”与“右手”、“持”与“握”、“凿”与“斧”相对应。读来很顺口。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象到力大无穷的样子。

我相机告诉学生,像这样前半句和后半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应是一种对仗的写法,建议孩子们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学到此,应该是对课文中的“对仗”句式有了一定的感悟与理解,但是,还需要辅之以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基于此,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练习:

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没有采用对仗的写法,我们不妨改一改。让它读起来更优美。

①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②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在理解言语内容和揣摩言语形式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并在练习中很好地实现了从“言语知识”到“言语技能”的转换。这样教学,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心灵深处。

四、深耕:谋篇布局领悟“秘诀”气息

细心的老师应该不难发现,《开天辟地》一课按照“昏天黑地一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次序叙述了开天辟地的艰难过程,文章末尾对全文中心内容进行了概括,可谓结构清晰,布局巧妙。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个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如此一来,文本的结构之美和作者的谋篇之智,就会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教学时,可让学生用“( )天( )地”总结开天辟地的过程,并指导学生学会用文章中现成的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深耕:体裁样式发掘“特色”气息

文章体裁样式不同,语言表达的形式就不同,学习要求与侧重点亦不同。神话故事最大的言语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言语夸张。如《开天辟地》中写到“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很多神话故事还常用“很久很久以前”等夸张的语句开头。神话故事都适用通过复述课文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言语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小学阶段里几篇神话故事的课后题中都安排有“复述课文”的题目,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针对这一体裁样式,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板块: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要求: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同时要运用神话故事中夸张的语言。比比谁说得最生动,谁就是班里的故事大王。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0

一、目标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之秘诀乃是目标之有恒。”的确,目标是方向,是准绳,也是动力。没有目标的教学必然是无序的,低效的。因此,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科课标,拟定三维目标,对照内容标准,结合教学建议,同时要参照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结合学情、教情,将课程目标转换成教学目标,而且进行分解细化。认真备好每一课,严谨组织教学。这是游戏规则,必须遵循。当然,目标的制定也不能简单停留于表面,形同虚设,而要切合实际,尽可能合情合理。目标太低,课堂缺乏激情与悬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目标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云里雾里,学生也必然失去求知的乐趣。

二、方法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道理谁都懂。基于此,我认为教学一定要针对不同内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我觉得历史课可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如果我们的问法不一样,其效果也迥然不同。这里仅以历史学科为例。例如在学《开辟新航路》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若设计这样6个问题,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①什么是旧航路?②什么是新航路?③为什么开辟新航路?④凭什么开辟新航路? ⑤怎样开辟新航路?⑥新航路的开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几方面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而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是换了一种问法而已。再如在学《北美独立战争》时,我们可以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再比如讲解二战中“苏德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问学生:“这场战争何时爆发?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再如“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假如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会成功吗?”“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有实权,能不能成功?”“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为什么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通过这样巧妙设问,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提高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此我认为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三、媒介

媒介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就教学而言,有传统媒介,如黑板、挂图、粉笔等,有现代媒介,如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必须指出,“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的时代已经过去,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大不一样。一般而言,多媒体或有形教具比较直观、形象,能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甚至简单化。单纯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吸收。目前,电子白板正逐渐应用于教学之中,其强大的使用功能,已是传统教具所远远不能比的。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媒介,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要避免走极端,传统教具依然有其合理一面,现代教具,并非件件合适,不能为了用而用。一定要注意“度”,把握恰到好处。教师不能成为教学媒介的工具。总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必须自觉学习,更新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1

陈建民挑战饥饿极限之举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有为之叫好者,有为之担心者,有置疑其意义者,更有谓之为“炒作”者。对此,陈建民及其妻子赵佳并不回避,赵佳说:“完全没有商业参与是不可能的,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你不可能让人家企业白给你办事而不获取任何利益,即使活动是为了科学实验。”赵佳认为,对于这次活动的商业行为,与其称为“商业炒作”,不如说是“商业互动”。陈建民通过商业行为达到了挑战极限、扩大中医影响的目的,而主办企业及当地政府通过商业行为拉动了经济、提高了旅游区知名度,可谓“双赢”。陈建民强调说:“我想给人类灾难生存学提供比较完整的数据和经验。我每天都记录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我为这次绝食已做了30多年的准备。”记者也询问了一些游客的感受,除了觉得是商业行为、娱乐活动外,也认为有公证部门的监督,有医学界的介入,有布控严谨的环境,公开、公正、透明,还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生命科学实验!

环境设计安全透明

挑战活动选择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碧峰峡大峡谷中。四根高高的铁架将一个八卦形玻璃房托向空中,距谷底约30米,人员上下须借助于吊车帮助,“辟谷”挑战者陈建民便生活在其中。玻璃房距风景区的攀沿公路垂直距离约30余米,人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陈在房间中的活动。挑战活动采用类似科学实验的“双盲”原则:挑战者“入住”前,由雅安市公证处的公证人员、质疑者和媒体对玻璃房及陈的一切生活用品逐一进行了检查,并由公证人员签字公布;陈建民入住时,又有公证人员陪同和媒体记者随行;最后,再由公证员为玻璃房门贴上封条。陈建民在房中靠喝普通水度过挑战的49天。陈的饮用水水源被锁在距玻璃房十多米的另一高塔上,饮用水通过一根塑料管道流向陈的玻璃房中,开启水源的钥匙由公证人员掌控,既便于监督,又保证了活动的安全和透明。16平方米的八卦房内,铺有一张床垫,供陈建民休息用;还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台灯和若干书籍。为生活方便,玻璃房内安装一个3平方米的浴室和一个马桶,均用半透明布帘拦腰围住,人进去后头依然露在外面,既保护了陈的个人隐私,又不影响“全天候监控”。为使挑战活动高度公开和透明,室内装有360度的摄像头和照明设备,陈建民在房中的一举一动,可以被外边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更配有专门的网络转播设备,供各地网民观看。中国联通专门在碧峰峡谷底架起两台移动转播设备,陈建民可通过固定和手提电话对外联络。此外,玻璃房内还安了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和一个温度计。

碧峰峡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常年雨量充盈,造就了一所美丽和谐的生态家园,建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为雅安万贯集团碧峰峡有限公司管理。这里还有一个大熊猫生态园,整个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疑为陈先生的“辟谷”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可是,偏巧这些天来,景区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阳光从八卦房四周的透明玻璃射入,室内温度已达28℃,有点干热难耐。“辟谷”者认为,人在密闭的空调室内,有碍于和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于健康不利,因而陈先生还从未开启过空调。为缓解房内干热,有关方面已在玻璃房顶上用钢管吊起了遮阳大棚。应该说,对“辟谷”环境的选择和设计,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

挑战活动有目共睹

记者在现场通过电话采访陈建民后得知,他“辟谷”期间的作息安排,与平日无大区别,看书、听广播、吐纳呼吸、静坐按摩、锻炼身体、写日记、接受咨询,还可与朋友们聊天,一点也不寂寞。他说,由于在家工作时,晚上也常有病人求诊,睡不安稳,到这里后可以一觉睡到早晨,像是在休假。

目前陈先生的作息活动大体已成规律:早上5点钟醒来后,先做些按摩健身活动,再进行吐纳呼吸和运动锻炼,接着便看书、写日记,接待全国各地媒体的电话采访,与风景区内的游客打招呼,并接受他们的咨询,一直活动到11点半;11点半到下午1点半,为闭目养神时间;1点半至3点午休;下午3点至5点半,大体又要重复上午那些活动项目;5点半至7点半,再闭目养神两个小时;7点半至9点,在休息中再次接受咨询、采访,及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大约晚上10点、11点后睡觉。差不多每天要接听百多个电话。陈先生说,很高兴大家这样关注此事,我对挑战成功充满了信心。

“也有人对您的挑战持怀疑态度,如司马南先生就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闹剧’和‘作秀’,并认为有‘做假’嫌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记者问。陈建民说:的确有不少人提出过质疑,也有“反伪斗士”提这种问题。我对“闹剧”之名,无法理解且不能接受。自己的绝食表演是在一个完全公正、公开、透明且全方位监督下进行的,室内有摄像头监控,全天24小时网上直播,有现场游客、公证处的监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司马南用经验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活动,这次他找错了打假对象,希望对此项活动心存疑虑的人士前来见证。彼此给对方一个说法,也给天下人一个说法。我只希望能对国家灾难生存学的研究有所帮助,对自身也是一次挑战,与‘作秀’无关。‘绝食’后第13天,我接受了体检,除电解质和血糖略为偏低外,其余生化指标全部正常。我是医生,知道血糖和电解质均略偏低的内在含义,说明我的脂肪与糖之间的转化功能比常人要强,也证明了我在绝食期间确无‘偷嘴’行为。”

挑战初衷志在科研

记者在与陈建民通话中追问了他的挑战活动初衷。陈建民回答说:他从网上看到大卫的挑战极限记录后,认为这不仅是一次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也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挑战。大卫绝食主要是靠着事前通过饮食在体内加强储备能量的办法,而我们则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靠心理调节,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靠中医养生术,如经络按摩、吐纳术等保持身体健康。不管怎样,挑战饥饿对于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对此仍有争议,但我认为通过挑战饥饿极限,对探讨灾难情况下的生存,对灾难生存学的研究会有所帮助,对自身也是一次挑战,这与“作秀”无关。

记者问:你的“辟谷”体验是从何时开始的?最长的“辟谷”有多少天?陈先生说:他有过多次的“辟谷”体验,都是在正常工作中进行的。第一次在1987年,“辟谷”12天,受那次的启发,以后又有过多次“辟谷”经历,直到1999年。“辟谷”时间从12天、20几天、30几天到81天都有。

我最大的关注点在于灾难生存,比如遇到地震、塌方后,如何利用水,调整心理状态,延缓生命,等待救援,而不是一般的“辟谷”。

又问:陈先生现在每日的饮水量是多少?陈答:担任这次挑战活动的医学顾问是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按医学顾问的建议我每天饮水总量在3500毫升左右,共分6次饮用,大体上每次的饮水量相对固定。他特别补充指出,他饮用的是普通水,未加任何东西,游客和怀疑者可随时检查。

记者问:你为这次挑战活动作了些什么准备?陈说:事前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我是医生,有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辟谷”前并没有预先增加体重,只是曾在合江县原始森林的岩居中静养,一面静养休息,一面看书学习,从思想和理论上作准备,饮食一直保持着清淡,所以进玻璃房前后体重没有变化。

记者在与陈先生的通话过程中,感到他逻辑思维敏捷,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似乎健康状况良好。便问他本人感觉如何。

陈先生说:“辟谷”以来各方面感觉都很正常,有一天,碧峰峡来的游客很多,大家情绪热烈,围在玻璃房附近,不断地朝我做出必胜的手势,口里高呼“陈大夫,雄起!”。我也被感染了,即兴为大家打了一套拳,下来后才感到“辟谷”期还是应少做大运动。“辟谷”到第13天时,雅安市人民医院进入玻璃房对我进行了首次全方位体检,还抽了血。这次体检是由院长姚有贵博士带头组成的6人专家组,在市公证处人员的现场监督见证下进行的。共进行了20多项身体功能检查,结束后姚院长当即向游客作了宣布:“陈建民的体温为36.4摄氏度,体重61公斤(进入表演房当日为69公斤),脉搏96次/分,面色红润,双肺呼吸均匀,意识清晰,反应能力正常……”现场顿时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雅安市人民医院又公布了血样、尿样的化验结果:除电解质和血糖略为偏低外,其余生化指标全部正常。我也通过麦克风对室外游客及媒体致词表示:我将利用中国中医养生文化,尽量延长生存周期。随后,公证人员发表了公证书,称:“此次体能检测,无做假行为。整个活动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记者问:陈先生如何看待“辟谷”13天,体重下降了16斤的现象,这是否属于正常?

陈先生说:体重减了8公斤有客观原因,前些天碧峰峡多雨天阴,气温偏低,尤其到晚间只有几度,身体消耗的能量多了些;我过去几次“辟谷”也是前期体重下降厉害些,中后期下降要缓得多;不但我有这方面的体验,不少资料记载其他人也有这方面的反应。我的体重底限是100斤,只要在100斤左右都能支撑,而且最低也只能降到这个数。最后陈先生强调说:别看现在我瘦了16斤,可是精力充沛,精神很好,现在我一天要工作10来个小时。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2

加大对北部三县的“输血”以激起其“造血”功用,加大对北部三县的政策和项目的扶持与倾斜,让三县拥有更多追逐其他兄弟县市的机遇与前提。就自治县而言,这几年虽然纵向比较社会处置展开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横从来看,与全市其他县市的差距却是在不时拉大;尤其要加大北部三县的交通搜集等基础设备树立,在市“十二五”规划中,建议完满我县通村油路的项目。

2、协助自治县处置水利设备树立瓶颈。

当时自治县的工程性缺水的问题非常严肃。全县小Ⅰ型水库只需沙坝水库一个,设计总库容为710万立方,有效库容487万立方,设计浇灌面积2.2万亩,当时的有效浇灌面积只需1.5万亩;小Ⅱ型水库24个,总库容620.5万立方,有效库容542.9万立方,设计浇灌面积2.5万亩,有效浇灌面积只需2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普及存在工程老化、年久失落修、渗漏严肃、设备不配套、维修管理资金缺乏等系列问题,在浅显年份尚难担保正常运用,在一再发生的重旱天色更不用说了。而大沙河水库从规划到当时的前期开工阅历了近10年的漫长周期,可以说,自治县的水利本钱没有取得充分使用,当时的人均保灌田只需0.36亩,尚未抵达人均0.5亩保灌田的要求。

3、在本钱开辟上给予我县更多的支撑。

是个典型的山区贫穷县,于2001年才得以进入国家新一轮重点扶贫开辟县,境内矿产本钱丰厚,种类繁复,初步探明的有铝土、煤、铁、荧石、铅锌、重晶石等20余种矿产本钱。而的工业展开范围大都为一些本钱性工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矩》中第五条、第八条之规矩,“上级国家机关及有关局部要积极支撑少数民族地区自立开辟管理本地本钱”。我县长工夫以来由于受县级财力所制约,良多矿产本钱如:铝土矿、硫铁矿、煤矿等未能进行勘察也没有才干勘察,构成家底不清,破灭良多展开良机。央求上级协助处置铝土矿本钱勘探开辟项目树立前期义务经费问题,以及在稳妥协调解决务、正、道铝土矿本钱开辟规划的基础上,及时根据规划情况协助协调国土局部加快铝土矿矿权设置,比如可采用行政审批或其他简化手续的方法,尽快支撑睁开铝土矿及其他矿产本钱勘探义务,力争早日探明我县矿产本钱储量情况,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本地经济跨越式展开。

4、协助尽快促进项目树立资金零配套政策的落实。按照《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矩》中第七条第二款之规矩:“国家安插的基础设备树立项目,民族自治本地的国家扶贫县和财政坚苦县确实无力担负的,免除配套资金”,贵州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四条:“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民族自治本地的理论,优先在民族自治本地安插基础设备树立项目;根据国家规矩,需求民族自治本地承担配套资金的,得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民族自治本地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坚苦县确实无力担负的,免除配套资金”。恳请上级体谅坚苦理论,协助尽快促进项目树立资金零配套政策的落实,发扬项目投资对社会经济的拉动力度,推进民族自治本地经济社会展开。

5、加大对打造黔北渝南游览精品线资金投入。我县地处黔东北,有着丰厚的民族文明本钱和美妙的自然景色,加之与南川金佛山国家风光名胜区、武隆仙女山、芙蓉洞、天坑地缝国家地质公园等游览线路对接前提的优势凸起,但由于民穷财弱,开辟才干遭到制约。而我市触及的游览方面的投入大多倾向于红色游览,这关于有着丰厚民族文明本钱的黔东北片区的游览本钱开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糜掷。《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矩》第二十九规矩:“上级国家机关应安插专项资金,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明和名胜事迹、文物等物质文明遗产的维护和急救,鼓舞和支撑民族自治本地民族文明生态博物馆、民俗文明村寨博物馆的维护和树立”。剧烈建议市“十二五”规划把北部三县民族文明及生态游览的项目列入规划盘子,并加大资金投入,出力改善景区公路的基础设备树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