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2-11-27 20:01:28

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篇1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篇2

2.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当下,社会和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文化传承、市场开拓、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层面进行了透析。曾青云认为,传承传统优良文化、推进现代主流文化、创造未来新型文化,应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徐进的观点是,“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塑造培训品牌。使高校的文化传统蕴含于继续教育中,培训品牌因文化而长盛的生命力。”姜全红则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科学精神,以帮助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安等人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其根本就在于继续教育之精神风貌、道德评判与价值吸引等内在文化精髓的存在。也有一些学者对市场开拓方面进行阐述。王智星认为,重视市场开拓,高校应在立足自身优势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并将之推向社会。李萍提出,开拓市场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面向市场,满足人们不断高涨的高质量教育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岗位职业培训的教育;面向国际,进一步开展国际继续教育对接,都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出发,与社会热点和需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行业、各层次需求,进行系统推进,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法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转型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叶海等人指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应不断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学习的需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令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以高校为依托,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类型主动担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价值的重任。郑义寅强调,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从业乃至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综上可见,相关成果所表现的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取向,无疑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后续性研究大有陴益,但由于大多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市场开拓方面,而对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把发展市场高端培训作为转型发展主要方式的论点,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误导之嫌。因此,相关研究在注重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惟有如此,相关研究才能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有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3.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迄今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社会行为、管理行为、育人行为三个方面。关于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况状。王培暄提出,要成功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叶文忠等人指出,要加强高校继续教育与各行业的合作,实现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最终实现双赢。有的学者提出,要进行校企合作的创新。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横向模式的合作突出订单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毛金波认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5]在管理行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就目前管理机制改革必要性进行了争鸣。宁峰、马启鹏等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研究,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对继续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是指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二级学院各有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继续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模式,以及继续教育学院自我核算、自负盈亏的教育实体型管理模式,各有千秋,需要根据相关高校具体情况而选用,而不能一刀切。刘晓灵则认为,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教育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张洪等人从管理团队内部要素出发,认为要有专家型的领导班子,推进岗位竞聘制,这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刁庆军的观点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才竞争机制、考核制度、激励机制,采用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行为。在育人行为研究方面,曾青云从培养模式出发,认为要尝试学历证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分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方光荣等人从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出发,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推行远程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不同教育需求。侍建旻从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视角出发,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资格,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较强。上述这些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社会和学界对转型行为研究探索的深入与深刻,对转型行为本质把握的准确与到位,尤其是诸多学者从行为模式、行为选择等关键性环节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与可操作性建议,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实践论意义。当然,这些研究优势还必须有相关的成人教育行为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而恰恰这正是目前研究所亟待补阙的问题。

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的展望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1.由“泛论”转向“精细”纵观现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可以说,还停留在对现象描写和空乏对策的“泛化”研究层次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空泛,诸多研究者都希望自已的研究能面面俱到,从其认知、体系、机制、方式、策略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正是这种“方方涉及,面面俱到”,使很多相关研究成果陷入“方方涉及难深入,面面俱到难顾全”的“空泛化”窘状之中。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将“高校”、“继续教育”与“转型发展”等等名词进行简单凑合,而随意发挥,并没有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特质,所谓的成果只能是一种浮华于表而空泛无物的妄言。二是研究的视野偏窄。不少研究成果囿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等范围之内,鲜有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角度来探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领域都是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具有成败决定意义。这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发展的所要求的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地“开放”式研究相距不小。三是顶层设计的研究缺失。大多学者或成果,只是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作为主要对象,甚至热衷于诸如市场开拓、高端培训、联合办学、成本分摊等等功利性问题研究,而对于转型发展的亟需的顶层设计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以至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变化能力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应有价值与地位等等的研究成果,委实难与寻觅。由上引申,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并不是空洞泛化的高谈阔论,而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相关研究由“泛论”转向“精细”已如箭在弦。首先,研究的目标要精确。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目标要的精确度,需要的是紧紧围绕“转型”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而不是那种地摊式的随意性研究。其次,研究的方式要精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准确周密、清晰细致的研究方式,必定是其方法论选择,也是摒弃以往那舍本逐末、表里不一研究方式的最为有效之举措。最后,研究的行为要精炼。在未来研究中,要以专业视角对研究行为进行必要凝炼,使规范、合理、程序成为研究行为的第一反映,彻底根治既往研究中出现的“前缀式”、“挪用式”、“应景式”的行为表象,促进研究行为与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的有机融合。由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经受时间的锻打。

2.由“思辨”转向“实证”当前,在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中,一些凭借主观想象、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与纯概念思考的研究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理论建构的描述多。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些许建议对策,但这些建议并未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未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各省的省情出发,只是凭着想象或推导进行的一些构想式思考,导致一些研究缺乏实证性的支撑,显得空洞无力。二是仅从经验的层面进行辨析。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无可厚非,对中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比较性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研究牵强附会把国外相关经验做为研究成果,硬照搬于中国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状况,就令人担忧,更紧要的是,这些所谓国外经验,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阶段性,极易产生以偏概全,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误区。三是仅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一些研究只是从假设或推理的角度,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的问题进行表象性研究,而对这些现象的具体状况缺乏实证性调研,尤其是一些量化数据明显不足,无法从本质与规律上,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要害所在、关键所在。由上引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宏大工程,由单一的思辨性研究向思辨性与实证性研究并重转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转换,首先,研究内容要真实。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尤其是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背景、研究对策等内容要与客观事实相符,认真的调研、分析、研究,而不是那种凭空想象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要求实。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论的选择,摒弃以往存在的“前缀式”、“套用式”、甚至“复印式”的研究方法,寻找或创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适用于转型发展相关主题的新型研究方法,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最后,研究的取向要切实。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国际与国内、行内与行外变化,不断调整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取向,彻底校正既往研究中出现的“片面式”、“功利式”、“短浅式”的研究取向,促进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态势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掷地有声。

继续教育发展篇3

二、概念的国内外定义

整理国内外关于成人教育的定义发现,定义者们大多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区别于普通教育”等维度出发,将成人教育及其对象框定在一个相对稳定而又超越了其字面所指的区域内。国内外的多个定义,如1966年第一次成人教育比较研究国际会议的定义,1972年《学会生存》或1976年《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的定义,以及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定义,王茂荣《成人教育学基础》和黄富顺教授的定义,从中都可看出“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大致是“为特定对象(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或普通教育系统外的群体)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以《学会生存》上的定义为例:“成人教育可能有很多定义。对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等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6]从上面定义不难看出“成人教育”并非“成人”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体系有所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其外延相当广阔,当中蕴含着“继续”的意味。而“继续教育”的定义则一般紧扣“继续”展开,外延相对于“成人教育”要狭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成人教育名词》以及我国的《教育大辞典》《成人教育辞典》等都可以看出,继续教育是“一种具有一定基础的追加式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概括国内外的定义后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大学后成人的再教育,包括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7]从现有的定义来说,继续教育外延要比成人教育小得多,有学者甚至认为其被包含在成人教育当中。但是,笔者认为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实存在是第一性的,对其概念的定义只是其现实存在属性的一种反映,是第二性的。前文提到的《学会生存》等的定义是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实践状态的文本还原,是用以解释指代这两类形态的教育活动而并非单纯解释“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两词。如果现实存在属性发生改变而定义未随之改变,则这一定义将毫无生气并被淘汰。如今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实存在属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却并没有新生的定义加以界定,将陈规套用到新事物身上并不可取,所以,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内涵和外延并不能仅从定义入手分析。

三、概念的历史学追溯

学界一般认为“,成人教育”一词最先正式出现在1815年英国波尔的《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用以指代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成人学校的活动。我国的“成人教育”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真正使用“成人教育”始于1982年教育部将此前设置的工农教育司改建为成人教育司。[8]而“继续教育”源于美国,是20世纪初美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概念的拓展和延伸。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把“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情况介绍到国内。[9]可见,在我国,“成人教育”的出现早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被引入之初的形态主要是继续工程教育、大学后教育等较高层次教育,被普遍认为包含于成人教育当中,是成人教育中的高层次部分。但90年代中后期,“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泛化,外延逐渐延伸,与继续教育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形成了相互交叉的混乱局面。面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概念混乱的局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尝试对两者进行统一。从中共中央、政府文件中两词用法的演变可见其脉络:20世纪的文件都规定成人教育包含继续教育,但是约在2002年左右,文件中“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出现混乱,十七大以后又逐渐得到统一,而且在十七大以后“,继续教育”逐渐取代“成人教育”。文件线索如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认为“成人教育的任务包含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10];同年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认为“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1993年的《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成人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中提到“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10];1995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和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提到“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10];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只提及“成人教育”,未提及“继续教育”一词;1999年的政府的白皮书《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1]和2000年《文化的发展》[12]直接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概括了自治州和的教育情况;2001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13]中将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之一加以开展,并强调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这些文件都表明成人教育包含继续教育。但到了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14],首次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只提及“继续教育”,放弃使用“成人教育”;2004年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出现“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10]的指示,并强调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可见,此时继续教育已从成人教育中分化,但是各文件并没有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涵进行明确的、严格的区分。面对这一混淆局面,我国中共中央及相关部门便致力于将其统一:2004年,政府的白皮书《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15],这样的表述暗示了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十七大报告沿袭了十六大报告的表述,以“继续教育”代替了“成人教育”。在此以后“,成人教育”一词渐渐从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等的文件中隐去。

四、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

当前,全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继续教育”一词的应用日益普及,事实上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概念的跨越式发展。“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新内涵表述,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避免了概念的语义学误解

《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有助于减少语义学上的误解。先看《纲要》颁布前人们对“成人教育”一词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教育体系划分来理解,这种理解下成人教育包括了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多种教育形式,当然包含了中小学课外辅导和中、高考落榜者自考培训(社会助学)等形式,但这些群体实际年龄与“成人”并不吻合,加之此类教育低龄化趋势加剧,使“成人教育”这一理解越发受到质疑;第二种方式是抛开教育体系分类来理解,从字面上将“成人教育”理解为“成人”的“教育”,但这一理解方式又会脱离其实践形态本真。所以,成人教育的“名”与“实”常常陷入内涵确定上的两难境地使人们产生理解上的误区。《纲要》直接以继续教育独立成章,并以“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对“继续教育”进行界定,并且不对“之前应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设限,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起点可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之后。这种做法可以避免概念的语义学误解。当然,在《纲要》出台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提倡用“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史志谨教授认为“用‘成人教育’这个语词表征,与当前的成人教育实践和理论已不尽切合,除了‘成人教育’外,可以用‘继续教育’或‘开放教育’来表达更为确切”[17]。外国学者贾维斯也认为“:随着后现代性的产生和全球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概念开始取代‘成人教育’。因为后者往往隐含有‘成人识字’和‘科教育’之意,已难以概括它在当今时代中所代表的全部含义。”[16]《纲要》在这一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避免概念的误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保持了语言系统的一致性

《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有助于保持语言系统的一致性。前文的分析可知,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报告中都未提及“成人教育”一词,而是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共十七大报告沿袭了十六大报告的语言系统,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8]。两份报告从顶层设计层面勾画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蓝图,表明对于发展继续教育的决心和方向。而《纲要》则进一步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从宏观战略性规划和中观具体操作层面对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若将当中的“继续教育”换成“成人教育”则会使共同语言系统出现混乱,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征途上出现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和具体实践上的困难。

继续教育发展篇4

关键词:

改革;继续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使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快速和谐地发展,是当今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中国教育梦,继续教育不可或缺。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从办学模式、教学机制、教学特色、品牌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一、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新环境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需要跟进时代步伐,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继续教育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本等方面领先,谁就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高校应完善继续教育的发展机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促进全社会终身教育的普及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继续教育是创造人才红利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二、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机制都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升教学质量,但各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重视各专业的教学规划,忽视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对继续教育投入的人力、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从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看,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由于对继续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且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与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式大同小异。各高校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发展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出现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低且队伍不稳定的局面。高等学校要建立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构建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环境和服务体系,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使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继续教育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三、抓住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要为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服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国家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改革释放人力资源结构红利,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体制构建与完善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需要利用现阶段的优势来对这两方面进行合理建设。高校继续教育相关部门应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宗旨,构建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完善体制使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学层次需要提高,接收范围需要扩大,高校应提升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使高等继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终身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高校继续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潮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符合的发展目标,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努力为各类人群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学习者、行业企业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继续教育体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发展篇5

1.2考评方法不妥目前在考评继续教育成果时,考试仍旧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严密的考风考纪约束下,保证了考试的质量与声誉。但是我们应看到,考试毕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一次考试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考生的学习程度和智能发展水平,而且过度强化考试结果还可能将考生引入“只考不学”的误区,舍弃原本“以考促学”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教育体系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理应是多层次的。但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专科层次,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中专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的有些专业有独立的本科段,但其招生对象有不确定性,其培养目标并非只针对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而再往上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生教育则更是凤毛麟角。

2.高职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面临学习型社会建设、产业升级转型、多元化人格发展的要求,高职继续教育必须正视以上这些问题,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2.1正确理解高职定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为地方、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定位方式是从高职教育目的角度进行的,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一开放的定位,没有限定高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因此,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只要是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是高职教育。各高职学院要进行继续教育办学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由当前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再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转变既是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可以从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成人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生活服务教育等方面来充分发挥这社会服务的功能。

2.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继续教育部门作为学校内独立的继续教育办学与管理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已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高职院首先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把继续教育部门作为教务处内的一个办公室,其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办学作为教务处的又一职责。继续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教学设施与设备、学生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等都与普通高职教育一同进行。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继续教育的师资问题、教育资源问题,也提高了继续教育在学校的地位。高职继续教育要大力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大量运用讨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增强教学效果。高职继续教育还应该进行办学内容的改革,大力开展以书法美术、儿童教育、老年保健、营养烹饪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广泛提供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追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服务。

继续教育发展篇6

一、卫星直播教学方式的特点及优势

卫星直播是以授课单位为主播教室,也就是直播点,各地的卫星远程教学站点设接收教室,形成覆盖全国的卫星远程教育网络。通过卫星把课程从授课点同步投递到各地教室,使学习者如临课堂现场。并可实现异地师生互动。该方式将各种媒介信息如图像,声音以及数据集成在一起。适用于学校和公司内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生或公司雇员可使用配有麦克风的桌面PC或小键盘系统,与演播中心的教师进行话音和电子方式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和举手发言无需离开座位。教师使用界面友好的触摸屏去发送一些问题和激活学生的麦克风。问题的讨论和评语可以被网络中的其他学生听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1、无地域的限制,使所有的培训学校和企业都能得到丰富的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信息,以缩小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

2、受训面大、人均培训学费很低,特别适合于大众培训;

3、基于DVB标准的视频、音频、IP数据广播相融合的宽带多媒体传输系统,并能应用多种回传通道实现网络远程教育;

4、可接收非实时的教学资源;

5、天网地网相结合,构成双向非平衡教育专业网。主播通过卫星广播方式将课件资源或实时授课内容等广播,并且远端用户可以通过地面Internet进行信息回传。

6、采用卫星数字技术可具有更大的处理灵活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数字视频和音频压缩编码技术不断改进,大大减少了对频谱资源的要求。

通过卫星直播可以形成覆盖全国的卫星教育网络。卫星直播把课程从主播教室同步通过卫星投递到各地教学站,使学习者如临课堂现场,并可实现异地师生互动。它的优势为:

1、卫星直播教学具有非时空性限制,实现了不同地区学员共享优秀教师资源的可能;

2、卫星直播教学能够实现视频、音频的传播,使学员能够体会到真实的教学氖围;

3、卫星直播教学能够实现实时直播,使教学内容及时的传授给学员;

4、卫星直播教学的交互性,交互性能够达到学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使学员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5、将面授和直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制定与卫星直播教育相同的课表来招收面授的学生,如北京是卫星教学的总站点,可以根据招收的学生数量的多少弹性安排老师卫星授课时的空间,一举两得;

6、克服了传统远程继续教育的一个缺陷,传统远程继续教育只靠自己网站来做广告,想要有较高的收入费用也是较高的。而卫星直播教育是一种放射树型的教育方式,网站只要与某有卫星使用权的单位合作,就可以向社会各个地区的学校、社区征集接受点,一旦有这样的学校或社区成为接受点,他们只要交纳了一定的费用就有使用的权利,如果使用的人员的越多,他们的利润就越高,这样无形中就减少了网站自己的宣传费用。

二、卫星直播教学方式对教学站的要求

(一)具备培训资格、了解教育市场、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熟练营销运作的学校或企事业单位。

(二)具备下列硬件设施:

1、卫星接收设备及软件(可向卫星运营公司购买)

2、接收工作站(普通PC)1台

Microsoft Windows 98SE/Me/2000/XP

120″以上液晶投影仪1台

投影屏1幕

无线或有线麦克风1套(可选)

视频会议终端1套(可选)

继续教育发展篇7

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进步,经济萦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索质的提高”,“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广大职教工作着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深感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和紧迫.金陇石化公司炼油厂是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企业.目前,全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多名.占本厂职工总数的25.5%,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但是.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还存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厉结构、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为推进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根据厂“八五”期间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人才的钻求,适时编制了《继续工程教育“八五”规划》.“八五,期间,炼油厂继续工程教育的总目标是:造就一支具有优化群体结构.适应企业转换经曹机制和“深化改革,走向市场,面向世界,迎接挑战,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争创和保持炼厂本专业在国内居于中上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继教规划试点单位之一,为实施我厂继教“八五”规划,我们采取了“四保”和“四多”的作法.“四保”就是从组织、制度、经费、考核四个方面来保证继教规划的顺利实施.“四多,就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和多菜道地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本文就如何实施继教规划.全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谈几点意见。 一、实行离工导师创,充分发挥老知识分子的帮带作用 目前,炼油厂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专业技禾人员,已有16。多名,他们都处在关键性技术岗位上.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脸.是炼油厂振兴科技、发展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装里专家.但他们岁数偏大,一般都在55岁左右,已临近退休年龄.为了充分发挥高级科技人员的才干.加速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我们正在积极试行高工导师制.至1993年上半年已有26名高工分别与29名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了“师徒合同”.这项工作由教育处、干部处、厂科协以及厂科技委员会等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并制定了《高工导师制》试行的有关规定.首先明确规定了导师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凡符合条件的可向干部处提出书面申请,师生可按工作关系自愿结合.但原则上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2名.第二.选择课题.确立培养目标.课题选择可以导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但要密切联系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选项.通过课惬的实施及完成,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装!技术负贵人或课硒负责人同等水平的技术人才.第三,签订合同。课题选出后应交厂科技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并由主管部门登记立项.在此墓础上导师与学生方可签订“高工导师”合同,并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及计划实施细则.合同期一般以2一3年为宜.在合同期内给导师每月支付一定报酬.第四,检查与考核.这项工作由教育处牵头并具体组织实施,每半年对“高工导师制”所签合同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写出考核书面意见,作出正确评价,提出改进惫见.合同期满后.对所带学生要进行墓础理论书面考试和技术论文答辩以及效益或成果评沽等.对培训成效夹出的导师和学生,发给一定数额奖金,并在年终评先进、技术职务晋升,或在选拔外出进修时优先予以考虑. 二、举办非炼油工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一专参能人才 目前,我厂2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学炼油、化工专业的仅约800人左右。非炼油工艺毕业的技术人员占相当重的比例,部分同志还处在中层领导岗位上.虽然他们对本岗位技术有一定的造诣和经验,但对炼油工艺基本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遇异常情况则难以应付和处置. 为了提高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从1990年开始对非炼油工艺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实施脱产一周的轮训。在办班期间主要开设三个专题:一是炼油荃础知识;二是本厂挤油工艺概况;三是主要生产装置简介. 为了确保办班质量和人员落实,有关部门作了密切分工,并作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在全厂专业技术人员中作了广泛的调查,并根据培训对象对办班专题的斋求度和应重点掌握的炼油墓础知识,组织编写了《炼油工艺基础知识》和《主要生产装置简介》两本教材。厂干部处负责拟定办班计划和每期参加培训人员的落实,由厂科技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厂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参与管理,并对办班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估,以及做好追踪调查等.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其效果较好.许多同志建议今后多举办类似的培训班,以利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三、睦立厂青年科技联络站,广开学习梁道 青年科技联络站是199。年年底由部分育年科技人员自发组织结合起来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宗旨是“加强联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友谊”,集学科学、学技术、学政治、同娱乐于一体.这是青年科技人员产生的一种自觉要求,充分体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争作贡献的时代精神.从青年科技联络站成立的这一天起,团委、科协、教育处就十分关心和重视,把它纳入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做到全年管理有目标,开展活动有计划,检查落实有总结,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 具体做法有四个方面:第一,青年科技联络站组织比较严密.现有联络站成员263人,设有自己的站长,同时在26个墓层单位委派了联络员,并定期召开各单位联络员会议.第二,青年科技联络站活动内容丰富.他们利用星期五下午业务学习时间,由各主要生产车间的联络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分别讲解本单位生产装t的工艺流程,同时,还结合装里的具体实际,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颇有独立见解的解决办法,供大家讨论和研究。他们还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吸取新经验。1991年他们组织全体联络站成员去扬子石化公司等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同系统其他企业新科技知识运用情况.同时,还经常邀请厂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青年科技联络站积极开展“五小,发明创作活动,发动其成员提合理化建议和撰写科技论文.第三,青年科技联络站在抓好继续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青年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认为青年科技人员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高攀,更重要的要在政治上有所追求。因此,他们把学政治、明方向、鼓斗志、比贡献作为联络站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第四,青年科技联络站广交朋友.过去,青年科技人员只是每夭重复演奏“宿舍一食堂一岗位”三步曲,生活单调,工作单一联络站成立后窝教于乐,广交朋友,他们召开过“青年科技联络站工作年会”,举办过“欢迎新分配来厂的大中专毕业生”联谊会,还与厂团委、各团支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并定期举办舞会和卡拉OK演唱会。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了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社交能力的目的.#p#分页标题#e# 四、实行厂校联合办学,强化对后备干部的培训 为缓解目前中层干部和管理技术干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这一状况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我们采取走厂校联合办学的道路,对后备干部实施强化培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91年9月我厂分批选送青年骨干到江苏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培训.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厂校联合办学确实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和新途径.其特点是: 第一,双重管理严格。对学员不是一送了事,而是双方负贵,共同管理。培训班组建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和临时班委会,实施严格管理,确保院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校方厂方也分别委派了班主任和联络员. 第二,课程设计合理.厂校双方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作了多次的研究,最后确定开设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现代管理、外经外贸、经济法规、领导科学、财务管理等7门基础理论课,同时也开设了针对炼油厂实际的生产作业计划、经济活动分析、“三墓”工作等13次讲座.总课时为400学时。这样安排既符合短平快的原则,又能达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融汇贯通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期间,厂方派出兼职教师上课,其中金陵公司经理、书记和炼油厂处级以上领导也亲临投课,深受学员欢迎. 第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由于这批学员文化程度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和分析,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他们需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了多种学习形式,以激发学员的兴趣一是课堂传授与课后讨论相结合,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二是针对某一课题或问题,由各学习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作即兴演讲,既有正面论证又有反面驳斥,大家各抒己见,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和社会调查,了解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特色.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四是撰写论文,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本单位实际解决一、两个管理和生产中的实际间题,作为学习的考核.第四,学习成果显著.目前已有多名学员被提拔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一些学员所撰写的论文已分别获奖或发表.干部培训班达到了四个满惫:学员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厂方满意. 五、倡导自学,加妞自学管理。 自学是继续工程教育重要形式之一我厂有2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而且都处在生产科研一线和其它重要管理岗位,不可能占用很多的时间用于脱产学习和培训.因此,倡导自学,加强自学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自学的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本之位工作的需要,选择课题,确定学习内容;二是自主性强,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可灵活利用时间;三是可自我设计,明确奋斗目标。 开展自学活动面广量大.石且层次和专业都较为复杂.给检查、考核和管理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积极稳妥开展这一活动,首先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研究所、设计所和医院等3个单位搞试点.然后在全厂推广实行.各单位成立自学管理小组,同时自学者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自学计划,并与所在单位签订《自学合同》,做到检查有进度,考核有依据,指导有教师,学习有保证.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人写了申请,订了计划,结了对子,签了合同,自学气氛日益浓厚. 六、加强考核,趁立激励机制 厂党秀和行政十分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把职工教育列入年度奋斗目标,并建立管理网络,设立了教育奖励荃金.从1991年起,制订并试行了继教学分登记考核办法,根据学时和成果对学员评定相应的学分(分为知识学分和成果类学分).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成立了继教考核领导小组和继教先进评审组,负贵对继续工程教育的考核和成果评审.根据年度计划和安排,每年检查评比两次,对学有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有方的导师,以及管理严格、成绩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每年进行表彰和经验交流,并定期举办继教成果展览.

继续教育发展篇8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2

引言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继续教育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手段,对于强化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何实现继续教育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鉴于此,本文从传统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就提高继续教育的创新性与持续性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传统继续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比较晚,198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对象、任务、方针、性质、内容、形式、经费等问题,它的颁布拉开了我国继续教育制度化和正规化的序幕。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一是各大高校与国家相关部委、省市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培训班、大型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为需要进修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校企合作也非常普遍,这就有助于将高效的教育资源最充分利用,培训企业员工掌握外语、计算机、新技术等,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为了确保将液压伺服及比例系统、CAD技术造纸自动化等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广,一些企业还抓住推广新技术的有利时机为员工开展继续教育,这不仅能讲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还能提高一线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除此之外,企业还以职工大学、职工培训中心等形式自主创办继续教育。这些渠道较广的继续教育确保了系统内的职工取得及时更新知识库、快速掌握新知识、技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继续教育根据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层次性比较明显,形式比较多样。如:有针对企业高管的高级研讨班,有针对中层干部的研修班,有针对普及电脑知识的全民电脑培训班等。

我国的继续教育经过长足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但它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存在着陈旧的继续教育观念。社会上缺少对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对继续教育重视度明显不足。在固有的观念里,只认可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未将继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二是我国继续教育体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专门管理机构来对继续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继续教育法规制度还不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1] 三是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由于我国缺乏整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明显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四是我国的继续教育创新性较差,这种创新性差不仅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还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教学方式单一表现在仍然采取教师面授的形式,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时被动地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此外,很少采用多媒体技术,难以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再现。五是继续教育的持续性不强。很多企业和单位缺乏继续教育持续性的认识,他们往往是在职工缺乏某项知识或技能时才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和某些院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因为他们惰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培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继续教育学习效果降低、继续教育所发挥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实现继续教育创新性和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一)如何实现继续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继续教育的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于1998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和民族需要不断重新才能以强大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创新成为它最终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继续教育的任务要拓展、教育目标要调整,把更新知识、取得学历作为基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把学员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继续教育的教育目标.从而拓宽继续教育发展的道路。[2] 所以,必须牢固树立继续教育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创新观念,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为继续教育创新铺下沃土。还应该根据时展的需求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办学方向,改变人才培养的观念,积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观。

二是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继续教育的对象多以成人为主,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具备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工作经验,所以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技术知识的普及上,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给他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并引导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延伸,培养具有超竞争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3]由此不难看出,必须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往都是注重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将继续教育由课堂转移到生产线,由专业教师主讲转变为由经验丰富、实践性强的管理者或操作者授课,这样更能让他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自身的体会、感受等与参加培训人员进行交流。还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菜单式教学模式,让参加继续教育学员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需求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列出单子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单独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此外,应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这样能大大提高参加继续教育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会明显地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是大力推动网络化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继续教育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继续教育要适应网络化时展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多元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结构。[4]众所周知,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海量的资源和信息,如果将网络化教学推广开来,无疑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此外,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方式也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的动画效果、美观鲜艳的画面颜色再现给参与学习的人,这样也会极大地刺激其学习的热情,会帮助学员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如何实现继续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持续性。对于继续教育而言,也必须实现持续性发展。

一是要科学树立终身教育的正确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为继续教育的持续性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是继续教育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必须高度适应市场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需求。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紧盯市场瞬息的变化,才能及时做出反应,快速采取行动,果断进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如:根据就业市场对农艺人才的需求,及时开设农林相关专业课程,以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要加大对继续教育办学的政策支持。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比较广泛,这为继续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继续教育办学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不断拓宽继续教育渠道,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继续教育环境。

继续教育发展篇9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继续教育发展篇10

21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自2000年起,各高校将成人教育学院改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也不例外,于2012年将成人教育中心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更名意味着什么?更名的背后是管理制度、办学观念及办学方针怎样的变革?这些问题也是全国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面临的普遍问题。自2005年起,《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期刊上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情况,并讨论继续教育学院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继续教育学院的成立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讲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如何确立继续教育学院在所属高校及社会教育中的定位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如何实现转型呢?又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呢?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本文的宗旨在于探索一条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社会背景

(一)何为继续教育

社会经济的变革使成人教育学院所坚持的学历教育形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中国教育需要一种满足各种层次、各种需要的规范的教育模式。所以,有人提出了继续教育的概念。何为继续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此做出了明确地回答,“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并强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可见继续教育的提出是国家为了应对社会变革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需要的教育机制,灵活开放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继续教育学院正是国家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重要机构,也是联系普通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二)国外的成功经验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是对成人进行再培训使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技术的主要途径。所以,继续教育在西方的定位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既然是大众教育,那么学生的层次就会参差不齐,上课的时间和方式也会灵活一些。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所运营的具体项目可分为8个模块,分别是:硕士学位项目(Master of Science Programs )、学士后项目(Post-baccalaureate Studies)、访问学生项目(Visiting Students)、暑季学期项目(Summer Term)、中等学校项目(Secondary School Programs)、TESOL项目(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英语研究项目(English Language Study)和旁听项目(Auditing programs)。对这些培训项目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些项目所覆盖的人群很广,可以是青少年、成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既包含学历教育也包含非学历教育;既可以现场教学也可以远程教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真正成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为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保障。

二、川音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规划

川音的成教中心创立于1993年,以职业培训为主要培训内容,成立20多年来已经为西南各高校、中小学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成人学历教育的需求下降,川音成教近几年来生源持续萎缩,可以说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但如何变革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呢?为此我们试图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成人教育学院的传统,一般分为专科和本科两种层次。这种培训模式在20年前很符合中国国情,因为那时候中国普遍的学历层次在中专、大专,而本科生很少。这些人在工作后普遍有提高学历的要求。然而随着中国20年的变化,随着大学的扩招,中国国民的学历层次已经由20年前的大中专提高到本科。而只能提供专科、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怎么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贡献力量?我们能否在原有的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成人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如果可行我们如何解决师资问题?经过反复地思考和论证,我们认为建立成人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是可行的。其一,社会有强烈的需求。例如,大量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了本科文凭,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已经具备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储备。然而他们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挤”全脱产、全日制的音乐硕士研究生。怎么给这一群人一个出口,给他们一个向上的动力,再给他们一个进修深造的机会呢?我们认为成人的硕、博教育体系,通过学分制的形式是可以解决的,不仅可以解决,而且可以让他们真正地学到东西,得到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其二,川音拥有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教师资源。川音继续教育学院希望通过校内互助的形式,把所有优秀的专家、教师纳入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硕、博教育体系中,建成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为社会服务。这也是川音继续教育学院的使命。

如果成人研究生教育体系可以建立,我们认为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上课的形式可以很灵活,远程教育和修学分的方式很适合这种教学体系。

(二)非学历教育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显得尤为突出,对音乐艺术学习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可以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没有如今那么热情地追求着音乐艺术。各种培训班、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热情,我们再讨论。在这里我们想问,在如此强烈的社会需求下,为什么音乐学院对这一块教育是缺席的?也正是因为专业院校的缺席,社会上私人举办的音乐培训良莠不齐。所以,川音继续教育学院开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班是顺应时代的举措。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自2002年转向高端教育培训以来至2008年,在学院接受面授培训的学员人数已超过23万人次。2008年清华大学举办各类培训班2691个,培训学院9.5万人次,教育培训收入达7.9亿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成功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我们能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开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为社会服务。就川音继续教育学院的情况而言,我们可以开展如下的培训班:

1.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教师进修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认证培训等等。这类培训是成人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的延伸。所以,川音继续教育学院举办职业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强大的专业优势,川音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办成整个西南地区职业培训的中心。我们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地开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班。比如,我们可以针对西南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开设进修培训班,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进行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等等。在这方面,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总之,在职业培训这方面川音继续教育学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探求一种既充分利用川音的专业资源,又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培训模式。

2.儿童兴趣特长培训

儿童兴趣特长培训是时下音乐类培训中最火爆的项目,也是最混乱的部分。火爆是因为市场需求太大,混乱是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和测评机构。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培训教师的素质堪忧,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想而知培训的结果会怎样,误人子弟罢了。如果仅仅将教育看作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后果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认为首先应规范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有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应该由专业机构认证、监管和测评。其二,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开办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艺术特长暑期班,既可以规范市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又可以发现好苗子为大学输送更好的人才。当然,如果可以,这类培训最好与儿童业余考级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对学员进行训练。

总之,我们认为川音继续教育学院应该参与儿童兴趣特长培养,不仅要参与,还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给社会音乐艺术培训做出表率,起到示范、监督的作用。

当然,非学历教育除职业培训和儿童兴趣特长培训以外,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开办老年大学、建立网络远程教育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构建终身教育、创造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继续教育学院的重要使命。

(二)兴办教育实体

在新形势下,国外很多教育实体进入中国市场,引领着中国的教育产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本土的私营培训机构也慢慢发展起来,他们引进国外教育品牌开培训班,兴办各类学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教育品牌,建立自己的教育实体,引导我们自己的教育市场呢?如果创建我们的教育实体,那么资金、师资、管理体制等问题怎么解决?当然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们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川音继续教育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新形势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宁峰.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管理模式的理论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2]林道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继续教育发展篇11

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新时期我们国家的高校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和规定,提出了这个政策体系的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各项具体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背景

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这对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和因成绩原因进人不了高层次学府深造的学生来说是完成学业和增加技能的良好机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往今来,任何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社会需要经济人才的时候就指导培养经济人才,当社会需要政治人才的时候就按照需求培养政治人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国家为了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一项利国利民政策。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必将刺激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

教育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七大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发生了的一些改变,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超过80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为作为职后教育主要方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储备了大批可开发资源。

2007年教育部9号文件下发后,继续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尤其是实行“两停”后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许多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两停”对一部分高校影响较小,主要是这部分高校非学历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得较快,传统的成人学历教育已不占主导地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受“两停”的影响较大,这部分高校或者是尚未开展网络教育,或者是传统的学历教育规模较大,在继续教育中权重较大。加大非学历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出路,而非学历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职后教育。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下,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可开发资源。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一)学历教育的特点

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把九年义务教育扩展为十二年义务教育,体现了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学历是考察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考核标准,是再发展的基本前提。职业教育由于是为社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人才,因此有学历要求的特点。在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普遍讲求高中以上学历和某种专业,要求学历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具备基本的读写算及操作技能。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必须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学历教育的特点才会健康发展。

(二)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就是在细分行业学科的专长方面所进行献知识系统性特色,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规模化特征:职业教育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不专无以成职业,不专无以成规模,规模是专业化的一个特征。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化更强,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细分。职业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节奏,扩大招生增长幅度,提高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走专业化的路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社会都需要又红又专的技术骨干,这就是专业化的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职业教育必须专业化。

(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继续教育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专业范围大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是职业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普通高等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群体,是对需要继续接受专业或岗位培训需求的群体进行的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技术的革新或个人的需求而必须进行的深度学习,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延伸,体现为终身教育理念对个人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继续教育相当于充电器的功能。继续教育体现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双重作用。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继续教育要响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可以为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生源。职业教育的后续大力发展要靠继续教育来完成,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职业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继续教育的适时教育进行知识补充。继续教育要在职业教育专业化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既要体现专业在学科知识上的连贯性,又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创新性和交叉性。继续教育要具有实践性精神,在应用技术领域大力开发有效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职业教育后续学习的源泉,从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服务。

(二)实践、学习、推广相结合

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阶段,要立足于实践生产应用领域,通过培训学习把新的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物化为生产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作用。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完善性,学习的内容要有新颖性和应用性,学习的课程设置由国家来严格控制和审批,依据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开发课程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继续教育要保持与科研部门的紧密联系,通过科研部门新成果的推广来完成知识的创新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

继续教育发展篇12

本文获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和河北继续教育协会“河北省继续教育征文”一等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创新型社会建设中河北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7日

伴随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国家与各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人才的需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继续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受教育和获得知识学习的帮助,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增强人们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能力。河北继续教育的发展对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构建河北继续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新局面,对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国民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现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河北省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当前河北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将不断改善,同时也为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北新型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间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培养河北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是把人生划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在学校学习,后部分在社会工作,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全面适时了解社会前瞻性的先进科学技术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教育活动,是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和专业技能提升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入我国整个发展历史还较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的观念,社会用人看中的还是文凭和学历,忽视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继续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在河北省还未很好的形成。传统的学校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需要,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思想传播已经为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继续教育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的有关专家在国际教育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终身教育体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校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