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01 22:51:03

安徽建筑论文

安徽建筑论文篇1

[3] 范中亮, 王剑楠, 许佳, 史杰.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20(2):83-86

[4] 马建军,何荣均. 水环境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J],2009

[5] 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邓波、洪钱曾、龙瑞军.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述评[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9(3):283

[7]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泊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 9(1):1-91

[8]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 )3:1-33

[8] R.G Doupe, NEP ettit.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egulation and water allocation for the OrdRive, Western Australia[J].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2002,18(3):307-320

[9] 李团胜,石铁矛,肖笃宁.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2):52~55.

[10] Frederick Steiner1,John Blair,Laurel McSherry,et al.A watershed at a watershed: the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 protection in the upper〔J〕.San Pedro Drainage Basin (Mexico and USA),2000,49:129~148.

[11] 黄光宇,杨培峰.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分析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广州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1):67~71.

[12] 黄朝君. 人工湿地技术在中国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江西科学[J].2006 .Vol.24(6)

[13] Yanitsky O N. Cities and human ecology. 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 where we live and work.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1

[14] 徐晓鹏,武春友.大连市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2,Vol.23(3):5-62

[15] 黄光宇,陈 勇,田 玲,等.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6):48~51.

[16] 邢 忠.“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城市规划,2001,25(6):44~49.

[17] 李庆朝. 江北水城水环境规划及治理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J]. 2007, 35( 29) : 9231- 9233

[18] 赵勇, 贾志营, 蒋艳. 湖北省水环境规划及污染控制方案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25(5):90-93

[19] 王永磊. 田园新城水环境规划及水系统优化研究[J]. 2006,(9):32-34

[20] 张承重. 环境规划与管理[M].2007.

[21] 丁文铎,孙燕.环境水生态修复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北京水务[J].2006.(1)

[22] 丁文锋,张平仓,陈杰城市化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研究综述.长江科学报[J],2006,Vol.23(2)

[23] 陈朝辉.建设广州生态城市中的碧水工程.广州园林[J],2001(4):23~25

[24] 赵 民,侯 丽.论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规划与管理〔J〕.城市规划汇刊,1997,6:12~16

[25] 徐福留,曹 军,陶 澎,等.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敏感因子及敏感区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4):361~365

[26] 薄燕怀,实施水环境全流域管理的初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

[27] 彭盛华,袁弘任,江河流域水环境管理原理探讨,人民长江,2001,32(1)

[28]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主编,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利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9] Ndubisi,DeMeo,D Ditto.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s: a template for developing greenway corridor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3):159~177

[30] 骆 悰.上海市城市发展敏感区划分研究与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2000,5:19~22.

[31] 房庆方,杨细平,蔡 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及其实施〔J〕.城市规划,1997,22(1):7~10.

[32] 朱 群,程晓燕.淮阴市城郊环境敏感度初步探讨〔J〕.环境与开发,1998,13(3):42~44

[33]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生态优先的广州“山水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1,25(1):67~71.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通过 1996年5月15修订

[35] 徐良芳,冯国章等.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0卷第2期

[36] 苏维词.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评价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1997,16(1):57~65

[37] 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38] 蒙城县志.蒙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山书店.1994.12

[39] 周魁一,谭徐明. 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1(3)

[40] 赵方莹. 北京门头沟区樱桃沟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思路[J].《北京水务》2009年增刊第2期

[41] 郭希红 刘晓涛等. 安阳市洹河水环境污染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年4月第9卷第2期

[42]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规划师,2000年第3期

[43] 杨佳佳.大沙河干流水质评价与容量研究.2009

[44]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

[45] 冶冠辉.城市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J].市政技术,2007,Vol.25(6)

[46] 谭徐明.北京水环境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规划中水环境应有的地位——北京水环境保护与开发研究之三.环境变迁研究(第七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47] 王建伟.沈阳市水环境生态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48] 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师,2002(11):73~76

[49] 阳平坚,吴为中,孟伟等.基于生态管理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一以浑河流域为例.环境科学学报[J].2007.Vol.27(6)

[50] 孟伟,张远,郑丙辉等.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应用研究的意义、难点和关键技术[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第27卷第6期

[51] 郭怀成.流域环境规划典型案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2] FAO. Groundwater.Pollution.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31. Rome, 1979

[53] Brown,Hal W. China’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 World Water, 1998,Vol.11(4):14-16

[54]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安徽建筑论文篇2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540

国内刊号:34-114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安徽建筑论文篇3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

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1.2 建筑特色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3 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2 徽派建筑文化背景

2.1 徽文化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不仅是狭义上的学术理论、民俗传统、艺术文化等,还涉及经济、社会、建筑、医学等学科,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派建筑、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徽文化是形成徽州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

2.2 徽商文化

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

2.3 儒家思想

徽州古建实质是儒家思想的物象化。由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及对徽州人孔孟儒学的极度崇敬,建筑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儒家思想”“牌坊”。作为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徽州三雕”作品中《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乳姑不怠》“忠孝节义”是以为题材,内容上表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3 研究和保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意义

3.1 审美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从造型艺术层面上来讲是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体,展示了徽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美感,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雕琢工艺和内容选材上。其次,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绘画艺术的促进与借鉴,提高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3.2 社会价值

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中有很多“尊老敬贤”宽容谦让”自强不息”、“等代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雕作,反映出民间艺术乐观与繁荣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3.3 文化价值

安徽建筑论文篇4

儒家文化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从南宋以后“程朱理学”为统治理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和朱熹的原籍都在徽州,因此徽州人以“程朱阙里”引以为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礼”成为徽州人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受到程朱理学“成教化、助人伦”的熏陶,在人文生活中为弘扬伦理道德,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建筑美学中,使徽州建筑雕刻艺术赋有一种古朴内敛的基质。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的社会教化,徽商以“孝、义、节、忠、信”为本,致富后的徽商回乡大肆兴建土木,修建宅第、祠堂和牌坊以光宗耀祖,旌表功名。

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徽派建筑的代表是被誉为“古建三绝”的祠堂、牌坊、民宅,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号称“徽州三雕”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徽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崇山峻岭环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集“三雕”于一身,兼人文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徽派建筑是以大型木架为支撑的砖木结构,因此为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文化内涵

徽州古建“三雕”实质是儒家思想的物象化。由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及对徽州人孔孟儒学的极度崇敬,建筑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儒家思想”。“牌坊”作为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徽州三雕”作品中《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乳姑不怠》是以“忠孝节义”为题材,内容上表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道教以古代民间百姓的各种信仰为基础,结合本土文化、神话传说、阴阳五行以及儒家和佛教而形成的。《麻姑献寿》、《百子图》、《洪福齐天》是以“福禄、多子、吉祥、长寿”为题材表现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文化为传统民间艺术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譬如一些有吉祥寓意的“万”字符号、“长盘结”和八吉祥造型等。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佛经故事、狮子、宝塔、香炉和等法器都成了民间艺术的创造题材。

“民间文化”是能够表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能普遍流传的文化。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徽州三雕”必然与民间文化紧密结合。以“民间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含义。如:(1)谐音:如平(瓶)安如意、事事(柿)如意、连(莲)年有余(鱼)等;(2)寓意:岁寒三友、福寿双全、竹报平安、六合同春、五谷丰登等;(3)符号:万字纹、盘长、方胜、古钱等;徽州文风昌盛,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因此一些“三雕”作品中例如:《黄山松涛》、《男耕女织》、《春宵》等,是以表现自然风景,现实生活以及文人文化的。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三雕”作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文化、生活与自然的魅力。

2雕刻手法

精美绝伦的“三雕”作品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寓意吉祥,体现了徽州人在传统建筑雕作艺术上的造诣。“三雕”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分为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用于民居、祠堂、牌坊以及家具等建筑的装饰和工艺品的雕刻。徽州人根据“三雕”的功能、范围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木雕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家具和用具,如梁架、窗扇、雀替等处,多种雕刻手法并用。复杂的工艺,生动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让木雕在“三雕”中独占鳌头。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门罩、八字墙和照壁,手法以透雕、镂空雕为主。集空间感、立体感于一体的多层砖雕,造型精巧,布局紧凑,引人入胜。石雕线条明快,用于牌坊、抱鼓石、石柱础等处,艺术风格清新淡雅、庄重朴实。

研究和保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意义

1审美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从造型艺术层面上来讲是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体,展示了徽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美感,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雕琢工艺和内容选材上。其次,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绘画艺术的促进与借鉴,提高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2社会价值

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中有很多“尊老敬贤”、“宽容谦让”、“自强不息”等代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雕作,反映出民间艺术乐观与繁荣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3文化价值

安徽建筑论文篇5

二、清代时期徽州建筑艺术特点

徽州是“文化礼仪之邦”,自宋到清,徽州“名臣辈出”,许多徽州名臣以及富甲商贾致富以后,都争相在家乡修建园林、住宅、书院、祠堂等,这些名臣以及富甲商贾“俗益向文雅”,在建筑中注入了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艺术,住宅布局、厅堂布置以及建筑装饰等,逐渐形成了蕴含有丰富精神文化的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原文化蕴含的审美因素,与徽州本地居民文化的审美因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地域性的徽州建筑艺术特色。以徽州民居为例,徽州民居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徽州地方民居建筑文化,既有巢居而演化的徽州老式的干栏式模式,也有中原文化里“四合院“式模式,这种新的建筑模式,既汲取了“地床式”的特征,又融合、转化了“院落式”的模式。原来中原文化里“四合院“内东西厢房和正房,被转化为两侧卧房和正厅。另外,一些民居普遍汲取了“楼居式”的特征,一层留通气层后架设木地板,二、三层为普遍构筑。同时,许多民居还汲取了干栏巢居开敞的徽州老式堂屋以及挑台特征,将正厅堂和天井空间连成一片。徽州民居在结合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居住者的意愿,体现了以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中心,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的艺术特点。徽州人将当地的具体的地理环境与江南的优秀建筑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建筑风格。由于徽州民居大部分坐落在山水之间,因此,远观徽州建筑极富诗意,宛如一幅山水图。古代徽州人特别迷信风水,风水迷信认为水可以带来财,因此,徽州民居大门一般不朝南,建筑的选址总体上要具备背山面水的格局,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前方要有朝山后面有龙山。徽州的建筑历史悠久,早在巢居时就已经有古民居建筑,清代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已经定型。建筑雕饰比较精致细腻,风格端庄,大部分民居建筑是用砖木进行建设,花墙、漏窗、楼阁、天井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宛如一曲民族乐音、一幅幅凝固的山水国画。徽州建筑另一大特色,就是园林情调与徽州文化的巧妙结合。徽州地接苏、杭、饶等,水运十分方便,便利的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明清时期徽商的商业资本居中国诸商帮之首,因此,明清时期,徽商对整个徽州区域的市镇建设以及建筑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影响。徽商将居住方式视作一种精神案臼,他们经商致富后,返乡造新居、筑园林、修祠堂,徽商的审美趣味和生活习俗,也影响着徽州建筑的艺术风格[2]59。说到徽州古建筑,许多人都会想到“三雕建筑艺术”。徽州古建筑不像中原官邸建筑那样施以浓漆重彩,徽州建筑的外观主要是各种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徽州建筑凭借完善的工艺手段,增添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特色。徽州砖雕建筑艺术起源于汉代画像砖时期,到了清代,随着徽州商帮的崛起,徽州富商们的大兴土木,使砖雕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砖雕艺术作品。徽州砖雕是徽州三雕中最引人喜爱的一种。其所用的材料是特意烧制的水磨青砖,这一砖雕材质质地细腻适于雕刻。在徽州的三雕建筑艺术中,使用砖雕艺术的建筑比较多,如民居的门楼、八字墙、照壁、窗媚、门罩大多采用镂空雕和高浮雕圆雕技法。刀法刚劲简练,艺术风格粗犷古朴,场景紧凑,画面较为单纯,砖雕气势雄浑厚实。清代时期,砖雕艺术开始注重情景,风格渐趋细腻繁杂,其画面风格主要以历史典故、民俗图、戏剧题材等为主,如九世同居图、百官宴会图、桃园结义、渔樵耕读图等,形神兼备,多用夸张手法,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徽州石材色彩光泽独特,但是,受到建筑技艺的制约,石雕在选择上远不如砖雕、木雕那样宽广,徽州石雕艺术工艺精湛,布局严谨合理,堪为徽州艺术瑰宝。

安徽建筑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40-03

在徽州建筑中,徽民居是与庶民起居生活最为密切的部分,人们将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审美倾向以及理想愿景倾注于自己的住宅,其中饱含了徽州地域的民俗造物智慧与深深的情感,本文从安全与功能、装饰工艺与民俗信仰三个方面分别对徽州村落布局、民宅营造、家具构成以及雕刻装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设计者如何将这些民俗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在民居环境中编码,并形成徽州地域数千年来稳定的造物文化。

一、安全适居的生活智慧审美

设计者首先关注的是功能,这在徽州村落的布局以及民居的营造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在与居住相关的诸多功能中,徽人将人身与财产安全摆在设计的核心位置,在满足了防火、防盗、防战乱时兵匪对本族的攻击之后,尽可能满足舒适的宜居要求,很大程度上,这一设计原则对徽州社会历史上的长期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徽州村落分布于群山之间,地形复杂,若没有本地人的指引,外人很难找到其确切位置,这本身就为徽民在社会动荡时期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不仅如此,“水口”在徽人心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村落的布局总是充分考虑安排在水流之处,保证了全村的用水安全,水流之处往往种有树林,甚至建有亭榭,一来供行人小憩,同时也可以遮住“水口”之后的村庄,使其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房屋的修建上也同样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徽民宅在建造时大量采用一种特殊的复合墙体,两面均为砖结构的固态隔层,中间注入成本低廉且流动性的碎石、泥沙。这样的独特结构相对于实体墙不仅大幅降低了营造成本,若有窃贼打算破墙而入,当砖墙被挖开后,墙与墙之间的泥沙则无法清除,因为这些泥沙会由于重力作用不断涌向破口出,从而形成一种设计极为巧妙的“智能型防盗构造”。墙体除了防盗用途外,还兼具防火功能,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结构,徽州民居也不例外,因此防火是徽民居设计与营造时的重大课题,民居所有墙面全部涂上白垩,一方面白垩在徽州较为廉价,可以使木墙与砖墙色彩相同,视觉上更加统一,形成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此外,白色墙体一方面可以反射夏日酷热的阳光,保持室内阴凉的同时增加墙体抗老化的功能,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白垩耐火性强,可以阻断火焰直接接触木结构。李俊就在《徽州古民居探幽》一书中专门对徽州古民居的防火设计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说,徽州古民居不但外观形式美,在功能结构上所采取的防火措施也非常科学,集中体现了古人防火意识和高超的防火措施与技术,特别是“法制长生屋”、封火墙、防火门窗、火巷、木结构不外露等防火措施的发明与运用,大大减少了砖木结构徽州民居遭受火灾的概率,这也是徽州古民居长久留存、成片传世的原因之一[1]。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为避免这些密集的木结构建筑群遭受大规模火灾,徽州先民几乎调用了一切当时能够使用的办法和手段,首先是大范围消防体系的构建,处使用传统的消防手段,如建立更楼与防火区域分配相结合、太平缸、防火井、太平池等设施的合理分布外,徽民居在建造时还特意将房屋分为用火区和非用火区,特别注意将用火区与易燃的卧室、书房、客厅尽可能保持距离。同时,木地板也不暴露,贴砖石或铺三合土以隔断火源门窗框等处也尽量使用阻燃的砖石材料,即使木梁也要贴砖、铁定固定并包铁板。

徽州民居的设计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同样也很重视舒适的宜居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民居中央天井的设计。房屋正中的天井配合环绕的多层建筑,形成中空的合院格局,冬暖夏凉。同时,民居的基本单元呈一进一进的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这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2]。设计者巧妙利用了居所结构来调节室温。不仅如此,天井本身也是住宅中的一道景观,由于将雨水聚集房屋中央,屋主人常将它砌上精美的栅栏,栽花种草,建成修身养性的内院,同时,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还意味着聚财纳福,所谓“肥水不外流”。

二、精雕细刻的民俗工艺审美

一直以来,徽州民居中雕刻图像是徽州地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从营造技术上看,徽民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从营造文化上看,其建筑布局和装饰文化则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地处皖、赣、浙交界处的徽越之地,原本民风彪悍,自宋代时期开始转向儒学,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徽商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但商人的世俗非但没有掩盖其崇文的风尚,反而借助雄厚的财力使徽文化系统发扬光大,形成徽州版刻、新安理学、徽州建筑为代表的徽派文化。从徽民宅的营造风格及装饰文化上看,《家礼》深深烙在徽州古村落及每户民宅。事实上,程朱理学不仅完善儒学教义,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社会行为,它在徽州地域的迅速壮大,加之徽州书院的建立以及徽州文化的儒家倾向,使其布局与装饰具有挥之不去的规矩、礼仪与约束。徽州的雕刻大多作于徽州牌坊、祠堂、民居、家具之上,其中以民居、家具上的雕刻最为丰富,而徽人在营造住宅时习惯于“无处不雕花”,因此形成在徽州哪里有房屋,哪里就有雕刻,民居与雕刻密不可分的分布特征。

徽州雕刻虽然在建筑中没有实用性价值,仅作装饰之用,但其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却毫不松散,所有雕刻图像严格分布于梁枋户牖之上,图像极其繁琐,然绝不安排在与房屋结构无关的多余位置,以避免画蛇添足之感。徽人对雕刻图像的内容也十分认真地对待,各居室雕刻图像往往可以统一为一定的主题,即房屋主人所崇尚的生活态度与人生理想,因此后人常能从其民宅雕刻图像中还原屋主人当年的生活与心理状态。民居中的雕刻材质多样,以木为主,结合砖雕与石雕,形成一宇之中三雕骈美:砖雕清新淡雅,玲珑剔透;石雕凝重浑厚,金石风韵;木雕华美丰姿,窈窕绰约[3]。

与中国古代其它雕刻不同,徽州民居中的雕刻呈现出浓厚的民俗审美旨趣,因此从内容题材上看,所表现的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图像,反映了十分民众化的感受与民俗理想;从雕刻风格上来看,其审美特征紧随时代的审美风尚,强调大众的雅俗共赏,与文人士族追求个性与多变的视觉艺术创作形成强烈对比;从表现形式上看,这个时期的木雕工艺有了发展,李诫的《营造法式》曾罗列了四种雕刻表现形式,即起突卷叶华、雕插写生华、剔地洼叶华以及混作。徽州民居中的雕刻以在木结构上分布为主,表现方法分为线雕、浮雕、透雕、圆雕、隐雕、剔雕等等,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雕刻技法几乎都有徽民居的雕刻中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雕刻技艺之成熟。徽州民俗雕刻业之发达也使得这里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雕工组织,例如河南的中原帮,湖北、江西的荆楚帮,广东、福建的海派,浙江的东阳帮,以及徽州本地的本土帮[4]。这些帮派组织经常以打擂的形式切磋交流技艺。在雕刻选材方面,民间雕刻主要考虑到成本因素,一般采用就地取材的用料原则。由于每个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木材,因此这种就地取材的原则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域的木雕呈现各自不同的结构、工艺与肌理。尽管当时徽商实力雄厚,然而由于徽州地处偏僻,徽州木雕装饰依然呈现显著的就地取材的地域特征,由此形成雕刻材料的空间场域与作品表现的艺术场域高度融合的格局[5]。相比作为精英艺术的新安画派,徽州雕刻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大众审美特征,虽然明清雕刻繁琐的图像给人视觉上的刺激与震撼,也体现了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却缺乏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除了雕刻装饰之外,徽民居中还有许多彩绘装饰,色彩浓丽的彩绘更增加了居室的富丽堂皇,同时也是对雕刻的一种呼应与补充,毕竟,平面的彩绘造价相对于雕刻来说要便宜许多,这对于房屋建造后期往往资金紧张的徽商来说算是一种明智选择。

三、祈福避灾的民俗愿景审美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人的生命应与天、地、物的生命想通才具活力。由于徽州程朱理学的影响,徽民宅比其他地域建筑更注重以哲学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居所。《黄帝宅经》说:“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位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其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显然,在古人眼里,住宅作为“地”的一部分,是“人”所依赖的存身之所,是“天”与“人”相联系的重要枢纽,自然要汇聚着灵气,其生命之美万万不可忽视。郑光直也曾说过:“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6]徽州民居建筑可谓在这些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从村落民宅的布局、房屋的整体构思到居室空间的安排,家具的品类及摆放位置,以及灿若繁星的雕刻彩绘装饰,无不体现徽人对住宅营造的殚精竭虑,无不展示先民对避灾祈福的生命主题的高度重视,正所谓“无村不卜”。

徽州民宅的选址与布局,是经历数千年徽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经验的结晶,它充分考虑了日常生活的便利与用水需求,防火、防盗、防兵乱的安全需求,祈求吉祥的心理需求。例如许多徽州村落的选址,都巧妙地将山涧引入,形成村内水系,既方便生活又可用来作为防火的储备水源。具体到民宅内部的安排,所有居室环绕着一块四方的空地而建,形成徽州民居独特的天井结构,这种天井的内向型造型满足了“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求财保运心理[7]。

徽州民居村落的选址布局与其建筑样式及装饰,甚至与内部的家具品类与布置之间形成一种独特而有机的整体,其意义指向在于徽州民俗几千年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的心灵追求的总结。整个徽州地域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砖一瓦无不体现徽人在生活中的智慧,同时,民居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无论从功能,还是从审美方面融为一体,是古代营造工程讲究“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典范。

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曾指出,古人常将各个尺度的微缩空间都看做“天”,大至一国一城,小至一室甚至室内的摆设,都体现人与整个宇宙空间之间的关系[8]。这种关系具体到徽州民居上来看,即徽人在村落、住宅、家具中关注的生活经验、家族情感、审美习惯以及心灵愿景。

徽州村落与其它地域村落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它不仅重视利用水源,还十分重视保护“水口”。在徽人看来,水口是村落的门户,具有重大的安全与家族象征意义。水口之处不仅被设计的比较隐蔽,而且还建有亭台楼阁,与周围葱密的植被相配合,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水口之处亭台楼阁还要起响亮的名字,如“文台阁”等,以祝愿村种子弟学有所成,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小区景观设计。这些园林的修建往往由本村经济实力较强的徽商自愿出资完成。徽商在外经商致富,其所积累的巨额财富的使用大致分为三个渠道,一是作为资本急需投资盈利,由于当时投资渠道并不多,因此这部分资金也非常有限;而是结交权贵及享乐,包括一些捐赠;余下大部分则用来置田买地、修祠建宅,除了修建自家居所,也有村落的公共建筑,以求荣祖耀庭。

陆元鼎曾指出:“传统建筑中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实质上是由地方建筑,主要是民居、民间建筑的共同特征所构成的。”[9]徽州民居作为一种与徽人起居生活须臾不离的民俗物象,具有多重性的学术意义,从图像学与历史学角度来看,在这些民宅之中隐含着数世纪以来的民俗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提供给了我们寻找逝去民俗文化的线索,依靠这些生活碎片的拼接以及合理的推论、想象,我们可以无限接近那段民俗历史;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徽州民居属于一种物质民俗,它同时还勾连着千丝万缕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艺民俗、心意信仰民俗以及民间智慧,因此它也同时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的民俗事象;如今徽文化学者大多赞扬徽民居防火山墙等部位的巧妙设计,而对民居中繁琐的雕刻图像持批评态度。然而从视觉文化与设计学角度来看,徽州民居既是一种功能性极强的生活环境的营造,同时也是徽人文化氛围的自觉构建,如果从徽民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来理解,则民居中的巧妙结构设计与庶民的精神图像同是徽州民间的最真实反映,理应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俊.徽州古民居探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

〔2〕臧丽娜.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J].山东:民俗研究,2006(3).

〔3〕吴莹莹.徽州三章[J].泉州文学,2011(6).

〔4〕〔5〕孙强.徽州木雕工艺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11):104.

〔6〕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J].湖北:新建筑,(3):10.

安徽建筑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TQ1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砖雕的发展历程

中国砖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砖雕仅仅是简单的模印花砖、地板砖等,且雕刻数量少,雕纹粗糙。至秦汉时代,砖雕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秦砖汉瓦”不仅形体巨大同时制作规整,雕纹也更精美。

两汉时期的调转内容全面继承了秦代传统,在秦汉雕绘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历史故事、庭院建筑、现实生活等雕刻题材从而丰富了砖雕的艺术风格和内容形式,让砖雕艺术的发展迎来了中国砖雕发展史上第一个小艺术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砖雕制作呈现低迷状态,既没有汉代画像砖的生机活力,也缺乏后唐宋砖雕的豪迈大气,这一时期的砖雕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唐朝,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风开放重新赋予了砖雕艺术新的活力,砖雕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河南安阳修定寺和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唐代画像砖不仅雕刻内容丰富生动,且雕刻富有层次,人物花鸟生动形象。

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实力的雄厚更是让砖雕艺术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长达两三百年的明清统治时期,各地域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迥异的砖雕风格。较著名的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北京砖雕等。

而在这些派别中又以安徽南部地区的徽派砖雕最负盛名。下面笔者就以徽州砖雕为代表就砖雕艺术对现代装饰设计的影响和具体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2砖雕艺术的思想发扬和工艺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徽州的建筑装饰就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民间体现。因为徽州建筑内容都选用“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百子闹元宵”、“苏武牧羊”为雕刻内容,作为一种载体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它在雕刻过程中还将儒家传统文化和程朱理学融合在一起,让雕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生动多样。此外,徽州砖雕的艺术特色也颇受当地文人和画家的影响。例如徽州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安画派”,因此很多建筑装饰在安排画作时也都采用新安画派的作品。

徽州雕刻题材丰富多样,雕刻题材结合不同房主的需求而衍生出不同主题的雕刻画面和雕刻内容。但几乎所有雕刻内容都呈现出朴素、原始、自然的古文化底蕴,同时雕刻过程中,艺术家们也总能将设计理念的表象和设计本质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审美和内涵的双重要求。

徽州砖雕艺术是古建筑文化在民间的凸显,其对今天的雕刻艺术甚至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徽州雕刻经过几千年的艺术沉淀和技术经验积累,有着独特的雕刻手法,传统的雕刻手法包括线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等。不同建筑可以结合自身特色选择不同的雕刻手法,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雕刻艺术形象和特色。

徽州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雕刻手法多样,雕刻构思新巧,很多徽州雕刻艺术都可算作民间艺术的典范。且其在雕刻选材中不仅注重其新颖趣味,更注重题材本身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很多雕刻会借用一些吉祥造型并通过巧妙的雕刻手法将装饰中富含的意义表达出来。

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发展,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不仅要坚守传统特色同时也融入了新时代元素,现代很多雕刻都融入将宗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为雕刻创建出一套新的创作思想。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砖雕也实现了“新技术”和“新题材”两个方面的突破。“新技术”主要是指砖雕采用了新的加工手法,“新题材”则是体现在新时代雕刻在选材时运用了具象写实和大胆自由发挥等新颖题材。

3徽州砖雕建筑装饰设计的人文价值和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徽州建筑不仅受中国传统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徽州人文和地理的影响。且徽州雕刻因受中国传统儒家和程朱理学文化的影响,雕刻品总呈现出儒雅的文化气息。雕刻家门在雕刻时将自然事物和现实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同时雕刻在设计时也是本着自然和现实结合、装饰外形和内涵统一的设计理念。古代徽商常会在事业有成时衣锦还乡,而返回家乡的徽商也会出钱修建家族宗祠和祠堂来昭示自身事业的成功以及家族的兴旺。

因此徽州雕刻很多时候都是民间风俗文化、商人文化、历史文化的体现和融合,没有徽商的帮助,也不会有存留至今的精致的建筑和雕刻。由于古代封建等级严格,因此即使徽商经济实力雄厚也不能建造华丽壮观的建筑,因此徽州建筑多以外观简单大方,内部构造精致,建筑装饰华丽为主。这种环境给徽州雕刻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新安画派、徽州篆刻等的蓬勃发展也丰富了雕刻的手法和内容,让徽州雕刻呈现出了更真实、全面的社会人文。

徽州是中国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的地域,其融合了南方和中原的装饰艺术和文化。因此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气息同时也反应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徽州雕刻运用灵活,不同的建筑、不同的部位雕刻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差异,几乎每个雕刻位置都有其独特的雕刻风采。徽州雕刻不仅仅是当地文化的呈现,同时也是各地文化的融合,所有雕刻建筑都含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气息。

4徽州雕刻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应用和意义

余志坚先生对现代建筑的解释是:“现代建筑装饰有别于一般的建筑装修……,前者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以及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室内环境。”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装饰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起发展更是推动了现代技术的进步并带动了工业、电子行业的发展。

各种装饰材料的“接踵而至”让人们在建筑和雕刻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的大的空间。结合人类对绿色环保型社会环境的号召,绿色环保化装饰材料应用而生。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筑装饰和装修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但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多元社会中,人们过于注重装饰的华丽而忽略了材料本身的环保性。因此即使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也应当认真学习古代装饰中材料的选择方式,让现代建筑装饰能够更加创新、富有内涵。古徽州建筑雕刻主要包括三个设计特征:

4.1徽州建筑在选择建筑装饰时并不单单注重外表而更注重雕刻本身的内涵和意义。不同的雕刻部位会雕刻不同主题,不同的家具类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雕刻形象。简单的说,就是能够通过雕刻装饰的表面来凸显雕刻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4.2古徽州雕刻融合了传统儒家文化和当地风俗民情,富含这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同的雕刻结合房主的意愿和不同地方的民情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一些房屋采用了将八仙图和文房四宝结合的雕刻方式,从而体现了房主希冀自己的子孙后辈能够各显神通;

4.3徽州雕刻将社会现实、经济发展、艺术和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记者相互推动发展,铸就了徽州雕刻文化的辉煌。

现代建筑装饰和传统徽州雕刻之间有很深的关系。在文化层面上,现代建筑装饰融合了东西方宗教、不同地区的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传统徽州文化则传承了传统儒家文化和朱理阙学、新安画派等。

无论是传统徽州文化还是现代建筑装饰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之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技术层面上,传统的徽州雕刻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技术经验积累有着多样的雕刻手法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可以形象生动的利用雕刻外形凸显出雕刻的内涵和价值,但是传统雕刻都是纯手工制造而成的,虽然制造工艺精细,但是耗时长,制作成本大。

现代建筑雕刻运用了现今的技术手法,在结合了东西方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在雕刻内容和风格上融入了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现代建筑装饰时传统雕刻装饰的升华。

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多样化的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徽州传统雕刻文化的质朴感和现代人们强调的“回归自然”不谋而合。现代建筑装饰将传统雕刻艺术和现代建筑环境以及风格结合在一起,在抱着了现代建筑气息的前提下又营造除了独树一帜的雕刻风采。

由此可见,将徽州建筑雕刻艺术融合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至关重要。且在现代建筑装饰选择中,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现代建筑装饰都糅合了中国传统元素,而徽州雕刻装饰效果即使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5结语

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我们将雕塑中的艺术手法和雕刻主体提取出几个标志性元素,并广泛将其应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中。这样的建筑语言不仅更加丰富多样且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提升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现代建筑装饰也提高了建筑的外在形象品质和内在底蕴,这两者的融合统一,才是现代建筑装饰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安徽建筑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快速发展,城市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城市风貌规划是最近兴起的规划类型,主要解决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问题。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不仅要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继承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对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民居建筑风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包括对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石库门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等,但是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建筑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人们把江淮地区的建筑等同于徽派建筑,但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不同徽派,江淮地区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较为明显区别。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江淮地区风貌的研究,为江淮地区城市特色营造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范围

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本研究是指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的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等;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等。

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江淮地区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的认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取江淮地区典型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案例选取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保证案例的研究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对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江淮建筑风貌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收集法。

三、案例研究

1.合肥地区典型建筑风貌案例研究

合肥市悠久历史,江淮建筑风貌特征较为明显。典型传统建筑案例包括了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段氏祠堂、卫立煌故居、以及杨振宁故居等.本次主要选取了三河古镇和李鸿章故居作为研究对象。

1.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因水系丰富,建筑富有特色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极具代表的特色古镇。

三河古镇的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商业街巷一般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开窗,或者一层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

三河古镇外墙均为清水墙,在外观上,三河的砖墙与江南的白色粉墙不大一样,同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分户墙体沿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所以在人视的角度,看到屋顶的部分主要是挑檐,另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蝴蝶瓦。马头墙上和檐砖之间是有横梁退台处理的,防止雨水清洗墙面,处理细节细腻。

1.2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采用“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建筑结构形式,建筑色彩外部呈现青色,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李鸿章故居建筑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硬山顶,区别于徽派的马头墙的形式,屋顶材料为灰瓦。李鸿章故居的雕刻堪称一绝,它继承了徽雕的图案和风格,但在刀法上不如徽雕的细腻。徽雕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门口对外展示,带有夸耀的成分;而李鸿章故居却在内部做文章,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以上案例建筑分析,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有一下特点:合肥地区民居屋顶形式主要采用马头墙的形式。屋顶处理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合肥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鸿章故居,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的如包公祠。

2.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传统建筑风貌

古城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名城之一,扬州建筑和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对江淮地区的建筑风貌研究就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古城民居传统建筑门楼雄浑键劲,形式讲究,种类繁多,有八字形、凹字形、匾墙形、飞转门檐形等。八子形门楼最为考究的是南下河68号的湖南会馆;凹字形的代表有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头;匾墙形的有南河下170号盐商汪鲁仪门门楼。

扬州传统建筑墙体:浑厚古朴。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墙体材料主要是清水砖。墙体的形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丝缝,清水砖扁砌、和合墙、乱砖清水墙、马头墙。扬州地区的马头墙较徽派民居是有区别的,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墙体单薄简洁,用白灰罩面,墙头常砌成徽翘状的鹊尾式,扬州地区的马头墙码头有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扬州传统建筑屋顶:韵律美感。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形式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屋面的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出檐椽头加一道封檐板;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面是整体的。

3.其他具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研究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于江淮地区建筑风貌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坦厂明清老街门窗都是采用门罩式,但是较徽州民居的门罩和北方民居的门罩相比,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门罩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建筑墙体均是清水砖,同北方的清水墙的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区别于徽派建筑的石灰粉和泥涂墙。明清老街的分户墙同样采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是马头墙的色彩为青灰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马头墙上直接排檐砖,上面铺上小青瓦,较徽派建筑相比,马头墙更加简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的蝴蝶瓦。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既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总结如下:

1.总体格局

延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人、自然、建筑的融合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尊重人居本身”,总体格局因地制宜、顺势而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荣。

2.建筑布局

江淮地区水系丰富,水网纵横的地理特征,依水而建是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布局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上,江淮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天井式布局方式。

3.建筑色彩

纵观江淮地区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徽派的建筑色彩,建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墙体外部不增加涂面,墙体色彩为青灰色;建筑屋顶用青灰色的蝴蝶瓦,屋顶颜色较墙体偏深。李鸿章故居的建筑色彩都是灰色调,色彩朴实素雅。

4.建筑结构与材料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上青砖、木材、灰瓦等。塑造的形式通常是“外面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

5.建筑构件与装饰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构件中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少量会使用鹅软石铺砌;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窗的形式主要是木制格栅窗。装饰部分以雕刻艺术为主,油饰彩画艺术为辅。

6建筑屋顶形式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吸收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既有硬山顶,也有马头墙的形式,主要是两坡的形式。马头墙的座头也汲取了南北的精华,兼具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兼具南北地区建筑的文化,既有徽派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外延。形成的原因是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南北的过渡地带,建筑风貌上自然有南北混合的血液。

江淮地区建筑更加注重材料本色的运用,建筑色彩表现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风貌整体更加淳朴,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立面重点部位以及内部装饰,注重的是建筑内在的美。通过这一次研究,深刻体会到了江淮地区人民的质朴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 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 张钊 《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文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借鉴和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安徽建筑论文篇9

1.徽商形成与文化特征

1.1徽商的形成徽商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帮之一,这个商帮曾经风云一时,势力最大时,几乎操纵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商形成“徽帮”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应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600余年,称雄300年。徽商有四大行业,主要是盐商、典当商、茶商和木商[1]。

1.2徽商的文化特征由于徽州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徽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贾儒结合”。“正因为徽州人儒而不轻贾,贾儒并重,右儒亦右贾,由此造就的徽州商人也就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贾而好儒”促进徽州成为文风昌盛之地,对商业经营产生过积极影响,使徽商称雄于明清两朝[2]。由此决定了徽商的诸多特色,在竞争中有诸多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是徽商得以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奥秘。

1.2.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商业信誉儒家思想从来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等。徽商作为当时的一代儒商,运用和体现儒家的道德思想、伦理规范,多是自觉的、有深刻体认的,由之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经营中的特色[3]。

1.2.2较好的文化素质和高明的经营艺术徽商作为儒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如绩溪商人章传仁、祁门商人陈大道等都是“太学士”;婺源商人王宜桂是“太学生”,潘光余是“国学生”等等。同时,饱读诗书又是徽商保持高明经营艺术的基础。

1.2.3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极大的无形资产徽商贾而好儒,在当时均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如胡雪岩就是朝中二品。同时好儒又给徽商带来了很好的名誉,这种名誉对徽商来说更是一种丰厚的无形资产。

2.徽商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徽商在外闯荡成功后回家省亲或者养老,用自己赚来的钱安享余年,自然会大兴土木,建设自己的安乐之所,徽州建筑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兴盛起来,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徽商文化特征的建筑装饰风格。

2.1对水的独特认识徽州人历来对水有着独特的要求和认识。如徽州村落在选址时,注重水川,要求“水要抱”,即村前有溪流环绕形如“腰带水”。还注重选好水源、水质两要素。徽州村落选址故有“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靠近水可利水运交通,方便生活、灌溉用水。古村落故多位于溪流附近,谓之“居无绝溪”[4]。可以说:水,改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

在建筑装饰中,徽州人对水的钟爱则表现为天井中的“四水归堂”这一建筑形式。天井除了采光、通风、排水、承接的功能之外,还是对室内空间的补充,与室内空间相互融汇渗透。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具有采光和通风的良好的物理性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情地拥有自然采光;另外,徽州古民居的天井,不仅实用、美观,而且反映了人们“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5],寄托了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在当地还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之说。这样看来,这小小的天井所承载的寓意就更为深刻了。这种深刻的寓意也充分体现了徽商的文化特征。

2.2对商贾地位的突出从古至明清,士、农、工、商“四民”正是中国传统社会构成的基石,士为首为尊,农次之为本,工商居后为末,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始终是最低下的。可以说,没有徽州商人在外的打拼就没有徽州的繁荣与发达。徽商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极力进行抗争,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是消极和无声的,通过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

既然是徽商的财力支撑起徽州的独特建筑,那么自然而然徽州建筑中会体现浓烈的徽商气息。徽商是非常典型的“儒商”,因此,除了在建筑与建筑装饰中体现儒家的教义之外,就是对“商贾”的突出。如徽州建筑中典型的“商”字门,就是非常典型的突出商贾地位的建筑装饰。“商”字门装饰形式寓意为高人一头,在某种意义上是表达了徽州人对提高地位的一种期盼心理。

另外在徽州建筑装饰中,徽州商人也会把自己的人身经历、理想等等表现在其中。“在徽州,发了财的徽商,当了官的仕人,都要将他们的财势在建筑上表现出来,油漆粉刷,雕梁画栋,无处不表现其精美。”[6]

2.3对防御思想的重视徽州建筑与装饰中体现徽州文化中的防御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对人为灾害的防御。

2.3.1徽派马头墙与火的防御传统的徽州马头墙式建筑,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制和风格著称于世,而产生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就是火。可以说,“火”

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徽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据《徽州府志·卷一》记载,徽州经历过几次巨大的火灾。宋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徽州城内失火,烧毁州治官舍19所,计520余间,延烧民房1500多家,3天方熄。宋元两朝,徽州仅府志记载的大火分别达到8次和6次,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前,失火次数更是高达12次。频繁的火灾,成了徽州人心中的无奈。

为了预防火灾,徽州人总结出一套相当完备的措施:河流水系、宽街窄巷、高墙、木结构不外露、外墙设防火门窗、以及水塘、水井和太平缸等等,因地制宜,大大提高了村落的防火性能。

徽州人防御火灾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封火墙的广泛使用。随着人们对封火墙的防火优越性的深入认识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徽商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到每家每户独立建造封火墙。封火墙采用砖石结构,以砖砌为主,建筑在房屋的四周,把可燃的木结构包在里面。两端的山墙高出屋面,由于古民居多为两坡顶,山墙随坡面高低起伏,有三封山、五封山、七封山造型,因五封山造型似五座山峰,因此,封火墙有“五岳朝天”之称。封火墙的垛头造型,有“斗式”、“雀尾式”、“喃鸡式”,其形状像昂起的马头,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马头墙”,整座封火墙如同一堵屏风,故又称“屏风墙”。这种封火墙高出屋面,墙面涂以白石灰,上盖黑瓦,装饰性很强,这就是“粉墙黛瓦”,已成为徽州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2.3.2高墙深院中的妇孺与对人防御在徽州,男子从十六岁开始就随着先辈们踏上从商的道路,离开家乡。当地流传着“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说的是徽州人的早婚——不少人往往年满十二三岁就得完婚,然后外出经商。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7]。那么,在男子大都外出经商的情况下,家中只剩下妇孺老人了。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家庭的安全以及防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人为灾害的防御导致了徽州建筑中的封闭高墙的建筑形式。在建筑的内部装饰上,对防御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如宏村“承志堂”外墙的里侧,增加了一层木质墙板,既有美观的效果,又具有防盗的功能,一旦深夜盗贼掘墙打洞,触及木板发出声响,提醒家人防备。新晨

2.4对三雕装饰的钟爱唐宋以后,由于徽商的崛起,在徽州的建筑与装饰中出现了徽州的三雕艺术。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其范围之广,遍及徽州旧辖之绩溪、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六邑;其时间之久,自宋迄清直至民国,长达千余年历史。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徽州辖居的一府六县,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画、墨模、刻书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及日用家具各个方面,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木雕、砖雕、石雕这三朵艺术奇葩显得更加辉煌夺目。

封建住宅的等级制度明确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富而不贵的徽商,在建筑的形制上受到限制,将财富投向内部的装饰上,通过三雕来显示其富有。徽州三雕由于扎根于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儒学思想渗透的结晶,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徽州文化商儒并重,号称“商贾之乡、诗礼之邦”,因此作品多以弘扬儒家的忠孝节义、智勇廉耻为主要题材。通常出现的内容有教道、忍让、中庸、崇礼、恩荣、忠义、冠礼、读书、及第、诗教、耕织等[8]。

徽州三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吉祥图案、几何图形等,有写实的、具象的,有写意的、抽象的,可以说无所不包。雕刻匠师们取民族文化与徽商乡绅审美心理相合的题材,加以创造。这些题材大部分都是依托与徽商自身的一些特质,寄托徽商对生意和家庭的主张与理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反映出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安徽建筑论文篇10

天井、厅堂徽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的特点就是进入大门先见“天井”。天井空间既能下进雨,又能射进光,还能吹进风,能感知四季寒暑变化。这与安藤忠雄的抽象自然的空间设计理念不谋而合。“门堂分立”是我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以及由此形成一个中庭,在徽州传统建筑中这个中庭即天井。穿过天井之后便是徽州民居中等级最高的空间单元———厅堂。厅堂与自然的交流便是通过天井来实现的,因此有“坐堂观天”之说。这样一个传统的内部公共空间,在新徽派建筑设计中可以拓展成为一个共享空间,利用现代的手法设置一个天井,将自然引入建筑内部,多重功能积聚在这样一个可以和自然交流的空间,产生积极空间的效果。如商场中的天井空间可以安排一个休闲的咖啡吧等。对于天井、厅堂空间的采用,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更能体现出与自然的对话。庭院在徽州民居的后部或一侧,常意想不到的出现一个自由布局的庭院。庭院不仅在徽州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上文也提到过,庭院空间的营造也是安藤忠雄对话自然的一个重要手法。在新徽派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庭院空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的渴望和追求是庭院空间永恒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引入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体现。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随处可见由建筑、围栏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给予人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的渴望。因此在新徽派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尤为注意庭院空间的营造。“廊”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空间形式,《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中说廊即“古建筑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在徽州传统建筑中,这种形式也同样存在。如唐模村的临水街的廊道,再如南屏抱一书斋的庭院里的廊道。廊道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同时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安藤在他的作品中也常有这种廊道空间,如他在风之教堂中设置了一个连廊,人行走在其中,能感受到穿廊而过的风,这也正是安藤抽象自然的空间设计手法。在新徽派建筑中依然可以作为与自然交流,与人交流的灰空间,在新徽派建筑空间设计中应当得到重视。

2对徽州文化继承方面的启示

安藤忠雄在他的《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中对如何继承传统阐述了他的观点:继承非形态的精神。同时他接受了“批判地域主义”的思想,即在批判现代建筑的同时,采用现代建筑的的进步之处,并将其运用于建筑实践中。并且不是讲地域主义无批判的直接引用到建筑形态中,而是在空间中重新解释地域主义。他本人的代表作三大教堂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这一思想对新徽派建筑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不应当一味的套用传统元素,对建筑文化物质特征背后的精神特征也应当进行研究,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审美要求的同时,利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对传统进行继承,这和单德启先生所提出的的“新而徽”有着异曲同工之意。空间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称为“意象”。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国人非常喜欢把客观存在的某个具体的空间触发为主观想象中的一种意境,即虚幻空间。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是心理空间的开拓。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常追求这种空间意象,如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重建的竞赛中,安腾的竞赛作品是一个作为景观的坟墓,形状为球形剖面的1/6,该球由地面缓缓升起,高出地面30米,这是一个“安抚灵魂和供人反省的场所”,与周围繁杂的城市环境中形成对比,由此带给人心灵上的触动和给人无限的遐想。

徽州传统建筑创造了丰富的“实景”与“实境”,同时也能因视觉带动听觉、触觉、嗅觉组构的全面感受而致的“虚境”。如雨打芭蕉、莺歌燕语、蝉噪鸟鸣等听觉和“花香”嗅觉结合的空间形态之实景,可产生不同的空间意境,这也体现了审美的“联觉”功能。怎样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找到最佳的立意契合点,是新徽派建筑意境创造的关键。例如,在芜湖县图书馆的方案设计中,丰富的光影变化,高低错落的外墙,玻璃天棚,营造的空间透露出传统徽州建筑的风格。色彩保持温和俊秀的黑白灰基调,与基地中的水系极为协调,立意与环境背景和谐而同一。以上这些因素的合理使用,使得芜湖县图书馆成为新徽派建筑中意境创造较为成功的案例。一般都遵循着“门———门厅———天井———厅堂”的空间序列的基调。随着家族的扩大,当整个建筑不满足其使用时,便以并联、串联或以院落为中心的组合方式,来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建筑群组的不断扩大,便造就了徽派建筑特有的空间的序。这种空间序列是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黄山管委会综合办公楼中的设计中,建筑结合地形有三栋建筑组成,每栋建筑都由灰空间由室外过渡到室内,室内空间都围绕着中心的天井空间展开。然后由室外连廊将这看似分开的建筑联系起来,可以说抗空间的序列表现得淋漓尽致。

徽州传统建筑的庭院空间不仅是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在增加空间层次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漏窗或者门等将庭院空间渗透到室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丰富了人们在游览建筑时的视觉感受。在深圳万科第五园中,这种传统的空间层次被广泛的运用,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尽可能多的感知空间,丰富建筑本身的精神内涵。随处可见的小庭院、廊道,使人们身处不同的地方,能看到不同的景观,有着“步移景异”、“层出不穷”的游园感受,将景观与建筑完美结合,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空间对比徽州传统建筑主要由门厅、天井、厅堂三个分布组成。其平面布局看似平常,实际上,从大门经过时开时合的门厅到露天敞开的天井,再到开放式的厅堂及厅堂两旁封闭式的厢房。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是明与暗、开放与封闭不断交替变化的格局,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在新徽派建筑设计中,通过虚实对比的运用使得建筑内外空间互为补充,建筑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既充分体现了阴与阳的区别,也完成了阴与阳的交汇与贯通,把建筑室内外空间作为一整体来看待,完美的处理自然、人、建筑的有机关系。从传统徽州民居墙体中提取元素,把传统上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用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外实内虚,外简内繁的空间布局,在引入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设置双重墙,里层墙体可以完全按照内部空间的要求开窗或门,而外层的墙体可根据外部景观、通风遮阳的要求开洞。两层墙体之间设置露台、阳台或留空形成缓冲空间做为室内外的过度。

安徽建筑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5-01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徽州村落可以说是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完美典范。对徽州村落景观的分析研究并得出有效的结论,是现代城市建设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探寻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徽州村落的形成与特点

(一)社会因素。徽州人自古擅长经商,大量财力的聚集也让徽州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商者好儒,儒而雅,在良好的经济、自然和文化条件下,徽派建筑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纵观明清时代的徽州建筑,马头墙高立,门头、门罩装饰精美,不仅起到防火和装饰的作用,而且还是家族荣耀、地位的体现。一些徽州商人为了显示家族的富贵,在客厅和寝室之间修建狭长的天井,兼具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与此同时,四面屋雨汇集天井,也有着四水归堂之意,反映出了徽州商人的价值观。

(二)宗族特性。宗族是一种社会单位,是由若干核心家庭组成的群体,以血缘为发展纽带,具有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在村落的布局上也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纵观徽州村落的祠堂庙宇,无不显得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它们是各个村落的标志,也是宗族荣耀的体现。这些建筑也大都位于村落中心位置,视野开阔,成为整个聚落外部空间序列的开端,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村落景观的效果。

(三)风水特点。徽州人以自然山水为根基,将风水学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建造当中,使得村舍、山水、田野等融为一体,形成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景观效果。

(四)交往习俗。村落是人们交流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徽州村落空间布局直接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在徽州村落中每一个场所,例如街巷、井台都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场所,当然还包括一些为公共交往活动设立的专门场所,在每逢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可以有效地扩大徽州人民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生活。

二、现代水景观的设计

水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可以调节环境温度、净化空气、给居住环境增添一定的舒适度,而且还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本文结合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进行如下分析。

(一)水景观设计现状。在水景观设计方面,徽州村落更有其出众的一面。自古以来我国园林建设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这一点在徽州村落水系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徽州村落大都依山傍水,这就使得山、水、树、建筑成为徽州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徽州水口布局一般遵循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溪水似玉带的要求,从而达到两山对峙、山涧溪水环匝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水景观的层次设计。创新是现代水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勇于创新才会使建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结合徽州村落水系的特点,在现代水景观设计方面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水景。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现,也可将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顶顺流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

(三)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是徽州村落水系给现代水景观设计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目前,广泛流行的水景观设计是努力营造出一个湿地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湿地、海洋和森林,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包含沼泽、河流、滩涂以及湖泊等。利用湿地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维持原有的水系河道,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与植物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水景观塑造和规划。

三、总结

徽州村落的布局风格完美体现了风水理论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从徽州村落水系的现状和特点出发,从水景观的设计创新、层次感及现有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为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洋.传统村落的生态经验对城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张纵.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J].中国园林,2007(06).

[3]方贤松.试论古村落景观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06).

[4]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9(04).

安徽建筑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Q958.15+5 文献标识码: A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就是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近500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1.历史背景

皖南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皖南古民居集中的村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同姓居民为主。方志载:“千丁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旅,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从分析徽州家族的族谱人手,得出一条结论,“徽州大多数村落均为南迁避乱者所建。”这说明皖南古村落尚在胚胎阶段就将血缘和地域连在一起了。这是徽州古村落在雏形期就具有的基本特征。

2.开间—民居的基本单位

2.1存在的“间”

开封民居空间的基本单位无一例外是由“间”围合成的木结构框架, 不论是建筑正中一间的明间、还是左右侧的次间、亦或是梢间、尽间等都是以间为单位的,间成单体,单体合成庭院,庭院组成群体。有的“间”无形中成为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又为室外空间提供了空间的铺垫。因而间与各个空间部分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传统民居中大型建筑都是在虚实相间的间组成的纵横交错层层渐进之后的过程。

2.2虚无的“间”

在各开间名称的基础上有迷离着虚无的间,不管是在建筑开间内部的墙体、门窗、格栅、桌椅等或是各个开间的组合位置,甚至是一切我们能够想到的物品都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形成和变化,深深的突显出空间的虚实。

3.空间—民居的基本灵魂

通讯作者:吴耀欢(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艺术研究。

(E-mail: ).

3.1民居空间组合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最基

本格局为三间式,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的布局,中为厅堂,左右布置厢房,多层房屋则在一楼厅堂左右或左右两侧设置楼梯。天井在入口自然形成。像其它的建筑形式都是在“三间式”的基础上通过纵横向发展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四合式可以分为大四合式和小四合式。大四合式前后厅相对,中形成大天井。前后厅都是是三间式,前厅为正厅,二厅以厢房相连,内部采用木板分隔空间。小四合式的前厅也为三间式,不同于大四合式的是后厅则为平房,面阔更小,进深更浅,中间明堂作通道使用,左右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较大四合式较小。大厅式的大厅是三间开敞的明厅,冬天使用活动隔扇封闭空间,便于保暖。大厅对着天井安设两个走廊。住宅正中入口设屏门,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平时从两侧出入。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在大厅背后,与其相连。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3.2 民居建筑的内外部空间

3.2.1民居的室外空间

徽州民居真正的道出了建筑的真谛“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不论是选址、规划、布局、水系、景观、道路都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村落采用的亦是院落与整体布局相结合的形式,虽建筑本身低矮但组成院落的单体之间错落有致,建筑实体与空间虚实相生,排布齐整而有变化灵活、不直露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空间状态。

3.2.2民居的室内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中央为尊,在民居空间中轴线上的房屋都是整座民居中最重要的房屋,讲究中轴为尊,院落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两两对称或平衡的布局形式。厅堂空间体现了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中庸思想,徽州民居的大门与大厅虽然本身是对称的关系,但却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反而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同样,在空间与空间的夹角处形成的死角,也被充分的利用,打破正厅绝对对称的形制,丰富了空间层次。整个内部空间简洁大方,在中心空间完整的前提下顺墙布置,取得开敞、明亮的视觉效果。徽州民居的主人还喜欢在自家院落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情怀,强调“花开富贵、金入满堂”的情怀,在中心的主空间中讲求实效丰富的空间利用,是这小部分的空间营造在达到最完美的空间的诠释的同时,表达出主人的人文情愫。

3.3空间艺术

皖南民居的大体布局,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构成自然适宜。观其平面的融合亦是浑然天成,灵活自得。空间结构组成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上充分运用雕刻修饰,建筑与雕刻相得益彰,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徽派建筑的风格,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 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徽派建筑的特 点 徽派建筑特点: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 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3.2 细部空间天井

“天井”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孙子》行军篇:“凡地有绝涧,四间陡峭,溪水所归,开然之 屋顶井,谓于井,天嘹。”徽州古民居的布局一厅两厢,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的楼层居住单元为基础,组合成形式各样的 群体建筑,但还是三间多进制,而“天井”就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空间元素。民居的构造做法是在屋顶四面的屋檐或墙壁瓦顶归向院内披水,形如井口,在井的内部地面铺设石头、置水池、留沟槽、变路径,做成类似井状的空间,居民一般在天井内置放盆景、鱼缸和堆砌假山,不仅增加水平视野内的自然野趣,更讲究的是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体现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居住者通过内部幽静的天井露天洞口,可观赏不断变幻着的蓝天白云,于是小小的天井洞口把人从局限的空间解救出来。厅堂空间通常没有门窗隔断,与天井空间紧紧相连。二者相互交织融合,天井空间延伸到室内厅堂,使得严肃对称的厅堂空间增加了一份悠然气息。

3.3 天井空间对现代建筑的借鉴性

按照现代环境空间设计理念,“天井”的运用,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等特征,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宜自然环境,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极好手法。联想到现代宾馆大堂常采用的“共享空间”设计手法,实际上在徽州民居中早就有雏形,这不得不使我们惊叹徽州人民的智慧。由此而想到,现代的建筑师创作灵感和源泉。

4.结语

总之,不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皖南民居,都是以“间”为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由一座座开间组成单体,围绕着“间”的不断累加,构成的空间也不断的增大,不断的变化。再加上其他的建筑元素,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依山顺势使皖南民居建筑与自然相融营建,形成强烈的天然和谐的地域性建筑,散发出自身魅力,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韩玲 ,吴朝辉 浅述徽州民居的特殊空间—天井 合肥 安徽建筑 2000.04

[2] 郭洁 安徽黟县歙县行—皖南民居特色探讨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