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7 04:36:40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

会议充分肯定了援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一年来援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说,全面实施对口援疆,是中央新时期新疆工作总体部署和整体安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对口援疆是新疆的需要,也是其他地区的需要,有利于发挥新疆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有利于拓展全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19个支援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迅速行动,做了大量工作。对口支援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已经编出,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出台,来自祖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教师、医生、企业家和援疆干部满怀热情投入工作,一大批试点项目开始实施,给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带来了实惠。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对不断开创援疆工作新局面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援疆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办成一些大事、实事,解决好急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着力培育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产业转移,发挥企业援疆的生力军作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发挥好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作用,把新疆资源、地缘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四是深入推进全方位援疆。把经济、科技、干部、人才各类援疆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软硬件建设,提高援疆成效。各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理念机制,坚持真情援建、科学援建、高效援建,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援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强调,援疆规划是援疆工作的行动指南,制定不易,实施更难。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年一变化、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要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坚持不懈地办好老百姓的民生大事,重点抓好安居富民工程、双语教育和充分就业。要加快产业兴疆步伐,抓紧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发挥各类企业的积极性,中央企业要发挥骨干、表率作用,切实把新疆最具优势的产业搞上去。要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一生命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促进新疆与内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中央殷切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要发挥好主体作用。不等不靠,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尽可能让城乡各族群众多受益。要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审批、资金落实、队伍建设等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宣传援疆工作中的先进典型,确保援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进行。

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援疆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疆各族人民和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的亲切关怀。我们要以此为动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深理解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的特殊重要战略地位,强化对做好新疆和兵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总书记批示和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搞扎实。

就贯彻落实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认真总结新一轮对口援建工作开展一年来的经验,认真总结一年来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援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要把各级各部门自身努力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好,并发扬光大;既要总结成绩,也要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全疆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援疆规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坚持“三要三不一加强”,主动工作,全力做好服务、协调、保障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三是逐条落实好企业参与援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保证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四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坚持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与时俱进,破解难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5月29日,兵团在新疆驻京办事处召开会议,就迅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及各项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华士飞出席会议并讲话。车俊要求,兵团上下要迅速传达学习,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一是要迅速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明确“全面援疆”的思路目标,抓住“十二五”援疆工作规划这个载体,在坚持民生优先基础上突出产业援疆和企业援疆。要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陛和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坚持主体意识、主动作为、主导作用,不等不靠、及早准备、迅速行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开放的观念抢抓产业企业援疆机遇。二是要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十二五”对口援疆工作规划的落实。要做好援疆规划同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的相互配合衔接,组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2

2011年是新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奋力前进的一年,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迎接和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四个增强”的特点,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GDP、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城镇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均高于2010年;自主性工业、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疆生产总值实现6575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1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上年增加799元,增长17.2%。以就业、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可贵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实施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各对口支援省市以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为重点,将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安排实施了四大类1024项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尽可能做到普遍受益。不少农牧民住上了设计新颖合理、水电气路厕综合配套的砖瓦房。援疆省市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为帮助农牧民致富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以解决受援地突出困难为工作切入点,科学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是前13年援疆工作累计无偿援助资金物资的近4倍。与此同时,各对口援疆省市积极扩大援疆渠道,通过政府额外安排及企业、社会捐赠等形式,额外援助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近2/3的援疆项目当年完工,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产业援疆快速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中央适时召开企业参与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其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疆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起来,引导、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2011年全疆引进对口支援省市经济合作到位资金1281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加大。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援疆,加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3200多名,接近前六批的总和。援疆干部和各类人才都把到新疆工作视为创业的机会、为新疆造福的机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援疆省市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万人次,安排1.38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对口支援省市接受培训。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强化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使用戈壁荒滩等未开发土地实行“零地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出台支持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政策。国家30多个部委先后来疆调研,召开援疆工作会议,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有效推进援疆工作,对口支援省市在2010年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2011年,有近百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纷纷带队,来疆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援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新疆特色产品在本省市的销售网点,有的省市组织了上万人的旅游团,有的向受援地困难群体、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两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来疆指导工作,并对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通盘部署,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提振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各支援省市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启动实施的一大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使各族群众真切体会到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到来自兄弟省市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科学推进援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援疆省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急需和各援疆省市的优势。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全方位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效。各大班子、各受援地县、相关部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主动靠前,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促进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性一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突出强基础、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好今年的援疆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各受援地、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要统筹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援疆资金,安排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项目。要总结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让各族群众居住面积有改善,水电气路厨卫浴配套,还要建设好学校、医院、文化站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经济,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民族团结的“连心工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地要主动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的沟通对接,选择具备条件的援疆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资金和建设条件,抓紧建材生产、施工队伍组织等基础工作,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群众早受益。

(二)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强力推进产业援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各支援省市要继续发挥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的优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按照永康同志提出的“三要三不一加强”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坚持惠及民生,坚持占领技术、市场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四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深圳市、苏州市两个对口援疆市的作用,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把在疆发展的中央企业和各省市企业当作新疆自己的企业,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行政许可、税收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在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经济运行的协调,对真干实干的企业,其产业出疆运输、电力供给、项目审批、资源优惠供给和配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引入新疆、融入新疆、扎根新疆,带动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企业一起共同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各级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聚集园区的作用,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主动做好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作,促进更多产业嫁接、转移到新疆。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面援疆。要在抓好经济援疆的同时,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各地、各部门要把援疆干部作为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关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援疆渠道,继续采取挂职、培训等办法,让新疆的干部人才尤其是基层干部人才“走出去”,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程,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本领。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抓紧培养受援地紧缺人才,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要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积极协调组织更多的内地优秀教师支援新疆。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转移就业、致富技能、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继续扎实推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程。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支援省市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援疆工作既是新疆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援疆省市和单位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为内地改革发展亲历者的优势,把支援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地区,努力在当地形成学习先进、团结进取、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帮助受援地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艺术产品,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要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起,自治区用三周时间,分别开展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自治区开展“主题周”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文化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的认识,切实把开展“主题周”活动的成果与推动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援疆省市的对接,扎实推动今年援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援疆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要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各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在援疆工作中的总牵头、总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共同为援疆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各受援地、县(市)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援疆工作机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援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今年,自治区将向受援地州派驻督导组,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要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中央已经明确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园区、价格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用足用好特殊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使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援疆项目进得来、落得下、推得动。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实施好援疆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3

以学校之间对口支援为基本形式,以乡镇学校为支援对象,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发挥示范学校和骨干教师作用为主线,以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以推进薄弱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促使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二、帮扶目标

按照“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的帮扶总体思路,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通过实施校对校“对口帮扶”工作,发挥城镇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所有优质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帮扶时限

帮扶活动从2013年10月开始,至2016年8月止,为期三年。所有优质学校要对口帮扶一所薄弱学校,制定相应的帮扶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好对口支援计划。

四、帮扶任务

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帮扶工作。

(一)学校管理水平帮扶

1、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帮助受援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2、帮助受援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3、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学期互派至少1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到对口学校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支教领导每学期支教累计不少于一个月,每次连续开展指导工作不少于一周。

4、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年要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交流与学习。

5、帮助受援学校规划校园布局,做好校园文化、绿化、美化、净化等工作。

(二)教育教学工作帮扶

1、帮助受援学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引导受援学校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效率和水平。帮助受援学校用好各级基础教育网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受援学校教研活动的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帮助受援学校加强部室的建设、配备,并对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5、共同开展课外活动。学校举办各类艺术节、科技节和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相关节庆活动时,双方学校互派师生参与,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6、共同开展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手拉手等活动,促进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

(三)教师业务素质帮扶

1、帮助受援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工作措施。对受援学校教师每年全员培训一次以上,3年内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培养一定数量的县级学科骨干教师。受援学校科任教师人数在20人以下,至少培养1名,受援学校科任教师在20-50人,至少培养2名,受援学校科任教师在50人以上,至少培养3名。

2、帮助受援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

3、帮助受援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展同类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包括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报告等交流活动。

4、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学年要互派教师不少于2名到对口学校任教,尤其是短缺学科,确保受援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支援学校教师每学期支教时间累积不得少于一个月,每次连续开展支教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四)经济物质方面帮扶

支援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给予受援学校经济物质帮扶,也可提供自身闲置的教学仪器、教具和图书等。

(五)其它方面帮扶

提倡开展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其它帮扶,并能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挖掘优质学校办学潜力,促进支援学校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各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对口帮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对口帮扶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安排专人负责。要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成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是一项全方位合作、多方面协调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成立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教育局每学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对帮扶工作考核和评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帮扶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要通过建立互访制度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校对校沟通,及时掌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研究和协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定期做好工作小结,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帮扶办法。

(三)签定帮扶协议,规范双方行为

对口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签定帮扶责任书,进一步明晰3年内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和分年度的具体目标任务。支援学校要加强与受援学校沟通和交流,逐项落实自身担负的责任目标。各受援学校要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帮扶学校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以及好思想、好作风,要克服依赖思想和各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四)落实优惠政策,创设帮扶条件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4

怎么用好每一笔钱,怎样让每一笔钱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让来自公共财政的对口援助款项处于透明的监管之下,让社会放心,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

与当地“无缝”对接,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2月5日下午,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在省委大院召开对口援建资金物资监管工作座谈会,援建方和受援地的监管人员齐聚一堂,商讨如何进一步加大监管合力,推进监管工作。

对口支援的项目是异地重建、异地管理、异地监督,如果处理不好,既可能造成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产生监督真空;也可能出现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的问题,影响重建工作的正常进行。于是,监督合力从探索走向了实践。

北京援建方形成“临时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体系,从市委组织部抽调从事干部监督的同志具体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在工程管理部门安排了招投标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负责组织、监督援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招投标工作;从市审计局选派了两位同志对援建工作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监控格局。通过与什邡市的共同努力,构建起了组织有力、协调一致、简洁高效的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监督检查工作领导机制。

广东在援建汶川时,因地制宜,采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凡“交钥匙项目”的监管,以广东方面为主,定期向汶川通报工程进展和审计监督情况;“交支票项目”的监管,以广东方面为主,定期向汶川通报援建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监管主体分工责任明确且互相配合,消除了监管“真空”。

在援建方和受援地展开密切合作的同时,前后方的“无缝”对接工作也渐入佳境。

“四川省纪委、彭州市纪委的同志对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因为他们,我们的工作难度降了不少。”在彭州市福建援建工地现场,负责监管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福建省监督检查部门的有关同志与四川省、成都市和彭州市监督检查部门经过深入研究讨论,一致通过了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检查制度》、《监督检查责任和分工》三个制度。

不仅是北京、广东、福建,同样,其他援建省市都和对口援建县市建立了类似的制度,明确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为加强服务保障和协调联系工作,我省从省纪委到受灾市(州)、县(市、区)、乡镇纪委都确定了负责联系协调工作的领导和人员。

“援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环节的人员必须协同配合,不能单兵作战,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也才能保证恢复重建优质高效。” 在彭州采访时,福建援建的一位高工告诉记者。

用先进的技术保证“流程有序”,援建省市在监管中高招频出

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共签署四批112个援建项目,总投资安排80亿元。在回顾援建经验时,上海市认为,项目体系要讲究优选,对准百姓之最需;“输血”工程要讲究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造血”功能要讲究长效,在形成机制上下功夫;援建资金要讲究透明,一分一厘都要接受监管。

上海创新了援建资金的管理机制,制订实施了20多项加强资金物资监管的制度,并通过浦发银行实行援建资金网上三级监管,每一分援建资金的使用和流转,都通过机制和信息化进行全过程监管,并在全国第一个向社会公示了援建资金安排、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

上海市在援建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强化监督。其中包括环节控制,指挥部对已建成的项目开展评估,解剖麻雀,为今后项目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在援建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流程,增强控制力,提高执行力,努力提高援建资金使用效益。

专职监督检查,筑就牢不可破的“护廉网”

福建援建前方指挥部下属9个分指挥部,涉及143个援建项目,在监督检查中如何将这支庞大的队伍和繁多项目协调起来?这不能不提到一群特殊的援建人员,他们是福建省从各个市州纪委派出的11名专业人员,直接安排到受援建的乡镇驻点,通过专职监督检查,保证了监督力量的全覆盖,为援建工程构建起一道道牢不可破的“护廉网”。

将前方与后方相结合、监管和服务相结合、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省前方指挥部明确责任,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三个单项进行考核评价,采用“月份考核评价,季度汇总评比”和“比优秀、授红旗;评落后,挂黄牌”的考评模式进行,意在加强“事前控制”。

“速度快,质量好,责任心强!”记者采访到的参与或见证援建工程的四川工作人员无一不对援建方大加称赞,“再来地震都不怕了!”

听到当地群众如此评价,“我们将继续严格监管,持续保持工作上的高压态势。”援建省市前方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记者观察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5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明确新一轮对口援疆结对关系之后,19个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并及时成立了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及前方指挥部和后方协调机构,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有效推进工作,各省市建立了省、市、县级相关部门与受援地相应市县、部门结对的立体援疆工作机制。同时,各省市都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环节,为保证对口援疆的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制定了对口支援项目、资金暂行管理办法,从项目、资金管理到廉政建设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援建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多次就援疆工作听取汇报、做出批示、提出要求。为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及时成立了自治区、地州及县市三级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对口援疆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了自治区与各地州、前方指挥部、后方协调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全方位多层面的援疆工作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积极整合中央补助、自治区预算内及对口援助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办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简报》及时掌握援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大对口援疆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援疆政策和援疆工作最新成果,使援疆工作深入人心。做好各级、各类来疆考察代表团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切实关心、尊重、支持和爱护援疆干部,为援疆干部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编制援疆规划

统筹兼顾、规划先行是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基础。对口支援省市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到受援地县考察调研,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确保质量”的原则和中央提出的分阶段目标,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水平、高效率编制对口援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并充分尊重受援地县的意见,注重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3月,各对口支援省市的对口援疆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均已完成,并经国家对口援疆部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各省市还编制了专项规划和分县市规划,对未来5年的援建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十二五”期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将达到650亿元左右,其中安排地方援助资金560亿元左右,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援助资金之多、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史无前例。

三、试点先行,民生优先

“要把各族群众热切盼望、迫切需要、具备条件的民生工程先建设起来,力争早日惠及民众。”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语铿锵有力。自治区党委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和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在百姓的期待中,一项项让人倍感兴奋的民生工程陆续上马,幸福如春风般迎面扑来。各对口支援省市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摆在援建工作的首位,迅速启动了以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教育、卫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试点项目172个。目前已完工110多个,其余项目可在年内建成。随着这些试点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当地各族群众真切体验到援疆工程带来的实惠。比如由天津市援建的策勒县安居富民工程示范区,使471户村民告别了过去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还为每家每户建设了一个暖圈用来饲养牲畜、配套一个3分地的蔬菜大棚,每家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北京、上海开通直达受援地和田、喀什的航班,方便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出行。深圳市在援疆工作中以“深圳速度”推进援助项目,对口援助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的学校、福利供养中心和医院3个项目2010年5月开工,9月份就全部封顶。广东省佛山市和广州市在半年时间内率先整体完成试点任务。这种反应迅速、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的做法,是各支援省市讲政治、讲大局和追求工作效率的体现。这不仅在当地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泛赞誉,也为做好今后的对口支援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强力推进2011年计划项目建设

今年,各对口支援省市围绕自治区“民生建设年”主题和民生实事工程,重点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设施农业、高效节水、乡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双语”教育、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卫生室等工程,共计安排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95个,项目援助资金超过140亿元。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工实施,各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密切配合、千方百计加紧推动。建立了前指与当地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机制,在规划编制以及年度项目计划的安排上,充分衔接协调。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办理审批手续,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部分省市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部分省市实行援疆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每个援疆项目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和项目责任人,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截至目前,2011年援助资金均已落实,1100多个援助项目已开工建设。随着援建项目的陆续建成,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实惠。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6

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统筹深化对口援疆

今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与欧亚各国“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将实现亚欧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兵团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等,与对口支援省市展开“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等深层次合作,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以基本已形成的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上”(铁路网、公路网和航空网、电网)、“地下”网(油气管网)为依托,利用兵团的区位优势,构建交通一体化;二是以新疆和兵团丰富的能源资源为依托,构建能源一体化;三是以兵团农业现代化为依托,构建产业一体化;四是以兵团口岸和金融体系为依托,构建贸易和金融一体化;五是以兵团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依托,构建文化旅游一体化;六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构建生态一体化。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统筹深化对口援疆,将有利于兵团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融合,有利于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二、以有效解决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

产业援疆是增强兵团“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3年来,兵团主动对接、搭建平台,依托自身优势,以存量引增量、以资源引投资、以环境引客商、以市场引项目,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差别化政策,积极与各类企业合作。同时,积极争取10个对口支援省市与兵团合作共建了台州工业园区、库西工业园区等14个园区,12个内地省市的21个经济开发区对口支援兵团16个产业集聚园区。兵团这些有效作为使产业援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3年来,10个对口支援省市共在兵团投资产业发展项目800余个,到位资金702.65亿元。依靠产业援疆的巨大推动,兵团生产总值首次实现破千亿元目标,三次产业结构也调整为32∶40∶28,二产比重稳定超过一产。

随着产业援建的持续推进,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兵团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的基础配套和市场开拓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园区虽然建成了,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得不到体现,甚至部分园区建成以后,只见建厂,不见开工。二是由于相似的区域环境,在新一轮对口援疆过程中,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构成成为了兵团、师、团和新疆大部分县市的首要选择,造成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兵团引进的行业以重化工为主,重化工行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有限,无法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职工群众增收问题。同时,这些行业分散发展对兵团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且恢复治理难度增加。

结合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产业援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应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一是兵团在充分利用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同时,与自治区进行协调沟通,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兵团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如根据新疆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与自治区一起对钢铁、水泥等当前需求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在整体上做到行业供需平衡,避免区域内部的过度竞争。通过对产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兵团的就业结构,乃至收入结构。二是加快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兵团应立足新疆农业资源充足、区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对口援疆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兵团城市和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一方面增加兵团经济发展实力。三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如鼓励其创业,经营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这样针对兵团团场少数民族职工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设计就业安置模式时,就可以考虑到放弃主要依靠“工业岗位”的思路,把“服务业岗位”作为他们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以提高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为重点推进教育援建

对口援疆,教育为基。3年来,兵团各师团的学校在对口援疆的支持下按照较高的标准新建或改扩建,设施配备齐全,学校的硬件系统快速提升,有了质的变化;通过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措施,学校的“软件系统”得到了一定提升,初步完成了“量”的聚集,但还未形成“质”的飞跃。持续推进教育援建遇到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因双语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岗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使得双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针对性不强,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

总结教育援建经验,结合教育援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应以提高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为重点持续推进教育援建。一是增加双语教师数量。通过扩大特岗教师规模、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和增加核定编制的办法加快补充双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落实南疆三地州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待遇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吸引力。二是提高双语教师能力。通过在岗双语教师到支援省市脱产培训;支援省市选派培训专家,充实双语培训师资力量;开展双语教师培训者培训,提升双语培训师资素质等多种措施,提高双语教师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在采取双向交流、两地培训等措施支持职业学校软环境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联合办学代培、中职代培、高职特培等合作办学,并通过支援省市中职教育专家远程指导等方式,实现与支援省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四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对口援疆省市合作,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兵团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使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培养一大批新型团场实用型人才和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7

__*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并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健全机构,选调优秀干部,切实加强对援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做好对援疆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要按照推动新疆受援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完成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规划。特别要注意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三要加快推进试点援建项目,抓好组织协调,加快工作进度,积累经验,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为下一步工作的全面展开积极创造条件。

四要建立良好的融资机制,按中央要求认真完成援疆资金筹集任务,保证援疆工作需要。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8

对口援助,更务实的做法

“5.12”地震后,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了中国东中部地区19个省份将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19个县(市)。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方案一出台,曾参与过扶贫开发、三峡移民迁建的各省,也紧锣密鼓地准备投入这场“对口支援”的洪流。其实,这种“一帮一”的科学方法早在建国之初就采用了。那时每到农忙,城里的组织部就会分派各个部门去各村帮忙收割,逢着洪涝旱情也是这样安排的。1996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更是将东部9个省、市和西部10个省、区联系在一起,在确定帮扶对象后,他们之间展开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口帮扶与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上世纪90年代,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三峡百万移民工程,同样是采取对口支援的办法。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上海、山东等11个省市以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非库区县被定为接收区。其中第一批移民的目的地是便上海,这样的安排多少具有象征意味:从大西南重庆的深山峡谷到物质发达的上海郊县,移民的外迁之路充满希望。

上海在对口支援三峡的工作中逐步推进,迈出了很重要的三步:1993年-1994年是起步阶段,以无偿援助为主,政府行为为主导;1995年起,对口支援步入实质发展阶段,上海提出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有机结合,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有机结合,对口支援工作与多种形式的交流有机结合”的工作方针,经济台作和无偿援助全面展开;1998年至今是稳定发展阶段,企业行为已成为对口支援的主导行为,除无偿援助、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外,异地安置移民成为这一阶段上海对口支援三峡的重头戏,这样也就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功能。

在共和国的“对口援建史”上,最为常见的“一帮一”则体现在各个地方结成的教育帮扶。2000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两个工程”,以学校对口支援为基本形式,以贫困地区为支援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东部支援省、直辖市各选择受援省、市100所学校,计划单列市各选择25所学校,结成“一帮一”的对了。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东部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西部13所高校实施支援和全方位的合作。

水过地皮湿,何况是一批带着自己教育、思想文化观念的人去了。所以支援过后,留下支援方的强烈印记是在所难免的。仔细观察国务院的汶川地震支援方案,不难发现,这次对口援建省份,除了是全国GDP排名最前省份外,大部分“结对子”的双方也是有过“前缘”的省份。当然,为了能更和谐融洽,一般也是派有一定历史联系、有经验的人马前去,帮扶了一回,下回出现情况了也还是原来支援方再去。震灾重建的“一帮一”安排,不仅根据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同时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

各地方对口支援模式

据四川经委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在地震中受损规模较大企业9236%已经恢复生产;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3080项工业项目中,有2658项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87亿元。数据显示,6个重灾市(州)工业均处于陆续回升之中,企业复产率最低的阿坝州也由去年底的50%左右恢复至74.71%。四川经委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除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外,企业快速复产主要得益于要素保障到位。

这是一组枯燥的数字,但重建精神让人提振。其中,广东对口支援本次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根据中央提出“1年内争取解决灾民生活需要,3年内恢复灾前水平”的要求,广东在3个月内就完成了汶川重建规划。根据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草案,汶川下属镇按照9度设防的防震标准规划,如果一个镇按照3万人的规模计算,预计总投资超过30亿元。

广东省财政计划,将连续三年每年拿出不少于财政收入1%的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对外公布的数据,2007年广东省地方财政收入为2785亿元,如按此计算,每年投入受援方汶川县的资金至少是27亿元。

作为对口支援四川什邡的北京市,2008年至2010年北京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资金总盘子将不低于70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智力支持和产业合作,今年将重点实施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学校、医院等39个援建项目。

北京市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是“节能屋”,一种拥有太阳能、节能灯、节水马桶、中空玻璃、餐橱垃圾处理系统等10项节能环保技术的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说,此次北京把节能环保最新、最实用的技术拿来支援什邡,是北京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灾后重建的第一步。

什邡市正在进行新城区的规划,北京也已经投人专家参与规划和设计,今后北京还将逐步在产业发展方面和其进行对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当地一些小规模、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淘汰,建立一些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北京希望从一开始就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注入整体规划。除此之外,还将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进入什邡,将在污水净化、雨水收集、地源热泵等方面发挥作用。

“支援什邡,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定规划的过程中,立足灾区实际,综合考虑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注意考虑长远发展。”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赴四川什邡市灾区考察对口援建情况时说。

而北川县的支援方山东省,在提前超额完成3.3万套过渡安置板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把加快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去年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于去年7月份提早拨付了5.6亿元农户建房补助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今年拨付1.6亿元用于新划入北川的两个半乡镇的农户建房补助,并强化对农户建房的技术指导工作,每个对口支援市都派出了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小组,通过发放技术指导手册和建设图集、办培训班、走村人户检查指导等形式,保证建房进度和质量。截至4月8日,已完成农户永久性住房36778户(其中修复21861户,重建14917户),占需修复和重建总数的58%。

对口支援的方式,也得到了百姓和专家的肯定:一是它科学进行了资源分配,避免全国各地的赈灾物资统统都堆积在同一个灾

区,资源不均和浪费的情况出现。二是加强了监督,对口支援的省份和城市有了明确具体的支援目标,一对一的方法细化了支援工作,使重建工作更快速、有效,也更防止了因混乱出现的赈灾物资遗失和贪污现象。三是加强了责任制,赈灾不再是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对提供支援的省份和城市来说,明白了灾后重建不是一时脑热的事情,而是一份需要细水长流付出支持的责任。四是减轻了中央调度赈灾的工作,免得灾后重建里各种琐事都要中央进行调配下指令才能执行。

全盘看去,各支援方就像派出去的车,使它们拥有更自主的权利,目标也更明确,这样就能把困难各个击破,效率也高。这一招还能在支援省市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竞赛。这种方法同样被许多支援省运用于内部,比如这次地震的对口支援中,广东省选定13个地级市结对帮扶汶川县的13个乡镇,广州市对威州镇,东莞市对映秀镇等等,它们的“车”则变成了自己的各个市、县,形成了“小车拉大车”。

在前不久,一位来自宜昌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对口援建,这是中央的英明决策,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我们、支援我们。”不过,全国对口支援四川重建的工作,2008年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工程更艰巨,难度更大,困难会更多。

援建背后

漫长而复杂的重建工作,并非仅靠拳拳盛意就可以大功告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对口支援工作在许多方面都需要“磨合”。

当70多名浙商转道成都奔赴广元青川灾区时,浙商团团长、浙江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副主任郑宪宏,对广元人已经并不陌生了。按照中央部署,浙江省从1996年起开始对口帮扶四川广元、南充两个革命老区。郑宪宏长期负责对口帮扶,他跑遍了广元的四县三区。

郑宪宏透露,对口支援青川县,也是浙江省主动争取的结果,“虽然青川灾情相对严重,余震不断,对口支援任务很重,但我们熟悉情况,双方感情深厚,能更好地帮助灾区恢复重建”。

虽然四川乐意积极引入浙江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但开放程度还是不够。一些浙江商人还记得对口帮扶初期,与四川人的接触感受,当时,还有一些浙江老板认为,四川基层有些公务员办事效率不高,服务精神少了点。

“后来看,这是一种相处上的不适应,体现了双方观念和制度环境上的差异。”郑宪宏说,从四川人的角度看,可能也觉得浙江人太会赚钱,老板对员工要求太严。正如谈恋爱都有“磨合期”,双方有今天的深厚感情,郑宪宏认为,首先要保持积极心态,多看对方长处。

这些年,双方高层互访不断,浙江省几任主要领导都来川“走亲戚”,广元、南充两地也年年派出党政代表团到浙江学习,浙江热情接纳来自广元、南充的数百名中层干部学习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你来我往,双方有了良性互动,沟通协作更密切。

也许也是浙江人天生的商业敏感性,在这次四川对口援建项目中,除了加快建设房屋、学校、医疗卫生等这些基本的民生项目外,浙江还把援助的重点瞄准了商贸市场的开辟。浙江商会推出了“浙商千企四川行”的考察活动,浙江省经协办利用全国的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网络,号召全国的浙商前来支援青川恢复重建,“第一批考察团过后,紧接着还有第二批、第三批浙商团队成行”。不少浙商准备将市场或基地拓展到青川来。浙江省工商局也组织了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柯桥纺织市场、海宁皮革城等在内的重点市场,对口支援青川。

对于这种做法,多少令人怀疑,如果这样大肆地拓展市场,是否会抑制当地人的竞争能力?如果浙商纷纷在这里开设他们的店面,租金、地价势必抬高,已经受震灾重创的当地人又如何承受得起?

对此,浙商团团长郑宪宏特别指出,三年对口支援浙江省财政要拿60亿元,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来说,难度不大,但光是给予、输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恢复重建的问题,从对口帮扶的经验看,对口支援同样应“授之以渔”。一直以来,浙江对口帮扶的经验是“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其实也适用于现在对口支援工作:“要看到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不能简单地把帮扶、支援看作施舍。”

青川县副县长杜非则也看到了这种贸易为当地带来的长处:汶川地震几乎破坏了青川县的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直至6月底,全县恢复商业网点1496个,仅占震前网点总数的25%。青川是个农业县,大批农产品无法外销,加快商贸流通产业恢复重建,对整个灾区的经济恢复和居民生活关系重大。

据了解,浙江省籽结合青川产业特色,充分发挥浙江的市场优势,帮助恢复重建青川商贸业。主要包括:浙江参与指导青川灾后商贸流通业网点规划编制,选择一家实力较强、管理较规范的超市或百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的生活资料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选择一家实力较强、管理较规范的农资企业,形成青川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扩大青川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等。充分利用浙江市场销售网络优势,开辟青川农副产品、中药材等在浙江的绿色通道。

浙江对口支援前线指挥部已成立了五个小组:项目规划组、项目推进组、工程管理组、产业发展组、后勤保障组。产业发展问题与基础设施重建并列为浙江对口支援的中心工作。这一“造血机制”建设中,浙江方面的思路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但是,对于企业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参与灾后援建,政府如何进行资金监管和后续绩效评估?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各方在日后谨慎观察。

在前面提到的三峡移民援助中,浙江省支援的地区是涪陵市,它的支援方式色最鲜明的是“企业合作”,浙江省内30多家知名企业主动进军三峡。当时捷足先登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创造性地采取“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协作方式,对涪陵3家亏损企业实行改造、迁建和经营。

《财经》杂志就曾经以娃哈哈过往参与三峡移民安置工作的记录为例,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问题摆在台前:1994年国企娃哈哈参与涪陵移民“对口支援”,在对移民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违规行为,比如超额、无计划使用移民资金,改变移民资金使用用途造成账目混乱,以及移民安置条件过于简陋引发“血汗工厂”指控等。

涪陵移民局官员李如华和刘彩均坦言,“对口支援”其实就是一种招商引资,移民经费对企业肯定有吸引力,政府还会提供优惠政策。在二期移民工程完成后,现在都不大提“对口授建”,直接招商引资了。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9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期望通过对口支援,提升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出台,明确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内容,其中提到:“示范院校要……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之后,各省(自治区)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对口支援文件。如,2008年11月,广西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广西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08〕148号),指定了广西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名单,明确了对口支援内容、形式、时间和管理方式等。2011年,广西教育厅再次下发文件《关于报送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的通知》(桂教高教〔2011〕119号),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检查落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12月经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就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内容和广西教育厅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至今已经与区内外多所院校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关系,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仅在广西范围就指导专业建设21批次,多形式培训师资1110人次,支援与共建合作开发课程16门,开出示范课程25次,讲座15 次,座谈交流25次,派出支援教师支援教学160多人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4 项,完成研究2项,联合培养学生600多人;在全国范围,指导专业建设36批次,多形式培训师资1432人次,支援与共建合作开发课程16门,开出示范课程25次,讲座18次,座谈交流35次,派出支援教师支援教学170多人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4项,完成研究1项,联合培养学生600多人,辐射和带动了全国40余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受益学生约40000人次。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受到了支援院校的好评。笔者作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全程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在近几年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发现处理好以下问题是搞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关键:

一、行政主管部门应处理的关键问题

1、实行动态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跟踪检查验收,确保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可以通过学校报送材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评定等形式完成。

2、加大经费投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口支援经费行政划拨,为持续、长效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3、引入激励机制。一是奖励对口支援成绩显著的院校,对支援工作开展成效显著的输出院校及其下属二级学院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奖励,对通过接受支援学校办学能力得到提升的院校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支援与受援双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奖励对口支援工作人员,包括组织管理者和深入支援一线的专业教师,同样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奖励。

二、支援院校应处理的关键问题

1、树立无私无畏的思想,积极主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支援院校应树立无私无畏的思想,摒弃惧怕被赶超的思想,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先进的理念和改革发展成果拿出来与受授方交流、分享。如:我院在受援方前来参观考察学习时,首先就是播放学院人才培养短片,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对方。要杜绝高高在上等待对方“求援”的行为,要拿出示范院校的风范,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如我校在了解到贵港职业学院有意向需要支援时,主动于2007、2008年组织“室内设计技术”、“物流管理”、“应用越南语”等学院拳头专业的骨干教师前往该校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讨等。要派出得力干将深入受援方开展支援工作,为对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协助。如我院派出“国家名师”黄春波教授出任贵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并由其多次带领“部级教学团队”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前往贵港职业学院开展了课程安排、教材征订、入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指导与交流。

2、实施造血式帮扶,减轻对口支援工作经济压力。支援院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原本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搞硬件方面的对口支援,因此,支援应着重从软件上扶助,实施“造血式”帮扶,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援助,指导对方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促进受援院校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培养教师,派出骨干教师到受援方挂职锻炼,开展专题报告会和学术讲座,邀请对方教师参与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帮助提高对方的师资水平;联合培养学生,发挥示范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接受对方学生前来实训实习,为对方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考前辅导和认证考试,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我校自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以后,多次派员前往相关院校并接受这些院校前来开展教育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研讨。

3、建立友好帮扶关系,增进支援与受援院校互利互信关系。支援院校要杜绝老大自居现象,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措词,避免损伤受援方自尊的提法。如我院在与对方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时,协议书标题多用“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的目标表述是“为了贯彻……精神,加快我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有效地发挥院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辐射、相互促进的作用,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协议书的对口支援内容提法为“共享发展成果”、“联合培养教师”、“联合培养学生”。协议书标题“合作”一词、协议书的目标表述和对口支援内容的提法体现了双方平等、各有价值、互惠互利,受援方比较容易接受。此外,对受援院校前来参观、考察、学习,要做到热情接待、友好招呼, 保持有礼有节,要建立兄弟般的帮扶情谊,增进支援与受援院校的互利互信关系,让受援方在双方合作中由衷地感叹双方合作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好。

三、受援院校应处理好的问题

1、转变观念,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要求帮扶。受援院校要认清示范建设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距离的客观实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固步自封中解放出来;要学会向先进学习,要学会借鉴已有的取得成功的本土的改革经验,要摒弃示范建设院校高不可攀的思想;不要停留在同一层面院校之间的交流之上,要向上看齐,要主动与先进院校联系,带队到先进院校考察学习,派出青年教师到合作的示范院校挂职锻炼,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要求帮扶。

2、克服畏难情绪,动员教职工融入支援院校掀起的教学改革热潮。受援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院校要赶超示范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大到管理体制,小到教学教法,系统性地改革必然会“伤筋动骨”。受援院校要克服畏难情绪,要跟教职工讲清改革与否的利害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学校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洪流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发展。受援院校要抓住国家以及地方实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有利时机,多方寻找有与本校同类专业的国家、自治区(省)级示范建设院校联系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选取示范建设院校拳头专业与本校对应专业开展对口支援与帮扶,通过每与一所示范建设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就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从而推动本院所有专业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成功开展对口支援的方法探讨

1、思想上高度重视。支援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口交流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完成国家示范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树立国家示范院校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感,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对口交流的路子。如我校领导亲自抓对口支援工作,确定了对口交流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的工作方法;建立并完善工作机构,将对口交流经费纳入示范建设预算给予落实,确保了工作经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建设《任务书》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了各级项目组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级项目组积极主动,加强与各合作院校对应教学单位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坚持“品牌输出”、“重在软件”的原则。各支援院校建设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搞硬件方面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软件方面的优势,输出品牌,带动受援学校的软件建设。我们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与受援学院交流,共享我院最新发展成果,促进了受援院校的改革与创新;联合对外开展招生宣传,扩大了受援院校的知名度;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受援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增强了受援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等。

3、探索工作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对口交流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开展对口交流工作中,既要讲无私奉献,也不能回避存在竞争的现实,要积极探索“双赢”的途径。我校从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高度,把对口交流工作与构建高职教育联盟结合起来,以构建泛北部湾高职教育联盟为目标,通过开展对口交流,加强各合作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了凝聚力,为下一步校际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和共同做大高职教育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0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口支援不仅使受援地区快速发展,而且援受地区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十二五”期间的援疆工作是国家层面的大动员,是全方位的对口援疆,支援地域广,涉及人口多,资金投入多,援助领域全面,不仅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合作。

一、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优势分析

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除去自有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还享有政策及可借鉴经验等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优势可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直接区位优势,是指受援地区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受援地区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商品运输费用过高、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等。

1、资源禀赋优势

新疆是国家的能源储备与接替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拥有大量的天然牧场林场,是优良的瓜果及粮食基地,民族众多,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优势资源都在等待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支援地区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突出,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加快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机逐渐成熟。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二是农业、旅游、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三是地处向西开放带来的机会。

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路堤边境线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连接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区域的桥梁,有非常明显的地缘优势,新疆处在13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与同样是13亿人口的周边8国大市场的结合部,具有实行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有机对接的优势,是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方面。新疆可以借助与8国接壤和 17个国家一类口岸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构建产业集群,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新疆地缘优势进一步显现,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新疆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带动新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政策优势

新疆经济发展自西汉以来便与“屯垦戍边”联系到一起。建国以来,屯垦戍边政策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疆的城镇化推进、大城市群建设以及优势资源转换等方面初见成效,这些为新疆经济的二次起飞奠定了基础。

而对口支援政策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正式提出和实施,1979年通过中央52号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至今已有近 50年的实践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对口支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010年国家确定2011年为新一轮援疆年,中央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还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以增加地方收入,同时动员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发展,“十二五”期间新疆发展的主基调是,通过思想大解放,发挥面向中亚的区位优势和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中,后发常常可以总结前者的经验教训,避免前者犯过的错误,受援地区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支援地区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快。

新疆地区可以利用后发机会移植前人的经验,加上新疆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新疆的发展思路就会更加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更有力度。新疆地区后发优势有以下内容:

新疆地区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支援地区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的认识丰富深刻和全面得多;新疆地区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支援地区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新疆地区可以跳越支援地区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越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既追求高速度,更注重高效益,同时也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教育振兴。跨越式发展是拥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新疆地区可以根据支援地区的发展水平来预测新疆今后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前景;新疆地区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接受支援地区的帮助。

二、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劣势分析

受援地多为落后、偏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人员素质低下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受援地区不能很好的判断项目的优劣,看问题不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可能还保留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发展落后的劣势

新疆地处边陲,远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同时,新疆周边各省均为欠发达地区,毗邻的中亚诸国正处于政治和经济调整的动荡期,可借助内外的力较少;此外,目前新疆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绿洲区灌溉农业,受干旱缺水的影响较大,工业化程度不高且结构单一,多集中于化工业、矿业,轻工业不足,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目前,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二)人才缺失的劣势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新疆由于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大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过去的20年里,新疆人才流失总数达21万人。据有关统计,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的学生约为1.2万人,毕业后返回故乡的仅为20%。同时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较大,这也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思想保守的劣势

新疆地区在发展中抢先发展的意识不强、步子迈得不大,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不活、办法不多。虽然后发地区因其固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但相同的是,所有地区的发展动力,都产生于思想解放这一源点。新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新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观念创新势在必行。同时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思路和意识想问题,尽快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促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由于自身努力不足导致的劣势

经验告诉我们,外部力量可以解决一时的难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为避免“受援依赖性”,新疆发展最核心的动力仍然在于新疆各民族人民的自力更生上。因此,立足现实,依靠自身,把握机会才是发展新疆经济之核心战略。

(五)短期效益的劣势

由于对口支援政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发起的,难免政治导向明显,而激励机制不足。我国政府在官员晋升的考核制度中,过于依赖 “政绩工程”,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难免沦为 “执行政治任务”,从而缺少长效动力,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道波. 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6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1

陈润儿说,代表团一行对新疆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感到震撼。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贯彻中央第四次援疆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非常认真。省委书记王宪魁要求把援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好,把对口县市当作自己的县市来支持。省长陆昊指出,在项目支持上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我们将结合自身和受援地区实际,在教育、医疗、就业、人才、产业援疆等工作上,力度再大一些,投入更多一些,工作更实一些,以实际行动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24日,代表团一行先后赴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寄宿制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庆广场和乌伦古河大桥项目现场、新疆建设兵团十师北屯市三馆合一项目现场、183团设施农业、保障性住房项目现场对黑龙江省对口援疆项目及黑龙江省派出教师、医生的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进行考察。

在考察结束后的对口援疆工作座谈会上,陈润儿说,黑龙江按照中央安排部署,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这些年来,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全体援疆人员在阿勒泰地区地委、行署和建设兵团十师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辱使命,各项援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下一步,黑龙江将认真落实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援疆工作水平。总体工作做到“一个落实”、“四个突出”。

“一个落实”就是全面落实中央援疆工作会议精神,“四个突出”就是进一步突出就业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和人才援疆。具体工作,在实施好已经做出的规划、铺开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在医疗远程诊断系统建设、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三个方面给予支持。

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哈尼巴提·沙布开说,新疆自治区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将切实用好援疆资金,把黑龙江每个援疆项目建设成两地之间的友谊项目、标杆项目和丰碑项目,将切实贯彻好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更加关心爱护援疆干部,全力配合做好未来援疆工作。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2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卫生支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提高农民健康素质作为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地、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卫生支农工作的认识,要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卫生支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卫生支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继续将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考核指标,做到分工明确,责权清晰。主要领导要定期研究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各地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最大数额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和保障。

二、明确目标,科学帮扶,提高对口支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科学调整确定对口支援单位,确保结成最合理的援受组合;要对援助目标、计划及人员的专业进行监督审查,对援助目标不明确、援助计划不具体、援助人员专业不合理的,要责成相关单位进一步调整完善,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需要,最大限度提高对口支援效果。各支援单位要对受援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认真调研,针对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对口支援计划,选准对口支援人员,切实帮助受援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和派驻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各受援单位要戒除“等、靠、要”思想,抢抓机遇,乘势借力,自主发展,积极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方法,广泛宣传,扩大卫生支农工作的受益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