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4 12:54:27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1

3.争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支持。一是争取司法部赠送一批法制宣传书籍、刊物、挂图、光盘等普法资料;二是争取普法经费;三是争取为普法办配备一辆法制宣传车;四是提升普法网水平,加大普法网络平台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2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4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新疆所有高等院校(包括兵团高校)都纳入了对口支援计划。从2007年起至今,对口支援的重心下移到学院层面,这使得对口支援工作有了更大的进展,对口支援形式更加趋于灵活,内容更加贴近基层需要,支援与受援双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支援的层面也越来越广。应该说,这一举措标志着对口支援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在提升受援高校办学水平、健全学科体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使对口支援更加富有成效。

一、对口支援下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不足。

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到学院后,出现了经费紧张问题,阻碍了该工作的深入开展。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财务情况。目前,面对本科生规模逐步缩小、成人教育严重萎缩、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办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许多学院的财政情况不容乐观,每一项经费支出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因此,考虑到学院的长远发展大计和国内高校间的竞争力,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相关学院在资金使用方面比较谨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支援学校政治方面的正收益最大,学术方面只有很小的正收益或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而经济方面则完全是负收益,不能弥补所付成本。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支援学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即纯支出状况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①受援学院本身就很困难,如果再承担相关的差旅费、招待费、对方交流人员的额外补助费、讲课费、考察费等经费支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不能实现对口支援的目的,反而会加重受援学院的负担。据了解,受援高校有许多学院正为支出较多的对口支援经费而暗自叫苦,而有些教师也对此颇有微词。

(二)支援人员难派。

对口支援是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是在双方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进行的。支援方要从教学人员安排中抽调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这势必影响学院的工作安排和支援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此外,受援学院急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支援学院恰恰也是紧俏的,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支援,一旦政治任务压下来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由于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相隔遥远,受援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各地习俗、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异,支援者在报名前会经过数度权衡和思想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很强的激励因素,则恐怕很难吸引优秀的支援者。

(三)计划执行不力。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各个学院都制订了相应的较为详细的对口支援计划,但是,由于学院事务繁杂,对口支援工作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和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学院里的其他工作随时可以临时取代它。目前,既没有一个指导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文件或规章制度,又没有任何奖惩办法,对口支援工作抓得太松,使学院失去了约束和动力,以致出现了上级检查时临时抱佛脚做工作应付差事的情况。同时,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有些支援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任务而草率敷衍,选派的支援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不能真正起到支援和带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受援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但是,对口支援第一阶段形成的北京大学“文化西援”模式、清华大学的教授团模式、浙江大学的联合科研模式、西南交通大学的重点学科突破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却没有形成规模,以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支援高校派出的学科带头人往往因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带动作用,工作还没开展起来就到了返回原单位的期限,导致支援工作的半途而废或成为“尾巴工程”。

除此之外,个别支援人员没有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给对口支援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根据教育部提出实施对口支援计划“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的要求,在对口支援重心下移时应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发挥出对口支援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西部地区缺乏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西部高校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西部高校的振兴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保证该项工作长期、高效开展。

建议教育部加大对口支援资金支持力度,彻底解决对口支援中的经费短缺问题。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在划拨给高校的教育经费中也要单列对口支援经费,专款专用,以供支援高校开展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同时,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借助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团体捐助或资助对口支援工作。

(二)制定激励政策,定期进行交流。

在对口支援资金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时,应全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积极认真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予以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优先晋级,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申报校际、院际联合课题的,国家要优先照顾,鼓励支援一方在受援学院兼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对以受援学院名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要予以支持和资助。

在制定激励政策的同时,各学院要制订长期的规划,轮流安排人员,把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责任明确,确保每年都有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支援者来到西部相对落后的高校支教。同时,受援高校的各个学院也要制定长远规划,选拔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轮流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支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学习支援高校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

为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扎实、有效,要杜绝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对口支援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的对口支援办公室要对照各学院制订的工作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学院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检查,如实反映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认真研究对策,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工作中应付差事,敷衍塞责,不认真执行上级要求和学院工作计划的单位,要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切实把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

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相关部门要做好各学校、各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关系协调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在良好、融洽、真诚、务实的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

实践证明,我国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成效非常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和运行模式,在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就成为今后对口支援工作的努力方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说:“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100年不动摇。”②就是着眼于长远,做好了将此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的打算。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的运行模式,整合相关政策,调整实施重点,由点及面,调动全国重点高校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铺开对口支援工作,使科学的教育和科研理念、技术、方法得以在西部欠发展的高校广泛应用,使东西部高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受援高校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态度改善支援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注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对口支援提供物质和后勤保障。

当然,随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会越来越成熟,成果会越来越丰硕,东西差距会越来越小,校际、院际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资源的优势组合也将极大地提升双方在国内和国际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都是我们所期盼的,一定会实现。

注释:

①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6.

②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82.

参考文献:

[1]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陈国珠,徐剑.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3]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3

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我校先后新疆农业大学与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在内的等五所内地支援高校积极联系,主动协商,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条件、学术交流、图书馆建设、研究生培养等诸多援建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援受双方积极沟通,共同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多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开展的情况

(一)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确保障援建工作顺利进行

南京农业大学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和合作关系,两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2002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两校的对口支援关系得到明确,我校将支援工作作为重点议题列入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讨论对口支援工作,确定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成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为使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办、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学院职责,形成了良好的对口支援格局;建立援受双方之间高校领导和教师互访机制,两校主要领导每年进行一次会晤和交流,专项研究和协调支援工作。双方校领导、对口部门与院系领导以及学科教师互访50余人次,交流办学思想与经验,具体落实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工作。两校及时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不断发扬成绩,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院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每年召开数次领导小组例会,听取、研究、落实和检查我校在对口支援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并形成会议纪要。此外,还编印了对口支援的专题简报,并拨出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实施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使援教教师安心工作,解决援教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为援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专人负责援教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及有关对口支援工作,并在教工宿舍区为援教教师安排了两居室住房,购置了家具、电器、卧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各有关学院为援教教师安排专人负责反映和解决援教教师碰到的工作及生活问题,协助做好援教教师上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实行政策倾斜,为援教教师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保证了支援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开展。

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与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工作便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结合进行。

承担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内地五所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都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与合作关系,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援建工作。2006年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我校将此项工作也作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雒秋江校长为此专门召集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全校各学院领导,传达教育厅动员会议精神和刘怡副主席的讲话,并且布置了如下工作:学校成立“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学位办;各一级学科所在学院的院长为对口支援负责人,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各学科应指定具体办事人员负责联系工作;做好协议书的起草工作,各一级学科在协议书范本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对协议书进行充实和修改;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都应认真负责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及时将计划实施的情况在校报和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各受援一级学科应高度重视计划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与支援方联系协调,特别要注意将此计划的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利用支援方的资源,提高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水平;各受援学科应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5年为一周期。各项措施要具体且可操作,切忌宽泛空洞;没有列入对口支援的其他学科应主动寻找切入点,参与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随后,校党委常委会议专题讨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宝城要求将此事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党委常委会决定由雒秋江校长担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彤副校长和阿不来提副校长任副组长,并落实了办公室的工作经费。在此情况下,援受双方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5份,备忘录3份,学院级援建协议多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下发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国农大在教育部召开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之前,于2006年6月1日和2日,由副校长谭向勇率领的8人考察组来到我校,就两校在生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建设和对口支援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协商,达成了全面具体的合作共识。在两天的考察中,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武卫华等专家为我校师生举行了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深入到对口学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协商,专家们务实的作风得到我校师生的高度赞誉。6月2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备忘录签字仪式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怡、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也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及考察组7名专家、我校党政领导李宝城、雒秋江、阿不来提、张建华以及学校对口受援的相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上,雒秋江校长介绍了两校在对口支援学科建设的协商、洽谈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从前期筹备到具体实施,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此次达成了许多具体事宜,并都一一落到了实处,使每个环节都更具可操作性。这次对口支援是双方今后在更多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开端。

十月上旬,我校党委书记李宝城、校长雒秋江、副校长陈彤、王涛等带领研究生处和我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受援学科所在的学院领导赴五所支援学校进行回访,回访期间同支援学校就可能的支援项目和支援方式进行了认真探讨,并与支援学校签订了回访备忘录。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援教工作按计划实施。支援高校派教师到我校支教是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先后分5批派出14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管理干部到我校援教和挂职援助,帮助开出新课和急需课程40门次,涉及农、理、经、管、工、法六大学科领域,直接授课1500余课时,保证了我校急需课程的顺利开设;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也根据双方的协议,派出了教师和领导干部到我校挂职和支教;南京农业大学向我校开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场所,优先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并派出南京农业大学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系列学术报告,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天真教授等应邀到我校访问,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会见了张天真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导与张天真教授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问题达成初步意向。9月6日至7日,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和研究生处领导及学位办工作人员等先后走访了我校九个学院,就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援疆学科建设”的作用等议题,分别与各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研室主任等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日元贷款和省部共建等项目为各学院提供的仪器设备,部分地解决了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直以来存在的困难。有了设备,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希望通过“援疆学科建设”,对口支援的五所内地重点院校能在师资培养、科研等方面切实为十个援建学科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了五所内地支援高校,进一步就援建事项达成协议。对口的学校、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先后来访11人次,了解我校情况,安排讲学、讲座、培训、指导等活动,促进了双方友谊。

2、开展师资委培、挂职锻炼及学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02年以来,我校充分挖掘南京农业大学援教教师专业特长,通过“传、帮、带”,先后为我校培养了许多名专业课教师,我校受援院系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双方互聘研究生指导教师,交流研究生教育经验,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已招收我校11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定向培养博士学位教师2名;指导3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这一工作在五所支援学校展开,内地五所高校接收我校11人进修或攻读学位。

3、推进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随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支援学校和我校间的学术活动及管理经验交流日益增多。来疆援教教师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工作,还围绕交流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等内容,程度不同、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学术交流或专题报告活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专题报告40余场。

2006年9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棉花育种专家张天真教授访问我校,对农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事宜达成初步意见,并为共同开发新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就我校拟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新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事宜进行了认真磋商。2006年5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土地资源管理专家曲福田教授访问我校,作了题为《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学术报告,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职工进行了座谈,就我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了专题讲座,并就相关问题与我校经管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该院师生很受到极大启发。

2006年7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专家钟甫宁教授应邀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为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应用经济学必须强调实证分析》和《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其务实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学识再一次给经管学院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8月中旬,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欧名豪教授、院党委书记吴群教授和郭贯成教授应邀前往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并参观了学院在哈密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工作给予了具体建议。

2006年8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宋华明处长一行6人访问我校,就学科援建的有关组织和落实工作与我校研究生处进行了商讨。

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戴伟在我校资环学院工作期间,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资环学院在林业总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新疆南山林场)建成了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已挂牌。同时他还积极联系,促成我校资环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利用德国专门基金,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新疆合作召开中德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戴伟援疆期满回京时,资环学院还专门给北京林业大学人事部门写了感谢信。

援疆干部、中国农业大学王涛教授来我校任副校长后,十分关心学科建设的问题。他力促在我校农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双方已签订协议(等新疆农大中心实验楼盖好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他还积极地为我校申报第十批博士点、硕士点出谋划策,为申报成功出了不少力。

4、加强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援受双方联合申报课题6项,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麻浩教授,在我校工作期间,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亲自主持写本子,负责申报成功二项课题:一是教育厅创新群体的课题(作物遗传育种)20万,一是教育厅重大项目(鹰嘴豆)10万。麻浩教授还亲自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在回到原单位南农后,仍然利用与新疆农大的工作关系,为我校农学院与南农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牵线,双方计划作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每年由南农方面给我校农学院一个开放课题,提供经费支持。

我校动科学院的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韩兆玉,协助动科学院成功申报了伊犁奶牛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的课题,经费8万元。同时他还积极下到地方上,利用动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办班的机会,为地方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支教教师吴未和梁亚荣二位博士,讲课方式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制作的课件,都无偿提供给了支教学院。

我校林学院李霞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成功后,主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高述民博士参与研究,提供了8万元经费支持。

由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和新疆农业大学蒋平安教授联合主持的有关罗布泊地区土壤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农业大学在考察活动经费、仪器设备与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蒲春玲教授,在申报国家课题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吴群教授的指导,他们也积极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工作。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来疆进行有关兵团保险的课题调研时,我校经管学院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校经管学院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课程安排等方面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许多专家的咨询和建议。

5、协助我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南京农业大学1999年即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估,在本科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应我校迎接2007年9月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需要,南京农业大学将投入10多万元开发并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的一整套教学管理系统无偿移植到我校,实现了成绩网上管理、教师网上报送成绩和学生网上选课,师生开展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也进入调试阶段,即将投入使用,这一系列的工作促成了教学管理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管理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在我校教学管理改革和本科教学迎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我校节省了约15万元的市场开发费用。另外,我校为借鉴南京农业大学评估经验,寻求帮助,先后由我校党委书记和副校长带队到南京农业大学参观交流,并在评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达成了援助协议。

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经王涛副校长联系,也表达了意向让我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去到中国农大学习研究生管理软件,并提供软件,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6、支援方给予我校物质支持。

援建关系确立后,已不仅局限于学科之间。近日,河海大学图书馆利用工作人员个人捐款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4台计算机,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15台电视机和DVD机,这种援建活动对于改善新疆农大图书馆的硬件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向我校资环学院赠送了1套电动取土机用于科研工作。

二、工作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前提。提高认识的基础在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级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援建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广泛开展了援建工作的宣传工作,确保认识上的“三个到位”,即学校党政领导的认识到位、各级部门的认识到位、教师的认识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利用各种机会到对口援建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并邀请对方领导、教师到我校指导帮助,把援建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为加强对援建工作的领导,学校要求各学院相应成立了管理机构,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在工作中,凡是部门不能解决的事情,都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并得到落实,从而增强了学校受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关键。援建工作涉及到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研究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如何使这一工作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这需要在广泛调研,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党政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学院落实受援项目,带领职能部门和学院学科负责人到五所内地高校实地考察,就援疆学科建设问题与五所高校反复磋商,最后确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师资,定点培养研究生为重点,广泛进行合作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尽快上水平、上台阶。由于我校在援建工作中明确了工作中心,人员交流、援教教师支援建设重点课程等工作都配合这一中心,因而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心下移”,由两校相关学院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具体合作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在援建工作上的积极性,确保援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加强宣传,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条件。新疆农业大学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学校计划宣传信息交流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以进一步宣传计划实施情况,加强校际间交流,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援受双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宣传橱窗、校报、网页、简报等加强相互宣传,互派教师和学生到对方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等,对营造全校性的对口支援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今后工作方向

通过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两项工作是教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把这两项工作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1、继续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开展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工作。我校已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十一五”期间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以项目为依托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要以新疆特色项目为依托,争取与支援高校合作申报国家课题。另外,要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拓展援建工作内容,落实好教师援教和双向干部挂职工作,落实好我校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委托培养和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发挥两校优势,落实好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实验室开放、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努力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再上台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4

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我校先后新疆农业大学与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在内的等五所内地支援高校积极联系,主动协商,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条件、学术交流、图书馆建设、研究生培养等诸多援建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援受双方积极沟通,共同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多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开展的情况

(一)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确保障援建工作顺利进行

南京农业大学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和合作关系,两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2002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两校的对口支援关系得到明确,我校将支援工作作为重点议题列入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讨论对口支援工作,确定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成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为使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办、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学院职责,形成了良好的对口支援格局;建立援受双方之间高校领导和教师互访机制,两校主要领导每年进行一次会晤和交流,专项研究和协调支援工作。双方校领导、对口部门与院系领导以及学科教师互访50余人次,交流办学思想与经验,具体落实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工作。两校及时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不断发扬成绩,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院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每年召开数次领导小组例会,听取、研究、落实和检查我校在对口支援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并形成会议纪要。此外,还编印了对口支援的专题简报,并拨出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实施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使援教教师安心工作,解决援教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为援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专人负责援教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及有关对口支援工作,并在教工宿舍区为援教教师安排了两居室住房,购置了家具、电器、卧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各有关学院为援教教师安排专人负责反映和解决援教教师碰到的工作及生活问题,协助做好援教教师上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实行政策倾斜,为援教教师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保证了支援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开展。

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与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工作便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结合进行。

承担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内地五所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都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与合作关系,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援建工作。2006年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我校将此项工作也作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雒秋江校长为此专门召集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全校各学院领导,传达教育厅动员会议精神和刘怡副主席的讲话,并且布置了如下工作:学校成立“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学位办;各一级学科所在学院的院长为对口支援负责人,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各学科应指定具体办事人员负责联系工作;做好协议书的起草工作,各一级学科在协议书范本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对协议书进行充实和修改;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都应认真负责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及时将计划实施的情况在校报和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各受援一级学科应高度重视计划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与支援方联系协调,特别要注意将此计划的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利用支援方的资源,提高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水平;各受援学科应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5年为一周期。各项措施要具体且可操作,切忌宽泛空洞;没有列入对口支援的其他学科应主动寻找切入点,参与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随后,校党委常委会议专题讨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宝城要求将此事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党委常委会决定由雒秋江校长担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彤副校长和阿不来提副校长任副组长,并落实了办公室的工作经费。在此情况下,援受双方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5份,备忘录3份,学院级援建协议多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下发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国农大在教育部召开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之前,于2006年6月1日和2日,由副校长谭向勇率领的8人考察组来到我校,就两校在生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建设和对口支援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协商,达成了全面具体的合作共识。在两天的考察中,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武卫华等专家为我校师生举行了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深入到对口学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协商,专家们务实的作风得到我校师生的高度赞誉。6月2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备忘录签字仪式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怡、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也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及考察组7名专家、我校党政领导李宝城、雒秋江、阿不来提、张建华以及学校对口受援的相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上,雒秋江校长介绍了两校在对口支援学科建设的协商、洽谈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从前期筹备到具体实施,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此次达成了许多具体事宜,并都一一落到了实处,使每个环节都更具可操作性。这次对口支援是双方今后在更多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开端。

十月上旬,我校党委书记李宝城、校长雒秋江、副校长陈彤、王涛等带领研究生处和我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受援学科所在的学院领导赴五所支援学校进行回访,回访期间同支援学校就可能的支援项目和支援方式进行了认真探讨,并与支援学校签订了回访备忘录。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援教工作按计划实施。支援高校派教师到我校支教是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先后分5批派出14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管理干部到我校援教和挂职援助,帮助开出新课和急需课程40门次,涉及农、理、经、管、工、法六大学科领域,直接授课1500余课时,保证了我校急需课程的顺利开设;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也根据双方的协议,派出了教师和领导干部到我校挂职和支教;南京农业大学向我校开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场所,优先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并派出南京农业大学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系列学术报告,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天真教授等应邀到我校访问,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会见了张天真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导与张天真教授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问题达成初步意向。9月6日至7日,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和研究生处领导及学位办工作人员等先后走访了我校九个学院,就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援疆学科建设”的作用等议题,分别与各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研室主任等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日元贷款和省部共建等项目为各学院提供的仪器设备,部分地解决了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直以来存在的困难。有了设备,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希望通过“援疆学科建设”,对口支援的五所内地重点院校能在师资培养、科研等方面切实为十个援建学科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了五所内地支援高校,进一步就援建事项达成协议。对口的学校、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先后来访11人次,了解我校情况,安排讲学、讲座、培训、指导等活动,促进了双方友谊。

2、开展师资委培、挂职锻炼及学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02年以来,我校充分挖掘南京农业大学援教教师专业特长,通过“传、帮、带”,先后为我校培养了许多名专业课教师,我校受援院系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双方互聘研究生指导教师,交流研究生教育经验,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已招收我校11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定向培养博士学位教师2名;指导3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这一工作在五所支援学校展开,内地五所高校接收我校11人进修或攻读学位。

3、推进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随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支援学校和我校间的学术活动及管理经验交流日益增多。来疆援教教师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工作,还围绕交流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等内容,程度不同、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学术交流或专题报告活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专题报告40余场。

2006年9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棉花育种专家张天真教授访问我校,对农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事宜达成初步意见,并为共同开发新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就我校拟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新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事宜进行了认真磋商。2006年5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土地资源管理专家曲福田教授访问我校,作了题为《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学术报告,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职工进行了座谈,就我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了专题讲座,并就相关问题与我校经管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该院师生很受到极大启发。

2006年7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专家钟甫宁教授应邀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为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应用经济学必须强调实证分析》和《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其务实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学识再一次给经管学院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8月中旬,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欧名豪教授、院党委书记吴群教授和郭贯成教授应邀前往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并参观了学院在哈密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工作给予了具体建议。

2006年8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宋华明处长一行6人访问我校,就学科援建的有关组织和落实工作与我校研究生处进行了商讨。

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戴伟在我校资环学院工作期间,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资环学院在林业总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新疆南山林场)建成了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已挂牌。同时他还积极联系,促成我校资环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利用德国专门基金,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新疆合作召开中德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戴伟援疆期满回京时,资环学院还专门给北京林业大学人事部门写了感谢信。

援疆干部、中国农业大学王涛教授来我校任副校长后,十分关心学科建设的问题。他力促在我校农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双方已签订协议(等新疆农大中心实验楼盖好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他还积极地为我校申报第十批博士点、硕士点出谋划策,为申报成功出了不少力。

4、加强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援受双方联合申报课题6项,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麻浩教授,在我校工作期间,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亲自主持写本子,负责申报成功二项课题:一是教育厅创新群体的课题(作物遗传育种)20万,一是教育厅重大项目(鹰嘴豆)10万。麻浩教授还亲自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在回到原单位南农后,仍然利用与新疆农大的工作关系,为我校农学院与南农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牵线,双方计划作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每年由南农方面给我校农学院一个开放课题,提供经费支持。

我校动科学院的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韩兆玉,协助动科学院成功申报了伊犁奶牛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的课题,经费8万元。同时他还积极下到地方上,利用动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办班的机会,为地方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支教教师吴未和梁亚荣二位博士,讲课方式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制作的课件,都无偿提供给了支教学院。

我校林学院李霞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成功后,主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高述民博士参与研究,提供了8万元经费支持。

由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和新疆农业大学蒋平安教授联合主持的有关罗布泊地区土壤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农业大学在考察活动经费、仪器设备与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蒲春玲教授,在申报国家课题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吴群教授的指导,他们也积极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工作。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来疆进行有关兵团保险的课题调研时,我校经管学院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校经管学院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课程安排等方面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许多专家的咨询和建议。

5、协助我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南京农业大学1999年即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估,在本科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应我校迎接2007年9月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需要,南京农业大学将投入10多万元开发并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的一整套教学管理系统无偿移植到我校,实现了成绩网上管理、教师网上报送成绩和学生网上选课,师生开展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也进入调试阶段,即将投入使用,这一系列的工作促成了教学管理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管理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在我校教学管理改革和本科教学迎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我校节省了约15万元的市场开发费用。另外,我校为借鉴南京农业大学评估经验,寻求帮助,先后由我校党委书记和副校长带队到南京农业大学参观交流,并在评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达成了援助协议。

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经王涛副校长联系,也表达了意向让我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去到中国农大学习研究生管理软件,并提供软件,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6、支援方给予我校物质支持。

援建关系确立后,已不仅局限于学科之间。近日,河海大学图书馆利用工作人员个人捐款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4台计算机,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15台电视机和DVD机,这种援建活动对于改善新疆农大图书馆的硬件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向我校资环学院赠送了1套电动取土机用于科研工作。

二、工作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前提。提高认识的基础在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级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援建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广泛开展了援建工作的宣传工作,确保认识上的“三个到位”,即学校党政领导的认识到位、各级部门的认识到位、教师的认识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利用各种机会到对口援建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并邀请对方领导、教师到我校指导帮助,把援建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为加强对援建工作的领导,学校要求各学院相应成立了管理机构,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在工作中,凡是部门不能解决的事情,都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并得到落实,从而增强了学校受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关键。援建工作涉及到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研究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如何使这一工作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这需要在广泛调研,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党政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学院落实受援项目,带领职能部门和学院学科负责人到五所内地高校实地考察,就援疆学科建设问题与五所高校反复磋商,最后确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师资,定点培养研究生为重点,广泛进行合作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尽快上水平、上台阶。由于我校在援建工作中明确了工作中心,人员交流、援教教师支援建设重点课程等工作都配合这一中心,因而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心下移”,由两校相关学院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具体合作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在援建工作上的积极性,确保援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加强宣传,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条件。新疆农业大学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学校计划宣传信息交流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以进一步宣传计划实施情况,加强校际间交流,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援受双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宣传橱窗、校报、网页、简报等加强相互宣传,互派教师和学生到对方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等,对营造全校性的对口支援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今后工作方向

通过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两项工作是教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把这两项工作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1、继续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开展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工作。我校已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十一五”期间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以项目为依托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要以新疆特色项目为依托,争取与支援高校合作申报国家课题。另外,要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拓展援建工作内容,落实好教师援教和双向干部挂职工作,落实好我校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委托培养和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发挥两校优势,落实好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实验室开放、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努力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再上台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5

2006年下半年,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南大学五所高校为我校对口支援高校,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南大学为全面对口支援高校。

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提高边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对边疆地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边疆稳定都有着深远意义。校党委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意义,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教育厅的领导下,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紧密结合我校和内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口受援工作。

二、建立机构、明确职责,确定基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首先,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校长任组长,并划拨对口支援工作专项经费,从组织和财力上保证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根据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带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等各方面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三,深入各学院、各附属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各学科的现状和迫切需求,确定出受援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受援计划,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通过“借脑引智”、“借船出海”等方式做出可行性计划,引进人员、项目、成果和理念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与援建高校双赢的目标。

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项目带动支(受)援工作,务求实效。

一年来,我校领导多次到对口支援学校走访,洽谈对口支援及合作意向,并通过援疆干部积极牵线搭桥,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果。

首先,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受援目标。我校积极围绕内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病原学、方剂学、生药学等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条件,通过整合我校的特色项目,与对口支援高校积极开展合作,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论文质量。以交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站工作人员和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形式引进相近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员。以筹建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实验室为基础,争取到2007年,建立“新疆特色环境、资源与健康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为标准,提高我校科研申报质量。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医生报考支援高校的博士学位,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几所对口支援高校共派出了40位骨干教师赴我校授课,并选派了6名援疆干部到我校挂职。目前,中山大学与中南大学已经同意接受我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招生录取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我校有二十多名在职人员已经报考。中山大学医学院向我校赠送了部分教材和课件,我校基础医学院也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前往中山大学学习、进修。浙江大学专家来我校举办学习班传授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经验,帮助我校搭建生理学教学网站,并赠送了20多万元的精品课程上网管理系统软件。北京中医药大学计划同我校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专门为我校培养中医药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忠道一行四位专家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进行示范性教学和学术讲座。其中,陈争教授还将留我校工作三个月,帮助我校建设生物遗传学科以及合作组建“遗传学咨询门诊”等。以曾益新院士为首的中山大学中青年学者也来我校开展肿瘤学、眼科学、妇产科学、神经内科学以及人文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讲座。不仅提高了我校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对本学科最新进展的认识,而且通过查房、手术等也除去了部分患者的痛苦。仅眼科就救治了20例患者的视力,使他们重见光明。同时,通过交流我校还将送派一批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前往中山大学等对口院校进修学习。

第三,加强科研合作

我们将把一些特色课题和优势研究资源拿出来,与援建高校共同立项、共同研究、共享科研成果,积极务实、合作交流、实现双赢。通过校际交流及谢富康、马金龙两位援疆干部的积极努力,中山大学与我校基础医学院建立了法医研究所和司法鉴定所,并建立了法医学教学与科研基地,既填补了我区司法鉴定的空白,也为我校的法医学教学和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洽谈了与我校包虫病研究所合作成立病原研究所,同时洽谈了在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事宜,并与中山大学联合申报了部级课题。

第四、其他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每年将提供10万元的专项资金(我校以1:2配套)用于对口支援工作。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全面对口支(受)援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专家教授专程赴我校指导评估工作;同时帮助我校在法医精神鉴定方面给予技术和人员支持。与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具体援助计划正在细化,并派专人来我校考察,探讨合作和援助的具体项目。

我校在不断与对口高校合作的同时,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支援合作关系,特别是通过援疆干部在我校和学院担任领导,很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中山大学谢富康教授、山东大学马金龙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教授、浙江大学张晓明教授和沈乐良教授,把内地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带到了我校,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还积极主动寻找对口支援的合作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委托培养我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在该校学习基础课程。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6

以学校之间对口支援为基本形式,以乡镇学校为支援对象,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发挥示范学校和骨干教师作用为主线,以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以推进薄弱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促使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二、帮扶目标

按照“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的帮扶总体思路,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通过实施校对校“对口帮扶”工作,发挥城镇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所有优质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帮扶时限

帮扶活动从2013年10月开始,至2016年8月止,为期三年。所有优质学校要对口帮扶一所薄弱学校,制定相应的帮扶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好对口支援计划。

四、帮扶任务

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帮扶工作。

(一)学校管理水平帮扶

1、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帮助受援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2、帮助受援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3、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学期互派至少1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到对口学校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支教领导每学期支教累计不少于一个月,每次连续开展指导工作不少于一周。

4、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年要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交流与学习。

5、帮助受援学校规划校园布局,做好校园文化、绿化、美化、净化等工作。

(二)教育教学工作帮扶

1、帮助受援学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引导受援学校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效率和水平。帮助受援学校用好各级基础教育网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受援学校教研活动的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帮助受援学校加强部室的建设、配备,并对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5、共同开展课外活动。学校举办各类艺术节、科技节和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相关节庆活动时,双方学校互派师生参与,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6、共同开展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手拉手等活动,促进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

(三)教师业务素质帮扶

1、帮助受援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工作措施。对受援学校教师每年全员培训一次以上,3年内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培养一定数量的县级学科骨干教师。受援学校科任教师人数在20人以下,至少培养1名,受援学校科任教师在20-50人,至少培养2名,受援学校科任教师在50人以上,至少培养3名。

2、帮助受援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

3、帮助受援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展同类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包括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报告等交流活动。

4、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每学年要互派教师不少于2名到对口学校任教,尤其是短缺学科,确保受援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支援学校教师每学期支教时间累积不得少于一个月,每次连续开展支教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四)经济物质方面帮扶

支援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给予受援学校经济物质帮扶,也可提供自身闲置的教学仪器、教具和图书等。

(五)其它方面帮扶

提倡开展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其它帮扶,并能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挖掘优质学校办学潜力,促进支援学校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各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对口帮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对口帮扶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安排专人负责。要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成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是一项全方位合作、多方面协调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成立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教育局每学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对帮扶工作考核和评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帮扶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要通过建立互访制度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校对校沟通,及时掌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研究和协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定期做好工作小结,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帮扶办法。

(三)签定帮扶协议,规范双方行为

对口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签定帮扶责任书,进一步明晰3年内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和分年度的具体目标任务。支援学校要加强与受援学校沟通和交流,逐项落实自身担负的责任目标。各受援学校要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帮扶学校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以及好思想、好作风,要克服依赖思想和各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四)落实优惠政策,创设帮扶条件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7

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实施的6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并完工,援助资金4.8亿元,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完工率均为100%。实施“三个一”工程安置当地就业过万人。为受援地培训教师1495人次。援疆医生诊疗受援地患者19012人。天津市企业与受援地签订协议项目28个,已有20家企业落地,实际投资额达到了25亿元。组织两地双向干部考察挂职460余人次,受援地干部赴津考察挂职交流556人次。

河北省:安排援疆项目17项,援助资金7.78亿元,目前已7个项目竣工,10个项目主体完工。着力推进产业援疆,签约重大合作项目50多项,总投资约813亿元;为巴州和农二师举办各类培训班99个,培训当地干部人才3900多人次;连续两年开展“10件实事”活动,成效明显,进一步密切了支受两省各族百姓感情。

山西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深入与受援地对接沟通,建立了山西省11个市结对支援阜康市12个乡镇和农六师14个团场的深层全覆盖,形成良性互动。两年来,共计安排援疆项目18项,安排援助资金1.99亿元,并实现了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完成率100%,援疆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辽宁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产业合作”两项主要任务,建立起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规划实施、干部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团队建设管理“五位一体”的援疆工作结构。高水平编制对口支援综合规划,“百项百亿工程”强势起航;高标准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工作,“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高效率推进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两地共识,“百企万岗”工程助力受援地的跨越式发展。共实施的83个援建项目,援助资金6.13亿元,已有72个主体完工,其余跨年度项目均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吉林省:坚持共商民生民利、突出吉林特色,安排援疆项目34个,援疆资金1.83亿元,且项目全部开工,资金一次性拨付到位,实现了援疆综合规划的良好开局。“长白计划”共接收1400余名各类学生参加技能培训;“灯塔计划”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培养,促进了交流交往交融;企业援疆、文化援疆、社会援疆推动各方力量,开展了“五化十帮”;联合监督检查“三个机制”已经形成;援疆干部人才致力“源头活水”,担当责任,倾心岗位。

黑龙江省: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形成了龙江特色。共实施项目69项,安排援助资金2.2亿元,且项目基本全部完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产业合作。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培养本地干部人才,累计在两地开办各类培训班215个,培训受援地区干部人才超过8000人次。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帮助抗灾自救、改善民生,争做好事实事。

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和巴楚四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动员、企业参与”的援疆机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共安排援助资金17.15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26个;通过“招商、招工、招生”工作,扎实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围绕教育、卫生援疆,各项社会事业工作深入开展,以人才援疆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人才资源开发,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文化援疆亮点频现。

江苏省:是唯一一个对口支援两个地州的支援省,按照“要为受援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和“真情援疆、科学援疆、持续援疆”要求,江苏省科学编制援疆规划,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创新援建合作模式,共计在伊犁州直、克州(一市两县)、农四师、农七师安排援疆项目363个,援助资金15.65亿元。以提升素质为重点,扎实做好干部人才培训工作,精心组织了409名干部人才赴江苏挂职锻炼,组织了3.7万人次的行业各类干部人才接受业务培训和交流,组织开展了人才援疆“六大行动”, 树立了江苏干部人才援疆新特点。努力推进产业援疆,开启“百企千亿”等一系列产业合作项目,江苏省与自治区已达成投资协议总额1350亿元、项目130多个,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新疆。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援疆工作新亮点,充分发挥江苏办园区和港口建设的经验,从规划、人才培养、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等工作入手,把政府的管理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开发区开发建设。

浙江省: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阿克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目标,两年共实施项目149个,安排援助资金17.7亿元。重点实施了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城乡饮水安全、“双语”育才、健康普惠、农牧民增收、关爱温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民生工程。产业援疆共达成投资合作项目83个,协议资金643亿元,已到位资金41.38亿元。实施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赴浙培训和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为重点的智力项目,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7万人。

安徽省:选派了101名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工作,建立前后方协调配合、援受双方合作共建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四个率先、一个基础”:援疆综合规划及修编规划率先获批,“四规合一”的援建规划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度援助资金2.28亿元于当年年初率先全部拨付到位;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双语和职业教育、二甲医院、再造绿洲、加强基层政权和公安维稳能力等建设项目率先纳入规划并启动实施,2010年完工4个试点项目,2011年35个项目中30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率先启动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福建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民生建设进展顺利,50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援疆资金4.8亿元全部到位,全面实现了援疆项目100%开工、援疆资金100%到位要求。产业对接成效显著,共引进产业对接项目31个,项目签约金额71.4亿元。智力援疆全面推进,派出400多名干部进疆开展援助工作,接收昌吉州干部人才2000多人赴闽培训,支医队员共接诊超过2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8万余台,学术讲员共接诊超过2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8万余台,学术讲座200余场;援疆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一万多次;援疆农技人员全面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成功引进两个食用菌品种。

江西省:援疆工作取得“三快三好”的良好局面。资金到位快,已到位援疆项目资金5.38亿元,资金到位率100%;项目进展快,已开工项目24个,完工14个;规划设计快,县城总规划修编、城镇体系规划、住房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县城控规、乡镇规划已通过评审。教育援疆好;首批江西内高班学生在2011年高考中摘得克州理科状元、克州籍文科状元,80%以上学生达到二本以上分数线。产业援疆好;赣鑫钢铁项目到位资金2亿元,完成“三通一平”、5000万元投资和一期100万吨招投标,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培训援疆好;在江西培训365名干部、576名未就业大学生;在当地组织干部人才培训2250人次。

山东省:按照“民生优先、产业引领、智力支援、统筹布局、有序推进、建设精品、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民生建设、产业合作、干部人才、就业培训、基层组织阵地”五大任务,认真落实10.23亿元援疆资金投资计划,全力推进12个试点示范项目和85个援疆项目。帮助四县落地产业项目205项,计划总投资24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49.3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41838个。先后为四县培训各类干部人才3093人次,培训劳动力近万人次。投入257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17个城市社区、34个农村基层组织阵地。

河南省:贯穿“项目、资金、实施、受益”四个靠前。共计安排资金共计6.38亿元,42个援疆项目多数主体建成、部分投入使用。智力援疆深度推进,河南已选派计划内援疆干部和人才156人,垂直系统和短期支医支教等200多人,并开展大规模的双向培训、学习、挂职等交流活动。产业援疆稳步推进,21个河南产业援疆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262亿元,到位资金17.69亿元。

湖北省:按照“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援疆模式,项目援疆取得新进展,援助资金2.7亿元,援疆项目59个。产业援疆实现新突破,引进企业33家,总投资达130亿元。智力援疆迈出新步伐,选派285名干部人才进疆工作,双向培训各级干部、各类人才5000余次,53个省直部门、15个市与受援方的县市和团场实行“一对一”帮扶,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对口援疆工作新格局。

湖南省:发扬“特别能干事、特别能拚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全面推进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和科技援疆,已启动援疆项目52个,已完工38个,到位资金2.69亿元。选派干部人才136名赴疆工作,培训吐鲁番地区各级干部109人次。湖南省企业与受援地签约项目56个,总金额1830亿元。为吐鲁番培训355名教师,引进46名湖南教育专家来疆开展师资培训。援疆医生接诊病人16152人次,开展手术1092台次,培训带教人员2587人次。文化援疆亮点纷呈,援助吐鲁番拍摄了系列专题片,计划外援助吐鲁番地区16个文化项目。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8

(一)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统筹协调,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地震受灾地区。

(三)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具体安排时,尽量与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关系相衔接。

(四)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在国家的支持下,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二、对口支援安排方案

(一)支援方。

东部和中部地区共19个省市,考虑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不作安排;同时考虑重庆市是直辖市,且与四川的历史联系,西部地区安排重庆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支援省市为19个,即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

(二)受援方。

根据国家地震局提供的汶川地震烈度区划和四川省提供的受灾县(市)灾情程度,将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平武县、安县、江油市、彭州市、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小金县、汉源县、崇州市、剑阁县共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作为受援方。

(三)对口支援安排。

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对口支援安排如下:

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

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

4.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

8.辽宁省——四川省安县

9.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

11.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12.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13.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14.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15.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16.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17.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18.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19.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20.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四)未纳入对口支援的受灾县(市、区)由所在省人民政府组织本省范围内的对口支援。

社会各界及境外提出对口支援的,由受灾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三、对口支援的内容、方式和任务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有:

(一)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服务。

(二)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

(三)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建设和修复城乡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五)建设和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

(六)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选派师资和医务人员,人才培训、异地入学入托、劳务输入输出、农业科技等服务。

(七)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八)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的其他内容。

基层政权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办公设施不列入对口支援范围。

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具体内容和方式与受援方充分协商后确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支援和受援双方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设立机构,协调配合,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为争取时间,支援方要尽早参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9

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新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1年是全面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第一年,在十年援疆的起步之年深入调查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对口支援溯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中央政府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各种资源进行全国性的调配,虽没有明确提出对口支援的政策概念,但一些地区间的支援协作和交流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延续性。比如上海对陕西的支援,从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上海派出数万名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支援陕西建设,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是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乌兰夫在《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繁荣的边疆巩固的边防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国家将加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增加资金和物资投人,并组织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对口支援政策提出初始主要是针对发达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相关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1984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1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1984年2月,中央召开工作座谈会,确定由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8省、市支援43个建设项目。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关于我国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大力发展横向联系,这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交往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发达地区应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是一项历史使命,应当坚持做好。同时,在自愿结合、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联系。通过横向联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专门提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其中就规定了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中西部的10个省区。1996年,第一轮援疆正式启动,1997年2月,由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8省市和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选派到新疆工作的首批200多名援疆干部陆续抵疆。中央开展援疆工作十几年来,已先后为新疆选派了6批3700多名援疆干部,各地已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43亿元,与新疆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多亿元。此后,全国范围的对口支援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此后,全国范围的对口支援规模不断扩大。21世纪初,在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中,对口支援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出现了进一步扩大之势,对口支援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具体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交流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支援的内容和范围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逐步向更广和更深的领域拓展。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再发展问题,国务院出台《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等法规和政策,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口支援工作。2001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对口支援政策得到了延续和强化。2008年6月11日,汶川大地震发生1个月后,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从1979年对口支援政策明确提出到现在己经30多年,对口支援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已成为国家用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

二、新一轮援疆内容

(一)新一轮援疆政策的出台

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策部署下一阶段新疆工作,会议为新疆发展和稳定指明了正确方向。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刻分析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根据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支持,民生优先;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部署对口援疆的主要任务,由此,新一轮援疆拉开帷幕。

(二)新一轮援疆的主要内容

1.新一轮援疆的主要目标

力争5年内,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通过10年时间,最大程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差距,确保2020年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2.新一轮援疆的主要任务

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着力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具体包括:改善当地各族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支持受援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培养干部人才。

3.新一轮援疆的主要模式

援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交钥匙,二是交支票,三是共建。“交钥匙”指的是,项目设计施工全部由支援方负责,建好以后交钥匙给受援方使用。“交支票”则为,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受援方负责实施,支援方提供资金。“共建”则是支援方和受援方共同承担项目实施和资金筹措。

4.新一轮援疆的时间安排

新一轮援疆工作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2010年为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开展试点,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对口援疆的前期准备。2011年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

5.新一轮援疆的结对关系(表1)

(三)新一轮援疆的主要特点

一是范围广。新一轮对口援疆包括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的全方位对口援疆。

二是支持力度大。对援疆资金作了明确规定,按援疆省市每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支援。并且资金支援和项目支援、产业支援相结合。

三是重点突出。强调民生优先,重点支援新疆贫困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四是思路创新。把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强调“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强调“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

五是强调协作。支援省市把对口支援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援地区主动配合,例如江西省把阿克陶县作为江西省第100个县进行规划建设。中央支持新疆的专项资金,在不改变分配渠道、不改变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可按照对口支援专项规划,与支援省市的援助资金统筹使用,体现了协作原则。

表1 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一览表

支援方 受援方

喀什地区

深圳 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广东 疏附县、伽师县、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及团场

上海 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

山东 麦盖提县、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

和田地区

北京 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兵团农十四师团场

天津 民丰县、策勒县、于田县

安徽 皮山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江苏 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

江西 阿克陶县

阿克苏地区

浙江 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拜城县、库车县、乌什县、柯坪县、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及团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

江苏 伊宁市、霍城县、奎屯市、伊宁县、新源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尼勒克县、巩留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兵团农四师团场、兵团农七师团场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河北 库尔勒市、和静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硕县、博湖县、且末县、若羌县、轮台县、尉犁县、兵团农二师团场

吐鲁番地区

湖南 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哈密地区

河南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兵团农十三师团场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湖北 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兵团农五师团场

昌吉回族自治州

福建 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山西 阜康市、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及团场

塔城地区

辽宁 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裕民县、沙湾县、兵团农九师团场、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及团场

阿勒泰地区

吉林 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吉木乃县

黑龙江 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兵团农十师团场

三、目前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进展(2010年及2011年1-6月)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后,19个对口援疆省市选派优秀有经验的干部担任前方总指挥长,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按照既定援建方案,有条不紊开展工作,援疆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从2010年4月1日—5月7日,陆续到疆开展调研工作,成立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工作方案。

按照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及2010年8月1日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协调会上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确保质量”的原则和中央提出的分阶段目标,支援方与受援方迅速启动援疆规划编制和项目对接工作,并按照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分步实施的原则,迅速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各地州根据2011年对口支援省市援疆资金基数,提出了“十二五”项目计划和项目资金需求,并与援助省市进行项目对接。

根据各对口支援省市2011年援疆资金基数测算,“十二五”期间,对口援疆资金646.09亿元,其中地方562.78亿元,兵团83.31亿元。根据对19省市援疆《规划》的初步统计,援疆规划地方项目共1847个,援助资金总额562.78亿元,项目涉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医院病房楼和学校教学楼建设、乡村道路和防洪应急工程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基层阵地建设等;其中房屋建设项目280个,援助资金268.49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额的47.4%;社会发展项目744个,援助资金138.09亿元,占24.4%;产业发展项目331个,援助资金84.5亿元,占15%;人才培训项目144个,援助资金19.14亿元,占援疆资金的3.4%;基层阵地建设项目235个,援助资金10.23亿元,占1.8%;其它类项目113个,援助资金14.3亿元,占2.5%;地州统筹和预留资金32亿元,约占5.6%。

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自治区及时成立了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衔接配合,确定由自治区14位省级领导牵头,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单位抽调170名厅、处级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支援省市来疆调研的接待以及指导地州、县市的对口支援工作。各受援地州、县市也全面贯彻落实会议要求,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专门人员,全力以赴做好受援工作。

(二)民生优先、试点先行

援疆省市按照试点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结合受援地实际,先后启动了一批条件成熟、受援县市急需的对口支援项目,其中教育卫生和房屋建设项目数及援助资金均位居前列。例如2010年4月,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和田市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启动,计划建设安置房2.3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228户。同时启动的还有和田县抗震安居工程暨新农村建设、墨玉县设施农业建设、洛浦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和农十四师红枣加工基地建设4个项目。

1.2010年试点项目情况

目前,2010年的试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试点项目涉及住房、教育、卫生、农村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截止2010年12月31日:2010年启动的173个试点项目已完工91个,项目完工率达到53%;已到位援助资金20.3亿元(按资金拨付到项目计算,下同),占试点项目援助总资金27.4亿元的74.2%。具体项目是:城镇基础设施项目9个,援助资金2.4亿元;房屋建设项目30个,援助资金5.98亿元;工贸园区项目23个,援助资金2.19亿元;农业示范园区项目18个,援助资金2亿元;新农村建设项目26个,援助资金2.26亿元;教育卫生项目44个,援助资金8.5亿元;水利项目6个,援助资金0.76亿元;政府公益项目14个,援助资金2.19亿元;规划建设项目2个,援助资金0.1亿元。

2010年试点项目完工91个,项目总投资约23.26亿元,其中对口援助资金约12.47亿元。具体完工项目是:城镇基础设施项目3个,援助资金0.6亿元;房屋建设项目24个,援助资金5.32亿元;工贸园区项目12个,援助资金0.21亿元;农业示范园区项目9个,援助资金0.88亿元;新农村建设项目13个,援助资金0.86亿元;教育卫生项目14个,援助资金3.76亿元;水利项目2个,援助资金0.1亿元;政府公益项目2个,援助资金0.74亿元。

表2 2010年援疆试点项目情况(不含兵团)

支援方 受援方 试点项目 完工项目 项目完工率(%)

江苏 伊犁州直 4 1 25

辽宁 塔城地区 10 6 60

吉林、黑龙江 阿勒泰地区 14 4 28.6

湖北 博州 4 1 25

福建、山西 昌吉州 8 5 62.5

湖南 吐鲁番地区 9 1 11.1

河南 哈密地区 9 7 77.8

河北 巴州 3 2 66.7

浙江 阿克苏地区 24 11 45.8

江苏、江西 克州 11 6 54.5

上海、山东、广东、深圳 喀什地区 42 27 64.3

北京、天津、安徽 和田地区 35 20 57.1

合计 173 91 53

2.2011年计划项目情况

2011年计划安排1183个援助项目,截止2011年6月30日已开工792项,开工率达到67%;已到位援助资金38.4亿元(按资金拨付到项目计算,下同),占今年计划项目援助总资金141.3亿元的27.2%。

表3 2011年1-6月援疆试点项目情况(不含兵团)

支援方 受援方 计划项目 已开工项目 开工率(%) 计划资金(亿元) 已到位资金(亿元) 到位率(%)

江苏 伊犁州直 176 159 90.3 16.9 3.25 19.2

辽宁 塔城地区 55 47 85.5 8.9 1.4 15.9

吉林、黑

龙江 阿勒泰地区 64 37 57.8 2.2 0.3 14.4

湖北 博州 35 17 48.6 1.5 0.16 10.7

福建、山西 昌吉州 57 50 87.7 4.9 0.8 16.4

湖南 吐鲁番地区 43 20 47 2.36 0.02 0.8

河南 哈密地区 50 39 78 4 1.6 40.1

河北 巴州 17 12 71 4.36 1.38 31.6

浙江 阿克苏地区 123 91 74 14.1 3.8 26.9

江苏、江西 克州 63 51 81 6.14 4.18 68.2

上海、山东、广东、深圳 喀什地区 287 209 72.8 47.3 16 33.8

北京、天津、安徽 和田地区 213 60 28 28.7 5.5 19

合计 1183 792 67 141.3 38.4 27.2

四、对口援疆工作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整体规划,各省市援疆工作亟需自治区统筹协调

党和国家做出全国19省市支援新疆的决定以后,各省市陆续开展规划编制和试点工作,然而就目前进展来看,由于缺少援疆整体规划,各地援疆工作缺少统一协调机制,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这势必会在客观上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的同构化倾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新疆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不利。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衔接不顺畅

受援地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规范,工作职能不明确。从调查了解,各地援疆办设置形式各异,有的设在地委、有的在政府(行署)、有的在发改委,部门之间对口关系不一致,与自治区援疆办之间的衔接沟通渠道不顺畅。少部分受援地仍未成立专门机构,很难协调解决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推诿扯皮现象。有的机构级别太低(科级),不仅很难与正厅级的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之间衔接协调,而且不利于与地州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三)部分受援地政府“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严重,自我造血功能弱

一些受援地长期以来依靠政府“输血”,缺少自主开发意识,地方经济脆弱,一旦财政紧缩、资金减少,当地经济和就业就会陷入停滞或衰退困境,如何把握援疆机遇发展有特色的地方产业是形成援疆长效机制的关键。

不少受援地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自我造血功能弱,支援方很想大力引进项目,但在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的地方,对引进项目天然不具备吸引力,如果缺少给支援方在引进产业项目上足够的优惠政策,很难形成产业援助的互利双赢。

(四)受援地专业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一方面受援地人才流失严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援疆项目需要。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万人。新疆近年每年考入内地院校4万多名学生,毕业后大概只有27%的人返回。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援疆项目引进,不利于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劳动力也呈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南疆三地州和偏远贫困地区人才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用工荒”现象较为严重,人力资源匮乏会直接推动企业成本,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有可能导致企业亏损或倒闭,不利于地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援疆项目的顺利开展,依托援疆加快产业发展的难度显而易见。

(五)政策尚不明确,援疆工作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深圳等特区当年的“特”主要体现在利用外资和项目审批、财政收入、贷款、税收、土地、外汇及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受较大自和优惠。作为“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喀什和霍尔果斯,至今国家支持政策不明确,工作推进受制。

援疆工作服务环境不尽如人意,部分受援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差,思想意识落后、办事效率不高,行政审批环节繁琐,难以和支援方通力配合和协调对接,影响到援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五、关于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研究制定援疆整体规划,科学统筹对口支援工作

建议尽早出台援疆总体规划,统一协调19个省市的援疆工作。加强自治区级的统筹机制,协调各支援方、受援方、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特别是要合理布局重大和公共产业,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按照各援助省市的实力和受援地的实际需要,从有利于我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和自治区整体发展出发实施项目,研究制定援疆的自治区整体开发战略。

(二)规范机构设置,建立工作衔接协调机制

由于新一轮援疆是全方位援疆,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衔接、协调机制非常必要。一是建议各地比照自治区模式设立援疆办,将援疆办设在发改委,援疆办主任由发改委主任兼任,并安排一名专职副主任主管。二是建议各受援地结合自身实际增加人员编制,明确机构级别和职责,安排固定人员专司其职。三是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援疆服务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三)借助援疆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保护生态,培育造血机能

经济发展能力是自我发展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各受援地应借助援疆的有利条件,以本地资源、市场、文化为基础,培育地方经济实体,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培育自我造血机能。

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四)通过援疆平台,采取优惠政策激发、鼓励资金、技术向我区流动

1.对投入我区的资本提供一定补贴。如新建或扩建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和进出口项目,可享受一定的投资补贴,补贴可采用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等形式。

2.对援疆企业提供就业补贴。对内地援疆的就业人员提供一定生活补贴。

3.利用地方企业带动社会投资。利用地方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或与地方财政资金及其他资本合股举办控股企业,以带动、吸引其他资本的进入。

4.规定对受援地区的强制性政策采购比例。这是为了支持受援地的经济发展,政府采购总额中规定一定的比例必须从受援地或援疆企业购买。

(五)提高受援地政府行政能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受援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援疆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加强能源、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加快提升地方信息化水平,增强自我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配合援疆工作顺利实施。

(六)培养本土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一是培养一批本土的企业家,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造血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提高就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援疆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是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提高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七)重视项目相关软件配套建设,防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为有效避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项目建设应重视软硬件配套,如医院、学校,除房屋建设之外,还需要专业人才、相关设备、配套设施。唯此,项目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可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缺一不可。

(八)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事业,营造和谐援助环境

借助援疆机遇,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理解,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在民族宗教领域统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维护援疆政治稳定有序、团结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倪锋,张悦,于彤舟.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初步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7):55-62

[2]申忠岐.关于对口援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http://.2010.8.27.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10

在参与援疆的19个省市中,作为唯一一个援疆项目全部采取“交支票”模式的省份,广东的援疆模式备受关注。为确保“交支票”顺利实施,广东前方指挥部打造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四个管理系统,即项目资金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管理系统、项目服务管理系统以及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每年开展2次“回头看”活动,对完成项目的建设管理、资金安全等情况进行回访。

4月14日,疏附县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又称“六个中心”)正式挂牌,“六个中心”把县直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在一起,不仅方便企业提高效率,也达到加强对援建项目、资金监管的目的。下一步,广东将以疏附县为试点,打造“6+1”项目建设服务系统。

“6+1”项目建设服务系统

“6”是建设“六个中心”,即企业服务中心、项目代建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投资评审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1”是建设“1个系统”,即对“6个中心”的电子监察信息系统

产业援疆:山东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合作之路

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是山东喀什产业合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投资10亿元以上的山钢、山水、新矿建材园、疏勒县花卉、喀什(寿光)现代农业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喀什。山东省产业合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疏勒县建设集科研、培训、种植、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花卉产业示范园,成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典范。目前该省援建的地区已有35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6.3亿元。

教育援疆:北京做好援疆教育大文章

根据规划,未来5年北京市将安排教育援助资金共计86553万元,占全部援助资金的12.5%。其中,今年将重点开展示范校(园)建设、职业教育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新型教学仪器设备、两地学生交流等“四大工程”,完善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等涵盖各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支持1所中职校硬件建设,安排优秀职业教育师资,加快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智力援疆:浙江以干部人才为支撑开展对口援建

为确保对口援疆工作的顺利实施,浙江省委组织部按照中组部要求,精心选派了333名政治坚定、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的援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并对援疆干部和人才分类、分期、分批进行了培训。此外,在援疆干部人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援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办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的“六个特别”要求。

据悉,2011年,浙江省将安排干部人才援疆项目114个,安排援疆资金9360万元。项目完成后,可为当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0323人。

卫生援疆:给博州留下一批永远不走的“湖北医疗队”

自2010年以来,湖北共选派41名卫生援疆干部和专家到新疆博州和农五师工作,通过“办班”、“培训”、“师带徒”、“专家查房”、“专题讲座”、“手术带教”、“门诊指导”,帮助受援地各级医疗单位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等。2010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开办学术报告或讲座59期,巡回医疗或义诊3458人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4余项,8项填补当地技术空白。湖北省创新卫生援疆模式初显成效,通过“派出去、接进来”的方式,有效激活博州卫生行业的造血机能,给博州留下一批永远不走的“湖北医疗队”。

科技援疆:河北授之以“渔”开创援疆新模式

河北省支援巴州,不仅在资金项目上“授之以鱼”,还在科技教育上“授之以渔”。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河北科技援疆工作涌现出了许多亮点。

河北科技援疆亮点

合作协议:签订《巴州人民政府与河北省科技厅、自治区科技厅建立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巴州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协议书》、《知识产权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

学习交流:组织巴州八县一市科技局管理人员到河北省科技厅进行科技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其间,就科技援疆进行了对接,并与河北农业大学和河北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新品种引进:巴州科技部门与河北省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高产抗病优质棉花新品种引进及棉花新品种培育基地建设的技术开发合作协议》。

信息平台:“巴州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巴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已列入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分别获得项目资金支持30万元。

企业援疆:江苏对口援疆百企千亿项目签约

“百企千亿”项目签约是江苏省实施产业援疆的重大举措,即组织江苏省100家以上企业、签约项目超过100个、投资和合作意向超过1000亿元。

8月3日至5日,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组织企业到新疆考察、洽谈。考察期间,江苏企业与伊犁州签约项目金额550.5亿元,与其他地区签约项目677.1亿元。

旅游援疆:山西计划年内为新疆输送游客3万人次

今年山西省将启动“山西人游新疆”活动,计划年内为新疆输送游客3万人次。该省是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中率先启动旅游援疆的省份。今年4月,山西省专程赴新疆考察踩线、对接旅游援疆工作,并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两地将不断加大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动。该省计划在今年5月至8月期间,向新疆发送2趟旅游专列;从6月起,开始实施旅游包机计划,力争实现每周一班包机入疆。预计年内该省向新疆输送的游客总量将达3万人次。

文化援疆:上海通过文化展示活动不断增强喀什软实力

上海文化援疆全年共部署了15个项目,半年来,已经探索建立和完善宣传文化援疆的长效机制;编制完成上海宣传文化对口援疆五年规划;成功举办喀什地区和对口四县宣传文化干部和人才培训项目;围绕援疆工作开展的媒体宣传有声有色;大型纪录片《喀什四章》顺利开机拍摄;汉语图书、广播电视设备、阅报栏等三个援增项目如期完成。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11

师、市工会把对口援建工作作为推动师、市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有利契机,根据《2011年-2015年全国工会对口援疆工作指导意见》和师、市对口援建规划,在与山西省总工会充分商讨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对口支援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具体到每个项目,落实到责任主体,确保了对口援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有效开展。

二、主动沟通,增进感情,对口援建工作快速推进

为使对口援建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师、市工会与山西省总工会定期开展对接互访活动,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同时,对口援建工作快速推进。师、市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对口援建工作,将其纳入师、市对口援建工作大局当中,同协调、同规划、同部署。2010年以来,党委分管领导先后3次带领师、市工会相关人员赴山西省总工会对接援建工作。山西省总工会领导也多次来师、市考察指导,对口援建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去年,山西省总工会换届以后,师、市工会第一时间邀请新一届省总领导来师、市考察。省总领导高度重视,新任的常务副主席郭新民一行来到师市,并在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举行了山西省总工会援建师、市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和援建资金捐赠仪式,同时还落实了职工技术培训等事项。

三、建立机制,丰富内涵,实现对口援建工作创新发展

在继续完善师、市工会和山西省总工会对口援建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对口援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师、市工会又积极争取山西省总工会领导的重视支持,建立了山西省各支援地市工会与师、市各团场工会“一对一”援助机制。山西省各支援地市工会与各团场工会都签订了对口援助协议,建立了定期互访制度,并在资金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援疆、技术援疆、项目援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山西省各地市工会累计为各团场工会捐助援建资金219万元,培训工会干部182人次,捐赠图书12000余册,其他各类交流互访22批、268人次。

四、落实项目,务求实效,推动民生改善硕果累累

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篇12

2011年是新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奋力前进的一年,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迎接和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四个增强”的特点,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GDP、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城镇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均高于2010年;自主性工业、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疆生产总值实现6575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1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上年增加799元,增长17.2%。以就业、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可贵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实施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各对口支援省市以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为重点,将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安排实施了四大类1024项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尽可能做到普遍受益。不少农牧民住上了设计新颖合理、水电气路厕综合配套的砖瓦房。援疆省市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为帮助农牧民致富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以解决受援地突出困难为工作切入点,科学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是前13年援疆工作累计无偿援助资金物资的近4倍。与此同时,各对口援疆省市积极扩大援疆渠道,通过政府额外安排及企业、社会捐赠等形式,额外援助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近2/3的援疆项目当年完工,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产业援疆快速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中央适时召开企业参与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其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疆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起来,引导、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2011年全疆引进对口支援省市经济合作到位资金1281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加大。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援疆,加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3200多名,接近前六批的总和。援疆干部和各类人才都把到新疆工作视为创业的机会、为新疆造福的机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援疆省市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万人次,安排1.38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对口支援省市接受培训。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强化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使用戈壁荒滩等未开发土地实行“零地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出台支持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政策。国家30多个部委先后来疆调研,召开援疆工作会议,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有效推进援疆工作,对口支援省市在2010年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2011年,有近百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纷纷带队,来疆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援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新疆特色产品在本省市的销售网点,有的省市组织了上万人的旅游团,有的向受援地困难群体、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两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来疆指导工作,并对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通盘部署,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提振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各支援省市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启动实施的一大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使各族群众真切体会到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到来自兄弟省市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科学推进援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援疆省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急需和各援疆省市的优势。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全方位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效。各大班子、各受援地县、相关部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主动靠前,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促进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性一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突出强基础、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好今年的援疆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各受援地、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要统筹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援疆资金,安排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项目。要总结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让各族群众居住面积有改善,水电气路厨卫浴配套,还要建设好学校、医院、文化站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经济,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民族团结的“连心工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地要主动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的沟通对接,选择具备条件的援疆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资金和建设条件,抓紧建材生产、施工队伍组织等基础工作,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群众早受益。

(二)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强力推进产业援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各支援省市要继续发挥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的优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按照永康同志提出的“三要三不一加强”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坚持惠及民生,坚持占领技术、市场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四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深圳市、苏州市两个对口援疆市的作用,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把在疆发展的中央企业和各省市企业当作新疆自己的企业,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行政许可、税收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在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经济运行的协调,对真干实干的企业,其产业出疆运输、电力供给、项目审批、资源优惠供给和配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引入新疆、融入新疆、扎根新疆,带动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企业一起共同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各级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聚集园区的作用,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主动做好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作,促进更多产业嫁接、转移到新疆。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面援疆。要在抓好经济援疆的同时,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各地、各部门要把援疆干部作为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关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援疆渠道,继续采取挂职、培训等办法,让新疆的干部人才尤其是基层干部人才“走出去”,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程,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本领。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抓紧培养受援地紧缺人才,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要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积极协调组织更多的内地优秀教师支援新疆。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转移就业、致富技能、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继续扎实推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程。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支援省市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援疆工作既是新疆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援疆省市和单位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为内地改革发展亲历者的优势,把支援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地区,努力在当地形成学习先进、团结进取、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帮助受援地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艺术产品,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要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起,自治区用三周时间,分别开展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自治区开展“主题周”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文化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的认识,切实把开展“主题周”活动的成果与推动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援疆省市的对接,扎实推动今年援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援疆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要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各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在援疆工作中的总牵头、总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共同为援疆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各受援地、县(市)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援疆工作机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援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今年,自治区将向受援地州派驻督导组,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要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中央已经明确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园区、价格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用足用好特殊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使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援疆项目进得来、落得下、推得动。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实施好援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