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与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3 11:00:35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956

国内刊号:11-2034/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2

作者:申海燕,刘红玲

一、改革前的实验室状况

我院原有的口腔实验室管理分散,实验室仪器设备呈“小而全”的状况,实验器械、耗材购置重复率高、利用率低,造成某些实验资源紧张,而某些实验资源闲置。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实验项目每学期的实验任务量差异较大,重复购置的设备、器械又占了有限经费,使得主要设备陈旧、不足。如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台式牙钻机不仅陈旧而且数量有限。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二、改革后的实验室现状

随着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实验室教学面临很大压力,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保证规范、有序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验室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设备及器械的管理。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室的实验器械和实验用品种类杂、数量多、而且小件物品多,如果管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实验器械或实验用品的丢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使用时间长,频率高器械的管理。将学生口镜、镊子、探针、调刀、雕刻刀、平头钳、日月钳、切断钳等置于方盘、专用袋内,开学初统一发给学生,每生一套,附有清单,学生在核对确认后签名,期末实验课结束时,由学生整理清洁,统一收回。这一管理方法使实验室器械丢失现象明显减少,损坏率明显降低。(2)日常发放器械的管理。根据实验课程的安排,将实验器械和实验用品整理后分为固定、可摘、全口、正畸和其他五个大类,每类都设专用仪器柜装放置,柜门外贴上各大类的标签,柜门内贴上各大类的器械、用品的名称及数量的清单。在上实验课之前,按班级人数所需的实验器械和实验用品数量准备,每个班分几个组,由组长来核对实验器械、用品的名称、数量,确认无误后签名,然后发给组员。实验结束后由各组长清点、核对确认实验器械、用品自己签名,实验老师核对后,并将其放回实验室分类柜里锁好。当另外一个班的学生上同样的实验内容时就可按照上述步骤来发放,这样可节省实验准备的时间。如果实验过程中哪个学生不小心损坏或丢失实验器械,必须要求其按原价赔偿。实验器械和实验用品必须保证足够的数量,若需要补充,必须提前做好申购计划补充。(3)设备的管理。为了加强管理按该设备顺序编号建档,将学生姓名、座号、设备号打印后贴于操作台前上方,学生对号入座,固定使用一个技工台。同时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维护、清洁,确保下次实验课的正常使用。实践证明,此法有效地减少了设备的损坏,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

2.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口腔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酒精灯、微型打磨机的磨头未夹紧就踩脚开关会出现车针飞出伤人或伤自己等隐患,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课前强调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必须规范操作,如果谁不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不规范操作,出了事故必须自负全部责任;实验室备有灭火器、75%酒精、棉签、纱布、碘伏、止血贴等作为应急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那些安全隐患杜绝了,实验教学也得以顺利进展,教学质量也得到保障。

3.保持实验室内的清洁。好的环境,有好的心情。对全口排牙时用到蜡片和蜡条,一定要强调学生只能在技工台上操作,如果谁不小心将蜡滴到地板上或技工台上,必须将其刮干净。实验室在没有上实验课的时候也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给老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改革体会

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室管理改革后,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提高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保证实验经费的合理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今后目标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 6)29-0148-02

随着素质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各高校在实验室硬件上投入相当大的经费,实践教学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范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的资源,提高资源效益,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但随着实验中心的建设速度加快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工作变得愈加繁重和复杂。

本文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例,研究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从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角度进行探讨,设计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方便实践教学师生的运用,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1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电子工艺、电子线路、自动控制原理、物联网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系统与单片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电工原理、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图形图像、公共基础分室、语音室等20多个实验分室。本实验中心的实验分室比较多,出现的问题也会增多。当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归多个学院共用,多元化的实验室导致不能满足不同学院、学科的需求,管理和建设复杂、难度加大,需要更好的优化配置资源来建设和管理实验室。

2)部分实践教学集中,导致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冲突率较高。首先是教师都要求在期末考试前安排实习课,且要在同一时间内安排多个班级,即需要多个实验室,造成考试前实验室不够用。

3)部分实践教学地点分配不合理。有些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都安排在实验室里,造成实验室运行负荷增加。

4)每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表填写的不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要重新整理,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力,同时教师返工填写,教师觉得繁琐。教师填写实践教学计划时候,常常在实验名称库中找不到想要的实验编号、实验名称,新开的实验,需要填写申请,工作比较繁琐。

5)零星采购管理不规范。实验所需的零星采购只有一本账本,查找记录不方便。

综上所述,对出现的问题必须从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加以改进。

2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思考

2.1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多部门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中心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在保质保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向全校师生开放;统一调整落实中心用房,实行专房专用;统一建立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中心的运行、安全、设备配置等要素进行信息化管理,并根据运行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以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条件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建设。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信息学院管理,实行空间统一布局、仪器统一配置、人员统一管理、经费统一预算、课程统一安排,确保人、财、物的有效配置,建成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实体,面向全校开放。

信息学院根据学校要求,明确中心建制,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中心主任,根据工作需要设1~2名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在岗位聘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心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及岗位职责;实行基于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预算制,明确中心专项经费,并实行专款专用;结合现有条件,制定中心建设方案。

2.2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性能提高,计算机实验室需要经常重建或者扩建。在实验室建设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经费和建设地点的选取。在实际应用中,又会出现实验室的计算机不够用或多余的情况。本文通过结合建设经费、建设地点面积、课程性质、上课的学生人数、维护管理等因素提出优化的资源配置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及使用目的的不同,进行建设或分配实验室。有些课程只需要简单的常用软件就可以满足要求,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只需Office相关常用软件,可以安排到只配有少量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室中,有条件的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没带电脑的学生使用教室里自带的电脑。那些需要特有或者大型软件的课程,可以安排到计算机配备齐全的实验室中。

2)根据每个教学班学生的数量不同和建设地点面积不同,可以建设或分配计算机台套数不同的教室。建立标准班计算机实验室供常规人数的教学班使用,建小班计算机实验室供上专业课或有特殊需求的比较少人数的教学班使用,建大班计算机实验室供多个班合并等特殊情况的比较多人数的教学班使用。

3)从实验技术管理人员数不同及管理效率角度出发,建设传统机房或云桌面机房。近年来机房的数目在增加,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培训、换岗等因素造成管理人员的缺乏。还有硬件维护成本的增加,教学软件的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既能满足不断更新的教学需求又解决人员紧张问题的实验室。可以给软件更新比较快、量大的班级的课程安排云桌面机房。

因此,在当前节约资源的大环境下,优化的资源配置方法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实验室建设中资源浪费、经费有效使用、管理效率等问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3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是为实验课程服务而设立的,实验课程的设立不合理将严重影响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信息学院在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检测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形成了“3个模块,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的分离排课,实验部分不再完全由教沾ι柚茫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课程的模块和层次将实验分成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研究设计的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章节的内容,制定合适的实验课时数与理论教学分配比例,切实保障操作性强的章节在实验室的使用时数,不安排没实践操作的章节在实验室里上课。调动相应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参与排课及上实验课,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优化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将现代管理思想与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整体全方位管理。LIMS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数据管理及报告管理等要素为一体,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以实现科学的质量管理为目的,保证对实验室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

1 现代化实验室实施 LIMS 的意义

LIMS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分析技术美结合的产物,过去3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技术进展和应用成就,为各种规模实验室的高效、科学运作,以及各类信息的存储、交流和二次加工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实验室以及所在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全面量化评价和质量目标管理。

我国的LIMS研究和应用虽然比国外滞后了10多年,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努力,LIMS工程的实施和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LIMS的实施,能够实现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实验室的业务工作与市场竞争机制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与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接轨。

2 LIMS的技术发展

2.1发展概况

LIMS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1世纪已出现采用 Internet/Intranet和Web技术的LIMS。LIMS的设计是以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制订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标准指南》(E1578-93)LIMS 标准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准则,遵循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 17025: 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2 LIMS 的计算机软件架构模式

LIM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带来 LIMS的革新。在计算机软件架构方面,主要历经了C/S和B/S两个不同的阶段。

C/S模式: C/S技术(C/S又称client/server或客户/服务器模式)其结构经历了二层C/S、三层乃至多层C/S的演进。伴随着网络应用,应用程序的架构又开始流行集中式架构。集中式架构可将所有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处理程序集中在Web服务器中进行,进而利用浏览器构建Web应用。出于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系统采用这种集中式架构。通过Web应用程序,第一次将应用程序部署让给用户,使用的成本可近于零,且能比以往服务拥有更多的使用者。C/S模式只适用于局域网,其各部分模块中有一部分改变,就要关联到其他模块的变动,使系统升级成本加大。

B/S模式: B/S技术则是伴随着Internet的普及而来。B/S是brower/server 的缩写,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 Browser)。从严格意义来说,B/S架构应该是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B/S架构的系统有着C/S架构无法取代的优点,如维护成本低,安装和部署零成本,数据和业务逻辑可以保持同步。B/S最大的优点是应用于广域网,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特别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B/S架构软件更受欢迎。

综上可以看出,B/S架构C/S架构的优缺点互补。现在国内外的LIMS以及成熟的LIMS 产品大多采用三层C/S与B/S混合的架构进行部署。实验室内部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数据查询应用C/S架构,对实验室外部的任务下达、样品登记、实验分包和数据查询等多采用B/S 架构。

2.3国内主要采用的模式

目前国内实验室的LIMS主要采用C/S模式。因为客户端上安装有应用程序,软件的升级、病毒、人为因素等造成的系统破坏都需要到现场维护,使得维护工作复杂化。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LIMS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有实验室的LIMS采用B/S模式。B/S模式是一种以 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信息系统平台模式,它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简化了客户端。B/S模式具有快速的应用更新、易于维护集成的资源共享等特点。

3国内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实施LIMS系统的预期目标

3.1国内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无论是研究开发型、过程控制型还是分析测试型,其主要功能都是接受样品、执行分析任务与报告分析结果。随着实验室业务量的迅速膨胀,业务规则的日趋复杂,以及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实验室信息往往数量上非常庞大,逻辑上又非常复杂。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维护这些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管理效率却相当低下,而且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无法进行实验室信息的快速科学分析。

3.2实施 LIMS 的预期目标

面向整体工作环境,联接管理层、业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及实验室,通过Web 质量数据,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检测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LIMS,将具有标准硬件和软件接口的分析仪器与 LIMS直接连接起来,实现分析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减少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同时极大地缩短分析数据的产生周期, 节约人力成本。自动采集的数据不但是分析结果,而且包括原始数据及图谱数据,为确保每个分析数据的可溯性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LIMS,为每个分析样品在实验室的流转建立严格程序,实现分析检测工作流程化,包括样品登记、采样、分样、检测、审核、出报告等各个环节。流程式管理方法及工作痕迹记忆功能,可使管理人员改进和规范实验室工作流程。

通过LIMS将每个分析数据的原始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包括数据生成、修改、审核等每一环节,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如分析报告单、原始记录单、样品登记单等,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提高自动化办公和数据传递的管理水平。

4当前LIMS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从LIMS的定义来看,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即仪器接口,是LIMS中十分重要的模块,也是用户衡量LIMS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仪器种类众多,通讯协议纷繁复杂,仪器接口也成为LIMS实施的一个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仪器数量及种类多,难以集中管理:目前,采用RS232/RS485接口的仪器众多,而1台计算机通常只有1个RS232/RS485接口,如果用1台计算机控制1台仪器,这样会导致仪器控制成本太高。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RS232/RS485集线器,可以使用1台计算机控制多台RS232/RS485的仪器,但基于RS232/RS485集线器的布线复杂,影响实验室整体美观,而且由于连接线电器特性而导致长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不多。

接口程序操作复杂:接口程序的操作较复杂,是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原因之一。其原因一是接口程序与LIMS系统之间没有无缝连接,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操作。

4.2应用前景

未来的实验室应当是高度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自动化空间跨距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因此现有的以信息管理为主题思想的LIMS 将不断适应实验室发展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实验室将是数字化的。数字化的实验室除了自身专业技术的数字化,实验室的管理、运行都将是数字化的。为顺应这种发展的潮流,数字化的LIMS首先要在专用分析方法上着手,为实验室提供更深层次的、专门的、结合其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LIMS的应用提升到技术的最前沿,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冉茂华. 加强计量认证研究,完善质量监管体系[J]. 质量与可靠性. 2011(04)

[2] 李治义.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及应用[J]. 石化技术. 2009(01)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66-02

1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艺术设计最早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开创了艺术设计的先河,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早期雏形,自此之后,艺术设计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化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同样也对艺术设计专业形成巨大冲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机械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相比机械的记忆只是简单地再现学科或者文化的艺术设计,人们更希望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近年来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研究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对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向该校大一至大四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剔掉不合格的问卷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通过调查问卷的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理念淡薄。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传入中国,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当时人们主要以工作室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直到20世纪 80年代以后设计教育理念才被引入,工作室这一概念逐渐被实验室所取代,但是人们对实验室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工作室”工作范围内,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知半解。

2)实验课程体系不健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足。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必然要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才能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过度重视专业课程,而忽略实验课程,存在实验课程只是辅助“设计表达”的错误观念,弱化了实验课程对于强化学生设计基础、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功能,直接导致教师轻视实验教学,不愿花费时间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造成艺术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只能依靠以往的经验,使得实验教学方法无法积累与提升。

3)实验室管理手段滞后。现阶段,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处于分离状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多由行政或后勤部门负责,而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很多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未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也未和教务处的教师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意见,只是借鉴其他院校的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经验而简单进行复制,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规划和针对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采购的设备技术落后。特备是电子新产品,在采购前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导致设备配备到位时就已面临淘汰的边缘。

4)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学科,在扩招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重视引进专业教师队伍而忽略了实验技师的培养与引进,导致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技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实验技师普遍学历不高,并未认识到自己所要教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 提升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

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实验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加强规划和指导,配足配齐实验器材,并保证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创建具有更多探究和研究作用的实验室,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从事能力所及的研究创造条件;积极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实验培训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时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转变学校本位的教学理念,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开放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多发挥学生的灵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内化为在课堂中无法悟到的其他智慧和知识。实验课程设置应以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为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实验教学管理 高校要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施开放运行机制,构建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专职实验员配备,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实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人员责任分工,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合规、有效进行。实验室要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在固定时间段授课,多时间段、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使实验室得以高效率的运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艺术专业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和质量。通过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校内教职工的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行政人员学习提升,参与教学,多渠道、多种形式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大提升行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动手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为艺术院校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提供良好环境,从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81-03

1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1.1 特点

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各个高校的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加,实验设备资产也日益增多,几千万甚至上亿实验设备资产的高校不在少数。这样高速的发展给实验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纸质文件记录存档这样主要依靠人力来进行管理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实验设备管理的需求。如何准确、实时和高效的管理实验设备成为很多高校急需改善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问题a

1.2.1 实验设备管理相对独立,难以做到资源共享

各院系的实验设备多以供本院师生使用为主,使用和管理上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也难以了解设备详细情况。这就可能造成各院系之间的实验室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得有的院系设备使用率较低甚至闲置而有的院系的设备资源却极为短缺。校级职能部门也因无法实时掌握各院系的实验设备状态,从而无法及时进行宏观的把握和调配。

1.2.2 实验设备使用情况难以统计

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多以手工登记为主,统计方式简陋而繁琐,可能存在疏漏甚至造假,不利于准确全面的反映设备使用情况。

1.2.3 实验室队伍不稳定

实验室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且缺编情况严重[1]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实验室人员变动时没有及时做好相关材料的移交,则有可能造成设备管理上的混乱甚至造成设备的遗失。同时新上岗的设备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上因得不到相关培训,所以工作能力有限且缺乏规范性。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管理的思路,也容易造成短期的工作上的混乱。

2 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简介

现在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 。

2.2 关键技术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经过多年的发展,RFID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它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图书管理、门禁系统等行业领域。这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验设备管理中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对于设备的清点、定位以及外借等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RFID系统主要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有关数据处理[3]。因此管理者只要持有一台小巧的标签读写器即可对实验室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带RFID标签的设备进行快速清点和定位工作。在几部分组件中,标签是数量最大的部分,标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性能。常用的标签有低频、高频、超高频等多种技术。在几种不同频段的标签中,超高频标签最为适合大量设备的管理。因为它阅读距离大、作用范围广、数据传送速度快、数据保存时间长,且可单次批量读取多个电子标签。

实验室的环境监控对于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一些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或库房需要此类的传感器进行监控,实时掌握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并通过相应设备的联动来进行微调。以此来保证实验设备能在良好适宜的工作环境中长期运作或存储。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3.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可采用以JAVA为核心的系统,支持跨平台的应用,整个系统的建设要符合数据层、应用层和Web层分开的系统三层架构体系。可以在任何一层进行更方便的应用扩展,应用的开发采用组件的技术,通过组件快速实现个性化和灵活的应用。

在应用层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实验室,并向其中添加实验设备。因数据层开放了与固定资产系统的数据接口,所以也可从其他系统导入设备信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租借主要依靠设备查询、租借管理、保修管理和环境监控模块来完成。数据统计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对设备不同信息的统计报表,便于对工作做出总结和思考。

用户在终端可通过WEB层使用浏览器便捷的对实验设备管理系统进行访问;应用层支持标准的J2EE中间件,可以选择企业级中间件WebSphere或WebLogic等;底层数据层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的事物处理能力和检索能力,在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网关实现信息交互和索引的创建,对底层数据的访问采用统一的数据接口,提供了与其他系统数据库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对接可能。对用户来说没有多种不同数据需要分别处理,是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

3.2 网络拓扑组成

根据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及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采用如图2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WEB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主要作为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的部署平台,必要时可通过服务器集群的方式做冗余及负载均衡。管理者通过采用手持RFID读写器扫描,可定期实时的匹配实验设备的电子台帐,并且在客户端还配备了RFID标签打印机,根据用户定义好的编码规则,为实验设备等其他资产打印RFID标签,实行电子化管理和电子化盘查。实验室整体环境则由环境参数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安检门禁是整个实验室的安全边界控制,通过对进出实验室的设备进行RFID标签扫描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4 总结和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是个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特性和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特点及需求,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案。但总体研究偏理论化,实践不够。不过却表达了作者做为实验工作第一线上的实验人员,迫切的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系统将实验室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的心愿。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这种应用会变得越加广泛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尹立苹,刘雁红.大型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1):63-64.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7

9月7~8日,由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和太平洋国际展览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企业实验室检测与管理技术论坛”在北京万方苑国际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大会邀请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主管领导、实验室评审资深专家委员,还邀请了可口可乐、蒙牛、君乐宝、雅培、家乐福、中粮等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并在现场设置了仪器厂商展览。大会分两天召开,举办3个主题论坛,分别为:食品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食品实验室运行与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实验室运行与理化检测技术。在最后一天下午举办了大型食品企业实验室管理经验交流圆桌座谈会。本届论坛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唐英章、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杨瑞馥、《食品安全导刊》执行主编王崇民、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教授熊晓辉、北京市理化测试分析中心陈舜琮研究员分别主持。《食品安全导刊》等媒体应邀出席。

第三届中国食品企业实验室检测与管理技术论坛开幕

8日下午,论坛举行大型食品企业实验室管理经验交流的圆桌座谈会。圆桌论坛由北京市理化测试分析中心陈舜琮研究员主持,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分析检测副总工程师杨永坛先生、家乐福华北区食品安全与质量经理刘溟女士、雅培中国实验室经理李孜女士围绕“食品企业自检实验室的现状、实验室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案、如何提高食品企业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检测能力、食品企业自检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回答在场观众的相关提问。食品企业实验室是食品安全验证的关键组成部门,其责任重大,圆桌座谈会旨在搭建企业间实验室管理经验分享平台,希望各类食品企业实验室能够勇于担当起食品安全自控体系中的重要责任。

此外,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梅里埃工业、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心、蒙牛乳业集团、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上海派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仪器设备厂商及检测机构代表带来精彩的分享。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TQ1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通过对工程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监督检查,我们也发现在水泥检验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尚待解决,如水泥样品的取样、处理和保存;检验的及时性和工作程序;设施与环境条件的控制;设备仪器的校准和标准物质的管理;试验工作的具体操作要求;实验室间比对验证和运行检查;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检验标准和技术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培训;以及检验工作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解决,将会干扰和影响水泥检测工作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进而影响到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并可能给在建工程埋下质量隐患,这是我们工程材料质量检测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所不能容许的现象。

1、水泥检验工作和质量水平考核的主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程)

(1)水泥质量检验工作的依据主要是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程,工作质量水平考核的依据是参照水泥行业和质量监督部门的相关标准和规程的规定,主要标准和规程的目录如下:

1)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代替 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

2)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3)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4)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

5)GB/T 8074-20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替代 GB/T 8074-1987)

6)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7)GB 12573-1990《水泥取样方法》;

8)《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

9)《水泥企业化验室基本条件》;

10)《水泥企业水泥产品质量对比验证检验管理办法》。

(2)水泥检验用的检测仪器还要符合相关行业制定的标准和检定规程的规定。

(3)另外对工程实验室有些检验工作还要满足建筑工程相关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如:GB50300-2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2、水泥检验环境及养护条件的控制

2.1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

(1)部分实验室对水泥检验的环境及养护条件的控制重视不够,控制手段和监控措施不到位,尤其是有些检验人员对温度控制范围和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认识上存有误区。(2)大部分实验室仅重视仪器的检(标)定结果,往往忽视了因季节变化仪器温湿度控制的实际波动,忽视了日常的运行检查。(3)个别实验室的试验环境和养护箱、部分实验室的水泥试体养护不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2.2标准要求和解决方法

(1)根据 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4.1 条试验室的规定:“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的中值。”因此,我们应理解为:控制温度即为 20℃,其范围是短期内允许的波动值。包括成型室和破型室的温度在工作时均应稳定控制在 20℃的基准上。(2)对温湿度的控制最终还应以标定的干湿温度计(最好是水银温度计)为准,不能以控制器显示值作为温湿度记录的依据。成型室、养护箱和养护水池各处配备的温度计数量也应合理,温湿度记录应适时和真实。(3)养护箱内的架子或搁板应保持水平状态,使正在养护的未硬化水泥胶砂试体也保持水平,以防其变形或流浆。

3、试验环节及操作的规范要求

(1)试验时所用的水泥样品、标准砂、水和其它用具的温度应确保与试验室温度(20℃)相同;养护箱或雾室各个区域的温湿度应控制准确和均衡;破型时相关试验室和仪器设备本身的温度也应保持在 20℃的基准上。(2)成型的胶砂试模四周应用黄油密封好,以使振动成型和养护时水泥浆不致渗出;削平操作时不得扰动水泥胶砂试体;养护箱架子和搁板必须保持水平,以使试模内水泥胶砂试体的表面保持平整,水泥浆体不得流(渗)出。(3)脱模时每个试件最好能按规定顺序编上序号,试体的各龄期分布应符合标准规定;试件抗折破型时按上述编号依次进行,之后的抗压破型也应按上述规定的顺序编号依次进行。应注意不能随意打乱破型顺序,以便今后能够对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误差分析。(4)在抗折破型中,杠杆初始的起伏高度调整到试件在破坏时接衡位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在破型中无论抗折或抗压试件出现非正常破坏情况或特异值时,操作人员均应对此进行记录,以便事后进行分析判断,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和客观评价。

4、水泥产品检验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体系结构设计

当今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投产前各个阶段的预防活动,诸如设计、采购、生产前的准备等阶段,但一定数量的检验在质量体系中是不可少的。检验的目的不仅仅是判断水泥产品是否合格,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检验得来的数据通过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图表和分析结果,帮助企业了解水泥产品质量现状,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水泥产品检验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检验流程的电子化,对检验数据进行组织分类和集中管理,解决数据输入难、查询统计复杂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某企业已成功实施了 PDM 系统、CAPP 系统和 ERP/MRPII系统,实现了对水泥产品设计数据(PDM 系统)、工艺规程数据(CAPP 系统)、生产计划和物料数据(ERP/MRPII 系统)的电子化管理。

水泥产品检验是水泥产品从开始生产到出厂交付之间的一个必备环节,包括过程检验和入库/验收检验。该企业对水泥产品检验的要求非常严格,水泥产品检验过程复杂,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但是,如图中的虚线方框所示,在信息密集的检验部门,虽然目前部分检验测试数据已实现数据库管理,但大量的测试记录和检验结果数据以及检验过程都以纸介质的形式存在,数据输入繁琐,生产人员、设计人员、检验人员和客户无法及时、完整的了解水泥产品的质量信息。可见,通过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收集检验测试数据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检验信息不再以纸介质的形式流动,实现检验过程的电子化,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并监控水泥产品的过程状态信息。 水泥产品检验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环节,因此系统必须具有可扩展性,在将来可以与其它信息系统集成;实现对水泥产品的测试指标、测试合格值(范围)和测试结果数据的有效管理,并能将合适的数据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入到水泥产品证明书中;实现工艺可视化,使操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应的操作来进行,减少次品。

结语:

随着水泥产品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为了实现对产品质量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将产品检验环节集成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是当代水泥产品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9

1、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增加。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培养能够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能够使毕业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能应用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术问题。

计算机是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信息时代用来解决问题的主要载体和工具,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实验室及相应软件的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及效果。

信息技术实验室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辅助教学部门起着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辅助作用。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以及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上,信息技术实验室起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实验室承担着专业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作用,并非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课程提供学习场所;同时,凭借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信息技术实验室还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需要,并承担着多种社会服务。

2、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状况

信息技术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各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及增加,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但管理模式还是以传统的重行政轻技术的管理模式。很多学校实验室设备的常规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效率较低,管理质量不尽人意。诸如计算机设备的登记不够详细,设备相互调剂时,帐目不做调整或调整不详细,使用、维修维护情况不做记录,不建立技术档案,设备的维修维护情况缺乏监督,设备的使用信息无法及时向师生。在设备生命周期内由于信息资料的短缺、材料整理困难,难于对设备进行评价、监控,造成设备的使用效益较低。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实验室教学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网络化管理,以至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资料的缺少,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已影响到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了

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于做到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与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难于实现对设备及实验教学管理的“监督”,减少设备资源的浪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已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管理所需的硬件条件已具备,因此,通过校园网使用网络平台就能实现设备及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了。

3、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网络化探索

3.1 管理的网络化

在实验室的管理中我们尝试引入网络技术,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在实验室建设中显现出许多优势,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之间进行交流提供平台,网络平台作为实验室的管理平台,可以实现:

(1)实验设备的网上管理,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设备维护记录以及设备的接触登记等;

(2)软件管理包括软件的安装、系统的维护等。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尽可能多的应用软件,以方便各种专业、不同用户的学习和使用;

(3)人员的管理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信息管理;

(4)教学管理包括实验课的安排、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成绩的管理等。同时还可对实验室各类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可为后续管理评估等提供准确的数据。

(5)社会服务的管理包括服务对象的管理、所需设备的管理等。

3.2 教学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技术实验室凭借技术优势和技术实力使其辅助教学的能力也在发生着改变。构建基于网络的实验室信息平台可以起到加强教师与实验室沟通、加强教师学生沟通、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1)实验课程的网络化管理。改变了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学生被动安排实验课,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网络,随时掌握实验室实验教学情况及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及时了解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网络化管理实验室有利于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既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对课程的关注度。教师可通过实验室网络平成网上实时辅导、批改作业、评定成绩等;

(2)可为学生提供在线查询平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课、学习的自由,充分发挥其学习自觉性和自我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构建网络设计平台,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方便,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满足了教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全开放形式;

(4)组建开放的教科研开发平台,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或社会人士参与教师的教科研工作。

(5)构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外来人员的培训、学习提供支持。

4、结论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全面地实现网络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工作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设备及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方法手段,但新的管理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才能形成。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意义重大,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使得信息技术实验室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黄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方案与实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9(2):56.

[2]陈健.信息技术实验室管理探讨[J].高校实验室研究.2012,(6):59-61.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10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实体,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乃至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1]。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这导致了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的不够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相对较低或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常被忽视,从而使实验队伍出现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上,只是强调“使用”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培养;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规划、有力的措施和经费的保证,技术人员长期或基本上不能参与进修和培训。这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所以当遇到一些深层次、高难度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时,技术人员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高校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用,再加上岗位、职称和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实验技术人员长期流失,队伍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成为当前搞好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的思考

高校教育要适应现代化,要跟上未来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就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

1.调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结构 实验室管理是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科研管理集一体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要实现规范化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必须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敬业精神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要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重点考虑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做好实验室的梯队建设工作,使队伍在整体上年轻化,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高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对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传、帮、带,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2]。要鼓励高素质的理论课老师参加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要引进一些具有较高层次的实验专家和技术骨干,学校在每年的人才引进计划里,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高学历毕业生定岗实验室。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要协调好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关系,培养出一批当教师、科研人员“二传手”的实验技术人员,才能搞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圆满完成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2.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和维修技能 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规范、完善;新的实验设计方案,需要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实施;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资源,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加强管理、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异常迅速,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迅速熟悉和熟练掌握新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现有的基础,申报各种科研课题和参与课题研究。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实施中,我们实验中心除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外,还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在实验材料的计划,教学任务的完成,科技攻关的研究,仪器设备的维修,实验室的协调管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中心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除了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还要兼顾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保证实验仪器的完好使用率,我们实验中心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除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外,还要学习仪器的保养和维修。为提高实验技术和维修技能,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并派出实验技术人员到生产厂家,进行一些仪器维修与保养的系统学习。经过近三年对实验人员的培养,我们实验中心基本能自己进行常用的仪器维修工作,既保证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也为学校节省了维修费用,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3.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的质量,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科研成果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我们应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实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各学院应按年度上报需培训的实验技术人员比例,充分保证个人的培训机会。培训时间可以长短结合;方式可采取在职研究生培养、学术休假、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资格培训、考察学习、实验技术与研究讨论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3];还可指定讲师以上的老师对实验技术人员实行一对一的日常指导培训,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在教学、科研上得到提高,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服务。为了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实验中心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制定自我提高培训计划,再由人事处、实验管理处、设备处、二级学院、教研室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外出进修和脱产学习计划。培训的方式、目标和考核的方法均列入培训大纲中,建立了定期的进修制度。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费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中,从而保证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得到实施。这样,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参与新的课题研究,不断地改善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管好实验室、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多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更好地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出高科技成果服务,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探索,不断的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11

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性条件,成为有效解决传统管理问题的技术支撑。尤其是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完善的管理平台,对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各个层面,对于完善现有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技术与实验室管理概述

1.1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以计算机硬件和对应软件为应用基础,实现各种分析计算或管理工作的技术类型。计算机应用技术产生数十年来,不仅高效地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推动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朝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也使得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广泛覆盖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1.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概述

实验室是高等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性硬件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是各门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不断深化背景下,实验室教学更是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1]。基于计算机技术构建新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体系,推动实验室管理朝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将实验成绩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3计算机技术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多数实验室还是采用传统模式,设备管理、实验品管理等效率较为低下,整体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衔接不足,以此对实验室使用效率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革新传统管理体系存在不足,提升整体管理工作水平,还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朝向现代教育体系方向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基于不同数据采集和传输方式,通过对应的管理软件,全面采集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实验室管理薄弱环节,采用对应措施推动实验室整体管理模式优化,是新时期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2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验室管理软件设计

2.1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实验室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主要是确定管理系统设计的程序、系统运行类型和数据库建设类型。就设计程序而言,实验室管理运行主要内容较为复杂,但是流程较为简单,因此可以选择NETFramework4.5或者VisualStudio作为开发工具。前者技术较为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并且配套技术文档较为完善,能够与windows平台深度结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后者功能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集成开发环境。在具体选择中,可以根据技术人员优势,选择较为合适的平台。在系统运行类型选择时,根据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特征,可以选择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为具体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新型信息化管理工具。采用客户机的纯浏览器,可以在不按照任何客户端的情形下,就直接完成对应的管理操作,更加节约管理时间和系统运行空间。数据库多是选择SQLServer2012企业版,其具有应用方便、分布合理、伸缩性强等特征,能够较好地与其他服务器相连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管理工作需求,选择对应的实用模块,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性能。

2.2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应用:B/S下的模块层级设计;自定义表单模块和数据持久层设计。B/S下的模块层级,通常包括表示层,也就是客户端与终端的接口服务功能;业务逻辑层,也就是内外部功能的代码转换;数据访问层,也就是人机交互功能。自定义表单模块是基于数据库MIS功能服务基础上,通过字段自定义、字段类型自定义和排序自定义,快速设计一些非关联表单,满足不同场景管理需要。数据持久层主要是满足数据保存安全需要,也就是要能够实现数据内容的储存和备份,减少数据丢失或外部入侵带来的风险。

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开放管理方面的应用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各类实验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必须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依照实验室规章制度办法,完善对应的开放管理功能。硬件设备方面,主要是包括门禁、智能语音系统和智能视频系统等。软件管理功能则包括使用预约、项目开放、成绩管理及信息查询等,以此为全校师生和特定群体使用实验室做好科学管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支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学校师生实验要求,采用优化方式进行设计。

3.2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用

在当前高校教育现代化、技术化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高精度和高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数量占比不断增加。这些仪器设备不仅采购成本高,并且运行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定维护周期,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维护工作。同时,通过系统管理,还能够准确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对使用频率进行优化,引导师生在预约环节选择对应的设备,以此有效避免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方面问题,提升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3.3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应用

在当前高校管理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实验室项目建设以及设备采购管理工作也更加规范,但是由此带来流程更加复杂,审批困难,建设周期拉长等现实问题,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依托校园网络构建实验室项目管理平台,能够将申请、审核、任务书、进度管理、申购信息管理及验收管理等纳入统一管理平台,通过项目运行信息的实时传输,缩减传统管理环节,优化审批模式,更好地提升审批效率,为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3.4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实验室教学管理是整体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导入计算机技术的根本诉求。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实验室管理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具体管理工作还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某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分析,能够结合学校整体课程组织,进行实验课程项目的智能化设计,并构建对应的管理模块[3]。这些模块类型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模块、课时安排模块、成绩统计模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项目实施进度人数统计模块、实验提醒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优化,就能够为实验项目教学管理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3.5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应用

低值易耗品管理在当前高校实验管理中,主要是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力度薄弱,采购不及时或使用浪费等方面问题,给教学工作开展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计算机平台的全面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低值易耗品使用特征,制定更加合理的采购计划、库存计划,保障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将低值易耗品纳入软件管理平台,实现采购申请、库存管理、出入库、统计与查询和预警值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整体管理工作的动态性,为低值易耗品正规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6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应用

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实验室各个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在门禁管理系统中,可以设置出入口考勤门禁设备,通过指纹或视频验证方式,实现对师生考勤的精准管理。在电源管理方面,可以设定开门开电、人走关灯,或实验设备24时状态管理等。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可以通过回放方式,查看实验室运行状况和学生实验过程,方便师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提升实验水平。

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已经成为基础性的技术类型,成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实验室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加强新型技术投入水平,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所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更好地完善计算机管理平台,在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基础上,为师生实验教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4-5]。同时,对于技术人员而言,还要适应技术应用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更加熟练地把握计算机平台运行要求,严格依照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求,对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优化,尽量做好设备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分析,把握师生实验室使用特征,对模块设置进行优化,以此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整体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5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部门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结合智能化技术应用,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推动整体管理体系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此才能够在确保实验室管理工作不断规范的同时,有效节约实验室运行成本,提升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德龙.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1(5):192-195.

[2]梁伟杰.云桌面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1):194-196.

[3]刘杰.高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8):25-26.

实验技术与管理篇1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99-02

高校实验室(实验中心)在承担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提高办学水准的极其重要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其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规划;大批仪器设备的管理、调配和使用;教学和科研资料及实验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大量实验药品的进出库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调度等。面对如此复杂而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做到全面协调有序而且高效运行,而必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经过各学校实验室多年运用,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实验室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管理,其特点是研究怎样以科学合理的策略及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能量,使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发挥最大的效益。实验室管理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包括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及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实施、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室考核与评估、信息技术交流等。因此,高校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力量强大的实体,拥有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诸多优势。大量资源的投入配置、使用与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及保存,工作量很大,操作难度也大。如果用传统模式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也差,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技术与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面貌已经不再是玲琅满目的玻璃器皿,许多高度电子化、集成化的大型精密仪器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配置,这些电子仪器大都配置了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或者都配置了计算机信息终端。这些先进仪器的使用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运行、管理和维护。

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管理那些流动性大的通用设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实验室网络,使大量的实验室信息资源得到共享;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制作实验教学软件,开展实验网络教学,制作模拟化学实验室,实现化学实验的多媒体教学。建立实验室管理系统,使主管领导和实验室负责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监控实验室及设备的运行状态。

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化学实验室管理管理系统,运用Visual Basic 、FoxBase 、FoxPro 、Access等软件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系统。具体可制作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数据库,大型精密仪器管理、运行和维护数据库 ;实验试剂与耗材出入库记录数据库,实验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开发数据库。已有行业专家开发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室管理软件,有些是免费的,有较强的实用性。化学实验室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检索、运算、存储和输出等强大的高度自动化功能,对实验室所配置的大型精密仪器和种类繁多的实验试剂及各种材料等信息进行动态、实时的自动化管理,实现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1 实验室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

2.1.1实验室序列与层次结构管理

本学院的实验室基本结构为化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则按学科再分成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向下的结构序列还可细分,如分析化学含有仪器分析,其中又分为色谱、光谱、质谱等实验室;以实验中心为主体的组织结构,接受校、院两级的领导和管理,本身具有相当的权限,有较强的独立性,为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因为有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关系,在管理上较为复杂,因而管理信息和技术数据的精确处理和高效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数据库除了管理实验室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还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数据库中可以查阅他们的职务、职称、学历、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工作岗位与职责,以及科研与教学方面,个人及团队所取得的成果。

2.1.2 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

实验室(中心)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实验室各层次、各序列的管理权限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实验室日常管理与运行规则,安全管理规则、危险物品管理规则、财产管理制度、经费使用与采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登记及管理和使用记录等。以上各项管理制度可以把大量的文档、图形、影像等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方式建立和保存,构成索引链接的数据库,使制作、查阅、修改及更新都十分方便,并且便于实行网络化管理,适应纵向和横向的管理和监控。

2.2 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化学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建立实验室设备信息管理数据库,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室的各种资源,使资源管理公开化和网络化,实行仪器设备使用预约方式,根据教学和科研及各教研室的要求,合理安排使用时间,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开发SQLserver以及Assece等数据库平台,对实验室(中心)的仪器设备实行科学管理,主要的服务是把仪器信息录入、更新、查询、使用预约和跟踪维护。

首先,建立便捷而准确的仪器设备查询系统,以所有的仪器设备的主要参数(仪器名称、编号、型号规格、产地或购入日期以及报关地点等)为索引,查询时,输入仪器的某个参数(数据),就可以查询该仪器的完整参数、功能作用、技术性能以及使用和管理。通过设置链接,还可以查询到仪器的技术资料如使用说明书、线路图、结构示意图等。如此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科学管理,也给仪器设备的准备使用者提供很大便利。本单位人员通过连接实验室网络的电脑终端,就可以随时入网查询。本学院近两年购置了一批进口的大型仪器,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我们建立了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学院的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使用条件及要求,可以进行预约使用,在管理员的安排下,实现仪器的有序管理、合理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

2.3 化学药品与材料管理

2.3.1化学药品的管理

化学试剂由于库存及使用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是一种的动态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根据每一次的入库和领用的数据,设计一个具有自动更新功能的数据记录表,可以自动更新药品的库存状况。化学药品的库存量,是制定药品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某种药品即将用完时(当库存量为1或2时),可以设置自动提示。还可以设置试剂过期预警,当某种试剂到达预设的质保期限时,该项数据将自动发出警示,提醒注意尽快使用,避免浪费或影响使用效果。

在化学药品管理系统中,运用相关化学软件,根据药品的某个关键词如名称或化学式,就可以查询该试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还可以为配制溶液提供便利,当输入溶质、溶剂名称时,所需配制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就能够立刻计算所需的用量。此外,本单位相关教师可通过实验室网站递交购买实验仪器和药品的申报,以及审批和回复。

2.4 实验教学与测评

2.4.1 常规教学管理

设立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模块,载入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材、 参考资料、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以及所需运用是仪器试剂等,作为实验预习参考依据。同时,建立学生实验管理模块,内容有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内容、教学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记录、查询与处理等。还有建立学生实验档案,主要有学生学习成绩管理系统,分别记录学生实验技能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考查, 以及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和能力的评价,这些数据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录入,期末时进行综合考查评价。同时建立了学生实验信息数据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输入所指定的实验数据,作为实验教学的原始材料存档。另外,设立教学交流论坛,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2.4.2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中心设立有学生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空间。同时,在实验室网站设立有如下模块:1)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模块,学生除了完成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必须要做的实验外,可以选择其他所列的实验项目;2)实验原理和方法介绍:对开出的实验项目所涉及仪器设备、原理与方法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便于学生做实验预习;3)模拟和仿真实验:提供各种模拟实验软件或实验动画、视频,以及一些逼真的互动性较强的电子模拟实验,让学生联系所选学的实验课程进行虚拟实验操作,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设计和分析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4)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正对学生上传的实验报告、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提供让学生下载的学习参考资料如实验室实用手册、化工辞典、化学试剂配制手册、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资料等。学生通过实验室网络来查阅参考资料,十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学习。

3 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3.1 实验室的信息化要与院校的信息网络关联

实验室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网络的构成,要和学校及院系信息网络高度关联,接受校院两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监控。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开发和运行中保持与校院信息网络的同步以及兼容性、共享性和通用性,使实验室管理系统真正成为校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源。

3.2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

实验室(中心)要努力争取得到院校主管领导的重视,使他们充分理解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能够给实验室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对学校的办学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效益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因此给予决策与财力上的支持。使实验室(中心)的信息化基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获得所需的的资金投入,以及在人力和技术资源上的保障。

3.3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掌握信息运用技能。因此,在培养和引进实验室人员,要注重配备既有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双专业人才,把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由高端专业人员为带头人、拥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知识面宽、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构成的学术和技术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军. 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J]. 琼州大学学报,2005(5).

[2] 吴性良,马林,李妙葵等.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