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2 13:28:33

财会职称论文

财会职称论文篇1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财会职称论文篇2

从20**年度起,我省辖区内(**市除外)从事会计或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按本程序申报评审高级会计师材料。

一、申报程序

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各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3、将同意推荐的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专业工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的时间、取得中级职称以来主要业绩及撰写的专业文章、论文、职称计算机考核有效证明情况等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

4、公示无疑义的申报人员按照要求提供下列申报材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初审登记表》1份;

(4)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

以上材料不需要装订。对于上述(1)至(3)项表格请认真如实填写,并按照表上要求签字和加盖相应部门公章,未签字或盖章的无效。

(5)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

(6)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鉴定并盖章);

(7)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证明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

(8)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

(5)至(8)项除论文、论著等需要提供原件外,其余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各市申报的材料,其中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上述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并将(1)至(4)项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档案盒封面格式见附件5)。

省级主管部门或市人事局职称办(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或人事机构)在对本部门或本地区申报高级会计师材料审核其手续齐备后开具委托评审函,连同申报人员公示情况说明,在规定的申报时间内一并送我厅会计处;

对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代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人事厅职称办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我厅才能受理。

我厅对收到的申报材料进行整理并报省职称办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二、评审程序

公示结束,对无疑义的申报材料转入评审阶段。

1、向省职称办报送《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

2、根据申报数量和评审对象情况,在省职称办的监督下,按规定从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适量的专家组成专业评议小组和执行评审委员会。

评议小组对申报对象的业绩、成果及其他材料进行评议,形成初评意见,提交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

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职称政策,对照《条件》对评审材料和评议小组意见进行审议。对于申报者有成果共用发生争议或申报材料与实际工作有出入、论文雷同等评委会会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申报者应积极配合评审组织部门作出的安排,接受答辩、电话答辩或提供单位证明等。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3、评审会议结束后,将评审情况、通过评审人员花名册及电子材料报送省职称办,同时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三、评审结果公布及材料退回程序

1、根据省职称办公布的评审结果(以省人事厅发文为准),及时办妥各项后续工作(包括申报表盖章、办理资格证书等);

财会职称论文篇3

一、文献综述

以往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高管团队特征性、实际控制人异质性、企业创始人的社会关系等与公司绩效、企业扩张性之间的关系,比如:韩小萃(2013)认为高管年龄异质性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高管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戴然然和柳世平(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始人学历越高,对于企业盈利能力以及发展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高学历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有效地防止过度投资行为。

在财务总监的相关特征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中,姚文英等(2014)通过研究发现财务总监兼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以及报告期内领取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财务总监的职称以及是否在外兼职与公司的每股收益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常青等(2005)通过对沪深两市2001~2002两年的财务总监变更样本的研究,指出了财务总监变更与公司业绩关系及股票市场的反应。杜胜利、赵柳婷(2005)则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高管人员信息为基础,研究了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制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对于财务总监的个人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

二、研究假设

在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高管们所面对的挑战也日益严峻,选拔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财务总监,既能为公司总裁(CEO)出言献策,又能为企业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那么财务总监的个人特质是否真的会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影响?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一)性别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能把控全局、承受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在委以大任时,会将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时展的今天,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不断改变,事实表明在许多方面,女性所表现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她们所做的贡献也不比男性少。尤其在对一些重要岗位人才的选拔上,我们要求的是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应该更注重应聘者的人格修养、专业水平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所以提出假设如下;

H1:财务总监性别和公司财务绩效不相关。

(二)年龄

年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阅历,年龄较长者,阅历丰富,思考问题更加理性,能够谨慎行事,全面把握全局并能有效的预测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年龄过大则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财务总监处理事务的能力,他们记忆力和精力往往不如以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所下降,创新思维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不够迅速。在处理现代企业的日常事务中,财务总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绩效的管控中,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与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充分理解和把握企业战略意图,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其中的风险和机遇,而这一切都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假设:

H2:财务总监的年龄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相关

(三)学历

一个人的学历不仅仅只是应聘工作时的敲门砖,更是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复杂信息的检索能力和专注某一事物的认真程度的体现,这些能力是一些职位所必须的。财务总监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往往无法合理应对公司内外所出现的重大变革。所以我们假设:

H3;财务总监的学历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

(四)专业职称

说到职业能力,本文认为一个人专业职称的层次是其最好的体现。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条件放的还比较宽,一部分在校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够取得该证书,这显然不能代表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水平。但是,中级职称的考试就截然不同,这部分考生或财务人员,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实务经验来指导理论,这个水平的考试能够很好的检验他们的专业水平,那么正副高级会计师的评定就更是如此,所以本文假设:

H4:财务总监的职称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2012~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零售批发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通过查询这些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手动搜索,剔除掉那些信息披露不全或部分信息无法查证的样本,最终收集了256个样本,这些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新浪财经以及百度百科。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了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报酬率(ROA)和净资产报酬率(ROE)三个指标来代表公司财务绩效;

每股收益(EPS)=(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数

总资产报酬率(ROA)=税后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收益率(ROE)= 税后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解释变量。同时,将性别(GEN)、年龄(AGE)、学历(EDU)和职称(LEVEL)设置为解释变量,其中,性别赋值为:男为1,女为2;学历赋值为:大专为1,本科为2,EMBA为3,硕士为4,博士为5,其他为0;职称赋值为:初级为1,中级为2,高级为3.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公司规模(SIZE)和财务部门规模(F- SIZE)为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SIZE)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部门规模(F_SIZE)用财务部人数与公司总人数之比来表示。

(三)模型设计

EPS=α0+α1*GED+α2*AGE+α3*EDU+α4*LEVEL+α5*SIZE+α6*FSIZE+ε

ROA=α0+α1*GED+α2*AGE+α3*EDU+α4*LEVEL+α5*SIZE+α6*FSIZE+ε

ROE=α0+α1*GED+α2*AGE+α3*EDU+α4*LEVEL+α5*SIZE+α6*FSIZE+ε

四、实证分析

(一)财务总监个人特征与每股收益回归分析

表1为回归结果的汇总,其中Sig=0.000,小于0.05,即该回归模型显著。表中职称与每股收益的Sig为0.000,这表明专业职称的高低与每股净收益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4成立;而教育水平的Sig为0.013,这表明教育水平与每股净收益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假设3成立。而性别与每股收益不相关,假设1成立,年龄与每股收益不相关,这与假设2矛盾。

(二)财务总监个人特征与总资产报酬率回归分析

表2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和专业职称高低分别与总资产报酬率相关,而性别和年龄与总资产报酬率不相关,因此假设1、假设3以及假设4成立,而假设2不成立。

(三)财务总监个人特征与净资产报酬率回归分析

表3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和专业职称高低分别与净资产报酬率相关,而性别和年龄与净资产报酬率不相关,因此假设1、假设3以及假设4成立,而假设2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三个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度不高,这说明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程度不高。这一点本文分析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有很多,而财务总监的特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财务总监制度并未完善,其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市场中,公司财务总监的学历和职称均能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相比财务总监的学历,他的专业职称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其年龄长幼不会对财务绩效产生绝对的影响,这要结合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实务经验来考虑。至于性别,更不需要过多考虑,总之实际能力决定个人的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在决定相关人员的提拔任用方面,应基于学历和职称充分考虑其综合能力,并且应该尽快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发挥财务总监在公司经营中的管理作用以及创造价值的作用,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韩小萃.高管背景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戴然然,柳世平.企业创始人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4,(16).

[3]姚文英,杨熙涓.财务总监特征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财会职称论文篇4

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43093);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计专业硕士职业

胜任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15209);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建构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YB2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013-04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仍然是基于应试环境下的考试模式,因此发展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模式改革是当前会计领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国家的重要方针。文章构建了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提出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流程方案。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会计职称考试 框架体系设计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201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稀缺状态,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会计人才选拔效率、可信度以及促进会计人员能力自我提升,改进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职称考试背景以及问卷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层级的能力要素,从职业道德层面、职业知识层面、职业技能层面三个方面出发,并按照等级与具体职业进行点对点的考试测评,不仅打破现有我国偏重职业知识考核的桎梏,并充分考虑到具体职业不同等级的一些外界因素。

二、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考试阶段,其中,取得初级职称之前必须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级职称分为副高和正高。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主要以应试为主,高级会计职称考试在通过考试基础上,主要通过考察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来评定。我国现有的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格局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称考试呈现“轻实践,重理论”现象

迄今为止,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基本上表现为是一种封闭式、脱离实际操作的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会计具体实践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会计职称考试体系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教育培育出的执业人员并未达到理想标准。实践经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全方位关注,重视实践方向的考核是当代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一大重心。与此同时,目前会计职称考试形式没有形成一套全面考核体系,考生只需要单从参考教材、后期考题训练两个层次即可通过职称考试,单纯的应试法则只能考察会计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却无从考究。近几年,财务舞弊案例层出不穷,舞弊案例的增加与财会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眼下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纯地从会计从业考试中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要素的内容,但在职称考试阶段中更多涉及到的只是执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因此会导致执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观的偏差性理解。基于以上现象,当代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会计执业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考核体系,完善会计职称考试的框架升级,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态度、思想高度、研究深度、知识广度,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有机融合。

(二)我国各阶段会计人才发展不平衡

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于2010年步入中等收入发展行列,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达到高等收入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逐步从传统要素投入的经济模式转入人才化推动型经济模式体系,21世纪的中国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据财政部数据统计我国会计人员已接近2 000万人,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人员队伍,但真正能称的上会计人才的所占比率较低,会计人才属于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并不都是会计人才。所谓的会计人才是指持有国家认证的资格考试证书,并掌握相P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高标准的会计行业人员。我国会计职称人员主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种称谓,各称谓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与其职称相匹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例如,高级会计师应具备能够组织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公司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对管理层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的能力等等,但是部分高级会计师并没有具备以上能力以及对企业综合管理和财务领域创新能力远不及一些中级会计师,这凸显我国部分会计专业人员名不副实。针对此类现象,会计人员自身需要从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综合培养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所处部门,为自身创新发展设定结构框架,做到专业功底扎实、能够准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重心、培养综合协调能力、具备判断和控制企业价值风险的管理能力。同时,我国财政部通过组织会计职称考试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属实,并对我国当前的持证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继续培训,确保国家会计人才队伍的壮大。

(三)我国会计人才地区供求关系不平衡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会计有效持证人数已达到2 050万人次,同时会计人员持证人数在过去5年里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10―2015年持有会计方面证书的人员增长近一倍。但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会计持证人员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达到我国会计人员之最,江苏、浙江等省紧随其后。而在我国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会计人员的数量则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从宏观的地域划分来看,高达64%的会计人才集中在东部诸省,中西部地区只占据了36%,而在全国总人口方面,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只占据全国45%,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高达55%,因此这体现了我国会计人才地区跨度不协调导致区域供求关系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会计人才供不应求,而中西部地区却急需会计人才的引入。同时城市和农村方面,我国城市中会计人才占总会计人才数目的88%,而农村会计人才只占据12%,因此农村会计人才引入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我国会计人才总体呈现东西格局差异化、城乡格局差异化两种不良现象,财政部应着重关注此类现象,率先改革会计职称考试政策模式,统筹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会计人才的需求,保障全国各地区会计职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保证国家经济统筹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构建

基于对我国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问题的研究,财政部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改革会计职称考试解决会计人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中应融入职业胜任能力理念,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各阶段应具备的诸项能力。以下笔者将构建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考察范围图,重点剖析会计人员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应具备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价值观层面的胜任能力,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明确会计职称考试各阶段应实施的细则。

(一)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改革要点

基于我国会计人员所处的特殊行情分析,当下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的构建只能部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结合职业胜任能力的考试框架,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需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发展。会计职业胜任能力需要紧紧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多综合、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我国会计师发展主要从初级到中级、最后达到高级会计职称的过程,基于企业角度,会计人员的发展也同样是从会计员到会计主管、最后胜任财务总监的职位变迁。因此,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相关性。在设计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框架时务必要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即会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与各阶段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相匹配,各种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能力需要界定相应的能力要素支持。为此,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应紧密结合三大领域,进行改革,即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能力、人才综合价值观,基于这三大领域重点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符合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标准,严格控制会计人才队伍的数量,保证会计人才综合质量,实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领域崭新的战略高度。详见下表。

改革会计职称考试需以科学化分类为基础,重点对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进行评价。各层次职业考试应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准,实现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者整合,重点考察会计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同时促进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才培养两者有效衔接,推动会计职称考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紧密构建会计职业技术人才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逐渐设立与会计职称相对应的学历培养要求,加快对重点行业、核心领域知识体系考察力度,推动职称评审机制与会计职称考试继续教育接轨,完善会计人才综合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会计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模式,坚持把品德考察放在职业胜任能力的首位,重点评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评审机制和失信严惩机制,对暗箱操作、违反法律规定而获得职称的人员予以撤销职称并记录诚信档案。

(二)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设计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总体呈现数量庞大,质量相对较低的态势,而就会计职业的就业形势分析,会计人员与会计岗位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选择步入高标准化。我国财政部、人事部也应加快会计职称考试准入条件的改革,与现代社会市场行情相互对接,保证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为我国会计领域发展提供高效、稳定的质量保障。基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的确定,以下将设计具体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决定会计职称考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具体流程构造,明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具体执行明细。见下图。

实施会计职称考试时,应坚持科学评价与遵循规律相整合,遵循会计人才科学化培养规律,以职业道德、综合能力、个人业绩为导向,完善并创新会计职称考试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通过设置科学、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会计专业人才。同时针对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实施精准化施策,把握会计职称考试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抓住核心重心分类评价。会计职称考试需时刻围绕以用为本的考察机制,紧扣用好人才、用活人才的思维理念,开拓创新化人才评价体制,把会计人才评价与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会计专业化人才综合、全面发展,适应各行各业单位选择人才的需求。

1.设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准入门槛。改革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提高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力的前提条件是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会计人员准入资质,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中的各阶段参试人员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能够激发会计人员发展自身人力资本,增强其自身知识、技能、道德、学历等各要素的发展。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之前,应对报考人员进行资质审核,通过编制三维坐标轴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各阶段会计职称考试的需求标准。财政部应组织当地财政局配合审查工作,严格按照准入要求进行考试报名。学历方面应以国家颁发的学历证明等相关资料为准;专业知识层面需结合报考人员目前所处岗位,要求工作单位开具工作证明及岗位工作内容,在校学生应以实习单位为准;职业技能层面可设置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判别分析,了解报考人员目前职业技能所处的具体状况。三维坐标轴考察象限能够从学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个维系综合反映报考人员的目前综合实力情况,从而决定其是否能进入晋级会计职称的资格,而设置相应的门槛也是三维坐标轴最终评判的标准。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应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同时应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IT会计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职业技能方面应了解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等实际操作工作。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要求应比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提升一个层次,报考人员应取得本科及以上文凭,在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同时,还应实现审计、税务等方面知识的扩充,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税收筹划以及企业审计等职业技能。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需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凭,同时参加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需能够全面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公司战略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制定战略决策、控制企业风险能够操作自如。该模型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环境以及服务目标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定位,然后确定各阶段会计人员应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职能,通过分析其所要求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而对会计人员进行参照发展、培养实施不同的方案。因此,会计人员对于自身所达到的综合技能考核可以通过三维坐标轴进行判断,考核人员能够通过审查、测试、问卷调查等考察方式,判断会计人员的能力具备情况,继而通过绘制三维坐标轴评分法进行汇报,对于符合考试准入要求的会计人员允许进行会计职称考试。

在提升准入门槛的同时,对于中西部地区应在改革的基础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适当降低门槛,放宽会计职称考试政策。中西部地区会计人才相对东部地区缺口量较大,因此财政部在改革会计职称考试的同时应适当将政策向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倾斜。第一,在学历资历方面,应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层次。第二,在知识能力层面,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应适当放宽。第三,在技能领域对于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可以实施免测试。

2.开设笔试、实际操作、面试三大环节。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方面从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标准,在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方面仍有待欠缺。会计人才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组织和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政策水平。通过基于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改革可以调整会计职称考试的考察模式,设置笔试主要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知识层次掌握情况,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技术运用能力,面试则是判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以及综合职业胜任能力。

不同的会计职称考试所设置的考试科目也大相径庭。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判定会计人员能否符合现代企业基层会计岗位的职业标准,因此笔试科目O置为初级财务会计、初级经济法、会计信息化等。在实际操作环节,初级会计考试应重点考察报考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能力、能否熟练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等等。面试环节中对于初级会计考试的要求相对较低,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即可,以及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笃学的思想情操。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在笔试环节需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科目,在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分析公司财务状况、能否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何对相关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等,而在面试环节则要考察其处理问题的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是培养顶尖会计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科目设置也需灵活多变,既要考察高级会计实务,还需重点考察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科目。在实际操作和综合面试环节应贯彻两者结合的模式,通过公司案例考察会计人员战略决策、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中评委应观察考生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一系列指标,综合判别考生是否具备高级会计师的职称要求,更精确地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满足会计职称考试的标准。会计职称考试需依托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发展考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3.加强评委综合组织管理体系。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实际操作和面试阶段时,应谨慎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担任会计职称考试评委,根据各省组建省级评委会,省级评委会再基于本省实际情况将评委专家调选到各地区。评委专家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选取,担任评委的人员应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高校教师应达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同时,评审专家组应按照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等原则,在坚持以同行专家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管理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税务、战略研究、心理测评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条件允许时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地专家参与评审,全面构建考试、评审、考评相合、个人操作、面试答辩与业绩展现多维评价体系,提高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评审活动应严格按照财政部、人事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组织并完善评审组织机构和评审活动中的工作细则以及实际执行程序。相关部门应强化评审专家的职业工作责任观,强化对评审组织和评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化、有效化监管,对违反评审细则的专家予以责任追究,确保会计职称考试评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同时,评审委员会也应强化自身建设,定期组织评审成员的学习、交流、创新和培训活动,提升评审专家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化、公正化、有序化。会计职称考试应建立以专家评审为主的业内人员评价机制,注重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知识层面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技术应用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应综合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在社会市场中所展现的综合效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层面,财政部应联合地方财政局积极探索远程会计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偏远地区的人员简化继续教育的繁琐程序,地方财政局应鼓励当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按期学习、自觉学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会计职称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不将学术论文作为评价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会计人员,需淡化论文考察要求,探索以项目报告、设计文件、专利成果,公司财务绩效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要求。

在继续教育中,建立“逢三必一”的模式,即满三年会计职称需要进行一次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评价。在会计职称后期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直接考评,对于会计人员的业绩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此外,评委会应推行评审和答辩结合机制、评审与考试结合机制、测试与认定结合等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于高级会计顶尖人才实施特殊化评价模式体系。首先,通过设定适用于会计行业的业绩量化表。该表按照会计人员后期的思想政治、学历晋升、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业绩指标等诸多要素确定一定分数及合格标准,评判会计人员后期学习和能力发展情况。其次,实施二级评审程序。通过专家评审,采取答辩、实务操作等考察方式,对会计人员后期职业胜任能力以及技能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定。最后,鼓励会计人员的“破格”晋升,在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后期综合考评中,对表现突出和能力超群的会计人员实施破格晋升,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开辟适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提升会计人才自我修养的水平与职业道德观。Z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Z].2016.

财会职称论文篇5

总会计师,无疑属于会计的范畴。既然属于会计的范畴,就可从会计的起源来探究会计的名与实问题。 会计作为一种职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但会计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也必然有其不变的东西存在, 这就是会计的灵魂,会计的灵魂应该是不变的,直到这种职业发生质的变化,有其名无其实,或者无其名也无其实。

对我国会计这一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大禹时代。舜为支持大禹治水,全国的人、财、物等多由禹来调度,这样禹就涉及到了如何理清这些人、财、物的问题,客观上促使了会计的产生。 禹治水,虽辨证地采用了“疏”而不是其父“堵”的办法, 但禹仍是十分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家就在浙江绍兴的苗山下,大家体谅禹的辛苦, 每年就到禹的家中去理财算账,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算账理财的活动叫做“会稽”, 而苗山也就此改名为会稽山。会稽也即会计稽核之意, 《史记・夏本记》记载:“禹会诸侯江南, 计功而崩, 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或许就是会计的由来,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 会计是由事而得名的。

以此足见“会计”历史之悠久。据载,我国周代即有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一般而言,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会计”。《孟子・万辛》篇曰:“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按照湖南师范大学张以文的注解,其意即“孔子曾经做过管理库房的小吏,他说,算账记数必须要准确才行啊!”而兰州商学院周一虹教授,说起会计的起源,却强调会计的产生是因人而生,即会计是和人结合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和事的结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会计更多指的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而不单单是说所从事的记账算账报账诸如此类的事。会计,当而已矣,当译为“会计,就是把事情处理的合适罢了”。

笔者认为,周一虹教授所强调会计与人的结合更强于会计与事的结合,是为了强调会计是一种职业,这是一种“名”,这种“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不可改变,也是无需改变的,会计仍是有长久生命力的。而会计人所从事的会计事业,会计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常演常新的,如会计的技术等方法论。例如,1494年,借贷记账法在意大利的产生;英国工业革命后,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繁荣后,“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的出现;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统一会计准则的诞生;乃至今天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但无论如何演进,会计的实质始终都未突破会计之名的包容,换言之,会计之名,仍足以包含会计之实。所以辩证地看,会计的名与实,目前仍处于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和平相处的历史阶段,而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仍是会计改革的主基调。

二、我国总会计师名实之辩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及总工程师曾经或将仍要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总会计师领域,出现了相当于总会计师职务的多种叫法,这种称谓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职能定位如何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妨在与财务总监及首席财务官简要对比中,探究一下我国总会计师的由来及走向,从而去感知我国总会计师名称与实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会计师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来的。在历史上, 总会计师往往带有双重身份,既对国家负责, 也对单位的“一把手”负责。而追溯财务总监与首席执行官的产生,则会明显地看到这种称谓或制度是起源于市场经济, 是“委托-”关系的产物。财务总监及首席财务官制度都是主要为所有者服务的,是所有者为有效控制经营者而建立的一种制约制衡制度或机制。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不同。目前,我国对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及首席财务官在称谓、职权、功能、定位、作用、 资格及能力等方面尚没有一个统一而规范的界定。总会计师仍主要使用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会计师是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 属于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 业绩评价由企业内部负责; 财务总监制度主要用于现代股份制企业及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主要集中于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上市公司或国际化的跨国集团公司。

通过上述分析,并不能简单得出总会计师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结论。当前,总会计师仍在承担着会计的使命,并非说总会计师的名字必须改为从西方舶来的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才能适应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才称得上是与时俱进,才叫国际趋同。这样恰恰混淆了会计之名是因事还是因人而生的问题。会计的起源强调会计的产生是因人而生,即会计是和人结合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和事的结合而产生的,即,会计更多指的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而不单单是说所从事的记账算账报账诸如此类的事。显然,现阶段我国会计的实质仍未突破会计之名的包容,会计之名仍足以包含会计之实。所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会计并无需退出历史舞台,而会计所从事的工作也并不会因为会计的名字而受到制约。总会计师,亦然。正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国际财联第41届世界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的总会计师尤其是大型企业、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资本运营的设计师、财务创新的引路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

当然,在称谓使用上的混乱,常常也会带来相应的地位、职权、功能、定位、作用及资格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对于名实之辩,历史上也有诸多的事例。如宋朝著名的宰相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如至圣先贤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些大家都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同样,对于总会计师而言,也极具借鉴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甄别的是,总会计师这个称谓是否已背离了会计的外延与内涵,是否必须改为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才能让“总会计师”们名正言顺,名实相符,从而才能在其位谋其政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会计,就像我国的国运一样,有一个家道中落的事实,落后了,就要面对,就要追赶,就要学习,所以我国有了学习西方的首席财务官等制度,积极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借鉴之后,接下来更重要的事情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现、形成和实践着的蕴含“中国元素”的会计思想、观点和方法尽快系统化、知识化和体系化。借鉴,重在实际而非形式;借鉴,杜绝做表面文章。我国依照西方规则没有错,但若不面对中国的现实、不实现会计准则的“本土化”,必将使我国的会计事业边缘化。笔者认为,山东经济学院王爱国先生的思考,对于我国总会计师的名实之辩,也有着同样的价值。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首席执行官等制度,但要学其精神实质,不在于把其名字搬过来就好,而重在更新总会计师的实质性职责,即,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要重在于实,而无需谄媚于名。名字完全可以多元,但可规定不管何种称谓,都统一要受《总会计师条例》的约束。

三、我国总会计师实质性内涵辨析

总会计师的称谓,决定于总会计师的地位,总会计师的地位,又必须凭借其职责与权限作支撑,没有实质上的职责和职权,地位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地位,何种称谓也是妄谈。目前我国总会计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根据国资委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关总会计师职责权限的规定,其主要承担四方面的职责: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督等。同时,也赋于其四方面的权限: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财务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设权和企业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等。但在多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依据实际履行的职责的权重却多不一样。在总会计师的履职中,总会计师在主要时间及精力上的分配也大相径庭。这些,都需要在总会计师名实之辩中予以辩证地思考。

近年来,我国总会计师的地位整体上正日益提高。显然,在总会计师地位上的这种变化,是因为总会计师的职权变化而来的,而并不是由总会计师的称谓变化而带来的,也不是将称谓改为西方的财务总监或首席执行官就能提高或发生重大影响的。在这种现状下,笔者认为总会计师的实质性内涵如职权、地位是重点,称谓则相对是次要的,即总会计师职能的尽职与拓展才是当务之急。基于此,总会计师的近期职能,主要仍在于四大基本职能的切实履行上,这仍是总会计师的根本所在。而我国总会计师中远期的职能,要向战略管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延伸及转变,这应该是总会计师与时俱进的使命所在。诚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所言,会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心,总会计师作为会计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在战略规划管理、企业价值管理、流程系统管理、业绩评价管理、经济秩序管理和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及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企业的运作形态,辩证地看待我国总会计师这一称谓,并没有改变的必要。因为总会计师的骨子里,仍是会计,会计指的是一种职业,以及从事该职业的人,总会计师也是指的一种职业,以及从事该职业的人,而总会计师的实质与内涵也是要不断变化的,总会计师的实质与内涵,正是通过总会计师的职能的拓展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尽可以拓展总会计师的职权,而总会计师也尽可以叫总会计师,不必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而进行更名。我国一千多万会计人只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力戒浮躁、肤浅及浮夸之风,坚守、赓续与弘扬中华民族会计学统、会计学术精神与文化,则目前总会计师的名实之辩当休矣。

参考文献:

[1]高洪海:《总会计师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中国会计报》2011年9月。

[2]郭道扬:《论会计的职能与本质》,《经济学研究[日]》,1998年第5期。

[3]郭道扬:《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11中国首席财务官论坛》,2011年6月18日。

财会职称论文篇6

本规则规范的范围包括组织会计专业高级资格申报、审核、评审全过程。涉及申报人和申报人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或人事机构)、市以下(包括市)人事职称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评委。

申报人指在**省境内从事会计及会计相关工作,符合有关条件并已报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材料的人员。

二、申报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及时公开高级会计师申报、评审条件以及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和具体要求。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实行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申报人符合《**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手续齐全,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规范,申报程序符合规定。

(一)申报

1、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申报人对本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及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对审核项目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二)受理

1、申报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受理人员负责对申报材料手续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予以退回;对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材料应限期办齐手续后送达,过时不再受理。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上报人,受理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审核表》(附件3-1)随同申报人材料一并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2、市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整理汇总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信息资料,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报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向社会公示。

3、市财政部门将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申报人资料、申报人公示情况说明、《委托评审函》按规定的程序报省财政厅(附件3)。

4、有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应将申报人公示结果及申报材料上报省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将所属单位中符合规定条件和要求的申报人资料,统一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将被推荐人基本情况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5、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连同以上应提供的资料,送省财政厅受理。

破格申报人的材料在上报和公示时应特别说明。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对各市及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的申报人资料进行审核,及时受理符合申报程序、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申报人资料。

(三)公示

1、申报人单位在推荐申报人前,应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申报人姓名及有关情况(附件5-1),公示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2、市财政部门公示经过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姓名等基本情况(附件3-3),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3、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公示经初审并报省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姓名和单位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不少于七个工作日。

(四)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人应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并要求材料齐全、手续完备、装订规范:

1、不需要装订的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背面写上单位及姓名);

(4)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的原件。

2、需要装订的资料及要求

(1)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财政部门受理后退回原件;

(2)本人签名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

(3)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反映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证明、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盖章并由审核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反映其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材料在本行业、本系统或县(含县)以上范围推广应用的,该证明材料还应有主管单位财务部门或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国资、证券等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其中各市申报人的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需要装订的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连同不需装订的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

(五)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市财政部门应提供的资料

(1)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提供《关于报送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5)及其附件

(2)市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报送市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3)及其附件。

三、评审管理

公示期满,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提交给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过程符合规定程序,客观、公正、公平评价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

(一)评审政策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统一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政策,明确审核评审标准;

2、组织参加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审核评审的专家评委学习评审政策,统一审核评审标准;

3、建立评委评审政策协调制度,协调、统一评审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或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二)评审工作要求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审可实行集中评审与分散评审、单项评审与综合评审相结合灵活的评审与组织形式;

2、按规定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取参与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评审工作的评议专家和执行评委;

3、填报《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评审工作分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在集中评审工作期间,应由不同的评议专家向评委会提交对评审材料的审核、复核、评审意见,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1)评议工作阶段,可根据情况将评议专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议。审核人员和复核人员应分别独立评价评审材料,在《评审考核意见表》(附件12)上表达意见并签名;复核人意见与审核人意见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并签名,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

(2)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参加执行评委会会议的评委应对经过评议的材料进行审核,表达意见并签名;意见与评议阶段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召开评委会会议,由执行评委在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上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三)评审工作纪律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评委评审工作纪律》,规范专家评委纪律要求。宣读评审工作纪律,与专家评委签订《评审纪律承诺书》(附件14),明确职责。

(四)公示

评审会议结束后,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公示不少于七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

四、专家评委的产生

(一)**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的建立

根据《**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考虑新老评委搭配及地区、行业等因素从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推荐、选拔若干名高级会计专家报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建立**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任期三年。

(二)评议专家及执行评委的产生

评审工作开始前,根据当年申报材料数量,按随机原则产生本次评议专家及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五、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工作要求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就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中涉及的评审标准、审核和评审、申报材料的管理、评委及执行评委的产生以及评审组织工作全过程予以规范,明确组织工作人员纪律,并根据规范要求对参加审核评审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一)分组分工

组织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评审工作的负责人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评审组织工作应设标准组、审核组、综合材料组。

(二)工作职责

1、标准组:负责评审政策、标准的解释,并形成书面材料(附件15、16);召开评委协调会议,研究专家评委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明确评委协调会议确定的标准。

2、审核组:负责组织专家评委审核、评审工作,收集专家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和研究的意见,核查专家评委提出对申报材料的复查意见(附件17),保证专家评委审核过程中申报及审核材料的安全完整,维护评审工作秩序;

3、综合材料组:负责评审材料的收发、登记、管理和保密工作,及时记录专家评委意见,并统计汇总《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附件18)。按回避及随机原则发放申报和审核材料,并记录《评审材料发放表》(附件19)、《审核材料发放表》;

投票统计和复核、唱票与监票为两组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承担。

六、后续管理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时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通报评审情况并做好各项后续管理工作。

(一)后续管理工作

1、将公示通过的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和电子文档及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2、公告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确认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名单;

3、填写评委会评审意见,加盖相应印章,办理资格证书;

4、整理相关工作底稿和申报人资料一并归档。

5、公告领取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证书和退回申报人材料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退回材料;

(二)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归档的文件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2、《**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

3、《评审政策协调意见表》;

4、《评审纪律承诺书》;

5、《**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

6、《申报材料意见表》;

7、《评审考核意见表》;

8、《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

财会职称论文篇7

据《周礼•天官》对宰夫职能的相关记载:宰夫“掌治——以考百官府群都具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意思是说宰夫按照规定,考核百官府群都具鄙的政绩,计算复核他们的财用收支,凡是那些造成财物损失,伪造作假的,应按照法规由冢宰对其严格处罚,而对于那些财政充足,善于管理财物者则给予奖赏。这些叙述具有典型的审计意义,表明了宰夫一职是一个具有审计性质的职位。虽然当时审计工作只是宰夫具体职务的一部分,还要监察业务,审计与监察没有分离开来,那么宰夫其实并不是独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官员,但是这个时期的宰夫是独立于会计部门的,这是非常伟大的进步,宰夫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虽然级别地位较低,只是一位下大夫,但是却可以对中大夫的司会进行审计监督,一旦发现司会存在差错和舞弊,应上报大宰由大宰加以处理,这就是审计监督行为。因此,我国大多学者认为,宰夫执行的工作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状态,宰夫一职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起源也影响着后世审计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周礼》所记载的西周社会,对我们研究西周官制,进而发现国家审计的起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国家审计是否起源于西周的争论也就出在对于《周礼》的相关争论上。

第一是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的争论,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者在研究《周礼》的成书时代时,首先依据的就是传统经学所认为的周公作《周礼》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周礼》是周公制礼作乐时创作的典籍,因此《周礼》反映的就应该是西周时期的职官与制度。还有就是标题中的“周”字,以及开篇中的“王”,因为周天子是称王的,所以就认为《周礼》成书年代是周朝。但是,郭沫若先生在《周官质疑》当中指出,从金文中选取了卿事寮,大史寮,诸侯诸监等二十项官职,并与《周官》(即《周礼》)中的官职做了比较,结论是这二十项官职虽然和《周官》中的官职略有相同之处,但是其骨干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郭沫若先生否认了《周礼》是由周公所创作的观点。另外,郭沫若还指出,春秋末期以来才有私人著书之事。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周礼》不可能出于春秋以前。因此就不能依据《周礼》所记录的官职就推断出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

第二是《周礼》所反映的西周社会情况的可信程度的争论,《周礼》是在西汉初期被发现,直到王莽时期才公诸于世,这是多数学者认为王莽篡汉改制的主要理论依据,所以历史上有学者认为《周礼》是王莽为改制而使人编造的。另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辞官后隐退期间曾整理《尚书》,秦汉期间,流传于世的《尚书》只有二十几篇,被称为《今文尚书》,到汉武帝末期时,鲁共王为扩建宫殿,在拆除孔子老宅是在其墙壁中发现古字《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将其整理后收录于《十三经注疏》,其中包括《周官》一文,而在《今文尚书》中无《周官》一文,因此,历史上也就有人将《周官》称为伪作。再有,《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是由春秋末期鲁国左丘明所著,书中也出现了一些官职的名称,其中包括宰夫,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审计的起源。比如在《左传-宣公二年》中出现的“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意思是宰夫烹饪熊掌不熟,而被晋灵公杀了,此外还有两次出现“宰夫”,都是表达的类似于一个厨师的职务,而不是我们在《周礼》中认为的类似于审计的官员职务,西周初期与春秋时期相隔大约400年,虽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同一官职称号的职责与地位等发生变化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如果“宰夫”在西周初年为下大夫官职,而到了春秋时期却变成对下人厨师的称呼了,这也是很难理解的,《左传》的可信度较高,那么《周礼》的真实性就要更加受到怀疑了,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国家审计起源的追溯。

综上,虽然现有资料不能证明《周礼》就是周朝官制的真实反映,却对我们追溯审计起源起了重要作用。历史史实是凝固的、静止的,而历史研究却是波动的、前进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关键是要看研究的成果能否贴近历史的原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审计起源问题,笔者有这样几点认识:(1)要正确把握古代审计和现代审计之间的前后沿袭承继关系以及古代审计起源与古代会计起源、古代监察起源、古代财政监督起源的关系等。(2)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进行对国家审计起源的分析和研究,必须在充分掌握切实可靠的史料的基础上来研究,要使用第一手资料来说明史实,不能人云亦云。(3)要注意把握审计的萌芽、雏形和带有审计性质的活动与完整形态审计产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审计起源研究。

作者:郝莉莉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会职称论文篇8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的职称制度迎来重大的改革机遇,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类职称评定制度因存在着“三唯”(即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现象而广遭诟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意见》,从而推进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呢?

建立科学的职称分类评定制度

任何科学的管理都必须以分类为前提,在人才管理领域更是如此。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对任职者的评价标准自然不一样。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职称,都以论文作为硬性的条件。注重论文的数量,使一些并非从事知识创新,而是从事基层一线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很难获得职称晋升,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在国外,职称不如中国那么重要,不是所有行业的人员都需要评职称,而且职称大都与岗位聘用相结合,一个人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任职,需要重新确定职称。

虽然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随意废除一些职称系列,但应该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即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工作性质确定职称评定标准,坚决废除以论文数量为标准的“一刀切”做法,对那些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着重考察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专业技术领域对组织发展的贡献。如对非教学医院医生的职称评定,可以不考虑其科研和情况,注重临床诊疗能力、经验和绩效,如就诊人数、治愈率、社会评价等。对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可以着重考察他们的操作技能、工艺流程改进、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此外,这些系列的职称等级也不一定参照大学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的等级,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而定。为此,必须下放职称评定权力,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职称评定方面的自。

下放权力,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职称评定方面的自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最了解自己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也明白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报酬和待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对不同职业系列和庞大人群的职称评定进行规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规定一些硬性的标准,如前述的学历、资历、论文数量,虽然形式上达到了相对公平,实际上却导致了机会的不公平,违反了职业管理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最终挫伤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下放职称评定权力,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自。笔者的意见是,将职称评审权力完全下放,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对自己员工的职称晋升,而无需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就下放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政府只对一些特定的职业进行准入规制,企业可自主决定员工的职务升降。笔者认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不应基于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等级,而应根据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在财政拨款规模确定后,应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财政资金使用权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评价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决定下一次的财政拨款规模。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结构、薪资待遇、职务升降、职称评定等的自均依法由事业单位享有。同时,要打破职称的身份属性,一个人离开原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任职时,由新雇主自主决定是否予以承认其在原单位获得的职称资格。事实上,近年来不少高校都进行了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从效果来看,拥有职称评审权的学校并没有滥用权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职称评定权,均没有出现评价标准下降的现象。因此,那种对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用人单位会降低人才评价标准的担心是多余的。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欲消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弊端,关键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科,几年前就实行了代表作制度,职称晋升申请人可以自己选择能代表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论著,而不管它们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和由谁出版发行,然后采取严格的匿名评审,由国内和境外两类专家对代表作进行鉴定,判断申请人是否达到拟申请职称的学术水平。笔者作为学校学科聘任委员会成员和本省职称评审委员会(高u委)成员,曾多次参与过职称评定活动,审阅过多人的匿名外审鉴定意见,总的感觉是,大多数外审专家是比较认真负责的,他们出具的鉴定意见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种评价机制是社会评价,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个人学术造诣高但论文数量少而得不到晋升的问题。在高校中议论比较多的现象是,一些教师热心于,而不愿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将培养学生的工作放在第二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书育人是首要任务。一个教师如果学术造诣高和教学效果好,但数量不多,理应获得同样的晋升机会。该如何判断此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呢?这要靠社会评价。在民国时期,一些大学的知名教授并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但仍然可以晋升为教授,靠的就是这种社会评价,包括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目前,不少高校已实现了本科生课程学生评教全覆盖,此外还有督导员和领导干部的随堂听课,部分高校还推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做法。多层次的评价活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这样,被大家公认为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即使不突出,仍然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社会评价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医生、基层一线工作者、操作人员等。只要科学设计相关评价办法和机制,社会评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适当提高职称的含金量,高级职称人员的报酬可以高于高等级别行政人员的工资,增强技术人才在各类管理机制尤其是涉及专业性和技术性决策中的话语权,破除官本位思想。二是将职称评定与聘任制改革结合起来,强化岗位聘任管理,根据岗位空缺的实际需要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人员,从而有利于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三是杜绝职称评定中的数额限制,只要有职位空缺而又有符合条件的人选就予以聘用,做到适才适用。四是不同行业根据自身实际设立不同的职称系列,并根据产业动态发展的需要而灵活适用,包括职称系列名称和职称等级等,无需与高校的职称系列作为参照。五是动态调整一个人的职称等级,避免一评定终身而助长了人才的惰性。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财会职称论文篇9

一、研究背景

国家财政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十分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早在0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要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在不断发展的大学高水平建设中,必须要求财务管理达到很高的水平,只有达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才能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依法治校,从而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学校科学发展得以顺利开展。从以上条件看来,高校只有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建立一支优秀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德才兼备、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朝气蓬勃的高校财会队伍。

二、四川音乐学院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川音乐学院财务部门概况

计划财务处是四川音乐学院最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财务处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学院财务处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事业资金,对学院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配置;合理编制学院预算,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负责会计核算业务,为学校领导决策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指导二级财务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负责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对学院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真实反映学院财务状况,并按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据以体现,从而对学院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分析依据,具有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确保财务运作安全。

(二)现状分析

(1)财会队伍人员数量结构。四川音乐学院财务处共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数为18人。其中男性为5人,约占总人数的28%,女性为13人,约占比72%。现有学历结构为:研究生以上学历3人,占总人数的1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最多,为9人,占总人数的47%,其余37%均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财务队伍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形状;从会计职称结构来看,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仅2人,占总人数的11%;中级职称4人,占总人数的21%,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占比68%,职称结构呈现金字塔形且近几年职称评定停滞不前,高职称占比提升缓慢。

(2)财会队伍人员年龄结构。四川音乐学院学院财务队伍中年龄结构为20-30岁4人,30-40岁4人,其余人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上。这种人员搭配看似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20-30岁的工作人员,刚参加工作接触社会不长,虽然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工作经验不足,业务不熟悉,从而工作效率不高。30-40岁的人员,是财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做事麻利,小心仔细,但工作之外的事情较多,偶尔难免因其他事而耽误工作。年龄40岁以上的人员,业务技能很熟练,但偶尔存在不想多分担工作量的思想。

(三)四川音乐学院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财会职称论文篇10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是客观存在,并不是所有利益集团的作用都是消极的,一种是“广泛性利益集团”,在追逐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总收入的增长;一种是“特殊性利益集团”,他们孜孜以求的不是竞争而是瓜分,不关心增加社会生产率只希望坐收渔利,本质上是一种寄生性质的“分利集团”。“特殊利益集团”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阻碍了技术进步,却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从事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可以说是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有人形象地称他们不是要从社会经济成长中“分蛋糕”,而是在从事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特殊利益集团”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高调扩张,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而且严重打击了中国社会的创新冲动,扭曲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毒化社会风气。(据周瑞金文)

“省管县”能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吗?

第一,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术界和理论界都无法对其做出确切的界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环境下县乡财政困难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第二,“市管县”本身不是县乡财政困难形成的直接原因,“省管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第三,“县财省管”改革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资金的中转环节,有助于县乡财政困难的缓解;第四,“转移支付”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掩盖了整个国家的财政体制问题,避开了矛盾的关键点,对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容易产生误导;第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县乡财政困难是相对的;经济发展是长期的,县乡财政困难是眼前的。因此,通过经济发展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本身值得商榷。(据庞明礼等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过去的年代,乡村生活被描绘成远离尘世,农民赶着水牛,穿过一块块分割整齐的稻田;乡村工人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落日余晖,从狄更斯式的工厂里下班回家。此类场景在中国仍然能够找到,在某些地区还很常见。但它们没有反映出有着7.2亿人口的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农地货币化和社会福利,似乎准备在未来5到10年,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关于农村形势,很少有人认识到的一个方面是农地的货币化――这一趋势所带来的潜在变革力量,可以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私有化相媲美。土地使用权货币价值的应用,为将金融服务推广到最贫困地区创造了沃土。今年,中国农村的零售增速已超过城市。这一趋势能否保持下去仍有待观察,但基本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可能会让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释放出来。(据金奇文)

强关网吧是“因噎废食”

山东省冠县对县城全部网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整治、清理,县城网吧几乎全部被关。一时间,“冠县无网吧”的舆论一下子把这个小县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舆论压力下,从10月15日起,部分网吧业主经过验收,又重新开业。

观点一:“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部分网吧违规经营危害的只是一些网民的身心健康,职能部门违法行政却在破坏法治社会的根基。

观点二:网吧本身并无原罪。国际上已把青少年互联网接触率作为国家发展潜力衡量标准,将网吧视为洪水猛兽而“一关了之”,委实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政治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强势的济世文化,可以治愈历史造成的伤口。以往的60年,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争争斗斗的事情很多,然而最终称王称霸者力不从心,“暴发户文化”昙花一现――文化是有品位之分,有真假、高下、优劣之分。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倒孔和尊孔的记录,每次“倒孔”运动过后,都会带来一场新的“孔子热”和“国学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纵然被围困、逼仄,却能激荡出后来一种更有力量的文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都呈现出一种不可阻遏的文化态势。在经济至上和娱乐时代,我们靠文化召唤理性。当人们见识了文化的力量,便掀起了全社会的“文化热”。眼下国内处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市场利益的激励下,我们需要依靠文化召唤理智,让社会保持清醒。如今文化不仅为经济“搭台”,还给“娱乐时代”以庄重和理性。今后的四十年或六十年,随着中国“转型期”的完成,文化将不再只管“搭台”,自己也要“唱戏”,甚至由政治和经济为文化搭台。(据蒋子龙文)

点评:看似对公众呵护备至,实际上陷入管理艺术和人文关怀缺失的行政窠臼。

职称评定是否应该取消?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观点一: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之一)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

观点二:换一个评价机制就会有质的好转吗?不见得。正如一位教授指出的:“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

点评:应该让职称评定的标准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助于激励人们积极努力的工作。

“钓鱼执法”危害极大

上海某公司司机孙中界怀疑自己遭遇了“倒钩”执法,也就是“钓鱼执法”。孙中界的遭遇并不离奇,更不孤立。此前,上海就发生多起类似事件,甚至引发行政诉讼,它们都与打击黑车有关,而过程和结果看上去都很疑似“钓鱼执法”。

财会职称论文篇11

我局以“财政文化建设”和“财政管理效能提升年”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先后开展各类培训共19期,累计培训时间81天,参训干部达7034人次。其中,系统内培训5817人次,系统外培训1217人次。培训主要是以坚持课堂教学与交流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组织自学相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现场教学与岗位练兵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本着培训“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针对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着重进行政治理论、荣辱观教育,针对干部履职能力差,着重进行行政管理、业务理论培训,针对年轻干部工作经验欠缺,采取集中培训、事例剖析培训。从培训项目着手,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从培训前计划、培训中监督、培训后评估三个环节管理,力求获得最大化的培训效果。

二、周密筹划,围绕需求抓落实

今年是我局财政管理效能提升年,我们有效地结合财政管理效能的各项工作任务,从培训方式多样化着手,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为促进财政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把政治学习做为首要任务,全面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每周一学习制度,并按照县委要求,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定为“政治学习日”,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潜心学习政治文件精神,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思想素质。10月17日至20日,我县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后,我局及时召开学习党代会精神专题会议,组织干部职工对党代会工作报告进行深刻全面的学习,并根据党代会精神撰写心得体会,以党代会中“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个翻一番”“十个全覆盖”统领财政工作全盘。

(二)加强管理制度培训教育,完善财政工作管理体系。11月26、27日(上周末),我局在年终各项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对35岁以下无会计职称的年轻同志进行财政管理制度培训,使职工了解财政工作的基本制度与内容,明确工作职责、程序、标准,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财政工作岗位,提升财政管理执行力度。我们仅仅将这次培训做为对年轻同志综合培训的开头,下阶段将陆续开展青年同志培训教育系列活动。

(三)通过网络,对公务员进行网络培训。远程网络培训不但使公务员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交流,而且节约培训费用,学习者通过上网获取培训资源,可以在网上自测学习效果,可以通过网络向辅导教师提问,还可以在论坛中与同学研讨问题,是我局试用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

(四)以依法理财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我县是全省依法理财试点县,提高财政干部法律水平,对推进“为国理财、为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使财政干部在依法理财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尺度,找准依法理财与惠民利民政策的衔接点,对于财政干部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五)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人劳局举办的工人技术职称培训。凡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考核加分,人劳局记载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作为下一步工人技术职称评定的依据。

(六)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答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举办建党知识竞赛,是为了让广大财政干部通过竞赛的方式,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建知识,进一步增强党性,增进党员干部对党的认识和感情。

(七)举办“迎世园安全知识讲座”。为迎接世园盛会,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局举办了以“迎世园盛会创平安城市”为主题的安全知识讲座,通过讲座,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为世园会平安顺利尽一份力。

(八)以“财政管理效能提升”为中心,加强干部业务能力培训。为促进工作能力提高,我局根据每个科所履行职责和工作特点的不同,开展了多期财政业务知识培训。有支农资金报账制培训、农发报账资金培训、会计法律制度培训、国库集中支付培训、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非税收入业务知识培训、教育系统财务知识培训、家电下乡和粮食直补工作培训、乡镇财政财务业务培训、部门预算培训、农税业务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等13期业务培训班。

(九)我们不仅对财政系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还对全县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根据系统外实际情况,开展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财政收支政策培训、乡镇开发账业务培训;组织全县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教育系统30多名会计人员进行了会计核算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十二五”惠农精神,举办了财政支农和农发资金管理培训。

(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演讲比赛。我局组织党员代表到蓝田县葛牌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缅怀先辈忆党恩,拒腐防变敲警钟”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促使干部职工廉洁履行职责,使整个财政系统浸润在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之中,在牢筑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十一)抓好基层,因岗施教,开展业务技能大练兵。对机关文印中心开展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岗位练兵活动,密切结合实际,通过对打字速度、制表、排版的竞赛,着力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增素质、强技能的效果。

(十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以函校为培训基地,激励年轻同志进修学习,今年有3名干部本科毕业、30名干部大专毕业,按照我局“学习激励机制”规定,对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志报销全部学费。

三、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初见成效。

我们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凝聚、激励、规范、引导功能,强调实施“精品工程”,最终使干部职工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一)干部思想认识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我们立足抓学习促工作,突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力的促进了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新风气,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的把学习理论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全面客观的审视各项工作,提高了履职办事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干部队伍专业结构改善,学历层次提高。目前,我局职工中,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分别占总人数的6%、60%、76.4%;高级会计师1名,会计师22名,助理会计师14名,计算机工程师1名;会计从业资格证率达100%。

(三)优秀人才突显,为我县各项事业贡献力量。我局共选送、推荐7名同志分别在县各部门担当重任。马斌同志考取县监察局副局长职务,张炜同志被选送去县政府办公室任会计,涂婷同志被选送去县纪委任会计,郭喆同志考取省公安厅公务员,刘晶同志被选送去县考核办任会计,通过考试成为综合科科长,蒙涛同志被选送去县考核办工作,通过考试成为业务科科长,杨珂副局长参加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财政局副局长职务公选,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佼佼者。

(四)以调研工作为着力点,提高履职水平。一年来全局干部共撰写各类学习体会200余份,调研论文40余篇,有“以改革和创新推进依法理财”、“打建税契平台,提升办事效率”、“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仰望星空,心系财政”等10余篇论文在《中华会计》《财会》上刊登发表。

(五)团结协作,共创佳绩。今年来,财政干部团结一心,勇于创新,荣获多项省、市、县级荣誉。其中:荣获省爱卫会“省级卫生示范单位”,省财政厅全省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市财政局“支农资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县政协“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先进单位”等31项荣誉。

四、几点体会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我局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素质工程”,做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审视谋划。成立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工作小组设在人教科,由人教科具体负责督促落实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召开干部教育培训专题会议,精心规划全年教育培训的重点;立足财政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干部队伍状况,制定并下发了《县财政局年度培训工作计划》;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我局年初预算,为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二)继续推行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提高知识水平。

我局把干部教育培训做为硬性考核任务来抓,把每次培训的成绩做为录用、上岗、晋升、奖惩、评先的基础,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大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干部职工开展在职学历教育、自学等,对完成学历教育、职称考试的干部职工实行激励机制。对取得会计职称、计算机职称、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志均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健全培训制度,完善档案管理。

我们不断健全培训制度,坚持“凡培训必考试”的原则,对每次培训的各项资料(包括考试成绩)进行整理归档、完整保存,把培训成绩与录用、上岗、晋升、奖惩、评先紧密结合,局内形成了“追、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四)科学评估培训项目,分析培训结果。

科学的培训评估对了解培训效果、界定培训对财政的贡献非常重要。我们对培训项目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完成程度及达到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还对参训人员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进步进行评估,为下阶段更好的进行教育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业务调研工作,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为推动我局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调研论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调研在财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局制定了《县财政局调研成果评选办法》,采取专家评委和全体科所长现场打分评定的办法,进行调研评选工作,将评选结果纳入局综合考评,并择优选送市局参评优秀调研成果。

我们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深入调研,根据我局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实现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跨越》调研文章。

五、下阶段工作思路

我们将紧密结合市财政局《市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实效为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升财政工作水平为目标,开展我局下阶段培训工作,促进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为财政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财会职称论文篇12

对此,《决定》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决定》后的半年时间里,各种类型“中人”在改革前后的养老金水平变化、“中人”政策对财政负担的影响等问题,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政策调研的重点。

一位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的人士对记者透露,基于以上问题的调研结果,目前解决“中人”待遇衔接问题的政策细则已有初步思路。

“过渡系数”关系大

根据《决定》,“并轨”后“中人”养老金将包括两大部分:基本养老金与职业年金。其中,基本养老金由三项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

以浙江省为例,《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测算报告中了解到,养老金“并轨”改革后,如果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并同步建立职业年金的话,改革后“中人”的待遇如何变化,就会因为当地政府规定的“过渡系数”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别。

如果“过渡系数”定在1.4,改革后第20年退休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才会超过改革前的水平;如果定在1.8,这一时间则为15年。

所谓“过渡系数”,是过渡性养老金的一个概念。过渡性养老金是为解决“中人”个人帐户缴费年限不足而专门设立的,由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职工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以及“过渡系数”三项相乘而得,对“中人”改革后养老金待遇的高低至关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表示,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主要由职工退休前工资水平、所处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决定。而职工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是和职工工龄、启动“并轨”的时间节点直接挂钩的,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因此对于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过渡系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同样采用了“中人”过渡养老金的办法,过渡系数由各地掌握,但全国统一控制在1%至1.4%之间。

“机关事业单位并轨后,过渡系数是不是要跟企业一致,成为改革争论的一项技术焦点,也是这次改革力度有多大的一个重要体现。”褚福灵说。

职级不同涨跌有别

“中人”之间也会由于退休时的职务职称不同,而出现待遇调整上的分化。

“按照改革后新的计发办法,不同职位和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变化有很大差别,可以说是涨跌互现。”上述接近人社部的人士对记者说。

上述有关养老金待遇的测算显示,如果以工资总额为养老保险缴纳基数,无论过渡系数定在1.4还是1.8,浙江省管理岗副科级退休的职工从改革后第一年开始,养老金待遇就会稳超改革前;技术岗中级与初级职称退休的职工也同样能享受养老金立刻上升的改革“红利”。

而过渡系数为1.4,则只有在改革15年以后退休的副处级干部其养老金待遇才能超过改革前,如果过渡系数是1.8,则需要10年。

对于管理岗副厅级干部和技术岗高级职称,要想“超越”改革前的养老金待遇,则需要15到20年。比如一位高级职称职工在改革第一年就退休,在过渡系数是1.4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其他政策干预,每个月养老金比改革前少拿大约600元;而同样的情况,一位中级职称职工则会多拿大约300元。

财政投入期约为10年

《决定》伊始,养老金“并轨”改革将给财政支出带来的巨大压力,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很多声音因此质疑此次改革能否成功。

改革初期,财政既要为“老人”支付养老金,又要为“中人”和“新人”建立个人账户并为职业年金建账,相当于“双重支付”,财政收支将何去何从?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养老金“并轨”改革对财政带来负担的时间大约集中在最近10年。

“这可以称之为财政投入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表示。

郑秉文认为,未来随着“老人”数量和“中人”过渡性养老金不断减少,改革效果将逐渐显现,财政支出也将相应出现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5到2025年,此间财政支出水平大于“不改革”的支出水平,这个阶段是财政压力最大的时期。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形成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比例为标准,到2025年,“改革后”的这一比例将首次低于“不改革”,但差距不是很大,不到0.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2016-2047年,属于“一般收益期”,第三阶段是2048-2090年,是“明显收益期”。2048年时,改革前后支出的差距逐渐拉开,预计到2058年将达到1个百分点。到2090年时,“不改革”的支出将高达10%左右,而改革后的支出则下降至不到6.5%。

地方财政上,仍以浙江为例,根据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的测算,浙江省在2014到2022年间财政负担增加较多,比不改革时增加大约17%,2023开始养老金缴费收入开始出现盈余,开始分担财政压力。

从2014年到2040年整体来看,浙江省在事业单位养老金上的财政负担累计为15344.06 亿元,减少5436.94亿元,下降比例高达 26%。

10年过渡期细则设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养老金“并轨”改革推进的难点之一,正是部分新人担心养老金待遇下降。

在今年1月份《决定》后,就曾有传闻“并轨”改革将设置过渡期。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养老金“并轨”改革确实考虑设置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全国统一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此举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不同职级人员改革后养老金的涨跌差别过大,从而实现各种类型职工的养老金平稳平滑过渡、公平有序衔接,并缓解财政在未来10年“投入期”的支出压力。

“这也符合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改革宗旨。”这位人士说。

“过渡期”细则的设定上,10年内如果新办法计发的待遇低于老办法,按老办法计发。从资金渠道来看,将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统筹基金来弥补待遇差,统筹基金的缺口由财政负责兜底,从而避免“中人”待遇因为所在单位参保缴费的金额不足而降低。

如果按新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待遇高于老办法,则考虑超出部分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