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09 02:53:37

通信原理论文

通信原理论文篇1

0引言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项性能指标.“现代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概率论”、“高频电子线路”,“信息论与编码”;后续课程有“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软件无线电”、“扩频通信”等专业课程.因此该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也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本人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1“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我校从20(0年开始正式招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因此和其他办学时间长的专业相比,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还需要努力,尽快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针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1要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

我们要求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容的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1.2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并强调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还要求在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时,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而在讲授过程中,要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1.3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

不论采用校内外优秀出版教材还是国外教材,都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代例如,编写或介绍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外文读物等等.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除在数量上要做到恰到好处,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1.4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我们要求着重考核分析问题、窿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考查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5要有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程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广泛使用幻灯、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特别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敦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代而且理论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强调重点理解概念,使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在课堂中采用了SystemView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在课堂中现场仿真各种通信系统,比较各种通信系统的优劣,并可直观地观察到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通信系统各部分的理解,对通信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还及时把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教改课题,建立起EDA实验室,为“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提供了条件,我们随后购买了浙江大学信电系生产的CDFD—BAS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改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采用EDA技术;采用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以上方法,使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转向设计性实验),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启发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2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的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介绍较新的知识.如现在数字通信已大量地取代模拟通信系统,因此在教学中缩减模拟通信系统的内容,增加数字通信的内容.在教学的同时,还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概念.在教学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有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改革效果明显.

2.3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采用讨论、答辩等口试以及各种形式的笔试方式,这样就淡化了总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把考试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笔试中,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合适,符合大纲要求,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试卷评分过程严谨、规范,试卷和成绩质量分析中肯,认真进行考试工作总结.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考核采用通过实验检查情况,平时考勤,平时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报告评定成绩,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SystemView仿真系统进行通信系统仿真.我们对考核方式作了改革,不是采用通常的只对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的方式.我们考核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交了课程设计报告后,要学生在老师面前采用Sys.temView仿真系统当场搭接电路,并进行仿真,得出仿真结果.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在课程设计中互相抄袭的现象,促进了学生认真地进行课程设计工作.

2.4“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在2004年新建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00m,同时在实验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桂林电子工业大学生产的《现代通信原理、综合、系统实验箱》.并在2004年新购买了浙江大学信电系生产的(CDVD—BAS实验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综合、系统实验箱》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电路进行搭线,实验结果可通过示波器等设备观察出来,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在实验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该实验系统有一个缺陷,就是由于实验箱是固定的,因此不能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CDVD—BAS实验系统》是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J)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采用VHDL语言进行编程,然后下载到CDFD—BAS实验系统中,运行结果可通过实验系统的输出,采用示波器观察到,同时也可以从计算机中显示出来.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电路、不同的程穿去实现.能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采用两种实验手段进行实验,可以综合两种实验设备的特点,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

2.5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公式和推导较多.另外,“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口述清楚,很难直观形象的表述出来,如信号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等.所以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可以达到直观、省时、高效的目的.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不只是把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还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国际上公认的优秀通信系统仿真软件SystemView进行仿真.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可以针对同一个通信系统,采用不同的参数设计系统,通过仿真.对仿真结果加以分析,并与理论结果相比较.这样可以将“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通信原理论文篇2

2改革教学方法

2.1授课模式的改进思路

“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由于该英文教材有700页左右,但是因为课时限制,我们的教学大纲仅覆盖其中250页左右的章节。由于学生往往忽略剩余的其他章节(在学习英文教材时学生缺少主动性),这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我们今后可能需要引入网络大学堂等改革到此类课程中[6],把部分章节内容转化为网络学习资源,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课间讨论、课后自学等方式组合授课,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将考虑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2.3考核方法灵活化

在“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考核时,采用课堂表现分、作业完成分、考试成绩分等组合打分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依靠考试成绩考核的局面,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其次,我们也可能考虑引入辅助的线上考核方法。

3教学成果展示

为了更好地评估2014年度教学方案,本文对随机选取的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修习该双语课程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该班级共有学生38人,对学生成绩画出对数曲线拟合图及成绩分布的饼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看出学生成绩多分布在70-90分数段(该分数段人数占比超过70%),与预期学生考试评价范围吻合。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案还是可行的。

通信原理论文篇3

数据通信的发展迅猛,在移动通信中从第一代模拟窝蜂移动通信系统产生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经历了2G、3G时代,现在已经是4G时代了,而GSM技术已过时。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例子。那么就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具体通信专业的研究内容,知道所学的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让学生有目的性的来学习这门专业课。下面就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做具体介绍。例如在讲解数据通信中的差错控制原理时,可以先列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在网上汇款时除了要输入密码还需要输入一个动态码,或银行汇款时除了要写汇款金额外要写中文字样的总款额,这里的动态码和中文字样的款额都是多余的内容,那么这些多余的内容起到什么了作用?它可以保证用户的安全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在通信中的发送端我们要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确保在接受端能正确接收这些信息,我们也需要增加一些多余的信息来保证有用信息的可靠。这些多余的信息在通信中称为监督码。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概念。那么究竟信息码后要加几位监督码才能保证接收端能收到正确的信息呢?这里以“打篮球”为例,收发双方约定好,用“1”表示球进了,用“0”表示球没进。当接受端接收到一个“1”时认为球进了,接受端接收到一个“0”时认为球没进。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一个“0”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此时接收端是无法知道接收的信息是错的。我们加一些监督码来观察一下是否可以发现错码,在原来“1”和“0”后分别多加一位监督码“1”和“0”,此时收发双方约定用“11”表示球进了,用“00”表示球没进。通常在传输过程中要么没有错码要么错一位码,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11”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0”,此时接收端知道产生了错吗,但究竟发送的是“11”还是“00”呢,不知道。这时我们再多加一位监督码来验证一下可以得出结论,当没有监督码时检测不出错误,当加一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但不能纠正错误,当加两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并能纠正错误。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原理。我们发现监督码加的越多纠检错能力越强,那是不是越多越好的?从数据通信的性能指标出发,监督码越多传输效率越低,在回到网上汇款那个例子来看,如果动态码越多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相当于在信道中传输的多余信息多,那么必然影响传输效率。那么究竟监督码加几位号呢?之后便可以给学生引入一些概念了,如汉明码、循环码和线性分组码。这些例子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其中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与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解决方案,导出方法和原理。运用学生身边例子可以深入浅出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复杂问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简单现象入手总结一般性,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2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是采用黑板和粉笔,这用方式在“数据通信原理”的教学中有利有弊。由于这门课涉及的公式推导很多,如果单纯的在黑板上写公式这样既效率低,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简单的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这样内容的信息量虽然大,但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单一教学手段。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则使用多媒体,这样教学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于难理解的地方在板书作出强调,这样的教学手段事半功倍,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数据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工具式课程。课堂上的内容是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索能够获得的。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是学好本门课的有效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实验课重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模仿式”教学,即老师对所做实验进行原理分析,给学生做具体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当实验结果达到规定的数据要求时认为实验成功。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不佳,下面列举几种改革方法。

2.1“创新法”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法”是事先给学生做出一个实验,演示具体的波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良方案,让学生“创新”。最后让学生演示所得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到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2“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规定学时之外开放一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是每天晚上19:00—21:00,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个人,每组发放一本实验指导书,老师给出10个实验题目,每组选择其中的三个题目去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应的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如具体完成时间自己掌握,可以天天来也可以不用天天来。对最先提出设计方案并能完成实验的前5组学生进行答辩,如实验结果达到要求的话,平时成绩满分。对实验完成质量高并有创新点的学生,期末卷面成绩上会给予加分。结合我院情况,往往实验课积极思考并能提前完成实验规定任务的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2.3利用Matlab仿真

Matlab是这门课的先修课程,学生对这个软件比较熟悉,所以可以利用Matlab让学生仿真对数据通信课程所涉及内容。进行仿真具有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启发性强的优点。它既能增强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又能弥补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经费缺乏的不足。具体的方法是提前把要进行的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仿真,在实验课时检查学生的仿真结果。对此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信原理论文篇4

SystemView的操作图符库包含功能强大、易于使用图形模板设计模拟和数字以及离散和连续时间系统的环境.如FIR滤波器设计(包括:低通、带通、高通、带阻、Hilbert和微分)、IIR滤波器设计(包括:多极Bessel,Butterworth,Cheby-shev和Linear Phase)和FFT类型:magnitude,squared、光谱分析器、能量谱密度和相位.

1.2 信号分析、处理功能

SystemView分析窗口是能够提供系统波形的交互式分析窗口、动态探针、实时显示的可视环境.它还提供完成系统仿真、数据生成并处理操作的接收端计算器.另外,SystemView允许用户如同系统内建的库一样使用自己用C/C++编写插入的用户代码库;能自动执行系统连接检查,并显示出错的图符等特点,便利于用户系统的诊断.

2实验过程的流程及基于SystemView的电路原理模块的设计流程

实验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于SystemView仿真平台,根据原理、规律,应用软件提供的模块,设计电路,并确定电路中的各模块器件参量,运用仿真平台提供的虚拟仪器进行在线动态测量[8-14],这样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可使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接触电路,连接元件,依据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应元件参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SystemView电路模块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可按照理论要求,方便地调整和修改模块器件参量,分析各器件参量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这样将连线、测试、修改、分析、仿真结果的观察相统一,与理论描述相对照比较,把实验与理论有机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电路设计与仿真实践

以“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5]”为例进行电路设计及实时仿真.3.1电路模型分析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主要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传输信道、接收滤波器和识别等功能电路组成[2,10].3.2模型搭建及仿真

启动SystemView仿真平台[14],进入设计窗口.设计创建实验电路过程如下:1)模块选取在SystemView原理图编辑窗口中,从左边的图符库中选择需要的图符,将各图符模块选取到设计窗口中.2)实验电路图符的连接将每个图符依据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电路原理模型,在设计窗口中连接起来形成如图3所示仿真电路.系统仿真电路中各图符块的参量设置如表1所示.

3)电路文件的保存电路创建完成后将该电路保存为“TEST”,以便进行调用、测试.设置SystemView系统视窗并仿真:设置“时间窗”参量:Start Time 0s;Stop Time 0.5s;Sample Rate 10 000Hz.运行系统之后,进入“分析窗”,进行观察、分析.

4仿真结果及分析

眼图是利用实验手段方便地估计系统性能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一种图形,衡量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借助于它可以达到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通过SystemView分析窗“绘制新图”功能,在“System Sink Calculator”对话框中的Style和Time Slice按钮,设置好“Start Time(sec)”和“Repeat Length(sec)”栏内参量,获得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眼图.如图4所示,在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兹滤波器(Fc=60Hz)条件下,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 Dev)为0.1V时,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图与噪声方差为0.3V的眼图分别如图4(a)和(b),可以观察到,“眼睛”张开情况;改变低通滤波器的带宽,如巴特沃兹滤波器(Fc=30Hz)条件下,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 Dev)为0.1V时,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图与噪声方差为0.3V的眼图分别如图5(a)和(b),直观地观察出“眼睛”的情况;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Dev)为0.1V,巴特沃兹滤波器的信道带宽不同时,抽样判决比较后输出的信号眼图如图6(a)和(b)所示.接收端通过抽样判决来重现基带信号,当噪声过大、低通滤波器的带宽较窄时,抽样判决就会产生错误,产生误码.通过以上眼图的观察研究,明显地得出:噪声大小对眼图的影响,噪声越小,线条越细,越清晰,“眼睛”张开越大,误码率越小.同时观察到信道带宽对眼图的影响情况,眼皮厚度反映了加入噪声的幅度和信道带宽,信道中加入的噪声干扰越大及信道越窄,眼图越模糊,越杂乱等这些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及使学生深刻理解高斯滤波器、抽样比较电路的物理功能.

通信原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钍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原理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类设施,主要为收费、监控系统提供信息(话音、数据、图像)传输通道,由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等组成。根据其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行业的应用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网主要由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程控数字交换机、数据传输网、图像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重点对其各主要组成部分的使用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半自动收费方式,即人工判别车型,车道入口发放通行卷,出口验卷,计算通行费,人工收费,计算机管理,辅以车辆检测器校核,闭路电视监视。目前,提倡计算机联网收费。远期,逐步实现自动收费方式。通行卷有采用非接触式IC卡,也有采用磁卡 。为便于计算机联网收费,联网收费区域内均应采用同一种 通行卷。 1.1 计算机收费系统 计算机收费系统一般分两级,即收费中心计算机系统和收费站计算机系统。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各局域网之间、收费中心与区域拆帐中心之间需要通过通信系统实现数据传输进行勾通。 1.2 收费数据传输 收费数据分三级管理:收费中心计算机、收费站计算机及收费车道计算机。收费站与收费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据通道直接传输的,各通信站的ONU设备提供必要的2Mbps ( G . 703)数据通道接口。通信与收费系统是通过收费站和收费中心的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在区域收费联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至少要具备两个E1(G.703)接口,一路传往收费中心,一路传往区域拆账中心。 1.3 收费图像传输 收费系统在个收费站广场出口均设置了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既要传到相应的收费站又要传到收费/监控中心。从摄像机到收费站的视频及控制信号传输是由收费系统完成的,而图像及控制信号的远程传输与监控有所不同,未采用复用方式,庵个摄像机图像对应一芯光纤,而控制信号是经MODEM通过通信系统的话路通道传输的。 2 通信系统 2.1 通信干线传输 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系统设计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通信系统质量,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现代通信网设计的目的,还关系到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基本是采用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采用光纤通信,这是因为: 高速公路通信网要求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量较大,选用频带、通信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系统是合理的。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高、传输距离长等特点,是其它通信传输方式无可比拟的。 光缆通信中继距离长,适应公路沿线各通信站点间距离不一致的实际情况。 采用长波长单模光缆传输方式,在中等容量以上长距离传输系统中,从经济上占有优势。 2.2 通信系统的程控交换 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业务的内容和特点,通信系统采用三级程控交换,第一级交换中心设在高速公路总公司通信总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终端的话务接转,汇接所有来话、去话的转接任务,并与二级公路网中心联接,完成本局话务接续与本局以外的话务转接;第三级交通中心分别设在各高速公路公司下属的管理所,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的话务接续与出入本局的话务接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及话务流向的需要,各级交通交换中心之间均可进行

通信原理论文篇6

作者简介:关向峰(1958-),男,山西芮城人,淮阴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156-02

纵观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主要有普通翻译理论研究和自译翻译理论研究。但在最近几年,许多翻译理论研究者又把关注焦点集中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的研究上来,从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原语文本本位、原语作者独尊的模式。像功能翻译理论、操纵论、文学自译理论都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文学自译,正如Grutman在Mona Baker所编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为自译所下的定义:自译是指“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1]在某种程度上,从“自译”视角研究原语作品、原语作者、原语作者的译文文本,从中探索其创作思想、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方法等都不啻是一种一举数得的捷径。本文试图从普通翻译理论与文学自译理论的相同及相异之处、原语作者在翻译自己作品对原作所持的态度、翻译策略的使用诸方面探讨其翻译策略,以期能揭示译者主体性地位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翻译理论与文学自译理论对原语文本的不同态度

1.普通翻译理论对原语文本的态度

正如谭载喜教授在《新编奈达论翻译》论著中所指出的,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大致经历过四个重要阶段,即语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学理论(通信论)及社会符号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以原语文本为本位,从中探索其字、词、短语、句子、语篇在目标语中的对应,而始终使译者处于被动的、不被重视的境地。[2]

(1)语文学理论。语文学理论着眼于原文的文学特征,[3]特别注重话语的主体结构和风格,但着眼点通常在话语的原点(原文的作者和背景)而不在读者。其争论的问题是使信息适应人,还是使人适应信息。换言之,译者必须决定究竟是调整信息的形式以适应受者的能力,还是鼓励受者获取足够的背景知识以充分领略原文的某些妙处。

(2)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讲的是一系列的对应规则,这些规则对于发展机器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的对应规则过分地依赖表层结构,而没能充分考虑底层的语义关系。这一翻译理论无论对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都缺乏操作性,忽视了话语的交际意义,译文质量可想而知无任何可读性。

(3)交际学理论。交际学理论把翻译纳入语言交际的范畴,主要从信息源点、信息、信息受体、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研究在信息论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多余信息的问题。采用这一理论突出了信息接受者的作用,把信息接受者作为语言交际活动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以交际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缺乏足够的广度,没有为人们了解各个话语层次上语言符号的性质提供充实的基础。另外,交际理论也没有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向人们提供充分的启示。

(4)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和话语结构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话语中所提到的各种动作和物体的象征意义。并且对于区分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四种普通翻译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普通翻译理论过于依赖原语文本、过于注重原语作者的文本信息传递,根本没有考虑译者主体性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忽视目标语文化及目标语受者的审美情趣和取向。

2.文学自译对原语文本的态度

正如我国著名文学自译理论研究家陈吉荣教授所指出的:自译是“由作者承担的一种特殊策略性、进程性的翻译行为和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作者用另外某种语言翻译自己作品的文本信息和写作意图,这种内在动机推动的翻译活动既考虑作品主题的复现,也考虑双重语境中的文本功能,并对文学的延续产生作用”。[4]从陈教授这一段话中,我们至少能获取以下几条信息:(1)自译是作者用另外某种语言翻译自己的作品。(2)翻译的目的是传达自己作品的文本信息和写作意图。(3)自译作品的目的是自己作品主题复现。在原语语境下,原语作品得到原语读者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在自译过程中把目标语语境、目标语受众的接受能力一并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4)扩大自己作品的影响力,延续作品的生命力。换句话说,自译者把自己的原语文本只看作提供信息、传达自己意图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又把自己的关注焦点转移到目标语语境、目标语接受者,而不是采用逐字逐句地照搬原语文本的翻译方法,自由度远远超出他译者。

二、他译和自译对译者主体地位的截然不同态度

1.他译完全忽视译者的主体地位

就翻译理论和标准而言,我国一直沿用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傅雷先生的“神似说”和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5]以及近、当代众多翻译工作者所提出的“忠实、通顺”等理论作为翻译标准。在这些理论中,都始终把原语文本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再追求译文的通顺、文雅。在很大程度上,忠实原语文化、原语文本在我国翻译界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所谓忠实,首先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6]在我国尚且如此,那么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也没有把译者的主体地位放在应有的位置。其中在谭载喜教授所编译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一书中,对译者主体地位作了以下描述:“译者必须尽量避免主观性,任何译者都难免不给译文加进主观成分。在理解原文信息、选择译文词汇、语法形式以及语体特征时,他必然会受到自己对原作者及原信息所持态度的影响。由于译者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必然会给译文留下自己个性的烙印。但是从理智上说,译者应该诚实,不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加给译文,不歪曲原文信息以适应自己思想和感情上的需要。一句话,译者应当尽一切努力,把不合作者和信息原意的主观因素限制到最低点。”[7]从以上中西方翻译理论中不难看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是绝对禁止的、不允许的。

2.自译注重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在中西方近、当代文学史上,涌现出大量双语能力都很强的作家,他们在完成作品创作后,或即时或延时地把自己的作品又翻译成其他语言,进一步扩大其作品的影响力。那么,这些作家在翻译自己作品时,是否会采用我们普通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折不扣、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原作的创作理念、文体风格翻译成目标语言?完全脱离自己在原创时期的主体地位和创作能力发挥,完全不顾及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语受者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呢?通过对这部分作家自译作品和原语作品的对比,答案是完全否定的。那么,他们在自译作品时都采用了哪些翻译理念、翻译策略呢?

(1)改写原语作品,完善原作思想。对几位著名自译作家的译作和原作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译作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作的翻译,正如自译理论研究家Fitch通过对贝克特双语文本研究后所说:“一部作品,两个文本。”[8]那么,自译作家在翻译原作时,为什么要改写原作?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延时翻译时,作为译者的原作者思想由于受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身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借助译作进一步抒发自己新观念、新思路。

(2)重写原作,把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放在首位。除了改写,自译作家还会采用更极端策略,摒弃原作,完全用目标语写作来适应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目标语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嗜好。

(3)采用隐喻策略,克服双语互译时语言表述困难。在双语互译时,自译作家会采用隐喻翻译策略来克服原语转换成目标语时语言表述的困难。这一策略在普通翻译中也会采用。

自译作家除了采用上述几种主体性翻译策略外,还会采用释义、增减、调整多种策略。

三、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必要性

房屋主体结构优劣会影响到房屋整体的质量,同样,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与否也会影响到译作的整体质量。试想,译者本身如不开动脑筋全面理解原作精神,深入思考目标语语言文化、目标语受众审美情趣和目标语语言的表述,怎能期待译者译出高质量的译作?

关于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刘宓庆教授在《当代翻译理论》有如下描述:译者除了受客观制约性消极面影响外,“还有一个经常起重要作用的积极面,那就是翻译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译者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性的过程”。[9]同时,他还针对译者主体地位发挥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作了详尽的描述,即:(1)分析―综合能力;(2)应变―对策能力;(3)表述―行文能力。总之,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是必须具有的。

那么,强调译者主体地位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胡译、乱译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译者当然要受到原作、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审美情趣等客观因素制约。对某些类型的文本,主要是文学类(包括诗歌),就可采用自译作家所采用的改写、重写、隐喻、释义、增减等策略。对科技文献、产品介绍、工艺流程可根据翻译委托人提出的翻译文本要求和文本用途,采用摘译、编译、释义、增减等策略,不能随意重写、改写。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自译理论为翻译工作者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棘手问题,那就是对原作和原作者的思想、文体风格、语言风格可以根据译者的理解和目标语受众的预期接受能力,在译为目标语时,对其进行改写、重写、释义等。对于科技类文本的翻译可以根据翻译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用途进行摘译、编译、增减等综合手段进行翻译。这是因为译者作为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沟通媒介,在原语与目标语转换过程中,无形中会把目标语文化环境、目标语受众及译者自身的感受加入到目标语文本中,这一过程可以说就是译者主体地位发挥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黎昌抱.文学自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外国语,2011,(3):89-95.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74.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75.

[4]陈吉荣.基于自译语料的翻译理论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为个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

[6]英、汉翻译教程:翻译的标准、过程及对译者的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通信原理论文篇7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 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 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 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 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2]。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3]。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有条件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受学校办学条件影响,我校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资源相对较少,现有实验箱可开项目较少,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创新试验极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软硬件资源[4]。例如可以利用单片机、fpga、dsp等实验室进行通信系统某个模块的设计实验;利用matlab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加深理论理解,避免繁琐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结论的应用;利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原理实验室和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原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安排很难与学生不同的情况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某种途径延伸课堂教学,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5]。

首先建设通信原理教学网站,让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站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习题资源进行自我训练,利用教学文件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利用论坛或qq群等方式让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更好匹配学生个性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通信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六、总结

要较好地开展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规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通信原理不仅仅是讲出来的还要使做出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学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构建主义学习思想的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研究》(09yb472)。

参考文献:

[1]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现代电子技术,2010,9(320): 194-196.

[2]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2(69):11-24.

通信原理论文篇8

1 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诸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数字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有关通信系统的重要结论。本课程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概念抽象,系统性强,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因此,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往往有大量复杂的数学推导,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但学生不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感觉乏味枯燥,学习效果不好。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3)课程试题库陈旧;(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5)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3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小节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立足教学内容力求与实际通信系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理论教学方面,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多体并存,优势互补。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试题库,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通信产业的最新进展和目前比较前沿的通信系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新型通信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方面,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并将仿真实验及硬件实验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结论。具体设计题目包括: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基带传输的部分响应系统演示等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良,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显着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转贴于

通信原理论文篇9

 

1 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诸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数字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有关通信系统的重要结论。本课程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概念抽象,系统性强,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因此,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往往有大量复杂的数学推导,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但学生不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感觉乏味枯燥,学习效果不好。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3)课程试题库陈旧;(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5)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3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小节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立足教学内容力求与实际通信系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理论教学方面,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多体并存,优势互补。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试题库,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通信产业的最新进展和目前比较前沿的通信系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新型通信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方面,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并将仿真实验及硬件实验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结论。具体设计题目包括: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基带传输的部分响应系统演示等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良,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通信原理论文篇10

前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与繁荣的基础上,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教育领域中,《通信原理》课程作为通信工程和信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教育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论内容比较丰富和抽象。就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展开了基于应用能力的《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通信原理》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关于《通信原理》的课程教学,多数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的原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采取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形成了诸多片面化的思想,诸如在《通信原理》课程讲解中,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将通信原理课程理解为通信原理教材,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通信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通信原理》课程中学生知识水平现状

 

《通信原理》课程需要进行改革探索的另一重要背景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就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发展现状而言,课堂中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是导致《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对此课程的不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两种综合性原因的结合,致使学生在学习《通信原理》课程时,无法提起对该课程的兴趣,并使其产生厌烦和厌学的情绪,由此可知当前学生知识水平不高,也是《通信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1]。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次序存在缺陷

 

《通信原理》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开设次序存在缺陷,是《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信原理》课程在高等院校中,是作为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化课程的后续课程而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应将《通信原理》课程设置到专业化课程之后,而当前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忽视了主次的顺序,将《通信原理》课程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到同一个学期进行教学,难易程度的不同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不利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处理不当

 

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课程的传授,同时也要将实践课程设置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就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处理不当,是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课堂中安排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无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应用能力的《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探讨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以应用能力为基础,《通信原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在展开对《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改革的措施中,一方面,必须要提炼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必须要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与归纳,提炼出精炼科学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要针对数学分析的严谨性,适量简化数学推导公式,将《通信原理》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信号的传输教学方面,通过信号传输流程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多种传输系统和流程,以数字信号传输形式组织教学,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通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教学内容实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通信新技术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基本理论,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3]。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以应用能力为基础,《通信原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理论知识点教学和实践技能的转化,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法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给出特定的课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则负责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由此促进《通信原理》课程方式的改革。

 

通信原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1-01

1.引言

“通信原理” 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 性能分析方法和设计思想。这门课在整个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是学习现代通信系统和技术的必备理论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高度抽象[1]。由于该课程交叉和渗透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生普遍感到对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SystemView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通信系统仿真软件,使用者无需与复杂的程序语言打交道,不用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各种系统设计与仿真,非常适合初学者[2]。将SystemView仿真应用于通信原理课程,作为辅助理论教学的工具,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可视化、互动性的通信仿真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程讨论,有效提高课堂及课后教学效果。

2.SystemView软件简介

SystemView 是美国ELANIX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用于系统仿真的可视化软件工具[3]。它界面简洁,使用方便。SystemView仿真软件主要用于电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能满足从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直到复杂的通信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设计、仿真要求。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模拟和数字系统,还可以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设计和仿真。SystemView以模块化和交互式的界面,在大家熟悉的Windows窗口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一个嵌入式的分析引擎。使用SystemView只需要考虑项目的设计思想和过程,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编程来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用户只需要点击图标即可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测试。

3.利用SystemView进行通信原理辅助教学的实例

本文以 FSK 系统的 SystemView 仿真为例, 详细阐述了SystemView仿真在通信原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信原理课程涉及大量原理方框图和波形图, 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件进行讲述时,图形是静止的,而 SystemView仿真软件中都有现成的图符,只需用鼠标进行点击、 拖动和连线即可得到原理图,对系统和各图符设置好参数后,用波形观察窗口就可以观看系统各部分的波形图和频谱图,并能对各图形进行分析和计算。

图1给出了基于相干解调的2FSK通信系统。仿真过程中参数设置如下:仿真时间:5s;基带信号频率:20Hz;载波频率:50Hz,100Hz;已调信号幅值:1V;噪声标准差:0.5V;带通滤波器:30-70Hz,80-120Hz;低通滤波器:20Hz;信噪比3dB。

图2、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2FSK调制信号的时域波形,2FSK调制信号的功率谱及叠加噪声后的2FSK传输信号。通过改变2FSK信号的调制频率,信号的时域波形和功率谱密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提高信道高斯白噪声的噪声方差,传输信噪比降低,其影响也会反应在最后的解调结果中,传输误码率增大。通过SystemView仿真可以看到,一方面,SystemView仿真能非常直观的给出信号的变换过程,使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直观化;另一方面,2FSK信号功率谱密度的理论推导较为复杂,尤其在多进制FSK中,其数学推导相当繁琐超出了本科生的学识范围, 所以在通信原理教材中除个别作了不太严格的解释外, 其他的都直接给出公式[4],SystemView仿真可以弥补数学上的不足,直接给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让学生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总结

将SystemView仿真引入通信原理理论教学环节,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外时间里,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首先通过SystemView仿真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后与老师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教与学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邹丹. SystemView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通信原理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20-02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二、两种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严复翻译的文化渊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其实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与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以,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按“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义。可见,信、达、雅这三个字,早在1700多年前支谦的这段文字中逐字拈出。此后,“信达雅”仍零散地出现于其他翻译家的译论中。清朝时期,另一位被人忽略的翻译理论家马建中在1894年,即严复的“信达雅”发表的前五年,在《拟设翻译书院》提出了好的翻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求:(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文是一样的。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信”,从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与严复的原则相比,马建中对翻译的要求更为普遍,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由于马建中是位语法学家而非翻译学家,加之他没有任何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理论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

(二)泰特勒翻译原则的理论背景

对于翻译实践的方法和原则的概况早期较为典型的法国多莱所提出的成功翻译的四原则;随后是德国路德提出的翻译修补七规则;18世纪的巴托提出句法调整十二法;1680年,德莱顿提出:(1)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2)译者译诗,不仅要掌握目的语和来源语,还必须懂得作诗的艺术;(3)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表面修饰成分,即词语;(4)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5)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拟译。

三、两种理论的对比

(一)具体内容的差异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混,对“信、达、雅”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以统摄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其次,“达”普遍理解为畅达,通顺。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以使原文命意显赫。而“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罗新璋,1984:136)可见,“达”和泰氏第三条原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非常接近。另外,“雅”按照严复的原意是指雅正、古雅,用严复自己的翻译实践来验证,就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而无论泰氏所说的内容忠实,表达流畅,还是手法风格的一致都并无此意。后人所说的“雅”相当于“手法风格的一致”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严复本意。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翻译理论传统的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的实用性。翻译思想的提出要能指导翻译实践,对实践有参考价值。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问题。而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忠实的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从内容忠实到风格手法一致再到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步步深入、层次井然。反映出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与洗练含蓄、充满暗示的“信达雅”的重大不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起,就开始强调哲学的在于它满足了人性自在的思辨兴趣,体现了人的自有本性,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实用目的。即西方学术是本着“认知”的目的,为着严肃的“科学”追求而建立的。西方译论重细致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及内容上的清晰明确。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使得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念,从而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达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贯通的联想与领悟。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者强烈的主客体意识,如从多莱到泰特勒都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得一清二楚。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意思大致相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应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的尊重程度的不同。严复不具体阐释“信达雅”的具体含义,不是语义疏漏,而是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心领神会,点到为止。

四、结论及启示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在具体内容、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对这些差异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认为这两者之间大体相符,这也是造成抄袭之说的重要原因。其次,它忽视了中西译论丰富的自有传统,人为割裂了中西译论各自内在的传承性、连续性。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西方译论本位,过于崇拜西方译论思想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译论交流中的极度不平衡状态,是对西方译论盲目崇拜,对我们自有的译论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对比严复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中西翻译理论时,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可忽视别国成就,亦不可妄自菲薄。我们应在弘扬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译论成果,促进中国翻译理论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rue: a sourcebook [C]. tran. And ed. Routledge. Inc, 1992.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冯国华,吴群.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6).

[4][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马建中.拟设翻译书院议[C]//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