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艺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1-25 22:10:59

色彩艺术论文

色彩艺术论文篇1

从西方油画的发展来看,主观色彩独立于客观色彩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的过程,是油画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开始重视并强调自我感情和内心世界的过程。通常来说,主观色彩具有主观性、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等特点,并且这些特点彼此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是主观性,绘画的色彩个性是一个艺术家个性最鲜明的体现,马蒂斯写道:“我不可能奴隶式地照抄自然,我需要反映它和将它置于画的精神之下。”他以粗犷有力的笔触和纯粹鲜明的大色块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律动感和爆发的野性,他的主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色彩可以用来象征抽象的概念,比如红色可以象征喜庆,绿色象征朝气。近现代许多画家借用色彩的象征性来强化油画主题。毕加索一生都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格尔尼卡》使用大量的黑白灰色,表现战争中的痛苦、混乱和兽性,造成凝重、令人窒息、绝望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主观色彩还具有装饰性的特点,有些艺术家尝试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利用点﹑线﹑面结合创造出美妙的节奏。纳比派画家用“来自完全审美的和装饰的观念”来调整画面,吸取了印象派的精华,又深化了印象派的探索,可以说他们的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二、主观色彩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色彩艺术论文篇2

二、美术设计中可对民间艺术的选用

(一)民间色彩

我国的民间美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其在色彩的选用上更是五彩斑斓,富有深意。就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琼曾说的:“色彩是潜意识的母亲,它可以唤起人们早已忘怀的记忆和情感。”奇妙的色彩语言在民间美术中的运用凸显艺术的文化性,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交流对话的语言形式之一,具有装饰、象征、寄托等多重功能。民间色彩的应用不是纯粹的随心而定,根据情感来搭配,而更多的是在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些定式方向。如古人在色彩观念中形成的阴阳五行说和趋吉避凶的世俗心理,或是对单种颜色的色彩崇拜。现代社会是视觉时代,而色彩在视觉中带给人更多的情感导向,让人在第一感官中产生或明快,或沉静,或绚丽,或素雅的印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服装的颜色、建筑的颜色、商品的颜色甚至是整个城市的颜色基调,很大一部分都需要色彩的仔细搭配。美术设计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设计形式,更需要来自民间色彩搭配的借鉴。

1、单色崇拜

人类对色彩的最初认识就是从单色开始的,根据科学调查,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识别黑白两色,也就是说从出生开始到4月后,人眼中的世界从主观认识上是如同黑白电影一般的,到后来随着各项身体机能的成长才逐渐识别到其他颜色。而黑白两色的简单搭配,也被赋予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八卦变化。“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又回到了黑色崇拜。人们对某种颜色的喜爱似乎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殊印记,确又在历史的前进中周而复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设计师总是利用色彩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者的注意,而单色所彰显的精炼感能带给受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强的冲击力,对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以简单直白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民间色彩中所流露出的简洁、鲜明、响亮让现代美术设计增加几分“少即是多”的美感。一来可以表明艺术品的整体基调,二来通过人们对民间色彩含义的某些固定印象,完成对信息的传递与输出。

2、五彩彰施

从单色到五色,人们将颜色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了一起,成为认识天地、自然与与神灵相接的重要思想。我国传统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五行说”相对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所提到的:“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就是将五种颜色配以五行的对应说法。因为五行之说是相生相克的,所以在颜色的搭配上也有诸多的可与不可。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从色相上来说跨度很大,而且多使用补色、冷暖对比,显得较为浓烈或夸张,极具表现力。如在民间木板年画的色彩应用中,为了让整个色调更加有节日的喜庆效果,用“红配黄,喜煞娘。”等搭配方式,让红色从侧面引发人对火的联想加上黄色的亮眼,无形中就将我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了出来。现代美术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民间色彩搭配,能对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一些复古的服装服饰,将现代工艺之美搭配上民间色彩的绚丽,创造出极具本国特色的民族服饰。又比如在广告设计中加入各种民族色彩标签,将城市所象征的颜色作为某种文化输出,实例是北京的出租车就将黄色作为基本色,与北京“皇城”的身份相匹配,然后选择四方的八种色,代表祖国的四面八方。

(二)民间艺术造型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呈现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奇特、宽博的造型方式,同时也包括了在进行这项运作时所剖析到的创作手段、社会背景、文化内涵、民族情怀等等。艺术造型是千人千面的,极富有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但会通过相互影响而在某一地区形成独特的定势。但从创作的思维方式上来说,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造型有共同点,如法国、苏联等地出土的“丰产女神”像与我国辽宁红山文化女神裸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一位先哲所说:“人类趟过的是同一条河流。”即便如此,各个地区的人民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状态。中国民间造型艺术迎合着古代历史文化的潮流,展现出不同寻常独特的魅力。“以大为美”、“以生为本”、“对称性特征”、“造型的完整”是本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几项特点,也为本国的各类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涵义,如比喻剪纸中出现的“双鱼石榴”、“莲花娃娃”,泥塑中出现的“虎头帽”、“猪头鞋”等等,都从坦诚的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对生命、自然的真挚情感。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开始关注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化,在诸多的现代商品中,在功能作用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人们逐渐返回到对产品的传统性、手工性及自然感的关注,如一些以现代人物、生活为题材的新年画报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传统造型的商品以新材料仿旧制造后又成为人们的陈设把玩。现代美术设计在点、线、面的分割组合中需要图形本身包含的涵义和文化来支撑。

色彩艺术论文篇3

一、从“色彩偏见”到“色彩解放”

――色彩演变的文化内涵

在上千年的西方艺术中,人们对色彩的认知经历了从“偏见”到“解放”、从“客观描绘”到“主观表现”的文化演变。这种演变恰恰体现了西方艺术史由“再现”向“表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意蕴。

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并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达到了辉煌。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文艺复兴奇才达・芬奇的“镜子说”;从关注解剖学的研究到对透视学、明暗学的掌握,皆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写实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追求真实与和谐的艺术审美准则。

西方传统艺术在面对色彩问题上也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法则,而这种色彩法则无疑是带有一定偏见性的。一方面,人们认为在绘画中素描永远是第一位的,色彩只是素描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色彩的选择应以表现事物的自然属性为准。在以“客观地再现自然”为宗旨的传统审美准则中,色彩是否自然逼真无疑是评价艺术作品优秀或粗制滥造的永恒标准。

西方传统艺术大师在色彩的运用和选择上,也时常体现出这一倾向。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丢勒、曼坦纳等人的艺术都以素描为主,色彩仅处于辅助和从属的地位。米开朗琪罗在面对雕刻和绘画艺术时,曾说“雕刻是绘画的指导,前者是太阳,后者是月亮”。可见,他更偏爱线条而轻视色彩。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认为色彩应服从于古典,并称“素描才是艺术的真谛”。德国古典美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也对色彩做出了评价:“色彩自身决不能使画更美。”这些都似乎向色彩下达了最后的判决书,“色彩这个结构的仆人,构图的随从,从此只能待在厨房里了”。①当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还有众多的色彩大师,如波提切利、提香、维米尔、庚斯勃罗等在色彩革新的道路上勤奋探索。

西方艺术史上对色彩的解放完成于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换的时期。当时的先锋派艺术家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改变着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提出,画家应“放弃一切现有的色彩”;印象派画家让我们体味到了大自然的纯色组合;塞尚潜心研究、探索出“色彩造型”的方法,色彩取代了线条和素描的地位,成为绘画的第一构成要素;高更在1888年也清晰地感受到色彩的表现力,称“色彩能够作为一种密码来传递信息”;梵高更是借助色彩表现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位高手。1905年的法国秋季沙龙展上,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艺术家郑重地把解放了的色彩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色彩终于成为艺术王国里的自由公民了。

从“色彩偏见”到“色彩解放”,再到后来出现的“色彩至上”,人们对色彩的逐步认知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性,西方艺术中色彩“身份的转变”不但标志着现代派艺术的粉墨登场,而且体现了色彩自身的潜在能量。色彩就像是一个先锋家和鼓动者,不断地挑战着人类审美文化与艺术表现的边界。

二、用色彩体味人生、诠释情感――深化色彩的人文关怀

当色彩的功能从再现转向表现,从真实模写转向情感表达时,色彩也开始逐步与人的情感、精神联系到一起。在艺术的世界里,色彩可以承载艺术家的情感冲动、心灵体验甚至神秘的幻想。这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性格和表现力,深化了色彩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约翰・拉斯金曾说,“最纯洁、最有创见的人是那些最热爱色彩的人”。的确,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大都是色彩表现的高手,在他们的艺术图谱里,色彩的力量总是最动人心魄的。

荷兰画家梵高擅长运用纯色表现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和激情。纯粹的黄色是梵高艺术图谱中的经典用色,著名的《向日葵》正是其黄色画风的代表。黄色的向日葵被梵高赋予了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和永不褪色的光辉,这满眼的金黄色既是他热爱生活、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写照,又是其苦难生命体验的缩影,体现了他人生全部的理想、热情、痛苦和挣扎。

此外,梵高还经常运用对比强烈的互补色作画。《夜间咖啡馆》《星・月・夜》《乌鸦群飞的麦田》等皆体现了某种恐怖、不安的心理暗示和与命运搏斗、抗争的精神力量。

表现主义艺术的国际先驱者、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也是一位用灵魂作画的艺术家。蒙克常常通过画面中强烈的、充满主观情感的色彩来表现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郁闷,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在血红和黑色的斗争之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正如美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塞尔在《现代艺术的意义》中所说:“蒙克在色彩的运用上给我们上了一课,不仅如此,他还教导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经历而不要害怕它。”②

现代艺术大师、野兽派领军人物亨利・马蒂斯把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些丰满、充满个性的色彩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而不是对生活的模仿”“对于色彩谁也没有他懂得多。因此他所说的话对我们影响很大,还有他所描绘的大变革现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③

在这些“色彩专家”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抽象派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在绘画中,他把“调色板上色彩的感觉变成各种心灵的体验”④,力图“触及人类的灵魂”。同时,康定斯基相信色彩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例如,他在1910年写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认为,黄色是人类的世俗,代表着大地;蓝色是天空色,代表着高贵和升华;绿色是平静、自我的满足;红色与绿色相对,它是前进运动的力量;紫色意味着衰败和枯谢;强烈的黄色象征着活泼好斗;橘黄色像教堂的钟声一样清脆响亮;白色代表着一种虚无,犹如生命出现之前的冰河时期;黑色则意味着死亡,是无生命的沉寂……

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精彩的色彩观体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和魅力,是艺术家自我表现意识觉醒的象征。

三、色彩包含的跨文化因素――拓展色彩的文化张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跨文化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于发掘色彩内涵、拓展色彩的文化张力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色彩的跨文化性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窥视。

(一)色彩体现科技含量。人类对色彩的认识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跨越。伴随着西方第二次科技浪潮的洗礼,光学、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艺术的生成;各种色彩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对“原色”与“补色”关系的研究使艺术创作有时更像是一场科学试验;照相、摄影技术的出现使艺术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忧患感,进而催生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艺术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色彩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融合。

(二)色彩包含宗教内涵。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文化史中,艺术与宗教几乎是同时出现并紧密联系的。色彩在宗教艺术、宗教仪式及巫术、神学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早在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礼仪活动中,原始人就用红色、土黄等强烈色调涂抹身体和祭祀物品。原始人认为红色是血与火的代表,象征生命和温暖;黄色则是土地的象征,象征归于尘土的朴素想法。在欧洲中世纪艺术中,色彩斑斓的教堂彩色天窗给人以更接近天堂的宗教冥想。

(三)色彩辅助心理治疗。色彩能够作用于人的生理及心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通过实验发现“按照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的顺序照射被试者的时候,被试者的肌肉弹力显示出增强的趋势,同时,被试者的脉搏也会相应的增强”⑤。这就说明亮度强、饱和度高、振动波长较长的颜色如红色、明黄色等能够令人兴奋;相反则会让人产生舒缓或者抑郁的心理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艺术引入心理学及医学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并催生了“艺术治疗学”的发展。色彩在艺术治疗中起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例如让小脑受损、平衡感破坏的病人穿上绿色衣服辅助治疗其头晕、走路失衡的症状。色彩具有的心理学暗示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作用,如人们常常在餐厅悬挂些色彩明快的艺术作品,起到促进食欲作用;早教课堂上,给婴幼儿更多的色彩刺激,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神经的发育等。

可见,色彩体现出的跨文化性内涵使人们对色彩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拓展了色彩的文化张力。

最后,让我们用约翰・拉斯金对色彩的精妙描述体味色彩的文化内涵。“色彩能在人心中唤起永恒的慰藉与欢乐;色彩在最珍贵的作品中、最驰名的符号中、最完美的印章上大放光芒。”⑥

注释:

①②③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62,31.

④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4.

色彩艺术论文篇4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环境出现了来自多方面的破坏,致使生态环境出现危机,这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生存作出选择,因而有目的、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成为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其中色彩设计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色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丰富也是最简单的礼物,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和广泛的。如果在环境艺术中有目的地合理运用色彩的感情定位,能体现业主在某一领域的鲜明个性,引发业主的心理联想而产生感情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如《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各有自己的色彩。贾宝玉喜爱红色,是怡红院的主人;林黛玉的“黛”有墨绿的含意,潇湘馆则是她性格的象征。因而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同时依附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不仅能表达设计师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承载着设计师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是形成环境艺术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艺术色彩表现的特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和“美化”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整体的、立体的、活动着的设计艺术,色彩在这种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语)”就说明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得到满足,而且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精神上的审美升华。因而,环境艺术色彩设计与表现的创新也随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1.1色彩的隐喻性

色彩的隐喻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传达出文化内涵、意象、心理感觉、价值取向等较为高层次的审美信息。例如兴建中的08年奥运会场馆设施,就通过色彩的隐喻性来彰显来自于各大洲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认同。只有奥运场馆和五环旗鲜丽的色彩、各色人种的各色服装、独异色彩的各类物品发生联系时,才构成完整的环境艺术,色彩的隐喻性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

1.2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形式美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意境。如中国古代建筑的红墙、黑瓦,表现了一种肃穆、神圣而崇高的意境。意境美的核心就是其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即“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现世界”。色彩的象征,往往具有群体性的看法,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心理结构,与宗教意识、信仰习惯相联系。“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中华民族是乐观的民族,善于用红、黄、绿、金色表达完整、圆满、喜庆、和谐的文化特怔,呈现鲜艳、明快、热烈而轻松的视觉效果。“中国红”就是最有代表的民族色彩,陶瓷釉彩、青铜色、木质等质朴的色彩也极具文化色彩特征,象征古老的神韵与文化品位。

1.3色彩的情感性

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对色彩的反应会下意识的考虑到相关联的事物,准确的色彩组合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与反应,能表现色彩的情感特性。例如家居床上用品多用暖色,令人感觉温馨舒适;家具多采用色彩厚重的颜色,体现质感,令人有典雅的感觉;而家居中绿色草本植物的渲染,让人感受到自然芳香的气息。

1.4色彩的地域性

环境艺术的色彩会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而不同,白种人钟情白色、黄种人偏爱黄色、黑种人喜爱黑色,黄土高原的人喜欢浓艳的大红大绿,都市的人喜欢清新的奶黄和天蓝;对同一种颜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联想,黄色在我国象征高贵而在巴西则表示绝望;白色是我国葬礼上的色彩而在印度则象征吉庆等。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色彩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对色彩喜爱的差异,与当地民族习俗、保持一致,才会使人产生美感。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或者边远山区的人们,喜爱大红大绿等一些“足”“透”的颜色,城市居民由于快节奏生活与周围噪音的影响,容易对强烈色彩的刺激产生疲劳感,因而偏爱的是淡雅、清新、明快、舒适的颜色。环境艺术色彩的这种个性化设计,在迎合人们需要环境的舒适、精神的满足等赏心悦目之余,也应感受到来自色彩设计下的迎合各个不同地域环境美感上的审美享受,这正是环境艺术色彩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色彩设计组合的基本原则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同时,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通常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强调经学,忽视科学,以“中庸”“中和”作为美的标准,要求统一、整齐划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以暗色或中性色为主,注重色彩的单纯、和谐及其内涵,不求色彩、色度的丰富性,即使有对比也是适可而止。所以,虽然北方皇家园林也曾为显示豪华、夸耀权威而饰朱粉金,但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温润、质朴的色彩美感为目标,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成的,而且这种积淀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影响仍很广泛。

另一方面,在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环境色彩虽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样有规律地变化,但其顺应时代需求的规律不可逆转,社会发展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色彩审美趋向于简洁、明快、醒目、亮丽,因此明度较高,色度较低的颜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以,在考虑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

三、环境色彩设计组合方法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颜色。它的美是在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的关系中所体现,这与音乐的道理相同,不同的色彩组合能形成富丽华贵、热烈兴奋、欢乐喜悦、文静典雅、含蓄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当色彩搭配的形式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3.1同类色相的组合: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是一种“大同”中有“小异”的同类色调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简洁、清爽、完整静寂的性格。最能使环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得以整顿。

3.2对比色相的组合: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形成强烈、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运用感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间环境里要特别注意色块的“面积效应”,慎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块和同等面积的色块对比,以造成色感紊乱。

3.3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组合: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无彩色系显得平静、素雅。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无彩的过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过分喧闹,在环境艺术中不论是空间环境或建筑设计中,都运用的非常广泛

环境艺术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度可形成同类色的配合;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的色彩也可形成同类色的组合。同时,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色彩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些同类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只能有目的加以利用。建筑、小品、铺装、人工照明等这些人为物的色彩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色,使它们的色彩与其它要素的色彩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或同类色的组合。因此,在色彩组合时,我们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观中形成画龙点睛之笔,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中的“folly”(红色建筑)就是一例,耀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刺激。总之,色彩组合协调是我们的目标,无论采用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和谐,一般而言,设计时两者都应考虑到,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此外,在环境景观色彩组合时,还应考虑到:设计景观色彩组合时,应注意色彩数量以少为好,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引用画论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五彩彰陈,举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说明色彩组合不能群龙无首,不能平均分配力量,应有主次之分,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

结束语

环境艺术的色彩设计与表现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体上入手,把握好色彩的特性,正确处理好色彩的组合表现关系,积极认知、实践、开拓、利用时代的固有色,把人们生存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敏.论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艺术传达[J]艺术教育2006,11.

[2]牟琪.论色彩在居室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2006,5.

色彩艺术论文篇5

2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艺术之间的相互“越界”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方向。课程之间须相互吸收融合,改变过去互不关联的状态,只有旧的秩序被打破,才能建立新的秩序,形成新的突围,从而达到新的和谐。色彩与色彩构成课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必然趋势,打破课程的严格界限,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整合。能否整合,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专家论证,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限制无法完成。如单纯延续传统写实色彩写生训练是不能适应当今设计基础的需求,但我想吸收两个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色彩课程形式带动对色彩构成原理的学习。我们目前理解的色彩构成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由过去的三大构成派生出来的。色彩课是过去造型基础的训练内容,重写生、表现和感受。前者偏理性,后者重感性,重实训,用相关的构成理性知识指导色彩训练,使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在色彩课程渗透色彩构成原理,但又有所偏重,不能面面俱到,通过生动而感性色彩写生训练进行反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今色彩构成理论如作为独立色彩学理论研究当无可厚非,但作为设计的基础课教学还需发展,如何把深奥的色彩学理论简单化、通俗化、适用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消化,通过感性化的色彩训练提高综合造型能力。我想这样才能适合当今美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3.1完善教学方式,凸显专业色彩

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相互取代。因此,应该将这两种模式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必须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以配合,尤其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度过大时,注意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3.2注重教师引导,兴趣激发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引导作用的,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不过分注重于画面表达技能的传授,不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对设计色彩的好奇,给学生提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境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设计色彩的规律。而在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更多地体现方便学生的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机会。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对色彩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自己对设计色彩的认知系统,并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能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思想上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模式。教师的引导要遵循色彩的发展和基本规律,即色彩原理。使学生了西方从古到今及近现代色彩的发展:从原始时期,古希腊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时期色彩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色彩比较,色彩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解析大师艺术作品及现代设计作品。讲授色彩基本原理和规律,如色彩基本概念,色彩的配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协调,色彩的空间效果,色彩与形状的关系,色彩的联想等。

3.3优化作业设计,实践提升技能

作业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入学前为了应试凭直觉的感受画了大量的色彩写生练习作业,缺乏系统造型理论的支持,画到一定程度很难有深度和质的飞跃。考进大学后进行系统的训练,首先强化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普及,如古今中外造型史的发展及每个历史时期形态的特点,它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这时利用收集的大量资料通过幻灯的形式给学生看,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学生们看后感觉很兴奋,很新鲜,很有兴趣,以开阔学生的大脑思维和想象力,觉得色彩并不是考学前的单一写实模式;再有给学生讲解色彩研究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构成课进行改良,结合大师作品进行授课,如何通过自然色彩寻求主观色彩的表现,并进行提炼、归纳。这个单元不能等同于构成课不展开练习,它强调实训性,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原理并能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在课下的课题完成过程中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作品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色彩艺术论文篇6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中最明显且极具本质影响的变革之一。印象主义画派受西方现代光学发展的影响和启发,主张室外作画,注重外光分析,追求瞬间光色印象的表现,把文艺复兴以来的静态的色彩再现转变为动态的色彩再现。而凡高从印象主义出发,并超越印象主义,将这种动态的色彩再现发展到由主观体验所控制的感彩的表现,从而成为现代绘画色彩全面解放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一、凡高绘画中的色彩语言的形成

凡高油画作品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并不是在他刚开始其艺术生涯时就具备的,他对于自身这种感彩本质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首先是与凡高那苦难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凡高在学画的初期,感受到德拉克罗瓦绘画的“头脑里的太阳和心中的风暴”的强大震动和滋养,他也分外敬重米勒,他朴素而充满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的绘画艺术,引起了凡高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在他学画的早期就大量临摹了米勒的印刷品。虽然后来的艺术风格已经与米勒大异其趣,但他仍然梦想着画一件像米勒一样深深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食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画中表达了自己对跟他一样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农民的同情和尊敬。在绘画表现上重视农民形体和姿态的塑造、环境氛围的营造,以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填充他的画稿。颜色由于反复涂抹,显得厚重混浊,缺乏透明度。

很明显,这一时期光和色彩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它所追求的这种“真实”也并不是学院式的视觉再现的真实,而是一种他的主观感受的真实。就像在给他弟弟泰奥的信中所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可能变成不真实的,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这些话告诉我们,凡高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表达的意识,这种主观感情的表达并不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但这种情感倾向使他得以牢牢把握住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凡高作品中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得益于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理论和实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荷兰期间——即在正式接触印象主义画派之前——就已经(即使仅仅是在直觉上)认识到色彩解放的可能性。“色彩自身就能表达某种东西”,这是1885年,也就是他创作《食土豆的人》的这一年,他在他所居住的荷兰小村期间所写下的。

1886年是凡高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法国巴黎,被印象主义画风中的那种明亮且极具动感的色彩所吸引。在印象主义绘画光色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之下,他逐渐改变了他的色彩感觉方式,由以前的那种传统的静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转变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动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色彩感觉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改变了他的绘画作品的面貌。他兴奋地说:“……法国的社会指导着我的思想,显得这么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于全世界。”他抛弃了荷兰时期的那种灰褐色调子,画面色彩开始变地鲜亮起来。原来画面中一直保持着的黑色不见了,也没有了灰色和褐色,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印象派并置笔触的红黄蓝三个原色和由他们混合而成的绿色、紫色、橙色,特别注重色彩中的补色关系。

凡高从印象主义绘画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完全沉溺于光与色的表现之中。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凡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不是为了再现视觉的真实,而要表现他对事物的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和他心中所蕴藏的那股强烈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那种灰色调子,也注定他会迅速远离印象派。凡高几乎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印象派的绘画理论产生质疑。他们在实现视觉的真实,追逐光与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感情的表达,这与凡高那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还有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在他给泰奥的信中曾明确提到这一点:“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过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不久就指责我的创作方法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滋养我的创作方法的,与其说是他们,不如说是德拉克罗瓦的思想。因为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凡高不再满足于像一个印象主义者那样仅仅去表现自己的感觉色彩,而是将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领域(诉说人类命运的真相)的预言者,试图在色彩和感情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

凡高通过各种色彩实验来研究色彩强度增加和减弱的自然规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研究和实验本身,而是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表现力。他对他的这种探索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到:“我相信,一个新的色彩家画派将会在南方扎根,我越来越感到北方画家们只是把他们的理想寄托在用笔功夫和所谓的绘画性上,而不是依赖色彩本身来表达事物。”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新的和感情紧密结合着的色彩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在他绘画作品当中。他于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存在。凡高从自然物象中抽取颜色,然后通过色彩的对比或交融,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使颜料和深藏于心的真实感情达到了直接的重合。这不只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问题,而是色彩观念从物到人的色彩本质的一种深刻变化。

二、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表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凡高发展了一种有着清晰运动感的线条和强烈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情感色彩语言。因为,不论是古典主义对色彩的静态观念(固有色),还是印象派对色彩的动态观念(条件色)的认知,都只是把色彩作为观察的结果来表现,有意无意中阻隔了心与物的直接通联,而凡高则把动态的色彩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表现,这样,他就在绘画中真正引入了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

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这是他的情感色彩语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色彩在印象主义者那里多半还只是一种物性表面的光色存在,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光色变化进行“准确”描绘的手段。他们看重的仍然是色彩视觉的真实,并不关注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及象征意义。而凡高由于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性的力量。凡高对于色彩的暗示性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他可能是受到了德拉克罗瓦有关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说:“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人谈过示意性的色彩,德拉克罗瓦和蒙蒂切里虽未谈及过,却实践过。”

凡高对于色彩的这种暗示性力量的运用,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那幅《夜间咖啡馆》中,他说:“我在《夜间咖啡馆》里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的可怕的情调。这些色彩,不是呆板的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富暗示性的色彩,他表现出人们火热的情绪活动。”《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是熟练地应用了透视技法,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运用。凡高的创作始终是以一种感情上的“现实主义”为目标,是一种感情的集结和疏导,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显得更为单纯和强烈,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影响力。

笔触和色彩的密切结合是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将印象派的色点发展成色线,他的这种色线不再仅仅服务于形体,它本身就是画家的感情的一种直接的表现。他画面中的无处不在的跳跃的、疯狂转动的笔触和着那饱含感情的色彩,暴风雨般地铺陈在画布上,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三、凡高的色彩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表述,而是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情感体验、表现,以求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色彩艺术论文篇7

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该是结束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则进入了一个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组装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盟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安吉洛·西奥堤教授的作品正是这一时代的体现,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史前的原始风格,他认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参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长满植被的土堆,还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过他的设计,原先杂乱无章的废墟,变成了别出心裁,具有艺术情调的绿郁葱葱的休息胜地。其目的就是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类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种感情。

安吉洛·西奥堤教授说,画家是用笔来绘画,而他是用植被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些植被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美最丰富的色彩。他的艺术行为给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带来了清洁、带来了美丽、带来了艺术,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1.2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和理论已日趋完善,但各国的设计家对新形态、新技术是使用材质和处理手法的发展,自然韵律也就是从材质和处理手法上更直接地运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时下,“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时装、饮食都已成为先例,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也同样开辟途径。四川美术学院装璜环艺系的一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实例,他们用竹筒包装了调料,用木盒包装了山货,竹皮编成小篓包装了大枣,给人一种亲切的自然美。

2肌理美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肌理,书面语言原指生物体表面,皮肤羽毛纹理而言。飞禽走兽斑斓美丽的皮毛,花草树木的花纹、年轮等天然纹理。

2.1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纹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实已被人类发现,并运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及民间艺术出现拍打泥坯成型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条状、点状肌理,这种无意的制作,却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丝绸、民间的编织物、玉器、金银器皿等实用品色彩纷呈的人工肌理美,无处不在美化人类生活。到了近代,随着艺术观念更新,石木纹理、刀法凿痕、水印油渍、喷滴熏灸等艺术肌理早已突破了“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这些形式各异的工艺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肌理的包装设计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独特意义

肌理美作为一种形式美,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如:即产品形象、商品特色、销售地区、消费对象、设计定位为出发点,或选取自然肌理,或设计人工肌理,这都应由设计者对产品研究调查后来决定。

包装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运用正好与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装中巧妙运用,是删繁就简、快捷精练地传达信息的促销手段,其中以群体出现的展示商标(或标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强烈的装饰效果,深刻的记忆力、冲击力,为创名牌创造了条件。如今充满各个大小商店的悬挂pop广告,整体上看重复出现的文字,商标产生一种肌理,使人们增强了对产品的印象,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不是单纯附于造型表面的饰物。明快质朴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号、名称,肌理本身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远观、色调和谐统一。对主题:有红花靠绿叶扶持之功;近观,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朴,简练明快平常的包装产生“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效果。

被誉为日本现代玻璃工艺先驱者的藤田乔平,设计的一个首饰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品。从一个小小的盒面,让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纳百川的气势,更感到浮动藻类形成的那种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装画面上的空间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调整形象、主次空间层次、色彩关系,一扫过去盲目地在画面上堆砌形象干扰视觉的弊病。

(4)肌理美与肌理效果本身蕴藏的秩序,匀称、韵律、节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奇险之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蕴藏着独特的性格”(罗丹)。人工肌理、设计肌理反映出的音乐美、几何学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装设计的现代感。诸如亚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恰当而巧妙地设计肌理,运用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会净化包装画面摈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琐碎与零乱,获得包装物体形象的一次开花。

3自然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经验直接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觉,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贵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妆品上;灵感来自于蓝天、大海、蓝色宁静、清爽、冰凉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药品及冷冻食品上。

4自然韵律的运用

4.1品牌上自然气息的流露

关于饰品的包装,包括头饰、胸饰、钮扣等,取名“氏族”,一来代表其品种多,二来让人感到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气息。

4.2肌理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饰品多数都被搁置在小塑料袋中,简单的放在一起,与其价值很不相符,于是选用了盒饰,提高了其自身价值。盒子用纯天然木质结构,用其木纹的自然肌理,传达饰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结构,用人工木纹肌理做其装饰纹样,配以深褐色底盖,再加上银色装饰,使得沉稳、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标志,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出了主题。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那份精巧,会让人对产品产生无尽的联想,你一定挡不住它的诱惑!

4.3色彩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黄色在自然界中包装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种光感,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洁和充满希望的印象。皇室的运用加强了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祥的感觉。在设计中为了达到一种朴实、丰厚、自然的效果,也为了配合那种纯天然的木质肌理便采用了黄色做基调,再加上具有高级感的黑色(文字和标志)以及优雅的银色做点缀,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4.4材质上

色彩艺术论文篇8

这一时期的油画色彩突破了以往绘画形式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探索,画家们喜欢表现大自然的壮美辽阔、天光一色的景象,画面光线耀眼,奔放挥洒,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主观性色彩。比如,康斯特布尔将自身对于田园风光的主观亲切感融入到用色中,在其代表作《山谷农田》的烂漫影色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主观感受。由于油画的调色媒介是亚麻子油,干得较慢,这一时期的画家可以在颜料未干时对画面色调加以修改和调整,或采用古典多层染法,营造色彩的层次感。16世纪的名作《蒙娜丽莎》中,达芬奇通过对远景施用蓝绿色调来陪衬蒙娜丽莎美丽的肤色,并运用渐隐法使色彩近暖远冷、远虚近实增加了画面空间感。这一时期的画作以利用光和影描绘人物为主要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形象的立体感大大增加,实现了“强烈光照下真正的色”。16世纪的画家们信奉受光的色彩,投影和暗部的色彩只是作为辅助色或偶然色出现,用色的总体原则是通过色彩表现主体的受光部,暗部则少用色彩。很多画家在表现山、树等远景的油画中采用“色彩透视法”,即用浅蓝、紫蓝、蓝绿画远景,越远越淡。除此之外,画家们还用黄、金黄、土黄等黄色系营造受光部的聚光效果,力求展现光照下“真正的色”。这种程式化的“空间层次”色彩表现技法一直沿用到17世纪。

(二)1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色彩的瞬间闪烁

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家、诗人歌德发表了著作《色彩论》,创造性地将色彩划分为冷暖色系,并赋予其正负的抽象表情。正色即暖色,红、黄、绿代表喜悦和明朗,负色即冷色,蓝、紫等代表胆怯、忧郁,这种理念成为了19世纪油画色彩的先驱。这一时期油画色彩运用的杰出代表是印象派。印象派画家通过细心捕捉大自然色彩的瞬间变化,使色彩从16世纪的光影和明暗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点彩油画暗部色彩处理极为透明,用笔也更加随意,通过对或冷或暖的中间色的运用,使得画面呈现出闪烁的感觉,这一技法突破了古典画法明暗色阶对色彩的捆绑,展现出色彩律动的光感,画面更为活跃、即兴。印象主义时期,油画色彩的生命感被画家们用来表现象征意义,高更就是19世纪善用色彩象征性的代表,其画作《亡者的灵魂注视着》中,暗紫色背景、墨蓝色围裙等象征死亡的暗色调与黄色床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色彩的象征性使得画面充满神秘阴郁的死亡感。到了19世纪后期,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更加追求色彩的象征性和主观性。他的《向日葵》中,柠檬黄、铬黄、橙黄等纯黄色系的应用与蓝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流动、激情的笔触和用色形成了结实、奔放的油画风格。另一位代表画家塞尚的油画色彩风格更为理性,他不仅利用色彩的明暗展现体积感,还通过冷暖色彩加强事物的表现效果,这种尝试引发了立体主义的兴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三)20世纪——野兽派时期色彩的自发、本能和情感

20世纪,色彩的力量在野兽派的画作中找到了最直接、最强烈的表现形式。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们本能地、自发地宣泄着色彩表现力,他们热衷于运用鲜艳、浓烈的色彩展现画面的装饰性。注重色彩引起的人们的生理、心理反应是这一时期色彩表现革命的突破性观点。马蒂斯认为,色彩可以独立于油画的客体之外,呈现出影响欣赏者的情感力量,画家们认为单纯色彩的运用影响力更为强烈——蓝色摄人灵魂、红色影响血压,甚至有的色彩拼接会惹人愤怒。通过对画面主体色彩的归纳、取舍以及各种纯粹的红与绿,蓝与橙,紫与黄的对比、分割、穿插、渗透,使画面更为均衡,空间更为自由。以表现性著称的野兽派更加注重色彩的装饰性,画家们致力于通过色彩的搭配和并置,展现色彩的节奏与韵律,创设画面的装饰感,还借鉴装饰画和壁画的用色方法,依靠色彩对比形成画面视觉冲击力。如德兰的油画《伦敦桥》通过大块不同色调的强烈对比展现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艺术特征

西方油画色彩经历了以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后,确立了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笔者就将详细阐述西方油画色彩主观性、象征性和装饰性三个艺术特征。

(一)西方油画中色彩的主观性

西方油画色彩的主观性是指区别于客观事物本身的色彩,是画家根据画面美学需要和绘画主题对色彩进行的二次创造,这时的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物象色彩的客观反映,而成为一种表达特定精神内涵以及主体思想情感的个性艺术语言。例如,塞尚的油画通过色彩结构的重组以及块面、色域的冷暖渐变,使作品和现实拉开了距离,流露出了画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色彩焕发了精神。又如,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更加重视色彩的表现力与象征性,通过主观性色彩的巧妙运用,将内心热烈而又质朴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到了以表现性绘画为特色的野兽派,油画色彩成为完全主观的表现手段,成为构建画面空间感和情感氛围的主体。用色彩表现精神是近现代西方油画的主要特征之一。色彩主观性特点在油画各个流派中都有运用,除了在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及主观主义等流派中可以寻到其足迹外,还能在许多具象油画作品中看到其表现。例如,现代派最具影响力的画家毕加索就很好地表现和运用了色彩的主观性这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蓝灰色调通常用来宣泄颓废、苦闷的情绪,再搭配线条和色块组成的韵律,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情绪。

(二)西方油画色彩的象征性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对色彩的认知,之后西方宗教绘画中的色彩又被赋予象征性,而且色彩象征性已不单单指象征事物,还指色彩象征抽象的意念。在近现代油画作品中,色彩象征性还常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意图,或是明确画面的色调关系,深化整幅作品的主题,因而成为画家们表达色彩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被誉为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就擅长运用象征性色彩,在其代表作《雅格与天使搏斗》这幅作品中,高更将对比用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表达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中用强烈的橙红、亮红色调描绘远方天国环绕的幻影,用躁动火热的色彩象征雅格与天使格斗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突出了拂晓时分雅格于天国四处捕杀天使的紧迫性和真实性,这种象征意义的选取,凸显了绘画的效果。而在《美丽的恩其拉》中,高更又展示了另外一种情调,他将完全按照色彩结构要求修饰着形的肖像创意性地安置在虚幻的圆圈里,赋予人物一种超自然的色彩,然后在左侧描绘出一尊模糊的佛像,橘红带绿的颜色象征了东方神秘主义,整幅作品通过色彩的象征性表达了奥妙无穷的神秘之感。

色彩艺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7-0076-05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感受着色彩也依赖着色彩,并且还要创造出更丰富绚丽的颜色。在电影表现中,色彩是有意义的,它能触动人的心灵,就像文字一样能传达信息,因此,色彩就是一种语言,是动漫电影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直接最快速的印象,作为一种优美的绘画和设计语言,色彩的魅力在于它对心灵的渗透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情怀,传达着电影艺术的灵魂与精髓。

一、整体的色彩基调营造独特的意境美

在电影创作中,色彩是造型语言中最具情感特征以及艺术感染力的元素之一,它能引发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沟通,反映出作品的情感基调。一部动漫电影的色调愉悦感至关重要,一切技术环节似乎都由色彩统顾并决定着对观众情感的走向。色调指的是一部电影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和总的色彩配置组合,是大的色彩效果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色调作为影片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方式,在动漫电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支配作用。色调的形成包含了创作者大量的主观成分,但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艺术家常常借助色调对电影进行意境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构成电影的总体风格。“意境”是情与理、形与神的完美统一,具有东方特质的审美特征,属于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一部优秀动漫电影的审美意境可以使人们产生无限的想象,感受画面传达的精神状态,产生共同的呼唤。具有意境美的、富有艺术气息的色彩画面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体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

(一)耐人寻味的意义符号

每一部作品的主色调决定着空间环境的总体氛围,关于色调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色相常以一个段落出现,主色调贯穿于整个影片,局部色相与主色调相辅相成。《幽灵公主》这部“站在世纪末的历史视点上而创作的现代神话”[1],以宁静的色彩空间引人入胜,不仅着意于对整体色彩的抒情和营造,“更多的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去反思现实中的问题”[1]:幽深苍茫的原始山林掩藏在云雾之中,连绵的群山置于一景,整体色调以绿色为主导。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象征安宁、自然的环境,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健康,具有平衡人类心理的作用,黄色的明朗与蓝色的沉静相糅合,使山林显得既平和又富于活力。不同色彩的树木和生灵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浅绿色的晨光之中,游弋在山林里的绿色小树精,巨大体型的白狼神在金色的光芒中现身,五百岁寿命的关酉猪神隐身于山林深处或某个山夷之中,浓雾的笼罩下隐约可以看到几个闪动的黑影,一幅生机勃勃、绿色盎然的原始森林景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画面色调整体晦暗,没有高调渲染,体现出山林的古老神秘,华丽又不失内敛和精巧。画面色彩关系协调统一,富有对比变化,既有统一的色调,又有丰富的细节色彩变幻。

(二)夸张的色彩表达

宫崎骏对于局部色相的色彩搭配十分讲究,局部色相的色彩往往与主色调的色彩构成类似色或互补色配置。《悬崖上的金鱼姬》在色彩设计上采用的是相反色相、类似色调的配色方案。电影选用了明快的色彩,局部与主体使用的都是彩度比较高的亮色的调子,多种不同的亮色调制造出具有鲜明对比感的效果。电影的开端是一群色彩斑斓的金鱼在深蓝色的大海中游荡,画面色彩以蓝色为主基调,背景处理简洁明了,与人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在色彩表达上,整体用色精炼、限制,在蓝色调为主体的前提下,少量的粉红色为画面色彩起到了调节和丰富的作用,表达方式既舒缓轻松又含蓄婉转,显得朴素雅致,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蓝色属于冷色系,它沉静、平和、清流澈净,具有理智的特点,无垢清澈的蓝色大海体现了自然界能量的感觉和神秘感,带给人空灵、高远、凉爽、清静超脱、远离世俗的感觉,新鲜水嫩的色相令人感受到希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印象。红色一端的色系总是和温暖、热烈相联系,一大波鲜亮的红色鱼群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对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气氛轻快富有朝气,体现出生命的热情和活力,有蓬勃向上的诱导力。背景中的粉红色与主体的蓝色构成相反色相,主体形象也由此与画面背景在色彩上有了延伸和呼应,蓝色的大海里游动着红色的鱼群,加强了动态的对比效果,又给冰凉的大海增添了暖意,提高了整体画面的“色温”,虽然采用的是冷色系,却没有寒冷的感觉,明快清透的色彩,反而带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亮丽的色彩基调和明显的色彩倾向使色相的效果更加突出,形成电影稳定的效果风格。宫崎骏以最简洁的色彩基调,赋予了影片独具特色的观念特征,体现出电影的内在品质,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内涵。色彩是人眼感知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审美情趣的外在体现,为充分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服务,这就需要在客观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性的概括与强化,用色彩表达情绪感受,渲染意境。一部成功的电影存在一个普遍意义的主题,色彩的处理必须根据电影的主题和题材而定,为了直观有力地表现这个主题,必然有一个与其相符合的色彩基调。色调的统一并不意味着色彩的单调表现,也不仅仅是色彩的拼凑,而是让作品的色彩丰富且有变化,以此来概括影片的思想内涵。不同色彩自身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带给人不同的情绪与视觉感受,由此引发的联想更是不同:冷色调给人清幽凉爽的感觉,清淡柔和的暖色调给人温暖的感觉,深色调给人端庄成熟的感觉,轻快的色调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凝重的色调让人感觉压抑,简简单单的色彩表现随着画境走了出来,唤起人们对影片中意境的联想。情景交融的意境与合理的色调运用将艺术家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为电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加强了视觉的传播效果,产生了独特的风格韵味。

二、明丽清新的色彩形成电影的诗意美

色彩作为动漫电影中一项重要的视觉元素,与其在绘画中的作用一样,存在于纯粹的二维空间内。由于二维空间的特殊限制,它以图形构成和色域配置为主要支撑,生动的气韵似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意味悠长,艺术的美感和价值得到释放。神秘而富于东方韵味的画面美感流露出无声的震撼力,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一)水色美感与彩的亮丽

审美本身意味着“更为有力的感觉、更为有力的知觉”[2]42。水彩从美学内涵来说是一种诗化性,它的丰富性和神秘性使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用来表现电影艺术的独特视角,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更适合在动漫背景的创作中运用。水彩效果的绚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面水味和彩韵的把握和处理,宫崎骏通过把握水彩的材料特性,在处理形、色、韵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直觉感受,充分利用水彩中水的灵动之美、笔的自由之美之间的搭配成就了美妙绝伦的视觉风格。画面质朴平和,浓重厚实却不沉闷,充分展示了水彩的艺术魅力。简约的构图和色彩的把握构成了虚实相生的意味和通透灵妙的趣味,一花一草都给人一种悠闲自在、宁静畅快的享受,细致多变的色彩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审美个性,流露出文人的审美情趣,赋予了影片空灵雅致的诗意气质和东方文化韵味。“动画电影最大的魔力就是想象力的无限驰骋,宫崎骏的动画更是充满魔幻、童话的色彩。”[3]6《悬崖上的金鱼姬》的水彩世界色彩单纯却不单一,明暗层次千变万化却不凌乱,许多色彩的微差耐得住咀嚼和品味,浑厚生动、幽谧深邃,充满了诗意的柔美。有一幕海水吞没了小岛,在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画面中,海水与天空相映生辉,青青的绿树和洁白的云朵统一在柔和而又鲜活的画面之中,红色砖瓦的房屋点缀其间,小比例的红色提亮了画面,形成了在青蓝色调下色彩对比与多样性的统一。蓝色、绿色等中间色系的相互搭配,融入了自然的纯朴。质朴、畅快的色彩接近自然植物生命的原始本色,天空与海洋的连接用笔随意自如,色彩过度轻柔而洒脱,虚实的处理清新舒雅,自然的变化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海天相接处色彩微妙,大面积的色块淡雅浪漫,在水与色的混合下似乎融为一体,达到了更纯净的透明感。色彩在水的冲刷下湿润、淡化、沉淀,在水体的状态下表现出浓淡有致、虚实相间的层次美感,产生了纯净、舒畅的视觉韵味和千变万化、绰约多姿的无穷韵味,呈现出简约朴素的美学风格和生动传神的变幻效果,显示了水彩柔和轻快、晶莹剔透的本质特征,将画面达到一种迷离的诗意境界。水色交融的美感直达人们心灵深处,优美灵动的氛围得到了彻底的体现,使画面既具有西方绘画的明快,又具有东方文化的神秘,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水彩具有清雅莹润、朴素而不落入俗套、秀美而不艳俗的特点,以其清透灵动、畅然自如等特点被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水具有十分活跃的流动性,水分湿度的变化使色彩的分布富有节律,从而产生了层次、空间、虚实等独特的视觉效果。水彩颜料的色泽本身的透明性,会使得画面显得斑驳陆离,产生明净的效果。水分与色彩互相渗透,反映了互为包容、无时不变的整体涵量关系,透视出色彩的明快与娇艳,产生了与诗词韵味十分相似的特点。正是由于宫崎骏对水彩的热爱和深情,恰当地运用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理想寄寓其中,与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性、精神性相融合,捕捉生活细节中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水彩造就的清透润泽以及特有的肌理效果,使画面既有泼洒的大面积铺调,也有工整的细节刻画,散发出鲜活的感情色彩。当人们欣赏这些杰作时,不禁迷恋在水彩带来的感动里,令人沉醉的风韵安静温暖而惬意,心灵与情感都得到了净化,以至忘记对景物细节和质感的描绘,而把注意力转到对色彩形式的组织和意趣的表达上来。

(二)水色交融

宫崎骏对画面的要求十分精致和逼真,色彩表现寻求一种诗化的距离。水彩是其画面形式的符号象征,他的电影没有刻意围绕“意境”“境界”等词语展开,而是注重色彩与水、墨材质之间的关联性,将水分与色彩融合在一起,在游走的、不断变幻活动的水与色中,创造出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自然的诗意”空间。画面古朴优雅,韵味十足,简练而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背景处理呈现出个性化的现代面貌,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观众涂抹出了诗情画意般的宁静和唯美,朴素真挚而充满生活趣味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实现了意境美的突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天空之城》中风暴散去后出现的城堡仿佛置身于天堂,古老的废墟和长满青苔的石头,机器人肩头的小鸟,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气势恢宏的画面,俏丽明朗的画风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互映衬,纯净清澈的画面进入到心灵深处,似乎向观众诉说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往事,让人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反应,回味无穷,意境深远。水与彩干湿结合描绘的风俗画安静且耐人寻味,呈现出诗的意趣。《龙猫》中的景色还原给人们世外桃源般的梦:柔和温暖的光线下农场里劳作的妇人,优雅的女性被光晕围绕,形体和质感都恰到好处,再加上光线的鲜明对比,使得形体响亮稳定又不失松动的美;家门口的林荫小道,色彩的组合安排突出,明亮的光线和恰到好处的色彩在昏暗灯光的笼罩之下,弥漫着温馨恬静的情调;让人心生神秘的树洞,将光影演绎成大面积的黑白色块,树洞的光影如梦似幻,消解了树洞的沉重,几缕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投射下来形成的斑驳树影,有着超乎自然的光影趣味。独特的光线处理、特殊的色彩表现,细致的形体刻画和巧妙的空间处理,在华滋苍润、光色交织中激起诗意的心理反应,赋予作品诗一般安静恬淡的氛围和宁谧幸福的情调,产生了生动浑然的效果。“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动画在色彩方面都有着其自身的特色,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人民大众的审美内涵,更表现了一个国家丰富的民族文化。这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色彩认知的差异性,了解这一点,对于色彩的应用和表现有着指导性的作用。”[4]75宫崎骏擅长运用水彩的艺术特性描绘自然界的物象,以诗境为灵魂表现诗化的美感,在婉约的情韵和豪放的气度之间探索诗意的画面表现:用高纯度的色彩表现坚实挺拔的树木,色彩之间的搭配和谐而不突兀;朴素陈旧的日式老屋以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水彩技法营造着独特的气氛;茂密新生的树叶和平坦厚实的黄色土壤以不同色调的对比营造出明快的画面效果……美丽的田园景象质朴而不失情趣,中灰色系的色彩中和了画面的张扬感,富含深深的诗情画意,丰富而不单调,华丽而不艳俗,体现了东方传统绘画的气韵和抒情。明快清润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到静默的感悟和幽静平和、素朴淡雅的东方神韵,在色彩中调和了水的纯净清澈,赋予了画面滋润感。简略概括的色彩表述形成了空灵的诗化美,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民族风貌又有西方水彩的表现样式,充分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客观美感,呈现出亮丽明澈的诗意风格,引发出如诗如歌的审美意趣,给人以诗的回味,悠远而清灵的诗意境界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经常以水彩写意的方式呈现,在水与色的组合中注入传统的审美元素,将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诗意化特点融入画面的表现当中,以水意酣畅、色彩简练和用笔洒脱为特征,营造出风韵优雅、流畅轻快的诗意般优美画面,构筑了扣人心弦的诗境,呈现出洁净、明快的画面效果,强烈的抒情意味展现了生动的活力和生命力,成了观众与创作者精神之间的纽带,给人乐观愉悦之感,促使人在静思默想中感受到那种淡泊自然、幽深清远的神韵,并引发出如诗如歌的意趣,这种以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自然之美造就了影片画面的动人之处。

三、简单色彩涂抹出丰富细腻的形式美

绘画与动漫电影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宫崎骏一直坚持传统的手工绘画,他用简练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自然地彰显出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这些景象多以水彩画为背景,并吸收了其他有关画种的多种技法和风格形式。其中融入了印象画的色彩,水墨画的洒脱,版画的概括,油画的细致和中国画的用笔等。浓郁滋润、艳而不俗的色彩丰富却不失协调,内敛而不失华美,朴素中蕴藏着十足的韵味,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和返璞归真的效果,达到一种自然天成、难以言传的境界,流露出艺术家细腻的情怀和对生活中微妙细节的感悟力,创造出运用水彩语言传达自己真实感受和理念的优秀作品。

(一)西方油画的诗情画意

宫崎骏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情结,力图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用民族化的油画技法表现自然景色,自由地发挥油画的艺术表现,把东西方的表现形式糅合起来,在东西绘画的中间地带寻找画面表现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不拘一格的油画技术,结合平涂、厚抹、勾勒等技法,配以真实华丽的色彩,给人无拘无束的感觉,极大限度地拓展了油画的功能,唯美的涂饰效果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千与千寻》的画面制作极其精良,宫崎骏“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与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了起来”[5]85,他立足于西方的写实理念,继承了油画的绘画技巧,以深厚的油画功底展现奇异的世界:油屋的主楼是具有唐朝风味的日式古老建筑,以红色作为油屋的主要颜色,大块的色彩活跃又显得华丽,红色的墙面上涂有一层均匀的绿色,顶端阁楼加上半透明的亮黄色调,使后面的蓝天和白云能够部分显露出来,透出一股动感和视觉扩张,以灰色的窗格轮廓线勾勒在纯度较高的画面背景中作缓冲,表现性的线条与造型结合取得了色彩间的和谐,给人以古朴、柔和、高雅和稳重的美感。客房以带有浓重装饰意味的形式出现,在具备西方现代绘画的写实性技艺的同时摒弃了油彩的浓与厚:拉门上的几笔简单线条勾勒出花卉的外在轮廓,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传达出牡丹的内在神韵,暗部的色彩较为浓厚,亮部一边用色明亮丰富,流云的造型借鉴了中国敦煌壁画中流云的特质,流畅圆润线条体现出云朵的飘逸,以透明色加光,保持了色层的薄而透明,整体画面为暖色倾向的调子,以色彩的明暗、对比变化绘制了建筑物体的真实质感,充分表达了绘画艺术中的张力和表现力,给人美妙的视觉盛宴,使画面在电影中展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二)东方绘画的意蕴体现

水彩绘画是宫崎骏手绘动漫世界的另一种主要技法。水彩是指以水为表现媒介调和透明颜料来完成作品的一种绘画方法,是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产生的特殊效果,它讲求画作中色相明朗、干净,同时色彩要透明。宫崎骏在保留水彩画在形式语言、精神意蕴等方面的特有艺术风貌的基础上,依托水彩独特的性质绘制出多部色彩明亮、格调清新的电影作品,不仅表现出湿润、流畅的画面效果,还达到了浑厚劲拔、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丰富和发展了水彩艺术。《龙猫》作为水彩艺术中的至尊经典,电影美学中的最高典范,将水彩的异彩纷呈、精美绝伦展现得恰到好处,集中体现了水彩艺术的魅力。观赏影片中水彩图景的美先从水彩的表现内涵和色彩的传情入手:电影开端小米和五月坐在载满行李的三轮车上欢快地向前行驶,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景色的描绘使用了概括与写意手法,苍茫的青山、碧绿的田野、洁白的云朵、环绕的小溪、别致的石板桥和幽静的林间隧道等景物向后迅速退去,点线面的传递关系富有韵味,不仅表现出一种深远和强烈的透视效果,也诠释了生命与自然的轨迹。近景用色厚重、饱满,与远处的天空和青山浑然一体,富于对比和装饰性,使画面充满了想象和趣味性。片中穿插的一组空镜头也体现了水彩艺术独特的美:午后,阳光在树梢间自然流动,一只接近透明的蜗牛倚着青青的麦秆酣然午睡,湛蓝的天空中飘过一丝云彩,青翠欲滴的麦田里明澈的溪水流淌而过,近似水平的河堤与歪斜的小树形成了动感。乡村与群山交相辉映,森林与草地分离并置,通过对空气、色彩、光线和景色的捕捉以及具有节奏感的色彩部署,构造出灵动、畅快的视觉效果,让空寂的环境变得有了生气,一幅明丽温馨、安详平和的自然风景呈现出透明、轻快的特点,达到了一种空灵与诗意的艺术效果,将人的思绪带到久违的、自然纯朴的乡村田野生活中。诗一般的景色引发出如诗如歌的意趣,观众只有以一种物哀式的情怀去审视这部电影时,才足以领略到它幽深清远的意境和诗意般的沉厚意蕴,一种标准的东方式的古典美。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如同诗词表达的美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他将东方绘画的意蕴体现和西方油画的直观生动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的色彩关系和谐统一,达到了兼具东西方审美特色的新高度,使观众获得了愉悦的身心体验,在电影中获得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审美需求。色彩是电影创作中具有特殊魅力和表现力的元素,观众通过电影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影片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无论是温暖绚丽的阳光、深沉辽阔的海洋,还是明媚斑斓的花木、清冷阴霾的云朵,钟情于大自然的宫崎骏永远不知疲倦地以色彩来表达内心的童话世界,在奇特的美景中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呈献给观众一幅幅情感充沛、自然优雅的优美画面,充满了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内敛、深厚的奇妙色泽和潇洒风雅的格调让人惊艳,绚丽的色彩在动漫影视作品中堪称绝色,色彩的丰富多样化、日本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理想的融合达到绝美交融的境界,清逸高雅、恬静素雅的意趣和自然、幽远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建构了一幕幕清秀儒雅、意境高远的东方式情景。

参考文献:

[1]田瑞平.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刘光耀,杨慧林.神学美学:第2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色彩艺术论文篇10

意境说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内涵丰富、深刻且有着光彩夺目的民族特色,它的孕育发生发展以至最终完成都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它深深植根于儒、释、道对立互补共同作用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在形成过程中始终沐浴着中国特有的宗教思想的灵光,可谓中国宗教思想照耀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很浓、很泛,却也很随意。一般中国人没有严格的,也很少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对神灵的态度往往处于信与不信之间。无忧无虑时,哪路神仙都不怕,哪种神灵都不信;有灾有难时,见到庙宇就烧香,见到神灵(塑像、画像)就跪拜。大多数古代中国人尽管崇尚实用,但由于深受古老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观念影响,在潜意识中还有对神灵的畏惧、崇拜甚至迷信,所以思想中宗教意识也是很强的。另一方面,由于影响着中国人的儒、释、道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彼此之间相对宽容,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人可以既崇孔子为师,又求仙访道、吃斋敬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了文人们的人生信条。元代画家兼诗人的倪赞表达更为鲜明,他说:“居于儒,依于老,逃于禅。”

这种现象正透视出中国宗教思想的一大特点:“泛神”、“准教”。

中国人特有的这种宗教思想特点也影响到古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儒、道、佛相互融合,积淀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思想文化氛围。意境说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意识的烙印。

而古代中国“泛神”、“准教”特点所带来的儒、释、道对立统一现象也决定了其影响意境说的方式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

关于意境的概念与内涵尽管至今尚无一个人人可以接受的定论,但通过文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意境的内涵也已有许多共识。笔者在此将这种共识概括为: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的内涵也可由此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我国诗文自古就有写景抒情的传统。《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强调诗歌要注重感情思想的抒发,《诗经》所用“比兴”则是通过言他物(写景),来发心志(抒情)。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也是一种景与情的结合,尽管景只是作为抒的媒介物出现的。人们真正将自然物象的“景”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则得益于道佛自然观的影响。老庄主张回归自然,他们把“心斋”的空明、虚静当作对自然万物做自由观照的条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非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方可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如《庄子?齐物论》中所写:“昔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速邃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老庄还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领悟那“惟恍惟惚”、不可捉摸、难以把握的二道”。佛家认为大自然的水流花开、鸟飞叶落,与其追求的那种淡远任运的心境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瞬间永恒感是合拍的,所以佛家对大自然也倍加青睐。道佛对自然的钟爱,引起了诗人对山水风景的关注,使田园风物自觉地走进诗歌,由诗中的背景升腾为主要审美对象。尽管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情景交融的诗作,但那只不过是暗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意识地将山水田园作为“主角”写进诗歌,则始于道、玄、佛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家对道禅自然观的心领神会,使他们在对自然风景的抒写中确实做到了情与景合、意与象偕,清新、自然,形神毕现,形成迥异于西方艺术再现自然的表现性山水风格,同时,道、佛追求的物、我、道(梵)统一的境界,又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文论家将情与景统一起来,从而较为快捷地解决了情景关系问题。

诗家虚实之说也来源于道家的虚无论与佛家的色空观。老子曾对“有”“无”关系作过说明,在《老子》五章中,他认为“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可见,道家“以虚无为本”也并非一概否定“实”。作为一种哲学的宇宙观,道家将宇宙本体看作是虚实、有无的结合。佛教认为物质世界各种色相全是空幻不实的。修行者接触色相时应“不于境上生心”(《坛经》),不迷恋、不思念任何色相。佛教色空观,看似有否定一切的嫌疑,实则以“中道”这一有着辩证思维特点的观念又解除了这一危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空”否定一切的同时,也肯定了一切。先秦道家的这种虚无观在魏晋之前已为文人重视,被当作玄学的核心。魏晋时,随着佛教思想的流布,佛教色空观因其与道家虚无思想有着相通的精神,而强化了对文人们的影响。既然在道家与佛家眼里虚实并生、色空一体,那么在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文论家眼里,就自然有了虚实统一的可能性。虚可涵盖少、情、隐、气、神、意、主观等,实则可含蕴多、貌、显、骨、形、象、客观等,既然通过直观思维的“悟”,可以发现虚就是实,那么,通过直观的艺术思维也会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隐显一体,气骨合一,意与象合,形、神、理的统一。这样虚实关系的解决,就带动了这一系列概念之间关系的解决,虚实关系也就成了各关系的统帅与核心。

诗家追求言外之意的传统也得益于道、佛思想的影响与启迪。佛、道都将语言视为工具,否定其本体意义。正是这种语言观上的契合,使他们合力冲击,一举取得了言意之辩的胜利。这种契合也引起了诗家的重视,以至在魏晋时即开始了对语言的反思。他们未费周折便认识到语言的局限,体悟出语言潜在的能力大有作为,从而明确了对言外之意的追求。许多诗人开始注意突破语言局限,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笔墨节俭,字锤句炼,以有限的文字负载无限丰富的内涵,在诗文中留有大量语义“空白”,有待读者“填充”。这种诗歌创作,要求欣赏者的积极参与,读者也不再满足于诗歌语言的浅直、单一,而喜好朦胧、多义;不满足于形似,而求神似;不再满足于实景的展露,而欲求虚景的蕴含。

上述三方面足以证明意境基本内涵与道家、佛家的关系。“但如果只有佛道诗学,则诗成了褐语、‘玄言诗’和‘理学诗’,全是‘出世’货色,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抒情诗和意境说了。意境说的形成还有待于儒家思想的支持与融人。首先,儒家重视艺术与审美。尽管孔子把诗歌看作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政治工具,有损诗歌内部规律的探讨,但可贵的是他将诗歌的功能不仅概括为“观”、“群”、“怨”,而且同时指出了其审美功能“兴”。可能正是源于此,才使儒者千百年来与诗文不离不弃,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其次,儒家对情与景的认识对意境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形成也有影响。儒家也重情,讲好恶,讲“乐道”、“忧道”、“思敬”、“思哀”,讲真性情、赤子之心。这个“情”不是道家所主张的纵情宣泄,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经理性精神梳理后的。与道、佛一样,儒家也重景,但只是把它当作“比德”的工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这里儒家离间了情与景的关系,将景一清的直接关系,变成了景一清一理。但这并未阻碍意境说的形成,因为意境中的情不是过分强烈的,而往往是蕴含着一定理趣的。情、理、形、神的统一才能构成意境。再次,儒家的中庸观念,刻意追求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要求每一因素在量上的发展与安排遵循“适度”原则,克服“过”与“不及”。这大大启示了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不惟情,不惟景,不惟理,而努力做到情、景、理浑融一体,这就把看似分离开来的情与景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也与道、佛两家殊途同归,促进了意境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发展。

意境说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可以透视出儒、道、佛对立统一的历史。儒、道、佛的对立统一影响和促进了意境说乃至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作为意境说得以形成的最初内核,古老的“比兴”、“易象”说与孕育儒、道思想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兴”是借“他物”起兴,这又必然联系到物象。章学诚先生在《文史通义》中也曾指出:“易象通于诗之比兴。”从言志到比兴、“易象”,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一次飞跃。推动这一飞跃的直接动力正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正如赵沛霖先生所说:“人们最初以‘他物’起兴,既不是出于审美动机,也不是出于实用动机,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宗教原因。”周魏晋是意境说的萌芽期,也是三教合流的开始。东汉末年,佛教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由印度传人中国。汉帝国的高压政策,儒家思想的长期禁锢,魏晋时的战火纷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常常陷人个体与社会对抗、主观与客观分裂的矛盾状态而痛苦不堪,为了减轻现实生活的重压,他们谈玄说道、纵情享乐。但强乐无味,反而使他们更加不堪现实的重负,于是纷纷去寻求解脱之途。佛教的“苦”观“空”观,抹杀时空,不假外求而重心要。这种观念和超脱方式恰好与士大夫的心理合拍。于是他们如饥似渴,很快接受了这种外来的文化。同时士大夫心中原有的儒、道思想也使佛教改头换面,儒、佛贯通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论家如刘姆的文论研究,而正是由于他的研究,才使意境说呈现破土之势。在《文心雕龙?物色》里,专门阐述了情景关系,他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这段话意为诗人不仅要以感官感知景物,而且应该以心灵拥抱景物,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作;他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意象”说,《文心雕龙?神思》有云:“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所谓“意象”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刘樱还开始提倡“隐秀”,他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兹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艾象之变互体,川读之锡珠玉也。”在此,刘舞已经意识到诗歌语言的含蓄、朦胧、多义的特点,强调追求重旨、复义、秘响,从而得到文外之义,潜发之采。这样看来,刘担的这些论述已经直接触及到意境的基本内涵,为意境说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

色彩艺术论文篇11

广告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门类,近些年随着广告行业不断发展,广告设计行业变得越来越热门,并在众多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广告设计重要组成元素,色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色彩是一个穿梭历史的概念,从自然到人们生活中都随处可见,通过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极致视觉享受,合理运用色彩能够拉近广告与大众的距离,让广告文化有效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由此可见,色彩是广告的本质属性之一。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前进,高校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信息时代具有一定革新的广告行业而言,广告设计理念需要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高校需要对当前教学中广告设计课程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当前广告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将学生专业技能同社会需求相接轨,全面提高学生在广告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二)广告离不开和谐色彩的支持

合理运用色彩能够加强广告渲染力,这点已经得到千百年来色彩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影响力中得到证明。色彩是广告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广告设计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过分对广告进行色彩渲染会造成人们对广告的排斥,无法向人们有效传播广告实际思想。色彩运用不足会导致广告难以对观众产生足够吸引力,广告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色彩角度来看待广告设计,既要让色彩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要求色彩不至于过分绚烂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不适。色彩搭配必须和谐,真正优秀的广告都离不开和谐色彩的支持。

(三)色彩在广告设计中不可取代

色彩能够增加广告感染力以及号召力,是广告设计中不可取代的本质属性之一。学生若想在广告设计中掌握色彩精髓,就必须从最基础的色彩知识开始,学习各种色彩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学习以及演练逐步提升自身广告设计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色彩有效运用,必须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觉判断观众的需求,在广告设计中加入符合观众需求的色彩渲染,让广告更加接近观众。色彩是世界组成世界的重要因子,世界如此美丽正因为有了色彩,色彩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桥梁。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色彩效应原理,还需要将色彩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将需要传达的信息包含至广告中,让观众仅通过视觉便能感受到设计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充分发挥色彩价值,提升观众视觉体验。

二、提高学生广告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能力

(一)利用色彩吸引大众眼球

广告在第一时间给观众传递的不是产品信息,而是需要通过一定技巧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导观众的思绪往产品方向前进。研究表明,色彩能够有效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广告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色彩具备的醒目功能吸引观众眼球,需要注意的是色彩醒目并不意味着通过过分鲜的艳色彩来进行渲染,过分鲜艳的色彩会造成人们在视觉上的不适应,可能导致观众对广告产生排斥感。色彩运用合理的广告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对该广告产生一定好感,有助于观众记住该产品,从而实现广告效益。学生需要学会定义广告,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考虑到广告在结合客户需求过程中需保持其艺术气质。进行色彩渲染时需充分了解大众审美需求,加深公众对广告中产品的认知度,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二)提升色彩对广告文字的表达效果

广告组成元素多种多样,包括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其中文字以及图片等作用往往被广告设计者忽略,从而造成观众无法从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文字能够准确表达产品信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产品名称,因此必须加强文字感染力。色彩具有提升文字表达效果的能力,学生需掌握色彩图片合理搭配提升文字表达效果的能力,通过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结合,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并通过文字清楚反映广告主题。在该部分学习中学生需要懂得把握观众心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懂得生活,在对生活有一定感悟后必然能够设计出色彩和谐、适合大众的作品。

色彩艺术论文篇12

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表达过程中,设计师会通过采用一些夸张和强调的手法,来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色彩的充分运用,来表达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并且在艺术作品中,色彩的选择作为一项艺术符号,往往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作品的设计并不会将设计的核心思想直接表达出来,设计师会通过象征或暗示的手法,进行视觉隐喻,通过色彩来传递到作品上。

2.特殊观念

设计师通常在设计观念方面,考虑到作品应当符合现实生活的形式,来选择大众化的设计。但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在设计观念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并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作品的地域环境和时代背景,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进行体现,强化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观赏性。

3.色彩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观赏性艺术,并通过动态或静态的形式,向受众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艺术作品在传达思想的过程中,除了对声音的运用外,更多的就是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色彩是人类感知系统获得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并且色彩还能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视觉审美平台。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能够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将设计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并且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也往往会重视色彩的运用,以夸张和强调方式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强化作品的主题思想。色彩的选择也会对人们的情感波动产生影响,艺术作品的色彩能够传达民族、文化和时代等多方面信息,并通过设计师对色彩的选择,来传递出作品的深层次情感。色彩是设计师与受众的沟通桥梁,能够在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受众的思维变化,从而使受众的思想与作品情感相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