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1 16:33:20

廊桥文化论文

廊桥文化论文篇1

泰顺、庆元廊桥与经常古代名流望族连在一起。南宋礼部尚书陈嘉猷(庆元竹口镇平岭岗村人)《题济川桥>日:“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古人把廊桥与文章联系在一起,足见廊桥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起居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的胡舷(庆元松源镇坑西村人)从小就经过松源草桥(后建咏归桥)到镇上念书。他在南宋庆元三年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皇上恩准置庆元县制。从绍兴经泰顺库村迁移到此的吴氏望族对修建廊桥更是情有独钟,大济二座,月山村二里十桥,从某种意义上说,庆元人是从廊桥上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

庆元、泰顺的木拱桥,桥上都盖廊屋,这桥廊屋有多种功能:其一,从木拱桥力学结构上其可增强桥的稳定性;其二,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特别是防风雨)方面,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建廊屋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浙南山高路远、气候多变,桥屋可以遮阳、挡风、避雨,过往行人可在桥凳上歇息、乘凉、聊家常,有的桥(如庆元竹坪桥)还在桥内设木床可代行人商贾睡觉休息;其四,一般村里造桥桥址皆选择在村溪流出口处,意为固一村之风水,所以桥上一般设神龛祀神佛于廊层之中。因桥廊屋的桥头,桥屋脊造型,造桥的题缘、记事碑记、木匾,桥柱楹联、桥梁墨书等等,留下不少历史印记以及文字资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木拱廊桥人文景观。

一、桥屋景观

木拱桥廊屋一般采用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中间为五架梁左右用单步梁。桥两旁檐下设多重挡风雨板,寿宁多全封闭并开窗,其他县(市)有小部分为半封闭。桥内两旁设桥凳以供行人歇息,有的桥还将板凳加宽铺成床状,可供行人睡觉,更显得人性化。桥屋脊双坡顶居多,简洁古朴,也有的升出重檐或三重檐,并在桥内设藻井,显得壮观华丽。有的桥内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有建桥董事、缘首、造桥工匠、书梁、择日、地理先生以及当地官员,四方百姓捐助、地名、人名、数额。此种做法,也称作以梁代碑(有的书写在匾额里)。柱联、梁上绘画。

二、教化空间

其实廊桥作为教育下一代,传授民间技艺之场所在第一章中已做陈述,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廊桥在村落社区中被当地官员主事者作为议事、教化与道德评判场所,其功能等于村落中的宗祀,但优于宗祀,因宗祀总是一姓一房所有,还不如廊桥更具广泛性。因此廊桥在乡村社会组织与结构中成为议事、舆论、评判、惩治之场所,是乡村道德维系、治安维持的重要场所,对村落民众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福建屏南双溪劝农桥与陆地莲宝台宝塔桥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劝农桥位于古镇双溪村东二里的千年古刹北岩寺前,桥原名下院桥因首任邑令沈钟劝农于此而改名劝农桥,沈钟《春日近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生产第一要务,一县之长吏春耕时节劝农告农桑也是必然,但在屏南开县之初,农业生产与农民教化问题相对突出,这可从沈公《治屏管见》中得出答案。其文云:“治屏之要,莫先乎教养。”“屏民习于懒惰,耕获之外别无所事,每见冬成后唯闭门向火,男妇皆然,良可笑也。”“屏南虽自古田分出,然从前百姓实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其朴陋山野之状难以言喻。”8《沈志》卷五“风土”载:“(屏南)山多田少,耕作常远在一二十里之外,晨往暮归,逾岭涉山献,工去其半。”清乾隆开县前屏南水稻岁只一获,且产量低,民无以为生,多出外谋生,沈种上任后经调查提出许多措施,如推广“蓄水灌田法”、“杂粮豆麦法”、“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9等,同时还兴修双溪水坝等全县多条水利工程,并每年开春于劝农桥上率众吏鞭春劝农,可以说,沈种的确是名良吏,在他课桑重农下,屏南农业在清乾隆朝及以后二百多年来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劝农桥上劝农成了每位县令开春后的常例,不管沈公之后的170多位县令几人用心、几人作秀,廊桥被官方做教化民众之场所确实实实在在的。

庆元如龙桥作为村落教化空间功能也很突出。一个村落中小到夫妻口角,大到宗族纠纷都可拿到廊桥上由众人评说。如果出现一个道德失范之事,当事人是难以承受廊桥之上众口一词的舆论指责。同时,廊桥上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抬头三尺有神明”,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人们在神明面前不敢说谎,神明也就成为乡村道德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屏南陆地村订有许多村规民约,包括禁鱼、禁伐、盗窃、毁物等方面,处罚包括罚戏、罚物、公开道歉、张榜检讨等等。

三、建桥登科

在浙江一带有“建桥登科”的风水之说。例如,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浙江宁波定海县令王阮一上任,了解到本县尚无人由科举取得功名,他十分迷信风水,听从风水先生说,在城外架了一座石拱桥,并亲自题写一副桥联:“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文曲帝君,祈愿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桥成后,名日状元桥,据说大有利于发荣科甲、文运昌盛之意。平时许多文人学士争相过桥,以祈登科。果然不出几年,当地文教大振,有几个学子文武登科,应验了“状元此时生”之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地有个名叫张信的书生,中了解元,族人出资造了一座石桥,名为解元桥,以示光宗耀祖。翌年,他又中了状元,人们便相信是造桥缘故。时至今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当地每年有些高考生,深受民间口碑传说影响,为图个吉利,在考前也会在状元桥、解元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身已考上理想大学。把桥与功名联系在一起,来是属于一种偶然巧合,但却被风水先生牵强附会说成是风水的必然现象。

四、桥头送客

古有在桥头迎送客友之俗。起源于我国史载最早的一座桥——绍兴舜桥。《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从此,开创了一个久传不衰、盛行各地的迎送桥俗。凡帝王临幸桥梁,地方官吏要在桥头迎恩;凡派到地方的官吏赴任或离任,地方其他官吏也要迎送到桥头。此习俗,逐渐延伸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在桥头送客别友的桥俗。

古人送客到桥头,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风俗。因为“柳”与“留”是谐音,表示主人挽留之心。用柔柳挽系离愁的习俗可追溯至汉唐。《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当时灞水两岸多柳,长安人送客,必至桥头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云:“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五、桥上赏月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中秋明月皎洁,晶莹团圆似镜,人们把它当作幸福美满的象征,并出现许多中秋赏月的故事。旧时,在江南、中原、西南一部分地区,中秋之夜有在桥上赏月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唐宋时代此风甚盛。古时,说拱桥是人间彩虹,顺着这道彩虹可上天。据《龙城录》记述,有年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桥上遥望明月,遐想着跨上“天桥”进入月宫见“广寒宫”前有仙女起舞,便记下其乐曲。当他回到人间后,将嫦娥舞曲记述于《霓裳羽衣曲》中,乐工演习,乐音清丽动人,宫女翩翩起舞,为赏月助兴。历代帝王沿此习俗,代代相传。南宋《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官内桥上焚香拜月,遥寄美丽善良的嫦娥,并在桥上宴饮赏月,池之两岸宫女穿白绸衣,与月光相映生辉,舞于桂树下,乐工奏乐助兴。”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说中秋明月夜,富贵之家结伴到台榭桥亭饮酒赏月,民家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宫廷内桥上赏月礼仪流人民间市井。旧时,孔子门徒仲子路的故乡山东泗水卞庄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村民汇集在一座名叫“卞庄双月桥”的古桥上共赏明月,祭祀孔子,看桥下双月戏水。

六、桥头聊天

在江南水乡苏州、绍兴和四川成都一带乡镇,桥头常建有茶楼酒馆,桥上设肆摆摊,商贾、行人、游客常在此处品茶饮酒,买卖交易,赏景聊天,热闹非凡。许多人常到桥上石级或低矮条石状桥栏上,席地而坐,小憩、闲聊。尤其是夏日晚上,明月高悬,河水盈盈,凉风习习,桥上更是近处居民纳凉好去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纵论古今人世百态,趣闻逸事,付诸一笑,其乐无穷。这种江南盛行的“桥头聊天”千年遗风,至今仍为人们所继承。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中,如科举、风水、命相、宗教、建筑、学宫、农事、娱乐等等,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沿成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桥俗,蕴涵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吴积雷.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庆元木拱廊桥[J].语文学刊,2006(1).

廊桥文化论文篇2

1廊桥建筑的研究价值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1]土木之功不仅仅是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是建筑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那么既是桥梁之作又有建筑构筑覆盖的廊桥,便是综合了二者特质的一类特殊建筑物种或者说是桥梁物种。它们既具备桥的功用又有着遮风避雨的建筑物的功能。处身于学科的交叉点,廊桥这样一个建构物在建筑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其自身却兼有建筑、桥梁和结构材料等综合领域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建筑学界对于大跨度木拱廊桥的研究从兴起到逐渐丰满。精巧的木拱结构在下部使得桥梁跨越水系,木拱上部结合地域建筑特色的木构架建筑覆盖其上为人们遮风避雨。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区,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风雨桥”当然不仅是“木拱”这一类特殊结构的廊桥,我国民间仍有大量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和富有文化趣味的廊桥建筑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所要初步探究的便是富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徽派廊桥建筑。

2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独特性

古徽州是早年的行政划分之名,指的是如今的安徽省下辖的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和江西省下辖的婺源六个县。当然,徽派建筑的辐射范围远不只局限于此六县。与浙闽廊桥不相同的是,古徽州廊桥跨越水系的桥体下部多为砖石结构,而上部覆盖的建构多为砖木结构或单是通透的木构架。上部结构的建构方式与徽派民居一致,所展现的外部风貌也与徽派民居风格相符,尤其是其中的砖木结构廊屋,因而笔者大胆称其为“徽派廊桥”建筑。徽派民居建筑的研究近些年成果已多丰硕,皖地内各学院和设计机构都花费大量精力在其上,富有徽派特色的设计元素也相应地多被运用在当今的各类建筑设计当中。布局自由灵活、相对内向的合院、狭长多进深、层层叠叠的封火山墙结合着灵活多变形式的坡屋面,远观白墙黑瓦自在错落的矗立于小尺度的村巷边,宁静秀美的建筑风貌与徽派浓厚的文化气息相融相渗,使得徽派民居建筑在我国的民间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徽派廊桥建筑以其独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并且廊桥建筑在徽州民居村落中多处于村落的水口处。水口对于徽州古村落来说不仅仅是防卫导向等功能上的意义,更多也包含了风水、文化和精神上的意义。徽州文化以水示财,进入村口的重要节点便是一座驾于水系之上的桥。而这座桥所承载的又不仅是交通空间的意义,它是进入桃源村落的开启之路,是离别与相会之所,处于对这个小小交通空间太多的文化与心理需求,便成就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廊桥建筑。徽派廊桥的内部空间多似徽派园林建筑的做法,桥内两侧栏杆扶手处设美人靠来提供座椅休憩,使得这个空间有了得以提供人们稍长时间停留的人性化构造。这些徽派廊桥的屋顶多为简洁的双坡,复杂的也只是局部抬高处理。而徽派廊桥建筑下部桥体的结构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砖石券拱,依据跨度不同分单券和多券;一类是间隔布置的石墩体。不论是以上的哪一类,桥体上部结构的建构及形式均与下部结构呼应设计。徽派廊桥的上部桥体的结构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徽派民居一样的结构形式,砖木结构;一类是单纯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桥上部建筑,用砖砌筑了部分片墙,结合徽派建筑马头墙、园林景墙等形式建造,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性,因而防风避雨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其私密性更强一些。那么,第二类纯木构架的徽派廊桥上部桥体便更纯粹的体现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建构精神,如有建筑界学者所言“木建构文化则应该更适应温暖而潮湿的南方地域”[3]如徽派民居的结构特质一样,穿斗式的木构架多灵活的运用于这类廊桥上且不做任何墙体围合,纯粹的木构架梁柱体系加之屋面支撑木构系统,有的甚至做出了斗拱这样的中国建筑体系里的高规格构件。不论是从建筑的建构角度还是建筑的风格角度,徽派廊桥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3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现状

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现存的遗迹已然不多,多数为近代仿古复建,少数为遗迹修复保存。因而意识到其宝贵价值并予以重视保护便是本文原旨之一。在古徽州地域范围内的如婺源县、黟县、歙县、休宁县均有廊桥遗存,且部分仍处于使用之中。笔者列举的徽州廊桥建筑保存状况依旧堪忧,由于风雨桥地处位置和木构建筑的不耐腐蚀性,对于桥身来说雨水的侵蚀是致命的,尤其是纯木建造的廊桥上部桥体(如图1)。

4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

4.1上部木结构廊桥

4.1.1黟县屏山村水口廊桥

屏山作为黟县的一个千年古村落,尚存有百余栋古民居和七座古祠堂,村口的廊桥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别致味道。屏山廊桥为近代修建,下部桥体为石构单拱券桥横跨于水口之上,上部桥身为两侧共八根立柱的四榀小型抬梁式木构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此当地工匠的精巧手艺可见一斑。廊桥的立柱立于方形石柱础之上,比例修长,两层梁架的月梁均有着柔和的曲线且在梁头雕刻象鼻。斗拱构建富有皖南地区的建构趣味性,如计心造斗拱中用卷云式构建填实。桥内部沿柱边设美人靠座椅,柱间雀替简洁精美,壁板为网纹。其一侧挂有三幅神像,彩绘画像已然失色,其中两幅为雷公和电母,祈求风调雨顺桥体稳固。

4.1.2歙县呈砍镇水口廊桥

呈砍镇四面环山,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小廊桥,体量不大,名为环秀桥。近年来古建筑修复专家对于该桥被打捞发现的原构建进行了编号整理和修复工作,使得这座元代的精美小廊桥的风采还能够为我们一睹。环秀桥桥下部为石板叠砌的石墩,上部为四榀穿斗式木构架,典型的南方建筑构架方式。每榀构架以穿枋穿起四根细长立柱,使得桥体显得轻盈空灵。呈砍廊桥可以说是典型的徽派纯木构廊桥的代表。

4.1.3江西婺源彩虹廊桥

婺源的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是古徽州最古和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这座廊桥历代都有维修,桥长140m,桥面宽3米多,桥体下部结构为四个石构墩础,廊桥桥身在石墩处做了高起的着重处理,使得百米长的桥身形成有韵律的高低错落。桥体上部为穿斗式加局部抬梁式的木构架,沿桥做美人靠,桥身纯粹木结构,远观宏伟壮观,可以说是皖南地区廊桥建筑的杰作。

4.2上部砖木结构廊桥

4.2.1歙县北岸镇廊桥

北岸镇廊桥建于清代中叶,是徽派廊桥中造型较为另类的一座。桥体下部为石砌三拱券,桥长33m,宽4.7m,高6m。桥体上部是砖木结构,两侧桥身均建以白墙,很似徽派民居,由马头墙造型的山墙面上桥。临水面开有小型的观景窗,可以说是徽派廊桥立面较为封闭和保守的做法了。当然这座风雨桥的避雨效果自然是好的。

4.2.2歙县唐模村廊桥

唐模村有“水口园林第一村”之名,水口之上的廊桥名为高阳桥,建于明代,高阳桥为檀干园十座石桥之主桥,是古徽州仅存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桥体下部为石砌双孔券,桥体上部建有五开间的屋子。这座廊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展现了原有的砖石砌筑墙体,并未附加白色灰泥,且桥体一侧有石构栏杆、一侧俨然是间宅屋的立面,使得建筑外观丰富有趣。

4.2.3歙县许村廊桥

许村源于东汉,位于村口的这座歙县廊桥亦名为高阳桥,初建于元代,是一座双孔石墩砖木廊桥。明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年间重修时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年间再修后基本为现在之形。桥体下部为石砌双拱券,造型非常优美。桥体上部为徽派民居白墙黑瓦中间一间高起的做法,桥临水侧开几扇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的窗扇,细致秀美。桥内设佛龛以供远行之人祭拜。

4.2.4休宁县拱北廊桥

作为今安徽省内最长的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建,和婺源廊桥下部结构相似均为四个石砌墩,不过长度较之不及,此桥长七十余米,宽5m。然而此桥的上部结构为砖木结构,局部木结构开敞,桥墩之上均做了廊屋。因而形式上虚实间隔,非常的雅致。

5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研究价值

汉宝德先生在其论著里提及:“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初创的时代,科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谈中国的建筑文化而不谈结构体系,等于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核心。”[2]这篇文章笔者对于徽派廊桥建筑做了简单的列举和归类,所采用的分类方式便是定义每座廊桥上部建构的结构体系及构造材料。本篇作为探索之引,行文粗浅,举例挂一漏万,然而徽派廊桥建筑的学科研究价值是远远值得学界重视的,因而还待再行深入田野调查与大量的学科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廊桥文化论文篇3

(一)泗溪辖区内廊桥概况

泗溪镇内有古廊桥三座,分别是上桥、下桥和南溪桥、玉岩桥。其中上桥又称溪东桥,因横跨东溪而名之,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54)重建,总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净跨25.7米。下桥又称北涧桥,因横跨北溪而名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嘉庆八年(1803)重建,长51.7米,宽5.37米,高11.22米,净跨29米,有桥屋20间,中间为重檐歇山顶,正脊有龙吻。

(二)目前泗溪廊桥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1、泗溪廊桥生存现状。一是人为破坏比较严重。虽然泗溪的古廊桥已不再如昔日一般是交通要道,但依然是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三四百岁“高龄”的廊桥,人为因素比自然侵蚀对廊桥的威胁大。二是火灾隐患不可小觑。由于村民在廊桥桥中间建有佛龛,供奉菩萨,香火较旺盛,加上桥上火烛无专人看管,对于全身木头的廊桥,一次无心的火灾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三是卫生状况糟糕。蓝天、绿树、红桥、碧水,想象中的廊桥应该是一幅动人的图画;可现实中由于村民在廊桥周围乱倒垃圾,廊桥面对着垃圾“围剿”。

2、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做的工作。历年来,泗溪镇政府高度重视廊桥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是做好古廊桥的宣传工作。近几年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画册、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编制泗溪“廊桥生态文化园”规划,把山水景观和古廊桥、古民居等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廊桥旅游观光带。三是编制泗溪廊桥维修施工图,维修古廊桥。四是改道、改门。公路改道和泰二中校门改建,将使廊桥成为相对独立的景区。五是挖掘廊桥历史文化底蕴。六是进行环境整治。

(三)政府在保护与开发廊桥中发挥的作用

泗溪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全部行政支出经费需要上级财政的扶持;而古廊桥的保护、维修、研究和宣传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需要保护,这是有眼光的政府领导所必须筹划的。事实上,多年来,泗溪镇政府在保护与开发廊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根据古廊桥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和保护规划,将廊桥的开发与保护规范化、法制化。泗溪镇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人为的、自然的和外界的偶然因素对廊桥的破坏,并建立长期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使它长期保存下来,长期发挥作用。在保护规划当中,除明确规定廊桥以及周边环境的一体性保护外,还根据各建筑物、自然物在古廊桥中的综合价值的大小,确定一批重点保护的建筑物、自然物。并将其绘制成图,移交上级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将制图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竖立在廊桥的显要位置上公示于民,以便居民自觉保护文物和文物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二依据古廊桥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和独一的文化属性,利用廊桥展厅,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古廊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序列。利用北涧桥头离休老师周万巩创办的廊桥展厅,积极体现泗溪廊桥的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欣赏价值,提高居民长期有效地保护文物意识。三合理利用古廊桥的多样性、地域文化代表性、独一的文化属性,挖掘廊桥中的潜在的旅游价值,让居民从中获利,提高居民文物保护的积极性。泗溪镇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从而刺激和调动居民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让居民在文物保护中获利,让居民更加珍爱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廊桥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古廊桥法规及开发宣传不够到位。《文物法》、《规划法》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或贯彻不到位,文物保护力量薄弱,保护意识不强;廊桥宣传工作存在“外热内冷”现象。*古廊桥已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古廊侨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但是镇内部分少干部群众对古廊桥的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识还不强。同时,宣传廊桥的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底蕴挖掘有待加强

2、经济发展对古廊桥带来的影响。泗溪镇是相对贫困的地区,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在城镇发展、道路交通的建设、经济发展等过程中由于保护意识的缺失,对古廊桥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古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泗溪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实践难题。

3、廊桥保护资金严重匮乏。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庇护了古廊桥的生存,一方面却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保护,古廊桥在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面前显得无助和脆弱。木拱廊桥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进入修缮时期,廊桥要得到有效保护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数量庞大的修缮资金,每座廊桥的维护修缮的费用要以数十万计,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财力有限,外部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近20年间,廊桥保护、维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修缮廊桥资金极少,社会、民间筹措维修古廊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4、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保护规划。古廊桥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在保护意识宣传、廊桥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护区划定、资金来源、旅游开发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而在实际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廊桥保护、开发、利用的职责不清,具体工作没有落实,缺少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古廊桥周边新盖房子逐惭增多使其生存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

5、古廊桥分布散广,缺乏先天规模开发条件,不能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廊桥分布相对分散,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难成旅游规模,交通落后,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加上各地目前的旅游开发现状是各自为政,自我吆喝,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影响宣传效果,亟需将各地的优势整合包装,形成整体品牌推向市场。

三、廊桥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古廊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

1、基本内容:一应重点保护好已公布定级、确有价值的廊桥。二应切实保护廊桥的格局风貌以及相关联的溪流水系等。三应整体保护廊桥周边的古道、古村落等廊桥所依托的山水、地貌、风景、古树名木等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四应继承保护廊桥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和人类口头遗产等等。

2、基本原则:一应保护廊桥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二应保持和维护风貌环境的整体性;三应保留遗产的可读性;四应坚持发展可持续性。

3、加强和重视廊桥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古廊桥及其周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生存。如何保护好古廊桥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任已历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是继承和弘扬廊桥文化遗产。*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精湛的桥梁工艺。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古廊桥文化是*、浙江、中华民族、全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由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材料为天然木材,历经千年风雨,且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数廊桥被废弃缺乏必要的修葺,如今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所以加强对古廊桥的研究与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使得凝结着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古廊桥得以延续,亦就直接保存了历史悠久的桥梁文化。二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古廊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建国以来廊桥遗存数量日渐日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现存的廊桥一方面由于木制结构难以维护,缺乏资金年久失修,破残不堪,留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廊桥的重任已历史而现实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如果保护不力,历经岁月风雨的廊桥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三是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对廊桥资源进行适度旅游开发是解决廊桥保护资金匮乏的重要途径。廊桥保护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缺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木制结构廊桥维护所需资金巨大,动辄几十万元,依靠当地政府投入来保护古廊桥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困难很大。为此,有必要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廊桥文化资源进行适度旅游开发,进一步扩大廊桥文化的影响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古廊桥的保护筹措一定的资金,形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泗溪廊桥保护与开发基本优势

一是技术优势。经专家们实地考研核实,确认泗溪镇“溪东桥”拥有中国虹桥技术之最,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现存木拱廊桥中最早的实例。

二是价值优势。据调查,木拱廊桥相当部分集中在浙闽边界四县,但景宁、寿宁木拱廊桥形状单一、造型一般,尤其是寿宁多数廊桥是近代建造,历史价值远不如*古廊桥,特别是泗溪镇姐妹桥。庆元木拱廊桥数量不如*县之多。*县古廊桥数量众多,造型各异,许多现有廊桥是浙闽廊桥之代表作,有关专家称,*廊桥完全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是外宣优势。*县古廊桥近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批批专家学者深入*县对古廊桥进行考察调研,并且为之撰文著书,包括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在内的各级各种新闻媒体一次次对*县古廊桥进行各种形式的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的古廊桥,特别是泗溪镇姐妹桥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廊桥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1、加强和重视古廊桥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既是打响“廊桥”品牌的需要,也是促进生态旅游、提高知名度的需要。近几年,我们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画册、图片展等形式宣传,古廊桥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今后,我们要进—步通过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同时在*绿色食品包装上印制廊桥图案,编印廊桥旅游画册,制作廊桥工艺品,举办“中国*廊桥文化节”、“廊桥知识竞赛”、“*乡土文化征文”等形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政府官员、开发商以及全社会对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对廊桥保护的宣传及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大我县廊桥的影响。

2、正确处理古廊桥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遗产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反对任意改动遗产本身及相关环境,反对添加新的不和谐建筑物,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包括过度的开发利用。我们强调保护古廊桥文化遗产,并不是反对旅游开发,而是反对那些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反对那些牺牲环境、牺牲古廊桥地整体形象的破坏性开发。通过适度、科学地开发,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古廊桥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保护意识和觉悟;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积累一定的保护资金,促进遗产的保护和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形成有效的古廊桥保护与开发机制。目前古廊桥开发保护更多停留在口头宣传及无序状态。古廊桥的保护开发需要形成良好的保护开发机制,建立相应机构来全面组织实施保护开发的相关工作。我们要建立健全古廊桥保护与开发机制,召开开发与维护协调会,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管理机构,促进古廊桥保护与开发的有序化、正常化。

4、加大投入,做好古廊桥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一是发动民众集资修建;二是县政府要建立古廊桥维护专项资金;三是积极申报省级、部级文保,争取省级、部级资金扶持。

廊桥文化论文篇4

(一)泗溪辖区内廊桥概况

泗溪镇内有古廊桥三座,分别是上桥、下桥和南溪桥、玉岩桥。其中上桥又称溪东桥,因横跨东溪而名之,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54)重建,总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净跨25.7米。下桥又称北涧桥,因横跨北溪而名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嘉庆八年(1803)重建,长51.7米,宽5.37米,高11.22米,净跨29米,有桥屋20间,中间为重檐歇山顶,正脊有龙吻。

(二)目前泗溪廊桥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1、泗溪廊桥生存现状。一是人为破坏比较严重。虽然泗溪的古廊桥已不再如昔日一般是交通要道,但依然是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三四百岁“高龄”的廊桥,人为因素比自然侵蚀对廊桥的威胁大。二是火灾隐患不可小觑。由于村民在廊桥桥中间建有佛龛,供奉菩萨,香火较旺盛,加上桥上火烛无专人看管,对于全身木头的廊桥,一次无心的火灾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三是卫生状况糟糕。蓝天、绿树、红桥、碧水,想象中的廊桥应该是一幅动人的图画;可现实中由于村民在廊桥周围乱倒垃圾,廊桥面对着垃圾“围剿”。

2、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做的工作。历年来,泗溪镇政府高度重视廊桥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是做好古廊桥的宣传工作。近几年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画册、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编制泗溪“廊桥生态文化园”规划,把山水景观和古廊桥、古民居等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廊桥旅游观光带。三是编制泗溪廊桥维修施工图,维修古廊桥。四是改道、改门。公路改道和泰二中校门改建,将使廊桥成为相对独立的景区。五是挖掘廊桥历史文化底蕴。六是进行环境整治。

(三)政府在保护与开发廊桥中发挥的作用

泗溪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全部行政支出经费需要上级财政的扶持;而古廊桥的保护、维修、研究和宣传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需要保护,这是有眼光的政府领导所必须筹划的。事实上,多年来,泗溪镇政府在保护与开发廊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根据古廊桥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和保护规划,将廊桥的开发与保护规范化、法制化。泗溪镇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人为的、自然的和外界的偶然因素对廊桥的破坏,并建立长期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使它长期保存下来,长期发挥作用。在保护规划当中,除明确规定廊桥以及周边环境的一体性保护外,还根据各建筑物、自然物在古廊桥中的综合价值的大小,确定一批重点保护的建筑物、自然物。并将其绘制成图,移交上级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将制图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竖立在廊桥的显要位置上公示于民,以便居民自觉保护文物和文物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二依据古廊桥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和独一的文化属性,利用廊桥展厅,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古廊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序列。利用北涧桥头离休老师周万巩创办的廊桥展厅,积极体现泗溪廊桥的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欣赏价值,提高居民长期有效地保护文物意识。三合理利用古廊桥的多样性、地域文化代表性、独一的文化属性,挖掘廊桥中的潜在的旅游价值,让居民从中获利,提高居民文物保护的积极性。泗溪镇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从而刺激和调动居民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让居民在文物保护中获利,让居民更加珍爱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廊桥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古廊桥法规及开发宣传不够到位。《文物法》、《规划法》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或贯彻不到位,文物保护力量薄弱,保护意识不强;廊桥宣传工作存在“外热内冷”现象。*古廊桥已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古廊侨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但是镇内部分少干部群众对古廊桥的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识还不强。同时,宣传廊桥的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底蕴挖掘有待加强

2、经济发展对古廊桥带来的影响。泗溪镇是相对贫困的地区,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在城镇发展、道路交通的建设、经济发展等过程中由于保护意识的缺失,对古廊桥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古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泗溪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实践难题。

3、廊桥保护资金严重匮乏。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庇护了古廊桥的生存,一方面却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保护,古廊桥在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面前显得无助和脆弱。木拱廊桥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进入修缮时期,廊桥要得到有效保护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数量庞大的修缮资金,每座廊桥的维护修缮的费用要以数十万计,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财力有限,外部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近20年间,廊桥保护、维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修缮廊桥资金极少,社会、民间筹措维修古廊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4、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保护规划。古廊桥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在保护意识宣传、廊桥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护区划定、资金来源、旅游开发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而在实际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廊桥保护、开发、利用的职责不清,具体工作没有落实,缺少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古廊桥周边新盖房子逐惭增多使其生存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

5、古廊桥分布散广,缺乏先天规模开发条件,不能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廊桥分布相对分散,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难成旅游规模,交通落后,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加上各地目前的旅游开发现状是各自为政,自我吆喝,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影响宣传效果,亟需将各地的优势整合包装,形成整体品牌推向市场。

三、廊桥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古廊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

1、基本内容:一应重点保护好已公布定级、确有价值的廊桥。二应切实保护廊桥的格局风貌以及相关联的溪流水系等。三应整体保护廊桥周边的古道、古村落等廊桥所依托的山水、地貌、风景、古树名木等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四应继承保护廊桥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和人类口头遗产等等。

2、基本原则:一应保护廊桥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二应保持和维护风貌环境的整体性;三应保留遗产的可读性;四应坚持发展可持续性。

3、加强和重视廊桥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古廊桥及其周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生存。如何保护好古廊桥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任已历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是继承和弘扬廊桥文化遗产。*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精湛的桥梁工艺。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古廊桥文化是*、浙江、中华民族、全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由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材料为天然木材,历经千年风雨,且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数廊桥被废弃缺乏必要的修葺,如今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所以加强对古廊桥的研究与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使得凝结着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古廊桥得以延续,亦就直接保存了历史悠久的桥梁文化。二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古廊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建国以来廊桥遗存数量日渐日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现存的廊桥一方面由于木制结构难以维护,缺乏资金年久失修,破残不堪,留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廊桥的重任已历史而现实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如果保护不力,历经岁月风雨的廊桥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三是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对廊桥资源进行适度旅游开发是解决廊桥保护资金匮乏的重要途径。廊桥保护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缺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木制结构廊桥维护所需资金巨大,动辄几十万元,依靠当地政府投入来保护古廊桥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困难很大。为此,有必要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廊桥文化资源进行适度旅游开发,进一步扩大廊桥文化的影响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古廊桥的保护筹措一定的资金,形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泗溪廊桥保护与开发基本优势

一是技术优势。经专家们实地考研核实,确认泗溪镇“溪东桥”拥有中国虹桥技术之最,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现存木拱廊桥中最早的实例。

二是价值优势。据调查,木拱廊桥相当部分集中在浙闽边界四县,但景宁、寿宁木拱廊桥形状单一、造型一般,尤其是寿宁多数廊桥是近代建造,历史价值远不如*古廊桥,特别是泗溪镇姐妹桥。庆元木拱廊桥数量不如*县之多。*县古廊桥数量众多,造型各异,许多现有廊桥是浙闽廊桥之代表作,有关专家称,*廊桥完全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是外宣优势。*县古廊桥近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批批专家学者深入*县对古廊桥进行考察调研,并且为之撰文著书,包括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在内的各级各种新闻媒体一次次对*县古廊桥进行各种形式的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的古廊桥,特别是泗溪镇姐妹桥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廊桥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1、加强和重视古廊桥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既是打响“廊桥”品牌的需要,也是促进生态旅游、提高知名度的需要。近几年,我们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画册、图片展等形式宣传,古廊桥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今后,我们要进—步通过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同时在*绿色食品包装上印制廊桥图案,编印廊桥旅游画册,制作廊桥工艺品,举办“中国*廊桥文化节”、“廊桥知识竞赛”、“*乡土文化征文”等形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政府官员、开发商以及全社会对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对廊桥保护的宣传及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大我县廊桥的影响。

2、正确处理古廊桥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遗产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反对任意改动遗产本身及相关环境,反对添加新的不和谐建筑物,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包括过度的开发利用。我们强调保护古廊桥文化遗产,并不是反对旅游开发,而是反对那些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反对那些牺牲环境、牺牲古廊桥地整体形象的破坏性开发。通过适度、科学地开发,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古廊桥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保护意识和觉悟;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积累一定的保护资金,促进遗产的保护和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形成有效的古廊桥保护与开发机制。目前古廊桥开发保护更多停留在口头宣传及无序状态。古廊桥的保护开发需要形成良好的保护开发机制,建立相应机构来全面组织实施保护开发的相关工作。我们要建立健全古廊桥保护与开发机制,召开开发与维护协调会,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管理机构,促进古廊桥保护与开发的有序化、正常化。

4、加大投入,做好古廊桥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一是发动民众集资修建;二是县政府要建立古廊桥维护专项资金;三是积极申报省级、部级文保,争取省级、部级资金扶持。

廊桥文化论文篇5

廊桥大致可以分成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等几种类型,其中以采用编梁技术与榫铆连接的木拱廊桥建造工艺最为顶尖。木拱廊桥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庆元、泰顺、屏南、寿宁等地,200座木拱廊桥气贯长虹般地跨越峥嵘山峦,连接着山外通途,著名的木拱廊桥有如龙桥、兰溪桥、后坑桥、三条桥、溪东桥、北涧桥、仙居桥、万安桥、鸾峰桥、千乘桥、云龙桥等。

木拱廊桥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建筑工艺绚丽多彩,精致程度远胜其他种类的桥梁,即使体积再小的木拱廊桥,也能最大幅度地呈现出建筑的几何美感。木拱廊桥栖息在山水之间,桥梁建筑和山水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张古意盎然的画作,呈现出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

木拱廊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立场,每一座桥都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木拱廊桥是典型的东方建筑,几乎将屋、亭、台、楼、阁、殿、水榭、长廊等建筑形式都搬到桥上,桥头延伸出门楼、牌坊、碑亭、庙宇等附属建筑,形成了水上宫殿或者水上园林,集中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整体布局。桥身飞檐斗拱,桥体雕梁画栋,牌匾林立,楹联密布,诗赋绕梁,浓郁文气扑面而来。桥身彩绘和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多为传说故事、英雄人物、耕读传家、吉祥图案等,让人目不暇接。

木拱廊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宗教建筑,一些桥干脆以宗教命名。为了表达对神的敬重,在廊屋中间加建歇山顶式檐,或者是高大的阁楼。桥中设置神龛,供奉观音、关公、平水王、文昌君、妈祖、土地神、社公等神佛雕塑或者画像,供乡人祭祀。有些廊桥四时香火缭绕,祈福声四季不断。在我看来,木拱廊桥更像是一个个木头构建的祭坛,寄托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

木拱廊桥在山水中保持缄默,但几乎所有的廊桥背后都隐藏着传奇典故。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建桥人?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座桥?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离奇事件?它承载过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所有的记载都语焉不详。这一切成为一则有待揭示的哑谜,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北宋政和年间的一天,《清明上河图》呈现在宋徽宗的案头,在这幅画里,虹桥成为连接汴水的纽带,桥上的人流和桥下的船舶盘活了整个画面,也成为《清明上河图》的压卷之笔。宋徽宗和张择端都不知道,早在130年前,在浙江省庆元县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大济就耸立着一座与虹桥结构一样的木拱桥——双门桥,稍有不同的是双门桥加盖了廊屋。

世界上有确切资料记载的木拱廊桥出自庆元。随着民族大迁徙的脚步,一块块桥板向南伸展,浙闽工匠吸收了当地的木结构桥梁营造技术养分,并创造性地发明了木拱廊桥,继而促进全国的廊桥发展。

宋代以后,廊桥在中原逐渐绝迹,这主要是由于中原地带缺少适合建造廊桥的地质条件和可充分供应的木材,因而石拱桥渐渐成为北方桥梁的主流,比如名闻遐迩的赵州桥、卢沟桥等。在木拱廊桥最密集的浙闽山区,福建寿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4.8%,浙江泰顺县森林覆盖率达75%,浙江庆元县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86.05%,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建木拱廊桥提供了便利。仙霞岭、武夷山脉在此交汇,山峦叠嶂,岭峻谷深,溪流纵横,地貌和建材决定了这里最适合建造木拱廊桥,这块在版图上极易被忽略的山地因为木拱廊桥而在世界桥梁史上奠定了独特的地位。

2011年12月,我应邀到浙江庆元县参加“第四届中国廊桥文化节”。一进入庆元县境内,接二连三的木拱廊桥就跳入眼帘。全国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木拱廊桥双门桥、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现存单孔跨度最长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黄水长桥都出自庆元县,这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木拱廊桥近年来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们为庆元县赢得了“中国廊桥之乡”的头衔。庆元县木拱廊桥在唐代初显萌芽,宋元基本成熟,明代进入鼎盛期,清代定型,发展脉络非常清晰,营造技艺流传有序,百座各式各样的古廊桥使得庆元成为露天的廊桥博物馆。

距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我见到了双门桥。双门桥虽然简单却让人百看不厌,跨距不大,规模很小,装饰平淡,桥身被岁月打磨得斑驳古旧。双门桥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翻建,廊桥依旧坐落在原址上,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它如同一块界碑,标志着中国木拱廊桥的建筑历史从这里发端。

在大济村,我目击过一次娴熟的廊桥模型搭建过程,它简单得让我缺乏想象的力量。57岁的廊桥传承人吴复勇捧出一大把筷子,他熟练地使用着刀斧锯凿,没过多久就搭出了一座廊桥的模型,有台阶,有桥柱,有编梁,有廊屋,一根根筷子规则地交错着,相当匀称和精巧。数目不详的筷子拱起一座梁架,四根立筷分别立在桥头两侧,仿佛两对值勤的士兵。看那样式,的确与双门桥如出一辙。

吴师傅说:“建造廊桥选料非常挑剔,最好的材料是油杉,50到70年树龄,28到32厘米直径,每根木材长度12米最佳。油杉具有防腐的功能,要保护好树膜,树膜如同人体的皮肤一样,破坏后也就失去了防腐功效。桥两端拱趾支撑在块石垒筑的桥台上,或者直接建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为了保护梁柱不受风雨侵蚀,还要在桥上建廊屋,桥身两侧安装挡雨板,桥建造好后用生桐油上漆,在桥面上铺石头稳固桥身,起着防水和防火的作用。连续完成上百道工序后,一座廊桥才算是竣工。”

廊桥文化论文篇6

在1958年寿宁通公路之前,斜滩镇凭借水路交通的地缘优势,成为闽东北及浙西南的物资集散地,享有“闽东小上海”的美称。盐、糖、棉布等南北杂物,从福安赛岐走水路运至斜滩,再由挑工走古道,肩挑送往寿宁县内各地及浙江的景宁、庆元、泰顺等地;而寿宁茶叶、粗纸等土特产也肩挑至此,经水运外销。立于斜滩溪的古埠头,恍若见到川流不息的、被称为“斜滩槽”的小木船,繁华至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寿宁只有斜滩信奉妈祖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斜滩上游曾有十余座廊桥,后经受风雨侵蚀及1969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如今已荡然无存。于是,在斜滩社会公益协会的倡议与号召下,在地村民及在外乡贤积极捐款,合力营造斜滩新地标。

这座位于斜滩镇区下游、溪水相对平缓的廊桥,将被打造成三墩二拱,宽6.6米,长106米,23开间的形制,其阔度、样式将为全省现有木拱廊桥之最。在廊桥边上,将有可供休闲娱乐的廊桥公园。另外,当地还会建有廊桥博物馆,展示斜滩文化及陈列“廊桥之乡”寿宁所有廊桥的模型,以传承和弘扬廊桥文化。廊桥作为斜滩开始打造旅游小镇的领头羊,被寄托了古镇发展的希望。

古镇新力

这座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小镇,以丰富的商业及埠头文化,遗留了近百幢明清古民居。而在这古镇中,又孕育着新生力量――斜滩社会公益协会。协会在2014年6月创立之初,就对斜滩环境改善及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有大刀阔斧的气势。

走过斜滩市场,街道异常干净整洁。这是协会所着力处理的农贸市场的改造,屠宰厂的搬迁。除此之外,斜滩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河道清淤等项目的进行,让这座古镇有着令人惊喜的利落。环境卫生的改善,除了通过召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人组成的环卫队,还大力进行宣传,经由协会的号召,调动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在教育文化方面,自从协会成立后,每年教师节均会进行奖学奖教。

在廊桥的营造中,协会牵头并负责相关事宜。他们倡议重建廊桥并组织捐款,除了将作为旅游观光的新地标外,更是对斜滩廊桥文化的挖掘。在村民及在外乡贤的积极捐款下,目前已筹集资金300余万,虽然还远不能达到1100万的预估费用,却也是众人的心意所在,未来协会将会多方面入手,争取资金的到位。除此之外,协会还为廊桥工匠们提供住宿及宽敞的厂子作为木料加工地。而在廊桥营造各个重要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协会人员的身影――会长叶恩发是众人认可对廊桥上心的领导;伐喜梁等重要仪式时,协会的吴家宝副会长作为董事代表,全程参与;副秘书长郭希禄老师奔波于廊桥施工现场,拍摄并纪录报道相关进程。廊桥作为斜滩新的希望,承载着众人的用心。

时时关注着廊桥的,还有斜滩镇的村民。他们在募资上,竭尽所能,除了廊桥营造的资金,连仪式上所用的鞭炮费用,都是大伙儿齐心拼凑出来的。对于廊桥的上心及对外来师傅们的友善,让许多村民成了廊桥施工现场的常客。不少村民围着师傅询问各种问题,从“这是什么桥,为什么这么怪”,到“木头哪里来,要怎么造”,让师傅好是一番解释。直至大家见怪不怪,却依旧天天到廊桥边上报道。村里的老人从早到晚,轮番给师傅送上茶水;过路的村民会特地买包子给师傅吃;直道“辛苦了”,为师傅们送菜加餐亦是常事。

廊桥世家

斜滩廊桥的工匠是经验丰富的郑多雄团队。郑多雄出自寿宁本县木拱廊桥世家,拥有传统木工廊桥营造技艺省级传人的称号,从2016年6月进驻至今,他们已经在镇上住了大半年。

早在2015年廊桥选址上,郑师傅就作为专业人士,义务协助地理先生确定斜滩廊桥的方位并监督桥墩的砌造。这期间,他多次奔波,反复比较造桥木料,最终与斜滩社会公益协会共同决定采用南平的杉木,并基于木材大小及受力等考量后,建议将廊桥做成两拱型。直至最终签订合同之前,这种义务帮助是郑师傅眼中的应当,无论造桥项目花落谁家,总归是件善事。

在郑师傅的十余人团队里,固定成员有5人,所有人各司其职,且遵循着传统的鲁班教诲。解放鞋的穿着、架上锤子的摆放,乃至早上开工十几分钟后才可讲话的传统,虽为保守甚至迷信,却是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工匠自我保护的秘方。早上六点多出工,至傍晚五点下班,是为师傅们的日常。晴天的时候,师傅们加紧廊桥的搭建,雨天无法上工,就在厂里加工木料。最年长的吴师傅,是郑师傅的得力助手,各个步骤得心应手;而儿子的参与,是他最大的慰藉。在郑师傅看来,造桥虽不能致富,已可温饱;而作为造桥世家,造桥技艺无论如何也得传承下去。幸得儿子在认真的学习下,已掌握基本的木工技能,并产生兴趣。儿子作为后生力量的加持,是郑师傅团队的新生希望。

相较于其他廊桥,斜滩廊桥的营造面临着斜滩溪水量大的问题,师傅们只能凭借沙子于两拱间的依次填埋以改变水道,进而搭建脚架;而廊桥边上施工场地的窄小,木头大而重,让木头的调转、搬运有着无法避免的困难。除此之外,传统廊桥的单拱跨度未曾超过40米,而斜滩廊桥长达一百多米的跨度,纵使分为两拱来营造,也为施工队创造了新的挑战。纵使辛苦,郑师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却有专业者的淡定与坦然,毕竟有着可靠的团队力量,还有友善的斜滩人民在支持着他们。

早在这之前,斜滩廊桥已于今年7月中旬完成桥墩及两岸平台的建设,9月份初则开始了廊桥木拱结构的营造。相较于上苗仪式的简约,作为廊桥工艺的开端、在9月3日举办的伐喜梁仪式则更为隆重。喜梁是日后桥上廊屋的大梁,如此重要的木料,要选择二三十年以上树龄,并长于一簇杉木从中的一棵,以寓兴旺。而其砍伐需经由绳墨、廊桥董事及村中好命人祭祀山神后才可进行。绳墨好话的念叨与众人“好啊”的附和,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仪式,这种喧闹却使得伐喜梁的过程富含仪式感与神秘感。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对话。在伐喜梁之后,廊桥的营造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经师傅预估,年底将完成斜滩廊桥两个拱的搭建,明年年初即可营造木拱上面的廊屋,三四月份能完工。而这种进展不得不倚仗材料的准备及天气的相持。

架苗仪式一结束,热心的阿姨阿婆们立即鱼贯而出,新奇地对着廊桥的新变化议论纷纷,而她们,同样是前一日起重机吊斜苗上架那枯燥工序的参观者。聊起斜滩村民,郑师傅温柔地笑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镇里,他们的友善让单调的施工生活倍显热闹与温暖。

男人的仪式

廊桥文化论文篇7

风水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幽曲等思想的影响,对水口的要求是:“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求水口之处要有“犬牙交错”之势。纵观成都市内风水格局,城内府南两河相会之处,即合江亭便是成都的下水口。以望江楼公园为依托,配以合江亭、望江楼、九眼桥、安顺廊桥等古体建筑为点缀,再加上府南河沿岸的滨江绿道,这一带可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水口旅游景观。

水口旅游景观的建构

(一)合江亭――承载美好愿望的下水口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为成都河流记下的一笔。实际上,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府河和南河。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最终汇于合江亭。据说,合江亭早在唐代就已修建,后历经战火而亭倒屋塌,面目全非,直到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之处,因两江汇合而得名。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来自古人对理想环境的原始追求,即在基址水流出处修建水口标志,“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也”。

如今,承载着古人的美好愿望,合江亭已经成为锦江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两江交汇之寓意犹如男女之结合,而成为成都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对于合江亭,无论是前人出于“聚财”的理想追求,还是后人对于“结姻”的美好夙愿,这里都体现着中国人古往今来的吉祥意向。因此,对于合江亭这样一个有着无限美好情怀的标志性建筑,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中国传风水文化为线索,结合“吉祥文化”和“婚俗文化”,打造一个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吉祥文化圣地。

(二)望江楼――寄托文运之思的文昌塔

追求理想环境是风水的最终目标。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中国人总结出了许多方法以获得好风水,“补风水”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补风水”,就是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基址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植树补基,引水聚财,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纵观成都风水格局,补基的例子很多,其中锦江河畔望江楼的修建就是一个典例。风水学认为,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则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奎星楼”等。[1]望江楼最初的修建就是出于这样的需要。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位于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据说,望江楼最早是因祈求科举兴旺而建。望江楼因位于锦江岸边,成为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蜀中文人认为科第衰竭是因为文风从锦江顺流而出所致。为镇文风,“压江流以扶地脉”,光绪十五年(1889年),望江楼落成。[2]在地理格局中,望江楼位于府、南两河的交汇之处,与隔江而望的合江亭恰好形成“犬牙交错”的水口格局。因此,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望江楼公园的修建,其实是沿袭了古人注重水口地带景观建构的传统,作为“水口园林”而出现。

望江楼以“兴文运”为初衷而落成,现已作为成都市的市标和诗人薛涛的纪念地而成为旅游胜地。但是,对其规划开发,在弘扬成都名人文化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融入中国古人对“文运”、“科举”的精神诉求,并因地制宜,以生态设计为思想建设望江楼公园,打造一个集人文、自然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安顺廊桥――蕴含平安兆头的镇江桥

马可・波罗在游历成都时,曾被锦江上的一座桥梁所吸引,他在游记中这样描述她:“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城,横跨其中一条河上的桥,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店子,经营各种生意……。”这座桥,便是成都有名的安顺廊桥。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在古代,廊桥的选址、建造都离不开风水观念的影响,成都廊桥也不例外。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古桥初建年代无考,但据仅有的历史记载,古桥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3]现在的安顺廊桥是在21世纪初,经过三年的精心雕琢,于2008年落成的。

古人对于廊桥的选址是十分重视的。所谓“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气。”成都天府,沃野千里,得利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汹涌岷江之戾气化为祥气。蜀人尝尽了岷江水患,渴望安居乐业,永享太平。于是,蜀人在锦江上建廊桥,认为桥可以镇压水妖,使水妖们从此不敢兴风作浪。安顺廊桥的营造,间接地表达了蜀地人民镇江求福、祈平消灾的良好祝愿,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安顺,即平安顺利之意,意在求个好兆头,从安顺廊桥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人们当时对安康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安顺廊桥靠近水口合江亭,也是传统风水学中对于“水口关锁”的要求。水口处建廊桥,不仅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同时也兼备交通上的功能,并作为人们防范与镇守的精神寄托而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质。[4]因此,安顺廊桥可以说是成都人民心灵的界定与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安顺廊桥的景观规划,应不仅仅局限在现代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上,还应注重发掘廊桥的历史渊源、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等等,给来往的中外游客带来商贸、餐饮、休闲、观光功能的同时,还原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廊桥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发挥廊桥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理性传统。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9,84,167,104-105,182-184,364

[2]王增辉. 为望江楼公园正名[J].资源与人居环.2007(19)

廊桥文化论文篇8

由于泰顺地处边远, 山多贫瘠,不可享福却可避祸,加上少有的山区田园风光,因此历史上曾经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青睐,也由此使泰顺这个边隅之地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历史遗迹,而廊桥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代表。

我们大城市里没有带顶子的桥,都是露天大桥,所以长时间以来,头脑里没有“廊桥”这个概念。说来惭愧,直到看了美国影片《廊桥遗梦》才有了“廊桥”这个概念。原来廊桥就是有廊子有顶子的桥。待我们走过了十来座廊桥以后,才悟出了一个当地人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以前就懂得的道理:这里山高溪多,路远水长,人口稀少,村落稀疏,交通不发达,人们外出几个里见不到人烟是常事。所以泰顺的先人们就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每相隔一定的里程,就要在人们经常走的大路边、溪水上建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歇脚么,有个桥或石墩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建风雨亭呢?一方面那里雨多,一旦下起雨来,没处藏躲。如果有了风雨桥,人们就方便多了。另一方面,桥上造檐,有屋顶瓦保护造桥的木材免受日照雨淋,可以使桥延年。有的廊桥甚至还有可暂住人的房间。说是“共识”,其实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互相影响与传承,才有了今日泰顺蔚为壮观的廊桥群。

泰顺人一直把廊桥称做“蜈蚣桥”。这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称呼。至于大多数人对“廊桥”之称谓,窃以为也是从美国影片《廊桥遗梦》在中国上映之后才改称的,一是直观,二是简便。所谓“蜈蚣桥”,就是说桥的结构与蜈蚣相似,此种木结构桥以梁木穿插的巧妙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以较短的梁木构件,以剪刀叉穿插的形式,横跨水面,个分稳固,虽历千百年风雨而不垮塌。同时,它还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虽然都是廊桥,其基本结构相仿,但其外在形式却完全不同,各具形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美仑美奂。

至于泰顺木桥的由来,其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说中国编梁式木拱廊桥源于宋代,是宋室南渡时大批工匠迁入泰顺带进了中原文化,也带进了编粱式木拱廊桥。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论点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开封汴水上的虹桥就是这样一座桥。这个观点较长时期被人们所认可。但是泰顺县博物馆的几位研究人员却不接受这个观点。一是《分疆录》中记载,三条桥(泰顺一座廊桥)在清道光年间重建时,发现有唐代贞观年号的瓦片,经过实地考证,虽未发现唐代瓦片,但发现桥上有刻着“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宇样的瓦片,还在上游十余米处的石壁上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的柱孔结构看,与明清时期有很多相似之处。再经过一些专家认真考察,他们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并非由中原传入,而是泰顺“地产”,是本地先民的创造。在泰顺,有一整套由梁桥发展到木拱廊桥的桥梁类型,有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再加上一些其他参考系,如经过考察,造桥人的姓氏中没有一个是在宋室南渡时由中原迁入泰顺的,因此说泰顺的木拱廊桥由北方传入,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而本地先民创造了泰顺廊桥却有翔实的考证依据。

由此看来,在泰顺的诸多廊桥中,当属三条桥的历史最为久远。既然曾经有记载说重修时发现它的瓦片有唐贞观年间的,就昭示着这桥应诞生于公元7世纪左右。这座桥坐落于泰顺洲岭乡。奇怪的是,这洲岭乡是泰顺县内比较偏僻闭塞的地区,行人稀少,交通也不便。为什么最古老的桥会产生于最偏僻的地方呢?无从考据了。现在三条桥上还有宋人题在木板上的《点绛唇》:“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词自是温婉儒雅,柔肠百转,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从这一首词中也可看出此桥的历史悠久。

最为可贵的是,在此县境,桥梁数量众多。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至1987年底统计,全县现有桥958座,总长16829延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米,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木拱廊桥有 6座,即:泗溪溪东桥、北涧桥、仙稔仙居桥、筱村文兴桥、洲岭三条桥、三魁薛宅桥。可以这样说,泰顺就是中国廊桥博物馆。

被当地人千百年来称之为“蜈蚣桥”的泰顺廊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泰顺以外的人发现,从而揭开了泰顺廊桥美丽的面纱,这些千百年来不知被多少先人、多少现代人走过的廊桥,才向泰顺以外的各地、各国游客展露出自己的容颜。

当地人当然不以为奇,因为他们从一睁开眼睛看世界时,这些廊桥就在那里立着,司空见惯。现在这些廊桥突然咸了稀罕之物,那么多人,大老远的,甚至从国外跑来看他们家门口的蜈蚣桥,泰顺人开始不解,继而油然产生了一种自豪感――那是他们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宝贵遗产啊!

现在这些廊桥,太破旧的已经筹资重修,如仙居桥、薛宅桥等,也有的亟须抢修,如北涧桥、永庆桥等。虽然现在泰顺境内尚有958座桥,但是确实也有不少极具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廊桥已然毁于洪水或火灾。

廊桥文化论文篇9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非常悠久,在全世界的园林风格中独树一帜,而且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我们在发展现代园的林的同时应好好借鉴传统园林的精华,让传统园林在现代中国继续发扬壮大。

关键词:园林节点要素;园亭;园廊;园桥;职称论文

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

园林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历史悠久且不断向前发展,中式园林也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典园林从初期的苑囿开始,逐渐成熟完善,发展到后期的人工山水园林,历经千年的演化,在每个阶段时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凝聚了民族人文思想、传统技术和社会观念的精髓。中国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美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

园亭,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节点,是园林中“点景”的一种重要手法。中国园林中很早就有关于亭的记录,到隋唐时期,在园苑中间筑亭已经很常见,如洛阳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景观的出现。之后唐代宫苑中亭的形态也大量出现,如长安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仙山,池内设有太液亭。还有兴广宫内有多组院落,内设有龙池,龙池东的景观建筑中,中心便是沉香亭。宋代关于的亭的记载就更多了,建筑也更精致。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

在明朝的《园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描述亭的形态与运用。例如明代着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这样的精辟描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从古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非常讲究亭的位置的选择,在山顶、水边、湖心、松林、竹丛、花间都是设置园林要素的合适地点,在这些位置建亭,都是园林中美好的空间艺术构图形式。

园廊,屋檐下以及延伸成独立的带顶的过道称为廊。在园林中,廊具有驻足休息、联通室内外的功能,又起组织空间、穿插于园林中增加层次的作用。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材料常有:木、竹、石、砖等。廊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按结构可分为:双面廊、单面廊、复廊、双层廊等。按廊的造型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水廊、桥廊、爬山廊等。

园桥,除了考虑交通功能以外,还起到联系景点,点缀水景,增强构图画面感的作用。

在山水园林中,桥的设置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园桥的大小形态要和水体相协调。水面宽广时,园桥宜高大雄伟;水面较小时,园桥宜轻盈小巧;水面及周边平坦,桥宜贴近水面,或有起伏变化;地势高差较大,可以危桥高架。

水榭,供人休息观景的临水建筑。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架设在水中,用梁、柱进行支撑。为了便于在平台建筑内休憩观景,临水一面常设落地窗,增加框景面积。平台外侧设置栏杆靠椅。

舫,水面上的船型建筑物。舫的基本形态和船相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船头、中舱、尾舱,船头呈现敞棚式样,作观赏水景之用。中舱两侧开窗,主要作为游玩宴饮的地方。尾舱较高,一般设置成两层阁楼,四面开窗以便观景远眺,舱顶多为歇山式,轻盈舒展。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

廊桥文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95-02

一 泰顺旅游文化概况

1.地域范围

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西北与景宁县接壤;东北连文成、苍南,直达温州;西、南连通寿宁县及福建。隶属于温州,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系“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被称为“世界蜡都”。泰顺还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2.内容

第一,廊桥文化。据记载,历史上许多名流骚客为避祸乱,陆续搬迁到这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泰顺,他们创造了独具山区田园特色的文化,遗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无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廊桥”顾名思义,也就是盖有廊坊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散布,交通偏僻,人员之间往来,往往要步行数十里。于是人们想到,在无法连通的两条石砌路上建造廊桥。而廊桥的构造形式即桥上建造屋檐,不仅可以避免木质桥梁因日照雨淋而遭受腐蚀,同时起到风雨亭的作用,不得不说这体现了泰顺人民独有的智慧。

“廊桥”这一称谓来源于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头条刊登的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中,这里首次采用了“廊桥”的名称。自此,中央、省级、市级新闻媒体和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泰顺的采访、考察和研究,“泰顺廊桥”也开始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第二,茶文化。泰顺因茶闻名,尤其是其特产的“乌龙茶”,但由于当时浙闽相邻两处价格差异无法统一,这一制茶工艺开始消逝。然而,随着泰顺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对于这一古老制茶工艺重新开发研究,使其得以重新生产,更使其重焕光辉,重现于消费市场。

泰顺的高山云雾茶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据史料记载宋代时曾被列为“贡茶”。

第三,畲乡文化。畲族开始迁入泰顺的历史要从明代算起,至今先后有90多批畲族人口迁移,多由福安、寿宁、福鼎、苍南、平阳、文成、景宁、云和等周边县迁入泰顺。据90多个支系的宗谱记载发现,最早迁入泰顺的是司前小段的蓝姓,迁入时间为明景泰二年(1452年),至今500多年,这也是现在泰顺蓝姓畲族人口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畲族人有20000余人,分布在全县不同村镇。

为保护畲族文化,泰顺政府每年会定期举行“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第四,建筑文化。目前,泰顺比较有名的古民居有司前圆洲古村落,筱村徐岙底古村落,新浦吴宅古村落,三魁庵前张宅、雪溪胡氏大院,泗溪前坪张十一故居,雅阳百福岩、塔头底古宅等。

由于发展前较为封闭,泰顺目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它们具有古朴的造型、典雅的风格、独特的结构,虽没有北方建筑的大气,却不失南方水乡的娟秀。其结构因地制宜,没有固有的营造法式,顺势成型,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近年来,泰顺古民居引起新闻媒体和建造专家的关注,并被载入《老房子:浙江民居》、《乡土中国——泰顺》、 《温州乡土建筑》等书籍。

第五,木偶戏文化。泰顺药发木偶戏又称“放花木偶”,单纯来讲,是以火药牵引木偶转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调查显示,仅泰顺境内有传承其制作方法的部级民间艺人。

据考证,泰顺药发木偶起源于宋代的一项烟火杂技,当时人们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偶”相结合,于是便有了“药发木偶”。然而,药发木偶出现的场合往往仅限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等重大庆祝活动上。近年来,它也是泰顺元宵节舞台上除百家宴外的另一重头戏。

泰顺药发木偶作为泰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性体现在:药发木偶和水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却在泰顺有关部门研究人员考证后被发现,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这一发现,证明它的传承历史已历经百年,不仅具有极珍贵的学术和欣赏价值,更是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第六,石文化。泰顺石,学名叶蜡石,由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石英等多种化合物组成,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和质地。

泰顺石温润如玉、色泽饱满、种类各异、纹理精美、石质细腻。在国内雕刻市场上,小有名气的泰顺石主要品种有:状元红、凤凰黄、牛角冻、彩霞红、紫藤玉等。龟湖的叶蜡石有品质高、品种全、储量大、用途广、易开采等特点,近年来,其独特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它在工艺美术行业的广泛应用,龟湖叶蜡石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渐渐被行业人士所接受和赏识。

3.泰顺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困境

有人曾用“消逝中的廊桥”来形容泰顺县古廊桥的生存

现状。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和系统的保护政策,现今大多数的泰顺古廊桥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古廊桥已出现扭曲变形甚至朽化现象,濒临坍塌,所以泰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得到保护。

近年来,泰顺县政府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申报、传承人保护、廊桥文化园建设及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实施了一整套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而且这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悉,目前泰顺县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6项,成功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历经千百年变更的文化遗产,也终于有了白纸黑字的“护身符”。泰顺县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制定并出台了《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22条明文细则规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机构、职责、措施、资金和奖惩等内容。类似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制定在温州各县市系首次。

二 泰顺旅游文化的开发与未来发展

1.旅游经济开发

泰顺凭借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较丰富、降水量多等生态优势,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旅游业良性发展机制,促进温州氡泉旅游度假区和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的开发。预期在氡泉大峡谷建成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户外浴场,同时发展温泉沐浴、理疗养生、探险健身和会务旅游,打造华东地区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在廊桥景区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整合廊桥文化,向世界展现最美的廊桥。同步推进飞云湖、乌岩岭、九峰红军路、南浦溪、三魁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的建设,逐步推出古迹建筑、民风民俗、独特景观等旅游资源游览观光并做好各类风景资源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

除了加快景区开发的工作外,泰顺还将加快景区景点沿线道路、景区内专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切实改变长途跋涉的现状。计划中还包括建设一批旅游接待项目,扶持一批旅游重点企业,配套一批旅游娱乐中心,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通过与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充分展现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群体的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2.旅游产品经济开发

泰顺虽说自然资源丰富,但仍有许多可利用而未开发的产品。据调查了解,由泰顺县竹炭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开发的竹炭系列风铃,通过外贸出口公司顺利销往美国。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泰顺又创造了一条利用山区资源,做活产品加工链,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泰顺县竹炭研究开发中心成立时间并不长,但一直致力于竹炭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拓展,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民办机构。目前已开发的产品有竹炭系列风铃、竹炭除味炭包、坐垫等近十种产品。竹炭在日本被称作“21世纪健康环保新卫士”,具有吸附异味、居室调湿、遮挡电磁波、水质净化等一系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是一种新型、环保、绿色的产品。目前,浙江省的竹炭生产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然而泰顺县甚至温州地区在竹炭产业开发领域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以竹炭为原料生产加工成的鞋垫、坐垫、床垫、炭包等初级产品已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说明这是泰顺可以进一步挖掘的财富。

3.泰顺旅游文化发展策略

泰顺旅游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在文化留存中注重提升,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低端产业向高处走,高碳行业向低碳化迈进,实现绿色GDP的同时传播生态优先的理念。

第一,保护+改良:夯实生态基础。泰顺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6%,全县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居全市第一。良好的生态基础,少不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政策。从2000年起,泰顺的绿化由“扫盲阶段”转入提质阶段。10年之后的今天,针阔混交林已经成为了泰顺植被的基本形式。按照发展要求,再经过多年的更新换代后,泰顺植被覆盖将达到最大值,促成人与自然最大限度的和谐。

泰顺林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还能利用林业增收,真正达到绿色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质的提升,量的保证——泰顺生态基础不断提升。

第二,修旧+创新:老树萌新芽。据新闻媒体报道,“百家宴”近年来逐渐兴起,曾在泰顺7个乡镇摆下了6000多桌,吸引了慕名而来的6万多游客。其中泰顺县雅阳镇更以2981桌的数量被冠以“天下第一宴”而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

历史上,“百家宴”无非是一种祠堂酒,亲友间借正月闲暇之时,相互走动,交流信息,祈福来年。如今,“百家宴”的内容不再单一,并带动了泰顺旅游的连锁反应,氡泉、乌岩岭等景区游人如织,旅游发展一时呈井喷之势。

古民居、土楼、宗祠等遗产,“修旧如旧”保护利用;药发木偶、畲乡民俗、百家宴等注入新的血液,越发光彩,将延续传承。面对泰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守护但不守旧,利用但不滥用,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在形式上更加丰富,让老树发新芽,在打响名声、发展旅游上发挥作用,丰富内涵又扩大外延——泰顺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机勃勃。

第三,扬长+避短:特色产业升级。泰顺县政府不断积极创新发展经济,领导科技、农业、林业、质监等11个部门成立猕猴桃品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新标准,有策略、有组织地为泰顺猕猴桃打响品牌。避免了无序竞争、缺乏管理、叫好不叫座、产业缩小等弯路,泰顺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按标准化种植,坚持生态、绿色生产,选择抱团营销。

从各自为主到品牌战略,从独户经营到集体“抢滩”,小小猕猴桃开始走出泰顺,打响自己的品牌。为满足市场需求,泰顺计划把现有的猕猴桃基地5000亩扩至1万亩。

避开缺乏工业基础的短板,发挥生态优势对农林产业的带动作用,泰顺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利用后天努力弥补原本的不足,泰顺的特色产业化道路将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谈晓.泰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论坛,2012(12)

廊桥文化论文篇11

见到刘妍的时候,她与同事刚风尘仆仆地从南京赶到福州,他们此行准备到闽清县和泉州的德化县测绘两座木拱桥。刘妍背了一个硕大的背包,我掂了掂,两只手要托起来都费劲,估摸着得有60斤重。刘妍说,她之前做木拱桥测绘的时候,加上仪器与设备,身上的负重大约在90-100斤之间,与此同时还要在山里赶路。 刘妍要测绘廊桥中的榫卯结构时,需要钻到拱架内部 刘妍的同事在测量合龙桥 在进行测绘时,她通常需要佩戴全套的攀岩装置以保证安全。

刘妍是北京姑娘,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博士候选人,她从2009年开始研究木拱廊桥,这也是她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几年来跋山涉水对木拱廊桥的研究,让现实中的她看上去就像一个经历丰富的探险家。

木拱廊桥的测绘很多人都做过,但都不如刘妍做得精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刘妍常常需要深入到拱架中进行精细测绘,近距离地观察拱架之中的榫卯结构。这也意味着在交通不便的高山深涧中,你必须想办法从距离河面几十米高的桥屋上进入桥身底部的拱架之中。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稍有差池就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2011年,刘妍就曾经在测绘时严重受伤。刘妍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系上安全绳从底部的桥台徒手爬上去;第二则是用攀岩装备从桥屋中降下来,刘妍曾经学习过攀岩。这些年,她用这些方式测绘了闽浙两地的68座木拱廊桥。 刘妍仿照景宁接龙桥所制作的模型。 与刘妍一同造桥的匠人师傅 2013年在东塘与郑多雄.吴大根一起建造的木拱廊桥 正在工作中的匠人们。

与之前测绘过的木拱桥相比,福州闽清县省璜镇中的合龙桥已经不算太危险,桥长39米,桥面距离水面11米,桥底是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河滩。合龙桥在结构中略有不同,现存的木拱桥绝大多数是5/3制式(五节苗+三节苗)结构,而4/3制式(四节苗+三节苗)结构的木拱桥较为罕见,其中榫卯结构的结合方式正是刘妍想确认的原因。 师傅们会在每一根构建上做上标记,以防止拿错 正在学习用斧的刘妍 生水塘观音桥的上梁仪式。

经过前期的观察之后,无法从桥台爬上,幸运的是,桥梁两侧木板的损坏之处刚好可供一人钻入,刘妍确认安全之后,在攀岩绳的辅助下从桥的一侧钻进拱架,除此之外身上并没有其他安全措施,让人免不了要替她捏一把冷汗。一个小时的测绘之后,刘妍从拱架中钻出,经过拱架的“洗礼”,她已是满身尘土。“确实是燕尾榫。”刘妍确认了她之前的判断。为了确认结论,她还到另外一个拱架下查看,这一次她动用了整套的攀岩工具。

纸上学不到造桥

这次短短半天的测绘,只是刘妍木拱廊桥研究中的一个缩影。在此前七年的研究过程中,测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更了解如何造桥,她必须亲身跟着匠人学习造桥技术。2012年和2013年,她分别跟着浙江的吴复勇师傅以及寿宁的郑多雄师傅在浙江的庆元和景宁完成了两座木拱廊桥的建造。 正在建造中的木拱廊桥桥屋 最终建成的木拱廊桥外观。

刘妍跟着建造的第一座桥位于庆元的生水塘村,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从零开始学习廊桥营造技艺的过程。为了弄懂造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刘妍没有让自己手上闲下来,匠人丢下的活,她就捡起来做。对于从来没有木匠基础的刘妍来说,每一种工具都是入门,每一个动作都是挑战,受伤也是常事。刘妍在造桥日记中写到:“……斧就经常砸到手上。食指关节根砸破了皮出脓好几天好不了,左手背上青肿一片。旧伤未好,中指指甲根又挨一斧背,掉下一块肉……”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师傅们手上也都是伤”,刘妍满不在乎地说。这座木拱桥最终在2012年完工,它让刘妍明白了,造桥的技术和其中的细节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只有在匠人实际应用的层面才能考虑得到。 这座木拱廊桥的取材和制作都在国内完成,再全部运往德国进行组装,最终,刘妍以建筑师的身份写在了主梁之上。

一年之后,刘妍得到了第二次跟着匠人造桥的机会,这一次她跟着寿宁桥匠郑多雄与吴大根一起在浙江景宁的东塘村造桥。有了第一次的造桥经验,刘妍这一次更游刃有余,“他们动一下手,我都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刘妍说。造桥师傅们也因为她的懂行、愿意干活、吃得了苦而对她刮目相看,也更愿意与她分享更多的造桥理念和经验,在他们眼里,刘妍是和他们拥有一样技术的工匠。这一次的合作很顺利,刘妍得到了她想要的研究资料――一个匠人是怎么设计木拱桥的。

在刘妍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匠人们通过怎样的思考过程来建造一座桥。在没有CAD的时代,匠人无法通过电脑绘图计算构建的长度和角度,只能全凭经验,一边设计一边建造,而这种经验就是匠人们的家族秘密。这两次造桥经历,也让刘妍完成了从“纸上匠”(刘妍在网上的昵称)到一个真正匠人的过渡。 被红布覆盖的喜梁

去德国建廊桥

在造完两座廊桥之后的2014年,刘妍收到一封邮件,德国的一位企业家Heribert Wirth,也是Nepal-Himalaya-Pavillon庄园的拥有者,透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了她,表达了自己想在庄园里建一座中国式的“木结构”的桥的意愿。 于是,刘妍向Heri推荐了建造木拱廊桥的想法,当时,木拱廊桥已经被列合国(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eri喜欢这个“UNESCO桥”的主意,为了完成一座原汁原味的木拱廊桥,他委托刘妍到中国找到一位技艺精湛的造桥师傅,并把他们接到德国来建木拱廊桥。

刘妍最终选择了来自周宁县68岁的造桥师傅张昌智。张昌智来自于福建传承最悠久的木拱廊桥匠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八代。在1960年代,他曾经在福建建造过两三座木拱廊桥,其中拱跨最大的一座达到43米。在刘妍看来,张昌智师傅的造桥家族代表了闽浙一带造桥工艺的源头,这对于一座木拱廊桥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这是一个“三赢”的机会:Heri得到一座桥,刘妍能够得到一个研究与记录张昌智造桥技艺的机会,而张师傅在将近40年后再一次实践造桥项目,并由此得到收入与名声。而这也将是中国木拱廊桥第一次走出国门。

事情的进展不像想象中顺利。开始造桥之后,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对环境和气候的不适应,中国式的“半工匠半农民”式的工作方式与德国人对于项目的严谨等等,双方产生了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技术上。Heri委托张师傅建造的这座廊桥体量并不大,只是一座拱跨7.5米的小型木拱廊桥,张师傅之前建造大桥的经验反而不适用于这种小桥,加之匠人不识图纸,大多凭借经验一边建造一边设计,反而做不好准确的测量,原本定下的工期只能向后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刘妍只能放弃原本想让中国匠人独立完成一座桥的想法。在这之前,有了此前两次木拱廊桥的造桥经历,在技术上,她已经具备能够主墨一座木拱廊桥的能力。 木拱廊桥落成之后的剪彩仪式,左一为刘妍,左二为“东家”Heri

廊桥文化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拱板组合桥是一种将桥面板完全放在拱结构之上的桥型,它以结构轻盈和良好的建筑表现力而著称,同时拱板组合桥桥型的设计造价经济合理,为较具竞争力的桥型[1]。廊桥历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廊桥这种建筑形式又在一些地方兴起。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仿古廊道钢筋混凝土拱板组合桥,是拱板组合桥和廊道的有机结合,具有了二者的共同的优点。虽然廊桥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但现代廊桥的设计主要集中于廊道的平面和立面结构型式的布置[2-5],关于廊桥的设计方法以及廊道与下部承重结构桥梁之间的共同作用关系在当代建筑设计研究中少有提及。本文主要利用FE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的静力受力特点。

1工程概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座敞肩式拱板组合桥,桥的人行道上设有仿古廊道,如图1所示。该桥总长85米,宽55.51m,分左右两幅,缝宽为1.0cm。

图1 拱板组合桥纵立面图

拱肋作为主要承重结构,采用了无铰拱的结构形式,同时拱圈和桥墩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拱的计算跨度l为48.0m,计算矢高f为6.857m,矢跨比f/l=1/7。如图2所示,拱轴曲线服从2次抛物线形式,拱结构的横截面为宽27.75m的单箱矩形,沿宽度方向共有10室。拱结构沿纵向截面分为8段,故每个拱结构共有80个室。每个室的顶板和底板的厚度均为0.30m,侧腹板和中间腹板的厚度分别为0.80m和0.60m。

每个跨度范围内有27块钢筋混凝土预置空心板。作为城市景观桥,在桥梁结构的人行道上设计了仿古式廊道。构件材料设计强度如表1所示。

表1 拱板组合桥构件材料表

2数值模型建立

采用MIDAS/Civil建立拱板组合桥三维数值模型如图2.3所示。桩基础采用梁单元模拟,对桩基础底部节点施加固端约束。拱结构和承台及上部桥墩之间均采用刚性链接。盖梁和空心板的连接采用双向弹簧支座模拟,两个相邻的空心板之间设置横向连系梁进行模拟[6]。

荷载和荷载组合(1)恒荷载:包括自重,第2阶段的路面覆盖重和仿古连廊自重等;(2)车辆荷载:拱板组合桥的车辆设计荷载属于公路类I级,人群荷载为3.5kN/m2。(3)基于场地的地理条件,允许的横向位移为10mm;(4)采用规范进行计算混凝土10年的收缩和徐变。(5)对比当地的气候数据,桥梁温度与基准施工温度浮动的区间为上下22℃。(6)拱脚沉降考虑竖向位移为10mm。

本研究考虑了4种荷载/响应组合,如表2所列。

图2 拱板组合桥数值模型

表2. 荷载及荷载组合

3静力分析

拱体是保证整个桥梁安全的主要因素。沿拱轴方向的内力和位移如图3所示,控制值如表3所示。

弯矩. 拱体弯矩图在拱体和立柱交界处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3.a所示。在拱顶处由恒荷载和荷载组合I-IV产生的弯矩峰值分别15859.5kN.m,-26074.8kN.m,24658.5kN.m,32582.1kN.m,75725.7kN.m,拱脚处分别为-24006.5kN.m,-35827.1kN.m,-38894.3kN.m, -54683.1kN.m, -140271.8kN.m。由恒荷载产生的弯矩小于其他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值。荷载组合I下的弯矩曲线与恒载及荷载组合II-IV下的弯矩曲线截然相反。比较荷载组合I和II下的弯矩曲线可以看出,拱脚水平方向的强制位移对弯矩有较大影响,比较荷载组合III和IV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拱脚水平强制位移是拱体安全的控制荷载之一。比较荷载组合I与III和II与IV下的弯矩曲线可以看出温度也是拱体安全的控制荷载,但是由于强制位移的影响,在恒载、荷载组合II和III下的弯矩没有较大幅度额变化。因此,为了保证拱体内力不超过最大最小弯矩,应当重视拱脚水平位移和温度变化的作用。结果显示,在荷载组合下的弯矩最大值可达到恒载作用下的弯矩最大值的3.81倍。

轴力.拱体轴力从拱顶到拱脚逐渐减小。在恒载下的拱脚轴力大于其他荷载组合下的轴力,在拱脚处达到轴力最大值-81914.5kN。在其他四种荷载组合下拱轴力减小,如图3.b所示。恒荷载下的拱脚轴力是其他四种荷载组合下拱脚轴力的1.29~3.15倍,拱顶轴力为1.26~7.12倍。结果显示拱脚水平强制位移和温度均为拱体轴力控制荷载。

剪力.拱体剪力在拱与拱上立柱相交的地方产生突变,如图3.c所示。恒载作用下的剪力小于荷载组合I-IV下的剪力值。通过剪力图的比较可知,最大剪力值在拱脚处产生,为21937.0kN。

位移.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拱顶处。在恒载及荷载组合I-IV下拱顶的竖向位移分别为-6.48mm, 28.52mm, -2.82mm, -11.81mm 和-42.24mm,如图3.d所示。拱体温度升高可导致体积的膨胀,移动一个拱脚向另一个拱脚靠近将导致拱体凸起。相反,拱体降温可导致体积的收缩,移动一个拱脚远离另一个拱脚将导致拱体沉降。荷载组合I产生最大的竖向凸起位移,荷载组合IV产生最大的竖向沉降位移。与恒载下的竖向位移相比可达到竖向位移的6.52倍。

表3 拱圈控制内力和控制位移

图3 成桥阶段拱圈内力及位移曲线

4静力分析结果

通过Midas/Civil 建立钢筋混凝土拱板组合桥的数值分析模型,计算了基于设计荷载及荷载组合条件下的拱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弯矩,轴向力,剪力及沿拱轴的垂直位移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拱脚的沉降位移和拱体温度是拱板组合桥设计的关键因素。

荷载组合IV是弯矩分布的控制荷载,弯矩最大值分布在拱顶和拱脚处。恒载是轴向内力的控制荷载,荷载组合IV同时是拱脚剪力分布和拱顶垂直位移的控制荷载。

参考文献

[1] /wiki/Arch_bridge

[2] 陈海峰.北川新县城禹王桥建筑方案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10.10

[3] 刘锦,耿波.钢筋混凝土连拱廊桥施工监控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