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活动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6 23:03:46

讲课活动总结

讲课活动总结篇1

本次比赛老师们精心准备,有的组齐心协力多次研讨和试课;有的老师为了让课件更能符合学情,用心学习触发器的制作;有的讲课教师备课到天黑才回家。正是有了老师们的付出,才让我们欣赏了一节又一节的精品课。xx老师的激励评价、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沐春风; 林xx老师激情洋溢,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令人难忘;闫xx、文xx老师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自主设计清新自然;亚xx老师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关注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让人回味无穷;xx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使人眼前一亮……亮点多多,不胜枚举。

1、目标意识有增强

大多数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师目标达成意识强,教学目标能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主体能意识落实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给学生创设发展的情境,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老师要尽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机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自学——交流——反馈,猜想——验证——应用等模式非常明显。又如韩亚伦老师讲一年级的《立体图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分一分,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学生的错误,关注学生的困难,并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放大共享。学生在做数学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出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3、训练意识和反馈意识

精讲精练,变式练习是我们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变换数学问题的非本质方面,从而突出数学概念和性质的本质属性。 老师都非常重视习题的精选与组装,围绕目标练。课堂反馈的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师不仅能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做出恰当评价,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倾听与评价,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都有提升。

二、反思不足,明确方向

1、目标制定不准,表述不清。

部分课目标意识不强,反映出问题是,教师对教材没吃透,教学目标不明确,大而空,照抄参考资料。有的学习目标表述过于笼统,一些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渗透的,没有必要出示给学生。

2、学生主体地位需进一步落实。

最好的学是做,最坏的教是说。老师们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讲,给学生创造学与做的机会。任何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精彩。有些课堂,根本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只提问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出错?只提问简单的问题怎么会出错?老师一讲到底不让学生表现怎么会出错?允许错,容忍错,喜欢错,才是教师上课的正确的态度。即使“破绽百出”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只有充分暴露出错误才能彻底改正错误。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出错呢?那就是老师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自主尝试、尽情展示。

3、每节课训练的质量和时间不能保证。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百遍不如手写一遍。写,既是思维外化的过程,也是思维格式化的成果。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压缩讲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练,而且必须是学生独立的纸笔练习。只有学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立解题,才能充分地暴露出他们的相异构想,只有这些错误在课堂上得以真实地反馈,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否则就会出现听懂了却不会做的现象。总之,独立作业是根本,练习指导是关键。

4、关注学生不够,反馈不及时。

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按步就搬地走教案,不关注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发言不能用心倾听,不能正确评价和引导,更不能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实验研究表明:有无反馈信息,学习结果大不相同。课堂上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道题都需要我们作出评价、反馈,否则他们会失去判断力。学生需要反馈,一方面反馈信息将直接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学习和行为动机,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及时反馈矫正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反馈及时,矫正奏效,才能防止知识的负积累,从源头杜绝差生的产生。

5、教师提问缺少思维的含金量。

体现在问题设计中难度、坡度不合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上课时提问随意化、无序化,要么问题的范围太窄,思维的能力差,要么问题空间太大,词不达意,造成学生不知要回答什么。有的老师问题提出后往往缺少等待,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长此以往,就会剥夺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空间。钱学森认为: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一个留美学生说,中国和美国教师最大的差别是,美国教师给他很好的思维训练,中国教师给的是知识。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不是唯一的力量,思维更是力量。

五、几点期许,共同提升

1、抓住数学本质,追求课堂实效,把主体知识弄透。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可以转移的,是可教的。而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的智慧可以教会吗?只能靠“悟”,从活动中体验。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两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改为“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修改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定准显性目标,还要把每一课的隐性目标挖出来,不仅传递给学生丰厚的数学知识,纯熟的技能,更应有思考方法的领悟、思想精神的启迪,这就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本质这所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秩序是学习的保障,所以学生的管理是关键。通过听课发现学生听课习惯有待关注,坐姿、写姿、学生倾听、举手回答、课堂交流等都需要教师的及时组织与调控,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培养。严格要求与精心培养相结合,让良好习惯在二小养成,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这次的讲课赛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做计算题还行,但应用题不会做,让他改错时,细一读题,就能改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材。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让学生翻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讲课活动总结篇2

这个社区规模不大,坐落在弄堂里面,而且居委会的房子也是木质结构的。我们费了好大的力气,一路询问了那么多的人才找到啊,真是不易。社区设备不太好,会议室面积也不大,到那发现横幅没拉,只能将就了;但我们没放弃,两人商量后还是要好好讲的,因为我们是为小学生服务的,安全最重要。讲课内容分一下几步:

一、增加地震知识,学习汶川大地震,稍作解答地震来时逃生的方法,并告知如何解救自我。

二、有条理地选择性地讲,避免长而不精;我们做现场表演自救方法,增加趣味性。

三、设了许多互动环节,如抢答送礼物等。

四、与其他队友沟通学习,增加学生自我表演环节,现场模拟,让学生们学会面临危险时该如何应付,提高能力。

今天来的学生的年龄层次又不一,我们没有很好地带动他们一起互动。可能大一点就这样,不太喜欢表演吧,可以理解,这是我们做的不好地方。今天来的学生不多,纪律只能说过得去。同学们还是比较听话,不让吵就不敢了,这点还要加强管理。刚开始自己讲的声音不够洪亮,到中间好了。我和林颖分工,所以讲的比较顺利。现场情况反映良好:

1、发放调查问卷,学生们认真填写,回收率100%。

2、老师愿意与我们系建立共建单位。

讲课活动总结篇3

一、开展基本情况及措施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在7月1日、2日分别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及各村(居)支部书记观看了全省、全市、全县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学习先进典型优秀党员们“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担当,学习他们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学习他们拼搏奋斗的精神姿态,先后共计包含党员干部100余人参加。二是党委书记上党课活动。7月中旬镇党委书记围绕“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这一主题,为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各村(居)支书主任共计70余人从党员要有觉悟、党员要有本领、党员要有作用三大内容展开讲授,教育党员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将自身工作与党的形象和权威紧密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党员力量。三是开展“村(居)干部上讲堂 示范引领大练兵”活动,我镇XX村党支部书记以党的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为主题登上县级“大讲堂”为全县党员干部、村(居)党员授课讲学、分享经验,讲述带领村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XX政府及各村(居)党员干部群众200余人通过电视直播、新闻报道等渠道观看学习。四是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为契机开展党员党课教育活动。围绕“七一”,我镇各个村(居)支部开展表彰、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宣誓等活动,通过同老党员座谈交流村落的发展历史、体验“长征路”讲述“长征史”、红军广场宣誓等形式,由老党员、党支部书记为党员干部们回顾历史讲述发展,感受人民群众在党带领下生活发展的巨大变比。

二、取得成效

1.党员干部对自我身份认识更加深刻。通过系列形式的党课教育活动,让更多党员认识到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党员的身份的重要性。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安危、带领好群众走向脱贫致富、讲好党的故事、践行好初心使命才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

2.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信心增强。通过系列党课活动,更多党员同志们认识到,不断学习、加强实践,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不断兴产业、谋发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厚一点、让群众的生活更“蜜”一些,才是为党分忧,为民谋事的好党员、好干部。

讲课活动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20-002

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朱永新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魏书生所提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中,就有演讲的习惯。《电工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电工学科的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不让学生去归纳总结,那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理解肤浅。通过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背景和要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归纳推理的特点。17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培根在总结近代实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简单枚举法相区别的“三表法”,着重强调科学的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继承培根的传统,对归纳法作了第一次拓展,提出了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

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电工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措施。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把零乱的知识组成框架的过程,怎样让知识点由零乱到有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而传统的归纳总结是教师串讲知识,重复之前的上课过程,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消极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另外,在课前5分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上,如果这时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可以在这5分钟的时间内,开展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一方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集中其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课前5分钟的学生演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性,通过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小结,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所学知识重新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完成知识点归纳总结。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思考对学生来说意义很重要。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就是一种把知识点归纳总结与演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每个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在上课的过程中,介绍大量的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大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就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知识点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

2.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升学习能力

归纳总结的任务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把相关知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框架。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要能反映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并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

3.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可以集中学生课前5分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上课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通过演讲活动营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演讲活动巩固知识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

三、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实施过程

1.学生常用归纳总结方法和演讲技巧的介绍

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点不会归纳总结,现在就开展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效果肯定不会很好。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在活动开展的初期,介绍常用的归纳总结方法,如:摘要式、提纲式、表解式、图解式、综合式等,介绍每一种归纳方法的特点,适合于归纳哪些知识点。在知识点归纳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提高水平。在归纳时,还要注意到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理清这些章节内容的前后演变过程,用一根主线将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前5分钟内,进行演讲展示。为了提高演讲活动的效果,在活动的初期开展有关演讲技巧方面的培训,如:演讲时的姿势、演讲时的视线、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演讲的声音和腔调、说话的速度等。在演讲时,要求学生: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演讲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课余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由于课前只有5分钟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只能进行演讲展示活动,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程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内完成。学生归纳总结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也可以是题型的归纳、解题思路的归纳。每种归纳,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新授课的归纳。现在对口单招班学生能力与素质欠佳,《电工基础》学科原理、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工这门课时感觉很难,对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每个章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新授课知识点归纳总结方法可以采用常用的归纳法。

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的归纳。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书变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归纳方法可采用:分类归纳法、按序归纳法、表格归纳法、列知识树法、题型归纳法等。

题型归纳。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做大量的练习,就会掌握很多题型,所以有许多学生在学电工时感觉很累。题海无边,即使夜以继日地做,也是做不完的。问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要达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收获,就必须对题型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点是认识题型的解法。让学生在归纳中,做到“知一题,会一类”。

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有的同学解题能力不强,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习题解法和思路的归纳,可以了解其中的思维方式,为自己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提供借鉴。

3.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

在课余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前5分钟内,进行演讲展示。演讲展示的内容有:介绍归纳的是哪个知识点,其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归纳方法;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归纳总结中遇到什么问题;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等。

一开始学生由于羞怯,想上台又没人肯登台,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先做好几个有演讲基础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来带动,学生们看这些同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的那么精彩也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当然,学生也会出现阶段性的懈怠,所以典型要均匀分布,让每一阶段都出现小高潮。

在演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突出重点,反映相关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结构,并且做到简明扼要。在演讲结束后,台下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5分钟学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使知识由点成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网络,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反思

1.学生在学习、复习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忽视归纳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数量,忽视解题质量;过于关注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片面注重解题步骤,忽视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要真正做好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要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工夫,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归纳总结方法,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2.课前5分钟学生演讲活动要求每个同学积极参与,不能只局限于几个同学表演,让其他同学始终都当观众。在演讲时,安排主持人,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演讲氛围。但由于只有5分钟的时间,所以在演讲活动的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把握好时间,不能耽误后面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余时间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老师一定要认真组织,积极指导,这样才能使演讲活动顺利地开展,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课前5分钟学生演讲活动的初期,学生积极性较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松懈,甚至有部分同学觉得是一种负担,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演讲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演讲比赛,采用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教学班级的学生,演讲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大提高。

4.对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在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发展与提高,促进其不断进步。

在演讲结束后,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随机抽同学进行点评,并对演讲者的演讲过程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保证演讲的效果,稿件进行存档,每月进行阶段性的全班讨论,好的稿件推荐到校报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5.课前5分钟的学生演讲,老师不是活动的主角,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知识点归纳总结方式的选择、演讲材料的准备等,都让学生亲自完成。老师在演讲活动中,不能全管但也不能不管,这时可以适当点拨,解释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疑惑,让活动顺利有序开展下去。

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五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通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点;通过演讲这种方式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经过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也希望得到老师与专家们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讲课活动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2-02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意义潜势[1],即培养学习者依据语境选择得体适当的话语完成交际的语用能力。我国的外语教学尽管在宏观上已经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向,但在微观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大一新生的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缺乏过渡、衔接不畅;对高年级学生的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词汇、语法知识和应试技能的灌输为重心,而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如果不改进“填入式”“应试型”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会成为空谈,外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和死背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2]而是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营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互动中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用文化。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首先,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的交际活动。其次,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动态交际活动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适度地调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设计课堂互动的各种活动时,教师须在全面考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扮演适当的角色,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从“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一)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内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课堂提问,我们除了保留一对一的传统课堂提问方式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一对多的提问方式和多对多的提问方式,以期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实现生生互动。

由于学生学能与兴趣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缺乏回答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对多的提问方式:1.由教师向一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对回答进行补充;2.或由教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子问题。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尽管“一对多”较之“一对一”可以实现“教”“学”双方更进一步的互动,但教师依然是问题的发出者,学生则仍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多对多的提问方式:由一个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中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并请另一个学习小组回答。问答结束后,教师要对“提问”与“回答”的双方进行评价和总结。经教学实践,在单元学习的总结阶段,或单元中的某个模块讲授完毕时,利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多”和“多对多”提问方式的交替变化能够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流失,积累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课外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外互动泛指课堂以外活动中的互动,包括课外作业、课外小组活动、英语类竞赛、课前讨论及课前演讲等活动中的互动。 本文主要讨论与课堂互动密切关联的课外互动:一是课前讨论与课前演讲活动中的活动,亦称课前互动;一是课外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亦称课后互动。课前互动和课后互动统称为课外互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英汉互译(A/B);2.演讲练习(A/B);3.单元总结(A/B)。每类活动设有A、B两种选题。A选题主要针对大一学生;B选题主要针对大二学生(也可作为大一学生的选作内容)。具体地,英汉互译A选题为:汉语成语的英译与英语习语的汉译;英汉互译B选题为: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诗句选自一首诗中的意义相对完整的两句或四句)。演讲练习A(“一句话”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借助英语中的一句话展开演讲。可以只解释这一句话,也可以借题发挥,演讲时间为2~3分钟;演讲练习B(“多模态”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借助PPT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3~5分钟。单元总结A选题为:总结已学过的单元中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单元总结B选题为:概述已学过的单元知识要点。如上课外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课外互动实现的过程。课前互动与课后互动是一个统一体。课前互动是课后互动的起点,课后活动的效果需要课前活动检验。

1.课前互动

课前互动的实现依赖于课后互动的效果。课前英汉互译的讨论活动由各小组轮流主持,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本组的译文写在黑板上,先由小组的发言人解释自己的译文,而后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如有不同的译文,需要板书并加以说明,由此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3~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导入新课。

对于在大一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由于译文较易完成,故参与者众多,互动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查一个答案就草草了事,不做深入了解,导致讨论的“过程”成为“过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译文不能少于两个。实践证明,活动的改进能确保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在大二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难度较大,但大多数学生也能认真完成。例如对于英诗汉译,有的小组给出了自己的译文,有的小组结合PPT表述,并进行双语朗诵。互动气氛比较活跃。

对于大一学生中的“一句话”式演讲活动,具有难度小,自由度大的特点。学生演讲前先板书“一句话”,演讲结束后,先由其他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并导入新课。多数同学完成的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演讲者将演讲理解为读演讲稿;尽管英语基础好的演讲者能在这一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也只是能够将自选的演讲内容流畅地背诵出来,无法将“演”和“讲”融入其中。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演讲者英语的口语发音天然地带有当地方言的口语特征,使“听众”无法理解演讲者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致使其他学生缺乏点评的主动性;教师有时也无法对演讲者的文化失误和语用失误给予及时的指导。这些问题减弱了课前互动的实际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课前演讲这一互动模式调整为:(1)由每名学生轮流演讲调整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2)变自选主题演讲为结合单元主题演讲。演讲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有同一小组的两名或三名学生共同完成,提倡加大“演”的成分。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大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进入大二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年的课前演讲经验,养成了比较准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因此布置他们进行“多模态”课前演讲活动是合时宜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结合PPT文件演示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还可以借助PPT等多种模态的教学设施提出问题,实现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进一步互动。

2.课后互动

每一次课堂教学都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及下一次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

课外小组活动内容中的“英汉互译”和“演讲练习”是实现课前活动的基础。而“单元总结”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对多互动的必要准备工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实时互动和线下非实时互动与教师或小组其他成员间实现课外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借助BBS、QQ群等在线实时互动模式与教师及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课前演讲的主题、制作PPT课件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借助电子信箱提交课前演讲的PPT大纲,与教师进行线下非实时互动。

教师在与课外与学习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师生共同进步创造了机会。学生锻炼了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也借此将课堂教学的成果拓展至课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受到启发,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加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宗旨是确定的,而互动的模式则需要不断改进。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灵活的、多变的,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搭配。

研究发现,构建多样的课内互动模式能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动式的研讨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构建合理的课外互动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内互动”与“课外互动”是构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并行的互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真实”语境,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15.

[2]刘升民.语境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Li-Jingjing

讲课活动总结篇6

习题讲练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堂的习题讲练针对的是学生共性,基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其中巩固概念、技巧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训练都是习题讲练的重要内容。在平常讲练中,我们容易忽略思维训练,没有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去备课、授课和反思,而侧重于技巧方法的掌握,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很高水平。有效开展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活力、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讲练中创设、引导、培养。

一、对思维训练要有明确的认识,把握习题讲解中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一,思维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思考、判断、归纳等,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起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先前创设的情境,充分尊重思考的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第二,学生个体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有的同学能总结出很多结论,有的则不能,但课后却总能做得很好。其次,同一已知,同一结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影响下,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阐述已知到结论的逻辑联系。思维训练从教学效果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共性的训练,让更多的人在课堂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引导,多给予学法指导,使思维习性与多数同学有更多共同点,同时也应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往往“出彩”的学生是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三,思维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数理逻辑思维训练更是如此,思维是主观行为,道理是客观的,尊重逻辑的客观联系,分析时就不会有偏差,学生的推理错误大多来自于思考时的主观臆断。

第四,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经验总结有必然联系。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有目的地思考,得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再作用于以后的思考,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思考得到好的成效,但这不是思维训练的全部,思维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思维训练是实践活动,合理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好的训练总结,从而指导以后的思维训练,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因此,训练的内容、训练的程度都应因知识点的特点而定,特别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共性,做好情境创设,进行适度引导。

二、合理备课,对思维培养要细化、规范化。

思维培养应在习题讲练备课中有完整体现,习题不是为思维训练准备的,但习题的训练具有思维活动,习题的讲解更是展现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间思维如何体现,思考量的多少,思考如何与知识点结合,如何反思,等等,都需要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备课一定要备出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习题讲练有课前练课堂讲,或课堂先讲再练,或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培养贯穿习题讲练的布置、训练、讲解、训后总结评价,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做好相应安排,对可变因素作合理预见,在哪一段练什么能力,应收到哪些预期的效果,都应心中有数,备出训练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三、注重课堂训练和引导,做学生思维的指挥家。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业务素质,对思维培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交谈要和蔼,表达要流畅。

课堂的思维训练要恰到好处,习题讲练是培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培养是与方法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来实现。习题讲解时,思维训练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只讲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漠不关心,避而不谈,该学生思考时,一定要足量、要适度,因为多了学生会晕,少了又缺乏灵活性。

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思考的主动性,通过“辩”使逻辑显得清晰,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注重讲练中思维训练的反馈反思。

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遇到哪些不合理因素和困难,把这些困难和不合理因素与学生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磨合,有利于思维培养。思维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不断反思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交谈,多听学生的体会,客观分析学生的建议,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达到“心领神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舞台,组织好学生训练,固化思维形成经验,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使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能力,促进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讲课活动总结篇7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讲课活动总结篇8

一、活动目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河南省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意见》,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用好讲党课这一载体,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活动安排

1.时间安排。活动从2020年6月开始,到2020年底基本结束,之后转为党员教育经常性工作。各单位党组织结合实际,本年度自行安排党课2次以上,其中“七一”前后,要集中安排1次专题党课。

2.授课内容。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内容讲授党课。

3.授课人选。党课主讲人可以从党员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行业领军人物、优秀党校教师中选取,注重用好“身边榜样”,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带头讲、示范讲,领导班子成员要到所在支部(党小组)讲党课。

4.党课形式。活动可与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结合开展。党课可依托党校课堂、党员活动室、演播室等场所,采取讲座式、访谈式、情景式、互动式等模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各单位党组织要结合与农村支部“手拉手”活动、城市党建共驻共建活动,到结对支部和联系社区党组织送党课。

5.成果运用。各单位要加大活动组织力度,2020年9月20日前,及时向机关党委推荐优秀党课。推荐的党课要政治方向正确、理论联系实际、方式方法得当、讲课效果较好、党员评价较高。推荐党课时长一般不超过90分钟,微党课30分钟左右。机关党委将择优向市委组织部推荐,特别突出的向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推荐。

三、有关要求

讲课活动总结篇9

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是一种常见的课型。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了主要课型。在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课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和反馈学生考试情况,通过表扬或批评激励学生的学习;二是发现和弥补考试中发生的知识漏洞,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三是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使学生找到病因、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些试卷评讲课中还要适当延伸、拓展、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完善思维体系。从某种程序上说,试卷讲评是否有效是影响高三复习效率的关键性环节之一。

然而,实际教学中的试卷讲评课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一张试卷等于几个教案;另一种是只讲综合题、深难题,就题论题,教师把做题解题等同于全部备课工作。其弊端是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导致出现“已懂的学生,教师不讲也懂了;不懂的学生,教师讲了还不懂”的情况,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备好试卷讲评课,怎样的讲评课才是一堂好课,对此教师认识模糊,标准不一;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不平衡,同一学校各教师之间差距更大。因此,我们把教研主题聚焦于试卷讲评课质量的提高。这一主题不仅符合高三教学的实际,也符合教师和学校的内在需求,能够激发教师和学校参与教研的主体性。

二、活动策划:着眼于试卷讲评的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着手策划新昌县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我们将这一评比活动定位为“试卷讲评高效范式的探索”,试图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去研究试卷讲评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

(一)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为了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范式,教研室在组织评比活动中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以教研员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

2009年2月9日,教研室召开第一次教研员会议,讨论决定把“优化试卷讲评课、整体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作为全县高三教研工作的主题,把各校4月6~8日参加的绍兴市高三教学调测考试试卷作为蓝本试卷。评比时间定于4月14日,上午课堂教学评比,下午说课与研讨。最后,教研员围绕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第一次讨论。通过讨论,教研员形成了一些共识。这也推动大家去进行相关研究,进而初步形成了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

2.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

要将试卷讲评课的实践探索推向深入,必须深入学科教学的“田野”。而学校是否重视、有没有相关的政策导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又在2月11日召开高中业务校长、教务主任会议,教研室把学期的高三教研工作主题告知各校,要求各校认真学习考试理论,讨论试卷讲评课的理想模式,讨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并要求各校在3月9~13日组织初评,每科选拔一位教师参加县试卷讲评课评比(3月20日上报名单)。此后,不少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讲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

3.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

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并于2月16~20日召开第二次教研员会议,再次讨论评价标准。教研室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到各校。这样,在多次讨论、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比活动打下了扎实基础,也形成了对高效率的试卷讲评课的初步共识。

(二)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1.领卷与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试卷讲评课的前提和基础。鉴于评比活动中多数教师需要借班上课,因此,专门安排了时间给参赛教师分析试卷答题情况。2009年4月12日,参评教师到开课学校教务处领取相关班级学生的答题卷,在学校安排的场所了解并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也可到班级了解情况。通过这一环节,试卷讲评课评比避免了异化为无的放矢的“作秀”。

2.评比与观摩

评比由课堂教学评比和说课比赛两部分组成。4月14日上午,课堂教学评比开始,每学科的评委组由5位评委组成。下午是说课比赛,每位选手利用10分钟时间,阐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亮点,评委把参评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两个环节的评比活动都向全县高三教师开放(两所学校全体高三教师参加了整个评比活动),意在将这些评比课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以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使活动避免了单纯地为评比而评比,真正体现探索和辐射。

3.点评与研讨

评委点评各位选手的亮点,与听课教师一起研讨试卷讲评课的理想模式。在点评研讨环节,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少学科复习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成为经验提升的主要环节。如历史学科在研讨中提出了“审题与表达是后阶段复习的关键”这一思路,并对有效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了做法,总结了经验。

4.整理与反馈

活动结束后,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教师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点评、研讨、整理和反馈是对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的再度完善,也是对此次活动实验经验的深度总结。通过教研室的整理与反馈,活动真正起到了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三、活动改进:着眼于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试卷讲评课着眼于复习效率的提高,但是试卷讲评优质课评比的意义却不局限于此。经过评比后,我们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反思:能不能通过试卷讲评优质课深入发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盲点和误区?能不能以试卷讲评中反映的问题为载体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创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觉得在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作为同步推进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平台。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届评比中逐步进行了改进。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2009年,教研室对参评教师上课内容的选择没作任何要求。虽然参评教师对相关班级的学生答题情况与数据有详细的分析,但在上课时,有些教师显然漠视数据背后的问题,避重就轻,表现为:重自己擅长的知识模块,轻自己研究不足的模块;重课堂教学的可听性,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这样的状况,我们在2010年对教学内容作了限制,各科确定了必讲题:2010年语文学科,教研员要求参评教师把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作为必讲题;2010年生物学科,教研员要求参评教师把大题作为必讲题;2010年数学学科,教研员要求参评教师把该掌握也能掌握而没掌握的几个试题作为上课的内容。2011年,各学科规定了必讲题与选讲题,有的学科教研员把高考的重点、学生掌握的难点作为必讲题,有的学科教研员把绝大部分教师都研究不足的问题作为必讲题,有的学科教研员把普遍重视不够的问题作为必讲题。

(二)讲评模式的改进

根据2009年评比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的学科教研员归纳了参考模式提供给教师。第一,让数据统计说话,知己知彼,避免无的放矢。正确率不到50%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正确率在50%以上的以学生分析为主;正确率在90%以上的,建议不讲。第二,用学生答案作例,研究答案,避免简单呈现。先分析错误答案,再展示优秀答案,然后师生一起补充和完善参考答案。第三,以试卷原题为例,举一反三,避免被动接受。通过对原题的变式训练,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第四,以学生说题为主,暴露过程,避免以教代学。课堂上先由学生说审题,说答案,回放解题思路,谈现在的反思,然后师生一起进行修改完善。

(三)研究方式的改进

绍兴市调研测试卷每年的试题是不同的,但是每届学生的错误情况却十分相似,甚至错误的类型与导致错误的原因也十分相似。这些问题必然要追溯到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工作。高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整体,鉴于这样的认识,有些教研员跳出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提出了将一次活动变为系列研究的想法,把历届高三学生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作为高一、高二年级县级教研主题的来源,使教研主题更切合教学实际,如生物学科在高二年级设计了概念教学系列专题研究。

(四)活动时间的改进

2009年,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首次开展,在活动安排上有磨课的时间,每位参评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团队,每节课代表了一所学校所期望的理想模式。这种现象也正是在2009年的实际背景下我们教研室想看到的结果。但是这样的评比毕竟与教师日常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有差距,与活动所倡导的实效性与常态化有距离。因此,第二、三届评比活动在时间上作了改进,将参评教师进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的时间改为评比的前一天。

讲课活动总结篇10

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教师的教学威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单单是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把自己所准备好的授课内容很好地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个人学习进步、发展的能力。对于初上讲台的在校师范生来说,高超的授课能力、授课艺术是学生进取的重大方向之一。

一、这些年都在参与本系师范生的试讲指导,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的试讲中存在着条理不够分明,讲述不够完整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一)讲述条理不够分明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历史知识要点,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框架,这对在校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是要准备好一个教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第六课洋务运动,它只有两个框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再如第七课也是两个框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师范生在准备教案时得事先理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是该如何衔接的。准备阶段没理顺,讲述自然条理不分明,而且也不能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呈现给自己所教的学生。由于理不顺课本上的内容,试讲起来心里没底,再加上紧张等等因素,讲述时条理不够分明,试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讲述不够完整

历史事件的讲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讲述完整,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讲述清楚,以使学生有个全面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试讲阶段的部分师范生在讲述过程中只看到课本里的内容,没有经过精心梳理,在讲述里很难把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讲述完整。有些师范生在介绍背景时耗时太长,而到了事件的经过确是一句话带过;有些师范生没有介绍背景,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觉得很不顺利,连自己说什么都搞不清楚等等,这些讲述不完整的表现都影响到试讲的效果。

(三)自信心不足

师范生在试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不必要再进行讲述的时候,还在进行讲述,而且前后有不一致的现象,有些学生讲一个内容没讲完,就连说要重新来,有些站在讲台上停顿两分钟左右没出声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自信心的不足与其备课不够充分、基础知识不牢固、个人表述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学生训练不够多也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及进入教育教学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小故事的特点

历史小故事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容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风俗等,它还贯穿古今,纵横世界,教师在授课过程恰当地运用它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高等也非常有益,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提高师范生试讲及实习的自信心、提升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提高其教材处理能力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

一个师范生最基本的技能首先是专业知识的扎实,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学习要想得到巩固,就得如教育家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学生首先要选择题材,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适合于教学的题材,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对过去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再梳理、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求运用历史语言语音要准确、科学、有历史韵味、精练、通俗,这使学生在选材过程中,都在学生思考考证的范围,这对以后学生试讲、实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的。

(二)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

历史小故事,由于较短小,师范生在讲述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节课来说是较容易应付的,这对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经过长期的指导实践,较多的师范生在实习前的试讲练习过程中,大多都了解历史小故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的重要,所以学生在试讲过程,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范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得心应手,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得好课的自信心,并提高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自信心。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讲述技巧的培养提高

历史小故事,具备叙事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对故事的讲述可以以常用的方式,如顺叙、倒述、插叙等进行,也可以选择平叙、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等方式进行,方式方法的选择,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一次检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思考自己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仪表仪态得当与否,这些都是要学生考虑的。另外,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推敲、评价等对学生讲述技巧的培养及提高都非常有益。

(四)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材处理能力,为其试讲阶段写教案有益。

师范生在进行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训练过程中,选择题材、选择讲述方式方法、故事的编写都使学生在开支脑筋思考:选择什么题材,哪些题材是自己较熟悉的,哪些是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哪些较适合自己讲述,哪些自己讲述得不是很好,哪些方法方式最适合自己,编写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史实,要把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哪些同学讲得较好,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自己的长处短处都有哪些,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应该用什么词句进行过度等等。师范生对以上内容的思考、实践,实际上是对其以后准备试讲阶段的编写教案程序进行了“预演”。有了相关的“预演”,对学生以后写教案,处理教材等等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师范生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应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的组织

(一)历史小故事选择的指导

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故事,最好是与学生实习期间所授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我系学生实习时间大多数是在国庆后,实习学校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授课内容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所选择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与春秋战国相关的一些故事,如一鼓作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三令五申、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要求故事的篇幅简短、真实,并对故事情节进行高度浓缩。如果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过于冗长,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而且在试讲及实习授课过程中就会发生喧宾夺主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

(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

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提高授课能力的活动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成员以三至四名为宜,每组的成员设一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选择故事题材、撰写讲述稿、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各小组的活动开展可进行评比,或个人自行练习,当然最好是以系部组织比赛或以其它的评比形式开展,或者把它做为教学法课程的一个考核内容为最佳。

(三)讲述的要求

讲述历史小故事要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首先是要求声音要洪亮;其次是语言是否流畅,语速掌握是否得当;第三是看情节处理是否得当;第四是仪态是否大方得体,表情、手势等语言是否把握得宜;第五是要求时间的掌握是否恰当。根据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比、总结,对学生授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的此项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总结有必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第一是要求学生每个人完成一份自我总结,这一层次要求是以个人的感悟为主进行,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第二是在小组进行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反思,并拟定整改措施;第三是进行班级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各组的总结为基础进行一个全局的概括总结,以让全班的学生对所组织的活动有个较全面的了解,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系部、班级对表现优异、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那些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帮扶促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练习,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学习,在校的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终将会得到的提高,学生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更有实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师范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讲课活动总结篇11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组织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xxx    

三、具体安排(时间、地点)

时间: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x月x--x月x日)校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和支部委员会研究制定活动工作方案,并将党员教师思政课展示安排表上报教科局党委。

第二阶段:公开展示阶段(x月x—x月x)学校在职党员按照“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师思政课”展示活动安排表上的时间进行公开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阶段(x月x日)召开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对这次“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师思政课”活动进行总结。

地点:1号楼多媒体教室

四、具体措施及要求

1、党支部书记要带头讲一节思政课,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2、每一名党员都按照教科局党委的要求精神,每人选定一个学科常态课,严格遵循学科课程开始要求和教材体系,根据学生学情在充分体现“四个关注”的基础上精心备课,认真讲课.

3、学校分管教学、教研的领导要参与指导备课、磨课、等各个环节,确保思政课的质量。(学校对于优质思政课要全程摄像并存档)

讲课活动总结篇12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 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它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重教的一面,又发展了重学的一面,把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历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联系与新授历史知识内容有关的旧的内容,既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又引起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示例:(材料选自“冀教版”初三《世界历史》第1册第14 课《美国南北战争》,下同。)

师: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何时?它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775――1783年,它使美国获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如果说独立战争扫除了殖民统治这一大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的话;那么,70 多年后的美国南北战争则扫除了另一大障碍,为美国经济强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14课 美国南北战争。

2.教学新课:通过谈话联系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层层相扣,使新知识逐步呈现,学生逐步接受新知识。

教学示例:(教学目标是引起“美国领土的扩张”的教学)

师:独立战争结束之时,美国的领土主要在哪些区域?后来有了什么变化?生:主要在大西洋沿岸,后来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师:这些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并依次讲述以下内容:1.领土的扩张(时间、方式、结果)]

3.总结新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使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建立起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

4.检查巩固新课:一般通过口试练习和笔试练习两种方式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达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目的,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 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的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结。

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教材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并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

教学示例,具体实施如下:

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等教具,向学生展示阅读本课内容的要求:(按一课时的量进行)①、阅读第1自然段,归纳17世纪早期英国国内矛盾;②、阅读第2自然段, 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③、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原因?④阅读4、5、6自然段概括英国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采取了哪几种形式?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说明了什么?“光荣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认识英国革命的功绩和对内对外的影响?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并试作课题笔记。

第二步: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三步:教师精讲。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前面环节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 疑难问题进行精讲。所谓精讲,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 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其中,知识结构的讲授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明确各教学内容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和线索,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常常采取图示法进行。

第四步:练结。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评价、小结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及时的巩固。如上例,既可以针对阅读要求上所出的题目检测学生,进行总结 ;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进行练结。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与――活动式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 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 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