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05:0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美声唱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又称其为:美歌唱法,其原意是指美好的歌声,而传到中国就改称为美声唱法。
早在十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使其变成了世界级歌唱家的摇篮。在当时的意大利,就开始了声乐教育,这为以后的诞生美声唱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美声唱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欧洲美声唱法正式形成还归结于意大利的歌剧的产生。
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已经正式诞生,而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时代。欧洲的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并且不断发展和进步,才形成了现代的美声唱法。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美声唱法渐渐成为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在这之后,音乐界也把它们统称为美声唱法。
在这段时期,在欧洲的整个声乐的表演领域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当时的艺术家们崇尚美好,要求自由的生活,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也影响到了欧洲的声乐艺术发展。声乐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相对完整的美声演唱体系。
二、声乐教育中西方美声音乐艺术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主要是有上个世纪传入我国的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声演唱艺术,几乎完全中国化的美声演唱。我相信,如果把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唱法相融合,那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开来,以此让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离我们不再遥远。
(一)欧洲美声唱法的传入与借鉴
欧洲的美声唱法在我国要与民族音乐的交融,这就要求在保留欧洲传统唱法基本特点和一些科学成分的同时,逐步进行融合,使之形成符合我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声乐体系。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老一辈的艺术家(如:郭兰英、王昆等)的努力下,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再借鉴学习欧洲的美声唱法的长处,使我国的声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声乐事业的发展。
在此之后的音乐艺术家(如:李双江、吴雁泽等),在欧洲的美声唱法基础之上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审美特征。
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把民族韵味彰显的特别的浓烈,这也是他们的演唱能够得到中国人民喜欢的根本所在。
(二)欧洲的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的异同
1、欧洲的美声唱法最初是源自他们成熟的宗教音乐,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是源于说唱、山歌,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民间戏曲。
2、欧洲的美声唱法的特点要求演唱者的发声要自然,声音要宏亮,这个演唱的音色要美妙而清纯,在过程当中要有适当的共鸣及连贯音的圆润,稳定的持续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法,装饰音以及有规律的渐弱、渐强等,而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特色主要涉及到演唱的共鸣和呼吸,润色与行腔等,其审美的核心标准是字正腔圆。
3、欧洲的美声唱法注重演唱的声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而中国的民族唱法情感的表达主要是以感动听众为目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不同点,使得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音色具有差异性,美声所表现出来的是高亢、浑厚,而民族唱法说表现出来的是甜美而明亮。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进程
自从上个世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由于其科学性很快被国内的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所接纳并且得到充分认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它与中国的民族唱法不断的进行碰撞、渗透、借鉴以及补充,不断的吸纳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来丰富自己,从而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1、音色审美上的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主要是相对于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的,它的民族化主要是在保留欧洲美声唱法的传统元素及所有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的声乐艺术语言。
在如何体现民族性的上,我认为首先作品本身应该具有民族性,就如用优美的声音说中文和英文一样的,这种对于声音的美感是具有共性的。当作品本身的音色审美对于普遍的听者具有认同性时,这就说明美声唱法已经正式具有民族性。
如:老一辈的艺术家王昆、胡松华等,他们在欧洲美声唱法基础之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所以让他们的演唱风格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这也是他们能够受到中国民众所喜欢的原因所在。
2、演唱语言的民族化
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从美声唱法传入至今,它一直都在对中国民族语言的韵味美进行着不懈追求。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演唱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韵味来表现,因为民族的特征是以民族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使西方的美声唱法更具民族性,就主要表现在其演唱的民族语言韵味表达。既能够引起中国大众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
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吴碧霞,她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她所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表现出特色鲜明、声音自然以及浓厚民族韵味。在民族语言与美声的交融中,她做到了把民族的语言韵味融入到美声唱法中,既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语言,也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3、情感表达上的交融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表现方式,其主要是强调的以情动人。我们可以把声腔比作它的躯体,而传情则是它的灵魂所在,所以,它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和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力求“声、位、情、表”的配合,把情感表达到极致。
一、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是我国声乐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声乐艺术体系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动力。可见,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也才能提高我国声乐艺术在国家的影响力。
2.现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均为我国声乐的重要演唱方法,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促进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等演唱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实现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形态,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
3.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是其内在发展需求的体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要想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关注创新,积极地创新,从而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声乐艺术中的影响力。
4. 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实际上是在大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情况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美声演唱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和变化,而现代美声唱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将现代美声唱法与大众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促进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5.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美声唱法中很多的技巧已落后,已经无法与社会有效接轨。因此,只有对现代美声唱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将一些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内容剔除掉,并且融入新的内容,才能实现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问题
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效果,对整个美声艺术流派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存在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力度不足。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该是从该唱法的根源上进行,但是,实际的创新工作流于表面,没有从根源上着手进行,如在呼吸方面,没有从呼吸的问题出发进行改进和创新,只解决了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
2.创新方式单一。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方式非常单一,进而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创新效果,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质量。对现代美声演唱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从创新方式来看,主要是歌词形式创新、唱法的混合创新为主,但是没有考虑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内涵创新,影响到创新的质量。此外,在现代美声唱法创新的主体上来看,主要以一些歌唱家为主,而一些现代美声唱法的研究人员没有充分地融入到创新中,这也是导致现代美声唱法创新方式过于单一的原因之一,无法将多方面的力量有效地融合起来,影响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创新方面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策略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地分析,并且找到不足之处;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地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积极鼓励美声演唱方法的跨界,充分地汲取其他唱法的精华等等,从而通过做如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确保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下面结合具体的创新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到不足之处
每一种演唱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并且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随着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中的不足也在逐渐地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发展,而该种演唱方法存在着过多的问题也会发生发展危机,甚至会被现代声乐艺术所淘汰。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存在着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积极地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科学地实施,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从目前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音色方面,其注重高中低声区的统一,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人们对声乐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此种音色也产生了听觉疲劳,影响到现代美声流派的发展。因此,在找到不足之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应该寻求创新,例如,可以将音色的自然以及音色的浑然天成融入到现代美声演唱中,能够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也能够获得更佳的演唱效果。此外,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一地找出,并且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水平,提高现代美声这一流派的社会影响力。
(二)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国际声乐艺术的发展有关。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中,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流派中,应该从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着手,通过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例如,听众对于声乐艺术的表演方式要求在不断地增高,对声乐艺术的表演质量在不断提高,在此种情况下,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中就需要对其演唱的方式以及演唱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改进,结合听众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创新才更加科学和合理,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使创新后的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能够更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
从我国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来看,主要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各个流派演唱方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实际上,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已经处于不可分隔的状态,早已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在相互作用着。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协同性,结合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在促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流派演唱方法的创新。实际上,演唱是声的艺术,因此任何唱法都会不约而同地追求完美的声音,无论是从文本意义上直接表现出对完美声音追求的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无论是呼吸运气、发声位置,还是发声结构的优化,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都是为了最科学地优化人的声音,提高声音的音量、音高和美化音色,从而使自然人声上升为乐音。因此,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的演唱方法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1-01
多元化的21世纪,全球各领域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我国当代歌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大声乐流派,也同样出现了动态的双向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整合的特点。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特点,对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均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重要艺术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具体而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首先表现在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上。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典型的西洋声乐艺术,它源于意大利,又名“欧洲唱法”。所以中国的美声唱法,对于中国广大观众而言,是典型的“舶来品”,这就必须面对一个民族化的重要课题。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引进来的外来艺术亦如此。以中国的外来艺术为例,如芭蕾舞剧的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曲中的《黄河》协奏曲,小提琴曲中的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洋为中用”的精品,所以同志才明确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同志也明确地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国的美声唱法,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坚持对民族唱法的借鉴,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效。从“五四”运动以后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的第一代归国的歌唱家应尚能、周淑安等开始,就向民族唱法借鉴演唱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后来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专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喻宜萱、李献敏等,也把美声唱法与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演唱了大量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建国以后,歌唱家胡晓平、刘维维、廖昌永、戴玉强等,也多方面向民族唱法借鉴,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杨鸿基、殷秀梅、王霞、关牧村精髓,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或“民族美声”。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是有目共睹的。
二、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旅唱法的融合,也表现在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上。
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唱法从原始的民歌唱法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训练时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同时,开始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某些基本原则,以弥补自己在发声方法上的某些不足,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唱法更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突破。在沈湘、金铁霖等声乐教育家的带领下,使民族唱法在充分继承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对美声唱法的全面借鉴、取得了长足的进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等等,使中国的民族唱法自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也是有口皆碑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更表现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上。
这种有机结合,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美声唱法歌唱家与民族唱法歌唱家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曲,例如多明戈与宋祖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就如此;另一个方面是一位歌唱家同时可以演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歌曲,例如万山红、吴碧霞(还能演唱通俗唱法的歌曲),就如此。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文献:
一、意大利美声及其特点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