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08 21:27:51

石油安全总结

篇1

在公司的十年发展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管理理念,坚持从强化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构建责任网络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引入科学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将安全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基础,顺利实现了安全管理“等级事故为零”的目标。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

公司创办初期,就成立了安委会,设立了安全监督部,有专门的领导班子和专职人员抓安全工作。公司每年都签订三级《安全管理责任状》。即:总经理与分管副总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副总经理与安监部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安监部经理与各部门,各站、库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管理纳入公司各部门年终考核指标。职能管理部门做到年初有计划,周、月有检查、有总结,年终有考评。公司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组织,健全消防组织,使公司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消防管理网络,建立以总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具体抓安全,公司职能部门及各站、库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主体,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模式。公司每座油库和加油站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义务消防队,每个班组都设专职安全员。公司现有义务消防队52个,义务消防员626名。义务消防员活动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军事化,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公司先后建立了《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加油站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油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干部夜间巡查制度》、《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层层贯彻落实。各职能部门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职责,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

通过全面运行国际石油企业通行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的系统运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切实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员工自觉地识别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完善了控制程序并定期开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演练,切实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水平。

加大投入,重在防范,奠定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加油站及油库的建设上,公司严格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就高不就低,购置最好的设备,建设最完善的防范网络。我经常对公司安监部、工程部、财务部说:“安全投入没有量的限制,该投入的就投入,就高不就低,宁愿多花一万元,不能少花一块钱。”在明光石油化工库的建设中,安全设施的投入就达到210万元。消防用水管线、泡沫管线是输油管线的5倍。库区消防系统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移动式泡沫炮和固定式消防水炮,消防水源采用贮水量为1200立方米的消防水罐,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泵房也是一流的安全设施,有备用消防电源、泡沫泵和消防取水泵,所有油罐均采用世界一流的耐高温、防腐蚀的新型纳米技术,每个罐区均采用“两井一池”处理污水,且设有独立的防火堤和环状的消防车道;铁道栈桥和水运码头消防安全设施与库区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安全网络。公司拥有的加油站点多面广,但在安全投入上从不忽视,所有加油站都按照中国石油的规范、标准,配置灭火器、石棉毯、消防锹、消防沙、消防水带等,在消防设施上首先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安全防范一靠财力投入,二靠人员管理。公司安全监督部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和3台专用车,专抓安全检查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各个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船都配备专职安全员,全公司专司安全工作的人数达到8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5%,真正做到了投入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安全文化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从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司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公司所有新员工,都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所有特殊工种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员工安全受训率达100%。

安全教育是公司在岗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公司每季度对加油站站长、班长、安全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再培训;每年还积极配合市安全监管局、市消防支队走上街头、广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邀请市消防支队防火监督人员,分期、分批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和消防技能培训;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参加省、市安全和消防部门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举办全员安全知识考试、安全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接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每年“5·13”安全生产警示日期间,公司组织职工举行安全生产宣誓活动和千人签名活动。每年六月份,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职工广泛参与,使广大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加强与安监、消防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借助“外力”,进一步抓实抓好公司安全文化工作。我们经常邀请安监、消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我公司来检查指导工作,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八一”节和春节期间,我们都主动到消防部门去慰问人民子弟兵,并与他们开展联欢活动。多次参加安监、消防部门组织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活动,既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素质,又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企业的“安全文化”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还要不断增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要进行创新,避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参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努力营造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在这方面,我公司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员工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要求每个部门至少要表演一个与安全有关的文艺节目,由专业人员创作、公司员工自己表演,并进行节目评比、奖励,员工的表演热情空前高涨。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公司员工表演的小品《模范丈夫》、集体舞《情系安全》等文艺节目,受到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并被选送到全市安全文化建设文艺汇演中演出,获得一等奖。通过这些形式,我们把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得益彰。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素质和安全行为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必须贴近企业管理,贴近宣传教育贴近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也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同时,石油行业也是国家严格管理的高危行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中油销售滁州市金达有限公司是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批发、零售经营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成为排名安徽省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省内第三大石油化工产品销售企业,也是华东地区成品油批发、零售的主要成员之一。

在公司的十年发展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管理理念,坚持从强化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构建责任网络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引入科学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将安全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基础,顺利实现了安全管理“等级事故为零”的目标。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

公司创办初期,就成立了安委会,设立了安全监督部,有专门的领导班子和专职人员抓安全工作。公司每年都签订三级《安全管理责任状》。即:总经理与分管副总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副总经理与安监部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安监部经理与各部门,各站、库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管理纳入公司各部门年终考核指标。职能管理部门做到年初有计划,周、月有检查、有总结,年终有考评。公司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组织,健全消防组织,使公司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消防管理网络,建立以总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具体抓安全,公司职能部门及各站、库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主体,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模式。公司每座油库和加油站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义务消防队,每个班组都设专职安全员。公司现有义务消防队52个,义务消防员626名。义务消防员活动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军事化,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公司先后建立了《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加油站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油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干部夜间巡查制度》、《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层层贯彻落实。各职能部门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职责,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

通过全面运行国际石油企业通行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的系统运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切实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员工自觉地识别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完善了控制程序并定期开展演练,切实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水平。

加大投入,重在防范,奠定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加油站及油库的建设上,公司严格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就高不就低,购置最好的设备,建设最完善的防范网络。我经常对公司安监部、工程部、财务部说:“安全投入没有量的限制,该投入的就投入,就高不就低,宁愿多花一万元,不能少花一块钱。”在明光石油化工库的建设中,安全设施的投入就达到210万元。消防用水管线、泡沫管线是输油管线的5倍。库区消防系统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移动式泡沫炮和固定式消防水炮,消防水源采用贮水量为1200立方米的消防水罐,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泵房也是一流的安全设施,有备用消防电源、泡沫泵和消防取水泵,所有油罐均采用世界一流的耐高温、防腐蚀的新型纳米技术,每个罐区均采用“两井一池”处理污水,且设有独立的防火堤和环状的消防车道;铁道栈桥和水运码头消防安全设施与库区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安全网络。公司拥有的加油站点多面广,但在安全投入上从不忽视,所有加油站都按照中国石油的规范、标准,配置灭火器、石棉毯、消防锹、消防沙、消防水带等,在消防设施上首先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安全防范一靠财力投入,二靠人员管理。公司安全监督部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和3台专用车,专抓安全检查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各个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船都配备专职安全员,全公司专司安全工作的人数达到8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5%,真正做到了投入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安全文化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从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司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公司所有新员工,都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所有特殊工种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员工安全受训率达100%。

安全教育是公司在岗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公司每季度对加油站站长、班长、安全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再培训;每年还积极配合市安全监管局、市消防支队走上街头、广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邀请市消防支队防火监督人员,分期、分批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和消防技能培训;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参加省、市安全和消防部门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举办全员安全知识考试、安全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接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每年“5·13”安全生产警示日期间,公司组织职工举行安全生产宣誓活动和千人签名活动。每年六月份,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职工广泛参与,使广大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加强与安监、消防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借助“外力”,进一步抓实抓好公司安全文化工作。我们经常邀请安监、消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我公司来检查指导工作,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八一”节和春节期间,我们都主动到消防部门去慰问人民子弟兵,并与他们开展联欢活动。多次参加安监、消防部门组织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活动,既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素质,又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企业的“安全文化”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还要不断增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要进行创新,避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参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努力营造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在这方面,我公司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员工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要求每个部门至少要表演一个与安全有关的文艺节目,由专业人员创作、公司员工自己表演,并进行节目评比、奖励,员工的表演热情空前高涨。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公司员工表演的小品《模范丈夫》、集体舞《情系安全》等文艺节目,受到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并被选送到全市安全文化建设文艺汇演中演出,获得一等奖。通过这些形式,我们把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得益彰。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素质和安全行为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必须贴近企业管理,贴近宣传教育,贴近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也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同时,石油行业也是国家严格管理的高危行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中油销售滁州市金达有限公司是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批发、零售经营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成为排名安徽省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省内第三大石油化工产品销售企业,也是华东地区成品油批发、零售的主要成员之一。

在公司的十年发展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管理理念,坚持从强化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构建责任网络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引入科学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将安全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基础,顺利实现了安全管理“等级事故为零”的目标。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

公司创办初期,就成立了安委会,设立了安全监督部,有专门的领导班子和专职人员抓安全工作。公司每年都签订三级《安全管理责任状》。即:总经理与分管副总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副总经理与安监部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安监部经理与各部门,各站、库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管理纳入公司各部门年终考核指标。职能管理部门做到年初有计划,周、月有检查、有总结,年终有考评。公司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组织,健全消防组织,使公司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消防管理网络,建立以总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具体抓安全,公司职能部门及各站、库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主体,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模式。公司每座油库和加油站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义务消防队,每个班组都设专职安全员。公司现有义务消防队52个,义务消防员626名。义务消防员活动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军事化,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公司先后建立了《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加油站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油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干部夜间巡查制度》、《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层层贯彻落实。各职能部门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职责,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制度。

通过全面运行国际石油企业通行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的系统运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切实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员工自觉地识别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完善了控制程序并定期开展演练,切实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水平。

加大投入,重在防范,奠定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加油站及油库的建设上,公司严格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就高不就低,购置最好的设备,建设最完善的防范网络。我经常对公司安监部、工程部、财务部说:“安全投入没有量的限制,该投入的就投入,就高不就低,宁愿多花一万元,不能少花一块钱。”在明光石油化工库的建设中,安全设施的投入就达到210万元。消防用水管线、泡沫管线是输油管线的5倍。库区消防系统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移动式泡沫炮和固定式消防水炮,消防水源采用贮水量为1200立方米的消防水罐,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泵房也是一流的安全设施,有备用消防电源、泡沫泵和消防取水泵,所有油罐均采用世界一流的耐高温、防腐蚀的新型纳米技术,每个罐区均采用“两井一池”处理污水,且设有独立的防火堤和环状的消防车道;铁道栈桥和水运码头消防安全设施与库区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安全网络。公司拥有的加油站点多面广,但在安全投入上从不忽视,所有加油站都按照中国石油的规范、标准,配置灭火器、石棉毯、消防锹、消防沙、消防水带等,在消防设施上首先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安全防范一靠财力投入,二靠人员管理。公司安全监督部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和3台专用车,专抓安全检查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各个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船都配备专职安全员,全公司专司安全工作的人数达到8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5%,真正做到了投入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安全文化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从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司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公司所有新员工,都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所有特殊工种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员工安全受训率达100%。

安全教育是公司在岗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公司每季度对加油站站长、班长、安全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再培训;每年还积极配合市安全监管局、市消防支队走上街头、广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邀请市消防支队防火监督人员,分期、分批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和消防技能培训;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参加省、市安全和消防部门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举办全员安全知识考试、安全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接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每年“5·13”安全生产警示日期间,公司组织职工举行安全生产宣誓活动和千人签名活动。每年六月份,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职工广泛参与,使广大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加强与安监、消防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借助“外力”,进一步抓实抓好公司安全文化工作。我们经常邀请安监、消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我公司来检查指导工作,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八一”节和春节期间,我们都主动到消防部门去慰问人民子弟兵,并与他们开展联欢活动。多次参加安监、消防部门组织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活动,既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素质,又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企业的“安全文化”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还要不断增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要进行创新,避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参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努力营造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在这方面,我公司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员工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要求每个部门至少要表演一个与安全有关的文艺节目,由专业人员创作、公司员工自己表演,并进行节目评比、奖励,员工的表演热情空前高涨。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公司员工表演的小品《模范丈夫》、集体舞《情系安全》等文艺节目,受到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并被选送到全市安全文化建设文艺汇演中演出,获得一等奖。通过这些形式,我们把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得益彰。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素质和安全行为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必须贴近企业管理,贴近宣传教育,贴近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也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同时,石油行业也是国家严格管理的高危行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中油销售滁州市金达有限公司是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批发、零售经营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成为排名安徽省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省内第三大石油化工产品销售企业,也是华东地区成品油批发、零售的主要成员之一。

在公司的十年发展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管理理念,坚持从强化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构建责任网络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引入科学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将安全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基础,顺利实现了安全管理“等级事故为零”的目标。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

公司创办初期,就成立了安委会,设立了安全监督部,有专门的领导班子和专职人员抓安全工作。公司每年都签订三级《安全管理责任状》。即:总经理与分管副总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副总经理与安监部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安监部经理与各部门,各站、库经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管理纳入公司各部门年终考核指标。职能管理部门做到年初有计划,周、月有检查、有总结,年终有考评。公司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组织,健全消防组织,使公司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消防管理网络,建立以总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具体抓安全,公司职能部门及各站、库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主体,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模式。公司每座油库和加油站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义务消防队,每个班组都设专职安全员。公司现有义务消防队52个,义务消防员626名。义务消防员活动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军事化,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公司先后建立了《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加油站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油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干部夜间巡查制度》、《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层层贯彻落实。各职能部门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职责,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

通过全面运行国际石油企业通行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的系统运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切实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员工自觉地识别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完善了控制程序并定期开展演练,切实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水平。

加大投入,重在防范,奠定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加油站及油库的建设上,公司严格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就高不就低,购置最好的设备,建设最完善的防范网络。我经常对公司安监部、工程部、财务部说:“安全投入没有量的限制,该投入的就投入,就高不就低,宁愿多花一万元,不能少花一块钱。”在明光石油化工库的建设中,安全设施的投入就达到210万元。消防用水管线、泡沫管线是输油管线的5倍。库区消防系统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移动式泡沫炮和固定式消防水炮,消防水源采用贮水量为1200立方米的消防水罐,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泵房也是一流的安全设施,有备用消防电源、泡沫泵和消防取水泵,所有油罐均采用世界一流的耐高温、防腐蚀的新型纳米技术,每个罐区均采用“两井一池”处理污水,且设有独立的防火堤和环状的消防车道;铁道栈桥和水运码头消防安全设施与库区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安全网络。公司拥有的加油站点多面广,但在安全投入上从不忽视,所有加油站都按照中国石油的规范、标准,配置灭火器、石棉毯、消防锹、消防沙、消防水带等,在消防设施上首先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安全防范一靠财力投入,二靠人员管理。公司安全监督部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和3台专用车,专抓安全检查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各个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船都配备专职安全员,全公司专司安全工作的人数达到8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5%,真正做到了投入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安全文化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从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司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公司所有新员工,都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所有特殊工种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员工安全受训率达100%。

安全教育是公司在岗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公司每季度对加油站站长、班长、安全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再培训;每年还积极配合市安全监管局、市消防支队走上街头、广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邀请市消防支队防火监督人员,分期、分批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和消防技能培训;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参加省、市安全和消防部门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举办全员安全知识考试、安全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接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每年“5·13”安全生产警示日期间,公司组织职工举行安全生产宣誓活动和千人签名活动。每年六月份,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职工广泛参与,使广大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篇2

我站是XX年3月开始营运的,在上级的要求和加油站的努力下,我们一开始就一步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工作,油站把安全工作列入第一位,加油站站长直接抓,副站长具体抓,各带班长具体分工负责实施。我们制定了详细加油站的劳动纪律和岗位制度,针对加油站的具体情况和上级的要求规定了实际的操作规程,由于我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XX年我站没有发生一次事故苗头,员工没有任何违背安全操作的行为。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建立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由加油站站长负责,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各加油班的目标考核内容,和工资挂钩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安全隐患苗头的,要严肃追究带班长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优质服务。

篇3

为确保“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12月27日及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传达活动通知精神,进行全员发动。成立以配送中心主任为组长、主管为副组长、各班组长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精心策划,制定符合配送中心实际情况,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落实责任,提出要求,确保活动按计划部署,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班组及时根据配送中心的活动计划,开展班组讨论、发动;配送中心主任、主管与班组定点联系,定点管理,深入班组,进行监督指导。各班组开展针对设备、设施及岗位操作隐患查找,达到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个人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二 、 大造声势,宣传手段行之有效

活动初始,在油库大门挂横幅一个,在库内显眼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利用“我要安全“活动专栏张贴活动实施细则及相关知识,使每位员工每次进入油库都能看到。在活动的中制作“百日安全无事故”黑板报一期,对活动进行引导、总结。及时采取各种宣传方法手段,营造一个轰轰烈烈的“强意识、查隐患、保安全”活动的氛围,提高全体员工对活动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安全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真抓实干,做好冬防工作

组织全员进行冬季油库防火、防冻等安全专项检查并进行了防范部署,切实做好防火、防爆、防静电、防冻、防凝、防滑、防煤气中毒等工作,确保不发生油库设备损坏、人员伤害等安全事故。

具体做了以下防范工作:

1、对输油管线、膨胀管、消防管线、消防栓、炮,放尽积水,油罐排污阀门保温包扎,防止冻胀管线、阀门。

2、对油罐呼吸阀门进行擦拭,防止冻凝,确保活动灵活。并要求在每次接卸、输转等作业前都要进行检查。

3、对库区静电接地装置进行数据测量,更换部分锈蚀的螺丝垫片,确保完好有效。

4、对消防泵房设备进行防冻保暖工作,内燃机更换防冻液,电瓶充电,确保启动灵敏迅速。

5、部署加强对露天输油管线的巡视检查,防止冻缩断裂和冻坏阀门。

6、对消防道以外的杂草、落叶进行清理,清除易燃引火杂物。

7、备足木锨、扫把等应急物品,以备及时清理发货场地、罐区等作业区域的积雪,防止打滑、摔伤。

8、进行员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员工防范技能,确保不发生中毒、触电、滑跌、摔伤等事故。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防中毒》、《办公楼火灾》应急演练。

四、加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

篇4

二 、 大造声势,宣传手段行之有效

活动初始,在油库大门挂横幅一个,在库内显眼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利用“我要安全“活动专栏张贴活动实施细则及相关知识,使每位员工每次进入油库都能看到。在活动的中制作“百日安全无事故”黑板报一期,对活动进行引导、总结。及时采取各种宣传方法手段,营造一个轰轰烈烈的“强意识、查隐患、保安全”活动的氛围,提高全体员工对活动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安全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真抓实干,做好冬防工作

组织全员进行冬季油库防火、防冻等安全专项检查并进行了防范部署,切实做好防火、防爆、防静电、防冻、防凝、防滑、防煤气中毒等工作,确保不发生油库设备损坏、人员伤害等安全事故。

具体做了以下防范工作:

1、对输油管线、膨胀管、消防管线、消防栓、炮,放尽积水,油罐排污阀门保温包扎,防止冻胀管线、阀门。

2、对油罐呼吸阀门进行擦拭,防止冻凝,确保活动灵活。并要求在每次接卸、输转等作业前都要进行检查。

3、对库区静电接地装置进行数据测量,更换部分锈蚀的螺丝垫片,确保完好有效。

4、对消防泵房设备进行防冻保暖工作,内燃机更换防冻液,电瓶充电,确保启动灵敏迅速。

5、部署加强对露天输油管线的巡视检查,防止冻缩断裂和冻坏阀门。

6、对消防道以外的杂草、落叶进行清理,清除易燃引火杂物。

7、备足木锨、扫把等应急物品,以备及时清理发货场地、罐区等作业区域的积雪,防止打滑、摔伤。

8、进行员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员工防范技能,确保不发生中毒、触电、滑跌、摔伤等事故。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防中毒》、《办公楼火灾》应急演练。

四、加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

开展“禁令”学习和“六个一”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标准化操作规范的学习,提高全员的责任感和操作技能。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违章”行为。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对照《2009年Xx配送中心重大危害控制及改进措施清单》中的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学习,对发生改变的隐患项目,及时修订防范措施,新的重大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篇5

一 中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十年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费不足,除1987~1988年经济过热及1989~1990年经济调整特殊时期外,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体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而每次经济下滑,都与能源消费增长不足有关,而与能源供给不足无关。可以说,这十年中我国的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 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9026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992.4%和53.6%。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 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 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二)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1981年~2000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从1980年到2000年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原煤、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但煤炭在能源供需总量中的比重均略有下降。在清洁能源中:天然气生产比重增长了0.4%,水电生产消费比重增长幅度分别为4.2%和2.9%,二者均供略大于求。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从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后者则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尽管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594.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16300万吨,但从199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此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位。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 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外,我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尚未缓解。据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供的数字和结论显示,尽管我国第二轮资源评价表现出“我国石油储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但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余可采储量 为23.8亿吨.,储采比 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同时,在役油田稳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令人感到吃惊,中国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决策时应当考虑矿产资源。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其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我国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 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

(一)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十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十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年至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但十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能源和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十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十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二)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 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 在已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十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三、 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能源安全

(一)加入WTO后中国石化工业压力增大。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加入WTO后,这将给中国的石油市场及我国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虽大、品种虽全,但投资和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质量均不理想,精细化工产品对进口依赖大。我国国产成油中高档油仅占总量的10%,质量和品种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加工汽油中的硫、芳烃、苯含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要求;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如国外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为30%至40%,我国只有10%。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5%以上,而传统基础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在50%以上,国内相关行业升级换代所需高档化工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21万吨,最大为45万吨,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国外大公司加强技术开发。成品油、油市场的20%,合成树脂市场的52%,合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市场的53%,合成胶市场的44%,均已被国外大公司占领。中国进入WTO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在近期内进一步下降。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这将打破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大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今后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乃至过剩局面更趋严峻,一般石油化工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使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大。另外,外商拥有贸易权和分销权后,将直接在中国国内设立贸易机构和分销网络,这不仅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经营成本,而且依靠其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优势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全方位的竞争,使我国国内企业处于更为不利的经营地位。 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存在着优质能源天生不足的问题。我国国内原油“以重油居多,含腊量高,提取轻油的技术要求高于世界其他一些富油国”。 目前,国际上对发动机燃料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这在近期内将迫使我国对国外精炼产品技术及其产品有较大的的依赖,并使中国石化工业在进入WTO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压力。

(二) 加入WTO后,其他常规能源供给面临新的压力。造成上述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的根本

原因,是国际环保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大。1980~ 1999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同期能源生产和消费年均增长2.8%和3.8%。200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为109126和128000万吨标准煤,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103922和98703万吨标准煤比,分别增长了5%和29.7%。2000年,原煤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7.2% 和67%,与十年前的1990年的74.2%和76.2%比,分别下降了7%和9.2%。2000年原油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为21.4%和23.6%,与1990年的19%和16.6%比,上升了2.4%和7%。2000年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为3.4%和2.5%,与1990年的2%和2.1%比,分别上升了1.4%和0.4%。2000年水电生产和消费总量在当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和6.9%,与1990年的4.8%和5.1%比, 分别上升3.2个和1.8个百分点。 在持续增长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只有原煤生产和消费能够在保持其能源基础地位的同时却呈大幅下降趋势,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尽管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轻,但其上升势头却锐不可挡,与原煤十年内大幅下降9%相对应,同期原油消费上升7%。但总的说来,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下表所示。

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2000年) 单位:百万吨标准油

国 别 石油 天然气 煤 炭 核 能 水 电 总 计

美国 897.6 582.4 565.3 179.6 62.4 2287.4

法国 94.9  35.7 13.8 94.0 16.4 254.8

德国 129.8 71.5 84.9 38.4 5.9 330.5

英国 77.9 86.4 36.9 19.3 1.8 222.2

中国 230.1 22.1 493.7 3.8 55.0 804.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编委会:《世界经济年鉴2002~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页。

数据显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正好呈反向变化。表中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均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在石油、天然气、原煤三大能源品种中,前二者是美、法、英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即使在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德国,石油消费也是处于绝对优先的主体地位。中国消费结构正好相反,其原煤消费远远高于本国其他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1997年后,我国煤炭生产总量开始下滑,其原因是洁净能源供给和需求增大。这说明,环境保护的压力是能源产业面临的基本压力,也是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 从1949年到1998年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约为8%,与同期国内总产值平均增长幅度大体相当。从1969年到1997年持续增长,原煤产量高达13.73亿吨。另一方面,世界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已使我国煤炭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跨国经营,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英国180万吨,煤炭生产技术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目前日本、美国及欧盟国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先后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优质低价能源进入我国市场,将对我国技术和管理及与发达国家比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发展形成相当大的压力。

天然气在我国勘探和开发利用都相对落后,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2000年天然气产量272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将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5%。我国天然气预计可采储量7万~10万立方米,可采95年。但同时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产区地质条件复杂。如产层薄、含气丰度低和埋深大、地表条件恶劣,这使得上游成本投入高。另一方面,我国集中于西部的天然气产区和集中于东部的消费区相距大,管输费用高,占气价比例较大。这使得我国天然气价格偏高。其次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它们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在87%以上,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的气价承受力差,而气价承受力最大的居民却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目前全国有配气管网城市少,新建和改扩的资金用量大且难以保证,这无形中加重了天然气工业压力。

“九五”期间我国电力年均增长6.3%,供需大体平衡。“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年均7%左右,其间,我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左右。这将对我国电力供给提出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电力生产主体部分是火电,而原煤是其燃料构成中的主体部分。1999年我国火力发电占当年生产量的82.3%(耗用原煤51163.5万吨,原油1228.6万吨),水电为16.4%,核电为1.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比如法国、英国、美国,包括德国,使用水能和核能这样清洁能源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尽管中国热电、水电均居世界前列,但核电装机容量则远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鉴于中国热能生产以高污染的煤炭为主要原料,而石油和天然气又不可能大规模进口被用于电力生产,这表明,未来中国电力生产中,用于煤炭洁净技术及发展其他清洁发电燃料的成本将大辐提高,并对电力生产形成重大压力。

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对石油供给短缺国家而言,国家石油安全系数与国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而与该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而对外军事外交影响能力越小,则该国石油安全系数就越低,不安全的风险就越大。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则同样小于中国。中国加入WTO,对中国能源而言,意味着其生产与消费参与全球能源配置体系,其安全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目前中国的能源供需已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 56.2%,非洲地区22.5% ,亚太地区14.4%, 欧洲中亚地区 6.9% 。 这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中一部分,中国能源安全也就与国际能源能源形势的变化发生互动关系。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 “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 它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及由此运输到美国的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尽管其他能源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矛盾,但在石油,特别是优质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和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持续提高的同时,中国对海外石油利益外交和军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和基本特点。

对此专家们提出比如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方案, 以及与之相对的 “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方案, 另外还有诸如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西气东输工程、大力发展如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方案。但总的说来,这些只是一种补充性质方案,并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的基本安全问题。

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可否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模式。笔者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欧美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提是强大的制海权,而这恰恰是中国短期无法扭转的弱项。马汉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海军来得以存在。” 这话对我们理解欧美能源与海军关系以及打破将能源问题理解为纯经济行为的误判,是绝对有帮助的。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而战略资源在缺乏有力保障,特别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安全的保障的条件下,过度依赖海外能源进口,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其风险将是十分巨大的。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可能仍将以7%的速度发展,这使石油需求必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将达2.45亿吨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石油需求将继续呈强劲增长态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能源战略,到2020年,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存度将达到50%左右。专家认为: “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多亿吨原油,其中可以提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部给中国。其次,当然还有运输方面的问题。国际石油主要出口地区是中东,以10万吨位级的油轮从海路运输到中国,是否可以畅通地通过已经极为繁忙的马六甲海峡都是疑问。” 显然,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的增长是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条件的严重制约,而这将使中国在短期内无法化解和承受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支出。

另一方面,如果退回煤动力时代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高昂的环保成本。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9亿和12.8亿吨标准煤,而其中原煤生产和消费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67.2%和67%。煤炭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2000年我国电力装机中火电约占75%,电力行业年燃煤量约占煤炭生产的一半。同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16153200吨,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排放的二氧化硫为7072292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8%。 截止2000年,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占1/3,流经城市的河段7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以阻止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任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都不能保证本国能源的绝充足的自给能力,但作为安全的能源政策应当确保本国能源基本的自给量。但对在海外利益保障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国家能源风险将随本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增大而同比例上升的,当这种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转化为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能源开发形势是,除原油外,我国开发技术较为成熟的和用量较大的还有原煤、天然气和水电。此外,还有一定的数量的核能。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虽丰富,但大规模开发仍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这诸多能源品种,原油、天然气属高热值、方便和洁净能源,但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随消费量持续上升,大规模进口引起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这将使我国经济对如油价变动、地区冲突、国际突发事件乃至霸权国家对我国可能实施的经济制裁等造成的风险将难以承受。水电开发尽管开发技术较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其开发仍具相当潜力,但它与风能和太阳能一样,受天气、水文、季节及地质等自然条件变化制约较多,自然风险也不可忽视。

鉴于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走英美石油安全模式,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方法是绝不可取的。而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才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

科学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1976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6.6%增长到1976年的23%;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62年的89.2%下降1978年的70%。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能源安全问题,纷纷调整其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费;我国于1977年提出压缩烧油的政策。1978年到1988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22.7下降到17%,煤炭消费则从70%上升到76.2%;1989年中国经济进入紧缩调整阶段,1990年石油消费比重下降至16.6%,此后国际国内环保呼声日高,石油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重比再次达到1976年23%的水平,而同期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67%。此间,特别是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人们又旧话重提,中国能源安全又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石油替代又成了中国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历史的经验表明,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安全和环保的原则的统一,而洁净、安全和高效应是中国能源政策的目标,而独立自主应是我国能源政策的立足点,具体政策选择有如下三点。

篇6

经研究表明,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不但肩负着经济责任,更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发展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要构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是:

1)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安全的含义、安全的责任、该具有的道德,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

2)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是对企业一切方面的管理,它肩负着对安全知识与法规的宣传,这就要求企业的一切人员都要协调一致运作。

3)使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

4)振兴并保护石油企业。社会越发展,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就越重要,这就靠大家团结,要大家自觉地提高安全文化,集团公司要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经营方针,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HSE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石油企业“通信工程”的安全建设

目前,石油企业“通信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的“通信工程”也出现了许多缺陷与漏洞。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要去解决它。石油企业也是这样的,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要勇敢的接受与解决它。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目前,石油企业纷纷建立起HSE管理信息系统,因为它能推进石油企业“通信工程”的建设和石油石化行业安全生产的发展。石油企业迫切的需求HSE信息系统的实施,希望通过集成和标准化的系统监督和管理石油质量提高管理效益和企业形象。例如:大庆炼化、土哈油田、吉林石化等进行HSE信息系统上线实施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HSE管理信息系统对石油企业“通信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石油企业应该建立起HSE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更能促进石油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石油企业“通信工程”安全文化建设。

篇7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2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可是从90年代开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在数量上成为净进口国;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为156 Mt,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 Mt,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 Mt,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1997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5.47 Mt;1998年进口原油27.32 Mt,成品油21.74 Mt;1999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额为46.80 Mt[4]。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油品总量为89.75 Mt,其中原油进口64.91 Mt,比2001年增长了15.2%,进口额达到了127.57亿美元;油品进口20.34 Mt,进口额为37.99亿美元[5]。2003年总的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 Mt,10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0 t,居世界第41位;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特别是耗能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如家庭轿车的增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表1 中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年份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他说:“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7]尽管国内外有关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出入(见表4),但对中国石油安全变化趋势的估计却是一致的:即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表2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过程尽管不一定真正发生,但其中涉及的大国特别是亚太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斗争是不能回避的。亨廷顿在这个假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美国来说,为了维护国际法、抵抗侵略、保卫海洋自由、保证获取南中国海的石油,以及阻止东亚为一个国家所控制,这样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干预是完全不能忍受的。”[12]这段话背后所反映的美国部分人对中国合理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偏见和戒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了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报告《21世纪能源地理政治学》。其中写道:“今后20年,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亚洲地区对现有能源储备的争夺可能会激化,演变成各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从而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1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即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形成最大威胁,在新世纪中国是美国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因此防范和遏制中国曾一度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基点。虽然这一政策基点在“9·11”事件后转向了与中国合作反恐层面,但美国政府内心深处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并未消失,为此,美国试图将能源特别是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尽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赏中国一如既往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公共问题所作的巨大贡献,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对能源需求进口的正常商业行为常常被过分“政治化”。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石油可能成为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到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14]。因此,不管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别无选择,已经并将继续卷入世界油气资源领域的激烈竞争。

(3)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战争不过是政治关系的一种混合其他手段的延续”[15],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

(4)“中国石油”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早些时候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16];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Frank J. Gaffney 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17]。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

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18],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搁浅”:中国石油应俄方有关部门邀请,原定于2002年12月18日参加俄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开招标。然而,就在招标的前一天,俄国家杜马投票对1993年私有化条例做出补充,把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国有股份超过25%的公司参与私有化这一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中国石油只得宣布退出竞标。原计划2003年底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因日本的多次介入(力促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的“安纳线”)而至今“去向不明”:由于日本对俄许以“重金”和美日关于“安大线”不利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蛊惑,俄方在时而“安大线”、时而“安纳线”、时而又二线合一为“折中线”的几个方案中摇摆不定,致使原定2003年3月做出最终决定的事,一推再推至9月,至今未能定夺。此外,2003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欲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由于现有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先后“惜败”。

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是多种因素使然,但“中国石油”及其夸大其词的数据推测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论调和不负责任的推测,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对开拓海外石油资源和建立资源保障体系极为不利。对此,必须给予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通过一切必要手段,消除世人的误解和疑虑,为中国石油安全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4 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 Mt原油和1 000×108 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19]。如前所述,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马汉曾经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19]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国际政治色彩浓厚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20]。“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21]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必须为此有所计划,并早作准备,壮大中国海军力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手段而获得的正在不断增长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近10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油,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估计为20 Mt,占中国原油产量的12%左右[22]。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3]。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现在是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了。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3)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5)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

致谢:本文的修改得到上海石油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瞿国华先生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李文彦.2l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0,(1):8

3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

4 安维华.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西亚非洲,2001,(1):13

5 吴磊.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3,(4):30

6 IEA, 2001 Annual Energy Outlook Projections To 2002,Washington D.C.,2002.153

7 [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5、6):47

8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58

9 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 一石五鸟--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0 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5):12

11 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2):47

12[美]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6

13吕建中、冯连勇.“9·11”事件后的世界石油形势透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14 David Plott, “The quest for energy to grow”,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20,2002

1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1

16 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3):13

17 车长波等.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及应对策略.天然气经济,2003,(3):11

18 舒先林.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论坛,2003,(4);朱兴珊.莫畏"里海"遮望眼.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9[美]马汉.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1.259

20 Jonathan Rynhold,“China cautious new pragmatism in the Middle East”, Survial,38(3),1996.111

21 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12):27

篇8

中石油管理体制缺陷

若说中石油平素不注重安全工作,这绝非事实。业内人士称,中石油近年和杜邦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套HSE管理体系。在对中石油公司总部230个HSE标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石油HSE制度梳理报告》,确定了公司的HSE制度框架。

中石油各下属公司在管道管理方面,一直有常规的安全检查工作,还伴有专项检查行动。2014年,中石油全系统就曾开展了一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专项整治。其中,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对下辖1.96万km的城镇燃气管道开展了隐患深化排查整治。

根据中石油《2012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公司已修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办法》《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规范》等24项HSE制度标准。公司总部连续6年与所属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所属企业将安全环保目标责任逐层分解到各级职能部门和基层岗位员工。

但是,内部人士透露,中石油尽管建立了HSE管理体系并实施与国际对标,但“效果有限”。主因之一,在于HSE管理体系的运转,受到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能体系设置的掣肘。

从组织结构看,此次发生爆炸的大连石油管道的运营和安全,归属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的沈阳调度中心负责,该中心的大连分站设在大连瓦房店。

但是,中石油的管理体制却为“二级行政、三级职能”。在业务职能上,天然气与管道板块按从上到下顺序可分解为3层,即:中石油总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大连输油分公司和沈阳调度中心(平级)。

而在行政级别上,所有下属的板块公司,无论身处第几级业务职能,都是总公司的二级单位(司局级),譬如大连输油分公司和沈阳调度中心的负责人,均由中石油总部直接任命。

“一把手抓安全,由谁任命、即对谁负责”。第三级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并非由第二级部门任命,这造成上级指令下达之后执行、落实不顺畅,中石油内部形成了“多头管理”“越级汇报”现象,汇报和指令、传达、执行的效率低下。

其中,受掣肘最大的正是HSE管理体系。中石油内部人士认为,中石油的部门设置和组织结构,已经阻碍了HSE管理体系的落地。但要更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职能部门设置,短时间内又不太现实。

“安全管理就是一把手的管理,只有一把手重视,才能管好,这是中国企业的体制特点。但在安全上的投资是刚性的、显性的,投资的收益和效果却是隐性的,并不会马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的安全生产最后都成了事后管理,只有在出了大事故后,才进行事后控制。” 中石油一位高管称。

此次大连管道爆炸事故,在HSE管理领域,属于“承包商管理问题”――这是安全管理中难度最大、复杂性最高的一项内容。招投标流程广泛涉及腐败和利益输送,目前国内石油领域很多安全事故,都和这个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监管部门互踢皮球

中石油内部HSE管理不力的同时,外部的监管同样缺位。

目前我国涉及油气管道安全的法律有两部,分别是《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下简称《管道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

其中,《管道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主管全国管道保护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并实施全国管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管道发展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管道保护的重大问题。”这一规定,意外地成了主管部委间“踢皮球”的肇端。

有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人士透露,在2013年“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发生后,国家安监总局曾给国家能源局去函,探讨石油行业安全监管问题。国家安监总局希望,能源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在事故中和未来的监管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

这一“探讨”,在国家能源局内部引起激烈反弹。国家能源局提出,尽管《管道保护法》中第四条提到的“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的确应为国家能源局,但依据该条规定,能源局仅负责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并在管道运行当中涉及跨省等重大问题时,负责统筹协调,防止各省之间扯皮。除此之外,并未规定能源局要承担管道安全监管职能。国家能源局认为,自己至少不应当承担安全监管主体的主要责任。

从相关司局职能上看,国家能源局仅有石油天然气司和电力安全监管司大致沾边,但后者虽涉及安全监管,却仅限于电力行业。而石油天然气司的小“三定”(定岗、定员、定责),也仅包括拟定油气开发和炼油的规划、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油气储备管理等几方面,不包括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内容。

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提出,《管道保护法》第一条为“为了保护石油、天然气管道,保障石油、天然气输送安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制定本法。”这说明国家能源局作为行业主管机构,也应是安全监管主体之一。

国家安监总局更有力的依据,在于考察“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抢险工作时强调的――“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其中的“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成为国家安监总局的利器。

就在两个主管部门反复交涉期间,兰州、大连等一系列石化安全事故相继发生。

随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即中编办)也介入其中,就监管责任问题对上述两部委提出了建议。接踵而来的,是北京市编办、天津市发改委等地方政府部门的问询,希望了解在地区层面如何确定油气管道保护部门。“我们当时希望中编办能够统筹各个机构意见,做更深入的研究,各地方政府也能建立预警预案,对没有明确的职责可以尽量明确。”上述接近能源局人士称。但截至目前,谁作为主要监管部门,以及各部门职责如何划分,仍未有定论。

另一方面,能够统筹多个主管部门的机制也不健全。在国家安监总局下,本设有两个部门间的联席会议机制,一是由公安部牵头的输油管道保护联席会议,该联席会议主要是为管理打孔盗油等针对管道的破坏行为而设;另一个是危险化学品联席会议。但这两个联席会议都是常设的,并非针对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欧美监管镜鉴

青岛“11・22”事故后,国家安监总局开始要求下属机构就国外油气管道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交报告,作为参考。

据了解,国家安监总局主要想参考英国和美国的相关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油气产业和监管均较发达。

国家安监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予红介绍称,美国的油气管道全球最发达,而英国的油气监管体制则是建立最早的。就监管体制而言,中国的安全监管体制主要是从美国借鉴而来。

英国油气安全监管的主管机构,为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任命,规模较小,共11人,由部长、相关产业人员、公众代表等组成。下设健康和安全(即HS)执行机构,通过所属的危险物品安置指导机构进行工作,同时设地方机构。

HS执行机构支持委员会的工作是负责促进立法,其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上游,也涉及管道运输。组成人员超过2 500人,主要由研究人员、科学家、技术人员、律师等行业的专家组成。

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执行机构的成员均为英国国家公务员。执行机构中,共有1 200名监察员,这些监察员拥有执法权。其执法方式主要有:访问公司;发出整改通知书以停止危险活动;追究公司的违法责任等。

作为英美法系立法体系的典范,在安全目标指导下,英国管道安全保障的具体实施,要参照已有的安全案例。管道公司报批项目时,要一并提交符合安全案例要求的安全计划;项目批准后,即成为新的安全案例,管道公司必须遵照实施。安全案例的任何变更,都要经过HS执行机构的审查和批准。

中国石油法律事务部贺嘉认为,英国管道安全案例的实质,是企业就保证管道安全向政府作出的一种承诺。这是一种具有法律强制性约束力的义务,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同时,安全案例中也包括管道检测的内容。

具体到油气管道管理方面,以西班牙和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强调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即:对管道安全实行目标化管理,法律规定管道运营公司要保证管道安全。管道投产前,管道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供安全运行方案;获得批准后,必须按此方案严格执行。一旦管道投入了运行,运营公司将对管道安全方面的所有问题负责,具体工作包括4步骤:数据采集;完整性分析(主要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完整性决策;检查与维护;然后再进行数据更新,持续循环。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经过国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这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为认可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

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油气管道的主管部门是管道局和运输局,但这两个机构都不属于安监系统。另外,美国的城市市政方面也对管网行使监管职能。

在HSE管理方面,美国和加拿大具有很多实用性极强的强制性要求。这种模式和经验,在规范油气管道第三方施工的监督管理规范,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对第三方施工的有效警示和告知,以及管道警示标识管理方面,美加的经验对刚刚发生的大连“6・30”事故更具针对性。

譬如,美加的管道警示标识牌,除了注意提供详细信息外,还注重标识牌本身的色彩、亮度、可视度和耐用性,并在管道上方铺设管道标识带。在未设置警示标志前,不得施工。

篇9

一、 石油供应安全 (一)传统概念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石油的可获得性。对进口国来说,供应安全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石油供应安全多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性越低。从20世纪70年代起,石油安全就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这是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二)石油市场的发展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它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总体上世界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贸易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者没有使用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者受到联合国或其他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产生短缺。 (三)新的论点 今天部分人群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认为目前石油安全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共享的问题。大部分进口国渴望有一个可持续的资源和市场来保证供应安全,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来保证可持续的收入。 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了石油消费者,也伤害了石油供应者。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结束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没有什么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动用很多的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 (四)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关系方向发展。因此,估计不会再发生石油危机的看法越来越普遍。但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中指出: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还是继续存在的。并且还强烈指出:今后如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分析可看出这一点,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是一个例证。 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是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二是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供应中断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最近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已经一再突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大关。所以,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二、 为什么我国要关注石油安全? (一)石油需求劲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91~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递增6.9%,200l~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17%,石油年消费总量已达3.57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受资源条件限制,近年来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从70年代的13%下降到80年代的2.7%,90年代以后进一步下降到1.8%左右,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石油进口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石油进口增长情况见表1。2003年我国净进口原油8299万吨,成品油1439万吨,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30%以上。进口石油已成为弥补国内供应不足的重要来源。 1993 1996 1998 2000 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3-0009-04

一、引言

石油问题关乎每个国家经济命脉,关乎民生大计,关乎世界或某一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目前,对中国石油安全水平进行理论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何贤杰等从国内资源保障能力等6个方面选取10个要素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综合计算了中国的石油安全度[1]。张华林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评价,认为资源和市场是对石油安全影响较大的两类因素,战略石油储备度、储采比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是影响中国石油安全最主要的3个指标[2]。李小亮等基于PSR框架建立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对中国1993—2006年的石油安全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石油综合安全度一直在下滑[3]。李桂东等基于混沌理论,采用熵值法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中国石油安全水平处于脆弱安全状态[4]。陈军等从石油供给和使用安全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中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199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石油安全水平呈波动性缓慢上升趋势[5]。李铭等从短期和长期分别建立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了评价,认为石油市场(短期)安全随着价格变化而不断波动,石油战略(长期)安全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6]。张传平等根据中国1953—2010数据对中国石油自给量和石油供给安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保障石油供给安全的建议[7]。王桂荣等认为中国石油安全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并从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等角度提出了维护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8]。

综上所述,对中国石油安全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早期以定性为主,且关注石油安全问题的某一角度。近年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中国石油安全的文献逐渐增多,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计算等多式多样。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文拟选取对中国石油安全影响比较大的6个指标及相关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9]科学确定权重,最后综合计算中国石油安全水平。

二、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一)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来看,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经济、技术、政治、制度、运输、军事等因素。其中,资源因素是影响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石油安全度较高。经济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加方面,进而影响国内外石油市场。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开采成本,增加石油资源勘探能力,开发与利用新型能源还能缓解石油安全的紧张程度。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石油进出口国之间政治关系影响石油供应问题上。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东道国政府所制定的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进出口等的相关财税法规政策方面。运输因素主要体现在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及进口国对资源运输线的护卫能力方面。军事因素体现在国家对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能力、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主要石油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等方面。

(二)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石油安全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文献对石油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及一致性要求,本文选取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6大主导因素,即储采比、储量替换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石油消耗强度、石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储采比是反映储量储备的指标,主要是测定国内资源的安全程度,即目前石油剩余可采资源可供消费的年限,是石油工业发展潜力的强度指标。储量替换率旨在反映国内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当年消耗可采储量的比例关系,储量替换率大于10时,表示储量的增加大于储量消耗,安全程度较高。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石油净进口量与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比例,是反映本国石油消费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对外依存度越高,则安全程度越低。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是指WTI、布伦特、迪拜原油价格三种基准油价的平均值,三大市场价格分别代表了美国、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以中东地区为代表的欧佩克组织在原油定价方面的话语权。石油消耗强度,指平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费量。石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指当年原油消费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月第29卷 第3期 李凤升,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石油安全度评价三、石油安全度定量评价

石油安全度是表征一国石油供应安全程度的一项综合指标。它通过筛选若干主要指标,定性或定量分析,综合反映一国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以保障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选取上述6项指标,并用Xi(i=1,2,…,6)表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中国石油安全度。

(一)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及数据标准化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BP世界能源统计》。根据原始数据计算相应评价指标数值,见表1。

表1 2000—2010年中国石油安全度评价指标数值

年份 X1

(%) X2

(%) X3

(%) X4

(美元/桶) X5

(吨/万元) X6

(%)

2000 1507 095 034 2823 023 2220

2001 1469 067 031 2435 021 2180

2002 1424 081 033 2493 021 2230

2003 1434 102 039 2890 021 2120

2004 1416 127 047 3773 022 2130

2005 1373 091 044 5339 021 1980

2006 1493 101 048 6429 020 1930

2007 1520 132 051 7112 018 1880

2008 1518 108 054 9699 017 1830

2009 1556 127 056 6176 016 1790

2010 1564 108 059 7904 016 1900

注: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由于表1中的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情况,现对原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把不同指标数据转化成相同量纲的数据,使各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变换公式为:

X*ti=Xti-Xiσi

(1)

其中,Xi和σi分别表示第i个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二)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对标准化之后的样本矩阵,借助软件Eviews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评价指标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样反映的石油安全度就不够准确。为了消除指标间的重迭信息,同时简化计算,本文采用主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即从原来比较复杂的相关矩阵内部找出几个主因子,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利用相对较少的数据研究石油安全度。

表2 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指标 X1 X2 X3 X4 X5 X6

X1 100 039 056 057 -073 -057

X2 039 100 076 052 -047 -061

X3 056 076 100 087 -084 -090

X4 057 052 087 100 -084 -091

X5 -073 -047 -084 -084 100 090

X6 -057 -061 -090 -091 090 100

(三)确定主因子的个数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之一是减少变量的个数,这就需要综合考虑样本总方差的量、特征值的相对大小以及各成分的意义等。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利用软件可求出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见表3。

表3 特征值及解释比例

主成

分 特征

值 相应特征值

与后一项的差 对总方差

的贡献率 累积

特征值 对总方差的

累积贡献率

1 454 383 076 454 076

2 071 020 012 526 088

3 051 038 008 576 096

4 013 006 002 589 098

5 007 003 001 596 099

6 004 — 001 600 100

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现确定主因子的个数k=3,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Λ=[454,071,051]

(四)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利用软件,可求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V,见表4。初始因子载荷反映了主因子与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4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 PC1 PC2 PC3

X1 034 -056 070

X2 033 073 048

X3 045 024 -009

X4 043 -007 -040

X5 -044 031 012

X6 -045 -002 030

以相关系数矩阵R为基础进行主成分信息提取。采用Jacobi旋转变换标准算法将R矩阵分解为一组相互正交的主成分。把VΛ-1/2定义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并记为D,即

Di×j=VΛ-1/2=016-066099

016086068

021028-012

020-008-056

-020037017

-021-002043

(五)确定权重

由于V和Λ来源于原指标体系的相关矩阵R,一旦R矩阵给定,则相应的主因子载荷矩阵D是唯一的。主因子载荷矩阵D描述了原始指标因子和提取信息后的主因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利用相关矩阵R与每一列主因子载荷向量dj建立回归方程:

R×aj=dj

(2)

对系数向量aj求解,得

aj=R-1×dj

其中,aj=[aij]反映第j个系数主成分分量的贡献,它与对应的方差贡献率Ej的乘积便是所要求的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βi,即

βi=∑3j=1aij×Ej/∑3j=1Ej, i=1,2,…,6

(3)

可得:

βi=031029011015013011T

然后,对βi按式(4)归一化可得石油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5。

wi=(βi)/∑6i=1βi

(4)

表5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权重

指标 X1 X2 X3 X4 X5 X6

归一化权重 028 027 010 013 012 010

(六)综合计算中国的石油安全度

对2000—2010年的储采比、储量替换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石油消耗强度分别参考基准值30、10、03、01来处理,对于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石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这两项逆向指标按式(5)处理,归一化后的各项指标数值见表6。

X′i=(Xmax-Xi)/(Xmax-Xmin)

(5)

表6 2000—2010年评价指标归一化数值表

年份 X1 X2 X3 X4 X5 X6

2000 050 095 088 095 000 002

2001 049 067 097 100 -013 011

2002 047 081 091 099 -011 000

2003 048 100 069 094 -010 025

2004 047 100 042 082 000 023

2005 046 091 054 060 -006 057

2006 050 100 039 045 004 068

2007 051 100 032 036 020 080

2008 051 100 021 000 033 091

2009 052 100 012 049 042 100

2010 052 100 005 025 039 075

石油安全度各年的综合评价值为

Ct=∑6i=1X′ti ×wi

(6)

其中,Ct为t年度石油安全度的综合评价值;X′ti 为t年度Xi归一化后的数值;wi为Xi的权重。

根据式(6)可得到2000—2010年中国石油安全度数值,见图1。

图1 2000—2010年中国石油安全度四、结论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石油安全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其一,储采比、储量替换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石油消耗强度、石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6项指标对中国石油安全度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8、027、010、013、012、010,国内资源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最大。

其二,从计算结果来看,2000—2010年中国石油安全度总体在054~064之间波动。若将安全警戒分为五级:Ⅰ级为1~08,表示基本安全状态;Ⅱ级为08~06,表示弱安全状态;Ⅲ级为06~04,表示不安全状态;Ⅳ级为04~02,表示很不安全状态;Ⅴ级为02~0,表示严重不安全状态。则中国石油安全度处于Ⅱ级和Ⅲ级之间,即为“弱安全”和“不安全”,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其三,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石油安全度成小幅波动状态。2009年主要是由于资源因素导致安全度有所上升,但2010年由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已接近60%),以及原油价格的上升,导致中国石油安全度有所下降。总之,随着石油消费需求的增加,石油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当前,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正持续增长。基于维护石油安全,中国要在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要采取全球能源战略,降低石油进口集中度,加强国际石油合作,同时降低石油消耗强度,提高石油储备水平,以确保中国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贤杰,刘增洁,吴初国,等.我国石油安全评价及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2(10):27.

[2] 张华林,刘刚.层次分析法在石油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6,26(4):135137.

[3] 李小亮,陈彦玲,董正信.基于PSR框架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16(1):6266.

[4] 李桂东,马广兴,何双.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石油安全评价及预测[J].能源与节能,2011(11):1114.

[5] 陈军,成金华,吴巧生.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评价:1990—2006[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6268.

[6] 李铭,王高尚,于汶加,等.中国石油资源安全评价[J].地球学报,2010,31(5):686692.

篇11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较大的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供不应求,可以预见的是,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作为中国石油,必须要勇于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二、国际市场是我国石油的重要来源

我国石油经过50年的开发,目前大庆、长庆等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依然不能保证中国目前的需求。其他油田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几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情况,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国际环境对中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1.中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美、日等国的油气战略竞争仍然突出。

2.世界资源的博弈和争夺形势严峻,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并且通过能源通道的保护,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石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能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价格是否能保持一定的合理范围,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是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各经济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由于石油的特殊性、资源性、稀缺性,它已经不仅仅只有商品属,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波动频繁,影响巨大。

四、如何确保实现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加以加快石油储备建设,特别是在我国的各个战略地区进行合理分布,并且通过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成功率不高,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协同能力。加大在中亚等地区的多方面协调力度,加大石油资源的进口,不断提高资源的分布多元化水平。

篇12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市经济、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继续着力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康工程和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石油、化工系统广大职工的安全健康意识和素质,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生产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积极性,增强杜绝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遵守劳动纪律的主动性和能力。坚持把行业基层班组作为竞赛活动的着力点和推进点,突出"六型班组"特别是"安康型班组"创建活动,吸引更多的石油、化工行业企业职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班组和职工中形成"比安全意识、比遵章守纪、比规范操作、比安全技能、比安全成效"的热潮,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安康杯"竞赛活动纵深发展,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建功立业。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2011年度石油、化工行业参赛企业数、参赛职工人数的基础上,2012年实现参赛企业和参赛职工数分别增长12%,参赛企业班组100%参赛,参赛企业年度内无死亡、无重伤、无重大职业危害事件发生,参赛企业无重大安全生产、火灾、爆炸、危化品泄露、交通等事故,参赛企业安全隐患整改率95%以上,参赛企业全部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

二、竞赛主题、参赛范围、活动方式和内容

(一)竞赛主题: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加强班组安全管理。

(二)参赛范围:市境内的石油、化工行业企业。

(三)活动方式:紧紧围绕竞赛主题,面向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一线,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实际,争取各方支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安全生产和宣教活动。

(四)活动内容:全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要始终将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双十"活动,即在传统"十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新的"十个一"活动:写一封安全家书、编唱一首安全歌曲、发一条安全短信、编一组安全警语、剖析一个典型案例、掌握一项安全技能、搞一次安全小革新、开展一次系统安全知识竞赛、参加一次事故演练、开展一次隐患和危害排查治理活动。通过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引领行业企业职工积极参加企业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和监督等实践活动,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富有特色和实效;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突出班组建设,开展"企业劳动保护合格、示范班组"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六型班组"创建工作,积极树标立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程;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职工安全健康健康知识培训和普及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安全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好职工安全卫生知识学习和竞赛活动",组织企业和职工进行竞赛相互观摩学习和双向交流实践活动,使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加强"安康杯"活动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以"找出身边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活动为载体,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网络体系和个人自查工作台帐,开展好群众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排查活动,开展好自查自纠和互查工作,切实加强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防范治理;继续推行"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宣传周"等活动,继续推行"一法三卡"、"职代会保安全"、《安全检查表》,全面推行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书》,确保2012年度全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书》签订率达到96%。

三、竞赛活动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市石油、化工行业"安康杯"竞赛活动组委会和办公室要加强对竞赛活动的领导和督导检查,石油、化工行业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专人负责,措施有力,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

(二)部署动员。市石油、化工行业"安康杯"竞赛活动组委会及办公室负责对石油、化工行业"安康杯"竞赛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全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工会、安全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2012年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对列入全市和企业重点工程、重点推进调度项目、重点节能减排项目、重点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进一步形成浓厚活动氛围和行动,确保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安康杯"竞赛活动取得扎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