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0-16 20:11:35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篇1

美国县一级的推广经费来自联邦、州政府、县政府及其他4个渠道,分别约占15%、50%、25%和10%。各州的情况不太一样,分担比例也有些差异,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推广经费6640万美元,4个渠道分别占33%、18%、22%和27%,其他渠道包括争取到的竞争项目、私人捐助、利息等。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用于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少部分用于项目执行、设备、办公维护等。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经费使用中,79%用于人员工资、福利,人均7.7万美元;用于项目、设备、办公维护等只占21%。派克县推广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每年有30万美元资金,来自联邦、州的占36%,来自县政府的占64%,办公等费用支出约4万美元,其余均为工资,人均5.2万美元。县级推广办公室的仪器设备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办公和培训所需的基本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关土壤化验检测等都是依靠社会机构,同时也与其依托技术力量强的州立大学有关,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由大学帮助解决。美国将推广经费优先用于人员工资,确保了推广队伍的稳定,推广人员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收,而是集中力量做好推广工作。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县、乡两级,现行管理体制下,人员工资和推广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于现行的财政制度以及大部分县乡财政不宽裕等原因,人员工资等人头经费严重不足,经常性推广经费也严重缺乏,只能依靠创收和争取项目来维持,难以保证经常性业务工作开展,也难以稳定推广队伍。应积极争取提高国家和省、市财政资金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比例,探索改革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优先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推广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更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推广农业知识从青少年抓起

美国农业推广一条重要经验是从娃娃抓起,向他们传授有关农业知识,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其中一项很成功的措施是长期实施4H(head、heart、hand、health)青年教育项目。该项目起源于1902年俄亥俄州的克拉克县,当时的乡村学校举办了一次有30名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玉米收获、庭院种植、土壤测试、识别野生生物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陆续成立了许多俱乐部,俄亥俄州立大学决定利用该大学试验站和农学院,协助开展俱乐部工作。在州立大学的推动下,到1905年全州建立了更多的俱乐部,有16个县2000多名年轻人参加了农业俱乐部项目,活动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因此获得了州推广负责人的职位,他的任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推广机构介入青年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4H项目的发扬光大。随着4H项目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扩展到全美国50个州,4H项目不仅仅是面向农业社区的项目,而且延伸到了城市,成员资格面向所有5~19岁的年轻人,不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如何。4H项目主要培养年轻人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年轻人的素质和技能,有助于青年人今后选择适当的生活和职业,其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终身的。目前,4H项目已经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青年人服务项目,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途径,其经验扩展到80多个国家;4H成员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社区成员达到700万人,城市、城郊和校园成员超过6000万人。美国4H委员会自豪地宣称,该项目在应用研究和未来领导者培养方面的影响已经超越任何一个其他青年发展项目。我国农技推广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农民的培养明显不够,对年轻人普及农业知识更不够,既不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产业,也不利于社会公众对农业的了解和支持。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为我国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加大现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以外,还可依托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积极介入对未来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搭建技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美国农业推广机构非常注重搭建交流平台,传播和推广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最典型的例子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广部门举办的“农场科学展览”(FSR)。该展览每年一次,已举办52届,成为美国农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参加的有政府部门(如美国农业部、州农业厅)、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机生产企业、农药肥料种子生产企业、农业保险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相关协会(大豆协会、谷物协会等)、农场主、农业爱好者等,每年超过13万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正如展览海报上所说,“无论你生活在哪,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农场科学展总有你需要的东西”。每次展览持续3天,举办地点固定在伦敦县农业中心,年年有主题,2014年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体验”。展览会为涉农各方提供了学习交流和贸易的机会,除了企业产品的展示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介绍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新的农业装备。2014年农场科学展的现场展示的内容包括州立大学推广专家在示范区现场讲授玉米、大豆生产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的有关知识,通过现场展示和录像介绍农业实时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的信息、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展会还举办许多讲座和论坛,内容包括无人飞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玉米栽培管理措施、肥料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改良、有机农业认证、农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盆栽草莓技术、植物病虫诊断、土壤质量评估、水塘管理、外来入侵生物、野生生物管理、资源保护等。农场科学展能够长期举办,并广受各方欢迎和好评,其他州的企业和农场主都慕名前来,充分说明州立大学推广机构搭建的平台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展览会不需要政府出钱,而是实行门票制以会养会,门票提前购买7美元一张,可在俄亥俄州各县的推广办公室购买,也可从网站上购买,现场购买10美元一张。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在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活动,如植保、种子和肥料的“双交会”,为推广机构、农药肥料生产企业、种子企业、经销商、农民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国的“农场科学展”相比,我国展会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还需要创新。比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在展会中的比重、举办综合展览、丰富展示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参加等等,让“双交会”更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农技推广,更好地服务农资经销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民。

4垂直的农业推广队伍管理体制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其中县级是州推广办公室的派出机构,人员和资金都由州推广办公室管理。美国共有农业推广人员11946人(2010年数据),平均每人服务176个农场,面积46万亩;俄亥俄州有680名推广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10个农场,面积9.6万亩。美国农业推广的联邦资金、州政府资金、县政府资金都拨付到州农业推广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推广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购置维修、差旅费报销都由州农业推广办公室专门的财务部门办理,这种机构设置为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合作资助推广奠定了基础。联邦推广资金由农业部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负责管理和分配,包括竞争性资金、惯例资金、国会指定资金三种类型。竞争性资金用于支持研究、教育和推广,经过专家评审团严格评审后才能拨给申请人,竞争非常激烈;惯例资金是依据法律规定基于全州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量和农场数量等规则直接拨到州推广办公室;国会指定资金是国会每年通过特殊拨款账号,交由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管理的专项用途资金。州政府配套资金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联邦拨给州推广办的惯例资金要求州政府资金配套,州政府同时根据农业推广需要增加财政支持。根据合作推广规则,县政府要配套推广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美国农业推广机构的垂直设置体制,有利于推广资金的统筹和区域间的平衡,有利于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县级政府无权解雇县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当某个县的推广人员不足时,州推广办公室可以指派邻县的推广人员补充。佛罗里达大学2014年曾做了一个专题研究,随机调查了140名在县级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对工作的满意情况,其中满意的达到80%,不怎么满意的仅占15%,无所谓的占5%,充分说明美国对基层推广人员队伍的管理是基本符合推广人员愿望的。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推广机构设置也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我国的推广机构是按行业设置,力量比较分散,总体实力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但是基层的与美国差距较大。主要是美国的农民数量少、素质高,许多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主动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强;而我国推广面对的是数量众多、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民,因此基层推广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我国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对我国县乡一级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在乡镇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很难体现和发挥,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大部分农业乡镇的财政状况不佳,不能保障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经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了许多农技推广以外的工作。因此,解决好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十分重要,应当明确乡镇推广机构和人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统筹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经费和人员力量,稳定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现代农业的作用。

5农业推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美国农业论文篇2

一、中美贸易的比较优势检验

本文将以中国和美国之间农、林、牧、渔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工资率和出口净额为例,检验中美贸易在农产品方面是否遵循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中国出口净额=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

以上所使用的中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数据主要来源于WTO世界贸易组织网站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相关年度的数据。

一国劳动生产率=该国的农业增加值/该国的就业人数

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相对工资率=中国农业行业的平均工资/美国农业行业平均工资

以上相关指标计算所涉及的数据均为年度数据。其中,中国的农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林、牧、渔业的相应年度的数据,中国农业行业平均工资全国的数据因为无法获得,我们使用“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代替,这可能会对我们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的农业增加值和平均工资我们使用的是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上的行业年度增加值和劳动补偿。两国的农业就业人数来源于ILO国际劳工组织网站。外汇数据使用的是中国银行网站人民币兑美元远期外汇牌价十二个月中间价。

(二)实证检验

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和公式分别计算了中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并对他们从1998-2008年11年间的相对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由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一直远远低于美国,从1998年至2008年的11年间,这种差距呈现出了一种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对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0.0026下降到2008年的0.0008。

由表2可知中国农业行业的年平均工资小于美国,并且绝大多数年份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从1998年到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相对工资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0.06上升到2008年的0.12。这说明对于农业产品而言,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虽然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逐渐的丧失。

由以上的分析,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我们可知中国与美国之间中国应该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美国为净出口国。实际的情况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净出口额的比较分析来检验。

通过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知,中国从1998年到2008年一直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出口额的比重很小,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证明随着中国与美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业产品也在逐年的增加。同时,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工资率的上升也是中国处于更大的劣势。由图1的折线图我们也可以直观的观察出这种趋势,这些都基本的证明了李嘉图比较有的结论在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确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工资率的计算,得出了中国在农业产品方面的劳动生差率远远低于美国,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中国的相对工资率虽然小于美国,大概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证明相对于美国中国农业人口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文章通过中美两国间农业产品净出口额的变化情况,验证了中国从1998年-2008年一直为进口大于出口,1998年进口为中美农业总贸易额的60%左右,到2008年已经增加为80%多。基本上证实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参考文献:

[1]吴学君,我国花生及花生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分析――基于1997-2007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年6月。

美国农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149-06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Coolidge)政府时期(1923~1929),恰是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转变时期,也是农业逐步失去主导地位的时期,因此农业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之一。这一时期关于农业发展道路的辩论将经济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进而引导全民进行关于农业发展的大讨论,政治精英、农民、劳工和企业都参与到这一大辩论中来,其中尤以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与国会的辩论斗争最为激烈,从而开启了一战后美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侧重于《麦克纳里——豪根法案》本身及其运动,而对卡尔文·柯立芝政府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侧重于以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为中心,关注1920年代经济繁荣中的“另类”——农业,通过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与国会辩论来明晰卡尔文·柯立芝政府对于农业发展问题的积极干预和调节,拟纠正大众对卡尔文·柯立芝政府“无为而治”的印象。

一、辩论的背景

为适应一战大量农产品的需求和增加利润,美国农民在1917年~1918年大量盲目借贷、运用新式农具等机器以开垦成千上万的处女地来促进和扩大农业生产。但从1920年开始,随着欧洲农产品市场的萎缩,美国农业逐渐进入萧条期,农产品价格一落千丈。1920年~1921年间,棉花的价格从1磅1美元降至20美分;谷物价格降幅达到10倍,以1吨煤的价格为标准,1919年6蒲式耳谷物和其等值,但到1921年需要60蒲式耳谷物才和其等值。农产品价值也急剧萎缩,以农产品255000000吨为例,“1919年,价值大约是15423000000美元。而在1921年,价值仅仅是6934000000美元,2年后价值达至8489000000美元”。农产品价值的萎缩,造成了农民收入的急剧下降。“1919年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大约是1774美元,1920年下降到964美元。1921年,通过不是完全相类似的数据得出是1075美元。1922年,农业部通过对6000个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是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971美元”。农产品价值的萎缩,也加速了农场的破产速度。“在1905~1914年期间,平均每10000个农场仅有1.5个农场破产,而到1920年就上升到20个农场,1922年上升到21.51个农场,在其余的二十年代时期都持续在100个农场左右”。农产品价值的萎缩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下滑,造成了农业劳工生活的窘迫。以农业劳工按照每年每月的平均工资为基准,“1920年,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7.24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65.05美元。1921年,寄宿式劳7~7~资是30.25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3.58美元。1922年,寄宿式劳工工资是29.31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2.09美元”。美国农业的流动资金投入持续下跌。当时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主席威廉·格林(WilliamGreen)认为农民处于经济烦扰之中,投资金额利润在持续下降,他指出:“从1920年以来,投入农业的资金已经亏损了20000000000美元。”

在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1920年~1921年的农业危机相对于19世纪的农业危机(1819年、1837年、1857年和1893年)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一战之后,农业、农业劳工和农民问题特别突出,一直困扰着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了应对农业在一战之后的萧条局面——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和农民收入的降低,促使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来探寻拯救农业的方式和方法。一些农民积极地加入到激进的劳工组织,并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的政党或联盟,如华盛顿农民劳工党、爱达荷进步党、俄克拉荷马农民劳工重建联盟。这些政治组织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政治生活。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却认为解决目前农业困境“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就是由农民自己来经营至回归到收益水准”。1921年5月,参议员威廉·凯尼恩(WilliamS.Kenyon)邀请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州的参议员到华盛顿探讨当时的农业问题。后来这些议员被认为是代表农业地区利益的“农业集团”(FarmBloc)。这一集团开展了积极游说政府和争取国会立法的运动,从而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运动,将农业问题由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自此开始,来自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地区的强大农业集团推动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以便运用国家的力量找到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这一时期,在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之下,农民和劳工也进行有效合作并影响国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劳工的法令。192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信贷法》(AgricultureCreditsAct)。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国家农业的利益,提供个人信贷的便利,主要内容是“农业地产银行系统承担着向国家农业贷款,但可以提供长期的贷款,期限从6个月到3年。……根据该法令设立联邦农业贷款银行附属的12家农业地产银行。农业地产银行对银行、信托公司和信贷股份公司所握有的农业票据再贴现,并凭借仓库收据可向合作组织和其他农业集团提供为期6个月至3年的贷款。在当局授权之下为了农业目的,银行和相关机构能够发行可担保信用的公司债券,这将会使原来的资本扩大10倍”。该法规定“审核员负责审查、检查和控制某些农业信贷公司向农民贷款。这些公司仅被授权赋予贷款的扣押权——扣押货仓农产品和牲畜。农民被要求农产品作为抵押贷款,农业信贷公司的最低资本股份是250000美元”。这些资金贷款实质上是被用于干预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以促进农产品市场和主要股票的稳定。随着该法的实施,美国农业开始出现初步的好转。

二、辩论的展开

面对美国农业的境况,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在1923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政府没有什么复杂的救济方案,没有制定价格的计划,稳定农业的任何资金也不会求助于公共财政。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农民自己操控农业,这是唯一真正的重建源泉。”而当时的农民依然坚持其古老的信条:“深信‘人民’必须控制政府;政府必须抑制拥有不对称财富和权力的极少数人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因此,农民希望通过政治道路来解决农业问题。这一时期许多农民开始支持新兴的计划——政府分配过剩农产品的机制。这个计划源于莫林拖拉机公司经理乔治·皮克(GeorgeN.Peek)的计划。乔治·皮克、查尔斯·麦克纳里、吉尔伯特·豪根、农业部部长亨利·坎特维尔·华莱士(HenryGantwellWallace)等人一致认为:“关于农产品的公正价格是必须的,以国家当前一般的价格指数为准,将战前农产品的价格挤入到一般价格指数当中去。这种比率价格需要每年进行估算,并通过波动的关税进行保护。”

1924年,来自农业地区的俄勒冈州参议员查尔斯·麦克纳里(CharlesL.McNary)和衣阿华州众议员吉尔伯特·豪根(GilbetN.Haugen)首次向国会提交了解决农业问题的议案,后来命名为《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McNary~HaugenBill)。《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关于紧急情况问题,规定了实施农产品紧急状况法案的条件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关于管理机构问题,成立一个美国农业进出口委员会,由包括农业部长在内的5名成员组成,其中4名成员由总统直接任命。行政委员每年的薪俸是10000美元。三是关于公司问题,成立美国农业进出口公司。该公司有权管理、经营市场、加工、购买和销售基本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还有以下特权:订立合同;以仓储管理人的身份担保管理仓储业务;拥有负债证明书,为避免可能的风险买进和卖出国外货币。该公司出售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不低于比率价格(RaftoPrice);在国际市场以获得的最佳价格为准。四是关于价格问题,目前农业产品的价格是比率价格为基准,通过综合考虑1905~1914年农产品和商品价格以及当前劳工部的价值指数得出。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是不低于比率价格。五是关于关税问题,对国外农产品实行高关税,保证国内农产品不低于比率价格。”该法案得到中西部农业地区农民、农产品销售企业和乳制品企业等相关农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小麦产区的农民最为积极。对于该法案我们应该看到:设立行政委员并发放薪俸,这无形之中还扩大了官僚机构,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比率费用主要是以均衡费(EqualizationFee)方式由授权公司或者其他人支付,关于均衡费问题,名义上是费,实质上是强制性的税。但该法案辩解说“这是为了维护商业秩序而实施征税权的有效实践”。这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价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正值1924年的总统选举之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卡尔文·柯立芝对于农业问题表现得非常谨慎。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一直宣称当时不确定《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是否有利于农民和农业劳工,他说:“因为目前该法案的争论非常激烈,如果我的调查使我得出该法案有利于农民的结论,我将支持该法案;如果是另一种调查结果,这将使我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不想支持该法案。”而新进步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拉福莱特(RobertM.LaFollette)却明确提出国家要为农民利益保证农产品价格。在罗伯特·拉福莱特中西部地区的10次演讲中有4次涉及农业问题,“在堪萨斯城,他批评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第蒙城,他批评联邦贮备体系的反农业政策”。罗伯特·拉福莱特的总统竞选理念不是反映新兴无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思想,而是在走第三条政党的和平道路,这也深深地吸引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农民喜欢投票给罗伯特·拉福莱特,因“拉福莱特看起来清楚地表达了农民对于通过调整社会和经济秩序而获得巨大财富的犯罪分子的愤怒和厌恶”。

从1924年到1929年,该法案几经修改,逐步扩大农产品的救济范围,但主体内容依然是1924年版的。该法案多次被中西部农业地区的国会代表提交国会,这与农民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关于美国农民家庭的情况,1928年美国国会档案文献记录如下:“最后的人口统计报告认为10%的农民能够使用自来水;7%的家庭能够使用天然气或电力;大约38%的家庭使用了电话。在一些农民喜欢居住的地区,这一百分比会高一些。”这就促使农业集团一直在通过国会立法来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困境,而且他们认为《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是农业摆脱困境的妙策。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表示理解《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的客观性,但他说:“我目前还不能够相信该项法案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理由是它还处于专家的调查和评估之中。”对于早期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在卡尔文·柯立芝政府内部意见是不一致的,商务部部长赫伯特·胡佛是反对该议案的;农业部部长亨利·华莱士是支持该议案的,希望农业部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当时的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并没有进行调停和表达明确的意见。1924年7月,该项法案没有在国会获得通过。1924年10月,支持该法案的农业部部长亨利·华莱士去世,这对于农业集团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而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也由此逐步统一了意见。1926年5月,该法案在国会又一次没有通过。1926年10月,当时的财政部长梅隆也对《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该法案将会增加消费五大农产品消费者的生活支出。我们将会出现愚蠢的景象:美国将用公共财政补贴五大农产品的生产者,结果是降低了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同时有助于国外的消费者,他们将会获得低于美国水平价格的美国产品。”卡尔文·柯立芝认为:“过去和未来成功的第一要义是政府的节俭,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说,自1921年以来,联邦政府已经为农业问题付出了诸多行动,“放松贷款、鼓励合作市场、实施农产品及其农业研究、改进运输状况、增加关税、减少税收以及调节包装公司、牲畜围场和仓储”。所有这些措施使得卡尔文·柯立芝相信农业问题已经成功地被控制。

在1925年的总统咨文中,卡尔文·柯立芝说:“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决定保持他们经济的独立自主,他们也不喜欢政府进行干预。”但农业的消费指数在持续地下滑,“小麦的消费指数从1909年217磅下降到1925年的180磅。马铃薯的消费也下降了,1925年的消费比1919年减少了4磅,即下降了8000000蒲式耳或者是下降了总产品的2%~3%”。因此,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和农业集团争辩得非常激烈,互不相让。为了尽快挽救农业危机,农业集团将农业问题和国家森林问题合并起来提出法案。1926年2月10日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写给卡尔文·柯立芝总统的官方文件中说:“我们的会谈涉及参议院会议574号文件,关于一项法案:提供合作以保护濒危的农业和自治区的利益,并且保护在圣巴巴拉、洛杉矶、圣贝纳迪诺和克利夫兰国家森林免于火灾。我请求你进一步地考虑该法案对国家和联邦政府的重要性。……我希望尽快获得100000美元的财政拨款以使得该委员会尽快在第一年进行高效地工作。……因此我建议该法案能够被修改以在1927年6月30日结束时获得不超过100000美元的财政拨款,其余的拨款可以被延迟到1931年6月30日结束。”1121(17)上述议案的具体财政拨款是“截止到1927年6月30~1931年6月30日,每年的财政拨款是200000美元”。

1926年12月修正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将稻米产业和相对繁荣的烟草产业放入日用品的保护之列,这使得这两种作物的农民很支持该议案。中西部的共和党人认为麦克纳里一豪根运动给他们提供了保持国会地位和控制共和党的机会;而人认为这次运动给他们提供了1928年胜选总统的机会。当时国会中的一位领袖亨利.雷尼(HerLryT.Rainey)说:“一些农业领袖认为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会否决该议案。如果他那样做了,那么在1928年只有上帝帮助共和党人竞选总统了。”1927年2月,国会顺利地通过了麦克纳里一豪根议案,“在众议院214票赞成,178票反对;在参议院是47票赞成,39票反对”。

1927年2月27日卡尔文·柯立芝否决该议案,其缘由是:“它是对农场的一种奖励;支持狭隘的农民群体观,仅仅包括耕种棉花、玉米、水稻、烟草、小麦和养猪者;为了保护一部分农场主和农民,运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在国内市场人造定价。最后的结果就是农场主不顾国内市场的萎缩,继续扩大产量,运用该法案在国际市场上倾销美国农产品,最终造成国际市场的关税壁垒。”简而言之,卡尔文·柯立芝总统认为:“该法案是违反美国宪法的,它侵犯了行政权威,并且它的条款导致生产过剩,将伴随膨胀,甚至不可避免的崩溃……还将产生巨大的官僚机构。”遭受了1927年的重大挫折之后,在新的第70届国会中,农业集团的力量再次集结,并游说其他团体支持该法案,还将该法案扩大到所有农产品。在1928年,《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再次在国会两院被表决。4月2日,参议院以压倒优势通过该法案:53票支持,23票反对;5月3日在众议院也获得巨大胜利:204票支持,122票反对。

但1928年5月,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又一次否决了该法案。自此之后,这一时期农业发展道路的大辩论也进入了尾声。卡尔文·柯立芝详述了否决的理由:“一是关于定价问题。该法案伪装了政府定价的法规;通过政府控制购买和销售农产品的法规很明显是政治手段,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计划。……经济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尝试的恐怖和无效。二是关于平等费的问题。这是该法案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出售税费的问题。这绝非仅仅是对生产者的捐助,这是对商品转换给消费者时的征税,这种负担是显而易见地转嫁给了消费者。……这些税款或费用将不是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而是为了加工商和出口商这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而让出这些补助金……该法案实质是运用政府的强制权力去实现某些特权组织的利益,实际上设想出一个比上述措施更加罪恶昭彰的雇佣实例来,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三是广泛的。这史无前例的的苛政将会令整个国家底层的农业企业和经销商非常失望。涉及许多不同的等级、数目和各种商品的成千上万个合同将会和下面的委员会签约。该委员会由以下企业组成:4400家面粉厂,1200家肉类包装工厂,3000多家棉花和羊毛工厂,2700家食品加工厂。四是鼓励中间人谋取暴利和浪费分配经销。如去年否决中指出的那样,该法案的措施看起来对于国家的农民减轻萧条是可信的,实际上该议案仅仅是对出口公司、包装公司、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纺纱厂和其他加工企业有利。他们的利益被明确地确保了。五是刺激生产过剩。该法案抵制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经济法。提高价格减少消费,但他们还增加生产。这两个条件恰好给整个计划招致灾难。六是有助于国外的农业竞争者。这个令人惊异的建议将会提供给国外劳工比美国更加便宜的食品,这是以美国农业企业的花费为代价的,因国外农民不会担负和美国一样的费用,国外的农民是通过削减劳工的工资来降低食品价格的。……这项法案不可避免地刺激生产商通过在世界市场倾销生产过剩产品来增加出口。同时,这将带来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将很快达到很低的价格以致于全国的农产品批发也缩减,这期间伴随着道德败坏和某些巨大损耗。……进一步说,当该委员会以低价持续地向国外市场倾销时将直接导致和许多国家的冲突,因这些国家也实行抛售和类似的贸易法规,并且他们也保护本国的农业企业。因此我们会面对这些消费国家疯狂的报复性歧视。这将使得我们过剩产品的市场变得狭窄,逼迫我们进一步减低价格,结果是我们加重了同等税收。”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坚定地反对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认为这一法案违背其政治信念,这种政府确定农产品的价格将践踏农民所珍视的独立性,指出“政府从事买卖农产品的行为是定价行为,运用政府的资源有选择地帮助一部分人,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具有潜在的不能实现的的困惑”。

其实,《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实质上是变相地提高农产品价格,这不仅不会调节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会鼓励农民继续扩大再生产,结果会造成美国国内农产品的膨胀,也会造成到国外倾销过剩的农产品,这都会造成已经解决的一些农业问题再次出现。农业集团确实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美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在1926年,农业集团不支持1926年的《铁路劳工法》。

实际上,卡尔文·柯立芝也在关注美国农业问题,倡导农业合作思想,组建农业合作社,这可以脱离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控制。因“3家大烟草公司购买将近美国烟草产量的50%,13家面粉工厂购买50%的小麦产量,3家包装公司购买全国25%的牛和猪。6家制造厂生产农业机械”。所以,卡尔文·柯立芝极力推崇和支持《柯蒂斯——克里斯普法案》(Curtis~Crispbill),该法案规定“美国将设立联邦农业委员会,通过运用250000000美元贷款给农业合作社,以使易腐烂的农作物远离市场过剩的危机”。但遗憾的是该议案却没有获得农业集团的认同和支持。

几经修改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最后还是由于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治理理念和政策与农业集团的农业政策相矛盾,最终没有变为美国法律。但这场农业发展道路之争最初是单纯的农业治理理念和政策之争,最后转变为政党内外竞争的政治问题;广大美国农民、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卷入其中,展开了全民关于农业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拯救处于萧条的美国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影响了以后政府处理农业问题的政策。农民通过这次运动直接获得了在华盛顿的利益代表,为以后影响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奠定了基础。

几经修改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已经背弃了农民和农业集团的初衷:减轻农业贷款的困难;控制经销商和中间人;提升协调市场的能力和复苏国际贸易。甚至其领袖级人物参议员查尔斯·麦克纳里也将这场农业救济运动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他“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一直寻求在参议院领导层建立稳定的地位,农业救济也不是他一直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也再一次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将经济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处理是行不通的。

三、辩论后的农业发展之路

正是在与美国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过程之中,卡尔文·柯立芝及其政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

卡尔文·柯立芝本人非常认可农业在美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在1925年12月美国农业局的联邦会议上,卡尔文·柯立芝说:“美国农业的力量、品质和伟大造就了美国的力量、品质和伟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卡尔文·柯立芝将运用行政力量去解决农业问题,更不意味着他将支持花费国家巨额财政收入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而是要通过经济的力量进行引导和调节。卡尔文·柯立芝在1926年总结美国国家繁荣的原因时更加明晰了他的观点,他说:“我们国家的繁荣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国家税收的减少和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是消除了各种浪费;三是全面提高了效率水平。”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政策吸收了汉密尔顿的农业思想,认为“农业的繁荣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础。制造业必须依靠农民,不仅因为农民提供食品,而且因为他们销售商品”。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合作思想与其佛蒙特的农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早在1890年,为了自己的羊群,卡尔文·柯立芝的父亲在佛蒙特农场和邻居建立了纳什奶酪工厂。面对自1921年以来的农业萧条局面,卡尔文·柯立芝鼓励进行经济政策引导。卡尔文·柯立芝根据基本的经济原则得出结论,认为造成农业的困境是“‘中间人’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占据了太多的利润,农民应该自愿地有秩序地进行合作以便获得更大的销售利润份额”。

美国农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一、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

1.美国以立法确保农行科研经费的落实。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法律、政策等权威的方式,来硬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财政支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财政支出必须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要求各州县政府必须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

2.日本以立法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日本政府早在1956年以法令形式《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的有关规定》,并且沿用至今。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向农户发放技术引进资金,稳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普及事业所需经费,也是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国家提供“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主要用于:配备农业普及人员,农村青少年培养,普及员培训,开展活动所需仪器设备等。这些定额支付补助金,受《补助金等预算执行适当化法律》的约束,只能用于普及农业,不得挪作他用。

二、政府是农业科技的主要投资主体

1.美国强调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主体的合理配合。美国农业科技经费来源有三个途径,即联邦政府预算拨款、州政府预算拨款和私人企业自筹。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与重点不同,农业部系统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为主,国家科学基金及其他机构也提供2.6%支持尖端技术研究,还从企业及销售产品、技术服务等获得0.4%的资金。美国州政府负责对州农业实验站进行预算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关系本州农业生产的科教活动与项目;而美国农业科教的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具有市场潜力和高额利润的开发性研究。

2.日本政府是农业投资的最大主体。日本政府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即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提供足够资金。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日本的农业补贴一直维持在高额水平,通过农业的财政补贴,提高本国农业的发展,至21世纪初,对农业的投资已超过农业GDP的40%。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固定金额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即专项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分摊;二为中央根据地方的特殊业务活动而提供补助经费,称为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

三、政府重视农业教育

1.美国注重农业教育的普及。发展科技服务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供正规农业教育,并普遍开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美国政府除赠地兴办农学院之外,还提供资金在贫困地区兴办中小学,在农村中学开办农业课程,在农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各州的研究中心、试验站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以农业生产者为对象,期限不同、内容不一的各种培训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2)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学院的短期培训班,也有农技推广和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美国政府规定,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

2.日本重视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日本在发展全民普通教育,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全部达到初中水平,70年代末达到了高中水平。同时,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正规的农业教育有三个层次:大学本科(含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农业大学校、农业高等学校。此外,日本还注意对农民进行持续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四、农业科技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1.美国强调农业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并重的方针。美国始终坚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联邦政府在对公共研究系统研究经费的投入中,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地区研究中心以基础研究为主,农业试验站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科研机构分工比较明确,既有交叉合作,又不重复,研究人员精干、素质高,经费投入大。私人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企业,均有庞大的研究机构,优越的工作条件、先进的设备和高额的研究经费投入,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ARS)和各州赠地大学都承担着教育和科研任务,但ARS 只研究全国性的、跨地区的基础性农业科研项目,而各州赠地大学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为各州自身服务的。两者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的ARS 的实验室设在赠地大学,两者的科学家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大学的研究生可以到ARS 做实验、论文,一些ARS 的实验站设在州的领土上,土地仍归州政府所有,但可以进行联邦政府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设置使美国在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

2.日本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追求经济效益。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日本的部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要求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之间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科研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技术员和中初级普及员之间常年保持紧密联系,普及员要经常下基层,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传给专门技术员,专门技术员将问题带到试验场与科研人员一同研究对策,并把研究成果经普及员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农民协会的技术员和普及所的推广人员也紧密合作,经常协助普及所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和职业教育。

五、结论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学习其他国家在农业科技管理发展方面的经验,明确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本源,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广能力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注重科学研究,适时采用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科技投入与管理,为我国农业提供有利科技支撑,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2]张兆义,郑适,韩雪.美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8(05).

美国农业论文篇5

言传身教为楷模

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周诚教授曾为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开设过《农业基本部门》、《农业企业组织与计划》、《农业经济学》、《美国农业经济学》(英文教材)等课程。他首先提出农业经济学的对象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协调与农业生产力的组织”的观点。他是我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课程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周诚教授对学生的期望是:“年轻学子们应当集中精力学好本专业,但是不要把自己仅仅局限于狭窄的知识范围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基本经济理论、基本工具性学科,都应作为基本功”。“严师出高徒”,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从“斟字酌句”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抓起。他最近还应邀为农经学院的学生作了一次《如何克服写作当中的语病》的报告,受到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欢迎。

长期以来,他对学生强调“文以载道”,督促他们注重写作方面的修养,除了注重专业问题外,还从语法、逻辑、修辞的角度严格要求。他的许多学生感慨:“跟周老师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文字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周老师在修改作业时还和同学们互相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周老以其谦和的为人与严谨的治学风范,得了学生们的景仰和爱戴。

周诚教授言传身教,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知识,还经常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社会人要有德性。”而且,他自己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如今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在家工作8小时。年近八旬的他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近两年发表了关于经济学概念的正确使用、普通经济学学科建设、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的文章十几篇。

独辟蹊径勤钻研

作为新中国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诚教授就对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与系统的探索,主编了《农业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程》,并于1958年撰写了《高级社劳动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书。

上世纪60年代,他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农业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他对社会主义农产品成本的内涵、实质、农产品的社会成本和个别成本等问题作了明确界定和深入论述,特别是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农产品成本》一文中,力主以标准报酬对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估价,即用等量货币代表等量劳动,从而使农产品成本更具真实性和可比性。这一主张后被有关部门采纳。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满足需要、符合可能与提高效果”的基本原则与讲究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三原则即:“最优效果优先、充分投资,总经济效果最高,全部生产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创造性地提出了考察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单产――成本”综合指标。在70年代,周诚教授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农业,探索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律,论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增产增收”的有关规律及实现增产增收的基本途径。其代表作被译成英文刊登在美国的《中国经济译丛》上。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周诚教授重点研究农业规模经济问题,发表了《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几个问题》等论文。1981年,周诚教授撰写了《农业扩大再生产》(教材)和《按客观规律办农业》。1982年至1983年他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在那里举办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讲座,并参加了全美农业经济学家年会;回国后撰写了《美国农场制度剖析》等文章,介绍和分析美国的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他主编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一书。同期,他还以副主编身份参加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的编写。

上世纪90年代初,周老主动发函与台湾知名学者苏志超、林英彦进行联系,促成了台湾土地经济学界代表人物的首次大陆之行,开创了两岸土地经济学界交流的先河。

2003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一书,是周老独创的土地经济学“三大板块”理论架构的全面体现,目前这一构架正日益受到土地经济学界的重视。该书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显示了作者独到、深刻的见解,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一专多能”兴趣广

周诚教授不仅是农业经济、土地经济的专家,对于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等也有所涉猎。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文汇报》上发表《试论喜剧》一文,引发了热烈讨论。80年代中期,在《理论月刊》上发表了富有哲理性的杂文《方便论》,还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剖析与建议》、《关于公平问题的探索》等文章。

美国农业论文篇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美国农业论文篇7

1.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教育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其主要表现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学习,“唯书”、“唯分”;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教育的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培养创新型、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农机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1)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美国大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体现了大学应以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

美国大学采用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余地很大。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历,课堂教学的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60%,学生有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大学的教师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课内与课外结合

关于美国大学的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小班研讨课”,该课程给予了学生很多课外研究的机会,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了解真正的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创造新的知识。美国大学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麻省理工学院1969年创立“本科生研究计划”,率先使本科生的研究制度化。学生可以参与教师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并请老师指导。据最新调查,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一些大学还设有多种本科生研究计划,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是美国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4)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无论在课堂内外,美国的大学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统一。比中,哈佛本科生要求都应能像学习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那样,接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的教育,能读懂像《科学》和《自然》这类专业科学期刊上的新闻和说明文。无论是哈佛还是斯坦福,或是美国其他大学,他们的跨学科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3. 农机化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构建了农机化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①“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从二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和实训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文理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研”是指科学研究,增加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论文)、专业综合创新设计等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可利用校内科研条件及创新实训基地完成创新性作品和创新成果,使学生较早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③“产”是生产实践,增加了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实习等生产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及农机化生产全过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3. 农机化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实施效果

农机化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机化专业的指导教师从入学教育之时就开始向学生渗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大一、大二进行引导,同时引导他们参与大三、大四科研训练(机械设计大赛和科研课题),以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农机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出机械产品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好理论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到了三、四年级,指导同学建立创新小组,亲自动手设计创新作品,完成创新设计作品并参加机械设计大赛。近四年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了多种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数学建模、创新计划和赛扶中国公益项目等,获16项省级以上奖励。在创新机械设计大赛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多次获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李文哲,釜 欣,刘建禹. 农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04):56-58.

[2] 赵美香,郑德聪,崔清亮,贺俊林. 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6 (4):430-432.

[3] 赵文波,应义斌.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工程学报, 2003,19(01):11-15

美国农业论文篇8

邓小平的稳定观浅析

重视人才是我们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重视人才的论述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试论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

大学生心身健康制约因素心理疾病探微及其它

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乡村企业产权组织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浅议农业院校综合改革

对做好高校信息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

努力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试论高校自编教材的作用、问题及其对策

对香港工业大学建工系学士学位学生参加工业培训态度的研究

与北美(美国、加拿大)人做生意

管理理论的丛林

王宝维教授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我国农业产业化成因的经济学解释

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浅析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

自由在哲学范畴和社会范畴的发展及意义

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评“大法”的反动世界观

思想政治工作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三个代表”与从严治党

试论青年教师成才

两大法系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公证如何迎接WTO的挑战

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探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论创造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所需条件——以系统论视角

试析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分流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人才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关于青岛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基于期望差异理论的山东省观光农业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人口思想素质对家庭贫富的影响机制及路径依赖——以西部农民思想素质为例

青岛市城阳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私权自治

农民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维度解析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思考

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农业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山东绅士举办团练的原因探析

深入开展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的思考

大学文化的学理难题

美国农业论文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不完全竞争  金融机构  借款人组织化

一、 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过程 中 ,经历了 由农 业信贷补 贴论 到农村金融市场论 ,再 到不完 全竞争 市场论的演进 。不完全竞 争市场论 主要 内容是 :发展 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 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 。为了补救 市场 的失效部分 ,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 当介入金融市场 以及借款人 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 问题的研究成果 ,构成 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的基础,为政府介入农村 金融市场提供 了理论基础 。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分析可知 ,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 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 ,主要有两点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 ,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 。其次 ,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 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的重要 性 ,认 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 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 称和高交易成 本问题 ,为新 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提供 了理论依 据。农村金融 机构的建设 和借款人组 织化这 两方 面 ,美 国和孟加 拉两国分别有 着各 自的成功之处 ,下 文将分 别针对 两 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 中国实际情况 的差别进行探讨 。

二 、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一 )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

美 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 ,是 由美 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 ,专门针对本 国农业 发展 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 动 旧的在 于调 节农业 生 产规模 和发 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可见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 式是通过信贷 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 

相 比较中国 的农 村政 策性 银行 农业 发展银 行业 主要业务 为粮棉油 收购封 闭运 行资金管理 一项业务 比较单一 ,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 的投放侧重点的不 同而起 到引导农业发展方 向和规模 的作用 。扩大业务 范围 ,真正发挥 出政策性 引导作用 ,应是农业发展银行 的重点发展方 向。对于农业银 行 ,应按其商业银行 的性质 ,剥离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 ,将农业银行承担的扶 贫贷款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 附营业务 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剥 离出来 ,避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 性业 务 的混营 ,以消除农 业银 行 的道德 风险。中国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两者的业务混淆 ,分工不明导致 了内部运行的无效 率。让农业发展银行发挥 引导作用 ,让农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确保各 自有效运行并更好 的为农村金融服务 。 

(二)农村合作金融系资金问题解 决——合并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

美 国农村合作 金融体 系是 由美 国政府 主导 设立农贷专业银 行及其基层机构从 而组 成信 贷系统 。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 组织都是在政府领导并 出资支持建立起来 的 ,随着国家资金 的逐步退 出,现在 的农村 合作金 融 已成为 由农场 主所 拥有 的合 作金融 机构 。可见其最初解决资金 的办法是先 由政府 出资 ,最终 到股权私有多元化。这样 ,一方面保证 了资金来源的持续性 ,另一 方面 ,也形成 了有效 的激励 机制 。

对应 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 机构问题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身 由于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历史包袱重 、资产质量差 、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 ,对农村 的金融服务缺乏动力 ,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而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 蓄 ,在农村虽有很在存款上 的竞争力 ,但它没有贷款功能 ,吸收农村资金并 没有用 于农业方面 ,而是走 了别的上存 渠道 ,只存不贷 ,更 加剧了农村资金 的外流 。两者一个资本来源不足 ,一个缺 乏有效 的发放渠道 ,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形成互补效应 ,一 方面 ,可 以将 邮政储蓄从农 村吸收的资金 留在农村 ,切断农村资金通过 邮政储 蓄外流的渠道 ;另一方 面 ,又缓解 了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 能力 ,克服其 以往 由于资产原 因而难以有效服务农村金融 的问题 。 

(三)农业保 险的准公共品属性 

早期美 国农业保险是 由私营保 险公 司提供 的 ,但 由于农业保险 的风险巨大 ,其 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 以失败而告终 。为 了帮助农 民对付 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美 国政 府积极参与 了农作物保险计划 。现行的美 国农业保 险完 全 由商业 保险公 司经 营和 ,当然商业保险公 司经营时 ,会 受到政 府提供 的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有力支持。可见对 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 品属性来讲 ,政府的参与与主导 是必不可少的 。 

美国农业论文篇10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美国农业论文篇11

    一、美国国内三部法案简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国通过了一部有关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一部鼓励各种各样的能源公司进行生产而给予补助金和优惠政策的法案,但实际上它还有更隐含的一层目的,要鼓励提高能效和扩大再生能源计划以及鼓励生产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

    在美国的《能源政策法案》成立并实行了两年之后,美国又通过了一部有关汽车的能耗标准和其国内可再生燃料的生产标准的法案,美国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来确定这些标准,它被命名为《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简称为《新能源法案》。《新能源法案》从表面上来看是针对汽车行业及石油开采与加工行业的,规定了高效利用汽油、节能减排以及开发新能源等目标.但实际上这部法案的影响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与旧的能源法案相比,《新能源法案》详细规定了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使用量,这意味着美国的汽车要更多地使用含有乙醇的混合型汽油。这种能源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淀粉,所以此法案不仅调整了车辆的能耗标准,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世界的玉米市场。

    (三)2008年食物储备与能源法案

    2008年6月份,《新能源法案》生效半年后,《食物储备与能源法案》出台了。该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

    虽然前一个法案规定了给予玉米巨额的补贴.不过这一法案给予的补贴更高.并且第七章整章规定了研究性补贴,这实际上是把玉米补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就是为了研究更为环保、更能节能减排的能源而提供的补贴。

    二、美国国内法案立法目的及对国际贸易造成的实际影响怎么

    (一)美国国内法案之立法目的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已经成了不容争辩的主题。但是对于这一主题的科学性又有多少?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表声明说此种论调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温室效应”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宣传”、这背后涉及到太多的政治的因素。

    笔者认为美国的这种做法是利用了“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等辞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进而控制全球粮食市场。美国利用第一个法案来引起“环保” 的呼声高涨.然后用第二个法案来令到全球玉米价格上涨,再用第三个补贴使自己的玉米价格十分便宜,这使各国的玉米市场以及玉米行业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二)使美国巨额补贴“合法化”

    WT O协定的多边贸易协定项下的附件1A中有11个特殊协议,《农业协议》就是其中之一。在《农业协议》的附件二中规定了有关农产品补贴削减承诺的例外条款,附件二的第二条;“用于研究,包括一般研究或有关环保的研究,以及有关特定产品的研究项目。”也就是说研究性补贴,包括有关环保项目的研究性补贴是不受农产品削减承诺约束的。由此可见,美国利用其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来钻 WT O多边贸易体制的“空子”。正因为如此.美国每年给予玉米及其他的相关农作物高额的补贴,却罕有国家向WTO的DSB(争端解决机构)提请磋商。

      (三)阻碍多哈回合谈判

    WT() 的多哈回合是以发展为主题的回合.该回合到目前已经历了9个年头.谈判一直收效甚微,因为其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而进程缓慢,于2006年至2008年多次陷人僵局而中止谈判。在去年的9月份,多哈回合谈判再次重新启动,声预定于今年之内完成谈判。实际上,多哈回合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发达国家对于其既得利益的保护,不想过多地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因此令到多哈回合举步维艰。

    此轮回合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这两个方面,其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的问题上却始终不肯让步,而其中.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通过国内立法来阻碍多哈议程中的谈判进展。虽然在乌拉圭回合之后,美国给予了一定的农业补贴削减.但依然达不到发展中国家所希望的标准,更何况2008年的农业补贴无疑于使得多哈回合谈判雪上加霜。并且各发达国家之间也各自为政,形成了一种“囚徒的困境”,并不希望自己首先对补贴进行大幅的削减,而美国利用其大国优势,对谈判进程百般阻挠,所以国内有学者认为今年以内多哈回合难以得到结果。

    (四)损害了各国的贸易利益

    美国对其玉米的巨额补贴自然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影响,比如说加拿大和巴西。加拿大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玉米,美国的补贴使得加拿大的农业受到冲击,农民遭受损失;而巴西也是世界上生产玉米的大国,美国的补贴令巴西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加拿大于2007年1月份向DSI3投诉美国的农业补贴.巴西在2007年7月份也向DSB提出了申请,这两个案子中国都做了第三方,并且后来两案合并为一个案子。该案作为第三方的国家众多,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智利、印度、墨西哥等,欧共体也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DSB于2007年12月17日正式决定设立专家小组,而两天之后美国《新能源法案》就正式签署生效了,至2010年年初,此案仍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怎么

    中国于今年年初决定对从美国进口的白羽肉鸡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于2月份对外了初步裁决。中方认为美国的以白羽鸡肉为原料的肉类食品存在着倾销,这使得中国国内肉鸡产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并且美国的倾销与中国肉鸡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表示商务部以后可能会对美国的白羽肉鸡产品执行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尚没有就中国的反倾销措施向DSt3提出异议。

    引起这场争端的原因是大量的低价鸡肉涌人中国禽肉市场,所以中国不得不就美国鸡肉采取反倾销措施。归根结底就在于美国的鸡饲料非常的便宜,因为作为鸡饲料的主要原料的玉米非常便宜,这还是因为玉米巨额补贴。美国的农业补贴不只是影响农产品,还影响到其下游相关产品,这里玉米的补贴是鸡肉的上游补贴。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美国玉米补贴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会产生连锁反应。

    三、.WTO应采取的措施

    (一)终止农产品协议中的研究性补贴

    前面提到.WTO多边贸易协定中的《农业协定》.其中有对研究性协定的豁免,即不受农业补贴削减承诺的约束,笔者认为此规定有不妥之处。

首先,毋庸置疑的就是由于美国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如果WTO的DS13不对此加以干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WTO的特殊协定中还有《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里面的第四部分内容是“不可诉补贴”.也称为绿色补贴。该种补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特定的补贴,即并不针对特定的地区、企业或产业的补贴;第二种是特定的补贴.分为三类:研究性补贴、环保补贴和贫困补贴。我们可看出这与《农业协定》的附件二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不可诉补贴”已于1999年终止,此类补贴也已成为可被提起诉讼的补贴。虽然《农业协定》与《反补贴协定》并不存在附属关系.两者的地位相同,但笔者认为“不可诉补贴”的终止意味着研究性补贴与环保补贴本身可能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将其转为可诉讼的.当发生争端时也可就此问题提起诉讼。而农业补贴亦为补贴的一种,当一国实施了不公平的行为并损害他国利益.当然能够提起诉讼因此.笔者认为应终止农产品协议中的研究性补贴.这样才更加的公平

      (二)DSB应提高工作效率

    WTO的DSB是根据WTO协定项下的《争端解决谅解书》来运行的,自WTO成立以来已受理了四百多起案件。虽然它的构建是一种突破性的进步,还被誉为“WTO皇冠上的明珠”,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笔者认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就是效率低下。

    如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和巴西诉美国农业补贴案。是2007年年初提交给DSB的,直到现在仍未有定论,虽然此案较为复杂,牵连因素众多,但超过三年的时间仍然未能完结,令人不能不为DSB的工作效率担忧。

    美国是一个经常利用DSB效率低下这一缺陷的国家,在中国加人WTO后,第一个案子即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美国对多个国家出口到美国的钢材实施了保障措施。事实上,美国并不是因为它的起诉理由充分,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败诉却仍然要采取该种措施,原因就在于为自己国内的钢铁企业争取缓和的时间。因此,WTO应该将如何使它的DSB更具效率放入下次部长级会议的议程之中。怎么

      (三)WTO应从“实力取向”过渡到“规则取向”

    多哈回合的主题是“发展”,现在阻碍发展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细化到多哈回合的议程中就是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削减自身的农业补贴,而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降低其国内非农产品市场准人的标准,双方都不肯让步。这种局面是由于过多的政治因素参杂在谈判之中。

    从GATT过渡到WTO整个法律框架完善了许多,诸多论著都将其描述为从“实力取向”过渡到“规则取向”。实际上政治因素仍然充斥着整个WTO多边体系。虽然W TO避免不了其内部仍具有 “政治”的成分,并且这种成分处于主导的地位,但WTO的整个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的法律化。而美国利用“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政治因素来影响法律因素,这是与W TO的最根本精神背道而驰的。

美国农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64-04

一、引言

2004年,保监会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批设了三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之后又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地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我国的农业保险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阶段。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快,但在制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缺乏专门的农险立法、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再保险机制等制度供给;二是经营主体职能不明确、经营规范不完备、经营队伍素质不高等原因引起的低效率的制度落实;三是监管出现一定的混乱。

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制度属性及其变迁路径的理论,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政府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强制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在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中,政府所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农业保险的属性分析

(一)农业保险的制度属性

本文认为,农业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制度划定了农业保险的边界,是农业保险的核心内容。类比其他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农业保险制度的对象,即农业保险制度范围与指向,包括主体对象与客体对象。二是农业保险制度的规范,即各对象的责任、义务、权利,为农业保险制度的主体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三是农业保险制度的载体,包括以保险公司、投保人、监管人为主体的具体载体和以各种政策、保险监管、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抽象载体。四是农业保险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或者说生命力。五是农业保险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即对农业保险制度的目标定位以及价值判定。因此,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必须具备完善的五项内容。

(二)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王国军(2002)认为农业保险产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但更多趋近于公共物品。冯文丽和林宝清(2003)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保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揭示了农业保险具有生产的正外部性和消费的正外部性。费友海(2006)认为农业保险是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经营的规模性和成本收益外部性等准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正外部性,决定了它由政府介入可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三)农业保险的弱可保性

可保风险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大量同质的风险存在以便保险人比较精确地预测损失的平均频率和程度;二是损失必须是意外的;三是损失必须是可测定的;四是保险标的大部分不能在同时遭受损失。主要针对自然风险的农业保险来说,它基本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因此具有可保性。同时,这种可保性较“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被保风险过大;三是损失概率难以精算。米兰达和格劳伯(Miranda和Glauber,1997)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结论:一般保险人的加权平均变异系数百分数为8.6%,而农业保险人的则为84%,农业保险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约为一般保险人的10倍左右。综上所述,农业风险具有弱可保性。农业保险的弱可保性,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依靠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

(一)私营农险阶段(1938年之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的保险公司开始尝试经营农业保险。最早的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自主经营的,没有政府任何介入。早期萌芽的农业保险业务,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和固定的农业保险制度,只是私营保险公司对不同受保农作物的保险规定。由于资金薄弱,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风险难以分散等原因,私营公司难以支持农险发生时的保费赔偿,私人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都以失败告终。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早期萌芽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对具有弱可保性和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保险来说,高交易成本和低资源配置效率下的私人保险制度难以存活,也就是说,农业保险制度必须有政府介入。

(二)政府独营农险阶段(1938—1980年)

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农业危机以及干旱引起的自然灾害,给美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美国私人农业保险的失败造成了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致使农业保险制度安全功能严重缺位,迫使政府不得不出面制定农业保险制度。1938年,美国政府颁布《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实质上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了政府单独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该法律确立了美国的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为“联邦作物保险公司”(FCIC),并规定了农业保险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及综合农作物保险的范围与条件,本阶段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更是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法规进行的,截至1980年共计修改了12次。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单独经营,解决了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问题,与私人农险相比提高了社会福利,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单独经营农险还处于试验与摸索阶段,本阶段农业保险长期面临着两个问题: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农户低参保率问题以及农业保险弱可保性造成的相对过高的保险成本。据统计,1956—1980年间,美国农户的参保率不到总可承保面积的10%。从表1可以看出,多数年份的损失率(损失率为一段时间内总的赔偿费用除以总的保险成本)超过1,也就是说保费赔偿超过保费的总成本。

(三)公私共营农险阶段(1980—1996年)

1974—1980年,美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里根总统就职后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标志着美国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针对政府单独经营农险阶段的弊端,1980年美国通过了《l980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实质上是建立了公私共同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该法案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将政策重点从灾难援助计划转移到大力发展农作物保险上来;二是允许私人保险公司经营农作物保险,FCIC在亲自经营的同时,对私人保险公司和参保的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并提供再保险;三是将农业保险范围在地域和产品上极大地扩大。之后美国政府颁布了《食物、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案》、《1994年作物保险改革法案》等一系列的相关规范法案。

私人保险公司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保险弱可保性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美国农业保险范围迅速扩大,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的承保面积、销售的保险单、农户的参保率、总收取保费等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有了长足的进展;另一方面,美国实现了从灾难援助项目为主到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援助项目成为农业保险的补充的制度演进。但是,弱可保性引起的相对较高的保险成本问题并未得到改善。美国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的总管理费从1981年的不到1亿美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3.19亿美元,1981—1996年间,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的费用总体超出了102.99亿美元,作物保险的费用随着增加的保费补贴和较高的计划参与率也在成比例地增加。与此同时,农业保险的损失率仍然居高不下,1981—1993年均超过1,最高达到2.45。这说明农业保险的弱可保性问题没有改善,也表明美国农业保险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

(四)政府监管下的私营农险阶段(1996年至今)

1992年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以后,美国逐渐采取介于凯恩斯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折中主义经济政策。为了减轻农业的财政预算压力,加强并完善农业生产市场导向,1996年,美国政府制定了《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创建了“风险管理局”(RMA)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管,逐渐将FCIC从农险直接业务中撤出,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进入了政府监管下的私营保险公司经营农险阶段。这段时期颁布的《2000年农业风险保障法》、《2008年农场法案》以及对之前法律的修改,带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本阶段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了政府政策支持引导、私人保险公司市场化运营的特点,与公私合营的农业保险制度相比更进了一步。一是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农业保险范围,这从承保面积买高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2009年,美国10种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的92%具有买高保险,比1999年增长19个百分点。二是政府投入的相对较高的保险成本问题得到了改善,1996年以后,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的损失率基本控制在了1以下,而且购买的保险形式正在向更加综合的盈利保险转化,2009年美国盈利保险占了承保面积的57%,比1999年增长了30个百分点。

四、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

研究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出,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变迁与美国政府农业保险政策的演变密不可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演进中对于其制度安排的路径选择,根源是美国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实现的社会资源的优化再分配,具体体现在农业保险制度属性的不断完善,这就是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

(一)农业保险制度属性的完善过程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实质上是农业保险制度属性的完善过程。根据前文所述,该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完善:一是对象的完善,逐渐形成包括农业部、农业风险管理局、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州政府、农业部总监察办公室等多个部门的主体对象,以及包括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与保险业在内的客体对象。二是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通过不断出台新的法律规定以及修改完善之前的法律规定完成。三是载体的完善,逐渐形成包括保险公司、投保人、保险人、监管人在内的具体载体,以及包括补贴政策、财税政策、再保险政策、保险教育培训、保险监管、技术研发等在内的抽象载体。四是农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创新,逐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农业保险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完善,逐渐形成政策主导型的农险制度,以及基于农业保险属性下提高社会福利并兼顾效率的价值判定。

(二)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不难看出,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由私营农险阶段到政府独营农险阶段,再到公私共营农险阶段,以及之后的政府监管下的私营农险阶段,各阶段之间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时序安排、制度模式、以及启动的方式完全取决于美国政府的能力和意愿,具有明显的制度设计的特征。随着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作为主导的政府依靠其强制力进行制度供给及制度执行,其集权性特征在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农业保险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推动制度变迁,可以用“暴力潜能”与强制力等优势,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使制度变迁更有效率。

(三)财政支持下的福利提升过程

农业保险的弱可保性引起的高额保险成本决定了其顺利实施必须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从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来看,美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保费打折等一系列的政策承担了主要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大量资金投入的目的是提升社会福利。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政府投入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再分配,这种资源再分配的结果是消费者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农民通过购买农业保险的方式将生产风险降到了最低,私营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获得了政府给予的补贴剩余,最终,在这种社会资源配置中社会福利实现了最大化。正如庹国柱(2011)所指出的,美国农作物保险是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

五、结论与启示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处于农业保险试点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和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虽然目前已经允许部分私营保险组织形式进入农业保险进行试点,但是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制度发展规划,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也有待提高。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借鉴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综观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过程,政府作为制度供给和制度支持的角色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没有美国政府长期不断的支持,就没有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如今的发展成就。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发展还处在较为初级的探索阶段,政府更应该承担起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的主导地位。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的当务之急是遵循“先保障后福利”、“先安全后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化并存”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要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确立农业保险的制度边界;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完善经营和监管主体;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产品,加强保险业和金融业的有效结合,最终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二)合理规划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

通过对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本文认为,经过长达70多年的制度演进,美国农业保险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选择已经较为合理和有效。美国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是政府提供政策规范并给予农业保险补贴,私人保险公司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在政府监督下接近于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还处在初级的探索发展阶段,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盲目照搬美国目前较为先进的农险制度,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学习美国的制度变迁经验,合理规划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设计出分阶段、分步骤的农业保险制度演进计划,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农业保险制度,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各试点可以尝试多种模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综合比较各种组织形式的农险机构的业绩,完善和推广优秀的农险机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成立类似于美国FCIC、RMA这样的农险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政策。

(三)加大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是建立在美国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基础上的以社会福利为取向的演进,政府的财政支持对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不可或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补贴的力度、资金来源、地区差异、制度设计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从涉农贷款政策优惠、涉农税收减免、保费打折以及对于农业保险机构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增大财政支持力度。虽然同经济发达的美国相比,目前我国还不能将农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但应该首先建立政策性农险补贴的长效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