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09:1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天才”地发现的,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不是实验室的结果,也经不起科学技术的推敲,但长期以来,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起着一定指导作用。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别,由此而言,中草药的药性也可以说是只有寒和热两种。
药性的寒热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它不是药物本身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在临床治疗中,得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例如,感冒风寒、怕冷发热、流鼻涕、小便清长、舌苔白,我们把它认为是寒证,如果用生姜、紫苏治疗后,疾病痊愈了,于是我就把紫苏、生姜的药性归属于热性。其他药物的药性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也就是说它治热证和寒证效果都不明显,于是就把这类药物的药性称为“平性”,所以,临床上有人把药性归纳为“五气”,即寒、热、温、凉、平。其实,有“四气”就足以说明了问题,大可不必再多“一气”。而且,在临床上用药也很少考虑到“平气”这一药性的。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人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者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也就是说有的药味觉感觉并不咸,但它的药性在五味中属咸味,这种情况就属于在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咸味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1.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是属于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2.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和缓急、和中的药物,大多数属甘味。
3.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多数具有止汗、止泻等作用。
4.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送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对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都已达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体病的诊断,由于显微切割、探针池建立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相关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机理的阐明,不仅对癌的发生发展认识上有新的突破,对癌的基因治疗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研究进展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测疗和功能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致病基因的确认、表达调控,为遗传病的防治等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这些医学遗传学的新成就正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遗传已成为21世纪带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作为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教材,在其内容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在知识储备上提高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它是专业主体知识的根基,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专业前沿知识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了解未来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要求。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报道这些新发现、新知识的文献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又了解医学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人认为应当压缩和削减遗传学的基础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现代遗传学的新知识;又有人认为只讲解基础知识,不必介绍新知识。而作者认为,基础知识是“根”,新知识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叶茂”才能促进整个知识之树茁壮成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医学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知识属于前沿知识。完成这一计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这一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的掌握。所以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最新知识,新知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介绍科技新发展,知识必将成为一潭“死水”,这样不仅跟不上科学的时代步伐,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又能跟上科学的发展呢?
1讲解经典的基础知识要深入浅出医学遗传学的经典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平衡定律、染色体畸变类型等知识。对于这类经典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知识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例如,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应首先从孟德尔遗传实验讲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哪些现象?怎样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再进一步引出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特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讲解应用性基础要提纲挈领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许多应用性基础知识,如染色体病。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几种。若面面俱到,学时不够。如果介绍的太简略,一些重点知识就会淡化。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作者提纲挈领,有主有次地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4个代表病例:Down综合征、猫叫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它们分别是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Down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其染色体异常在21三体,主要核型为三体型,少数为易位型或嵌合型。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为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发育不全症。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又称为Martin-Bell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发病率仅次于Down综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由一个基因异常引起的。而对于其他综合征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病历材料,使得学生带着趣味和好奇去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节省了课时。
3讲解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新知识要相互穿插随着科技的发展,介绍与遗传学相关的新进展十分必要。如染色体的结构中包含了端粒结构,有关端粒与医学相关的研究目前处于前沿水平。在讲解染色体结构这一知识点时,作者补充了端粒分子的结构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与肿瘤发展以及与细胞寿命的相关研究。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详尽介绍基础知识又适当穿插前沿知识,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舌 舌是肌性器官,舌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运动灵活,适用于搅拌食物、吞咽、语言、发音等动作。舌背面有,上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
2.牙 牙分为门牙、大牙、磨牙;牙的构造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二、咽 咽是肌性器官,呈漏斗形,位于脊椎前面。咽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三、食管 食管上与咽链接相续,下经膈肌的食管裂孔与胃的贲门相接。
四、胃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在腹上区。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五、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下与盲肠相接,长5~7米,盘曲于腹腔中部、下部,可分为十二指肠(它的长度大约为十二个手指并列的长度)、空肠、回肠。
六、大肠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和结肠(是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大肠的结构特点为大肠口径大,肠壁薄。大肠还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七、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舌下腺、颔下腺三大唾液腺。腮腺分泌物中淀粉酶多,黏液少。颔下腺分泌淀粉酶少,黏液多。舌下腺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八、肝脏
1.肝脏的组成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活体肝脏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其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肝脏上邻膈,下面左叶邻胃,肝右叶邻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等。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其表面借助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的下面凹陷,借助“H”形沟又将肝分为四叶,即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H”沟的横沟为肝门,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有静脉窝,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
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结缔组织,将肝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称之为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肝脏的功能
a分泌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
b参与代谢: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分解和合成都在肝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内,当机体需要时,再将这些物质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利用。
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呼吸,多数是指外呼吸这个环节。其实,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除了外呼吸,还应包括内呼吸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缺一不可。
一、肺通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进出肺是由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克服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实现的。
1.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运动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因此,当呼吸中枢、周围神经和呼吸肌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肺通气量就会减少。
(1)呼吸运动 即由呼吸肌收缩、舒张活动引起的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是由呼吸肌的收缩活动所致,是主动的;呼气不是由呼吸肌的收缩所致,是被动的。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内压和肺内压 胸内压是胸膜腔内的压力,因为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内压低于大气压,故又称为胸内负压。其生理意义一是使肺泡处于扩张状态,二是促进静脉血液回心和淋巴回流。肺内压是肺泡内的压力,其大小随着呼吸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肺容量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胸廓缩小,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和大气压相等。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存在的差值,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人工呼吸就是用人为的方法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以维持肺通气,常用来抢救呼吸暂停的患者。
2.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时呼吸时,弹性阻力大约占肺通气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约占30%。
(1)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来自于肺,又来自于胸廓。肺的弹性阻力包括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液与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于胸廓的弹性组织。肺纤维化、肺不张等病可致肺的弹性阻力增大;过度肥胖、胸膜增厚等会引起胸廓的弹性阻力增大。
(2)非弹性阻力 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气道阻力。所谓气道阻力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以及气体分子与呼吸道黏膜的摩擦力。气道阻力的大小与气道管径有密切关系,与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在呼吸过程中,气道阻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吸气时,由于肺内小气道扩张,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变大。因此,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困难。
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