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1 09:22:29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2

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在宠物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人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开设《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已有三年,在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学措施的不断完善,我院在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教学中突出影像技术课程特点

小动物影像技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包括放射线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涉及知识面广。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宠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影像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放射线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按一定比例分配学时。放射线技术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让学生理解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加深和巩固理论。超声诊断技术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前提下,强调实践,通过大量的实验课,让学生首先掌握正常机体声像图表现,之后通过人造病例,让学生掌握具有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从而达到对临床常见病例能够进行诊断的水平。同时,影像教学要让学生及时巩固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疾病学等课程知识,因此,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人医医学影像学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PETCT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而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目前主要包括X线技术和B超技术,滞后于人医,设备也落后于人医,但随着宠物医学的繁荣与发展,在不断向人医看齐。因此,随着宠物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比如,目前宠物医疗中,X线设备已由普通X线机发展到使用数字X线技术,B超设备已从黑白B超发展到彩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数字X线技术和彩超诊断技术知识,从而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我院影像技术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为45学时,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成绩可能比较好,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接触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方面,大量收集影像素材,将平时在宠物医院门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拍摄记录下来,将X线片和超声图片保存下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时将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挂图等应用到理论讲解,将收集的临床所见病例搬到课堂分析讲解,充分利用图片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学中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的内容,选择在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病例、阅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样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加强并增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通过人为制造各种需要影像学诊断的常见宠物疾病,供学生实践用,从而解决实践时缺乏真实病例的难题,避免纸上谈兵,并通过不断的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无形中提高能力。此外,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度,坚持上课时读片,多讲临床医师如何根据临床资料对X线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心得,使学生吸取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小动物影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影像技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上和实习阶段,教师要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上消化道和全消化道的钡餐造影、钡灌肠、膀胱造影、脊髓造影等特殊造影的操作技能。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如何操作机器,预先布置操作内容,预习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操作前老师先复述演示,然后在旁边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多练。操作结束后,再对获得的影像图片进行讲解与分析。如此反复,不断加强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影像诊断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疾病诊疗水平的高低。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根据三年的不断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在短的时间内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动物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陟,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50-51.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3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4

心脏影像在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R1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92-0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体系的重要分支,随着当今计算机和多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该学科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把当今的主流检查技术应用到影像诊断和临床中,是我们在临床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也是当前教学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我校开办影像系10年,一直在课程设置,知识点扩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输送了大批影像专业人才到各级医院,教学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培养一批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同步影像技术发展的医学影像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模式,总结十年来我校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各方面的经验,并且探索一些教学的新方法,旨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1重建新的教学体系,全面学习影像检查技术理论知识

1.1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的系统学习。 自1895年X线的发现至今,影像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已经从形态学影像观察到当今以至未来主流的功能学影像观察,然而由于应用领域地区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像设备参差不起,相对偏远的医院仍然使用暗室技术等传统的影像观察。因此,对传统影像设备及其检查技术的掌握认识就显得很必要和必须。在课程内容上,要从X线成像基本原理到X机的结构、透视技术、暗盒的结构和特点等方面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全面了解传统的影像检查技术。

1.2当前主流影像检查技术的深入学习。影像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课程中对当前主流的CR、DR、多层CT,高场MRI,及PET-CT等的原理,检查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以适应当今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需求。课程的重难点也应该是现代数字化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此外,课件的内容应该同步当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沿的设备和技术诸如功能成像、MRI-PET的初步应用[1]也应该作为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教案的动态更新和补充就变得非常必要。

1.3传统检查设备和现代影像设备检查技术的合理融合。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下医院正在面临数字化设备的更新,但是设备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部分传统影像设备的继续利用。CR系统与传统X线机的配套使用,自动洗片及于传统胃肠X机的配套使用等都是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当前影像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全面的掌握。

2强化实践性的教学目标[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从教室走向社会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如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充分施展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在工作中适应并融合工作环境,是我们专业老师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见习教学中,充分利用见习医院的优势,让学生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直接面临病人,通过科学的计划、见结以及学生的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临床运用技巧[3]此外,在见习过程中除了要求检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人文主义关怀的发扬,以“病人”中心理念的树立等[4]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社会。教师在见习教学中,可以结合工作经历举很多实际例子,在学生脑中形成很深刻的感性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够跟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5]。

2.2 强化能力和素质,分组、分类别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临床见习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感性认识和掌握。在有限的见习时间内,要每个学生掌握影像检查技术的全部要点是不可能的。如果由代课教师直接一次性带习整个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会降低。在见习教学中,如果将学生分组见习;适当增加见习学时;通过多位带习老师的多次临床带习等方式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的热情,同时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习团队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学生不同特长和综合素质不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能力,在某一方面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情况在感兴趣的小方向自行学习,这样一来,在学习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学生网络应用的普及已经使得早起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变得局限,传统的板书和教材加幻灯片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再适应学科的需要。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辅导教学和网络版的教学课件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在线教育模式已经变得很迫切[6]。结合影像专业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制成网络教学课件。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余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Lynda N Donathan[7]提出在线教育从增加课堂上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反馈等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 学生考核模式设想,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4.1 注重平时理论学习和科室见习质量。以往的考核往往停留在期末的理论测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见习情况没有体现在最终的成绩中,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知识掌握能力,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因此,平时理论知识和见习学习的情况应该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补充不仅可以通过老师带领的小组见习,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学习,直接参与临床服务,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8]。

4.2理论考核全面。 理论考核的全面体现在,不仅要包括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还包括传统的检查技术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的掌握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竞争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4.3分组别的专业技能全面考核。 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本身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学到的知识。因此,专业技能的考核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就必须依靠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在见习时间以及空余时间在临床操作技能的把握。此外,JAY HICKS等[9]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团队协作学习后,学生们能学的更多并且对于互助学习和分组测试更易于接受。在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中,互助式学习和分组测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更加能够提高他们今后的工作技能。在考核中,根据影像技术检查规范要求,以3人为一小组,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单个影像检查的整个流程,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共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学生习惯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良性的教学互动将形成[10],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1世纪医学影像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影像技术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诊断知识,同时必须要同步影像技术的发展掌握影像检查技术技能。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着眼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最新的知识以“活教材”的形式[11]让学生了解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和补充。在临床的教育和培养中,要着眼于当前医疗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走上岗位后能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教学考核的改革一方面是着眼于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是着眼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向结合的考核方式,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能力。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改革任然需要不断的探索的完善。比如在在线教育的具体模式,互助式学习和分组考核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完善。

影像技术教学改革要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实际,就必须努力尝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影像技术人才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Heinz-Peter Schlemmer, Bernd J. Pichler, Robert Krieg. An integrated MR/PET system: prospective applications. Abdom Imaging,2009,34:668674.

[2] 贾景磊,张建林,纪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时间和探索.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2,15(6):275-276.

[3]Ann M. Steves, CNMT, FSNMTS. Improving the Clinical Instruction of Student Technologist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TECHNOLOGY,2005,33(4):205-209.

[4]张俊祥.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安徽医药,2008,12(4) :380-382.

[5]Catherine M Tarcson.Classroom to Clinic.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5):474-476.

[6]Ann Wilkinson, Alison E. While ,Julia Roberts .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ttitudes to e-learning of students in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s: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8,65(4): 755772.

[7]Lynda N Donatha, Micty Hanks. Redesigning Online Course Delivery.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6):589-590.

[8]Alon Seifan, Nancy Kheck, Joshua Shemer. Perspective: The Case for Subspecialty Clinical Learning in Early Medical Education―Moving From Case-Based to Patient-Based Learning. Academic Medicine, 2008,83(5):438-443.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7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进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但要做好各种层次医学生的影像教学和实习,还要承担来自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培养影像进修生55名,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改变了过去忽略进修医师业务学习,重使用,轻学习的做法[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影像科进修医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影像学基础包括X线大体解剖和横断面解剖、基本病理改变,以及X线、超声、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种影像表现。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摄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声、CT、MRI、DSA等技术因素。影像诊断学的观察图像方法、顺序、以及对病变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进修医师来自不同的单位,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验亦不同,尤其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特别是受客观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多数只重视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我院根据多年来进修生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内小讲座就是怎样写好一份X线报告和超声报告,影像诊断的最后结果是书面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好报告单对于提高单位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书写报告也是书写者本人对疾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书面表达和体现,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是医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3]。报告单要尽量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主次分明、语言精练、分析合理、诊断准确。这样就使进修生一开始进修学习就认识到医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不规范的随意习气,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很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常规X线,还是B超、CT、MRI检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多思考)、口勤(多问、多讲)、手勤(多操作、多写报告)、腿勤(多下临床和实验室,亲自采集病史和检查病人),这是每位医生做好工作的准则。进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进修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影像科医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自己操作,老师在旁边观看、答疑,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技术等。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我们每年有计划的指导每位进修生安排一个题目,引导他们从怎样查阅资料、收集、随访、整理病历开始,到如何书写专业方面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总结和科研能力,从工作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我们的细心辅导下,先后有多名进修生能完成课题并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区内外公开的刊物。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与书面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和临床经验的升华,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东西。经过不懈努力,在我院培养的影像科进修生,回到所在医院很多人成为学术带头人。

重视进修生的系统理论教育

医学生或影像医学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大医院进修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医院接收的进修医生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医院,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有点甚至是其他科医师转行而从事影像诊断,我们根据各单位对进修内容要求的不同,以及进修生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愿望,尽量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计划系统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基础较差的进修生尽量让他们到学院旁听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内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时。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给他们进行小讲课,由多位老师按系统轮流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声、文、图集成一体,使传递的影像信息更丰富、更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又能弥补我院部分影像资源不足。使进修医师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影像信息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的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形象的接受影像诊断过程。此外,多媒体还可激发进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讲授课程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常规X线表现,超声、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价值,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读片、讨论会等。让进修生了解以上各种检查的共性原理,区别其各自的特点,使进修生对“比较影像学”的精髓融会贯通。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每批进修生学习前、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并填写入进修结业鉴定考核表内作为评定进修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进修生与医学生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题型也不同,以影像观察分析和临床病例讨论为主,这样不但可考察和训练进修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又可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作为教学医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始终处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医学生和进修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影像学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识摇篮的作用,把各种教学手段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倩,张挪富,丘丽冰,等. 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8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95-02

技士资格考试是检验一个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否进入医疗机构从事影像技术操作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其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几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临床思维及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对促进考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均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影像技术学教学经验,从我市执业技士资格考试现状、考题分析、对策等方面就如何提高考试合格率谈点体会。

1 技士资格考试我市现状

我市影像技士考试合格率2007年约为64%,2008年约为60%,2009年约为65%,接近全国水平。通过对近三年考试结果统计及对学生调研发现,上述四部分内容中基础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考试科目较多,涉及知识面广,考试题目灵活,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较少,加之从学完基础学科到参加考试时间过长,易造成遗忘。另外,考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密切,而大多数报考影像技士的考生是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工作经历短暂,临床经验欠缺,进入临床首先应对的是尽快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而忽视了巩固在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 考题分析

影像技士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试题均为选择题,出题范围广,涉及医学基础、影像学基础及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题型分布为知识记忆约占50%,知识的理解应用约占50%。从不同版本的考题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均围绕影像技术学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考核,要求考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影像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理论、临床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题目难度较大,是一些新的观点或在教科书上无明确答案或根本没有提到或容易混淆的题目。目的是了解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钻研情况。在考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相关专业知识,影像技术学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学好影像技术学是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对策

3.1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

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医学知识,且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专业性强、内容多,因此对医学基础知识接受难度大。可想而知,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并不能将之前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专业学科中。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1 强化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教学中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向学生介绍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现状,介绍我校学生近年来通过率,让学生认清形势,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另外,在影像技术学摄影部分的教学中,加大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复习力度,重点复习解剖结构及各部位体表定位标记,将解剖标本搬入X线机房。并且在进行摄影技能考核时,要求学生描述被照部位的结构及体表定位点,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医学基础知识,更好的将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3.1.2加强学科合作,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医学基础学科与影像技术学很多知识都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因此,不仅在学科内,而在学科间都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影像教研室不仅在教研室内部开展集体备课,每学期还坚持与基础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旨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取,使担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把握影像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重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使影像专业课教师更全面、深入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效果后才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3.2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合格率

教学内容上对原教学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围绕实用性、技术性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开展了“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 “床边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技能操作。将岗位能力及影像技士资格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国家影像技士资格考核试题模式进行考核。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重点是各种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课本和考试之中,而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其次,应加大实践课和见习课的比重,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备所见相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再次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要使学生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技巧。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

3.3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从医学教育的早期即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临床机会,使其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医学基础和影像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整合,并将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是国内外中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临床实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具体的综合的认知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了解剖学知识在影像技术操作中的功用,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构成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弥补。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知的灵活性,模糊基础与临床的阶段界限,从而巩固加深对基础医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完美的实现。。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在第一学年暑期利用两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医院影像科,边看边学,使学习与生产零接触。且让学生提前进入自己的新角色通过早期接触病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由于专业倾向造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导致专业课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给学生顺利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造成了极大障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搜寻提高技士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且可以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9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部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0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application of PACS/RIS i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ACS/RIS. Methods The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CT 、MRI 、超声、核医学及介入医学在内的多个亚学科,医学影像学临床实践教学的特点就是学量影像图片资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影像图片资料的阅读、分析、对比,逐步完成依据影像资料进行疾病的诊断[1]。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比学量正常图像与疾病图像,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影像学实践课作为理论课必不可少的补充,其教学模式决定最终教学效果[3]。随着PACS/RIS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教学方式已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式或PPT单向传授变成了以现代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

一、教学实施

我们对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学生采用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网络教学。本课程建设初期教师在临床阅片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料归档,以简化备课过程。将教学图像归档于PACS 系统自带的收藏夹中,区分归纳分出“典型”、“教学”、“科研”等不同类别,备课时直接拷贝相应系统和章节的图像做成教学PPT。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简单复课理论之后将教学PPT到学生机,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同学的不同观点进行重点启发、解惑、引导,形成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导・学・练”模式[4],在“学”的过程中强化“练”,练出读片基础,练出读片感觉,练出读片技巧。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学习和讨论,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不足,促使学生在知识薄弱的环节进行自学,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导・学・练”新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双重管理,有效解决了医学影像学读片教学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了影像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为什么?”的问题,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评价

我们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随机进行读片考试和问卷调查。读片考试考题选择临床的常见多发病,亦是教学的重点疾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两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接受调查率为100% ,每份调查问卷均符合填写要求,调查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充分肯定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高效、自主、灵活,有利于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92%的学生认为对培养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很有帮助。学生读片考核平均成绩4.8分(满分5分)。学生自学和讨论积极,学习主动性提高。

三、讨论

传统医学影像学的教学采用“影像胶片+观片灯”的方式进行[5]。先由教师选择医学影像胶片,然后在观片灯下进行现场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每组学生人数少则分组过多,使得教师教学任务加重,且医院临床实际也难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学习;每组人数过多时则难以看清胶片上的图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胶片的反复使用必然会造成损坏、污染、错放、甚至丢失等现象,由于胶片的成本相对较高以及存放较为困难等原因,使得近年来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很少使用。

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发展而迅速发展,而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ng System ,PACS) 是实现医学图像信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条件,实现对医学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是一个涉及影像医学、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机与通讯和图形图像后处理等技术的实践性很强的高新技术系统。PACS系统的出现,为教学图片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图像管理及教学[6]。数字图像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晰度,明显提高了影像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未用PACS/RIS之前,教师在教学中所应用的病例图像是在长期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记录获得的。而记录、收集、整理、获取图像资料的过程是繁复漫长的,应用PACS/RIS后,只要在系统中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所有这方面的信息,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例如在系统中输入“房间隔缺损”、“肺癌”、“强直性脊柱炎”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即可将系统中与之相关的病人资料全部调出。不仅可以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病情的动态变化,还可以精确到具体检查方法的使用,如是C T、MRI、 还是X线检查等。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人体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阅读少量教学片,信息量不够,不容易记忆。我教研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狭隘的课堂空间拓展,把教学和临床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相关的医学网站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目前,互联网上已有不少医学影像网站。国内比较著名的论坛有丁香园、小木虫、医学影像技术园地、china radiology,以及我科创办的云南医学影像网等,上面有大量专题讲座、典型病例或少见病例分析,常常激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发贴人最后会公布病理结果,揭晓谜底。这种模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彰显价值,一方面适合专业人员进行探讨提高技术水平[7],另一方面,对于在校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不强求分析和诊断都十分专业和到位,但却可以拓宽眼界,不做“井底之蛙”。

综上所述,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网络教学,颠覆了原有的影像学教学模式。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网络管理方式,便捷的信息查询显示方式,展示大量高质量的影像图像,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使教学双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PACS/RIS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必将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带来更具冲击力的变革[8]。

参考文献:

[1]蒋蕾.关于提高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 : 1232-1233.

[2]贾景磊,赫章英,纪强,等.医学影像专业数字仿真教学的实践与调查分析[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5) : 469-471.

[3]彭鹏,邱维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 :193-194.

[4]胡俊峰,武斌,唐鹤云,等.基于网络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62-64.

[5]李拔森,朱涤朝,邓明.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2):77-79.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1

1.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受传统的医学高校院系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惯性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是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三段式”培养模式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当今世界,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疗市场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医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应用”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同时开设了五年制医学影像诊断和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方向,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各自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基本相同,笼统地把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当成“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这种试图培养既懂得影像诊断又熟知影像技术通识人才的方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既影响了诊断方面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对影像技术方面的学习,这种课程体系也有悖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弊端,就应该首先从课程的设置入手,把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从传统的“医学影像”构架上剥离开来,使其分别成为两个专业,这样才能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如何合理地分别设置医学影像技术和诊断专业课程成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3.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人才结构失衡

目前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和影像技术人员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都是短缺、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在我国更为缺乏。2013年在温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影像学分会年会上秘书长张雪君教授如是说:“就影像诊断专业人才而言,多数三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对其医师的需求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就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而言,二、三级医院的需求主要是以本科学历人员为主。”

二、我国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医学教学观念,改革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根据医学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等相关规律,进行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掌握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趋势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结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合理设置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大量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专业课程设置,及时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培养人才素质上形成地方高等院校的特色,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作为培养目标或培养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涵盖了对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反映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寻找出适合培养本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四年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应用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为主干课程,以医用影像物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五年制影像诊断专业则应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干课程,以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优化教学资源,平衡人才结构

一方面优化教学资源,教师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现有资源,使毕业生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鼓励地方院校设置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是将来国内医学影像学教育宏观调控的方向。

4.尊重个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培养人才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大学教学过程中,人才个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具有特色、专长的创新型人才。

5.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保证人才质量

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如此才能很好地检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反映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质量。此外,建立与完善国家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是促进高等医学影像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金云.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6-17.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2

吉首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于2012年正式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学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人才市场, 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院校联合、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医教协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深入开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认识到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走“夯实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学道路。该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学与临床实践活动延伸到社会,扩展到医院, 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

1 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或专科性大学医学影像系培养,所培B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影像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 市场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技能1-2;既熟悉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又懂得简单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病,一是,重理论, 轻实践;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 仅仅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3-4。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2+1+1”校院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校院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尝试探索一条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路径,从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谋求共同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2+1+1”校院合作模式,为提升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2.1 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

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经过认真调研,最终选定了拥有重庆市医学影像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委会、重庆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会员单位、与我校同属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作为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合作单位,经过前期的教学准备,2014年,我校首届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开展了专业教学。同年,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批准同意了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为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开创了跨区域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先例,对于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武陵山区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2+1+1”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地方优质卫生资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我校专业办学实际,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的“2+1+1”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是指专业学生第一、二学年教学在校内进行,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第一个“1”是指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在医院进行;第二个“1”是指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充分利用医院的实践教学设施条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与沟通、交流和协作精神,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3 “2+1+1”校院协作模式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3.1 学校及学院层面:建立了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专业根据“2+1+1”人才培养的分阶段特点以及“校院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实际,着力做好制度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管理体系。第一,出台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学改革,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二,教学管理在形式上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由于学校和医院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跨省办学,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的校院协作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学管理的监控质量水平。

3.2 医院层面:第一,由学校聘任附属医院院长、教务办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各方权利与职责,并组织、指导医院制定了《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教研室工作制度》、《实习管理办法》、《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等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医院的教学管理;第二,成立了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邀请各家医院进行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与介绍,为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第三,学院与医院还建立了定期会晤沟通机制,并形成了三个层面的交流沟通渠道,一是,双方教学管理人员定期会晤;二是,派驻学院教师到医院,协助医院做好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以联络员的身份向双方反映工作需求;三是,学生通过微信平台、QQ群等即时通讯技术,及时向学校和医院反馈教学信息。确保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和严格执行。

总之,校院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应用于实践,成为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将其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能使学生亲身领略医院文化,培养学生对医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医院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兆,姚建新.五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时空,2015(6):68-71+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