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2 03:31:50

教育与职业论文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1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打破困境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法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困境,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的质量,就要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知识性和素质性综合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不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长期培养。塑造人文素养,除了对法律以外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习,还有公平、公正,正义等崇高理念的教育。而在这个人人为了名利而奔波的社会中,培养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有时比单纯的教授技能更加重要,国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

1.法律专业教学对职业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高职法律的专业教学,除了教授了法律专业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法律职业技能。在法律教学中除了一些法律方面框架条例的学习,还有一些案例分析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内容,现实而又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道德的败坏与沉沦,而这种情况恰恰给了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很好的契机,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广泛、新鲜且生动的内容,通过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将人文素养的建设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渐渐养成符合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而高职法律专业作为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追求和期望。职业理想的特性及其与高职人文教育本质上的价值契合,决定了它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并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人文素养对法律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进法律课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影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同时提升法律与人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法律课中,突出育人的主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健康的法律职业素养。对比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注重培养相关的职业法律技能相比,更为科学,全面,与现今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加相符。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结合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素养上的收获,即通过一些直观的案例、反面的教训,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缺乏人文素养而误入歧途的可怕,同时从中感悟出作为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好的遵守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让学生从自我内心出发进行自律和自我修养。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法律职业者,从而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职业人才,以此逐步改善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2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3

作者简介:李继坤(1963-),男,广东潮洲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普通教育而言的。传统普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按照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来系统设计各个层次的教育,而忽视行业、职业等社会需求,忽视各类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①而职业教育则是在现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蓬勃成长起来的新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职业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

首先什么是“职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的总和。

再说“教育”的含义。由顾名远主编的《教育大辞曲》中对教育的解释,是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他首先明确了教育属于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次,规范了这种社会活动是通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来完成的;然后,他把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泛指人们的意识、内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等级教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连名称都有多种不同的叫法。

在我国各种叫法中,影响最大、正规化程度最高的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前者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后者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的,而后者最终成为我国关于这种教育类型的法定名称。但是前者仍然在许多领域继续发生重大影响,如:我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均称为“职业技术学院”;我国有两家级别很高、影响很大的职教杂志,一家叫“职业技术教育”,一家叫“职业技术教育”。

其实,我国最后以形式确定的“职业教育”的名称是一个悠久、包容性很强、非常严谨准确的名称。它发端于“五四”运动前夕我国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人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近80年的发展历程,到1996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它包括了“技术教育”的全部内涵:在传统的职业体系中,有些职业(如技术员、技术工人等)本来就有明显的技术性,其职业教育相应地也具有明显的技术内涵。不过,这些职业岗位多属于第一、第二产业领域,属于“大理科”范畴。而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职业的发展、进化和职业技术的扩展、延伸,传统的无技术或非技术职业正日益减少,具有技术性的社会职业日益增多,而其领域又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范围,许多是属于第三产业领域的(如管理性职业、服务性职业),属于“大文科”范畴。②相应地,其职业教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只是已经不局限在传统的狭义的“技术”概念之中而已。可以预言,随着职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将普遍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将不再能代表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这种教育的名称应当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定为“职业教育”,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不应该再有什么非议。“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职业教育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越来越普遍采用这个广义的词语,共意义在于: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从抽象到实践过程的“教育与训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替代”。

,国际上对职业的内涵基本已经达成共识: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二是即面向地区建设和社会,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三是职教法中规定的“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

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的“第三本护照”,③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业所要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而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必然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性。一些发展家,如印度、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近年来特别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开发符合职教特点的创业课程。以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为例,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一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

职业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并正在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就教育所传授知识的适用期来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所以,加强职业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全面的终身化职教体系的重要性。形成职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体系。以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劳动者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经召开的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座谈会上也曾提到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并提出了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四项保障措施,为人才的终身制培养提供了保障。

职业教育它具有双重属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既相同又相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对它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得到更明确的认识。前者是一种“依赖性强”和“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的教育,而后者则是—种具有相对独立性、较为稳定的教育。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睛雨表”的和技术的“助推器功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

①张震中、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与教育.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4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转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它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突出就业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创业教育注重将学生的就业观念从传统被动的就业理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理念。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智力型综合人才,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并将知识智力转化为经济产物,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再次,创业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劳动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所导致的后果是剩余劳动力过甚,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带动,也需要国内个体创业者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劳动岗位,稳定国内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

中职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它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需要在时间历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创业意识。我们应通过中职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并注入相应的创业意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创业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基础进行实践工作,即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明确具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职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模式指导下进行创业培训教育。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

因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不能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而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情境模拟结合起来,并建立校外与校内的创业实践基地,由学校进行投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与把握创业知识与内容。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5

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事件,此类违法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虽然涉及的会计人员占整个社会庞大的会计从业大军中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确实反映出了会计人员队伍中的一些人因为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二)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谨慎

在会计工作中,有少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存在不敬业,不爱业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不细致、业务不熟悉,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上缺少谨慎的态度,导致会计记录不规范,不正确,不按规定确认收入、成本,为了少交税收而随意更改记录,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法制环境监管不力,个人利益至上

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而是需要会计人员自觉地执行,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它,只能依靠社会舆论和自己的良心来约束,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法规就是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后一道围栏,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范并不健全,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会计人员的一些活动的空间,仅仅靠职业道德来约束明显不够力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办事,坚决抵制会计违法行为,比如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坚决抵制时,法律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身不由己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将个人利益至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减弱,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公款。

(四)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工作不具有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工,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取决于所属单位的领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受到企业领导人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企业领导要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对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包装”,会计人员一般无法做到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会计工作的不独立性所导致的。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生来就有,还是靠后天的培养渐渐形成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专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教育是会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人员岗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中专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通常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背诵,枯燥无味的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背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理解职业道德的精髓工作中则早就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忘于九宵云后,更谈不上时刻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业了,因此,要加强中专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丰富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内容通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也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些例子分析出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去描述。必要时可以模拟一些案例,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爱岗敬业

会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老师对会计教学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热爱会计岗位,愿意在这个行业和岗位上努力付出。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些会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会计岗位后能够更好的做到爱岗敬业。

(三)案例警示教育

历年以来,会计行业违法犯罪层出不穷,而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通常都是从职业道德缺失开始的,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案例中的人违反了哪些,从而会受到什么处罚。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目的。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6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7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引进、开发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8

1.1教师间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车间。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可这类师资队伍年龄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做法,所谓的操作规范,也是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模仿来的,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同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关怀,教师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同心同德,相互学习(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1.2同学之间的关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没有学扎实,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还不明确。这些学生年龄偏小,还有点小聪明,家长多舍不得放到社会上去摔打,送进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校体制的管理下健康成长起来,顺便学点职业技能,接受系统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选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家中有钱,希望孩子在规则的教育下掌握一定的技能,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少数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空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跟社会闲杂人员的关系密切;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技能的必要性,想掌握实用性技能,改变人生途径,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也往往瞧不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学习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知道怎么学习技能,在课堂上多在观望,也不学习,他们往往被同学们孤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

1.3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交往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完美的人格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楷模;相反教师的不良言行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师生交往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业、品德长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4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成员对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含有亲情因素,因而教育更有意义。有的家庭成员懂技能、因此还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效果显著,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关注,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满足外,同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2.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3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3.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9

传统的职业教育肩负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研究及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于一身。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这三者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后一种职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履行好前一种职能,也就是说这三种职能不能同时发展。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将三种职能有机结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将取得的成果运用到社会服务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工作,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较强社会主义责任感并具备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教学结构的优化

2012年国务院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突出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各种岗位的基本通用能力,例如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能力。笔者曾对所供职的某职业学校商务管理专业2009年至2013年共462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抽取的120名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反映除了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外,语文和英语与数学这些基础课程对他们的工作有较大帮助,这一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55.8%。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语文、英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日常文书,从容地处理一定的涉外工作,而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鉴于此,职业教育应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重。不仅要广泛地适应就业岗位,更要适应市场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出现。

1.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院校学生践行核心价值的前提是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判断标准。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者应该广泛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激发学生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关心国家兴衰,做一个正直、诚实、充满信心的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凝聚学生的向心力为将来实现中国梦、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2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职教育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学内容陈旧。有许多毕业生反映到了工作岗位发现所学的知识有些已经明显滞后,必须在工作中从头继续学习。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1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知识瞬息万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承,这样空洞、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这样陈旧的教学内容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制定教学内容,依据科学发展的相互交融特点综合规划课程体系。例如在文科专业应该增强文理结合,加强文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内容,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的组合。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应该增加实践课的分量,增加企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2.2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许多老师一直沿袭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丰富多彩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针对某些信息技术依赖较高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还可以选用混合学习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水平。

2.3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以往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考评模式大多是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以实现中国梦为导向的新的高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下,考核制度不仅要包含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评,更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例如文献检索、调查设计、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考核形式上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课堂试卷测试。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撰写调查报告、考取某项具体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考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人文教育,改革与创新校园文化

近期发生的复旦博士毒杀舍友的事件震惊了整个教育界。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位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名校博士生为什么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将同学残忍毒死,我想答案恐怕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无论哪种教育它所面对的对象都是人。人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生存技能、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我们的学校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为之宣传,为师生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

首先,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它的办学软实力,反映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以及目标,它更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催人奋进。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创设环境、塑造典型等方式,以物理环境、演讲、晚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更加轻松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此外,回归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目标,这样能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德才学识与教学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广大教师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会更加敬业爱岗,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风是学生行为的集中体现。学生则将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影响下将中华民族“人性美”的传统发扬光大,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而校风则是教风与学风的有机结合,有了优秀的教风与学风我们的校园也一定会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10

(2)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能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那么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变得清晰、准确、严密了。因此,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那就应该从小培养语言的能力。

(3)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不断的传递信息,语言就应运而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只要有社会生活,人们就需要通过语言交流。如果一个人能流畅准确的使用语言,无形中就能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语言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感,更容易渗透着情感的因素。语文知识的学习,能让我们的语言交流更加通顺、流畅,彰显我们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提高我们的交流质量。

(4)语文是社会成员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一个人不论学习哪类学科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通过语言。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文学好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提高了。如果语文学科的基础不稳固,那学习其他学科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语文学习是专业技术学习的载体,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专业职业技能,这是大家共识的。语文学科之所以被列入了文化基础课范围,像数学、外语一样,是为了突出学科的工具性,目的是让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在学校很多设立的专业都要很好地掌握,语文学科便承载着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就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导游专业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2浪漫的人文性——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通俗的说就是人与文化的融合,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性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不同。人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魅力无穷。

(2)语文学科能砥砺品德,完美人格。语文学科的学习从很多方面可以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和感知,“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健康乐观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11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育与职业论文篇12

第一,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转轨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性、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坚实的人才实力。他们分布在生产、服务、管理实践活动的第一线。高等职业教育有四点优势:第一,知识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大都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岗位、贴近社区而开设的。第二,注重实践。高职教育在教学上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实训占的比例较大,如实验、模似训练、技能实训、操作检测、岗位实习等。第三,岗位实在。加入WTO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机遇,促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第四,目标实际。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自入校起就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目光现实、脚步踏实、技术扎实、为人诚实,就业期望值切合实际,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岗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双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且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即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人才定位的动态性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是一个大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是由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的。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逐步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其次,产业部门中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日渐减少。第三,各行业或产业的技术结构一般都表现出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会随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的动态性使许多职业岗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恒定目标和稳固基础。

3.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效益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益,质量和效益是生存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效益性,遵循教学质量竞争规律,办学效益遵循价格规律。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还要考虑教育效益问题和教学稳定性问题。

4.教育层次的高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岗位,或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即相应教育层次的高延,即促使职业教育由中教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