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1:05

自我教育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篇1

1996年2月以后,我们通过“制定标准、宣传动员、鼓励申报、组织争创、督查评定、推广经验”六个具体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争创自觉班”活动,后又对学生提出“争做自觉生”的要求。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步在深化。我们认为,优秀班集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自觉班”是樱花园中学创造的、以“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倡导学生自觉”为特色的一种优秀班集体模式。鉴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于是我们又策划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这一活动。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创建自觉班”活动的深入与发展,也可以说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个促进学生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间的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策划与发动

首先,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理论依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理论;此外,还有教育界对青少年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在理论上的共识。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动目标上,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活动步骤上,我们确定了学生自我设计、学生自觉实施、班级总结验收、全校评优展示交流这样四个步骤。

对于活动我们把握住两点:一是教师、家长只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先后召开了班主任会、家长会、全校学生大会,层层进行了动员。为了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寒假前,我校还与各有关居(家)委会取得了联系。

2.设计与践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需要,最符合学生愿望,最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在学生自我设计前,我们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教育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比如,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学习惯,可以进行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为环保做贡献,可以旅游、参观,也可以开展文体、科技、阅读、书法、摄影等各种活动。”

我们对“自我践行”这一步骤的提法是“自觉实施”。此活动是在寒假期间开展,不是在学校的直接监控下进行的,活动能否真正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督促与检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开学时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三是印发了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开学时收回;四是印发了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开学时收回。

3.总结与提高

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开学之后各班进行了总结验收,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评出“优质工程”93个。以这些“优质工程”为主要素材,学校用10块大展板,举办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汇报展”,组织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达到了提高认识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第二期工程”的动员。

(二)活动的效果

1.反映在参加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上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34名学生参加,约占全校人数的82%。收到记载“工程实施”情况的日记、学生总结、家长反馈评价表、居(家)委会鉴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张,还有小制作等不少实物。

据统计,参加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依次为:家务劳动(92.1%),文体活动(85.6%),阅读(70.4%),环保活动(41.8%)。此外,像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科技活动也能有一些同学自动参加,其人数比例分别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对活动的认识与感受上

学生们通过这项活动受到了较深刻的教育。我们对参加活动的534人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为了“完成任务”的有70人,占13.11%;而为了“接受锻炼,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学生们在日记、总结和问卷调查中写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刘洋说:“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初二(3)班骆晨琛说:“这个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像这样的活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帮助居委会出板报、清理环境后说:“在以上活动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渐渐明白了美好的空间要自己去创造,以及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说:“活动后才明白能够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体谅父母、主动做家务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扬说:“路上,我看见有一个人把喝完的可乐瓶子随手扔在干净的马路上,正落在我的脚边。在以前我早把这个瓶子当球踢了,现在我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说:“对下岗职工的采访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多么宝贵呀!”初二(2)班吴海楠不仅采访下岗职工而且劝她们:“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适的工作在等着您!”

3.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通过活动,学生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举一例:在参加家务劳动方面,能够“经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务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近9%下降到约2%。

4.活动在教师、家长中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首先是学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师没想到学生们能在没有老师直接组织的情况下,将活动开展得这样好。老师们深切地感到要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是家长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必要。我们做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希望学校将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家长们的评价是:“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爱劳动、尚勤俭的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觉性”,“开阔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会的反响强烈。各居(家)委会纷纷表扬我校学生参加“爱心小组”,帮居委会出板报、搞卫生,慰问军烈属,助残,清理白色垃圾,宣传禁放鞭炮等举动,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这一活动。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学期的活动)概况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学期学生在校生活和国庆组字训练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多,进步大。

在学习方面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学习交流会,学生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学习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自我教育论文篇2

教师认同的形成是教师自我意象实现的过程,记录着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地对自身积累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解释、实践和再解释的过程。教师认同形成过程中,教师会基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进行调整,逐渐树立自我意象,形成个人化的认同。同时,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教师认同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形成教师认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和对话,广泛接触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地反思,对自己既有的认同进行检视,不断修正或重构自己的认同。具体来说,教师意象将会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决定着其教学生涯能否成功。正面、积极的教师意象会指导教师采用积极的实践原则,而积极的实践原则能够修正运动规则,使教学更有趣。本次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一名具有10年教龄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研究。案例:该教师本科毕业于当地一所师范院校,其在当年学校教师招考中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在面试中险些被淘汰。通过对她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她自己很清楚当时在应聘考试中成绩不佳,也知道能找到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因此,在任教之初就已暗下决心要争一口气,不断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好教师。在这一教师意象暗示之下,她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工作满两年后,被北京一所知名院校外国语学院录取,成为她所在中学第一位考上统招研究生的教师。三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返校任教。在重返教学岗位之后,该教师认真教学,积极尝试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两年前,她开始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她所尝试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基本实现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始目标,并围绕此项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做好教学探究的同时,该教师平时注意关注英语教学科研发展动态,虚心向本校学术带头人请教如何做科研。在跟随项目负责人完成两项省教育厅项目后,她独立成功申请了教育厅英语教学改革青年项目,并已成功结题。该教师已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并于2014年成功晋级为高级教师。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该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并不顺利,也许正是这种不顺利的起步,造就了她个人教师认同和个人信念的形成,帮助其树立了认同目标,即要向大家证明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这种个人信念和意象决定着该教师今后的学习行为和教学实践。在该教师任教之初,学校对教师学历还没有硬性要求,当时很多同龄同期入校的教师也没有继续求学的愿望。该教师却已意识到提高自身学历和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这样的学习行为既是主动学习的体验,又是一个教师积极意象的形成过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该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和信念的支持。回校任教后,该教师主动研究教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她通过录制课堂教学录像、录音、写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并采用修正实践原则不断推动教学的良性发展。这一过程中,其教师认同也在不断修正、形成和完善。

(二)教师认同理论的追溯

传统教师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技术的能力,将教师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教师信念和教师认同等相关问题,强调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安排、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发挥,提出教师自身内在信念、自我意象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我国在教师认同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认为,教师认同是教师的自我概念或意象,这些自我概念或意象强烈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教师认同在支配教师教学行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正教师认同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1]教师认同是教师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反思,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之后,教师会将自己置身于教学环境中,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步在内部生成对自己身为教师的信念和意象,并在该意象指引下,实现自我意象并体现自身价值。弗雷德(FredA.J.Kortha-gen)通过一个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1]描述了教师认同的各个环节。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外界对人的影响或者人的改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是环境和行为;其次是能力;接下来是信念、认同;最核心的层次是使命。在这个模型里,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的环境和行为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则较为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则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

二、教师认同的策略构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运用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锻炼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引入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认同发生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逐渐更新,积极的教师意象初步形成,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自豪感也不断增强。《英语课程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中学英语教改的发展,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以满足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急需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完成语言基础知识的输入过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中学英语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为培植教师认同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1.学校层面的支持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学校层面应认真思考英语教学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教师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为未来教师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和外部环境支持。首先,坚持“师德建设为先”。在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从内在层面肯定英语教师在学校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信心,并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环境支持。例如,在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英语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而不是随着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将英语课程和英语教师边缘化。其次,坚持“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在科研和教师发展方面学校要为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重升学,轻科研、轻反思”的现象。“升学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思想驱动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辛苦工作,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撰写科研论文、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管理层面应为英语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会逐渐树立积极的意象和信念,并将之转化为提升自我、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最终推动教师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2.团队力量的支持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集体的协作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贡献。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整个教学团队的支持,教师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彼此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和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孤立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应倡导教师积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当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与教材出版单位合作,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论坛以及相关教学技能培训等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科研发展空间,拓宽了教学研究渠道,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同时,学校应提倡教师间开展教学交流,讲座已不再只是专家的特权,只要教师有想法、有愿望,就要为他们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成为教学大讲坛的主讲者,他们也同时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教师走到一起形成课题组。课堂上除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还能看到课题组成员的认真观摩。课后师生共同观看课堂教学录像,以进行教学和学习反思,这为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正在教师团队内部逐渐形成,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也在无形中不断导正着教师认同。

(二)触发教师对已有的认同进行深刻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及时反思,以此来不断发现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其职业的认同和教师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当然,教师认同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认同基于教师自主地反思自身,通过不断发展、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其信念,形成新的意象、态度和假设,发展出新的认同。教师认同是教师改变的基础,真正的教师改变通常伴随着教师认同的改变。教师教育的基本使命是推动教师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很多教师能够主动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师反思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撰写教学日志、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建立教师档案袋等。通过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地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及“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发展出新的教师认同。

自我教育论文篇3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自我教育论文篇4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自我教育论文篇5

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理论、实践、发展等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德育教育、知识教育、素质教育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三大任务。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呼声不断,要求迫切。各高校在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教育途径、方式、方法上百花齐放,成果显著。德育教育正从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旧模式向着发挥人的才智、发挥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促进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着。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所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提出:“只有全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德育教育就是一种自我素质的提高,自我精神的升华,自我意识的完善,其教育结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把德育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受教育的人应该是教育自己的人。医学生德育教育这种自我学习理论、自我完善理念、自强不息的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一、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当代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坚持四个统一的新理念,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同志的讲话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也给我们指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即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树立远大理想抱负,遵纪守法,勇于实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大学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最高过程,大学教育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高建制。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学习氛围,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学习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强调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医学生新的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教育开发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医学生德育教育人文情怀的升华。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好大学教育所提供的大好时机,从而奠定德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

二、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建设

传统单一的德育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其与社会环境、与人性需求以及人文道德上有着诸多的失衡。面向新世纪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受教育者必须学会用辨证、全面、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由浅人深地去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当代医学生对价值意识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随着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且日益迫切。新形势、新目标下的医学生德育教育的自我学习,在当今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更是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新时期的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导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弘扬爱国精神,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观点和阶级观点。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教学内容要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取其精华,诸如艰苦奋斗、群众路线、一分为二等更应大力提倡。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又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意识。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源泉,合作是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法律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民族是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有水平、有修养和有学识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的目标,要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判断社会的真正需要,短视的和片面的急功近利行为是教育的误区。人的全面发展和知识水平综合体现了人的整体风貌,也就是德育教育水平的具体反映。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现代教育,不管是知识教育也好,还是德育教育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素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想的升华,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及道德情操的完善,风度气质、理性思维的培养等等,都是靠一系列的教育来熏陶、来取向的。因此说,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应该是一流的,而且在素质教育上也应该是一流的。

三、医学生德育教育的自身完善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这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四种教育中前三种教育是外因,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自我教育上,亦可称为自我塑造。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智育重在自学,德育重在自治。”德育教育的自治就是以社会、时代对我们新一代医学生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为奋斗目标,激励自我成才的心理动力机制。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等的要求来积极进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和时代进步对我们的期望目标。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源泉就在于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倡医学生德育教育自治的目标。

3.1伦理道德和理想信念

德行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的修为,同时是医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首要任务。其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基本文明的养成,具体体现在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人格规范的文明习惯和人类的日常举止行为上;二是伦理道德的建立,养成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掌握经典马列理论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立场,时刻牢记时代赋于的历史使命。

人应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即使每个人的理想抱负、奋斗目标和对事物的看法有时会受到各个时期,各个人所处环境及其他情况的影响,但是,也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幼年时期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他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伟大的理想。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有奋斗的志气和理想的信念。面向新世纪,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立下雄心壮志,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前程更加辉煌灿烂而自强不息。

3.2态度学识、素质才能和健康体魄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交给我们的担子,任重道远。学习知识是我们成才的基础,要博览群书、广收博蓄,最重要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

每个人的身心天赋不同,所以其素质才能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医学生学会认真分析自己、观察自己,在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切实可行。在全面发展知识、综合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特长,形成自我的个性才能优势。教育目的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独立人格的个性发展。

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长与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渴望知识,探索世界的同时,不要忘记身体素质所固有的特殊作用。当今时代是高节奏、高效率、高竞争、高强度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同样重要,竞争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是对人们身体素质的最严峻的考验。

四、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时代精神

大学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阶段不虚度光阴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在走向社会以前尽可能打下牢固的素质基础,其中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健的身心素质。大学教育理论无不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和基础性己是无可争辩的。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国际上任何一所有成就的大学,更是随时都在注意和加强其对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提之一就是德育教育。

自我教育论文篇6

(一)提高政治素养,用心感染年轻一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载体不断变化,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这些都对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方向,规范着其自身的道德准则,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发挥。因此,辅导员要在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将政治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辅导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导学生。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能够科学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素质不但规范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准则,同时也影响着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以及学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辅导员要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用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爱国情怀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先进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其自身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政治素质的提高表现为:对基础政治理论的扎实掌握、政治觉悟的高度提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的强烈愿望。

(二)有的放矢,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辅导员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把了解学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把坚持公平、公正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重心,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工作中要把握“四个坚持”:坚持自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热爱学生、坚持引导服务。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田建国认为:“新一代‘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大、快、强’,即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性强。”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不但要在把握好主流的同时密切关注支流,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而且还要把握好“显流与潜流”的关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对于健康向上的理念行为进行引导,对于消极落后的“潜流”,及时掌握,消除在萌芽状态。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对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说清利害并循循善诱,掌握批评的艺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使学生能从内心接受教育。

注重内省与慎独,常怀律己之心

内省和慎独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方法,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古人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省察克治”、“吾日三省吾身”,都是有道理的。内省、慎独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工作的智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师德垂范的表率,经常自我反思、淡泊名利,处处勤勉有为、精益求精。辅导员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辅导员自身良好的人格特质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发展离不开经验积累和日常反思。美国教育学者G•J•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科学公式也是高校辅导员要遵循的成长规律,即“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它就像一面镜子,使辅导员清楚地看清自我、分析自我、梳理自我、提高自我,最终超越自我。辅导员要深刻意识到,反思不是一种个体独立情感,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动生成的情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思维情感相互碰撞的产物,辅导员要用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与之共同成长。随着工作经历、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辅导员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学习困难学生的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等。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开始慢慢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并用心反思有哪些不足,用经过提炼的、有价值的经验来指导实际工作。辅导员要保持撰写工作日记的良好习惯,将学生工作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一手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平台。辅导员通过网络表达心声、自我勉励并与学生共勉,时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关心,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教育论文篇7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的由来与发展

关于青少年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通过研究指出:“必须积极开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对自我教育更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把自我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只有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与教师对自我教育这一课题也进行了研究,如魏书生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写说明书”、“自己开药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办法。

我们提出的“道德自我教育”是德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体,它既属于德育的范畴,又和自我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许多自我教育的研究以及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对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研究实践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从研究重点来看,许多校内教育或是笼统地研究德育,或是从某一道德品质入手着重培养,注意到道德自我教育的也只是把它作为德育途径之一给予简单一提,对道德自我教育的认识及操作措施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力度。本题研究实践将以道德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进行突破,对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二,从研究目标来看,目前自我教育研究多着眼于促进青少年内化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校外教育。而本课题研究旨在满足青少年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青少年健康的个性,为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基,更强调青少年的“个性化”。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实施

实现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则需形成教师的教育指导、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同学的伙伴互助三者协同配合的操作样式(见图一)。其中青少年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基础,力争做好营建良好氛围、构建内容体系、寻求实施途径三篇文章;青少年的自我反思是关键,重点做好创立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一项工作;同学的伙伴互助为支撑,努力形成灵活辅助机制。

3.1营建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氛围。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优化校外育人环境,营建良好氛围,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前提。青少年环境氛围作为围绕在青少年周围的客观存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动向、态度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两方面。

3.1.1物理环境建设。使校外活动场所环境力求体现“活动育人为首,发展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主题。

3.1.2人际环境建设。其一,建立宽松的、开放的“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管理制度,是营建良好校园氛围的组织保证。其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往变权威式、命令式、批评式为民主式、协商式、激励式,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其三,形成团结协作、和谐竞争的生生关系。加强青少年间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愉快的交往中和相互的感染中优化环境。其四,家长的观念、道德水准、选择导向对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也具一定影响,需注意积极引导。

3.2构建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贴近各段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帮助青少年掌握道德自我教育方法、提高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内容体系,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基础。

3.2.1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确定德育自我教育内容的重点。

3.2.2根据未来社会和时展对未来人才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的要求来更新、丰富德育自我教育内容。

3.2.3参考德育的各类理论与实践资料,筛选、整合、重组、创造性的设计内容。如青少年儿童。

3.2.4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道德自我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讨论,使之更具有生活性与针对性。

3.3寻求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从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求各种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将道德自我教育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1)强化少工委和团组织功能,在学习中注重引导青少年进行道德自我教育,使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成为青少年对自己进行道德教育、自主发展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预备队员、少先队到参加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增强发展自己的内驱力;(2)运用少先队阵地,创建青少年喜闻乐见、自愿参与的各种活动形式(自主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展示性活动等),寓德育于青少年的自主体验之中,让青少年在自觉自为的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如开展的“阳光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暑期快乐总动员”、“夏令营”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让青少年自愿选择活动、青少年独立自主开展活动、青少年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并勇于探索;(3)发挥榜样的作用,唤醒青少年道德自主发展意识。俗话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向青少年提供有价值的榜样,可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童年向党”儿歌演唱比赛和少年领袖营等活动。(4)营造积极进取的班风,在集体的引导作用下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健全思想道德修养。在集体主义氛围下,潜移默化地进步。在每年12月9日开展“十八而志、青春起航”成人礼活动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自我教育论文篇8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中,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借助于道德认知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其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学生将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助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能相应得到提高。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遵守公共秩序》这课时,先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故事(课文内容)一边看幻灯片(课文插图),使生动形象的画面,伴着三 个伟人感人的小故事,把学生带入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道德氛围之中。学生认真听,注意看,仔细体会,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列宁、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是领袖,这三位伟人是怎样模范地遵守公共秩序的呢?”老师再让学生看幻灯片,引导他们发言。教师接着问:从三个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伟大领袖地位那么高,工作那么忙,在公共场所部能遵守公共秩序不搞特殊化,他们真是人民的好领袖,我们小学生要向他们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另一个学生说:“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尚尚的表现。三个伟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也要做道德高尚的人。”教师高兴地说:“对,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如果人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呢?”大家争着发育:“大家都会心情舒畅。”“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大家都讲文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搞得更好!”

这样,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并体会“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观点,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明理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

二、在培养道德情感中,激励自我教育

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们的言行、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允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果运用得当,则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产生波动。当他们对其中的道德榜样具有好感,发生热爱时,道德原则和要求便触发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从内心渴望仿道德榜样,进行自我激励。例如,有位教师在教《个人服从集体》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搞清摆在小余叔叔面前的矛盾是什么,是争个人的好名次还是争集体的冠军?

接着,老师提问: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小余叔叔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在行动上他又是怎么做的?小余叔叔为集体而想,为集体而做,牺牲个人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小余叔叔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地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所以才保证了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夺得团体冠军”。老师接着问:从小余叔叔“个人服从集体”的事迹中,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向小余叔叔学习什么?学生道德感情的闸门打开了,一个个争着发言,发言中同学们都表达了对余叔叔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情感。这堂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而且强化了道德情感的深刻性。从而激励学生自我教育,使道德要求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和愿意去做的具体行动。

三、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催化与调控作用。

自我教育论文篇9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措施

2.1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

通常而言,大学生(通常是在19-23岁之间)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但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来精心指导学生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在正确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2创新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前面已经讲过,如今的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依然沿袭传统宣讲的模式单向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教育过程阶段目标的缺乏,以至高要求、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无法找到基础性的支持点,就好像空中楼阁,看得见却摸不着,很难达成。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教学的内容要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将教育的方式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

2.3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

自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势必会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将其当成是自我教育主体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而校园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理应想方设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也是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4创建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所在,是学生成长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端正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并且从内心深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同样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我教育论文篇10

一、从认识起步,在讨论中学习自省

坚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起步,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注意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凡事不抓则已,一抓必抓到底。这充分显示了魏书生的育人的科学性和做事的坚持精神。

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其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讨论的方式。在对一个议题或一个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认识自我。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无限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可谓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学习:钉钉纽扣,包包书皮,学习扫地、擦桌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同时受到了教育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劳动中你都有哪些体会?学生的讨论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热烈,很真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愿意将此落实到行动当中。一段时间之后的家访中我了解到,我班学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帮着做”,可见那次的讨论教育效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二、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的功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主观上要这样做,这只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然而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时时提醒,事事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好的方法与措施。在班级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定了我班“班法”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对于“班法”人人必须遵守。并且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班”“红领巾监督岗”等活动,活动中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并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指出优点、缺点,并逐步改正,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要真正认识每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一直仔细地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错字或错的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来;如果书中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承认每个学生都是闪光的金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激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关注的。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别注意观察,及时的表彰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学生只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与进步,我也不放过。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恬静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照亮他的心灵。作为老师不要吝惜一句鼓励的话,把它送给每一个孩子吧。

自我教育论文篇11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自我教育论文篇12

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是在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演进的,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态势。在这些因素当中,外国教育理论思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其间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交织着模仿与创造。语文教育的现展,既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又扬弃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凸显出自身的特点,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从1904到1949年,我国语文教育深受日本、德国、美国等国教育理论思潮的影响,在课程教材教学上表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从传统迈入现代;建国后到“”前,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语文教育发生重要变革;改革开放以后,广泛学习借鉴多国教育经验,同时我国语文教师和研究者有了更多的创造。

历史证明,在人类历史迈入21世纪的今天,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接受外来影响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民族本位。回顾一百年来外国教育理论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探讨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方式、途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前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发生,如语文单独设科、白话文的引入、国语科的设立、单元型教材的产生等。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也是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以多种方式传入我国,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概括而言,20世纪前期对语文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赫尔巴特教育学说、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理论。它们在不同时期对语文教育产生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从1904年到1920年代,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20年代末到建国前,美欧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影响甚大。当然,它们之间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传入我国之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依然对我国产生着影响,只不过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更大。

20世纪初期,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辛丑赔款的耻辱,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方。中国最先学习的是日本,因为日本离我国最近,又具有较为相似的传统。一批留日学生回国后大力宣传日本教育理论并用于教育实践,很多知识分子也热衷于介绍日本教育学说,当时影响甚大的《教育杂志》就大量登载日本的教育理论,社内同仁以“天民”的笔名编译、发表了大量介绍文章。这一时期,国内不少学校延请日本教员到校任教,直接进行示范和指导,如江苏省通州师范学校和浙江省春晖中学。可以说,20世纪初到1920年代,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受日本教育学说影响最深的时期。应该看到,日本教育理论是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所学习的日本教育学说有很大一部分移植自西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为教学确立了一个程序,有助于教学活动更科学地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加广泛和深入。新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对西方教育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新青年》《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物大力译介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界人士起到了启发和引导作用。“自学辅导主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都是在此时期传入我国的。胡适、陶行知、刘半农等留学欧美的学者回国后大力鼓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学说,用西方的观点、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现实,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孟禄、杜威更是直接到中国讲学,宣扬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0年代归国留学生廖世承、陈鹤琴、俞子夷、艾伟等积极开展汉语、汉字教育实验研究,为汉语言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引进外国理论的初期,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模仿、借鉴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改革者抱着变革旧教育的信念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大胆改革旧有的教材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草创时期的粗疏,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引进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之后,语文教学重视教学程序的设计,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却忽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诵读,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当时有研究者指出,“旧时读书背诵,并非不好,其不好之点,乃在只能背诵而不能理解。至于已经有理解,而不能背诵,则还是不能受用”[1],可谓切中肯綮。

外国教学法传入本国以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变通和本土化。“自学辅导法”在中国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自学辅导法”是西方国家小学的教学方法之一,1914年传入我国。刚一传入,它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在一些城市的小学试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教育界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反思,肯定了这一教学法的合理之处,“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于授与知识技能时,不采注入的方法,尊重儿童自我发展之能力,加以指导或暗示,以辅导被教育者之自我发展,是谓辅导”,同时,他们也批评它“绝对之放任主义,则将教育者之教育能力全部抹杀,而完全置重于被教育者自我发展之性能,在教育上,亦难逃背理不经济之诮”[2]。这种认识是非常辩证的,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教学理论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外国教育思潮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吸收、融合、改造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碰撞、对话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从传统迈入现代。

二、20世纪后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语文教育受到了苏联教育理论思潮的全面影响。1950年,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上下)在我国翻译出版,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凯洛夫《教育学》强调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教学的五环节结构,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对建国初期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教学指导文件也学习苏联,由“标准”改称“大纲”。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受到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极大影响,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按固定环节授课,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苏联文学教育著作,这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受苏联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于1956年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编制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实验,由于政治的干预,这场实验仓促结束。之后,我国语文教学又恢复使用合科教材。1963年,苏联教学专家普希金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所上的《红领巾》一课,提出了改进意见,这些意见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形成“《红领巾》教学法”。这一教学法重视师生谈话,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苏联语文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我国形成了强调固定教学程序、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和文学作品分析的传统。

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有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汉语、分科教学实验是在政治的主导下开始的,又在政治的影响下结束。分科教学实验虽然没有进行下去,但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学习他国教育经验,必须注意本民族的国情和汉语言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语文教育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吸收、借鉴了多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将对外国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对传统的继承结合起来。布鲁纳的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传入我国并得到充分应用,对语文教育也产生重要了影响。例如,语文“目标教学派”就是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探索,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反响[3]。如果说“五四”时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批判多于继承,那么这一时期则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回归”,它回到“”之前所确立的语文“工具说”,回到“双基”教学。众多的语文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有益经验。洪宗礼老师主持进行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4],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与教材进行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三、思考与启示

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外国的教育经验,用开放的胸怀了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同时要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造,重视本国教师的创造。

1.立足本土,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拥有丰富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对于别国的教育理论不能全盘照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回顾现当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就有外国理论影响的痕迹。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影响,只要这种理论是合理的,不管是中国固有的,还是取自外国的,都应该坚持。

20世纪初期引进的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对于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程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当代语文教育界提出的“三主”理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等观点,可以说与进步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某种内在联系。建国初期,“《红领巾》教学法”的推广,对于我们运用谈话法、合理分析文学作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教育理论的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作出改造,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2.科学甄别,重视实验和本国教师的创造

借鉴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引进这些理论时首先要进行甄别、筛选,因为并非所有外国理论都适合于中国,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考察分析。

在道尔顿制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家舒新城、孙Z工等人率先在中国公学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道尔顿制”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他们坦承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不足[5]。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语文教育家廖世承、艾伟等进行的汉字教学实验,对我们认识汉语学习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育实验,发现外国教育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对其适切性作出客观评价,是这些教育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理论思潮要防止偏颇,比如只借鉴某国的教育经验,而对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视而不见。要多了解一些教育理论思潮,在综合比较中选择适合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综合考虑国情、教育制度、社会情况等因素。在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本国教师的实践创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教师在借鉴他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时期,往往是我们对外国教育理论加以改进、融合进我国教育经验的时期。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应该立足于本国语言实际,吸收外国教育思潮中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创造发展,以推动语文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