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1 07:08:16

新医改方案

新医改方案篇1

对这份长达1.3万余字的文件,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认为,它态度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不少网民则表示,新医改方案写得有些“不明不白”,难以看懂,难以提出意见。

不同观点的碰撞,表明各界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下一步进程,尚未能达成一致。

如何增加政府投入

在中国既往的医疗卫生体系中,“看病难”“看病贵”的病根之一,被归结为政府投入不足。

据卫生部近年有关数据,在卫生总费用当中,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远远高于中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居民个人负担沉重。在卫生总费用的分配中,亦存在重医疗而轻预防、重城市而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而轻社区卫生的倾向。

因此,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对于卫生费用的流向,方案提出,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有舆论对新医改方案未提出政府投入的硬性约束表示失望。但也有表示理解的声音,称中国“地大事多”,与其提出无法完成的指标,不如随机应变。

在新医改方案的形成过程中,曾有过政府“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之争,即政府投入的主要流向是“直接补助医疗卫生机构”,还是“补助社会医疗保险等医疗服务的买方”。此争论体现了“政府主导分配资源”和“市场化分配资源”两种不同思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激烈碰撞,其背后则反映了卫生部门与医保部门争夺财政资源的诉求。

对此,新医改方案最后定调为“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既要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还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此,刘国恩表示怀疑,“很多方面其实是不可能并存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则认为,中国巨量人口流动,外加行政效能不高,所以,医疗补贴制度一定以简单为上,以直接补贴需方为优。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补供方”与“补需方”的优势互补,还需要新医改方案在征求意见之后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深为业内所关心。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提出了要“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不过,一些专家担忧,整个新医改方案将重点放在公立医疗卫生系统上,并提出政府对于医药市场的颇多干预措施,这将可能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从而使“鼓励多元办医”失去意义。

公立医院改革两条路径

如果说解决筹资问题只是中国医改的第一步,那么治理机制――如何让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是重要的第二步。

新医改方案把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四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物供应保障。其中,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管办不分、产权不清,投入缺乏保障,监管缺位,激励机制扭曲,内部管理制度落后,已成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短板”,严重制约着另外“三梁”的改革效果,被认为是新一轮医改的重点所在。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是最难的部分,但又是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公立医院的机制和体制,不能让这支队伍履行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使命,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

恰恰对此关键性问题,新医改方案出现了“管办分离”和“加强行政干预”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

所谓“管办分离”,方案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告诉《财经》记者:“在医改方案中,最受医务人员欢迎的,就是‘管办分离’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也认为,这是方案中的“亮点”。在法人化“管办分离”的制度环境下,医院可以独立决策,自我管理,参与公平竞争;如果配之以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医院自然会在降低医疗费用与提高服务效率之间寻得平衡。

但是,方案还提出,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同时,对社区医疗机构改革,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很多专家看来,这又意味着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行政干预。

支持“行政干预”的一方认为,要实现“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就应该“以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为核心”,因此政府必然要对医院严格考核、直接补贴、控制药物使用。

支持“管办分离”的一方对此强烈反对。刘国恩认为,医疗服务是否具有公益性,和它的生产者――医院的产权没有必然联系。公立医院可以提供公益,非公立医疗机构同样可以:只要通过公共财政筹资,加大对社会医疗保险补贴,通过医保为患者买单,帮助患者获得服务,同样可实现公益性。

他认为,建立全民医保,再通过公开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购买服务,在提高公益性方面应该更加有效和合理。因为通过“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的思路,必然导致通过体制内的计划预算手段配置资源,不仅会抑制体制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会因为缺乏合理、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平台,不利于调动非公社会资源的积极性。

政府监管能否到位

政府如何履行好监管者的职能,关系着改革的成败。对此,新医改方案有意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

一个重要的规定是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即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同时,方案还规定,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体制。其中,政府部分包括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对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严格药品生产、流通、价格、广告和使用的监管;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

方案也同时提出,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

部分网民表示,上述规定有利于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然而,针对政府的职能是否“越位”,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朝晖质疑,政府很难制定出合理而详细的区域卫生规划。“即使一个最高明的投资人,带着最有名的医生开医院,审批人完全能以‘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超标’为借口拒绝发放许可证。”董朝晖担心,“区域卫生规划将成为社会力量办医的一道‘玻璃门’。”

对于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统一定价,规定使用比例的基本药物制度,亦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会导致基本药品生产和配送的行政垄断,将严重损害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竞争。没有竞争约束的行政垄断所必然产生的低效率和腐败,最终只会导致药价的进一步抬高和基本药物的进一步短缺。

此外,新医改方案提出,非营利性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分级定价、定期调整;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

有专家表示,这固然体现了政府要实现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决心,但也同时显示着政府要强化对于医药价格的干预,其中存在着扭曲医药服务价格信息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医药服务供需的进一步失衡。

事实上,改革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减轻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让医生凭借自己的医术获得合理的薪酬,从而斩断其与“大处方”“大检查”之间的利益联系,实现“医药分开”。然而,要达到这一效果,是否应由政府出面制定各个环节的价格,却仍有待商榷。

周其仁就曾指出,医疗服务的品质难以考核。因此,不如在公平开放医疗市场、允许医师自由流动行医的基础上,把形成医疗服务价格的任务交给市场去完成。如此一来,政府更可以集中力量,发挥好监督者的职能。

在新医改方案中,公平开放医疗市场的探索尚嫌不足,关于医生人力资源改革也是点到即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看了新医改方案,感觉不到什么激动的心情,因为“不认为自己的处境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实际上,医改作为关系着每一个国民基本权利的大事,目前社会上对于方案的争论远不止于上述几点。

针对很多人“看不懂”新医改方案的反映,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卫生处的任伟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方案中既有概括性的内容,又有专业性的内容,普通百姓确实不容易看懂。

新医改方案篇2

中国医改不成功(其实也就是失败),在早已被普通民众的经验所证实了之后,又被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专家所证实。失败了就得重新搞,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是不是?卫生部新闻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日前说,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见8月3日《中国青年报》)。这让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饱受“小病拖着,大病等死”折磨的草根阶层看到了希望。由于医改兹事体大,作为一个以前得过病,以后也还会得病的小老百姓,我对“医改新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几点期待:

一是期待在着手制定新方案之前,卫生部和相关部委首先要端正价值观。作为统揽整个“医改新方案”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中央反复强调的“以人为本”。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是“以全体国民为本”,“以每一个国民为本”,新方案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每一个国民都能够“病有所医”,不管他有没有钱。原来的医改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其遵循的价值观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资为本”,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能否盈利作为改革成功与失败的标志,最后就是“以有钱人为本”了。这个教训至为惨痛,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也不为过,应予谨记;

二是期待新方案要紧贴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就是绝大多数人得的绝大多数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所以国家和社会有限的医疗资源主要要向这个方面倾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以前不成功的医疗改革脱离了这样一个国情,过分推崇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医疗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是豪华的,能够为富人锦上添花的医院就越有钱;越是简陋的,但却能为穷人雪中送炭的医院就越没钱。解决这个问题,靠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不行的,而只能靠政府“看得见的手”;

三是期待在“制定医改新方案”时,不要搞关门主义,而要搞开门主义。卫生部新闻处说:“在新的方案出台前,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这个姿态让我感到非常不理解:医改方案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命运,为什么不让公众知道呢?原来的医疗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不就是因为没有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靠几个“学者”关起门来拍脑袋搞出来的吗?为了使“医改新方案”免于重蹈覆辙,我建议应该立即向全国公众征集医改建议,然后在公众建议的基础上起草新方案,形成初稿之后再交由公众讨论,反复几次之后,再把成熟的方案提交全国人大通过。这样的方案制定时虽然很麻烦,但推行起来成功率却一定会高得多。在我看来,参与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能任由几个部门包办。

就在笔者构思这篇文章时,又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让人辛酸的消息:“癌症老人为给子女省钱装死,火化前害怕突然醒来”(见8月3日《现代快报》)。这件事虽然仅仅是一个个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的医疗体制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新的医改方案推出之后,我希望永远不要再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这也算是我所有期待当中的一个最低限度的期待吧!

新医改方案篇3

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可普通民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即便非常关注新医改方案,恐怕也不大可能字斟句酌地“研究”它。因此,普通民众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吗?到最后,可能也就是少数专业人士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征求意见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新医改方案篇4

医院的档案管理是针对医院中的各种医疗活动而进行的资料记录行为,做好医院的档案管理,并不断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助力医院档案的更加完善化和高效化,从而为医疗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参考依据。在当前新医改的环境下,医院单位必须不断改进档案管理模式,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医院档案管理。

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1档案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要改进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有一些医院由于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有所缺失,导致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得执行,监督无力,管理不严,对档案管理的开展造成了不容小觑的严重影响。由于一些医院负责档案管理的领导层未对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故而,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许与时俱进,尽快完善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

1.2档案管理存在不规范性

当前,医院的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许多医院都是以科室为单位建立档案管理室,不同的科室就有各自不同的档案管理室。或者是根据档案的项目类型来设置,例如将医院的病例档案归到病历档案管理室,人事资料并入人事档案管理室,科研项目资料放入到科教处的档案管理室等等。如此不规范的做法,必然致使每家医院都会存在若干个档案管理室,不仅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长久发展。

1.3档案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进行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为更好得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开发,能够大大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提高档案的运用价值,从而为医院日后的医疗行动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参考。当前,许多医院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对医疗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所追求,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加以重视,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档案的利用率难以提高,收效甚微。

1.4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有一部分医院至今仍不能很好得开展医疗的现代化改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尚未完全认识到档案管理开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投入不够,导致医院的档案都难以真正有效得实现其效用。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当前不少医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建设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缺乏,从而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有心无力,难以准确得做好数据、信息、资料等的收集处理工作,严重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开展;二是,缺乏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制度体系,使得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当中规范性不足,岗位人员的权责不清,难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效率。

2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2.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

要改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改善医院档案系统。必须按照一套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开展管理工作,并且要求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对制度体系中的条例了如指掌。此外,档案管理的体系制度必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保障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第二,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档案科的作用。要重视信息档案科的价值所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档案科主要是负责档案的审核和管理,并给予一定的指挥和培训,是医院中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部门,必须引以为重。第三,要加强医院中各个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医院中各科室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加强其协同合作,才能保障档案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2.2医院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方法

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但需要做好各方面数据、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还需不断强化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断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分析软件,不断提升医院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助力医院的发展和进步。故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重视,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时,更要结合本医院的历史文化、时事动态,从而更深层次得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从而更好得为医疗事业服务。

2.3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意识

要不断改进档案管理水平,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不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促使档案工作者更加积极主动得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加认真负责得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宣传,提升整个医院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各科室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只要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根本上重视起来,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2.4管理方式上要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的目的是要促进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从而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实惠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为达到这一目标,医院需要从管理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夫在诊断病人时,能够快速得通过平台调出以往的治疗方案和病情发展,还可以获知病人的医疗花费情况,从而更好得为病人提供治疗服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重复治疗问题,更加快捷更加为病人着想。此外,实现了医院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共享,还有助于更好得促进医生多点执业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人们愈发意识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医院档案管理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档案的建立和健全能够为医院的各方面工作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医院档案因其庞大的数量,繁复的内容,无不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故而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改进档案管理的措施,从而共同助力于我国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商友坤 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

参考文献:

新医改方案篇5

此外,从今年起,上海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沙忠飞介绍,新方案将在目前各类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体户籍人口的基础上,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研究外来灵活就业人员、在沪农民工子女参加本市基本医保制度的具体办法。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根据上海市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今明两年,上海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在大型综合医院试行总会计师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剥离“院中院”;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探索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介绍,今后上海将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和调控的“指挥棒”。同时,实行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

改进就医秩序

看病难,到大医院看病更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海未来几年将着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改进就医秩序。

新医改方案篇6

围绕医改草案的讨论随即开始升温。一份方案,能否使医改在第三次努力中实现新的突破?又该如何突破?

公正而论,中国医改风雨兼程的30年,紧随社会各行各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度和转型。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确实是在飞速进步,并可以向国际医疗技术水平看齐。

但与此同时,医改面临的重重问题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观:医改五大窘状

有病不敢就医――由于医疗费用昂贵,人们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导致许多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很多人采取不积极就医的原因。就是医疗费用过高。

医院建筑气派――大医院的楼越来越高,病房装修越来越豪华。据悉,绝大多数医院的扩建、装修都来自医院的盈利和银行贷款。近年来,医院纷纷比拼硬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星级病房,便宜的一天收费几百元,贵的则收上千元。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某大医院在病人欠费逃走的管理规定上明文规定:病人未交的医药费用,由主管医生负责10%,科室负责40%,并从科室奖金总数中扣除。

贵重药品“卖”得好――药品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是一种反常现象。一位专家分析说。其原因是我国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

高端设备是抢手货――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以PET-CT为例。仪器标价3000万元,多数仪器由合作者提供,医院只需提供地盘和品牌。检查一次材料成本约为1800元,但医院收病人1万元。

读:十套等待出台的新方案

对老百姓而言。医改话题既很远又很近。说它远。是因为它关乎政策的制订、条文的修改,这似乎是各级卫生主管官员该操心的事;说它近,是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保障,决不能“等闲视之”。

国务院的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征集到10套医改备选方案,哪一套会得到提交?现在还不得而知,在此,我们不妨把10套医改方案拿出来“亮亮”,让读者心中有个数。

北京大学版:增加2000亿投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是北大版医改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该方案主张“政府主导”。意思是政府承担对全民的健康保障责任,建立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把卫生总费用控制在GDP的6%以内,结构上逐渐增加政府投入,降低个人支出。参照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政府应该投入的卫生经费是3500亿~4000亿,而现在不到2000亿。同时,政府应该对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中的弱势群体予以资助,在贫穷、偏远的地方。政府要直接参与。

复旦大学版:政府不可能全包

该医改方案的主要起草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主任蔡江南认为,中国下一步医改可以走“社会主导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即在筹资方面强调公共和公平的原则,政府将发挥领导作用;在供给方面强调竞争和效率的原则,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该方案认为,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社会保障,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医疗卫生的公共筹资应该是“社会医疗保险+政府预算投入+个人现金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版:贫困人口减免费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方案的课题负责人葛延风介绍,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在现有体制中嵌入一个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或称之为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思路是:依托各级专门公共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共同构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按照确定的服务项目(体现为选定诊疗手段和基本药物),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只需要个人分担少量成本的基本医疗服务。对于贫困人口,需要个人付费的部分给予减免。

世卫组织版:公平、效率、质量

世卫组织专家用“公平、效率、质量”来定义中国卫生系统的改革目标。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解决人人覆盖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以及城市贫民的免费医疗救助。不主张把钱都投给公立医院,同时建议,由资质良好的专业保险机构作为病人的人,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以判断病人的钱花得该不该、值不值。

世界银行版及麦肯锡版:尚处于保密阶段

北师大版:患者无需向医院付费

北师大医改方案的牵头人顾听教授介绍:通过政府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方式。来实现低花费、高效率、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基本操作方法是:政府向医疗机构直接购买服务,按照参保人数。通过核算确定每个人每年的基本医疗费用,政府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患者无需向医院付费,直接将保费交给政府的医疗保险机构。

人民大学版:侧重“小病”的诊治

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发展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领衔的医改起草小组,从医疗保障制度的角度对医改建言。 这套方案提出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要合理搭配,财政补供方与补需方要并重,对医疗单位和医疗保险都要有拨款。实行积极的医疗干预政策体系,侧重“小病”早诊断、早治疗,以及预防保健。

清华大学版:不搞全国统一模式

清华大学的医改方案中,充分考虑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设计不同制度,不搞全国统一模式,而是按照边远贫困农村地区、较发达农村地区、城镇地区的分类。分别实行不同的医药卫生体制。

中科院版:8亿人医保政府担负。

据了解第10套医改方案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医学部立项,广东医疗卫生界的专家参与制订的。

方案主要提出,应当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及城镇经济困难人口均一视同仁地被列入低收入人群。数目应在8亿左右。对这一占全国人口中大多数的人群,政府应担负起他们的主要医疗保险费。

该方案同时提出,初诊去社区医院可以不用掏腰包,通过保险制度来引导小病去社区医院。

要让病人形成“要想看病报销多,就往社区医院走”的思维。即,病人如果到社区医院看病,他的医疗保险报销额度可以达到90%甚至100%,但如果到三甲医院看病,就只能报销50%。从而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缓解“看病难”的局面。

第10套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参与该方案制订的人员有临床医生、药师、医学教授。也有卫生厅以及社保局的工作人

员,清一色都是日常与病人或是与医院打交道的专家和管理人士。

而前9套医改方案都是经济领域的专家制订的,这决定了第10套方案比起其他几套方案,对医疗行业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

看:境外医疗模式

“医疗体制必须改革”,已是各方共识。但到底如何改?

都说政府要加大投入,可是补需方(患者)还是补供方(医院),哪个效率更高?钱更能花到刀刃上?比如,保大病还是保小病?政府能不能承担?如何既减轻个人负担又不至于留下少数人挖大家墙脚的漏洞?比如,如何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如何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比如,是效仿以英国为代表的全民医保模式?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或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或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个人储蓄模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今世界上主要运行的几种医疗模式。

美国――自费医疗保险。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无论是财源确保方式还是医疗供给方法都是以私营为主。个人医疗保险,除个人单独购买的保险外,主要是雇主自发地给雇员及其抚养者提供的群体性健康保险。

英国――全民免费医疗服务。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社会保险提供平等待遇。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日本――公费负担国民全体保险。日本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的医疗保险和基于国家财政的公费负担这两个途径,对国民实施医疗保险。

听:来自各界的声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如是说。

现在搞医改。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无论增加多少政府投入,如果不能保证“把钱用到百姓身上”,一切肯定都是白搭。医疗改革必须首先破除“干部本位”。而代之以“百姓本位”。

――太原市退休干部陈春远

新医改中部分公立医院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今后将形成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觉得委屈?为什么一个神圣的职业,现在却被妖魔化?是职业的悲哀,还是制度的缺陷?何时才能既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又让医生的医疗技术能有合理的价值回报?”

新医改方案篇7

一、前言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新医改方案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1)加强医院内部分配办法

医院要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切入点,把维护患者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以增加业务收入,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为基础,兼顾医院、职工、患者三者利益,体现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要做到四定一保二考核。四定即:一定科室人员编制,对于超编人员,应积极分流;二定科室效益工资指标;三定经济指标,是指科室应完成业务收入的一种经济目标。四定消耗指标,是指以收定支的一种限额材料消耗百分比。一保就是科室人员只要出满勤、干满点,就可得到按出勤天数计算的固定工资,二考核即:经济指标考核与百分制目标考核。

(2)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材

各医院应由卫生、医疗、药学和医疗器械设备专家参与,将医院用药和一定金额以上的医疗器械设备集中招标采购。同时,调整收入结构和收费结构。降低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大型仪器检验设备分档定级,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使之趋于合理。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对其收费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此外,为了保证完成医院财务管理的任务,还必须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果基础工作跟不上,财务管理工作就没有依据;如果依据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就会造成混乱,科学管理便无从谈起。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又一项基本原则。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工时、设备利用的原始记录,材料的消耗、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毁损的原始记录。各种原始记录都必须做到及时、完整、准确。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还包括计量检验、定额管理和财产清查等。

(3)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院财务管理网络系统一般由药品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后勤供应及计划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各系统既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又互相监督牵制,构成医院完整的财务管理网络化体系。通过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加强医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使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领导层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指标,真正实现医院经济核算的现代化管理。

(4)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核心的理念

应该明确,医院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医院内部的方方面面,医院领导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各个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医院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5)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将财务管理工作推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财务人员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促使其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做到廉洁奉公、依法办事、敢于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医疗单位的在职财务人员应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结语

“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是新医改提出的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风云.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及治理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1

[2]袁彭尼.浅析我国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3]仲玲.浅谈新医改方案下的医院财务管理[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09;03

新医改方案篇8

在此次医改方案制订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呼吁要突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一点也得到上述受访者的认同。

刘建:强调公益性是给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确定一个方向,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更看重哪个?医院不是商业机构,不应该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是应当让人民群众满意。医院的特点就应该是救死扶伤,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应该怀有这种理念。过去因为补偿机制不足,公立医院扮演了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角色,这也是无奈之举。

田家政:公立医院在日常医疗任务之外,还承担疾病预防、对基层医院传帮带、支边支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援外医疗等任务,这些都是其公益性的体现。另外,医院与商店不一样,到商店没有钱就买不到东西,而医院对没有钱的危重患者也必须救治,这也是其公益性决定的。

陈:公立医院要承担更多的国家任务,这是公立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公众还需要大量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就医指导,普及健康知识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公立医院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刘玉村:我认为现在大的公立医院在相当程度上是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以北大医院为例,现在公立医院的收益大致有几方面用处:1.养活所有员工,解决医护人员的温饱问题。2.盖楼、买设备,这些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而患者是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3.像北大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医院,除医疗之外,还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4.公立医院还要进行科研。中国人对医学领域应该有原创性贡献,这种贡献需要资源支持。国家给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具体的课题,那么完成科研任务的人员经费、科研楼的建设维护费用都是由医院承担。这些都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体现。

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刘玉村: 2006年9月,我带医疗队去了一趟山西省长治地区的武乡县医院。当时那个县医院非常落后,我们在那儿4天半,看了1300多个病人,其中有13个是癌症晚期,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从那以后我产生一个强烈的印象:要想解决乡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处于交通便捷地区的县医院建设好,把病人留在县医院,在那里看好病,而不必都往大城市跑。

王以朋:把县医院支撑起来是好办法。而要把县医院支撑起来,光盖楼添设备不行,还要靠大医院输入先进技术和管理。大医院的任务之一是为基层医院的医生培训指导。一个大医院对一家县医院,经过三年扶持,县医院的水平肯定会有提高。

刘玉村:目前医学院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国家也打算拿出一定财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养,这次医改使我们方向明确了。比如国家与医学毕业生签订协议:医学院学生大学毕业后,国家出钱在大医院完成3年住院医师培训,然后必须到基层或西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若干年限。这样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县医院或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城市医院通过多种方式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刘建:医改提出重点支持城市社区卫生,这是一大进步。过去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三级医院不堪重负,老百姓还觉得看病难、看病贵。三级医院的医疗功能定位是治疗急危重难,但目前也在承担社区医院的责任。我们愿意将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减轻我们的负担,以便集中精力完成自身任务。

社区医院最大的优势是贴近老百姓,这是三级医院比不了的。另一个优势是社区医生对社区病人健康情况的掌握,可以事先做作业,历史地观察患者情况。社区医院的发展应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而不应该重复在大医院能够做的事情。社区医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现代化技术,把大医院作为依托。比如抽血样本可以送到大医院化验,放射诊断由大医院完成,这样就降低了社区医院的运行成本。如果社区医院承担起分流门诊的重任,那么三级医院应该侧重引进新技术、新疗法、加强学科建设、办出医院特色,用这些吸引患者。

然而,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立这个体系绝不是光盖诊所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社区医生的培养。目前称职的社区医生很缺乏,是医学教育中的空白,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另外一个问题是患者就医习惯,中国人的文化特点是重视生命,导致小病也喜欢去大医院。所以,患者集中到大医院的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刘玉村:社区医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能让病人相信的医生很少。通过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医院的方式帮助社区医院吸引病人,恐怕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吸引并留住病人,从根本上说,必须要有适合于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新医改方案”也指出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我认为要培养出能让社区病人相信的全科医生,至少需要5至10年时间。而在此期间,大医院拥挤的就医状况很难改善。

陈:将患者分流向社区医院,可以帮助大医院分流一些患者,不会对大医院造成冲击。但是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将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都纳入到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中,让大医院与二级、三级医院联手,将办好社区医院的任务交到大医院手中,国家通过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予以经费补贴。让大医院承担办好社区医院的责任,有利于资源共享,并可以在保证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将优势资源普及到基层。另外也可以与专科医院建立联网式管理,将更多的医疗资源整合,真正实现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

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刘建:现在改革趋势是医与药要逐渐剥离开,这对三级医疗机构有相当大的影响。

事实上,以药补医不是医院的发明,是在补偿机制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可以为医院带来一部分收入。然而办医院不能靠卖药,而应该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依靠给老百姓提供好的服务。医药分离要坚决实行。

刘玉村:关于如何改变以药补医,目前有许多提法,比如把门诊药房改成零售药店等。我非常支持这些探索和尝试,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出台对相关人员和固定资产的配套政策。

如果药房从医院剥离,那么原来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安置?医院的药房属于国有资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厘清产权关系,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还要明确用药责任,药房从医院剥离之后,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等毒副作用,那么责任应当由谁承担?

王以朋:如果政府对医院投资到位,取消药品加价没有问题,可以切断不良医生和药商的回扣暗流。

公立大医院现在主要靠做辅助检查,靠仪器设备赚钱,医务人员的智力、体力付出赚不到钱,这种状况不改变,医生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公立医院的改革举步维艰。只有适当提高医生智力、体力劳动的价格,以此弥补药品收入的减少,才能鼓励更多医生重视技术。这方面要有一个具体的方案,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进程表。

刘玉村:此次医改方案中提到的补偿办法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说会诊,现在外科病人请内科医生进行全院会诊,单次收费标准是10元。一次会诊可能10分钟,也可能1个小时;甚至疑难病的会诊可能要6、7个科的专家参加,花费2、3个钟头,还要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组织,但每位医生的费用只有10块钱。北大医院主治医师一般一年要会诊两万多次。此次医改,应该按照《意见》精神改变这种情况。特别是要提高一些“人性化服务”的收费,引导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患者身上,也会让病人感觉到关心和温暖,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刘建:广大医务人员是真正参与落实医改方案的人。在医改的实施阶段,应注意调动医务人员参与贯彻落实医改方案的积极性。如果缺乏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有些内容很难落实。

新医改方案篇9

(一)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医院档案管理中包含医院工作开展的重要信息,也是现代医院开展医疗管理的主要途径,新医改后,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运行,是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转变的重要举措,而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依旧存在粗放式管理,不仅导致医院管理缺乏科学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信息的整体应用,对我国新型医院档案管理带来思想上的阻碍。

(二)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实施新的医疗管理措施,是为了实现现代社会以医疗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机构能够发挥实际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从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发现现代医院的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医院的信息管理一般主要是医院所有信息集中管理,由于管理的信息内容较为庞杂,医院档案管理缺乏规划性,导致医院档案信息混乱。一方面,医院内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困难较大,甚至出现部分人力资源信息丢失,对医院工作者的个人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医院患者档案信息的保留时间参差不齐。

(三)医院档案管理的技术落后。我国现代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管理的技术应用落后,也是影响现代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例如:我国实施新医改后,逐步实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电子管理,但由于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量较大,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面自动化;另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城市医院内部档案信息管理,在我国农村小型医院信息档案管理中应用比率较低,依然坚持人工管理为主的医院档案管理措施,而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砜矗?我国农村小型医院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现新医改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全面性改革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四)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审查性低。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对医院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结合我国现代医院管理结构体系的发展情况分析,小型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审核效率低,信息管理的准确率低,同时各医院内部档案管理的情况是各个科室信息管理独立存在,医院全局性档案管理的实际作用小。

二、实现新医改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转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为了实现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优化,新医改中应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运行,打破城乡医疗信息管理界限。在实际实施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态度,提升对医院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例如:采取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的科学规划,结合新医改中相关规定,对城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进行合理的预算对比,为医生提供完整的病人病理信息,同时也为医院财务支出管理提供完善的经济报销数据,从医院档案管理角度,对社会医疗事业的完善提供支持。

(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我国实施全面性医疗管理结构体系的改革发展,新型医院信息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具有流畅的信息管理流程,医院管理者结合新医改中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与落实近代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流程中的不足,例如:某医院为了积极实现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实现了内部信息管理的流程完美对接。另一方面,实施医院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例如:某医院为了打破传统医院档案管理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与患者信息混合无序局面,实施医院档案管理的分裂管理,将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转移到医院内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病人的档案管理实施患者信息整体管理,实现了该医院信息管理的清晰化发展,这种医院档案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医院病人信息的快速查找,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是解决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途径。

(三)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完善对接。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完善对接是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技术支持,新型技术的应用必须解决我国现代大部分农村医院档案管理技术落后的局面,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实施农村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城市医院与乡村医院互动就医的形式,逐步引导我国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实现全国范围内医疗技术水平的均衡发展。例如我国新医改中,对建立农村城市医院的档案对接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优化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结构,打破传统人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完整、农村医院档案管理与城市医疗档案管理对接性低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现代社会医疗管理结构体系的信息完整性。

新医改方案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49-02

1.前言

医院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对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这些特点的表现主要在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上医院构建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给顺利开展医疗活动奠定基础,能够有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有利于医院日程工作中的经营模式、技术研究和处理纠纷等有序进行。

2.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因为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发生,所以对新形势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2.1落后的档案管理观念

近年来,由于医院负责人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随意调用业余的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对医院档案管理的资金和精力投放越来越少。负责人存在落后管理观念必定会对管理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严格、仔细。如此一来,医院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医院的各种工作将无法开展。

2.2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但是,大部分医院因为没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这就使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形成监督失效、无考核、不受约束和管理不严的局面。因为医院负责人没有过多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对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随着社会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因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1]。

2.3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不高

随着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医院负责人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体系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是因为现阶段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较低,没有能力去驾驭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所以需要一个具有专业管理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负责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正面影响。另外医院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相关培训,并且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中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2]。

3.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3.1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对医院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关负责人应该重视制度建立的工作,医院负责人应归档更新管理观念,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放到管理档案中,使各项重要工作纳入到档案管理范围,以便及时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此外,必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管理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对医院的重要性,对管理工作的整理和审查严格谨慎,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3.2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要求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医院档案负责人在严格执行档案管理标准时,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要了解透彻、具体明白,使其档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医院档案管理体系可以综合病例档案信息,使医院各项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档案管理体系的价值。

(2)要充分利用信息档案科的主体价值。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就要注重信息档案科发挥的作用,做到层次分明。信息档案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和审查档案以及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每个档案管理科室是医院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单位,主要是负责收集、审查和整理档案的工作内容。

(3)建立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后,医院必须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可以顺利完成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3.3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医院必须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价值,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医院档案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其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网络化管理。

3.4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水平

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受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的影响,这就要求医院增强档案管理团队的精神,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工作能力。首先在录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医院应该录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员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医院应该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以提高档案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3]。

4.结束语

新医改方案篇11

1.1 档案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如今我国各类区域的医院,单纯地关注医疗设施和实效,对于医疗信息明显未能给予合理程度的重视,致使既有的医院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将会对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安定和谐秩序与整体运营发展前景,造成深度威胁。

首先,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和谐秩序的影响。原本各类医院之中既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就不够完善,加上医院领导对这部分工作内容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深刻认知个人职务,涉及信息遗漏或是偏差状况接连衍生。透过原则角度观察,为了加快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相关机构有必要在特定时期内进行自身诸多信息资料和档案规划梳理。但是,正是因为在档案管理事务上意识未能明确,加上相关工作人员职责意识严重模糊,使得档案提交过程中滋生出推诿和拖延等各类消极状况,如此一来,只会令档案管理事务交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持续骤降。

其次,医院整体经营发展前景的影响。持续一定时间之后,一旦说医院需要使用以往资料,可偏偏因为既有的档案信息存在严重遗漏和偏差问题,便无法真切地反映出医院内外的工作风貌,对于日后合理化发展,明显是极为不利的。

1.2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着实不高

档案管理一直都是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序单元,尤其是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实力和素质则更加不容小觑,一旦疏忽,就会持续降低医院档案管理实效,并造成资料丢失等严峻问题。这类现象在一些乡镇或是县级医院表现的尤为显著,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档案管理工作通常交由外部应聘人员或是护士承担,而他们管理意识和能力都不尽完善,经常会引发档案登记秩序紊乱等消极状况,如数据记录错乱等技术、规则性问题。

2 新医改方针推广背景下医院进行档案管理方式科学化改革的建议

2.1 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和其余机构相比,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时刻保留技术、严谨、专业等特性,对于医院市场竞争地位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前景,有着十分重要的引?I效应,所以要透过根本层面上强化对这部分管理事务的重视态度,同时透过档案管理体制和人员两类层面上同步予以处理。

第一,档案管理体制方面。即要求有关机构及时制定严格的规范体制,在确保融入当地信息的基础上,借助完善的规范细则和认证标准,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全方位收集、整合、存储、编辑,进一步贯彻医院内部资料库的真实有效、条理化的构建目标,并且为不同人员查阅对应资料提供便利性服务条件。

第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方面。须知档案管理事务中经常涉猎较多复杂类信息,为了确保这类职务能够高效率、高质量交接,就必须预先招聘或是培养一些保留高度责任意识、基础性医学常识的人员,这方面要求未能达标的人员则绝不允许进入任职。

2.2 构建完善化的档案管理体制

确保医院既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状态,有助于持续强化医疗工作的可操作和针对性基础上,为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设置清晰妥善的发展指标;再就是令这部分档案管理权责变得愈加统一协调,进一步为日后医院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长此以往,不单单可以杜绝医院档案信息收集、文件记录中的诸多误差迹象,还能够为以后信息检索和应用,提供妥善的支持辅助条件,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数量的减少,以及档案信息的管理和社会资源的共享。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在针对医院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化构建期间,必须要将医院的具体经营发展状况考虑进去,唯独如此,才可以确保这类规范体制达到合理和可行性控制效果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权责明确划分、激励惩罚有度等目标。

2.3 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实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实效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功效,因此这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便有必要引起领导重视。毕竟和其余机构相比,医院档案管理职务长期彰显出强烈的严谨、专业和技术特性,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且繁琐的信息归纳整理过程中,还需要工作人员医疗基础知识、缜密思维、高度责任心等优质化素养作为支持。而在面对以往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管理意识不强等缺陷过程中,可以考虑借助多元化培训途径加以处理,如定期针对内部既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改造,或是直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专家莅临指导,长此以往,令各类区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锻炼出可靠的业务技能并获取完善的档案管理知识。

2.4 贯彻落实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目标

新医改方案篇12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十年医改的曲折过程

始于1978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

1985年正式开始的医改,其核心思想就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文件提出五点: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992年9月,卫生部贯彻有关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这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针对医院注重效益而忽视公益性的倾向,医改领域内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演进,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总的卫生费用的比重却在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卫生政策失当,一些地方开始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的国有医院。2003年的SARS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

200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种结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争论基础之上,而正是因为这份报告让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二、新医改方案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后医药卫生体制发展的历程审视,此次医改有诸多新特点:

(一)方案集中反映了民意。这个方案从启动到出台,历时三年多,由众多部门几经磋商、协调,汇集了各方观点,并且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形成的。据悉,医改方案参考了多个方案设计团队的意见,最终由卫生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牵头起草。2008年9月,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时间,民意以各种方式雪片般纷至沓来,短短两个月,共收集意见3.5万余条。

(二)本方案要解决的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最引人关注的是政府角色的界定。方案中一再强调“政府主导”,不仅突显出政府对人民健康的责任,也有利于克服“市场化倾向”的弊端,确保医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推进。

事实证明,政府角色不明,会导致种种“不到位”。首先是“缺位”。比如,本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投入,因为长期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依靠以药补医政策下医疗服务收费“创收归已、自行支配”来维持运行,使公立医院产生过分的趋利冲动和行为,损及医疗公平,害及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是“越位”,比如,针对非基本医疗的中高端和特色医疗等需求,本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但政策没有放开,行政手段代替了市场的配置功能。新医改方案针对“投人”问题提出,“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针对“社会办医”问题,提出“抓紧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三)新医改方案涉及医改的全方位的问题。可以说,涉及群众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诸多问题本方案都提出了解决措施。其着力点是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即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总之,新医改方案试图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医院、患者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三、落实新医改方案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可以说,本次医改方案是对我国三十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实践的总结。这一改革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耗资巨大且影响深远,因而受到高度关注和期待。方案已经出台,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在如何落实医改方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深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