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2:56

当代大学生论文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1

二、现当代文学对大学生文气培养的作用

当下的大学生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人文涵养的培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却不是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古人常言,“气”需要养,而养大学生的“文气”,则需要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教育。文气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言文学的长久浸润。现当代文学具有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优势,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照,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势必将具重要作用。

1.现当代文学能增长大学生的才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三、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曹禺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2

论文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宪政素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单纯地对法治教育、法律基础课进行探讨,对大学生宪政意识培养工作的深入研究比较少。所以,做好对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法制意识;宪政意识;民主意识 实现宪政,关键是培育社会主体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宪政制度得以产生、运行和发展的必要的精神条件,宪政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衡量国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的宪政教育还处在开创阶段,当代大学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加强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宪政素养,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人权意识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 一、大学生宪政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自由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大学生也是心向往之,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缺乏具体、深刻的了解,对“西方民主”存在模糊的认识,往往只做形式上的简单对比,甚至简单地认为民主就是可以自由言论,随便批评政府,随便上街游行。在真正需要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时候,却又不屑一顾,潦草行事。例如在选举活动中,大学生表现冷漠,参与选举的热情明显滞后于选举的需要和发展水平。不少大学生对选举或是不参与,或是象征性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自己民主权利的敷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大学生的自主择业,自由、平等、竞争观念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从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强烈维护到自己民主权利的行使,无一不显示出民主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有几个特点:一是强烈的平等、竞争意识。当代大学生随着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其当家作主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他们既关注政治民主,也关注管理方面的民主权利。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直言抨击社会的腐败现象及社会治安秩序问题。二是主流正确,参与意识强烈,认识更加成熟。多数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是正确的、健康的,他们能够立足于国情,正确认识“法治”的重要性,懂得民主必须有法律作保证。他们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敢于讲真话,对党内的贪污腐化、贪脏枉法、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表现得疾恶如仇。他们这种仗义执言的精神是民主精神的一种体现。三是一些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存在不良倾向。大学生涉世未深,对民主有理想化的倾向,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我国民主制度的正确了解,不顾我国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表现出盲目偏激、轻率和不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追求自由,重视权利;另一方面,法制和纪律观念薄弱,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甚了解,又反对任何束缚,我行我素,不能正确看待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2.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很难说他们具备了与其身份相称的法治意识。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无事生蜚,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像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如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恶性杀人案件等。大学生法治意识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一是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多数学生对法律基本理论不感兴趣,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宪法意识也应在法治意识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然而,大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和认识普遍低于部门法。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民法意识、经济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问题的法律,但是大学生对诉讼法律意义和参与诉讼的法律意义、社会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遇到自身利益受侵犯时,部分同学就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学生一方面对我国的法制建设非常关心,表现出了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也认识到法律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他们在现实 生活中通过对法律教育的一定程度的接受,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对现行的法律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等问题一般都持肯定态度,承认法律的社会价值。但是另一方面,有部分同学对我国的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我国法制建设表示怀疑。有的学生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我国目前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没有多大的进展。这种认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法制的疏远,甚至对法律的恐惧心态。三是大学生大多认同法治观念,但缺少对法律的信任。大学生对于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司法体制、执法环境、执法人员素质、普通人的法治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并未获得大学生们的信任。 3.大学生的人权意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人权问题开始关注。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权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在人权教育方面仍面临一个现实矛盾,一方面是人权价值取向的稳固确立,另一方面是人权知识的严重缺乏,其对人权的理解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的利益和自由也更加重视。他们对作为国家公民所享的权利和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权利更加明晰,对“权利”的内涵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虽然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从总体上看己有所提高,但是权利的主体意识不够清晰,对权利的认知也不稳定。一是对人权的渴望与对人权的认知存在矛盾。权利被社会日益尊重和关注,成为大学生们渴望的对象。他们希望重视个人利益,渴望平等权利的实现。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和受教育者应该和实际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却不清楚,权利认知十分模糊。他们的权利意识多源于从众心理,虽然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从总体上已有所提高,但是权利的主体意识不够清晰,对权利的认知也不稳定。二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协调。有的大学生不能理解权利和义务间的辨证关系,他们强调自己权利和价值的实现,却忽视了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有的大学生一味地追求个人自由,企望摆脱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其它方面的各种束缚,甚至置社会规范于不顾。他们重视自己的稳私权、名誉权以及获得学位证、毕业证的权利等,却不履行“努力学习、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等的义务,也不考虑自己在行使权利时是否侵害了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是否对学校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权利义务天平失衡的结果导致有的大学生个人主义急剧膨胀,社会责任感淡化,把义务视为负担,对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形成极大阻碍。 二、大学生宪政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1.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宪政意识之所以在我国这块土地上很难生长,是因为国人长时间以来没有独立的宪法至上的意识,宪法只是权力的工具,在这一观念背景下,宪法既得不到统治者的遵守,也得不到民众信任。在百年的我国法律史上,宪法在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无人问津的。我国近代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关于宪政、民主、法治这些理论对我国公众来讲还是一种抽象理论,它要实现本土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它要为我国公众所接受是十分困难的。同时我国政治文化缺乏法治传统,宪法的神圣性和至高性从未进入社会文化心理,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国公民的民主宪政观念的发育是极其困难的。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公民”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已写进神圣的宪法,但是长期以来,国家没有全面系统地开展过宪政教育,所以人们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意识。改革开放后,经过几次全国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教育,人们的宪政意识才逐步有所提高。 2.学校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而言,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价值标准,它作为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灌输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和政治价值观的专门场所,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政治感知方式和政治视野,并通过较为正规严格的系统培养,将其政治素质提升至一个更高水平。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政治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正式课程教学的灌输、教育与引导,二是通过校园文化等隐蔽方式来传递教育观念与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产生重要影响的,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无意识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校园文化相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大学生的主观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在.18至24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一方面,抽象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 位,但是抽象思维水平并未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不平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敏感性发展较慢,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去指导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未完全形成,观察世界和看待问题还比较片面和简单化,容易走向极端。在对待宪政问题上容易采取简单的方式,消极回避矛盾。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价值主体已经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由重理想转向重现实、重功利,价值目标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转变使大学生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追求倾向在他们的观念中逐渐明显,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求,即使是对自身权利和义务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在这种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观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只注重自己权利的实现而不愿履行相关义务。 宪政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其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人权意识,它作为培养人们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对于巩固和发展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制度,维护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3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4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仰理念。”当前,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为国民提供了繁荣的经济基础,但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社会问题的突显,如腐败滋生,道德沦丧,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党的“十”过后,反腐的浪潮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坚决反腐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不光彩的现实,与此同时,在当代大学生中也产生激辩。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现实,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需要让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坚定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做梦”的年龄,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同志曾对青少年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样,“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但“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才能更深切的见证“中国梦”的整个过程。他们既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也是“中国梦”的鉴证人,因此当代大学生更有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革命先贤肝脑涂地、呕心沥血。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努力最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宣告失败,但他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人的奋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需要当代大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谈及更深的国家和社会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途径由易到难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学校持续的灌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转化成为积极向善的实际行动。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窗口,通过正确有效的传播,可以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内化效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目前开展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课程逐渐沦落为边缘学科,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学生只求顺利过关不挂科就算完成任务。这样一来高校精心安排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课程却成了学生的拖累,不少学生抵触、反感这样的课程。在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通过讲通俗易懂的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可以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紧密契合起来。运用校园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团活动,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罗盘,成为学生情感的寄托。

2.理论联系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标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圣地去参观学习;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或者工厂做社会调查;在开展人文奉献精神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去献爱心。只有从点滴做起,从社会实践着手,理论联系实际,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目前很多大学都在流行“国学热”,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倒退,笔者却认为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可以引用典故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通过这种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有内容还有载体,相对目前大学生课堂枯燥乏味的宣教,用传统文化育人效果要好的多。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只有大学生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应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地位。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主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胸襟、个性、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等均来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往往通过这个社会的大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理性体现出来,而目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精神的典范,但当代的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恶性膨胀,导致了“骄子”们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标指向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的追逐,过多的关注这些形而下层面的收获,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终极信仰的追求等体现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灵精髓却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这种精神素质的流失的一些现象时时触碰我们的眼睛,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虚无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散落的归因分析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主义以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为思想核心,强调对形而下具体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追求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抛弃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青睐于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利。著名学者石元康曾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教育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这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而与怎样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想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在这种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在对知识、技能的追求超过对引导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价值的引导,吞没了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所交给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关理想、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仅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预备者。

(二)功利主义追求的驱动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与制度的大学越来越为人们追求实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学被办成培养“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人们到这来读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几乎成了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奉行商业和经济的逻辑的许多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校园:商行、超市、歌舞厅、酒楼、饭店一概不缺,唯独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腥风血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世俗化,开始追求“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洋”、“学而优则商”,特别是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拜名主义、拜权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程生活的基础,结果把手段的合理性当做了目的性来追求,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依托。

(三)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

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然而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强烈的功利心的驱使,使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在教育内容上,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缺乏对于学生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在教育方法上,多陈旧呆板,少艺术创造;整个教育过程情调控制、纪律、训练、塑造,至少自发、冲动、感染、熏陶,只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理性,而忽视、淡化了人文精神,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科学认识与到的审美的隔离。这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主义的飓风、功利主义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学生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信念、价值之网,如何帮助处在“人文精神失落”、“意义危机”、“价值迷茫”中的大学生建立温厚弥久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重塑大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学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大学教育关注生命、追求价值、活出意义。其实,人本主义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实现心灵转向。孔子重视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为学”以增加知识,“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们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重塑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向导与灯塔,首先就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建构教育的灵魂,寻找教育的真谛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三)重视教育对大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

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意义的存在。追求意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类精神家园。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意义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护所,是人的精神家园。意义的坍塌将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沦为迷失方向的孤独存在物。因此,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忍受意义缺失的生活。社会倘若不能给其他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因为“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在自然世界开创属人世界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丧失或破坏了通过创造意义、变意义来引导人们的追求的文化功能,社会生活很难不陷入混乱之中。”鉴于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就不应当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技能、技巧,而应当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大学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大学教育应当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J].方法,1998.

[4][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卷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9-01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以及理工科专业工作经济回报颇为乐观的现象下,使得“重理轻文”的观念渐入人心。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下,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而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成了以拜金、利欲、成功学等思想滋长的温室;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象牙塔里的学生难免受到影响。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躁动气息充斥着校园,难觅冷静的思考如何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学生,而大学老师,在赶课时、评职称等的压力下难以有效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之路径。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其目标为培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公民。通识教育开始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发展与美国大学教育。自由教育由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提出,因亚里士多德常边散步边给学生讨论哲学问题而得逍遥学派之名,由此看出,自由闲暇的时间是自由教育的条件。“在这些大学里,研读神学、法学(后来还有医学)之前,还有一个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哲学、语言和数学等基础性课程,即“七艺”,这是第二个条件。实际上,现代的美国通识教育即大概按此思路发展。

严格来说,我国传统教育已有类似通识教育之基础。儒家“六艺”礼、乐、射、艺、书、数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必修课。“李约瑟:“现在可以看到,儒家的两个根本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有助于科学之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科学发展的动阻力。”所以,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乃儒家思想基本性格使然,儒家对人文的要求很强烈,对自然的了解,则缺乏兴趣。”可见,自然科学教育缺席与中国教育。

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沿袭与中国传统教育。借鉴欧美等国通识教育之经验,有助于填补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教育的空缺。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基本构成及其课程分析

美国大学教通识教育主要以读、写、外语、讨论交流等为主,其课程设计大概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几大类,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扩充学生各方面知识以及满足学生兴趣为主要教学目的。

以上几间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涵盖文科理科大部分领,学生以个人兴趣自行选修。其核心主要以西方文化及少量非西方文化课程为主,重视阅读经典书籍。

近年来,网络教育越来越流行,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国内外名校的课堂氛围,同享名校学生的教师资源。从国外名校公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国的通识教育课堂里都会有助教在协助教授授课,学生经常要写论文,每周都需要阅读大量书籍文献以便更好的去听课以及写论文,课堂讨论交流个人观点。由于课时少,美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写论文,以后思考老师给学生抛下的问题。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旨在培育“通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探讨交流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7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8

当前,高校在德育上虽然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投入,但在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德育不仅过于简单,而且缺少实效性,同社会发展相脱节。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即使开展了德育类的课程,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发自内心地认真对待德育,仍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将德育和政治教育画等号,德育内容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实际应用效果,并且忽视了诚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当前高校仍然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侧重观念性、理论性的灌输,使一些诚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过去时”,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鸣,进而也就不能获得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2.从现行教育体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体制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论英雄,导致德育评价一直被低估,进而造成诚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没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会造成学校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德育和教学相分离。同时,德育考核标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语时,仍然侧重于校规校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之类,这些套话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当前高校在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措施,存在学生认错就放一马的态度;或即使有作弊等违纪处理相关规定,执行力度也不强不硬,治标不治本,致使诚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不高。

3.从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角度看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整体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责任意识淡薄。在具体行为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奉献少、索取多,严以律人,宽于待己,特别是在利益和诚信之间,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不少大学生宁愿放弃诚信也要获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动摇自己长期养成的诚信观念,甚至放弃诚信原则。

二、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作为传统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是现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条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诚信不仅是道德的基石、社会的法则,也应当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职业精神。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典故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的内涵也相应地扩充,其基本内涵除了诚实、真诚外,还包括了诚恳、诚笃等,并且没有丝毫功利倾向。“诚信”二字,“诚”体现了向善的心灵追求,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信”则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向真的心灵追求,主要表现为讲信用等。“诚”和“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体现出言行一致的价值倾向,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是以掌握诚信的内涵,认知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勇于担当培育的过程。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思辨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净化高校教学环境,助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可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来说,诚信的意义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诚信不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第二,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这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诚信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是市场秩序维持的保障,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此外,诚信教育也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一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诚信教育必须被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范畴内,以此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因素的复杂性和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紧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本文从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让诚信档案发挥应有作用,健全诚信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层面、轻法律范畴,造成大学生不能全面、科学地理解诚信的含义。而相对道德范畴,法律范畴内的诚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高校应在诚信教育中有机融合道德含义和法律含义,促使学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诚信的内涵,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单单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义务。诚信是法治的本质。法治不仅具有保障、促进和维护诚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从道德角度看来阐明诚信含义,很可能导致诚信教育和传统德育趋同,也就是绝对地看待利和义之间的关系,甚至在部分学生心中形成讲诚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观念。这种将利和义对立起来的教学思想,不仅会让诚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会导致高校的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这就需要发挥法律范畴教学的作用,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合法权益的追求是正当,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高校必须结合诚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义,促使学生明白诚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冲突的,讲究诚信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结合的目的,二者一内一外,共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法律旁听、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诚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会触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应当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增强学生对诚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平台,充分体现诚信理念。处理好道德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之间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开展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新的道德认识,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价值。最后,不断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既要保留传统道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诚信内涵中的法理内容,并且重视课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协调统一,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让诚信贯穿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9

2.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审美主体,在年龄上意义上,已经处于具有基本成熟生理机能的青年期,认识上已走进更深层次,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方式也得到有机的完善。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强烈的独立意识,并相对稳定的审美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大学生审美的功利性、娱乐性更加突出。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调查问卷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信仰”之类的词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休闲风气和唯美时尚,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因此,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卡通漫画、FLASH动画、追星等形式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首选。其次,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加直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而审美对象应该具备生动直观的形象性。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最新出现的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音乐、图片、图像—这类形象简单、直观、新颖,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追捧和欢迎。如:新出炉的明星、流行音乐榜上的歌曲、爆炸性的娱乐新闻等等。

二、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1.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2.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1.审美趣味的媚俗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2.审美观念的消费性在当今时代,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消费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例如:它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的对象和创造利益的手段。电影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性决定它以消费为主,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电影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色情和暴力等片段,从而使精神生产商业化,艺术纯粹成为一种消费品。通过大众传媒,电影对大学生审美观念渗透了消费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已经被华丽的服饰、漂亮的外表、奢侈品的使用所充斥,而变得极端表象了。同时,传媒通过“炒作”和无所不在的广告使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地适应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渐渐养成在审美中通过消费来彰显、炫耀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大众的习惯,同时,也使大学生把该类消费看作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从而导致享乐消费行为的盛行,助长了炫耀消费的恶习。由此可见,虽然电影艺术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但由于它自身无法规避的商业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审美趣味低俗化以及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消费性,但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创造美的人。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10

2.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审美主体,在年龄上意义上,已经处于具有基本成熟生理机能的青年期,认识上已走进更深层次,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方式也得到有机的完善。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强烈的独立意识,并相对稳定的审美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大学生审美的功利性、娱乐性更加突出。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调查问卷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信仰”之类的词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休闲风气和唯美时尚,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因此,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卡通漫画、FLASH动画、追星等形式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首选。其次,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加直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而审美对象应该具备生动直观的形象性。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最新出现的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音乐、图片、图像—这类形象简单、直观、新颖,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追捧和欢迎。如:新出炉的明星、流行音乐榜上的歌曲、爆炸性的娱乐新闻等等。

二、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1.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2.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1.审美趣味的媚俗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11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党和政府虽然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不佳,缺乏实效性。由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一)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脱轨

大学道德教育中一般比较重视知性德育的开展,也就是实行学理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的德育,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德育更强调人的生存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德育。正是由于这两种教育的脱轨,造成在德育工作中将大学生物化或工具化的现象,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脱节

一般来说,外在德育注重对人的约束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总是按照政治目的或者上级要求来进行德育教育,希望像生产零件一样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必经是身心已经基本成熟的成年人,道德灌输可能会适得其反。道德教育没有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进行关心,仅仅按照德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很多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难以运用外在德育来解决的,例如学习、就业、情感、权益等等。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将大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满足大学生内心的合理需要,就难以在大学生内心引起真正的共鸣,更难以与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断裂

大学的道德教育中既有显性的教育,也就是直接正面的、规定内容的教育,也有隐形教育,也就是蕴含于教师、课堂和校园气氛之中的德育教育。我国的高校中普遍重视显性教育的发展,利用课堂教学、政治报告、报刊书籍、黑板报、各种活动等教育手段来推行德育教育,而隐形教育则大多被忽视了。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在进行显性德育教育的同时却没有进行同步的隐形德育教育,例如课堂内容是讲授道德规范的,但是讲授道德规范的教师却毫无个人魅力和亲和力,不关心学生。这样就会造成对显性教育成果的削弱。还有一些道德教育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完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了为了考试进行的学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抬头。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却没有资金进行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高校教师忙于追求职称、学历,对待学生和教学敷衍了事、治学不严。甚至教师之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罔顾师德的恶性事件。忽视隐形教育的恶果就是学生抵触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

(四)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

大学中绝大部分的德育都是普遍德育。然而这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不利的。道德教育要面对的对象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使用普遍德育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德育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普遍德育只能导致灌输德育、机械德育。德育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内化的过程是个体的、有差异的。这种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真正的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还会引起大学生内心对道德教育的不信任感。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紧紧跟住时展的脚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育必须根据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根据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将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

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总的来说就是重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德育工作者绝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要坚持既用道德知识武装学生,又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学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灌输道德知识。

(二)道德认识要落实为道德行为

在课堂上进行了道德规范的教育之后,还要重视对学生是否掌握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进行考察。这种考察绝不仅仅反应在考卷上,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实践的教育,要将道德思想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大学生很可能会变成心口不一的伪君子。只有将精神的传授做的更加具体,坚持知行合一,才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要向内在转化

德育的对象和落脚点都是人,而不是物。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对学生内心的合理要求进行满足和纾解,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学习、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重视隐形教育的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教师的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影响。追求长期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论文篇12

(二)预防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1、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B) 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 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性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利用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3、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5、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6、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劳动报,2008-06-09《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频发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文松辉,人民网,2002-03-09《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中国青年报-教科文,2002-03-22《天之骄子的素质教育》,查庆九,《法制日报》,2002-02-26《法律对大学生网开一面 培养“犯罪精英”?》,洪巧俊,北京娱乐信报,2008-04-01《大学生犯罪暂缓不起诉:法律比学校更宽容》,张济,中国青年报,2008-04-04《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中国青年报-法治社会 ,2002-03-20《救救我们的“天之骄子”——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沈义 殷文剑,正义网,2008-12-03《上海大学生犯罪猛增 “校园犯罪”亟需引起重视》,中国发展门户网-高等教育,2008-06-09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