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4:59:06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先从大学生自身问题说起,现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盲目投简历,盲目找工作,自身定位不足,不知道自己投简历是为了什么。找个单位做跳板,跳槽次数频繁,同时也说明了对企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踏实刻苦工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波士顿环球报》曾在《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和为人才服务方面比我们“务实得多”。在美国,学生一进大学门,学校就会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接触职业市场。其后,还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责任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我国高校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学校与企业需求脱节。在企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要求工作经验而忽视了企业也有培养员工与锻炼员工的责任。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员工不是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而获得的,而是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味的要求工作经验无疑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门槛。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①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②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发展迅速、就业需求旺盛产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信贷保障。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知识,使大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继亮、陈 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2] 李滨娜.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华 章,2010(2).

[3] 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4] 吴克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2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拥有智力资源最丰富的人群,而且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也是最多的。如果这些智力资源在大学生毕业后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的话,既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因为一个家庭培养大学生的投入得不到回报,以及大学生的长期努力得不到承认而产生社会的不安,甚至社会动荡。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重要而迫切。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农民工进入城市、下岗人数剧增、“海归”人数增加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目前教育结构所造成的高校专业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提高等这些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1]。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大学生就业在总量上还不是问题,但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就业难和短期失业现象(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2]。这种就业难现象的根源除了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和专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本身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是阻碍他们正确择业和就业的主观因素[3]。

这些就业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个人学习、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会对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带来冲击,还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甚至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2]。

2.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处于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时期,他们许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不成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

2.1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发生着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表明,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等物质利益保障有关的因素)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5]。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且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6]。从这几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物质利益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2.2就业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既有外显方面的,也有内隐方面的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自信心、归因方式、就业决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有研究者研究了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发现传统思想对大学生的职业评价仍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更高,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则更消极。这种偏见是在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外显报告测量结果则与之正好相反。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但却在无意识中仍深受传统思想偏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量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仍觉得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专业类职业,而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所做的研究表明[8],大学生常将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跟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而把女性的积极表现和运气、关系、外貌挂钩。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弱者、追随者,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竞争。这很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障碍。

一项对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结构和现状的研究表明[9],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外控倾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有73%的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虽然造成这种结果不乏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但大学生的态度也存在把责任归于外在客观因素,推卸责任的成分。此外,研究中有81%的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这些归因风格虽然在短期内可使大学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心理适应,值得在今后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加以关注。

2.3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指“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是一种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10]。有研究表明[11],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更稳定,并且所有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会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减少(如在大学期间与朋友、教师、家人的交流机会比中学时少得多)。其后的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0]: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职业引导和社会支持对职业效能起着促进作用,但学校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得到的来自学校的社会支持较少。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一项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研究表明[12],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效能感水平较高,但在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感则普遍较低,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存在性别和学历的差异。另一项研究[13]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职业决策效能和职业决策困难是显著相关的。

3.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四个方面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1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问题是急于追求物质利益,而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研究表明[2],缺少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时遭到的最大挑战,不少用人单位动辄要求两三年工作经验,而当前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大学生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同时,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非常高,这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大学生错过了不少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把发展因素放在首位,把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自己能力作为择业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大学生还应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好,因为除了学历、能力之外,还有生活阅历、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正好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3.2克服职业偏见

在以往,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一般较高,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重,而这些工作又主要是由男性来承担,所以形成了现在大学生中对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比从事服务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更高,且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这些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有研究表明[14],大学生职业印象形成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以及刻板化信息、个体化信息的典型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执行就业过程中的判断和决策时,应冷静思考,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来评价职业的好坏和决定是否去争取该职业,避免用传统的、主观的想法来进行判断和决策,或是在匆忙中做出决定。

3.3正确归因

从大学生把社会关系看作是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把择业信息的难以取舍归因于择业信息不公开、用人单位信息流通有障碍这些因素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回避现实问题,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客观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尝试,当面临毕业、被动接触社会时才从想象回到现实,以致心理平衡被打破,对控制点的评价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大学生应在求学期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需求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能在择业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避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9]。

3.4提高职业效能感

由于引起我国大学生职业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支持的相对缺乏,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同教师、家庭、社会的联系,从社会激励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以更多的关注,多给予他们积极的信息和评价,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偏低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学校入手,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当侧重于职业决策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方法上,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12]。

参考文献:

[1]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2]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

[3]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2004,(4).

[4]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5]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6]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2).

[7]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8]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J].心理科学,2005,(5).

[9]张杉杉,孟庆茂.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的结构及现状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10]王祯,时勘,高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11]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12]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3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4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

1.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当今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身上有一股拼劲。他们热衷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打拼才会有出路,自己的能力、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大城市,他们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一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该只是考虑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理智分析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方面的提高。

2.个别学生诚信道德缺失

为获得好的工作,个别学生会在自己的个人简历中造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在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合同后,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毁约。还有一些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还款。

3.不遵守校纪校规

面临就业,很多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主要表现就是以求职面试为由旷课迟到。

4.心情浮躁、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时间,导致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教育,最根本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当今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增强自身素养、提高品质修养、在德智体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明确了基本路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教导大学生在社会中明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并将其统一起来,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是核心课程,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就业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法律基础。在思想政治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以及服务群众的意识融入教学中。

三、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学生缺失实际工作经验。加上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各方面不稳定,很多时候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培养大学生上。其实,企业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看到他们身上的活力与潜力。

图1是近几年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为关心毕业生的哪些因素。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图1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考虑的因素分析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发掘其潜力。而当代毕业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就业择业时理性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3]蒋萌萌.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5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从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普及化就业”时代也随之来临。据中国教育部信息统计,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0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65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而近些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的长期性。而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社会对就业人员的有效需求滞后于毕业生增长的规模,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与社会需求有限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二)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五)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2)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3)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高校办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0页)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3)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6

从往年看,校园招聘活动可反映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情况。今年,一些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中国)、立白集团等一些企业相继取消全国校园招聘活动。而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行业的大学生招聘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网络招聘总职位数量在增加,但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放缓了很多,而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变化尤其明显。

目前,金融服务业的裁人高潮仍在美国。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自20__年12月以来,该国金融服务业裁员数已达17.2万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金融服务业人才招聘市场与去年相比,今年明显冷清很多。

另一方面,国内it行业尚未受到显著影响。有专家表示,it行业正在分析金融风暴对国内it行业是否存在明显影响,但目前观察的结果是影响并不大。

对出口制造和贸易业来说,情形则不容乐观。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都受到一定的程度冲击,一些企业举步维艰,影响到了就业市场。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说,20__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现在“这些企业出现困难,对于就业市场而言,肯定是不利消息”。

据了解,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也在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相应的,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对手。

就业形势的严峻,除了客观的背景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仍存在不适应。许多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在就业时并不实际,一些陈旧的课程似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课程过度强度理论而缺乏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走出大学时动手能力很差,空有理论而不懂得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这也是现今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瓶颈。

就业是一个庞大的民生问题。在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应当如何走出危机?

以下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七项措施:

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

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

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以上措施之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象征,应该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面临着就业危机,应当视危机为挑战,努力让自己脱颖而出。

首先,从自身素质出发。如今全国高校林立,考上一间名牌大学已经不能代表未来道路一帆风顺了。每年毕业生众多,招骋会上黑压压一大片,在一个普通招骋会上就可能有几百人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岗位。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跻身于就业市场,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这里说的知识又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之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所读的专业,正是要实现未来人才专业化水平高的目标。现今招骋市场仍然需要的是人才,一名大学生,首先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与他人竞争。再者,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及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外的其他技能。

在招聘方为买方市场的前提

下,招聘方自然会在递交求职申请的众多大学生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此时,专业水平不高的必定成为淘汰的第一批,再者,人是社会性动物,道德水平低的必定处理不好团队合作中的人际关系,再淘汰。最终,在招聘岗位有限的前提下,招聘必会择优选择,故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从主观上是拥有一定优势的。

上文中提到的综合素质,也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在就业大军沉甸甸的形势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承受不住就业压力,表现出自卑、自弃,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悲剧道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该能迎接困难的挑战,而非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的。因此,在此严峻就业形势之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

此外,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职业及薪酬定位较高,而在金融危机之下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的的情况下,招聘方提供的岗位及薪酬远远不及大学生理想中的状况。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在此前提下,大学生不妨稍放低要求,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获得工作后积累经验,再慢慢向理想中的工作进军。

在此就业形势之下,除提升自己,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考研,暂时避开就业大军,开始深造,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与上一年相比毕业生数量还在增加,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预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9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建设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现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但对普通高校来讲,大部分的教师是从各高校毕业后选拔而来,作为工科学生来讲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在上课时仅仅是用理论知识或者是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亲身体验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结果是学生仅有一点印象,而不能抓住重点,并未达到学习的目的。尽管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如何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略有不妥,难道说我们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十六年一直在讨论学习的方法吗?

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思想困顿、迷茫问题,不知道自己考入大学来是在干什么,来大学能学习什么,毕业以后我又能做什么,大学生生活如何度过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在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入学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趋于模式化,机械的讲解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相关文件,较少涉及到系统专业知识以及未来明确专业、就业方向指导、人生目标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经过调剂录取的,本身对专业就不甚了解,更别说感兴趣,这就更加造成了学生的困顿,从而使学生更加迷茫。

1. 学生生活和学习

在高校中很多孩子不能很快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过去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过程中都会有老师、家长全程陪伴,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束缚,与之相衔接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无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业出现了简单的断层或者沟壑,造成部分学生迷失于校园中。

2.实践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信息和消息充斥或者冲击着现代大学生思想,他们的思想活跃,思维的跳跃性也相对较大,但与之匹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间他们充斥于课堂当中,考试前死记硬背成为常态。相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去看“热闹”,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填充自己在某一块知识领域的缺陷。这种习惯或者方式必然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开展了动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资源有限,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走一个过程,不甚了解其中存在哪些问题,课后写一份实习报告了事,这对于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3.对社会的认知度不足

大学生经过象牙塔的“磨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目标诉求,而目前普工、一线操作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对社会的诉求,认为自己奋斗了十几个春秋,最终去当工人,有点过不去这个门槛。因此很大学生待就业甚至是失业。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将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了样子,使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者是考场,大学课程学习不能单纯的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焊接个零部件或者是半导体,制作几个机械零件,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理,怎么加工的,为什么这么加工、制作,与学生的书本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前学生的心气较高,不肯吃苦,以往的老员工有经验、董技术,但是学历相对太低,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原理。但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理论缺少实践,若务实,学什么都很快,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优点发挥出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会坚持,才有收获。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度

当前形势下,各企业的大学生跳槽事件屡见不鲜,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不仅仅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教育也应该参与其中。企业认知度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员工对企业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大学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必然会走向社会,特别是走进企业。只有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认可,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在这方面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涉猎,同时企业仅仅是以薪金待遇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为诱惑使学生留下来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其中的题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规划,同时也会间接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诸多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8

二、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教育方法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新政策、调整新方案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继而扭转当下严峻的就业现状,但实际情况仍反映出就业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相当大的程度在于部分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就业价值取向偏差与观念扭曲,从而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择业与就业实践。由此,开展与就业取向和观念等相关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育作用不仅在于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贴合,还能够使之更为明确择业标准与目标,洞悉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就业前景与未来走势。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就业实践指导,集多方合力,是实现大学生做出正确、明智的择业规划的有力支撑。1.完善外部建设,全面推行就业教育。国家近年来对就业教育的重视度日趋明显,大批改善就业环境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即便如此,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及其教育环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就如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间的差距相当明显。由此,优化就业教育效果,必须继续加强其外部建设。首先,政府除积极颁布相关鼓励就业的原则性规定外,还应极力为大学生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让其就业思路更加开阔,就业观念更加合理。其次,完善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使得市场机制能够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严厉管控垄断市场行径与部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就业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构建面向全国的人才市场,全面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促进劳动力永续流动。再有,同步完善就业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从法律层面给予大学生强大支撑,使之合法权益免受侵害。2.开展自我教育,自主吸纳积极影响。从广义上看自我教育的释义,便是一种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自觉完善自身品德与素质,自主构建思想,自觉接受积极影响等系列自主活动。将自此投放在大学生就业取向之中,首要便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职业心态,设定与自身相符的就业定位,秉持大众化就业观,转变过去“精英身份观”,保持与社会经济结构、市场走向相一致的观念。教育只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因素,自我教育职能才是提升个人思政素质的内部原因,只有将两者结合互补,才能实现教育真正、全面的目的。此外,还应学会自我分析,善于观察市场经济规律,将择业建筑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视角下来判定,关注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与个人能力的培养指数,抛弃不切实际的虚高理想,过分追求高经济利益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1-02

一、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腾飞,教育事业作为民族的基石,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大量扩招,三十多年后,问题突显:大量人才步出校园,工作岗位趋于饱和,而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热点民生问题。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是从分析国家性的指导政策、高校课程改革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客观因素方面提出的,而较少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树立正确就业观角度谈。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且就业能够趋于理性化。但是大学毕竟是人生比较重要的阶段,有些问题难免考虑得不是很清楚,反映在就业观上就会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高心理:高起步价与精英就业

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场所,但是新时期,扩招政策让大量大学生步入校园,教育已经开始越来越大众化,使教育失掉了“精英”的光环,而降格为大众都可以达到的基础标准。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摆脱以往的“精英”光环,加以转变,调整工作的期望值,平和对待各种岗位的工作,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有一些学生仍没有摆环心理,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甚至比一些学生更落后,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和大学生,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好高鹜远,无法让自己的能力符合社会实际,期望超过了实际,在大城市找不到高薪的好工作,又不愿意留在小城市,高不成、低不就,进而会有落差,产生矛盾。

(二)缺乏自主意识,从众心理过强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指只会跟随众人的步伐,缺乏自己的主观想法,别人做什么自己也盲目跟从。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没有目标感,自主意识不够,总是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这都会导致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形成不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的将来准备不充分,只是根据父母或师长的意见更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样的作法最终导致自己的能力被埋没,使自己失去发展的平台,进而失去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三)缺少职前规划,就业目标不清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受转型期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中的效益原则充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难保单一性,多元化以及多样化趋势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比较普遍的观念和心态。而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已经感觉到就业压力,也想在大学阶段磨炼自己,干几份兼职,多进行几次暑期实践,让自己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资本。但是当大学四年过去,他们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按照理想的规划进行,他们在大学期间缺少职前规划,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方向。

(四)工作想一步到位

一步到位型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时,总希望一步到位,即工资待遇、职位都要达到高档次,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崇尚的是三高标准:起点高,职位高,薪水高。而不愿意在基层岗位锻炼、积累经验。考虑自我收入多过企业收入,个人薪资与所创价值是不匹配的,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时下不在少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宁可待业啃老也不愿意下基层、走偏远、入一线,幻想轻松的工作、高的收入、多彩的生活,往往会错过很多就业甚至是成功的机会。

(五)虚荣攀比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全日制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其心理承受力会随着困难的难度增加而变得愈加脆弱,就业上的表现即为心理不成熟,导致在择业期间,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没有进行客观分析,一味追求“面子”,以求满足家人及自己的虚荣心,最后却导致所选的职业与自己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得不重新就业。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解决对策

新时期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关注的焦点转换到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方面因素,另一方面重要因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合理,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导向作用

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文化、就业环境,加强社会主导文化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作用,明确导向作用,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首先,政府应扩大就业渠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其次,全社会要深入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与高校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提供和谐有利的就业氛围;最后,利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向当代大学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构建和谐向上的职业文化空间,让大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中不断进步。

(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高校作为向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的主要渠道,必须深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能力培养。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就业观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创新传统的就业体系,增设专门的就业技能培训部门和相关的课程,增加教学实践课程的学时并把教学实践课落到实处。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洞察社会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着重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家庭应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要注重经济追求,还要注重更深、更高层次的需求,虽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生活成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更多的是长期受到家庭传统价值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心理成熟度上与过去同年龄的人相比,都有明显的不足,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引导,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有了父母的心理支持,孩子就有归属感,就能够放心大胆地去闯。好的发展前途是每个父母喜闻乐见的,然而理性的思维、务实的态度以及自我的正确定位才是孩子成功的必备因素,才是正确的观念体现。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也在随之转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势必会崩塌。把自身价值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成功就业的不二法则,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企业利润基础之上,一味满足自身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必将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巨大的阻碍。因此,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关键的时刻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合适的时机勇于展现自己,抓住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找到最合适的就业出口。

参考文献:

[1]郭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2.

[2]李阳.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4,(4):5.

[3]赵晓姝.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10

一、大学生就业内部问题分析

1.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仅希望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且希望有高的收入回报,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愿意到欠发达的西部条件艰苦的地区单位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去农牧区就业”的局面。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去工作,在大城市寻找好的“铁饭碗”工作的观念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当前我国最需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一些艰苦行业。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就业需求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不精通,功底不深。目前高校现有的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倾向,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很多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兴职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算法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原来比较热门行业逐渐变冷,例如财会、计算机操作、行政人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

此外,许多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毫无疑问,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无法避免了。

3.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多元化的改变。从总体上看,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参与工作。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实习的经验。因此,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再则,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太重视,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这个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流、为人处世、口头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都不太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4.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完备;

(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在未走上社会就已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信;

(3)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缺乏了解,致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二、大学生就业外部问题分析

1.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缺乏灵活性,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都不是太理解,因而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明确。然而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方向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缺乏必要的认识。虽然有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基本上都形同虚设,只是在毕业的前夕进行一两次集中式的介绍就业技巧等等,难以大规模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更加谈不上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目标规划了。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缺少专业性的教育和培训;

(2)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基础设施上投入严重不足;

(3)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尚不完善,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

(4)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宣传上,没有体现“生涯指导”的理念。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11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和难就业逐渐发展为社会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就业的冬天”,这一现象的发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高校,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研究新的办法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对现如今就业形势的焦虑心理

因为受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在校学生并不看好自己将来的就业形势,既想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又担心自己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因而就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时常感觉到无所适从、内心烦闷、情绪低落,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夜难寐,一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就忧心重重,对求职也表现的并不是那么积极。

2.不敢积极争取的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低估自身水平,性格比较胆小,害怕自己在求职道路上受到挫折,总是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没有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和正确认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不敢积极参与挑战、参与竞争。

3.盲目自大的自负心理

这一类学生跟上一类学生正好相反,他们不但不自卑,反而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和自负,高估了自已的真实水平,容易在求职过程表现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现象,因此频频在求职道路上受挫和失败。

4.眼高手低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

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并没有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自己的专业要求、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而是一味的将眼光放在福利待遇好的知名企业的知名位置,想做到一步到位,天真的以为这样能够吸引老同学的眼球,使他们产生崇拜心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殊不知,知名企业并不需要学历高能力少的应届毕业生,因此,往往这一类学生在求职路上受到的打击最大。

5.扎堆崇尚大城市的从重心理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成为大学生扎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学生天真的以为,这些城市遍地是黄金,到处是财富,因此,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既不考虑自身因素,也不管是不是专业对口,都一股脑的涌进大城市,期待发现黄金机遇,造成了小城市人才资源匮乏,大城市外来人口过剩的现象。

6.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下的新中国、新社会,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在社会上是祖国的花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和呵护。因此,养成了一部分学生依赖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他们没有想到怎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而是寄希望于父母和家人的帮助,期望家人能给自己提供便利的条件,动用社会关系,给自己安排一个较好的工作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于夸大金钱的力量,忽视知识水平和技能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主观因素

首先,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缺乏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信念,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竞争,甚至不敢向用人单位递交自己的简历,一味的依赖于家人帮助自己托关系、找门路,在家里坐享其成,这种依赖心理如果不在大学期间很好的解决,那么,当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这将成为阻碍他们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其次,有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寒,自我感觉经济条件差,处处矮人一截,形成自卑心理,还有的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上的也不是名牌大学,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长相问题深深自卑,这些都是由学生个人主观认识上的误差所致。

最后,毕业前,学生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期自己的就业前景,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也不能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情绪容易激动,这些都是焦虑心理产生的根源,使得毕业生感觉到身上好像背负了来自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的种种压力,思维不能清醒、有条例的回答面试主考官提出的问题,造成求职失败,这样就造成了毕业生求职道路上的恶性循环,越是失败就越是焦虑,越是焦虑就越容易导致失败。

2.客观因素

首先,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渐庞大,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包括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应届毕业生规模也越来越大,成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现象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当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应该以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为基础,但是显然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并没有做好这一点,往往热门专业输送的人才供大于求,冷门专业人才供小于求,导致了人才供应的不平衡现象,造成了很多热门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最后,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学校中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很多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很好的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然而,有些学校并不却注重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只是简单的传递一些就业信息或者仅提供给学生以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没有真正关注到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指导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1.组建心理咨询中心

在学校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咨询中心,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或者对某些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学生,利用心理课程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让学生从自己对自己的调查中发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心理知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心理知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运用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适。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将来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倾向,这样学生即使在遭遇挫折以后,也能依靠较强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调适,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例如在求职受挫之后,迅速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或运动中,减少对求职失败这件事的重复性自我暗示,利用其他活动或运动逐渐淡忘影响自己情绪的事情。

3.加强团体辅导

利用团体辅导的手段,针对在广大毕业生中出现的自卑感、依赖感、焦躁感以及嫉妒心理、攀比心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指导,不但节约时间,针对面较广,而且容易在很多学生中产生共鸣,让他们的思想在“共振效应”下进行反思,增进互助交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压力,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也可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毕业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更容易发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的重要性。

4.发挥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

首先,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求学的全程中都能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怀,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认清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克服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正确的认识自我,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想要得到的,或者想要完成的目标,从低年级就开始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识已经完成,也对迎接未来、迎接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此时,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国家总体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想适应,更加全面清晰的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进行人际关系交往的锻炼,提高学生将来迅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能力。为社会输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

其次,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在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发展前景。例如,在学校内建立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库,与全国各个院校、企业、研究单位、事业单位等建立联络系统,还可以与就业人才市场等部分进行对接和联网,为学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这个万能平台,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笔试、面试以及签约等过程,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必再整天东奔西跑的到处找工作,既耗费体力,又耽误时间。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本人的问题,已经发展成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社会的种种压力,难免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问题,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来说,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想尽办法解决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情况时所产生的一些列心理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择业、顺利就业,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已渐渐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春雷,李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2]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4).

[3]倪钢,林伟英,周海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9,(04).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05-03

引言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到大学生就业教育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越来越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有条不紊地展开,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必须适时而变,从单一临时性安排到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学。这也是建立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通过研究该学院大学生就业教育,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和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就业教育的内涵

就业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指导或者是就业指导。它指的是高校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通过安排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和课程安排,帮助学生掌握实现就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就业教育是通常在高校教学的最后阶段,由国家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在各个高校实施,检测学生进入各个职业领域胜任岗位的资格教育。就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相区别的。比如普通本专科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是基础教育而非就业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从就业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就业教育水平主要受到就业教育建设情况、管理情况以及服务情况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在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投入都是影响就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此外,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学院行为的标准化文件对于促进学院老师重视就业教育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从管理角度来看,就业教育的执行单位通常由各个学院来负责,如果学院的管理水平较高,其就业教育将会得到切实的落实,学生参与的情况也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学院对于就业教育的执行力度、管理水平以及师资力量是直接影响就业教育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衡量大学生就业教育管理水平的时候,采用了就业教育执行力度、管理水平、组织机构完善性以及教育课程合理性等指标进行衡量。

最后,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学校或者是学院对学生提供的一项服务。因此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就业教育的教育效果。从内容层面上来看,丰富的就业教育内容和形式将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良好的就业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在衡量服务质量的时候,主要采用了人员服务态度、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以及实践性等指标来衡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汇总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评价

(一)问卷调查的整理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鉴于本文篇幅有限,选取了长春师范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本文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获得。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分层抽样法:对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堂抽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55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因子分析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由于统计的变量在指标设计上存在统计单位不一致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把统计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达到避免统计变量差异给系统统计结果的影响。在进行数据标准化的过程中,本文利用了Z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增强了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利用SPSS工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因子的总方差解释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排除后指标变量之间相关性后,得到的Initial Eigen values(初始特征值)指标大于1的变量有三个。说明可以提取这三个变量作为主因子来对全部样本的特征进行表示。其中,在表2Initial Eigenvalues指标统计结果中,第一个公因子的特征根11.65,该指标可以解释原始指标体系中16个指标总方差的62.321%的样本特征。其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62.321%。第二个公因子的特征根8.78,说明该指标可以解释原始指标体系中总方差的12.485%的样本特征。其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4.806%。第三个公因子的特征根4.78,说明该指标可以解释原始指标体系中总方差的8.085%的样本特征。通过对表2右测的Cumulative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得到了82.981%。说明利用这三个公因子就可以表示全部样本的82.98%的样本特征。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较强,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原有指标体系的降维处理,找到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子。

在提取主因子后,需要对各个指标的解释变量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因子的样本特征表示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该矩阵可以确定每一个公因子都对哪些指标具有解释意义。详细的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提取的第一个公因子对L11、L13、L14、L22、L31、L34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从表3的因子载荷情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对这些指标的解释程度均达到了0.9以上。同时在表3的公因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公因子表示了整体样本的62.321%的样本特征。这些公因子都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层对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情况,如果学校的管理者重视职业教育,那么他们会采用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制度建设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可以用“思想观念”来为该因子命名。

同理,通过表3可以看出,第二个公因子对L24、L32、L33的解释能力比较强,可以表示原始数据12.485%的样本特征。这些指标都是职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表述。反映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教育模式”来为该因子命名。

最后,第三个公因子对L12、L21、L23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强,其因子载荷均达到了0.9以上。这些因子都是对就业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建设情况的描述,反映了学校在开展就业教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建设情况,因此可以用“组织机构”因子为该因子命名。

通过以上的分析,找到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的三个关键因子,对这三个关键因子的系数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因子的系数得分情况如下所示:

表4表示的是各个主因子的系数得分,根据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各个主因子的具体得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为本文提取的三个公共因子。为思想观念因素,为教育模式因素,为组织机构因素。通过公式的计算,算的主因子得分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年级大学生影响就业教育效果主因子得分情况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春师范学院就业教育效果主要受到思想观念、教育模式以及组织机构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各个因素的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思想观念角度来看,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是不同的,认为大四学生比较需要就业教育,但是对大一新生的职业教育比较忽视。从教育模式角度来看,各个年级之间的教育模式得分基本持平,说明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就业教育内容和方法基本一致,从组织机构角度来看,大四学生的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学年。说明该校已经为大四学生的职业教育建立了一定的管理部门。通过进一步访谈可以看出,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就业教育一般都是由学院负责的。但是大四的职业教育工作则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主要的负责部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就业教育的效果在各个学年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总体得分角度来看,其总体得分较低,说明该校在就业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从主因子的角度,对学校当前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所示:

1.高校就业教育观念落后。在调研院校中,学校对就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对就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理解偏离。认为就业教育是一项附加课程和教学计划,并没有从认识上提升到与其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相提并论的认识程度。从学校领导到院领导,对高等教育就业教育的服务意识淡漠。如在就业教育的理念上,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就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忽略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应确立的心态和原则等。

2.教学模式单一。虽然学校也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教育指导课,但是课程设计内容僵化,形式单一。授课教师基本是辅导员或者是其他管理人员,授课的方式基本按照文件或者是其他资料教条式讲解,应付了事。而在就业教育的内容上也仅仅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技巧、职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实施。另外,教育内容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缺少创业教育内容,缺少就业教育与专业授课融合的内容,脱离学科与专业建设。

3.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力量单一、薄弱。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组织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基本是临时安排辅导人员或者是其他行政管理人员。从学校领导层面上来看,虽然国家要求学校书记校长一把手亲自抓,但是有的学校有名无实。这里的“无实”也就是说,书记校长不知道怎么插手,学校领导工作重点也比较多,造成事实上的“书记、校长挂名”,无暇顾及。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上下一盘棋的局面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行动机制和组织机制。

四、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及时有效宣传就业观念

针对高校就业教育观念落后问题,需要更新高校就业教育观念,及时宣传就业教育,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培养及时有效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高校在就业问题上应有的责任。作为高校而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将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贯穿于就业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专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职业生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规划进行就业安排,从一开始就注意学习就业教育,积累就业知识,将就业观念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中。

(二)完善就业教育模式

针对高校就业教育课程设计内容僵化,形式单一问题。高校在就业教育课程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把专业课与创业课有机结合,这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专业基础课及其教学中融入市场分析、企业经营等内容,或者开发整合出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培养学生依托所学专业进行创业的意识。第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在强化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要注重课程弹性。必修课主要学习一些创业基础知识,针对所有学生;而选修课则侧重于知识的深化,针对有兴趣的学生。第三,要做到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同时,尤其要注意将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机制。增加对第二实践课堂的教学安排。

(三)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应该把就业教育看成是与基础教育并列的系统性工程,建立专门的就业教育部门,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避免当前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各个部门教育水平不一、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金辉.学会就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都杰英.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3.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侯志瑾(著),伍新春(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郦建人.职技校就业教育需加强转换职业的引导[J].职业,2011(02).

[6]胡琨.体验式就业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温明剑.注重角色转换培养,提高中职就业质量[J].职业,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