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日教学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3:36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01-04

人类聚居点犹如一滴水滴落于地面,以“地面”为背景,四下延伸,并纵深扩展。单体的建筑在自然背景及周边建筑物与构筑物之中才具有了生命,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在广义建筑学研究中,吴良镛教授等[1]提出的“汇时间、空间与人间为一体”的建筑观,并引入人居环境这一概念,进而把人类聚居泛化,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系统展开研究。文章基于对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的阐释,以人居环境建筑美学的显现特征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其下蕴含的生态性、持续性、本土性等特性,分析促使其风格形成与存续的重要因素,以期对当前亚洲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文脉丢失、场所精神匮乏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东南亚自然条件

东南亚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邻近赤道,且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样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湿热气候及繁盛的热带森林植被。该地区由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所构成,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11个国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海岸线绵长。东南亚地区北接中国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相毗邻,连接三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世界文化传播、交通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二、东南亚人居特征

(一)人居环境的生态性

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无不体现出对应于当地资源及地理情况的生态智慧与美学。东南亚民居也不例外,在人居环境建设之中所蕴含丰富的生态策略。

1. 引导气流,自然通风

(1)通过地面架空实现。因为该地区潮湿、多雨、闷热且多毒虫,人居建筑多采用地面抬高或架空的形式,可以起到防潮防虫、通风降温的功效。东南亚普遍存在的架空的民居建筑形式,属于干栏建筑(图1—图4,图片来源于百度)。干栏建筑在中国长江以南闷热多雨地区的民居中也较为常见,如云南傣族的竹楼、苗族吊脚楼等。

(2)通过独特的墙壁设计实现。除地面架空之外,东南亚民居也在墙壁设计上实现通风功效。如图1和图4所示,在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以及菲律宾的高脚屋中,墙壁都采用原木、竹篾和芦苇为主材编制,既轻灵耐久,又可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图3是印尼巴厘岛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休息社交场所——凉亭。凉亭四面开敞,宽敞舒适,多采用原木为框架、芦苇茅草为顶,极适合热带环境特征。

(3)通过建筑物错落布设实现。东南亚民居整体而言,因地形布设,高低错落,疏落有致。以印尼巴厘岛为例,习惯大家庭居住在一起,整个家族居所以若干干栏式独立住房、家庙、巴厘岛特有凉亭构成,独立的建筑之间留出充裕的开敞空间,既达到亲近自然、促进交流之目的,也可引导自然风在建筑物之间的流动。

2.水体利用

在东南亚人居环境中,水是常见元素。该区域处于海洋环抱之中,降雨丰富,当地人对水非常热爱。对诸如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虔诚信仰,又让他们相信水不但可营造或灵动、或禅静的美好氛围,而且具有洗涤身心不洁物的强大力量。以下所列是东南亚人居环境之中对水体利用的主要目的。

(1)装饰美化,营造静谧禅境。无论是在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在私家庭院,都可见到喷泉、池塘等水体造景。水中常会放养金鱼,并有芦苇、荷花等植物,起到装点美化之功效(图5)。

(2)院落生态、气温、湿度调节。水景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除了美化功效之外,还有助于微气候调节。东南亚地区气温高,在热带季风气候区还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在此区域的人居环境之中布设水景,不失为一种顺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朴素策略。水景的利用,再一次印证了人居环境中人工景观形成,绝非单纯出于观赏和审美的需求,而是体现了营造方式对各种自然因素的适应。

3.遮荫

鉴于东南亚地区强烈的日照高温气候条件,遮荫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需求。遮荫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屋檐(宽连廊)。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采用陡斜坡屋顶、大屋檐设计,并多附带宽阔的连廊。坡顶可满足多雨带来的屋顶排水的需要,大屋檐和宽连廊则起到遮荫之功效。此外,大屋檐和宽连廊之下的空间属于半开放空间,可满足一定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2)阔叶高树。除了人工建筑物之外,保留与种植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的热带树木,可发挥良好的遮荫效果。

除了传统民居建筑之外,东南亚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秉承了基于本地条件的生态设计,如杨经文设计的位于马拉西亚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而不需要空调的大厦,这是对传统经验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生态建筑的尝试。

(二)人居环境的地方性

东南亚人居环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地方材料的运用

东南亚地区出产丰富的藤、木、竹、芦苇等材料,这些材料被用作人居营建的主材。无论是房屋建筑中的原木梁、柱、门窗,还是作为墙壁使用的石材、泥土,都取自本地。日常用具和容器、装饰品,也大多由本地材料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物尽其用之目的。本地材料的使用,可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对植被丰茂的东南亚而言不失为一种低碳可持续的策略。

2. 地方工艺、手工

民居建筑的模式几乎都是未经设计的传统的延续。而营造工艺与技术,也全凭当地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习得。民居自然衰败之后重建,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并且营建与居住的过程,赋予民居建筑强烈的记忆性特征。建造过程自身就是亲邻相聚交流的一次机会。

3. 本地生态保持

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因素修建,诸如地形、自然水体、植被等生态背景得以最大化保持。这与当地经济技术现状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地人的文化传统与。

(三)人居环境的宜人性

总体上而言,东南亚地区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烈的场所精神,它从整体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自身环境特征。对传统的继承使居民在精神上有高度的归属感,并对外来游客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东南亚人居环境的宜人性,主要体现在家族聚居的传统方面。

以印尼巴厘岛为例,大家庭倾向于邻近聚居,共同在家庙里供奉先祖,便于商议家族事宜。家族聚居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供奉,使人们产生了家族凝聚力,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开敞空间及凉亭的布设,满足日常社交需要。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的信仰,营造出安全、舒适、亲密的人居氛围。

(四)人居环境的宗教性表现

东南亚地区居民具有虔诚的。如泰国95%的民众是佛教信徒,而印尼虽然无国教,但法律规定“全民都必须信仰宗教”。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人居环境被宗教打上深刻印记。除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之外,人们日常生活的装饰也多采用宗教意义的图纹,如图6、7所示。日常生活中用鲜花、净水、果品等对神灵的供奉,也构成该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三、人居环境特征保持因素分析

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然受到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深刻影响,并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击,但东南亚的建筑人居风格至今仍鲜明维持,完全有赖于以下3个方面因素。

(一)本地人对风格的遵照与坚持

本地文化的内聚力以及本地人对地方性的坚持,是风格形成及存续的重要因素。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有过被荷兰统治34年和日本占领3年的历史,当前也是吸引来自于澳洲、中国、日本、欧洲等地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但“巴厘岛风格”鲜明并广为人知。在记载之中,20世纪初,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巴厘岛土著在抗争无效之后,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这一事件引起欧洲震撼,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也使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得以延续[7]。今日外来游客云集,却也并未给巴厘岛当地人的精神状态与本地景观产生显著影响。

(二)宗教和传统的力量

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样以印尼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本地人绝大部分信仰印度教,这一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并亲近自然。因为相信椰子树上有神灵,因此巴厘岛的建筑物一律不超过4层楼高度,即使旅游业繁荣几十年依然如此,由此可见宗教与传统力量的惊人。

(三)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

当前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经济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而城市化的历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然会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30余年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在城市崛起和人居环境现代化、科技化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加速了人居环境传统与文脉的割裂。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东南亚地区普遍落后的经济状态,也是当地人居环境传统特征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在快速城市化的历程中,众多扩张中的城市失去传统,盲目向前,完全迷失了人居环境为人而建造的本旨。东南亚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期待唤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对人居环境生态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此外,就东南亚地区的典型地区而言,尽管当前人居环境的地方性特性得以保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进展,势必会对这些特征的传承带来挑战。这也是值得人居环境领域学者继续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华晓宁.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1-64.

[3]谢凝高. 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4]张毓峰. 建筑学的科学: 空间及其形式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5]全峰梅. 东南亚民居建筑类型研究[J].中外建筑, 2010, 5(11): 81-87.

[6]段立生. 泰国的民居建筑[J].东南亚纵横, 2002(1): 37-39.

[7]全峰梅. 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探析[J].南方建筑, 2009(1):40-45.

[8]何博格,斯坦德. Discovery环球精选指南——巴厘岛[M].钱绮,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Southeast Asia

XIANG Xin-yi, ZHAGN Mei-hua, LI Yuan-qing, XIE Xiao-lin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迎亚运为契机,把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我做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六项专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以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公共秩序、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城乡环境、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第16届亚运会,展示*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二、主要活动内容

(一)“全民习礼仪”。

坚持以“争当知礼向善公民,塑造文明市民形象”为主题,深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形成全民共习礼仪的良好氛围,塑造一流的市民素质。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重点加大《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宣传力度,利用家长学校、市民学校、外来工学校、文化广场等面向基层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开展“睦邻日”、“书香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推动文明礼仪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广泛开展涉外礼仪宣传教育,普及国际交往中普遍遵循的礼仪规范,普及各国各地不同礼节概况、风俗习惯和言行禁忌等外事礼仪知识,普及亚运会体育项目比赛规则和赛场礼仪规范。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的礼仪教育。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按照知行统一、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礼仪行为的养成。加强对进城务工新市民的礼仪教育,引导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自觉践行文明规范。抓好党政机关和服务性窗口行业文明礼仪教育,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形象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服务性窗口行业的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开展“寻找广州100张最温馨(最美丽、最动人)的笑脸”活动,力促*最动人的微笑成为广州形象标识之一。

(二)全民学英语。

坚持开展全民学英语,着力塑造*市民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和*滨海新城区的人文环境,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氛围。着力抓好《迎亚运英语100句》的普及教育。以《迎亚运英语100句》为基本教材,组织各行业制定和实施迎亚运全员培训计划,组队参加广州市举办的迎亚运行业英语服务展示、英语知识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努力培育训练有素、服务一流、形象优良的员工队伍。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家庭学英语”、“百万职工学英语”、“百万青年推英语”、“我是英语小教师”、“社区英语竞赛”等活动,在*街、珠江街和黄阁镇中心地区和进城务工的“新市民”普及《迎亚运英语100句》。

(三)全民勤健身。

以“迎亚运”为契机,开展全民健身总动员,突出加强场地建设、组织网络和体育活动三个重要环节,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高潮。抓好全民健身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紧密围绕“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有规模、有创意、有影响、贴近群众、方便参与的社区运动会、家庭趣味运动会、民间传统体育花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四)全民守秩序。

着眼于强化公共秩序,以“礼让”为重点,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按照“舆论先行、全民参与、依法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交通宣传整治活动,坚持军警民共建,多管齐下、综合整治,集中解决车辆、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事故隐患多和交通管理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继续在每月第四周抓好“文明交通宣传周”活动,同时开展文明交通主题教育和培训、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文明交通安全知识。进一步深化文明交通示范路口、路段创建,适时推进文明交通示范区域创建活动。为我市2010年举办亚运会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以“礼让”为主题,结合组织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暨现代公民行动日”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礼让日”活动,在公共场所推广“排队”、在上下楼梯和手扶电梯上开展“靠右站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五)全民齐清洁。

坚持以“全市人民齐动手,千干净净迎亚运”为主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发动全区市民清洁*,共建美好羊城。组织开展“青春环保文明行”、“我爱清洁”等活动,发动市民、志愿者和广大青年通过发现污染源、突击清洁、环境美化等方式参与整治河涌、整治市容环境。按照规范管理要求,大力拆除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规范牌匾标识。抓好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和亚运场馆周边及途经沿线的环境整治,集中整治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按照分类治理、疏堵结合、纠建并举的方针,专项治理非法张贴、散发小广告等行为,务求在亚运会前得到彻底改观。监督劝导市民从我做起,搞好居民小区和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改变乱扔垃圾的陋习,增强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六)全民传爱心。

坚持以“微笑迎宾客,爱心满*”为主题,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一流的社会风尚。发挥赵广军、李森等优秀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礼仪普及、学讲英语、健身辅导、文明交通、清洁环境等市民志愿服务队,参与迎亚运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志愿者(义工)基层组织建设。立足街道(镇)和社区(村),建立和完善志愿者(义工)服务站,逐步构建面向全社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网络。完善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落实日常管理,建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形成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三、组织实施

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10年10月,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精心组织策划各类专题活动,全面提升城区的文明程度。各项活动内容既贯穿始终,又各有侧重,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

第一阶段:策划开展阶段,从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周密策划,全面铺开。制定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责任到人。各镇(街)和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根据分工,于3月27日之前,分别制定各自承担项目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区文明办。通过3月5日举行全民行动启动仪式,将各重点专项工作全面铺开。

第二阶段:深化推进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全面落实各专项工作分工,各重点专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尤其是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全民学英语、全民健身蓬勃兴起,整治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和开展志愿服务形成热潮。

第三阶段:巩固成果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巩固提高,形成高潮。落实倒计时各阶段工作项目,各项专题行动形成浩大声势。按照市文明办的统一部署,在距亚运会召开300天、200天、150天、100天、30天之际,分别开展迎亚运行动周、行动日活动,进一步动员全区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履行东道主职责,当好文明市民、文明观众,迎接各国运动健儿和各方宾客,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系列活动是一项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迎接亚运、承办亚运的过程成为展示*人精神风貌和城区文明形象的过程。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区文明委统一指导下,组织实施全民行动计划。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参与谋划和推动作用,区文明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抓好工作落实。各单位必须坚决执行区委、区文明委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3

摘 要:落笔洞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进程中,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和教育资源.对落笔洞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进行旅游产业化开发也势在必行.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文献综述等方法,研究并弘扬落笔洞文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依托落笔洞文化开发民办高校的校本课程,实现民办大学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功能,从而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并推动学科建设.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纳入民办高校公共通识教育体系,作为选修课之一,采用理论讲授、探究式、讨论式、现场观摩等方法开展教学和实施课程评价.

关键词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01-03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民办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又是建设品牌学校的重要标志,同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1].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三亚学院地处落笔洞文化遗址所在地,该遗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落笔洞有奇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再创造.落笔洞文化既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也洋溢着现代文化气息.作为一种始源性文化,它有着漫长发展演变历史,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坚定走现代大学制度之路、奇迹般发展的三亚学院,又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态发展的落笔洞文化体系赋予了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因此,开发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趋势及现状

1.1 海南及三亚对校本课程开发方兴未艾

海南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兴未艾.言玉梅等撰写的《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为海南本土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30%的学校开设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有的还编写成教材实施,但在课时、教师方面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实施和管理不规范.儋州市那大中学开发的《苏东坡与儋州文化》、《儋州民间艺术和民俗学》等校本课程有一定影响力.

三亚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令人鼓舞.已在20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开发出近30门校本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生命教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技能四大系列,如市实验中学的《激情岁月》、八一小学的《公共意识“三字经”》、第九小学的《快乐德育园》、市五中的《夏日里的微笑》、市一中的《美丽的三亚》、《布朗太太在三亚》、《三亚环保教育读本》、市二中的《三亚风情诗文诵读》等等.

1.2 关于落笔洞文化的研究

对于落笔洞文化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建立在考古学意义上的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及对相关文化研究.如郝思德1997年1月发表在《南方文物》的《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化初探》,1998年6月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三亚落笔洞遗址》一书,详细记载了三亚落笔洞遗址的发掘过程,并对落笔洞遗址文化进行了分析和特征界定.

二是2000年至2009年,以旅游开发为背景对落笔洞的关注.2001年,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定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对落笔洞文化的保护性开放和研究的新阶段.2005年4月三亚教育局教研室陈鹏程主编《三亚风情诗文诵读》,选择了落笔洞八首诗.2006年1月,时任三亚市博物馆馆长黄怀兴的《三亚史迹叙考》及《摩崖石刻》,是其研究包括落笔洞文化在内的三亚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2007年10月,三亚学院成立落笔洞文化研究所,由具有深厚考古学背景的复旦大学知名教授葛剑雄担任特聘所长,在机构上确保了对落笔洞文化研究的组织性、科学性和系统性.2009年1月,《海南日报》以“解读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密码”为题,对落笔洞摩崖石刻进行学者评说,该文认为,在三亚荔枝沟“落笔洞”内,那些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题写赞美落笔洞的摩崖石刻,显现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2009年8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三亚历史文化丛书》之《落笔洞》,对落笔洞文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三是2010年以后,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掀起一股包括对落笔洞文化在内的海南区域文化研究热潮,成果斐然.2010年,三亚学院批设校级重点课题《落笔洞研究》,开展对落笔洞文化的系列研究.2010年起,《三亚学院学报》开辟专栏“落笔洞研究”,发表了系列有关落笔洞文化研究的论文,如陈彦军的《落笔洞摩崖题刻探赜》、《论扩展落笔洞文化研究的范围》、《落笔峰下的文脉——从落笔洞诗壁到三亚学院》、《奇甸文明的发现之旅:落笔洞研究探微》,岳林海的《落笔洞文化简谈》.席晓丽的《三亚落笔洞传说初探》、《落笔洞与黎族三月三》也发表在不同刊物中.2011年12月,阎根齐、刘冬梅著的《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有专章“落笔洞人”社会对落笔洞文化进行阐述.

1.3 关于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2005年4月三亚市二中校本课程《三亚风情诗文诵读》,由陈恩祥任主编,编辑了落笔洞专章,选择了关于落笔洞6篇文章和8首诗加以介绍,即落笔洞简介、落笔洞(黄怀兴)、“三亚人”(周德光)、云从龙与三亚落笔洞(徐日霖)、寻落笔洞(杜光华)、落笔山(孙令辉)、诗八首.书籍参照人教版的编写特点,每篇课文都备有阅读提示、点评和练习.该校本教材涉及落笔洞部分,只对有关落笔洞的诗文进行语文层面的收集和整理开发,可作为内涵丰富、外延深广的落笔洞文化一部分.

定义为“落笔洞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目前尚无人专题涉及.从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角度出发,依托落笔洞文化来开发民办高校的校本课程,进而弘扬落笔洞文化,实现民办大学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功能,同时也为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推动学科建设作出努力.

2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2.1 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过程中而出现的一种课程模式.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落笔洞文化在当下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进程中,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落笔洞文化既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也是一种现代的文化.作为一种始源性文化已经有着漫长发展演变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的本质在于建构文化,课程是对文化在一定标准下选择的结果.落笔洞文化既是海南区域文化(有学者称之为“琼学”[2])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三亚落笔洞区域多所高校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依托落笔洞文化来构设校本课程,既弘扬落笔洞文化,又实现大学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功能的需要.与此同时,作为民办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具有特殊意义,它既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是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课程开发的价值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首先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都具有的共性价值追求,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其次,落笔洞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特征的知识体系,组织和传播知识,是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第三,落笔洞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高校校本课程来开发,要强调课程的学理性,为创造知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空间,体现了研究的学术性价值.最后,本研究还具有实用性价值,通过研究,为类似的其他区域文化、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甚至是地方课程开发提供参照和例证.

2.3 课程开发的目标

通过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2.3.1 促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学生了解并掌握有关落笔洞文化的多学科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运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对落笔洞文化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为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提供资源和路径,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3.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在行使课程自主权的同时,提升解决从拟定目标、选择材料、组织安排课程到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遇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参加、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3.3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由学校的课程哲学、办学方向、学生的发展现实和发展需求、课程资源等决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挥民办高校课程优势,发掘校园及其周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凸显民办高校的独特风格.

2.3.4 形成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与实施策略;撰写落笔洞文化有关论文,在区域内形成资源共享;最终形成适宜民办高校公共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材.

3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及实施策略

3.1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包括:

3.1.1 基础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以下研究问题:落笔洞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分析;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国内其他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和经验借鉴;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措施.

3.1.2 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与构建.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包括八讲内容:第一讲,落笔洞文化概述;第二讲,“落笔洞人”社会透视[3];第三讲,落笔洞古诗文赏析;第四讲,落笔洞摩崖石刻比较;第五讲,黎族民情民俗审视;第六讲,落笔洞历史人物评析;第七讲,落笔洞文化旅游开发;第八讲,落笔洞教育文化承继.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3.2.1 文献法.通过文献检索等研究活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吸收、利用,努力发掘和建设落笔洞文化,为落笔洞区域的文化和旅游开发和建设,为繁荣三亚市历史文化研究,打造较为坚实的学术和文化基础.

3.2.2 实地考察法.深入落笔洞,对落笔洞内外自然环境和人文遗迹进行拍照、拓片、测量、记录相关文化载体和数据,开展实地取材活动.

3.2.3 调查访问法.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有目的谈话,以寻求落笔洞文化研究资料.一方面走进落笔洞周边黎族百姓家,有针对性的收集有关落笔洞散落民间传说、人物故事,收集有关落笔洞的黎族民情民俗.另一方面,通过电话、信访、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落笔洞文化相关研究者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校内对各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开设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的公选课的意见和建议.

3.3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3.3.1 课程设计.(1)授课对象:三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学生.(2)课程类型:公共通识教育选修课.(3)教学材料:自编教材(可在成熟后正式出版).(4)学时学分:8学时,共1学分.

3.3.2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观摩等方法开展教学.

3.3.3 课程评价.(1)对学生评价:根据公选课要求,通过出勤记录、作业完成、活动参与次数、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并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作出最后等级评价.(2)对教师评价:学校评估院教授听课;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

——————————

参考文献: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4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5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膩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写手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6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以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目标主体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预定好教学结果,虽然确立教学目标时也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传到授业解惑”,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清楚本节课的学习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如果没有了目的性,哪怕过程再精彩,效率也不会高。如教学《沉香救母》时,教师先预设好教学目标: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就…”的句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救母不怕困难的精神。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并细化,先让学生了解每个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目标的要求查补漏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过程主体化

过程主体化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的过程,既要凸显教师的主导性,还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不再程式化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化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如可以采用默读、自由读方式熟悉课文,读的过程中画出生字词,并借助查字典或者与身边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等方式读准字音;教师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同桌纠错方式再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的达成目标,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选择切合自身的方式去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加强,从而朗读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从而提高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课堂教学内容

1、开发课程资源

现行的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如教学《冰花》、《大海睡了》时,学生比较熟悉文中的事物,教材中又有形象的插图,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学《蒲公英》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各种植物种子,弄清楚这些种子都是靠什么传播的,这样结合生活中多样的资源,能大大拓展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不行的,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内容。首先开展趣味化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成语接龙等,这些活动能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其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观看电影、生产实践等,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观看魅力的自然风光,亲历生活,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陶冶情操,还能积累写作素材,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很难做到的。

三、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是教学的权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灌输者、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面对“天大的不幸”桑兰能微笑着承受,对此学生较难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该怎样面对?等话题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后再与桑兰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桑兰面对不幸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感悟是学生讨论后获得的,不是教师灌输的,影响会比较深刻。

2、鼓励学生质疑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要做的工作就是听、记,不懂的地方也不主动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如果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必会增加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四、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三亚落日》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三亚落日的美,还要让学生通过三亚落日的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到的美丽图片,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播放三亚落日的视频,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三亚落日的美。让学生沉浸在美景中时,教师趁机问:看到如此瑰丽的三亚落日,你有什么感受?三亚落日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三亚落日之美升华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用音乐渲染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能采用音乐创设情境,必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孔子游春》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古典的古筝乐,引导学生在优雅的古筝乐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二泉映月》时,只靠朗读与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文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蕴含的情感,也难以理解教学《游子吟》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随着如痴如醉的音乐感悟诗中的精神,很容易感动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新课改下,学生的发展是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发展与兴趣结合起来,从而焕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参考文献: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7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中国梦”概念,自此而后,“中国梦”的形象不断丰富和清晰,成为2013年引领中国发展的旗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2013年,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民筑梦、变革之年,注定大事件、大手笔不断!

在这个变革之年,设计与世界一起筑梦。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部级艺术盛会,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艺事业不断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节原则上每3年举行一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以“发展先进文化、繁荣文艺事业、促进文明进步”为主题,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办城市为济南市。“十艺节”期间,举办了“文华奖”全国新创作剧目评比和节目展演,其他市举办“群星奖”评选、“文华表演奖”全国优秀演员比赛和专业艺术门类单项比赛,举办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评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直院团、文艺团体均有作品参加评奖演出。

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于2013年11月18日在云南昆明开幕,22日晚落下帷幕。亚洲艺术节(Asia Arts Festival)是中国于1998年始举办的部级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每年一届。目的在于向世界展现出全新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艺术样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是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展示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一年一度的亚洲艺术节现已成为亚洲地区知名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本届艺术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云南省文化厅和昆明市政府共同承办。来自亚洲26个国家的学者、驻华大使和11个国家、地区的15个艺术团队的1000多名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围绕“魅力亚洲、文化中国、七彩云南、美丽春城”主题,通过舞台艺术展演、亚洲艺术家“走进人民”巡演以及首届亚洲图书馆馆长论坛、第二届亚洲文化论坛、“四海一家”驻华使馆馆藏精品展、朝鲜艺术家美术精品展等活动,构筑亚洲各民族思想与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共展亚洲各民族文化艺术精粹,奏响“美丽中国梦·魅力亚艺节”的主旋律。向世界展示当下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一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共生文化的和谐画卷。

两大“节”皆国字当头,展示中国文化,看似与设计行当关涉不多,实则不然。

就山东艺术学院而言,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早有《山东艺术学院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占尽“十艺节”地利,把“十艺节”的举办看作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一次宝贵机遇,积极组织师生投入到与艺术节相关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作品的创作、演出、比赛活动中。设计学院也籍此举办了“2013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与设计教育相关的师生动漫作品、舞台美术设计、影视场景设计、舞台绘景等成果也得以展示,而围绕开幕式、全国美展、剧目展演、演艺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更做出了大量的专业服务工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作的48秒水墨动画“凤舞东方”更成为简约而精彩的开幕式上的亮点。

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筹备过程中,为了将艺术节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的云南艺术家园区建成“亚洲艺术主题园”,使其承接和发扬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的成果,既能成为国人了解亚洲各国文化文艺概况的窗口,又能成为各国了解云南文化的平台,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高地。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家园区承办,向社会广泛征集 “主题园”内各国家园区景观小品设计方案,完成了“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亚洲各国园区景观小品方案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陈钧指导,学生王钊设计的LOGO作品更是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标志。

在大节庆里,“唱、念、做、打”各行当在前台花红绽放,设计在后台做无声的支撑和有形的包装与推广——这是设计教育在2013的大事件里做出大贡献之后的大音希声。当然如此的做派还体现在提供了创意产品设计展示、策展、形象推广等专业服务,如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之类行业展会活动中。

2013,设计的低调含蓄还表现在本专业的展览活动中。如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很有高开低走的意味:2012年岁末,以“部级综合性的设计类展览”定位隆重登场,奉“时代·创造”为主题,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四个领域,意在“鼓励中国设计创新,促进社会生活进步”,“大展”在80天后的2013年2日26日悄然落幕。其他诸如汇聚中外设计艺术家数百件优秀作品的“上海艺术设计展”“北京国际设计周”“2013杭州国际设计周”等,都各有大腕亮点,但声名都不如晚年同等展览交流活动那样远播。

大音希声,有大事太多不显其大的缘故,也因专业的务实属性使然,更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不事张扬、勤俭办活动的要求有关。但在2013年,艺术设计教育的从业者,确实戮力同心,较之往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二、低调简约

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半年多来,以为民务实的清廉主题,通过围绕“”问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民利,举国上下,全党行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行各业都在活动中反思自己的作为,对照“八项规定”检视自己的工作。“务实”“简约”可算是各行业在下半年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据称,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是一届俭约突出的艺术节,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虽然时间压缩了二分之一、内容压缩了三分之一、规模压缩了三分之二、经费压缩了五分之四,但仍然收到了质量不减、水平不降、影响不小的效果,节俭办节、注重实效成为本届亚艺节的一大亮点”。山东省也为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提出并坚持了“水准一流、规模适度、节俭办会”的原则,不请明星大腕,不搞奢华演出,力求办一届“身瘦而形美”的艺术节。

对于新晋一级学科的设计学而言,在学科调整之后,在强化文化产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务实的工作。

2013年5月,由中国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艺术人才网两个非教育、非学术机构,在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好教育·2013艺术教育高峰论坛”,论坛得到了众多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专业院校专家的支持和参与,论坛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契机”“中国艺术教育的创新动力与源泉”“中国艺术教育培训的黄金十年”为主题,关注艺术教育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实现繁荣发展,审视艺术人才培养的历史,研究预测发展趋势。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艺术人才网了《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从报告中提到的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等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培训的市场之大,但从高等艺术教育机构来说,更应看到事业发展中未来竞争的激烈,应思考生源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培养质量标准的调整等涉及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毕竟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于设计教育更为急迫——尽管没有确切数字,但业内都知道,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艺术类考生的增量,大多主要集中在设计类。

换届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10月末在四川大学召开了年会。会期很短,但话题不少:“2013年年会”与“激活·衍生——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两顶帽子一个会议,以“设计基础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中国设计教育数据协同网建设”分场研讨,会议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检讨了中国高等设计教育发展概况,引导与会者思考置身于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应该担负的义务和责任。会议的话题、观点,将同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主张一起,通过与会者引发众多院校的思考并推动改革发展。

“2013·美丽云南”主题创意活动成果展览于2013年9月27日至10月2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面向全社会展出。简洁的启动仪式,难掩校地合作十年积累所带来的光华。主题创意活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省文产办、云南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协同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泰国布拉法大学(Burapha University)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和政策研究所共同协办。活动历时一年,经过近2000名国内外、省内外专家和师生近一年的采风、创意、设计、研究、制作,完成了数千件突显“美丽云南”创意设计作品和研究成果,最终评选确定3000余件成果进行了为期6天的展示。创意活动立足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整合国内外创意设计行业的先进理念,站在美丽云南多元民族文化资源的舞台上,用艺术的手法和文化创意的实践手段,鲜活地展示了美丽云南多姿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创意,展示了云南改革开放、国际交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文化经济建设、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内容,展示了在加快美丽云南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对未来的展望。以创意活动为平台,在一年的创意过程中,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了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活动,组织师生参加了“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到泰国布拉法大学举办“创意云南活动成果展览”以及学术讲座,举办了“‘2013·创意云南’毕业设计作品展暨中外学生设计作品交流展”、“设计与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的人才招聘见面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以及与民间工艺大师合作进行创意活动;邀请云南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进校园,与民族纺织、个旧锡工艺、建水紫陶、珠宝及房地产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创意成果向企业经济生产力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13·美丽云南”主题创意活动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省文产办领导和协作的院校代表参加了展览启动仪式。作品展出期间,更有多位云南省党政领导参观指导,3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创意作品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政、产、学、研”结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认可。

除了以上的“大事件”,从各院校的动态看,设计教育在2013年还有太多自立门户之后由厘清定位的迫切需要而开展的理念碰撞和学术交流;更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门搞活动要求下围绕“三风”建设的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改革思考。因此,无论从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辨,还是形而下之的实践求索,大到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小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至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求,设计教育在2013年可以说是以“不见其大”的低调务实方式进行着立体、全面的思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三、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到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对设计类教育而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以及更多的发展机遇。两个《决定》为设计教育这一类与社会发展现实结合紧密的应用型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与此相关,为了落实《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针对“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等科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年末(2013年11月29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明确了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原则,进一步细化了科技人员分类,根据岗位特点分别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导向鼓励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加强协同创新,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明确了“各类学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内容的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鼓励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此外,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重视民族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并结合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有针对性地定向为少数民族举办本、专科班”,民族学校“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相应课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优秀民族文化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全国开风气之先,也为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优秀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办好设计教育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8

■ 课前慎思:想要学生体验什么?培养何种能力?

当我看到教材将这一内容设计为一节课时,就有一种冲动――还原历史发现本源,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理性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分析学情: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有了解,但对于他们各自的观点是怎样得出的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可能会存在片面性,以及对于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及其对推动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很清楚,对科学研究的方法不熟悉。

制定教学目标: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能对比优劣;了解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知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但要经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会描述实验现象,会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对实验现象作出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前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中理想化的实验方法。经历“观察―质疑、猜想―实验―推理―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实验对物理发展的推动作用。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课中掠影:设疑激趣、碰撞思维,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我从日常现象出发,创设了容易出现错误观点的情境。

情境1:教师设疑激趣,引领学生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请同学观察,我用力推讲台桌上处于静止状态的木块,木块运动了,我不推,木块就停止运动了。请你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运动和力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你的观点与两千多年前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2:力作用在木块上,使木块由静止状态变成了运动状态,力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教师:你的观点与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及牛顿的观点相同。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呢?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分别对落体运动和水平运动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他们的观点。

学生归纳:亚里士多德――竖直方向:无须外力帮助自身就能实现,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水平方向: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伽利略――竖直方向: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水平方向: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日常现象和直接观察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好奇,引发相互冲突的观点,为后面的论证作铺垫。

情境2: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或用事实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你能举实例或用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

学生设计反驳竖直方向的实验――

学生3:同样一张纸,一次展平释放;另一次揉成纸团,两种方式下落快慢不同。

学生4:用质量不同的纸团和橡皮从同样高度静止释放,同时落地。

教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很精彩。完全可以证明不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学生设计反驳水平方向的实验――

学生5:水平面上推出去的物体有时可以在离开手以后继续滑行一段,所以,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可以不需要用力来维持的。

教师总结: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可以不需要用力来维持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精神设计的,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实验的作用,为对比伽利略的工作作好铺垫。

情境3:学生阅读教材,讲述伽利略是如何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随后,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6:如果大石头下落的速度比小石头快,则把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大石头会被下落慢的小石头“拖”着,而速度减慢,下落慢的小石头会被下落快的大石头“拉”着,而速度加快,因此,两块石头拴在一起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大于小石头的速度。但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总重大于大石头,就应该比大石头下落得快。这样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从逻辑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学生7:伽利略用实验反驳竖直方向的观点。

实验:分别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斜面同一位置上,沿斜面向下运动。(图1)

现象:到达斜面底部的时间相等(随着斜面变陡,时间变短)

结论:下落快慢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教师:请同学思考伽利略实验为什么与我们日常观察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不同呢?

教师实验:演示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慢相同。可见,伽利略选用小球做实验就是为了减小空气和摩擦阻力的影响,排除干扰,突出运动的本质规律。

学生8:伽利略用实验反驳水平方向的观点。

实验:让小球沿左斜面向下运动,随后小球沿右斜面向上运动,几乎可以达到与左斜面释放小球时同样的高度。改变右斜面的坡度,坡度越来越小。(图2)

现象:小球要达到同样高度经过的坡长就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推理及结论:如果将右斜面放成水平面,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就应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水平方向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

(教师播放动画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图景,加深对理想实验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感性直观认识有时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

情境4: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里士多德失败和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归纳认识世界的方法。

学生总结:亚里士多德失败的原因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从观察到结论,完全依赖感性认识和直觉。伽利略的成功之处在于研究方法中引入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理想实验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思考结合,实验和分析推理结合。研究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建立理论。

■ 课后反思: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展示科学的魅力是物理教师的责任。

本节课以史实和教材为依据,还原了人类对力和运动认识的历程。以逐步深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本节课突出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中逐步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论证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整节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体验,水到渠成地发现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由于是学生经历的认知过程,所以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清晰。

在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里,我努力挖掘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并充分利用它们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习了方法,提高了能力。这种教育观在实践中无疑会碰到困难,其中,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述,很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会,教师若能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一道探究问题,因势利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物理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科学之本源,科学之方法,让学生热爱物理、欣赏物理学的理性和谐之美,并用科学方法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科学家一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方法和艰苦历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强化其创新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物理教学的价值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把科学过程与方法引入物理教学的意义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领略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9

萨达尔是克罗地亚第五大城市,位于达尔马蒂海的北岸。它的老城以丰富的历史古迹而被联合国列入了人类文化遗产名单,在它的考古博物馆里保存着十万件从新石器时期到公元十一世纪的文物。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的游客,都一致认为克罗地亚的萨达尔市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建筑。在这座拥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里,从公元前一世纪修建的古罗马圆形剧场、公元九世纪的圣多纳特教堂、十一世纪的圣玛利修道院、十二世纪的圣安纳斯大教堂,到在古罗马废墟上修建的古老东正教教堂,罗马帝国、拜占庭、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奥斯曼帝国统治,历史一路走来,在萨达尔留下了各自的印迹,把这座亚得里亚海滨的古城变成了一座人类杰出建筑的博物馆。

可贵的是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在萨达尔停下来。相反,它的步伐因现代化的发展而有了新的活力。萨达尔人并不满足于躺在祖先的遗产上睡觉。正如萨达尔的市长所说: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挖掘自己悠久的历史。城市需要前进。古城需要更多的吸引当代人的元素。萨达尔已经是克罗地亚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城市,它还雄心勃勃希望成为这个国家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因此,在考古和挖掘历史遗产这一纵向发展的同时,萨达尔政府也寻找更广的横向城市发展规划,希望把过于集中在老城的旅游关注度和压力疏散缓解到一些比较鲜为人知的历史尚未开发的地区。位于城市西北角的一段海滨因为离市中心较远,一直比较偏僻荒凉。但是这里离萨达尔的游船码头不远,是外来游客在海上最先看到这座城市的地方。因此市政府决定开发和改善这里的海滨环境,让它既成为游客们从海上眺望古城风姿的美丽背景,又是本市居民休闲聚会的新颖场地。

2005年,根据《重新规划海滨,把人们吸引到这里来》的规划宗旨,负责项目的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克设想修建一道大理石海滨步行道,并且在它的基础上建造一个新颖的海风琴。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设计和建设者不仅应该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还需要有对艺术的修养和理解,因此这个设计队伍里除了一名建筑师外还有三名顾问,包括一名声学专家、一名海潮专家和一位音乐家。

这座海风琴有七十米长,由七组各长十米,高度不同的大理石台阶连接在一起组成。每组的台阶数从最高的八阶依次减少到两阶。所有最下层的台阶都没入海水里。三十五只聚氯乙烯管子分七组安装在台阶的内部。每个管子的下端开口在海中,然后在台阶里面向上伸延,到达一个小气室。从小气室伸出的管子开口在最上一层的大理石台阶的地面上。

随着海浪和潮汐的波动和升降,海水从管子下端的开口进进出出,引起管道和气室里的空气压力变化。因为三十五个管子的长短和直径不同,压力变化产生了频率和强度不同的气流。人们站在台阶上的不同地点就可以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台阶少管道短的地方,声音比较高亢尖锐,而台阶多管道长的地方声音会比较低沉。海浪和潮汐随着季节和一天的时间发生变化,也受到附近海上船只造成的波浪影响,因此海风琴的旋律也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波动。这正是大自然这位演奏者与人类音乐家的不同。她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更加随意和不羁,更挥洒自如。

利用水的波动制造有声音变化的效果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伟大的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就发明了利用波浪造成气压变化而产生简单声响的乐器。公元五世纪以后,更精密的管风琴代替了水琴。直到1986年一位名叫彼得・理查德的美国人在澳大利亚海滨听到码头上的风管受海浪激发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灵感,在旧金山湾的海边建造了一座“波浪琴”。他用水泥固定住二十五根管子,把它们围成半圆形。海潮的涨落在管子中产生气压的变化,可以让人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设计者还在这座“波浪琴”的四周把从一个废弃墓园收集来的大理石叠摞放置造成艺术效果。因为这个装置比较简单,“波浪琴”的音乐性并不太理想,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世界上最大的海螺”。从这一点上看,旧金山“波浪琴”更像是一件视觉艺术品而不是一件乐器。

然而萨达尔的“海风琴”得益于更加精确的声学设计和计算,让海浪推动七组音管可以交替产生相当于全音阶的大调和弦之声。据理论计算,人站在某一个地面音孔的旁边可以听到附近五到七个音管发出的和弦。

海风琴的诞生使萨达尔城郊的这片本来少有人光顾的荒凉海滨很快成了市民们喜爱的休闲场所。典雅漂亮的大理石阶梯式海滨甬道,奇妙的海风琴吸引着人们特别是孩子们,为萨达尔增添了一处新的热门景观。海风琴也因此荣获了2007年欧洲城市公共场合设计大奖。

海风琴取得成功以后,萨达尔人再接再励,又一次与大自然携手,推出了一个新的大型艺术作品《向太阳致敬》。

1964年,美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在萨达尔的海景酒店里写下了萨达尔的海上落日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巨大辉煌的落日渐渐沉入海中时,我感到了大自然的永恒。萨达尔的海上落日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象之一。”多年来,印着萨达尔海上落日的明信片飞向世界各地,传播着它的美丽。今天,萨达尔人要用赋予了艺术灵魂的现代科技,向太阳致以崇高的敬礼。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0

作为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编写的针对中国学生的官方留英指南,该书详尽介绍了英国的教育体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课程以及院校开有关课程、专业设置的情况。书中所介绍的院校均为英国文化协会的成员院校,同时该书还附有英国官方教育和科研质量评估机构对英国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院校的相关专业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有意去英国留学的人士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到美留学人数增长减慢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亚裔学生2001年占美国海外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则现了放慢的势头。

调查指出,亚裔学生占美国海外学生的56%,冠于各洲;排第二位的欧洲学生仅占14%;另外,约12%的海外学生来自拉丁美洲;中东地区占7%;非洲占6%。

在亚裔学生当中,以印度学生人数最多。在美国的大学和研究院校读书的印度学生达到66836人,占亚裔学生总数达11.5%。过去连续三年排在首位的中国学生的数字则是63211人,排第二位。

调查表明,2001年20%的海外学生在美国学习商业和管理学科;15%学习工程学科;13%学习电脑科学。

ETS职业英语考试首次试考

2001年11月16日,世界最大的私营教育测评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北京首次举行"ETSTOPE(ETS职业英语考试)"试考,近千名考生参加了这次考试。

据介绍,ETSTOPE是ETS专门针对公司职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公务员设计开发的第一个综合性英语水平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次考试完成全部测评。

与ETS以往的托福、GRE等考试不同的是,ETSTOPE特别强调实用性,每道试题的内容和背景都来自日常工作环境和商务环境。TOPE考试测试考生在许多工作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企业人力资源部将根据这个成绩考核应聘者。

留学签证行贿将被拒签

一些国家的驻华签证官曾遇到过中国学生在申请签证时试图向签证官行贿的事情,所有签证官或外交官对此的反应都是,向签证官(或政府公务员)行贿在他们国家都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行。

美国驻北京首席签证官白智理特别强调说:"无论是试图行贿,还是提供假文件,一旦被发现,他们将永远失去进入美国的机会。"白智理同时表示,大部分学生签证申请都是很诚实的。

新加坡黄伟权参赞说:"我们会明确拒绝行贿。新加坡是高薪养廉的国家。"

新西兰的穆大伟说,"这些申请人的目的是想得到签证,结果因为试图贿赂签证官而被拒签。"

巴西和墨西哥驻华大使馆的签证官更是直截了当,如果有申请人试图行贿签证官,签证官一旦发现,将会报警。

赴新加坡私立学校签证手续放宽

新加坡移民与登记局发表文告称,从2002年11月1日起,外国学生到新加坡修读私立学校的全日大学课程,学生证有效期将从半年延长为一年。同时减少申请时所须呈交的证件,并在移民与登记局大厦设立设施,方便第一次申请者投入申请表格。

中国学生也可直接向新加坡的移民与登记局提出申请,而不需经过新加坡驻中国的大使馆。不过,学生就读的必须是已向教育部注册的私立学校。此外,他们也不必缴付保证金。

荷兰六所商学院2月来华联合招生

由荷兰勃拉帮特商学院、南方商学院、莱瓦顿北方学院、万豪学院、邓博契学院和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六所大学组成的荷兰郁金香联校将在2月到中国招收近100名高中毕业生,届时学校会派出由各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组成的面试团对申请人进行包括英语能力在内的考核,被录取后的学生将安排2个月先期课程以便学生适应在荷兰的学习和生活。其中荷兰勃拉帮特商学院、南方商学院近年来一直在荷兰商学院评比中名列三甲,而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一向是荷兰最好的酒店管理学院。

中文跃升为澳国第一外语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中文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语言。

调查报告指出,以全澳计算,讲中文的人口有401357人,占总人口的2.1%。超过意大利裔移民(1.9%)及希腊移民(1.4%)。

据此次调查指出,全澳大利亚共有华人55.6万,新南威尔士州的华人则将近占到一半,有23.6万。

据悉,澳大利亚进行人口统计首次是在1901年,当时全澳大利亚共有人口377万,而华人为主的亚洲人仅有47014名,占人口的1.3%。

中国大学首次赴欧招揽学生

18所中国大陆重点高校2002年11月22日开始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为期两天的"留学中国"教育展览。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德国也是在欧洲举行展览招收留学生第一站。

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在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设立了各自的展台,向有兴趣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和有关留学的政策。它们招收的对象包括长期留学生、短期留学生以及科研人员。继德国之后,这个展览将移至法国举行。主办单位说,中国高校今后将继续在欧洲举行这样的展览。

澳鼓励移民落户偏远地区

澳大利亚移民部长雷铎日前表示,2003年3月将会实行新的商业移民签证政策,落户新南威尔士州以外的澳大利亚其它地方,4年后才可获永久居留资格。

雷铎称,这项计划是联邦政府更广泛政策的一部分。该政策不鼓励移民到悉尼、墨尔本或布里斯班等大城市,但鼓励他们到例如南澳和塔斯马尼亚等地方落户,并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据报道,这项计划将授权州政府在接纳移民时,拥有更大权力。统计数字显示,每年约有8万人移民至澳大利亚。

出国留学选派做出大调整

2003年,我国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选派3025人公派出国留学,比2002年计划增加近800人。同时,为加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对资助出国选派计划做出几项大的调整,并确定了七大重点资助领域,将优先予以支持。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1

为了确保评审工作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本届大奖评审团由印制评委、终端评委和设计评委三大部分组成,共邀请了18位来自标签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知名专家出任评委。

印制评委由6位亚洲地区知名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是:澳大利亚LATMA标签大奖评委会主席Peter Sage,韩国标签印刷协会理事Hyejeong Ahn,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标签技术分会技术顾问傅强,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褚庭亮,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教授许文才,上海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殷金华。

终端评委由9名来自不同终端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是: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亚洲区婴儿护理及女性护理用品研发总监Gautam Bhattacharjee,联合利华中国研发中心高级包装经理刘尊峰,强生(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资深包装工程师张锐,中国石油油公司高级主管赵正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酒类研发部高级经理秦平,拉芳集团设计总监陈贤鹰,广东飘影集团资深营销&企划人黄志东,上海医药集团市场总监胡明东,深圳龙华富士康科技集团采购工程师黄秋叠。

设计评委由3名行业内知名设计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是:国际商业美术师协会A级资质设计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常委赵佐良,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刘维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博士、副教授林存真。

根据科学而严谨的评审规则和评分标准,专业评审团从1582件作品中评选出了包括全场创新大奖、全场设计大奖、全场印制大奖3个全场大奖,6类最优印刷方式标签和9类应用类的金银铜奖以及今年新增的雏鹰奖、绿色标签大奖在内的共56个奖项。

参赛企业数量翻番 作品质量优异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正在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致力于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作出贡献。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发布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