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投资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5:33

交通投资论文

交通投资论文篇1

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一般较多关注对项目资本金收益率影响较大风险,如:项目投资成本构成、投资回报率(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项目发起方给予投资人回报率)、回购方式及相关税费。对于上述风险,企业一般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措施。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风险,才能保证达到预期投资收益。

1.1项目发起方的履约风险及防控

项目发起方的履约能力,即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政府信用和当地投资环境等方面是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考察的风险因素。因此,在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需考察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及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项目回购是否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廉政状况和政府换届等风险因素。投资人可通过尽职调查和采用信用风险评估等方式防控上述风险。具体可采取:(1)对当地政府信用、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论证。(2)要求项目回购方提供合法的、其价值能覆盖投资另加投资回报的抵押担保物并签署抵押担保合同。为确保投资的安全,抵押担保物应符合我国《担保法》的要求。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与债权法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一致,混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联系和区别,在起草投资建设合同时要注意规避此风险。

1.2融资风险及防控

BT项目的融资风险可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体现在由于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BT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利率上浮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融资困难等;内在风险是指投资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融资效率。对上述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控。(1)融资风险的防控:为了避免融资风险,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制定融资方案,如采用银行贷款,在项目投标前至少应取得银行的贷款意向书,避免项目直到开工还未解决融资,导致投资人前期资金投入超预期,而影响投资效益。(2)利率风险的防控:利率上浮会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影响投资收益。因此,应在投资建设合同中约定投资回报率采用浮动回报率,在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基准利率,则投资回报利率也相应调整,避免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人融资成本加大。在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需注意利率重置期,防止重置期过长导致回报率与利率不能同步调整。(3)资金周转的风险防控:基础设施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及周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运转机制和资金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通畅。在制定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合理分配流动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此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应急准备金机制。(4)融资效率的风险防控:项目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进而影响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效率不足带来的风险。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可选择多种融资渠道,首先应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的银行,避免临时寻找,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其次是选择其他融资渠道,在目前融资困难情形下不能过分依赖于银行,并可采取信托、资产证券化、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

1.3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如项目存在合法合规性瑕疵,将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人应对此进行考察并在投资建设前确定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或在合同条款里约定:由项目发起方获得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证书及手续等文件,由于项目的合法合规性不完备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项目发起方承担,以此来规避项目合法合规性带来的风险。

1.4工程风险及防控

工程风险主要是项目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难易程度、施工条件等实施风险。要规避技术风险,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尤其是非常规的重大技术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工程风险可控;应将由于降低风险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部分计入合同价。

2项目实施阶段风险源辨析和防控

投资人中标后即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开工准备、项目建设、项目移交回购等。项目公司一经注册成立,就承担起投资人的角色,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融资、建设、质量和进度管理等工作,需按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建设工期完成项目,并承担项目的所有投资建设管理风险。因此,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在实施阶段及时辨析风险源,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源及防控措施如下。

2.1项目开工前风险及防控

资人实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职责的项目公司不同于一般施工承包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不仅承担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还需要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风险,因此,除建立一般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外,还需制定工程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公司在开工准备阶段需关注以下风险。

2.1.1项目资金运作风险及防控

(1)投资计划的不合理、计量支付手续不规范导致回购不及时的风险。首先,项目公司应建立投资计划、投资回报积息、支付等内部复核制度,从内部管理上消除此风险;其次,开工前项目公司即应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与业主方确定投资计划、计量支付流程、投资回报积息及资金到账确认工作流程和方式,保证项目回购能够顺利进行。(2)项目投融资资金链断裂导致BT项目合同违约风险。为避免出现此风险,项目公司应建立与公司股东、贷款银行以及业主方的沟通机制,严格诚信履行《BT项目投资建设合同》和《借款合同》,按时付息还本。建立项目资金不能正常运作预警机制、向公司董事会紧急报告制度及资金使用紧急预案。

2.1.2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项目实质性开工前,项目公司应进一步复核合同及其相关法律文件(含项目批准文件、担保抵押文件、权证等)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瑕疵等法律和经济风险。对于合同存在的经济、法律风险,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逐一梳理辨析,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对该项风险的监控,或通过签定补充协议来完善相应的合同内容。

2.1.3其他开工准备工作不到位风险及防控

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施工图纸等是否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关系到项目的进度。为避免项目建设进度延后的风险发生,需建立与业主方的工作联系制度,适时建立和收集相关索赔资料,防止超合同工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发生。

2.2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及防控

2.2.1职业健康安全、工程施工安全、工程结构安全风险及防控

在工程实施阶段要防范由于施工引起的粉尘等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建设过程中的运输等造成的危及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风险,需要加强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和采取相关人身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安全风险,如施工用电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和工程结构施工及设备安全等,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出现。

2.2.2技术风险及防控

技术风险主要有:工程设计的缺陷或错误,如地质条件考虑不当,工艺设计流程不合理,设计时对施工可行性缺乏经验或考虑不当等导致变更,或者项目建设中碰到重大技术障碍等。要对技术风险进行防控,首先,应对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更而引起技术风险;其次,对重点部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本项目的可能影响要摸清和评估;最后,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要详细调查,并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措施准备。

2.2.3成本控制风险及防控

BT项目投资成本包括项目的前期费、建安费、项目公司管理费和资金成本及相关的税费等。一般只有前期费和建安费计入合同价。前期费,一般由业主方包干使用。投资人需关注的成本风险有:①建安费超合同价约定的计价范围,如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迟延、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等方面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而合同价格不含此类变动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的部分;②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③税务筹划不到位导致的税款增加;④其他因素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可通过细化投资建设合同条款,如扩大材料调差范围、工期延期责任划分、投资回报率随银行利率浮动、设计变更处置、交竣工验收时间节点的确定等来规避建安成本超付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规避管理费超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影响投资成本增加的风险降至最低。

2.2.4质量风险及防控

项目质量会影响项目的移交回购,从而影响投资效益。承包商及分包商的实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为保证质量风险可控,须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应加强对承包商资质业绩审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专职质量管理员,落实全员岗位质量管理职责,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②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务实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取质量防患措施并落到实处;③审核施工方案,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质量检测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

2.2.5施工进度风险及防控

BT模式项目特点决定了项目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BT模式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将影响项目投资的成败,项目进度控制风险是巨大的。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有投资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高低、组织合理与否、协调工作是否顺畅、设施设备保障与否,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将影响或制约工程进度。为避免此类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科学安排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抓住关键线路和工期节点,提前周密部署、超前决策,合理组织和优化资源;②加强与业主方和镇村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前期工作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方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③加强计划和统计,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并制定合理周密的应急预案。

2.2.6工程结算风险及防控

如计量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投资收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认真核对工程量和计量原始凭证,严格保管计量凭证原件;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做好计量台帐,及时进行合同工程量清单修正,并细化合同工程量清单、做到随时可以分解和合并,以便及时办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标段的结算,定期核实已完工程总量。在工程收尾阶段须检查计量管理工作,重点解决计量遗留问题和对原始计量凭证的审核工作,做到及时准确掌握计量和投资回报状况,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2.7交工验收风险及防控

交工验收的时间延迟会导致工程缺陷责任期延后和第一笔移交受让款支付延后,直接损害投资人收益。实际工程实施时还会出现项目已交付使用还未进行交工验收的情况。在投资建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交工验收时间,如出现延迟,责任方将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业主方沟通保证交工时间不出现延迟,使交工验收风险可控。

2.2.8不可抗力风险及防控

不可抗力风险也是项目建设期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指人文环境灾难和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人文环境灾难包括战争、瘟疫、暴乱、恐怖活动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洪灾、暴雨、海啸、热带风暴等恶劣环境因素。防控措施: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在投资建设合同条款中约定,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投资人应购买工程保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移交受让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移交受让阶段是指项目已经交工验收完毕至项目回购结束,此阶段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如下。

3.1移交受让前风险及防控

移交受让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项目移交受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项目公司应有序地开展各项移交受让准备工作。与业主方、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适时沟通,确认第一期移交受让款总金额;项目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致函业主方,要求将第一期移交受让款足额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取得人大常委会批准。

3.2移交受让阶段风险及防控

项目的移交受让阶段一般持续2~3年,即使是第一笔移交回购款及时到位,在此时间段内仍然可能出现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竣工决算未能实施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后续回购款延付的风险出现。为规避回购款延付的风险,首先应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层面及财政动态,同时还需关注回购方资金是否充足;其次应及时了解当地政府每年的基本建设安排规模,结合地方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分析业主方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否过度而影响其对移交受让款的支付能力。项目公司应及时函告业主方将本年度回购款纳入政府财政计划。缺陷责任期内项目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竣工资料移交是否及时和齐全,会影响最后一笔回购款的支付。因此,在缺陷责任期内务必保证项目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通知施工总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和业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踏勘现场,确定并编制维修方案,维修费用在工程质量保证金中支付,不影响受让款支付;在工程施工阶段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竣工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只有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投资人按约收到最后一期移交受让款,才意味着项目投资成功。

交通投资论文篇2

一、 引言

股票市场整体是由无数个投资者组成的,其中主要有有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两个部分。通过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股票账户中的有效信息可以获取个体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例如通过分析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频率可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如果投资者买卖股票频率非常高,平均持有期非常短暂,可以判定,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博取短期的交易性机会;如果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频率较低,可以判定投资者倾向于长期持有以分享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一直是研究股票市场学者热衷于研究的问题。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研究是建立在行为金融研究的大框架之下的,具体应用个体的偏好和心理动机去解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建立在两个维度之上:期望与偏好。期望即个体在无限次或多次博弈的基础上,所认识到的能够获取的收益水平。但是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投资者在很多时候做出的决策并不是完全根据期望水平来决定的。在研究了大量的现实例证之后,Kahneman发现社会个体在面对有波动的博弈可能时会偏离完全的理性决策,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博弈事件并不是无限次或大量多次的,而是有限次或单次、少数几次的博弈。要考察个体在单次博弈中的行为依据,有需要引入偏好这个概念。偏好是个体对于外界输入的反馈,是个抽象的量。在经济学中,这里的外界输入主要是指可能达到的收益水平和收益水平的波动程度。偏好是个体单次决策的主要依据。偏好之所以能够成为单次决策的依据是因为考虑了风险因素,即波动。在既考虑能够获取的收益水平,又考虑收益水平可能产生的波动的情况下,利用效用衡量个体的博弈结果。效用是综合了收益与风险的输出结果,是个体在单词具体的行为博弈中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 文献回顾

Odean(1997)在论文“Do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中证明了持有一揽子股票的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倾向于卖掉上涨的股票,继续持有下跌的股票。他认为投资者出现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预期理论。即认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效用与持仓收益相关,收益为正时,单位收益带来的效用递减;收益为负时,单位收益带来的收益递增。因此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有利于增加下期的期望效用。(效用函数为S型曲线);(2)非理性的轮涨理论。认为股价涨跌具备均一性。股价之间存在轮涨效应,只要本期下跌的股票下次涨幅超越本轮上涨的股票,那么投资者效用将会大幅增加;(3)税收效应。根据美国联邦政府1990年颁布的法规,在每年年底计算资本利得税时,负的账面资本利得可以抵扣税收,因此投资者倾向于将下跌的持仓持有至税收计算截止日。

卖涨持跌的投资行为还可以理解为:(1)投资者从资产配置角度,对市场其他组合有诉求,变现部分投资收益有利于其组合的优化;(2)投资者因某“利好”信息而购买某只股票,若股价上涨,则认为利好兑现,出售股票;若股价下跌,则坚持认为消息尚未兑现,期待后期的反弹;(3)上涨的股价高于下跌的概率大些。因此金额越大,税收效应相对越低;反之下跌的低价股票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投资者宁愿继续持有。Odean采用方差分析(Anova)的方式分析了这一投资现象,对所有影响因素逐一分析。引入指标PGR,即兑现收益(已卖出的上涨股票个数)与理论收益(兑现收益+账面收益股票个数)之比,来度量投资者卖出上涨股票的情况;PLR,则为兑现损失与理论损失(兑现损失+账面损失)之比,作为度量基础持有下跌股票的情况。

Odean在1998年通过论文“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证明了折扣经济账户的投资者过度交易。折扣佣金的投资者由于没有复杂的问题、可以很好检验过度交易问题。Odean认为过度交易的起因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期望交易收益有不急切实际的信念。由于过高估计期望收益,他们从事一些无法弥补成本的交易。论文检验折扣经纪费用投资者的交易收益能否足够弥补交易成本。研究发现:这些投资者不仅买入证券比他们卖出证券难以补充交易成本,而且平均而言买的证券表现比卖出的证券要差。除去流动需求、税收损失卖出、投资组合重新构建、向更低风险证券移动动机外,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三、 信用交易

尽管股票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被广泛研究,个体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被不断发现,但是缺乏对于投资者信用交易特征的研究。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是指证券交易的当事人在买卖证券时,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证券,而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或者融券进行交易。因此,信用交易具体分为融资买进和融券卖出两种。也就是说,客户在买卖证券时仅向证券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交付部分证券,其应当支付的价款和应交付的证券不足时,由证券公司进行垫付,而进行证券的买卖交易。其中,融资买入证券为“买空”,融券卖出证券为“卖空”。通俗的说,信用交易就是指借钱买股票,或者借股票卖出。信用交易在西方国家较为发达,投资者可以利用丰富的投资渠道进行股票的信用交易。而我国信用交易开设较晚,我国的融资融券机制开通于2010年3月31日,但发展迅速。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累计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10 000亿元,2015年上半年,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总额最高曾达到22 000亿元。我国投资者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场内的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信用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在进行信用交易时,投资者利用了杠杆效应,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扩大收益水平,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则会放大亏损的幅度。根据逻辑上的推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谨慎的利用信用交易,因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短期内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根据Merton的理论,随机游走的股票价格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正向的期望收益和正负两向的价格波动。如果股票市场投资者想要利用信用交易博取短期内的超额收益,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则需要承受比不利用信用交易更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随机的,既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如果投资者希望利用杠杆交易博取长期内的资本回报,则需要考虑长期回报水平是否能超过信用交易所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三项相加之后大约维持在年化10%左右,长期来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几乎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实现10%年化收益率,换句话说,大部分股票市场信用交易投资者在考虑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之后都是亏损的。那么这些信用交易行为又是由什么支配的呢?可能的解释有两个:(1)信用交易由于属于杠杆交易,能够放大投资者资产组合的有效波动水平,主动选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从逻辑上说会比普通投资者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从而表现出更加激进的投资风格。(2)由于参与信用交易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信用投资者更加相信自己的投资能力,认为由于自己拥有更好的投资能力,可以参与高风险的杠杆交易,博取更多收益;信用投资者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的可靠程度,即信用投资者认为自己拥有的信息非常可靠,亏损地可能程度非常小。由于原因二已经被Odean通过研究折价交易商的投资者交易数据证明确实存在,本文旨在证明第一种原因,虽然风险偏好属于抽象的概念,但是风险偏好状况可以反映在投资者的行为上,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会比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更激进,而激进的投资者会更频繁地进行交易,因为对于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相比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效用更少,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可以在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四、 数据和方法

本文选取某券商部分营业部的投资者交易数据。数据包括四个部分:普通账户交易数据、信用账户交易数据、通账户持仓数据和信用账户持仓数据。

数据样本涵盖从2011年1月5日起至2015年8月31日的交易数据。交易数据共6 239 711条,持仓数据共涵盖158 047个账户。每条交易数据主要包括:买入证券代码、买入证券数量、买入证券价格、买入证券时间和买入证券账户加密编号;卖出证券代码、卖出证券数量、卖出证券价格、卖出证券时间和卖出证券账户加密编号。普通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加密编号、证券账户可用余额。证券账户可取余额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代码、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名称、证券账户持有证券数量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平均成本。普通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加密编号、证券账户可用余额。信用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资产负债总额,证券账户负债总额、证券账户资产总额、证券账户可取余额、证券账户持有证券代码、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名称、证券账户持有证券数量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平均成本。

本文通过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AHT)水平来考察投资者行为地激进程度。持股期限的计算方法是,考察每一条投资者交易数据,计算出持有的交易天数。根据等权重赋权,计算出所有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

AHTt=P*n*

公式中的P表示卖出时的证券价格,n表示卖出的证券数量,HT表示这一笔交易的持有期限,N表示t时期内交易总笔数。

五、 实证结果

如果一个投资者先买入一只证券,后分批卖出,则每次卖出都单独计算一笔交易,交易数量根据卖出时的交易数量计算。如果一个投资者分批买入一只证券,一次性卖出,则根据买入数量分批计算,每次买入单独算一笔交易。

在计算投资者的总平均持股期限数据后,我们得到的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不同交易性质的投资者之间,投资平均持有期限存在显著差异。

以全部交易数据作为样本,所有交易的平均持有期限为44.27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2.2个交易月,与谭松涛(2006)计算的40交易日的持股期限长度水平接近。在进行分层之后,将普通交易和信用交易的数据分开计算,得到的结论为,普通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为48.12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2.4个交易月;信用交易的平均持有期限为29.03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1.5个交易月,信用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显著低于普通交易和全部交易。也就是说,信用交易者更加倾向于买入股票后在较短的期限内卖出。

为了考察投资者资产规模对于交易行为差异的影响,本文根据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对投资者进行了分层。

普通账户的分组依据是在所选取数据周期中,资产总额最高的一天的总资产水平。例如,一个普通股票账户A在2015年的某一天资产总值创出最高点,达到510万元,则这个资产账户划入500万元以上组。

交通投资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70-06

一、引言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是与主板市场不同的一类证券市场,其主要针对创业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及高科技产业企业等需要进行的融资和发展而设立。我国创业板自2010年6月1日开始交易,创业板指数自创设以来一直在上下波动中向前发展。然而,自2012年末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创业板指数自2012年12月4日达到低点585.44点后,就开始了连番上扬。到2013年12月初,创业板指数已经达到1 366.83点。然而,在这一年间,绝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平稳,而且同期A股主板股票指数仅仅上涨了12个百分点左右。从各个角度看,创业板股票并没有如此大幅度上涨的理由。那么,创业板股票这一年的高速上扬,很可能就是该市场中存在泡沫的表现。

解释股票泡沫的理论有很多,再售期权理论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该理论有两个重要前提假设,即卖空限制和异质预期。异质预期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但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卖空限制正在逐渐被打破。比如自2013年9月16日起,创业板市场上神州泰岳和乐普医疗等28只股票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

二、再售期权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1978年,Harrison和Kreps[1]开创性地提出了再售期权理论,该理论是国际学术界研究股票泡沫现象的经典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理性泡沫理论相比,再售期权导致的泡沫不需要无限期存在;再售期权导致的泡沫属于非理性泡沫的范畴,但相对于其他非理性泡沫理论,依赖于更少而且更加合理的投资者心理假设;便于进行实证检验。

再售期权理论把资产价格看做一种再出售的期权的价格,换言之,再售期权是投资者将资产以更高的价格转卖给其他投资者的机会。具体来说,假设在某市场上只有A、B两组存在异质信念的投资者。现假设A组投资者对资产的内在价值更加乐观,则这一组投资者将持有资产。但即使A组投资者0时刻更加乐观,两组投资者的信念会持续波动,直到m时刻,B组投资者有了更高的估价。若如此,A组投资者将以B组的估价(这一估价A组投资者认为是错误的)将资产卖给B组投资者。未来将资产以其他组别投资者的估价卖出的可能性产生了再售期权。显然,B组投资者的估价中也包含了再售期权的价值,即未来将资产以A组投资者的估价(这一估价B组投资者认为是错误的)卖回给A组投资者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时刻资产的交易价格都高于最乐观投资者对其内在价值的估计。资产的交易价格是最乐观投资者的估价,其中包含着再售期权的价格。

图1展示了这一过程,即从0时刻到100时刻两组投资者的估价。

概言之,在卖空限制及投资者异质预期的环境下,资产的价格会更倾向于乐观投资者的预期,因为悲观投资者无法卖空,不会加入到交易中。如果预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则乐观投资者会愿意支付比他们的乐观预期价值更高的价格,最后资产价格将高于最乐观的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形成泡沫。再售期权理论将资产价值视为一种期权价值,这一期权赋予投资者在泡沫破灭前,将资产转卖给其他投资者的权利。此时投资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资产的内在理论价值,而是未来高价转卖的可能性。即使投资者是理性的,且看到了泡沫的存在,但是只要他们认为市场上存在其他非理性投资者愿意以更高价格购买,理性投资者也会以泡沫价格购入资产。

在Harrison和Kreps[1]研究的基础上,对再售期权理论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Scheinkman 和Xiong[2],他们认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他们对资产的内在价值的不同认识,并建立了一个卖空受限的连续时间均衡模型,在满足再售期权理论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对投资者意见分歧等指标进行量化,推导出了再售期权价值并证明了在均衡状态下,泡沫会伴随着大交易额和高波动性。Hong等[3]进一步研究了证券可流通量与泡沫的联系,发现证券可流通量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平抑泡沫的大小。因为当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时,流通量越大,意味着需要乐观投资者和悲观投资者之间更大的差异,才能使乐观情绪主导市场,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推高价格,那么投资者转卖获利的难度加大,再售期权价值变小。所以证券的可流通量对泡沫的大小应该有负的作用力。上述研究成果,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再售期权理论提供了严密而完整的框架:证券的流动性越好,资产的异质预期差异越大,波动性越强,再售期权价值就越大,因此泡沫会伴随着大交易额和高波动性;证券可流通量与泡沫大小负相关。

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以再售期权理论解释我国金融市场泡沫现象的文献迄今共有两篇。陈国进等[4]以1997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3季度A股大盘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加权平均的季度数据为基础,得出了这一时段我国A股主板市场存在泡沫且用再售期权理论可以解释这一泡沫现象的结论。Xiong和Yu[5]研究了我国权证交易数据,建立了以权证换手率、波动率和可流通量为自变量,权证泡沫大小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发现,再售期权理论对我国权证市场泡沫的解释力度很强。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本文用再售期权理论解释了2013年我国创业板指数迅速上扬过程中创业板市场中存在的泡沫现象。从实证的角度,将再售期权理论应用在创业板市场上,这在国内尚属首次。(2)陈国进等[4]与Xiong和Yu[5]的实证研究都得出了显著且有意义的结论,在各自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内,异质预期与卖空限制的假设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没有出现结构性突变。而从本文实证研究时间范围内的2013年9月16日起,28只创业板股票开始允许融资融券。 这一交易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再售期权理论卖空限制的前提假设,使得悲观投资者能够进入市场,这是本文与前人关于再售期权理论的实证研究的主要不同。本文应用这一难得的“自然实验”,通过实证检验,比较了2013年9月16日允许融资融券这一时间点前后再售期权理论的适用情况及解释力度。

三、F-O模型与创业板股票泡沫

再售期权理论是解释股票泡沫的理论,在对再售期权理论进行适用性实证检验前,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大小。

1.泡沫与F-O模型

泡沫是实际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向上偏离,而且这种偏离是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对于泡沫大小的度量有绝对和相对两种方法:

创业板股票的实际价格,即Pit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而其内在价值,即it,本文采用修正的F-O模型进行计算。关于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研究,Irving[6]开创性地提出在确定条件下的价值评估理论――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未来各期现金流按照一定利率折现后的现值。在他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派生出一些经典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如William的股利贴现模型、Modigliani和Miller的MM理论以及自由现金流模型。然而,以上模型均存在忽略企业现期净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将股东财富归于价值分配而没有考虑价值创造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等缺陷。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研究净剩余理论的背景下,Feltham和Ohlson[7-8]开创性地提出了包含账面价值和未来收益在内的股票内在价值模型,即F-O模型。所谓净剩余收益是指所有者或经营者按现行利率扣除其资本利息后剩余的收益,即:

其中,Xt是第 t 期综合收益,Rt是第t期社会运用资金的平均成本,BVt为t期净资产账面价值。式(3)表明净剩余收益实质就是综合收益减去资金成本,是企业创造的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在式(3)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净剩余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CRS)成立,Ohlson推导出了F-O模型的基本表达式:

其中,Vt表示公司第t期的内在价值,BVt表示第t期净资产账面价值,ROEt+j表示公司第t+j期净资产收益率,Rt表示第t期社会运用资金的平均成本。从式(3)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价值应该是当期净资产与以后各期净剩余收益的贴现之和。

2.修正的F-O模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净剩余收益模型进行合理修正。本文的实证研究需要分别计算28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将式(4)改写为式(5):

其中,下标i表示个体,即不同的公司。显见,在模型(5)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既随时间变化又随不同公司个体变化的量,社会运用资金的平均成本R则随时间变化。但本文样本数据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较短,只有一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原始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掌趣科技300315。,时间范围为2012年12月4日至2013年12月3日共236个交易日。我们用式(9)计算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各变量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如下:BV从每家公司季度财务报表中获得,对于在样本期内出现除权除息从而使总股数发生突变的公司,采用向前复权的方法计算调整后的BV;ROE和K则取每家公司最近三年数据的算数平均数,原始数据也来源于公司财务报表。另外,我们取2013年银行平均长期贷款利率6.55%作为样本期内的社会运用资金的平均成本率R。

将按照上述原则选取、调整好的各变量带入式(9)。除去停牌交易日外,计算出28个公司共6 232个股票交易日的内在价值。将计算结果与各只股票实际收盘价相比较并代入式(1)与式(2),得到如下结果:(1)在6 232对价格中,实际收盘价大于理论价格的有6 095个,占总数的97.80%。而且实际价格小于理论价格的情况几乎都出现在自2012年12月4日始创业板指数连续向上的大行情刚刚启动的时候。(2)平均来看,所有28只股票的交易价格中有44.50%是泡沫部分。

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认为,开放融资融券的28只创业板股票在样本期内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泡沫现象。

四、实证检验

既然本文选取的28只股票在样本期内存在明显的泡沫现象,那么这种泡沫现象能否用再售期权理论加以解释呢?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1.检验原理

前已述及,学术界通过考察泡沫大小和资产换手率、波动性与可流通量的关系来验证再售期权理论的适用性。具体来说:(1)

依据再售期权理论的观点,资产的当期价格包含了基本价值和再售期权价值。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程度越大,则转售获利的机会越多,即再售期权价值越高,所以他们更愿意高价购买资产,从而泡沫也就越大。换手率就是体现异质差异程度很好的指标。因此换手率越高,泡沫就越大。另外,高换手率也意味着高流动性,即资产更容易转卖,这也会进一步利于泡沫的吹大。(2)

泡沫大小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正相关。如果资产价格波动更剧烈,说明投资者之间异质预期的变化更大,从而再售期权价值更高。这与经典的资产定价模型结论相反。经典资产定价理论中,资产价格波动性越高,价格越低。这是因为再售期权理论关注的不再是资产的内在价值,而是转卖获利的预期收益,因此高波动性意味着更高的转卖可能性,所以与泡沫大小正相关。

(3)资产泡沫与其可流通量负相关。可流通量越大,即需要越多的能量推高价格,那么投资者转卖获利的难度加大,再售期权价值变小。因此资产的可流通量对泡沫的大小应该有负的作用力。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对象是我国创业板股票,这与Xiong和Yu[5]以权证为研究对象不同。权证的可流通量因为到期平仓和机构创设而每天发生改变,故而每只权证的可流通量是一个平稳而连续变化的序列,其变化可能对泡沫大小产生影响,也适合于进行实证检验。但股票可流通量在样本期内保持不变,不会对其他连续而平稳变化的时间序列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着重通过探究换手率与波动性对创业板股票泡沫大小的影响来检验再售期权理论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适用性。

其中,t是时间变量,取值为1―236,代表一年中的236个交易日;i为个体变量,取值为1―28,代表28只股票。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泡沫现象可以由再售期权理论来解释,则β1―β4的回归结果都应该是正且显著的。

2.检验过程与实证结果

再售期权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异质预期与卖空限制。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中异质预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结构、成熟度等因素,其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异质预期的程度在本文236个交易日的样本区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然而,在本文实证研究样本的时间区间内,即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关于卖空限制这一前提假设的符合程度则出现了明显变化。2013年9月16日之前,本文研究的28只创业板股票严格无法卖空,该日后出台的融资融券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严格限制。

为了验证再售期权理论的适用性及这一事件对该理论适用性的影响,将模型(10)―(12)以2013年9月16日(t=189)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回归。在所有回归中,将收盘价数据与式(8)的计算结果共同代入式(1)从而得到Bubble的大小。对于在样本期内有除权除息的股票,则将按上述方法得到的Bubble计算结果采用向前复权的方式调整后再进行回归。

第一阶段回归:依照模型(10)―(12)对2012年12月4日至2013年9月15日(t=1~188)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阶段回归:依照模型(10)―(12)对2013年9月16日及以后(t=189~236)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3.回归结果分析

表1和表2中所有系数都是正的,均符合再售期权理论的预期,而且从p值来看,显著性都非常好。换言之,在允许融资融券前后,样本期内28只创业板股票泡沫的形成、持续的原因与机制均可以由再售期权理论来解释。(2)我们主要关注同时含有换手率与波动性的模型,即模型(12)的回归结果。表1中β3对应的p值为0.002明显小于表2中β3对应的p值0.004,另外,表1中β4对应的p值为0.000也明显小于表2中β4对应的p值0.011。0.011的p值表明,表2中β4的回归结果在10%和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就已不再显著。总之,通过对p值的观察,我们发现,表2中β3与β4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与表1比明显降低了,换言之,允许融资融券后,由于理论的前提假设之一――卖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再售期权理论对创业板股票泡沫的解释力度明显变弱了。

(3)表1中模型(12)的R2值为0.611,是表2中模型(12)R2值0.276的两倍有余,说明允许融资融券后,模型(12)的解释力度大大变弱了。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假设2。

4.结构性变化检验

前文从p值与R2值的角度,得出了2013年9月16日允许融资融券政策出台后,再售期权理论对创业板股票泡沫的解释力度显著变弱的结论。然而,这种解释力度变弱的倾向是否是结构性变化仍然有待商榷。为此,本文在2012年12月4日至2013年12月4日(t=1~236)整个样本区间上,以2013年9月16日为分界点,对模型(12)进行了似然比检验,该检验的原假设为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备择假设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的概率几乎为0。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2013年9月16日融资融券政策出台后,其所涉及的28只股票的交易者的交易策略与心理产生了结构性变化,再售期权理论对泡沫现象的解释力度显著变弱了。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出发,我们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值得创业板参与者各方深思,并为有效监控我国股市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在融资融券开放前,再售期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创业板股票泡沫现象,说明我国创业板投资者的异质信念情况十分严重。这种异质信念的形成,不仅与投资者自身的过度自信有关,更与我国投资者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密均相关。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股票投资的比例更高,因此个体间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人生阅历和年龄的差异影响更大,反映到投资行为上,必然导致不同的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计差异很大。信息传递不畅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又加重了这种差异。为了消除再售期权机制的影响,必须要降低投资者的异质信念,这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育完善的投资者结构,并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形成健康的投资理论。

其次,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使相关股票投资者的心理与操作手法发生了重大改变,再售期权对股票泡沫的解释力度变弱了。具体而言,融资的开放仅仅给了乐观投资者,即认为股票内在价值低于市场价格的投资者通过杠杆交易做多股票的通道,即使没有融资政策,这些投资者仍然会通过原始的非杠杆交易做多股票,反观融券政策的实施,则对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在开放卖空的交易环境中,再售期权理论原本假定的卖空参与者无法参与到交易中,因此资产价格倾向于乐观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形成泡沫的机制被打破了,这对抑制泡沫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努力将开放卖空的政策引入到所有创业板股票的交易中。

最后,虽然在2013年9月16日融资融券政策施行后,再售期权理论对股票泡沫的解释力度变弱了,但这只是相对该政策施行之前而言的,再售期权理论在那之后仍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说明9月16日的融资融券政策并没有完全打破卖空限制,悲观投资者进入市场仍然存在限制,故悲观投资者的情绪与预期无法在市场中获得充分的表达,换言之,卖空限制与再售期权机制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各个证券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办设置了诸多限制,如国泰君安证券要求开户时间超过半年、资产超过2万元才可以开通融资融券业务,而华泰证券则需要资金规模超过20万元。这些或高或低的门槛无疑将很多新投资者和散户挡在了卖空的大门之外。如此一来,融资融券对卖空限制的打破也就是片面而不完整的。当务之急,是由证监会统一制定较为宽松的做空业务开办标准,让这一政策影响到更加广大的普通投资者,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再售期权机制的影响,让悲观投资者的预期与情绪也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充分的表达,抑制股票泡沫的膨胀,将我国股票市场进一步引向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Harrison,J.M.,Kreps,D.M. Speculative Investo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5):323-336.

[2]Scheinkman,J.A.,Xiong,W.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6):1183-1219.

[3]Hong,H.,Scheinkman,J.A.,Xiong,W. Asset Float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3):1073-1117.

[4]陈国进,张怡军,王景. 再售期权、通胀幻觉与中国股市泡沫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2009, (5):106-107.

[5]Xiong,W.,Yu,J.L .The Chinese Warrants Bubbl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10):2723-2753.

交通投资论文篇4

首先,在目的和意义上,本文研究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评价过程之中,目的在于完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和体系,通过完善评估手段,使轨道交通项目价值能够被更准确地计算和评估,进而帮助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方进行科学决策。

当前,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成果可作为以投资者为主体,评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价值理论的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为决策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在结构内容上,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征并回顾传统方法在处理项目投资决策问题上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特性以及期权特征,并构建基于推迟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对投资决策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此章节中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并对于此次研究提出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通过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实物期权等方法的研究过程和现状,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投资决策方法两方面分别做了系统阐述。其中轨道交通项目阐述包含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简介、分类及特征,重点对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特征和投资特征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在投资决策方法综述中,重点分析和对比了传统项目评价方法及实物期权方法。首先是对传统项目评价方法的阐述,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其后,对实物期权方法做了系统介绍,最后总结了实物期权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本文第三章着手于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的期权特征,并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 推迟期权模型,指出了该模型的实际指导意义。

第四章中并运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和量化的计算,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第五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通过前面两章的模型构建和验证,初步总结将实物期权方法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结论,并指出本次研究中未能考量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将来进行完善和开拓研究方向。

最后,在不足之处上,关于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总结如下:

1、 模型参数的确定较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价值增长率的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以客流量增长率近似代替。实际上,决定轨道交通项目价值的因素较为复杂,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用增加、沉没价值计算等都将影响项目价值。另外,价值增长率的方差难以直接获得,利用类似项目历史年数据近似代替的手段无法考量项目未来年的不确定性。因此,模型参数的确定仍需有更准确的测算方法。

2、 在构建推迟期权定价模型中,未能准确得到推迟期权的时间,并将其量化为公式进行计算,给项目确定决策操作时机带来较多不便,而这正是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特征所决定的。

交通投资论文篇5

一、引言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在地理上具有网络性,在经济上具有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且复杂。因此,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罗森斯坦•罗丹、沃尔特•罗斯托等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基础设施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将基础设施视为社会先行资本来优先发展[1][2]。Rietveld和Nijkamp通过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影响[3]。Banister和Berechman指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会产生投资乘数效应[4]。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由于存在外部性,交通基础设施会通过聚集经济、运输网络经济和环境等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国内学者对该问题也研究颇丰。周庆明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5];高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产出和就业的贡献[6];牛树海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空间网络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空间区位优势的变化,为空间经济集聚提供了必要条件[7]。张学良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8]。此外,刘勇、庞瑞芝等研究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阐述[9][10]。总体来看,相关研究文献中定性研究多,定量论证相对较少。本文侧重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地域上探讨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及经济增长效应,力图将二者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 二、模型选择与计量检验 1.模型与数据的选择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可以用来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数据样本的选择方面,辽宁省的经济增长用辽宁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指标,表示为GDP;交通运输业所创造的GDP使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GDP产值来代替,表示为TGDP;同时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来代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表示为TRANS。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显著性,本文选用《辽宁省统计年鉴》1984~2010年的数据,同时用以1984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以上变量数据进行指数化调整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再分别对每个变量取对数,即LGDPt=Log(GDPt/Pt),LTGDPt=Log(TGDPt/Pt),LTR-ANSt=Log(TRANSt/Pt)。其相应的差分序列分别为:ΔLGDPt、ΔLTGDPt和ΔLTRANSt,如图1、图2所示。 2.平稳性检验 协整分析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几个变量在取对数后都呈线性变化,表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可能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它们的曲线类似白噪声。本文采用增广迪基-福勒检验,对所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初始的对数序列上,所有变量的ADF值均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LGDPt、LTGDPt和LTRANSt都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ΔLGDPt、ΔLTGDPt和ΔLTRANSt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表明差分变量都是平稳的,因此,这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用于协整分析。 3.协整关系检验与VECM模型建立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同时对于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变量系统,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模型。经过多次试验,当最大滞后阶数取2时,VAR模型的LR、FPE、AIC、SC和HQ值有超过一半达到最小值,因而决定建立VAR(2)模型,对LGDPt、LTGDPt和LTRANSt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考察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此处采用约翰森检验(Johansentest)方法,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三个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一协整关系所反映的是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趋势。标准化后的长期协整关系可以表示如下:ECM=LGDP-0.2366LTGDP-0.3555LTRANS-4.6801(1)式(1)表明,辽宁省GDP每增加1%,交通运输增加值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值将分别增长0.2366%与0.3555%,即交通运输增加值对GDP的弹性为0.2366,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值对GDP的弹性为0.3555。表3给出了式(1)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更为详细的估计结果。从VEC(2)模型各项指标来看,AIC和SC都较小,整体效果较好,VEC(2)模型的残差也具有很好的正态性。在VEC(2)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两个部分。从误差修正项(EC)看,三个方程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2829、-0.3753和1.5709,说明协整关系对当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从协整关系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中可知:首先,辽宁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取的三个指标呈现同一方向变动,这说明我们在前文中总结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很强的先验判断和辽宁省的具体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其次,从严格的ECM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对于GDP的短期波动而言,交通运输增加值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各项的系数比较小;而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短期波动而言,GDP与交通运输增加值的系数相对较大。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增加值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一些,甚至存在单向影响的可能。#p#分页标题#e#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从前文的协整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出,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关系,但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服力仍不足,需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判断究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从表4可以看出,接受LGDP、LTGDP不是LTRANS原因的原假设的概率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LGDP与LTGDP是LTRANS的原因;LTRANS不是LGDP、LTGDP原因的原假设的概率均大于0.5,只能接受LTRANS不是LGDP与LTGDP的原因的原假设。故总体而言,在滞后阶数为1~3具有稳健性的情况下,本文最终认为LTRANS和LGDP、LTGDP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LGDP与LTGDP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三、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协整关系表明,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交通运输业的规模,都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它们之间的弹性为0.35。即在长期内,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规模扩大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同时,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也会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规模的扩大。(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导致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与交通运输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Granger原因。交通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和垄断性特征决定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主体是政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快速显著地拉动地方GDP,这对地方政府追求短期行政政绩必然产生较强的激励,进而干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政出多门、资源分散、重复投资及建设。这些问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辽宁省交通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影响着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充分发挥。

交通投资论文篇6

2文献回顾

2.1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现状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公司会增加自愿的信息披露,以避免来自政府和股东的压力,因

为这种压力会导致来自于法规规则的未来成本的增加。Lev(1992)指出如果没有积极的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情况决不会被知道,在内部知情者和外部股东之间总是存在着永久的信息沟壑。Lang和Lundholm(1993)的实证研究显示,公司战略沟通的公开度与跟踪公司的分析师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许多信息灵通的分析师跟踪某公司的业务状况,并且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该公司。Craven和Marston(1997)架构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量表,通过实证证实了投资者关系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的存在与投资者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独立董事的比例对投资者关系的影响不大。此外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关系,尽管一些单个治理变量与投资者关系的相关性结论不一致,但基本都认为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Higgins(2002)对美国财务分析师协会随机抽取的419位证券分析师的邮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发现1984~1987年间公司财经信息沟通的质量与市盈率之间的重大关联关系。张婉君(2007)以2005年6月首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41家2004年度中国A股公司IRM优秀公司和41家配比公司以及2006年6月第二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12家2005年度中国A股公司IR优秀公司和12家配比公司,合计1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刘善敏、林斌和聂毅俊(2008)以沪市2004年、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信息披露与战略管理两个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指数(IIRI)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检验交流信息质量指标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IRM理论目前在我国并不成熟和系统,股权文化和理性意识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还很淡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国内还鲜有相关文献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实质性地研究。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尝试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期望能为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3.1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构成维度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的内容分析法(Brennam,N.&Kelly,S.,2000;Brennam&Tamarowski,2002;KaiHockerts&LanceMoir,2004),结合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实践,将网站投资者关系评价指标从常规信息、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6个维度进行划分。

3.1.1常规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即时新闻和其他的相关信息服务,包括投资者日历、公司内部章程、组织结构信息、公司治理有关文件等。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这些信息是专门为投资者提供的,网络用来作为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传统途径之外的一种辅助手段,从而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好地获得信息。

3.1.2强制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年报和半年报等信息。在这个阶段,公司提供最近几个年度的公司年报、半年报、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电子版本,提供投资者对公司整体状况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阶段,公司网站用来提供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跟投资者也是相关的,但是大多所数情况下这些信息的形式和结构并不是专门针对投资者的。

3.1.3交易信息披露把公司相关信息准确、及时、主动地与投资者进行双向交流,对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推动理性投资观念的形成,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股权文化将产生重要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4沟通有效性公司亦透过与股东和投资者的沟通知悉他们对公司的期望和意见,进而针对投资者是否能利用网站上的平台和公司联系,让公司知道投资者的意见与需求,以提升公司治理和增加透明度。

3.1.5沟通便利性除了要求上市公司在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进行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外,还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应由政府出资牵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证券情报系统,整合证券市场信息资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现代化手段,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部或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上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

3.1.6沟通反馈效果公司利用互联网的特有优势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阶段,很多公司提供投资者交流信箱,向订阅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即时回答投资者的常见问题,提供在线咨询等服务。还有的公司提供高层管理者的业绩报告演讲,向投资者提供下载或收听业绩会的录音或录像的服务,甚至是在线参加股东会议等。

3.2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绩效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1)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成本。詹森和默克林的理论认为,作为人,经理人员有动力以机会主义的信息披露为手段最大化自身、而不是股东(委托人)的利益。投资者为了精确评估公司价值的需要而偏好完全信息披露,当他们预期经理人员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信息披露的行为时,将压低对公司的出价。为了避免投资者的压价行为,经理人员常常通过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来向投资者传递出信息披露高质量的“信号”,外部审计、董事会监督就是这样的“治理机制”,因此,经理人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与这些“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高度相关。杨德明和辛清泉(2006)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数据研究也证明了投资者关系能有效降低成本。(2)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公司价值。我们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降低融资成本:第一,上市公司通过网站披露公司信息,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Marston,1996),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Amihud&Mendelsom,1986;Brennan&Tamarowski,2000)。第二,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赢得股东支持的战略沟通工具,通过设立网站与投资者交流,降低外部投资者搜寻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成本。第三,Deephouse,Fombrun(1997)等从财务声誉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认为好的财务声誉可以提高公司绩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股票价格,创造竞争性壁垒等。Hall(1992)也提出,公司声誉不仅仅是被主管人员关注的无形资源,而且它一直被认为是代表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资源。(3)宣扬企业战略主张,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Marcus(2002)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仅仅传播信息的范畴,它具备对市场进行教育以及影响公司战略的功能,它将减少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提高股票的价值。Gregory(1997)则明确指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整体沟通中的一部分,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是公司信号的传递过程。从战略角度分析,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战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向现有以及潜在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业绩与发展前景的准确描述(Brown,1994),增进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直接、间接的投资群体之间建立长期联系,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向资本市场传递一个良好的信号,赢得投资者的支持。通过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投资者关系确实会影响到公司的绩效,这种影响表现为好的投资者关系会带来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融资成本、良好的战略和品牌形象等。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H1:信息服务企业的常规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2:信息服务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3: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易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4: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有效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5: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便利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H6: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反馈效果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著相关。

4研究设计

4.1样本选择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信息服务型上市公司,其概念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信息服务企业是指包括G60、G61、G62的电信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软件业的总称。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有上市公司中按照行业划分,找出所有的信息服务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1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4家,总共有105家。我们从上述105家公司中踢除已停牌的公司1家以及公司网站无法进入、数据无法获得的5家,最终得有效样本99家。同时将上述99家公司按是否属于国有控股分为两类,并保证每类样本数都有30个以上,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4.2变量定义

4.2.1被解释变量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评价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其中常规信息、中国证监会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为信息内容指标;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效果为信息质量指标。共三大类35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每个指标采用0-1评分标准,即该指标在公司网站上存在给1分,否则为0分。对每个公司的得分进行加权,就得到了各个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2。

4.2.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定位于公司的业绩。业绩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效果。公司的经营业绩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虽然将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业绩,但是非财务指标通常难以衡量。本文用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公司绩效。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增发、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因而是衡量企业财务业绩非常重要的指标。但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及避免被sT等目的,对ROE这一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而盈余管理的重要对象是企业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等指标。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指标值的影响,本文用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

4.2.3控制变量由于一些别的因素可能影响解释变量,因而要对一些可能对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加以限制,主要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的好坏、是否海外上市、行业分类、公司上市流通年份、公司最终控制人类别、财务杠杆等。有些文献表明市场风险(Beta系数)也应该成为控制变量。

4.3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公司网址,对网站进行检测。登陆公司网站,查找相关指标数据,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得到衡量自变量投资者管理的指标体系数据。如果输入从上述来源获得的网址后进入的界面不是该公司网站首页,则需查看该公司最近一期年报,核对公司网址。因变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交通投资论文篇7

2文献回顾

2.1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现状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公司会增加自愿的信息披露,以避免来自政府和股东的压力,因

为这种压力会导致来自于法规规则的未来成本的增加。Lev(1992)指出如果没有积极的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情况决不会被知道,在内部知情者和外部股东之间总是存在着永久的信息沟壑。Lang和Lundholm(1993)的实证研究显示,公司战略沟通的公开度与跟踪公司的分析师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许多信息灵通的分析师跟踪某公司的业务状况,并且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该公司。Craven和Marston(1997)架构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量表,通过实证证实了投资者关系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显着相关性,独立董事的存在与投资者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独立董事的比例对投资者关系的影响不大。此外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关系,尽管一些单个治理变量与投资者关系的相关性结论不一致,但基本都认为两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Higgins(2002)对美国财务分析师协会随机抽取的419位证券分析师的邮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发现1984~1987年间公司财经信息沟通的质量与市盈率之间的重大关联关系。张婉君(2007)以2005年6月首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41家2004年度中国A股公司IRM优秀公司和41家配比公司以及2006年6月第二届中国投资者关系(IR)年会评选出的12家2005年度中国A股公司IR优秀公司和12家配比公司,合计1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刘善敏、林斌和聂毅俊(2008)以沪市2004年、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信息披露与战略管理两个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指数(IIRI)与股权融资成本显着负相关,进一步检验交流信息质量指标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IRM理论目前在我国并不成熟和系统,股权文化和理性意识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还很淡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国内还鲜有相关文献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实质性地研究。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尝试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期望能为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3.1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构成维度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的内容分析法(Brennam,N.&Kelly,S.,2000;Brennam&Tamarowski,2002;KaiHockerts&LanceMoir,2004),结合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实践,将网站投资者关系评价指标从常规信息、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6个维度进行划分。

3.1.1常规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即时新闻和其他的相关信息服务,包括投资者日历、公司内部章程、组织结构信息、公司治理有关文件等。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这些信息是专门为投资者提供的,网络用来作为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传统途径之外的一种辅助手段,从而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好地获得信息。

3.1.2强制信息披露网站上提供年报和半年报等信息。在这个阶段,公司提供最近几个年度的公司年报、半年报、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电子版本,提供投资者对公司整体状况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阶段,公司网站用来提供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跟投资者也是相关的,但是大多所数情况下这些信息的形式和结构并不是专门针对投资者的。

3.1.3交易信息披露把公司相关信息准确、及时、主动地与投资者进行双向交流,对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推动理性投资观念的形成,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股权文化将产生重要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4沟通有效性公司亦透过与股东和投资者的沟通知悉他们对公司的期望和意见,进而针对投资者是否能利用网站上的平台和公司联系,让公司知道投资者的意见与需求,以提升公司治理和增加透明度。

3.1.5沟通便利性除了要求上市公司在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进行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外,还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应由政府出资牵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证券情报系统,整合证券市场信息资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现代化手段,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部或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上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

3.1.6沟通反馈效果公司利用互联网的特有优势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阶段,很多公司提供投资者交流信箱,向订阅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即时回答投资者的常见问题,提 供在线咨询等服务。还有的公司提供高层管理者的业绩报告演讲,向投资者提供下载或收听业绩会的录音或录像的服务,甚至是在线参加股东会议等。

3.2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绩效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1)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成本。詹森和默克林的理论认为,作为人,经理人员有动力以机会主义的信息披露为手段最大化自身、而不是股东(委托人)的利益。投资者为了精确评估公司价值的需要而偏好完全信息披露,当他们预期经理人员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信息披露的行为时,将压低对公司的出价。为了避免投资者的压价行为,经理人员常常通过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来向投资者传递出信息披露高质量的“信号”,外部审计、董事会监督就是这样的“治理机制”,因此,经理人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与这些“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高度相关。杨德明和辛清泉(2006)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数据研究也证明了投资者关系能有效降低成本。(2)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公司价值。我们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降低融资成本:第一,上市公司通过网站披露公司信息,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Marston,1996),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Amihud&Mendelsom,1986;Brennan&Tamarowski,2000)。第二,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赢得股东支持的战略沟通工具,通过设立网站与投资者交流,降低外部投资者搜寻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成本。第三,Deephouse,Fombrun(1997)等从财务声誉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认为好的财务声誉可以提高公司绩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股票价格,创造竞争性壁垒等。Hall(1992)也提出,公司声誉不仅仅是被主管人员关注的无形资源,而且它一直被认为是代表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资源。(3)宣扬企业战略主张,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Marcus(2002)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仅仅传播信息的范畴,它具备对市场进行教育以及影响公司战略的功能,它将减少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提高股票的价值。Gregory(1997)则明确指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整体沟通中的一部分,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是公司信号的传递过程。从战略角度分析,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企业战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向现有以及潜在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业绩与发展前景的准确描述(Brown,1994),增进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直接、间接的投资群体之间建立长期联系,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向资本市场传递一个良好的信号,赢得投资者的支持。通过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投资者关系确实会影响到公司的绩效,这种影响表现为好的投资者关系会带来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融资成本、良好的战略和品牌形象等。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H1:信息服务企业的常规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H2:信息服务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H3: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易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H4: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有效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H5: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便利性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H6: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沟通反馈效果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向显着相关。

4研究设计

4.1样本选择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信息服务型上市公司,其概念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信息服务企业是指包括G60、G61、G62的电信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软件业的总称。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有上市公司中按照行业划分,找出所有的信息服务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1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54家,总共有105家。我们从上述105家公司中踢除已停牌的公司1家以及公司网站无法进入、数据无法获得的5家,最终得有效样本99家。同时将上述99家公司按是否属于国有控股分为两类,并保证每类样本数都有30个以上,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4.2变量定义

4.2.1被解释变量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评价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其中常规信息、中国证监会强制披漏信息、交易信息为信息内容指标;沟通有效性、沟通便利性、沟通反馈效果为信息质量指标。共三大类35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每个指标采用0-1评分标准,即该指标在公司网站上存在给1分,否则为0分。对每个公司的得分进行加权,就得到了各个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2。

4.2.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定位于公司的业绩。业绩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效果。公司的经营业绩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虽然将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业绩,但是非财务指标通常难以衡量。本文用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公司绩效。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增发、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因而是衡量企业财务业绩非常重要的指标。但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及避免被sT等目的,对ROE这一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而盈余管理的重要对象是企业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等指标。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指标值的影响,本文用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度量企业的财务业绩。

4.2.3控制变量由于一些别的因素可能影响解释变量,因而要对一些可能对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加以限制,主要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的好坏、是否海外上市、行业分类、公司上市流通年份、公司最终控制人类别、财务杠杆等。有些文献表明市场风险(Beta系数)也应该成为控制变量。

4.3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公司网址,对网站进行检测。登陆公司网站,查找相关指标数据,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得到衡量自变量投资者管理的指标体系数据。如果输入从上述来源获得的网址后进入的界面不是该公司网站首页,则需查看该公司最近一期年报,核对公司网址。因变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交通投资论文篇8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bachelier,1900),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fama(1970)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提出并深化了有效市场假说。 

二、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两种理论假设 

根据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fama所总结的“有效市场假说”,若市场是有效的,当前股票的成交量对股票未来收益率是没有预测作用的。因此,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石的capm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成交量是不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在投资管理的实务领域,以股票的成交量作为研判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依据,则是证券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学界对这些问题争论颇多,并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即campben,grossman和wang(1993)提出的“资产配置假说”,以及morse(1980)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假说”,而llorente,michaely,saar和wang(2002)则试图将上述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假说统一起来形成“资产配置与信息不对称统一假说”。 

 (一)资产配置假说 

campben等(1993)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成交量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更易在随后交易日中表现出反转。他们提出了基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非股票资产风险收益关系的变化导致投资者进行资产比例的重新配置(hedgingtrades)驱动成交量的变动,例如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的收益下跌,使得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的比重,从而导致成交量放大,可见成交量变化仅仅表示“其他资产收益相对于股票收益的变化”,而且由于这种成交量的变化并不表明股票的基本价值发生变化,因此成交量的变化是暂时的,未来股票收益将会“反转”,即:股票以外其他资产收益下降导致投资者大量买入股票,从而成交量增加、同时股价上升,但一旦资产配置结束,股价将会下跌,回复到基本价值。 

conrad等(1994)采用周收益率数据,基于股票成交量构造投资组合,研究交易策略的盈利性,实证结果支持了campbell等(1993)的假说:本周成交量较高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出现了反转;相反,本周成交量较低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则保持惯性。 

 (二)信息不对称假说 

mooe(1980)认为,股票交易的发生是由于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与不知情的投资者之间对股票价值的不同判断所致,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股票交易越活跃,股票成交量也越大。可见,成交量高低就表示“未公开信息的多寡”,未公开信息越多,则随着信息的公开,未来股票收益将呈现于“惯性”,即原先股价上涨的股票未来继续上涨、原先股价下跌的股票未来继续下跌。其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成交量与后一交易日股票超常收益率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 

stickel和verrecchia(1994)发现,若股票在季度盈余公告日的成交量较小,则后一交易日的股价往往发生反转,反之,若季度盈余公告日的成交量较大,则后一交易日的股价倾向于保持惯性。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成交量越大,股票交易由内幕信息拥有者驱动的可能性越大,故股价越倾向于保持惯性。 

三、与有效市场假说背离的市场异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金融学实证研究中发现了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背离,主流数理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账面市值比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账面市值比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与公司账面市值比正相关,即投资于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能够获取较高收益,而投资于低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收益较低。对于账面市值比效应成因的解释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原因在于风险因素无法观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原因在于定价偏误。低账面市值比公司多为成长型公司,投资者将其股票称为成长型股票;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被称为价值型股票。在账面市值比效应研究中,价值型股票因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受到更多关注,而收益率水平较低的成长型股票往往被忽视。通过对成长型股票收益率的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其整体表现弱于价值型股票,但投资其中一些股票却可获得很高的收益率。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通常依据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的信息分辨事后赢家和输家,很难确定这种分析对成长型股票是否有效,因为成长型公司往往因宣传或近期较好的市场表现而受到偏离基本面的价值高估。研究发现,市场往往对成长型股票的当前基本面进行自然外推,或者忽视前期投资对未来收益的影响。 

四、资本市场中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典金融理论以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为基础,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任何利用已公开信息的投资策略都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发现许多与capm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象”或“迷”。basu(1977)首先提出了市盈率比效应,他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低市盈率的股票比高市盈率的股票赚取明显高的收益率。其他一些重要的异象包括账面市值比效应、规模效应、杠杆效应、短期收益动量效应、长期收益反转效应以及对信息反应过度和反映不足的现象等。围绕上述“异象”,传统金融学家和行为金融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传统金融学家继续尝试用理性定价的思想对“异象”进行解释,而行为金融学家则构造了大量基于信念和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诠释这些“异象”。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fama和french(1993)通过大量实证检验归纳出包含市场系统风险、规模效应(size effect)和价值效应(bm effect)的三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的提出消除了一部分“异象”,并且在各国的实证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受到了学者们较为广泛的认同。 

交通投资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07-02

证券与期货是金融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以及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的学科。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独立进行实际投资操作和投资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能够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政府部门、证券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及从事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活动的个人实践。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通常分为四个部分,即基本理论知识、投资基本分析、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四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性强,教学过程中如不能有效地结合实践教学,学生将很难真正地掌握证券与期货的投资知识,因此实践教学研究成为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把握就业方向意义重大

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证券行业和期货行业,不仅要求其从业人员要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而且更需要有丰富的投资阅历,以及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而这都离不开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当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适应社会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对于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可能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也不一定知道未来职业的发展去向,而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规划各自的职业发展。

(二)实践教学是适应证券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证券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证券与期货的基础理论知识上,因而忽略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该门课程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真正的投资能力和分析能力既需要理论指导,又需要经验的积累。因此,证券与期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与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应定位于培养适应我国证券期货业对外全面开放的需要。这样,只有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充足的模拟实践,才能适应高校证券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证券期货类人才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证券业和期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行业的全面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证券期货投资方面的人才。因此,证券与期货类课程的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运作、主动学习的能力,创建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积极发展的教学平台,使同学们在校能创新灵活地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入社会则具有创新地分析并解决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真正地培养大批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随着证券市场全面的开放,近几年证券市场中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而很多教材中体现不出这些新内容、新知识,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也曾经对所接触到的金融专业及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部分毕业生都表示在学校学过证券与期货这门课程及相关知识,但对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分析方法和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却知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学的证券投资知识和期货投资知识与实际不符,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这无疑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二)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强

一方面,证券与期货投资技能的学习需要有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需要有仿真实验室,需要技术设备的投入,但是很多高校证券期货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程序、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其实践性教学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另一方面,学习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技能,需要教师能够在交易实践上进行积极引导。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证券期货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强,真正懂得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或有过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交易经验的教师太少。而且很多教师是“出大学校门进大学校门”,在教学的时候只能是就理论说理论,专业任课教师的在职培训、到名牌高校充电与提升等方面做的不够,因而其实践能力不能快速得到提升。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证券与期货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由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兼任,他们大多更擅长并习惯于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较少应用案例教学、模拟实时炒股等方法。有的教师即使考虑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主要是对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进行逐一介绍,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报告,并没有充分利用模拟交易软件模拟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行情,让学生通过模拟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来熟悉操作要领,或者只培训学生机械地模拟投资过程,而不是详细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投资技巧。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其他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应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进一步完善《证券与期货》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证券与期货》课程的教学效果要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本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来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授课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出了《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想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理论教学内容,最后通过模拟交易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检验教学成果。

(一)实践教学贯穿理论教学的过程

《证券与期货》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包含了证券期货基本知识、证券期货投资工具基本知识、证券投资指数等,同时还包含证券期货类投资工具定价与估值、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投资业绩评价等,而且该门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也要将此类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投资操作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设置案例教学、网上实训和讨论式教学环节三项实践内容。

1.案例教学。《证券与期货》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在对理论框架进行简要梳理之后辅之大量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以及当前的形势。对于最及时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信息要在每节课内容之前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前的市场运行情况,而且又引导了学生去分析影响证券市场的诸多因素。同时还要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后放置于网络课程平台,安排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材料。例如在讲授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时,可将学生置于某投资者的投资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大盘持续下跌状况下如何才能实现保值;在基本分析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汇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证券市场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全球金融中心的变迁”、“市价委托成就一天700倍神话”等经典案例。

2.网上实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证券投资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目前行情分析软件和互联网委托是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交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后安排网上实训的内容,比如安排“观看网上路演”、“期货信息的采集”、“使用模拟交易软件”等具体的实训任务,可以使学生掌握模拟交易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投资分析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环节。不管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还是证券从业人员来说,具有对宏微观环境的价值分析能力尤为重要。而通常理论教学后的集中模拟交易环节实训时间较短,很难全面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该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阐述观点和撰写分析报告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

(二)通过模拟交易检验教学效果

模拟交易是理论课程教学后专门开设的实训环节,该实训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行情分析软件和网上自助委托系统利用虚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通过操作,把书本的知识和具体操作相融合,使证券期货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影响中国股市的具体因素相结合,将抽象的证券期货投资方法运用于具体的上市公司的走势判研中。通过亲身参与投资,学生既能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有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掌握技术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也促使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与其他学校的竞赛过程中,可以向其他学校学习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证券与期货》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证券与期货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传统的理论教学早已不能适应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证券与期货投资的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是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证券与期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QN2011014)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国义.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5)

2.赵学增.证券投资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教学法的应用尝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8)

3.焦霖.关于模拟股市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运用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3)

交通投资论文篇10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Bachelier,1900),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Fama(1970)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提出并深化了有效市场假说。

二、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两种理论假设

根据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Fama所总结的“有效市场假说”,若市场是有效的,当前股票的成交量对股票未来收益率是没有预测作用的。因此,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石的CAPM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成交量是不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在投资管理的实务领域,以股票的成交量作为研判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依据,则是证券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学界对这些问题争论颇多,并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即Campben,Grossman和Wang(1993)提出的“资产配置假说”,以及Morse(1980)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假说”,而Llorente,Michaely,Saar和Wang(2002)则试图将上述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假说统一起来形成“资产配置与信息不对称统一假说”。

(一)资产配置假说

Campben等(1993)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成交量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更易在随后交易日中表现出反转。他们提出了基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非股票资产风险收益关系的变化导致投资者进行资产比例的重新配置(Hedgingtrades)驱动成交量的变动,例如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的收益下跌,使得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的比重,从而导致成交量放大,可见成交量变化仅仅表示“其他资产收益相对于股票收益的变化”,而且由于这种成交量的变化并不表明股票的基本价值发生变化,因此成交量的变化是暂时的,未来股票收益将会“反转”,即:股票以外其他资产收益下降导致投资者大量买入股票,从而成交量增加、同时股价上升,但一旦资产配置结束,股价将会下跌,回复到基本价值。

Conrad等(1994)采用周收益率数据,基于股票成交量构造投资组合,研究交易策略的盈利性,实证结果支持了Campbell等(1993)的假说:本周成交量较高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出现了反转;相反,本周成交量较低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则保持惯性。

(二)信息不对称假说

Mooe(1980)认为,股票交易的发生是由于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与不知情的投资者之间对股票价值的不同判断所致,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股票交易越活跃,股票成交量也越大。可见,成交量高低就表示“未公开信息的多寡”,未公开信息越多,则随着信息的公开,未来股票收益将呈现于“惯性”,即原先股价上涨的股票未来继续上涨、原先股价下跌的股票未来继续下跌。其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成交量与后一交易日股票超常收益率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

Stickel和Verrecchia(1994)发现,若股票在季度盈余公告日的成交量较小,则后一交易日的股价往往发生反转,反之,若季度盈余公告日的成交量较大,则后一交易日的股价倾向于保持惯性。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成交量越大,股票交易由内幕信息拥有者驱动的可能性越大,故股价越倾向于保持惯性。

三、与有效市场假说背离的市场异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金融学实证研究中发现了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背离,主流数理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账面市值比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账面市值比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与公司账面市值比正相关,即投资于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能够获取较高收益,而投资于低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收益较低。对于账面市值比效应成因的解释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原因在于风险因素无法观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原因在于定价偏误。低账面市值比公司多为成长型公司,投资者将其股票称为成长型股票;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被称为价值型股票。在账面市值比效应研究中,价值型股票因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受到更多关注,而收益率水平较低的成长型股票往往被忽视。通过对成长型股票收益率的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其整体表现弱于价值型股票,但投资其中一些股票却可获得很高的收益率。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通常依据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的信息分辨事后赢家和输家,很难确定这种分析对成长型股票是否有效,因为成长型公司往往因宣传或近期较好的市场表现而受到偏离基本面的价值高估。研究发现,市场往往对成长型股票的当前基本面进行自然外推,或者忽视前期投资对未来收益的影响。

四、资本市场中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典金融理论以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为基础,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任何利用已公开信息的投资策略都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发现许多与CAPM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象”或“迷”。Basu(1977)首先提出了市盈率比效应,他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低市盈率的股票比高市盈率的股票赚取明显高的收益率。其他一些重要的异象包括账面市值比效应、规模效应、杠杆效应、短期收益动量效应、长期收益反转效应以及对信息反应过度和反映不足的现象等。围绕上述“异象”,传统金融学家和行为金融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传统金融学家继续尝试用理性定价的思想对“异象”进行解释,而行为金融学家则构造了大量基于信念和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诠释这些“异象”。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Fama和French(1993)通过大量实证检验归纳出包含市场系统风险、规模效应(Size effect)和价值效应(BM effect)的三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的提出消除了一部分“异象”,并且在各国的实证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受到了学者们较为广泛的认同。

交通投资论文篇11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较强,同时高度强调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具备独立的投资操作能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授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金融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财经类院都逐渐认识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但是实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大部分院校仅仅依靠证券模拟交易软件开展集中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短短一周或两周的集中模拟交易无法全面培养学生在投资中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模拟交易只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后实现方式,不能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依靠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设计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整合的完整教学体系。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证券投资学》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要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多年的授课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出了《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实践教学要贯穿于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跟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模拟交易来实践演练应用技能;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检验实践教学成果。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理论教学始终 《证券投资学》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涉及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工具及证券投资分析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该门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资本市场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因此理论教学不能孤立的展开,必须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了集中实训环节的单一性,更可以为随后展开的集中实训奠定基础。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案例教学”、“课后网上实训”和“讨论式教学”三项实践内容。 1.案例教学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最及时的资本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要在每节课内容之前向学生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即时的市场运行情况,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分析证券市场的诸多影响因素;同时还要遴选一系列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对应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汇编为案例集放置于网络课程平台,安排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材料,例如在证券市场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聚焦中国农业银行IPO”、“一天时间820元变成56万,市价委托成就1天700倍神话”等经典案例;在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途径”等。 2.课后网上实训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证券投资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委托及行情分析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证券投资交易的主要方式,网络也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课后网上实训内容,如“证券信息的采集”、“行情分析软件的使用”、“关注网上路演”等具体的实训任务,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投资分析的能力,掌握行情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日后的集中实训做好前期准备,奠定操作技能基础。 3.讨论式教学 通常理论教学后的集中模拟交易环节实训时间过短,较难全面培养学生对宏微观环境的价值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不管对于证券从业人员还是普通的投资者来说,都尤为重要,决定了投资者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理性化发展。因此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以弥补模拟教学的不足。该教学环节主要采用撰写分析报告和课堂阐述观点这两种主要手段,贯穿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这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之中。该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或针对某行业和公司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分析报告,并要求在课堂上阐述其核心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模拟交易和学科竞赛来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模拟交易是理论课程教学后专门开设的集中实训环节,该实训环节结合真实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行情,学生通过行情分析软件和网上自助委托系统利用虚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模拟交易是学生对前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具体实践。通过亲身参与投资,学生既能够真实的感受投资过程,同时也在投资过程中实践了理论知识,巩固了前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证券投资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最后,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证券投资交易大赛”,检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模拟交易虽然可以实现对投资过程的模拟,但由于资金的虚拟性,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投资的风险,因此无法模拟出真实的投资心态,而学科竞赛的比赛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模拟交易的这种缺憾;同时在与其他学校的竞赛过程中,可以增进相互的交流,推广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水平。#p#分页标题#e# 三、总结 金融学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对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是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故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完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投资论文篇12

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金融学理论,他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之处。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不仅需要经济学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持,还融合了心理学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知识以及行为学学科知识和社会学学科知识等。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决策的风险分析法以及决策模型。

一、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

传统金融学是金融学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金融理论,这种金融学理论是以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的,整个理论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说”开展,并将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分析市场资产投资的重要信息依据。根据传统金融学的观点,每一个资本投资者在资本投资活动当中都是一个理性的人,做出的所有投资决策也是理性的决策,每一种投资行为都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在传统金融学看来,每一个资本投资者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投资,并且每一次资本投资行为都在试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因此,传统金融学理论是比较理想化的理论形式。著名金融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施莱佛(Shleifer)认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主要的市场假设条件:首先是金融投资者必须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面前必须保持理性的思考,并且能够作出理性的决策。其次,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的不理得以抵消,使投资活动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最后,即使一部分投资者出现了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在市场变化当中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重新回归到理性投资当中,因为在投资市场当中,资本价格的变化会迫使投资者从非理性当中醒悟过来。

与传统金融理论理解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认为市场投资行为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纯理,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投资者本人的影响,但是投资者本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投资者本人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波动,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主要是针对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对市场投资变化进行深刻地理解。市场具有很大的变化,往往会使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这种变化与波动也是瞬息万变的,来不及让投资决策者进行详细的调查,只能依靠投资者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做出决策,因此,资本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投资者来实现的。除此之外,市场资本投资也并非完全按照投资规则进行,一些时候,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交易内幕,当然,这些都是投资者无法准确获知的消息,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转规律,通常情况下,金融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指的是“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在现实的投资当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些投资者在投资活动当中有时候并不是把利润作为最大目标,在这种投资目标的指引下,这些投资者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另一个方面则指的是“系统性的心理错误”,由于各方面认知偏差的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的时候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将投资者看作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即使出现各种偏差,但是投资者的最终行为在整体上也依旧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投资者的行为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的。

二、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进行的挑战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往往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理性投资进行研究:首先是“贝叶斯”理性规则,这种理性规则的主要内容是指主观概率更新规则,具体是指在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之前,投资者自己会有一个先验概率,当投资者接受到信息之后,投资者需要按照“贝叶斯”理性规则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自己之前得出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得出理性决策。其次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具体指的是,当投资者通过“贝叶斯”理论得出后验概率之后,投资者利用函数对信息进行计算,并根据自己的期望,对资源进行合理重组和优化配置,通过投资来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

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金融学家也开始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疑点。首先,在投资当中,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投资参考点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但是投资参考点往往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当中的,因此,在投资当中,投资者需要对投资参考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次,每一名投资者都会在投资活动当中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投资者在投资当中首先考虑到的通常会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贝叶斯”法则。最后,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投资者获取的各种信息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信息,也可能是一些虚假信息,这些都会对“理性人假设”提出挑战。

在金融市场,投资者的个人因素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者个人的原因也是投资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知偏差具体指的是投资者的行为和投资决策经典理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他们分别是投资者面对投资风险时的一种态度、投资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投资者过度乐观的态度或者是过度悲观的态度。在投资活动当中,投资者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避免经济损失,而并不是投资者本身对风险存在厌恶。在关系到人们自身的收益状况时,投资者往往会出现对风险的厌恶,反之,当风险关系到投资者的损失时,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对风险的爱好。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些人天生比较乐观,而另一些人则比较悲观,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的判断和决策。

金融投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金融市场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投资者,不同投资者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从而使投资市场出现一些非理性的偏差行为,在金融学当中通常会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群体行为”。但是,在传统金融学理论看来,虽然金融市场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这些非理会出现相互抵消,从而使金融市场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非理性投资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的非理之间并不会出现抵消。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学当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传统金融学认为在有效市场的影响下,市场价格是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的资本必须依据自身固有的价值进行交易,不能够出现不同的价格,然而,与传统金融学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是,在现实的交易当中,资本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当中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出售,行为金融学正是看到了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并对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限套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价格对信息的错误反应所表现出来的非理原因。除此之外,噪声交易也是导致市场非理性的主要原因。

三、投资决策模型方面出现的分歧

在传统金融学当中主要包括了两种金融决策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为有期权定理论模型以及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模型。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模型则包括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具有很大的区别,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没有将投资者看成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根据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两种主要的种类,他们分别是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主要的情况。在具体的资本投资活动当中,信息投资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性投资者,在交易当中会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开展,他们能够在投资决策当中始终保持理性,并不会受到各种各样认知信息的影响,他们的出发点是如何将资本通过配置获得最大利润的。与信息交易者不同的是,噪声交易者并不会在具体的交易活动当中严格遵守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他们通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决策。当然,在金融市场的现实运转当中,这两种不同类别的交易者会在交易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决定金融市场的资本价格。如果金融市场里面的交易者多为信息认知型的交易者,那么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很大的效率,当然,当噪声交易者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时,整个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比较低下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市场行为模型当中,行为金融学中还出现了两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他们分别是DHS理论模型和BSV模型。最后,市场理论模型还包括有统一理论模型和羊群理论模型这两种模型类别。

四、结语

在经济学当中,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经济理论学说的理论基础。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金融理论,他们分别是传统金融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完善,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3]柳维芳.基于双拐点预期理论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J].生产力研究,2014(03).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

[5]郎镐.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市场上的应用探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5(01).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