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不同的家庭气氛 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和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以及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方法建议三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综述
(一) 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皮克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方法对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父母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和子女良好的人格特征的相关很高,父母的信任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相关很高,而家长的严厉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友好态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均有负相关。在早期的研究中, 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做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早期经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始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研究者,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并以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鲍德温(A.L.Baldwin,1955)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沙弗( E.S.Schaefer,1959)划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柏利(W.C.Becker,1964)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个维度。[1]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 authoritatie style)、专制型( 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 permissie style) 三种类型。鲍姆林特发现,所有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其言行的特征都离不开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养育四个方面,只不过各位家长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管束是指父母为子女订下的规矩以及子女违反规矩时的处理方式;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如何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养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来自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宽容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缺乏主动性。 [2]
(二)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80年代,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如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3]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4]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5]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6]
陈晓燕(2003)对昆明市224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管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民主、严格、宽松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溺爱型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偏执情绪的出现;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精神病性问题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强制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7]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
以往学者对北京城区2432名7―14岁在校学生的研究表明,出于有口角家庭、暴力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其心理与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比和睦家庭者高,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而父母教养方式又受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8]张溯在考察了东京和北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之后发现: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中国家庭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中日两国母亲相比,日本母亲的学历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二)家庭生活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调查显示: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与温暖,也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偏爱。[9]2012年,陶沙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
三、 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必须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为了使青少年将来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挑战并能取胜,就得从小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练。父母对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拮据、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对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青少年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讨论时尚资讯,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分析、处理近日来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同时对其做得正确的事情要加以肯定,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 天津社会科学,1994,(4)
[4]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3)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分类号B848.9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既是我国方兴未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追求又是中国特色健康心理学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问题亟待探讨。其中界定“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相关概念”,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是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前提,本文拟对此问题发表一管之见。
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必然涉及到与心理健康素质相关的如下概念:素质、人格、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对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辩析,可以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素质的涵义。
1.1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素质
概括地讲人的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从抽象的角度看,人(作为整体)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便是一种存在“物”(结构),其功能是中性的(不作正负或积极与不积极之分),但教育是针对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化的整体的人开展的。就个体来说,心理素质存在正性的(积极的或健康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或不健康的)两种功能区分。心理素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那些方面。我们常说的培养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指的培养其心理健康素质。
1.2心理健康素质与素质
关于素质概念,从先天―后天的角度理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都从各自学科的性质作出了解释。生理学强调先天遗传特征,心理学强调先天和后天的交互作用,教育学则强调素质的发展性和可塑性[1]。为了进一步明确素质的含义,我们尝试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素质的内涵。所谓结构―功能角度,就是解释事物的内涵时,不仅要从事物的本身要素去理解,而且要从事物与其外在环境的关系去理解。
关于素质概念,传统认为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2]。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素质概念的频繁使用,自然引发了对素质概念的重新分析和界定。如果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内化的身心沉淀,而且是学生自觉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主动通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恰如其分地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适应能力。因此,素质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内部的身心特质,即所谓的内在的心理内容,二是个体的适应能力,即所谓拟合环境的功能价值。教育实践领域对素质概念的完整理解应该是内容要素和功能价值的统一[3]。
从根本上讲,人可以解剖成生物人和社会人两个层面。作为生物人,其生物和生理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清楚区分开来;作为社会人,其行为和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却很难严格区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行为和心理的内容结构也与生物和生理机构的功能密不可分,比如心理就是大脑的功能。而心理学和教育学使用素质一词,则主要是用来描述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容和特征。因此,此时使用素质一词解释和评价人,一方面是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结构内容,另一方面是解释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价值。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文化素质很高,不仅指他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指他能够把自己的文化知识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及工作实践中去。可见,科学地理解素质,应强调内容结构和功能价值的整合。再来看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对素质概念的结构―功能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
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要素,就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根据其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实践的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健康认知和健康个性两个内容。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功能价值,就是以一定的心理品质要素(健康认知要素和健康个性要素)为基础,通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选择、适应和改变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总是表现在他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作到正确地评价和接纳自己,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同周围的人关系和谐,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并良好适应,那么就表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反之,则表明其心理健康素质较差[2]。
1.3心理健康素质与人格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的关系,根据我们和其他同行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4]。在人格维度下,还可以分出认知风格、情绪调节和平衡方式、意志品质、人格动力特点、性格倾向和自我意识等次级维度。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5];而心理健康素质则是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内容要素和功能价值的统一体。人格的基本内涵可以用人格特质来描述,人格研究的基本任务也就是探求决定人们外显行为的内在根源性人格特质;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内涵却包含基本心理和行为结构内容与外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功能价值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基本任务不仅要探求其心理和行为的内在依据,而且要揭示其外在的适应性的心理和行为功能。人格的基本维度在特质上是同质层面的;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成分则是根源特质与适应特征等不同层面的整合。因此,在结构层次上,心理健康素质比人格更复杂。其二,人格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而心理健康素质则表现为内在稳定差异和外在适应、健康功能的整合。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以人格为核心内容且兼容其他心理品质而构成。
1.4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也是个体心理现象两个重要的侧面。从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从心理健康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社会和心理功能。从心理测量和评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常常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的指标,比如情绪方面的测量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测量;而心理健康的测量标准也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素质的成分,比如健全的认知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正常的人格特征等[6]。我们考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要考察心理健康素质的内源性的基本人格层面,而且要考察心理健康素质的体现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而达到和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层面即心理健康层面。所以至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心理健康看作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因子。
1.5心理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应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7]。社会适应有三种状态:一是不适应状态,既个体无法调控或改变环境,也无法顺应环境,于是处于与环境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状态;二是顺应状态,即个体无法调控或改变环境,却能够顺应环境,从而保持和谐状态;三是控制状态,即个体凭借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人格潜能,可以比较恰当地调控或改变环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8]。在这里,心理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优势,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达到社会适应状态,即顺应状态或控制状态;而那些心理健康素质欠佳的人,则可能无力顺应或调控社会环境而处于不适应状态。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适应也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综合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将心理健康素质初步定义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理论构想
在探讨了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基础上,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问题。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我们试图从心理健康的几种不同的标准出发,探讨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心理品质;通过对青少年心理障碍内在原因的分析,寻找他们欠缺的心理品质。尔后对这些需要的和欠缺的心理品质进行归纳,来确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的因素和维度。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总是表现在他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当中。
2.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合理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关于认知合理性素质特性,或者说情绪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从广义上看,可以把它纳入人格范畴进行探讨。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是聪慧性。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首先,人们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映,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知觉和分析;其次,认知活动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以创造出新的信息,集中表现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认知活动表现为信息加工的行为延伸,集中表现为解决问题方案的具体实施。另外,元认知活动始终是与上述三种认知活动相伴随的一个独特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中的反映、创造和实践三个环节起着评估和监控作用,可以说是认知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9]。那么上述认知活动四个环节就表现了认知活动中的四种认知特性,即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元认知特性[2]。
2.2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个性完整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特征[10]。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是推动个体进行心理活动的动力成分中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人生态度、健康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卡特尔也认为心理动力成分可以看作与其它心理特征成分一样,是构成个性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并稳定地反映在人们的典型行为倾向之中[11]。自我意识特征即自我特征,是个体把自己作为心理活动对象的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的大量研究都显示,自我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活跃也是核心的成分,是个体把自己作为心理活动对象的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个体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结合自我特征的含义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自我特征包括自我统合、自尊和责任感等。因此,个性完整性维度由个性动力特征因素、个性倾向性特征因素和自我特征因素组成。
2.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意志健全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特征就是个人在意志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0]:第一,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如目的性、独立有主见等;第二,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如主动性、自制力等;第三,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如沉着镇定、果断勇敢等;第四,在经常的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如有恒心,坚持性等。我们结合已有的心理素质中有关意志因素的界定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意志方面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独立性,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不易受暗示,有自己的主见,包括自主意识和独立行为等。②坚持性,学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组织行为,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内外困难,直至实现目标,包括行为的持久性、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反应等。③自制性,对自己行为的监控和调节,包括执行该做的行为和抑制不该有的行为两个方面。
2.4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情绪协调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情绪特征就是个体在情绪活动时,在情绪效价和情绪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可以分解为情绪效价和情绪调控两个方面。所谓情绪效价就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还是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或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的比例。有研究表明[1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并非积极情绪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消极情绪。所以,情绪效价可以分别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测量。情绪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程度和调节的灵活性能力,由此,情绪特征可以由以下两个成分构成:①情绪效价,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及其比例。②情绪调控,包括情绪控制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情绪控制又可以分为控制过多和控制不足;情绪调节性指情绪控制的自我弹性。
2.5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良好性维度的理论分析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基本的能力素质(认知维度)和人格潜质(个性维度)的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倾向。在这里个体内在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产生的内在条件因素,外在特定性质的社会生活环境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产生的外在条件因素,而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正如张大均、冯正直等所认为的,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表现,是最具衍生性的心理素质成分,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认为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的形成,在个体与社会生活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具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学习、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二是对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理解和调适等适应过程[13]。当然,在很多情形下,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出现的。但是,在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根据个体心理和行为在个体自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指向性程度的差异,我们还是能够把个体的适应性习惯行为倾向解剖成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譬如,享受孤独就是自我定向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交团体就是社会定向适应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品质系统,上述理论构想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中修正、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陈旭.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 26(3): 56~62
2 林传鼎. 心理学词典. 南昌: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86
3 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导师: 张大均). 2002. 11~12
4 张大均.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4(1): 17~23
5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台北: 东华书局, 1998
6 王卫. 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论. 青年研究, 1994, 6: 45
7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结构、机制与功能.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论文. 2001. 16~18
9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4): 890~895
10 伯文 L A. 人格科学. 周容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