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4:59:51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 公交;环保;新能源;维保模式;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34-02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战略实施,公交行业发展新能源战略顺应时展趋势。受社会公共资源、技术共享资源、配套设施、专业维修技能等因素影响,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其管理经验处于摸索期。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工作方案,深圳巴士集团于2009年6月率先投放营运新能源公交车(目前有386台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大巴,占运力总数23.23%),走上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探索之路。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一条适合公交行业发展的新能源公交车维保管理模式。

1 积极心态认识新能源,危机意识学习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技术应用综合体,受知识普及和社会资源局限影响,自投放之日起,技术线人员对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新能源汽车应用三年多来,通过深入接触,原来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早已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电池系统技术(电动单车)、高压电子及电路集成(电视、洗衣机等)、电机驱动技术(遥控玩具、电梯、电动单车等)、程序控制技术(电脑、电饭煲等)等。作为营运维保单位,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相信自己,以积极心态并结合日常生活认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帮助我们克服畏惧心态,更好营运维保这类车辆。

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大量应用颠覆了常规燃油车动力传递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使企业原先具有汽车维修技能的员工进入技术初始学习阶段。但如果还沿用老一套机械维修技术去维修新能源车,可能要面临岗位淘汰,因为新能源汽车已没有多少机械部件可供维修。因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期,一是要增强员工岗位危机意识,积极学习新能源结构原理,掌握理解《电工学》和《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学》等基础知识,学会新能源车辆基本维修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机械维修向电子技术维修转型;二是开展实际就车维修技术学习,逐步摸索熟悉技术应用,通过点滴知识积累,掌握基本维护维修技能;三是通过专项系统培训学习,多看、多思考、多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掌握新技术结构原理,提升维修熟练程度和经验值。只要我们在处理新能源故障时,克服新知识畏惧心理,做到事前安全防护,事中细心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性操作和理论性技术培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很容易掌握维修保养和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实现技能技术转型,处理常见故障和保修。

2 转变保守观念,探索维保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维保模式改革转型。本文认为新能源维保模式可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思考。

模式一:专业自主维保模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差异,对检测设备、诊断调试仪器、维修技术和场站设施要求专业化。在推广初期,设立专业化维保车间,按照新能源汽车维保要求配置诊断设备仪器、基础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便于新能源车辆集中维修管理、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特点,利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普及推广积累保障管理经验。但公交行业受场站资源紧张限制,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储备,新组建车间或现有车间转型投入大,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利于现有维修工知识技能结构逐渐转型,会集中造成大量富余人员。

模式二:常规与新能源混保模式

利用现有车间人员设施,通过增配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能源车辆维保作业。开展常规车辆和新能源车辆混合维修,渐进式向维保新能源车辆过渡。通过格式化实操培训和周期性三定维保(定人定岗定标准)作业轮训,以点带面和言传帮带,促使现有维修工逐步掌握简单新能源汽车维保技能,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实现大多数维修工知识结构和技能转型,有利于提升整体人员的维修素质,缩短新能源维修技能的普及周期,不会集中造成富余人员。但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和专业化管理,受技能结构和文化水平影响,初期维修质量难以保证,需增加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经验和管理经验积累沉淀周期长。为降低不利影响,可通过引进外脑弥补专业技能不足问题。

模式三:自主维修与购买服务混合维修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检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实用维修技术仍掌握在汽车研发单位,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和售后维修过程中,衍生出的维修技术和故障判断排除技能仍难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动力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等项目,采取向专业厂商购买维修服务模式(或外包),由厂家提供整套维修保养,解决企业无法实现专业维修的困境。有利于解决目前维修技术、场站、专业人才紧张困境,快速保障新能源车辆维保需求,减少大量检测设备仪器投入和专业人员配置,缓解现有人员技术转型压力。但购买服务不利于使用单位新能源维修技术及经验积累,不利于新能源车辆自主维修能力提升,成本质量控制较难。

模式四:自主修理为主、委外修理为辅维修模式

在新能源车辆推广初级阶段,其维修技术受核心技术保密影响,主要分散在生产企业少数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队伍中,缺乏专业综合性维修技术人才。

一是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对员工维修技能进行培训和现场作业指导,通过实操性反复动手操作,可使大部分现有员工掌握格式化保养作业技能,掌握基础性的自主维保技能。通过1-2年质保期内实践性学习摸索和培训,逐步掌握维修保养和判断故障技能,实现替换型自主维修。

二是通过挖掘引进外脑,取长补短,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性维修和日常故障诊断排除问题,专业性较强的总成故障实施互换。

三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总成及电器管理模块,与专业厂商协议委托修理,实现技能互补。

3 优化维保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一线保障管理

当前公交行业维保体系基本上以维修车间为中心,以车队机务临修为延伸,车辆大修为辅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大量应用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维保类型由机械维修向电子控制兼顾机械维修转变,重体力型向智慧诊断型转变,维保技术保障重点也需随之变化。

3.1 将故障类型和处理向一线转移

新能源车辆大量应用汽车电子电路技术、电机技术、程序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常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重型部件机构取消。作为基本单元电子元件和电路,其故障特性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故障类型向轻体力智慧型电子故障转变,周期性故障减少,随机性故障增加。故障特性转变促使技术保障重心向一线车队机务转移。

为做好一线技术保障,可通过强化培训一批具有汽车电工维修基础的人员,重点针对新能源故障诊断、控制电路原理、电机维修进行强化培训,使之掌握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充实到营运一线;对现有机修人员进行单项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某部位或模块维保作业技能,通过熟能生巧方式提升一线保障能力。

3.2 将故障诊断由经验型转向专业测试型

常规客车大量使用机械传动控制技术,辅以简单程序控制技术,其结构设计决定其故障诊断排除需要维修诊判经验,其故障因素较固定,可视性高,基本上通过经验积累和简单仪器辅助即可满足故障诊断维修需求,对检测仪器依赖度不高,通过定期拆卸检修保养提前发现故障隐患。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取消了重型机械传动机构,大量应用电子集成技术、程控技术和CAN通信技术,故障特性呈现抽象化和虚拟化,经验难以准确诊断故障,必须借助专业仪器和反编译程序将故障编译为可视性文字及代码,要求作业者熟悉电子电路及程控原理,而电子原件故障具有难预见性和随机性,难以通过定期拆卸检修消除故障隐患。必须借助专业仪器进行解读和参数比对准确判断故障,对专业仪器依赖度越来越高。

3.3 将保养维修由拆检型转向测试诊断型

影响保养间隔里程主要因素机械部件磨损周期,通过周期性二级保养和解体检查等方式保养,做到预前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而新能源车辆机械部件大幅减少,影响其二保间隔里程的因素主要是传动机构、转向系及盘式制动器磨损周期,该类部件通过周期性换油检查消除隐性故障。电子模块应用使故障很难通过周期性检修消除,必须借助检测仪器频繁对车辆运行参数测试比对诊断查找故障,以往作业模式无法适应汽车电子化应用需求。频繁回车间进行测试检查将直接影响车辆营运效能,车队机务常规性测试将成为日常检修项目,诊断仪器将成为车队标配。测试诊断故障和更换故障模块将是车队维修保养作业主流。

新能源车辆大量使用新技术,各机械部件寿命周期延长,按照以往方式保养将引起资源浪费,根据新技术对车辆保养周期和检修项目进行评估,尽可能利用周期性保养消除机械故障和可视性电子故障。

车间通过加强故障诊断培训和实操性拆装作业,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甄别能力,学习使用仪器甄别故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新能源技术故障处理效率。

车队机务通过强化使用仪器甄别参数变化和数据分析故障能力,利用专业检测电脑及仪器,及时发现排除故障。通过采取车队模块互换,车间旧件修复实现新能源车辆快速保障。

4 规范驾驶员操作,掌握提升应急处理技巧

新能源时代,大量电子技术应用,带来的是大量隐形故障及突发性故障,故障及隐患可视化降低,要求驾驶员三检工作更加细心、对电子部件功能、味觉和异常敏感度要求增加;常规应急处理方法难以应对电子故障处理,要求驾驶员改变以往习惯和认识,掌握电子部件应急处理方法。本文认为,在新能源车辆时代,驾驶员必须掌握望闻问诊技能。望即多看,对各控制模块及线束要多看细看,查看有无破损松动及碰磨,运行中多观察路面通过性和状况,提早应变;闻即多利用嗅觉感知电池电器部位有无异常异味;问即发现异常多向维修技术人员问,掌握基本故障特征及应急处理知识技巧,确保及时发现故障;诊即掌握对车辆故障报警含义掌握及车载仪器诊断应用,知道哪些故障属于重大隐患故障,哪些属于一般故障,该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5 优化车型配置,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

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充电设施、维修设施、技术支持等后勤保障公共资源,国家缺乏统一标准,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充电设施投入、维修设施的规划和维修技术储备及培养滞后,该类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回收资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以致充电难、维修难等制约新能源车辆普及推广将持续较长时间。本文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级阶段,优化车型配置,统一车型和技术配置,减少配置标准多样化引起的维修设施和充电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加大充电、维修和维修技术积累和培养工作,最大化利用投入资源效率,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便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

6 结语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TM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87-01

变电站的变电运行是电网正常运行的一个支撑,只有变电运行做好才可以保证电网的安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运行设备以及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变电运行变化的要求,管理者对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进行了更新换代,分析了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 变电运行基本模式

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是电力运行的主要工作任务,特点首先是维护的设备比较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概率比较大;其次工作比较繁琐而且乏味,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工作人员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因此一旦出现变电事故,经济上的损失是小,严重的话会造成生命、设备、电网安全上的威胁,甚至使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安全受到威胁,每个值班人员的执行任务是保证电网稳定、安全以及经济正常运行。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使用了大量的新设备以及设置,运行人员需要了解设备内部的结构、原理、操作和检修方法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变电运行的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科技技术的提高使运行管理模式也有所提高,无人值班变电所是以提高变电所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基础自动化为前提,微机运动作为辅助,由远方的技术操作人员代替变电所操作人员,使用先进的设备,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变电站的变电运行,提高生产效率。榱吮Vぐ踩运行,必要的时候还要让专业人员来操作,有的设备不能完全的使用自动化系统,因此就需要专业人员来现场操作,责任分工要明确,每个人只需负责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能分工不明确导致有的部分多人负责,有的部分无人负责。

2 变电站变电运行的管理

2.1 加强变电运行技术的维护管理

变电运行技术主要是保证人身安全以及经济的安全运行,对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许可制度以及操作票等要严格的执行,对大修的周期记录、检修记录、缺陷记录以及台账记录等要做好收集,必要的时候拿出记录进行观看,加强设备的维护,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处理,排除设备故障。

2.2 建设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交接班和值班制度,变电运行值班人员可以采用三班制或者是两班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一个人连续值班的现象,因为精力有限,连续值班可能会出现意外。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责任明确,交接时一定要认真,手续要清楚,被交接的工作人员要清楚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责任明确还包括远程操控设备的维修、电气检修班工作人员值班、操作队队员值班等。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所的电气设备以及远程操控的设备、通信设备等都需要有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控维护,填写有关的信息。

3 变电安全运行管理

发电厂、输电、变电、配图以及用户等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枢纽,有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它的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由此可见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3.1 安全管理

安全是一个企业的根,一切工作安全优先考虑。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重心就是安全运行。认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宣传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制度,这些都是变电站有效管理经验总结,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一定要坚持贯彻。近几年变电站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变电站应该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员工应及时学习新技术,特别随着智能技术的越来越普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及时加强自己对相关设备的智能化操作技能,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维修,确保变电站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3.2 专业基础管理

制定短期的工作计划,制定月计划然后再制定年计划,按照计划尽可能的完成任务。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规章制度,设备定期切换制度、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发现运行故障时专业人员应及时排除故障,使变电运行安全进行。建立健全设备技术台账,将设备的原始资料以及运行资料熟记于心,积累管理经验,加强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3.3 技术培训

提高变电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变电安全运行,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安全方面,工作人员和设备相比,更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按照安全培训工作指南,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指派每个组中最积极的员工做组长,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工作人员举一些实例或者是设计一些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员工思考后给出解决的方案,在面对状况出现时心态放平及时解决危机。要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事故发生。

严格“两票”合格率的考核,不规范就是不合格,查出问题后不应该只惩罚一方,而应将问题查出来后反映给运行者,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开大会时做错误报告分析。结合各个季度季节的不同的检查对安全知识培训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培训模式,学员学习要讲究日积月累,不能一下就完成学习任务,要从日常入手边培训边实践,还可以进行演习,不仅可以锻炼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还可以提供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安全知识的机会。

4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运行管理进入到无人值班远程操控的管理模式,解决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安全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训练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工作人员,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有序运行。随着运行设备的不断更新,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也在不断改变,对经验的吸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变电运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3

经济和产业情况

佛山市经济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709.0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3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91.0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70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5∶35.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63.04亿元,增长15.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78.83亿元,增长1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85.45亿元,增长7.2%。民营经济增加值4088.4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

佛山市产业结构

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市形态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调整过程中,主要以区、镇(街道)为主战场,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制造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经济,已形成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个各具优势的行业。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新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佛山市产业也面临改造提升,如:陶瓷产业正加速向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转型,机械装备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佛山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佛山市在产业转型期间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佛山引进了奇美电子、海尔、可口可乐、汇丰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目前,佛山的光电显示和光照明产业链条日趋完整,成为全国三大光电显示示范基地之一;光伏产业、物联网产业、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以一汽大众整车、多尼尔房车、陆地方舟、福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产业转型以提高经济发展和质量效益为核心,培育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载体。改革调整佛山国家高新区,加强佛山新城、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华南智慧新城等建设,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中职招生概况

200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28136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文秘、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3个专业招生24199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6%。

2010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33321人,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27个专业招生30188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0.6%。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3641人,会计专业招生2389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265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2159人、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子商务专业各招生1541人。

2011年全市招生总人数为33672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7个专业招生29564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会计专业招生2967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2565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20人。

2012年招生总人数为32844人,其中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等27个专业招生3034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2.4%。

2013年招生总人数为30405人,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30人、会计专业招生2284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招生1871人、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1766人、电子商务专业招生1756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710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334人,在招生人数居前的2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26715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6%,如图1所示。

专业结构变迁

2008年佛山职业教育主要以文科类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居多,如会计、文秘、工艺美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等专业招生规模居前,理工科专业相对偏少,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其中有一所民办汽车职业学校,每年招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700人以上),其他专业招生比较分散。

2010年文科类专业呈下降趋势,会计、工艺美术、文秘、市场营销、学前教育等专业招生下滑。招生规模居前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理工类专业。

2013年各专业招生比较平稳,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居前。

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会计、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学生报读这类专业的人数比较稳定。这也印证了佛山第二产业需求量旺盛的实况。

中职专业类别分析

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共有18个专业类别、321个专业。对佛山市2008~2013年招生情况统计分析发现,佛山市中职学校的招生集中在6个专业类别的29个专业上,分别是: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这6个专业类别每年的招生比例是:财经商贸类占三成以上,这类专业的招生在2010年出现拐点,2011年开始小幅收紧,2012和2013年又趋于稳定;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各占两成左右,交通运输类占一成;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分不开。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则呈上升趋势,2011年招生出现拐点,2013年出现回落现象,这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专业类别的招生情况变化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大体保持一致。2008~2013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类别统计如图2、图3所示。

6个专业类别中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专业招生规模下降得最多,从2008年招收3485人,到2013年只招收1766人,会计专业也由2008年招收3590人下降到2013年招收2284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招生稳定,呈小幅增长趋势,如图4所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匹配

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定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招生的专业,我们对专业按照产业进行分类,产业对应专业的招生情况如图5所示。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属于第二产业的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呈下降趋势(部分专业下降导致整体出现下滑趋势)。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决定专业。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年代,佛山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出口企业;陶瓷、铝型材、家具等与房地产行业相关联的企业,这些受影响的行业以第三产业更为突出,导致第三产业就业能力下降,人们意识到第三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学生就读第三产业的专业出现略为下降趋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办学成本比较低,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导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创办初期都会选择开设这类专业,所以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和企业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类的专业招生规模开始下降。

在《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中,佛山市提出打造“3+9”特色产业基地,即着力打造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陶瓷三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九大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九大产业基本都属于第二产业,这也意味着佛山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历经金融危机后的就业形势立即稳步回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如图6。

专业设置对策

专业设置紧扣产业结构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有了产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才能有扎实的基础,校企无缝衔接才能实现。根据《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佛山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围绕这几个产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造时需要结合产业来实施。只有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全市统筹,各有侧重,办行业类中等职业学校

佛山职业技术教育要瞄准佛山的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市要统筹规划,按照重点产业所属区域的原则,每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各有侧重,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配件总厂落户佛山市南海区,将带动该区域的制造和加工行业,据统计共需要约3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就依托当地的职业教育来培养输送,所有这个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必须以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

构建专业预警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企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行业就业需求趋势等构建专业预警网络平台,防范专业风险。部分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在专业定位和专业改造等方面缺少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跟风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建立专业预警网络平台,可以化解新开设专业的潜在危机和风险,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招生规模和专业布局情况合理调控招生计划,调整部分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65-01

“大规划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各电压等级、市区(县)两级管理、统一规划的大规划体系。“大建设体系”建成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满足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的“大建设”体系。“大运行体系”全面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1]。

一、运检一体化的内涵

运检一体化是在电网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下,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内,赋予一定的人员同时具备从事运行和维护类检修业务的资格,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开展运行和维护类检修工作。运检一体化以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管理目标,有效整合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改变了运维人员只进行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等运行类维护工作,检修人员只进行检修工作的操作方式,是国网公司推出的“五大”体系改革中“大检修”体系的重要内容,能集中体现“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效率、效益[2]。

推行“运检一体化”的目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电网生产工作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虽然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为此在目前电网庞大复杂、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生产技术部基础上成立运维检修部,建立按照电压等级由各级检修公司承担电网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强化电网实物资产管理、设备状态检修、带电作业管理职责。

二、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与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下,各变电站又可划分为有人值守变电站和无人值守变电站,其中有人值守变电站又可根据所在地区、变电站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划分为常规有人值守变电站和少人值守变电站。

(二)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运维站负责一定供电半径区域内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技术指导、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部分规定的C、D类状态检修、现场作业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等工作,负责运维站内所有运维人员的培训、运维技术管理等。有人值守模式是传统的值班方式,它是由变电站运维人员全面负责本变电站的监视控制、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现场工作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工作等全部运维工作[3]。

无人值守模式是由运维站负责完成以上全部规定工作,根据监控、保电以及其他需要可

由运维站派值班人员到站端进行值班工作,负责现场监视控制、运行维护等工作,在运维站的配合和指挥下完成以上其他规定工作。

三、500kV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与实践

可以利用专家系统来建立智能告警和故障处理知识库,该知识库可动态实现专家知识的增加。采用多故障诊断问题的成熟模型――覆盖集理论来建立智能告警处理模型,并采用智能算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告警信息最为匹配的系统事件[4]。

变电站智能告警专家系统不仅能完成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屏蔽、快速定位、历史查询等功能,还能完成三个层次的推理功能。(1)单事件推理。根据每条告警信息,给出告警信息的描述、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图解。(2)关联多事件推理。对多个关联事件进行综合推理,给出判断和处理方案。(3)故障智能推理。利用网络拓扑技术,根据每种故障类型发生的条件,结合接线方式、运行方式、逻辑、时序等综合判断,给出故障报告,提供故障类型、相关信息、故障结论及处理方式供运行人员参考,辅助故障判断及处理。

对告警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类后,需要关注的变电站事故及异常告警信号可归纳为数百种类型,对应于每一种类型都进行原因说明并提供处理方案。这样,在规范了现场信号的命名、事故告警信号与知识库中归纳的事故告警信号种类建立起关联关系后即可建立变电站信息处理专家系统知识库,使监控人员对事故异常在第一时间内给出准确的判断及处理。维护人员可根据实际运行需求随时完善知识库中内容[5]。

现场作业指导书是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体现了对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和对设备及人员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备验收、运行检修、缺陷管理、技术监督、反措和人员行为要求等内容。变电运维工作现场作业指导书范本由运维班长或技术员组织编写,内容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简单、清晰、规范、可操作性强。并经运维(检)工区(县公司)审核,地市公司运检部门批准后执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及二次回路专业化巡视,例行试验、诊断性试验,保护装置插件、继电器更换,保护装置程序升级、版本更新、保护通道联调,保护装置停电消缺及反措执行等[6]。

结论

总之,对原输电运检、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等生产区人员及业务进行合并重组,成检修公司,实施550kV变电站电网设备检修专业化和运检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杨,袁伟东. 输电线路实施运检一体化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183.

[2] 聂建新. 对变电设备运检(运维、检修)一体化的分析与探讨[J]. 科技风,2015,23:80.

[3] 徐t. 基于信息智能的输电线路运检一体化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1:11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5

1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的三维工程设计系统是从三维管道设计演变而来的,在管道的设计上有很强大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该系统是数据库和现实中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事物,它具有多专业协同设计功能,通过数据库的共享,建立专业工厂设计平台,实现工厂设计的专业化、智能化,如此从三维设计系统可以看出该系统设计是经过一定时间发展演变出来的,它特有的专业性从根本设计上就已经加强了电力工厂的质量。

2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优势分析

2.1统一的设计平台

三维工厂设计技术不再是平面上的布置一些需要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而是真正的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能让人在设计时一眼看出设计的效果,其中各个部分的设计人员能够直观的看出自己的设计和别人的设计是否能有机的结合,设计过程中对各设计部分可以进行全面的沟通进行再设计,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转变其中的一些设计,力求达到“力与美”的设计水准。

2.2设计中的无碰撞

二维平面设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沟通、设计图纸的局限性等,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设计中各设计相互碰撞,对前期的各项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三维立体工程设计则有效的防止出现这种问题,运用模块间碰撞检查,能有效的设计出无碰撞的工厂,这不仅使施工工期得到了缩短,还有效的解决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意义。

2.3施工文件的完整性

在三维建模中,系统会根据设计步骤自动的生成平面设计图、设施轴测图、设施设备材料总表与材料报表等关键的设计文件,不仅保证在设计中的文件完整性和高效性,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人为疏忽造成设计中的损失。

2.4设计成品统一性

在工厂设计之前,工厂项目设计负责人就可以定义数据库中的参数,用以限定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元部件的规格,这样限定后设计出来的成品在标准上会更加趋近于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对材料的采购更加准确容易,减少了工作量。

2.5设计优化

在详细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控制,减少设计中数据输入输出与汇总的数据量,从根本上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原因导致的损失,也因为系统模块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运行,极大的减少了因兼容产生的问题。

3 三维工程设计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3.1常见问题

由于电力工程的设计周期比较短,通常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建模,目前的设计流程是先由设计人员完成二维图纸,然后再由专门的建模员按照二维图纸完成三维模型。这种流程下由于建模员没有实际参与设计,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就会有所偏差,容易出现建模的错误。

对于已发现的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或者希望现场修改,直到施工时发现问题后才去修改,碰撞检查的功能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影响了设计质量。

三维设计软件与原先的二维CAD软件相比,功能强大得非常多,学习、掌握的难度也大很多,许多老员工就不乐意学习新的工具,导致推广速度很慢。三维设计软件在专业上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工艺专业的管道布置设计,三维设计系统的协同设计功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3.2对策

“人”的选择和培训。对于建模员,由于工作比较辛苦,在选择建模员时必须选择能够吃苦耐劳,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保证建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需对建模员进行不定期的三维应用、专业知识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创建学习型团队,使建模员不但会建模也懂得新的专业技术,避免理解设计意图出现偏差。

转变设计人员设计思路及设计模式。三维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出图方式不同于常规的二维设计。但目前大多数设计人员的思维模式及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因此, 需要转变设计人员设计思路,让设计人员慢慢适应直接应用三维平台进行设计,从而发挥三维对设计工作所起到的高效、优质的作用。

组织和设计流程的重组完善。三维设计技术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工程公司的项目技术管理和设计流程为基础的,所以需要有一个更科学、更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并对原有设计流程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使协同设计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三维设计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也是三维设计技术在国内工厂设计深入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电力设计将是一场变革。

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结构。采用三维设计技术,特别是日后的设计流程重组之后,必须修改原有的质量体系文件,对人员职责和权限、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进行新的界定,还需编写一系列的质保程序文件,如三维模型质保要求、计算机备份措施等,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三维设计系统需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接口资料是否关闭、碰撞问题是否消除、设计深度是否满足要求等进行考核,促使发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设计阶段。对采用三维系统进行设计的员工进行一定激励,使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早日实现。

为了体现具有我国特色的三维工厂设计平台中的协同设计,加强管道、电气、土建和设备控制技术等运用,同时也着重关注非管道专业对三维工厂设计技术的配合应用。因为三维工厂设计软件确实从管道设计系统演变而来的,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电气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才能使其运用到三维工程设计当中来。

3电力企业三维设计技术前景展望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和二维平面设计最本质区别就是前者更生动形象,设计方法更直观,这是对电力工厂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的一次重要改革,建立一个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理念,解决目前在电力设计中所遇问题。总体来说,利用国外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建设我国电力企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进行改革。新的设计理念中设计人员按层次进行不同的模块设计,这是体现三维设计系统中对于设计方面的各种优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设计人员资源,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调整电力工厂设计中的专业分工,减少交叉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率。

开发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设计环节,提高效率。

组织人员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更具有可行性、柔软性和可伸展性。

结语

本文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和二维平面设计对比出三维设计的各种优点,面对如今电力设施设备高速的发展趋势,三维工厂设计无疑能满足如今的高速发展的需求,它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不仅能提高电力工厂的质量,更能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日益膨胀的今天,三维设计是我国的电力部门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推动器,使我国的电力水平朝着国际水平接近,把我国的电力工业进一步的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进而提高我国电力建设的综合实力。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6

中图分陈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80-01

电气化铁道技术是指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运营、维护和施工技术。电力牵引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诸多优越性,被国家确定为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的技术发展方向。

1 调研目的

为了紧跟电气化铁道技术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瞄准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深入企业了解当地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情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企业对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内容及质量。

2 调研方法及内容

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采样时将调研对象按行业、企业特点分为三大类,即铁路企业、地铁企业、轻轨企业。本次专业调研采用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主要与企业的主管领导、人事管理部门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和步骤,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二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三是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就业岗位。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为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铁道部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将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建设规划目标确定为12万公里,客运专线1.6万公里,电气化铁路7.2万公里。截至2012年底,沈阳铁路局现有54座牵引变电所,7座开闭所、40座分区所、32座AT所,接触网8738.312条公里。电气化铁道除了在铁路干线上应用以外,在城市交通运输包括地铁、轻轨、单轨、干线、工矿运输等方面也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沈阳已建成2条地铁线路,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地铁线路也在建设中。

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铁路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机会,高职院校担负着为铁路行业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3.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高铁作为高技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架设和使用需要大量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由于专业性较强,高等人才比较匮乏。按照我国平均每公里铁路需要维护人员20人的标准,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仅维护就需要26360名专业人员。铁路行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约占62%。按照人保部的要求,“十五”末期这个比例就该达到70%。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50万人,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约为36万人,缺口达14万人,

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服务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共识。到2015年前规划建设70条城市轨道线路,总投资逾8000亿元。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全国范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员的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以沈阳地铁为例,一号线正常运营每公里要配备60至80名工作人员,全线28公里总人数为2200多人,到远期2020年,沈阳地铁运营里程将达210公里,届时将直接带动近1.7万人就业。

3.3 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主要岗位主要是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维修电工等岗位,可拓展的主要岗位为技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供电调度员、供电安全监察;车间、部门管理岗位。

接触网工主要承担接触网静态参数测量、设备安装、日常检修、故障分析处理、施工等工作。变电所值班员主要承担变电所设备的巡视、变电所设备的操作、防火防爆急救处理、变电所设备故障应急处理工作。变电检修工主要承担变电设备检修、小修、大修工作。电气试验工主要承担电气交接试验、电气预防性试验、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试验设备维修保养等工作。维修电工主要承担电气控制电路安装、检修、低压电器设备故障处理、防火防爆防雷急救处理。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具备钳工、电工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常规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接触网运行检修与施工能力及故障处理能力;变配电所值班、运行与检修能力及故障处理能力;电气设备的试验能力;工厂企业电气设备及电力系统线路的安装与维修能力;牵引供电系统调度管理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4.1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主要面向电气化铁道、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及工矿企业的供电领域运营、施工与管理第一线岗位群,培养掌握牵引供电系统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从业素养,胜任接触网运行与施工、变配电所运行检修及电气设备试验、工厂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2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构建基于电气化铁道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1.专业群技术平台

以培养岗位群所需共性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由机电类的基础课程组成,包括机械识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铁道概论、PLC技术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

2.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核心岗位为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维修电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合理归并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开发项目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包括: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运行维修与施工、牵引变配电所运营与维护、高电压设备测试、电力监控等。全部为专业核心课程。

4.3 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例如,变电检修--变配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检修--接触网运行检修与施工;高压设备试验--高电压设备测试;变电所值班--电力监控。

4.4 对专业师资配置的建议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建立1:1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完成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4.5 对专业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按照 “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教学型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

周艳秋,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铁道工程系供电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7

变电运维工作影响并决定着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关系到供电企业、用电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变电运行中,必须做好变电运维工作,减少,甚至避免变电运维工作隐患与风险。要明白的是,如果变电运维工作开展不当,或者工作中出现隐患与风险,轻则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重则会危害运维人员生命,给供电企业以及用电用户造成巨大损失。下面,笔者对变电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分析,并商讨其应对措施,详细如下。

一、变电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变电运维工作的开展目的是为了保证变电运行安全,但如果在运维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但变电运行安全得不到保障,运维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在变电运维工作期间,严格做好变电运维工作。纵观国内现状,电力系统变电运维工作中常常会发生以下几大问题:

1、变压器操作不当,导致变电异常

变电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变电器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变压器操作正确,则变电工作顺利开展,如果变压器操作不正确,则变电工作实施遭遇阻碍。在变电运维工作中,部分运维人员可能存在疏忽大意问题,操作变压器时采取了错误措施,导致变压器操作错误,进而导致变电异常。

2、倒闸操作票的填写与编制出现问题

变电工作中,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需要在适当情况下加以转换,以充分满足变电工作需求。能对设备运行状态转换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倒闸操作票,需要工作人员在转换设备状态前期进行填写。只有确保了倒闸操作票的填写正确性,才能确保设备运行状态切换操作的正确性,如果操作票填写错误,则后续设备状态切换操作也会发生错误,设备与系统的运行安全随之受到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因倒闸操作票填写错误而造成运维工作人员触电伤亡、电力系统发生运行事故的案例很多,这一问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做好高度重视。

3、直流回路操作不当

变电运维中,直流回路操作不当有可能会导致变电站停运。一般来说,直流回路操作是变电运维中应用比较频繁的维护方法是,虽然具有较好的运维效果,但它的风险性很高,一定操作不当,整个变电站都会立即停止运转。因此在变电运维中,直流回路操作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

4、运维人员误入

变电运维人员误入工作区,或者在运维工作中不重视安全保护,误入接头连接不牢固,交接内容并不清晰的带电工隔间,导致运维人员触电伤亡。另外,运维人员还可能因为没有提起核实设备信息而走错带电隔间,使生命受到威胁。

二、变电运维问题与风险的应对措施

分析变电运维问题与风险的产生原因,发现除了受运维人员思想觉悟、专业素质影响之外,还受运维工作管理力度的影响。结合变电运维问题与风险产生的原因,现提出以下几种切实、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1、尽可能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运维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变电运维操作方法与操作技术,提升其实运维操作技术水平。变电运维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高水平的运维操作技术,运维工作中要能准确、快速的甄别出变电运行故障的发生部位,并科学判断出故障发生原因。

其次,要尽量强化运维技术人员的职责意识,提高其责任感,并使其充分认识倒变电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供电企业要培养变电运维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具备警惕心理,在运维工作中提高警惕,认真、细致的检查设备性能,核对设备信息。

最后,要求运维人员一定要具备安全意识,要在工作中做好安全保护,保持平稳心态,即使遇到问题也不要慌乱,要处变不惊,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有序开展工作。

2、重视变电运维工作开展阶段的管理

供电企业应当重视变电运维工作阶段的管理,如果能在该阶段做好变电运维工作管理,则变电运维风险防范有效性会更进一步。变电运维工作开展阶段可采取的管理措施有:

首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一方面约束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另一方面,完善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使得变电运维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其次,加强变电运维工作中的技术管理,定期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招募技术水平较高的从业人员,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组织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技术及操作做阶段性的总结,不断发现自己在操作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再者,对引进的设备进行安装前的检修,确保设备没有天然缺陷。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及时发现设备运行做成中存在的故障,并及时排除。对老化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变电运维中隐患与风险的技术应对措施

针对变电运维中的隐患与风险,采取必要的技术应对措施是完善整个系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检修中的准备工作做到位,首先要明确检修计划,准备相应的工具,讨论具体的流程,明确注意事项,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从而达到检修的目的最大化的实现;2)在变电运维工作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危险点存在,首先应该采取两端定位的方法,即在检修模式相同的状况之下,接地线自身的导体端与接地端在位置上要保持一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变电运维涉及到的内容、因素很多,如果运维期间无法做好对各种因素的控制,无法做到正确操作,变电运维工作的开展以及运维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强调变电运维工作必须做好隐患与风险控制,采取合适措施规避风险,消除隐患,切实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8

运维合一模式是澜沧江公司在总结国内外水电厂生产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流域内厂站多、年轻员工比重大的特点,大胆提出的水电厂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其对生产人员的能力要求概括为“一专多能”“专一、会二、懂三”。“专一”要求每个生产人员有自己精通的专业技能或专业方向,这是基础。“会二”即生产人员在有专业特长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水电厂运行知识并承担运行工作。“懂三”是要求生产人员对水电厂生产流程及设备原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运维合一”生产模式对水电厂生产人员的更高要求。

运维合一模式简化机构设置,所有的生产人员统一在一个部门下,可以提高水电厂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工作环节,便于生产任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便于班组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电厂生产成本,有力促进水电厂生产管理的进步。

运维合一模式与传统水电厂生产模式有很多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人的要求不同,传统水电人员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运维合一模式下的人员管理。运维合一模式下人员管理需要在三方面进行创新:

(1)人员岗位目标及职责。运维合一模式要求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主要为运行和维护两个专业方向。这些工作以前是两个人或者两个部门分别开展,现在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开展,必然要求运维人员同时具备运行和维护的专业知识。对应的岗位职责需明确对运维人员提出其胜任岗位需要具备的条件。

(2)人员培训管理。运维合一模式要求运维人员同时具备运行和维护的专业知识,按照传统水电的人员单一专业培训模式,显然不能使运维人员掌握必要生产技能。同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运行培训+维护培训”的方式来培训运维人员,其所需培训时间较长。在运维合一模式下,需要探索可以使员工快速掌握设备运行维护知识的创新培训模式。要求新的培训模式将设备从运行维护两个方面同时思考,而且设备培训必须直观易懂。

(3)人员评价体系。运维合一模式人员岗位要求及培训管理改变后,配套的人员评价体系也需要创新。人员工作内容增加、学习培训量增大,需要设计新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绩效管理也要引导人员的运维综合能力提升。面对人员运维合一程度不断深入,掌握专业面逐步扩宽的趋势,新的人员评价体系应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形成员工完整的成长信息。

运维合一模式下人员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建立明确的岗位目标及职责

运维合一要求员工同时掌握运行技能和一定的维护技能,运行技能为员工必备技能,其要求较传统水电生产更高。为使员工能清晰知道自身技能水平与所期望的岗位要求的差距,应帮助员工制定学习目标计划,建立新的岗位目标和要求以适应运维合一的要求。小湾电厂将运维岗位分为:班长、副班长、技术负责、班长助理、运维A岗、运维B岗、运维C岗。同时设计算机班班长、计算机班副班长、计算机班技术负责、计算机班班长助理、计算机A岗、计算机B岗、计算机C岗,计算机班工作和岗位要求与传统模式要求相同。运维班长、副班长和技术属班组管理岗位,负责班组安全、项目、技术及日常工作的管理。具体分工为:班长负责项目管理及全面负责班组各项工作;副班长负责安全管理工作;技术负责负责班组技术和培训管理工作;班长助理协助副班长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班组长岗位工作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班组长岗位工作标准

岗位 项目 工作内容 工作标准

长 班组

基础

管理 班前会 1.班组工作安排

2.工作危险源分析

工作现场

检查 1.各工作面安措落实情况

2.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3.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用品、工器具使用情况

4.各工作面工作开展情况

班后会 1.班组工作总结

2.工作表扬及批评

3.明日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计划 1.周工作总结及下周计划

2.月工作总结及下月计划(包括安全、项目、技术监督、缺陷、物资等内容)

绩效考核 1.组织进行绩效考核

2.每天组织班组进行考核通报

3.督促进行考核整改

项目

管理 项目计划

申报 1.确定项目负责人

2.组织对项目进行讨论确认

3.督促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申报

项目实施 1.审核施工技术方案

2.督促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实施

3.进行各项目进度、安全、质量控制

4.建立项目管理台账

合同管理 1.组织招标文件编制

2.组织评标大纲编制

3.参与合同谈判

外包工程

管理 1.合同、技术交底、资料、安全施工协议、技术方案检查

2.现场施工不足整改落实

3.组织工程完工验收

4.竣工资料归档建立外包工程管理台账

长 安全

管理 安全情况

通报 1.班后会点评不安全行为

2.督促不安全行为整改

安全性

评价 1.更新安全性评价台账

2.安全性评价问题整改

3.每周报送一次安全评价整改情况

两票审查 1.审查班组两票合格率

2.通报不合格两票

3.对两票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安全技能

培训 1.安全工器具使用培训

月安全

总结分析 1.本月安全工作情况总结

2.分析本月发生不安全现象,并进行整改总结

安全专项

检查 1.各工作安措落实情况

2.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3.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用品、工器具使用情况

物资

管理 月物资

报送 督促维护物资及时报送

检修物资

报送 督促各设备责任人及时报送物资

物资采购

跟踪 掌握物资采购的进度

物资台账

管理 督促、检查各设备责任人及时更新物资台账

工器具

管理 1.督促外协及时提交工具房工具统计报表,并注明缺失原因

2.各试验、调试设备台帐检查,是否在检验合格期内且完好

岗位 项目 工作内容 工作标准

理 安全

管理 班组台账

管理 1.督促班组基础台账更新、完善

周危险源

辨识台账 1.按时提交危险源台账

2.检查危险源整改情况

周安全

学习 1.学习安全文件、不安全事件

2.本周安全工作总结

3.下周安全工作计划

接地线

管理 1.按照接地线管理规定对接地线使用存放情况进行检查

2.接地线台账检查

安全工器

具管理 1.定期组织对安全工器具数量、存放位置、质量进行检查

2.对安全工器具台账进行检查

3.组织对安全工器具进行报送定检

解锁钥匙

管理 1.对解锁钥匙使用记录进行检查

2.对解锁钥匙是否按规定存放

责 缺陷

管理 消缺工作 1.每日班会前统计SPA系统内缺陷单

2.安排消缺负责人及工作班人员

3.要求工作负责人查阅相关图纸资料,并将与该消缺工作相关的图纸、资料同工作票一同带往现场

4.督促消缺负责人完善缺陷流程

重大危险

缺陷 1.编写消缺方案,并提交审批

2.现场组织人员进行缺陷处理

3.现场安全控制

缺陷跟踪 督促各值对已消除缺陷,在本轮值班期间内持续跟踪观察,加强检测。待班际交接班时详细说明原因

技术

管理 技改项目 1.提交技改申请

2.组织编写技改方案

3.组织实施技改项目

4.技改总结及资料归档

技术培训 1.检查本月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并评估培训效果

2.组织培训考试

3.制定下月培训计划

技术报表 1.编写运行周总结

2.编写月运行分析

3.进行月缺陷统计及分析

应急管理 1.组织制定重大故障反事故预想,并监督学习情况

2.组织编写应急预案

规程图纸

修编 根据设备变动等实际情况,更新运行规程及图纸

技术监督 1.督促各专业小组按时提交技术监督监督周总结、月总结、季度报表、年总结

2.组织进行检修规程修编

3.组织进行维护图纸修编

4.督促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技术监督小组活动

5.组织技术监督整改项目开展

6.每周报送一次技术监督整改情况

运维A岗、B岗、C岗岗位目标和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运维A岗、B岗、C岗岗位目标和要求

岗位 岗位目标和要求

运维A岗 具有电网调度受令资格、具有水轮机值班员资格证、具有电厂值班负责人资质、具有电气工作负责人资质、具有机械工作负责人资质、具有工作许可人资质、具有操作人资质、具有操作监护人资质

运维B岗 具有电气工作负责人资质、具有机械工作负责人资质、具有工作许可人资质、具有操作人资质、具有操作监护人资质

运维C岗 具有电气工作负责人或机械工作负责人资质、具有工作许可人资质、具有操作人资质、具有操作监护人资质

小湾电厂运维岗位目标通过运行资质和工作负责人资质的要求,明确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运行技能和维护技能要求,使员工对自身技能与所期望岗位的差距有可量化的认识,指导自己制定学习提升计划,以达到自己设定的阶段性岗位目标。同时电厂在岗位聘任上更具可操作性,做到公平、公正。

例行工作工单化

在运维合一模式下,运维部承担了传统水电厂运行部门和维护部门两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多,工作现场一般由两个班组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为使工作任务清晰明确分配到各班组,运维部管理人员工作布置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避免工作任务不清,责任不落实。

运维部每周将工作量化成周工作清单,每周检查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形成闭环控制,定期整改,及时纠正工作的偏差。

运维部对年度工作进行策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将各项工作配给不同的绩效奖励分值,采用在部门5个班组“招标”的形式,由各班组根据班组人员专业特长、对工作的兴趣竞争认领工作。工作“招标”的方式把工作由“要”转变为“我要干”,提高了工作的完成质量。

培训可视化和信息化

针对运维合一模式对人员的更高要求,以及小湾电厂人员年轻、工作经验少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员工进行快速有效的培训。小湾电厂初期技能培训教材以文字为主,员工难以理解文字描述的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培训效果差。为使员工在学习设备维护、运行巡检时对设备运行维护形成直观的认识,降低学习的门槛,能够跨专业掌握设备运行维护要点,小湾电厂编制了可视化培训教材、可视化运行规程、可视化设备维护管理标准、可视化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可视化缺陷词典和设备培训视频。

可视化即利用图片、视频的形式,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对设备原理或工作进行分步拆解介绍。目标是让运维人员按照可视化规程或标准的步骤,可以正确进行设备的运行巡视、操作和维护保养工作。可视化培训的实施,可以降低人员跨专业学习的技术门槛,能够让员工真正明白该巡视或操作设备的哪个部位。可视化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能让员工在技能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按规程指导完成工作。

设备缺陷词典总结小湾电厂出现的重大和典型的设备缺陷,编制成册并定期更新。每条缺陷词典包含三项内容:缺陷的现象、缺陷产生的原因、缺陷的处理方法。通过学习缺陷词典,员工能掌握设备历史缺陷和薄弱点,指导运行维护工作。

运维合一要求员工具有较广的专业面,为督促检查员工学习效果,小湾电厂定期对运维员工进行生产技能知识考试。小湾电厂原来采用统一组织人员进行纸质试卷答题的方式,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影响现场生产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小湾电厂开发了员工在线考试系统。该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员工可以在个人电脑上登录考试系统,系统随机组合试题后进行答题。在线考试系统还可进行题库维护,可将技术监督题库、近期发生的设备问题录入题库,对员工进行考试。系统的运用,使人员考试时间安排合理化,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时间登陆系统进行考试。系统进行自动评分并生成记录,方便对员工考试情况进行归档。

部门每月开展一个培训专题,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大力推进干中学、学中干。完善培训机制建设,部门每月组织一次技能比武与培训考核,每月检查培训效果,将员工的培训与职务升迁、薪酬升降有效联系起来,树立岗位标杆,调动员工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员工带薪强化培训

为促进生产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小湾电厂实行员工带薪强化培训制度。当员工在一年内出现两次考核不合格、考核连续两次排名末位、有严重人为误操作情况,则该员工需要进行带薪强化培训。在培训期间员工岗位不变,工资待遇不变,需要脱产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带薪强化培训的培训内容包括:电力行业安全操作规程(安规)、电网调度管理规定、小湾电厂两票管理规定、小湾电厂运行规程、小湾电厂可视化巡检标准、小湾电厂可视化维护标准、小湾电厂可视化检修作业指导书、小湾电厂缺陷词典、小湾电厂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误操作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培训以自学为主。

带薪强化培训到期后,需对参加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考试和面试答辩两部分。笔试题目内容为培训内容,闭卷考试;答辩时由参加培训的员工对自己的培训成果进行总结,评委根据总结进行提问。答辩评委由小湾电厂运维部考核委员会成员担任。

带薪强化培训目的是通过强化培训,使员工深入掌握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抓住员工的自尊自爱和崇尚荣誉的心理特征,让员工产生紧迫感,督促自己努力学习,避免参加强化培训。在实行此制度后,生产员工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尚未有人需要参加带薪强化培训。

党建工作助推生产工作提升

小湾电厂运维部共有5个班组,每个班组为一个党小组,部门领导分任各党小组指导员。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小湾电厂把党组织建设作为提升生产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引导好党员要求进步的基本党性,通过党员带动整个党小组发展。党的建设评价与生产效益结合,党建指标参考生产效益指标。5个党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红旗评选,按照评选细则打分排序。授予得分第一的党小组“流动红旗”一面,并进行资金奖励。党小组流动红旗评分助推生产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危险点、源辨析等活动。要求每月至少针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四条危险点、源辨析主动实践且取得预期效果。

(2)按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或检修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党员攻关项目和党员责任区,做好记录,按时上报本月活动开展情况及下月工作计划。坚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无事故,被“曝光台”曝光或厂考核、奖励的事件,视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加或扣责任党小组得分。

(3)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亮牌示范活动。积极参与电站“党员标兵”评选活动,按时报送候选人申报材料。

(4)党小组每月结合工作实际,做出创新或亮点。党小组每月完成技术革新项目,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发挥较好。管理创新推进党小组建设取得实效。

(5)党小组能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小组成员密切协作,团结互助,能够体现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队伍稳定,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小湾电厂运维部党小组流动红旗评选工作开展以来,生产工作业绩好的党小组(即班组)得分较高,党建工作很好地促进了生产工作。

为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小湾电站党委与驻电站武警中队开展军企共建活动,运维部人员与武警战士每月开展“军体日”活动。军体日的开展形式为:生产人员在电厂学班期间,到武警营地接受合适强度的军事训练。

完善员工评价体系

为使员工的工作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为员工成长、晋升提供依据,小湾电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员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工作曝光台、月度绩效考核、员工信息管理。

工作补光及曝光台:用展板、电子公告栏和电厂网站的形式,对员工工作中的亮点或者问题进行公告。宣传亮点也敢于揭丑,营造一种就事论事、尊重工作事实的宣传氛围。在将事件在曝光台公告之前,一般先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使当事人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心理上做好承受准备。

月度绩效考核:小湾电厂考核委员会每月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部门对各班进行考核。小湾电厂运维部考核施行班组每周申请制度。各班组将自己认为工作中需要加分或者减分的项目向部门提出申请,部门根据考核委员会的意见进行考核。各班组制定本班组的绩效管理细则,班组对班组成员进行绩效加减分。小湾电厂各班组的绩效管理细则有各班组的特点,班组可以充分发挥自觉性,根据班组的愿景和目标通过绩效考核引导班组员工。

员工信息管理:小湾电厂各员工的生产相关信息采用信息化管理,电厂自主开发了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包括:员工姓名、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员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员工受到的奖励和处罚;员工参加培训情况;员工每月考核成绩;员工每月绩效得分。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10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提出

运维一体化培训“234”模式的概念

为更好开展运维一体化培训创新工作,特提出“234”模式,其中:“2”是指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的“两化”管理;“3”是指培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岗前培训、试点研究、岗位技能提升;“4”是指培训的四个步骤,分别为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和试点带动、学习团队提升弱项业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策略

分析现有体制下运行、检修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培训管理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分阶段开展运维及检修人员技能培训;通过运维人员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等步骤,提高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范围和目标

以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为培养对象,强化运维、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改变运行、检修专业人员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模式,培养具有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大检修”的落地,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指标体系

建立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创新模式,培养运维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运维人员现场培训考核体系,切实提高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确保培训取得成效。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工作流程

具体培训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培训模式的实施

(1)优化培训组织模式,实现“两化”管理。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将变电运行、维护性检修培训业务统一纳入变电运维中心,在部门管理层面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组织。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在变电运维站内将运行和维护的培训职能归属同一班组,实现班组层面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实施。

通过部门和班组两个管理层面分别统一和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让员工有序进行现场实践培训,达到快速培养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C、D类检修维护的技能人才。

(2)创新技能培训三阶段四步骤的过程管理,快速培养运维人才。

①第一阶段:运维人员岗前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以检修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第1步:分批次开展运维人员跟班学习,每批次分别从各变电运维站安排1-2人到检修班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采用“师带徒”的“一对一”帮带、组建学习型技能攻关团队等形式,检修部门为跟班学习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安排表”,详细安排每个培训阶段的学习安排,并为每位跟班人员安排一位师傅,签订师徒协议,师傅负责每个培训项目作业卡编制以及作业卡内容理论讲解培训、现场实际技能操作培训,在每个培训项目完成后对所带徒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学习。每个检修班组的师带徒成绩纳入班组月度培训统计。修试中心负责提取每对帮带人员技能难点,由本批次人员组成学习型团队,对技能难点进行技术攻关,由运检部相应专责组织对学习型团队进行技能考问或考核,实行逐个过关考试。

第2步:以业务帮带为手段,开展全体检修人员和运维人员培训。在跟班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运维人员C、D类检修单元制、模块化培训课程。参加检修班组跟班学习的两名变电运维人员,培训结束后,负责对本运维站其余人员C、D类检修维护项目110个单元制、模块化课程的培训,通过单元制、模块化培训后,开展每个项目考核,直到使每位变电运维人员均能掌握C、D类检修维护工作内容。

变电运维中心组织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至变电维护班的人员进行变电运行业务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内容包括各级调度规程、安规、两票实施细则、变电站运行基本知识、倒闸操作技能等,并指定正值以上人员与变电维护班人员签订师徒培训协议,并严格按照明细表的培训内容及完成时限进行培训,使检修人员逐步掌握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技能。达到变电站副值班员水平后,由变电运维中心组织考试,并经人资部确认相应任职资格。同时,变电维护班人员对运维人员进行维护性检修业务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现场技能等。

②第二阶段:建立试点研究,以点带面。

第3步:以班组为单位,通过试点带动,开展技能实践。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以清运维站为现场培训的试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6名检修工作负责人(一次专业2人、二次专业2人、试验专业2人),加上清运维站原值班人员24人,共30人成立变电维护班,与清运维站合署办公,归属变电运维中心管辖;变电维护班人员会同清运维站运维人员,共同开展清运维站所管辖10个变电站(5个220kV站、5个110kV站)的110项单元制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等业务。变电维护班开展维护性检修工作时,由检修人员担任工作负责人,由运维站人员担任工作班成员,开展倒闸操作时,由变电人员担任工作监护人,检修人员担任操作人员,通过交叉实践培训,以工作带培训,促进检修及运行专业相互融合。

其余各运维站同其组建帮带关系,由清运维站带动其它运维站人员的110项检修维护项目的单元制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帮带培训,全面促成运维业务的开展。

③第三阶段:岗位技能提升――重点攻克运维、检修人员知识及技能的薄弱环节。

第4步:建立帮带团队,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根据清运维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梳理运维、检修人员在运维体系工作中的业务薄弱项目,建立“专责(运检)+专业人员(检修)+运维人员”分专业团队帮带队伍,对变电维护班人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集中授课:采取“每周、每月”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专责和专业人员每月汇编典型运维消缺项目案例库,对团队内运维人员开展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专项活动。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各专业团队分批次到检修基地开展部分维护性检修项目的实战演练。结合现场缺陷处理,开展省公司2013年82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实战演练。

专项培训后通过组织各运维人员对移交业务逐项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和资格考试,同时将考核情况列入运维人员晋升和岗位级别薪金上调的主要依据。按计划,周期性调整各变电运维站人员到运维站,继续深入学习掌握110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内容。

构建现场培训考核体系

(1)现场培训激励政策。现场培训过程中,以“月”为单位,由各供电公司专业部室组成考核小组,对培训学员进行月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培训计划中所列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操作,对于连续3个月考核优秀者,按个人年度绩效+1分嘉奖;2次优秀,1次良好者,按个人年度绩效加0.5分嘉奖;考核1次不合格年度绩效扣0.5分。对每一位参与现场培训授课的人员,根据国网公司、国网福建电力等有关教育培训经费管理规定,发放授课津贴。

(2)优秀“师带徒”团队评选。成立评选小组:现场培训结束后,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运维检修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评选小组,负责运维一体化现场培训优秀“师带徒”团队的评选工作。

评选方式:由评选小组根据培训学员的月度考核成绩,以及班组、部门评价意见,选出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师带徒”帮带团队,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颁发“优秀师带徒”证书。结果应用:获得优秀“师带徒”的帮带团队,优先推荐参与部门年度评先评优,且“师傅”在兼职教师选聘上享有优先权。

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

(1)成立培训沟通反馈小组。各变电运维中心、检修试验中心以及人力资源部共同组成培训沟通反馈小组,负责制定现场培训方案、政策,组织、协调现场培训事宜。

(2)评估反馈方式。现场培训过程中,“师傅”负责以“月”为单位,填写《师徒协议跟踪监督卡》,每月反馈上个月的培训情况至沟通反馈小组处;

培训沟通反馈小组根据每月帮带团队反馈的月度培训及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月度培训报告,根据报告分析结果,调整下一个月的培训计划。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与改进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方法

在“两化三阶段四步”的培训过程中,定期对每个培训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检查参培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提升情况,由专业部室领导对培训人员及参培人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总结出经验,用于下一阶段的培训。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每月定期评估生产运行各项指标,评估运维一体化建设对生产运行的改善成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改进

针对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对运维人员开展设备结构、原理、检修工艺培训,同时将运维人员送到厂家,开展厂家带客户培训,全面提升运维人员技术水平。

组织调度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运维人员开展不同负荷潮流、运行方式下电网运行的特点,同时开展操作票填写,促进操作票填写的正确性。

开展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专场培训,由省公司相关专家担任讲师,开展技术规程和标准培训与讨论,推动规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开展成效

精简人员及用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使变电运行人员从所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等运行管理工作,转变为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一次设备维护性检修、二次设备维护性检修等工作。检修人员从过去的只管检修、消缺,转变为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掌握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巡视等,使运维人员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以一个常规缺陷的处理为例,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设备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2名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停电操作2-3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电保护或一次设备消缺处理运行人员验收”等最少6个流程步骤,实行运维一体后,变电运维人员仅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进行现场处理”4个工作流程即可完成整个缺陷处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施专业管理前后流程的优化对比如图2所示。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11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28

在汽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汽车已经逐渐被更新和淘汰。而今,现代的汽车已经成为融机械、电子、液压传动技术、通讯以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汽车的结构也从基本的机械、电子装置转变为机电液一体化的装置:例如安全气囊系统、自动空调系统、防盗系统、电子悬挂系统、动力转向系统、防抱死系统以及自诊断系统等。这些新的汽车技术使得汽车维修业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因此,在汽车自动化、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培养专业的高技能汽车维修人才,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任务。

1 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模式落后

汽车运用与维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在理论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理论教学严重背离实践教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较低。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许多学生已经将要忘记专业理论知识,只能通过模仿来完成具体的操作训练,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背离,降低了的教学质量[1]。

1.2 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教学内容以汽车教学构造和原理为主,不能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要求。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的《汽车结构认识》、《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维修基础》等课程,注重讲解机械原理和机械修理,没有开设涉及电子控制技术的《现代汽车新技术》等的专业课程,使得教学远远脱离与实际情况。

1.3 汽车运用与维修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通讯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到汽车上来,使得汽车由原来单纯的机械产品转变为多学科的集成物,因此,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然而,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年轻的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汽修行业实践锻炼过,没有学习过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使得教师的维修经验几乎为零,执教能力不足。

1.4 汽车运用与维修缺乏必要的实习硬件

汽车运用与维修需要实践性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足,维修设备陈旧,缺少供学生实习用的自动变速器、电喷发动机故障检测设备和侧滑等设备,致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1.5 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由于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检测仪器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实物、多媒体软件以及图表等教学工具来进行辅助教学,只能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己去想象和理解,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教学效率较低[2]。

2 解决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2.1 合理选择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只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合理选择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新的汽车理论知识和汽车维修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选择教材时,学校应该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车型的结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适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加大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液压技术等知识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时效性可时代性。

2.2 重视师资力量,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推动学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师资力量,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教师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以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3]。

2.3 合理介绍检测设备,提供必要的实习硬件

过往依靠传统维修工具维修汽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合理介绍市场最新检测设备,如汽车四轮定位设备,现在市场上用的世博等品牌设备做四轮定位作业至少要30分钟才能完成,然而现在美国亨特公司的车轮定位系统只需要5分钟完成整个流程作业。并且现代汽车故障率越来越低,几乎很少汽车维修需要用到示波仪、编程器、解码器等诊断工具,反而汽车保养、汽车美容以及汽车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现阶段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总结

总而言之,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是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应该加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型专业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参考文献:

[1]叶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241.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29-0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通过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优化组合传统变电站中的自动装置系统、继电保护系统、远动装置系统、调节系统和信号系统等功能系统,实现对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测量、控制以及协调的一种智能化的综合系统。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其具备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兼容性好、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在各级变电站和一些大型变电站的监控项目中。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典型结构

1.1分散式结构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散式结构是指按变电站的控制对象和控制层次设置二层分布控制系统结构:即就地单元控制级(段级)和全站控制级(站级)。这种结构具有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强的优点。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变电站能够大大减少站内二次设备所需要的用电缆,节约了投资。

1.2分布式结构

分布式结构的主要是用主、从CPU 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各功能系统实现了数据通信,解决了CPU 运算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瓶颈问题。这种分布式的结构在低、中压的变电站比较常用。

1.3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结构一般采用性能比较强的计算机采集、计算和处理变电站的数据量信息和模拟量信息,并且分别进行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自动控制。这种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积小、造价低,但也存在系统处理能力有限,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的不足。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2.1数据采集、记录和处理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是指状态量、模拟量和脉冲量等数据的采集。除了采集这些数据以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还包括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至于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数据的行程和存储,如断路器动作次数;断路器跳闸操作次数和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的累计数等等

2.2操作和控制功能

一般来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的机屏幕,对隔离开关、断路器、电容器组投切和变压器分接头等进远距离操作,以便防止系统发生故障时不能操作被控制的设备。应注意的是,设计师在设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时应该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的方式。

2.3自行诊断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的各插件具有自行诊断功能,其会对自身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实时检查,一旦发现装置内部的缺陷障及故障会及时给出提示,并且指出故障的位置。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技术方面的问题

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某些生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厂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设备的使用过分地追求技术含量而忽视产品的实用性和性能,因而导致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虽然技术含量很高,但质量无法保障,部分投产使用的变电站产生很多问题。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对其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各项技术功能指标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电力系统的内部专业人员对产品了解、认识不透彻,造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设计存在较多的漏洞。再次,某些生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厂家对于某些产品只做技术鉴定,不做质量鉴定。

3.2结构形式选择问题

随着变电站规模大小、复杂性、重要性、所需求的可靠性等情况的不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择的实现方案会做相应的变化。合适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式不但可以节省投资费用,而且因为系统质量高、功能全、可靠性强,十分便于运行操作。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三种类型。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出现虽然时间有先后,但是无所谓谁优谁劣,也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应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以及这三种系统各自拥有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

3.3管理体制与系统难以融合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通过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优化组合传统变电站中的自动装置系统、继电保护系统、远动装置系统、测量系统、调节系统和信号系统等功能系统,实现对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测量、控制以及协调的一种智能化的综合系统。这项系统的建设,使得涉及其中的继电保护、计量、远动、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技术分工已经难以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如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远动专业在专业设备上虽有明确的划分,但这两个专业的内部联系已经密不可分,设备出现问题时通常需要两个专业人员同时到达现场进行检查分析,这不仅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在两个专业衔接部分产生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两个专业的维修人员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3.4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备维护绝大部分是依赖于厂家的,变电站缺乏专业的队伍。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变电站只能通知厂家来进行处理和维修,这容易造成问题处理不及时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要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良好运行,变电站需要成立一只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培养一批跨学科的复合专业人才。

4结论

近几年来,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电力系统的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规律性,以便促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