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技术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2 08:21:13

变电站技术创新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量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国家电网在探寻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规划与制度建设。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和实施,作为保证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实现电力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2 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与实施

智能变电站应实现的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变电系统设备状态监控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与故障诊断创新、变电站防误技术的创新、变电站智能告警技术创新、变电站智能操作技术创新等。

2.1 智能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的技术

在智能变电站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实施后,对于提升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对于有效地获取电网运行时各项状态的适时数据、获得智能电子装置的故障状态、降低信息采集的盲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当前 我国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发展状况分析,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对智能遍地安装设备全线监测的能力。当前在智能变电站内主要一次设备,使用的是针对性较强的在线监测技术。对于主变、变电站避雷器等设备进行在线的监测,在线监测的参数包括:主变油色谱、局部放电、避雷器泄漏时产生的电流等等。

信息融合技术的创新作为数据融合工作的有效实施路径,指的是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变电站多种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表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综合处理技术等等。在多信息融合技术处理的过程中,从变电站信息处理的视角做出有效的综合与处理,获得变电站信息处理的内在规律,去除一些没有用和错误的信息,最终获得信息的优化提升。信息融合技术提升了信息处理的创新程度和效果。

2.2 智能变电站防误功能扩展与实施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下面一些防误闭锁的技术:与传统的变电站防误闭锁技术相比较,智能变电站防误闭锁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监控中心电脑监控系统的防误闭锁逻辑性能。变电站顺序控制操作方式的创新,指的是借助变电站监控中心电脑监控系统下达的具体操作指令,通过计算机系统独立地、有顺序的进行操作任务的实施。智能变电站全站所有的隔离开关、变电站接地开关防误操作方式是创新技术实施的节点。在这个过程中逻辑防误借助GOOSE传输机制来实现对跨间隔操作的闭锁。

2.3 智能变电站告警及事故信息分析

智能变电站告警与事故信息综合分析系统作为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的系统之一,在系统上安装智能告警与事故信息分析体系,就变电站信号做出分类显示与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升故障报警信息的处理效果。按照智能变电站逻辑与推理模型的要求,实现对智能变电站告警信息的分类与综合过滤,就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做出适时的分析与推理。智能告警与事故信息综合分析技术的创新,为智能变电站更好的进行智能告警,提升智能变电站决策信息的有效性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2.4 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系统与应用

智能操作票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这个系统包括了顺序控制软件等功能。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系统能够全面的使用平台的各种功能,来保证智能变电站功能的发挥。变电站智能操作票系统共享实时SCADA模型与图形,同时实现对智能变电站实时态与模拟态的有效隔离,实现了全过程的实时、安全与可靠性。变电站智能操作票系统的推理,变电站业务表单的自由定制等为变电站智能操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与技术创新,可以使用彻底的图票一体化技术于实际的生产和管理中,以此来提升操作票系统运转的可视性与直观性。

2.5 智能变电站电压无功自动分析与应用

在智能变电站管理工作中,电压无功控制分析系统,通过计算机登记书将区域子系统电源控制进行第二级的控制,通过将子系统电压的合格、经济性作为目标,完成子系统内各个变电站间智能控制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子系统内各个变电站协调工作的效果。智能变电站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第一步从对自动化系统采集数据以后,传输给电压分析模块、无功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的分析,进而完成对变电所主变分接头的调节指令。

3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生产与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技术创新与实施,一方面能够提升智能变电站安全生产和运转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智能变电站生产效益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创新意识,在现有技术应用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力度,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陆居周.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的研究[J].广东科技.2011(02).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2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电力企业技术不断的创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电力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为国家电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不断前进的今天,电力企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对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已经有不少成熟技术应用到电力企业当中。为电力企业创造出很多的经济价值。

一、综合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经过我们国家电力企业的积极努力,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发出了相当多的成熟技术,从最开始阶段的半自动交流高压自动重合器再到变电站刀闸自动闭合系统,而且还研发出了结合信息系统计算机为主要操控的信息采集中心系统。在气体绝缘变电站的设计上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并且创新变电站综合管理数据平台,对于变电站整体情况实现无人监控。随着电力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中,越来越多的技术被融入到变电站当中,正是由于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被广泛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才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加大的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可靠运行,而且在输送电方面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电力企业变电站整体实力,促进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且电力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管理水平,让更多的电力技术得以发展创新,为电力企业的明天做出了非常可靠的运行机制。

二、现阶段变电站研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电力企业当中,产品研发中心还是存在着很大研发误区,在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时候,总是按照以输送电稳定的标准作为设计思路的标准。但是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导致变电站输送电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造成的突发性断电,不是变电站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电力企业当中安排的规章制度断电,也就是定期维护变电站输送线路时断电,所以只有在非检查期间的断电发生,该技术才会被启动并应用起来。所以研发稳定供电技术,只能作为备用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段内都不会起到作用,可以说是一种保障性技术,但不应该作为主要研发的方向来做。这样就能浪费企业的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应该以能够为变电站提高综合性能方面为主要研发方向。

三、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战现象

在电力系统综合化办公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相当不协调,每个部门都是负责本部门内部的问题,呈现各扫门前雪的状态,对于一个系统内的其他部门的问题技术从来都不进行有效的沟通,每个负责人却只对其上级负责,既是平级部门也相互不做技术交流。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眼高于顶。只负责技术研发,对于现场的工作人员的技术不削一顾,造成极端矛盾化的产生。所以在技术研发方面只能依靠上级的意见,书本上的指导。没有自主开发的能力,缺乏实际现场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造成了研发稳定技术为主要课题的方向。也可以说的严重一些,除了这一方面验房中心真的不知道在研发什么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省份的电力企业都很严重。

四、设备更新换代不能准确衔接

在一些省份的电力企业研发中心,在研发出一种新型产品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性试验,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立即投入变电站当中使用,造成原有的设备还没有服役完毕,就要更换,而且由于很多单元性技术,由于不能够符合原有老系统有效的对接,造成很长时间内的调试。给点力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性麻烦。而且老设备淘汰后就成为废铁一样。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在综合系统设计方面,由于各部门的协调不好,本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衔接不畅,由于新技术的性能非常高,但是附属设备并没有提升。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状态,而且有些信息设备在反馈采集方面,由于线路还是老线路,数据丢失,信息采集不完全时有发生。虽然是技术革新,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跟一些领导的面子技术,伪政绩有很大的关联。不能从全面性来考量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制图片面性的利益价值。这是不健康的自由发展。

五、电力企业研发中的误区

电力企业在综合自动化系统研发的时候,急功近利的表现非常严重。而且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是表现出了一种企业价值超越一切的思想,只注重开发的产品的价值,无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起到的作用。在阶段性配合上的问题,这也造成了研发部门出现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符合领导的意思,就是最大的成绩。而且当产品研发出来后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只作一些企业内部的检测性试验就投入到相关设备当中去了,这给研发造成了极不稳定的因素。这不仅仅是研发的问题,也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方法不正确,指引方向出现了偏差,都是一厢情愿的研发产品,让整个系统为新产品去适应,去改变,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然而还有些地方性电力企业乐此不疲。

电力企业的研发,是保证国家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从社会的负责人的出发点研发的,不是根据某个人的思想研发的,而且研发部门必须独立出来,各部门之间要充分的合作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要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状,要本着以全局发展观的态度搞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琳霞.DSP技术在电力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2):115-116.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3

中图分类号:J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一、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对传统作曲理念的改革使用

(一)材料的改革使用

自电子音乐制作技术被应用于创作以来,传统的作曲理念便完全地被颠覆与扩展,作曲家不再只依赖于“乐音”进行创作,而是面对一个崭新的声音世界――世间所有的“音响”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材料,而不仅仅是音符、调式、调性、和声、旋律等等乐音材料,传统意义上的“噪音”已和“乐音”的地位变得同等重要,它们与所有的“自然音”和“人造音”一起汇总成“声音”成为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应用的对象,使得音乐创作的空间被空前拓宽,创作的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起来。正如学术界公认电子音乐诞生的标志――1948年,由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创作的《地铁练习曲》,其所有的创作材料都是采用火车的声响,并没有用到一个音符和一张乐谱,这部作品也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的音乐创作已经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二)创作方式的改革使用

材料的极大丰富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必定会影响创作方式的变革,正如《地铁练习曲》与其后众多的电子音乐作品一样,作曲家们已经不再是伏案运笔的乐谱画家,而变成声音实验室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电声技术被应用到音乐的创作中,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得以迅猛地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使其不断地探索着全新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音乐创作的方式就能将脑电波感应控制技术和MIDI技术与音频技术相结合,使音乐家能将头脑中的音乐通过计算机直接创作成可以听到的音响。

(三)表演与欣赏方式的改革使用

尽管表演与欣赏并非属于一度创作,但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也使表演与欣赏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人们不再需要只有到音乐厅里才能欣赏音乐,而有的电子音乐艺术家也根本不需要表演的形式才能使作品传播给听众。一些电子音乐作品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演奏和播放,这便使人的因素降得很低,甚至根本不需要演奏员,因此表演更无从谈起;而有的电子音乐作品对声场有极高或者特殊的要求,普通的音乐厅或表演场所无法满足作品演奏的要求,而只能靠固定的设备或者唱片以及其他手段才能得以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音乐表演与欣赏的方式。

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中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软件的使用

(一)计算机技术使用带来的巨大改变

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历史长河中古老又崭新的一部分,跨过了离我们最近的大半个世纪,在新纪元里紧紧伴随我们左右,在这段时间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也被不停地创新和应用,在电子音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计算机音乐时期,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更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尤其在本世纪开始的这十几年,随着计算机界“摩尔定律”①被不断修正,计算机的性能也突破瓶颈,运算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许多新的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也依托于计算机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音乐创作活动――电子音乐家们不再需要携带大量笨重的设备到处游走,免去机器连接和调试的麻烦,甚至只要一部小小的平板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完成音乐创作;大量实验室和录音棚里的专业硬件设备被具有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软件所模拟和替代,音乐家只需要通过计算机里的软件就完全可以创作出自己心中的音响;音乐创作的场所不再是有乐器的房间、专业的录音棚、剧院或音乐厅,可能你在坐地铁的时候身边就坐着一位正在用电脑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二)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和虚拟乐器(VSTi)技术的使用

时至今日,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无论在专业的电子音乐创作还是辅助传统音乐创作等各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合成器与虚拟乐器的应用使音乐创作的手段得到空前的丰富和集成。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是当下音乐创作和制作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了,随着技术的飞跃,软件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性能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不断提高,64位操作系统和与其原生的数字音频工作站能够支持更大的内存,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整数运算,在音乐创作和制作中能够支持更高精度的采样,处理更加庞大的工程和音频文件,随着运算精度和速度的提升,使用数字音频工作站能以更快的速度创作和制作出更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使音乐的创作更加自由。美国Avid公司的Pro Tools;德国Steinberg公司的Cubase和Nuendo;美国Motu公司的Digital Performer以及美国Presonus公司的Studio one都是常用的数字音频工作站。

虚拟乐器(VSTi)技术和数字音频工作站一样是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Steinberg公司的“虚拟乐器插件”技术,以插件的形式在某些数字音频工作站下才能使用的软件,但由于其在创作和制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日益庞大的种类,故与数字音频工作站相提并论。虚拟乐器技术能够以软件的形式提供从电子合成音色到传统声学乐器以及众多的自然及人工音效,极大丰富了音乐创作的选择。德国Native Instrument公司出品的Kontakt系列软音源以及不同厂商出品的种类繁多的虚拟乐器插件已成为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4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一、立足长远,努力解决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高电压等级输送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步电网的建设,也将使我国在电网规模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还将面临新能源、分布式电网、电力市场等新的发展要求。

所有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电力工作者认真思考并解决未来电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电网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能力问题,电网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运行的能力问题,运用现代电力市场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科学的输配电价的形成机制问题,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问题,电网资产的全寿命管理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在电网企业的应用问题,电网应用现代电力前沿技术的能力问题。

经过实践,笔者感到探索和建设智能电网、推动现代电网企业进步,就是要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与现代电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充分结合,使之落实、固化、持久。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与国内外先进的电网企业,产品、信息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密切交流、合作,通过博采众长、提高创新,达到先进、高效、实用的目的。

二、支持“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进入了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新阶段,但目前公司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总计约1.7万亿元,平均每年3000多亿元,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的情况下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必须依靠外源性融资加以弥补。特别是受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公司传统的融资渠道受到极大的限制,融资形势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资金十分充裕,但由于社会闲置资金过于分散和行业准入的限制,大量的潜在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电网建设。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能够成为连接两者的桥梁,通过发挥集合投资的优势,在短时期内聚集大量资金,弥补智能电网建设的资金缺口。特别是,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是长期投资,看重项目长期资本回报而非短期收益,在收益分配时间上没有严格限制,而智能电网建设大都是长期项目,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大额经济回报。因此,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的长回报周期恰好与智能电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相契合,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三、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多方参与

智能电网建设关系到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和目标,各级政府也根据本地区电网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应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制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一整套合理、优化的政策体系。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在相关法律、资金、财税、电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清洁能源发电量消纳和经济补偿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在科技项目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能源、环保、科技、信息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研究。同时,电力公司也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全面提升驾驭智能电网的能力。

目前,智能电网产业刚刚起步,重点在于对智能电网的研发与建设。但随着这一新兴产业的逐步成熟,智能电网产业绝不仅限于电网自身的升级改造,它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因此,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应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集中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共同研发建设,使社会各类相关行业积极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等工作中去,建立有效的跨行业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目前,国内有的城市尝试建立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的做法,吸纳颇具实力的全国领先行业的领军企业,奠定了本地区在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四、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加速智能电网发展

数字化变电站是应用IEC61850进行建模和通信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体现在过程层设备的数字化,整个站内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开关设备实现智能化。

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并且重点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根据国网的规划未来我国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一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46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28座;第二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80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50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48座;第三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77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44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60座。

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电网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十二五”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建设期。随着重点环节技术创新和实践的完成、技术标准的完善,智能电网发展呈现出加速迹象。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可以在技术和功能上更好地满足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要求,优化电网网架架构,大幅提高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智能变电站行业的技术创新将加速智能电网发展!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5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供应日益紧张,全国范围内兴建起很多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建设单位也对变电站工程建设全过程非常重视,往往把争创电力行业及国家优质工程定为工程的建设目标。但争创优质工程的全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变电站建设各参建单位统一目标,精心策划,努力实施,除了严格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及标准外,还要不断地体现出“优”的一面,那么在设计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应用方面以及建设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上就要有所体现了。只有相比同时期的变电站工程科技含量高、工艺质量一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领先等,才有可能实现优质工程。对此,笔者给合工作经验对变电站工程创优过程进行浅析。

一、创优策划

创优总体策划是争创优质工程的准备工作,首先建设单位通过编制创优总体策划,坚持以策划为引导,制定创优的总体目标,根据创优总目标对整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整体部署,明确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方要做哪些工作和怎么去做,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其次,由设计、监理、施工要根据建设单的总体创优策划编制自己的创优实施细则,根据自身的工作方向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目标的完成;另外,各参建单位的相关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创优队伍。

二、创优管理和控制

1、事前管理和控制

建立建全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业主项目部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制度,组建由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方组成的创优工作小组;设计单位要考虑变电站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科技的创新、性能的前瞻性、新材料及新装备的应用、节能环保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在设计交底工作上进行详尽的说明和解释,派驻现场设计工代;监理项目部要编制相关管理制度和监理控制措施,组建优秀的监理队伍;施工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健全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材料及设备的进场验收和抽样检验等制度,投入精干的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组建QC小组并制定施工和安装工艺的相关对策。

加强项目文件的管理和控制。建设单位要及时办理变电站工程建设所需要的项目核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等相关合规性文件;设计单位对设计的工程难点、特点及亮点要进行详尽的说明,可采用精益化的设计标准图集进行指导,从而使变电站工程能顺利获得“优秀设计奖”,为创行优及国优奠定基础;监理方面,要认真组织编制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和强制性条文监理检查细则等文件,认真审查施工方所报审的各类文件,特别对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审查其施工工艺和确保工程质量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而作为施工单位,要根据变电站工程设计的难点、特点及亮点,认真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及安全措施,确保创优工作落到实处;

2、事中管理和控制

加强监督检查及指导。建设单位在变电站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研究分析并整改,并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设计方要及时在现场给予相关的工作支持以及相关设计问题的确认,并根据建设、施工、监理所提出的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或回复;监理方,要严格开展强制性条文检查、严格开展监理旁站、隐蔽工程验收、设备开箱检查,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如涉及多参方的问题,组织召开协调会或专题会进行协商解决。施工单位要加强三级自检力度,严格按照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开展检查及整改工作。

坚持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高标准工程验收规范对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要进行验收。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认真研究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课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安装人员,制定施工和安装工艺的相关对策,组织严格实施。对于所完成的各单项工程,监理单位要根据《输变电工程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质量预评价。

加大对施工各参建方和管理和协调力度。各参建方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管理、技术等难题,因此,为促进对创优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定期召开生产协调会,用此平台来有效地解决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加强信息管理。由于创优工程对各档案资料的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强变电站工程的信息管理力度,按照《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以及《输变电工程质量评价标准》中对档案资料检查的要求,开展对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从变电站工程一开始,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应对各参建方的资料员进行交底,提出档案收集、整理、移交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后续的工作中,到工程节点时开展对工程档案的检查,做到工程档案资料与实际工程进度达到同步完成。

3、事后管理和控制

验收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首先施工方要按照要求完成三级检查验收并完善整改,监理方根据施工方验收申请,组织进行监理预验收,根据验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施工方消缺完善再进行复检,再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设计、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及施工方进行竣工预验收,竣工预验收整改完善复查完成后向质量监督中心站申请质量监督检查验收,并对工程质量予以评定,最后进行启动调试验收。另外要几项专项验收必须要完成的,它们分别是:消防验收、水土保持验收、环境保护验收、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档案验收、劳动保障验收、职业卫生验收。

创优申报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通过电力工程达标投产,其次完成工程质量评价并达到92分以上的高等级质量工程,最后填报申报表,制作反映工程质量特色并配有解说词的DVD,向中国电力企业协会提出申请,并迎接评优检查。

三、结束语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6

一、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变电站现状。在我国电力网络中,变电站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其主要功能是利用自身的一次设备和电网路线完成输变电操作。不过一次设备并不能自身实施监管和保护工作,所以还需要自动化程度高的二次设备。总的来说,要顺利开展变电站的正常运行管理监督控制工作,就要采用新式改造技术不断提高数字自动化水平,从而能够有效行使二次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化变电站在我国也有了不断的发展,目前水平已经紧追国际先进水平了。对于一些老式的变电站,也已经逐步实行数字化技术改造来实现其自动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新型自动化变电站由于使用了不少市面上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电网整体自动化水平,在降低建设变电站投入成本的同时还增强了变电站进行输送配电以及电网调度的基础能力,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电网模式。(2)数字化改造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在自动化变电站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了计算机网络高新技术,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力领域与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一次伟大融合。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已经成为了发展电网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3)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必然性。通过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有效提高电网输送配电效率,提高电网管控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办公一体化,更能降低变电站系统维护管理成本;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电网系统的互操作性,较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监测和维护成本,节约时间,优化变电站使用功能;在保证了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尽量减少设备数量和投入成本,使整个系统的安装检修维护工作更加方便快捷,非常有利于变电站的系统升级以及长久发展。综合上述这些优点,已经足以证明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改造也是大势所趋,对整个电网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技术措施

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将其一次、二次系统作为对象,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将其内部信息统一建模,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创造出物理设备相应的虚拟设备,通过网络技术来构造一个标准的网络通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完美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建立起稳定可靠、经济高效的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数字化改造的目标要求。IEC61850是目前国际电力行业数字化产品的统一标准,要想开展变电站的数字改造工作,就要从这个标准着手。首先,应该采用一批符合IEC61850标准的新式设备产品参与到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构建工作中,将本身不符合该标准的设备产品逐渐替换掉;其次,在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据对象来构造模型并提供服务,使整个系统都处于该标准指导下,实现数字化改造变电站的技术和硬件基础。不过,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毕竟目前我国高压电器的智能化进程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实现一次性数字化。我们在数字化过程中只对其站控层和间隔层实施改造,暂不对过程层进行过大改动,不会对其现有的格局造成太大影响,保证了该变电站的持续稳定工作。电压等级为110kV以下的变电站,影响力较小,可以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并做出完善性能相关测试实验。通过简化其总体系统来使得变电站更便捷地工作。综合上述技术措施和相关成功先例,我们可以得知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有如下优势:对于一些更换困难成本高的设备可以不用更换也能实行数字化电路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简单省时、节约成本,在现实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系统来采取对策,兼顾了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完美地实现了数字化改造的无缝对接,为其开拓了广阔的新局面。

三、结语

合理采用新式技术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我国电网系统的数字自动化,是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将会为我国电力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本文就作者多年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经验分析总结而成,旨在为广大同行在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提供一点指导性意见。

参 考 文 献

[1]鲁国刚,刘骥,张长银.变电站的数字化技术发展[J].电网技术.2008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7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8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变电站技术更新和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智能电网技术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充分利用技术革新完成信息集成一体化变电站的改革,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智能变电站布局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含义以及优化方案来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应用做出科学设计。

一、智能电网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力输配系统综合传统的和前沿的电力工程技术、复杂的感应和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支持客户端广泛的附加服务的新型电网。具有灵活性、易接入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优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愈: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愈功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自我评估,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性控制手段,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地及时发现故障、诊断和消除电网运行故障;而且,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恢复,快速隔离故障、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等。

(2)互动:智能电网技术系统的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电力市场的互动交易,能够地提高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中来,从而大大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优化:智能电网能够较好地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方便电网运行设备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科学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降低电网损耗。此外。智能电网新技术的配置可以更好处理人为和自然侵害,保护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4)兼容:智能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式发电模式,扩大系统运行调节的可选资源范围,促进了智能电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集成: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与电力市场管理业务的继承,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设计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最新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标准技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要根据现在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的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进一步优化,创新标准设计。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及时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智能变电站设置布局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配电屏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一体化布置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总平面设置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变电站设计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变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总平面建设布置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智能变电站的布置的环境条件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技术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功能

智能电网技术组成主要有四大体系:高级计量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高级输电运行体系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主要的作用是使“自愈”功能得以实现。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SCADA、配电地理系统七个部分;高级输电运行体系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输电GIS技术、EMS高级报警可视化、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分四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此外,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兼具自愈、互动、兼容、优化、集成五大优点。

(2)智能电网由AMI、ADOI、ATOI、AAMI四大体系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来实现现代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

(3)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的电网拓扑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4)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是形成真正的、健康的、科学的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5)智能电网是信息社会中经济和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要大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结语

智能电网发展技术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变电站一体化布局有利于我国变电站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变电站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变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电网智能技术和数据信息集成设置的方案的优化设计,发挥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土地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变电站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的设计正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变电站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学、先进的变电站,优化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不断革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9

1 项目内容及目标

目前,创新工作室仅占地约30平方米,包括设备区、工作区、讨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其中设备区内只有2个屏柜可安装二次设备,能够安装的二次装置数量和类型较少,受限于此,一次模拟实验仅能实现一个工作间隔或部分重要信息仿真,已不能满足调控培训模拟的业务需要,更无法实现不同厂站、不同设备、不同信号间的信息差异化的全模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以经济、实用为导向,以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为基础,采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作为离线调控系统的信息来源,实现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的模拟,并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进行系统的各类模拟实验,使离线调控系统模拟真实调控系统的运行环境成为可能。

2 设备选型原则

2.1 生产上适用

该设备可替代变电站二次装置,为创新工作室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信号来源,实现在离线调度控制系统环境下对学员进行培训。

2.2 技术上先进

该设备可实现调控系统在离线环境下应用,通过模拟二次设备技术实现调控系统与变电站控制系统的不停电联调。同时,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可对设备软件进行升级。

2.3 经济上合理

设备价格合理,在改造、使用过程中人力损耗小、维护费用低,并且回收期较短。

3 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3.1 预期成果

利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二次信号采集,为仿真离线调控系统应用提供可靠的信号来源。

3.2 创新性

利用该设备在仿真离线调控系统中实现变电站遥信、遥测及遥控功能,实现不停电联调和不与运行中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是对调度控制系统稳定安全性的前提保证。

4 技术解决方案

4.1 项目整体技术架构

(1)利用变电站后台数据库模板,实现物理点与逻辑点的一一对应,保证信息来源的正确性、完整性,完成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建立。

(2)将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按照联调或者培训需求进行筛选,导入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完成信号发生器数据库的建立。

(3)最后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进行设备参数及网络参数配置,与监控网络进行连接,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启动规约进程,在离线环境下模拟测控等二次装置,成为离线调度自动化系统信号的来源。

4.2 系统部署方案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处于变电站的的间隔层,能够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接收间隔层信息处理后上传至离线主站系统。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

4.3 系统功能设计和实现方式说明

4.3.1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功能设计

(1)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开关、刀闸动作事项、保护动作事件信息及SOE信息。

(2)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母线电压,线路有功、线路无功、线路电流、变压器温度、档位等模拟量信息。

(3)接收主站遥控命令,并向主站返回返校报文。

4.3.2 实现方式说明

(1)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安装、调试:二次信号发生器与监控交换机相连,处于间隔层,其IP地址必须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处于同一网段,子网掩码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子网掩码设置一致。

(2)数据库来源:二次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数据完全继承了变电站的后台数据库数据,仅需要将变电站后台数据库导出,进行适当地编辑,满足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格式后即可导入。

(3)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导入:将根据数据模型编辑好的数据库导出文件放至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固定目录下,使用数据库导入工具即可将变电站数据库导入至二次信号发生器中。

(4)遥信、遥测功能的实现:数据库导入后,启动人机界面,按照培训或者模拟断面需求,发送遥测和遥信报文。遥信通过“顺序置1”或者手动选择置入方式实现开关量的置入,遥测亦可通过手动置入实现模拟量的置入。

5 应用的技术类型和亮点

利用变电站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和后台监控接收到信息处理后上传、显示, 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信号发生器装置为离线调控系统提供了信息来源,既满足了创新工作室场地、资金要求,又缩短了工作室的建设和调试周期,为自动化、调度、监控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与真实运行环境更为相似离线培训平台。

6 应用的技术规范

GB/T 14429-1993 远动设备和系统术语。

GB/T 17463-1998 远动设备和系统性能要求。

DLT 516-2006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Q/GDW 679-201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7 社会效益分析

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是针对“大运行”体系中调控技术支持系统专门定制的应用设备,具有针对性和高效可行性,对自动化专业及调控专业人员提高自身业务员技能水平有显著效果。可离线仿真实现变电站“四遥”功能,在确保调控系统可靠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查验,为大运行体系夯实基础。

8 结论和建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0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当前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等其他发电方式为辅来实现电力市场的供应。受地理条件及技术的限制,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地的电力发电量,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调配到该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而在电能的输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电能损耗的现象,而其中耗能最严重的损耗形式就是线损。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线损就成为了当前电力输配运行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的运输途中,若电能损耗过大,不但影响到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能源,增大了电能的输出成本,降低了电能的利用效率。

1.1 电网设施配置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小型的变电所,尤其是在农村的变电所中,对于电网的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设备之间相互工作不协调,功率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变电所的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该有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线路过长,电力输配系统复杂,就使得线损增大,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1.2 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在电网的某段线路中,会出现一些建设标准较低的电线路段,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建设线路的基础设施时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使用了较为劣质的电线,使得而这些电线的电阻较大,直径较小,因而极易造成电能损耗,甚至会发生漏电、火灾等事故,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电力输配问题。

1.3 电力荷载运转不均衡

目前城乡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电力输配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电力分配时,就会使一些乡镇地区的电能输送过剩,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没有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而是一些负荷较大,输出效率较低的设备,就痒就会使一些电力的荷载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使一些变电站进行无功运行,这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

1.4 电力输配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电网系统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现代电力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电力管理时还是采用抄表的方式,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人趁机偷电,造成了较大的电力损耗。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电力输配系统发生严重线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电力输配的运行效率,增大电力系统的线损程度。因此,若要能够更好的减低电力线损是相抵较为困难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

2.1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因此若要想提高电力输配电的运行效率,首先就应当对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并将减少线损的目标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降低线损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电力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防止人为的偷电行为,从而减少线损。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产生线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要么相对集中,要么又相对分散。导致产生线损。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布点。尽可以增加变电站的布点,缩小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同和半径。特别是要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域。加大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效益。现实情况中,变电站的不合理分布也是造成线损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变电站要么相对密集,要么相对偏远稀疏,所以应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尽量合理分布变电站的位置。尤其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密集的区域,更应加大变电站的分布合理性和建设投入程度。可以选择试点地区,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分布,优化服务质量。

2.3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柔性输电技术是实现输电设备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压、阻抗等电气晕的快速、连续控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2.4 推广发展状态监测技术

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诸如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和多要素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及时预告灾害信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2.5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配电网自动化具有自愈能力。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够将破坏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保障莺要用户的正常供电。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减少线损,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势,提高其利用率的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提高电能利用率的措施方法中,降低线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提高输配电的运行水平,降低线损,最大程度的提高电网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1

中图分类号:TM76;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002-01

1 成果提出的背景

1.1 电网发展的需要

伴随时展,电能广泛应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关系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确保站内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这就需要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有效监控,以便动态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及可能引发设备故障的隐患,及时消除缺陷,预防电力事故的发生,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2 自动化系统发展需要

伴随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遥视”功能,实现了图像、声音信号的数字化以及远距离传送,为解决变电站远程多媒体监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但是这种远程监视只是简单的将变电站的视频信息上传,一旦变电站发生异常,人员不到变电站仍然难以准确了解现场详细情况,迫切需要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为基础,建立一个高科技的高集成性的监控系统,实现对监控区域安全情况的全方位监控。

1.3 数字化变电站对监控系统的需求

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变电站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科技含量高,多集中在箱柜中,难以及时监测到设备运行状态。因此,要求遥视系统不仅能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与调度,提高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能记录现场的各类事故和报警信息,为事故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2 课题内涵

数字化变电站轨道监控系统,是在满足传统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查找突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认真分析决策、重点攻关解决的思路,通过整合最新通信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系统整体研发与创新,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的监控应用需求,为设备现场管理增添新途径,为变电设备远程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依据,进一步提高了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

3 主要做法

3.1 查找数字化变电站监控系统突出问题

通过大量前期调研,研究小组将影响数字化变电站监控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多置于箱柜内,难以监控。(2)难以实施与自动化系统的联动。

3.2 实现对变电设备及箱柜面板显示数据的监控

3.2.1 制订视频采集方案。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设备多集中于箱柜内,难以监控的特点,工作小组研究制订了以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多点设置网络摄像头,对每一面柜子进行一对一单点监控。优点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监控的覆盖面,但缺点是摄像头与箱柜显示面板存在视觉角度差,难以清晰观察到监控设备运行数据,且需要大量的网络摄像头及资金投入。

第二种方案是应用巡检机器人。可以根据设定的巡检流程对变电站内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优点是科技含量高,可以按照巡检流程进行定位、定时巡检,缺点是站内箱柜普遍较高,机器人难以观察到箱柜面板运行数据,且站内电磁干扰大,容易导致机器人系统运行紊乱,影响巡检机器人稳定运行,且机器人研发与制造所需投资也较大。

第三种方案是建立轨道监控系统。根据室内箱柜的范围,在箱柜前上方设置架空监控轨道,可以承载监控设备到达轨道覆盖范围的任何位置进行更直接的视频采集;为监控设备建立伸缩机构,通过上下伸缩定位,来解决视频监控的死角、俯仰角等问题。优点是移动速度快、定位准确、成本低,可24小时连续运行。通过移动监控点位进行多点监控,减少了摄像头的安装数量;通过调整伸缩机构,可以平视箱柜面板运行数据,确保数据采集准确。缺点是监控系统在轨道上移动的过程中会造成摄像头略微晃动。

研究小组对以上三种方案进行反复论证、效益评估后认为:第三种方案最为经济适用,可以进行实施。

3.2.2 方案实施

(1)确定轨道监控系统架构。采用集中管理、分层控制的系统架构,分为监控中心端、管理服务器和变电站端三层,变电站端由摄像机、报警控制器、视频处理单元等信号采集设备组成, 管理服务器对各变电站端的视频处理单元进行集中管控,为监控中心提供对视频处理单元寻址功能,向视频处理单元转发监控中心的控制命令,并完成对系统用户管理和记录日志等。监控中心由监控工作站和网上终端用户组成。

(2)建设轨道巡航系统、视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轨道巡航系统包括轨道、可移动小车、固定架、控制自检系统、动力传感系统和网络摄像机。首先安装固定架,将轨道与滑触线平行安装在固定架上,将网络摄像机、动力传感系统、控制自检系统安装在可移动小车上,可移动小车安装在轨道上,通过皮带连接可移动小车,点位自检装置分别安装在轨道的两端与动力传感系统电信号连接,从功能上分为不定向巡航、控制自检、承载动力等几个部分。视频处理单元是变电站端的核心设备,应用专业品牌视频服务器,完成站内所有音视频信号及环境信息等控制器信息的解编码、转换处理、存储和上传等功能。

3.3 创新实现与自动化系统的联动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2

电气自动化技术具备涵盖面较广、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电力和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电气自动化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中,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拓宽了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发展的空间。

1、浅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优势逐渐在社会中突显出来且不断更新,使广大使用群众体会到电气自动化技术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及宽阔的专业性,这推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进程,使我国电力自动化的普及面越来越宽广[1]。例如:OPC技术的研发、计算机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营造出很好的电力发展趋势,使电力自动化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大要点:(1)平台开放式发展。(2)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信息化。(3)分布式控制应用。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

2.1就地控制技术

就地控制技术通过采用电压加时限对故障进行检测,当电压加时限的重合器进行反复重合之后,就能及时的对故障进行隔离。整个过程中,就地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馈线的故障达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时,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无法成功进行合闸,出现跳闸。此时,发生故障的两端的负荷开关因没有电压的支持而分开,使重合器再次重合。为顺利完成对故障进行隔离的工作,使用的负荷开关都设定了一定的限制时间,一旦出现馈线故障,负荷开关的延时受限制时间的控制就会自动闭锁,达到安全的隔离故障段,此时,将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合闸与开关进行连接,便可恢复电路的正常运转。

2.2远程遥控技术

远程遥控技术需要借助通信手段来对故障进行隔离,这是其与就地控制技术的最大区别。它由三大部分构成,即:馈线的远程终端FIU、馈线的自动化控制中心、负荷开关。其中,馈线的远程终端FIU对远程遥控技术的顺利进行起主导作用,它是远程遥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阐述远程终端FIU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其负责采集开关运行情况,及时对开关的作业进行分析,通过利用馈线的自动化控制中心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判断并确定故障段,一旦定位故障段,FIU立即对线路开关进行远程的遥控,充分发挥调制及控制的作用,隔离了故障,使正常线路段恢复工作状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采用自动化技术,加强对工作设备的监视及控制,完全利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作业,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效率。这一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让操作监视的相关信息显示于电脑屏幕上,及时应对变电站内设备的异常工作现象,利用自动化技术消除故障,从而保障变电站的工作得以安全并顺利运行。因此,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变电站中不仅能够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且对电力生产的现代化进程起促进作用。此外,由于变电站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作业,大大减轻了员工以往的工作强度,操作人员仅仅完全利用计算机进行作业,达到“人工智能化”程度的工作现状[2]。因此,利用此技术能及时的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进行诊断,对运行是否正常进行分析等,从而使变电站的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得到智能化的操作。

3.2电网的自动化调度

目前,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电脑网络、电网调度中心的服务器、打印设备、显示器及工作站等要素构成。应用广域网进行连接,服务于调度范围内的一切用户。自动化技术可以采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对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及控制,分析运行是否正常;也可及时评估电力系统状态、预测电力负荷等。可见,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占据主导作用。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调度人员对电网调度的现代化程度随之增高,促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3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分散控制系统又被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按照一台计算机控制一个控制回路的作业原则进行工作,它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分散控制系统可集中获取数据并将其集中管理、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自动控制系统。它能够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实现对各个运行设备进行有效的调制、控制、管理,能够妥善处理线路与设备、设备与设备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监控与保护。

4、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为了使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成为可能,迈向科技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步伐,需把握住以下要素:(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2)与物理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3)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不仅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先进科学的核心技术,它的发展对社会科技的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应时刻展望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前景。我国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应加大自主创新的发展力度,提倡研究人员研发更好的且具有创新的产品,努力开创科学结合创新的发展局面,使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呈现新颖、焕然一新[3]。根据史料记载,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始源于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电气自动化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广阔的前景,它的作用及其广泛,不但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推动了工业生产。此外,在我国逐步加大电网的建设中,电力自动化为其的继续发展拓宽了空间。回顾过去,由于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因此综合自动化技术与国外存在不可避免的差距。随着电力自动化的普及面逐渐拓宽及根据我国电力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要求研究人员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前提,运用当今科学技术的力量自主研发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产品,为国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电力系统。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涌现出不断创新的新技术及新理论。各种新技术、新理论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充分应用体现了巨大作用,它促进了各专业知识、技术的融合及渗透,推动了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范围的不断深化。因此,研究人员应学习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结合实际出发,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按照科学性的原则为我国的各行各业研发出具备适用性、安全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社会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