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0:08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1

2018年,中共泗县农商银行委员会大路口支行党支部以党建工作为中心、以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狠抓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始终坚持立足学习提高,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活力,支部党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健全组织结构

一是按时做好支部书记交接工作。由于工作调动,支部书记重新换届,为下一步党建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深化“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支部各项制度和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创建方案,坚持平时督促检查,年终按创建方案进行考核,确保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三是抓好党员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一岗双责”、“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管理”等制度,认真开展好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大会和每季度支部书记上党课活动,切实增强党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狠抓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建设

党支部始终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由支部组织,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每月5日为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同时干部职工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进行自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由支委会对集中学习作统一考勤并将学习情况纳入年终考评考核内容。

一是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明确学习内容。重点学习《党章》、《党规》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新党章以及省联社党委、总行党委下发的系列文件。深入学习“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系列活动精神,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学习研讨,根据学习内容和上级党组织要求,确定讨论主题,干部职工围绕主题撰写心得体会并积极发言,以此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我支部先后7次组织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支部党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党支部每年按规定认真组织开好组织生活会、支部党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会上,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怕亮短接刃,坦诚相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按照中央关于“八项要求”、“四风”问题和查摆“酒桌办公”的要求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 广泛交流思想,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在支部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风尚。

(三)建立良好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是组织支部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省市县关于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以良好的党风带动行风,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是抓好廉政教育,增强支部党员干部廉洁意识。加强对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学习,以提高支部党员干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树立一支“、务实、清廉、高效”的部门队伍形象。

三是狠抓作风效能建设。组织支部党员干部职工认真温习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关于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教育部门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严格按有关规定办事,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支部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作风懒散、上班迟到早退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注重理论学习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教育。

二是组织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有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为适应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新要求,对有些制度需作进一步完善。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2

一核算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自2005年以来,根据政策性、商业性贷款分开核算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管理,农发行先后8次调整会计科目;并建立了更加适应农发行管理需要、方便服务客户的帐户管理办法;2007年根据新会计准则,调整年终决算报表格式。2005年,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上线,实现了系统内资金汇划的实时处理,全行业务数据大集中,规范了会计核算流程;2007年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与CM2006信贷管理系统对接;2008年和2009年启动了综合业务系统一、二期改造项目,完成了支票圈存、支付密码、密押汇划等一些新业务的开发,优化完善了柜员制业务处理。为积极配合和支持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全面推广以及打通我行跨行支付业务的快速汇划通道,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全面实现了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直联对接;2007年农发行另外还应用了电子验印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2008年完成了银行本票、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系统的上线运行;完成了人民银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支付结算综合业务系统、南通同城支付系统与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的接口工作;2009年,农发行正式启动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农发行已按照人民银行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工作。

二结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农发行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与工商银行业务合作,借助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和网银平台为农发行客户提供离柜结算服务。以农发行与工商银行联合发行的“牡丹金山卡为载体,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丰富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手段。同时,网银业务合作满足了企业的结算需求,网银资金收付量逐步增加,企业销售资金归行率逐步提高,企业多头开户、逃避农发行监管的情况逐步减少。开户企业还通过商务卡、收单PO办理了资金结算。

随着农发行为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手段日益丰富,农发行充分利用与工商银行合作的信用卡和网银平台自2008年开始在粮棉油收购领域开展了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这样就从柜面结算发展到离柜结算,方便了企业结算,便于客户服务部门通过网银帐户实时跟踪企业各项收付活动,加强了对企业资金的监管。

2009年6月农发行开始全面推广综合柜员制,真正体现了服务客户的经营理念。

三农发行支付结算手段现状

相对于商业银行,农发行结算方式比较单一。现行的结算方式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手段除以上七种方式外,比较常见的还有信用卡、国内信用证。然而,农发行从近几年的结算实践看,开办情况好的有支票、汇兑,已开办但不够多的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银行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几乎未开办的为银行本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既使是借助工商银行网银平台,网上银行业务也基本上是收购资金从农发行划至企业工行网银帐户再转出,销货款回到企业工行网银帐户再归集农发行工行网银帐户。而企业很少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向农发行申请资金划出,客户主要还是在农发行柜面进行资金结算。客户对农发行借助工行网银平台的认同度低;而农发行为客户在工行开立的信用卡,客户更是存在顾虑,缺乏信心,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农发行客户在工行开办的商务卡和收单PO,目前还无资金结算。

支付结算手段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发展,而中间业务与资金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手段不断创新,结算收费比农发行要完善,结算品种比农发行要丰富,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业务。

目前农发行中间业务的支付结算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很低,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规模小,贡献度低,支付结算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支付结算方式基本上仅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手段例如支票和汇兑,既便借助工商银行网银和信用卡平台,也满足不了客户和市场需求;思想观念旧,认识不足。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没有做到应收尽收,对支付结算品种思考钻研不够,对拓展支付结算收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诸如银行承兑汇票、外汇业务、国内信用证这样的结算品种的开办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设备、技术手段、营业环境等条件不成熟,较为落后。没有先进、完善、规范、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不畅通,就无法为有外汇结算的企业及大型集团企业提供服务并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结算手段单一落后,信贷资金就会难以监管甚至失控。资金挤占挪用、企业之间形成三角债、企业滋生腐败等问题就会出现,银行信贷风险就会加大。

二、提高农发行支付结算手段的思考

一更新经营理念

支付结算手段的先进与否,关系到现代银行经营层次的提升、金融服务的创新、竞争能力的增强与否。因此,对中间业务中的支付结算业务的认识应由辅业务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增强收费意识。创新支付结算手段不仅是服务客户的需要,也是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树立“效益立行的理念,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支付结算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农发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另外,对于支付结算收费,标准偏低,而且没有做到所有的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农发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向客户大力宣传“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是一种劳动,农发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了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的新观念。并科学定价、规范收费,提高收益和服务水平。

二充分运用支付结算品种

农发行部分基层行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国内信用证、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存在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

事实上,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客户需求量很大。随看对外贸易的增长,信用证、外汇业务也成为客户新的需求品种。而农发行支付结算品种单一,基本上仅限于支票和汇兑业务,外汇业务基本上仅省级分行营业部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基本上没有在基层行普及。而这些支付结算手段,恰恰是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追求高效率的必然产物。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资金结算。

农发行为维系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管好农发行信贷资金,增强银行竞争力,就必须要在银行承兑汇票、国际结算、信用证方面尝试,突破甚至发展成熟起来。

三加快人员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投入

农发行要消除开办更多的支付品种的畏难情绪,就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农发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熟练运用支付结算业务,甚至了解中间业务中的咨询类服务、类业务、管理类服务、表外业务等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运用中来。

同时,农发行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更多支付结算品种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例如外汇业务系统的普及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发展支付结算业务,需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于传统的一般性银行业务,具有跨行业,综合性和知识密集的特征。例如开办外汇业务就需相应的场所、人才、硬件设施,还需跨行点,例如外汇管理局,海关等。

四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客户的认同度

为丰富支付结算手段,农发行在未实现自办网银业务之前,需借助工行信用卡和网上银行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但自2007年农发行总行与工商银行签订的全面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协议以及电子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以来,虽然农发行基本上开办了信用卡和网银业务,但客户对农发行信用卡和网银业务认同度和信任度低,支付结算手段上没有实质性地服务客户、方便客户。因此,很有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信用卡和网银业务的认识,进一步消除顾虑,增加信心。

针对优质客户,重点宣传介绍牡丹国际卡、牡丹贷记卡功能特点、产品优势和使用方法,尤其是免息还款期、最低还款额和信用额度等独特优势;针对一般客户群体,宣传牡丹信用卡购物方便、联网通用和资金安全等优点;针对集团用户,突出宣传公务用卡在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减少现金收付和节约经营成本方面的优势等,提高客户的消费意识。

客户部门在营销和推广信用卡和网银业务的同时,可与贷款业务实行一体化营销。

五成立专业部门和人员负责支付结算业务开发和管理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支付体系为目标,以扩大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进、各方参与、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原则,加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网络,拓展现代化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广度,加快ATM机、POS机及电话支付终端在农村地区布放工作,使我市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渠道高速畅通,银行卡受理环境全面改善,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具体目标。以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宣传普及现代化支付知识,着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从而消除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盲区,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证公共支付、涉农补贴、社保等资金发放的快捷便利。力争在2012年底,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内部清算网络畅通,大、小额支付系统网点接入率达到50%;银行卡发卡量比上年增长10%,人均持卡量1张以上,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比例达15%;新增特约商户数110户,增长20%;分别新增ATM、POS及电话支付终端20台、400台,达到每万人0.5台和8台;新增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630个,助农取款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70%;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比上年增长10%。至2013年底,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全覆盖”。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金融工作办主任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行长任副组长,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市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办事处、桃江建信村镇银行主管支付结算工作的负责人和省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业管部经理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具体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工作落实、情况反馈等事项。办公室主任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主管支付结算工作的副行长兼任。

各区县(市)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积极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快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体系建设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乡镇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跨行资金结算提供便捷、高速、安全的资金运行通道。今年重点支持沅江市各乡镇信用社接入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要发挥其连通城乡的支付清算网络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结算功能,将农信银清算系统、邮政电子汇兑系统延伸到乡镇各网点,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农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结算资源,加大“新农保”“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其他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要求,不断拓展农村支付服务市场。

(二)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力度。结合“新农保”、“新农合”、“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推动银行卡的普及使用。根据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少、部分客户离金融机构路程较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方便客户日常资金结算,缓解金融机构柜面服务压力。针对农村地区行业产业经营特点,推广电话银行业务,以解决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的问题。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对当地农民的引导带动作用,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扩大特色服务的业务量。

(三)改善银行卡受理市场环境。增加自助终端设施布放量。各涉农金融机构要适当增加投入,有选择性地在外出劳务较大、经济较发达或农副产品矿产品交易量较大的乡镇,增加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终端设施。银联商务要充实人员力量,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的覆盖面,积极协助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做好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人民银行县支行要组织辖内收单机构开展“刷卡无障碍一条街”活动,督促收单机构在商户入网、机具布放和商户管理等方面加强培训、宣传和维护,营造创建活动氛围,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银行卡使用率。加大打击银行卡犯罪工作力度。公安、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各金融机构要通力合作,切实加强银行卡风险管控和案防工作,改善农村用卡环境。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落实ATM、POS机具巡查巡检制度,加强夜间巡查和机具维护,及时排除支付终端的各种风险隐患,确保自助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一是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柜面宣传为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和使用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载体展开宣传,提高农村客户对现代化支付结算业务的认知度,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三是举办支付结算业务培训班,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批熟练掌握支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针对客户需求推介营销不同支付工具的农村金融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助农取款等支付结算知识,纳入对农民工等群体的职业培训。

(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区县(市)政府对在乡镇及乡镇以下地区布放ATM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税务部门对安装POS机的特约商户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经信部门协调电信营运单位对乡镇POS机通讯费实行折扣优惠,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加强对乡镇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金融机具布放点的安全管理。

五、工作要求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4

2月5日,九台农村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六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九台域内各支行长、机关全体及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首先对评选出的6家先进单位、4个先进集体、3个先进党支部、2个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54名同志进行了表彰,颁发了奖牌和荣誉证书。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兵在会上做了题为《加快战略转型 推动创新发展 努力实现在新起点上的新跨越》讲话,讲话从存款、信贷、增收、人才战略、合规建设、企业文化、战略布局等八个方面对九台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客观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了2012年经营形势,并结合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了2012年”发展愿景确立新目标、资金组织实现新突破、品牌效应构筑新优势、经营效益实现新跨越、内控管理实现新提升、发展境界展现新气象、战略发展开创新局面“等”八新“的要求。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2011年工作的总结会和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部署会,更是促进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全行上下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的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全行2012年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相信在省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在2012年各项工作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春节前慰问退休老干部及困难员工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 吴超

2012年1月12日,在新春佳节之际,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张海山行长、罗辉监事长等行领导,分别到退休老干部及困难员工家中进行了走访慰问,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及节日祝福,把关怀和关爱送到员工当中。

在慰问活动中,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与员工进行了热切交谈,向他们讲解了商行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和明年的工作打算,详细询问了员工生活、身体及家庭状况。在慰问退休老干部时,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鼓励老干部继续发挥余热,为商行发展多提宝贵建议;在困难员工家里,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领导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困难,有商行大家庭的支持,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此次慰问活动表达了领导对退休老员工及困难员工的关心,体现了组织的温暖和集体的关爱。大家纷纷表示,对领导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决心以自己更大的努力为九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台农村商业银行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5

(一)宏观层面

商业银行在美国以联邦储备系统为核心的体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办理农村贷款业务。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地理位置、贷款规模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1)设在金融中心城市的大银行:主要面向从事畜禽生产企业和全国范围内的特种作物的企业提供资金。此外,允许设立在各州的分行对大农场甚至小的农业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农工联合企业和农产品出口贸易融通资金。

(2)设在小城镇的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农户或农场提供贷款,长期以来其资产总额中一般有40%-60%用于农业贷款,被称为乡村银行。

(二)微观层面

商业银行利用机构网点众多、近距离接触农民、贷款手续简便迅速等优势,广泛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还设有专职农贷人员,为农民在生产、消费和运用资金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

(1)“总借据”的放款方法:即在农业生产季节开始时,和农民订立一个透借总额度协议,期限一年,在借期内,只要不超过总额度,借款农民可随时提用,获得收入时可随时归还,利息逐日按实借余额计算。

(2)贷款担保方法:对于信用记录良好,具有充分偿还能力的借贷者,可提供信用贷款。长期贷款必须以不动产作抵押,中短期贷款则需要以农作物、家畜、机械和产品等作抵押。

二、美国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雄厚的金融背景为商业银行和农业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多年,虽然不免遭受周期性的金融危机重创,但是不能否认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和强大实力。正是这种多年来孕育金融环境催生了商业银行和农业的完美结合。

(二)成熟的金融体系机构分工,责任明确

在美国整个农业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联邦土地银行主要向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则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政府农贷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最终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保证了整个体系的成功运作。

(三)政府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

(1)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规定,农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5%以上的商业银行,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2)为防止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目的而将农贷资金移到其他领域,联邦法律规定对部分商业银行的农贷利率提供利率补贴,减缓了农贷资金转移的局面。

三、中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对农业金融支持产生一定的排斥行为,其主要原因是:

(1)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明显,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商业银行难以产生规模经济,经济效益不足;

(2)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风险;

(3)农村基础环境差,不足以吸引金融专业性人才;

(4)农村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更倾向于将资金转移到风险低盈利高的城市地区。

四、美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资源运作,充分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农村高科技产业的长足发展,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转型可以起到助推力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建立起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互支持机制,使得商业银行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适当使用财政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投入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商业银行在支持农业发展中的风险补偿力度,对商业银行支农信贷服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此,政府在可控范围内对提供农业贷款的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刺激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发展,在采取此做法时,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监管;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引进专业性人才,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彦君,辛立秋.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2008(09).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6

深入贯彻中央经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以及“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有关精神,结合《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4号)的部署规划,全面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举措,探索建设工作长效推进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效率和支付服务水平,着力推动在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付服务格局,推动区经金融和谐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继续以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为导向,扩大适合“三农”经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和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覆盖面,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发展。以镇、村为主战场,推进建设工作向镇及以下农村地区延伸,努力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区域。到年,实现“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农民搭建起“足不出户可缴费、身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大变样”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把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典范。

(二)具体目标。

1、积极推广自助服务,改善用卡环境。按照“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银行卡覆盖工程,推动银行卡业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推广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示范村居创建活动”,积极布放“万村千乡”信息机,构建起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进一步拓展银行卡受理市场,优化受理环境,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到年底,实现农村地区银行卡人均持卡量达到1.2张以上,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卡发放,实现农村支付“一卡通”;农村地区特约商户、ATM和POS机具(包括传统POS和电话POS)在年底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20%和40%以上,在全区实现“一网通天下,一卡走城乡”。

3、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和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和培训长效机制,实现宣传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现代金融意识。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区支行、农村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经信局、供电公司供电中心、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职责分工。中国人民银行区支行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对金融机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清算网络建设的跟踪指导,鼓励通过方式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推动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适当简化开户手续。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卡通”工程实施的主办银行,具体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内部支付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行的工作部署,选准1-2个项目或产品作为切入点,优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并做好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区经信局负责督促通讯服务商提高金融系统安全性和运营可靠性,建立通讯故障排查和应急机制,确保通信线路畅通。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要在惠农资金及财政补贴资金的发放中,尽量减少工作环节和现金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各镇、街道和村(居)委会要高度重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配合农村商业银行做好硬件设施的选址、安装和布放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协助农村商业银行做好“一卡通”工程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各镇、街道要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要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类创新支付业务,大力拓展农村支付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农村地区村级基层组织的协调力度,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切实将金融支付服务“引进村、落到户”。

(二)推动支付服务创新。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大力推广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争取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业务做成辖区的特色业务。继续发挥好“市场先行”优势,全面推进批发集贸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选择农村地区龙头企业推介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带动农村居民接受非现金结算。继续以粮食收购为切入点,探索推广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的有效模式。要以农村村居为着力点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村居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网络。积极结合“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镇以下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和受理市场建设。探索通过发展网上支付农村示范户、在村(居)委会布放自助设施、向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村居民推介手机支付业务等措施,让新型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逐渐扩大应用。继续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保持、巩固和扩大特色服务业务量。

(三)以推广银行卡POS机具助农取款业务为突破口,提高支付系统和基础设施覆盖率。积极做好农村地区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推广工作。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POS机具助农取款业务,每个行政村要至少设立一个POS取现点,实现农村群众“足不出村”享受良好的支付服务。

(四)以推行柜面业务合作机制为契机,进一步提高银行结算账户普及率。农村商业银行要以满足日常基本支付需求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地区居民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特别是银行卡结算账户。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推广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卡账户集中管理。以农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为基础,实现资金汇兑、补贴发放、小额信贷、社保医保资金管理及保险、电费代缴等多功能在一张银行卡上的融合。

(五)以“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区”为依托,以点带面,优化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以农民为主体的银行卡发行力度。在银行卡服务定价上,充分考虑农村持卡人的承受能力,免收持卡人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服务费等费用,提高农村持卡人的办卡积极性。积极推动“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拓展银行卡受理范围。要在农村地区积极投放各种POS、ATM等金融机具,大力推行移动支付等新型便携支付机具,实现支付机具的全覆盖。要加强与面向“三农”的专业化服务公司的联合,将农机农具、农药化肥、种子饲料批发和种养殖大户等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在“联网通用、一柜一机”原则下鼓励直联。不断扩大农民银行卡的支付交易范围,保证业务量继续快速增长。

(六)着力防范支付风险。各市场参与主体要加强各类支付终端设备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支付终端特约商户的检查监督制度。着力提高电话转账业务的安全程度,保障当事人合法支付权益。继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业务信息报告制度,加强风险案件信息的交流沟通,认真做好农村地区支付风险信息的搜集和风险预警,协调、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支付领域各类违法活动。

(七)加大宣传力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现金支付安全宣传,提高农民安全支付意识。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熟悉和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银行卡宣传长效机制,将宣传经常化、长期化。农村商业银行要研究制定业务培训的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队伍素质和业务技能。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要针对农民这一特定宣传对象确定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宣传形式上应该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宣传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农民和农村切身相关的、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支付结算业务类型。

五、实施步骤

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一卡通”工程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阶段。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银行卡农村发卡情况、ATM机布设等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制定相关措施。做好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宣传阶段。由中国人民银行区支行牵头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整体宣传方案。组织农村商业银行到各镇进行集中宣传,确保宣传效果。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61 -03

目前,银行卡已成为我国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重点选择推广银行卡,对于弥补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不足、实现远程直接支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村支付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扬州市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工作实践,针对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的实践及成效

近年来,扬州市坚持把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突破口,着力构建以ATM、自助银行等银行自助设施为基础,以POS机、转账电话等卡基支付设备为支撑,以惠农卡、易贷通、缴费宝等银行卡特色产品为重点的“三位一体”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体系,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改善。

(一)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主体呈多样化,业务功能逐步完善

在扬州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扬州市银行机构逐步将网点设置向农村地区倾斜。2011年,农村地区新增银行网点10个,村镇银行、异地农商行分支机构等银行机构全面进驻,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主体不断增加且呈多样化。扬州市各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加快改制步伐,业务功能日趋完善,陆续开办了贷记卡、收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银行卡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目前扬州农村地区共有17家金融机构350个银行网点,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网点数1.04个。县城和乡镇银行网点分配比较均衡,位于县城的银行网点有165个,位于乡镇的有185个,分别占总数的47.14%和52.86%(如图1所示)。

图1 银行网点在农村地区的分布情况

(二)强化卡基设备投入,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供给持续优化

扬州市各金融机构逐步加大了农村地区ATM、POS机、离行式自助设备等卡基设备的投入和布放,农村银行卡市场实现了“三通”,即银行自助设备联通到基层,卡基支付设备直通到乡镇,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到农村,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供给持续优化。2011年末,扬州农村地区ATM等自助设备总数达766台,实现了ATM、自助银行等自助服务设施乡镇的全覆盖,所有涉农银行机构均实现了“一点一机”。农村地区累计特约商户和POS机数量分别为4447户和5056台,均较2010年末增长了近50%,较2009年末翻了一番。面向乡镇专业化市场安装转账电话11745部,较2009年末增长了465.5%。

(三)以卡为媒开展创新,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截至2011年末,扬州农村地区银行卡累计发卡量584.362万张,比2008年末增长110.23%,人均持卡达到1.73张;其中,借记卡544.7847万张,贷记卡39.5773万张。与此同时,各银行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特点,积极开展银行卡产品创新,极大的满足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多元需求,农村地区银行卡产品日益丰富。

扬州市农业银行针对农村市场特点,推出的银行卡新品“惠农卡”,采用存贷合一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支付结算与三农贷款的有机结合,是该行为农民服务的重要载体。至2011年末,该行累计发放惠农卡38.3万张,累计办理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逾万户次,发放贷款余额46359万元,惠农卡在农村地区广覆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扬州市邮政储蓄银行在不断扩大“缴费宝”品牌影响的同时,全面推进“绿卡村”建设,共建成“绿卡村”25个。在此基础上,2011年该行与卫生部门合作,通过邮储绿卡代收代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款项,向13个乡镇的273个村约27.9万农户发放了邮政绿卡,涉及农业人口约60万人,累计代收农民缴纳的医疗保障款3487万元,支付农民医疗保险金约8600万元。

(四)依托“支农”政策,打通银行卡市场建设“惠农”渠道

一是结合税款征缴要求,持续推进POS机刷卡缴税。税款从纳税人银行卡账户直接划缴入库,税款征缴入库周期由原来的5-7天缩短为2天,有效提高了税款入库的效率。二是创新工作思路,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方式和功能。针对农村地区“涉农一折通”偏多,农户偏好使用存折的现状,扬州市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各银行对布放在各个行政村的转账电话机进行助农取款卡基设备改造,增加“磁条刷折交易”,实现助农取款业务“卡、折并轨”,使全市“涉农一折通”用户均可享受助农取款服务。

(五)营造银行卡使用氛围,农村地区银行卡交易量明显提升

在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媒介渠道,循序渐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努力引导培育农村地区的办卡用卡意识。据统计,2009年以来,扬州市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了各类银行卡宣传活动20余次,涉及农民4万多人次。农村地区银行卡刷卡量逐年递增,银行卡持卡消费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由2007年末7.66%增长到2011年末的25.72%。

二、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扬州农村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近年来虽有较大的改观,但辖内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潜力,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主体布局有待优化,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一方面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偏少,农村居民办理银行卡业务较不方便。在农村为农村服务的网点大部分就只限于乡镇一级,无法达到村一级,离镇区较远的行政村,办理银行卡业务较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离行式自助机具、POS机等交易量少,效益不佳,安装成本高昂,各商业银行从成本、效益及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不愿在农村地区安装更多的离行式银行卡自助设备和卡基支付设备。银行卡服务仍存在 “盲区”,农民用卡困难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二)农村地区银行卡结构失衡,银行卡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

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结构失衡、品种单一的问题。从银行卡结构来看,农村地区借记卡数量远超贷记卡,不少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至今仍未开办贷记卡业务。从银行卡服务产品的多样性来看,银行卡产品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并没有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导致农村地区银行卡产品供给与农户实际需求的脱节。

(三)受刷卡费用限制,农村地区商户对POS使用积极性不高

农村地区的特约商户多是零售企业、小本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通过受理银行卡而获得的收入不多,却要支付相应的手续费。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农村地区的特约商户对使用POS机刷卡消费的积极性不高,有时还以POS机维修为借口拒绝持卡人的刷卡行为。

(四)银行卡知识仍然匮乏,银行卡支付习惯尚未普遍形成

虽然各银行机构花了较大的力气开展宣传,但是宣传效果不够明显。农村地区持卡人主要集中在外出务工人员群体,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中老年人银行卡知识仍然十分匮乏,用卡观念淡泊,持卡用卡比例偏低。农村地区商品交易频繁,大部分交易金额较小,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偏好使用现金结算,结算手段大多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方式,不愿使用银行卡,银行卡支付习惯尚未普遍形成。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

1、通过利益补偿推动银行卡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延伸

出台有关对农村银行卡市场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财税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地区银行卡硬件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激励各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加大ATM等自助设备的投入,减轻由于农村地区交易笔数少、交易金额小以及地域广阔等因素给银行机构造成的成本压力,充分调动银行机构参与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环境的改善。

2、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

(1)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开展银行卡受理环境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试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地区受理市场环境的改善工作。

(2)建立多类型的农村用卡商圈。在农村地区优先发展宾馆、旅游景点、超市、农贸市场等交易量大、用卡频繁、风险较小的商户。重点突破农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银行卡使用。并尝试创建与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农户消费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农村各类组织贷款等相结合的定向用卡环境。

(3)降低农村地区POS机的费率标准。为提高农村商户安装POS机的积极性,按照“城乡有别、适当调低、改善结构”的原则,适当降低农村地区商户POS机消费的费率标准,并对受理银行卡的商户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激励广大的餐饮业、百货、超市、批发店、农村交易专业市场等商户受理银行卡,不断拓展银行卡受理市场的规模和水平

(二)开发和推广符合农村市场实际发展需求的银行卡产品

1、针对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特点,在不断扩大卡基设备覆盖面的同时,围绕“银行卡支付与三农小额贷款相结合”、“商户拓展与‘各类产品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与粮棉油收购、扩大银行卡消费相结合”的“三结合”建设路径,加大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切实提高银行卡渗透率。

2、加快推进农村地区POS机小额取现业务,弥补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不足、银行行自助设施缺乏的现状,以方便农村地区银行卡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便利满足农民的用卡需要。

3、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银行卡支付渠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发一些符合农民支付需要的电话、手机、互联网等支付服务产品,并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便利的银行卡支付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用卡意识和参与度

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业务实际,选择村委会及农村农贸市场等农村居民活动集中的地方,通过宣传折页、广播、电视、幻灯等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银行卡业务宣传,重点宣传银行卡的种类、功能及使用银行卡办理结算业务具有的方便、安全、快捷及减少假币的风险等优势特点,切实提高银行卡的社会认知度和应用水平,营造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在农村健康发展的环境。同时,组织各发卡银行,结合各类消费热点和重大社会活动,与银行卡特约商户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银行卡营销活动,提高农民的用卡意识和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赵思远.浅议结算手段的发展对现金流通的影响[J].西安金融,2005,(02).

[2]陈春英.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5,(10).

[3]穆海权.加快北京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步伐[J].中国信用卡,2005,(11).

[4]袁新兵.银行卡“卡”在哪里[J].经济工作导刊,1999,(07).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8

泉州农商银行根据海西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百姓的金融需求,成立三农事业部、中小企业事业部、个人金融事业部,通过区域和产品条线相结合划分事业部,解决防止区支行转变成行政管理行、实现业务扁平化管理问题,为适应多样化金融服务需要、实施金融服务专业化经营而采取的一种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在治理机制、经营决策、财务核算、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泉州农商银行根据全行发展战略目标,对纳入事业部管理体制的相关金融业务实行条线管理,下沉决策重心,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健全事业部权、责、利相结合的单独核算和自我激励约束的经营机制。成立三大事业部,搭建三个平台,开拓三片蓝海,三足鼎立,三位一体,“保持独立性、维持特殊性、维护统一性”,作出特色,打出品牌,助推泉州农商银行扬帆起航,助力泉州农商银行争锋银坛。

二、泉州农商银行事业部制亮点

泉州农商银行按照“架构扁平化、经营垂直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以“一个市场、一个团队、一个品牌”的理念布局泉州市区金融市场,成立三农事业部、中小企业事业部、个人金融事业部,充分“保护独立性、维持特殊性、维护统一性”,坚持“四个独立”,实行专业化经营,构建“大风险”管理模式,深耕三片蓝海。

(一)坚持“四个独立”

为深化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增强直面市场的综合营销能力,实施三农和小城镇建设蓝海市场发展战略,构建独特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文化,泉州农商银行建立事业部、事业分部、营业网点的条线型管理体系,坚持“四个独立”即核算独立、战略独立、利益独立、队伍独立。

核算独立。独立核算为平衡风险和收益提供了正向激励,充分发挥各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核算中心的作用,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内部转移定价体系,将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作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风险流、成本流、资金流的载体,通过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和风险计量等方法,较为准确计量三大事业部各级机构的效益和风险,逐步形成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二是三大事业部各经营单元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各个核算主体之间的业务和资金往来、共同的成本和收入,按照总行统一定价、往来方合约定价、市场价格等方法确定转移价格进行核算和分摊。三是综合制定经营计划。依据全行发展战略及各事业部发展规划,单独编制、下达包括经济资本计划、业务计划、信贷计划、财务计划(预算)和风险计划等在内的综合经营计划。四是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三大事业部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合规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管理,单独安排费用预算,建立“基础费用+激励费用+战略费用”的事业部费用配置机制。

战略独立。三大事业部有其特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半径,充分利用泉州农商银行在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小城镇建设服务,构建独特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文化。三农事业部在体制创新上、服务三农产品上先行一步,中小企业事业部在市场竞争、绩效考核上作出特色,个人金融事业部在个人金融产品、创建社区银行模式上作出特色。三农事业部探索发展“村镇银行”,通过发起筹建或参股村镇银行,收购、参股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多元化、立体式的三农服务模式。地处城市中心区的个人金融事业部探索发展“社区银行”,最大限度贴近和融入社区,专注社区个人金融业务需求,以个贷产品、信用社区、中小企业票据服务为切入点,涵养社区个人及中小企业基础客户群,积极接洽有实力、规范化运作的担保公司和创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未来的重要合作伙伴,打造泉州农商银行“社区银行”品牌,形成社区银行特色的服务、营销、盈利模式。

利益独立。通过以市场和服务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改造以及相应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再造和制度再造,建立基于每一个客户贡献度和每一位客户经理贡献度、基于报表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的高水平敏感营销管理体系,建立基于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服务链、价值链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一是建立总行对三大事业部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三大事业部对各经营单元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事业部各级经营单元负责人和员工业绩、绩效工资分配、业务授权及资源配置挂钩;从客户数量、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工作效率等方面,建立三农事业部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绩效考评体系。二是实行经营单元动态等级管理。以各经营单元的当期业绩贡献和持续发展潜能为评价基础,以其经营管控难度和经营环境差异为调节因素,从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衡量,对三大事业部各经营单元的经营管理实施内部等级管理,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业务授权的重要依据。

队伍独立。三大事业部以专业运行独立性的方式,集中专业化队伍,研究所服务的市场变化和客户的需求,研发产品、创新服务,制定信贷计划、资金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考评激励、风险管理等制度,达到术业有专攻,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为泉州农商银行未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打造泉州农商银行对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的竞争力、品牌力。

(二)实行专业化经营

事业部基于特定的客户群,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专业化的产物。泉州农商银行事业部制的专业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服务领域专业化。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改变过去什么都干但什么都不精的局面。例如,凡属涉农业务,包括涉农产业链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个体工商户、个人创业主、居民和农户、村镇银行、注册地或居住地在三农业务为主的洛江、泉港区客户整体纳入三农事业部管理,为客户提供“专业、快捷、灵活、满意”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营销团队专业化。采用“1+N模式”的营销团队,以各事业分部(区支行)、二级支行、分理处和业务营销部(1+N部)(直属营销团队)为营销平台,作为三大事业部的经营单元,实行垂直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开展客户的营销和维护。例如,三农事业部设立三农业务管理部,挂靠三农事业部合署办公,负责三农业务的营销策划、市场推广、业务推动、产品支持、人员管理、绩效管理。在三农事业部设立项目库,创建全行营销的矩型营销系统,组建N个业务营销部(直属营销团队),制定直销方案,进行全面营销。同时,各一、二级支行和分理处分别作为独立的营销团队,行长或主任作为团队负责人,以该支行或分理处为平台,负责辖内客户的营销和服务和跨辖区客户的联动营销和服务。事业分部(区支行)承担辖区内二级支行、分理处的管理行职责,事业分部总经理(区支行行长)作为辖内营销团队总负责人,牵头协调营销辖区内系统性、行业性客户,并对辖内二级支行、分理处的行政管理和营销业绩负责。二级分行、分理处向事业部和事业分部(区支行)双线报告制度。

服务产品专业化。各事业部服务产品专业化,实现产品的批量开发,可获得规模效益,节约单位成本。例如,中小企业事业部在整合、优化传统信用社产品如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贷款等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主要研发创意产业贷款、“三旧”改造贷款、上市企业股权质押,拟上市企业优质企业股权抵押贷款、网上商城联保贷款、出租车经营权质押贷款、车贷、保函、物业贷款、设备抵押和按揭贷款、文化产业贷款、委托贷款、节能减排贷款、担保公司一日贷、市场摊位一日贷,推广联名卡、借贷合一卡、一卡通,同时大力研发存款产品,比如存贷保、存贷消费积分计划等。

服务流程专业化。事业部采取扁平化管理,改进业务组织架构和信贷管理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快捷、目标直接明确,有效避免时间损耗和信息损耗。泉州农商银行三大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授权经营”,赋予各事业部相对独立的经营自,包括业务规划、信贷制度制定、绩效考评、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事业部内部实行差异化授权经营。事业部总裁由总行分管行长兼任,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任常务副总裁,各事业分部总经理(区支行行长)可兼任副总裁。农商银行与各事业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经营目标、责权利和相关奖惩规则。

(三)实行“大风险”管理

泉州农商银行改变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资源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对各事业部实行权、责、利相匹配的资源授权和风险授权。有利于最高决策层摆脱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真正成为角儿机构和战略管理机构,同时促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业务自上而下垂直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五指成拳抗风险。

实行风险垂直管理制、风险经理派驻制和风险管理人员上岗资格认定制,落实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各事业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事业部及各经营单元风险管理岗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向其报告的同时,相应向三农金融部、中小企业部、个人金融部汇报。

健全各事业部内控机制,实施各事业部业务风险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建立经营单位授权停复牌制度和重大风险集体谈话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的正向激励和刚性约束机制,合理设定各事业部各类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对正常范围内的风险损失实行尽职免责,对超出容忍度的风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总行向各事业部派驻风险总监,由各事业部副总裁担任,负责监督、检查经营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指导、评价经营行风险管理工作,监测、报告经营行风险状况与风险事件,组织实施风险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工作等工作。

逐步建立基于风险收益的绩效考核体系。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综合各事业部考核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将收益与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各事业部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上,将存款、贷款、利润、费用、渠道建设等主要经营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经营单位,实现内涵式增长。

三、泉州农商银行成立三大事业部的意义

(一)三大事业部成立是重构泉州农商银行过程中的第一个大举措。泉州农商银行是对城区、泉港两家联社的重组,是在体制上、在边界上的重组,是对行政区域边界的重新调整划分,资源重新配置,优势互补互加。成立三大事业部,奠定了泉州农商银行办行、盈利的格局,奠定了泉州农商银行未来各有特色的服务模式,奠定了全员参与、分区而治、全面谋划的责任。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三农事业部、中小企业事业部和个人金融事业部坚持“一行一策、一行一个发展规划”,坚持“分而治之”、“分区而治”,实现集体转制,分别做细做实三农、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多样化、专业化、立体交叉经营。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9

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践尚短,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威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空间在减小,客户在流失,从而加大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是应对这些威胁的最佳途径。

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1.跨区域经营的区域选择情况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采取逐级跨越,由县跨越市、由市跨越省,实现跨区域经营。响应国家“三农”政策,重新审视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实力有限,市场竞争也比城市商业银行弱。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自身定位在乡镇地区或偏远的山区。实现跨区域发展经营模式可以采取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开设多个支行,实行股份制,吸引投资者或者兼并等措施。

2.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表现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初期多半是建立村镇银行,积累行业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后转战其他城市。例如,苏州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山东等地开设了一家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村镇银行旨在吸引当地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入股,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异地支行,由于村镇银行品牌相对单一,难以与村镇银行创始人联想在一起。因此,开设异地支行能够强化品牌效应,塑造积极形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有16家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异地支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另外两大途径为实行股份制以及对外兼并。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天津、武汉等地区银行合作入股。

3.跨区域经营遇到的问题

(1)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的现象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由于行政过度干预,致使经营策略难以落实。在异地支行的日常经营方面尤为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对下级村镇银行行政干预更为严重。于地方政府而言,保障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市政工程,难以离开银行资金的支撑,而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文件支持,故而行政干预在所难免。

(2)人才缺乏

人才是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银行开设异地支行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支援。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总行委派或者公开招聘而来。由于资金有限,总行不会将资金投入到闲置的人员上,因此,总行委派的都是少数的精英骨干,而公开招聘的人员培训到上岗耗时较长,难以适应本行环境。

(3)控险制度较差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时间尚短,银行的内控制度、控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上均不完善,信息系统加密技术不够先进,难以保障银行信息的安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泄漏商业机密事件以及风险案件频发。

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点建议

1.改进战略规划

跨区域经营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时,还伴随一定的风险。只有结合市场环境、银行内部实际经济能力考虑,制定出可行性战略规划。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当地市场,与固有的客户保持密切沟通,这也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储备充足的转型资金,从而夯实转型的基础。第三,应响应国家“三农”政策以及调整好自身的定位,做好跨区域的区域选择工作,立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的客户,保障战略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2.探索新的模式

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转型资金不充足,难以吸引投资者,由于资本实力不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探索新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第一,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与当地优秀的企业与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寻求合作机会,第二,扩大金融便利站的网点,提升覆盖率,使更多的人使用这一自助设备,从而节约经营资金。第三,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实行股份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再者,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预算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工作,进一步控制好跨区域经营的成本。

3.做好人才储备

农村商业银行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条件,银行专业人才培养耗时较长。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考虑积极吸纳人才,为日后的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不仅培养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4.完善控险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事先制定好风险管理措施、内控措施、规范化操作管理。第一,控制各项风险指标符合指定要求,储备充足的资金。第二,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先进严密的管理技术,防止商业机密泄漏。第三,农村商业银行应不定期培养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惩处措施,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制定出可行性经营方案,才能实现具有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从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1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的战略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以点促面,推动农村支付方式转型,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方式,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有效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促进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

二、总体目标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银行自助服务,开展银行自助设备“村村通”活动,培育健康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力争到年底前,实现ATM覆盖至所有乡镇(场、区),P0S机或固网支付终端覆盖至全县百人以上自然村,总量达3000部;金融机构全面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业务,拓展农村支付结算渠道。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领导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人行县支行,具体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分解下达工作任务,解决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依托县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以POS机、转账电话、居家银行、商易通等作为交易台,提高农村自助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拓展自助设备使用功能,使其具备小额取现,小额临时存放、小额汇款等功能。

(三)加强配套支持服务。县财政、工商、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场、区)要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自助设备商户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金融服务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提高金融机构和商户的积极性,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11

一、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首先,电子支付就是客户与银行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根据支付渠道不同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展电子支付业务,能够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人力、营销以及网点建设等成本,能够有效稳定客户群、提升储户价值、增强银行竞争力。

其次,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信部的《2012年全国通信业运行状况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电信业大力推进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宽带方面,全年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9万个,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年初的84%提高到87.9%。自然村通电话方面,全年新增1.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从年初的94.7%提高到95.2%。移动电话方面,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215.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9.0部/百人。2012年,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农村网民数净增0.2亿人,达到1.5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比上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努力,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仍然不足,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仍存在许多现实性困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服务设施少。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支付业务少,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严重不足,ATM、POS机等受理终端少,乡镇以下还存在很多金融服务盲区。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的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量及农民承受价格能力低,导致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机构增加农村县域尤其是乡镇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实际,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推进电子支付渠道建设,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电子支付业务的推广,改变了客户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间对业务拓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填补了村镇农民的金融需求缺口。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70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563万亿元,占比约80.3%,同比增长34%;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138.1万亿元,占比约19.7%,同比增长45%。此外, 2011年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66.9%,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

二、加快电子支付渠道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银行卡,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银行卡市场,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一是要简化银行卡申领流程、方便客户办理。例如建设银行借助网点预审批系统为客户办卡,客户可足不出户,在建行门户网站轻松实现信用卡网上申请。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拓展基于银行卡业务的新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等项目,扩大银行卡客户群体和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三是要制定灵活的发卡优惠政策,发卡时要考虑到农村客户对费用的承受力和敏感度,在银行卡工本费和使用年费上给予减免优惠。

农商银行支行工作总结篇12

(二)中国农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三驾支农“马车”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在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2. 农业融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农业发展。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善,农民贷款极其困难,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贷款成本较高,不适合小额贷款的农户;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利益最大化驱使,贷款也多流向中小企业。当年扎根农村的农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2000年到2002年期间在百县退出和撤并的金融机构共478个,占金融机构总数的25.6%;2002年百县农业银行净增存款116.48亿元,净增贷款30.31亿元,只占前者的26.02,净增农业贷款3.37亿元,不足农业银行净增存款的3%,仅占净增贷款总额的11.11%,农村已经成为农业银行吸收资金而不是投放资金的阵地。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建行、中行等也大举撤出农村市场。2000年以来,所调查的百县中,共减少了工、建、中等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487个,占其总数的23%,并且这些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惜贷现象严重。2002年,百县三大国有银行当年净增贷款仅占净增存款的9.7%。净增农业贷款仅占净增存款的0.6%。其次,由于各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业贷款领域,农业贷款基本上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多源于吸收存款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本身存款规模及金融服务水平的限制,支农方面也难有作为。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支农再贷款不得延期,不允许跨年度使用。而农业生产周期长,支农再贷款期限不合理,难以满足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的资金需求。再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只是在粮、棉、油等商品流通过程发放贷款,且贷款对象为国有企业,在农业贷款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只是在农产品收购力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对整个农业,农民的政策性金融作用。因此,种种情况势必造成了农业融资渠道单一和投入资金的缺乏。

二、国外农业投融资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也大致如此。经济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大都制定优惠保护政策,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仅注重提高政府预算中对农业的投资,而且还不断增加支农的信贷规模。其农业投资的明显特点是财政、信贷等资金在整个农业投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配套投入,分别不同的项目性质和用途进行使用与管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充足、稳定的投入和优惠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我国农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的构想

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之相对应资金投放与融通的要求出发,要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转换其运行机制,首先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取向来建立其架构。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农业的经验,我们在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农业投资基金,尝试为农业的发展赢取更多的资金来源。

(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改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结构,大力建设农村基本设施。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对于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加之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投入结构的不甚合理,使得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首先,调整财政支农结构,确定支农资金的具体投向。我们尝试将支农资金具体投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诸如农村电网,网络通信、道路、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进步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层次为发展地方特色的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建设的投入:第三个层次为为发展小城镇商业以及为城镇化而建立的各种市场进行的各项投入。我们在农业投入资金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依据上面提到的三个层次,由重到轻按比例分配。同时,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同层次,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支出范围。对于外溢性强、覆盖全国范围的基础设施,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对于受益范围有限,与本区域内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基础设施,可由地方财政以及农村社区组织、各种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或农民提供。其次,稳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提供力度。根据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质性特征,应明确财政支农的指导思想,转变财政支农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农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总量的稳定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改善我国农业相对薄弱的状况,切实的提高农民收入。

(二)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仅形成农业资金的健康回流,而且要打破城乡金融界限,形成良性互动。

1. 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在特殊制度安排下的一种特别的金融机构,国家希望它能够借鉴西方国家的合作金融制度,成为中国广大农民的互助性金融组织,但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真正的合作制。同时,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遗留的不良资产、保值储蓄的贴补支出以及合作基金会带进的不良资产,使得农信社这个巨人顽疾缠身。此外,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明晰、历史包袱过重、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直接造成了整个系统高达86%的大面积亏损。根据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总体要求,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重点,因地制宜,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一是要实行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国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解决保值补贴等问题,中央银行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增强其发展后劲。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信用社历史负担,给予扶持,帮助和解决。二是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完善小额信贷机制,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三是根据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不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2.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要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把农发行办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融资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首先要优化农发行服务功能,拓展农发行信贷支农领域。以稳定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收入为目的,开办专项农业贷款,逐步增加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贷款、机械化生产设施贷款、农业结构调整贷款、与环境保护有益的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土地改良类贷款、特色农业贷款。其次强化农发行的调控功能,发放储备贷款和仓储设施建设贷款,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等储备体系建设。再次发挥农发行诱导功能,扩大金融支农效益。通过对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基础设施及综合开发项目的先期信贷投入,提高商业性金融参与农村投资的力度。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渗透,间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为商业银行担保,对农村信用社控股,提供合理资金,帮助降低风险,增强流动性,以鼓励它们支农的积极性。直接办理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引导商业性保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最后增强农发行的筹资功能,改善农村资金投入缺口。通过发行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要求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按各自业务量的一定比例购买。通过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实现筹资,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世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