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0:27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篇1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

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篇2

二、建筑艺术道理的显现方式

建筑艺术道理是什么?建筑艺术道理如何发生?虽然我们只能从作品的外在形式追问建筑艺术道理的问题,不过为了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更加清楚问题中的内容,则必须先澄清建筑作品中艺术道理的生成与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若能选择某一种无内容性、无叙述性的艺术作品来探究,自然就清楚明白。建筑物总是极其静默地座落在土地上,既不以人们熟知的符号表述内容,也不描述任何影像,因此我们以一栋想象中的寺院为例来尝试分析前述命题。通常,寺院置身于山中,也有藏身于巷底,不管身处何处都能表现出其包含着神祇的形象与涵义,信徒们通过中国式龙柱、石狮、雕像、牌楼、山墙与钟楼,和膜拜祈祷被神召唤、感动和获得启示。建筑所呈现的相貌加上膜拜,轻易地就让神的形象或意旨深刻地进入信徒们的心灵,人与神就这样真正而实在地接触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寺院的建筑形体与空间里,我们较能直接感应到神的存在。这个膜拜神的场所,就因此成为神圣的领域。当信徒们进入到寺院,神就在寺院中现身。神的现身,并不是单纯地通过神像才现身,而是通过寺院自身的一切(建筑物、器物、神像、仪式、经文、神乐、……)对一个人进行了启示的作用,让这个人产生了神圣领域的勾勒与扩展,然后集中投射在神的形象、意旨上而使神现身。由此看来寺院及其所构成的神圣领域,并不是处于漂浮不定、时有时无的不确定性之中,而是确确实实真正存在,无时无刻不常在。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属于人类的诞生、死亡、灾祸、福祉、道德、堕落、伦理、违常等构成人类命运的种种形态就从而产生。就这样我们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看到属于某个人的民族性与历史性一起构成的世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

三、建筑中艺术世界的显出

建筑艺术篇3

装饰运动于3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它在美国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舞台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饰绘画等各个方面,比在法国要壮阔得多,并且还形成了地方风格,即30年代在洛杉矶形成的好莱坞风格,更多地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古典装饰风格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又影响到世界各地”(王受之《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有的碉楼与侨村建筑就是华侨请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师设计好后将图纸带回国内,因而受到西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数量虽多,在外形上无一雷同,而且建筑细节处理也异彩纷呈,加上大量的欧洲建筑元素与装饰风格渗透其中,使得每一座都独具艺术风采。

侨村大部分建筑叫“庐”或“别墅”,也有的叫“洋楼”。庐与别墅或洋楼没有碉楼的高大巍峨,相对要隐蔽些,大多3至4层,非常坚固,在建筑艺术上也各有特色,并不雷同。庐主要是主人生活的居所,空间分割相比碉楼要宽大,而且通风向阳,但并不具备防御的功能。每个侨村,基本既有庐,又有碉楼,与周边环境构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如开平塘口的自力村碉楼群,台山斗山的浮月村洋楼群。碉楼与侨村的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楼顶装饰艺术非常考究,它囊括了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巴洛克)样式与元素,还有维多利亚以及伊斯兰式风格的标识,比较突出的是开平碉楼。类似欧洲城堡与教堂式样的楼顶有:岘冈锦江里的升峰楼、塘口敦睦村的普安楼、塘口仲和村的迪光楼。采用拜占庭式和伊斯兰式尖拱等建筑样式的楼顶有:岘冈南兴里的庐群、百合均和村惠安居庐等。碉楼楼体造型的装饰艺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穿插构成形体节奏感的图式。锦江里的瑞石楼顶部构造就是由一圈精巧的小型罗马廊柱,围合成方体,形成了一个极具装饰感的面,在四个角落,均衡有序地安置着四个小圆体,中心有一方形托举着一个多边形,再叠加一个半圆形的帽子似的造型,以小圆点结束。这种典型的欧式建筑元素与东方均衡构图相结合的设计别具特色,加之空体圆镜似的山花墙体设计,如一面镜子映照着远山与田园,营造出空间透叠的层次,成为五邑碉楼设计中较为突出的一座。比照一下经典佛罗伦萨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设计,我们不难窥见局部借鉴的影子。如塘口寸心里的静观楼,顶部设计古典、深邃而神秘。塘口仲和村的迪光楼,外形酷似古城堡,欧式的窗户以及楼的顶部拱圈和柱廊穿插有致,由众多小圆体组成。碉楼建筑造型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显示了建造者的智慧。塘口的月波楼、冈村的仲美楼,顶部是由方形与拱券的设计符号组合,月波楼在楼角还做了一个45度的旋转,显得别致大方。在许多碉楼与庐的顶端都有罗马式的廊柱和拱券,廊柱高大浑圆,有的圆柱上还刻着一道道凹槽,类似希腊神庙的石柱,但这些圆柱并不是由石头雕刻的,而是由当时的水泥制成,显示出材料美的痕迹。碉楼的柱头上会出现西式的浮雕,狄海风采楼的柱头装饰就有洛可可装饰的痕迹,还有赤坎同兴里的庐,楼顶一层也有罗马大柱构成的回廊,非常壮观。碉楼与庐的楼顶装饰艺术,构成了五邑侨乡建筑最有魅力之处。亭也是楼顶最为引人瞩目之处,庐一般只有山花而没有亭,也有少数例外,赤坎同兴里、蓝兴村的庐,还有开平蚬冈南兴里的庐群,台山浮月村的洋楼,就有亭矗立顶部。中国人很少在楼顶筑亭,苏州园林的亭通常建在小山或水边,亭的顶部都是由木梁和瓦片构成。而五邑碉楼与庐楼顶的亭,基本是用水泥浇铸的一个整体,顶部也是水泥构建的圆型或方形的穹顶,是西式的亭,有的亭顶部还有十字架,迥异于中国传统的亭。有的亭很大,占据整个碉楼或庐的顶部,如台山浮月村个别洋楼的亭。也有的很小,在楼顶的中心位置,不过都很坚固。五邑地区毗邻南海,常有台风掠过,这种亭不怕风吹,既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作用。

山花是碉楼与庐最华美的地方,它大都矗立于一座碉楼或庐楼顶正面顶层栏板或屋顶最突出的中心部位,大都呈“凸”字型、三角造型,还有方形或圆拱形造型,也有个别的是空心的门框造型,如塘口东升村的庐,就是一个拱形门框式的空心山花。山花不仅造型优雅,而且精雕细刻着各种各样的纹饰图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通常山花的图案用多层的线脚、巴洛克式的涡卷、卷草花纹做装饰,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也有的山花是中国式的如意、祥云纹饰,簇拥着用灰雕手法镌刻的碉楼门匾,门匾都是用中国书法写的楼名,然后用灰雕塑成,有立体感。诸如瑞石楼、铭石楼、濂石居庐、鹏安居庐、和安别墅等,大都以建楼的主人名字命名,反映出碉楼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精美的山花纹饰和门匾上的中国书法非常显赫壮观,构成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内蕴。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的庐或洋楼,门窗也是有区别的。碉楼主要是为了防御,门大都是铁皮做的,较少装饰。而庐或洋楼则是居住的楼,门多为木制,有的木材相当珍贵,上面雕刻着各种纹饰与图案。但碉楼与庐或洋楼的门楣却都是十分考究的,大都有外加的西式壁柱,有方型也有圆形。如荻海的风采楼,门的两边是两根罗马式的圆形壁柱,柱头雕刻精美,上面是三角形的门楣,由多层的线条和装饰花纹构成,呈现一种古典的美。大多数碉楼与庐或洋楼的门楣饰以灰塑,题材为珍贵传统的祥瑞动物与鸟兽,也有蝙蝠、石榴、金钱等图案,也有西方的卷草、涡卷、璎珞、花卉和几何图案。有的碉楼与庐在门楣上还绘有彩画,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外,有的还有轮船、高楼或碉楼以及侨村的景物,暗喻华侨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不管这些门楣形式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大门两边都有灰塑、木刻或手写的书法对联,对联的联语往往与该村落的碉楼及环境有关,这些书法与西式的壁柱,共同构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装饰,使这些碉楼或侨村建筑门楣熠熠生辉。

五邑碉楼与庐对窗户的装饰也是非常考究的,碉楼虽然是起防御用的,一般安装铁质的窗门与窗棂,但碉楼的窗多有装饰窗楣。用灰雕做成的窗楣有圆弧形与三角形,间以水果、花草、鸟兽等各种传统吉祥纹饰,也有向日葵、百合花等国外新式纹样与图案,将碉楼单调的下半部建筑点缀得非常动人,如一只只灵动的眼,传递着碉楼的神韵。庐与洋楼的窗的造型则更为疏密有致,绝大多数除了更为精美的窗楣外还有窗裙。窗裙在窗的下部,窗裙的图案几乎都是西方图案,有涡卷、绶带、璎珞以及旗帜的纹样,与窗楣构成一种呼应关系,具有较强的装饰意义。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各种元素熔于一炉,尤其是它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深思与启迪。在建筑艺术逐渐走向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学习外来建筑的长处,但同时又不失我们自己优秀的建筑传统,民国时期的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本文作者:朱蕙 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

建筑艺术篇4

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从流派上来分类,就更多了,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有历史主义、野性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有机建筑、高度技术等等不胜枚举的流派。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二)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篇5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是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1 建筑表现形式

1.1 出现了一种既无规律又无标准的纷乱局面。如何美?何为美?在中、西方传统建筑的美学体现中,提出: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高潮和设计的序列的观点,这也附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1.2 在科技进步的与社会发展的当下,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很大程度上建筑只是一堆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产品,此时,建筑与我们人类本身的矛盾显得尤为冲突,对于设计者也有了新的要求与考验,克服建筑与经济、文化、人口、以及能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打造建筑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

2 材料与质感

2.1 质感是建筑物呈现出来的感性效果,这种感性效果其本质是暗含了它的各项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1]。建筑物所反映的质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准则。

2.2我们常常以这样的对比来描述质感“生硬或熟软、粗糙或细腻、坚实或疏松、”这种描述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其中涵盖了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抛光度、密实率等指标,感性思维实际上是立足于理性思维的,它在人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好比有一个“定量”的分析,之后给出“定性”的结果――感性思维。

2.3 建筑材料是多种多样的,钢筋、混凝土、砖、石等,这些材料常被覆盖于其他建筑材料之下的,但是它们作为承重结构材料所表达的质感是真实存在且至关重要的,它表现出建筑的真实性。新科技不断创造出新的建筑材料,这种新的变化层出不穷,这里主要谈它的形成。

2.4建筑所透露的表达效果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与色彩的搭配,它与建筑形成的色彩关系尤为密切,是建筑材料所形成建筑物的质比。

2.5质感的审美表现就是通过这一思维模式的实现,没有这一思维模式的唯心思维是荒谬的,不存在的。对于建筑它甚至没有存在性。

2.6通过材料色彩本身特质来营造整体质感,给人以视觉冲击,细部质感主要材料本身特性去表现有细部之间的拼凑关系,结构之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纵深距离,存在关系来营造空间上的质感。

2.7色彩同样具有质感。对于建筑,有的放矢的运用颜色是至关重要的。色彩同样可以创造纵深感,巧妙地拿捏颜色从视觉上“创造”质感。如何做到色彩的搭配与空间质感的营造须要设计师做敏锐的把握色彩的表达意象[2]、人的视觉感受等各方面的效应。

3 结构与力学

3.1 建筑物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结构,结构不仅要满足建筑本应具有的物理实际作用,或承重或装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考虑它的美观与否,其本质就是建筑力与美的结合。

3.2自然界中,有许多堪称绝妙的天然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骨骼禽鸟的蛋壳、蜂巢、昆虫的甲壳等等,无不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它们具有绝好的强度与刚度,这不仅仅与材料有关,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造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也出现了许多仿生型建筑。悉尼歌剧院、鸟巢、国家大剧院、里昂国际机场等。建筑在造型上与性能上实现了与生物的高度模仿,事实上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3无论从古至今,还是从东方到西方,建筑的结构都没有脱离其本质,这是结构最原始的功能,它的存在性不言而喻,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中西建材文化差异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结构上的区别。

3.4 中国传统建筑构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常见的木架结构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中国传统建筑从下到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基座,屋身,屋顶。屋顶是中国古建筑中最显眼、最优美、最富有特色的结构部分,由于材料是木材,使得顶部叠加的结构繁多复杂,也使得屋顶结构在整个房屋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我国宋代建筑学者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中有“壕寨制度”,是说基础城寨做法;“石作制度”是说石材结构与雕饰;尤为提到“大木作制度”是讲木构架之法;柱、梁、枋、额、斗拱、椽、_。还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扇。“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可谓层出不穷,而现代建筑由于高度、材料、新造型、经济以及人们的需求,颠覆了以往木结构特色。

3.5 再来谈谈力学,即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构是力学性能最主要的载体,力学性能脱离结构是不存在的,而装饰结构、非承重结构则在整体没有实际的力学效果,然而结构的美观从理论上是力学性能完美表达的结果,这一点在实际当中也得到证明,体现了建筑的理性艺术思想[3]。

4 局部到整体

4.1建筑物的体现,显得尤为的突出。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关系是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重要指标。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十分紧凑,我们在观察建筑物时遵循了由远及近,由全局鸟瞰到局部审视的顺序,这种审美逻辑也恰恰与我们的规划设计相吻合,在设计中我们先要从全局出发,构建它的轮廓主线,既有一个表现的“形状”。它是建筑物的系统背景。它的整体(全局)即为建筑的造型是建筑物的中心思想。局部是为全局服务的,它源于局部,高于局部。

4.2整体与局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但局部必须依靠整体。离开了整体,局部就毫无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同时,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或逻辑联系的组合。

4.3 在设计中就要求设计师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西方传统建筑美学中提到的韵律,高潮,和设计的序列,既不突兀,也不平淡;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建筑物的风格,表达的主题等等。

4.4 综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都要全面统筹,系统联系。城市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等问题,须前瞻考虑,使之纳入城市规划规范化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物是其思想艺术的空间表现,以其稳定、富有质感的存在,从其根本上说它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建筑理论来自于实践,人类对建筑的价值观体现为它的艺术性。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文化,建筑也随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复编著.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8-1.

建筑艺术篇6

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人们的审美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其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艺术与技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通过完美的结合,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系概述

技术与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的研究课题,很多人都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就二者究竟是抗争还是融合进行讨论,但是终无定论。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建筑本身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会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物必须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大众的眼光为标准去实现建筑功能。建筑艺术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建筑技术,而且往往是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

建筑往往会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从侧面说明了建筑艺术对建筑技术有推动作用。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建筑技术外,还有政治、宗教、文化、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特别是某种建筑思潮对一定时期的建筑的影响。正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才使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出现五彩缤纷的建筑艺术形象。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多重属性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

二、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能否协调与统一,和谐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1.树立全新的建筑艺术形象,提高建筑技术

不同时代,不同建筑技术,不同建筑艺术形象。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实用性、享受性、外观的各种形态的追求,建筑师们不断尝试新的努力与探索。希望通过尝试建筑物的技术与其艺术达到协调。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风气、人们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建筑的发展当然也有重大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发达,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的审美观较之前的朝代有了巨大的发展,所以当时的建筑物人们审美为前提来建造。在人们普遍的需求下,建筑技术就得提升。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仅要有实用性,而且还要具有观感。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加强技术的监控,以保证建筑物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协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成为都市人的首选,因为清水混凝±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浇注成型.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优美,建筑完成以后只要在混凝土表面刷上保护剂,不需要添加其他任何的修饰。就可以直接以浇注成型的混凝土表面作为装饰面。外观看上去自然大方。这样的施丁技术符合现代人的追求,所以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并且大量运用于建筑建造,相对的,建筑技术就得到很大的完善。

2.加强建筑技术研究,促进建筑艺术升华

建筑物造成就离不开技术支持,技术是建筑成为可能的有利保障。没有技术的支持就谈不上艺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房屋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屋以及木梁柱式结构形成的水面“湖居”。当时的建筑技术主要为打石砌石和砍树架梁。奴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建筑技术获得进步,罗马人开始使用石材、天然混凝土、建成较大跨度、宽敞空间的建筑。建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艺术发展。在建筑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技术相对成熟,才能要求艺术的存在。我国清朝时期,建筑技术成熟,所修建的皇宫气势宏伟,赋予美感,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因为清朝的建筑师总结之前的经验,建筑技术更为丰富,更为先进。

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建筑艺术篇7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技术与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更加密切,但自古以来,艺术与技术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特别是随着社会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更加激烈,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有更加明显的展现。文章通过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联性的分析,旨在于探讨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措施,望能够为建筑领域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概念

1)建筑技术

何为建筑技术?一般来说,建筑技术是指建筑领域各环节,各层面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所有使用工艺技术的统称。建筑技术涉及到了非常多个方面的知识,自整体规划到施工工艺,包括建筑设计技术,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给排水技术,建筑暖通技术,建筑电气技术等多个专业,是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载体。

2)建筑艺术

何为建筑艺术?当前我们认为,建筑艺术是指从美学一般规律与概念的角度入手,把握建筑艺术在艺术层面上独特的语言形式,赋予建筑形象美感,突出建筑形象的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同时也是彰显建筑形象时代感与民族性的重要途径。根据建筑形象的功能特点以及美学特征,可以将建筑形象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形象所对应的美学价值有所不同。新时代背景下,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艺术转型,新时期的建筑艺术更多的倾向于将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同时将空间延续性与环境特定性合成起来,艺术内涵更加的丰富。

2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1)建筑艺术的发展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建筑技术是指建筑行业领域内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产品而言,要求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从建筑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在建筑行业取得发展与进步时,多伴随着新型材料,新型技术,新型设备,以及新型工艺的产生。换句话来说,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两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建筑艺术的发展是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而延伸的。

根据建筑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建筑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艺术发展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甚至还可能对实际工程的技术应用造成不良影响。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建筑技术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已经具备了改变石拱结构形式的能力,但受制于传统形式的限制加上大众的认同感较低,因此最终设计方案仅在底部增加铁拱结构,并无实际意义。

2)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美感实现的前提

建筑艺术是对时代美学发展的记录与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多系统以及综合性特征,是人类物质层面发展基础之上,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物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在时展,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过程当中,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许多城市在建筑发展中均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在打造外形优美的建筑产品同时还需要使其具备环境友好型的特征。

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建筑技术以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环境地域等均会对建筑艺术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特别是建筑思潮,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向。以上多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建筑艺术能够以一种独创性的理念以及颠覆性的观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建筑技术可以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美感实现的前提条件,更是建筑艺术发展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协调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几点对策

1)深化建筑艺术同时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发展走向会在无形之中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产生影响。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层面内容更加丰富,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要求不再单单局限于实用性方面,同时还需要关注艺术美感的体现。故而,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强化建筑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式,使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中普遍选择一次浇筑成型清水混凝土工艺展开施工。在这种工艺方案下,浇筑混凝土表面平整且光滑,色泽分布均匀,外观简洁大方,施工作业完成后仅需要在浇筑混凝土表面涂抹保护剂,省去了传统操作中比较繁琐的修饰环节,而后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能够作为装饰面使用。根据实际使用经验来看,由于这种建筑技术非常符合当前大众对建筑技术实用性以及艺术美感的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建筑,对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加强建筑技术同时推动建筑艺术

一个建筑产品的建造、成型必须依赖于建筑技术的合理应用。即没有建筑产品的成型能够脱离对建筑技术的应用而存在。从建筑史的发展角度上来看,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上述案例都充分反应了在时代背景下,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现状对建筑艺术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3)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需要同时向着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史发展过程当中,技术学科与艺术学科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各个时代背景下,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将对建筑工程自身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角度上来看,为了能够促进建筑领域的长期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对建筑艺术学科的关注度,强调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工程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避免建筑形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不积极的影响。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点下,建筑技术需要被视作是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性化方法,从而突出建筑艺术美感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建筑领域各学科发展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建筑形象的构成离不开对建筑技术的应用,而建筑技术的应用也正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深化提供了支持。新时期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两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性,无法同步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深化建筑艺术同时提升建筑技术,加强建筑技术同时推动建筑艺术,以及同时向着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这些手段,来实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巍巍,刘松茯.建筑技术属性的拓展――从原生态技术到艺术技术[J].华中建筑,2007,25(1):148-150.

[2] 张蔚."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J].华中建筑,2010,28(12):134-136.

建筑艺术篇8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原来系统的机械或工业工艺或技术,并逐渐演变成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是技术与艺术。最早的技术含义的演变过程中,也逐渐演变出审美意义。但在此之前,该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建筑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技术也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的东西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形式。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施工技术的发展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手工技术,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阶段,现在为核心的高科技阶段并向前发展。三次科学和技术革命产生出相应的建筑技术的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在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一场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一)手动技术阶段。木结构技术,由穴居与在巢为主,然后建造房屋,根据人的经验所建造。第一个所谓的住房树木搭成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屏蔽风的冷祛。这只能意味着该建筑的原型期间,筑巢穴居成简单的人工结构,表明原始人类智慧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人类最早的施工技术。

(二)工业化时期。施工工艺以手工为主的技术阶段,谁也几乎不能将熟练的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和其他角色的工匠。工业革命后期,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在此期间,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工程上,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对美的追求,而更注重实际问题的科学和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显出艺术的平庸,追求现代主义的形式和技术,而忽略了人类的起源时期的建筑研究。

(三)飞跃期。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人类迎来一个新时代的数字技术,施工工艺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二、建筑技术属性

(一)本质属性。建筑技术包含了很多知识,如施工过程中,结构设计。使用状态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力和物力,在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从手工、半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机械化施工建造。完成建设的施工技术离不开全球共同的建筑施工技术,需要超高水平才能完成。

(二)自然属性。建设经常出现在每一个建筑论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筑像生长在地面上,与大自然亲密相互映衬的背景下,生态建设技术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生态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反映了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并自然地反映在建设中,并最终努力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深层链接。

(三)艺术属性。按照美国的法律,建筑艺术中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的使用,建筑形象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与现代性。以科技为建筑创意的表达方式,塑造的创意与建筑和艺术之间紧密相连。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具有独立的建筑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上,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做了艺术处理。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他是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品。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斗拱、柱、梁等,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把握的方向和标准的建筑美学,创造一个公众认可的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之美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空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创造各种空间,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建筑工程,转换的空间位置是最迷人,最令人兴奋的。巧妙利用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不同房间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在广场上的各种收入分配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2.规定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的比率,在施工的比例长宽高,凹部和凸的比例,和虚构和真实的人的视觉图像的比率可以得到改善。这些都直接影响建筑之美。

3.均衡:主要是指在组合物中的建筑物的对称性,建筑物包括从顶部到底部,左、右、前部和后部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的最常见的方式是实现在轴线的左、右对称。由于大部分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在北京的紫禁城,艾菲尔铁塔(EiffelTower),在普通的建筑中,除了部分居民。北京故宫建筑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均衡对称,每栋楼的中轴线,从南到北,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从南到北。

4.物理层:是指一般的建筑轮廓、线条、结构紧凑,空间和实体通过不同的组合,突出一个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颜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难忘的印象。

5.实现一种和谐的美感和性质:最重要的建筑之美,美在自然。单独看起来不错,和其他建筑物一比较,会出现“王顾左右而言他”,往往成为遗憾的作品。例如,在许多重要的地方,在北京街头的许多建筑对周围环境看起来不错,但是,它显得不协调。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的和谐,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艺术的挑战。建筑与艺术有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建设初期,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从寒冷的避难和逃生的野兽的侵袭,没有考虑什么艺术特色的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之美,体现了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是由美国以外的建筑艺术之美。“美”是创造的最终要求。“联合国”将不是唯一的主宰,面对建筑本身,也有关一个城市的市容。他可以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层次,它也可以表明这个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和城市的生命力,向市民和游客展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建筑技术对艺术的作用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以增加建筑设计美观的支架、屋顶翘角飞檐,同时还饰有动物图案,因此,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无疑是一个技术问题。具体的技术运用,它完美地体现了简单的建筑理念,体现出庄严的美,然而反过来对建筑技术发出了更大的挑战。艺术总是需要一个技术挑战、技术进步、不断地响应这一挑战,并支持和体现艺术之美。如1851年在英国的国际展览会,通过将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厅内,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被称为“水晶宫”建筑成为杰作,战胜了最先进的技术挑战。因此,一个新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的作品,“水晶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通过这种计算机载体的设计,“水晶宫”的出现,无疑是产品的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人们想出了一个艺术的标准和技术的结合,以满足技术继续进展的情况,以便创造出不朽的作品,但是,后来建造的蓬皮杜文化中心面临艺术的最高阶段技术挑战。可以说,这是现代艺术的新生儿,也可以说,该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该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成熟应用。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内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电影、文学、音乐、舞蹈、在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杰作。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室内设计、装修、设备、展品及其他新颖,独特,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很独特,别致,颇具现代感的魅力,是现代巴黎的象征。蓬皮杜文化中心恰恰是克服了技术问题。

上面提到的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出艺术向技术发出了挑战,技术的进步对艺术也产生很大变化。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会影响到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艺术也不能独立于技术之外,他们之间应该达到一个互溶,应该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技术与艺术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他们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使建筑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到大自然中。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篇9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一、设计作为一种有旨趣的艺术

一切艺术都追求美,但是,“美并不是艺术的对象,而是艺术自身的肌肤和血肉,是它自身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艺术与美的显现奠定了崭新的基础。设计艺术也是如此。作为一种造物活动,设计(Design)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创作活动,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过程和达到目标产生的结果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设计”主要指狭义的涵义,即指相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语境,尤其是与美术和艺术造型独特地相关。

人类的造物活动由来已久,并与人类的艺术创造密切相关。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分不开,也常常在远古艺术中得到表征。就语义而言,设计指意欲、设想和计划,指人在从事创造活动之前的主观谋划过程。设计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实际功用的器具或物品。因此,设计是有目的、有预见的艺术活动。人在设计活动中,已有了未来创造活动和所造器物的大致构想或蓝图。在很大程度上,设计的旨归规定了设计活动。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设计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工艺用品,也就是说,如果设计艺术的产品有目的的话,那么,此目的既不是外在的,如日常用品;也不是内在的,如宗教中的信物。也即,作品是自身的目的;或者说,作品自身就是目的。同时,由于要涉及到功用,设计必须合乎机理,是一个合规律的创制活动。合规律就是要合乎事物自身的机理,无论就方法而言,还是针对质料来说。否则,设计品就实现不了其功用目标。正因为如此,而对审美对象来说,美的要素则是规定性的,这正是它与技术对象的区别。设计艺术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纯粹艺术。

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设计艺术,早已超越了康德关于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思想。在设计活动中,实现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般认为,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旨归。但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仅仅从手段―目的却不能提示设计活动的本性。规律主要指涉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揭示倒不是恰当的。

二、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对于中国建筑艺术家来说,应把创造既有时代性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中国建筑文化,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一方面要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作品。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大都采用木质材料。这种不同于阴冷的石头的材料,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诚然,密斯在建筑上的成就与贡献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他受到本世纪中期社会经历的局限,过多地强调了理性的秩序,以致影响了大量的现代派建筑趋向单调的语法形式。其次是在晚期由于一味追求永恒抽象的形式,使现代派建筑失去了象征的符号,缺乏传统的联想来表达建筑的精神意义。再次是轻视环境的特性,往往以普遍性来代替特殊性,因而缺乏生动活泼的艺术意境。所有这些极端的建筑观点终于导致了后来建筑界的争议和受到抨击。

三、建筑艺术和谐的比例

结构的精美、施工的完美,结合建筑自身的内在美,这便是密斯.凡德罗建筑的特征。选择一种结构是自由的,但是一旦选定了,它的自由度只能在它的限度范围之内了。密斯.凡德罗表达他的手艺的方法就是细部处理,同时这些细部又表达了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不能象结构的精确与施工的完美那样容易被认识。在密斯作品中,实现美的要求正是他的目标。在空间概念和细部装饰之外,匀称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希腊古典建筑之所以成为典范正是它各部分构件比例的匀称与组合的和谐。19世纪时曾有许多人为了发现古希腊建筑美学的秘密而测绘了大量的建筑遗物,但是遗憾的是并未能找到美的公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曾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他说:“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个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成。”他认为“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是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统一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本身必须有各个部分的精神和力量,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相互冲突与不一致,就会破坏和谐。”

密斯.凡德罗的结构精确与施工的完美的特点都是在建筑的细部与整体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特点的目标就是美的原则,而美的原则又是寓于各个部件与细部的比例之中的。他巧妙的掌握了和谐的比例,使的结构构件已升华为建筑艺术。

四、设计中的技术和艺术

建筑艺术篇10

节能、降耗、能源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首位,节能是建筑、乃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空调日益普及,建筑能耗中夏季空调的能耗占着重要部分。炎热的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的热量,是造成室内过热或增加空调制冷负荷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筑遮阳是夏季隔热最有效的措施。对减少空调能耗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筑遮阳的基本形式

1.固定遮阳

(1)水平式:水平式遮阳板适宜于遮挡从窗顶上面射来的太阳,如图1所示。

(2)垂直式:适宜遮挡从窗侧面射来的阳光,有利于遮挡太阳高度角较低的阳光。因此多用于低纬度地区的北向或接近北向的窗户,如图2所示。

(3)综合式:是将水平和垂直两式综合起来的遮阳形式,同时遮挡从顶部和侧部的阳光。如图3所示。

(4)挡板式:这种遮阳特别利于遮挡平射过来的阳光,如图4所示。

2.活动遮阳

(1)遮阳篷:遮阳篷的材料常常是织物或者铝合金,遮阳效果因其安装方式、材料和颜色而有所不同。如今专业生的遮阳篷一般都能调节角度,以遮挡不同高度角的阳光。它还为墙壁遮挡了太阳辐射,有利于室内过热。

(2)遮阳纱幕:遮阳纱幕在安装上与防虫纱窗类似,紧贴着窗户外侧。纱幕的材料主要是玻璃纤维,耐火防腐,坚固耐久,纱幕的稀疏度是决定有多少光线能够穿过纱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稀疏度为14%,即阻挡了86%的太阳辐射。

(3)遮阳百叶:安装在窗户外侧的百叶适用于对隔热和防护要求较高的场合,有卷帘、折叠、平开、推拉等开启方式。它们不仅在夏季遮阳,在冬季还对窗户起到作用,如避免寒风侵袭。金属百叶片还可设计成包裹有玻璃棉或其他保温材料的复合结构,提供保温隔热性能。另外,质地坚固的百叶窗,还可以替代防盗网,成为集遮阳、防护、保温、防盗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百叶窗。

3.绿化遮阳

利用落叶乔木,象悬铃木、白扬、槐、桉等,以及藤架等。不仅遮阳效果较,且可以点缀和美化环境,而且随着季节之变化在不需要遮阳时即落叶,但是多适用于低、多层建筑。

二、建筑遮阳的现状

通过对南昌市建筑现状的调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由于经济因素,以及对遮阳认识的不到位,造成目前遮阳的存在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办公类建筑,夏季降低室内温度、改变室内热舒适度的,大多是靠空调,而建筑本身没有进行合理处理――遮阳设计,如图5所示。

2.对于进行了遮阳处理的,是把建筑造型设计与遮阳这一物理功能分开考虑,先作造型,遮阳设施由用户自己解决,各家各户的遮阳方法五花八门,材料东拼西凑,立面上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建筑艺术性荡然无存,如图6所示。

3.由用户缺乏必要的建筑物理知识,用户做的遮阳设施往往不合理,达不到应有效果。最好的例子是南昌的住宅北向采光口大量采用了水平遮阳。而实际上由于在夏季当太阳照到北立面时,太阳高度角已经很低,水平遮阳已经效果不大。

4.大都采用PVC遮阳篷,这种材料宜老化,抗腐蚀能力差,而长沙、武汉、上海等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是中国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地区,PVC遮阳篷的使用寿命值得研究,如图7所示。

造成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是设计者认为各种形式的遮阳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二是遮阳对夏季日照控制所起的作用未被足够重视;三是夸大了遮阳对采光、通风和视野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明确这样的作用与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与构造,特别是使其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进入新世纪后,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要求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应综合考虑遮阳因素对造型艺术的影响。从现代艺术原则出发,做到立面上“一次到位”,不再搞“二次装修”(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好)。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对国外的现代建筑遮阳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借鉴有助于中国现代建筑遮阳真正融入整个现代建筑艺术中。

三、遮阳构件与建筑构件的结合

建筑遮阳构件结合房屋立面处理窗、过梁设置,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等做成永久性遮阳板,成为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这种这样美观耐久,遮阳板还可兼起挡雨板(雨篷)的作用。遮阳板遮阳在目前的工程中使用最为普遍,按其形状及效果而言,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

根据这些基本形式,可以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其它形式。例如,单层水平板遮阳挑出长度过大时,可做成双层或多层水平板,挑出长度可缩小而具有相同的遮阳效果,如图8所示。又如综合式、水平式遮阳在窗口小、窗间墙宽时,以采用单个式为宜;如窗口大而窗间墙窄时采用连续式为宜。其他如花格、挡板也可连续应用。另外,固定式水平遮阳板的种类有实心板,也有栅形板、百叶板等,可以离墙或靠墙;而栅形板、百叶板及离墙的实心板则有利于通风、采光及外墙面散热。同理,根据遮阳和立面处理需要,固定式垂直板可以做成倾斜式的(与房间进深方向倾斜),或垂直式的。总之,可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不同纬度、朝向和建筑外形要求等来合理选择遮阳板的样式。装饰装修工程中,遮阳板常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做成外观轻巧的薄板,或用金属材料制造。

四、寓遮阳于建筑艺术中

夏季外窗节能设计应该首选外遮阳,使用外遮阳往往不只是使用者个人的事情,因为建筑立面会不可避免为之改观。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夏季炎热地区一些未经过遮阳设计的公寓、住宅,住家各自拉起了帆布篷,或安装遮阳板,或是在窗口阳台种植爬藤植物,形形的遮阳设施使建筑立面杂乱无章。而有些不当的遮阳设施既达不到有效的隔热,还给居住生活带来不便。这就需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结合造型予以充分考虑。

遮阳设计不是一项独立于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它甚至贯通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建筑选址、布局到建筑立面的设计,从环境植物配置到结构、暖通设计的配合等。因此,除了节能的技术要求,还需要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巧妙配合。在建筑设计遮阳时,必须注意与建筑造型的协调统一,使遮阳设施除了遮阳功能外更是一种装饰手段,令建筑更加赏心悦目。

1.韵律感与尺寸感。把连续的窗洞与外遮阳构件作为建筑的基本构图要素,运用这些“线”造型打破立面上一成不变的“面”元素,通过间隔、比例来规范建筑的尺度(如高度、楼层等),就会使建筑立面的整体统一性表现得一览无余,同时使韵律美油然而生,体现建筑自身的韵律,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的尺度,如图9所示。

2.虚实对比与凹凸变化。不同形式的遮阳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立面造型,如果处理得好会使建筑更加协调生动。比如,竖向与横向结合的综合式遮阳板,既得到了遮阳效果、又可作为立面从实到虚(实墙到虚墙)二者过渡部分,这种强烈的虚实对比使建筑的个性十足;充分展示出的结构美,让建筑更加栩栩如生。又如,体型轮廓高低错落、墙面凹凸虚实多变,以及开窗、凹陷等手法,同样可以令建筑物外观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一般人都认为玻璃幕墙设计只能平板化,无法设计外遮阳等遮阳设施,但是在国外的许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玻璃幕墙能以轻巧的金属板设计成优美的遮阳形式并成为现代建筑造型有趣的一部分。横向和竖向外遮阳板的结合,强化了建筑立面的虚实对比。在没有减少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了立面的凹凸虚实变化,体形高低错落,充分展示了结构之美,体现了现代建筑美学的装饰原则――形式追随功能。

3.层次感与光影效果。考虑到气候和节能因素,建筑装饰工程不宜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若仅局部采用玻璃墙面,则在实墙的不同部位可考虑采用格构式遮阳手法,使整齐划一的格构式立面分割在光影的作用下显示出秩序感和稳定感,也使建筑在阳关下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变幻。另外,可以运用出挑的钢制框架式遮阳构件,使一切都隐在这种格构的秩序之中,局部的变化丰富了层次,光影中更加强了建筑自身的性格;也可以让窄墙组成的构架在玻璃窗上形成厚重的光影,既丰富了建筑立面构图,又强化了空间感,成为重要的装饰性要素,如图10所示。

4.动感与节奏感。在扩大开窗面积、增设开阔空间的情况下,用色彩鲜艳的水平(或垂直)遮阳布,或在整个场地内支起曲面形遮阳布。它们在风中摇摆,使建筑动了起来,与建筑物形成强烈对比,将给人一种全新、甚至是奇妙的感觉。另外,垂吊的绿化也可以打破横平竖直的呆板构图并能形成丰富的光影,既能解决了遮阳问题,又使整栋建筑耐人寻味。

5.细部与重点。为了使建筑统一中有变化,避免单调以达到一定的美观要求,也常在反映该建筑性格的重要部位,如用遮阳百叶、遮阳纱幕结合一定造型的窗户,使得墙面与窗户简单组合,插入了细部元素,不仅可以强化建筑的个性,同时可以材料的质感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如天然石材和砖的质地粗糙,具有厚重及坚固感;金属及光滑的表面感觉轻巧、细腻。立面设计中常常利用质感的处理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

五、遮阳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结)

遮阳设施在解决建筑的遮阳问题的同时,往往又对房间的通风、采光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遮阳物对房间通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是内风速有所降低;遮阳物又有挡光作用,从而会降低是内照度,在阴天更为不利。因此,采用遮阳设施应与房间的通风、采光、构造及建筑的立面造型等统一起来综合考虑,选择较好的方案。通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运用合理的造型元素,依靠恰当的处理手段,可以使遮阳构件不仅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使遮阳构件成为建筑的造型元素,遮阳构件与建筑物成为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篇11

当年签署该协定的塞琪琳霍夫宫就隐匿在森林中。建于18世纪的塞琪琳霍夫宫是德皇威廉二世为他的儿子和儿媳修建的,也是普鲁士皇室在波茨坦建造的最后一座宫殿。塞琪琳,就是威廉二世儿媳的名字。宫殿是结构繁复的英国乡间别墅式样,赫墙红瓦,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楼房正面对着湖泊。波茨坦的皇宫园林,是联合国在案的世界文化遗产。若论建筑的规模和美学上的成就,该宫在这些宫殿园林中只是很普通的一处。被人们称为“无忧宫”的皇宫,才称得上恢弘精美,既有壮观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

18世纪,波茨坦被普鲁士国王定为国都,这里才有机会大兴土木,辟造园林,修建皇宫。整个欧洲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家都汇集于此,将他们的智慧、才华和惊人的想象力赋予宫殿和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无忧宫分为夏宫和新宫两部分。夏宫是国王消夏的所在,是一个遍布喷泉和林圃的大花园。山坡上是一排布满雕塑的环形黄色宫殿,两边有绿色葡萄架长廊,后面是环状古希腊式木廊,和前面的宫殿组成一个巨大椭圆形。新宫的外墙是红砖和岩石的组合,现在看来也不陈旧,楼顶上青铜的雕塑环列,气象森严,中间有高大的绿色圆形拱顶,是威廉二世和他的子孙们日常生活的地方。这座宫殿,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博物馆,宫殿里到处是壁画和雕塑,而宫殿本身,也展示了当时建筑的极高水平。这座宫殿里,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洋宝石厅,又称“洞窟厅”。这一间巨大客厅的墙壁和廊柱全部用五彩的宝石和形形的海洋贝壳装饰,里面的雕塑也都和海洋有关。这是很典型的洛可可建筑风格,精致、繁复到了极致。

不来梅:圣・佩特利教堂、市政厅

在蒙蒙细雨的笼罩中,古城不来梅向我们展露出她奇妙的面容。街道上没有一幢相同的建筑,巍峨的教堂和市政厅辉映出古老而恢弘的气势。

市政厅是一栋气象万千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5世纪初。底层是一排拱形廊柱,廊柱上方面对广场的墙上,刻满了色彩繁复的浮雕,糅合了洛可可建筑的风格。绿色楼顶前面,有三组金字塔形的楼饰,其形状和气象,竟使我联想起吴哥窟那些气象森严的古庙。市政厅广场上有著名的罗兰雕塑,这也是不来梅的象征之一。罗兰是不来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曾经带领人民抗击外敌,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圣・佩特利教堂是和市政厅同时代的建筑,是古罗马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混合。这样将不同风格糅合在一起的建筑,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虽然不是做弥撒的时候,但教堂的门开着,人人都可以进去参观。圣・佩特利教堂是颇有规模的一个大教堂,厅堂高敞巨大,四周圣像环列,令人肃然起敬。教堂大厅一侧有一间偏厅,里面陈列着历经千年的雕花木门。木门的颜色已经是近乎墨黑的深赫色,虽已残缺不齐,但门上雕刻的人物景象却依然清晰可辨。教堂还有地下室,是当年教士们读经修行之地。现在,地下室里还陈列着古老的青铜祭器,墙壁上仍陈列着历经千年的浮雕圣像。

汉堡:汉堡港、汉堡市政厅

汉堡港,是易北河畔一个古老的港口。港口的建筑经历了两个世纪,厚重古朴。坐游船在易北河上航行一个多小时,看两岸的景色,除了城市,更多的是港区。建于18世纪的仓储大楼群,是汉堡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那一片红色的楼房被精心地保护着,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据说楼房在设计和建筑上都属于独特而成功的范例,它们没有紧靠港口,而是建在几条曲折的小运河边。从码头卸下的货物,要用小船直接送到仓库门口。这样的景象,100多年前的德国画家在他们的油画中就表现过。

汉堡市政厅是一幢颇有气势的精美建筑,也曾经毁于战火,二战结束后重新修复,修得跟倒塌前完全一样。离市政厅不远的广场边,有一尊海涅雕像。海涅是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所有犹太籍的艺术家都惨遭厄运,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活着的人。这座海涅雕像,当时就曾被人推倒毁坏。二战结束后,在重建汉堡时,人们重塑了这尊雕像。雕像的基座上,有一组浮雕,画面上可以看到当年纳粹军人正将一捆捆书籍投入烈火,海涅雕像正在被推倒……此刻,站在街边的海涅低头深思着,他身材瘦削,表情愁苦迷惘,有点像遭受挫折后的唐吉诃德。

建筑艺术篇12

1 做好三个解读, 提炼设计主题

1.1 解读地域文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民生富庶的苏锡常都市圈,是一座有着3200 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在诸多的出土文物上都保存着“良渚文化”的印痕。

1.2 解读建筑设计

具有强烈现代感、以“广玉兰”为设计元素的常州现代传媒中心,体现的是现代都市建筑的设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这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1.3 解读设计定位

将常州市地区“水之城”的符号抽象提炼,以“天壤之间,水波洞天”为立意出发点,形成优雅华美的视觉元素,并充分结合建筑立面元素,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取传统之意,绘现代之形,尽显传媒中心的庄重、典雅与肃穆。同时设计将“Glocal(国际地域主义)”风格的特征贯穿在整体室内装饰中,以简约典雅的形式营造现代国际化的空间感。

通过解读文化背景,我们确定了一条主线:良渚文化-玉琮文化-龙文化-龙的传人;通过解读建筑背景,我们确定了主题寓意:龙城圣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广电传媒、文化常州、和谐乐章;通过解读,我们进一步去追寻体会常州的历史与文化:中吴要辅、八邑名都,常州星象聚文昌、三千尺新潮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2 明析设计思想,确定表现手法

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上,我们秉承自然与人文合一,以道法自然为先,进而融入自然,表现自然思想,着力增加空间灵动性和视觉延伸性,吸取原建筑外墙立面符号,延伸建筑设计的新现代主义手法,运用国际化的概念组织空间形式。

设计将比喻波浪的曲线融入到室内立面造型中,并以晶莹剔透、高低错落的天花造型漂浮于大厅之上,各区域的曲线天花造型也与主题相呼应,立面细部上的一道道近乎完美的优雅弧线不仅作为室内装饰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将横垣在自然与人工之间的界限抹平。而这一道道曲线的聚拢不仅体现常州的“城依水、水抱城”之势,还将室内外建筑的意境完全融汇起来。

3 综合运用室内装饰建筑声学材料

在常州现代传媒中心的入口大厅装饰设计上,我们自始至终把建筑声学材料与环保节能作为重点来考量。通过尽可能多地采用可再生GRG 材料取代传统石材,以金属穿孔板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石膏板天花等,既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又满足控制空间噪声的需要,与此同时,GRG材料的广泛使用又使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异形曲面不受任何约束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建筑与艺术得到最佳的融合。

4 合理使用灯光照明设备

在大厅的照明方式上,我们力求在符合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做到节能环保,同时避免眩光,并尽量使用间接照明方式,营造出科学、合理、充分体现建筑美感的现代空间。

5 在创新中否定,在否定中创新

常州现代传媒中心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经过反复思索、推敲、修改,已历时一年多。当我们回想和总结这段日子时才发现:仅入口大厅的设计方案在无数的草图基础上,与甲方讨论研究的完整方案就已超过35 个,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即使这样,我们仍感觉意犹未尽,能否和打破原有的设计思路,让空间更有视觉吸引力,成为了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 最终我们在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广玉兰”的“花蕊”抽象形象融入到“广玉兰”高大的“树干”与“枝叶”,使立面造型与拦河、天花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风景中透空的树影闪动着耀眼的光辉,从而令人过目难忘!

6 设计后的感悟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催人进步的自我学习的过程。

友情链接